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 16:33:46
序論:在您撰寫健康教育課程的意義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90年代在美國心理學界興起的一種新的研究思潮,它利用心理學較為成熟、完善的實驗測量方法,研究人類積極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潛能等積極方面。積極心理學強調關注普通人的積極力量,提倡以一種積極的觀念重新解讀人的心理現象,并在該過程中挖掘個體在現有條件下獲得幸福感受的各種因素。積極心理學相信人性的優點和價值,主張用積極的理念審視人的潛力與價值,使人的積極品質得到培養,人固有的正向力量得到激發,人格優勢和心理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真正獲得美好幸福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的本質與目標就是尋求人類的人文關懷與終極關懷,它以關懷全人類的福祉為宗旨,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筆者認為,作為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吸收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要素,著眼于全體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進一步提高課程的實效性。
一、以增進學生的積極體驗和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為核心,構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積極目標
課程目標不僅是課程建設的出發點,也是課程建設的歸宿。課程目標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方向具有規范作用,它指導著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程評價等。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明確指出,能夠時常體驗到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積極心理學的核心目標就是幫助人們增進主觀幸福感,獲得幸福體驗。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不僅僅是矯治心理缺陷、預防心理問題,更主要的是挖掘大學生的各種外顯和潛隱的積極體驗,并在實踐中擴展和深化這些積極體驗,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和積極人格,使大學生能夠學會以欣賞的態度對待生活,提升創造幸福的能力,增進大學生的幸福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面向全體大學生、促進大學生心理成長的發展性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課程目標設計從內容上來說應當達到知識、情感、意志和行為的統一。課程教學不僅需要傳授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實踐訓練促進知識在個體身上的內化,使之養成良好的心理行為習慣。很多心理健康知識是淺顯易懂的,關鍵是在學生現實生活中能否意識到,自覺轉化為行動。只有心靈受到最真實的觸動,才能做到知情意的統一。教育的本質在于引導人的發展,在于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人文關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精神,心理健康教育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設計中,尤其要注重結合教學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以情感人,以情怡人,以情育人,發揮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受到感悟,實現情感的升華。
二、以積極、生動、實用的內容為主體,豐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
我們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識,都以怎樣獲得我們本性所不斷追求的幸福為對象(自然的體系)。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是關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學,也是關于人的幸福、發展、快樂、滿意的科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價值就是健康(health)、和諧(harmony)、幸福(happiness)。在3H的價值指引下,應該把握以下三個方面來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
1.積極性。積極心理學以積極情感體驗、積極人格和積極的組織系統為支柱內容,這就決定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中應該注重積極導向,應該更加注重大學生潛能的開發、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在課程內容選擇中,要注重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與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將提升主觀幸福感、塑造積極人格、創造積極環境融入課程中,如在課程中,如設置“學會感恩”“塑造樂觀人格”“積極的情緒管理”“愛與幸福指數”等專題,介紹和行為訓練內容。
2.實用性。調查顯示,對于課程內容的設置,大學生普遍認為除了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論知識以外,更希望在課程內容中增加一些符合他們年齡和心理特點、更具有實用性的內容,所以,課程內容的設置必須緊密結合學生實際生活和現實需求,將那些能夠幫助學生走出困惑,提高心理調適能力、優化心理品質,使他們能夠快樂地學習和生活的內容都列入課程內容,如開設與每個學生密切相關的人際交往、情緒調節、自我意識等內容的專題學習研討。
3.以學生為本。積極心理學注重激發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實現個人的自我成長和自我發展,達到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目的,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實現了心理學研究的返璞歸真。歐美國家的學校心理教育理念正在從由“讓學生適應學?!钡健白寣W校適應學生、為絕大多數學生提供最有意義的教育”方向轉變。以歐美國家的心理教育理念為借鑒,我們要堅持以學生為根本,面向所有學生,選擇符合學生心理發展需要的、喜聞樂見的內容,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使之體會主觀自我對解讀生活事件的主控功能,培養其主觀幸福感、樂觀、自尊、希望等積極的人格品質。大學生是處于特定發展階段的群體,對應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是階段性、發展性的。我們應該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開展分層的教學活動,立足教育、重在指導,解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學習、生活、成長中普遍遇到的問題。比如,可以針對大一新生的學習適應、大二學生的自我意識、大三學生的人際關系和戀愛、大四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及就業創業等不同內容,開設有針對的輔導講座。
三、以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方法改進高校心理健康教學模式
作為學習氣氛的重要調節因素,情感體驗本身也是教學的組成部分,這一點在以體驗為主、以自我教育為主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體現得尤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只有能夠激發大學生的個人心路歷程,并使他們在情感交融和思維激蕩中產生強烈深刻的情緒和情感體驗,才能真正達到促進學生心理品質和心理能力發展提高的課程目的,才是真正有價值的課程。在積極心理學指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改變以單純的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形式,應采用互動式、體驗式、活動式等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情感體驗、交往互動、反思領悟與行為訓練,實現認識提高、反思建構、行為固化的統一。
案例教學與講授教學相對,改變了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方法。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的,對有關知識、情感、意志的學習主題,為學生提供生動典型案例,組織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思考,引導學生主動觀察心理現象、尋找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案例教學最突出的特點是實踐性和生動性,它雖然不直接傳授理論知識,但是卻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案例為載體把學生引入真實的境界,引導學生認識現實、了解社會、融入現實社會活動中,鼓勵他們自主參與,主動思考,擴展知識,提升現實生活經驗,促進大學生自我心理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達到身心和諧。
