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 16:33:46
序論:在您撰寫縣域經濟發展的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P鍵詞:縣域經濟;發展;財政
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進入新常態,支撐經濟發展的國內條件以及國外環境都有很大的變化,在這一階段,縣域經濟發展也處于一個新的狀態,對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承擔了至關重要的使命??h域經濟發展的戰略地位讓國家開始思考如何保證其發展的穩定與長久,在財政政策方面對縣域經濟發展實行更加優惠的財政稅收政策,適當調整現行的財政體制。
一、縣域經濟
縣域經濟是指在縣級行政區劃的地域內統籌安排和優化經濟社會資源而形成的開放的、功能完備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區域經濟。也就是說,首先,縣域經濟屬于區域經濟范疇,是一種行政區劃型區域經濟,它以縣城為中心,鄉鎮(尤其是建制鎮)為紐帶,廣大農村為腹地,城鄉兼容。其次,縣域經濟有一個較完整的市場調控主體,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動性,且具有地域特色,這種地域特色與其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相關聯??h域經濟是中國地方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如何發展縣域經濟一直是經濟理論界和實際部門熱議的問題。現階段縣域經濟發展滯后且不平衡,經濟產業層次較低。經濟是財政的基礎,縣域經濟的滯后導致財政困難日益突出。
二、目前縣域經濟發展的問題
第一,財政入不敷出,收支矛盾尖銳,制約了支持經濟發展的力度。城市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財政的支持,然而時下很多的縣域財政收支不平衡,支出遠遠大于收入,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尤其在近幾年來,受到全球經濟環境的影響,很多的縣域財政收入增長速度變慢,隨著國內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差異等,加上分稅制財政體制固有的不足和矛盾,這一體制的實施和運行,都加劇了全國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矛盾,不利于緩解全國區域分配不公,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實施和深化,致使全國性的縣鄉財政困難有擴大的趨勢,凸現出“三農”問題對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困擾。部分縣區的財政屬典型的“吃飯”財政, 僅兌現公教人員四項基本工資及各單位的正常運轉就存在著巨大的支出壓力 , 根本談不上拿出財力支持經濟與事業的發展。
第二,資金的限制也導致財政的職能難以發揮。首先,我國對于縣級的工商業經濟的補助一般較少,相關財政部門對于這些比較小的企業缺乏了解,監管力度不夠,企業缺乏經濟扶持,同時企業在銀行貸款困難也阻礙了縣級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其次,縣域財政對于農業的投資面窄,不具備規模效應,使得收支也比較單一,而且對于農業的投資不集中、不連續使得農業經濟發展緩慢。同時一些地區的農業產品出口率不高,在當地沒有形成企業規模,限制了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第三,一般的地區財政費用中,相關公教人員的工資占據了縣域財政收入中的一大部分,同時縣市一級還存在企業需要扶持,需要招商引資等財政支出,這些對當地財政都造成一定的壓力。我國縣域管轄的城鎮,一般其收入主要來源還是農業,收入不高,因而財政收入相對較低,加上財政供養的人員過多,編制困難,這都使得財政負擔過重,部門優化緩慢。再加上資金的調度難度大,公教人員的工資按照月份發放和同期其他部門也需要資金的支持等諸多影響因素,使得財政資金的周轉更加困難。
三、財政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建議
政府財政作為國民經濟的綜合反映,是各級政府履行職能的重要物質基礎、政策工具、體制保證和管理手段。運用財政政策工具,促進縣域經濟健康發展,是政府財政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中重要的內容。財政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是一個較大的工程 ,必須從多個方面同時做工作,才能從整體上對縣域經濟有所提高。
(一)加大國家財政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
從中央層面出發,國家財政對縣域經濟的發展作用最大。一是國家財政對縣域經濟發展,尤其是對農業基本建設投資比重應該提高;二是國家財政增加對縣域經濟社會的要素供給支持,特別是資本、技術、信息等要素;三是國家財政對農業經濟的結構調整供給支持需要加大,縣域經濟結構的戰略調整已推進多年,但至今收效不大,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結構調整缺乏強有力的財政支持,結構供給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不夠顯著。
(二)圍繞國家產業政策和投資方向,對縣域內的一些企業進行大力的扶持
當地財政部門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措施來提高縣域經濟發展,可以采取“一抓特色、二抓升級 、三抓拓展”的方式,對區域內現有的一些企業采取減負優惠的政策。將企業按照規模分成大中小三級,對于相對大型企業可以實行減少負擔的政策,實行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對于區域內的中小企業的幫扶力度應該更加大,因為中小企業相對缺少經濟實力,所以可以適當的采取企業貼息和企業補助,通過實際的手段來加快推進區域內中小企業從傳統企業向新型企業升級的速度,使其更加具有行業競爭力。同時還應該幫助區域內的企業進行可持續發展的轉型,通過現有科學技術和財政的幫扶,建設新型的節能減排基地,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為目標,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使得區域內企業長久穩定的運行。
(三)支持縣域現代農業發展
通過一定的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提高現有農業的整體生產水平,整合現有財政支出,幫扶農業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生產質量,提高縣域農業的整體水平。在此基礎之上 ,還應該注意對現有的服務業發展的支持,在發展當地企業和農業的同時還應該注意第三產業的發展,結合區域的實際情況,大力發展旅游業和現代流通業,形成新的區域經濟產業。
(四)提高對縣域投資平臺的建設力度
這主要包括對縣域信用擔保體系的建設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建設。在縣域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過程中可以和一些省級的信用擔保公司進行合作,根據區域實際情況對其實行股權投資等多種方式建立一個相關的擔保體系。在此過程中,提高區域內一些中小企業貸款的擔保能力,以利于形成規?;洜I;財政還應該投入相關的專項資金來保障信用擔保體系的穩定。與此同時,還應該大力發展農村信用合作金融機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信用合作金融機構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區的經濟發展,可以在更小的范圍內在更細化的人群中進行經濟投資,當地的農民、商戶和民營企業等可以將資金投入到當地的農村信用合作金融機構中,既提高了當地資金的運轉,同時還保障了縣域經濟發展中所需要的資金。
