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6:51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音樂課堂小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小學音樂課堂音舞結合趨勢審美編創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舉足輕重,而音樂舞蹈教育又是藝術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屬于兒童素質教育的范疇。在現代社會藝術生活中,音樂與舞蹈都屬于相對獨立的藝術,然而,當孩子在進行音樂活動時,音樂與身體的動作卻常常是分不開的。人類的情感是音樂的來源,人的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的,因此,開展舞蹈教育不光能夠發展孩子的身體運動機能,同時還能陶冶孩子的品德與情操,發展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與思維能力,并最終讓這些能力轉化為音樂表現力。
一、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音舞結合教學方式已成為趨勢
第一,綜合課型已經成發展趨勢。綜合課型是指在一節課中,進行兩項或者兩項以上的教學內容,完成兩項或者兩項以上的教學任務。綜合課型教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與形式多變讓結合了舞蹈教學的小學音樂課堂更加的生動活躍。
第二,舞蹈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與感染力最強的藝術形式之一,同時也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音樂新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小學音樂課程應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提倡科學綜合,包括音樂與舞蹈,戲劇等姐妹藝術的結合?!卑殡S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舞蹈對小學音樂課堂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舞蹈頻繁的出現于全國各電視臺的文藝晚會中,普通的中小學生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到音樂舞蹈演出中,且在普通的中小學中,也不乏真正具有舞蹈天賦的學生。
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音舞結合教學方式推行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
第一,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學校只有在大型文藝匯演的情況下才能意識到舞蹈作用于音樂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很少有學校將舞蹈教學內容有效的納入到音樂課堂中。在提倡音樂與其他姐妹藝術相結合的今天,沒有舞蹈教育的音樂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第二,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舞蹈課與音樂課是不能混為一談的,教師培養學生的初衷,也并不是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音樂家。但是,即便所有的孩子都不能成為音樂家,教師也有必要將舞蹈教學內容滲透到音樂教學中,因為,一個毫無感情的人,是無法發出悅耳的聲音與不能夠傳遞真摯的感情的。
三、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音舞結合教學方式推行過程中所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人的心理狀態會直接作用在發聲器官與肢體行為中,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要選擇能夠啟發學生與給學生創設思維的空間教學方法,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作品中的意境,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與表現能力,豐富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同時也能夠鍛煉學生的創造力與讓學生多元化的發展。
第一,小學音樂教師要從觀念上認清舞蹈教學對于學生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的意義,同時也要樹立學生人人參與的意識。在經濟發展的今天,舞蹈與音樂依舊是緊密相連的,因為舞蹈與音樂都來源于生活。從舞蹈產生之日起,就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舞蹈與音樂密切的關系也為歷史所見證,舞蹈也在音樂教育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除此以外,在當前的發展狀態下,雖然舞蹈院校林立在當前的發展狀態下,但在舞蹈藝術中,音樂作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本上也從來沒有與舞蹈藝術分開過。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將舞蹈融合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讓小學生通過舞蹈來抒發自己的感情。
