時間:2023-07-30 10:10:40
序論:在您撰寫老齡化問題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引言
根據聯合國有關報告的定義,65歲以上的人口數量達到總人口數量比重的7%以上時,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問題研究成為全球性的社會問題, 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早在上世紀中葉就已跨入老齡化社會,并給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其中,日本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最為突出,特別是在日本的農村,這一問題更為嚴重。一方面日本國民壽命的增長,出現了大量的高齡農村人口;另一方面,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批地涌入東京、大阪等繁華城市,給日本農村社會生活及農業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二、日本老齡化問題的現狀
20世紀50年代,日本的老齡化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足5%。而到了1970年,這一比例的增長超過了7%,1994年則進一步增長到14%。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資料顯示,截止至2011年10月,日本人口總數為1億2780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數量為2975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的23.3%。與2010年(23%)相比,增加了0.3%。其中,男性老齡化人數為1268萬人(平均壽命84.19歲),女性為1707萬人(平均壽命90.93歲)。
三、日本老齡化問題產生的原因
對于日本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兩點:
一是平均壽命的增長而導致65歲以上人口數量的增加
戰后,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及醫療技術、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日本的人口死亡率逐年下降,人均壽命大幅增長。以平均壽命為例,2011年,日本男性國民的平均壽命為84.19歲,女性國民的平均壽命為90.93歲。
二是由于出生率降低而導致的青年人口數量的減少
與日本社會高齡化的增長趨勢相反,日本的人口出生率卻是在逐年下降。1956年人口出生率為2.22%,1975年降至1.91-2.00%,1993年為1.46-1.50%,2005年則降至歷史最低點1.26%。今年雖然略有回升,但仍然只能達到1.39%的水平。
四、日本老齡化問題的對策
1996年11月15日,日本內閣頒布了《高齡化社會對策基本法》,從雇傭、養老金、醫療、福祉、教育、社會參與、生活環境等多方面著手,依靠國家、地方公共團體、企業、地域社會、家庭以及個人的共同攜手努力,來解決老齡化問題。其主要體現為:
1.增加高齡人口的就業機會,提高高齡人口的收入,并加強穩定社會養老金制度。
2.通過加強高齡國民的健康管理、支援社會護理服務體系的發展、改革高齡者醫療制度,以實現高齡者健康壽命的延長和生活品質的提高。
3.為了促進高齡者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鼓勵高齡者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促進他們的社會活動參與意識。
4.從生活環境方面進行改善,比如在城鎮規劃建設、交通安全等多方面增加投入,來確保形成適合高齡者生活的安定、舒適的生活環境。
五、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對日本老齡化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在社會老齡化對策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大量的成果。尤其是在國家政策層面上,通過確立老齡化對策的相關法律,在就業、社會保障、社會參與以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構筑從政府到地方、企業、家庭、個人的全局性的老齡化社會對應體系,是日本老齡化對策的核心。這一點,對于我國所面對的日益嚴峻的社會老齡化問題,有著極為重要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日本內閣.平成25年版 高齡化社會白書[R].2013年.
[2]日本內閣.平成25年版 高齡化社會對策大綱[R].2012年.
[3]任保平.當代西方社會保障經濟理論的演變及其評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4]謝藹.日本的老人看護保險制度[J].現代日本經濟,2001年03期
[5]李通屏.發達國家開拓老年市場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西北人口,2000年04期
[6]李一.當代中、日、韓養老模式變遷比較[J].西北人口,2000年04期
[7]王力軍,王小明.簡介日本的老齡問題[J].浙江社會科學,1991年02期
[8]王桂新.中日兩國的人口轉變與人口增長[J].人口與計劃生育,2002年04期
[9]翟衛平.日本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對我國的啟示[J].北方經濟,2007年10期
[10]李新偉.中日人口老齡化比較研究[J].東北亞論壇,2002年03期
[11]焦怡雪.公眾參與:日本川越市一番街歷史地段保護范例[J].北京規劃建設,2004年02期
[12]王桂新.中日兩國人口分布、遷移與城市化之比較[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13]高曉霞,錢再見.日本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師,2003年11期
[14]馬玉珍,老齡化對日本社會的影響及政府對策研究[J].日本問題研究,2000年03期
[15]吳少勇.中日兩國人口老齡化水平及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比較分析[J].日本問題研究,2001年02期
[16]孫健夫,張.中日人口老齡化及其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J].日本問題研究,2001年04期
[17]田雪原.論東方結構型養老保障─―來自日本、中國的啟示[J].日本學刊,1994年05期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老齡產業;機構養老;中國模式
中圖分類號:C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7-0105-01
1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概況
我國在世紀之交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3億,占總人口的10.3%,2009年我國老年人口已達1.67億,占總人口的12.5%。根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4億,老齡化水平推進到30%以上。中國的老齡化較西方發達國家的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就是“未富先老”,再加之我國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倒置顯著及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社會養老負擔將極其沉重,形勢異常嚴峻。
中國目前的養老方式主要有三種: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拔覈用竦泥l土觀念、家庭觀念比較牢固,老年人一般都樂意生活在熟悉的環境中”。今后的養老模式還應是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但同時也要注意到,我國自市場經濟體制建立以來,經濟迅速發展,人口流動加速,“人們的工作地點和職業身份頻繁更換,同時也導致了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的地區分隔”,且大量空巢家庭、丁克家庭出現,中國人的養老觀念和生活方式正逐漸轉變,部分老人開始安于居住養老機構;社區養老是一種新型養老方式,即老人既住在家,又可以享受社區的服務設施提供的相關服務,兼家庭養老與機構養老之長,是今后中國比較理想的養老方式,但就目前的發展來說,還受到各種條件的約束和限制,在短時間內不能大范圍付諸實踐。我國欲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老年人社會福利服務體系,機構養老雖然只是一種補充,但當今社會已經表現出對養老機構巨大的需求。
