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3 09:16:21
序論:在您撰寫水利水電建筑工程畢業設計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高職教育;雙群互補;實踐教學改革
近年來,我國的高職教育已經明確了“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練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的發展方向,高職教育必須加強“校企合作”,注重實踐教學和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但是目前大多數畢業生還是由于操作能力不夠,難以適應企業工作崗位的需求,從而造成了目前的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與畢業生就業難這一尷尬局面。
鑒于以上情況,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水工專業在示范專業建設時期提出了校內校外“雙群互補”的實訓基地群建設方案,以此為突破口進行實踐教學改革。經過5年的實踐,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崗位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率也連年提高。
一、專業分析與定位
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應以市場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要求為依據。基于目前的社會背景和專業調查,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確定的專業定位見表1。
二、實訓教學模式
根據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的定位,要求學生必備的職業技術能力有基礎能力、專項能力和綜合能力這三類。針對各項能力的特點,應采用不同的實訓教學模式。
1.基礎能力的培養
一般應采用和理論教學穿叉進行,通過隨堂實踐(包括習題課、討論課、課內實習、課內實驗、邊講邊練)達到培養的目的,例如數學計算能力、英語閱讀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以及技術基礎課涉及到的單項實驗能力等。要盡可能將部分課堂教學移至校內實驗室或實訓中心,實行“教、學、練、做”一體化現場教學,形成師生互動,共同參與,學練結合的教學氛圍。
2.專項能力的培養
是在理論教學和基礎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通過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綜合訓練等實踐教學環節實現的,例如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的工程圖讀圖與繪圖能力、水文規劃與水力計算能力、建筑結構分析與計算能力、土石壩設計、重力壩設計、水閘設計能力等。專項能力的培養應在具有真實職業氛圍的環境中進行,有的可以在施工現場完成,有的可以在實訓基地完成。訓練項目的選擇必須緊密結合工程實際,可以真題真作,也可以“假題”真作。
3.綜合能力的培養
是對技術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專項能力的綜合利用,主要通過施工實習、畢業設計、頂崗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達到培養職業技術應用能力的目的。
施工實習必須在施工現場進行,應聘請施工現場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指導教師,一方面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利用專業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學生與現場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勞動,用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熏陶和感染學生,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嚴謹的工作作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得到全面的實踐鍛煉和提高。
畢業設計最好能選擇真實的生產課題,由“雙師型”教師或生產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作為指導教師,真題真作,培養學生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內容、使用技術規范、撰寫技術文件、綜合利用專業知識完成生產任務的能力。
頂崗實踐與學生就業相結合,由學校或學生個人聯系實踐單位,對方一般應有接受學生就業的意向,并明確頂崗實習的內容、指導教師等。把學生放到企業中去,使學生在生產崗位上得到實際訓練,完成從學生向工程技術人員的轉變。在生產中育人,是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三、“雙群互補”的實訓基地群建設方案