第二,要廣泛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方法。人的感情與音樂主要作用于人的聽覺器官來抒發,而音樂更多地是通過結構,特征與氣質打動人心。將舞蹈融入進音樂課堂教學中,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通過舞蹈來感受音樂作品中所傳達出的意境。
例如,在蘇教版小學音樂教材第十二冊《小鳥,小鳥》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模仿小鳥飛翔的動態以及帶領學生學習有關于小鳥的舞蹈,最終讓學生感受到歌曲中小鳥雀躍與展翅高飛的形象,最終激發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并用更富有彈性的,優美舒展的歌聲演唱這首歌。
第三,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結合舞蹈,適合讓學生全員參與,同時也能夠給學生創建出更多空間,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同時也讓學生在愉快的合作中增長知識,提高技能與增進友誼,并最終培養出學生高尚的情操與情感態度。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該編輯舞蹈,創設情境,再導入新課,如此才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旋律與了解音樂創作背后的故事。
第四,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風情與不同的季節變化,都需要教師導入相關的舞蹈去體現,在導入舞蹈之前,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圖片向學生展示該地的自然與民族風光、民族習慣與民族歌舞,接著在播放本課的歌曲與音樂,讓學生在欣賞民族風情的同時感知歌曲的旋律。
第五,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索與發現新知。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興趣,就需要借助技術手段讓學生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多媒體畫面能夠展示歌曲所表現的意境與方式,以此給學生帶去全方位的試聽沖擊,讓歌曲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例如,在欣賞錫劇是《雙推磨》時,教師可以將推磨的動作設計成為舞蹈,讓有興趣的同學上講臺展示推磨的動作,以此加深學生對于所欣賞音樂的理解。
第六,讓音樂與舞蹈能夠展現歌曲。讓學生根據音樂旋律自創舞蹈動作,并讓學生根據音樂進行表演,這一設計不光能夠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同時還能夠分享與同學一起創作的快樂。在欣賞內容播放結束之后,教師還可以進行一系列的課堂延伸,與進行課堂小結。
歌曲與舞蹈相結合的課堂教學內容目的是讓學生學會歌唱與舞蹈,一切手段與方法都是為了刺激學生的注意力,所以課堂所拓展的內容必須與學生現有的儲備只是相聯系,拓展最終才能回到課堂中。除此以外,教師與學生還需要在課堂實踐的過程中將知識進行必要的整合、延伸與概括,如此才能夠在悅耳的音樂聲中與舞蹈進行有效的結合。
第七,教師的教學模式,應該以欣賞教學的模式為主。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首現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在上課伊始就對課堂中的內容進行有效的組織,讓師生間的相互問候既能夠交流感情也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對于授課來說,良好的開端十分重要,在音樂課堂中加入相應的舞蹈訓練,能夠讓學生更加立體地欣賞新作,感知與體會。佳作欣賞與感知體會是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重要環節,而要實現這些重要的環節,舞蹈是必然的最佳表現形式。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
四、結語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只有不斷進行學習與不斷提高綜合素養,才能同時發揮音樂教育與舞蹈教育審美功能的有效性,由此才能夠促進音樂教育在基礎教育體系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音樂;以唱導游;以游助唱;課堂結構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4-0197-01
一、模式的結構特點
“以唱導游,以游助唱”使學生在音樂課中熱愛音樂的美,在快樂的情境中學習知識,陶冶情操。
它的基本結構程序是:創設情境,誘趣一動靜結合,訓練實踐感受內化,陶冶性情。
第一步:創設情景,誘趣
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律動練習,可以滿足學生動的心理;故事引趣,把學生引入到教學的內容上來;游戲激趣,引發學生的參與心理。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和形式,使學生進入角色,為學習新知創造欲動的心理氛圍。
第二步:動靜結合,訓練實踐
音樂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要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必須通過訓練、實踐。以節奏練習為例,如果僅有教師的熱情,充其量只能活躍課堂氣氛,也許還會導致混亂的狀態,而學生也難以受到真正的訓練,所以訓練必須做到動靜結合。首先是心動,然后才是手動、口動,乃至身動,靜中有動,而動時心中平靜,從而達到整體和諧與發展。
第三步:感受內化,陶冶性情
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中,在美的樂感和美的動作的陶冶中從內心感受到音樂藝術的美,從而激發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這一課堂模式的基本特點是始終以唱游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整個課堂形成一幅活而不亂、動之有序的動態性結構圖。
