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6:33:53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1糧油生產平衡增產
加強土地保護,開展高產高效創建攻單產,糧油產量持續增加。2015年,全縣種植糧油作物13.55萬hm2,比2010年增加0.70萬hm2,糧油總產60.75萬t,比2010年增加4.69萬t。
1.2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按照“名、特、優、新、稀、缺、淡”的特色產業發展思路,以“千億示范工程”為抓手,著力抓好黃花、柑桔、蔬菜三大產業,全力促進農民增收。截至2015年,全縣柑桔、黃花、蔬菜、茶葉、蠶桑、藥材等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4.33萬hm2,比2010年增加了1.33萬hm2,增幅達44.29%。
1.3現代農業發展提速
依托四川省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項目,強力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聘請中國農科院柑桔研究所、四川省農科院專家實地進行規劃設計,高起點、高標準打造了中灘、渠南2個“萬畝柑桔示范園”,示范帶動全縣建成6個“現代農業萬畝示范區”,并由省農業廳認證命名。同時,在渠南鄉全力打造渠縣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立植物組培工廠,集成應用了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環境控制技術、智能監控技術和水肥藥一體化技術。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打造休閑農業,提升現代農業檔次,延展服務功能。
1.4基礎設施不斷完善
高標準農田建設整體推進。借助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財政現代農業生產(水稻)發展、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建設,大力推進全縣農田水利建設工作,先后建成高標準農田0.84萬hm2。農機化綜合水平大幅提高。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2000余萬元,補貼農戶超過1.8萬戶,帶動農民投入超過9000萬元,共購置各類機具超過1.8萬臺(套)。全縣發展各類農機服務組織95個,農機大戶87戶,鄉村農機從業人員達31212人。機耕、機電灌溉、機械植保、機械脫粒、機收、機插水平大幅提高,全縣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36.1%。
1.5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
市場主體帶動能力增強。一是龍頭企業不斷壯大。渠縣已培育壯大宕府王、華橙酒業、天一蒙山、秀嶺春天等省、市龍頭企業12家,企業自主創建“渠縣呷酒”“渠縣黃花”“秀嶺龍芽”“華橙原釀”等知名品牌10余個。二是專合組織規范建立。2015年底,全縣已建立黃花、柑桔、紅糧、油菜、蔬菜、畜禽等農民專業合作社256個,其中省級示范社9個、國家級示范社4個,三板柑桔農民專業合作社榮獲全國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稱號。三是種植大戶大量涌現。全縣工商注冊成立家庭農場100余個,種糧大戶300余戶。
1.6農業品牌建設成效顯著
全縣6.52萬hm2耕地已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基地,“渠縣黃花”商標、“渠縣黃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成功注冊和認證,有9個產品獲得國家級綠色食品認證,10個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創建了渠縣黃花、三匯特醋、渠縣錦橙等一大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質農產品品牌。
2面臨困難
2.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一是農機化程度不高。渠縣的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只有36.1%,與四川省農業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55%相比差距較大。二是農田水利設施不完善。全縣工程蓄水及庫容嚴重不足,病塘庫堰數量大,提灌設施量少、渠系垮塌損毀重,全縣80%的提灌站建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使用時間長,超齡服役,設備嚴重老化,現有200處提灌站帶病作業,220處提灌站己經損毀和癱瘓,全縣近二分之一的耕地“靠天吃飯”,被動局面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根本改觀。三是中低產田土面積大。渠縣有中低產田土4.65萬hm2,占總耕地的75.15%,近年雖新建高標準農田0.84萬hm2,但仍有3.81萬hm2中低產田土待改造,較大程度制約著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進一步提高。
2.2農業自然災害頻發
渠縣屬川東丘陵伏旱區,大巴山暴雨中心地帶,氣候特點是“十年九旱、不干就淹”,農業自然災害多發、重發和頻發,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直接影響著農業產業發展。S|四川農業與農機/2017年5期|
2.3規模經營比例較低
全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少、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發展不平衡,規?;N植程度不高,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占主導地位。農村青壯年紛紛外出務工,農村勞動力嚴重缺乏,土地季節性撂荒現象較為嚴重。
2.4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小、實力弱,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不強;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程度不高,真正吸收農民為會員、與農戶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的專業合作社少,專合組織帶動效果不明顯;農產品品牌少知名度低,市場競爭力不強。
3加快農業產業發展的對策
3.1發展思路
