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4 16:16:11
序論:在您撰寫勞動教育與研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元文化的影響,人本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問題學生的教育上,人們更多地傾向于運用賞識教育、激勵教育這些柔和的方法。但是,沒有一種教育方法是萬能的,對于哪些屢教不改、桀驁不馴的學生,適當使用懲戒的方法還是有必要的。
教育懲戒是必要的,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懲戒與體罰難以區分和把握 ,因為我國還沒有類似于韓國《教育處罰法》的相關法律,對懲罰的對象、原因、部位、程度來作嚴格的限制和詳細的規定。2013年6月,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許濤表示,教育部將出臺相關規定,對有違師德的行為采取零容忍的態度,以高壓的態勢守住師德的紅線。對于違反師德的行為,許濤舉例說,有體罰學生的行為,也有變相體罰學生的行為,比如言語攻擊,讓孩子喪失學習、生活的信心等;同時還有違背教育規律的行為,比如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等。教育懲戒一旦被認定為體罰,也就意味著相關教師觸及師德高壓線。
在嚴峻的教育背景下,問題學生的教育面臨進退兩難的困境。對那些不聽管教的學生,教師講講道理,敷衍了事,不會觸及高壓線,但是違背教育宗旨,對不起問題學生的未來;如果使用懲戒,容易觸及師德高壓線。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勞動體驗不失為一種較好的方式。
二、勞動體驗有助于問題學生教育
1.勞動體驗有助于提高問題學生的思想認識
《大教育與現代人培養》指出:“勞動教育是智育、德育、生產教育技術的統一,重視勞動教育,以勞輔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益美,是培養現代人不可或缺的手段?!眲趧优c學生的思想品德有著密切的關系,讓學生參與勞動體驗,有助于改變學生的思想認識,形成優良的品質。
思想決定行為,問題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多是因為思想認識有問題。經常逃學、曠課、不完成作業的學生,不懂得勞動是生活的基本需要,不懂得學習是未來高效勞動的準備;經常偷竊的學生,經常破壞公物的學生,經常打架斗毆、游手好閑的學生,他們不懂得勞動產品的來之不易;經常向家長提出過高的物質要求、鋪張浪費的學生,他們不懂得勞動的艱辛。這些學生,應該設法讓他們去勞動、去體驗生活,勞動體驗會讓他們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2.勞動體驗有助于改變問題學生懶惰拖拉的習慣
問題學生厭學、怕完成作業,懶惰是重要原因。學生在教師或家長指導下,參加適量的勞動,經過一定量的重復就會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學生有了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慢慢就會接受學習這樣的腦力勞動。
勞動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勞動者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時間來完成任務。如煮飯,煮飯者必須先有條理地做好準備,一旦開火,必須在適當的時間內完成烹飪任務,拖拖拉拉就會延誤時間,甚至燒焦飯菜。這種勞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條理性,提高學生做事的效率。
3.勞動體驗有助于培養問題學生的意志力
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組成因素,對人的一生有著重大影響。意志力是一種自我引導的精神力量,人們要獲得成功必須要有意志力作保證。問題學生往往缺少意志力,他們做事不能夠堅持,容易半途而廢。
意志力可以通過訓練形成。心理學家博伊德·巴雷特曾經提出一些鍛煉意志的方法,如從椅子上起身和坐下30次,把一盒火柴全部倒出來,然后一根一根地裝回盒子里。他認為,這些練習可以增強意志力,以便日后去面對更嚴重更困難的挑戰。更為復雜的有目的性的生產勞動或公益勞動,能夠讓問題學生用更多的時間,付出更多的努力,逐漸形成堅強的意志力,不僅有益于問題行為的解決,也有益于問題學生未來事業的成功。
三、問題學生勞動體驗的實施
讓問題學生去進行勞動體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問題學生本身在思想和行為上存在一些不良傾向,他們往往不愿意接受勞動體驗,而且學校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
現象的研析與思考
現象之一:有些家長怕苦了孩子,經常主動代替孩子參加學校勞動,有的甚至就連最簡單的值日也甘愿親手代勞。
現象之二:一群孩子在學校食堂里隨意糟蹋飯菜,班主任發現制止后,立即以“一粒糧食是怎么來的”為題,對全班20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答卷中,只有2名同學知道糧食是農民伯伯從地里種出來的,僅占全班學生總數的10%。其余學生有的回答是從糧店或超市買來的,有的甚至荒唐地說是汽車送來的。
現象之三:一名學生在父母的“特別”呵護下,順利地完成了中小學階段的學習,學習成績也非常優秀。升入大學后,由于父母不能陪讀,經常因生活中的瑣事影響學習,最后被迫退學。
上面列舉的現象,有的雖說只是發生在個別學生身上的“特例”或“個案”,但它也從不同側面暴露了當前學生勞動教育存在許多問題。究其原因。還應該從學生所處的家庭客觀環境與特殊地位中去分析思考。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在的在校學生已不是單純的獨生子女,有的已經是獨生子女的獨生子女。在一個家庭中,往往是幾代人圍著一個“太陽”轉。他們不僅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的甚至對家長的服務感到“不及時”“不到位”都:要發脾氣。在他們的思維中沒有勞動的概念,更談不上對勞動的認識以及同情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很多孩子好逸惡勞,講究吃穿,經不起挫折。從表面上看是這些孩子幼稚無知,但在實際上,勞動教育的缺失已影響到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影響到他們全面、科學和終生發展。
實施以勞動認識教育與勞動實踐鍛煉相結合的教學操作。
針對目前勞動教育存在的問題和學生的現狀,學校教育應充分發揮對社會和家庭不利影響的抑制作用,緊緊抓住當前小學部分學科綜合改革的有利契機,認真按改革的思路和要求,深入挖掘和整合學科資源,把勞動認識教育與勞動實踐鍛煉,全面、準確地融入《品德與社會》和《綜合實踐》課的教學中去,編制出適合本校并具有當地特點的校本課程。同時,堅持勞動認識教育與勞動實踐鍛煉相結合的原則。以更加開放的形式和方法實施好以下的操作。
