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6:33:36
序論:在您撰寫設施農業市場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12-0365-02
1 西場鎮設施農業發展特點
1.1 形成了地區特色拳頭農副產品
到目前為止,全縣已注冊登記了10多個無公害食品,如采之田牌黃瓜、伏露牌冬瓜、大白菜、辣椒及海迅牌葡萄等,該類綠色食品暢銷全國。
1.2 農民具有較高的設施種植管理水平
近年來,實施“科技開發興菜”工程,采用多種形式進行科普宣傳,將生產實用技術普及到千家萬戶,將各項種養規程編制成冊送到農戶手中,開展技術培訓,規范了農戶的種、植、養行為,使廣大農戶產有所依。
1.3 一支商路廣、信息靈、頭腦活的農民經紀人隊伍在為設施農業服務
隨著產業的發展,農民經紀人和運銷合作組織應運而生,農民經紀人活躍在產地市場和銷地市場,成為蔬菜、家禽、家畜產銷舞臺的主角,架起了生產與銷售市場的橋梁,促進了設施農業的發展。
1.4 建成了高科技設施農業生產示范基地
通過引進新品種,展示新技術,轉化新成果,推動了設施生產跨越式發展,為設施農業生產地提供了試驗示范,從而推動全縣設施農業生產的市場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2 設施農業發展中的優秀典型
壯志農業生態葡萄園是海安縣工商資本進軍農業的第一家種植業結構調整項目,利用原有的地貌進行了土地流轉,因地制宜,通過整理土地、格田成方,建成了具有都市氣派和田園風光的休閑型觀光農業生態園。他們引導果農,用經營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剪枝、施肥、人工授粉、疏花疏果、套袋甚至病蟲害防治,在果樹生長的各個環節,努力向標準化生產邁進,不斷提高科技含量,使果品在果型、口感乃至包裝上提升了檔次,增強了市場競爭力。特別是葡萄標準化避雨栽培技術的運用,不僅明顯減少了葡萄病害的發生、蔓延,進而減少農藥噴灑次數,既降低農藥污染和殘留,節省了勞動成本,又方便田間管理,還可以調節上市時間,產出的葡萄果質優良、市場價位高,不但吸引四方客商,還能獲得較好的收益。如一農戶種植黃瓜、辣椒、萵筍逾2 hm2,由于有了科技知識作依托,其種植的蔬菜品質好,上市以來被搶購一空,純收入達20萬多元。
3 發展設施農業的成效
3.1 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業效益
春有花、秋有果、冬有大棚、夏有蔭,種、養、加、銷一條龍,一年四季有收獲已司空見慣;一大批致富狀元戶、示范戶正脫穎而出。
3.2 為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
發展設施農業不僅使廣大農民能夠足不出戶便可找到脫貧致富的門路,更重要的是使農村剩余勞動力得到妥善安置,對保持農村社會穩定具有重大意義。從自發興起階段向科技開發階段的跨越,不僅有效轉移了農村剩余勞動力,還吸納了下崗工人實現再就業,促進了社會的穩定,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
3.3 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增強了農業抗災御災能力
改變了過去的稻—麥種植傳統,發展了設施農業,豐富了菜籃子,推進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減少了農業受自然風險的影響,增強了農業抗災御災能力。
3.4 保護了生態環境,提高了農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設施農業需大量的豬、雞、兔等動物糞便,其糞便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施用有機肥既減少了農戶對化肥的開支,又培養了地力,改善了土壤團粒結構,提高了抗旱保水性能。
3.5 增強了農產品競爭力,提高了市場占有率
通過實施,加快了標準化生產進程,進一步拓展了農產品市場,形成了品牌效應,提升了農產品的綜合競爭力,呈現了產、銷兩旺的勢頭。同時,培育出了一大批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設施農業示范點。
3.6 延長了產業鏈條,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
通過實施,把農產品直接轉化為工業產品,實現轉化增值,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提高了農業比較效益,帶動了工業化水平的迅速提升。
3.7 改善了人居環境,提高了農民綜合素質
促進了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達到了清潔亮麗、環境優美、生態高效的標準,從根本上改變了臟、亂、差的現象。促使更多的新品種、新技術應用于當地,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綜合素質,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堅實基礎。
4 設施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民素質不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不強。主要是青壯勞力外出勞務,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兒童,而其又沒有發展設施農業的意向和能力,尤其老人難以接受新事物和新技術。二是資金扶持力度不強。一部分人想發展但缺乏資金扶持,往往停留在暢想階段。三是政策引導不夠。部分農民由于缺乏對政策的了解,缺乏對設施農業的認識和了解,不敢冒然從事相關產業。四是技術指導不力[1-3]。部分農民想發展,但缺少技術支撐,致農業生產水平停滯不前。
