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6:33:46
序論:在您撰寫教育目的培養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葉圣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他說:“我們在學校里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毙」适拢阂患彝馄蠊菊衅父呒壒芾砣瞬?,有很多應聘者去參加答辯考試,一個個考下來,雖然對答如流,但都沒有被錄取。輪到最后一個人了,他走進房門時,發現干凈的地毯上有一個紙團,有衛生習慣的他很自然的撿起紙團放到紙簍里。這時,考官說:“請你看看撿起的紙團?!边@位應聘者打開紙團,只見上面寫著:“熱情歡迎你到我們公司來任職?!焙髞磉@位應聘者成為一家大公司的總裁。
這么一個小小的習慣,竟給自己帶來了這么大的福音。在讓人無限感慨之際,我們從中得到這樣一個結論:良好的習慣,簡直就是無限的財富。我們做為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對學生的良好的習慣培養。因為學生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心靈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一種思想,就會收獲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就會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就會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就會收獲一種命運。習慣對于孩子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則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事實上,習慣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只有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能發揮出巨大的潛能。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的幸福,需要高度重視學生的習慣培養。
在學校教育教學中,學校和老師應該注重從學生的一言一行去培養學生,細致入微地滲透行為習慣教育。從簡單、微小的事情就可以折射出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精神面貌,學生的習慣養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實現,而應該是一件持之以恒的工作,重在引導,關鍵在落實,難在內化。所以老師在這其中就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這也是教師的職責所在.教師可以在學生中起關鍵的榜樣作用.同時,學生的行為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剖析自我,鍛煉自我,超越自我。舉個例子:學??荚嚤容^多,不少學生有亂扔稿紙草紙的壞習慣,每次考完試,考場里狼藉一片,還得派人打掃,非常麻煩。這次期中考試我在實驗室監考,學生一進考場,我就強調不許亂扔廢紙,考后所有雜物一并帶走,保持考場整潔。第一場有少數幾個學生亂扔,我讓他們主動撿起,第二場再強調一遍,沒有一個學生亂扔了,以后幾場不用說什么,學生沒有一個亂扔廢紙的了,直到考完試,考場一直都非常整潔,我們監考也非常舒心。再舉個例子:學生如果犯了錯誤,當老師詢問原因時,絕大多數學生一定會滔滔不絕地說出一大堆理由來回應老師,但是也有不少學生會說;"老師我錯了。下次一定注意。"如果我們教育的學生能都像后一部分學生一樣面對錯誤時有勇于承擔的勇氣,勇于改正的責任心,一定會培養出大有作為的學生。
所以說,教育原本也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偉業,而只是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體系的片段或細節。作為教師,如果你能夠從小事做起,在學生的心理、性格、學習、習慣、能力、道德、處世、飲食、運動等多個方面來捕捉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細微傾向,及時而有效地加以引導,那你就為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就有可能為學生創造一個成功的未來。
關鍵詞:教育目的 改造主義 社會本位論 個人本位論
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重要的特征,也就是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人在實踐活動之前,對活動過程所要取得的結果,就已經在頭腦中預先存在了。人的活動的這種目的性同生物有機體通過其生命活動直接表現出來的因果性和目的性不同,它是一個由客觀到主觀,又由主觀到客觀的能動的過程。教育就是人類的一種有意識地依照自覺設定的目的所進行的對象性活動。歷史上,人們提出了形形的教育目的?;钴S于20世紀50年代的改造主義就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推動社會的變化,設計并實現理想的社會。然而,教育的目的就是改造社會嗎?是否教育還有其他目的,而改造社會僅僅是其眾多目的中的一個?在弄清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改造主義的教育思想。