關鍵詞:縣域經濟 創新 突破口
1.陜西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原則與思路
陜西省縣域經濟的發展歷程,總結各地發展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壯大縣域經濟,應把握以下原則:
1.1因地制宜和敢于創新原則
各個縣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交通條件、勞動力素質、科技教育和經濟發展程度各不相同,必然形成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決定了各自的發展思路和產業開發的重點。選好主導產業,找準突破點,從資源優勢中培育特色,從傳統產品中篩選品牌,打造自己的特色產業。
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縣域經濟充滿活力。一是觀念創新。要把解放思想作為永恒的主題,樹立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的觀念。二是制度創新。堅持農村市場化取向的改革,修改不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制度,創造一個有利于縣域經濟穩定發展的環境。三是領導方法和方法創新。創建服務型政府,變直接干預為提供服務,便忙于應酬為超前籌謀,做到心中有數,追求實效。
1.2走開放帶動和城鄉互動原則
放手引進大中城市和發達地區的資金和技術,引進并購資金,彌補當地生產要素的缺口。鼓勵農民進縣城,聚集鎮,走出去,充分調動農民投資興業的熱情,帶動本地經濟的發展。最重要的是選好并推出好項目,全力以赴搞好招商引資工作。
城鄉互動解決現階段“三農”問題,繁榮農村經濟,通過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之對縣域經濟的投入,使城市和農村相互促進、協調發展,實現城鄉人民共富裕。
1.3可持續發展原則
實施可持續發展,必須處理好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關系,從源頭抓起,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嚴格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依法保護農民合法權益,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陜西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2.1增強縣域創新能力
第一,創新思想觀念,提高市場化程度。陜西縣域經濟發展必須以轉變觀念為先導,首先,應擴大交流、博采眾長,樹立開放的觀念;其次,應除舊布新,具備不大膽進取的精神,積極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開辟新市場,樹立創新的觀念;再次,應勇于挑戰,樹立競爭的觀念;最后,講求實效,樹立效率的觀念。
第二,創新體制,提高縣域經濟競爭力。提高縣域內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制定積極的人才政策,吸引、凝聚人才,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把高新技術、基礎理論研究的成果積極運用于縣域經濟的開發領域,為縣域經濟注入新的活力。
2.2縣域三大產業一體化發展
第一,培育和發展縣域特色經濟,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
培育和發展縣域特色經濟,是發展縣域經濟的戰略選擇。經濟基礎比較好的縣,重新整合生產要素,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全面提升競爭力。產業相同或相近的縣域,要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加強協作,促進共同開發。在明確縣域經濟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各打各的優勢仗,各唱各的特色戲,努力形成以果業、畜牧業為龍頭,各種特色經濟合理布局、競相發展的新格局。
第二,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龍頭企業的發展狀況決定了整個農業產業化的進程、質量和效果。選擇發展勢頭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業,提供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增強其核心競爭能力,使之成為產業化的脊梁;對現有經營狀況一般但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引進有資金實力、有較好品牌的企業進行改造,注入資金,引入機制,使之盡快壯大起來;鼓勵引導城市各類工商企業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為農業產業化增添新活力。
第三,全面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健全和完善縣、鄉、村和民間農技組織共同發展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鼓勵農技人員帶薪參與技術承包、技術入股,領辦、興辦農業科技示范園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3著力發展民營和勞務經濟
第一,放手發展民營經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縣辦企業和鄉鎮企業的普遍改制,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大大增強了縣域經濟的活力。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拓寬民營經濟的融資渠道。引導民營企業樹立誠信敬業、守法經營的觀念,充分發揮民營經濟在縣域經濟中的生力軍作用。
第二,發展勞務經濟,引導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
切實加強與省內外特別是發達地區經常性的聯系和溝通,有序組織勞務輸出,有條件的還應逐步拓展國際勞務輸出的渠道。同時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管理和服務,切實維護民工的合法權益。
規范和完善城鎮管理,強化社會治安、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服務功能,為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拓展空間,創造條件。逐步取消農業與非農業的二元戶籍制度,促進農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
2.4大力發展小城鎮,走鄉村城市化道路
根據區域空間發展的結構狀況對發展不平衡的部分進行補充和完善,形成合理的城鎮體系,從而使大城市形成區域的經濟中心,充分發揮它們在區域中的輻射作用,其次可以通過各類城市在功能上的互補形成城市化的網絡體系,實現大中小城市和城鎮的有機結合;再次還可以通過城鎮體系發展區域經濟,進一步推動農村工業化,鄉村城市化,農村現代化以及城市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許經勇.中國特色城鎮化、農民工特殊群體與發展縣域經濟[R].廈門大學經濟學院,2006
[2] 李松志,劉葉飚.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可持發展障礙與對策[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
[3] 孫柏軍.內蒙古寧城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07.