互動式教學是一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引導、幫助和啟發下,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學生的思維,重組學生的知識結構,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互動性較強的課程,多數內容都需要學生參與互動才能完成。教學中,可以采用以小組分享為主的互動性教學形式,包括角色扮演、自畫像、心理影片賞析、個案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分析反思自己,鼓勵學生交流分享心得感受,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在感受中發展,在發展中成長。
體驗式教學是指在某一假定的模擬環境,學生扮演特定角色,通過觀察、參與、體驗、反思等過程,在實踐中得以體驗,在體驗中得以成長,在成長中得以提高。體驗式教學以活動為載體,用生動鮮活的體驗、體會、感想、啟迪說話,拋棄了傳統教學的蒼白說教,通過團體咨詢、角色扮演等方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體驗,使學生通過自身的體驗和內省建構心理健康知識,體驗感悟知識背后的意蘊,通過體驗與實踐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四、提升教師的積極素質,創建積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藝術,藝術水平的高低直接取決于教育主導者教師的素質。積極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視環境因素,認為積極的環境對于增進大學生的主觀體驗、塑造積極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要秉承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堅持以外顯和潛在的積極品質為出發點和歸宿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教師是人類美德和優勢的體現者和傳承者,教師的言傳身教對每一個學生都有著有形和無形的強大影響力。教師要自覺提升自身的積極素質,積極開發自身的美德和優勢,善于調整心態,不斷增進個人的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感、事業快樂感與工作流暢感,直接對學生施加影響。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圍繞著激發、大學生自主參與、自主體驗、自主感悟而展開的自我教育課程。為發揮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的自我探索、自我教育,教師就要打破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固著,以積極地展開教學,鉆研教學技術,提升教學水平,采用多元化、活潑生動的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用個體的優勢和力量感受生活,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樂觀地面對未來。
教師要以積極的、欣賞的態度看待每一位學生,樹立“每個學生都在成長、每個學生都有閃光點”的積極信念,充分尊重學生,重視學生自我成長的經驗、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用心發現學生的長處和優點,鼓勵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將心理問題當做一個展現自我能力和挖掘潛在積極品質的機會,充分發揮潛能,將教育過程轉變為學生積極主動的求知行為,變成師生積極互動、心靈對話的過程。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主導者、管理者,而是引導者、協助者、激勵者,關心、接納學生的精神世界,鼓勵學生挖掘潛在的積極力量,師生之間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
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人的積極力量和美德,為心理健康教育開拓了新的視野,促進了心理健康教育回歸本原,也促使大學生心理素質積極健康發展。我們要不斷創新、深入探索,進一步構建完善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參考文獻:
[1]K.M.Sheldon&Laura King,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
[2]任俊,葉浩生.積極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核心[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4,33(4).
[3]陳時見.課程與教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李高峰,汪明.對“三位一體”課程目標的解讀[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22).
[5]楊欽芬.論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程屬性及有效實施[J].前沿,2006(1).
關鍵詞:人本主義教學觀;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啟示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素質教育課程,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本文嘗試把人本主義的教學理論引入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希望對改變這種困境能有所幫助。人本主義教學觀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在教育心理學中的貫徹與應用,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啟示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教育目標從“治療和矯正”到“預防和發展”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人都有積極的心理潛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長能力。教育目標應該指向學生個人的創造性、目的和意義,是培養積極愉快、適應時代變化的心理健康的人。因此,作為高職院校培養的高級技能型人才,不僅要具備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要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愉快地、創造性地學習和工作,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要面向全體學生,突出預防和發展性,而不僅僅是針對個別學生心理問題的治療和矯正。
二、教學過程從“教師為中心”到“學生為中心”
以學生為中心,避免單純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突出學生內在學習和意義學習,是人本主義教學觀的核心思想。就針對高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如何保證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筆者認為在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中,應采用靈活多變的動態教學法。具體來說,就是教師與學生,以問題、情境或活動為中心,展開互動式的教學過程,通過師生間和學生間的交流、溝通和討論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針對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高職院校在動態教學法實施的過程中,應改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采用體驗互動式教學,將心理測驗、心理訓練活動、心理體驗與心理知識的講授融為一體,使學生在自己領悟的基礎上,理解心理學的理論,并運用所學的心理調節方法,解決自己的心理困擾,提升自身心理素質。
三、預設和生成的教學安排
傳統的“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多沿用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教材編寫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實踐性和針對性不強?;谶@種現狀,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高效教學應當從改革教學內容入手,保留基本的、必要的心理學理論,增加與高職生生活、學習聯系緊密的相關教學內容。教師一方面根據教學計劃認真備課、授課,另一方面也要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以及社會出現的新情況,隨時調整教學計劃,使教學更有針對性、實效性。
四、教學評價從“教師說了算”到“多元評價相結合”
在教學評價上,人本主義教育觀認為,學習的程度和價值應由學習者自己來評價,以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啟示我們,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應關注學生自己的感受,從操作上講,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參與學習評價,建立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定相結合的學習評價機制。
此外,人本主義教學觀還強調在教學中建立真誠、關注、理解的和諧師生關系,這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工作也是一個有益的啟發: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像朋友一樣和學生相處,又像慈祥的長者一樣耐心幫助學生,以自己的真誠幫助贏得學生發自內心的尊重。我們應該相信,將人本主義教學觀的理念引入到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中來,對促進人的真正發展,促進教學的改革和模式的轉變,將會有著極大的借鑒和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袁朝輝.人本主義教學理論述評[J].咸寧學院學報,2010(03).