1)堅持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糧油生產,推進蔬菜、黃花、水果、茶葉、蠶桑等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確保大宗農產品有效供給。2)堅持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不斷壯大農民增收支柱產業,主攻農民增收重點領域,拓展農民增收發展空間,優化農民增收政策環境,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3)堅持產村互動相融協調發展。統籌協調精準扶貧、新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統一規劃、同步實施,既合理布局、發展壯大支柱產業,又綜合配套完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實現產村相融協調發展。4)堅持“三位一體”合力推進。形成“政府扶持、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農業工作良好氛圍。強化政府支持作用,加大強農惠農富農力度,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業,凝聚各方力量,合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5)堅持科教興農和人才強農。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農業農村人才培養,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提高農業物質技術裝備水平,推動農業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6)堅持產、加、銷一體化發展。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積極建設規?;?、標準化生產基地,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創新流通方式,延伸產業鏈條,提高附加值,增強農業綜合效益。
3.2發展舉措
[關鍵詞]農業結構優化跨越式發展農業發展
一、新疆農業產業結構的現狀分析
1.農業在三次產業中的地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新疆三次產業的發展總體水平不斷的提高。各產業的產值比重也按著經濟發展的規律在變化,新疆農業產值比重總體來講是符合經濟發展進程的,符合工業化進程的規律,即農業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1978年新疆第一產業產值在新疆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是35.8%,2009年為17.8%,下降了18個百分點。三十年來農業在三次產業中的地位不斷地變化,比如1980年到1990年之間農業在三次產業中占首要地位,三次產業的順序是一二三,改革開放剛開始的這個階段,新疆工業和服務業還沒有發達,所以農業對新疆生產總值中的地位高;1991年到1995年和2003年到現在位置的產業結構順序是二三一,2008年第二產業產值比重達到49.5%;1995年到2003年的產業結構順序是三二一。新疆產業結構的這種發展形式與新疆九十年代服務業得到快速發展是分不開的,特別是新疆旅游業的發展帶動餐飲住宿的發展,對外貿易帶動倉儲運輸的發展為新疆第三產業的發展注入了無限活力。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隨著新一輪金融危機的出現新疆的第三產業發展受到影響,產業順序就變動。
2. 農業內部產值結構
農業內部各部門在農業總產值的比例不平衡,但各部門歷年的產值發展趨勢大體上不變。2010年新疆統計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種植業產值在農業總產值中占絕對優勢地位,產值超過其他三部門的兩倍,其產值歷年就在70%左右徘徊,波動幅度不大,這意味著,新疆以種植業為主的地區;林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大多年份不足2% ,發展緩慢;標志著農業產業結構升級的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中的比例保持相對穩定,但所占的份額還小。一般經濟比較發達,農業結構良好的一些國家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一般超過50%,但是新疆畜牧業歷年都徘徊在25%左右,2002年達到28.20%,從此又開始下降,2006年降到21.40%。這不僅遠遠小于發達國家畜牧業的發展水平,又與有利發展新疆畜牧業的資源環境不對稱。漁業產值比重歷年基本維持在0.6%-0.8%,是因為新疆是一個水資源嚴重不足的干旱地區,水資源的分配不合理,主要來源是山雪融化而形成河流,新疆缺乏養漁咸水與場所。
3.新疆各地區農業產業結構的現狀
新疆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各地區農業內部各部門的差異很大。2009年新疆農林牧漁業的總產值最多的地區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產值為266.793億元。其次是喀什地區,產值為239.87億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最少的地區是克拉瑪依,產值為7.2234億元;種植業產值最多的地區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產值為154. 3950億元。阿克蘇地區和喀什地區的種植業產值也超過100億元以上,產值最少的地區是克拉瑪依,產值為2. 3150億元;林業產值最多的地區是喀什,產值為20. 1745億元,最少的地區是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2920萬元;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牧業產值最多,產值為101. 3766億元,昌吉回族自治州占第二位,產值是85. 2977億元。牧業產值最少的地區是克拉瑪依,產值為2. 2653億元;漁業產值各地區比較少,其中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產值超過一億元,其他地區均未過億元,產值最少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的漁業產值僅為188萬元。由于新疆各地區的土地面積,自然資源,氣候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所以表現為各地區在種植業,林業,牧業和漁業總體發展水平的差異也很大,這正是新疆各區域差異性的最直接表現。
二、新疆農業產業結構中存在的問題
1.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 ,農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不協調 ,就業形勢嚴峻
2009年新疆第一二三產業的就業比例是49:15:36,這就意味著新疆勞動力的大約一半集中于第一產業,在農村勞動人口中存在潛在失業的危險。由于鄉鎮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差,科技、文化、教育、醫療和衛生事業水平低 ,信息業、金融保險等產業不適和我國農村第一、二產業發展的要求。農村剩余勞動力豐富,農村工業發展與農村第三產業發展不協調。隨著農業的發展,生產率的逐步提高,會有更多的勞動力從第一產業中脫離出來,第二產業的勞動力容量有限,需要第三產業容納大量勞動力。而周邊城市第三產業的就業信息無法有效傳遞到鄉鎮,使得農村勞動力大量閑置,就業形式嚴峻。
2.農產品品種結構難以協調
農業產業結構是一個多層次的復合體,配置協調的農產品結構是一件非常復雜的工作。農業生產對自然資源具有較大的依賴性,且各地的自然經濟條件呈現多樣性。如何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經濟資源,而又不失為市場所需,這不能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3.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社會化服務落后
各級政府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所進行的宏觀引導和調控尚缺乏有效的政策和措施;直接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進行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的社會中介組織不僅數量少、規模小,而且服務手段落后、服務內容欠豐富等等,從而造成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呈現出一定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特征。由于農民文化素質低、信息來源渠道窄、所收集信息的時效性差,在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時農民大多依據過去的經驗進行農產品的生產和經營,不能對農產品未來供求總量、供求結構以及價格變動等進行有效的判斷和把握,從而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結果的農產品供給往往與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存在偏差,增產不增收的現象經常發生。
