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7 15:58:59
序論:在您撰寫體育的基本要素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有關“快樂體育”的理論和教學實踐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我國部分地區開始進行,經過十余年的不斷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教學理論,并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翱鞓敷w育”的教學思想與方法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轉變了我國中學體育課程中忽視學生興趣愛好的傾向,體現了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學習需要,突出了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促進了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
一、實現“快樂體育”的基本要素
1.優化環境
教學環境是指教學活動的空間組織、場地器材設施、課堂氣氛等因素。現代教育理論指出:教育的本質是一種生活方式。那么,課堂就是學生生活的場所,將愈來愈受到關注。因此,體育課教學場地的選擇、器材場景的布置、氛圍的營造,不僅要有利于教學,還要更接近生活、展現生活,使學生獲得體驗,感受到生活的真諦。那么,體育課堂就將成為學生情緒開放的場所、智力發展的場所、愉快生活的場所。從而促使學生在學習中想象生活、體驗生活、學會生活和快樂地生活。
2.身心快樂
快樂就是感到幸?;蚋械綕M足,與之相伴的是身心愉快、滿足的感覺,是一種高級的情感體驗,對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是學校教育內容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鞓返膶W校體育是使學生在參與運動、增強體質、發展身心的同時,獲得快樂的享受,形成積極參與又樂在其中的氛圍,體現一種主動性和快樂性的協調發展,使運動真正成為學校體育追求的目的而不僅僅是手段。調查的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是帶著喜歡、喜愛和體驗快樂的熱情來上體育課的,這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順利開展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對學校體育的快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融洽的師生關系
師生感情融洽,相互尊重,學生才喜歡你,才喜歡上你的課,為此,一方面,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和業務水平。在課中教師新穎變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興趣大增,出色的體育教學,可展示體育運動的極大魅力,激發學生認識美、欣賞美和表現美的欲望,使學生從內心感到:自己的教師是值得尊敬、值得信賴、值得親近的人;另一方面,教師要熱愛學生、關心學生、了解和理解學生,使學生在愉快的情趣中感受體育、表現體育、學習體育,從而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
4.評價的作用
體育的教學離不開課堂評價??茖W、恰當、及時的評價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進取心,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快樂地進行學習。當學生思想出現偏差時,如出現課堂紀律松懈、學習不認真等,教師應抓住時機,及時評價糾正,規范學習行為;當學生練習受到挫折時,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了困難,不能順利完成動作而情緒低落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當學生完成動作較好時,如學生在練習中,完成動作較好,取得優異成績時,教師要給予肯定評價,使學生在獲得成績喜悅的同時,更加努力向上;當學生驕傲自滿時,如當學生連續取得較好成績驕傲自滿時,教師應及時給予剖析評價,激發學生不斷進取。教師的評價藝術,還表現在熱切的激勵性上。這種激勵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優秀學生的激勵,如某學生動作做得規范,或練習中具有獨創性,教師應從技術上給予肯定的評價,或是提出來為其他學生做示范性表演,以得到大家的認同。另一方面,對身體素質較弱、體育基礎較差的學生的激勵則顯得更為重要。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反饋信息中,敏銳地捕捉到其中的閃光點,及時地給予肯定與表揚,使他們在學習中看到自己的成績和進步,從而增強學習信心,充分體驗學習的快樂。
5.自我意識的培養
自我體育意識是自己對待體育在思想、情感、行為、個性及有關體育的社會交往、合作方面的認識、感覺、評價和調控等心理過程。自我體育意識是為終身體育打基礎的核心問題。雖然終身體育要求自動、自發參與,隨意性較大。但學校體育是一種規范化、系統化,并帶有一定強制性實施的教育教學過程。只有樹立起自我體育意識,才能積極自覺地參與體育鍛煉,真正實現終身體育的目標。在學校體育課中應注重培養自我從事體育運動的能力,即:掌握體育保健基礎知識與方法和體育運動技能、培養自我設計、檢查、評價體育鍛煉活動能力、培養自我組織管理集體運動能力和培養自我有效的創造體育鍛煉環境和應用體育鍛煉條件能力。同時在學校及社會體育活動中要善于了解自我,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學習、鍛煉,只有通過這種反復實踐的方法,才能形成自我體育意識,真正實現快樂體育。
二、實施“快樂體育”應關注的幾個問題
1.“快樂”不是讓學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更不是課中的“放羊”,而是在教師精心的指導和良好的組織下獲得的運動體驗中的快樂。
2.對“快樂體育”的含義不能僅從字面上片面理解,“快樂”二字是針對情感而言的。情感上的快樂不僅不排斥需要意志努力支持的勤學苦練,而且還是各種意志努力得以堅持和發揚的必要條件。快樂并不是沒有失敗和痛苦。
摘 要 課堂教學是體育教學的中心環節和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堂觀察研究是一種重要方式,觀察者通過課堂觀察研究來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和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通過各種教研活動的觀察學習,用專業化的方式、方法詳細闡述課堂觀察的基本要素,以此幫助體育教師研究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關鍵詞 新課程 課堂觀察 基本要素
一、開展課堂觀察的緣由
(一)學校體育教研現狀
在學校體育教研活動中,聽課、評課是最常見的形式,教育行政部門通常在一個學校開幾節公開課,組織全縣市的體育老師來聽課、評課,以達到教研活動的目的。但在活動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其一是教師開的課表演成份很多,觀察者很難復制到自己的課堂;其二是在課后的研討評課中,每個教師在評價時總是表揚的話比較多,說客套話,批評的話幾乎沒有,這樣的教研活動對教師專業的發展非常不利。怎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那就要從提高課堂觀察的有效性做起。
(二)體育課堂觀察的涵義
體育課堂觀察一般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根據某種明確的目的,憑借自身感官、以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教學情境中收集資料,并依據資料進行相應研究的一種教學研究方法。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課堂觀察把研究重心放在了體育課的生理效果上,比如對最能反映體育課特性的練習密度、平均心率、心率曲線等指標上,獲得了許多研究成果。然而這種課堂觀察相對忽略了對學生心理狀態、課堂互動與氛圍、教師教學技能等其他教學因素,課堂觀察的要素不夠開闊,視角受到局限,偏少。
(三)體育課堂觀察的目的
體育新課程的目標是注重培養身心全面和諧健康發展的人,在教學中要求教師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從而實現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在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運用各種資源與手段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課堂觀察中,觀察者要在別人的課堂中發現對方的優點,找到缺點,通過交流并能化解這些問題,以此來優化自己的課堂,這才是觀察者最根本的目的。
二、體育新課程課堂觀察的基本要素
體育新課程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華東師大崔允教授研究的《課堂觀察》框架將課堂分解為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課堂文化4個維度。由此四個維度,我們可以推導出下列問題:1.學生在課堂中是否進行了有效的學習,結果如何?2.教師是怎么教的?組織手段與教學方式是否得當?3.這是一堂什么性質的課?4.觀察者對這堂課的整體感受怎樣?