對學生進行勞動意義認識的教育。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沒有普天下勞動者的辛勤勞動,就沒有現在的學習環境和幸福生活。教學中教師可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進行不同內容的教育。在小學中、低年級段,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仔細地觀察父母每天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以《父母為我的每一天》為題,要求學生口述父母每天為自己辛勤付出的事例。在小學中、高年級,教師可以以一件普通學習用品或生活必需品是怎么來的為題,和同學一起走訪當地生產一線的工人、農民。在走訪過程中,要求學生詳細具體地記錄出這些產品的生產、加工等過程。教師把這些材料收集整理后,放在教室圖書角內供全體學生學習、交流。
對學生進行勞動文化的教育,使學生了解認識勞動在人類進化和發展進步中的作用。在小學中、高年級教學中,教師可以以下列問題為內容,組織指導學生以各種形式廣泛收集資料。一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么;二是勞動在人類進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發現了哪些問題,又是怎么解決的。對于學生收集的資料,教師可以組織召開故事會、演講會等形式引導學生進行交流:也可以在班級墻報辦一期《勞動教育》專題;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在校園網上學習和交流。
對學生進行勞動者光榮的教育。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和感受到勞動者的偉大和光榮。開展這方面內容教學中,教師應把重點放在對當地勞動模范、對當地發展有突出貢獻的勞動者調查走訪上,特別是對本地、本校先進模范教師的調查專訪上,大力弘揚他們的先進事跡和高尚品質,使教育內容更具有現實性、鮮活化的特征。
在使學生對勞動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應積極組織開展好各種形式的勞動實踐鍛煉活動。古人說:“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由此看來,實踐鍛煉是勞動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
(1)組織指導學生進行自我服務性的勞動實踐鍛煉。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任課教師應根據學生低、中、高三個不同的學習階段,詳細具體地列出自我服務性勞動的項目、內容和完成標準,組織學生進行專項訓練、單項考核和驗收,還可以組織這方面的有激勵性的競賽等,進一步提高教育活動的水平與效果。
【摘要】由于大學生勞動法律意識的現狀和大學教育的培養目標,以及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各級各類院校都應開展對大學生的勞動法律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大學生畢業以后向社會人轉換打下堅實的基礎。
大學生就業后,普遍存在勞動權益保護的問題,但是很多大學生普遍表現為勞動法律意識不高,勞動法律知識缺乏,造成了大學生就業后勞動權益被侵犯,因此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法律教育應作為大學思想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大學生勞動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大學生在小學、初中、高中階段也進行過一定的法律教育,但是由于在大學以前階段,學生一般都是未成年人,因此學校法律教育的內容一般為治安管理處罰法、交通安全法、憲法、刑法和民法的相關內容,基本不涉及勞動法的任何內容,所以大學生在大學以前階段的勞動法制意識是一個空白。雖然大學階段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但對于勞動法的內容只在教材的第六章(職業道德與法律)中用很少的篇幅談及了勞動法的原則、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和處理勞動糾紛的途徑。就教材而言,涉及的內容很少,而且只是介紹了勞動法一些基本原則,只論述了很少的表面內容,學生很難系統了解勞動法的基本內容。雖然《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在2010年做了修訂,但沒有增加新的《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內容,因此還是很難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達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勞動法律教育的目的。所以無論從大學生以前的法制教育和大學期間的法制教育,都缺失勞動法制教育?,F實中很多大學生缺乏勞動法律的知識,主要表現為學生知道有勞動法,但對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內容知道的很少,如簽訂勞動合同注意的問題,在合同履行中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勞動爭議發生后如何處理等等問題,根本一無所知,表現了勞動法律意識的缺乏。在法律實踐中涉及大學新畢業學生的勞動爭議糾紛,主要表現為所簽訂的勞動合同,很多條款對自己不利,而畢業生根本沒有通過補充條款加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知道如何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仲裁請求;對勞動仲裁程序幾乎一無所知,造成了自己的勞動權益不能得到仲裁的支持。從大學生勞動法制意識現狀、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大學畢業生的勞動維權水平來看,各類高校都應開展勞動法律教育,這樣可以保證大學生畢業后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勞動權益,同時也可以使大學生在兼職時學會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大學生勞動法律教育的開展