一、改造主義教育思想
改造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從進步主義教育營壘中分化出來的一種教育思想的派別。改造主義教育的一些主要人物,代表了進步主義教育的運動的左翼。他們與作為進步主義教育的主流“兒童中心”不同,強調教育對于社會改造的意義以及社會對于人的制約作用。
改造主義最基本的思想是,社會需要進行持續不斷的改造和變化;社會的改造和變化涉及教育的改造和變化,而且社會的改造需要利用教育。
在社會改造主義者眼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動社會的變化,設計并實現理想的社會。他們反對進步主義強調手段而忽視目的、重視過程而忽視結果的做法。他們認為只有明確的目的才能找到適當的手段。對于教育來說,最為重要的是要有明確的目的,要知道我們需要什么,我們想到哪里去。改造主義教育代表人物布拉梅爾德認為,衡量人和教育理論適當與否的標準,最終要看該理論是否適合它自己時代的需要。教育在任何時候都要對文化承擔傳遞和修改這兩種作用,然而,在危機的時代,教育對于修改文化的作用將更為突出、更為重要,也就是說,教育要發揮對文化進行徹底改造的作用。教育必須支持現存社會秩序的改造。社會的改造不是簡單地通過政治行動,更重要更根本的是,必須通過教育社會成員認識到目前的巨大的危險來實現社會的改造。因此教育必須提出新的比較切實可行的社會秩序的主張。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又被稱為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它主張:
1.教育的根本價值是社會發展
社會改造主義批判學生中心課程過于注重學生的個人需要、興趣、自由以及活動,忽視了社會變革的需要;在教育和教學中,學生中心課程理論注重過程而忽視了結果,只注意手段而忽視了目的。因而改造主義認為,學校課程的價值,最終是社會的價值,課程乃是實現未來理想社會的運載工具。
2.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會
社會改造主義認為,學生中心課程實質上是幫助學生“適應”社會而不是“改造”社會。改造主義也強調課程的經驗性質,主張經驗是第一位的,但卻堅定地認為,經驗是團體的而非個人的,所以改造主義格外強調的是團體經驗。團體經驗實質在于改造社會,因此,教育的目的是推動社會的變化,設計并實現理想的社會。課程研制不應從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和人格出發,而應從社會改造的要求出發,使課程在統一的社會整體內完整地聯系起來。通過課程實施后幫助學生擺脫對社會制度奴役般的服從,明確社會改革的需要,形成參加各種社會運動、塑造新的社會秩序與社會文化的能力,從而成為改造社會、推動社會發展的主人。
3.超越科學技術對課程的主宰
社會改造主義認為,傳統的課程是一個不相連貫的教材的大雜燴,其內容過分強調了技術而忽視了人類團體的其他經驗。所以要實現社會發展的教育價值和社會改造的教育目的,就必須加強美學、道德、社會和人文方面的課程。
4.構建社會問題中心的“核心課程”
社會改造主義批判兒童中心課程理論夸大了兒童個人的自由,主張把課程的中心放到社會現實問題、社會改造和社會活動上。它主張課程應由教育者按照社會需要來決定,而不是由學生自己來決定;應以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的邏輯而不是學科知識的邏輯為主線來組織課程,使課程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增強學生適應和改造社會生活的能力。改造主義者對當時各級學校所使用的大多數教學方法持批評的態度,因為這些舊的方法支持并加強傳統的價值和現狀,教師不知不覺成了傳統價值和觀念的維護者。改造主義者認為,傳統的教學方法乃是一種“隱蔽課程”,它起的作用是使學生適應于先存的生活模式,而教師對此卻毫不知情,并通過他們的教育方法和過程來維護現狀。
改造主義者把學??闯墒歉脑焐鐣墓ぞ摺K麄冋J為,如果沒有合作的智慧,沒有組成社會的個人之間的合作,就不可能對現有的文化進行改造,因而也就無法談及完善的文化。所以,為了實現文化改造的目的,學校必須要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強調人的社會特性的培養。學校必須把學生當作真正的人加以對待,決不能把他們看作是預先劃定的各種類別的成員。學校要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因為社會的文明取決于該社會成員在多大程度上用理智的合作方法來取代裸的競爭。
改造主義認為,教師要敢于參與政治活動,在社會改造方面起到模范的作用。改造主義者認識到,要引起真正的社會改革,只有說服現政權的掌權者才是切實可行的辦法。教師除了自己要行動起來之外,還要說服學生投身于社會的改造。
改造主義不將教師視為絕對的權威,也不主張教師應該是學生的朋友、伙伴。他們認為,教師是指導者,教師的指導性作用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教師是班集體的一員,另一方面教師是教育職責的履行者。
由此可見,改造主義的課程論、教師觀等都是圍繞其改造社會的教育目的所提出來的。其教育目的觀傾向于社會本位論。
二、教育目的的社會本位論和個人本位論
在教育史上,對教育目的從來都有不同意見。一般歸為兩個方面:
1.社會本位論