只有了解了這些問題,認識了它們是如何協調與整合的,才能實現課堂教學要素之間,環節與環節之間,師生之間如何進行緊密的連接。
(一)情景要素
體育技能的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對技術動作理解后反復練習的基礎上的,學生的學習是一個逐漸建構的過程,不是由教師向學生講述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新的技術動作的時候,根據外在信息,會積極主動地從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識最有聯系的舊知識,并且加以“固定”和“轉化”,建構自己的技術動作。
教學實例1:在高一技巧課中教師學習直腿后滾翻的技術動作。
情景1、向學生提問:直腿后滾翻與普通的后滾翻的區別是什么?
情景2、學生在翻轉中的能量怎么來的?直腿后滾翻時阻力臂加大了為何還能滾翻過去?
評析:通過情景1、2讓學生展開想象,激發學生對技術動作學習的欲望和求知欲。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生活、社會中的實例,來創設情景,情景可以安排在課的開始部分,也可以安排在課中各小組或者集中討論時,觀察者在課堂觀察時應重點關注教師在課上創設的情景對學生的學習是否有促進作用,對重點、難點的解決是否有幫助。
(二)教學方式要素
在體育新課程教學中,教師大都在室外,在不同的氣候、場地器材下面對幾十個學生,而且所面對的學生很可能參差不齊,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所使用的教學方式就要更加豐富,要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課堂觀察中,觀察者要關注上課者用什么教學方式對所學內容的重點、難點進行化解的?各個小組利用何種方式討論?結果如何?
教學實例2:水平五《田徑》模塊中的接力跑教學:以4*100米為例。
1.教師向學生講解接力跑的種類、方法、重點和難點,利用多媒體和掛圖讓學生有直觀的感受;2.為何4*100米的成績比四個人100米的成績相加要快?四人中哪些人右手持棒哪些人左手持棒?哪些人在跑道的內側跑?哪些人在跑道的外側跑?3.教師按異質分組的方法將學生分成若干組,并由小組成員推薦一名學生擔任組長,集體討論4*100米跑的策略;4.組織學生在跑道上分組練習;5.教師根據學生交接棒的情況進行點評,各個小組進行總結;6.教師在各個小組改進后組織練習,提高交接棒的能力。
評析:在上述教法中,教師采用探究法進行教學,可以讓學生產生聯想、思維的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假設,通過事實來驗證自己的探究結論。
(三)互動交流要素
多元智力理論的基本特征強調多元性、差異性、創造性、開發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全面發展,讓個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完善。新課程教學中,雖然進行了模塊教學,但在各個模塊中,學生的基本情況也不盡相同,差異很大。教師要創造多種學習環境,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以體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學習氛圍,包括小組討論、相互評價、相互鼓勵、互相幫助等。既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學實例3:水平五《足球》模塊教學,兩人進攻戰術配合射門學習步驟:
1.教師利用教具介紹兩人進攻戰術配合射門的方法(圖3);2.學生自由組合成兩人一組;3.兩人通過傳球和跑位練習,熟悉雙方的特點,如傳球時機、路線、力量和落點以及跑位的時機、路線和速度等;4.兩人達到一定的默契之后,可以面對空門配合進行射門練習;5.增加一名守門員,提高各組進攻射門的難度;6.小組討論:兩人進攻戰術配合射門成功的關鍵是什么?(合作、節奏、射門前觀察、射門動作……)
評析:本案例的設計思路是讓學生通過兩人進攻戰術配合射門的練習,充分意識到能否射門成功,不僅取決于個人的射門動作和能力,而且取決于兩人的默契配合,從而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四)教學資源要素
體育新課程所指的教學資源主要包括時間資源、場地、器材、多媒體等。教學資源的運用,上課者應有其具體的目的和作用,應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探究的欲望,有利于重點、難點的學習與掌握。在教學中,教師發揮體育器材的多種功能、學會制作簡易器材,合理布局和使用學校場地。因此觀察者要認真觀察上課者對教學資源的利用,它能體現一個教師的基本能力。
教學實例4:在《田徑》模塊跨欄跑教學中,為了能夠說明欄上的技術動作,教師僅僅憑靠示范動作是不夠的,他還要借助掛圖和多媒體進行教學,學生在觀看了掛圖和多媒體上職業運動員的動作就會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對他們技術動作的學習幫助很大。
評析:學生對跨欄跑的接觸不是很多,沒有直觀的感受,教師的示范能力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掛圖和多媒體可以反復提供給學生觀看,特別是放慢的欄上技術動作。
三、體育新課程課堂觀察的幾個環節
(一)課前準備好觀察點
在聽評課中,課前準備好觀察點是觀察者要提前準備好的,可以讓每一位觀察者重點觀察這堂課的某一個內容或環節,就容易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觀察者想要了解本堂課中學生的人際關系、合作精神和體育道德,可以重點關注以下內容:能否與同伴一起分擔和處理體育活動與其他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有沒有尊重他人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和需要?能否與同伴分享體育活動和比賽中與同伴齊心協力取得集體的成功等?有了預設的這些觀察點,確定了課堂觀察的重點,觀察者就有了明確的觀察方向,也容易發現本堂課的優點與缺點,評課時就有了具體的內容。
(二)課中學生與教師的行為
課堂觀察時觀察者帶著準備好的任務走進課堂的,這需要觀察者盡量完整的記錄一些聽課的數據,以便在在課后進行分析,在評課時進行舉例說明。因此觀察者在聽課時盡量準備好秒表、量表、計算器等器材走進課堂,比如,本堂課教師示范了幾次?提問了幾個問題?教師是怎么進行分組練習的?利用了哪些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安排了哪些練習?學生練習了幾次?學生之間怎么交流的等?
(三)課后的評估與反思
聽課后,觀察者要在第一時間對觀察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初步的結論,然后和上課者進行交流,讓上課者清楚本堂課的表現是否和他預想的一致,本堂課出現了什么問題?應如何進行改正等?
比如,在《足球》頭頂球教學中,觀察者通過“生生互動”與“師生互動”來觀察課堂互動情況,把學生的活動方式、地點、時間和參與的情況記錄下來,記錄成表。
如何反思我們自己的課堂?這就要借助觀察者在聽課中收集到的數據,反饋到自己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在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時,我們不應該單純模仿上課者的課堂教學模式、方法,而應該從上課者的課堂教學策略出發,升華自己的課堂教學理念,重建自己的教學結構,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
課堂教學觀察可以是一個人的行為,而專業化的教學觀察研究則是一個團隊合作,每個人有自己的分工又有相互合作。教師借助于課堂觀察研究,應對自己的教學、學習和管理,開展自我反思和專業對話,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得到較高的發展,如果課堂觀察研究能夠成為一種常態,那我們的課堂教學就能夠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層次。
參考文獻:
[1] 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冢汉D铣霭嫔?2006:227.