[2]肖三蓉,王 挺,劉 穎.人本主義教學觀對高校公共心理學教學的啟示[J].新課改研究(高等教育),2011(03).
[3]簡福平,吳雪梅.當代主要心理學流派及其對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示[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5(01).
論文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課程內容 資源利用
論文摘要:積極的自我意識教育,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挫折觀的教育,頑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興趣、愛好、需要、友誼以及成就感、榮譽感等各種心理狀態的正常發展,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具體內容。課堂教學、校園文化、校園活動和校園音樂活動是實現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有效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學校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等各育的基礎。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不能僅僅依賴課堂教學,為了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除課堂教學之外,還必須充分利用學校的物質和文化環境等資源,使學生在自我意識、人際關系、人際交往、社會適應能力、頑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興趣、愛好、需要、友誼、交往以及成就感、榮譽感等各種心理素質等方面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本文就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及其資源利用途徑作了初步的探討,以期更好地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及目標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包括積極的自我意識教育,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挫折觀的教育,頑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興趣、愛好、需要、友誼,以及成就感、榮譽感等各種心理狀態的正常發展等。
1.積極的自我意識教育
自我意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等內容。自我意識可分為積極的自我意識和消極的自我意識。積極的自我意識是健康人格的基礎,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表現為自我認識全面而客觀,既能夠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能夠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夠悅納自我,即能夠欣賞和接納自己;具有開放的自我結構,當經驗發生改變時,自我意識結構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同時,能夠吸納新經驗,調整自我意識的內容,使自我意識始終能夠與經驗保持一致和協調;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基本一致。根據積極自我意識的構成,學生積極自我意識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自我認識教育,正確的自我評價方法的教育和理想自我的教育。
2.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能力
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維護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人際關系和諧的學生,容易從他人那里獲得需要的信息和幫助,學習和生活比較順利,心情愉快,自信樂觀,有利于維護其心理健康和潛能的發揮。而人際關系失調的學生,在學習和生活處處受阻,心情抑郁,容易產生自卑、自傲、孤獨、敵對等不良心理,危害其心理健康。學生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教育主要包括人際關系認知的教育,人際交往技能培養,感情移入的訓練和避免人際沖突的心理教育,學生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形成離不開一定的人際環境和活動,通過校園內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各種環境和交往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主動打開心扉,排除心理的閉鎖性,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從而掌握人際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3.挫折觀的教育
每個人在生活當中都會遇到挫折,兒童青少年也在所難免。雖然挫折在人的生活中經常遇到,但是不同的人對挫折的態度卻不盡相同,挫折對于他們的意義也不一樣。有的人以積極的態度應付挫折,他們在挫折面前不害怕,不退縮,能夠冷靜地分析自身遭受挫折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消除挫折帶來的負性情緒,變挫折為激勵自己奮發進取的力量。而有的人則以消極的態度對待挫折,甚至對挫折采取消極對抗的行為。積極地對待挫折的態度是有利于個體的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的,而消極地對待挫折的態度,則容易使人長期處于負性情緒狀態之中,破壞個人的自我觀念和心理健康,甚至引發多種心理疾患。在我國當代兒童青少年當中,獨生子女較多,父母對他們過分保護現象比較嚴重,而學校的一些正規課程也很難涉及到在這方面的教育,因而導致不少學生的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因此,加強對學生的挫折觀教育,增強他們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
4.其它良好的心理素質
其它良好的心理素質主要包括:頑強的意志品質、積極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興趣、愛好、需要、友誼、交往以及成就感、榮譽感等各種心理狀態的正常發展。對兒童青少年來說,良好的心理素質集中體現在具有積極的學習動機,良好的學習心境,集中的注意力,活躍的思維力,沉著、穩定、輕松地面對各種重大學習任務的自我控制力,善于與他人共事、交往相處,開朗的性格,樂觀的情緒,不怕困難和挫折,具有適應各種生活環境的能力。如果我們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課程理念,則上述各方面的心理素質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比知識更重要,即更具有適用性和持久性。更何況在信息社會,有許多獲取有關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學校教育應更多地注意教學環境中能力、態度、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素質的培養和熏陶,這將更有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持續發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資源的利用途徑
