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6:33:52
序論:在您撰寫案例教學教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Step1warmingup
1、Let`sgreet(讓學生先用英文名字進行簡單的問候,可以幫助學生具有英語語感,使學生自然進入英語學習的狀態。)
2、Singasong(課前齊唱一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歌曲,既調節情緒,使學生進入角色,又對新授的知識做了鋪墊)
Step2Revision
Playagame.Letthestudentstoucntheobjectsandguess
What`sthis?
(利用摸和看的游戲復習上一節課學過的內容,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加深學生的記憶。)
Step3Presentation
T:Lookatthepicture.Heistom.Heisaboy.Letboystandupandsay:"Iamaboy."
Iamtom.Writethemontheblackboard
(讓學生通過肢體和語言進行描述,讓學生在一個完整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語言學習,形成自然
的語言學習習慣。)
Step4Listenandread
Letthestudentslistentothetapeandreadafterit.
Step5Practice
Letthestudentsworkingroupsandact.
Step6Playagame
Letthestudentcoverhiseyesandtoucn
Ask:Areyouagirl?Yes.
AreyouAnn?No.
Letthemplayagameingroups.
(用游戲代替普通的操練,將知識融入玩樂中,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Step7Comment
Whichgroupdidbest?
(課堂上除了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之外,學生之間的評價也是判斷課堂教學成果好壞的一個重要部分。開展學生自評,讓同學來確定自己的能力,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學習和表演欲望,使他們獲得一種成功感,增強知識掌握的牢固性。)
教后體會及反思
一、以“游戲”激趣。
利用猜和摸的游戲復習學過的單詞abananaanorange……及句型What`sthis?It`s……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加深了學生的記憶,讓學生在玩游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達到了知識與技能的鞏固。
二、以“競爭”促說
在讓學生用英文分組進行表演。IamTom.YouareDave.中,我以“Whichgroupisbest?”的形式讓學生自編自演對話,對于自創得不好的學生也加以鼓勵,真誠地對他們說:“YouareGreat!”“VeryGood!”“Tryitagain”等。這樣大大地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學習英語的勁頭更大了。
三、以“表演”促用
“剪紙”是貫穿全文的線索,也是情感的載體。抓住這個主線,在教學設計時,我始終圍繞姥姥的“剪紙”開展教學活動。我把全文分為兩部分,第一、二段為第一部分,先是讓學生找描寫剪紙的語句,感受姥姥剪紙的形象生動、精巧細致,在感官上有一個形象的了解。接著,以“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為中心句,思辯姥姥為什么能“熟能生巧”,怎么練的,結果怎樣,進一步感受姥姥的心靈手巧。學生通過朗讀以及重點詞句的理解,對姥姥高超的剪紙非常佩服,我能從他們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到這一點。
我們知道,整篇課文要表達的不光是姥姥的剪紙技藝,更是祖孫之間那份濃濃的親情。
所以,在第二部分的教學中,我抓住剪紙,讓學生找出三幅牛兔剪紙圖,想想它們有什么特點,體會到在實際生活中姥姥的勤勞,作者的貪玩。學生在交流這三幅圖片的含義時,能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感受姥姥對作者的疼愛時,更激起對自己家人的感恩。所以,當我讀著作者后來寫的對姥姥臨終前的回憶時,我感覺到自己的眼角潤濕了,親情打動了我,也打動了學生。我聽到教室一片靜默。我想這正是我要的教學效果,不僅僅是讓學生欣賞姥姥栩栩如生的剪紙藝術,更是讓學生體會到親人的關愛,永遠心存一份感激,并把這份情傳遞給身邊所有的人。
能體會姥姥剪紙技藝的高超,又能感悟祖孫倆之間的濃濃親情,就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
精彩教案選錄
一、讀題
1、讀題
2、再讀,想像姥姥的剪紙作品
用詞語形容
相機板書:惟妙惟肖、形態各異、意味深長
3、再讀,想像這樣身心入境地剪著紙的姥姥
用詞語形容
相機板書:心靈手巧、勤勞善良、舐犢情深
過渡:這些都是初步印象,再走進課文,你會覺得這些剪紙更加栩栩如生、令人贊嘆;姥姥更加真實熟悉,仿佛就在身邊。
二、學習1——6
自讀,圈畫批注,思考:是個怎樣的姥姥
交流:
1、心靈手巧
(1)第二小節
普普通通、翻來折去(反襯技藝高超)
神了(夸張,以他人之口襯托技藝高超)
理解“深入人心”(不是一個人這么說,也不是只有現在這么說)
小結:簡直就是藝術作品,姥姥是一個了不起的民間藝術家!