5 設施農業發展策略
5.1 政府部門要實施“四動”策略
5.1.1 宣傳發動。一是組織科技人員展開特色資源調查工作,針對各村實際,推出發展設施農業的適宜方案。二是強化農民從事種植業的相關技能、技術的培訓工作,提高農民生產水平。三是鼓勵干部下鄉,充分調研,想農民所想,需農民所需。四是加強各村之間的交流、溝通,借鑒外省的先進經驗,壯大自身發展設施農業實力。
5.1.2 典型帶動。注重培植多個示范戶。通過典型示范,引導農戶發展設施農業,使農戶靠發展設施農業走上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5.1.3 政策推動。要出臺支農、惠農政策,支持鼓勵農戶搞設施農業。相關涉農部門、工商企業等應對農戶創辦特色龍頭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對發展設施農業所需的啟動資金,政府要協調銀行對農戶給予扶持,調動農戶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4]。堅持“誰投資、誰所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從資金、技術、土地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5]。
5.1.4 服務拉動。各部門要為農戶發展設施農業提、供、銷一條龍服務,形成“龍頭+基地”、“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格局形式。要適時進行技術指導和新產品、新成果的開發、引進、示范、推廣及提供資金服務,為設施農業的發展提供保障。
5.2 農戶要通盤考慮“四超”策略
5.2.1 品種超前[6-7]。首先,結合當地的特產資源,創造條件,讓特產資源得到最大限度地開發。其次,根據當地生態經濟狀況,制訂發展計劃,適時發展特色經濟。
5.2.2 數量超前。沒有數量就沒有效益,在發展設施農業過程中要選產量高的優質品種,實現以量取勝。
5.2.3 質量超前。沒有質量就沒有前途。發展綠色、無公害的食品是當地設施農業發展的方向。應根據銷售地居民的生活、消費需求,適宜發展設施農業,以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
5.2.4 技術超前。超前的技術,要體現3個字:一是“省”,要省工、省本;二是“凈”,要無公害,不破壞生態,不污染環境;三是“高”,要產品利用率高。要與相關技術單位開展密切合作,學習新技術,運用新技術,以求在生產中立于不敗之地。
總之,設施農業的發展有很大潛力,發展設施農業是一項富民工程。但設施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正確引導,離不開涉農部門的支持,離不開銀行的信貸,更離不開農民的主動發展行為[6]。只有加強各個方面的努力協作、聯系,才能推動設施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6 參考文獻
[1] 張開虎,吳建國.機制創新力促設施農業跨越發展[J].江蘇農村經濟,2011(3):31.
[2] 楊泉潤,馬成,閆菊紅,等.西吉縣設施農業發展現狀與評析[J].蔬菜,2011(3):47-50.
[3] 內蒙古設施農業形成四大優勢區域[J].農業工程技術:溫室園藝,2011(2):57.
[4] 馬高飛,陳艷忠.這里有奇菜異果——設施農業剪影[J].氣象知識,2011(1):60-61.
[5] 侯俊.沈陽地區蔬菜生產現狀及特點[J].遼寧農業科學,2011(1):64-66.
1.建昌縣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2008年以來,建昌縣的設施農業發展極為迅速,尤其以養馬甸子鄉、和尚房子鄉等鄉鎮的設施農業發展規模最大。建昌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建昌縣設施農業發展,每年都拿出大量資金用于發展設施農業生產。到目前為止,該縣蔬果播種面積大約4萬畝,主要品種有西紅柿、黃瓜、辣椒、青椒、豆角、草莓、油桃等。其中,日光溫室面積0.5萬畝,大棚1.9萬畝。全縣設有省級示范區50個,市級示范小區20個。從效益上看,每棟溫室(80米×7.5米)年純收益2.0~3.0萬元,每年為農民增收2~3億元,可實現3萬人就業。隨著建昌縣朱小線“綠色長廊”工程的開啟,拉動本縣經濟增長,將設施農業發展帶向新的高度。
建昌h設施農業生產采取政府引導,農民自愿的原則,實現“四個統一”,即“統一規劃設計,統一調整土地、統一施工、統一品種”,從而形成產業優勢。其投入有靠政府扶持(占1/3以上)、銀行貸款(占1/3)和農戶自籌(占1/3以下)三種途徑。在經營方面,農民以戶為單位,自主經營,通過經濟合作社的橋梁紐帶作用,以批發形式出售,走向市場??h農村經濟局設有蔬菜辦,各鄉設有蔬菜站,主要從事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工作,定期為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做好技術指導與服務工作,使農民達到技術過硬,投入熱情高,從而提高產量的效果。
2.建昌縣設施農業的政策措施
建昌縣設施農業在政策上都給予了很大扶持。一是政府加大資金投入,每棟溫室(80米×7.5米)政府扶持資金5000元。二是政府負責各棚區的水、電配套資金。三是政府對各棚戶打井給予300元的補助。四是進行土地調整,在土地合同法要求的前提下,負責協調有分歧的土地。五是縣農業技術部門負責技術培訓工作,下到田間地頭,現場指導。六是各鄉鎮政府為設施農業發展制定地方優惠政策、獎勵措施。
