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8 16:33:31
序論:在您撰寫鄉村產業發展內容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休閑;休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作者簡介】王永明,常熟理工學院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江蘇常熟215500
【中圖分類號】G124;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434(2014)01-0133-06
休閑文化產業是指與人的休閑生活、休閑行為、休閑需求(物質的、精神的)密切相關的領域,特別是以旅游業、娛樂業、服務業和文化產業為龍頭形成的經濟形態和產業系統,一般包括國家公園、博物館、體育(運動場館、運動項目、設備、設施維修1、影視、交通、旅行社、餐飲業、社區服務以及由此連帶的產業群。休閑文化產業作為非物質經濟、服務經濟、體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未來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支柱產業,而且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促進鄉村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如何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文化產業,實現城鄉文化共建共享和一體化發展。已經成為當前城鄉一體化建設的一項重大課題。本文以蘇州地區為例開展鄉村休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調查研究,深入鄉村聽取當地領導匯報,選擇典型實地考察,開展訪談,隨機發放調查問卷,結合行業統計數據和文獻分析,真實了解當前鄉村休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現狀,探索鄉村休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對策,對于建構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體系、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一、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鄉村休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現狀
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國民休閑需求不斷增長、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鄉村休閑文化產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期,并呈現如下態勢:
1.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多元化。調查顯示,近年來,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呈現多元化特征,主要有以下幾種發展類型:以鄉村田園景觀、農林牧漁生產活動為主要內容,集農鄉游、果鄉游、花鄉游、漁鄉游、水鄉游為一體,滿足游客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休閑需求的“田園休閑型”:憑借當地鄉村的民居、農家生活和鄉村民俗文化、鄉村事務等文化景觀資源吸引游客觀光、休閑、體驗的“民俗風情型”:利用農民自家庭院、自己生產的農產品及周圍的田園風光、自然景點。以低廉的價格吸引游客前來娛樂購物等形成的“農家樂綜合型”;以古村鎮宅院建筑為吸引物,以民俗設施、民俗陳列和有地方特色的民居群落觀覽為主要形式的“古村落觀覽型”:依托自然優美的鄉野景觀和湖泊風景、自然生態的綠色空間,結合田園景觀和民俗文化,興建一些休閑娛樂設施,為游客提供休憩、娛樂、餐飲、健身等服務的“度假農莊型”:集革命傳統教育、水生植物觀賞以及美食購物等功能于一體的“紅色休閑教育型”,等等。
2.鄉村休閑文化產業投資規模不斷增大。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鄉村休閑文化設施條件得到持續改善,鄉鎮文化館、群眾藝術館、體育館以及公共圖書館的數量在不斷增長,各級旅游度假區加快發展步伐,旅游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等快速推進。為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注入生機和活力。政府、國企、民企、外資對鄉村休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各類鄉村休閑旅游建設項目數量不斷增長。據統計,2012年蘇州市爭取到江蘇省旅游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景區類、鄉村旅游類)26個項目共1440萬元,鄉村休閑服務業資金引導項目6個共550萬元,不管是數量上還是金額上都創歷史新高。同時,各縣市均有項目獲得省引導資金,并較之往年有所提升,從而有效推進了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
3.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調查顯示,居民對休閑生活持支持態度,并且期望能得到更多更有質量的休閑文化生活,說明人們拓展休閑生活空間、提升休閑文化生活質量、享受休閑文化生活的意識逐步增強。隨著居民對休閑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大,休閑消費主體、消費內容和消費產品發生了深刻變化,休閑消費內容也由過去的結構單一、消費層次低逐步向多樣化、高層次轉變,由此導致休閑文化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傳統的休閑消費內容僅限于泡茶館、看影視、打牌、收藏古玩等形式,而現代社會休閑消費內容和休閑方式發生巨大改變,主要包括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文化娛樂、寵物養殖和園藝活動、體育健身活動、節日與喜慶活動等等,由此進一步加速休閑文化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4.鄉村休閑消費訴求趨向娛樂性、觀賞性和體驗性。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消費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服務性消費支出比重全面上升,文化教育消費越來越大,居民消費重心開始轉向教育、科技、休閑及精神產品消費等領域,居民消費正由生存型、溫飽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轉變,人們的休閑文化需求迅速增長,并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由此可見,人們的需求開始逐漸轉向精神領域,將更多的時間和財富用于休閑,娛樂性、享受性和消遣性文化消費占據重要地位,發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費正在興起。休閑消費訴求趨向娛樂性、觀賞性和體驗性,有效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品質。
二、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鄉村休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存在如下一些主要問題:
1.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不平衡。調查顯示,由于缺乏對市場需求的科學分析,導致一些休閑娛樂產品供過于求,休閑產品供給層次相對低下,精神需求層次相對較高的文化產品的供給以及教育休閑的供給等相對落后,休閑文化產業發展中對部分中低收入者、老年人以及殘疾人的休閑設施、休閑產品供給不足,不能滿足社會特殊群體的休閑需求,從而影響了休閑文化產業的健康和諧發展:其次,由于地理區位、教育水平、思想觀念等客觀原因。導致了休閑文化產業地區發展不平衡現象,主要體現在休閑文化產業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上,形成休閑文化產業的地區差異,城市周邊的鄉村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具有很大的優勢,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水平相對較高,而邊遠地區鄉村休閑環境資源雖然比較豐富,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等原因,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相對落后;最后,隨著“國民休假制度”的逐步確立,假日旅游發展火爆,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的迅猛發展,使得旅游產業成為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的主體和支柱,而現代信息、文化交流、新型會展、大眾體育等現代產業相對滯后,在休閑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比重偏低,由此導致休閑文化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
2.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標準和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為了更好保障和促進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政府部門制定并出臺《星級農家樂等級劃分與評定辦法》作為省標并推廣實施,制定了湖濱旅游風景區、江南水鄉古鎮手搖船等服務規范,在同林游覽、兒童主題樂園等標準方面也在不斷進行探索,鄉村休閑文化市場秩序逐步走向規范。但調查顯示,由于缺乏規范化管理,造成部分地區休閑市場秩序混亂。其主要表現有:一是經營行為、職業道德和獲利方式不規范,文化產業經營者把追逐高額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無視市場規則,造成鄉村休閑文化市場上不正當競爭異常激烈;二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丑惡現象屢禁不止,低級庸俗甚至封建迷信、黃賭毒等文化產品依然存在。由于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的政策法規體系不健全,對于休閑服務的基本標準、休閑產品的質量標準、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的配套標準等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標準和政策法規體系的構建仍然需要進一步完善。
3.鄉村休閑產品的個性不夠鮮明,休閑品牌推廣及產品創新力度有待增強。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雖然具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自然條件,但休閑文化產品的個性不夠明顯,休閑產品品牌化特色不突出,缺乏對傳統文化資源的深刻挖掘,產品創新力度有待進一步增強。調查顯示,鄉村休閑仍處于初級開發階段,大多數鄉村休閑文化經營者往往是獨家投資開發經營,勢單力薄,因而只開發了以觀光農業為主的自然資源,對鄉村休閑中的文化、歷史、休閑觀賞的開發存在嚴重不足。眾多的休閑活動和休閑項目大同小異,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異質化特色不鮮明,互補性差。在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中,許多鄉村休閑產品只是在原有生產基礎上重復和表層開發,缺乏創新設計和深度加工,休閑產品比較單一,因而導致鄉村休閑變成現在單一的“農家樂”和小景點休閑為主。其次,鄉村休閑產品開發中沒有很好立足本土傳統文化開發相應的休閑產品,休閑產品普遍缺乏文化內涵,產品項目的設計和開發缺乏文化品位,沒有很好地對傳統的文化資源進行創新性開發。此外,鄉村休閑消費市場開發中粗放型發展占主導地位,產品和服務相對單一,差異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休閑消費品牌。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雖然隨著總體科技實力增強而得到大力發展,但在休閑產品的個性化創新方面仍然不夠,產品創新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
4.鄉村休閑專業人才不足,經營管理知識相對欠缺。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對休閑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上升。但從目前狀況看,休閑專業人才明顯不足。調查顯示,鄉村旅游、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及服務業等產業從業人員中,本科以上學歷大約占5%,??茖W歷約占13%,中專、高中學歷約占41%。這說明,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為數不多,尤其是精通休閑文化產業經營和管理的人才十分短缺,大部分休閑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都是非專業人員,缺乏一批具有國際水準的休閑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和素質較高的休閑文化產業服務人才隊伍。從業人員隊伍結構和知識結構不合理,整體素質偏低,大部分休閑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沒有經過正規的相關知識培訓,導致休閑服務人員的服務水平、技能跟不上,使得整個休閑業的服務質量不高。此外,大多休閑企業的創始人是由從事物質生產和服務性的企業家轉行而來,大多缺乏文化戰略眼光和文化創新意識,缺乏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意識,從而難以將休閑企業做大做強,制約了休閑文化產業的國際化發展趨向。
5.鄉村休閑資源缺乏有效整體利用,休閑文化產業鏈有待進一步整合。鄉村地區雖然擁有得天獨厚的風景旅游資源和獨特旅游風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卻缺乏有效整體利用,甚至有部分資源存在開發不當的現象。休閑文化產業缺乏整體布局和主攻方向,個體行為、散亂經營現象普遍存在,休閑行業雷同嚴重,產業集聚度低,產業集群化規模相對不高。從資源整合上看,開發者沒能提煉出具有廣泛影響、深入人心的文化精髓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形象;從開發利用上看,目前對休閑資源的開發仍呈現分散無序的狀態,開發的項目大部分停留在初始階段,沒有形成與鄉村旅游產業相配合的文化品牌。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沒有呈現出和其他產業的良性互動態勢,如休閑文化產業和娛樂、體育、健身、教育等產業的互動表現得不是很突出。另外,休閑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與農業、工業、服務業和信息業等行業的互動融合雖然有所表現,但是發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鄉村休閑資源缺乏整體利用,休閑文化產業鏈有待進一步整合。
三、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鄉村休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建議
鄉村休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的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不僅是城鄉文明一體化的集中體現,而且是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事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舉措。針對當前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積極探索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對策,是加強城鄉區域統籌、構建城鄉區域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有效路徑之一。