關鍵詞:新常態;安徽?。豢h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1
2015年,安徽全省62個縣(市)地區生產總值總量突破萬億大關,增長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9%,縣域經濟已經占居安徽的“半壁江山”。但是隨著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由于縣域經濟的整體素質不高,抵御風險能力較弱,縣域經濟首先受到的沖擊。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如何加快推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對保持安徽省經濟平穩健康較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安徽省縣域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
1.區域發展不平衡
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總體呈現東高西低、南強北弱的格局,即皖江縣域發展水平較高,皖北、皖西發展較低。2015年皖江示范區37個縣(市)以占全省縣域44.7%的人口創造了62.4%的GDP、67.4%的財政收入,人均GDP比全省縣域高30.6%;而皖北17個縣總人口數占全省縣域44.5%,其GDP、財政收入分別僅占29.5%和25.1%,人均GDP僅相當于全省的69.3%左右。
2.產業層次偏低
從農業看,一產比重比全省高6.8個百分點,其中,25個縣(市)一產占比超過20%,定遠、阜南等6個縣一產占比超過30%,臨泉高達42.4%。從工業看,主要集中在煤炭、建材、紡織、服裝等過剩產能行業,且多處于產業鏈低端,中小企業偏多,抗風險能力較差。從服務業看,縣域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三產比重比全省低7.3個百分點,多集中在餐飲、批發零售等傳統低端服務業領域,金融、物流、文化創意等生產業發展不足。
3.縣域城鎮化質量不高
一是人口集聚水平較低。2015年縣域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38.7%,比全省低11.8個百分點。二是土地城鎮化快于人的城鎮化。城鎮化發展仍然存在“拼土地、拼資源、拼成本”的不可持續問題。三是城鎮功能嚴重不足。大量小城鎮基礎設施薄弱,配套服務不足,難以滿足廣大城鎮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限制了城鎮人口和產業的容納能力。
4.資金短缺問題凸顯
從財力保障看,全省縣域財政支出高出收入80%,對財政轉移支付依賴較重。62個縣(市)中只有肥西、繁昌、寧國、銅陵、鳳臺5縣(市)財政收入大于支出,其他財政均收不抵支。從信貸看,縣域金融C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占全省比重比縣域GDP所占比重低21.6個百分點,存貸比低于全省19.3個百分點,信貸供需矛盾較突出。從招商引資看,很多縣(市)對縣外資金吸引力較弱,2015年縣域投資額占全省的45.9%,均低于經濟及人口占比,人均投資也僅為全省的一半左右。
二、加快安徽省縣域經濟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1.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進一步擴大縣(市)和重點鎮的經濟管理權限,賦予其更大的發展自和決策權。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加大對貧困縣、革命老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深化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改革,提升縣域骨干金融企業競爭力。推動縣城鎮管理體制改革,支持經濟強縣、重點鎮和文化旅游名鎮加快城鎮化步伐,引導其逐步向小城市發展。大力支持縣域民營經濟發展,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為民營經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2.積極推進區劃調整,拓寬縣域經濟發展空間
沿海發達地區和我省巢湖市區劃調整的實踐表明,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對縣域經濟發展作用明顯。當前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應繼續推進我省區劃調整,適時推進縣改區、縣改市。進一步擴大中心城市行政區劃,帶動和拓寬縣域經濟發展空間。同時,應借鑒浙江經驗,把培育特色小(城)鎮作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切入點,通過政府推動、政策扶持、體制創新、市場運作等,加強特色?。ǔ牵╂偨ㄔO,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大健康、休閑體育、生態農業等優勢特色產業。
3.加快縣域園區轉型升級步伐,促進產城融合
縣域省級開發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關鍵力量。當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當務之急是促進縣域開發園區轉型升級。要圍繞核心企業、龍頭企業,發展相關配套產業,著力打造特色產業集群。要進一步強化開發區城鎮功能和服務功能,積極推進縣域開發區產城一體化發展,加快縣域城鎮化步伐,增強縣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雙輪驅動力。要把提升招商引資作為進一步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要更加注重服務業招商和產業鏈招商,不斷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
4.大力發展服務業,塑造縣域經濟發展新支撐
順應經濟轉型發展趨勢,將大力發展服務業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生產集聚區,引進培育一批服務業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促進服務業與現代農業、現代制造業以及城鎮化的互動發展。以社區服務、信息咨詢、文化旅游、健康養老等生活業發展為切入點,加快縣域服務業轉型升級,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縣域服務業領域。
5.加強南北結對合作,提高皖北縣域經濟發展能力
皖北是安徽縣域經濟的“洼地”,應進一步深化南北結對合作,提升合作的領域和層次作為突破口,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進園區合作共建,共同構建產業配套體系,積極引進優質企業和資金、人才資源。同時,要著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打造一批上規模、有實力的農業龍頭骨干,培育發展一批新能源、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極具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增強皖北縣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安徽省統計局.縣域經濟壯大 占居“半壁江山”[EB/OL].http:///tjj/web/info_view.jsp?strId=1461832711565334,2016-4-28.