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法律教育,關鍵是如何開展的問題,一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一)大學生勞動法律教育的主要內容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法律教育其主要內容應以《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一)、(二)、(三)為主要內容,重點是《勞動合同法》基本內容,因為《勞動合同法》基本包括了勞動法的內容,且是最新頒布的勞動法律,其實用性和針對性較強,更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也是為了學生畢業以后能更好的維護自己的勞動權益。(二)大學生勞動法律教育的具體內容1.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主要介紹勞動合同法對用人單位是如何規定的,以及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約束力的要求,使學生明確哪些情形適用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哪些情形不適用勞動合同法的規定,使學生知道提供勞動在什么時候學會用勞動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還要說明學生兼職權益受到傷害時如何保護自己權益的問題,要向學生介紹雇傭合同、承攬合同與勞動合同的區別,介紹關于人身損害賠償請求的注意事項和個人權益保護問題。2.勞動合同訂立的基本規定。在這一部分中,要詳細介紹設計勞動合同訂立的所有內容,使學生知道如何簽訂勞動合同,避免以后因履行勞動合同發生爭議,主要包括勞動關系的確認問題、勞動關系雙方的知情權、不得收取抵押金及扣押證件、勞動合同訂立的形式、勞動合同的期限類型、勞動合同的必備內容及約定內容、關于試用期、勞動合同的無效與撤消問題。這一部分是最為重要的部分,對于上述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結合具體法律規定進行講述,對其中重要的問題要輔助案例加以分析,以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學生以后能夠在訂立勞動合同時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避免為以后發生勞動爭議埋下隱患。3.勞動合同的履行與變更。在勞動合同履行與變更內容中,主要介紹用人單位全面合法履行勞動合同、加班工資支付、非法強迫勞動、同工同酬以及勞動合同的變更等問題。在這一部分要重點強調加班工資的支付問題,關于加班證據的保留應作為重點強調的內容,因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三)的要求,對于勞動者要求支付加班工資的要求,應由勞動者負舉證責任,再有同工同酬在實際勞動爭議糾紛中如何解決的問題等。4.勞動合同的解除與終止。勞動合同解除后涉及到勞動者的經濟補償問題,因此這一部分主要包括勞動者的受迫性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單方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非過失性解除勞動合同以及用人單位解除合同的告知義務、合同終止的情形、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合同情形和經濟補償等問題。在這一部分中要重點強調關于經濟補償的問題,特別強調勞動者受迫性解除勞動合同也必須向單位主張經濟補償金和勞動者非過失性解除勞動合同的形式問題,避免勞動權益受到損害。5.勞動爭議的處理。勞動爭議處理程序屬于勞動權益保護的司法救濟程序,這一部分同勞動合同的訂立一樣重要,在該部分中證明勞動關系的存在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應向學生講明如何證明勞動關系存在的技巧,同時要強調勞動爭議的仲裁時效問題,避免因為勞動爭議超過仲裁時效而得不到法律的保護。還要向學生介紹仲裁過程中如何主張權利和舉證質證問題。(三)大學生勞動法律教育的安排對于大學生勞動法律教育有兩種途徑。第一,是在一年級第一學期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上對學生進行勞動法律教育,針對教材的不足,任課教師可以拓展勞動法律知識的講解來提高學生的勞動法律意識,但由于課時的限制,在該課程中不可能深入講解。第二,是在大學三年級的第二學期通過各種形式對學生開展勞動法律教育,因為學生在大學四年級就要開始社會實踐和實習活動,已經開始為就業做準備了,所以在三年級的第二學期對學生開展勞動法律教育具有針對性,學生也急需勞動法律的知識。(四)大學生勞動法律教育的方法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法律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人文教育,應有針對性采用多種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1.專題講座法。就是針對勞動法律知識的某一方面以專題的形式進行講座,以便加深學生對勞動法律知識的理解,使學生能對勞動法律知識有結構性的理解。對于勞動法律知識可以分解為多個專題進行,這樣使學生對勞動法律有系統結構性的理解和掌握。2.法條釋義法。就是對勞動法律中的具體法條進行分析講解,因為一般大學生都是非法律專業的學生,不可能對勞動法律中的法條有深刻的理解,同時有的勞動法條也確實存在著難以理解的問題,這就需要對勞動法律中的復雜容易引起歧義的法條加以講解和分析,使學生深刻理解法條的意義,并學會在以后的實際生活中運用法條保護自己的勞動權益。3.案例分析法。就是通過案例的分析加深學生對勞動法律知識的理解,同時通過案例也使學生能夠得到啟示,懂得在自己以后的職業生涯中遇到勞動爭議如何處理來保護自己的權益和本人在履行勞動合同時應注意的問題。案例分析法還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勞動法律知識的興趣,提高學習勞動法律知識的積極性。4.熱點問題討論法。就是針對勞動合同法實施中普遍性和疑難性的問題進行討論,因為我國勞動立法的時間還很短,勞動法律制度還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對勞動合同法實施中的熱點問題和疑難問題進行討論,這樣加深學生對勞動法律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勞動法律意識。
三、完善大學生勞動法律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素質教育;勞動課教學;培養策略
勞動課程的教育目標是通過勞動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從而提升學生的素質,對素質教育的推行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所以在教學中應該重視勞動課程教學,通過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深化素質教學成果,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素養。
一、素質教育與勞動課程之間的聯系