基礎能力、專項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需要在專業教室、試驗室等實訓基地進行,因此,實訓基地應具有仿真的職業環境和氛圍、具有可操作性和工藝規范性、具有現代化教學設施、具有適用性和經濟性、與專業辦學規模相適應、與技能鑒定相結合。實訓基地建設歸納起來有以下4種情形:
1.校內實訓場(例如建筑材料實驗室、土力學實驗室、鋼筋加工廠等)
單一的校內實訓場,可以增加學生參與實際操作的機會。同時具有便于按教學計劃進行、便于理論教學與技能培訓相結合等優點。但是,對于工程中大型項目如大型施工機械操作、施工技術指導、施工質量監理等等無法模擬,適應不了某一些企業崗位對人才技術的要求。
2.校內的仿真模型
對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即便到工程現場學生也難以完全了解工程的全部,尤其是工程的內部構造、工作原理。為了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彌補現場教學的不足,可以建設專業教室或模型室,通過仿真模型達到實踐教學的要求。例如,不同形式的水利樞紐、水工建筑物、水電站均可利用實物仿真和計算機仿真。
3.校企結合,將實訓基地建在企業
就是利用企業的生產場所作為學生的實訓基地,教師和企業的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實訓,也可作為企業職工的培訓中心、學校和企業的技能鑒定中心。例如,有的學校以當地的建筑質量監督站的建筑材料實驗室作為實訓基地,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最好采用這種方式,實現校企雙贏。
4.依托生產現場建設實訓基地
利用企業資源,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學生可以親臨生產、建設、管理工作一線,親身參與生產實踐,接觸和了解到真實的生產工藝流程,接觸到本行業的新技術、新知識、新工藝、新產品和新設備。體驗工作的真實環境和氛圍,見識在學校內學不到的知識,體會所學專業的實際用途。同時,讓學生接觸社會,了解市場,可以學習到一線人員的優秀品質和職業道德規范,鍛煉在社會上與人交往和溝通的能力。學生通過產學結合到企業掛職和輪崗訓練,個人的能力和表現都實實在在地展現在用人單位面前。便于用人單位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評價和認可,大大提高就業的機會。但是對于建好的水利水電工程,可以滿足學生認識實習和部分生產實訓的需要;加上水利工程的特殊性,運行管理受到嚴格限制,水庫調度、閘門啟閉等都必須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才能實施,因此生產現場實習基地不能滿足水利工程施工和運行管理實訓的要求。
以上4類實訓場都有各自優勢。為了發揮各類實訓場的優勢,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在示范專業建設中,實訓場建設采取校內外“雙群互補”的實訓基地建設方案。具體闡述如下:
校內實訓場:為了完善實習實訓教學條件,通過校企合作,本院在校內建成了鯤鵬山大型室外水利水電工程仿真實訓中心。該中心有拱壩、重力壩、土石壩、攔河閘、渡槽等27個水工建筑物仿真模型,類型齊全、運行靈活、操作方便,可開出水利樞紐建筑物布置、水閘運行管理等10個“生產性”實訓項目,可進行測量員、閘門運行工、河道修防工等水利行業特有工種技能培訓與鑒定。
校外實訓場:學院與水利部小浪底水利樞紐建設管理局(簡稱小浪底建管局)深度合作,在黃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現場共同建設了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小浪底實習基地。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包括重力壩、土石壩、水閘、水電站、隧洞等典型水工建筑物的設計、施工及水利水電工程的運行管理,需要針對以上不同的水工建筑物逐項進行實習。小浪底是土石壩水利樞紐工程,受建筑物類別的局限,不能完全滿足該專業崗位能力的培養需要。因此,學院以小浪底實習基地為中心,與周邊6家水利水電企業合作,建立了包括故縣重力壩、三門峽水電站、洛河橡膠壩、棲霞院攔河閘等6個水利樞紐組成的校外實習基地群。這樣就形成了校外“水利工程實習基地群”與校內“水利水電工程仿真實訓中心水工建筑物群”“雙群互補”的實訓基地。
四、“雙群互補”的實訓基地群建設與實踐成效
1.提高了教學質量,促進了學生就業
該專業就業率持續上升,2006年,畢業學生770人,一次就業率為90.52%;2007年,畢業學生652人,一次就業率為92.64%;2008年,畢業學生777人,一次就業率為95.11%;2009年,畢業學生663人,一次就業率為95.81%。2010年,畢業學生468人,一次就業率為98.30%。
2.增強了校企合作能力
校企合作先后完成了“漿砌石重力壩特殊問題專題研究”等2項科研項目,完成“禹州電廠流道模型試驗研究”等5項生產技術服務項目;參與完成了“渠道維護工”、“河道修防工”國家職業標準修訂,主編了水利行業施工員職業培訓教材,參與了水利行業建造師考試命題;為河南省和水利行業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鑒定10000余人次。
五、結語
“雙群互補”的實習實訓基地群建設,充分利用實驗室、實訓場、校外實訓基地、現代化教學手段,力求使實訓教學做到三個無縫“銜接”:實訓教學與理論教學銜接;課程實訓與職業技能鑒定銜接;畢業設計、頂崗實習與就業銜接。從而解決了實訓教學與生產的“零距離”對接。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Z].教高[2000]2號.