1.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是實施隱性課程的主陣地。一方面,應從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的選擇入手,改變只教書不育人的狀況,促進健康個性、情感、態度、挫折觀、價值觀等對教學過程的滲透,實現知識目標與情感、態度目標的有效融合,使課堂教學進入心理健康教育與知識傳授相統一的新境界。另一方面,教師應該以愛心和對學生的尊重去贏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和培養技能外,還應該把教師本人的、品德、行為、意志、情感、態度以及需要、動機、理想、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方面的基本素質顯露給學生,從而對學生起到春雨潤物、潛移默化的影響。此外,教師要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發揮教師的典范作用,真正能把反映一定文化的、身體的、智慧的、情感的、意志和行為的等正面品質的內涵貫穿于整個潛在課程教育之中。教師應注意自己的儀表、裝束,做到舉止文明,行為得體。凡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做學生的楷模和榜樣,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學生,影響學生,提高學生的抱負水平和個性修養,培養利他意識和遵紀守法等行為習慣,形成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隱藏著能力、技能的培養以及態度、情感、信念和價值觀教育的好素材,其人格和心理素質的形成與學習學科課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關鍵的是使這些內容滲透到心理健康中去。一些隱藏著態度、情感、信念和價值觀等潛在的課程,通過教師的講解、剖析、啟發,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個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2.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以一種亞文化面貌出現,與企業文化、社區文化相比,它是層次最高的一種,它以其獨有的形式影響著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各種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校園文化建設,應成為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不可替代的渠道之一。良好的校園文化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非常重要,是實現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其健康的情感和個性品質的基本手段。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校園文化是一種潛在的教育力量,如文明良好的校風和班風,尊師重學的風尚,優美和諧的校園場所,這是靠純理論說教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所不能及的。文明健康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不僅在思想上受到啟發,更重要的是在情感上容易引起共鳴,達到教育目的。因此,首先要做好校園環境的美化工作,如注重校園綠化和建筑物的設計,利用墻報、黑板報、宣傳欄以及教室、寢室的陳設和裝飾等,對學生都具有潛移默化的熏陶和調節情緒的功效。優美的校園環境,再配以催人上進、鼓舞人心的名言警句,則更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態。
3.校園活動
課堂教學雖然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主陣地,但它畢竟受到教學時間和課堂內容的限制,不夠廣泛全面。為了彌補這一不足,以校園文化為載體,舉辦一些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競賽,文體活動,如大自然攝影展、心理健康知識搶答賽、有獎征文,開展演講賽、書法和美術比賽等活動,舉辦校園運動會、籃球賽等體育競技活動,組織旅游興趣小組、計算機興趣小組等興趣小組活動。這些活動本身蘊涵著育人功能,是提高學生人際認知與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興趣愛好,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
4.音樂活動
音樂是自然賦予人類的禮物,也是人們心靈跳動的聲音。音樂可以用獨特的旋律,喚起人們的思維與聯想,進而在其意識中再現生活的具體形象。在臨床心理學上,音樂治療已作為一個獨立的治療手段而受到人們的重視。音樂能夠對人的混亂無序的身心起到調節作用。音樂的次序和結構,特別是節奏因素會幫助一個人重新組織自己對外在世界的感知。一些兒童甚至很多成年人的內部世界常常是迷惑混亂的,音樂有序的結構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益的體驗,可以幫助他們從混亂中解放出來。音樂具有一定的社會性,可以訓練個人的社會合作、協同能力。學校通過組織各種音樂活動,如合唱,樂器合奏,舞蹈等等,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愉快的人際交往環境,讓他們在音樂活動中學習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正確的社會行為,行為的自我克制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并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評價。音樂活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的橋梁。當疾病使人與外界的正常聯系減少,產生孤獨感的時候,音樂是彌補這種情感需要的一種良好的手段。音樂活動為患者提供了一個通過音樂和語言交流來表達、宣泄內心情感的機會。患者在相互的情感交流中相互支持、理解和同情,使他們的各種心理和情感的困擾得到緩解?;颊咴谝魳坊顒又蝎@得了自我表現和成功感的機會,從而增加了自信心,恢復了心理健康。音樂教育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方式。音樂是直接抒感的藝術。由于音樂發自于心,所以能動之以情,音樂通過人的聽覺讓人感知,它的優美的旋律容易激發人的深切的情感。當一個人處于悲傷、不滿、壓抑、痛苦中時,利用音樂可以讓人的情緒得到緩解,解開心中的情結,從而抒懷,凈化心靈,幫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
參考文獻