一、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亟待解決五大問題
(一)整體發展思路和路徑有待厘清,發展模式有待轉型
國內縣域經濟發達的浙江、蘇南和珠三角地區形成了三種發展模式。浙江模式是通過市場化來促進工業化;蘇南模式走的是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珠三角則是主要依靠承接國外和香港產業轉移的外向型發展模式。三種模式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從本質上看,前兩種模式走的是自主發展之路,有扎實的產業基礎和核心競爭力,后一種模式則是依附性發展,容易遭受外部經濟沖擊,需要加快轉型。
淮安等欠發達地區目前以承接東部或周邊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為主要發展思路,走的是珠三角早期的依附性發展路徑,雖然縣域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但很多縣主要承接的是發達地區轉移過來的化工、機械等用地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甚至是一些產能過剩產業,高能耗、高污染產業,而且所承接產業的規模和體量很有限,無法形成自身清晰的發展定位和產業導向,工業化缺乏推手,需要加快轉型。
(二)支撐性平臺建設滯后,重園區建設輕專業市場體系建設
平臺載體建設是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各地都比較注重平臺建設。但淮安等一些欠發達地區各區縣在各種平臺載體中并未明確哪些是要著力打造的支撐性平臺,哪些屬保障性平臺。事實上,從發達地區的實踐經驗看,園區和專業市場體系是引領縣域經濟發展的兩大支撐性平臺,其他平臺都屬保障性平臺,要圍繞和服務于這兩大平臺建設。
園區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引擎,它不僅是產品的生產基地和供給基地,還是產業集群、經濟聚集的重要載體。專業市場及營銷網絡是原材料和產品供給與產品需求之間的橋梁。但從目前淮安等欠發達地區縣域發展情況看,各區縣重園區建設輕專業市場體系建設。園區只是工業園區,功能單一,沒有原材料、半成品、專業設備和成品專業市場做支撐,無法形成高度產業集群和發達的塊狀經濟。
(三)區縣園區產業定位不明確,區域間相互惡性競爭
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的特色化發展非常明顯,有的以紡織業為特色,有的以珍珠業、襪業為特色,有的以小商品產業著稱。這種特色化發展避免了各地惡性競爭,獲得規模經濟效應且相互依賴相互促進。
淮安等欠發達地區各區縣園區只能依據資源和招商引資情況確定化工、機械及零部件為主導產業,產業布局、發展定位同質化,產業鏈短而不全,“一縣一特、一村一品”的塊狀經濟格局還沒有形成,導致招商變搶商,手段大多是提供競相降低的廉價土地資源和稅收優惠等政策,園區帶動成效不明顯。
(四)有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意識和政策措施,但缺少相應平臺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使民間的張力得以釋放是蘇南模式和浙江模式的一大精髓?;窗驳惹钒l達地區也很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出臺了各種關于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優惠措施,但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缺少平臺。更具體地說,園區是中大型企業創業平臺,專業市場才是中小企業、微型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創業平臺。只有大力發展各類專業市場體系解決了中小民營企業創業的平臺問題,欠發達地區的縣域民營經濟才能大發展。
(五)地市和區縣的職能、體制機制亟需厘清和明確
從實際情況看,淮安等欠發達地區地市與區縣之間人事、財政等體制機制矛盾已成為縣域開發區建設瓶頸,項目審批、土地、規劃等管轄權限的制約,影響項目建設進度??捎秘斄o張,融資渠道和手段缺乏使得園區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加之土地指標較少,項目等地、等配套現象突出。地市級政府繼續簡政放權,保障區縣園區用地需求是縣域園區建設的保障。
二、應出臺系列政策措施,實現縣域經濟跨越發展
(一)承接發達地區縣域發展模式轉移,確定民營化發展思路和方向,實現以商帶工
利用民營化和市場化推進工業化是浙江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和蘇南發展模式的精髓?;窗驳惹钒l達地區不僅要承接其產業轉移,還要承接其發展模式的轉移,要實施專業市場建設工程,建立起從原料到產品生產、銷售的較為配套的、全方位開放的市場體系,走“建一方市場、興一個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百姓”之路,實現以商帶工,帶動園區形成完整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獲得市場的競爭優勢。
(二)著力培養區縣特色產業集群,明確園區產業定位,實現以工促工
學習浙江經驗,發展塊狀經濟。每個縣重點圍繞一個或幾個優勢產業形成從研發、 生產到物流、營銷一個配套的產業體系, 形成“一縣一特、一村一品”的塊狀經濟布局, 避免各區縣惡性競爭和重復建設,共同獲取規模經濟效應。同時, 鼓勵支持與發達地區“結對子”, 共建園區,借力發展。引導區縣招商引資不僅要注重引資規模,更要注重引資背后的品牌、管理理念、技術平臺、市場空間、環境保護、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培養和形成等。
(三)培育人才和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為園區和專業市場建設提供保障
浙江發展迅速就得益于龐大的營銷人員及其營銷網絡,蘇南地區則得益于龐大的技工人才隊伍。要擺脫依附性發展,只有著力培養四支隊伍,以提高自身發展能力:一支具有現代市場意識和經營能力的民營企業家隊伍、一支掌握營銷技巧和營銷網絡的營銷人員隊伍、一支具有服務意識和管理能力的政府管理人員隊伍、一支龐大的掌握各種技能并具有技術革新能力的高級技工隊伍。圍繞專業市場建設實施民營經濟發展三大工程,形成相對龐大的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隊伍。
(四)著力功能配套的平臺載體建設,強力服務縣域園區建設和專業市場建設
物流發展是專業市場發展的重要條件。沒有有形的和無形的四通八達的物流網絡,專業市場發展不起來,或者發達不起來。因此,要著力打造物流運輸平臺;大膽創新,打造金融服務平臺、科技創新和信息服務平臺等功能配套平臺載體建設,強力服務縣域園區建設和專業市場建設
(五)加強各級財政支持,繼續簡政放權,促進區縣園區建設大發展
一是加大國家、省、 地市級財政支持力度。各級政府應根據實際情況, 每年統籌安排資金用于促進縣域基礎設施、 園區開發和專業市場等建設。
二是進一步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很多發達地區都減少了行政審批項目。比如凡是省授予市里的經濟管理權限,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一律授予縣(市、區)。市級行政審批項目繼續削減30%以上。