[2] 教高司.關于委托有關單位開展高職高專教育專題研究的通知[Z].[2004]283號.
[3]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6]16號.
[4]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Z].教高[2006]14號.
關鍵詞:獨立學院;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培養方案;專業素質
作者簡介:喬娟(1979-),女,黑龍江綏化人,三峽大學科技學院土木水電學部,講師;張立仁(1979-),男,陜西宜君人,三峽大學科技學院土木水電學部,講師,工程師。(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2-0054-02
2004年2月,三峽大學科技學院經教育部批準確認為高校獨立學院,并于2005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的大專生,至今已有八屆,為水電行業輸送了近700名專業技術人才。但隨著水電行業的發展及其對專業技術人才質量要求的提高,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及培養模式也必須與時俱進地進行調整及改革,以實現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能在水利、水電部門從事勘測、施工等工作的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本校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在結合社會需求及用人單位反饋意見的基礎上,本著注重綜合素質、強化操作技能的主旨已歷經了3次大的改革,現對三峽大學科技學院歷次改革的原因、方案及實施效果進行一系列總結,并對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幾個突顯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過程
學校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現行人才培養方案總的培養規格要求為通過學習英語、計算機、數學、力學、水電工程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受到工程勘測、施工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后,應具有較強的人際溝通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英語綜合能力;具有中小型水利水電樞紐、河道治理工程的勘測、施工的基本技能;具有測繪、制圖、運算、工程概預算的基本技能等。本專業培養方案由通識課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課程模塊、實踐教學課程模塊及課外學分模塊組成,2005級至2012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設置的對比情況見表1。
1.2.5+0.5培養模式
本專業最早的2005級及2006級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設置相同,均為2.5+0.5培養模式,即標準學制3年,校內教學為2.5年,校外實習為0.5年,課程設置參考的為本校相應專業本科的教學安排,其中通識教育課程包括政治理論、思想品德與法律基礎、大學英語、體育、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編程語言及大學語文;專業基礎課程包括高等數學、水利工程制圖、水利工程概論、工程力學、工程材料、工程測量、土力學、工程地質、水力學、鋼筋砼結構,其中工程力學、工程材料、工程測量、土力學、工程地質及水力學課程均配有8學時的實驗教學環節;專業課程包括水工建筑物、水電站、施工技術、施工組織與管理、施工水力學、工程概預算、施工機械;實踐教學環節包括軍事訓練與軍事理論、測量實習、認識實習、金工實習、鋼筋砼結構課程設計、工程概預算課程設計、水利工程施工實習及畢業實習,其中畢業實習共18學時,安排在最后一學期完成。
2.2+1培養模式
由前兩屆在校生的教學及學習效果反饋及調查表明,因獨立學院專科生的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學生的知識基礎及學習能力相對較差,2.5+0.5的專業培養模式又為直接參照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而確定的,沒有與學生自身的素質科學地相關聯,相對重理論而輕實踐,不能理想地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能與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即不能夠很好地實現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要求,因此必須進行改革,故2+1培養模式相應而生。
2+1培養模式即校內教學為2年,校外實習為1年,結合專業培養目標與行業對人才專業技能的要求,與之前的培養方案相比改進之處為:
(1)在通識教育模塊中,大學英語課程教學由12個學分壓縮為10個學分,刪除了部分與高中教學雷同的內容;根據實際教學及學習效果刪除了大學語文課程;模塊中增設了4學分的通識教育選修課程。
(2)在專業基礎課程模塊中,將工程地質課程與土力學課程合并為一門課程,去除了部分理論性較強的內容;刪除了水利工程概論課程,其中部分需交待給新生的教學內容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完成;新增了AUTOCAD電子繪圖課程,使學生的識圖、繪圖能力與行業發展相適應。[1]
(3)在專業課程模塊中刪除了施工水力學、工程項目管理課程,而將此二課程的教學內容影射在施工技術、監理概論與實務兩門課程中。
(4)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新增了各1.5個學分的AUTOCAD考證技能實訓及工程測量考證技能實訓,且考核成績以參加國家相應的證書考試成績為準,這樣既可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切實增強學生專業動腦、動手能力的培養,提高專業素質,又能促進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目前這一改革從學生的綜合考評、就業率、實習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來看,成效明顯;另外,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在第五學期新增了12個學時的施工實習,旨在強化工程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并通過實習帶動就業。[1,2]