社會本位論強調教育的社會制約作用,主張從社會的發展需求來確定教育目的。在西方,最早提出這種理論的是德國社會學家孔德、德克海姆等人。他們提出,個人的發展依賴于社會,受社會制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社會化,使個人適應社會生活,成為公民,為社會做貢獻。在我國,這種觀點早已存在。例如儒家的教育目的,就是從鞏固封建社會制度的需要出發而確立“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學記》提出“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朱熹把“五倫”列為教育目的,這些都是強調教育的社會制約作用。
2.個人本位論
個人本位論強調人的自我發展,認為應從兒童內在的自然潛力出發來考慮教育目的。這以法國哲學家盧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和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為主要代表,他們主張對兒童教育必須遵循自然原則,順應兒童的天性,其目的在于培養人,使人的各種能力都能得到自然的、進步的與均衡的發展。美國教育家杜威的“兒童中心論”也受了這種觀點的影響。我國古代教育家的論述中也有很多這種觀點。例如,荀子從“性偽合”的思想出發,認為人生而無貴賤、智愚與貧富之分,使人產生這些差別的唯一力量是教育,因此教育應從改變人性出發(《荀子?儒效》)。
由于教育是社會的教育,其成敗取決于社會及其發展水平,而教育又對社會的發展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就是通過培養人而實現的。所以,一方面,教育目的的確定要符合社會需求,因為教育過程就是把社會的價值觀念強加于個人,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的過程。而另一方面,人又有其自身身心發展的規律,因此教育又要考慮到這些規律,以此為出發點來確定教育目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從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出發,是確定教育目的的兩個側面,二者缺一不可,應該將教育目的的“社會本位論”與“個人本位論”統一起來,做全方位的、系統的考查。
參考文獻:
[1]黃濟.教育哲學通論[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
[2]王承緒,趙祥麟.西方現代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傅統先,張文郁.教育哲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
[4]陸有銓.躁動的百年――20世紀的教育歷程[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關鍵詞 能力 興趣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經過多年的數控改革班的教學,特別是在進行改革班與普通班同類課程的教學后,明顯的反差出現在筆者的面前――能力、學習興趣大不相同。教學改革班的學生明顯比普通班的學生在能力上高,學習興趣濃厚的多。
從我校數控專業同時入學的四個班級,改革與普通教學班分別兩個。作為改革試點教學的教師,開始在教學過程中,雖然發現學生的能力和學習興趣比以往的普通班學生有所不同,但沒有給并行的另外班級教學,沒有最直接的對比,這種差距沒有太大的說服力。筆者同時給這幾個班上CAM課,課程的目的是教授學生學習掌握使用CAM進行零件造型,從而完成零件加工軌跡的生成,達到輸出加工代碼,學會自動編程的目的。不同的是前者學習的是Master CAM(同時在CAXA制造工程師),后者學習的是CAXA制造工程師。就學習的難易程度而言,Master CAM沒有CAXA制造工程師容易掌握,軟件功能Master CAM比CAXA制造工程師多而復雜。為了驗證不同教學班在教學最后階段能力反應筆者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教學例子、零件圖紙相同),但學習過程有很大的差異。
1興趣對學習的影響
在教學伊始學生看到老師通過點、線、面的組合很輕松的把平面圖案變成立體的、各種顏色的搭配以及動態的加工,無一例外都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在學生看來有些神奇,他們有探秘的渴望――好現象,在基本指令學習階段,95%以上的學生能完成學習任務,在這個階段沒有差別;當學生掌握了簡單的指令,能完成線架好輪廓造型后,普通班的學生有20%的學生開始溜號(關注玩游戲),而改革試點班只有5%以下的學生溜號。當進入零件造型學習階段,差距明顯增大,在這個階段需要學生具有很強的零件圖紙閱讀能力。老師把零件圖紙發給學生后,普通班的學生只有少數學生能讀懂圖紙,而改革試點班的學生則是大部分能讀懂圖紙,經過老師對零件圖紙的講解,以及對零件進行造型的過程和方法的講解后,普通班只有20%的學生能讀懂零件圖,并跟上老師的教學進程;相比之下,改革試點班則是80%的學生能讀懂零件圖,并跟上老師的教學進程,少數學生能在老師簡單指導下獨立完成零件的造型。由于看圖能力差,直接導致軟件學習和使用的難度增大,如果不降低零件的復雜系數和難度,普通班的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此時的學生開始分化,大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下降,有的失去信心)。而改革試點班的學生由于能完成零件的造型,則信心十足,甚至有些興奮,就連過去對課堂教學不感興趣的學生也表現的非常出色。