關鍵詞:體育 教學過程 要素
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學生和教材三個基本要素構成的,就不可能只存在由一對矛盾所構成的決定性的雙邊關系,而是構成了學生同教材,教師同教材,學生同教師之間的三對基本矛盾。這三對矛盾的具體表現是什么?它們之間又互相有著怎樣的聯系呢?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構成教學活動的基本要素間的相互聯系
(一)教師與學生的關系
教師與學生,即教與學的關系,眾所周知,體育教學過程是體育知識、技能的傳遞過程,在進行這一過程的教學時,教師的學識、技能、運動經驗、對教學大綱和教材的理解,對教學方法、手段的鉆研, 都要先于學生和優于學生,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這是學生無法替代的,可見,教師的“教”代替不了學生的“學”;反之,學生的“學”也代替不了教師的“教”。為此,廣大體育工作者應該力求兩者的和諧結合,而且應該強調的是,在教學活動中學生主動因素的發揮,即便是由學生自由進行的活動,也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啟發誘導和科學組織。所以,學生主動因素的發揮,歸根結底,還是取決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
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還伴隨著與學生之間進行情緒、情感的交流。所以,教師要熱愛學生、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幫助學生、指導學習,使學生感到教師是可親、可信、可敬的,從而尊敬教師,尊重教師的勞動,虛心接受教師的教導,形成尊師愛生,教學相長的好學風。
(二)教師與教材的關系
教材是教學活動的內容,是教學賴以產生的推動力,它對教師和學生來說,同為認識的客體;只不過體育教師總是先于學生掌握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的。所以,教師在課前,要解決自己與教材的關系,認真備課,鉆研教材,明確各教材的目的、任務、內容、分布和要求,深入了解各項教材在不同年級出現時的不同任務。如:跑,在各年級的教材中都有,但在內容和距離上卻有著不同的要求,教師就應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安排相應的教學節奏。
(三)學生與教材的關系
學生的學習和掌握所學知識、技能,主要是依靠這一認識過程來達到的。所以,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尊重學生的人格,主張“精講”,把時間多留給學生一些,并通過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作用,更加深入地認識教材的本質和規律,并創造出全新的東西。事實上,作為體育教學現象,學生同教材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學生是有意識的主體,教材是知識物化了的客體。在學生有獲取知識的動機,還沒有付諸于行動之前,二者之間并不存在著矛盾;一旦學生獲取知識的動機變為動機時學生變成了矛盾對立的雙方。從總體上看,學生與知識間的矛盾學生處于主動地位,知識處于被動地位,學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知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二、教學活動中三對基本矛盾的轉化與換位
在教與學矛盾運動中,學生同教材,教師同教材,學生同教師三對基本矛盾之間也會出現矛盾轉化與換位現象。例如:學生在獲取新知識技能的時候,出席那“位差”靠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已經難于突破,此時,學生同教材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方面和次要矛盾方面出現轉化與換位,知識技能成為了主要矛盾方面。只有解決了這一矛盾,消除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同所學教材知識技能的“位差”,學習才會前進。為了消除這種“位差”,就需要教師發揮作用。教師根據學生知識水平與教材知識的“位差”,通過對教材的主要內容、重點、難點以及知識內在規律的啟發、點撥,使學生突破障礙,獲得新知。教與學三對矛盾對立雙方出現轉化與換位,只是矛盾發展變化中的“一定階段”和一定“發展過程”的現象,這種現象并不能改變矛盾發展總體過程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位置,不能使內因和外因從根本上顛倒。
三、教與學矛盾發展過程中,真正的“主導”因素是什么
事實上,這也可以變相的理解為教學活動的本質或者立足點究竟是什么?到底是教還是學?到底是教師還是學生?其實,通過上面的描述,我們不難看出學生是諸矛盾中的主要方面,那么主導因素就只能存在于學習著的每個個體學生身上。在教學系統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題,是學習教材和人是教師的主題。學生是認識和實踐的主題,主體在認識和實踐中是一個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的要素,因此,學生參與體育教學程度的深淺,參與體育教學能力的強弱,常常決定著體育教學發展的深度和廣度,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在教學系統中起著核心的作用。更為確切地說,真正起著核心作用的應該是學生的興趣、需要、動機、情感、意志、信念、理想和世界觀等非智力因素。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發展,學校教育,尤其是教學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體育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過程,是由于其基本要素的各自地位與作用都有著鮮明的特點,它們相互影響又相互依存,發揮主導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依靠教材的科學性,使各因素協調運作,互相促進,教學過程良性發展, 增進教學效果,不斷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徐過繁.教育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4.
關鍵詞 層次計劃 閱讀速度 閱讀量
成教學生重精讀輕泛讀是影響學生在短暫的成教學習中迅速提高英語水平的一大障礙。閱讀是接觸英語、吸收語言材料,獲取感性和所需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提高閱讀能力對提高成教學生整體水平是至關重要的。下面對如何提高成教學生的閱讀水平提出幾點看法。
1改進課堂教學
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模式需要改變,具體做法是:課前要求學生預習課文,獨立完成作業,教師正對下一課的教學內容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針對性地預習課文,這樣學生就會克服依賴思想,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課上教師檢查作業,解難答疑,組織學生就課文中所涉及的重大問題等進行辯論和討論,在這一過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并請優秀學生對新課的復習步驟等進行分析和親身說法。
2 掌握正確的閱讀技巧和策略
閱讀是接受性技能技巧。閱讀技能又可分為解詞能力、理解句內關系的能力、摘取要點的能力、基本參閱技能、略讀能力、查閱能力等。如果掌握了這些微技能,就會形成總的高級技能。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有計劃、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和培養,使得學生反復實踐,不斷提高,直到成為自己的閱讀習慣,使學生真正步入獨立有效的正確途徑。
提高閱讀能力還必須掌握閱讀策略,策略是一種旨在最有效地達到目標的人類活動,具有啟發的、概率的特點,它比較靈活,要求有限容量的認識資源。閱讀策略是理解所采用的必要手段,策略可以幫助讀者推斷出語篇的意義。在理解過程中,讀者總是使用各種策略(如字位、音節、句法信息、詞典釋義與上下文含義、認識方法、情感流通等);策略使用正確的,往往能提高效率,很快就能夠抓住主要意義,又快又好地達到目標;掌握了正確的閱讀策略,就能主動找出文字所提供的線索,不斷地進行預測、推理和驗證,最后達到文章的全面理解。
3提高閱讀和速度
要提高閱讀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讀。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嫻熟地掌握閱讀技能。閱讀理解能力只能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獲得。要大幅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必須讓他們置身于語言的海洋,大量閱讀,廣泛接觸英語語言實際,接觸千變萬化的語言材料,尤其是強調課上的自我語言實踐。大量的應用性閱讀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至關重要的。閱讀能力的增長與閱讀量成正比,只有進行大量的閱讀,才能積累大量詞匯、習語、結構和句型,才能擴大知識面,培養語感,提高對文字材料的反應能力。大量閱讀才是真正的積累語言材料、豐富語言知識的過程。