3.2+0.5+0.5培養模式
本校水利水電建筑工程??茖I的2+1培養模式共執行了4年,即2007級至2010級四個年級,從四個年級的實際教學及學習效果來看,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及專業技能水平確實有所提高,但由實習單位及之前各屆畢業生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也可知,實際工程不僅要求大專生有專業技術操作能力,還要有一定的專業思維能力、設計能力及文件編寫能力等[1-5],故自2011級開始本專業的培養模式改為2+0.5+0.5培養模式。
2+0.5+0.5培養模式即校內教學為2年,校內畢業設計為0.5年,校外實習為0.5年。與2+1培養模式相比,通識教育模塊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均未變動,主要區別為:
(1)在專業課程模塊中取消了監理概論與實務課程,因該專業以往各屆畢業學的就業崗位分布幾乎無涉足監理行業的,故將此部分學分移至實踐教學環節。
(2)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取消了專業關聯性較小的金工實習,增設了壩工課程設計及水利工程施工課程設計,通過設計訓練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地理解及靈活應用專業核心課程的知識內容,強化初步設計能力。
另外,該培養模式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將原第五學期的施工實習改為校內畢業設計,以培養學生正確、熟練地運用行業相關各種規范、手冊及參考資料的能力,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工作思路及方法,綜合訓練學生的計算技能、繪圖技巧、文件編寫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自主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以提高其專業綜合素質,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人才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經實踐檢驗,2+0.5+0.5培養模式是目前適應我校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的最合理、最有效的一套培養模式,但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除了與培養方案的科學性有關以外,還與其在現實教學工作中能否被切實有效地執行相關。目前該專業的日常教學工作需特別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問題:
現今高校學生的舞弊手段越來越“高明”,渠道越來越多,在作業、課程設計報告、實習報告、考試中均存在普遍的抄襲現象,這勢必影響學生的培養質量,因此學校的教務部門、任課教師和輔導員必須聯合起來,嚴肅考風,加大對學生學習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監管力度,加強學生的誠信教育。
由該專業學生實習單位及就業單位的反饋信息可知,因水電行業相對為艱苦行業,工作及生活環境一般比較簡易、單調,現在的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家庭條件較好,部分同學在工作中表現出極其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及奉獻精神,不能很好地遵守用人單位的紀律要求,責任感及使命感低下,因此在該專業學生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都應注意其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的培養。[1,4,5]
另外,為了使學生適應以后的工作,學校也可以定期組織一些行業相關的專題報告,并為學生配備專業指導老師,當然這些也要求專業教師有較強的奉獻精神。
應注意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本專業培養方案中實習、實訓環節較多,故建立起一批專業對口、特點鮮明、合作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對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至關重要。校內實習、實訓基地主要是針對某些課程的實踐環節而設置,應有較強的針對性,但也要有一定的系統性,最好能使整個培養方案中的各個教學環節關聯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既要兼顧已建工程,同時也要兼顧在建工程,故除與水電開發公司建立長期合作關系,也要與行業相關的設計、監理、施工類的相關單位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并應簽訂合作協議,規范操作。[1]
要鼓勵廣大同學在校期間獲取各類專業資格證書,這里所指的專業資格證書除了本專業要求必須獲取的AUTOCAD繪圖員、測量員證書外,還包括監理員、施工員、造價員等??既「黝悓I相關資格證書可以使學生在備考過程中對某一專業領域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學習,也可以讓同學們對所學專業有更深入的了解與理解,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為今后的學習、工作指明方向,也可以獲取更多的就業機會。但個別資格證書的培訓及考試費用較高,故也應提醒學生不要盲目跟風,應結合自己的興趣及特點選擇。[1]
三、結語
獨立學院本質是民辦性質的,系三本院校,在招生層次上既有本科專業也有專科專業,在辦學上如何能將??茖I辦出特色,與高職高專院校相抗衡,關系著獨立學院的可持續性發展。
在我國,水利水電行業前景良好,但對專業技術人員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學生的培養一定要與時俱進地修訂培養方案,并注意落實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及時發現及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各種問題,狠抓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輸送更多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立仁,喬娟,姜袁.獨立學院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討[J].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2012,(11):163-165.