三是進一步下放投資項目審批權限。建議淮安等地原由市級備案的國內企業投資項目,全部委托項目所在地的縣(市、區)備案。市屬企業需核準或備案的項目可自行選擇由市級或所在縣(市、區)核準或備案。除國家、 省另有規定外,省以上審批、核準的項目,由縣(市、區)直接上報,同時抄報市級備案。同時,建議總投資3億美元以下的鼓勵類和允許類外商投資項目(國家另有規定除外)、國省道施工許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項目,下放到項目所在縣(市、區)審批。原屬市政府審批權限的具體建設項目供地(包括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方案), 由縣(市)政府審批。
四是進一步簡化證照辦理手續。建議淮安等地,凡縣(市)政府確定的重點項目,符合市場主體登記條件的,在取得法定的企業登記前置審批文件前,可憑政府有關文件到工商部門辦理籌建登記。
五是保障用地需求。 建議淮安等地,已列入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確需占用基本農田的重點建設項目,經縣(市、區)政府審核同意,可以使用增劃的基本農田面積指標,按占用一般耕地報批。市政府根據省下達的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指標, 將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農轉用指標和建設占用耕地指標分解下達各縣(市、區)政府,各地在安排年度計劃指標時,應優先考慮試點鎮、中心鎮用地需要。
參考資料:
[1]徐小佶,韋信寬.縣域經濟發展模式[M].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一、古浪縣經濟金融發展概況
1.縣域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古浪縣地處河西走廊東段,為古絲綢之路要沖,總面積5103平方公里,轄10鄉9鎮251個行政村,總人口39.82萬人,其中農村人口35.58萬人,屬國扶貧困縣。近年來,該縣大力實施“四五四”發展戰略,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多方招商引資搭建發展平臺,宏觀經濟呈現出增速加快、效益提升、生態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良好態勢。初步形成了以“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為主導的農業支柱產業,以水泥、電石、衛生紙、石灰氮、雙氫胺、面粉加工為主導的工業支柱產業。至2014年末,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9.76億元,增長8.2%;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11.8億元,增長5.3%;實現工業增加值9.37億元,增長14.2%;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4.18億元,增長8.2%;實現大口徑財政性收入3.16億元,增長18.22%,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4.58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507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4589元,分別增長14.4%和9.3%??h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逐步增強。
2.銀行業服務縣域經濟作用明顯。古浪縣現有政策性銀行、大型銀行、郵儲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5類銀行機構,其中農業發展銀行網點1個,工商銀行網點1個,建設銀行網點1個,農業銀行網點4個,郵儲銀行網點8個,甘肅銀行網點1個,農村信用社網點22個,銀行網點遍布全縣各鄉鎮??梢?,從銀行機構種類和網點數量上看,該縣屬于銀行組織體系較為健全的縣域,業務基本覆蓋全縣各鄉鎮和行政村。近年來,按照“政府主導、金融參與、企業配合、多方聯動、合力共建”的工作思路,古浪縣各銀行機構積極配合政府安排,在金融產品創新、服務方式創新和組織創新等方面進行了諸多積極探索。截止2014年12月末,全縣銀行機構存款總額達71.32億元,同比增長24.91%,貸款總額達到47.34億元,增長30.70%。全縣金融機構中,農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占主導地位,各項存、貸款分別占全縣金融機構的80.05%和83.62%。
二、銀行業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困難及問題
1.經濟環境滯后,銀行支持的動力不足。一是農業方面:古浪縣農業是一個脆弱產業,境內水資源嚴重缺乏,多沙漠和山地,山區人口占全縣1/3,川區人口通過推進“下山入川”工程逐年增加。農業灌溉主要依靠黃河提灌工程,農業成本高于其他同類地區。加之農田開發期短,土地貧瘠產出較低,轄區80%的農戶還停留在傳統的種養業等弱勢產業上,規?;a經營方式占比較低。全縣農戶貧困面大,有近20萬貧困人口,貧困程度深。二是工業方面:縣域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地方屬地優勢企業很少,粗加工、低技術、低附加值的經營模式仍是縣域經濟的主體模式。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18家,工業產值27.45億元,主要經營水泥、電石、石灰氮、雙氫胺等生產項目。規模以下企業1117家,年產值12.79億元,平均114萬元,主要生產麥芽、衛生紙、面粉加工、釀造等輕工項目。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僅占全市的10.72%,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產業規模偏小、結構雷同、投入不足,經濟基礎薄弱,抵抗風險能力較弱,總體仍屬于欠發達地區的深度貧困縣。因此,對于以商業化經營,利潤為目標的現行銀行體制,縣域經濟實體對銀行信貸的吸引力不強。
2.銀行業受體制機制制約,有效信貸投入不足。2012-2014年,古浪縣金融機構存貸比例分別為37.61%、55.94%和66.37%,一直保持較低的水平。農業銀行貸款份額雖大,但絕大部分投向了縣域外的公路建設等項目,信貸業務對小企業覆蓋率過低。近年來農村信用社隨著實力的壯大,信貸投放能力增強,縣域經濟支持力度加大。但是,由于農村信用社受其結算手段、信用工具及其市場定位的制約,信貸投向仍以傳統農牧業為主,結構單一,經營管理水平很難適應縣域經濟多元化發展的資金需求,“一社支三農”不堪重負。作為支持縣域經濟和“三農”發展的主力軍,古浪縣農村信用聯社幾乎包攬了全部農戶的建檔評級工作,以占全縣銀行機構42.64%的存款額,提供了全縣47.50%的貸款,但存貸比例僅為66.37%,存差仍達23億元。銀行業系統內資金的“效率”配置,致使縣域機構的資金“外流”現象十分突出。