關鍵詞:醫學院校 心理健康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R3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0-0134-01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1.不善交往
學生進入大學后,面對新的環境,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等都與中學有顯著的不同。一方面大學生們不再得到老師的細致關心和照顧,另一方面,同學都來自四面八方,他們的經濟文化背景各異,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也不同,因而交往也相對比較困難。有些學生希望能與別人交往,但由于個性或交往技巧的問題,不敢主動與人交往;總之,人際關系緊張或不協調是當今大學生最常見的心理困擾。
2.貧富差距引起的心理失衡
對于家庭貧困的學生來說,上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給他們帶來的壓力很大;而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學生過分重視物質享受。這種經濟懸殊容易使經濟困難的學生產生失落和不平衡感。
3.自我意識不健全
大學生的心理困擾大部分都與自我意識有關,例如不能客觀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對自我評價過高或過低,不能準確地自我定位,不能獨立地整合各方面信息、對自我的矛盾體驗等等。有些學生在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中存在某些缺陷。當進入大學后需要獨立處理各種問題時,這些缺陷就成為適應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障礙,也就必然會導致各種心理困擾。
二、醫學院校設置心理健康課程的意義
1.心理健康課程是醫學教育課程沒計中重要的環節
具體到醫學院的學生來說,其教育的特殊性不僅表現在學制長,理論、見習、實習的層層過關,而且終身學習的強度更大,這在無形之中給學生增添了巨大的壓力,也會引發心理問題的產生。學校如果不能恰當地引導學牛的心理發展和處理學生所產牛的心理問題,將會影響止常的教學秩序,也難以培養符合時展需要的合格的醫學人才,因此設計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課程在醫學教育課程設計中就顯得尤為重要。
2.心理健康課程設置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詮釋生命的內涵
在當前的教育中,學校過多關注了行為能力,忽視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心理品質與意識。尤其對于醫學院的大學生來說,只有讓自身首先做到心理健康、積極、樂觀、豁達,才能更好地治病救人,才能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醫生。對于醫學教育來說,也在承受著不斷襲來的新疾病的挑戰和面臨著病人心理承受能力的日益低下的情境,因此設置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課程更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在壓力之下不斷激活和提高大學生對于生命的使命感和控力,對于生命的深層領悟和全新闡釋,才能讓他信心百倍地面對疾病、面對病人。
三、關于醫學院校設置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建議
1.建立以心理健康課程為主,心理咨詢為輔的課程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納入到學校的課程體系中,并根據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目標體系,編寫出相應的教材,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操作化,并配以相應的心理健康課程的評價體系。只有心理健康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納入學校的主干課程中,才能從思想深處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讓心理咨詢室也充分體現它的價值,逐步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相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2.提升教師的專業素質
學校應該多提供給教師進修培訓的機會,進一步完善心理咨詢師的培訓工作,建立專業化的心理咨詢隊伍,給予學生符合身心發展規律的專業指導和健康引導。教師需要主動引領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
3.加強合作機制
學生的和諧發展不但需要學校教師的有效引導,也需要家長和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許多學生一踏入大學,徹底擺脫了受父母管制的壓力,缺少與父母的必要交流,而很多家長也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成長規律,只看重學習成績。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只有學校、家長和社會共同形成一個融洽的群體,關注學生自身的成長,從學生的心靈深處搭建起一座相通的橋梁,形成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強大凝聚力,吸取多方社會力量的援助和支持,營造人人關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253-02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與行為訓練為一體的公共課程。課程旨在使學生明確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增強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心理危機預防意識,掌握并應用心理健康知識,培養自我認知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切實提高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浙江理工大學從2012年9月開始面向全校4300多名新生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課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充分發揮師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開展課堂互動活動,避免單向的理論灌輸和知識傳授,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各種資源,利用相關的圖書資料、影視資料、心理測評工具等豐富教學手段。其中,4A網絡課程平臺的輔助教學在2012年教學開展實際中發揮了較好的效果,以其信息快捷、共享方便、符合90后大學生心理接受和發展機制的特點,深受師生好評。
一、課程開發建設目標
課程建設目標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著眼于培養學生情商、心理健康意識和能力。