(2)第五至七小節
摸黑都能剪紙
刁難:為難,出難題
無可挑剔:仿佛看到了什么?
(剪得好;我仔細地看,找不出瑕疵)
耍賴
聯系上下文理解“熟能生巧”
小結:技藝真的高超,神乎其神了!
再分角色讀對話,還體會到什么?
點化:這樣的感覺,你是不是很熟悉?這樣的場景,是不是也曾發生在你的身邊?
2、勤勞善良
(1)左鄰右舍
(2)廣結善緣、有求必應
(3)“撩起藍布圍裙擦擦手:‘說吧,派什么用場?往哪兒貼?’”這個細節讓你想到了什么?
(很忙,忙什么?點化:這樣的老人家你是否覺得很熟悉?她是不是就在你的身邊?)
(直爽,熱情)
(為別人著想,認真負責)
(水平高,仿佛有倉庫)
……
再讀讀
三、學習7——11
讀到這里,姥姥的心靈手巧、勤勞善良都躍然紙上,而字里行間流露著的噥噥的情誼更讓我們動容。除了喜鵲登枝、除了家家戶戶窗戶上的窗花,剪得最多的是什么?自己讀7——11,剪了些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剪?
交流
朗讀
談體會:舐犢情深
四、學習12——13
1、引讀12
從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中讀懂了什么?
(對兔子的希望和愛)
(老牛敦厚淳樸,就像姥姥一樣)
(俯首甘為孺子牛)
……
引讀
反復讀
2、過渡:是啊,從小……姥姥的剪紙已經成為我心中的一個夢境
然而,我上學了,越走越遠,但……
期待些什么?
除了期待,你還讀除了什么?
姥姥把所有的心血和愛全部傾注在了剪紙里。就算你遠離家鄉、遠離姥姥,你忘記得掉嗎?假如你在外地求學,收到了姥姥寄來的剪紙,你會想對姥姥說點什么?寫一兩句在空白處
相機朗讀,小結,讀最后兩句話
五、總結
文中的姥姥和姥姥的剪紙以及祖孫之間濃農的情意我想打動了我們每一個人。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分強調講授法的重要性,是以“教”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即大班授課以及教師講、學生聽是目前的主要教學設計形式,其優點是有利于教師指導作用的發揮,有利于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來組織教學:不足之處是在這種教學系統中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難以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而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源于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杜威的以兒童為中心的觀念。杜威極力反對在教學中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做法,反對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主張解放學生的思維,提倡在“做中學”。這種以兒童為中心的思想進一步運用于中學和大學教育中就成為今天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了。在從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的過程,案例教學方法就成為較為重要的手段了。
案例教學的正常運行要求其參與者學生具備相關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基礎理論,唯有如此學生才可能具備基本的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才能避免在相關問題的分析和討論中表現出盲目性和不切實際性。但也不要因噎廢食。有的教師由于擔心學生素質不高可能導致案例教學中師生無法配合。不敢采用案例教學法。只要注重教學中的循序漸進,最初適當地和學生一起分析案例,訓練他們如何分析問題。經過反復訓練。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就會提高。與傳統教學法相比,法學案例教學法的確具有一定的優勢。因為案例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較低的成本彌補學生實踐能力的相對不足。而且,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批判懷疑精神,使得學生逐漸形成較強的自學能力。