3.融資中介服務及相關配套體系發展滯后??h域經濟主要以中小企業和“三農”為重要組成部分,但其經濟基礎薄弱,貸款風險很大,由于缺乏利益風險補償機制,銀行為了規避風險,容易將之排除在門外。如同大部分欠發達縣域,該縣尚未建立完善的評估、中介體系,相對縣域經濟發展融資需求,融資中介發展明顯滯后。一是擔保公司規模偏小,擔保能力不足,銀行與擔保公司開展合作不積極。二是缺乏土地、林權等相關資產評估、產權交易等中介機構。三是抵押貸款評估存在登記環節多,收費高等問題,增加貸款成本,而且手續煩瑣,效率不高。調查中發現,抵押擔保不足成為制約信貸投入的主要因素,大部分銀行認為貸款未獲審批的原因是抵押不足,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將抵押擔保作為未獲貸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銀行業支持縣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幾點建議
1.挖掘存量潛力,統籌發揮各類銀行機構的作用。銀行業金融機構仍是縣域金融體系的主力,要厘清銀行機構職責,按照業務側重,挖掘潛力,做強基礎,劃定區域,發揮銀行業合力作用。繼續鞏固農信社的支農主力地位;鼓勵大型銀行充分發揮資金實力和管控能力強的優勢,重點支持涉農龍頭企業、縣域重點項目等的發展;引導郵儲銀行積極促進資金回流縣域,并在與農信社的競爭上有所作為;充分發揮農發行政策性業務具有的量大、成本低等優勢,抓住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帶來的機遇,加大支持縣域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的力度。
2.不斷創新,開發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的新產品。各銀行機構要深入開展市場調研,積極靈活運用各種金融工具,有針對性地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結合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村種養大戶、農機大戶、農村個體工商戶為重點,在農村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農資、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綠色農業、特色農業等方面加強創新。積極拓展中間業務,推出一批適合小微企業特點和適應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創新產品,為小微企業提供結算、匯兌、代收代付、融資輔導等金融服務,以及市場動態、行業發展、政策法規、利率、匯率等多種信息咨詢服務。
3.大力推進城鎮化、村鎮化建設,夯實普惠金融服務的基礎。偏遠農村地區,山大溝深,群眾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機構設立網點、布放自助機具投入多、產出少,發揮作用也不明顯。一些偏遠地區除極少數居民形成規模很小的村落外,大多居住分散,戶與戶相隔數里、甚至上十里的非常普遍。無論是設立物理網點還是布防自助機具都不現實,促進偏遠地區農戶城鎮化、村鎮化才是解決普惠金融發展的根本思路?;诖?,建議當地政府要緊緊抓住“下山入川”移民搬遷安置工程和《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契機,加大偏遠山區農民移民搬遷,建立移民新村和移民搬遷點,改善居住條件,促進城鎮化、村鎮化建設。只有這樣,銀行機構才能適時配置金融服務設施,有效解決普惠金融不足的矛盾。
一、主產區糧食產量和財政收支基本情況
從2007―2011年糧食產量看,黑龍江省在2007年糧食總產量達到692.6億斤的基礎上,連續越過800、900、1000、1100億斤四個臺階,2011年全省糧食總產達到1114.1億斤。
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生產發展了,財政收入會相應增加。但在糧食生產的問題上,卻出現了相反的狀況。即生產糧食越多,則地方財政的包袱越重,糧食生產與地方財政的這種反向效應,日益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
2007至2011年,黑龍江省43個產糧大縣(市)一般預算收入之和分別為:278.8億元、370.7億元、459.6億元、643.9億元、727.2億元,其中,縣本級收入分別為52.4億元、70.4億元、81.5億元、110.7億元、147.2億元;一般預算支出之和分別為:280.7億元、368.1億元、443.3億元、625億元、704.6億元,其中,縣本級支出分別為267.9億元、350.1億元、417.1億元、582.7億元、659.1億元。全省43個產糧大縣(市)本級收支相抵后全部為負數,各年度缺口分別為:215.5億元、279.9億元、335.7億元、472億元、511.9億元。
綜合縣級財力計算口徑的一般預算收入與中央專項轉移支付、省以下專項轉移支付、上解支出等三項支出之差,2007至2011年,黑龍江省43個產糧大縣(市)縣級財力情況分別為:197.9億元、238.3億元、262.3億元、346.5億元、444.7億元。從全國范圍來看,如果按總人口數量進行測算,43個產糧大縣(市)人均財力水平僅占全國平均財力水平的42%;從全省范圍來看,同樣按照總人口數量進行測算,43個產糧大縣(市)人均財力水平也僅占全省平均財力水平的45%。
糧食產量和財力狀況倒掛的現象還體現在省級層面。雖然黑龍江省糧食產量連續四年年均增長100多億斤,但全省財政收入在全國排名情況卻以每年下降1至2位的速度呈逐年下降趨勢。2007年,黑龍江省財政收入在全國排名第15位,到2011年僅排名第22位??h(市)級也如此。以產糧大市尚志為例,2007至2011年,該市糧食總產不斷攀升,從15.4億斤一直增長到21.8億斤,五年時間糧食增產6.4億斤。但在糧食生產持續增長的同時,該市經濟特別是本級財政收入卻沒有同步發展,反而是收支缺口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該市本級財政收支缺口為5億元,到2011年本級財政收支缺口則達到了13.2億元,陷入了“產糧越多、財政負擔越重”的怪圈。
二、“產糧大縣、財政窮縣”原因分析
出現“產糧大縣、財政窮縣”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涉農稅收。2007―2011年,黑龍江省的涉農稅收情況如下:
自2006年1月1日我國取消農業稅后,農民沒有直接的稅收負擔?,F行稅制中涉農稅收主要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關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煙葉稅、契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印花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14個稅種。