2能力對學習的影響
這里的能力主要指學習能力和掌握知識的能力。能力是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的,知識和技能積累的越多能力就越強;知識基礎越厚實,其學習和掌握知識的能力就越強,技能水平越高學習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就越強;這方面在CAM課的教學中反應的非常明顯。以手機零件圖為例,普通班學生只有在老師將零件的立體形狀完成后,才能對圖紙有所認識,在老師反復講解后,少數學生可以進行零件的造型;而改革試點班的學生看到圖紙后,基本上知道圖紙上信息給出的是什么,然后去嘗試完成零件的立體形狀,少數學生能完成大部分形狀,大部分學生在老師講解后能完成造型。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大的差異呢?原因在“機械制圖”課程的教學中,普通班是按傳統學科體系的教學方式進行的,學生完成課程的學習后,平面圖和立體圖的對應關系對應不起來,將三視圖轉換成立體圖(形狀)的能力――識圖能力差;而改革試點班的學生則不同,同樣的課程卻是從零件圖的識圖開始的,也就是說先教學生看零件圖――怎樣將三視圖轉換成立體的零件,通過若干個零件圖的讀圖完成學生識圖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看到零件圖就能很快的讀懂。由于普通班的學生讀圖能力差,看圖吃力就直接影響到聽課效果和教學質量,當學生感到學習吃力時,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下降,學習興趣下降就會影響學習質量,進一步使學習興趣喪失――厭學;改革試點班的學生剛好相反,他們讀圖能力強,聽課效果和教學質量好,他們關心的是下一步怎么做,或者求證老師“我做的對不對”?――興趣濃厚??梢娔芰姷膶W生,其學習質量好,能力弱的學生,學習質量差。
3職業教育應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
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深受學生擁戴的人民教師,下面是我個人的一點體會。
(1) 良好的個人素質和人格魅力
作為一名教師,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和社會閱歷、擁有敏銳的思維、良好的精神狀態、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談吐流利,語言流暢、整潔的儀態和儀表等是成為受學生尊敬和愛戴的人民教師的基本條件。
(2) 教師的職責
高校教育要以人為本,育人為先。何謂“教育”?“教育”不僅僅是一般的意義上的教書,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育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和造就“人格”,即要教會學生“做事”,也要教會學生“做人”。在教學過程中,課程知識的傳授、訓練學生的能力(學習、動手、科研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做人的品質,樹立遠大的理想,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尤其要引導學生修煉品德、拓展心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開闊視野、充實底蘊,全面提升自己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具有廣博知識、高尚品德、專業特長的復合型人才。
(3) 樹立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一個受人尊重而崇高的職業,作為一名教師,要有一種對本質工作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情、對教學工作的投入和責任心,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引導學生,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建立教學相長的互動平等關系,才能達到教書育人和自我完善的目標。
(4) 對教學藝術的探索
教學也是一門藝術,升華到教學藝術這一概念不僅意味著教學方法技巧,還意味著我們在教學中追求的更高境界:像藝術追求感情上的共鳴一樣,在教學中追求思維上的共鳴。我們在教學工作中逐漸領會到教學藝術的一些內涵:這就是良好的臺風、節奏感、層次感、和諧感、想象力、對學生的引導方法、心態調節、從以理服人到思維共鳴等等。教學藝術的提高將使學生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這才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根本途徑。
2名師寄語
教育是一項創造雙重精神幸福的崇高事業,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因素,是人類進化的永恒主題之一。教師的天職是教學,教師不僅要注重培養自己的師表風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教育學生,還應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砥礪操守、志存高遠,秉承“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古訓,真正把教育作為自己終身為之奮斗的事業。將學生教育成為自強自立、社會需要的有用之才是我們每個教師的責任。