勞動課程的開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還能從整體角度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與此同時,還能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提升,增強其綜合素養。此外,還能幫助學生強化勞動觀念,提升勞動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勞動課程教育至關重要,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教學引導。從整體角度分析,勞動美德是傳統美德,也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僅能夠塑造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更能磨煉他們的意志品質,幫助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克服一切困難,促使學生平衡發展。勞動課教學還能幫助學生強化智能訓練,在知識與技能的轉變過程中強化意志品質,在實踐過程中積極開動思維,提升學生的創造及動手能力,形成清晰的邏輯思維,這是素質教育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必須給予足夠重視,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
二、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優化素質教育成果
1.營造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興趣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在相對融洽的范圍內,從教學內容著手創設相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能夠從中學到技能,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促進素質教育真正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這樣他們才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增強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在進行剪紙手工課程教學時,可以從以往的作品中挑選優秀樣品,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讓學生對手工制作課程感興趣,從而增強學習欲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由此展開的教學活動必然能夠推動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學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時也收獲素質教育的精髓。
2.聯系實際生活,引導學生注重技能學習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勞動課程與學生之間的聯系比較密切,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感性層面去引導學生,使其具有一定的感性J識,并在實際生活中篩選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讓他們能夠真正了解勞動課程開展的意義。隨著教育改革的逐步推進,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現階段人才培養的措施,勞動課作為重要的教學部分更應當給予重視。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要考慮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認真篩選教學內容與方法?,F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斷提升,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參考依據,勞動課程的實施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還能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成為適合社會發展的人才。
3.完善實作教學,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
創新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一個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教育作為國家重要的組成要素也需要不斷創新,教育改革就是創新的產物,素質教育是創新的主要實施點。勞動課程與素質教育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勞動能讓學生的思維不斷拓寬,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形成一定的創新能力,養成良好的技術素養。因而在勞動課程操作過程中,教師需要完善教學模式,注重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教學,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機會,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教師借助不同的教學資源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盡量讓學生有動手操作的機會,這樣才能加深他們的認知體驗。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借助第二課程開展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使他們養成極好的勞動習慣,對于學生的素質教育具有一定的益處。
總體來說,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的主流趨勢,勞動課程由于自身的教學優勢對素質教育的推廣具有極大的推進作用,完善勞動課程教學是現階段需要注意的問題,本文對此展開了深入探究,并全面闡述了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以推動素質教育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白雪蘋.對當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缺失的“冷”思考[J].教學與管理,2014(13).
[2]陳靜,黃忠敬.從“體力教育”到“能力教育”――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發展與變遷[J].中國德育,2015(16).
[3]田華.以學生公益勞動課為載體的學生素質培養路徑的實踐研究[J].高教學刊,2015(19).