3.存在主要問題
3.1資金不足
棚菜生產尤其是日光溫室大棚的資金投入較大,若要繼續擴大生產,許多支農資金難以到位,一定程度上影響設施農業的發展。
3.2農業推廣部門職能難以發揮
由于鄉鎮改革,大部分基層農業、農機等推廣部門被取締或被削弱,使許多農業項目難以推廣。
3.3農民素質較低,發展思路滯后
“舊產業、舊產品、舊方式”的觀念沒有徹底打破,很多農民只看到傳統產品的生產,不愿在品種、產業更新上下工夫。從而導致技術信息滯后,種植品種、模式相對比較單一。
[關鍵詞]家庭農場;綠色;規劃
1引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精準扶貧的大力推行,伴隨著對農業的深層次開發與旅游業的蓬勃發展,交叉形成了一種新型的生態休閑旅游農業。太公寺家庭農場規劃抓住這一歷史機遇,順勢而生。漢中勉縣高橋溝村屬山區貧困村,但是其地理位置相對優越,在此建設生態休閑旅游家庭農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農業發展新方式
農業和農村、農民正在發生著深刻而重大的變化。發展正在進入新常態,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一日千里,日新月異。與此同時,農業的內涵更加豐富,功能不斷拓展,農業多種功能顯現端倪。農業在食物供給、原料保障和新增就業等功能不斷強化的同時,鄉村的旅游休閑功能日益凸顯。鄉村休閑旅游是農業價值鏈的延伸與拓展,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農場不僅具有傳統農業生產,還具有為人們提供旅游、休閑、度假的生活,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當下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日益激烈,人們更多渴望多樣化的旅游生活,加之交通便捷,城市間一日經濟圈的形成,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尤其希望能在自然的農村環境中放松自己。在一些水果蔬菜成熟的季節,去往鄉村體驗農事,呼吸新鮮空氣等活動滿足了城市人們對自然生活的向往,實現了人與自然的接觸,體驗到不一樣的生活。去往鄉村旅游慢慢變成熱點,于是農業與旅游業交叉的新型產業——休閑旅游家庭農場應運而生,可以實現農民多元收入。當前,陜西漢中平原地區發展休閑農業方興未艾,像城固桔園、漢臺葡萄園等。但是其山區家庭農場發展滯后,規劃理論并沒有跟上建設的步伐,已有的鄉村旅游設計理論并不完全適用于山區家庭農場的規劃發展。高橋溝村位于陜西漢中勉縣阜川鎮西南大山,土地貧瘠,人均耕地少,基礎設施條件差,地理環境因素制約,屬于典型的山區貧困村。當下對于貧困地區,各界熱議的關鍵詞無疑是“精準扶貧”。國家強調要科學謀劃好扶貧開發工作,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勉縣阜川鎮高橋溝村根據本村實際情況提出到2018年實現全面脫貧的攻堅計劃。
3農業設施規劃
當前農業生產力的提高,一是靠科學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像種子改良、灌溉技術和化肥農藥的合理利用等;二是靠田間的科學管理,如依據季節變化耕種、施肥。工業的發展已經進入4.0時代,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有效的管理方法,始于泰勒科學管理的工業工程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工業工程方法在服務業等領域也有廣泛的應用,并且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生產與工業生成有很大的不同,卻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我們可以大膽借鑒工業工程管理的經驗,結合農業生產的特性,探索工業工程思想方法在農業生產的具體應用。農業設施規劃與設計主要應用系統工程的原理與方法,將農業系統的各種設施在給定的區域范圍內,進行最優的規劃與設計,以求最佳的布置方案,使農業系統投入運行與使用后能達到最小的消耗和最大的產出。農業物流系統分析主要是以農產品生產系統物料的流動過程為分析對象,研究生產系統的平面設計,物流流動網絡的分布、運輸線路分析、物流改善與管理,以求物流系統最佳設計與運行效益。
4太公寺家庭農場自然條件分析
太公寺家庭農場因太公寺而得名。太公寺歷史悠久,相傳最初為明代萬歷年間修建,后經幾毀幾建,有史料記載太公寺于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復建,規模較大,有泥塑神像十一尊,木雕神像三尊,期間敬香者絡繹不絕,香火旺盛,祈福天下太平,民眾安康。中不幸又被毀,2015年當地民眾自愿投勞投資再次興建,神殿莊嚴肅穆,靈威靜雅。廟頂正座子牙樓,左右二龍凌空欲飛,吉祥如意,四角安放鎮寶獸,寓意守護神廟天長地久,護佑人民幸福太平。太公寺家農場準備建于勉縣阜川鎮高橋溝村,其距離勉縣縣中心30多公里,開車不到半個小時,著名茶葉產區,茶葉葉質細嫩且品位高。高橋溝村建設家庭農場,整體環境質量好。茂密的森林,秀美的山川,亮麗的河水、溪流,遍地野花,隨處可見的奇石,其景色特色鮮明,形成較豐富的景觀資源,為項目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旅游市場潛力較大。物產豐富,村內各組水泥路全覆蓋,茶園道路逐步完善,較好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為項目建設提供了便利。結合文獻研究、實地考察和訪談所掌握的各項當地實際情況,運用SWOT綜合分析太公寺家庭農場的各項內外建設條件和環境,將太公寺家庭農場的綜合分析總結。