2 機構養老模式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機構養老是養老方式的一種,即“老人在養老院、老年公寓,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服務和照顧,保健和娛樂也好”。而養老機構指的是一種實體,包括老年公寓、養老院、老年護理院、老年康復中心、敬老院、社會福利院、臨終關懷院等養老服務設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養老機構得到了大規模的發展,截止到2005年底,全國城鄉有社會福利機構39546個,總床位149.7萬張。但與西方發達國家進行橫向比較,則表現出極大的差距:我國平均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僅不到9張,而發達國家平均每千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為50-70張。然而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設施的愿望卻相對較高,調查顯示,城市和農村分別有20.5%和15.4%的老年人愿意入住養老院,因此,對養老機構的需求和現實之間形成了非常大的缺口。供需之間嚴重的不平衡如果得不到緩解將會引發老年人產生強烈的社會排斥心理,顯然,這對于我國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美好藍圖將造成巨大的阻礙。
機構養老模式在我國的發展依然不成熟、不完善,存在諸多問題:
(1)養老服務設施總量不足,供不應求現象突出,養老服務設施的提供遠遠小于老年人旺盛的需求;
(2)養老服務設施的提供主體不明確,具體到哪方提供者應該承擔主要責任,資金來源怎樣分配,各自責任方面有何區別等有待定論;
(3)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對于養老服務設施的提供問題認識不足,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養老機構的支持力度和各種優惠政策的落實程度低;
(4)養老服務行業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有關法律法規不健全,且針對性不強,對“社會福利機構”的定義過于籠統,具體的細節規定缺乏,多為意見性的指導,真正上升為法律法規的標準很少,糾紛案件的處理無法可依;(5)從業人員素質低,缺乏專業知識,人員亟待培訓。養老機構中的管理人員和護理人員缺少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管理滯后,效率低下,此外,從業人員待遇低,工作的價值認同感不強,對于其職稱和榮譽的評定也缺乏相關標準;
(6)志愿服務方面,全民參與意識不強,沒有形成全社會互助互愛的聯動效應,服務方式單一,機制不健全。
3 機構養老模式未來的發展方向
“‘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是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目標”。機構養老作為養老服務體系中的重要補充,尤其應該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養老模式。對于機構養老屬于老齡事業還是老齡產業的定性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而要根據養老機構本身的屬性有區別地分析,除對少部分完全由政府出資建設、接收對象為社會困難老人,如城市“三無老人”和農村“五保戶”的養老機構,較大成分上走老齡事業發展道路外,其他凡是帶有微營利、營利性質的養老機構,應更大程度上走老齡產業發展之路,既要做好社會養老服務工作,又要在帶動就業,促進經濟發展方面顯示獨特的優勢,達到一種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平衡的和諧狀態,探索中國模式的養老思路。因此,面對在中國市場經濟環境下存在的一些弊端和問題,我們要理清思路、理順關系、逐漸完善。筆者試從經濟學的宏觀角度對政府、市場、第三部門的職責進行分工,探討各自的努力方向。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劇,養老不再僅僅是個人和家庭的責任,而成為一種社會公共需要。當前中國的養老機構可歸納為四類:政府辦、社會力量辦、政府與社會力量合辦、民辦。筆者認為,由于養老服務機構多為非營利性、微營利性,可以從經濟學角度,將養老服務機構看做是一種公共物品,其中,完全由政府創辦且為非營利性質、面向生活困難老人免費提供的養老機構為純公共物品,滿足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限制。而由政府和社會力量合辦、社會力量辦、民辦的養老機構可以看做是準公共物品,因為此類機構并不是完全免費為老年人提供的,它們的存在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目的,但多為微營利性質,提供低于“市場價格”的養老服務設施,同時兼具社會福利功能。準公共物品性質的養老機構是今后養老機構發展的中堅力量。
因此,政府在養老服務機構的提供方面應扮演引導者和調控者的角色,而非具體事務的操作者和實施者,政府要確保純公共物品的提供,倡導、監督、規范準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由于準公共物品性質的養老服務機構應為養老服務行業發展的中堅力量,因此我們要鼓勵扶持第三部門的成長,“要建立公開、平等、規范的養老服務業準入制度,積極支持以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業,鼓勵社會資金以獨資、合資、合作、聯營、參股等形式興辦老年服務業”,興辦不同檔次的養老服務機構,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需求;而市場完全可以參與到養老服務行業,但要接受老齡產業風險大、回收期長、營利空間小等現實情況,為老齡產業擴寬融資渠道,逐漸建立長效機制,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
2010年是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政府有關部門將對“十一五”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并根據執行情況及國情制定“十二五”規劃。2010年11月1日將開始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繼續發展,新的統計數據將引發應對老齡化危機新的思考,但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發展的自然結果,只要提前做好應對準備,堅持科學發展觀,按照“政策引導、政府扶持、社會興辦、市場推動”的原則,有條不紊地進行養老服務業的各項工作,我們完全有能力去應對日益強勁的“白潮”,用中國特色的養老模式解決有中國特色的銀發危機。
參考文獻
[1]沈立人著.中國弱勢群體[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05,(1):73-225.
[2]劉君德,靳潤成,張俊芳編中國社區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1):263.
[3]張來武主編,臺恩普,陶立群等著.促進老齡產業發展的機制和政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1):50-152.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中美對比;成本;對策
中圖分類號:F840.6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24-0052-02