閱讀能力的提高,與閱讀量有直接關系。而要加大閱讀量,就必須提高速度。因此加強閱讀速度十分必要的。要將速讀訓練放在精讀課頭十幾分鐘內進行。對學生進行訓練時,要求學生快讀,規定時間完成指標,核對答案,統計理解程度。在對學生進行速度訓練時,還要記住應選些內容廣泛,易引起學生興趣的文章,如科技知識、天文歷史、人物傳記等。還應注意,文章的難度要適中,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4克服障礙,提高閱讀技能
對于成教學生來說,由于守教育時間短,知識量、詞匯量、分析語法能力、綜合判斷能力以及在中小學養成不良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使之在進行閱讀時無形地形成了許多阻礙提高閱讀能力的障礙,這就要求教師注意學生的種種不良習慣,進行正確引導,努力克服閱讀中的障礙,迅速提高英語閱讀技能。
4.1糾正“逐字閱讀”習慣
學生剛開始閱讀時,往往習慣于逐字閱讀,或手指點讀,唯恐遺漏文章內容,這樣所達到的只是句子水平上的理解,顯然無法加快閱讀速度。逐詞閱讀質量低,從心理學角度解釋是注意力分散所造成的。對個別詞的頻頻注意,使讀者常常偏離文章內容的預期和理解,最終影響了閱讀效率。高效的讀者并不逐字閱讀,而是眼睛每停頓一次,盡可能地加強眼睛所攝取的字數,也就是說,閱讀時將文章分成較大的意義單位,即意群,眼睛每次停頓時攝取一個意群,即按意群讀。以意群閱讀是高效快速閱讀的一種重要手段。
4.2克服詞匯障礙
詞匯障礙是影響學生閱讀的主要障礙。在閱讀過程中,不停地查字典勢必影響學生閱讀
速度和閱讀量,甚至會影響對該篇文章的閱讀興趣,直至放棄。就其原因是學生的詞匯量不足,詞匯的再生力不強,缺乏利用構詞法去派生、合成、轉換以獲得不熟悉詞匯的詞匯的能力,缺乏根據上下文猜測詞義的能力。因此,必須加強對學生解詞能力的培養。
用構詞法猜測詞義要強化詞匯分析能力,使學生掌握基本構詞方法,擴大詞綴范圍,掌握一些常用的前綴。這樣,學生就可運用構詞法,利用詞的部分線索來確定詞義。
利用上下文線索或提示推斷詞義。閱讀中,讀者通過已掌握的語法知識,文化背景的提示和邏輯推理來判斷一個詞的大概意思。同時還要注意生詞所在的句子以及該句前后的兩個句子,這將有助于理解生詞的詞義。此外,還要注意該生詞在上下文中有無重復出現,重復率越高,越容易猜測。根據同義或反義關系推斷詞義。句中單詞與單詞有時存在著同義或反義的關系。我們可由此推斷生詞的含義。
閱讀可以說是一個人的語言知識、背景知識和其它專業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是根據已有的語言材料、文化知識和邏輯推斷和糾正的過程。一個人擁有英語知識和各領域知識越豐富,他在閱讀中的猜測就越準確,解詞能力就越強,對文章的理解就越深,閱讀的效果就越好,最后最重要的一點是:現在的網絡詞典可以對閱讀的提速起到革命性的意義。
參考文獻:
教育質量是衡量高校教育水平的根本所在,建立健全教育質量的監控體系是高校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構建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是指高校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基于自身的培養目標和方式,構建一系列有關高等教育質量的衡量標準、教育活動的運行機制、教育各環節的管理體制以及相關文件,并用信息化技術支持教育活動。一般來說,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是由教育質量標準、教育運行機制和教育質量信息監控三大方面組成。因為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方式不盡相同,人才培養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潛在性,所以難以采用固定、客觀及統一的標準去衡量和評價高校的教育質量,這也是高校對自身教育水平進行監控的最大障礙。因此,為了更好地培養出杰出人才,管理教育活動,各高校必須根據自身教育活動的環節和內容,確定適當的質量評價標準、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有效的管理機制,從而對教育全過程進行動態有效的控制。
一、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基本要素
在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中,監控者、被監控者、監控活動和監控目標是其基本要素。
1.監控者是指高校中實施教育質量監管的相關機構和人員,監管層次分校、院、系三級,監管主體主要由校教務處、各院負責人以及各系負責人組成。校級監管者主要是以校長為代表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員和以教務處為代表的主管教育教學的機構,校級監管在高校教育質量監管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教務處是監管高校教育質量最直接的機構,負責全方位安排和管理高校教育教學工作。校級監管是高校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中最重要的力量,主要職責是制定教育質量的評價標準和管理方法,組織教育教學活動,靈活調控活動的運行過程,開展教育質量調研,進行教育質量測評,進而不斷完善高校的教育質量監管制度。院級監管者主要是以院長為代表的學院領導以及以教務辦為代表的二級監管機構,主要職責是依照校教務處的教育教學計劃,結合學院自身特點,制訂教育教學計劃并安排相關活動、監管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成果,適時解決教育環節中出現的問題,以確保教育活動順利進行,從而提高學院教育教學水平。系監管者是系、實驗室的負責人,主要職責是對所屬課程進行改革和管理,開展相關教研活動,反饋和總結課程或項目的成果,是高校切實組織和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單位。監控者是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組織管理者,與高校教育質量監管工作的開展和運行有直接密切的關系。
2.被監控者是教育活動中的受控者,包括人和物。教師、學生以及各級教育管理人員是人這一方面的受控者,教學中使用的建筑模型、儀器、資料是物質這一方面的受控者。在整個教育活動中,人和物的因素需要相輔相成,協同發揮作用。監控者只有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受控者進行嚴謹管理、合理安排,受控的各因素才能緊密結合,共同發揮最大作用。
3.監控活動是指在教育質量監控過程中,監控者對被監控者的活動進行監控的過程。監控活動主要由教育基本建設、教育運行狀況以及教育管理狀況組成。教育基本建設包括高校學科課程安排、教材采用狀況、學風建設等;教育運行狀況是指教育過程中的相關活動,包括教師的教學情況,學生對課程和教育活動的接受程度及反饋等;教育管理狀況是指管理教學活動的組織的職責、管理制度的健全程度、管理過程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等。監控活動是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直接作用形式,是衡量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
4.監控目標是指教育質量監控要達成的目的,教育活動的開展以監控目標為指向,教育質量的高低以監控目標為標準。監控目標往往是高校的理想化追求,這個目標引導著高校的持續發展,推動著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對提高教育質量起著關鍵作用。
上述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四大要素之間聯系緊密,相輔相成,協同影響著高校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和運轉,決定著高校教育水平的發展。
二、高校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構建重點
從構建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組織環節、標準制定環節以及管理環節來重點探討教育質量監控,為打破高校監管教育質量的瓶頸提供有價值的思路。
1.協調教育質量監控各方的關系。有研究結果表明,合理組織協調監控者、被監控者、監控活動和監控目標四大要素之間的關系,可以使其產生協同作用,可以產生最好的教育效果。監控者在整個體系中處于主導地位,因而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決策能力和組織能力;被監控者是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中的配合者,被監控者應與監控者經常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監控者和被監控者才能夠基于同樣的監控目標,完成相應的監控活動,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宏觀上協調好教育質量監控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條理分明,責任清晰,不僅有利于教育活動的開展和教學工作的推進,而且有助于教育質量監控工作的運行。