二、教案舉例:生日快樂(蘇少版二年級上冊)(片斷)
教學過程:
(一)聽音樂律動進教室,師生問好
(二)基礎訓練
師:剛才,小朋友進教室時,臉上都笑瞇瞇的,為什么?(生答)你碰到什么事情的時候,心里會很高興?(生答)對,過年、過“六一”節、出去旅游、考試得了好成績……心里會特別高興。今天是小兔灰灰的生日,咱們該怎樣表示一下呢?(生答)。好,咱們就一起來為灰灰慶祝生日。(出示生日蛋糕,點亮生日蠟燭做發聲練習,邊表演邊演唱:《祝你生日快樂》)
(三)節奏練習
師:平時同學們過生日時,好朋友可能會送禮物給他,今天灰灰有個難題想請小朋友幫它解決一下,就當送給它的禮物吧。
1.復習舊節奏;
2.組成新節奏拍打。
(四)視唱練習
(教師事先在同學的座位底下藏一些節奏、曲譜、頭飾等)灰灰也送給小朋友們一些禮物,請你找找自己的伙伴,并唱一唱。(生邊律動邊找伙伴,視唱曲譜)
(五)教授新曲
師:剛才小朋友送給灰灰一首生日歌,灰灰為了表達自己的心情,也要唱一首生日歌送給小朋友――你們聽。(放歌曲錄音,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體會生日時愉快的心情)
師彈奏歌曲旋律,生朗誦歌詞。
師彈奏歌曲,生邊哼曲譜邊律動。
分析演唱時力度變化,齊唱歌曲。
選擇不同的打擊樂器伴奏并唱歌表演。
(六)欣賞樂曲
整體欣賞:感受音樂的情緒。
分段欣賞:對樂曲進行對比,并內化,欣賞小結。
(七)課堂小結
師:今天,灰灰的生日過得真熱鬧,我們又唱又跳,不僅感受了《喜洋洋》的歡快和喜慶,而且還學會了一首非常動聽的歌曲《生日蠟燭》,知道了我們演唱歌曲不僅要有感情,而且還應該注意力度的變化。以后只要我們多聽、仔細聽,那么,欣賞音樂的能力一定能得到較快的提高。(隨著樂曲邊律動邊出教室)
三、實踐效果與分析
一、器樂教學意在激活學生唱歌創造思維
唱歌教堂是音樂教學中一項重要內容,唱歌唱得好不好,最基本的要求是節奏,音準的正確性,小學生的音準訓練是教學中的難點,怎樣提高小學生的音準也就成為了音樂老師所共同關注的課題,我認為如果能有效的使用一些固定音高的樂器如豎笛、口琴來幫助學生訓練聽覺,對學生正確的音高概念的形成是非常有益和有效的。首先,我們可以從單音,音程入手,將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學生吹奏,另一組學生唱,然后再進行簡單旋律的吹奏和視唱。最后按照循序漸進的方法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來練習,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效正音準的目的。在小學高年級的音樂教材中出現了二聲部或三聲部,則也可以采用同樣的方法。
二、器樂教學意在激活學生視唱練耳創造思維
視唱教學要求學生正確地唱出每一首練習曲,這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也是一個難點,把視唱教學與器樂教學相結合,則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視唱的興趣。在視唱訓練時,學生一般對視唱的旋律不熟悉,音高音準都很難把握,這時,我們能給他們一個固定的音高,他們就會覺得視唱不是很難了,在教學過程中,可先學生自己演奏視唱譜,然后再進行視唱教學。例如,在四年級下冊《平安夜》這首歌曲的曲調為3/8拍5 - 6 5 |3 -- | 5 -6 5|3 --|2 - 2|7--|1 -1 |5 - -|6- 6|1?76|5?65|3--|2-2|4?27|1--|3--1?53|5?42|1--|1--切分節奏學生不易唱準,教師在視唱之前讓學生用口琴吹奏一遍,使學生對音高有一個固定的概念,最后再視唱就能較快的把握音準。這樣唱奏結合,學生興趣盎然,避免了刻板枯燥。
三、器樂教學意在激活學生欣賞創造思維
欣賞教學是一種不易被學生理解的課程,因為欣賞教學主要是通過聽覺來理解音樂作品,這對于小學生來說是比較抽象的,較難被理解,如果通過樂器與之相結合,就能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旋律的情感,使他們自己的情感與作品的意境產生共鳴。例如:在欣賞第二冊《快樂的嗦》時,讓學生演奏作品第一部分的主題,這樣學生不僅是一半音樂欣賞者,同時也是一名演員直接參與作品的演奏。這也使學生感覺到了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的樂曲,帶有舞曲性的音樂,給人一種輕松活潑的感覺。再現了彝族人民輕歌曼舞、歌唱美好生活的歡快熱烈的場面,由此可見,器樂教學在欣賞教學過程中起到了從聽覺感到情感感受的橋梁作用。
四、器樂教學與節奏的練習結合
節奏訓練是培養學生內心的節奏和聽覺的一種方法。我們都知道將節奏比喻成一個身體的一部分的話,那么節奏則就是人的骨骼,想想人沒有骨骼是不能站立和行走的,可見節奏是音樂教學中最基礎的一部分,在節奏訓練時,利用一些打擊樂器來進行訓練,如鑼、鼓、镲等,這樣一方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使學生感受到了一些常見的節奏型的音響效果,如xxxx xxx節奏時,先由學生口讀和手拍節奏,再讓學生掌握這種節奏型,吹奏同一個音,如6666 666 這樣就使學生即進行了聽覺訓練又增強了內心的節奏感。
要使樂器在音樂教學中發揮較好的作用,前提條件應是學生能熟練地掌握基本的演奏方法;一些難點的問題,老師應予以解決,這還需要我們音樂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音樂素質和專業技能。
當然,在器樂教學中還應特別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教師必須注重趣味性,在各種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貫穿審美教育,進而達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心靈的凈化,性情的陶冶。
2.讓學生學習正確的演奏姿勢和方法,培養從小規范地演奏和愛護樂器的良好習慣,培養初步的齊奏、伴奏及合奏的能力,注意增強其器樂演奏的表現力。