5太公寺家庭農場規劃設計
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指導,堅持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循環農業,以山地農業資源優勢和產業發展為基礎,結合勉縣旅游發展戰略,農場依托太公寺周邊生態環境,以天然林為休閑場所,以農產品和旅游產品目標市場為導向,滿足人們休閑、娛樂、養生、食用的需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注重季相變化,結合現代農業休閑觀光理念,創造“春賞花、夏避暑、秋食果、冬逍遙”,四季有景可賞,創造優美、舒適而恬靜的綠色環境。著力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優化農產品物流系統,打造輻射全縣的極具特色風情的生態休閑家庭農場,使其成為當地知名的精品鄉村旅游農場。太公寺家庭農場的規劃采用生態可持續的循環經濟模式,建立高效的搬運物流系統,充分挖掘山區農業、林業資源,形成各功能區有機和諧的結構,提高家庭農場產業的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推進高橋溝農業產業化升級,帶動全村經濟發展。山區環境下農業和農村可利用的資源很多,有限的規劃區域內與無限的規劃區域外聯動開發。太公寺家庭農場設施規劃主要是生產設施規劃,它是家庭農場的重要部分,是生產中不可缺少的設施。系統布置設計SLP法是以產品、產量、作業路線等因素為基礎展開工廠布置的,其中產品、產量是主要因素,布置實施的基礎主要是物流線路和物流強度。在家庭農場中,家庭農場的各作業單位作業量反映了物流強度不同,農產品在存儲、運輸和裝卸等物流作用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也決定了物流作業線路的不同。
由此,農產品及產量、物流線路和物流強度同樣是影響家庭農場布局的重要因素,以農產品類別和物流作業量以及其他相關因素為基礎,家庭農場的布局應用SLP法是可行的。系統布置設計(SLP)方法在具體應用中,注意把握好物流量分析。2。繪制太公寺家庭農場平面布置可行方案。在農場設施布置的基礎上,集立體農業、循環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四位一體,實現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挖掘當地民間竹制品手工藝、臘肉作坊工藝、特色米皮、菜豆腐加工技藝、土房建筑技術等寶貴的歷史民俗文化遺產,把民俗作為貫穿整個太公寺家庭農場運營的特色。走集約化農場的工業化管理模式,建立產、銷、加一體化的供應鏈管理鏈條。對農場周邊的農民按照工業生產模式集約化管理,建設基于集約化經營工業化農業的新樣板。具體運作與管理模式選擇“農場+村委會+農戶”。高橋溝村委會主要發揮引導性的組織作用,通過與農戶充分協商,農戶與農場建立松散型用工關系和合作關系,為農場提供勞動力保障及擴大再生產資源。實現農場、農戶經營主體的聯合,形成新型的家庭農場發展模式,并實現共贏,為未來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奠定基礎。
6結論
結合當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形勢,貧困山區實施精準扶貧,發展太公寺家庭農場順應了當今發展的主流,對于高橋溝村來說有著深遠的意義。本文以太公寺家庭農場規劃設計為例,對山區家庭農場規劃設計理論進行實踐,在對太公寺家庭農場建設地及周邊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一整套山區家庭農場規劃與運營方案,研究能夠密切聯系實際問題,所提方案更具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為山區家庭農場規劃提供有益的借鑒。
綜上,太公寺家庭農場具備良好效益,其規劃建設是可行的,發展前景樂觀。SLP是一種工業工程系統規劃布置的科學技術方法,將工業工程理論、農業產業化理論和規模經營理論等多學科理論的融合應用,將系統規劃布置方法引入到太公寺家庭農場規劃布局的研究中,是促進山區家庭農場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家庭農場規劃布局的新理念和新嘗試。運用SLP方法對家庭農場規劃布局的探索,是需要長期研究并通過具體應用實踐不斷完善的課題,研究有待成熟。
[參考文獻]
[1]玉罕景,楊麗昆,王瑞仙,王惠瓊,吉丹妮.家庭農場的建設發展前景[J].農業工程技術,2017(08).
[2]肖娥芳.農戶家庭農場經營風險認知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商業研究,2017(03).
[3]姚曉勇.宜興家庭農場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分析[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7(02).
[4]肖娥芳.家庭農場的效率:內涵、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7(01).
[5]王正,邢路生.創意農業旅游項目的設計探索——衡水小樹林家庭農場規劃與設計解析[J].裝飾,2016(12).