摘 要: 學前教育是高職院校開設的重要專業之一其為提高我國學前教育質量、呵護兒童茁壯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從高職院校教學現狀分析,一些高職學生表現出職業責任淡薄、勞動意識缺失的特征。結合新時期高職院校辦學目標,進一步結合專業,開展高職生勞動教育課程已經成了當前的重點教學任務。本文從高職院校教學特點出發,結合學前教學專業教學實際情況,對基于職業素養的高職學生勞動教育課程進行探究。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學前教育 勞動教育課程
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技術型應用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同時社會崗位對人才的勞動素質提出較高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在讓學生掌握技能的同時,需要擁有更高的勞動素養。學前教育是高職院校開設的重要專業之一,其為提高我國學前教育質量,呵護兒童茁壯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勞動素質作為高職院校學前專業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其現狀還有待改進。
一、一些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勞動課程教學現狀
1.一些學生責任意識淡薄
由于學校、社會、家庭不同程度地忽視了勞動教育的重要意義,使得現階段學生勞動能力下降,責任意識淡薄。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暴露出崗位適應能力弱、崗位責任意識淡薄等問題。當代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受到父母的溺愛,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相應的鍛煉,表現出生活自理能力弱的特點。另外,在當前高職學生生活環境中,由于高校后勤服務社會化,給大學生生活提供了大便利,但同時滋生了學生的懶惰思想,例如:食堂就餐基本實行餐廳花管理,學生吃完東西直接把餐盤往餐盤回收處一放就走人。加上受到偏頗教育觀念的影響,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形成了一種重視專業技能課程、輕視勞動品質培養的教學格局,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勞動素質的培養和發展。具體表現為一些學生不喜歡勞動,輕視體力勞動,把專業技能、文憑獲得作為奮斗的唯一目標和最終追求,甚至厭惡和逃避勞動,缺乏對勞動人民的情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等等。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學生都認為勞動是很辛苦的,近48%的人不喜歡勞動或拒絕勞動,部分學生不喜歡勞動甚至厭惡勞動,看不起清潔工人或勞動的學生。剛畢業的一些高職學生找工作,在選擇企業的時候不是以單位發展前途適不適合自己為標準,而是以“工作越清閑越好,工資待遇越高越好”為標準。“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不勞而獲可恥”的勞動觀念正面臨挑戰。
2.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成果不佳
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成果不佳的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普遍呈現出重視專業技能課程、輕視勞動品質培養的教學格局,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高職勞動教育課程中,學生學習態度往往消極散漫,認為勞動教育課程沒有意義;甚至一些教師未對勞動教育課程加以重視,認為勞動教育課程可有可無。二是教學體系存在缺陷,教學內容單一,沒有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教育方式過多靠學生在掃地、擦窗戶中領悟。對于這種簡單乏味的勞動教育課程,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喪失熱情,更談不上從參與中獲得勞動素養。據問卷調查統計,69.8%的學生認為目前開設的勞動課程內容形式都過于單一,不能起到勞動教育的作用;50.2%的學生對目前開設的勞動課程的教學方式感到不太滿意;58.6%的學生希望勞動課程內容向更豐富有趣的方向發展。甚至在部分高職院校中,將勞動教育課程等同為崗位實踐,安排學生進行一些基礎操作,這種單調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設置使得高職勞動教育課程枯燥無味,長期發展下去難免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三是勞動教育課程管理體系尚未健全。高職勞動教育課程分為理論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其更傾向于實踐教學。然而我國高職教育發展實踐較短,相關的管理制度、實踐體系還不夠完善,校企合作項目不足,使得很多勞動實踐教學課程難以開展。
二、基于職業素養的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探究――以貴陽幼高專為例
1.強化師生對于高職勞動教育課程重要性的認識
當前高職院校勞動素質培養的相關內容較為匱乏,勞動素質在目前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學過程中]有占有一席之地,被排斥在課程體系之外,關于大學生勞動價值觀的教育、勞動精神的教育則是散落于各門課程教學之中,泛泛而談,內容甚少。《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加強勞動觀點和勞動技能的教育,是實現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和內容。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把勞動教育列入教學計劃,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貴陽幼高專按照要求,把勞動素質培養納入教學教育計劃,并把其作為一門必修課進行考核。規定學生在每年必須修夠一定學時的勞動課學分,勞動課程與其他課程一樣成為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
貴陽幼高專開展高職勞動教育課程首先讓師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做好這一點工作,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出發。教師要擬訂相應的勞動課程教學計劃,以具體教學目標的形式量化勞動教育課程教學。教務處制定相應的獎勵制度,對于完成教學任務較好的教師給予獎勵,以激勵教師切實開展好勞動教育課程相關教學工作。對于學生而言,需要培養其責任意識,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職業發展未來,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向學生闡明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要性。