關鍵詞:小學音樂;音舞結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7-0045-02
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強調了對學生“音樂實踐及音樂創造”的能力培養,而學生實踐能力及創造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學生親身投入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去,從實際音樂活動中提升自身實踐能力及創造能力,而這種實踐活動的實現,完全可以通過音舞結合的方式來實現。下面我們先來簡單分析下音舞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一、音舞結合教學方式的應用價值分析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隨著時代的進步,音樂教育的目的已不僅僅是傳統地教授一些基礎音樂文化、音樂技巧了,已發展為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音樂素養、培養學生音樂審美等。而舞蹈的發展也是順應了時代潮流的,它已由原來單純的美化肢體動作、完善情緒表達擴充到協調形體氣質、體現情感表達、愉悅身心健康體魄。其繼續活躍在人們視線里的根本原因而在于它滿足了人體需要,達到深層次緩解壓力、調節情緒、健康體魄的作用。
2.豐富學生情感表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主要是通過語言形式,較少部分是非語言形式。在一些場合,非語言形式的表達效果甚至要高于語言表達?,F如今的音樂課程教學目標中就明確提出要通過音樂來提高學生社會交往的能力和表現力。在語言產生以前,人們常用的交流方式就是肢體表現,而舞蹈則是這種肢體表現的藝術升華。具有與音樂一樣的性質――體現某種情感。古人云:“言之不足詠之、詠歌不足舞蹈之”,即是說當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受到限制時,就通過朗誦的方式補充表達,當朗誦也不能很好表達時就借助舞蹈動作來體現想表達的內容。舞蹈動作有自身的情感表現和文化內涵,若是培養學生掌握一定量的舞蹈動作,便能豐富學生的情感表現方式。此外,學生要想掌握好舞蹈動作就必須增加自己對舞蹈的體悟和創新。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若是能結合舞蹈,還可以鍛煉學生的發展潛力。當學生具有很好的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時,就能獲得自信,并且逐漸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為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提供了簡單便捷的方法。
3.提升學生綜合氣質。舞蹈,是人類動作的藝術化。舞蹈教學即是教導、訓練人的身體動作,此外還需要投入自身情感和精神,以達到協調一致的舞臺效果。所以,在教學中不僅要消耗體力,還要消耗腦力,在無形中就刺激了舞者中樞神經,訓練了其支配意識。動作的訓練還鍛煉了韌帶的柔軟程度和肌肉對骨骼的牽引密度,能夠改善骨質、穩固關節、提升身體各部分的配合度。此外,好的舞蹈要以準確的舞蹈動作(如收腹、挺胸、提臀、低頭、回眸等)為基礎,所以舞者需要長時間、高頻率地做這些動作,于是就逐漸改正了那些不雅的形體姿勢,培養了優雅的氣質。
二、音舞結合教學形式在小學課堂開展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考慮小學生這一群體的身心素質、年齡層段、實際需求,采用相符的舞蹈動作,將其盡可能地趣味化、兒童化、游戲化。降低動作變化的頻率,同時需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對音舞的興趣。如此才能達到音舞結合的最大益處,帶領學生欣賞音樂舞蹈、學習音樂舞蹈、編創音樂舞蹈。具體策略如下:
1.舞蹈編創趣味化。興趣是一切活動的不竭動力,使學生主動進行某活動的重要影響因素。新課標較之于過去進步的地方則在于它將主動學習的權利賦予學生,由被動學習過渡到主動學習,由吸納式學習變為探索式學習。在音樂教學中,強調引起學生對音樂的關注、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雖然音舞結合有眾多的優點,但若是脫離學習主體這一客觀實際,所有的優點都將轉化為不可忽視的缺點。那么,如何讓所有的學生對參與音舞結合教學實踐活動產生興趣是教師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增加舞蹈動作編創的童趣性,把舞蹈動作教學的簡單化、趣味化、兒童化、游戲化,讓音舞結合教學適應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鼓勵全體學生參與,特別是讓部分動作平衡能力、協調能力較差的同學以及大多數男同學積極的參與舞蹈動作即興創編。那么,在音舞結合教學的實際過程中怎樣才能增加其童趣性呢?如:舞蹈動作中強調眼神與手勢配合的,在音舞結合教學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模擬“摘成熟的果子”這一生活實例來訓練。這是因為摘果子是一連串的動作,而摘成熟的果子就是一連串動作和眼神的結合,需要通過眼神去尋找,在差不多找好的時候伸手去摘。在這一模擬過程中將舞蹈動作與生活實例相結合,既避免了舞蹈動作教學的枯燥性,還降低了教學難度,調動了學生表演的欲望,創造了主動學習的機會。另外,還可模擬創設某種生活場景,讓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既能展現天真活潑的本性,又能增添趣味性,提升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民族舞蹈兒童化??v觀整個音樂教育的歷史,雖不斷改革創造出眾多新體系,但達爾克羅茲、奧爾夫、柯達伊仍是殿堂級人物,他們創造的音樂教育體系對世界的音樂教育都具有引領作用。