從主要涉農稅收優惠政策看,在增值稅方面,對農業生產者銷售的自產農產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銷售本社成員生產的農業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向本社成員銷售的農膜、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予以免征。在企業所得稅方面,對從事蔬菜、谷物、薯類、油料、豆類、棉花、麻類、糖料、水果、堅果的種植,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中藥材的種植,林木的培育和種植,牲畜、家禽的飼養,林產品的采集,農產品初加工、獸醫、農技推廣、農機作業和維修等農、林、牧、漁服務業項目,以及遠洋捕撈等予以免征。對從事花卉、茶以及其他飲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的種植,海水養殖、內陸養殖取得的所得減半征收。在營業稅方面,對農業機耕、排灌、病蟲害防治、植物保護、農牧保險以及相關技術培訓業務,家禽、牲畜、水生動物的配種和疾病防治、對將土地使用權轉讓給農業生產者用于農業生產的予以免征。在城鎮土地使用稅方面,對直接用于農、林、牧、漁業的生產用地、在城鎮土地使用稅征收范圍內經營采摘、觀光農業的單位和個人,其直接用于采摘、觀光的種植、養殖、飼養的土地予以免征。在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方面,對農林牧漁業用地和農民居住用房屋及土地予以免征。在印花稅方面,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本社成員簽訂的農業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購銷合同予以免征。在耕地占用稅方面,對農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按照當地適用稅額減半征收。在契稅方面,對納稅人承受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土地使用權,用于農、林、牧、漁業生產的予以免征。
由于有上述涉農稅收優惠政策,糧食主產區的財政增收主要依賴農業企業稅收。目前,黑龍江省農業企業的稅收主要由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幾項主體稅收構成。但受各項涉農稅收優惠政策影響,全省涉農稅收年繳稅額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以省產糧大市虎林市為例,2007至2011年,該市涉農企業年平均實現稅收564余萬元,分別僅占當年該市全口徑財政收入的2%左右,稅收貢獻率相對較低。
由此可見,隨著農業稅的全面免征,稅負低的第一產業基本不提供財政收入,第二產業中涉及農業的部分主要集中在糧食加工企業,所產生的稅收主要集中在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幾項主體稅收上,而由于目前國家實行對糧食加工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導致上述幾項稅收占各地政府稅收總量的比重都較小。即使能夠征收的部分,按照現行的分稅體制,糧食加工企業增值稅收入的75%要上繳中央財政,地方政府只獲得25%;糧食加工企業所得稅收入的60%上交中央,地方政府只獲得40%。與此同時,按照現行政策,國家對糧食主產區開展糧深加工有諸多限制,導致涉農稅收對財政收入貢獻有限,形成了糧食主產區“貢獻大反而受益小”的不合理局面。
于是,轉移支付制度日益成為糧食主產?。h)的主要收入來源。1996―2010年,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黑龍江省級對下實際轉移支付規模年均遞增43.3%,保障了重點民生支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糧食主產?。h)財政的困境,解決了基本財力缺口問題。但與目前全國平均財力水平相比較,目前實行的轉移支付制度還只是低水平的轉移支付,僅能解決“吃飯”問題,能“治標”但不能“治本”。因此,要實現糧食主產區經濟同步發展,使糧食主產省(縣)人均財力水平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還必須健全完善轉移支付制度。
三、促進糧食主產區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是進一步調動各級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加快健全并完善對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應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建立按商品量給予主產省轉移支付的獎勵制度。在現有對產糧大縣獎勵政策的基礎上,根據糧食主產縣糧食產量、商品量增加量,每年再給予一定的補助,使其人均財力水平能夠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取消對農業生產項目投入的地方配套。
二是進一步充實農業產業稅源。從目前稅收體制情況看,農業產業的稅源比較單一。建議國家放開對玉米、水稻加工限制,加大對糧食倉儲物流行業支持力度,適當增加或擴大農業企業稅種,并將這部分稅收收入劃為地方政府財力。
三是進一步理順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建議采取以下措施: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深化流通管理體制改革,在市場準入和交易平臺建設上,更應向農民傾斜;提高農業內部組織化程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將分散的農產品加以集聚、整理和分類,并根據營銷網絡幫助農民銷售農產品,采取對農產品特別是糧食加工產業的重點大項目建設和重點龍頭加工企業技術改造與新產品開發投資補助、原料成本補貼和資金貸款貼息補助等政策措施,支持龍頭企業加快發展;實行有限的糧食價格管理,在價格調控方面進一步明確糧價保護的目的,合理制定糧食保護價格。同時,落實好糧食差價政策,認真實行優質優價政策等。
四是進一步穩定種糧農民收入預期,建立健全農民賣糧收入增長保障機制。建議擴大黑龍江省最低收購價糧食品種范圍;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穩步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
概括地說,這些困難和問題突出表現為“一舊、三難、四制約”。
一舊,就是從干部群眾的思想看,觀念還比較陳舊。雖然我們一再強調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還存在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的保守觀念,缺乏敢闖敢試、敢拼敢干的工作勁頭;還存在有多少錢辦多少事、有什么條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發展的辦法不多,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寬;還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傳統思維,排外排新的現象比較普遍;還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滿的小農意識,快發展、大發展的愿望不強烈;還存在只講問題、不講潛力,只談劣勢,不看優勢的畏難情緒,奮發有為、干事創業的氛圍還不十分濃厚。