三、優化新疆農業結構的建議
1.加強鄉鎮企業發展和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緩解農村就業壓力。
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大深化鎮、村集體企業產權的改革,改造傳統產業,大力拓展外向型農業,鏈接“公司 +基地 +農戶 ”“種養 +加工 +儲運 +銷售 ”等若干生產單元和生產環節,有效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按照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搞好農村小城鎮的規劃,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同時徹底摒棄傳統的城鄉隔離政策和城市傾斜政策,建立城鄉開放統一的大市場,這樣做有利于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緩解農村就業壓力。
2.強化市場導向下的政府指導, 完善落實有關支農政策
深入分析目前的社會經濟環境可以發現 ,農業的弱質性以及農民的弱勢地位必然要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應在政府指導下進行 ,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和引導。各級地方政府應堅持資源比較優勢原則 ,制定出切合本地區發展狀況的農業結構調整規劃 ,指導、引導區域內農業結構調整 ,建設符合市場需求的農產品生產格局。制定農村和農業發展規劃 ,制定相關的經濟政策,引導和鼓勵農戶自發和自愿地進行農業生產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切實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及農業科技的研發、推廣和應用 ,為農業結構調整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經濟
由于新疆各地區的土地面積,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等因素之間的差異較大,所以新疆農業系統存在著區域性特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要同區域特色和發揮地方比較優勢結合起來,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展特色主導產品和主導產業,促進區域分工與專業化,降低農業產業成本,增加農民收入。在新疆,結合“一退三還”,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節水農業、生態農業,大力發展草食性畜牧業
參考文獻:
[1]吉晉慧:《關于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問題的思考》[J].中國商界.2009 .3
【關鍵詞】農產品 發展 研究
一、產品加工業發展現狀
(1)產業規模。近年來,城市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出現逐年遞增趨勢,農產品加工業整體規模不斷擴大,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等各項指標均呈現顯著的遞增趨勢。
(2)行業結構。這里的行業結構是指12個行業在整個農產品加工業內部,各自所處的地位及行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從近幾年的產值數據來看,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紡織業、飲料制造業一直是農產品加工業的四大支柱行業,四大行業產值之和占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了85%,且具有較強的穩定性,其主要原因在于,作為這四個行業的原材料,糧食、藥材、畜產品等農產品資源比較豐富,這也是優勢資源轉化戰略的重要體現。
(3)國民經濟貢獻率。按照產出法核算國民收入,國內生產總值等于各產業部門增加值之和。這里所指的國民經濟貢獻率,即產業部門的增加值在GDP或產業大類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可見農產品加工業在國民經濟及工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4)經濟效益。總體而言,近年來農產品加工業的經濟效益有所提高,主要表現在全員勞動生產率和利潤率指標顯著提高,而企業虧損面有所下降(按當年價計算),虧損企業平均虧損額不大。
二、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特點
(1)農產品加工業總量較快增長,運行態勢良好。農產品加工業己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也是發展較快的產業之一。
(2)所有制結構發生變化。公有經濟比重下降,非公有制經濟比重上升,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公有制企業逐步減少,非公有制企業不斷增多。
(3)發展速度較快,總量不斷增加。
(4)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擴大,市埸競爭力不斷增強。
三、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加工規模小,整體水平還比較低。
(2)加工技術裝備落后,結構性矛盾突出。
(3)固定資產投入不足,財政、金融的支持力度不夠。
(4)加工專用原料基地建設滯后,行業標準和質量控制體系不夠健全。
(5)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服務體系建設滯后。
四、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方向
(1)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產品加工企業,其根子在農業,突破了產業、地區和所有制的界限,使資本和先進技術、現代裝備有機融入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有效地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和農民素質,成為推進農業產業化的火車頭。同時,在農產品加工企業在農民和市場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引導農民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農產品生產,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引導農業走優質、高效的路子,實現農業的市場化、標準化、專業化、規?;彤a業化。
(2)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解決農民增收就業。農產品加工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延伸農業產業鏈的同時,能有效地延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鏈,為農民就業開辟了多種渠道,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使農村勞動力從農業中轉移出來,從事加工業及第三產業,既拓展了就業門路,又開辟了新的收入來源。