他們都發源于其民族優秀文化,且符合“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對整個世界的音樂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同理論之,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其56個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是世界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不同風格的民族舞蹈,既可以激發學生對優秀民俗文化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豐富學生的感受力和表達能力,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我國的民族舞蹈大多都保留著原始風貌,樸實豪邁、熱情自然。教材中有很多各少數民族的音樂作品表演與聆聽。比如:蒙古族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傣族歌曲《金孔雀輕輕跳》、土家族歌曲《乃喲乃》;朝鮮族歌曲《桔梗謠》、彝族樂曲《快樂的嗦》、新疆歌曲《我是少年阿凡提》等,雖然小學生受其年齡局限并不是很了解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點,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科學合理地選擇相應的舞蹈成品賞析內容,這樣才能夠最大化地幫助學生積累舞蹈編創過程中所需要的舞蹈元素。通過欣賞優秀舞蹈,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舞蹈動作的即興編創打下基礎??紤]到小學生的特性,其舞蹈動作應盡可能的兒童化、典型化。
3.國標舞蹈游戲化。舞蹈種類眾多,國標舞、芭蕾舞、民族舞均是其重要構成部分。其中國標舞還具有大眾性特點,在社會生活中較為普遍。在小學音舞教學中加入簡化的國標舞動作,能夠在學生間提供合作的機會,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培養學生的日常儀態。但國標舞較小學生而言相對成熟化,不大容易接受。所以,可以在國標舞的中融入游戲教學,來激發學習興趣。比如,愛爾蘭民族的踢踏舞,既有弗拉戈舞的熱情火辣,也有古典芭蕾的優雅和現代舞蹈的精致,動感十足。教師就可以抓住其典型動作:踏步、踏點步、抬跳步等,將其組合成一個小朋友們熟悉的帶有游戲性質的集體舞,比如:集體舞《找朋友》、《校園多美好》之類的,規則根據具體舞步而定,讓學生在游戲中記憶舞步并記憶歌詞,完成音樂舞蹈的完美結合。再比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獨特的國標舞情景游戲,通過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學習一段國標舞的形式,學好后跳給其他學生看,并讓學生選出自己認為跳得最好的一個小組,給予表揚和鼓勵,進一步刺激學生對國標舞的興趣。當然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讓家長參與,比如在班級期末音樂會中,讓孩子與家長一起參與到活動中來,一起感受音樂與舞蹈結合的魅力。
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加強專業理論學習,將理論學習常態化,涉獵更多的音樂舞蹈領域的知識。在音舞結合的教學中,教師針對音樂課堂中音舞結合教學進行多方面系統的查閱,了解新課堂教學模式要求我們的音樂課堂突破原有的教學模式從音樂的本體出發,研究音樂的多種表現形式。我們知道音樂是聽覺藝術,而舞蹈是視覺藝術,只有兩者完好的結合在一起,才能夠得到最好的效果。聲與形具有怎樣的關系,只要搞清楚這些,音樂課堂中的音舞結合教學就可以進行下去了。只有大量的閱讀借鑒,多利用各種學習的平臺,讓自己站在巨人的肩上,拓寬自己的視野,才能將音樂課堂中音舞結合教學研究的有深度,有底蘊。將音樂課堂中音舞結合教學的具體課程圓滿地呈現出來。
參考文獻:
[1]王婉錚.樂舞教學法在舞蹈教育中的應用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2.
旋律、節奏、音色、和聲是音樂的四大基本要素,而其中節奏是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德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說:“兒童的音樂教育應先從節奏教學開始。”因此,對于小學生而言,培養其音樂節奏感,并訓練好節奏是學好音樂的前提與基礎。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也曾或多或少的將節奏訓練作為教學內容納入到音樂課堂教學中,但那也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并沒有真正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節奏感的訓練。因此,學生上了幾年的音樂課后,還是不能準確的拍擊出一條完整的節奏,更不能準確地唱好一首歌曲。由此我開始思索:要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首先要幫助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內心音樂節奏感。而內心音樂節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和建立起來的,它需要通過較長時間有步驟、有計劃地培養和訓練才有成效。于是,我決定將"培養學生音樂節奏感"作為我的第一項課題研究。再根據"音樂教育的關鍵期是幼兒時期"、"音樂教育越早越有效"等觀點,我又將研究對象確定在小學低段,通過內心節奏感的培養,使學生從小就開始在生理運動器官和思維之間構成一種自由的轉換和密切聯系的媒介,以達到身心的和諧發展,提高兒童的音樂素質。于是,在2010年我申報了省級音樂課題《在小學低段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節奏感的研究》。