年滿60或者65歲以上的人口稱為“老年人口”,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10%或者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7%,則稱為老齡化社會。李建新[1]、彭希哲[2]等均提出全球老齡化問題的趨勢,指出人口老齡化問題將成為人類社會的常態。美國未來二十年內,65歲以上的人口將約在20%。而中國老齡化的問題尤為嚴峻。1999年以來,我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通過國家統計局編《2011中國統計年鑒》,我國的老齡化人口從2001年的7.1%增長到2010年的8.87%[3]。根據我國老齡辦在2015年9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數量已超過2個億,占總人口的14.9%,未來二十年平均每年增1 000萬老年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將達到全國人口的1/3。莫龍[4~5]通過大量數據研究中國老齡化超前指數,預測2040年中國將出現老齡化人口的高峰。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中國目前已經嚴重處于老齡化社會。
一、老齡化原因
美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一是美國人壽命延長,二是美國家庭出生率降低?,F在美國人平均壽命在78歲,而在十年后有可能提高到80歲;而出生率逼近歷史最低。
中國人口老齡化主要有三個因素:第一,中國人的壽命已經大大延長。世界歷史預期壽命從40~70歲,美國用了約一百年,中國只用了不到五十年。第二,中國的計劃生育取得了重大勝利。第三,經濟的快速發展。王志寶通過近二十年來中國老齡化的區域差異及演變,得出了經濟發展與老齡化的顯著相關性,經濟發展也是中國老齡化的重要推動性因素。
因此,壽命延長和出生率降低是中美老齡化共同的原因,但中國的情況較美國嚴重得多,加之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及醫療水平迅速提高,更加重了中國老齡化問題。
二、老齡化的成本
作為一般情況,老年生活的經濟支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醫療費用支出,二是養老服務支付,三是老年日常生活費用。
美國有超過1/3的聯邦政府預算花在超過65歲以上的老年人身上,社會安全部門對于退休者的支出每年為7 000多億美元,醫療保險超過5 000億美元,還在迅速增加,并且一年付給各年齡層窮人的補助30 000億美元中有超過1/3付在65歲以上老人身上。如果采取現在的福利政策,美國現在的工資稅高于中位數工資的15%,預測未來十年內將提高到25%,而21世紀中期將達到40%。中國與美國有不同的社會保障制度。中國的勞動人口中,目前只有不足1/3加入了公共養老金系統。中國也在積極改革養老保險制度,從統賬結合、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到做實個人賬戶,經歷了發展的三個階段,但仍存在個人空賬和難以保值增值等一系列問題。所以,就社會保障方面,中國比美國還有很大差距,未來面臨著更大的經濟壓力。中國人儲蓄率很高,可大部分用于家庭的教育、住房和醫療支出,僅有一小部分可以用于晚年的退休生活。另外,中國農業人口龐大,以往很多人依靠“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方式,但隨著出生率的下降,這種養老方式已經逐漸弱化。
2006年調查顯示,中國老年人的醫療費用總額占家庭醫療費用總額的75%左右,老年人的醫療費用是家庭醫療費用支出的重要部分?!肮M醫療支付”和“自己支付”相結合是老年人主要的醫療費用支付來源方式,由此可見,老齡化社會的經濟成本正在不斷增加著。
中國的老齡化還體現在城鄉差異上,人口的生育、死亡和遷移加速了農村人口老齡化[6]。據統計,2009年農村居民人均醫療保障支出約為城鎮居民的1/3,人口如此眾多的農村如果逐步達到城鎮居民的醫療水平,那么,中國的醫療支出將是如何龐大的數字。有人通過簡單的估算,采用最保守的算法,2030年中國將投入將近90%的GDP用于老年人的醫療支出,并且還會更高,這樣中國老齡化問題將帶來更大的經濟壓力。
因此,比較美國老齡化的經濟成本構成,由于中國的社會保障的不完善和城鄉較大的差異,中國老齡化給經濟帶來的壓力要比美國大得多。
三、老齡化的經濟對策
世界慣常做法,對于老年服務和日常生活的支出,除個人繳納、子女負擔,就需要國家籌資。美國20世紀40年代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至今已經七十年,由于步入老齡化社會時間長,并且由于移民等原因使得美國老齡化人口增長慢,所以在應對老齡化問題上美國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在立法方面,美國先后頒布了三部法律,《社會保障法案》《美國老年人法》和《禁止歧視老年人就業法》,并修訂了《禁止歧視老年人就業法》,取消了強制退休的法律條文;設立專門的機構管理老齡問題,例如老人問題管理署、政府老齡問題顧問委員會和社會保障總署;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確立了“受益人同時也是繳費人”的思想,即老人在職時從工資中扣取一定數額的養老金,由所在單位再配套一定比例,建立了老齡化的保障網。
對于中國來說,需要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同時考慮本國的實際情況,改變中國一些現有的政策:
1.適當延長退休年齡,充分發揮老年人力資源優勢
老年人需要有能力和意愿適當延長退休年齡。美國已經廢除了70歲強制退休的條文。對中國來說,延長退休年齡更重要。美國等早期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的退休年齡早就提高了,相比之下,我國的退休年齡還是在剛剛解放時制定的,直到近一兩年才有逐步延長的設想。
2.增加財富的透明度,向富人收取高稅
美國21世紀時,其工資稅已經達到了40%,依靠如此高的稅收來維持老年服務的成本。另外,美國富人很多將財富最后捐給了社會。但中國情況有所不同,目前大部分工薪階層的工資并不高,如果也采用40%的工資稅,生活會受到極大影響。相反,中國一些富人收入過高,占有社會財富的比例過大,特別還有一些隱性收入,這樣會加大社會兩級分化及不穩定因素,因此應增加全社會的財富透明度,向富人收取高稅,補充我國用于老年人生活的資本。
3.完善社會保障,選擇合理的養老制度
老年生活重要的支出之一是醫療費用。這就要求社會健全老年醫療保障制度,使老年人不致因為疾病導致經濟危機。同時,要建立針對老年人醫療管理機構,培養一批專門從事老年醫療保健的衛生工作者,特別在社區配備必要人員,為包括老年人在內的社區成員提供醫療保健服務。另外,要注意老年人再學習和再教育工作,重視老年人的文化教育,對老年人進行健康再教育,包括保健常識、護理知識、應急措施等,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4.逐步放寬現行的生育政策
緩解老齡化問題主要是經濟手段,也是必須手段,但要輔以人口手段,逐步放寬生育政策。這樣既能緩解老齡化問題,也可將人口對社會經濟的壓力控制在可控范圍之內。
5.積極發展老齡產業,開拓老年消費市場
中國老年人口基數大、發展快,而針對老年人的老齡產業則嚴重滯后。一些專家預測,全國老齡消費者中每年有100億的購買力沒有實現,所以老齡產業是個大市場[7]。就中國目前情況而言,不僅缺乏養老機構,而且缺乏專門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的專業醫護人員,更缺乏具有老年健康知識的護理和服務人員。
四、結論
1.壽命延長和出生率降低是中美人口老齡化共同的原因,但美國老齡化持續時間長、發展慢,而中國人口基數大、老齡化發展快,加之中國生活及醫療水平迅速提高,使中國的老齡化問題較美國嚴重得多。
2.比較美國老齡化的經濟成本構成,中國社會保障相對不完善,城鄉差異較大,使中國老齡化問題給經濟帶來的壓力要比美國大得多。
3.對于中國來說,需要借鑒美國的成功經驗,同時考慮我國實際情況,適當延長退休年齡,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富人稅收,逐步放寬生育政策,開拓老年消費市場,同時還要大力提高我國生產力水平,發展高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很好解決我國老齡化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李建新.國際比較中的中國人口老齡化變動特征[J].學海,2005,(6):15-19.
[2] 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視角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1,(3):121-138.
[3] 中國統計年鑒(2011)[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4] 莫龍.1980―2050年中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協調性定量研究[J].人口研究,2009,(3):10-19.