(3)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進產業聚集發展。要通過產業集群,形成產業支撐,開辟農村工業化道路,帶動農村和小城鎮的商業、交通、運輸、飲食、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城鎮就業崗位,加快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和中小城鎮轉移,從而推進城鎮化進程。
五、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優勢與潛力
中小城市發展雖然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但同時也具有比較多的有利條件,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并用好這些條件。
(1)農產品資源優勢。農業資源豐富,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玉米、高粱、紅苕為主,各種豆類遍布全市;經濟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甘蔗等,各種蔬菜、中藥材、家禽。
(2)交通優勢。境內干線公路大部分已實現標準化,縣鄉公路密集。通鄉鎮公路全部達到水泥、瀝青化,通村道路也正在朝全面硬化的目標努力,這些都將為農產品的運輸、銷售提供方便,有利于商品集散、物資交流和技術擴散。
(3)良好的政治環境和政策環境。中央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支農惠農優惠政策。在建設項目和資金安排、財政轉移支付、金融信貸、引進外資、稅收、土地使用、人才開發等方面給予中小城市以傾斜和優惠政策。
六、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建議和思路
(1)優化農企關系搭建原料基地,以適應農產品加工的需要。深化和優化涉農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關系,積極試行、推廣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民”,以“公司+農戶”或以“股份合作”等新模式,以此促進企業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與農民結成利益合作體,進而加快產業化的進程。
(2)應用高新技術設備改造傳統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在發展中對科技的需求不斷加大,技術的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主體作用日益顯現。積極鼓勵涉農企業聯合農業科研院所、農業技術推廣等部門,共同攜手開發應用和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產品。
(3)政府應建立農產品加工信息機制,加強完善服務功能。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龍頭企業、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優惠政策。這些政策涉及財稅、信貸、投資、外經、外貿和科技等方面,有關支農部門要把各項優惠政策及時地給企業傳達,好政策讓企業享受到,好事辦好。
(4)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要把安全和健康食品加工作為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重點,加快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步伐,努力擴大加工企業的規模,培育出一批效益更高、競爭能力更強和帶動能力更大的龍頭企業。
關鍵詞:農產品加工企業 存在問題 對策
農產品加工業是推動新農村建設、發展現代農業的核心環節和重要載體。近年來,圩豐鎮農產品加工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并取得了顯著成效。農產品加工業已成為圩豐鎮鄉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業品加工行業的發展,將對該鎮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現狀進行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以此思考提出農產品加工企業快速、持續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一、圩豐鎮農產品加工企業現狀分析
(一)農產品加工企業快速發展,帶動能力日益增強。
圩豐鎮農產品加工企業正處于規模增長,盈利能力逐步提高階段。農產品加工業已經初具規模,逐步形成了以紫菜加工、飼料加工、漁業養殖等優勢產業。2014年,圩豐鎮農產品加工企業有20余家。由于農產品加工產業規模逐年增長,逐漸帶動畜禽、漁業養殖等產業快速發展。
(二)農產品加工企業逐步向深加工和精細加工發展。
農產品加工企業管理者科技意識普遍增強,認識到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引進新技術、應用新工藝,實現產品種類多樣化?,F階段,圩豐鎮農產品企業正逐步利用國家和地區的優惠政策,對設備和技術進行改造升級,特別是紫菜加工企業積極探索深加工,向二次精細加工發展。
(三)農產品加工原料基地實現規模化發展。
農產品原材料基地建設初具成效,2012年圩豐鎮獲批江蘇省灌云縣漁業產業園,逐漸形成以“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即農戶與企業建立比較穩定的產銷合作關系,形成了穩定的原材料供應產業鏈。同時,通過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推動了農戶、基地、企業的健康發展。
二、圩豐鎮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中存在問題和不足
(一)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品牌戰略意識淡薄。
一是管理水平不高,技術創新能力不強。企業管理者受教育水平較低,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不愿意在技術方面進行投入,造成企業不具備產品研發能力,產品同質化高,缺乏市場競爭活力。二是品牌戰略意識淡薄。大多數企業不愿意在樹立品牌上花過多的資金和精力,寧愿只占據小塊市場,沒有長遠的品牌戰略。
(二)組織化程度不高,市場信息不靈。
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圩豐鎮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存在各自為陣,組織松散的狀態。同時,由于農產品加工企業信息缺乏、滯后,造成企業所掌握技術、市場等信息不夠,不能及時根據市場需求安排生產、銷售,以至于嚴重制約企業長期發展。
(三)受經濟形勢影響,企業經濟效益不斷下滑。
由于原材料和人力等成本上升,圩豐鎮農產品加工企業出現了過去所沒有的困難。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圩豐鎮農產品加工企業經營狀況都受到影響,特別是紫菜加工、泥鰍養殖等出口型行業銷售收入都大幅度下降。
(四)企業融資困難,資金投入不足。
圩豐鎮農產品加工企業普遍存在著資金不足,但是由于企業規模偏小、技術水平不高,難以得到扶持企業的財政貼息款。同時,銀行擔保條件要求過高,大多數企業缺乏可供抵押的相關證明,造成融資范圍窄、難度大,嚴重制約了企業的長期發展。企業只能通過民間借貸的形式,取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但是這些資金的利率比較高,過多的民間借貸給企業帶來的巨大的資金還款壓力,不利于企業的長足發展。