1.制定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政策,創造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的成長環境。從西方發達國家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來看,在政府主導下??梢钥紤]將系統論與現代管理和規劃方法結合起來。制定切實可行的休閑政策,實行規范化的管理。同時,針對目前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不均衡與行業標準不統一、政策體系不健全等問題,政府可以考慮出臺一些傾斜性和扶持性的政策,強化休閑組織管理體系,從而為休閑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公共產品、良好的環境和運行機制。政府部門必須從休閑規劃、制度、政策、法規等方面指導休閑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障休閑活動的順利開展,提升休閑質量和水平,為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政府充分認識到休閑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更要立足地方特點,發揮政府在休閑的調控、規劃、引導、規范等方面的作用,不僅要提供滿足公眾休閑需求的公共休閑設施和服務,更要制定相關休閑公共政策,加強對商業休閑企業的規范,提高居民休閑意識,保障居民休閑質量。結合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實際情況,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鄉村休閑發展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制訂休閑文化產業的質量技術標準體系,切實保證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的人身安全和旅游、觀光、休閑、度假質量;規范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市場,防治坑蒙拐騙和假冒偽劣行為。
2.普及休閑教育,培育國民積極健康的休閑消費文化與消費理念。休閑教育是指以科學的休閑價值觀念為指導,以提高公民的文化素養為核心,引導公民在休閑時間內主動發展自己的主體意識和休閑能力,科學地安排休閑生活,培養正確的休閑行為選擇和價值判斷能力以及有效利用休閑活動的能力,最終以提升人的生活質量、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的教育實踐活動。普及休閑教育。培育國民積極健康的休閑消費文化與消費理念,對促進休閑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休閑文化產品具有高雅、通俗之分,消費者的立場、觀念和情趣以及文化素養有明顯的差異。普及休閑教育,對居民精神文化消費進行合理引導,使廣大居民樹立正確的休閑文化消費意識,自覺抵制與批判各種消極落后的文化精神消費,有利于休閑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應充分發揮輿論的引導作用,通過各種形式的輿論宣傳,大力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居民對精神文化消費的鑒別能力、欣賞能力、認識能力、選擇能力,引導居民追求高層次的精神價值,使休閑文化消費結構朝著健康化、多元化、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其次,加強對文化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職業道德的規范與教育,樹立起良好的行風和職業道德,引導他們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促進精神文化消費的健康發展。此外,可以通過創辦休閑教育學校,開設休閑知識課程、專門課程以及發展成人興趣、愛好與特長的課程,向成人系統灌輸休閑知識與技能,提高其休閑素養;以消費者協會為載體,構建休閑教育網絡,維護休閑消費者權益,向消費者提供信息與咨詢服務;充分發揮社區在休閑教育中的陣地作用,采用講座、黑板報、墻報、宣傳欄等形式,讓居民更多了解休閑知識和方法,提高其休閑質量。
3.推動休閑產品創新,滿足國民個性化休閑需求。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休閑產品的消費結構也逐漸優化升級,主要包括健身休閑產品、度假休閑產品、體育休閑產品、文化休閑產品、生態休閑產品和體驗休閑產品等。針對當前鄉村休閑產品個性不鮮明的特點,推動休閑產品創新,滿足居民個性化休閑需求是當前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首先,豐富休閑產品供給體系,保障休閑市場的穩定繁榮?!柏S富的休閑產品供給體系能夠豐富人們多元化的休閑選擇,改變靜態、被動、消極、單調地打發休閑時間的狀況,同時也將休閑時間轉化為現實的經濟資源,帶來休閑市場的繁榮?!背浞滞诰蜞l村豐富的自然資源,將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工藝產品等充實到休閑市場,豐富人們的休閑需求,不僅促進農民的經濟收入,而且能夠保障休閑市場的穩定繁榮。其次,實施多元化產品開發戰略,滿足不同層次休閑者的個性化需求。休閑產品供給部門要賦予休閑產品與服務以豐富的文化精神內涵,確保休閑產品與服務既具備質量等基本品質。又具備個性、情感等超基本品質,以滿足要求日益提高的新消費者的需求;瞄準休閑者的文化需求、娛樂需求和知識需求,創造多樣化、網絡化的休閑場所系統,適應、引導、滿足不同群體的休閑需求;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拓展休閑內容,增加休閑產品的科技和知識含量,以激發人們自我實現的休閑體驗。
4.提升休閑人才培養力度,壯大休閑文化產業人才隊伍。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專業人才不足,經營管理知識比較欠缺等問題,已經影響到休閑文化產業的穩定發展。提升休閑人才培養力度,切實加強基層休閑文化隊伍建設,為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對于進一步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具有重要促進作用。首先,完善鄉村休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規劃機制,制定機構編制、學習培訓、待遇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優秀文化人才到基層服務;選拔優秀大學生畢業生到鄉村休閑場所工作;深化文化單位內部機制改革,選拔優秀人才擔任文化骨干,采用聘用、專兼職配備鄉村休閑文化從業人員。其次,重視發現和培養鄉村的鄉土文化人才、民間文化傳承人,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鼓勵和扶持群眾中涌現出的各類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充分發揮他們在活躍鄉村休閑文化生活、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方面的積極作用;實施休閑文化產業人才培訓計劃,推出針對旅游、會展、建設、管理等專業人才的引進政策,加強人才儲備;在人才引進上需要投入人才引進資金;在人才使用上必須在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基礎上提高休閑人才待遇,加大對優秀人才的獎勵力度,完善激勵機制。再次,創辦鄉村休閑培訓機構,對鄉村休閑企業的經營者和當地社區居民進行教育和培訓,強化服務規范與技能培訓以及加強對本地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培訓,提高經營者與當地村民的從業素質和服務技能。最后,開展校企互動,鼓勵地方高等職業院校按照市場對人才的需要,開辦和設置休閑文化產業設計、導游文化、休閑文化產業管理、休閑社會學、休閑心理學、休閑經濟統計學等休閑文化產業相關專業與課程,并建立健全休閑文化產業專業教育的層次;根據休閑文化產業發展的客觀需要,加大高職層次的培養力度,以培養休閑文化產業中級人才為主,以培養休閑文化產業高層專門人才和休閑文化產業高級管理人才相輔。鼓勵高等院校的師資力量,采取“選調培訓”和“下鄉輔導”相結合的辦法,加大對城鄉文化專干和群眾文藝骨干的培訓力度,努力提高基層文化人才隊伍素質。
5.培育休閑志愿服務組織,完善鄉村休閑服務體系。隨著國民休閑化時代的來臨,“人們對休閑服務多樣化的需求也不斷擴大并直接影響到公共的、私有非贏利型的以及市場贏利型的各種休閑服務”,休閑服務體系建設在鄉村休閑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休閑服務體系是一個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核心、社會力量為支撐,以滿足國民休閑需求、保障國民休閑權益,向國民提供休閑公共物品的供給系統。休閑服務體系是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社會休閑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對于鄉村休閑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