2.制定明確的教育質量標準。教育質量標準的制定是構建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前提,明確的教育質量標準不僅有利于監控者對教育質量進行監控,也有利于被監控者提高自身的素質。首先,雖然各高校已意識到制定明確的教育質量標準的重要性,但是各高校的教育質量標準大都含混模糊,因為教育本身就是一項具有巨大隱含性的動態活動,這給教育質量監控帶來了極大阻礙。其次,教育質量標準的制定缺少綱領性文件的保障,大大降低了教育教學工作的效率,也為教育質量監控工作增加了難度,因而,高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來制定相應的教育質量標準,尤其要建立具體的條目文件。
教育質量文件體系包括不同層次的標準文件。首先,應制定有關教育質量的總的綱領性指導文件。教育活動的核心是教學活動,教學活動主要包括理論性教學環節和實踐性教學環節。在教學起始階段就確定總的綱領性文件,有利于指引教學方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調整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還能夠較為準確地預計教學成果。在理論教學環節中,可通過制定課程目標來確定開課計劃,指導后期的課程設置,指導教師安排課程重點;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通過制定明確各專業學生應具備的實踐能力的綱領性文件,可以確定不同專業的實驗安排和實習計劃,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指導學生的就業方向等具有推動性意義。其次,應制定與教育質量監控方案相對應的措施性文件,對教學環節中的課前備課、課堂教學、課后鞏固以及檢驗考核等做出相關規定,對監控工作的開展制訂具體方案,方便監控者采取應對措施。最后,針對記錄方式、經驗總結制定文件,這是指教育質量監控過程中,對各環節具體情況的記錄方式、各方的工作經驗總結等都要有相關規定,以確保教育工作各環節有條不紊地順利進行。
教育質量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這給教育質量的監控帶來巨大的阻礙,因而,制定條理化、明確化的教育質量標準必不可少。制定教育質量標準就是將教育教學各環節的要求、目標和相關規定納入文件,使教育教學活動有標準可循,有規定可依。
3.切實落實教育各環節的管理和監控。對整個教育活動進行全面部署,對各環節進行統籌協調,有助于完善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整體框架,在構建框架的基礎上,嚴明及高效的管理和監控是重中之重,即對教育各環節的管理和監控給予制度層面的保障。學校教育管理、教師課程教學以及學生學習是生成教育質量的三大主要環節,這三大環節的管理、監控制度化,是確保教育質量的重要保障。
一是學校教育管理的制度化。建立常規的教育教學活動檢查制度,對各教育教學活動進行隨機抽查,對活動的開展狀況、課堂情況進行記錄、分析,并總結匯報,這將極大地推動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此外,學校應建立完善的培訓審核新進教師的制度,以確保新進教師能夠快速進入工作狀態,掌握科學合理的教育教學方法。
二是教師課程教學監管制度化。對于日常教學的監管,教務部門應例行開展教學監管;定期進行教學質量檢查,在每周的教學例會上,集中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問題,討論教師在教學中存在的困難。另外,在教學督導制度中,應由學校教務部門相關人員、優秀教授、骨干教師組成教學督導小組,對教師進行不定期的能力檢測,對青年教師進行教學督導,這將幫助教師不斷增強自身綜合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三是學生學習質量監管制度化。制定跟蹤調查畢業生畢業去向及就業情況的制度,即教務部門通過應屆生就業率以及對應屆生工作初期的跟蹤調查,對畢業生質量進行評估,這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方向、方式、方法具有巨大的參考意義。另外,教務部門應多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建議,教師應多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和學生的學習狀態,這些都是監管學生學習質量的有效措施。
三、高校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構建
高校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構建,主要應從建立教育質量監控信息體系,建立教育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兩大子系統展開。
1.建立教育質量監控信息體系。建立教育質量監控信息體系是構建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基礎,而教育質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總結是構建和完善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必然環節。
首先,教育質量信息的收集。主管教育監控的人員要注意收集信息,如學校教務部門在不同階段的教學安排,對教師日常教學的檢查記錄,各教育教學活動的總結報告等,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實行分類管理。教務管理系統現已成為高校教務信息收集和管理的主力,它記錄著所有教工及學生的個人信息、課程信息、教學信息。大量的有效信息使教育質量標準的制定有據可循,使教育活動的監控更加透明化。各高校應該高度重視自身教務管理系統,更好地利用它的優勢進行教育教學質量管理活動。
其次,教育質量信息的整理。高校院系眾多,教育信息繁雜,所以要對信息進行科學的整理。信息的整理主要分為信息歸類整理和信息價值整理。分類整理是將相關聯的信息放到一起,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這有助于教育質量信息的有效反饋,有利于教務人員對教育質量信息的整體把握。價值整理是對收集的信息按價值高低進行整理,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最終保留能夠真實反映教育質量的有效信息。
最后,教育質量信息的分析和總結反饋。教務人員對已歸類整理的教育質量信息進行分析、總結,最后對教學質量進行反饋,并討論整改方案,制定出新的教育教學制度和方案,不斷總結,不斷改革,從而持續提升教育質量。
2.構建教育質量監控評價體系。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重要環節就是評價教育質量,評價教育質量需要有明確的教育質量標準,對眾多教育教學活動的信息進行整合、分析后才能做出教育質量評價。教育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包括課程開設、課堂教學、教研活動、實驗實踐、學生學習、教職工管理等各方面的評價,教學評價是教育質量評價的核心,而教師又是教學的主體力量,所以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是教育質量評價的重心。
因為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所以,對教師教學質量的評價,除了校、院督導、教師間相互評價和教師自我評價之外,還要有學生對教師的評價??衫枚喾N渠道展開學生評價,如利用教務管理系統、座談會、問卷等不同形式開展調查。除了關注評價主體,還要關注評價方式,學校應采取多種評價方式對教師進行評價,如每季度召開教工大會,對優秀教師、優秀課程進行表彰,大力鼓勵其他教師以其為榜樣,對其進行學習;另外,系列教研活動及賽課活動不僅是對教師教學質量進行評價的重要方式,而且還能有力推動課程改革。
教育質量是考察高校教育教學水平的根本標準,建立健全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是提升高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措施,各高校構建教育質量監控體系迫在眉睫。現如今,高校紛紛面臨教育質量標準含糊不清、教育質量監管不力、高新技術對教育質量監控的支持不足等困境,高校教務管理在構建教育質量監控體系時,應把握重點環節,明確教育監管各方的責任,協調各方關系,制定教育質量標準,規范教育質量監管制度等。在構建和健全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中,注重教育質量監控信息體系和教育質量監控評價體系兩大子系統的構建,高校應該不遺余力地不斷完善重點環節,進一步加強構建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砥礪自身,謀取發展。
關鍵詞:企業窗口總體特征 窗口在企業地位 服務體系 窗口功能 電力窗口定位 窗口服務基本要素 人 信息 機制 文化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企業競爭趨勢加劇,產品競爭的軟實力越來越被受到重視,在提升產品價值和服務價值的同時,窗口建設成為了營銷策略的重點體現形式。
以沈陽市為例,經調查統計顯示,我們在建設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比招商銀行多付出的比例至少要高達10倍。而只要多一個營業網點,就又增加一個人為服務的差異因素導致的服務結果,因此,又增加了因服務過程而引發的一系列服務關系,所以,網點布局與服務的關系密不可分。
那么供電企業窗口服務在企業發展中的地位如何,又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呢?在未來的發展上,該如何做,又能做什么呢?