2.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認為,并不是任何勞動都能教育人,只有那些按照教育原則組織的、作為教育過程總的體系的一部分的勞動才有教育意義。貴陽幼高專完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從兩個方面考慮,即勞動教育課程教學體系和管理體系。對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而言,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規劃為兩個部分――共同勞動課程教育部分和專業勞動課程教育部分。貴陽幼高專共同勞動教育部分安排學生參加學校的勤工儉學、社會活動(調查、志愿者等),通過這些公共勞動教育,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能力。在校生平均每學期要以分散或集中方式參加勞動課程學習,有專門的課程表、有專門的機構、有指導教師、有相關配套的規章制度,并以必修課學分制進行規范。專業勞動課程教育部分充分考慮到學前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堅持以實踐為主,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延伸到勞動實踐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在專業勞動教育課程開始之初,教師規劃好專業勞動教育課程實施方案,以現場感受(組織學生定期參觀幼兒園,與幼兒親密接觸,感受其日后的工作環境)、教育模擬(教師模擬幼兒環境,學生客串幼兒角色、家長角色等,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應用能力)為主,讓學生了解幼兒園各年齡段教學班的全日教學活動內容及幼兒園的工作性質與過程。完善勞動教育課程評價制度,增加勞動教育課程所占學分比重,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完善課程管理體系將勞動課程納入高職教育實踐教學的范疇,不斷完善校企合作項目,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勞動實踐機會。同時,在勞動實踐過程中,校方構建一套科學完善的管理體系,明確相關人員的管理責任,督促其履行好管理義務,保障勞動教育課程的安全性。
3.加大對勞動教育課程的投入力度
高職勞動教育是提高高職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重要途徑,為了保障相關教學工作的穩定開展,貴陽幼高專提高對勞動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加大對勞動教育課程的教學投入。學校相繼建立蒙臺梭利教學、兒童閱讀等多個實訓中心,建立系統、全面的操作平臺,模擬相關專業的崗位操作模式,組織學習在實訓平臺上進行勞動實踐。勞動教育是關系到學生就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只有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擁有教學必需的軟硬件設施),才能保障勞動教育課程教學取得顯著教學成果。
綜上,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勞動教育課程對于學生職業素養、職業技能的培養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勞動教育必須結合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和學生實際情況,緊密圍繞學前教育專業教學目標,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對勞動的重視程度,加強其勞動技能的培養,積極探索新形勢下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的勞動素質培養的新方式、新方法,才能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其全面發展,培養出真正德才兼備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趣味導入,情境教學
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學習是以操作為基礎的學習,比如“工藝制作”,每個項目都是以學生完成一件作品為教學內容,所以展示精美的作品來導入是一種常用的模式,這可以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在“包裝盒的制作”中,教師通過實物展示一批形狀各異、色彩鮮明的包裝盒。“雖然這些包裝盒都可以買到,但是我覺得自己做的包裝盒才更加有意義。”這時候我拿出一枚雞蛋,“今天,老師請大家來幫這枚雞蛋做一個包裝盒。你敢挑戰自己,用老師手里的卡紙做一個大小更適合的包裝盒嗎?”這是一個百試不爽的激將法,學生聽到之后,會急切地想嘗試包裝盒的制作,這激發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一步的自主探究做了很好的鋪墊。游戲導入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能激發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調動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喜歡上這門課?!捌浇Y”一課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請大家拿起桌上的兩根繩子打一個結,把兩根繩接起來,看誰打的結又快又牢固。學生很快打出了蝴蝶結、8字結等,教師順勢指導了結繩結的方法。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環節對一堂課的教學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學生創作的原動力。
2.合作探究,發現問題
勞動與技術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注重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有效融合,基于學生在“做中學”和“學中做”,在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去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去發現學生能力的差異,做到有的放矢。一位心理學家曾這樣說過: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但是還要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進行教學。我在教學“平結”時,并沒有直接傳授操作步驟,而是帶學生觀察平結樣品,然后互相討論,參照操作任務書嘗試編織。強調以自主學習為主線,把教材當學材使用,通過小組自學完成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學生不僅僅是動手操作的主體,也是技術探究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親密的伙伴,教師在巡視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操作,同時關注各環節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組織學生第一時間來解決問題。教師的“放手”并不是不教,而是教在困難處,教在創意處,教在思維迸發處。
3.嘗試錯誤,解決問題