(一)課程資源建設方面,重視教學內容呈現,有精心設計的學習環境,實現資源優化;尊重課程特色,豐富教學內容的表現形式;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課程的網絡電子資源,通過網上教學和輔導,積累素材,使網上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不斷得到提高,從而不斷改進和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將本課程的電子教案、自測練習、電子書、課程錄像和網絡自主學習資源等教學資料進行共享;將網絡課程教學經驗加以總結和凝練,上升至理論高度,從而公開發表和推廣。
(二)教學模式改革方面,網絡課程的內容組織方式研究,解決網絡課程教學的幾種教學方式;網絡課程的教學活動設計,提出解決分層、自主、協作學習方法;利用學習活動促進教學過程最優化的研究,網絡課程的SWOT分析。具體:
第一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課程或優質多媒體課件等數字化資源,即整合現有資源、添加自制資源,進行新的網絡自主學習區學習資源配置,并有效監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活動。
第二步,廣泛征求授課學生意見,邊使用網絡課程邊優化調整,即結合課程內容的需求,設計習題、測試題,并上傳到網絡課程中;設置網絡作業和測試,同時在網絡課程討論區設立討論主題,吸引同學們積極參與進來。
第三步,總結網絡課程建設和使用過程中經驗教訓,提煉完善網絡課程資源和教學改革模式成果,同時撰寫相關教研教改論文。
二、課程建設工作的主要內容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依托4A網絡平臺很好實現了課程資源的優化共享與交流,也是公共必修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的有益探索。符合課程實踐性、體驗性、自的互動特點,有效提升了公共必修課的效率和課堂實效。實踐、探索證明,基于4A網絡平臺輔助教學的課程契合學生發展需求實際,實現了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資訊,集優、豐富的專業學習資源,方便快捷的師生互動,課堂教學拓展成全程的學習資源,網絡平臺以心理專題學習型社區的形式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讓“四年一貫制”心理課堂成為可能。教學資源在平臺空間不僅是直接的積累和傳承,師生成了教學資源的共同創造主體,教學資源不斷優化、創新。
(一)數字化資源建設情況
全景開發,課堂內外資源有效銜接。課程資源建設方面,充分開發4A平臺技術功能。著重做好課件、教案、試題庫、視頻、電子書等教師團隊備課資源庫的建設,打造與課程主講同步的網絡課程體系和內容,打造學生輕松預習、復習的精品自助學習平臺。同時,建設師生課程資源交流共享平臺,師生一起圍繞課程主題尋找、豐富、共享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充分開發課程討論區、作業管理、資源庫功能。在平臺發起課程相關討論、研討話題,作業設計、布置,學生練習,教師答疑、批改等全線無障礙網上交流。同時借助資源庫,深化討論成果,共享研討資源。
項目建設完成相對完整的集課程導航、課程教學內容、課程資源、課程互動于一體的網絡互動平臺。教師團隊擁有教學資源交流互助空間,學生有學習資源共享創新平臺,師生互動、答疑很好實現。
(二)教學應用情況
1.實現全校性公共課的有效輔助教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公共必修課,輻射普及4000多名學生,教師團隊成員也近60人。4A網絡平臺很好實現了輔助教學作用,所有學生選修網絡課程、所有教學班級納入網絡平臺管理,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和教學質量的把控。網絡教學平臺的同步建設,也體現了課程開放性、發展性、普及性的教學理念?;窘虒W內容(含大綱、教案、PPT等)通過平臺權威,建有規范練習題庫,所有考試題目從題庫中隨機抽取,課程作業統一提交平臺批閱。
2.實現第一、第二課堂無縫對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商實踐環節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心理健康主題調研、心理情景劇、團體輔導實踐、心理健康講座等,要實現4000多新生的信息同步和實踐指導、質量把關,4A平臺可以發揮很好作用。首先,可以作為學生公認和優選的信息、獲取平臺,所有講座、活動信息上網公布,所有調研主題、成果,活動進展和總結上網共享。
同時,平臺提供了學生課前復習、課后自助學習的資源共享平臺,也是固定的心理健康學習、服務社區,是課程結束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觸角的有效延伸和拓展。
3.提升課程教學質量把控和教學反饋。以網絡平臺為抓手,全部教學資源和教學指導過程累積完整,可以方便查閱學生作業提交情況和教師批改情況,把控教學質量。所有學生主題調研報告的匯總上傳也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了解和針對性教育策略的制定。平臺也可以作為師生互相反饋教學經驗、教學評價,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有效溝通渠道,有助于良性教研氛圍和創新教學實踐的生成。網絡互動輔助教學也符合90后學生學習接受習慣,良性師生互動促進教學相長優化循環。
三、課程創新和特色
(一)4A網絡教學平臺實現了個性化課程定制功能,有靈活的自測策略支持和強大的數據分析功能,對所有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面監控,并能實現多模式的教學和智能化答疑,非常適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種一門課程幾十個教學班級的現狀,有利于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升,也助于教學交流和質量把控。
(二)課程在4A網絡平臺上進行教學活動以來,一年多的建設和使用,就已有近萬名師生直接受益。網絡資源共享模塊初具規模,相關教學課件、資源已全部上網;課程專題討論區初具人氣,師生暢通交流心理健康話題;課外作業互動平臺初現成效,全部學生作業上傳,教師答疑均在網上實現。網絡課程基本內容也已比較完善,練習系統已經形成,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習、交互、資源共享的網絡學習環境。
關鍵詞:素質拓展;拓展訓練;教學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
一所高職院校,所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全人格的學生,這應成為教育的第一宗旨。事實證明,具有健全的人格有助于青年學生適應急劇變化的社會,并有效地為社會服務。從這一個意義上講,著重與人的精神體能的提高的素質拓展訓練,將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新的“希望工程”,這對促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素質拓展訓練的概念