首先要讓客戶有“買東西”的消費概念,其次要讓我們的服務有“賣東西”的感覺。
那在我們電力企業的服務方式上看,營業網點又是與客戶最直接接觸的公眾窗口,最能反映和體現我們的服務意識,最能讓客戶形成這種消費概念。由此可見,供電企業窗口服務在企業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隨著網絡服務的逐步完善,自助功能不斷更新,但即使多么先進的網絡功能,也無法實現設計好的程序之外的突發性的任何問題,永遠無法替代人工服務的合理分析和處理異常業務的能力。因此,供電企業窗口服務不可或缺!
那如何發揮供電企業窗口服務的作用,在傳統服務模式導致的起步劣勢之下,如何得以快速發展,與企業的總體發展步伐保持一致,達到國內企業窗口服務領先地位,首先,要明確供電企業窗口的定位,決定窗口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人
目前,我們企業窗口職工年齡結構、文化素質及受訓經歷參差不齊,各區域、網省公司的用人機制各不相同,據調查統計,窗口職工單純因到窗口工作而接受崗前培訓的比例少之又少,然而,這項工作對優質服務至關重要!
那么,在未來怎么發展?首先人員應有多元化支持,業務涉取量不能僅限于某個崗位,必須優化人力資源,建立窗口人員的用工機制,完備窗口服務人員的各項考核機制。那么,作為一名電力企業窗口員工應具備哪些素質?
首先,要對企業文化有深刻理解和認知,熱愛企業,忠誠企業;其次,對窗口的各項業務知識熟練掌握;再次,具備基本的服務禮儀,講究服務技巧。
在用工機制上,應有斟選范圍和標準,確定年齡結構框架,建立考核激勵機制,借鑒外企的管理經驗,創建科學化管理的模式。
我們電力企業窗口服務管理第一要素就是:人的問題,包括對象選擇,培訓等作為主要問題來抓,改善人員問題,會對企業的窗口服務發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
信息時代對具有競爭機制的企業而言,是最最重要的管理因素,當產品和營銷策略被競爭對手復制,那么因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化優勢就會馬上消失,為此,信息是企業生存的重要秘密武器。服務對信息的其他詮釋還包括對服務群體信息的獲取,探求服務對象的需求和心理動態,社會動態,環球實事政治,增供擴銷,需求側管理等;
如何在窗口服務這個平臺建立起信息的優勢,通過利用目前現有的龐大的SG186系統工作平臺,如何實現服務信息化是我們應樹立和繼續探討的課題,即通過系統,自動劃分信用等級,客戶滿意度,通過錄入客戶信息,實現自動催繳電費和預警提示功能,系統可隨時錄入客戶需求,并按客戶需求進行分類匯總,實現個性化服務、針對等;還可通過系統建立全國供電服務窗口信息共享平臺,來實現同業對標,橫向交流。
所以,信息是窗口服務管理未來發展前沿的重要組成因素,從現在開始,應更多的關注信息與客戶,信息與企業的關系鏈接。
機制
怎樣做更有利于服務的精細化管理,更著眼于發展。按未來的發展目標,電力企業的窗口服務機制的建立應脫離淺層服務的要求,首問負責制應做為服務人員最基本的服務能力,不應不會,業務水平應上升到營業廳內業務完全共享的服務水平;
針對一些定性的指標和管理要求,例如上門走訪等,應把此種服務作為備選特色服務范疇,而可以把經歷放在如何提高預售電的獎勵機制和管理方面;放在針對棘手問題和難于解決的問題,工作人員解決的技巧和結果進行總結和獎勵機制上。
機制是量化標準,是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窗口服務管理更需要機制來健全和完善,因此,機制在窗口服務中是約束條件不可缺少的因素。
文化
服務窗口最強大的后臺保障,就是企業文化。目前,國外電力公司,以美國電力公司為例,把企業名譽看作“核心資產”,為把電力企業屬性由“壟斷企業”修改為“公用事業”,由公關策劃人員花費大量精力,目的就為了給電力企業進行形象宣傳和品牌塑造鋪平道路。在企業形象設計分三個層次,一是視覺識別,二是行為識別,三是理念識別,目的都在于使自己的產品、服務、形象區別于其他競爭者,特別值得借鑒的是在行為舉止和行為方式上能做到區別于其他競爭者,比如恩斯特供電公司的工作人員神采奕奕,德州ECORT電網公司調度員沉穩老練。還有把電費發票設計得非常漂亮,這都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外在體現。國內企業的案例更是不勝枚舉,航空公司在一夜之間,幾家歡喜幾家愁,北方航空被南行吞并,隨之誕生了夏行,春秋等等,與國外電力企業和國內其他企業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我們企業必須做強企業文化,必須在窗口服務中體現企業文化的精髓,在窗口建設方面,體現人文、現代、科技的管理,打造精品、功能強大、具有超前服務意識,具有時代感,即體現強烈的人性化和商品化服務品位,又能給客戶創造高端的服務享受,使客戶有被服務的滿足感,又能造成一種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環境壓力,給客戶一種消費者的心理暗示。這種強大的功能型營業廳網點可只設在繁華,具有典型地理位置特點的區域,其余,可按招商銀行的網點設置模式,全為自助式服務模式,減少人員投入,避免很多人為因素造成的參差不齊的不利影響,進而促進企業文化,品牌工程的樹立。
那又如何實現人文效果呢?主要依托培訓的功效,和現代管理理念,我們電力企業,需要聘請一個,對我們企業的現狀、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要求,超前服務意識方面能做到最優的權威咨詢機構,在窗口職工上崗前,在規范化服務和優質服務,服務技能,服務禮儀等方面進行培訓,對公司的企業文化,總體形式,現狀和要求進行灌輸,使職工能明確我在走上服務崗位時應該達到一個什么標準,作為一名電業服務人員應該具備什么素質,言行舉止代表的是什么形象等等。
文化是窗口服務管理中的核心問題,是窗口服務管理的決定因素。
供電企業窗口服務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全球企業發展的競爭力的體現,如何在企業的智能電網建設中充當先行軍,在國內企業窗口服務行業處于領先地位,如何能以代表“一強三優的現代化公司”的代言形象挺身于世界500強,做強人文、信息、機制、文化建設,提升窗口服務品牌價值,是實現進軍世界一流電網、國際一流企業美好愿景的的最有利保障。
參考文獻
《國際電力管理前沿之4美國電力企業的公關管理》綜上所述僅適用于城市供電營業窗口服務管理
許亞湖(1957-),男,廣東汕頭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教授
摘要:我國新的企業會計基本準則與原會計基本準則、國際會計準則在與費用要素相關的內容的規定上有所不同。會計基本準則中費用要素是會計報表要素之一,利潤表中的費用要素是費用化成本,包括合規的正常費用和非常費用及違規費用。企業的全部費用與全部收入相配比確定的經營成果是期間成果。將“損失”項列入費用要素有利于提供完整的分類信息,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費用 費用化成本 損失 會計準則
一、問題的提出