關鍵詞 農民專業合作社;政府;市場;依存關系;互動關系
中圖分類號 F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2-0292-02
在全球市場經濟發展及其演變過程中,農業的發展雖然慢于科技的進步,但經濟的進步對農業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形成了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政府、市場之間的關系。這一緊密聯系的存在,要求農民專業合作社做好定位,穩固與市場之間的依存關系、與政府之間的互動關系。
1 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市場之間的依存關系
1.1 農業產品大部分供向市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業的后盾
農民日常生產的農產品,一部分用于自身消費,更多的則流向市場,供給食品制造加工業或消費者。農民加入合作社,對合作社進行一定授權,允許合作社代其對市場信息進行收集、整理、判斷、傳達,對農業生產中的問題予以處理和解決。
1.2 農業消費市場帶動農業發展,對農民合作社要求更高
消費市場的成長使消費者對農產品要求更高,需要農產品有穩定的品質和良好的信譽。這使得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業生產的規范操作發揮了巨大作用,也要求合作社在代表農民利益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1]。
1.3 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與企業合作,和市場建立間接聯系
農業生產下游是食品加工制造企業,如罐頭廠、果汁廠、酒品企業等。原料直接來源于農業的特征,使這些企業直接與合作社產生合作成為現實。通過與合作社簽訂農產品采購協議,與農民產生聯系,達到“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市場”多位一體,相互影響的效果。如龍口市作為葡萄生產大市,周邊有張裕葡萄酒廠、威龍葡萄酒廠等,該市葡萄生產合作社可直接與酒廠協商合作,達到為農民銷售葡萄、為酒廠提供原料的雙贏作用[2]。
1.4 農民合作社可與大型商品超市建立直接關系,供給市場
農產品中一部分需要供給市場,滿足消費者的日常需求。一些大型商超中各種各樣的農產品是消費者產生日常購買行為的主導商品之一。合作社能夠代表農民的意愿,與大型商品超市達成日常供貨協議,形成長期的合作關系。大型商超憑借良好的信譽和銷售渠道,對農產品的銷售負責,并不定期將市場需求情況回饋給合作社;合作社對農產品的供應量和質量負責,將農產品生產情況反映給大型商超,雙方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
2 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政府之間的互動關系
2.1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存在是政府實際需要的體現
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非營利組織的身份存在于社會市場經濟,并伴隨農村經濟共同發展。相對于政府對農村發展的作用,其不容忽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 加強對地方政府的監督與約束。從農民加入合作社的自愿性和共同目標性來看,合作社為廣大會員提供更多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提高公眾對政府部門執法行為的監督約束功能,避免執法失誤、政策和待遇上的不公平,為農業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1.2 方便地方政府對農村經濟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作為“治理抓手”縮減政府的管理量,政府無需直接面對數量龐大且無組織的外來小生產者。但從純粹管理規律上看,管理的幅度是有限的。
2.1.3 承擔政府的部分職能,彌補政府行政管理上的不足。如龍口市,政府可以依靠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每年度關于葡萄產業的產量、銷量、銷售價格等資料的統計分析,從而減輕政府工作壓力,使政府將精力集中到其他項目上,用少量精力實現更大目標。
2.1.4 發揮信息傳達的作用。合作社在政府與農民之間的無形橋梁,使農民可以充分表達意愿,得到反映,政府制定政策有據可依,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開展活動,能很好地降低政府的調查、研究與組織成本。如自2000年開始,龍口市蘭高鎮鎮政府每年不定期的組織1~2次有關農業方面的宣講會,每戶村民出席1位代表。經調查發現,農民由于文化程度受限,迫切希望了解更多國家相關農業政策、葡萄種植、合理安全用藥等方面的知識。
2.1.5 幫助解決農民收入緩慢增長的狀況。增加農民收入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點。農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平等參與,從合作社獲取更多關于農業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可幫助農民實現農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從而增加農民收入。
2.2 政府的扶持是農民專業合作社存在的根本
眾所周知,農業是弱質產業,既面臨自然風險,又承受市場壓力。“三農”中的許多問題,成為阻礙我國社會經濟總體發展中的重大社會問題。政府對農業的扶持,體現在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上。對農民專業合作社,政府可從以下幾方面著重扶持。
2.2.1 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政府應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支持其發展壯大。自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后,到2011年底,全國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獲得了獨立的市場主體地位。我國是一個法制逐步健全的國家,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存在也需要遵守國家相關法律要求,同時也要符合自身情況制定相關法規。
2.2.2 農民專業合作社需要特殊的優惠政策。對于相對薄弱的農業板塊,讓其自生自滅而不予以資金支持是不可取的。為了農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政府應當制定特定的農民合作社補貼資金政策,幫助各地農業合作社的初期成立和后期運行。
2.2.3 加大財政補助力度。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民自發組織起來的,資金數量有限,不僅需要自身建設的資金保證,還需要生產發展資金。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我發展與政策幫扶結合的原則,政府應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意識,可以通過逐年增加扶持資金,重點用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的信息、培訓、農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識、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市場營銷和技術推廣等項目,以增強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成員的服務能力、自我造血能力和市場競爭力[3]。同時,加快出臺金融支持政策,為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和經營服務。
2.2.4 政府要注重宣傳,強化培訓。農民是一個文化素質低、新事物接受能力弱、信息來源匱乏的主體,因此需要營造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和氛圍。走訪發現,龍口市蘭高鎮農民了解信息,70%來源于政府宣傳,20%通過其他農戶傳遞,其余通過電視、報紙等宣傳方式。
2.2.5 加大培訓力度。要解決合作社人才稀缺問題,需要注重人才的引進,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科研專家、有特長的農技人員、營銷與管理人才的加入,政府可以號召各屆畢業生到農民專業合作社工作,提倡大學生村官下鄉政策。
2.2.6 注重品牌定位,技術創新。品牌策略在我國農村建設中逐漸得到重視,目前中國的農村品牌多為旅游,如江蘇周公是公認的“中國第一水鄉”,也可借鑒經驗打造一支屬于龍口特色的“蘭高·葡萄”品牌策略。在打造品牌的過程中,注重技術創新,創造出迎合市場需求、消費者偏好的產品[4]??梢酝茝V大棚技術,減少自然災害對農作物產品與質量的不可抗力影響;同時推廣安全性高的有機葡萄。在這個品牌定位與技術創新的過程中,要根據地理、歷史、人文和資源優勢以及人們對地區認知的總結,確定地區品牌的發展方向,也可以打造“酒莊模式”,既發展了旅游觀光特色,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3 結語
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市場之間的依存關系體現在供給關系上。合作社在得到農民授權的情況下,可以與農業產品加工型企業建立聯系,間接使農產品供向市場;也可與大型商品超市簽訂長期供貨協議,直接使農產品流入市場消費,形成長期穩定的供貨機制。
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政府之間的互動關系體現在實際需要上。合作社以其非營利性,在加強對地方政府的監督與約束的同時,可承擔政府部分職能,傳達信息,減小政府在管理農村經濟上的阻力。同時,政府對農民合作社的支持是其存在的前提,政府在制定相關法律和優惠政策的基礎上,還應對農產品進行整體規劃,打造區域農產品品牌。合作社因地制宜引進新技術,培養新人才,引導區域農產品品牌的形成,增加農民收入。
農民專業合作社應充分利用其與市場的依存關系以及其與政府的互動關系,建立三者之間的良好關系,促進農業健康發展。
4 參考文獻
[1] 張衍霞.山東省寧陽縣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調查與思考[J].中國集體經濟,2008(6):153-154.