三難,就是從縣域經濟運行的表象看,有三個方面的難題急需突破。一是經濟結構調整難。實踐看,由于受政策、機制、市場、地緣等諸多因素的制約,縣域經濟結構調整在短期內難以有大的突破和質的飛躍,農業大、工業小、三產弱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導致縣域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后勁不大。以××為例,20__年全縣一、二、三產業比僅從20__年的66.1:9.5:24.4:調整為60.6:11.3:28.1。第一產業仍占有很高的比重,農業經濟特征明顯;第二產業優勢不夠突出,特別是投資超億元,利稅超千萬的,能夠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大項目還寥寥無幾;第三產業比重上升雖然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傳統服務業為主,沒有形成規模,不足以拉動整體經濟發展。二是財政經濟運行難。由于財源建設滯后、剛性支出增多,以及現行分配體制不合理等諸多問題的影響,縣級財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縣市仍然要靠省財政轉移支付度日,難以拿出財力搞建設、謀發展,給群眾辦好事實事。我們××10個縣(市區)有8個縣(市區)靠財政轉移支付過日子。我們××就是其中的一個。20__年全縣全口徑財政收入僅為4058萬元,而工資支出就達到1.2億元,如果沒有省里的轉移支付,我們連保工資、保穩定都很難做到。這樣的財政,根本拿不出錢來發展經濟,甚至連招商引資上項目的前期費用都拿不出來。三是鄉村債務化解難。這是阻礙和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癥結性歷史遺留問題。從我們××看,到20__年年末,全縣鄉村兩級債務高達2.5億元,村均180多萬元,76個行政村大部分為空殼村。作為村級主要收入來源的機動地,在20__年化解村級債務時,大多數都已抵頂債務。國家“一免三補”政策的出臺,村里又將剩余的機動地補給了回來要地的農民。這樣村里已經沒有收入來源,根本拿不出錢來償還債務。而且省里出臺的獎勵政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也很難執行。這些債務,不僅嚴重束縛鄉村經濟發展,而且影響到社會穩定,急需解決。
四制約,就是從縣域經濟發展的深層次看,存在四個方面的制約性因素。一是金融體制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由于銀行惜貸慎貸,并且上收貸款管理權限,撤并營業網點,使得縣域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資金嚴重短缺。以××為例,20__年,全縣貸款余額僅為13.3億元,其中中小企業貸款寥寥無幾。今年建設銀行又要被撤銷,××縣又將失去一個商業銀行。二是行政權力分配政策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F在看,越來越多的政府執法部門實行了“三權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趨勢越來越嚴重。這對于承擔著縣域經濟發展責任的縣級政府來說,進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難度,在很多問題上,沒有自主決策的權力,在許多領域處于空殼無權管理的境地。縣里上項目、干點事,幾乎都得向上報批、交費,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縣級政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三是國有企事業單位改革滯后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由于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改革省里沒有明確說法,縣里無法對一些關門倒閉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進行改革,對職工也無法進行妥善安置,帶來了諸多的社會矛盾。比如,我們綏棱水利系統的水利鉆井隊,已經倒閉多年,但由于是自籌自支的事業單位,不管是職工并軌,還是養老保險,哪條政策職工都靠不上,遺留問題無法解決,引發職工上訪告狀。再有就是以國有林場為代表的政策性比較強的國有企業,包袱沉重,發展無力,改革已是勢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約,即使有好的出路,現在也無法進行推進。四是人力資源素質低制約著縣域經濟發展?,F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員素質較低,已經成為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縣域內工作和生活條件不如大城市,大學生畢業后到縣工作的比較少,既使回到縣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條件所限,流失的問題也比較嚴重,縣域經濟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匱乏。以我縣為例,全 縣各級各類人才有7813人,其中,實用技能型人才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僅有78人,遠遠不能滿足各行各業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鄉勞動力科技文化素質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約占勞動力總數的20,城鄉8618戶貧困戶中,有近60的貧困戶是因為科技文化素質低、沒有一技之長而導致貧困的。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必須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體制、機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縣一級無力解決的難題,為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1、要賦予縣級更多的發展自。按照能放則放、權責統一的原則,參照10強縣擴權的標準,對所有縣市都合理地擴大經濟管理權限,賦予縣級政府更大的發展自和決策權,增強縣級政府統籌城鄉發展的經濟調控能力。同時,在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國有林場等企業改革上,出臺明確的政策意見,指導縣級結合實際進行操作。
2、要進一步改革財政管理體制。要按照財權與事權相適應的原則,提高縣級收入分成比例,充實和增強縣級財政實力,以此促進縣域經濟的發展壯大。繼續加大省對縣轉移支付力度,重點向財政弱縣進行傾斜,以緩解縣級財政保工資、保運轉、保穩定的壓力。同時,凡是國家出臺的減收增支因素,對享受轉移支付的縣份,應全額給予補助。
3、要進一步完善化解鄉村債務的獎勵政策?,F行的獎勵政策只考慮到償還公益事業發展方面的債務。對此,建議上級出臺更寬松的獎勵政策,對于墊付稅款、興辦公益事業方面的債務應全部由國家承擔。對于其它債務按一定比例獎勵。同時,還應該針對鄉村兩級回收債權問題,出臺相應保護政策,以增強自我還債能力。
4、要加大對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力度。重點要改革金融體制,穩定縣級金融機構,增加縣級分支機構授權、授信范圍,實行存貸掛鉤,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當地縣域經濟發展。同時,要創新開展中小企業貸款的激勵機制,在機構設置、信用評級、貸款管理等方面適應中小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