[2],錢波,褚曉銳.基于就業導向的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培養模式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3(2):126-131.
[3]鄭丹,許光祥.水利水電工程畢業設計指導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8):152-153.
關鍵詞:內涵;動態;體系;實踐;工學結合
一、實踐教學新體系的內涵建設
高職院校學生培養目標定位是“以服務生產單位為宗旨、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為目標”。就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建設內涵來說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技能性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技術性實踐能力包括單項基本技能、專業基本技能、綜合性技能和發展性技能四個方面,為服務生產管理一線提供技術智力支持。
2 職業素質能力培養。實踐教學體系不僅以實踐技能培養為目標,而且需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注意學生職業道德、團隊精神、創業能力、創新意識方面的培養。
3 職業資格培訓。實踐教學體系的能力訓練要和職業資格證書的考核要求結合起來,高職院校學生畢業必須獲得畢業證書和崗位資格證書,同時還需要獲得與職業密切相關的計算機、英語等級證書及第二專業證書等。
二、實踐教學體系建立原則
1 培養目標的動態化,實現教學體系不斷更新發展和優化。高職高專實踐教學體系的培養目標應隨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要求進行動態的調整,確保培養出的人才模式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的要求。從微觀上來說,實踐教學項目的內容、手段和方法等應緊隨市場崗位和一線生產技術的發展變化而積極調整;從宏觀上來說,實踐教學體系又是一個各種實踐項目的有機整體,必須隨市場崗位、一線生產技術等變化發展進行動態調整,以達到實踐教學體系整體效果最優化,從而保證實踐教學體系高效、高質量運行,為學生有效掌握最新的崗位職業技能創造良好的實訓機制。
2 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不斷適應生產管理一線的現實要求。高職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應從實際出發,不斷探索知識、能力、素質三者之間的關系。要堅持突出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主線的方針不動搖,并且應著重建設以培養生產管理一線職業技術能力為主的實踐教學體系,抓住重點,突出特色,走“校企合作,產教結合”的教學模式,使實踐教學的內容貼近最新生產技術和崗位技能要求,真正提高職業技術教學質量,使學生成為具有鮮明的水利職業技術特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3 實訓環境的仿真性,實訓項目要有前瞻性。在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時要充分考慮在實訓基地創造企業生產的真實工作環境,一方面實訓項目與職業崗位要有對應關系,實施“預就業機制”,做到“真題真做”,使畢業生能夠“即插即用”,沒有或者只有很短的適應期。另一方面實訓環境要充分模擬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如場地布置、設備配置、訓練操作的規范性、技術標準的嚴格性、建筑生產標識等各方面都要盡量和實際企業的生產運行環境一致,使學生在整個實踐環節訓練過程中如同置身真實的職業崗位環境,向學生宣示著今天的實訓項目就是明天的工作崗位,使學生不斷地自我激發掌握專業技能的內在動力源泉。
由于科技新成果迅速發展,從科學發現到大規模應用這種發現的時間間隔逐漸縮短,技術、產品淘汰的速度越來越快,因此,在安排動態性實踐教學實訓項目時,要適當考慮內容設置的前瞻性,及時更新技術設備供學生操作演練實訓,訓練的方案和方法也要做動態性調整。
三、實踐教學體系新模式構建