我們也要看到盡管案例教學法具有上述優點,但同時也具備一定的不足:法學案例教學法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形成如同律師一般的法律思維,側重于法律邏輯推理的技巧,可見其追求目標的狹窄:而且案例教學法忽視倫理說教,無視法律制度背景的闡釋,長久適用此法將勢必使得學生成為法律機械適用者,而非法學家,即單一運用此法培養出來的學生興趣單一,不符合培養多層次人才的目標。鑒于此,不能將案例教學法的適用范圍盲目擴大化,更不能完全采納案例教學法而摒棄講授法。要擺正它在教學中的位置,辯證處理案例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做到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在確定適用哪種教學法時要看是否符合所授課程和所培養對象的特點。
二、如何選擇與設計法學案例
在法學教學過程,教師經常要撰寫案例。我們可能會模擬諸如司法考試等模擬考試題的一些案例,這些案例有些類似于小說,把時間、地點、人物等諸多因素再加上編寫者的主觀虛構,還有小說一般的情節。其實,案例就是關于某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通過描述引發學生“為什么”的思考,以此促使教師反思課堂教學行為的效果、教學策略等教育教學問題。有時候教師自己設計的案例難免帶有一種類似于小說的敘述方式。但案例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其真實性,不能是杜撰的事實。也不能從抽象、概括化的理論中演繹出的事實代替。在案例描述中一般都不加入編者的評論和分析,只是客觀地描述事實發生的過程。案例不是直觀、簡單的問題,也無法通過一個公式計算或者系統規范的分析技術就能得到答案,它融多種知識為一體,需要回答者根據所設定的環境進行全面深入分析和思考,得出結論。所以撰寫案例是再創造的過程,通過對當時情景再度的真實描述,以此促使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促使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反思,通過反思來提煉并明確有效的教育行為及其理論依據。
日常生活中發生和存在大量的案例,這些案例是很好的案例來源。在法學案例教學過程,除了自己撰寫案例,我們可以考慮使用各種媒體上的真實案例,諸如人民法院案例選等文本上的案例。這些案例的優點是真實性和典型性強,具有極強的說服力。真實的案例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主動性。但也不是沒有缺點的,這些案例內容龐雜,鼻子眉毛一把抓。難以分清主次,不能直接作為教學使用。所以得進行加工處理并去除無效部分。挑選出直接與教學理論內容相關的部分,使得案例教學有的放矢。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查閱過大量的法律案例。其中較為適合是北大法律信息網法規中心的案例。作為法學教學案例而言,應當密切結合法律規范而不能泛泛而談,這些案例則直接針對法律規范編排。不僅如此,該網站上的法律案例數量極大,是以法院裁判文書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比如針對合同法第113條的裁判文書就多達558例,具有較強的選擇空間。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直接將裁判文書里的相關內容進行粘貼復制到課件或者教案里,省卻了大量的輸入時間和精力。該網站上的案例難易度參差不齊,應當根據學生的理論基礎,來確定所選擇案例的難易度,但一般都應當具有一定的疑難性,以加深學生思考的深度,認識到實際案例的復雜性,提高其全面思維能力。傳統法學教育宣揚的是答案唯一性,其余的解釋都是錯誤的,因為答案的多元性勢必破壞法律所代表的正義。然而隨著解構主義的興起,人們已經開始接受了問題答案的不唯一性。那么法學案例的答案是否必須唯一呢?筆者認為,無需追求唯一,事實上也不存在絕對正確的答案。法學案例為學生提供一個與現實相似的環境,引導他們去獨立思考問題,從不同路徑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因此案例追求的目標是對問題的分析“過程”,而不是“最終結論”。案例本身所提供的資料不是幫助學生理解學習內容,而是借分析及批判思考的過程,幫助學生構建知識,培養學生在一定條件和情境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案例本身的信息就是有限的,不可能有唯一的答案,只能是受時間、空間等各種條件限制的多種選擇。當然,案例本身所提供的資料必須涵蓋學生學習過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增加學生的興趣和參與積極性。