三、圩豐鎮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一)建立和完善農產品信息機制,完善政府服務功能。
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聯合企業建立信息平臺,及時通過網絡等媒體搜集和農產品相關信息和政策。相關部門要充分利用國家一系列扶持農業企業的優惠政策,把各項優惠政策及時地向企業傳達,讓企業及時享受到政策紅利。
(二)切實解決企業經營中所需資金。
加強企業金融信貸服務,利用現有資源積極推動企業與各銀行間合作機制的建設。商業銀行可以開通貸款綠色通道,根據企業資金需求的特點,及時調整貸款額度,加強貸款資金調度,適當降低抵押和擔保條件,簡化審批流程,提高服務水平。
(三)優惠產業結構,推動原材料基地建設。
根據市場需要,及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同時,優化涉農企業與農民之間的關系,積極推廣以“農民+基地+企業”或“股份合作”等新型模式,以促進企業在更深層次與農戶結成利益合作體,進而加快農業產業化的進程,形成穩定農產品加工企業原材料供應鏈。
(四)搭建農產品加工行業電子商務網站。
加快推進農產品加工業信息化的建設,搭建電子商務網站,是將企業產品推向市場的重要手段,是引進先進的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依托現有的農業信息平臺,建立圩豐鎮農產品加工企業專門信息服務網站,為全鎮農產品加工企業提供相關的農產品生產、技術及企業發展所需的最新動態等信息,將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流通等環節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五)推動企業提檔升級,提高綜合競爭力。
合理資源配置,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技術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快農產品產業化發展,要按照合理配置市場資源的原則,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對一些發展快、思路新的企業從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鼓勵并支持優勢企業強強聯合,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優勢和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同時,農產品加工企業應當積極聯合相關科研機構,共同將新的科技和設備運用到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加快推進技術創新步伐,努力擴大企業的規模。根據市場需要研發新產品,實現產品多樣化和專業化,從而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
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發展到一定時期必然產生的一種客觀現象,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正是實現這種現象的最佳載體,是連接農戶與市場的第一橋梁。2012年,《國務院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10號文件強調“支持龍頭企業發展,對于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就業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睘榱朔e極貫徹國家政策,陜西省于2013年初頒布了《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提出力爭“十二五”末實現全省龍頭企業數量和銷售收入總額翻倍。“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輻射帶動農戶300萬戶,農業產業化經營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到2020年,龍頭企業產值再翻一番,基本建立比較發達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并提出了具體實施措施。
可見,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成為了當下舉國推行的一項政策,研究陜西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狀也將十分必要。
二、陜西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現狀
龍頭企業的功能和作用對于一個行業而言是很重要的,代表著行業實力、產業化成效及經濟是否健康發展。陜西省龍頭企業相對其他省份而言,起步稍晚,但發展速度不容小覷。尤其是最初獲批的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現已基本全部跨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行列。
1、企業數量
2001年首批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共計151家,陜西省有5家,2003年第二批共計235家,陜西省9家,其后的多次評定結果均顯示陜西省的龍頭企業在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中占比不大,為2%-3%,這說明陜西省龍頭企業的數量仍需進一步提升。2006年5月,陜西省農業廳公布省級第一批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名單,其中包括陜西漢寶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等32家企業,并提出對所列對象進行動態管理,優勝劣汰。2011年新增117家企業,次年再次新增66家企業,2014年經嚴格評審,最終確定陜西禾和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93家企業為陜西省第五批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2015年也擬推了83家企業。所以從企業數量上來看,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
2、分布區域
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的多次評定結果中可以看到,陜西省榜上有名的企業多集中在西安、咸陽、寶雞三個區域,陜北陜南地區尚未有企業入列。陜西省級的五批重點龍頭企業公布名單上看,依然是關中區域占比約80%,而陜北陜南則分別占比約10%,這說明了企業是在結合關中區域優勢的基礎上創立和發展的。
3、企業類型
(1)國有企業轉型。最初的龍頭企業名單中以國有企業轉型為主。因為國企的規模一般較大,有足夠的資金保障和一定的市場開拓潛能,具備轉型資本。例如陜西老蜂農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前身為陜西省蜂業公司(成立于1985年),創立于2000年,目前已經發展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科研、開發、生產、加工、銷售一體的專業公司,是陜西省第四批省級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依托資源稟賦。陜西省是國內果汁加工和出口的一個重要基地,我省大多數龍頭企業主要依靠糧食、果業和畜牧業。主要產品體現為肉類加工、乳品加工、蜂蜜加工、飼料加工等,大部分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同時資金支撐力度不足,產品研發能力和科技含量較低。由于充分結合了私有資本和優勢資源,所以此類企業數量較多,但只有個別企業被列入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