休閑服務體系建設雖然是以政府為主導,無償向公眾提供基礎性的文化服務,滿足公眾享受文化成果的需求、保障公眾基本文化權益,但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和社會力量多元化背景下,積極培育休閑志愿服務組織,是完善鄉村休閑服務體系建設的現實路徑?!爸驹感圆块T也被稱為公益性組織或私人非營利性組織,這類組織一般由慈善組織、聯合協會或俱樂部等機構組成,如業余戲劇協會、業余運動俱樂部、橋牌協會、鳥類觀察協會等。這類組織的資金主要來源于社會各種捐助,目的既不是利潤最大化也不是消費最大化。它們關注的主要是人類自身基本的休閑需要,向符合條件的人免費提供某些特定的休閑服務?!备骷壵洼浾撔麄鳈C構以及教育部門,應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活動,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志愿文化,形成濃厚的志愿服務氛圍,培育公民和社會組織志愿服務精神,奠定志愿服務組織的精神基礎;鼓勵離退休人員積極參與老年休閑志愿服務組織,開展各類休閑服務咨詢活動:鼓勵高等學院在校大學生組建老年休閑志愿服務和開展義工活動,為相關景區提供導游服務等。
為確保美好鄉村建設工作順利開展,成立區農委美好鄉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主任任組長,分管主任任副組長,下設辦公室,領導小組副組長兼任辦公室主任,辦公室設在產業化科,負責聯系對接美好鄉村建設日常事務。
二、工作思路
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為方略,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群眾認同、群眾參與、群眾滿意為根本要求,強化規劃引領,抓好村級產業發展,注重生態優先,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著力建設“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村美”的農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園。
三、目標任務
從2014年開始,每年重點培育建設24個左右美好鄉村示范村產業發展重點村,抓點示范,整合資源,綜合治理。到2016年,全區美好鄉村示范村產業發展重點村達到40%以上,2020年達到80%以上。
四、實施內容
1、編制規劃方案。以鎮街為單位,編制《美好鄉村示范村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年)、《美好鄉村示范村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結合規劃,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每年篩選確定編寫若干個美好鄉村示范村產業發展實施方案。
2、編制項目。以鎮街為單位,對已被列為年度實施的產業發展重點村,編制示范村產業建設項目書。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關于整合涉農資金支持美好鄉村建設的意見》,將所有能爭取到的項目資金,向美好鄉村示范村產業發展傾斜。同時,建立美好鄉村示范村產業發展項目庫,做到有的放矢,符合條件的項目及時申報,多渠道爭取資金投入美好鄉村建設。
3、抓好生態經濟建設。按照“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八項農業生態經濟工程(即自然生態保護工程、生物種子工程、畜牧業、漁業、農村環境、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綠色(有機)食品經濟工程)。同時著力培育“一村一品”經濟和主導產業,逐步做大做強,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4、抓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結合城鄉一體化農村土地綜合整治,提高農村人口集中居住率和農村土地節約集約使用水平,推進農村節能工作,推廣沼氣利用技術,引導農村新建住宅采用節能新技術。推進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協同推進農村路網、農田水利設施配套、飲水安全等工程建設,以及建設農村環保設施,建立農村衛生保潔常態化管理機制,推進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和連線成片整治;協同開展村莊綠化,村居綠化率達到40%以上。協同抓好農村飲用水安全配套、污水處理、道路硬化等工程的實施,打造具有特色的美好鄉村風景。
5、抓好現代農業發展。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建設新型美好鄉村為核心,推進生產經營產業化、農業技術集成化、農業生產機械化、基礎設施配套化、農業服務社會化。積極引導推進農村土地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由小農生產向社會化大生產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農業利用方式由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型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轉變,全面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6、抓好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繼續實施“451”工程,圍繞全區鄉村自然生態、田園風光、聚落與建筑文化、鄉村人文活動、民俗文化、鄉村產品與工藝、鄉村景觀意境等,著力打造江南田園和山鄉獨有的“青山、綠水、梯田、人家”的鄉村景觀意境。加強統一規劃,明確特色定位,加快形成以景區為龍頭、骨干景點為支撐、“農家樂”休閑觀光旅游業為基礎的鄉村旅游業發展格局,建成一批“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為主題的特色農莊。
7、抓好新型農民培訓工作。按照“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統籌培訓機構、項目資金、師資力量,開展新型農民培訓,讓受訓農民不僅僅只是種、養技術的提高,尤其是將年富力強的農村勞動力培養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之成為美好鄉村建設的排頭兵和領路人。
五、保障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按照區委、區政府下達的年度目標任務,分解細化,落實到具體責任單位和責任人,明確工作要求,健全工作機制,常抓不懈。
1運營市場化
從國家對公益文化產業發展的改革方針來看,資源投入與服務改善是其中兩項重要的指導思想,而這兩方面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因素。鄉村廣播電視具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性質,具有較強的公益性、文化性與市場性,為適應未來越來越顯著的市場化發展趨勢,必須采取市場化運營機制,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運行機制上,借鑒鄉村文化產業開發的經驗,創新體制,面向市場,以大眾化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實現鄉村廣播電視事業的市場化運營。鄉村廣播電視與其他文化產業相比具有一些特殊性質,必須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時滿足公益性與經濟型。鄉村廣播電視是國家實現新農村建設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信息傳播媒介,具有較強的社會公益性與國家政策性,同時其必須保證足夠的經濟效益,這樣才能實現有效的資金支持和良性循環發展,這也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本質特征。
2內容多元化
從目前我國鄉村廣播電視發展的國家宏觀層面的指導思想來看,鄉村廣播電視的服務對象是“三農”。因此,其服務內容也應該滿足“三農”個性化、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為主。在這個政策的引導下,鄉村廣播電視節目應充分體現農村文化特征與農村文化產業開發的特色,以多元化的節目形式滿足“三農”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眾所周知,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農村文化是我國文化發展與沿承的根基,呈現出多層次、多樣性的形態。因此,從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視角出發,構架多元化的鄉村廣播電視節目,為“三農”提供更好的需求服務。