現代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社會”,不繼續學習就會掉隊,甚至被時代拋棄。希望同學們確立終生學習的觀念,向實踐學、向書本學、向前輩學,要學會讀書、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思考、學會思維、學會思想。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增長才干,與時俱進。生命與責任同在,卓越與創新同行。
關鍵詞:社會改造主義;教育現狀;社會問題;培養個人;發展社會
作為一名在校大學生,在這個信息傳播高速率時代,時時刻刻都能在信息更新的浪潮中感受到自己作為一名身處在中國社會轉型期風口浪尖上的公民的身份。然而應試教育下我們的教師和學生變成了最忙碌的人群,“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似乎成了基礎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們的真實寫照?!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如果教育所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是一個純粹的只會讀書考試而對社會不關注并且不愿意去回報社會的個體,那么長此以往我們的社會問題勢必會更加嚴重。教育要按照社會的需求培養人才,教育需要培養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有充滿社會意識的個體。把教育和社會相聯系的最為著名的一個教育理論,莫過于自稱是進步主義教育理論的真正繼承者的,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社會改造主義理論。
一、社會改造主義社會理論的概述
社會改造主義是20世紀30年代從進步主義教育營壘中分化出來的一種教育思想派別。它最基本的思想是社會的改造和變化并涉及教育的改造和變化,而且社會的改造需要利用教育。在社會改造主義者眼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推動社會的變化,設計并實現理想的社會。它主張包括:
1.教育的根本價值是社會發展
社會改造主義批判學生中心課程過于注重學生的個人需要、興趣、自由以及活動,忽視了社會變革的需要。因而改造主義認為,學校課程的價值,最終是社會的價值,課程是實現未來理想社會的運載工具。
2.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社會
社會改造主義認為,學生中心課程實質上是幫助學生“適應”社會而不是“改造”社會。改造主義也強調課程的經驗性質,主張經驗是第一位的,但卻堅定地認為,經驗是團體的而非個人的,所以改造主義格外強調的是團體經驗。團體經驗實質在于改造社會,因此教育的目的是推動社會的變化,設計并實現理想的社會。
3.構建社會問題中心的“核心課程”
社會改造主義批判兒童中心課程理論夸大了兒童個人的自由,主張把課程的中心放到社會現實問題、社會改造和社會活動上。它主張課程應由教育者按照社會需要來決定,而不是由學生自己來決定;應以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的邏輯而不是學科知識的邏輯為主線來組織課程,使課程與社會生活聯系起來,增強學生適應和改造社會生活的能力。
二、對社會改造主義理論的評價
社會改造主義教育理論作為一種危機哲學,它有著廣泛的歷史和理論基礎。它實現了一種價值引領,即告訴人們在危機的社會背景之下,在價值多元和沖突的背景下,應該如何進行價值分析和價值選擇,倡導人們將公眾的意愿作為價值選擇的最高標準之一。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社會改造的教育理論是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弊端的。如其對社會問題的分析和解決策略過于膚淺;很多方面改造主義教育者對學校和教師的作用存在著浪漫主義色彩;改造主義者對民主的觀點以及相應措施的制定是不切實際的。
任何一種教育理論,它的興起與衰落都是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的。沒有貢獻就沒有興起,沒有極端就沒有衰落。所以,我們同樣應當辨認地看待社會改造的教育理論。面對當今接踵而來、此起彼伏的社會問題,教育在責難聲討中應該平靜地作出反思。對于改造主義教育理論中閃光的論點,我們的教育毋庸置疑是應該去借鑒和嘗試的。教育和社會的關系唇齒相依,密不可分。教育是社會的教育,其成敗取決于社會及其發展水平,而教育又對社會的發展具有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就是通過培養人而實現的。所以一方面教育目的的確要符合社會需求,因為教育過程就是把社會的價值觀念強加于個人,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的過程。而另一方面人又有其自身的身心發展規律,因此教育又要考慮到這些規律,以此為出發點來確定教育的目的。由此應該將教育目的的“社會本位論”與“個人本位論”統一起來,做全方位的、系統的考查。
參考文獻:
[1]單中惠.當代歐美十大教育思潮評述(一)[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1996(4).