(3)強強合資。產業相關的企業聯合成立集團公司,進一步增強市場競爭力。例如成立于1978年的西安相橋乳品廠,起初為民營企業,其后與香港廣銀發展有限公司合資,形成了如今的西安銀橋乳業集團,利用自身優勢,結合先進管理理念,成功做大做強,成為西北地區乳制品行業中的佼佼者。
4、經營模式
通過調查和分析,可以總結出各級重點龍頭企業的經營模式主要呈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1)“企業+農戶”。陜西省多數小型農業企業采用此種松散型經營模式。企業和農戶根據農產品在市場上的供求關系進行買賣,無論何時、何地、何種價格,農戶在銷貨時要受制于市場,同樣企業在購貨時也要考慮市場因素的影響,雙方的財產和責任風險各自獨立。雖然這種模式下雙方可以自由進行雙向選擇,但由于受到市場的約束,農產品在農戶和企業之間較難實現供求穩定,不利于利益共同體的形成。
(2)“企業+基地+農戶”。正是由于第一種模式的不穩定,從而出現了方――基地。企業可以通過自建或共建基地,提供生產技術、資金供應等服務,也可以吸引分散的農戶進入基地成為企業工人,還可以與農戶簽訂契約,建立股份制基地。所以基地的產生其實起到了一個連接企業與農戶的橋梁作用,一方面對分散的農戶進行約束,一方面也維護農戶的利益,對企業侵害農戶利益的行為進行監督。
(3)“企業+合作社+農戶”。這種模式某種程度而言類似于第二種模式,但又有明顯區別。合作社是農戶的利益共同體,是農戶自愿成立、加入的一個合作性組織,通過合作社把分散的農戶集中起來,通過在企業和農戶之間簽訂協議,明確各自權利責任,以企業為龍頭,以合作社為紐帶,以農戶為基礎,實現技術、生產、銷售等服務一體化,企業根據合同收購產品,建立供銷模式。所以,合作社對外是一種盈利性經濟組織,對內是一種非盈利組織。
三、存在的問題
雖然陜西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近年來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整體而言,還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企業競爭力不足,牽動力有限
陜西省龍頭企業規模小、牽動力弱的問題一直較為突出。據統計,陜西省龍頭企業總數相當于山東省的23%左右,大型龍頭企業相當于山東省的17%左右,可見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尤其是大規模的龍頭企業較少,一千多家企業中省級重點只有三百多家,國家級重點更是比較匱乏,整體檔次有待提高,導致龍頭企業的牽動力弱,很多區域的特色優勢得不到延伸和推動,競爭優勢不明顯。
2、地區發展不平衡,產業分布不均
關中是陜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集中地,是引領全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陜北以農牧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缺乏農業帶動企業,陜南整體自然資源較為豐富,以農業為主,但同樣缺乏現代工業,所以陜西省絕大多數龍頭企業集中在關中一帶,布局不合理,發展不平衡。而且陜西省龍頭企業多數仍處于發展階段,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產業多為初級產品的加工,產品結構趨同,缺乏科技含量。
3、經營模式不健全,利益難協調
結合目前的企業經營模式,由于市場逐利心態的驅使,缺乏健全有效的運行機制,企業和農戶難免出現違約行為,而這種不安全因素,會破壞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制約企業提升經營效益,阻礙農戶創收貢獻作用的發揮,造成經濟損失,難以協調雙方利益關系。
4、市場競爭不良,產權不清晰
內容摘要:產業集群的集體競爭優勢體現在各種行業中,大力推動著行業向前發展。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家自立、社會安定的基礎。本文分析農業產業集群的現狀、發展優勢,并針對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農業產業集群 發展優勢 發展建議
農業產業集群釋義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國家自立、社會安定的基礎。理解此問題時應注意三個方面:第一,從人類的存在和發展來看,農業是國民經濟中最主要的物質生產部門,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第二,從農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的關系看,農業生產活動是人類生產活動的起點,沒有農業的發展,就沒有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直接制約著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從農業與人民、國家的關系上看,農業的興衰關系到國民經濟的全局,農業的發展直接關系著我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產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農業產業集群的出現滿足了經濟發展需求。
產業集群是在一定區域中出現企業集聚的現象,它們具有地理位置上相連,產業上相關的特性。產業集群可以帶來集體競爭的優勢,對缺乏大型主導企業的地方能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在傳統的農業發展上,農業產業集群的產生和發展給各地農業帶來預想不到的競爭優勢,在發達國家,農業產業集群已十分成熟,我國的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但由于缺乏發展經驗,一直沒有得到強而有力的發展。
根據國際經合組織(OECD)的定義:農業產業集群是指一組在地理上相互臨近的、以生產和加工農產品為對象的企業和互補機構,在農業生產基地周圍,由于共性或互補性聯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機整體。農業產業集群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在原有的農業發展模式不再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的需求下形成的一種新模式,是一種更加先進的發展模式。是原有農業發展模式的升級,是富有創新的新發展模式。
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
(一)我國的農業產業集群起步晚,發展規模較小
改革開放以來的農村責任制很大程度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使我國的農業得到了真正的發展,解決了溫飽問題,并逐步走向了小康。但是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已經要求農業體制進行改革,在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了農業產業集群,但是這種發展模式一直沒有得到快速的發展,在于缺乏發展的經驗,一種自由式的發展,一直沒有得到統一規范的管理和運作。
我國各個地區所具有的資源條件區別大,除少數企業規模相對較大,產業鏈完整,管理模式較成熟,擁有較大的產值。大部分農業集群多以中小型企業為主,農業生產基地配套設施不完善,管理不完善。相對于國外發展了幾十年農業產業集群和形成的完善管理運營模式,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緩慢,規模小,沒有形成有效的集體競爭力。