學生在探究嘗試過程中,很難在每一個細節考慮全面,嘗試正確是一種成功的收獲,但是嘗試錯誤更是一種體驗,失敗的體驗給學生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收獲呢?比如“木工翻板”教學時,我設計了“制作五部曲”:畫線鋸割砂磨布線膠粘。學生在鋸割環節,沒有考慮鋸齒厚度產生的誤差,導致平均畫線之后,鋸割下來的木片長短不一,影響了整體的美觀效果。在膠粘環節,學生對固體膠的使用說明沒有仔細研讀,急于完成作品,導致越急越粘貼不上。在討論中,有的學生說,膠水用了太少,多涂一些;有的學生說需要用502膠水。老師讓學生進行嘗試,都沒有成功:膠水多了,更粘貼不上;502膠水雖然能快速黏合,但是膠干得太快,位置都來不及調整就已干了。這時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我看見過師傅補自行車胎時也用的這種強力膠,是需要晾一會兒再粘貼上去?!睂W生嘗試過后,果然效果非常好,而且有足夠的時間調整木板位置。學生在“發現問題查找原因改正錯誤達成共識”過程中加大了思考的成分,得到了歷練,破解了難點。
4.評價總結,享受成果
關鍵詞:實踐教學體系;課程實踐;專業實踐;社會實踐
1998年教育部正式增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并將該專業設置為公共管理學科下的二級學科,2016年底,開設該專業的院校達160多所,其中有78所設置了碩士點。在教育創新與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國家對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高度重視,2016年教育部出臺文件強調,要推動和支持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解決實踐教學比較薄弱問題。2017年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再次強調將實踐教學作為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社會保障事業作為民生之基,其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培養方案是否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情況如何?正是本文探討的問題。
1文獻綜述
關于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已有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分析實踐教學現狀,當前高校的實踐教學存在制度上重科研輕教學,培養方案上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還存在學分占比低,課程設置層次模糊,課程內容可操作性差、學生參與積極性低等問題;二是研究實踐教學模式構建:有學者認為依托校外基地實施自主開放型實踐教學,還有學者提出從課堂實踐教學、校園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三個方面來構建;三是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以學生為主體,問題為導向,實施“分層次、多門類、重特色”的LMP改革策略,或者從實習的內容、地點、方式、時間等方面進行改革。已有的學者研究主要是針對某一所院校的培養方案對該專業實踐教學進行分析,而本文以區域、類型、層次不同的22所院校的本科階段的培養方案為樣本進行分析更具普遍性。
2研究方法及數據來源
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教學體系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前者以課堂為主,后者包括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多個活動空間,教學形式與教學目的也更多樣化。該專業的實踐教學最常見的分類方式是: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綜合實踐。為避免此種分類方法存在內容交叉現象,本文將其實踐教學分為:實驗教學、問題研討、課題探究組成的課程實踐;專業實習、綜合性問題探究、職業實踐組成的專業實踐;小社會實踐、大社會實踐組成的社會實踐。通過全國高校信息綜合查詢系統,整理出開設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的160多所高校名單,通過隨機抽樣選取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吉林大學、河海大學、東南大學、中南大學、貴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濟南大學、中南民族大學、安徽財經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江西師范大學、南京審計大學、甘肅政法學院、湖北經濟學院、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2所高校。以高校官方網站為查詢平臺,收集到該專業培養方案22個,包含實踐課程371項,時間截至到2017年3月。最后將以上培養方案的實踐教學部分按照上述分類方法,將各個實踐課程進行歸類,并對其所占學分進行匯總(如表1所示)。
3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從課程實踐教學、專業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教學三個方面對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現狀進行分析。3.1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實踐是為了加強學生對本專業某課程的理論知識理解,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實施的有實踐特征的教學方式,包括實驗教學、問題研討、課題探究。3.1.1實驗教學實驗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依托實驗室,實施的具有設計性、綜合性的教學形式。通過對22個培養方案進行分析,發現實驗教學主要分布在第一學期至第四學期,總學分達到了154.8分,課程內容主要分為三大類:①信息技術課,包括計算機基礎、數據庫程序設計、HTML與XML語言等;②軟件學習課,如統計分析軟件、社會保障管理軟件應用、企業資源規劃等;③素質教育課,主要是以身體素質教育為主進行的軍事訓練;東南大學對內科學、解剖學、傳染病學實施實驗教學,這可能與該校社保專業立足于醫學特色有關。22所高校中18所學校為信息技術課、軟件學習課、素質教育課安排了實驗教學,可見學校比較重視學生的信息技術處理能力和身體素質。3.1.2問題研討問題研討是圍繞學生展開的對某個問題進行研究、討論的教學形式,通過老師的引導,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目前只有東南大學和河海大學在培養方案中安排了問題研討形式的實踐教學,該種形式教學的總學分較低,僅38.7學分,課程達37門,其中34門來源于東南大學。東南大學整個專業實踐教學達66.2學分,問題辯論形式教學31.分,幾乎占整個實踐教學的一半,可見東南大學比較重視此種形式的教學。對培養方案進一步分析發現,34門課程里,醫學課程9.6學分、專業課程分、經濟學課程6.8學分、剩于課程6.5學分,進一步體現了東南大學社保專業的醫學特色。3.1.3課題探究課題探究是指打破課內課外限制,以布置小課題的形式,讓同學們在課下自主進行課題研究的教學形式,有17所學校安排了課程探究形式的課程實踐,學分達到了119.4,思想教育、心理教育、身體素質教育類課程約占到了一半,達65.7學分,其次為專業課(33學分)。