[2]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3]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張輝.美國改造主義教育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關鍵詞】個體;人;語言;思想;高校教育
每個大學生都是作為一個個體而存在著的,作為一種個體的存在者,他們都有一個逐漸成長的過程,就像最厲害的獅子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會捕獵,而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一樣,對人而言,這一過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不是一個人一生下來就稱得上是人。作為個體,人具有的特殊內涵或屬性很多,我們只是選擇其中的某些內涵和屬性來進行論述,這些內涵和屬性具有一種代表性,或者對我們在這一主題中的論證緊密相關。在此列舉兩個要點:人是會說話的,通過語言來交流;人是會思想的,并且具有意識和自我意識。
人會說話,并通過語言來交流。人的語言往往具有書面的和口頭的兩種類型??陬^語言幾乎是我們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一個人不是天生就會說話,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是完全不會說話的。我們可以說這個嬰兒具有說話的潛能,但是,如果一個人站在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面前和他說話,問他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什么感覺的,那我們肯定以為這個人太傻了,或者說,他一點常識都沒有。嬰兒首先需要模仿大人說話,逐漸培養起說話的基本能力,把說話的潛能激發出來。這個激發說話潛能的過程是比較漫長的,一個小孩通常在兩三歲的時候才會開始簡單地說上幾句話,一個大人在和小孩溝通的時候往往需要借助其它方式,如肢體的表達,聯想和猜測。在借助肢體表達、聯想和猜測與小孩進行口頭語言交流的時候,逐漸讓小孩明白一些原來不會用口頭語言表達的事情。而且,這種交流的過程是不斷重復的,這一長期不斷重復的過程其實就是教育的過程。這一教育過程是十分基礎的,僅僅是讓作為個體的人從基本不會說話到基本會說話。盡管這一教育的內容十分基礎和簡單,但是,如果沒有這一教育過程,作為個體的人不可能自發地開始說話。除了口頭語言以外,人還有書面語言,而且,書面語言的表達形式十分豐富,書面語言更是逐漸演變成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從而上升到更高的層面。學習書面語言的各種表達形式是更高層次上教育的內容,這個更高層次上的教育往往需要通過更好的教育方式來實現,而書面語言更加豐富的這些表達方式更加能夠體現人作為個體的內涵和獨特屬性。因而,在個體的人學會說話這一點上,教育對于人是必要的。
人是會思想的,并具有意識和自我意識。帕斯卡爾說過:“人是能思想的葦草”[1]。如果沒有思想,人就像葦草一樣脆弱無力,或者說,如果人沒有思想這種屬性,就沒有獨特性,用“人”來指稱這樣的對象就是不合適的。人的意識和自我意識也是一種獨特的屬性。人具有意識,指的是當他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他總是出于自身主動的要求和意向,驅使自己去做這件事情。人有意識地去做事情,不是基于某種條件反射,也不是基于某種生理上的刺激,而是拋開這些機械的原因之外的自發原因。自我意識是對人自身去做的事情本身的一種反觀,是跳出自身以外來看待自身的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思想可能比語言更加復雜更加深刻,因而,思想相對于語言來說,更是一種需要教育和學習的東西。從沒有思想到有思想,同語言一樣,不是自發地形成的。思想需要語言作基礎,人首先需要有一定的語言基礎,才可能逐漸形成思想。根據海德格爾的觀點,甚至可以說,語言對于人來說,就是所有的意義和內涵所在。從這一意義上來說,思想的教育就是語言教育的延伸和深化。
我們首先要將沒有思想的存在者教育成具有思想的存在者。一種精細并合理的語言表達就涉及到語言的邏輯、語言的語法和語言的精確定義等等。也許在很多人看來,語言的邏輯、語言的語法和語言的定義都包含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語言表達中,只要我們逐漸掌握了口頭語言表達和書面語言表達,這些內容就已經包含在其中了。這種觀點看起來也有一定道理,但是,這里所謂的掌握是什么意思并不明確。如果這里的掌握指的是一般的了解,通過反復的接觸和運用變成一種習慣,那它似乎真的不需要費多少心思,甚至不用正規的學習就可以實現。如果這里的掌握指的是學會正確而嚴格的語言邏輯、正確的語法和盡可能精確的定義方法,那它就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是事情了。因為在日常生活的語言表達中,特別是口頭語言表達中,往往不在乎嚴格的語言邏輯,有時候也沒有遵循嚴格的語法,通常情況下,人們也沒有對要表達的事情作精確的定義。如果想要從日常生活中,通過語言的反復運用,通過與人進行閑談和交流,而不是通過正規的教育和專門的學習,就想通過一種反復得來的習慣來實現語言表達的提升,是不合適的。