(二)農業產業集群的配套措施不完善,不完全競爭和過度競爭并存
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不斷增多和農業產品價格的低迷,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在這種形式下發展起來的農業產業集群缺乏必要的勞動力,產值低,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配套措施相當的不完全,基本是勞動密集型。這樣的企業競爭力低,難以抵抗外來風暴的沖擊,缺乏統一的管理模式,集群中的企業基本上是各自為戰,集群中企業缺少交流。企業的投入少,設備簡陋,沒有完善的管理模式,沒有獨立的品牌效應,缺乏地方特色,對政策的反應緩慢,對市場的需求變化了解不清楚,難以代表地區的農業特色,難以形成產業優勢,致使企業難以壯大,一旦出現資金問題,難以向金融機構獲得貸款,集群企業融資困難。
農業生產過程極強的時效性和農產品的季節性、鮮活性以及易腐爛、難儲運等特點,而在產業集群供應鏈上,每一個節點都會有很多企業,每一個環節都充滿激烈競爭,競爭成為產業集群獲取競爭優勢的行為方式之一。由于地理空間的接近性,集群內對于競爭壓力的感受更為直接。農業產業集群內不充分競爭與過度競爭并存的狀況,使農業產業集群的競爭動力和創新動力嚴重不足,合作機制大打折扣,又使集群內成員的合作協同意識嚴重扭曲。
(三)農業產業集群抵抗自然風險能力差,產品的同質性強
我國的農業產業集群的生產基地缺乏統一的管理,基本是散戶狀,農戶生產集群內企業需要的農產品,然后出售給企業,沒有形成對一片基地進行機械化共同生產或所有土地集中統一生產,農戶僅僅作為企業員工進行農業生產,取得相應的農業報酬。農業生產基地和之間的農業單獨生產差別不大,而以前的農業生產就是抵抗自然風險能力差,從而農業產業集群的抵抗自然風險能力并沒有得到很大的改善。
同一地區的產品同質性強,沒有獨立的品牌效應。地區的農產品與工業品相比具有明顯的同質性,且上市相對集中,難以實行差異化的市場戰略,難以實現市場細分與差異化的競爭優勢。這不僅給農業產業集群中的倉儲和物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了較高要求,同時也給農業產業集群良好創新效應的發揮增加了難度。
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優勢
雖然我國的農業產業集群現今的發展還不是很理想,發育、發展的現狀還沒有取得產業集群所需求的集體競爭優勢,但是我國的農業產業集群有自己的發展優勢。
我國許多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農業是一個對自然資源依賴很強的產業,農業自然條件和資源因素是農業產業集群形成的必要條件和物質基礎,也是其可持續發展的支撐。我國地域的不同,它的地質、氣候、水文等內在的自然條件就能影響農產品的類型、品質。各個地區都有適應本地情況的適合生長的作物,這就極大地縮小了種植作物的種類,聚種植提供了自然條件。
政府強而有力的政策,適應本地實情的政策相對其他國家的推動力度更大。政府在農業產業集群的形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是政府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以市場為導向;二是政府通過建立農業示范園區加強集群的品牌建設;三是政府通過加大科研投入開發新品種以及通過引進新品種來提高區域內農產品種類的質量;四是政府提供有效的公共促進農業集聚的形成。
發展農業產業集群的政策建議
(一)建立有利于特色集群發展的投融資體制
各級政府可出面組織銀、企聯席會議,就建立專項銀團貸款,擴大特色產業集群的信貸規模,并采用授信貸款、貼息貸款等方式,直接分配到產業特色明顯、發展比較健康的產業集群。積極推動產業集群誠信體系建設。建立特色產業集群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范操作辦法,完善法規體系,擴大投融資渠道,加大對特色產業集群的資金扶持力度。
(二)強化產業集聚的統籌規劃
農業產業集群是市場、企業和政府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各地區產業發展都是圍繞著區域經濟的發展,產業集聚本身的形成主要是一種市場行為,但是為了保障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形成具有持續發展能力的產業集群,政府在其中必須起到積極的規劃和引導作用。
(三)加大農業產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力度
依靠簡單的農產品手工加工是不可能發展壯大的,企業必須進行技術的升級。產業集群的生命力和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其技術創新能力上。與其他產業集群技術創新不同,區域性農業技術創新集群目前在我國還停留在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層面。在企業作為農業技術創新主體還不成熟的情況下,農業技術創新短期內對政府的依賴性還很強。因此,政府要搭建技術創新的平臺,協助集群內部的企業組建產業技術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1.王緝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姚陽,曾福生.中國農業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
3.向會娟,曹明宏.我國農業產業集群的現狀與對策[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2)
1 榆林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
榆林市發展農業產業化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優勢,優質馬鈴薯、地膜玉米、名優小雜糧、無公害大漠蔬菜、羊子、以紅棗為主的特色雜果等農業產業規模、產量均居全省第一。為推動全市農業產業化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1 主導產業規模擴大,優勢產業格局形成 目前全市草地保存面積73.3萬hm2,占全省總面積的22%,羊飼養量達到605萬只,占全省飼養總量的37%,位居全省第一。紅棗種植面積7.4萬hm2,產量5.6萬t,分別占全省面積和產量的67.6%和42.7%。馬鈴薯種植面積18.7萬hm2,產鮮薯280萬t,面積占全國5%,全省50%。綠豆種植面積2.6萬hm2,產量近1.8萬t。面積占全國2.8%,占全省44%。全市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基本形成了“一帶四區”的格局,即210國道沿線農副產品加工帶;以榆陽、神木、橫山等縣為主形成的北部風沙灘畜牧和制種產業區;以佳縣、吳堡、清澗為主的東部黃河沿岸紅棗產業區;以米脂、橫山、子洲為主的南部丘陵溝壑小雜糧產業區;靖邊、定邊為主的西部白于山優質馬鈴薯產業區?!耙粠膮^”優勢產業格局的形成,進一步帶動“草、羊、棗、薯”四大主導產業和綠豆、蕎麥、谷子、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基地的發展壯大,成為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的亮點。
1.2 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目前全市有各類注冊完善、手續齊全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6家,其中市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41家,省級4家。截至2011年底,全市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達到2.1億元,銷售收入4.8億元,凈利潤6400萬元,創匯2000萬美元,帶動農戶21萬多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促進了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的有效對接,加快了基地建設步伐,在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培育主導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強有力的帶動作用。