3鄉村廣播電視長效發展路徑選擇
鄉村廣播電視業的長效發展是鄉村廣播電視業服務市場以及第三產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應努力創造鄉村廣播電視發展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最大化。從文化產業視角來看,廣播電視的發展應體現出三種基本屬性,即公益性、經濟性與文化性,因此在長效發展路徑的選擇方面,應突出這三個屬性的特色。
3.1公益性發展之路
從目前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現狀來看,處于基礎層級的鄉村廣播電視組織仍存在大量的問題與困難,其中最為顯著的問題是廣播電視臺的組織屬性不明晰,運營混亂,無法準確理清公益性與經濟型之間的均衡關系。多數鄉村廣播電視臺的運營資本缺口較大,財政撥款不足,同時市場經營收益有限,導致鄉村廣播電視臺長期處于多困難經營狀態,這不利于公益性的發展。因此,從文化產業公益性屬性的視角出發,必須對鄉村廣播電視的組織屬性進行界定,要么政府投入來實現公益性發展,要么放權給電視臺,改革節目形式,以經濟帶動公益的模式促進鄉村廣播電視事業的公益之路發展。
3.2市場產業化發展之路
市場產業化石按照目前鄉村電視臺所屬的行政區劃分而成立的廣播電視臺全面推向市場,按照市場競爭機制優勝劣汰,完成廣播電視臺的整合重組,這種方式既提高了廣播電視的整體質量,又減輕了財政負擔,一舉兩得。依托鄉村文化產業資源,實現廣播電視資源與文化產業資源的融合,構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廣播電視節目,適應農村市場的真實需求,這樣既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又符合鄉村廣播電視未來發展的趨勢,是目前較為實際、較為有效的發展路徑之一。
3.3公商并存的發展之路
1)場鎮規劃。對鄉村各類用地布局進行規劃,明確道路建設要求;明確鄉村生態環境保護總體目標,以及主要水體保護范圍;對鄉村綜合防災減災防疫系統和環境衛生系統進行規劃;明確地方傳統文化、特色文化的保護內容,對歷史建筑、歷史文化街區、特色風貌保護重點區域進行規劃,制定相關的保護措施;實施管線綜合管理,合理確定管線建設容量,對公用工程管線位置、管徑以及工程設施的用地界線進行規劃。
2)村莊規劃。鄉村村莊規劃要根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在充分結合村莊聚居條件、資源狀況、交通狀況的基礎上,對鄉、村同步進行規劃編制。為保留村莊的原生態風貌,對聚居戶數少且具有原生聚落特色的村莊可不進行規劃;對具備良好聚居條件和交通條件的村莊進行規劃。村莊規劃要遵循尊重村民意愿的基本原則,采取柔性標準與剛性規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規劃,其規劃內容主要包括公共設施、村民住宅、居民點空間布局、基礎設施、道路交通、景觀綠化、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規劃。
2基于產業結構調整視角下的鄉村規劃方法
在鄉村產業結構中,農業一直以來是基礎產業,占用農村大量勞動力;非農產業主要包括為農業生產服務的生產資料供應業、農產品運輸業、農產品銷售業以及為農民生活服務的建筑業、工業和商業服務業。為了促進鄉村經濟發展,鄉村產業結構調整成為了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對鄉村規劃有著直接影響。在鄉村產業結構調整視角下,鄉村規劃的方法策略如下:
1)建立規劃組織管理機制。鄉村應設立規劃建設管理機構,配備專職規劃管理和監察執法人員,對規劃管理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使其具備良好的專業素質。規劃建設管理機構要嚴格審批規劃編制,并加大規劃強制性規定的執行力度,不得在沒有編制過村莊規劃的地方審批建房,有效控制農民的建房行為。建立村級規劃監察隊伍,讓村民主任成為規劃監察協管員,形成市、鄉鎮、村的規劃監察聯動網絡,堅決制止各種違法行為。
2)確定鄉村規劃原則。在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下,鄉村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其一,保護生態環境原則。鄉村規劃既要著眼于鄉村經濟發展,又要看重生態環境保護,力求實現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雙贏局面。在鄉村規劃設計時,要盡可能維持河流、綠地、樹木等自然環境的原貌,使建筑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創建具備當地特色的居住環境。其二,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原則。鄉村規劃要始終堅持科學發展觀,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改善村容村貌,通過鄉村規劃建設一個產業發展與內在文化相融合的現代化新農村。如,鄉村可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利用當地的生態資源吸引城市居民來農村休閑度假,拉動鄉村經濟增長,提高農民收入,并通過城鄉人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促進社會協調發展。其三,以人為本的原則。在鄉村產業開發和鄉村規劃時,均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使鄉村建設滿足農民物質需求和文化生活需求。鄉村規劃要解決農民生產生活中最迫切的問題,廣泛聽取農民的意見,尊重農民的意愿,著力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切實維護好農民的利益。
3)明確鄉村規劃步驟。產業結構調整視角下的鄉村規劃應分為以下四個步驟:第一步,實地調查。了解當前鄉村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計劃,對典型村莊進行實地考察,深入了解民情,與村干部和村民進行訪談,獲取最為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第二步,綜合評價村莊建設情況。準確掌握鄉村地形地貌、自然資源、人口規模、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情況,綜合評價鄉村產業發展現狀,確定鄉村產業發展模式,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目標。第三步,制定村莊發展戰略。根據所掌握的資料,系統研究鄉域范圍內村莊產業結構與村莊數量、人口規模、空間布局之間的關系,分析鄉村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村莊產業發展的優劣條件以及發展潛力,制定村莊發展戰略。第四步,確定鄉村空間布局體系。堅持“保護耕地”的原則,確定適用于不同產業發展的用地布局,明確中心村和基層村的用地需求、村莊性質、人口規模,制定建設中心村的標準,統籌安排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遵循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則,避免因重復建設造成資源浪費。
4)突出鄉村規劃重點。在村鎮體系結構規劃方面,可依托當地產業基礎,對交通干線進行完善建設,形成以集鎮為核心,中心村為主體的級次分明的“集鎮—中心村—基層村”三級鎮村體系;在村莊布局規劃方面,改變粗放型村鎮模式,合理布局中心聚居點和一般聚居點,使聚居點形成網絡狀空間布局;在交通規劃方面,以鄉道為骨架,建設功能完備、快速便捷、多種交通方式相結合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鄉村發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條件。在基礎設施規劃方面,對供電電力設施、排水設施、通訊設施進行統一規劃。在社會服務設施規劃方面,規劃建設小廣場、便民店、文化娛樂室、衛生室、幼兒園、便民書屋、全民健身設施等公共服務設施。
3結語
關鍵詞: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灰色關聯分析;北京市
中圖分類號:S9;F3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9-2433-05