三、師生在法學案例教學中的關系
傳統教學方法從教師的主觀愿望出發,完成認識性任務是課堂教學的中心或者唯一的目的,上課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在傳統的課堂教學,受師道尊嚴的影響,課堂是單向“獨白”式的價值取向。不平等的師生關系造成師生間交往、對話的缺失。而案例教學引導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上來,學生由原來單純聽講、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轉化為有機會參與、發現、探究的主體地位。以案例討論分析為主要內容的,所以師生之間的關系是互動的、平等的。在案例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變為引導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學生活動的導演者。此時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包括教師在內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
在法學案例教學法中,教師的任務并不輕松。實施案例教學的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法律實踐經驗和分析駕馭能力,這一能力是教師組織引導案例教學的前提和保障。此外,教師的職責還包括精心選擇、編寫案例。并指導課堂討論,既要防止出現冷場也要避免學生對于個別問題偏執一端而破壞案例教學的整體效果。教師要引導學生變被動式學習為主動式學習,幫助學生輕松愉快地克服重“面子”,倡慎重,崇謙遜,不當“出頭鳥”等思維限制,調動參與積極性與主動性。
總之,在法學案例教學中,師生關系應當是良性的師生平等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存在動態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學習共同體中,每個共同體成員都分擔著學習的責任。師生同處于學習者的地位,師生間平等交往,課堂變成動態發展的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近來學校要求我們教師能根據黃海潮的要求寫教育教學案例,尤其是有效提問與有效教學案例??戳瞬糠纸處煹慕虒W案例之后,發現有一些案例的寫作方法還沒有掌握,有必要在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問題:
較多教師的教學案例就是教案加分析。
什么是教學案例?
教學案例,應該是教學中的一個個案。是對單一的,典型的對象進行非完全的解剖分析。
特性是什么?
教學案例的第一個特性是具有典型性,是對個別的教學情節或者教學的事件或者教學的行為的剖析,需要剖析教師,剖析學生,剖析環境,剖析方法,剖析問題,剖析行為,剖析理念,剖析影響。是解剖“麻雀”式的,因為案例雖小,但也五臟俱全,案例就是這樣。
教學案例的第二個特性是分析性。分析與反思有相同點但也有不同點,相同點是需要進行理性思考,不同點是反思的角度常常單一化,甚至狹隘化,而分析要求將典型性的特性進行相對全面的分析。
第三點,教學案例具有真實性。所謂真實,就是教學案例不是假想,不是預設,而是教學行為的真實再現,可以是實錄,可以是回憶,但不能假設。既然是真實的,所以教學案例是優缺點的共同體,不一定是一堂有效教學的成功案例。尤其是有成功又有失敗的案例,分析的可能性才更強。所以,案例的基本特性是以事實說話。
第四點,教學案例具有深入性。教學研究需要能進行深入的分析,分析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這樣的過程就是分析的過程。我在暑期培訓講座中提出的由“想”到“法”的過程,我認為就是案例的深入性過程。對自己的一個案例能深入地去“想”,在“想”之后產生了“法”,這樣就能真切的進行分析。
第五點,教學案例具有多樣性。所謂的多樣性,一是分析的多樣性,二是形式的多樣性。分析的多樣性,是指教學對象和被教育對象的不同,所以,案例的分析是多樣的。形式的多樣性,是我認為怎樣寫的關鍵。
怎么寫?