2006年新的企業會計基本準則(以下簡稱新基本準則)與1992年的企業會計基本準則(以下簡稱原基本準則)相比較,在費用相關內容的規定上發生了一些變化。變化的主要內容有:一是,修改了費用的定義。原基本準則中費用的定義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耗費”。新基本準則中的費用定義是“企業在日?;顒又邪l生的、會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出”(財政部,2006)。新定義由于明確了減少所有者權益的經濟利益的流出這一特點,使得費用的利潤報表要素特點予以明確化。原準則的費用定義在范圍上要比新準則的費用定義范圍要寬,是范圍最寬的費用定義,包括了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所有耗費,不論這些耗費是否減少所有者權益。從新基本準則和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準則規定的有關內容上看,新定義在內容上僅涉及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的成本、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營業稅金和所得稅費用的內容。二是新基本準則的費用要素規定沒有專門使用“期間費用”的術語來表示銷售費用、財務費用和管理費用這三項費用,而原基本準則中這三項費用被確定為期間費用。2000年財政部的《企業會計制度》中也將這三項費用規定為期間費用。三是,新基本準則明確了費用與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利潤為會計要素,而原基本準則沒有這樣的規定。四是,新準則在費用要素的確認上與原基本準則相比較有了新的規定。五是,原基本準則有“營業外支出”的規定,新基本準則沒有使用營業外支出的術語,而改用“損失”的術語。
我國新的企業會計基本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在費用的內容比較也存在不同之處:第一,我國新基本準則沒有將費用要素明確確定為財務報表要素,而國際會計準則的費用要素被明確確定為財務報表要素。第二,國際會計準則中的費用要素包括“損失”在內,在概念框架中不把損失作為單獨的要素(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1989)。我國基本準則規定將損失分為兩部分,一部分計入當期損益,一部分計入所有者權益,沒有將損失列入費用要素中。我國基本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在損失的歸類上還存在差異。除了前述范圍最寬的費用定義外,國際會計準則的費用定義被認為是廣義的費用定義,我國準則的費用定義是狹義的費用定義。
通過我國新基本會計準則與原基本準則、國際會計準則中與費用相關規定內容的比較,筆者認為,有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一是,費用要素的性質是什么;準則中費用要素到底是財務報表要素或會計對象要素,還是會計要素;會計要素與財務報表要素的關系是什么。二是,費用要素到底應該包括些什么內容;損失與營業外支出在范圍上是否相同;損失應列為費用要素,還是計入當期損益和所有者權益;在尋求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的要求下,為什么我國新的基本準則在費用要素和其他要素的內容,仍然沒有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保持一致;這涉及到中國特色問題還是僅僅認識上的差異問題。從理論上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對會計準則制定、尋求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和推動有關理論的發展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二、費用要素的性質和構成
(一)費用要素的構成 我國新會計基本準則中的費用要素是會計報表要素,是會計實踐要素的組成部分。盡管會計要素可以理解為狹義的會計要素,解釋為會計對象或會計報表要素,但畢竟在要素前的“會計”一詞一般理解為會計實踐,會計實踐要素的內容就大于財務會計報表要素。從我國新基本準則中的資產、負債、所有者、收入、費用和利潤要素的有關規定上看,這些要素都是指確認列入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的內容,因此,可以將這些要素明確為會計報表要素,這樣也可以與國際會計準則的相關規定保持一致。新會計基本準則中的費用要素是計入當期損益的費用化成本。一般將企業成本分為資本化成本、計入存貨成本和費用化成本三部分。從成本實際所包括的具體內容上看,企業成本可按是否記作計入當期損益分為計入資產成本和計入損益的費用化成本。計人資產成本可以分為不計入存貨的資產成本和計人存貨的資產成本兩部分。計入資產的成本是不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的減少、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支出,不是計入當期損益的未耗成本。計人當期損益的費用化成本是會導致所有者權益的減少,從企業收入中得到補償的支出,是一定會計期間獲得收入的代價。
(二)費用要素的性質 收入和費用要素是否為經營收入和經營費用。新基本準則規定:“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從“經營成果”的意義上看,確定經營成果的收入和費用就應當是經營收入和經營費用,收入和費用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形成或發生的使所有者權益增加或減少的、不與所有者投入資本或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經濟利益的流入或流出。企業是專門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營利性經濟組織,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要以營利為基礎和前提。因此,在一定的企業內外部環境影響下合法獲取的各種收入都應該是企業的經營性收入,而不論這些收入是在正常情況下獲得的還是意外獲得的;為獲得這些收入而發生的各種支出都應該是企業的經營費用,而且也不論這些支出是正常情況下發生的,還是意外發生的。企業只有通過將一定時期獲得的經營收入與發生的經營費用相比較,才能確定最后的經營成果。
(三)關于“營業外支出”的定性及會計處理 我國原會計基本準則和2000年企業會計制度中的“營業外支出”與新基本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中的“損失”在內容上有相同之處,但在處理上有所不同?!盃I業外支出”包括固定資產盤虧、處置固定資產凈損失、處置無形資產凈損失、債務重組損失、計提的無形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提的在建工程減值準備、罰款支出、捐贈支出和非常損失等(財政部,2001)。在新基本準則中沒有提到“損失”的具體內容,但在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準則中有相關的內容,這些內容有公允價值變動損失、資產減值損失和非流動資產處置損失等。國際會計準則中的“損失”包括水災和火災等災害形成的損失、處理非流動資產的損失、外幣匯率損失等內容。這些準則在非流動資產處置損失和非常損失上具有相同內容。對以上各種支出應該如何定性和進行會計處理才合適。關于“營業外支出”的性質,原基本準則規定這類支出是與企業生產經營沒有直接關系的支出,一般也認為它們是意外和偶然發生的支出,不應當列入經營成果中而作為考核的內容。在這類支出中有偶然發生的支出,如非流動資產的處置損失和固定資產的盤虧等,但是,偶然發生的支出是否都為“營業外支出”或損失。在會計處理中,流動資