3.2專業實踐教學。3.2.1專業實習專業實習是最常見的實踐教學形式,指通過對學生進行該專業的綜合性訓練,使其更加了解該專業的社會適應范圍、適應程度及適應條件。22所高校中,有19所高校將專業實習納入到了培養方案中,主要對專業實習的學分設置、時間安排做了規定,專業實習學分設置從2分到10分不等,平均在4分左右,總學分達113分。學分較低的有武漢大學(2分)、首都師范大學(2分),學分設置較高的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10分)、東南大學(9分)。專業實習的時間安排上,以七八學期為主。其中東南大學在安排了第四學期在醫院為期8周的醫學臨床實踐和第八學期在商業保險公司及社保經辦機構為期12周的實踐;南京農業大學和貴州大學也安排了兩次實習,其他學校均只安排了一次實習。3.2.2綜合性問題探究綜合性問題探究,與課程實踐中的課題研究不同,它打破了課程限制,是對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中多個課程進行的綜合性研究。幾乎所有的高校在培養方案中都設置了綜合性問題探究實踐教學,總學分達到了208.5分,從形式上來看,以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為主,學分達185.5分,其他形式為輔,科研訓練(14分)、讀書報告(6分)、創業就業教育(2分)、講座(1分)。3.2.3職業實踐職業實踐是以職業模擬或者現場參與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從事的工作崗位所應具備的知識和技能,以做好入職準備。相對于專業實習側重學生對專業的理解,職業實踐更關注學生對崗位的適應。22所高校中,只有8所學校開展了職業實踐,總學分僅有19分,主要在第三學期以后開展,就其形式來看,包括認知實習、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社會保障仿真實訓、專業綜合能力測試四種形式。3.3社會實踐教學。3.3.1小社會實踐教學小社會實踐教學是指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以類似于社團活動的形式在課外進行的跨學科交流、課題研究等活動。將小社會實踐納入培養方案并配置學分的院校只有4所,即中南大學實施的集中研學、自主選修實踐課,東南大學實施的課外實踐,貴州大學實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施的學科競賽,中南民族大學實施的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學實習、社會保障教學實習。青年政治學院雖然在培養方案中將公益活動、社團活動、科技活動等納入了實踐教學計劃,但并未對其進行學分配置,目前僅有的4所學校的小社會實踐學分總計15分。3.3.2大社會實踐教學大社會實踐教學是指學生在校外,通過社區服務、實地訪談、調查研究等形式以獲取實踐經驗、了解社會現實。將大社會實踐納入培養方案的學校有16所,學分總計44.5,根據學校不同,實踐教學分布在整個大學期間,從形式上來看,以社會調查為主,兼具社會服務、創新實踐形式。
4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問題分析
4.1社會實踐環節薄弱。從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上看,總學分712.9分,課程實踐教學(312.分)占44%,專業實踐教學(340.5學分)占48%,社會實踐教學(59.5學分)僅占8%,課程實踐和專業實踐基本上構成了整個教學體系,課程實踐是圍繞某一課程展開的,其內容比較局限,真正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是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而高校的培養方案中卻忽視了社會實踐環節的重要作用,在學分設置上還不到整個實踐體系的十分之一。4.2問題研討、職業實踐、小社會實踐教學形式關注度低。問題研討形式利于學生參與實踐教學,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2所高校中僅有兩所將其納入了培養方案。職業實踐為學生踏入社會提供一個緩沖期,此環節十分關鍵,其總學分僅有19分,占整個實踐教學體系不到3%,課外實踐形式的小社會實踐也僅占到2%,只有4所院校將其納入培養方案和學分制度。4.3實踐教學形式單一?,F有的培養方案中綜合性實踐教學形式表現為論文、科研訓練、讀書報告、講座四種,整個綜合性問題探究實踐教學形式中,以論文形式實施的占到了89%,其他的形式僅占到了11%的比例,可見當前高校在實施實踐教學時,仍然以傳統的方式為主,較少運用其他形式。小社會實踐上,目前的培養方案也只體現了教學實習、學科競賽、集中研學三種形式。4.4實踐教學規劃有待完善。目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規劃內容較少,僅對實踐教學的學分做了較為詳細的規定,實踐教學持續時間上,多以學時或周為單位,社會實踐的內容、考核方式上只有南京審計大學做了相關規定。專業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涉及的知識面較廣,實踐空間復雜,制定相應的教學規劃,利于實踐教學的推行。實踐教學應當是一個由經驗到反思的過程,所以考評環節也應納入在內。
5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的完善
5.1加強社會實踐環節。適當縮小課程實踐環節,發掘各方面可用資源,盤活校內外閑置資源,促進增加課外實踐和校外實踐環節。相對于大社會實踐,小社會實踐以校內為活動空間,更利于教學的開展,高校應當予以重視,積極開展文藝匯演、演講比賽、創業設計等文化交流活動,并將其納入學分制度。5.2充分發揮各形式實踐教學優勢運用問題研討實踐教學形式的優勢,提高學生參與實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職業實踐環節能夠讓同學們提前了解職場環境,明確就業方向,學??梢栽黾討讣记伞⒙殘瞿M、職業規劃等課程。此外,高校還應當在立足于傳統方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其他形式的實踐教學,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不斷的調整實踐教學模式。5.3完善實踐教學實施規劃。僅對學分和時間上的規劃難以保障實踐教學的效果,高??筛鶕嶋H情況,適當調整培養方案,對實踐教學的環節、方法、支持策略、考評方式進行單獨制定,并通過官網、通知等形式讓學生們提前知曉,做好充分的準備,進一步提高實踐效果。
作者:黃瑞芹 龍雙玉 單位:中南民族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凌莉,張文?。胤礁咝趧优c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研究[J].科技視界,2016(1)
2邵文娟,馬瑄,劉媛媛.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完善[J].中國市場,2014(6)
3季璐,李放.自主開放型實踐教學模式構建研究———以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為例[J].江蘇科技信息,2014(6)
4周慧文.高校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9(30)
5李文琦.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路徑選擇[J].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