是否應當將那些沒有清晰邏輯、沒有語法基礎、沒有精確定義的內容包含在思想里面,這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內容已經超出了基本的語言表達,是對某些事物形成的一些觀點。這一現象與別的物種完全不同,具有獨特性,因此,就其作為人的一種特殊屬性,而且超出純粹語言的意義而言,這些內容應當被算作一種思想。但是,作為一種存在的個體,人往往需要不斷地進化、不斷地往更好的方面轉變。如果要從一種簡單的、混亂的或者不夠好的思想轉變到一種深刻的、清晰的或者更好的思想,就需要教育對人進行一種引導和訓練,讓個體的人學會嚴格的邏輯、正規的語法和清晰的定義方式,從而形成對事物更加明確和清晰的觀點,找到這些觀點之間更加可靠的聯系,即學會更好地去思想。
意識是在思想的形成過程中相伴隨而產生的。當一個個體開始學會思想,并在頭腦中產生了對一些事物的觀點,并將這些觀點同自身的行為聯系起來以后,就會在行動的時候或者行動之前,知道這些事物和自己的行為之間的關系,并主動調整自身的狀態,以決定是否要對某個事物采取行動以及怎樣行動。如果沒有一種清晰地思維將思想理清楚,如果不是教育引導作為個體的人學會更好地思考,他們在各種事物和自身行為之間可能構不成任何聯系,即使構成了某種聯系,這些聯系也可能完全是不合理的,或者是模糊不清的。自我意識是對自身行為的一種反觀,一種超出自身的思想和精神狀態。很多人可能在行為和思考的時候,都以為自己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客觀的考察結果顯示并不是這樣,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很多人的自我意識不強烈或者不充分。為了更好地思想和行為,人也需要充分的自我意識,而且,個體的人還需要對自我意識進行一定程度的判斷,因為即使一個人擁有對某些行為和思想的自我意識,這些自我意識在沒有正確的判斷能力的情況下也可能是不合理的,這種不合理的自我意識甚至可能阻礙自身進行正確的思想和做出正確的行為。就上面這兩個要點來看,就作為個體而存在的人而言,高校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培養健全的人。
參考文獻
[1]帕斯卡爾,何兆武.帕斯卡爾思想錄[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盧梭.愛彌兒,李平漚[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一個叫林爻的家長,在孩子上學前,用6年時間力圖把女兒培養成“她自己”,告訴她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應該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讓她慢慢明白“你有你的好,我有我的好”。但是,剛剛過去的這一個月,這個理念受到了根本性挑戰,幾乎快要摧垮這位家長已經堅持了6年的教育觀?,F在這位家長無比擔憂:6年后將收獲怎樣一個孩子。
當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家長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矛盾和沖突就來了。家庭是將孩子作為獨特且了不起的個體進行教育,而學校仍習慣于將孩子作為集體中平常且微弱的一分子進行打磨。在這樣的拉鋸戰面前,將來孩子會長成什么樣,這的確值得擔憂。
看到學校教育最為習慣的模式化、刻板化,我腦海里突然聯想起小時候在農村看到的給小牛上嚼子、套籠頭的情形。我固然知道人的成長不全是快樂,這里面也有必經的訓練和磨礪,但是一個孩子送進學校的過程,再怎么看,也不應該像那個小牛上籠頭的過程。學校在教書育人方面有一些統一化的操作模式是可以理解的,有些甚至是必須的,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新的生命奇跡,上籠頭式的教育模式已到了必須摒棄的時候了。
一個新生命來到這個世界,就是一個成為“他自己”的過程。他固然要學習做人、學習知識、學習禮儀之類,但在這個教育過程中,他尤其是一個獨立自在的生命體,他的自我、興趣、個性要得到尊重,他的潛能、智慧、優長要得到生長。
真正的“起跑線”在家庭教育
近年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口號被很多家長奉為真理,也被不少培訓機構拿來忽悠。而真正的“起跑線”,不在幼兒園,不在小學、中學,而在家庭。