[5] 莫龍.人口老齡化對中國人口發展戰略的制約及對策[J].人口與發展,2013,(1):52-63.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特征和影響;戰略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07)10-0051-05
人口老齡化是21世紀人類發展的主要特征,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很快的國家。如何從我國實際出發,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妥善解決好人口老齡化問題,不僅對做好當前老齡工作具有指導作用,還可為解決世界人口老齡化問題提供借鑒。本研究從分析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和特征入手,闡述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探索既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又切實可行的老齡工作對策。
一、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及其特征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老年人的比例上升。按照聯合國有關組織的統計,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齡人口數超過人口總數10%,或65歲以上老齡人口數超過7%,就稱其為老齡化國家或老齡化地區。據此,國際上習慣將人口年齡結構劃分為三種類型:65歲以上老齡人口數超過總人數7%的稱為老年型人口,4%-7%稱為成年型人口,4%以下稱為年輕型人口。2000年,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數為1.3億,首次突破10%,正式跨入老齡化社會的行列。從世界范圍來看,已經出現人口老齡化和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幾乎都屬于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既有與經濟發達國家類似的方面,也有許多與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不同的特殊表現。
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大。截至2006年底,全國65歲以上人口10419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7.9%,比上年上升了0.2個百分點。預計到2040年人口達到最高峰值時,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為3.3億,接近于198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之和。國際老齡問題研究專家普遍認為,解決好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對亞洲乃至世界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快。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明顯快于發達國家。按聯合國統計,從1950年到90年代末,世界老人數量增長了176%,中國的老人數量增長了217%;而在本世紀未來的25年中,世界老人將增加90%,中國的老人將增加111%。某人口研究機構統計,65歲以上老人從7%增加到14%所需的時間,在法國是115年,瑞士是85年,美國是66年,英國是45年,而中國只需要25年。本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將是我國老年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60歲以上老人數平均每年增長4%以上,65歲以上老人數的年增長速度將超過5%。也就是說,每12至13年,60歲以上的老人就要增加1億,相當于一個世界人口大國的總量。這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上少有,甚至超過老齡化速度最快的日本。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改變了世界人口老齡化格局。即過去人口老齡化是發達國家的事情,現在已成為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面臨的重要社會問題。
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大,人口老齡化進程在時間上、空間上很不平衡。據中國人民大學研究,我國大陸31個省(市、區)進入老年型社會時間的標準差為9.36年。東部發達地區的大中城市已相繼成為人口老齡化城市。上海市到2010年將增加到287.3萬,占總人口的20.5%;到2025年將達到最高峰468.8萬,占總人口的32.7%。北京市到2010年將增加到230萬,占總人口的16.9%;到2025年將增加到416萬,老年人口比例接近30%,大大超過目前世界上發達國家的老齡化程度。相對而言,我國中西部地區人口老齡化的壓力還不突出,但這些地區的老齡人口總數不可忽視。
老年人口城鄉分布不均。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因控制人口增長的力度不同,加上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和醫療條件的差異,老年人口的空間分布是城市高于農村,城市老齡化程度在人口年齡結構轉型的初、中期比農村突出。但隨著今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口的空間分布將可能出現農村高于城市的現象。其主要原因是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從事二三產業,使城市人口老齡化程度有所緩解;中老年人留在農村,則加劇了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所形成的發展差異給解決農村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人口老齡化進程超前經濟發展水平。從人口老齡化的一般規律來看,人口老齡化程度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著直接正向的聯系,而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同經濟發展狀況、社會保障能力、國民收入水平有著較大的偏離和超前性。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看,世界上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到7%的發達國家,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一般在1萬美元以上,而我國在達到這一比例時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有1千美元左右。即發達國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國是“未富先老”。因此,經濟的發展和年齡結構形成了一個“時間差”,在經濟水平較低、綜合國力有限、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的情況下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這就使我國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遇到更多的困難和矛盾。
老年人口高齡化發展迅速。國際上研究人口老齡化問題時通常把80歲以上老人劃為高齡老年人口。我國高齡老年人口預計到2025年和2050年將分別達到3547萬和12083萬,占世界高齡人口的23.1%和31.9%。高齡人口喪偶和患病的概率高,高齡女性多于男性,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他們不僅需要經濟上的供養,而且需要生活上的照料,這對我們老年社會保障和發展老年事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標志。長壽與低生育率是人口趨向老齡化的直接因素。許多學者在研究中都強調了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而筆者認為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具有兩重性:一方面,人口老齡化意味著人口年齡結構類型由增長型向穩定型轉變,有利于未來人口數量的穩定和負增長,從而緩解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由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老齡化社會在經濟不發達,缺乏應對準備的情況下提前來臨,使得社會承載力相對不足,這是它的負面影響。
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一是人口的老齡化會導致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速度下降。由于老齡人口日益增長,社會用于積累的再生產基金相對減少。在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積累和消費基金是此消彼長的關系,中國人口老化和老年人口的增長會導致消費基金的不斷膨脹,從而對生產基金的積累產生消極影響。同時,一旦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呈現老化趨勢,必然使勞動力素質下降,從而影響經濟增長的速度。二是人口過快的老齡化提高了社會負擔系數,使社會負擔加重。我國老年人供養系數已由1982年的12.9上升到2000年的29.4,預計2030年將達到39。這說明勞動力人口除了為自身生存和發展進行生產勞動外,還要負擔更多的老年人口生存和發展的費用,這不僅使勞動力人口的負擔日益加重,同時也加重了社會負擔。三是人口老齡化將對社會需求結構提出新的要求。隨著老齡化的快速發展,老年人口的數量和比重不斷增大,為滿足龐大老年人口特殊需要的商品和生活服務及服務設施也將大幅度增加,這必然要求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作相應的調整,發展以滿足老年人需要的產業和社會服務設施。而我國現有的產業結構與人口老齡化很不適應,突出表現為第三產業發展滯后,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口的特殊需要。
對生活方式的影響。隨著生育率的下降、生產生活的社會化以及個人在經濟上的獨立,家庭規模和結構發生變化是必然的。家庭規??s小,全國平均每個家庭人口數在建國初期一般為5人以上,1982年下降為4.41人,現在已降到3.28人。家庭結構模式由傳統的聯合家庭向核心家庭轉換,多代家庭顯著減少,與子女分家或獨居的老人越來越多,同時,家庭中可照料老人的成員減少,特別是由于婦女參加工作,將難以承擔照料任務,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
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人口結構的變化將會影響到社會文化結構的變化,老年人需要社會有適應老人的文化活動來豐富精神生活。老年人喜愛的大秧歌、太極拳、保健操以及老年大學等很多社區文化教育活動將會有顯著的增加,電臺、電視臺、報紙刊物等新聞媒體將會增加適合老年人的節目和版面。社會文化變遷的主體將是老年人自身,變遷的目的是為了從心理上和生理上創造出一個更加適應老年人生活的社會氛圍。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些老年人退休后無所事事,孤獨、單調、缺乏創造性的生活狀態仍會有相當程度的存在;社會發展和變化節奏的加快使一部分老人不適應,激烈的社會競爭、緊張家庭的生活使晚輩沒有時間陪伴和照顧老人,可能會有新的難以預料的現象發生。
三、人口老齡化引發的老年人問題