拓展訓練起源于“二戰”期間的英國。素質拓展訓練是傳統拓展訓練的一種演變,以獨特創意和訓練方式被推廣開來。素質拓展訓練的價值所在,就是將管理心理學、組織行為學以及發展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理論融入其中,以拓展訓練的培訓模式為載體,研發出一套是適應于企業規范管理和團隊建設的課程——拓展訓練課程。隨著拓展訓練的發展,拓展訓練進入本科甚至是高職的課程設置中,其中有相當多高校建立了大學生素質拓展訓練基地。素質拓展注重于對人的思想、心理、意志、品質、能力、身體以及頑強精神的一種磨練和考驗。[1]現代素質拓展是將傳統場地拓展訓練與生存體驗相結合,以在做中學為中心的全新體驗式培訓方式。它利用自然環境,通過精心設計的項目達到目的,全面提高受訓者的人格品質、心理素質和團隊精神。[2]
二、以素質拓展訓練作為項目化實踐內容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中青聯發(2002)14號《關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見》中指出,素質拓展要以開發大學生人力資源為著力點,進一步整合深化教學主渠道外,有助于學生提高綜合素質的各種活動和工作項目。素質拓展訓練作為一種適應當代教育發展需要的新型教學手段被應用到各個學科中,是時展的要求。
(一)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對高職生心理健康的具體影響
可提升心理素質。借助素質拓展訓練的體驗性和情景性,學習者可以在設置的項目情景中扮演某種角色,全心投入到訓練當中,這對于認識自身潛能、增強自信心相當有利。真正達到知情意合一。
促進專業技能提升。素質拓展訓練已經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訓練模式,通過形式多樣、變幻莫測的情景對青少年學生予以磨練,促使青少年克服心理惰性,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青少年學生以積極開拓的姿態去戰勝困難,提高解決問題的主體能動性,增強學習的遷移能力,促進專業技能的提升。
提升綜合職業素質。在整個培訓中通過每個人的發揮與自我的全面展現,從中更全面地認識到每個人的特長、優點及潛質所在,有助于幫助人們在實際工作中如何與他人溝通與交流,更好地發揮各自的特長與潛質及相互配合與協作、相互學習與借鑒,從而提升綜合職業素質。
(三)將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實現途徑
以突出職業性為原則,將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納入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以職業教學為中心,著重培養學生自我認知能力、緩解壓力能力、人際關系能力、控制情緒的能力、自我監控的能力、自我效能等健康的心理素養。以彌補高職院校學生存在的學習動力不足、缺乏敬業精神、合作精神,責任心差、紀律觀念、集體觀念淡薄等精神體能問題。
以拓展訓練為落腳點,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實施載體。要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育人目標,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僅靠理論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是遠遠不夠的,應拓寬心理教育的實施載體,充分利用互聯網快速、便捷、信息量大等優勢,營造心理健康氛圍,對學生進行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園論壇、QQ群、博客等交流平臺,以雙向交流和溝通的方式,讓學生在對話與互動中分析素質拓展訓練的心得,實現自我教育。
三、以素質拓展訓練作為項目化實踐內容進行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教學設計是提高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效率和興趣的技術過程。教學設計思路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素質拓展訓練中,關注學生心理成長、人格發展和心理素養。在具體教學設計中,將更強調四有“有目標、有專題、有項目、有模塊”,來達到總體成效。
(二)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過程的現代視野將教學看成一個系統的過程。系統的成分包括確立教學目標、進行教學分析、確定拓展項目、編寫具體教學實施措施、設計與實施總結性評價。具體的見列表1
課程總課時是24學時,其中理論講授部分占10個學時,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占14個學時,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將把重心放在拓展項目的設計上??梢愿鶕虒W目標、對象差異性設計和開發出更多的訓練項目。
三、素質拓展訓練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具體運用
素質拓展訓練在課程教學中的具體實施,就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各項具體的任務。在這種集仿真與游戲與一身的訓練中,學生主動積極去迎接困難,克服訓練過程的諸如緊張、恐懼等心理難關。隨之帶來的是發自內心的勝利感、自豪感和自我正視感,這種感覺稱之為高峰體驗。高峰體驗是心理健康的添加劑,心理學家Maslow認為,高峰體驗是一種短暫的自我實現。[3]這對于挖掘個人發展潛能、增強自信心和提高自我效能都具有傳統教育無法帶來的推動作用。以人際關系與交往能力這章內容進行的信任背摔的拓展訓練為例,具體實施過程包括如下步驟:第一,首先進行熱身運動,破冰之旅可以讓學生消除相互之間的隔閡。第二,培訓老師先進行情景設置,并示范背摔標準動作和注意事項、人床搭建、輔助等動作,學生跟做動作。第三,根據男女比例進行分組,每15人一組,分為三或四組。10人組成人床,4人輔助,1人輪流進行背摔體驗,培訓老師做保護。第四,體驗共享。在培訓老師帶領下,全體成員進行分享體驗,通過反思、自省、領悟、交流等方式分享在訓練過程中的表現出來的正性和負性的情感體驗??梢砸龑W生換位思考問題,促使學生實現理論學習向實際應用所做的知識遷移。
另外,在素質拓展訓練實施過程中,應注意把安全作為第一項重要責任。素質拓展訓練的一些訓練項目隊參訓學生在心理上具有較高的挑戰性。同時一些高空項目也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和安全隱患。將素質拓展訓練引入教學時,一定要提前周密安排項目安全措施,組織合理,操作得當,以保證拓展項目的順利開展,并消除學生的思想顧慮。
參考文獻:
[1]郭洪芹.素質拓展訓練在高校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教育探索,2009(11).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數學;心理健康教育;健全人格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5-0300-01
高中數學新課程強調課堂應以人的發展為目標,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全面素質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在大力開展素質教育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不但要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更應該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