產業融合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創新方式,成為新時期拓展產業發展空間,推動產業價值增長的最主要源泉與動力之一。學術界對產業融合闡釋,始于信息通訊業,被認為是狹義的產業融合。實際上,除了信息通訊領域,產業融合還廣泛存在于其他領域。鄉村旅游產業由休閑農業和民俗旅游兩大部分構成。從形成機制上看,是以農業活動為基礎,農業與旅游業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型產業。北京市是國內開展鄉村旅游活動最早的城市之一,具備良好的農業資源條件和旅游發展環境。隨著經濟的發展。鄉村旅游活動已從單一的“農家樂、觀光采摘”逐漸向“觀光、體驗、休閑、度假”等多元化、多樣化和多功能一體化方向轉變。鄉村旅游產業關聯性高、綜合性強的特征,決定了加大鄉村旅游產業建設力度,已成為推動城市與鄉村良性互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進而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內容。目前對于鄉村旅游產業研究,多聚焦于鄉村旅游業發展對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意義、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特點、模式和路徑等方面,且研究方法多以定性為主,而從產業融合視角,測算并分析鄉村旅游產業融合度及其影響因素比較顯見,本研究采取灰色關聯方法,選取影響北京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關鍵指標,測算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度,分析影響農旅產業融合的因素,進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
1 研究方法
灰色關聯分析方法是基于灰色系統理論,以“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樣本”、“貧信息”不確定性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分析已知信息實現對系統運行的有效控制。應用灰色系統理論,鄉村旅游業與相關聯產業可以看成是一個多層次的復雜系統,具有模糊性、隨機性、信息不完全性,即灰色性,內部存在灰色量和灰色關系?;疑P聯分析方法在數據時間系列較短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得到較好分析結果。計算方法和步驟如下:
首先,確定參考序列Yi和比較序列Xi;然后采用均值化處理方法消除量綱,得到Yi'(t)與Xi'(t);再求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的絕對差:
可得各年產業之間各綜合關聯系數γ(t)。各灰色關聯系數變化范圍為[0,1],其值越大,關聯性越大,反之越小。
2 北京市農業與旅游業融合度測算
2.1 指標選取
為測算農業與旅游融合度,本研究選取了2005-2013年反映北京都市型現代農業和旅游業發展水平的10個指標,構成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表1)。其中,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特征的指標有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水資源利用率、農業生態服務價值、設施農業收入、農林牧漁固定資產投資額等6項;旅游產業主要指標有游客人均消費支出水平、星級飯店和旅行社勞動產出率、星級飯店客房出租率、A級及以上和重點旅游景區數等4項。為便于比較,經濟數據以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表2)。
2.2 結果分析
由表3可知,2005-2013年間北京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度平均值為0.814,農旅產業融合度處于上等水平。從變化趨勢看,農業與旅游業的融合度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最高點出現在2010年(0.885),之后逐漸下降,最低點在2013年(0.712)。
3 北京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影響因素分析
3.1 指標選擇
“鉆石模型”是由美國哈佛商學院著名的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用于分析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為什么會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波特認為,決定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競爭力的有生產要素條件、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產業以及企業戰略、結構和競爭等因素。此外,還存在政府與機會兩個輔助變量。根據“鉆石模型”,產業融合主要改變了相關產業上述6個方面因素而形成了各自的優勢。為此。本研究選取了鄉村旅游總收入、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旅游業總收入3個指標,測算鄉村旅游產業與農業、旅游業的關聯關系。同時,分別從市場需求因素、基礎設施、農業科技水平、農民組織化程度和政府政策等5個方面,共選取了10個指標。分析影響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障礙因子。為便于動態比較,將研究時期劃分為2005-2008年和2009-2013年兩個時段。對于經濟數值以1978年不變價計算,以消除物價影響。
3.2 結果分析
計算結果顯示,所有指標灰色關聯度均大于0.5(表5),說明所選取的指標對鄉村旅游業收入的關聯度都很高,對鄉村旅游的影響都比較顯著,所選擇指標合理。
3.2.1 鄉村旅游與旅游業、農業的融合度較高 鄉村旅游與旅游業、農業的融合度分別為0.778和0.647。鄉村旅游收入與旅游業收入、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均同步增長,且與二者融合度呈現上升趨勢,但鄉村旅游與旅游業融合度高于農業。從2005-2013年統計數據看,北京市鄉村旅游業總收入年增長率達到13.54%,分別比農林牧漁總產值和旅游業總收入年增長率高8.98和4.23個百分點。由此可見,推動北京旅游業發展,增強消費者對旅游產品的消費能力,對拉動鄉村旅游發展具有顯著的效果。同時。推動農業生產發展。也對鄉村旅游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
3.2.2 市場因素對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影響最為突出 對影響農業與旅游融合的各因素,按融合度大小排序為市場需求因素(0.751)>農民組織化程度(0.749)>基礎設施(0.702)>農業科技水平(0.687)>政府政策(0.678)。其中,市場需求變化對鄉村旅游發展的影響最為突出。而市場需求指標中,私人轎車擁有量與鄉村旅游收入關聯度(0.818)最高,其次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0.720)和農民人均純收入(0.716)。從變化趨勢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與鄉村旅游收入呈現同步增長趨勢,二者與鄉村旅游收入融合度也不斷增長,這表明增加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對鄉村旅游具有拉動作用。與二者相反的是,私人轎車擁有量與鄉村旅游融合度卻呈現下降趨勢。盡管近年來北京居民私人轎車擁有量年增長率達到15.35%,超過鄉村旅游收入增長率,但二者融合程度在降低。這表明私人轎車擁有量的增長,已經不能拉動鄉村旅游發展,
3.2.3 基礎設施對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影響呈現下降趨勢 反映鄉村旅游資源稟賦及基礎設施建設情況的3個指標與鄉村旅游融合度從高到低依次是公路網密度(0.719)、觀光園數量(0.700)和民俗接待戶數量(0.686)。從2005-2013年的變化趨勢上看,北京市公路網密度、農業觀光園數量和民俗戶數量均呈現增長趨勢。年增長率分別達到4.98%、3.17%和2.02%,但3個指標與鄉村旅游產業的關聯度均呈下降趨勢,分別下降了0.112、0.109和0.166個百分點。這顯示,發展公路網(包括農村公路),增加觀光園和民俗戶數量,已經對鄉村旅游收入增長不具有拉動作用。北京鄉村旅游發展已進入從擴張資源及基礎設施的數量向提高服務質量上轉變的階段。