人口老齡化之所以能夠對經濟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口是一個生理和社會功能處于下降時期的群體,是一個較為明顯的弱勢群體,當這一群體所占比重不斷提高、人口數量迅速增加,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又不相適應,社會觀念、保障機制和服務水平等又難以配套時,必然引發一些老年人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社會保障壓力日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雖然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尚未達到保障全體老年人口的水平,特別是廣大農村養老保障水平低、能力弱。如何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改善廣大農村老年人的社會保障程度,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關系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問題,是各級政府面臨的重大難題之一。二是醫療保健問題較為突出。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疾病日漸增多,醫療新技術的運用,醫療費用不斷上升,對政府和家庭都是新生的負擔。往往因一個老人生大病就阻礙了一個家庭的致富之路,“小康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的現象還普遍存在。三是老年人生活社會化日趨普遍。隨著人口的高齡化、家庭的小型化、老年家庭的空巢化,越來越多的家庭將失去全方位養老的功能,越來越多的高齡老人、病殘老人的生活照料更依賴于社會服務,老年社區服務中心、康復機構、老年公寓、托老所等需求量日增。四是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快速上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老齡人口經濟收入不斷增加,文化層次逐步提升,必然對精神文化生活產生更高的要求。如老年文化活動、老年大學、老年旅游、老年網站受到越來越多老年人的青睞。如何滿足老年人這方面的需求,也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五是老年人社會參與度不斷增強。隨著老年人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醫療條件的改善,保健意識和保健能力的增強,老年人參與社會發展、體現生命價值的愿望愈加強烈。龐大的老年群體蘊藏著巨大的人才能量,應加以充分開發利用。
四、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對策
面對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以及引發的老年人問題,必須立足實際,放眼長遠,趨利避害,及時研究制定相應的戰略對策,以實現老齡化不利影響的最小化和老年人價值的最大化,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不斷增強經濟承載能力。解決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一切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加快經濟發展,壯大經濟實力。統計和預測表明,在2020年以前,我國人口的總供養系數在60%以內(相當于發達國家1995年的總供養系數),是一個“人口紅利”時期。這個時期少兒人口的比重已經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還在上升,總供養比尚處于較低水平,同時勞動力也相對年輕,勞動力資源充足,每年凈增勞動人口達600萬左右,是加快發展經濟的黃金時期。我們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加快經濟發展,不斷增加積累,為應對老齡高峰和高齡社會的到來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適當調整我國的人口政策。自70年代以來,我國成功的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已經下降到10‰以下,婦女生育率已經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較大,在21世紀前20至30年,人口的凈增值仍然會居高不下。這期間,我國的勞動力人口將超過9億,勞動適齡人口的就業壓力非常大。因此,控制人口數量仍然是我們現在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頭等重要任務。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控制人口的同時也要適時調整人口政策,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使我國的人口結構更加科學合理,以適應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一是制定人口發展規劃要考慮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老齡化對社會的影響和壓力。二是對城市和農村應有不同的計劃生育要求。鑒于農村人口增長的比例和社會控制難度較大的現狀,農村的人口政策應該在一個較長時期維持不變;城市的人口政策可在一段時期后作些調整,比如允許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生第二胎等。三是提高人口的教育水平,改革和發展教育事業,改革和完善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勞動力收入水平,推動我國人口由外生性低生育率向內生性低生育率的轉變。
加快完善符合國情的養老保障體系。保障老有所養是老齡化社會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第二次老齡問題世界大會要求各國政府根據向所有老年人都提供保險的原則,建立或制定社會保險制度,強調養老保險應考慮人口年齡結構變化以及國民經濟承受能力,同時應努力實現持續的社會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為養老計劃提供資金時要慎重考慮,既要確保這些計劃的實現,也不妨礙社會經濟發展。這些要求對于我國建立養老保障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我國經濟尚不發達的條件下,建立一個既能保障老年人經濟生活需要又不影響經濟發展的養老保障體系,將是我們實現老齡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為了適應我國老齡化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們應建立一個公平與效率兼顧、基金來源多渠道、城鄉有別的社會養老、家庭養老與社會助老服務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城鎮職工的養老保險由國家基本保險、企業補充保險和個人儲蓄保險組成,國家基本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制度,保險費由國家、單位、個人共同承擔。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宜采用現收現會與部分積累相結合的模式,即在現收現付的基礎上,建立個人帳戶儲存積累基金,為21世紀老齡化高峰期的退休人員劇增做準備。農村養老保險以家庭保障為主,目前要充分發揮家庭的養老功能,政府對有養老任務的子女給予適當的資助和優惠。對于經濟比較發達的農村在政府引導和農民自愿的基礎上,開展商業保險和社會互助保險,滿足部分群眾對養老的特殊需要。
建立切合實際的養老模式和養老制度。我國是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迎來人口老齡化社會的,因此,要用發展的觀點解決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我們不能照搬西方從搖籃到墳墓的高福利政策,只能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實事求是,改革創新,堅持國家、社會、家庭、個人共同負擔的原則,建立一套符合實際的養老模式和養老制度。近年來,江蘇經濟較發達的蘇南地區舉辦了一些具有特色的養老院,并設立了養老愛老救助基金,對解決老齡化問題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加快以社區為中心的老年服務體系建設。在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以及老年人預期壽命延長的背景下,一方面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需求增多,另一方面家庭照料老年人的資源在逐漸減少,需要通過發展社區服務來彌補家庭養老功能的不足。這幾年,江蘇各地加快了社區利民服務網點建設,但社區服務發展缺乏宏觀政策的指導,缺乏管理人才和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服務項目少,工作不規范。下一步,要把發展社區服務納入社會總體發展規劃,以滿足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為目標,圍繞“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要求,加強疾病醫護、生活服務、精神慰藉、文化體育、參與社會等硬件和軟件建設。硬件建設項要按照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因地制宜、梯度發展;軟件方面要完善服務體系,增加服務項目,抓好物業管理隊伍、志愿者服務隊伍、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或患病老人服務隊伍建設,創造居家養老的新環境。
積極推進老年立法,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解決老年人問題和人口老齡化問題,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依法推進我國的老齡事業。我國199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但有關老年工作的法制建設仍滯后于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在處理很多涉老民事糾紛時,缺乏專項法律法規依據。為了切實維護老年人權益,發展老齡事業,應盡快制定養老法、醫療保險法、社會救濟法、社區服務法、老年人住宅法和老年福利法等。實踐證明,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法規體系,可以更好地調整涉及老年人的法律關系,制裁侵犯老年人合法權益的不法行為,促進家庭和睦,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弘揚中華民族的尊老、愛老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認真搞好老齡事業發展規劃。針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國家制定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年齡結構的老齡化趨勢相協調和“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工作方針,這是我國近期乃至今后較長時期應該堅持的基本方針。近20年來,我國老齡事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創造了中國老齡事業發展的特有模式。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和老齡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必須制定和完善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的老齡事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要千方百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促進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衛生、老年體育等事業的進一步發展,為廣大老年人安度晚年創造必要的條件,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建立多元化的老齡事業投資機制,加大對老齡事業的投入,并按一定的比例提取老齡事業專項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集中用于老年服務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同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個人和外商投資老齡事業。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 養老保障 問題 對策
1 人口老齡化的界定
我們通常按照國際標準來界定人口老齡化的標準,即一個國家的60歲以上的人口達到或超過總人口的10%,或者是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以上,就可以定義為老齡化國家。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可知,中國的60歲以上的人口達1.85億,占總人口13.9%,而65歲以上人口高達1.19億,占人口總數的8.9%。如果按照國際標準來判斷,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相關學者預測,在未來的50年內,我國的老齡人口將以年均3.2%的速度遞增,按這個速度計算,我國在未來的20年內將會變成老齡化程度比較嚴重的國家。