[2] 成國平,曹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決策咨詢通訊,2007(6):6-8.
關鍵詞:河北?。晦r民專業合作社;營銷;渠道;市場化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1-0107-01
1 河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市場化程度低的表現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河北省的工業,農業的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但是農民合作社市場化程度仍較低。
1.1 銷售過程中多渠道并存、主渠道不明
營銷主體對渠道利用缺乏戰略思考。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市場化必然離不開營銷渠道。依靠經紀人銷售是專業合作社的普遍采用的營銷渠道。其中少部分專業合作社開始重視到網絡的作用,其農產品通過網絡成功實現了銷售。還有少部分專業合作社成功實現了“農超對接”。如保龍倉超市建立了高邑蔬菜,欒城雞蛋等5個鮮活農產品基地。秦皇島的艾欣超市與北戴河區供銷社蔬菜批發市場,青龍縣草碾鄉白塔貢米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盧龍縣環增蛋雞養殖專業合作杜,盧龍縣建中棉花專業合作社等多家專業合作社簽定了農產品供銷合作協議。此外,會展、廣告、促銷、農產品特色店、淘寶網、阿里巴巴網、電視臺(河北電視臺農民頻道)、出口等銷售渠道也有被利用。雖然不少銷售渠道被利用,但主渠道不明顯,渠道的優勢發揮不充分。
1.2 農產品價格低??萍己康?/p>
農產品價格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利潤的多少。農產品科技含量低,是制約農產品價格的因素之一。產品的同質性使不同生產者的產品沒有特色,使市場競爭加劇,產品贏利性降低?,F在人民對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的需求快速增加,這就要求加大對農產品的科技含量的投入。目前我省的農產品大部分是鮮活產品和初加工品,一些先進的工藝不能應用到農產品加工中,產品的加工工序也比較簡單,致使產品的附加值比較低。
1.3 農產品品牌維護力差。知名度小
品牌的作用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凸顯。一個好的品牌能使產品的知名度迅速增加,保證產品暢銷?,F在農民的品牌意識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許多的農產品都已經注冊了商標,如:“金8兩”蘋果、“李老大”黑花生。目前的問題是品牌雖多,但是品牌的維護、推廣力度不夠,品牌的知名度小。大部分品牌覆蓋面小,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還沒有形成。品牌不能推廣,品牌優勢不能充分發揮,顧客對產品不認可,產品難以高價出售。農民專業合作社不能夠根據本杜的無公害,有機產品打好無公害,有機牌,產品的品牌優勢發揮得不夠充分。
2 提高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市場化程度的意義
提升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市場化程度有助于農民產品的銷售,農民收入的提高。
2.1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市場化有助于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在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國以農業機械化為目標。但是,我們忽視了市場化對農業現代化的推動作用。只有以市場化為導向,再輔之以先進的生產技術,才能真正實現農業現化化。
2.2 農民專業合作杜的市場化是連接買方和賣方市場的橋梁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品要銷售必然離不開市場,農民增收和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金只能從市場中來,農村剩余勞動力只能靠市場合理配置來實現。由此可見,推進市場化進程有助于買方和賣方更廣范圍的接觸,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橋梁作用在這個時候才能凸顯。
2.3 農民專業合作社市場化有助于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在加人WTO后,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我國農民科學文化素質不高,生產經營規模小且分散,市場綜合競爭能力不強,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是要解決好這些問題,最關鍵的舉措就是大力推進市場化進程。
3 提高我省農民專業合作社市場化程度的途徑
3.1 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培養其市場意識。加快市場化進程
更加充分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讓農民意識到加入專業合作社有利于其收入的提高,增強農民的市場化意識及風險意識。專業合作社要根據自身的條件最大限度的與市場接軌,同時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未雨繃纓。如果在市場化進程中發生了不可預料的風險,合作社能夠采取應急措施,順利渡過難關,避免像“三鹿”那樣,不要步“三鹿”的后塵。
3.2 明確并充分利用營銷主渠道。充分其他渠道的作用
3.2.1 細分市場,培訓農產品經紀人。壯大銷售隊伍
經紀人作為農民與市場的橋梁,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增加農村經紀人數量以及提升其素質對農產品的銷售將起到重大作用。同時專業合作社可以組建自己的銷售團隊。自己的銷售團隊對本社的產品最熟悉,能夠直接找準市場,對市場進行細分。能夠避免銷售的盲目性。
3.2.2 “農超對接”
雖然現在農超對接正處在起步階段,但是其優勢已經非常明顯了。通過農超對接,農產品有了穩定的銷路,同時超市也降低了采購成本。超市可以開辟農產品專區作為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的銷售區,打出專業合作社的品牌。專業合作社農產品作為新事物在超市中出現可以吸引消費者的眼球,能夠增加超市的客流量,同時使超市的社會聲譽及地位得到提高。
3.2.3 利用其他銷售渠道