3.2.4 現代科技是推動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動力代表農業科技水平的兩個指標――農民計算機擁有率、人均農業技術人員,與鄉村旅游關聯度分別為0.754和0.619。從近9年發展趨勢看,農民計算機擁有率年均增長率達到9.42%,但人均農業技術人員年均增長速度僅為1.7%,幅度不大。在兩個時間段中,農民計算機擁有率與鄉村旅游關聯度變化不多,但萬人農業技術人員與鄉村旅游業關聯度增加幅度較大。這表明,技術人員的農業技術推廣及應用,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在促進農業與旅游業融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隨著計算機在北京市農民家庭的普及,農業信息化建設需要從增加硬件數量向加強農民培訓的軟件服務上轉變。只有提高硬件物質的使用效率,現代信息技術才能對推動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揮促進作用。
3.2.5
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鄉村旅游發展 農民組織化程度是影響農民市場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灰色關聯度分析顯示,專業合作組織數量與鄉村旅游關聯度較高,達到0.747。近年來,北京市專業合作組織數量逐漸加大,截至2013年底,北京市工商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6010家,合作社入社成員總數24.1萬個,帶動非成員農戶數24.4萬戶,占全市從事第一產業農戶的70%以上。在專業合作組織數量變化與鄉村旅游收入同步增長的同時,二者之間的灰色關聯度在逐漸加大。表明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對于推動鄉村旅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2.6 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與鄉村旅游產業關聯度降低 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是農業經濟增長、農村社會進步、農民收入增加的重要物質基礎。政府涉農政策影響著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領域和農村非農產業,進而也影響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力度。近年來,在政府政策引導下,北京市農村固定資產投資迅速增長。按1978年不變價格計算,從2005年的35.75億元,增加到85.02億元,增加了一倍多,年增長率達到11.43%。固定資產投資與鄉村旅游收入都是同步增長,但從兩個時間段上看,二者關聯度從0.730下降到0.630。表明刺激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拉動作用已不明顯,
4 政策建議
4.1 “雙輪”驅動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
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不僅是后起新興產業所滲透融合的對象,而且。正是農業的基礎地位和作為“母親產業”的特殊性質,為這些后起新興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技術創新為產業融合提供了可能,組織發展把融合過程推到運作層面,從而把產業融合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因此。加快技術創新和培訓經營主體,是驅動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的兩只重要“車輪”。一方面,加大現代高新技術在旅游項目開發上的應用,為產業融合提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進一步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企業)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轉變,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增強農業被融合和主動融合的能力。
4.2 增強旅游業與鄉村旅游業互動活力
旅游業作為高成長業,對拉動鄉村旅游產業具有較強作用。為此,需要進一步拓寬旅游市場,推動城市與鄉村形成互動發展的良好態勢。抓好鄉村旅游示范點和精品線路的建設。樹立典型,打造品牌:豐富旅游產品組合。打造多功能一體化的旅游產品:充分利用農業會展、節慶等重大活動,加強鄉村旅游宣傳。不斷創新旅游業與鄉村旅游業互動方式,促進兩個產業的充分融合。
4.3 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升級
鄉村旅游硬件條件建設已經對鄉村旅游經濟增長不具有拉動作用,但隨著城市和鄉村居民收入的不斷增加,鄉村旅游的消費需求仍在不斷增長。北京市鄉村旅游產業已從擴張資源數量、滿足物質需求向提高服務質量、滿足精神需求上轉變。因此,提高旅游產品質量、豐富旅游產品文化內涵、拓展旅游產品功能,已經成為推動鄉村旅游業升級的重要內容。只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才能使游客每到一處都有新的意境、新的感受、新的享受。
一、總體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實施“生態立縣、工業強縣、旅游富縣、科技興縣”戰略,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按照“科學規劃布局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素質美”的要求,完善政策、健全機制、加大投入,大力實施村莊科學規劃工程、農村環境提升工程、農村產業富民工程、公共服務完善工程、農村綜合改革工程“五大工程”,整體推進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人民安康、生態文明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二、建設目標和任務
按照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總體部置,以農村和諧社會創建為基調,以“二路三區”(二路:上松線44省道、高速公路連接線;三區:城中片區、城東片區、城西片區)建設為內容,以經營村莊為理念,以項目建設為載體,創出精品、建出特色,努力實現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質量。開發區(街道)“美麗鄉村”創建以高速公路連接線區塊的深塘村、丁前村為重點精品區;上松線44省道上邵村、下邵村、村、金畈村、葉棋村為重點示范帶;內白線:為商住、農家樂發展優勢群,、為工業經濟發展優勢群為水果、蔬菜產業發展優勢群;為花卉產業發展優勢群;形成“美麗鄉村”建設中心區。
按照精品村建設要求,利用2年時間,把四個村建設成為“美麗鄉村”的精品村。其它村按照“美麗鄉村”建設計劃和要求利用5年時間分步實施。2011年建設重點等村,同時積極啟動其它村。
三、建設內容
堅持以村為基礎,發揮區域優勢和產業發展優勢,突出環境優美和產業發展兩大重點建設內容,實施四項提升工程:一是實施環境提升工程。推行村莊綠化、庭院美化工程計劃,實施村莊環境衛生保潔長效管理,實現村莊清潔優美;二是實施產業提升工程。高效農業實現品牌化、規?;?,發展現代家庭工業、現代農業、農家樂、旅游休閑產業,突出產業發展是開發區(街道)創建“美麗鄉村”的一項主要內容和工作任務;三是實施服務提升工程。發展完善社會主義民主與法治,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提高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水平,妥善處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利益矛盾,建設規范化的農村新社區,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機制和農村社會各類服務組織;四是實施素質提升工程。積極培育有文化、能娛樂,懂技術、能就業,會經營、能發展的新型農民,加強中心村莊建設,完善中心村的服務功能,促進供水、環衛、公交、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公共服務業的發展。
四、方法與步驟
1、建設步驟:根據開發區(街道)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實際,結合全縣創建目標和要求,開發區(街道)創建“美麗鄉村”分兩個層面展開。
第一層面:“4+6”一點兩線的模式。11年爭取完成四個村的創建,12年啟動口八個村創建,用兩年時間建成高速公路入城口“美麗鄉村”精品區。
第二層面:以高速公路入城口“美麗鄉村”精品區建設為示范,積極探索其他發展模式,圍繞工業園區建設、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城中村改造、拆遷安置區建設等,積極尋找各自的創建優勢,找準切入點,用5年時間,全面實現開發區(街道)“美麗鄉村”建設目標。