2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
從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過程來看,表現出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絕對數大,高齡人口增長速度快,老齡化速度超前于經濟發展速度等一系列特點。
2.1 老齡化速度和進程加快
在20世紀70年代前,我國人口年齡結構屬于“年輕型”。1996年,我國老年人口比重接近國際老年化標準。2000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國際標準線7%。此后,我國老齡人口比重開始越過國際標準線,并以遞進速度上升。2010年,我國的老齡人口比重達到8.9%,2000年到2010年間,我國65歲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近兩個百分點。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從我國近十年來的老齡化進程速度可以知道我國人口的年齡結構越來越趨向老齡化,老齡化的速度和進程也越來越快。
2.2 老年人口絕對數大,低齡老人多,高齡老人增長速度快
根據2010年開始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發現,2000年,我國65歲以上老人達到8821萬人,占總人口比重7%,60歲以上人口達1423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11.3%。而2010年,我國65歲以上老人達到11894萬人,占總人口比重8.9%,60歲以上人口共18515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13.9%。由此可知,在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65歲以上老齡人口增加了近2%,60歲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近3%。這說明我國老年人口絕對數量很大,老年人口比重很大,低齡老人多,高齡老人數量也在增長。
2.3 人口老齡化速度與經濟發展不適應
西方發達國家在邁入人口老齡化的同時,也伴隨著經濟的巨大發展。經濟的飛速發展,可以保證社會福利和提高社會保障能力,因此人們的生育率會有所下降,再加之醫療條件的改善,死亡率的大大降低,人口壽命的延長,最終導致人口老齡化的現狀。從這個分析流程可知,人口老齡化和經濟發展是成正相關的。但是由于我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我國生育率被迫下降,因此導致了我國在國家財力尚未非常強大的時候就面臨老齡人口比重過高的威脅。世界上已進入老齡化的國家的人均GDP基本都大于10000美元左右,而我國在進入老年化國家時僅達1000美元。這表明我國尚缺乏應付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實力。
3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原因是多層面的,有個體、群體上,有政策、制度上的。但是,其中最主要最直接加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兩個重大原因是:一是我國70年代開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這直接導致我國的生育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是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再加之國家醫療設備條件的不斷改善和提升,人們更加注重健康養生,人們的壽命也在延長。這直接提高了我國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就是年輕人口比重不斷減少和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對提高,最終導致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飛速發展,老齡化趨勢越演越烈。
4 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建議
4.1 適當放寬計劃生育政策,相對提升出生率
計劃生育政策是我國上個世紀就開始貫徹實施的一項基本國策。長期以來,我國的出生率相對其他國家較低,這影響了人口結構比重的劃分,導致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因此長期實施計劃生育政策是老齡化問題的原因之一。為了減輕老齡化的嚴重程度,減緩老齡化的速度,國家和相關部門單位有必要將人口老齡化放在全局角度進行思考,兼顧好老齡化問題與生育政策之間的矛盾,從人口長期發展的角度綜合考慮人口老齡化與生育政策的關系。
4.2 區別對待城市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繁榮,大量的農村年輕勞動力涌入城市,老人小孩留守農村,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國農村老年人口比重大大高于城鎮比重。但是,目前我國老齡化的主要保障政策是針對城市居民,城鄉之間的老年人所獲得的養老保障以及公共服務水平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必須區分好城市和農村的老齡化問題的差異,區別對待城鄉人口老齡化問題,尋找解決城鄉老齡化問題的方法手段。全局出發,制訂國家人口老齡化戰略,全面分析、評估和預測中國未來面臨的人口老齡化的相關問題,分步驟,分重點解決老齡化問題。
4.3 建立社會范圍內的養老服務支持體系
建立“老人自立為主,社區服務為輔”的社會養老新格局,調整和改善養老機構的功能和布局,逐步完善社會化的養老服務支持體系,在老年人出現自理能力缺陷時可尋求養老機構幫助。這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擴大養老功能機構的分散范圍,將其分散化、小型化,布局于各社區周圍,實現老年人的就近養老,對經營性的養老機構進行規范化,使其在政府的管制下,有組織有紀律地向老人提供各種個。二是要建立社會化的養老服務支持體系,政府以政策支持、資源調動、宣傳倡導及監督監管等方式參與養老福利事業,將養老服務推向社會,實現政府“管大放小、管少放多”的宏觀管理體制。
4.4 積極開發利用老人人力資源
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日益增多,老年人力資源開發正在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議題。隨著劉易斯轉折點的到來,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將越來越有限,這也就引出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重要議題。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主要有兩個思路:提高退休年齡,延長工作年限和直接利用老年人力資源,為社會提供服務。另外,鼓勵低齡、健康老人開展志愿性的甚至是經營性的養老服務,將老年人力資源轉化為社區養老服務資源也是應付老齡化問題的有效措施之一。
總之,應對人口老齡化是一項系統性的全民性的工程,必須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等各部門和群眾達成一致目標,共同行動,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盡快制定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全局性戰略,逐步形成多層次的老齡政策體系,以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社會化養老服務支持體系,積極開發利用老年人力資源。
參考文獻:
[1]原新,劉士杰.1982~2007年我國人口老齡化原因的人口學因素分解[J].學海,2009(4).
[2]莫龍.1980~2050年中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協調性定量研究[J].人口研究,2009(3).
[3]陸杰華.快速的中國人口老齡化進程:挑戰與對策[J].甘肅社會學,2007(6).
[4]李秀麗,王良健.我國人口老齡化水平的區域差異及其分解研究[J].西北人口,2008(6).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發展態勢;挑戰;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2.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4-0090-03
黨的十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寫入報告,為未來有效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提出了緊迫的課題。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現狀及趨勢怎樣,存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結合省情深入貫徹黨的十精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應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和重視。
一、人口老齡化的發展態勢及顯著特征
人口老齡化是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不斷上升的現象。按照聯合國的衡量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0%或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7%,就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目前,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發展的顯著特征呈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黑龍江省人口老齡化態勢加劇。21世紀初我國開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2000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為9.9%,2010年上升到13.26%,預計2015年將達到15%,屆時老年人數將增加到2.2億左右。我省的人口歷史變遷與發展有一定特殊性,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我省屬于人口凈遷入地區,人口平均年齡較輕,屬于“年輕型”人口結構類型。改革開放之后,我省人口遷移流動趨勢發生變化,逐漸演變成為人口凈遷出省份,雖然我省人口老齡化步伐稍晚于全國平均水平,但邁入“老年型”社會步伐較快。2000年我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6%,2005年時達到7.6%,超過了7%的人口老齡化衡量指標,標志著進入了人口老齡化階段。2010年“六普”時老年人口比重已達8.3%,雖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9%),但十年間老年人口比重提高了2.7個百分點,比全國同期比重提高幅度高出0.83個百分點。據預測,到2040年左右我省65歲以上人口將達到900余萬,將占總人口比重約30%,全省人口的平均年齡也將達到50歲左右,屆時洶涌的“銀色浪潮”將呈現在全社會面前。
2.老年人口規模大,增長速度快。據“六普”數據顯示,我省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為317.3萬人,比“五普”增加了105.6萬人,增長了49.9%,同期全國增長了34.5%,而全省總人口僅增長了0.6%。與發達國家相比,我省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7%提升到14%,發達國家大多用了45年以上的時間,其中法國130年,澳大利亞和美國是79年左右。中國只用了27年就將完成這個歷程,并且在今后一個很長的時間內都保持很高的增長速度,我省將同全國一樣呈現較快的老齡化增速。