一,敘事追蹤法
敘事是這類案例的基本行文格式,追蹤是案例敘事的一個過程性,資料性的再現。對一個學生,一種課型,一種文體,一種學法進行系列追蹤。假期中在培訓中聽到的李迪就是這樣的成功者。
二,課題研究法
確立研究的課題,在課題的統一引領下進行案例的篩選,然后進行綜合的分析。有效提問中可以對課堂問題的確立數量進行研究,可以對問題的提出方式進行研究,可以對問題的呈現方式進行研究,可以對主次問題進行研究。 三,夾敘夾議法
案例分析在課堂案例的敘事過程中及時地進行插入性反思分析,一邊敘述案例,一邊進行理性分析。這種方法可以利用在課堂實錄性案例中。
四,實錄反思法
首先進行教學案例實錄,在實錄過程的最后進行理性反思。注意,不能變成教案加反思這樣的形式。應該是課堂教學案例實錄,然后進行教學案例的反思。 五,問題引入法
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思維的基本模式來進行寫作。在教學中發現了學生思維的遲緩或者思維注意力的渙散等為問題,然后再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效提問的探索,最后尋找出有效提問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氯氣;教學案例,化學
一、主題內涵
科學探究活動是培養科學觀念與能力的最關鍵的途徑,也是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最有效的手段。對科學探究的具體設計力求突出科學素養,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所喜愛,并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開發。因此,怎樣在化學課堂中更好的處理好“知識點的落實”與“充分運用探究手段”的關系是落實學生主體地位,實現化學總體教學目標的基本前提。
二 案例描述
《氯氣》是人教版化學第一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這個教材中氯氣與水的反應,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來讓學生突破這個難點也就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價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學嘗試,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異。
第一種教法:
1、思考:氯氣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請設計實驗來對這點性質進行探究。
2、因為問題較空泛,因此學生較難著手討論。對于氯氣的水溶性,學生作如下實驗設計。方法一:將少量水滴入裝有氯氣的試管內,看顏色有無變淡;方法二:將一支充滿氯氣的試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試管中液面有無上升。
3、對于溶于水的部分有無與水發生反應,因為學生對這個反應還沒有什么概念,因此無從下手,討論很難展開。最后個別學生通過書上潮濕氯氣漂白實驗的啟發,提出這個實驗。
4、教師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實驗后,推測出結論一一氯氣與水反應產生了新的物質,并且這種物質有漂白性。從而引出了氯氣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接著根據化學方程式讓學生總結出氯水的其它性質。
第二種教法:
1、對氯氣的水溶性經過討論后,學生總結出上述幾種方案,馬上通過實驗驗證。
2,實驗驗證后,指出氯氣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給學生三種藥品:新制氯水,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請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學生四人一組實驗:將氯水分別與硝酸銀和紫色石蕊試液反應,發現硝酸銀中產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試液先變紅,后褪色,總結出氯水中有C1一和H+,還有漂白性。
4,教師再提問:漂白性是干燥的氯氣就有的性質,還是別的物質有的性質呢?怎么證明?
5、學生想到將紅紙條分別放入干燥氯氣中和氯水中,將這兩個實驗作比較就可得出結論。
第三種教法:
1、教師提問:氯氣與水有無反應?如果有反應,可以得出結論一一氯氣可以溶于水。
2、教師指出:我們暫時假設氯氣與水的混合物叫氯水?,F在利用現有試劑:鎂條、NaHC03(aq)、AgNO,(aq)、HN0,(aq)、紅紙、pH試紙、藍色石蕊試紙、氯水。通過實驗驗證你們自己的推測。
3、學生四人一組相互合作設計實驗推測成分,并自己通過實驗來驗證。然后將實驗過程記錄在《學生實驗報告》上,填寫內容包括:實驗內容、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和解釋三部分。最后由學生發言,得出結論——氯氣與水有反應,并且產生了Cl一和H+,有個別組的學生提出氯水還可能有漂白性,因為紫色石蕊試紙先變紅,后褪色。
4、教師將紅紙打濕一小部分后放入氯氣中,證明了氯氣是與水發生了反應,并且氯水具有漂白性,再結合前面的結論,總結出氯水還具有酸性。
三、案例分析
第一種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標,也初步進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沒有為探究的深入培植肥沃的土壤,也忽視了學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過程中途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最后還是有那么一點照本宣科的味道,不利于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第二種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給了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且親自實驗驗證自己的推測,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是局限性在于:1、把問題探究過于簡單化、具體化了,沒有給學生提供較多的思考空間,學生一般都能輕而易舉得出結論。2、實驗設計上存在不嚴密性,比如只給出硝酸銀,卻沒有給出對應的稀硝酸,這些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維的嚴謹性都不是很有幫助。第三種教法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間,而且還在實驗操作中強調了觀察能力和總結、分析能力,比較有利于學生在科學探究方面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比較符合新課程標準提倡的新理念。