2、工作方法:“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建設農村、改造農民的系統工程,是開發區(街道)當今和將來一個時期工作總抓手、大平臺,開發區(街道)成立“美麗鄉村”創建工作領導小組,主要領導擔任組長親自抓,整合開發區(街道)農業農村工作力量,具體負責實施創建工作。按照創建的目標內容制定“美麗鄉村”建設的項目規劃、工作計劃,根據規劃制定工作日程,明確責任。創建村的黨支部、村委會工作精力都要集中到“美麗鄉村”創建工作當中。年終認真做好“中國美麗鄉村”的考核驗收,以獎代補,根據考核結果給予創建村獎勵。
五、政策措施
1、突出項目,明確建設重點。
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環境優勢、城市化發展優勢,在項目選擇上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①以經營村莊的理念,開展產業招商,引進休閑、文化娛樂等產業項目,豐富“美麗鄉村”建設內容,拓展農村發展的視野和優勢;②積極與農業、環保、交通、民政、水利、林業等部門對接,爭取各類基礎性建設項目支持,提高農業農村發展后勁;③利用農村水利、林業、交通、電網等幾十年基本建設的成果,加強基礎設施的治理、整合,尋找服務于農業、惠于農民、美化農村等基礎性建設項目,增強農村社會發展的優勢。積極主動與各有關部門加強聯系,開展項目申報、立項、實施、考核驗收,取得項目的資金支持。
2、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在開發區(街道)現有的支農、惠農資金保持不變的基礎上,今年對農業農村的扶持政策進行整合和完善,把扶持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村莊整治、農村飲用水改造等政策進行整合,統一到開發區(街道)建設“美麗鄉村”扶持政策當中,與縣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扶持政策相配套。開發區(街道)根據縣年終考核合格后到村的以獎代補總額給予1:0.5配套獎勵。
3、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發展。
通過健全資產運行機制,促進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積極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新途徑,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確保村級集體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落實好農村集體土地被征用后的留用地政策,大力推行“征地留用”由村集體統一規劃,統一開發,村組按股分紅,嘗試新的集體經濟管理模式。加大家庭工業、“農家樂”、老年養生、觀光農業、林業等農村休閑經濟產業的開發,對大力發展并取得明顯成效的村,開發區(街道)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支持。
一、美麗鄉村建設概況
承德市美麗鄉村建設圍繞“12925”主要目標,以“六改六建”為主要內容,制定了“四新”推廣方案,形成美麗鄉村建設的濃厚氛圍。以七家鎮茅荊壩鄉和新杖子鄉兩個典型片區為例,七家鎮茅荊壩鄉作為承德市隆華縣熱河皇家溫泉美麗鄉村片區,結合該區域特色農產品的單式、復式產業鏈的深度開發,使其成為承德美麗鄉村建設的典范。承德市新杖子通過“一村一策”的實施,有效依托果品產業、生態環境、自然景觀、交通區位、特色文化等獨特優勢,打造出以“京郊花果山、祈福養生地”為主題特色項目,確定了“一心一帶四板塊”的布局,打造出4A級“京郊花果小鎮”。承德市美麗鄉村建設,通過兩個典型片區的深入分析可見一斑,但是,美麗鄉村建設一直在路上,面對建設過程中的產業升級、資源開發、政策保障等問題成為承德市美麗鄉村建設新的研究課題。
二、a業支撐瓶頸分析
(一)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性有賴于產業的轉型升級
承德市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性有賴于產業的轉型升級。一方面,承德美麗鄉村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解決建設資金投入問題,不能僅靠政府補貼和企業反哺,必須構建鄉村財源基礎,而財源基礎的根本在產業;另一方面,承德美麗鄉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讓農民更好分享改革開放成果,產業發展有利于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更好地為美麗鄉村建設爭取民意支持,農民的支持是確保美麗鄉村建設持久深入的內在動力。
(二)美麗鄉村建設缺少產業聯動
產業建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規劃設計、建設實施與提升階段均應高度重視其核心地位和作用。例如,在規劃階段應積極借鑒先進地區經驗,建設實施中應該注重特色產業的培養 ,在產業提升階段更要注重一二三產業聯動,充分發揮產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核心作用促進承德美麗鄉村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三)政府對鄉村產業建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有待加強
目前,承德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高,醫療、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還相對滯后,政府大力的政策支持和大量的資金投入是解決以上問題的關鍵。但是,從國家層面到社會層面,專項資金的投入還遠遠不能解決目前鄉村產業建設的問題,承德市能爭取到并加以整合、捆綁的項目和資金也不是很多。面對財政緊張、配套困難、資金不足成為制約承德市美麗鄉村建設中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產業支撐對策及建議
(一)產業轉型升級
首先,以優化結構為主,挖潛提升種植業。切實打破地域界限和鄉村限制,建立“一片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布局。其次,明確各產業發展方向,堅持走“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路子,以標準化生產推動品牌建設,并加大對品牌產品的宣傳力度。再次,以創新機制為主,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把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二)一二三產業聯動
堅持以農為本的發展戰略,跨二進三,實現“三農”跨越式發展。圍繞承德市生態牧場、有機蔬菜、食用菌、中藥材、綠色林果、淡水養殖等各個特色產區進行深入開發,大力發展二三產業,真正做到了農業“接二連三”,一二三產聯動。同時,深入挖掘各縣區地域文化,立足于文化消費的民族性、生態性和專業性,并通過不斷挖掘與傳承,打造體現承德文化特色的書畫村、滿族文化村、生態屋、野生博物館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觀和文化現象。
(三)強化政府對鄉村產業建設的支持與引導
政府對鄉村產業建設的支持與引導對全市產業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政府要對全市產業發展格局進行整體的部署與安排,并能夠因地制宜地做好產業規劃與指導。其次,政府應該盡快出臺鄉村產業培育與發展專項計劃,成立鄉村產業培育專項基金,制定相應的推進措施和稅收信貸政策,引導資源更多流向鄉村。最后,政府應加大對各區域產業培育與發展方面的考核力度,并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考核方案及獎懲措施,努力調動基層領導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充分發揮旅游業的產業支撐作用
旅游業作為承德市的支柱產業,在支撐美麗鄉村建設中擁有其他產業無法比擬的優勢和作用。一方面,要發揮旅游業的帶動作用,使其發揮其綜合性強、關聯度大、產業鏈長的優勢,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旅游消費是一個集“食、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綜合性消費活動,這些在居民消費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費形式多種多樣,能夠滿足各種消費人群的需求,使其發揮“一業興”帶動“百業興”的作用。
(五)準確把握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