在近兩年時間內,我帶領課題小組的老師們系統地學習音樂教學理論知識,以音樂課堂為主要研究基地,大膽進行教學實驗和改革,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并為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中培養學生節奏感積累了一些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傾聽生活中的聲音,感知節奏。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節奏感與聽覺有著必然的聯系。因此,首先應讓學生掌握用聽的方法來探索節奏的本領。大自然中有很多豐富奧妙的聲音,如火車長鳴,百鳥歡唱,狂風吼叫,雷雨交加......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出來并將其帶進音樂課堂,讓學生仔細聆聽,并引導學生發現這些聲音變化的規律性。如快、慢、輕、重及清脆、沉重、輕柔、悲憤等等。當學生們已經傾聽和認知大量聲音后,再告之這些有規律的聲音便是節奏。再如:張老師設計的一年級《快樂的一天》一課中,她將一位一年級小學生從清晨鬧鐘鬧醒-聽著鳥兒叫上學-認真上課-課間玩打手槍的游戲-晚上安靜睡五個場景作為整節課的教學主題,在不同場景中都設計一種不同的節奏型,并運用不同的游戲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激趣,效果又明顯。而在張珂琦老師設計的另一節一年級《有趣的節奏》一課中,她首先播放了一段音樂,請學生們認真傾聽。在音樂中能聽到很多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的叫-認真聲,如:小鳥叫、青蛙叫、小羊叫、母雞叫、小狗叫、知了叫......對于孩子們來說,從音樂中辨別動物的叫聲并不難,但他們對節奏并不太了解。于是張老師引導他們模仿并體會每種動物的叫聲,感知其節奏,同時采取了小組進行比賽的形式來讓學生們體驗。漸漸地,他們對節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張老師又讓學生自己尋找生活中的節奏并模仿出來,這時他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全班的學生都積極、大膽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多次的教學實踐證明,這種借助與孩子們生活中緊密相關的事物來進行音樂課堂教學的方法,是最真實、最直觀、最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也只有這樣的教學方法才能真正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果。
二、借助肢體語言,體驗節奏。
肢體語言就是通過身體的動作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的一種方式。依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如能將其恰當地運用到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并借助它們讓學生表現和體驗節奏,便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本文由收集整理的節奏感??逻_伊的教學法中正是采用變化多樣的肢體語言在音樂聲中引導學生做各種不同的游戲,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韻律感,提高學生音樂感悟力、音樂表現力。
(一) 聲勢
"聲勢"是用最簡單身體動作的聲音進行的節奏組合活動,是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動作節奏訓練活動之一。最基本的動作是:跺腳、拍腿、拍手和捻指。"聲勢"可以培養兒童的節奏感和對不同音色的感受,訓練學生準確的聽覺、敏捷的反應、記憶力和節奏的句式感。如:我在執教研討課《奇妙的音樂》一課中,就充分利用聲勢來引導學生辨別拍號和體驗音的長短。我們知道,辨別拍號的關鍵是對音的強弱關系有正確的認識,聽辨出強拍與弱拍。一年級學生主要學會辨別2/4拍、3/4拍。課中,我沒有對學生進行枯燥的基本拍號樂理知識的灌輸,而是引導孩子們聽到強拍雙手擊掌,弱拍時輕輕拍擊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時,則可以采用攤掌或握拳來表示。當學生掌握基本的節奏強弱規律后,我先組合節奏句式讓學生拍奏出來,然后學生分小組組合后再練習拍擊。等到學生熟練掌握后,我出示《兩只老虎》的歌曲用柯達伊教學法來引導學生邊視唱邊做柯達伊手勢,以此來加強學生節奏感和音準的練習。當遇到休止符時,我讓學生自己設計不同的動作來區分,有的學生握拳,有時學生攤掌,還有的學生雙手在胸前搭成小屋狀。這種用相應的聲勢動作來表示節奏中的不同時值的反復練習,會逐漸使節奏符號、聲勢與相應時值之間建立穩定的認知聯系、形成記憶。有助于幫助學生體驗音的長短、建立節奏感覺、掌握節奏準確。以上的兩種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也逐漸成為我們引導學生聽辨音樂拍號和體驗音的長短的固定使用法。
(二) 律動
律動是用簡單的身體動作表現音樂,它對學生節奏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在音樂課堂中創設條件,讓學生能運用各種身體動作來體會音樂,增強其節奏感。在一、二年級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我首先有意識的讓學生體會音樂延續、終止及快慢強弱,然后給學生欣賞一些節奏感較強的樂曲,啟發、引導他們根據音樂設計動作。學生們根據節奏發揮想象:聽到進行曲節奏的音樂模仿軍人走正步,聽到輕柔的樂曲就學小鳥飛等等。在節奏音樂活動中,孩子善于用肢體語言來體驗節奏,我就讓他們來個"全身"總動員:頭、肩、腰、口、手、腳都活動起來。這樣的節奏練習,學生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中,他們經過本身肢體動作的表演,不但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并且表現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培養。