河北經濟電視臺做的陽光懇談節目就請到了河北省供銷合作總社的領導,這對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以及農產品的銷售有很大幫助。河北省供銷合作總社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做好農產品的銷售中介,派專人統計各市縣的專業合作社的農產品信息(包括產品品種、名稱、產地、產量、品牌、聯系人等),并對信息進行整理,同時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的優勢。還有可以利用河北電視臺農民頻道、報紙、廣告、設立農產品專賣店、事件營銷、口碑營銷等手段拓寬農產品的銷路。要結合并充分利用好各種營銷渠道。
3.3 提高農產品科技含量。提升農產品價格
引進國外和國內的優良品種,有利于農產品品質的提高,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例如,昌黎縣農合聯創辦的綠豐達馬鈴薯專業合作社通過引進優質的“荷蘭七號”馬鈴薯種,使農民增收270多萬元。還有團林林果專業合作社聘請中國果樹研究所研究員汪景彥教授以及河北農業大學王江柱教授做合作社的技術顧問,加強對社員的技術指導,提高了林果的科技含量。此外該社還生產SOD精品蘋果,富硒大米等高科技含量的產品,使產品品質提高,售價翻番,使合作社成員增收。
3.4 注重產品質量。做好品牌工程建設
質量是農產品的生命線,是農產品刨品牌的根本,是消費者產生信任感和重復購買的最直接因素,是品牌大廈不可動搖的根基。應該加快農產品生產和管理的安全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實現農產品生產和管理的標準化。突出抓好農業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和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三大體系建設,嚴格實行產品質量認證制度,做到質量有標準,生產有規程,產品有標志,市場有監測。用國際先進標準來改造我們的農業,提高中國農產品的質量,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同時推廣農產品的品牌,擴大農產品的影響,提高農產品的銷量。
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強自身的服務能力。加強支持力度,營造寬松發展環境。找到農民的期望與自身所做的實際工作之間的差距,并通過努力盡量縮小這一差距。借鑒國外省外的先進經驗,為農民搭建服務平臺,吸引資金,搞培訓,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市場化進程,幫助農民打品牌,順利完成農產品的銷售,使農民增收。
參考文獻
[1]曾芬鈺.堅持和完善我國農業市場化改革[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8.(3).
關鍵詞: 灰色模型 長株潭 兩型社會 城市容量
《長株潭城市群區域規劃》指出,到2020年,湖南省將把長、株、潭三個城市建設成為一個750萬人口的大城市群,從而增強全省經濟的核心競爭力。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的推進和“兩新”戰略的實施必然加速城市群大量吸納農民工,作為特殊歷史現象的農民工,農民工的職業轉換、身份轉變與社會認同、居住空間演變與實質性城市融入同“深度城市化”之間時序差距的彌合必然會經歷一個長期的過程。城市對農民工既有吸納的需求,又有吸納的限制,城市對農民工的容量有一定閥值,研究城市吸納農民工對城市發展和解決“三農”等問題意義重大[1]。人口預測的方法主要有馬爾薩斯法、時間序列法、Logistic模型法、回歸分析法及GM(1,1)灰色模型法等[2][3]。通過對長株潭城市群吸納農民工的實證及正反因素和不同作用變量的分析研究,找到長株潭城市吸納農民工的容量及容量隨不同變量變化的規律,為長株潭一體化城市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城市和農村的協調發展、農民工在長株潭城市群的安居樂業提供制定政策、科學創新機制的依據。
1. GM(1,1)灰色預測模型的構建
白色系統是指系統內部特征是完全已知的;黑色系統是指系統內部信息完全未知的;而灰色系統是介于白色系統和黑色系統之間的一種系統,灰色系統其內部一部分信息已知,另一部分信息未知或不確定?;疑A測,是指對系統行為特征值的發展變化進行的預測,對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不確定信息的系統進行的預測[4]。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灰色預測模型就是關于數列預測的一個變量、一階微分的GM(1,1)模型。經一階線性微分方程的解逼近所揭示的原始時間序列呈指數變化規律。因此,當原始時間序列隱含指數變化規律時,灰色模型GM(1,1)的預測是非常成功的。
1.1 GM(1,1)的一般形式
2.基于GM(1,1)灰色模型的長株潭人口預測實證研究
2.1 GM(1,1)灰色模型的建立步驟
對長株潭2003年至2011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和年均增長率計算,考慮到數據的易獲取性,本文在利用GM(1,1)灰色模型進行預測時,采用湖南省2003年至2008年的數據作為基礎數據(見表1),將2009年至2011年的數據作為檢驗數據。
GM(1,1)是一種長期預測模型,在沒有大的市場波動及政策性變化的前提下,該預測值應是可信的。本文基于GM(1,1)灰色模型進行人口預測,得出了在2020年長株潭人口將會達到940.5萬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兩型社會”的提出正是適應了時展的要求。人口作為“兩型社會”建設的核心要素,對于長株潭城市群經濟、環境、社會等方面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也是長株潭城市群實現可持續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伴隨著人與資源、環境關系的日漸緊張,生態適度人口也成為一個研究的重點,即從維護生態系統穩定,保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的角度考慮區域適度的人口規模,這正是本文所探討的。因此,在“兩型社會”建設過程中,應處理好人口發展與“兩型社會”的關系。誠然,人口數量的增長不僅會受到人口基數、人口增長率、人口死亡率等有關人口因素的影響,還會受到經濟因素、社會因素、政治因素等其他復合因素的影響。
3.結語
使用GM(1,1)灰色增長模型計算人口容量,從一種從經濟、資源與環境相協調的角度定量分析人口的計算方法,通過構建GM(1,1)灰色增長模型,選擇長株潭核心區人口進行了實證研究,得出長株潭在2020年人口將會得出940.5萬的結論。
參考文獻:
[1]吳華安,王崇舉,石智雷.基于城市容量的農民工深度城市化探析[J].西北人口,2010(06):88-91.