作為父母,在孩子成長的全過程中,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就是“教師”。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而深刻的。毫無疑問,父母的行為、觀念等,都是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父母對待事物的態度和方法,影響著孩子的態度和方法。
然而,在現實中,由于家庭教育存在誤區,導致孩子道德失范、缺乏愛心和責任的現象相當多。一些家長錯誤地認為,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就是學校和老師的事,與家庭無關。還有的家庭,對孩子只是簡單地關心學習成績,而對孩子的心理困惑、遇到的問題、成長中的煩惱、與同學之間遭遇的人際關系緊張等視而不見,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典型表現。在這樣的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難以溝通,內心冷漠,缺乏應有的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具有特殊性,是其他教育形式所無法替代的。家庭教育作為改善育人環境的重要陣地,家庭教育現代化作為整體推進基礎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促進孩子健康快樂成長和教育事業和諧發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因此我認為,家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形成對子女正確的教養態度,培養家長教育子女的能力,改善家長的教育行為,為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育人環境。
體育教育的根本是培養運動興趣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透露,北京大學新入學學生兩周軍訓期間,近3500名學生累計看病超過6000人次,特別是第一周,暈倒者眾多。為彌補學校體育的薄弱環節,中國將把學生體質情況納入對高校的評價體系中。
事實上,軍訓時學生暈倒現象不只發生在北大,其他學校也有,這進一步說明學生身體素質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
學生身體素質當引起重視?!鞍褜W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對高校整體工作的評價體系”,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重視體育課程,增加學生體育鍛煉的時間,從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墒牵髮W生以健康身體走入社會,是否意味著人才培養成功了呢?畢業時有適應工作的好身體,并不意味著能長時間保持這一狀態,如果運動和鍛煉不繼續,身體素質就可能變化。保持良好身體狀態,要靠不斷的鍛煉,而讓鍛煉持之以恒,根本在于運動興趣。從體育教育來說,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讓學生形成終生體育的意識,才算是培養合格。
所以,重視大學的體育教學,就要重視運動興趣的培養。如果說,教育行政部門只是給高校壓力,而高校又把壓力傳遞給學生,強制學生鍛煉,學生只是被動的,壓力一消失,鍛煉也就中止。只有運動興趣得以激發,運動習慣得以形成,一種內化的好品質才算形成。
運動興趣的培養,無疑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墒?,素質教育進行了這么長時間,學生的身體素質倒呈每況愈下之勢,這素質教育不是方向出了問題,就是被形式化了。
把成長的機會還給孩子
假期休假外出,在國外的機場多次見到這樣的景象:老外全家五六口人,一人背一個包、拖一個行李箱,父母自顧自地往前走,全然不顧有的孩子只有兩三歲,個子還沒肩上的背包大,負重艱難前行。相比之下,國內不少孩子幸福得多,外出的全部行囊都在家長的大箱子里,孩子們自顧自地玩著電腦,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對比之強烈,讓人很是感慨。
過度的保護,看似對孩子關愛備至,其實是父母和長輩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最佳時機。在他們本該學會生活自理、自立的年齡,失去了鍛煉成長的機會。一旦離開家長,就變得束手無策,無法自己解決問題,哪怕是玩耍,也會顯得局促,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