1.高中數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1.1 積極調動原則。判斷一節高中數學課的好壞,不在于教師教的有多好,語言多么的精美,而重點在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否被調動起來,是否積極地參與到數學學習過程當中來。因此教師應該努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做好教學設計,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及時肯定學生課堂表現出來的優秀舉動,發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使學生樂學。
1.2 成功體驗原則。高中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問題的解決,積極地參與發言,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增強自信心,促進心理健康的發展,在成功的體驗中,學生得到認可,學習動機增強,愿意與同學分享成功的體驗,從而使人際交往能力得到提高。教師適時的點撥,課堂的肯定,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備教材備學生,注意考慮問題的設置,給學生增加體驗的機會。
1.3 和諧民主原則。和諧民主的氛圍是高中數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主要體現。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參與和合作。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鼓勵與指導。不使用語言暴力及體罰待,消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恐懼心理。對待學生因非智力因素出的錯誤,應以一種寬容的態度面對,維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在愛和關心中成長。通過有效的課堂管理,培養學生自覺、自強、自律的能力,能夠做到以正確態度面對自己出現的問題,而不是因為教師的威懾強迫自己去做。
1.4 滲透靈活機動原則。心理健康教育與課程教學的滲透沒有定法,在實施時要以學生為主體,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和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為目的,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學習問題和心理問題,不能死板滲透,留下很重的滲透方式的痕跡,這樣就會有作秀的嫌疑,也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2.高中數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策略
2.1 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課堂教學氣氛可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情緒心理學家曼德勒認為,環境刺激引起認識解釋,認識解釋引起喚醒的知覺,喚醒的知覺導致情緒體驗。心情良好則思路開闊、思維敏捷,情緒低落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所以,在教學中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下學習,學生才有充分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機會。
1.1.1 重視教學民主,參與群體學習。"教是為了不教"既是教學目的,又是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后一種自主的境界。學生具備了學習能力后主動地獲取知識,做到無師自悟,無師自通,而它的基礎就是教師平時的民主教學風格,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教學民主是提供給學生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學生心情愉悅,樂于接受新知,并能主動地提問,敢想、敢表白,思維處于一種積極的狀態。要敢于讓學生想、說、做,敢于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及群體討論去獲取知識。
1.1.2 運用合作教學,培養群體意識。在進行合作學習時,學生必須了解群體的目標任務,然后試著去達到這些目標,而這樣的了解不是自動的調節結果,必須經過學習,考慮到合作活動中方法和觀點的多重性,人際關系的復雜性,因而學生在觀點上會有一個較大的協調過程。這種協調大致有兩類:順應和同化。同化大多被看作是一種主動的調整,順應則是個體認識結構的變化。這種協調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群體意識,有效地防止孤癖型學生的產生。
2.2 克服浮躁心態,強化內控心理。由于學生的浮躁心態,造成學生在"反饋控制"階段所做的大量工作是:糾錯、改進、提高。要改變這種現狀,措施很多,其中確定一套正確的操作程序是非常必要的。
2.3 確定評價導向,體驗成功愉悅。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客觀標準,對教學活動及效果的價值判斷,評價的形式一般有相互評價、自我評價等。學生參與的評價過程實質也是學習做人的過程。相互評價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分步肯定評價法,不要以一個完美無缺的答案作為評價結果的唯一標準。這樣的相互評價,不僅保護了同學,幫助他樹立自尊、自信,鼓勵他自強,同時也培養了自己對人、對事客觀公正,善于待人的品質。而自我評價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反省的過程,通過評價進行自我調整,自我完善,從而提高學生做人的品質。
2.4 培養創造性思維,促進素質全面提高。學生在學習中"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發展,有利于他們將來進行更高層次的學習,進行更大的創造,更好地為人類造福。在教學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樣不僅加深對教學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靈活運用舊知解決新問題,創造性地發現教學的規律,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通過這樣有序、有目的引導、發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2.5 扭轉學困生的心理,讓他們體會數學的重要性。學困生是教學中最令老師頭疼的,但我們要知道,學困生不是笨,很多都是因為對數學不感興趣。通過活動,學生了解到要通過自己的實踐和嘗試去煅煉自己的實踐能力,為以后的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知道了學好數學的重要性,就不再討厭數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