當然,肢體語言還包括指揮、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們做個教學中的有心人,合理、恰當的將其運用到我們的教學課堂之中,必定會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扎實、有效。
三、運用打擊樂器,強化節奏訓練
打擊樂器是通過敲擊而發出聲響的樂器,它演奏起來清脆、響亮,各具特色,尤其是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有較強的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級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我們充分運用打擊樂器對學生進行節奏練習。一年級,我們根據每節課教學設計內容循序漸進的指導學生去認識一到兩種打擊樂器,并了解樂器的節奏特點,學習演奏方法,指導學生用它來進行節奏訓練。二年級,當學生能夠熟練的使用打擊樂器時,我們便鼓勵學生去尋找生活中常見的、能發出聲音的、與自己熟悉的樂器音色、音質相同的物品來自制樂器。礦泉水瓶或易拉罐裝小石子或豆子替代沙錘;一串金屬小調羹用絲線串在一起替代串鈴;用餅干盒替代小鼓;金屬調羹敲擊瓷碗充當"碰鈴"......形狀各異地打擊樂器在這些廢舊物品中應用而生。課堂中,孩子們拿出自己制作的打擊樂器,隨著悅耳的伴奏聲,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編配出打擊樂伴奏曲。體驗成功后,學生們更加積極的投入到探索奇妙的音色與節奏之中,并大膽主動參與演奏活動之中。這種民主、開放式的音樂課堂教學方法既培養了學生節奏感,更激發了學生創造欲望與積極性,為孩子們打開了另一片音樂新天地。
現象一:放任自主實踐.落空參與
讓學生參與到音樂中,體驗音樂的內在美,這是音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經常用到這種方法。但是也存在一些誤區,如“聽音樂進教室”,好多孩子從一年級開始幾年來從沒有變化過。這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參與體驗,而是圖熱鬧了。又如:有的教師片面追求課堂合作、音樂實踐學習(或表演)這一形式,對實踐的目的、時機以及過程都沒有進行認真的設計。只要有疑問,無論難易。甚至是一些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都要分組討論。一時間,學生嘻嘻哈哈,滿教室鬧成一片。這是典型的應付式、被動式討論。
還有許多教師喜歡在學生唱歌、表演的過程中讓學生用手擊拍,如: 可以認為,這種拍擊方法學生根本不用動腦,只要稍有節奏感就能拍出。像這樣不用動腦的參與。對于培養學生的樂感,發揮學生的音樂創新思維毫無意義。 但如果教師把節奏設計成這樣: 雖然只是簡單的變化,但是學生若注意力不集中就很難拍對了。 現象二:評價失真.過度賞識 教學中為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許多教師在孩子們五花八門的答案出現后,為了體現新理念,一概表揚你回答得“真棒”、“真好”。生怕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而并沒有細細考慮學生的回答中是否出現有悖常規的問題。如:學生回答了―個很簡單的問題后,教師總稱贊道:“很不錯,掌聲鼓勵。”學生隨之“啪啦啪啦”地鼓起掌來。另一個學生也回答了一個問題,又在一片“太好了,真了不起”中得到了同樣的“殊榮”。特別是在學生對歌曲的演唱中,不僅其節奏、旋律把握得不夠準確,還出現了跑調的現象,而且也沒有融人自己的情感,但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竟然還是“唱得真棒!”。像這樣的評價往往沒有深入其根本,而導致過多的表面化。
在觀摩課中,經常看到有教師準備一些小糖果或小禮品,用于課堂上獎勵學生。試問:教師是不是每節課都有這樣的精力和物力來準備這些獎品?如果是為了應付聽課,這樣的演示有沒有實際的價值?學生們究竟是為了什么參與到音樂課堂活動中的?這種獎勵方式在潛意識地培養他們什么樣的價值取向?教育真的能物化嗎?
現象三:盲目追求綜合,舍本逐末
有的課讓人感覺鬧得異常:學生手里拿著打擊樂器,腳底下踏著行進的步子,一會兒手舞足蹈,一會兒敲敲打打,一會兒又跟著音樂打節奏,一會兒和著音樂做舞蹈動作,這些活動已把時間打發得所剩無幾,再一看學生們,鬧騰的滿臉是汗,好不熱鬧。音樂課成了活動課!
曾聽過這樣兩節課,旨在通過音樂欣賞,體會音的強弱、快慢對比。一節是《?!?,教師讓孩子們拿出彩色筆,邊聽邊在紙上畫海底世界,而對于音樂的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教師匆匆帶過,一味地讓學生畫一畫,說一說有哪些海底生物,還要進行作品展示。頓時學生忙開了!各種熱帶魚、海星、貝殼、珊瑚、海草映人眼簾……簡直成了美術課!另一節課是《鴨子拌嘴》,授課教師從音樂欣賞入課,一堂課下來一共聽了5遍音樂,應該說課堂容量是相當大的,但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也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從音樂要素入手,體會作品的音樂魅力,而重視的是“從音樂里你聽到了什么?你能講一下音樂里的故事嗎?”……
從這些課例,我們不難發現,授課教師的本意是想把新的教育理念帶進自己的課堂,但是迷失了方向。讓人不禁產生疑問: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呢?就是讓學生們來熱鬧一下?就是這樣進行音樂實踐、綜合嗎?其實,這是走入了音樂教學改革新理念的誤區――改變或削弱了“音樂為本”的學科性質。音樂教學的“中心”還是要把握音樂的“本質”音樂的“魂”,即音樂的要素,如果拋卻音樂的本質不談,而單單強調音樂的趣味性、娛樂性,把這些音樂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拿來當正餐送給我們的學生,那么何談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提高?何談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呢?