把這種探究式的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活動作比較:在傳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中,教師只關心教學流程的程式化、細節化,有時為了趕進度,不惜犧牲學生領會、理解教學內容的時間,從而以教師對教材、教案的認知過程代替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知過程,使“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項傳遞”,喪失了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和應有的情感性。新課程強調“把思考還給學生”,強調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在平等的基礎上的交往、互動,目的是讓學生經歷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結論,從而經過豐富、生動的思考探索過程中通過感受、領悟而獲得積極的情趣和愉悅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師生雙方達到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實現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學生思考、體驗這些心理過程,發展與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這些衡量人的發展的最深層的指標,使教學過程從一種簡單的傳輸、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轉變成為一種伴隨著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思考和獲得的同時,也成為學生人格健全和壘面發展的體驗過程。
為了盡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我覺得教師要盡快轉變自己的“意識”,雖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將教材作為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媒介之一,要從“施工圖紙”式的教案向“探究”式的教學設計轉變,要從知識性的備課向發展性的教學設計轉變。比如在實驗教學中,可將實驗“觀看”改為實驗“觀察”,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演示性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課內實驗改為課外實驗,封閉的實驗室管理改為開放式管理,變實驗知識為實踐能力等多種教學處理方法。
四 問題的爭議
1、傳統教學是否真的應該擯棄?但傳統教學確實有這么一個優點:課堂知識點容量大,可以緩和化學課課時緊張的特點。
2、新課程改革是否適合于所有學校、所有教師和所有學生,會不會有時由于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和整體氛圍.探究性的課在時間方面和對學生在課堂上的駕馭方面會比較難掌握,從而影響知識點的落實?
3、如何把握“探究程度”與“知識點落實”兩壘齊美的度?教師引導探究的最佳時機是什么時候?
一、案例與教學案例的含義
一個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事例。數學教學案例應該描述和分析數學教師與學生的交互行為和思想情感。
二、數學教學案例的特征
數學教學的案例具有以下特征:
(1)數學教學案例敘述的是一個數學教學的事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并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表現在數學教師與學生的數學思維上的沖突。
(2)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具體,要能夠把數學教師與學生的數學思維過程生動地描述出來。例如,反映某一個數學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大體如何的籠統的描述,也不是對活動的總體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說明。
(3)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把事例置于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
(4)數學教學案例對行動等的陳述,要能反映教師和學生數學教和學的特性,提示出人物內心的數學思維活動,如對數學的態度,學習數學的動機、需要等。
(5)案例的敘述要能反映出事例發生的教育背景。
三、小學數學教師做案例的意義
小學數學教師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現象:遇到學習數學特別困難的學生;遇到學習數學特別優秀的學生;遇到學生在學習某一部分數學內容時,全班的錯誤率特別高;遇到學生在學習某一部分數學內容時,多數學生特別感興趣;遇到某個家長對孩子的數學學習特別關注,孩子的成績并不好(或特別好或無明顯的感覺)。數學教師把這些事例轉變為數學教學案例的過程,是一個重新認識這個事例,整理自己思維的過程。數學教師做案例的意義:
(1)案例寫作為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等等的記錄。如果我們說一個數學教師展示其自身生命價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課堂、在學校、在與學生的交往的話,那么,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案例能夠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大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2)案例寫作可以促使數學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
【摘要】從“教學案例”到“教師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的過程。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不斷的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從課堂教學案例到教師教學反思可以進一步激發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性,不斷的反思才會不斷地發現問題,才會不斷達到又好又快的教學新境界。
【關鍵詞】教學案例;教師反思;專業成長;教學新境界
教學案例就是課堂教學事件,即發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故事,教師反思就是根據教學事件進行的反思,下面談談如何從“教學案例”到“教師反思”。
談到“教學案例”,首先想到的是,我們教了幾十年的書了,教案寫了不少,但是具體談到課堂中的一些教學案例卻不知從何說起,即使有也說不出個“一二來”,即是有也不典型,也沒多大價值,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原因就是我們平時缺少寫教學案例日記,我們只注重平時教學教案編寫,卻忽視了對課堂教學案例即事件的記錄整理。我們可能都是這樣的一片茫然,面對每天的忙忙碌碌,沒有自己的計劃和目標,每天做的都是按人家安排的去干,每天應對的不是自己自主地去做,而是茫然的應對,我們對所教的每一節課,課后是否進行回顧寫下來了,對有些精彩場面和不足的地方是否進行了記錄整理,如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精彩過程和不足的記錄,這就是教學案例,也就是敘說課堂中發生的事情,即發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故事。那么,如何根據課堂教學中的事件撰寫教師反思呢?下面就舉幾個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反思案例供參考。
案例一,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課間時李老師在黑板中間寫了‘加法’兩個字,同學們紛紛議論:加法太容易了,我們早會了,怎么還學習加法呀?同學們莫名其妙,這時上課鈴聲響了,同學們用疑惑的目光看著老師走上講臺。老師說:加法的奧秘很深,我們已經知道的只是太少太少的一部分,大家還想知道有關加法的奧秘嗎?這時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想”,新課便從這里開始了。同學們通過觀察3個算式發現新的奧秘,從而明確了( )+3=5,已經利用今天的發現,接下來研究x+3=5的求解方法。
對本節課教學案例的評價反思,本節課導入既要有精心的課堂設計又要能因勢利導,靈活多樣,以學生的行為切入,感覺自然,學生感興趣,一節課下來輕松愉快,同學們都能掌握加法各部分的關系,會求未知數x,但在計算上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問題,加法的進位、減法的退位錯誤嚴重,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訓練,個別輔導,特別是錯題一定要老師看著改。
2 案例二,分數的初步認識
教學以故事形式引出新問題:一個西瓜公平地分成2份、3份,怎么用數表示呢?這樣引出‘分數’的產生,課堂上同學們通過觀察比較小組合作探究,初步基本上認識了幾分之一的分數,同學們興趣很高。在課的結束時,王老師又以故事的形式為同學們的下一步學習設置了懸念,喜洋洋不同意吃一個西瓜的1/4,要吃1/8,最少吃1/6,美洋洋聽了哈哈大笑,這是怎么回事呢?這樣的設計使課堂教學進一步向課后延伸,同學們要想知道美洋洋笑的原因就要進一步探究。在教學過程中同學們知道可以分圓形、長方形、一條線段,是否可以平均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呢?應在準備學具時涉及到,使同學們對單位1有更加充分的認識,為下一步概括出分數的意義鑒定基礎。在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會使同學們興趣濃厚,使枯燥的數學有了博大生機,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探究新知,讓同學們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同學們興趣更高,而且有利于培養同學們的團結協作學習能力。
案例三,孩子寫數:
1,2,3,……9,(幫一下)
10,11,12,……19,
……
90,……99,(幫一下)
100,……109
110,……199
寫到1001,……。
他不愿再寫下去,說:就這樣繼續下去!
對這個教學活動案例的反思是:“真了不起!就這樣繼續寫下去!”就是數學,對這個孩子來講,他正在創造自己最早的數學,是最深奧的數學。這個孩子有所發現,有所頓悟。表面上看,寫在紙上的數還在繼續,但準確的講,這是數的記號在繼續。這個孩子突然發現了寫出所有數的非常簡單的原理:0的后繼是1,……。他也知道,這可以無限的進行下去。由此,可以說,他已經發現了無限。這在數學上是了不起的!這正是數學的出發點。作為教師,過去我們關心較多的是怎樣講課,怎樣展示教學內容,卻不太注意觀察學生,也缺乏傾聽學生的耐心?,F在我們要學會觀察自己的學生,了解學生,學會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