1.3 企業農戶聯結緊密,利益機制逐步形成 龍頭企業與基地農戶實行“訂單農業”、“合同農業”,強化對基地農戶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許多農民進入了農產品運銷、加工領域,利益聯結也日趨緊密, “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機制逐步形成。
1.4 產業化經營組織不斷涌現,農業增收步伐加快 全市各類產業化組織達276個,其中龍頭企業帶動型30個,中介組織帶動型有80個,專業市場帶動型28個。各類產業化組織固定資產總值達4.5億元,產業化組織從業人員7980人,其中農村經紀人有1000多人,圍繞當地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加工、營銷企業不斷興起。全市皮毛及其制品加工企業達到112個,淀粉加工企業102個,紅棗加工企業140個,肉類蛋類加工企業10個。農民在農產品加工、流通環節的收益不斷加大,增收步伐明顯加快。
2 榆林市產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企業的整體素質不高 絕大多數企業規模較小,競爭力不強;科技基礎薄弱,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程度低,技術創新和新產品自主開發能力弱;企業管理水平低,勞動生產率低下。
2.2 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連接機制還不夠完善 訂單農業履行合同的信用程度差,履約率較低,多數企業和農戶之間是買斷關系,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
2.3 資金嚴重不足 農產品加工企業一次性收購原料占用資金時間長,一般商業貸款難以滿足收購需要。
2.4 農產品加工制品質量標準體系不健全 與國際標準對接工作有待加強,質量標準體系的認證率較低。
3 榆林市農業產業化發展策略
3.1 強力扶持重點龍頭企業做大做強 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火車頭”,在農業產業化經營鏈條中肩負著引導生產、深化加工、開拓市場、創新技術、綜合服務的重任,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環節。要堅持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指導思想,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原則,培育壯大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引導這些企業以資本運營和優勢品牌為紐帶,整合資源,開展跨區域、跨所有制的聯合與合作,推進優勢產品向優勢企業集中、優勢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優勢區域集中。打造一批龍頭企業群和大型龍頭企業集團,根據當前榆林市產業和企業現狀,要在紅棗、馬鈴薯、玉米制種、小雜糧、外向型蔬菜、畜產品加工等產業上,以優勢企業為龍頭,通過改組、改造、改制、聯合或引進等方式重力打造出棗業、薯業等優勢特色企業集團。重點龍頭企業在發展上要以深加工、精加工為重點,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企業要加強科技創新和質量管理,要建立自己的研發機構,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要率先采用現代技術設備和先進的科學管理方法,實施品牌戰略,以標準創品牌,靠品牌拓市場,向品牌要效益,創立一批在國內外市場上叫得響、占有率高的名牌產品。要力爭把陜北羊子、陜北洋芋、黃河灘棗、大明綠豆、沙漠蔬菜和三邊蕎麥六大品牌打造成全國馳名商標。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要積極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認定,所有產品要達到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部分產品達到綠色食品認證。
3.2 抓好農產品生產基地標準化建設 標準化是農業走向國內國際市場的“通行證”,要使榆林市更多的農副產品打入國內國際市場,必須按標準建立基地,組織生產。一是對市場上已確定的草、羊、棗、薯四大主導產業,在保證面積穩定的基礎上,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創出品牌,提高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二是對已有一定規模的名、優、特出口創匯產品,如大明綠豆、三邊蕎麥等小雜糧,要堅持改造、提高、創新,不斷優化。要以橫山、佳縣、米脂為中心,建立6.7萬hm2優質綠色雜糧雜豆出口創匯生產基地,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產量和品質,使之真正成為穩定的創匯產業。三是對具有明顯開發優勢,市場前景廣闊的外向型蔬菜、中藥材等新型產業,要進行重點培育,在基地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重點投入,使之健康穩步發展。在抓基地建設的同時,要積極探索規模經營和集約化生產。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通過積極引導和價值、利益機制的調節,加速土地使用權的流轉,開展適度規模經營。
3.3 抓好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是連接市場、龍頭企業和農戶的橋梁,針對榆林市以農民專業協會為主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規模小、效能低的局面,在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原則,扶持其不斷發展和壯大的基礎上,重點要充實其職能,強化其職權,使其有職有權,在對龍頭企業和農戶的監督、制約、協調和指導上有所作為,以改變目前合作經濟組織無職無權的“空架子”局面,真正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
3.4 進一步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當前各級政府為龍頭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發展農業產業化,扶持龍頭企業,最終目的是增加農民收入。龍頭企業和農戶的利益聯結形式也要在探索中不斷完善。企業需要穩定的原料供給,農戶需要穩定的產品銷路,只有采用“企業+協會+農戶”的組織形式,使龍頭企業與農戶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形成比較穩定的產品購銷關系,建立起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才能促進農業產業化持續發展。龍頭企業應重點發展“訂單農業”,通過開展定向投入、定向收購,確保農戶利益,要使雙方在共同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檔次、科技含量和規模效益的過程中,實現共同利益最大化。要通過整頓市場秩序,規范龍頭企業和農戶的經濟關系,提高誠信度,提高合同履約率。這樣既可穩定龍頭企業與農戶的關系,也可促進支柱產業的形成,又能增加農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