[2]胡光偉.基于多目標模型的長株潭城市群人口容量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9(2):11-12.
經過前期調研,公益性行業(農業)科研專項“西北非耕地農業利用技術及產業化”項目于2012年3月啟動,由大宗蔬菜、葡萄、桃、食用菌等幾個產業技術體系聯手,從栽培基質、節水與生態、溫室設計與建造、園藝品種選擇、栽培技術、集成示范和市場研究等方面,設置了6個項目,從不同角度進行系統研究,并在主要區域設置示范點,希望摸索出園藝產業西移的配套技術模式和市場模式,給地方政府在生產上推廣應用提供科學合理的技術模式。
由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齊飛研究員主持的 “適合西北非耕地園藝作物栽培的溫室結構和建造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示范(201203002)”(簡稱 “西北非耕地溫室結構與建造技術”項目,編者注)是“西北非耕地農業利用技術及產業化”項目設置的6 個項目之一。該項目于2012年啟動的,旨在以工程技術研究為手段,以集成創新為特色,通過分析西北非耕地自然資源特點和影響溫室設計建造等的相關因素,研究適合西北非耕地不同類型設施園藝生產的溫室結構、材料、技術裝備、配套基礎設施和發展模式,提出適合在西北非耕地進行設施園藝安全、優質、高效、可持續生產的溫室設計和配套建設標準化方法,顯著提高非耕地上溫室的技術經濟性能、建造水平和抵御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在初步形成非耕地設施園藝裝備技術體系的基礎上實現產業發展模式的新突破,為西北地區轉變農業用地方式、提高設施園藝產業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水平提供裝備技術支撐。同時,為我國非耕地資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新的途徑,有效增加全國耕地保有總量,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克服西北地區產業發展相關障礙,助推西北地區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項目成果總體目標
項目采用先進的設計理念,以設施大型化、裝備省力化、栽培無土化、管理智能化為設計原則,圍繞溫室結構、溫室骨架、溫室墻體、節能保溫覆蓋、主動蓄放熱加溫裝備、應急加溫設備、智能通風、抗風保溫技術、室內省力物料運輸、植株機械落蔓等設備開展聯合攻關,研發出適宜日光溫室的共性關鍵技術和適宜西北非耕地的先進實用技術,通過在西北非耕地示范點建造適宜西北非耕地設施園藝生產的裝配式日光溫室進行綜合集成與示范。
項目實施內容與進展
項目實施以來,先后組成專家組赴寧夏、內蒙古、青海、新疆、甘肅、進行了西北非耕地區的專項調研,考察了當地的資源、環境,非耕地的利用現狀和設施園藝發展現狀,并召開專題交流會,全面了解西北非耕地設施園藝技術和裝備現狀;項目組成員赴世界設施園藝強國――荷蘭、美國進行了溫室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調研。研制出了高強度、易裝配、輕簡化新型骨架;開發了以砂石、沙子、砂土等為建造材料的墻體結構;提出了優選的墻體復合砌筑方案;開發出適宜山坡地、沙地、砂石地的標準化日光溫室結構。試制了復合墻體材料表觀熱導率測試系統;試制了墻體熱流率測試系統;研究開發了保溫被機械壽命試驗設備;完成溫室外保溫覆蓋保溫性試驗臺改進工作;篩選出適宜西北非耕地日光溫室的優良性能保溫被;研制了日光溫室內部水媒蓄放熱系統和控制裝備;試制了溫室內物流設備;研制了保溫覆蓋材料安全卷鋪裝置;開發了基于遮陽和保溫的低成本內拉幕裝置;研制植株落蔓機械調整系統。分別在甘肅酒泉、青海德令哈、寧夏吳忠對上述研究成果進行了綜合集成和示范,取得了較好的使用效果。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