3.高齡老人比重快速上升。從2010年老年人口分年齡段看,65~69歲的老年人口占老年人口的38.5%,70~79歲的老年人口占50.9%,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10.6%。與2000年相比,65~69歲老年人口比重下降8個百分點,而7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了8個百分點,高齡老人的比重持續、快速提高,其主要原因是經濟社會發展,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在延長。這就對今后的社會養老服務,福利設施規模、結構及分布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老齡化程度城鄉、區域差異顯著。2010年,全省城鎮總人口達2 132.4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195.1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9.2%,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3.0個百分點。鄉村總人口為1 699.0萬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數為122.2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2%,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2.2個百分點。由于經濟條件、生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別,城鄉間老齡化進程呈現顯著差別。我省老年人口規模、還是老齡化程度城鎮均要高于鄉村,而且從老齡化速度看城鎮也要快于鄉村。這與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的歷程相同,也是城鎮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農村,但與中國目前農村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三個百分點來看,這種城鄉倒置的狀況正好相反。這是我省老齡化不同于全國的重要特征之一。另外,人口老齡化在地區間發展也不平衡。據2010年“六普”數據顯示,我省老齡化程度伊春市最高達12.1%,第二位是鶴崗市10.49%,第三位是雞西市10.26%,第四到第十二依次為牡丹江9.86%、大興安嶺9.49%、雙鴨山9.21%、哈爾濱8.52%、齊齊哈爾8.46%、黑河8.29%、佳木斯7.93%、綏化7.59%、大慶7.14%,只有七臺河接近人口老齡化邊緣為6.91%。我省林城、煤城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主要受資源枯竭影響勞動力轉移規模較大,老齡化發展趨勢與全國呈現不同的特征。
5.老年撫養比逐漸提高,贍養老年人口流出量大。由于受近十年間我省15~64歲年齡段勞動人口數量增長、少兒人口比重持續下降及老年人口總量增加的影響,我省人口總撫養比呈現略有下降的態勢,但老年撫養比逐步提升。
當前我省每10個勞動力負擔的非勞動年齡人口數與2000年相比基本持平,表明我省目前仍處于勞動力資源豐富,負擔相對較輕的“人口紅利期”。但是我們也要看到,盡管十年來人口總撫養比在不斷下降,但其中的趨勢是少兒人口撫養比下降了10.1個百分點;而老年人口撫養比則上升了2.7百分點,即0~14歲少年兒童數量在大幅降低,而老年人口在快速上升。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人口總撫養比將不斷攀升,支撐經濟發展的一個優勢條件“人口紅利期”將逐漸消失,全社會養老壓力將加劇。
2010年“六普”資料顯示,我省人戶分離人口為505.14萬人,已占戶籍人口的13.21%。這部分流動人口與十年前相比增加166.96萬人,增長49.37%,其中61%是青壯年勞動力人口,他們正是承擔贍養老人義務的主要力量。由于戶籍制度嚴格限制、基本公共服務與福利制度身份隔離等多種原因,大量勞動力流入城市化地區和發達地區的同時,家庭中需要贍養的老年人口只能留在原住地。贍養老年人口與勞動力人口異地居住,是我省人口老齡化又一重要特征。
6.老年人的婚姻狀況較為穩定。2010年60歲及以上人口中有配偶的占72.3%,與2000年相比提高了10.1%。喪偶的老人占25.9%,與2000年相比減少了10.7%。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中離婚比例為0.9%,與2000年時0.7%和2005年時的0.6%相比,分別上升了0.2和0.3個百分點,盡管有一定幅度的上升,但總體上仍保持著較低的水平。2010年我省老年人口未婚率為0.9%,與2000年相比基本保持一致。以上數據表明,我省老年人口婚姻整體狀況較為穩定,呈現出有偶率高、喪偶率低、離婚率低、未婚率低的特點,反映了我省老年人口家庭穩定和睦,健康程度較高。
二、應對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人口發展態勢表明,人口老齡化進程不可逆轉,我省也不例外。從歐洲與日本、俄羅斯等國的實踐表明,老齡化社會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制度,公共服務、社會組織體系等帶來全方位的影響。分析黑龍江省實際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是:
1.老齡化進程與經濟發展不同步。從世界范圍來看,首先進入到老齡化社會的都是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屬于“先富后老”或“富老同步”,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都在5 000~10 000美元以上,而我省是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全省人均GDP僅為2.7萬元,整體經濟實力還比較弱,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們是“未富先老”。應對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我們的經濟基礎不夠雄厚。
2.社會保障水平較低,人口老齡化對醫療等保障制度提出了挑戰。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對養老、醫療保險的需求將會急劇增加。據調查,2010年我省仍有37.3%的老年人口依靠“家庭其他成員供養”,鄉村的水平就更低。這一現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享受離退休養老金及社會化保障的老年人口主要集中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單位離退休職工,城鄉間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差距較大。另外,由于離退休人員醫療費用實行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因此,在離退休人員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對整個醫療費用的承受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3.城鄉社會養老機構不足,老齡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伴隨獨生子女政策的進一步推進和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形成“421”的家庭結構模式,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難以為繼。家庭規模進一步小型化,年輕人難以抽出大量的時間來照料老人,使得家庭養老功能不斷弱化,養老機構少使大量老年人的社會養老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據統計,2010年全省擁有社會福利院、光榮院,優撫安置單位等731個,共有床位95 594張,但是面對老齡人口需求,缺口依然很大。另外我省農村地區高齡老人和空巢老人數量龐大,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需要更多的日常護理、生活照料和社會服務,僅靠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難以完全實現養老目標,老齡產業和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
三、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對策和建議
黨的十報告中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备骷壵獙⑷丝诶淆g化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老齡事業,大力發展老齡產業,開創老齡工作的新局面。
1.樹立愛老敬老的社會風尚。老年人是社會的巨大財富,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全社會都要關心重視老年事業發展,要大力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各級政府、機構、宣傳部門要加強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宣傳教育工作。深入搞好尊老、愛老、養老、敬老的傳統道德教育和宣傳引導,在全社會樹立起尊老、敬老的良好道德風尚。
2.大力發展經濟,提高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第一位的仍然是如何“做大做強蛋糕”,只有經濟長期穩定的增長,才能提高養老支付能力。勞動力供求關系的變化和國際貿易形勢的變化告訴我們,實現經濟持續增長,既要充分挖掘當前“人口紅利”,更要提高人口素質、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抓住我省人力資源豐富的大好時機,扎實推進“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全面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依靠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來支撐經濟長期平穩增長。
3.積極推進老齡產業和事業的發展。由于老年人口的不斷增加,其帶來的市場需求也不斷增長,從而形成新的產業,它包括所有與老年人口物質和精神以及其他特殊需求的商品生產和服務。老年產業是一個前瞻性產業,有著廣闊的市場,潛力巨大。從政府職能看,要通過研究和制定相關政策,把老齡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使其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從社會上看,要逐步培養形成全社會參與、全民關懷老齡事業發展的格局。要加快建設普惠全民的養老服務體系,建立城鄉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營造讓老年人放心消費的服務環境,為老年人提供優質便捷的上門服務,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口對老年設施、產品、服務、娛樂、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這樣即能解決養老機構不足、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問題,也有利于老年人接觸社會、融入社會。也能有效解決農村贍養人口人戶分離的后顧之憂;另外,要積極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從金融、稅收、土地使用等政策法規上對民間資本參與老年社會服務事業給予大力扶持,解決資金短缺的狀況,為民眾辦實事。這樣有助于提升整體服務水平,推動養老保障事業和產業的快速發展。
4.適當調整生育等政策,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由于人口結構老化造成社會負擔沉重和養老問題突出,計劃生育政策使新生兒數量減少,人口老化趨勢加快。建議適當放寬“一胎”的生育限制,以緩解越來越嚴峻的人口高齡化趨勢,積極主動地引導人口結構向平衡、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
此外,應努力建立起全覆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建立全省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制度,盡快推進從目前保障體系制度全覆蓋最終達到保障體系的實際全覆蓋。加快改革戶籍管理制度,解決農民工城鎮身份問題,為老有所養提供制度保障,真正實現社會公平等等。為統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創建和諧社會做出積極努力。
參考文獻:
[1]王俠.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
[2]董凱等.黑龍江省老年人口狀況及對策研究[Z].黑龍江統計要報,2011:11.