現象四:忽視基礎教學.淺層美育
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基本技能是形成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音樂藝術不可缺少的學習工具。新教材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將知識作為隱線,把包括歌曲、發聲、基礎知識、綜合訓練和欣賞等內容整合在一個單元里。在學生的眼里少了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論知識,取而代之的是生動有趣的音樂活動,這是一個質的飛躍,但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把知識作為明線,還要以音樂知識、技能作為目標,有計劃、有目的地去設計,圍繞這一明線去設計音樂游戲等活動,來吸引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習知識,并深層挖掘音樂的內涵,達到教學目標。反之,忽視了音樂知識、技能的教學,學生就會像上幼兒園一樣,只是玩了,應該掌握的知識卻不牢固,那是經不起考驗的。在實驗課中能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從以往的過分注重知識技能傳授,到現在過度遷就所謂的“快樂”教學,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愉悅。有位老師上《大海的歌》一課,這樣開始:小朋友,在今天的音樂課堂上老師要帶大家去一個很好玩兒的地方,想知道是哪兒嗎?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我們來到了什么地方?(播放海浪片段)生答:大海。再問:小朋友,今天我們來動手布置一個海邊的場景好嗎?(利用上面的道具或自帶的東西,然后分組布置海灘、人物等)好―會兒,―個熱鬧的海邊沙灘出現了:撿貝殼的、套著游泳圈的、光著腳的;有的在游泳,有的在曬日光浴,哼著歌曲悠閑自在。一副美麗的畫面出現在聽課老師的眼前,可時間過了約有半節課,而后才匆匆學唱欣賞……
一、課堂培育和指導
課堂音樂領域學生是顆樹苗,培育與指導是后天條件。我們的音樂教師的琴鍵更好地發揮,就要看我們的的學生如何正確的看待音樂。培育是培養某種感情的發展或鍛煉,培養教育音樂人才。指導是找出問題,對問題進行解答,對音節或節奏進行相應的調整。耐心是面對某個問題時最大耐力解決問題得出最好答案。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培育、指導和耐心三者結合才能讓學生發揮出美好動聽的的歌曲陣容才能讓課堂鮮活起來。
二、課堂教材新穎明確
二十一世紀是信息交換時代,新的教學模式發展視角在音樂教育改變是重要的,教師做為引導者,興趣和修養是對學生提高。音樂教育工作者在選擇歌曲的同時,需要學習作者和整首歌曲以及相關知識的整體的鏈接,有利于小學生對歌曲加深,如何提高教學水平,最重要的是備課,理解掌握教材,聆聽音樂的深入,點出重要部分對教材認真分析。再結合中西方歌曲文化,加流行元素,高中低音元素感受理解音樂的美妙變化,從而在訓練中得到提升。思維情景模式,借助多媒體側重音效視頻讓學生進一步感受音樂,音樂完畢后教師發言自己主觀感受和學生交流,讓學生自主發言或小組交流,做到教師引導學生聽后感受和詞曲的思想意境。學生自我發揮的同時也是一種積極肯定。這種肯定來自教師。自我提升是對學生的音樂修養,是提高初中音樂有很大的幫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
三、課堂發音的基礎
小學音樂由高、中、低組成。音樂教師如果選擇合唱以小組為中心,教師可以因人而異適當調整。在男女合唱中和音占總體的的10%,音樂教師可自由組合,男女單音時分組而定,如果出現強音,低音補救同樣有效。音樂教師以音節的把握順手勢而定。
音樂教師對音節把握是十拿九穩的,對小學生來說音節的認識是教學的關鍵,
音節整首歌不可或缺的部分,音節的質量是導致整首歌曲的統一音質的高低平。學生學完整個單元時,音樂教師選擇歌曲時可讓學生自主選擇,然后讓學生制作樂器。把音節很好地融入到樂器中這樣起到了記憶的作用,使學生更好的學習音節,提高舉一反三的引導條件。在這樣的輕松活潑的環境下,學生對音節已有了自己的理解。音樂教師發揮主導的教學,也可釋放自己和學生合奏,以學生為重心在學生那里找到教學的真諦。
四、歡樂教學興趣是學習的節奏
擊缶、鼓、小提琴、流行音樂等等。部分學生會歌唱一些流行音樂節奏最能體現出學生的想法也是最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心理,唱出自己戲中扮演的角色。如何導演這種場景音樂教師的引導興趣是關鍵作用。
1、中西節奏,接入游戲。很多學生在三至五節課后身心不能承受過度的課程,而是轉到了輕松的體育課或是音樂課,課堂轉接是對音樂教師啟迪。擊缶是千人以上的杰作,在擊鼓傳花的游戲節奏中學生找到節奏,看音樂教師的如何指揮的。游戲開始;第一種:小組紛飛,接組而來,曲清字緩,錯組指導。第二種:合唱獨唱,自由組合,接曲而下,錯者唱歌。音樂教師引導時方法很多可自由搭配。在學習的情況下得到了快樂,在快樂的學習中學到了知識,使學生角色的,融入到演藝中音樂教師的導演的某種課堂魅力的提升
2、音樂興趣,節奏有序。把興趣想象成一本書,節奏和音節是課文,封面是課堂音樂。學生在集體合唱時或是獨唱時的那種渴望,激動的唱錯也會發生。音樂教師的指導的糾正很重要使節奏有序進行,初期不能套用詞曲容易發生混音,直到熟練以后詞曲融合才能找到最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