產的處置損失和盤虧是計入管理費用中的,流動資產的處置損失和盤虧也不一定是必然發生的,只是發生的可能性大于非流動資產發生的可能性。無論是流動資產處置損失還是非流動資產處置損失,無論是流動資產盤虧還是非流動資產盤虧,都是與經營者管理相聯系的事項,性質是相同的。同樣性質的事項在處理上為何不同。與此相同,資產減值準備也是具有經營管理費用性質的支出。有觀點認為,因為這類支出不形成產品的價值或無助于產品價值的形成,不應作為費用或成本列支,但是否所有的損失都不列為費用或成本。廢品損失和停工損失是不形成產品價值的支出,列為了成本會隨著產品銷售而轉化為費用化成本,同樣是損失在處理上卻存在不同。因此,從這些事項的性質上看,可以將非流動資產處置損失和固定資產盤虧損失列為費用。
關于捐贈支出是否為經營外發生的支出問題,要由捐贈支出的性質來決定。由于企業是以謀求利潤為目標的經濟組織,因此它所進行的一切活動都具有獲利性。捐贈活動盡管還有公益性和其他非公益性的目的,但從企業角度上看歸根到底還是有獲利性目的。企業的捐贈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公共關系管理活動,所發生的支出應該列為管理費用。如果捐贈支出過大,可以將捐贈支出資產化處理,分期攤銷費用。這里要注意區分企業捐贈與企業職工以集體形式自發捐贈、合法性企業捐贈與不合法捐贈的不同,企業合法性捐贈應列為費用,企業職工捐助不屬于企業支出,與企業經營活動無關,由職工個人承擔。
自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非正常情況下的支出,這類支出是在企業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并不是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沒有直接的關系。國際會計準則中將“明顯區別于企業正?;顒?,預計不會經常發生或定期發生的事項或交易產生的”支出確定為非常項目,非常項目包括資產被征用、地震或其他自然災害等。國際會計準則認為,“事項或交易是否能清楚地區別于企業的正常活動,取決于與企業正常業務相關是事項或交易的性質,而不是取決于這些事項預計發生的頻率”。非常項目“都是不受企業管理層控制事項”。非正常情況下發生的損失是意外損失,作為特別的費用而存在,是費用要素的一個構成內容。非正常損失和其他損失都不是企業不是有意識和有目的發生的支出,因此有觀點認為凡不是有意識和有目的發生的支出就不能列入費用要素。筆者認為,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發生的費用應分為有意識和有目的的主動性費用,與沒有目的和沒有意識的被動性支出,被動性支出是在經營過程中難以預料的、往往是無法避免和無法控制的支出,在日?;顒又袨楂@得利潤而伴隨發生,因此應列入費用要素之中。將被動性支出列為費用有利于企業完整把握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的支出的情況。
罰款支出是企業違反有關法律法規發生的支出。如果將罰款支出計入繳納所得稅之前的損益中,將會使國家所得稅減少。為了不使因為違規反而少繳所得稅的情況出現,保護國家利益,應將違規性支出確定為計入繳納所得稅后的利潤中,為稅后利潤的扣減項?;谶@樣的認識,可以將費用要素分為合規性費用和非合規性費用兩類。屬于非合規性費用的項目除各種罰款支出外,還有超過標準的工資支出和招待費、超過比例提取的工會經費和職工福利費及職工教育經費及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捐贈支出。
綜上所述,合規性企業費用化成本可以分為正常費用和非常費用兩部分,正常費用包括銷售產品的成本、營業稅金、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所得稅費用等,其中有非流動資產處置損失、固定資產盤虧、資產減值損失和企業捐贈支出等內容。非常費用為自然災害和其他不為管理層控制的損失。筆者認為在費用要素所包括的內容上我國準則與國際準則的差異只是認識上的問題。
三、費用與收入的配比
我國新基本準則對費用的確認作了新的規定,即計入當期損益的已銷售產品和已提供勞務的成本、不產生經濟利益或能產生經濟利益但不符合或不再符合資產確認條件的支出、發生負債但不確認資產的交易或事項的確認規定。這些規定與國際會計準則的有關規定(《編報財務報表的框架》第97和98段的規定)有相同之處。國際會計準則的費用確認規定與費用確認三原則有相同之處。美國會計師協會會計原則委員會在1979年10月發表的第4號聲明書《企業財務報表的基本概念和會計原則》中提出了費用確認的三項普遍原則(Three Pervasive Expenses Recognition Principles)(許毅、楊紀琬、王振之,1987)。這三項原則是因果關系原則、系統而合理分攤原則和立即認定原則。根據這三項原則確認費用,與產品或勞務收入有直接因果關系的費用是產品成本或勞務成本,其他費用項目則與一定的收入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筆者認為,企業的收入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取得的,取得這些收入是企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的人員和部門共同經營管理的結果,這種共同經營管理是以費用這一代價形式來表示的。為獲得收入所花費的合法性代價是全面的經營費用,不能因為收入的依附實體(產品或勞務)就認為與其有因果關系的支出就是所依附實體的成本,而不將其他未確定具體依附實體的費用包括在內。實際上與一定產品銷售收入相配比的銷售產品成本并不一定有嚴格意義上的因果關系,因為取得銷售收入的產品并不一定與所銷售特定產品的成本相對應。有的費用的發生也不一定與當期取得的收入相關,如企業研究開發費用、廣告費用、捐贈支出等都可能是使以后若干期受益的費用。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實際上是建立在會計期間假設和簡化計算的要求之上的,一定期間與收入相配比的費用是計人當期損益的期間費用。費用與收入只是在會計期間假設下進行比較的,過去僅將銷售費用、財務費用和管理費用確定為期間費用是不合適的。計入當期損益的期間費用應包括全部的費用,即合規的銷售產品或提供勞務的成本、營業稅金、銷售費用、財務費用、管理費用、所得稅費用等正常費用和單獨列出的非常費用及非合規費用。在這一認識下的利潤是一定會計期間的收入與合規的正常費用、非常費用及非合規費用相配比的期間經營結果。
四、費用與所有者權益
我國新基本準則是將“損失”作為利潤要素和所有者權益要素的直接抵減項列出的,這一處理與國際會計準則中將損失列入費用要素的處理有所不同。那么,應該如何正確認識損失的處理問題呢。我國新基本準則的利潤要素、所有者權益要素中損失的定義與費用要素的定義在內容上的不同之處在是否為“日常活動”的支出。新準則規定的損失是非日?;顒铀l生的支出,費用是日?;顒铀l生的支出,但二者均是導致所有者權益減少和與向所有者分配利潤無關的支出。筆者認為,企業損失均為在日?;顒又邪l生的支出,非常損失支出是在日?;顒又蟹钦0l生的支出,日?;顒又邪l生的流動資產相關損失與長期性資產相關損失在性質上是相同的,不應將損失不列為日?;顒铀l生的支出。在確定“損失”與其他的費用均為日常活動中發生的支出后,從總額上確定包括“損失”在內的費用總額是有意義的。在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中,將一定經營期間所發生的費用總數額予以匯總,以幫助“財務會計報表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做出評價或者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