關鍵詞:農村人口老齡化;挑戰;對策
一、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近況
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2010年,60歲及60以上老年人口中城鎮人口為4631萬人,其占老年人口中的比重為11.69%;鄉村人口數為9930萬人,鄉村人口占老年人口總人口的比重是14.98%;65歲及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城鎮人口數量為3102萬人,其占老人口總人口中比重的7.8%,鄉村人口數量為6667萬人,其占老年人口總人口比重的10.06%;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為1.35%,鄉村為1.8%。聯合上述數據闡發可得出,鄉村人口的老齡化的水平要高于城鎮人口的老齡化,高齡化水平更比城鎮的高齡化緊張。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地區性差異大,東部地區的生活條件要遠高于西部地區的生活條件,西部農村的生活條件要遠低于東部農村的生活條件。
二、我國農村人口老齡化面臨的挑戰
(一)農村老年人的撫養比難以承受。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60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已經達到13.26%,農村老年撫養比為4.22:1。也就是說,4.22個農村勞動力贍養一個老人。我國總體上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在我國農村未富先老的特點更為突出,給我國社會帶來了嚴重的挑戰。造成這類現象既有政策方面的緣由又有經濟社會方面的緣由,早在1970年代中國就提出了計劃生育政策,使得中國的人口得到有效的遏制。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衛生醫療條件大幅度提高,平均預期壽命提高了,又由于現代人的壓力大,生育意愿也在不停的降低。生育率的降低和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的必然導致老年人口數量增加。
(二)存在大量的空巢老人。農村空巢老人是人口老齡化中的一個特別群體,一般是指,60周歲以上的無后代或者子女持久居住在外地,本身自立糊口的老人。大部分的空巢老人缺少生活上的顧問,老人不免有孤寂之感,尤其是老人抱病時,子女又不在身旁求醫看病比較難,乃至出現病死無人問津的征象。在農村,農民首要是外出務工,賺些外快進一步提高本身的生活水平,農村勞動人口的流動也是造成農村中的空巢老人的一個因素。
(三)農村中醫療衛生條件狀況不是很好,農民看病難和看不起病的問題依然存在。農村中可以說根本就沒有什么像樣的體檢活動,小病累積成大病的時候,才會去醫院瞧瞧?,F在,有了新型農村合作社會保險簡稱新農合,可是因為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等因素是得新農合軌制還未發揮有效的功能。由于按比例報銷和封頂制度的制約,使得新農合軌道對患大病的老年人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大多數老人就是小病抗、大病挨的狀況,生病時往往就這么拖著,只有少部分人會去看醫生。農村偏遠地區甚至曾發生老人病死在家而無人知曉的悲劇。
(四)農村老年人養老辦事條件嚴峻欠缺。長期以來,民政局在農村的養老辦事方面著重于保障那些“五保戶”、特困戶等特殊群體,對農村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及失能或部分失能老人的養老問題也慢慢正視起來,但與眾多老人的需求相比仍然是無濟于事。農村中大多以家政服務項目為主,其服務內容跟形式比較枯燥,還不能充分滿足農村老年人對服務內容多樣化的需求,居家養老模式在農村中受到阻力,往往進行不順利。然而多半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因為報酬較差,業務素質總體不高,專業化的養老服務人員異常少。
三、針對農村人口老齡化中面臨的一系列挑戰,提出公道響應的對策
(一)加速計劃生育基層工作程序。要對合適零丁二孩生養政策的方針人群,政策要宣傳到位,辦事合理到位,簡化再生養證審批流程,真正將人口政策盈利落到到實處。加速推動信息化建設,建設好下層衛生計生的管理平臺。連續推進衛生計生系統內部的信息整合和共享,展開優質服務建立做好榜樣性的服務工作,加以推行從而使農村里出生率的比例高于老齡化的比例,從而改善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比例,為農村增添新鮮血液。
(二)增強政府的主導力量,提高社會公眾的參與率,加大公眾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本地政府應當增強城鄉統籌規劃建設,出臺寫惠農政策,用財力大力支持貧困地區發展,勉勵農地集中以便形成規模性的發展范圍,發展當地的鄉村旅游和產業鏈,增加農民的非農業收入。政府引進外地投資者企業,以使農村大量的勞動力得到有效的應用。提高農村勞動人的知識,拓寬視野,提高對現代科技知識的利用,以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以此來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從而能使農村能集中勞動力,從而空巢現象會減少,老年人從身體和精神上都能得到有效的照料。
(三)增強農村基層衛生工作。(1)在建立大病保險政策的同時也要健全商業保險,同時做好大病保險和商業保險機構考核評價機制能夠更好的服務于群眾。一部分原合管辦人員負責對保險公司經辦業務的監管,從而實現醫療保險全流程辦事。(2)建立好網上結算工作,能實現省內省外核查信息和報銷,實現民不出戶就能辦理好一切醫療繁瑣事務(3)政府加大對新農合基金的監管力度,培養專門的新農合基金管理人員,使其具備相應的資金管理知識。
(四)在摸索的道路中尋求新的農村養老模式。完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國家投入大量的資金外,還要鼓勵民間資本力量的參與,并給予稅費優惠政策。探索“以農地養老”的新模式。連系農村改革的情況,在許可土地流轉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措施,探索“以農地養老”的新模式,發揮土地資產在農民養老保障中的重要作用。鉆研適合老年人身體健康所必要的食物產品,開展對老年人在營養與膳食方面進行檢測指導,保障老年人生活的質量和健康水平。要繼續鼓勵農村中有勞動力的老人從事農業生產、積極參加當地村里的活動、對新農村的建設及中國傳統鄉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貢獻自己應有的一份貢獻等,以提高老年人自己的身心健康精神上得到滿足來充實自己的業余生活。(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參考文獻:
[1] 農村養老當前嚴峻態勢,應對農村老齡化的對策建議[J].新農網.2015
[2] 在2015年全省農村基層衛生、計劃生育基層和新農合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的講話[A].黑龍江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2015
[3] 主旨演講與理論研討之一:人口老齡化與國家治理現代化[J].人民論壇.2014(34)
[4] 劉生龍.健康老齡化戰略緩解老齡化與少子化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1
[5] 黃宏磊.以湖北省為例淺析老齡化背景下農村多元化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J].農業經濟.2012(3)
[6] 王紅珠.寧波農村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與創新.2014.
[7] 萬寶瑞.農村養老當前嚴峻態勢[J].中國鄉村發現.2015.1
[8] 蔡茜.向麗華.我國農村老齡化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分析[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
[9] 崔麗.農村人口老齡化與養老問題研究[C].南京師范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