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按科學劃分的實踐教學體系內容,另一種是按能力層次劃分的“分層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由于高職教育以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強調以“能力本位”來組織教學,因此,高職教育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一般采取后一種模式。高職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通過對職業崗位(群)和技術型人才知識和技能結構進行整體分析和設計,建立適合理論教學體系并具高職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
1 構建以“四模塊”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新模式。實踐教學體系四大核心模塊包括單項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以及發展性技能四個方面。依據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和學習特點,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形成一個前后銜接、循序漸進、由單一到綜合,貫穿全學程的縱向體系。根據單項基本技能、專業技能、綜合技能、發展性技能等實踐教學各個環節,針對職業資格培訓和職業素質教育的實踐教學項目,使整個實踐教學體系緊緊圍繞四大核心模塊進行,這樣,實踐教學體系就形成了職業素質教育與實踐教學之間即相互獨立又互相滲透的體系模式。
(1)單項基本技能。單項基本技能訓練是實踐的初級階段,主要培養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本操作技能,為理論教學建立感性認識,打下良好基礎,主要包括專業基礎課程實驗實訓(建材實驗、三大力學實驗、工程地質實習實訓、制圖單項訓練、測量單項訓練、水工基礎實驗)、電工實習實訓等。
(2)專業技能。專業技能指從事具體職業崗位的專業工作中所具備的能力。它與專業理論知識緊密結合,著重培養學生掌握職業崗位群所常用的技術,要求學生在實踐環境中能運用一項或幾項技術解決實際問題。主要包括專業認知實習實訓、專業課程單項設計實訓(水利工程制圖課程設計實訓、水利工程測量實訓實習、建構結構課程設計實訓、水工建筑物主要建筑物課程設計實訓、施工組織和設計概算課程設計實訓)和大壩各種變形觀測實訓。
(3)綜合技能。綜合技能是對學生進行專業綜合技術應用能力和素質培養,訓練學生應用基本技能、專業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訓練,主要包括:項目化設計實訓、項目化施工實訓、綜合課程設計(建材綜合實驗、制圖綜合訓練、測量綜合實習、主要水工建筑物設計與施工實訓)。
(4)發展性技能。發展性技能訓練是學生掌握專業技能過程中重要的質變過程,把實踐教學和生產實踐直接對接。發展性技能訓練方式包括課程中頂崗實習和畢業頂崗實習。發展性技能訓練與傳統的畢業設計實習有很大的區別。傳統的畢業設計實習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個學期,缺少課程中頂崗實習,認識過程中出現斷層,訓練項目理論性傾向非常明顯,很難適應高職技能性人才培養的現實要求。而發展性技能訓練,不僅安排畢業頂崗實習,還根據課程進程安排課程中頂崗實習(一般安排在假期中輪崗實訓),它遵循認識的基本規律,符合認識實踐循環提高發展的過程。在訓練項目上直接與職業崗位對接,學生面對的是真正的生產崗位系列技能,破解了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內在驅動動力不足的瓶頸難題。頂崗實習在崗位選擇、實訓設備、實訓技術方法、實訓環境等多方面都極富有全新的發展性特征。
2 構建動態實踐教學體系,確保實現校企“零距離”對結。校企“零距離”對接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應用性人才的新模式,它把行業執業標準導入教學內容,把職業技能培訓鑒定納入實訓教學計劃。為了實現實踐教學與企業“零距離”對接,高職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在構建實踐教學體系時充分實現教室、實訓室、企業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做到三個“無縫對接”,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對接,實訓環節與工程技術應用對接,素質培養與企業一線人才要求對接。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過程。其技術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征是開放、共享、交互、協作。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用信息技術改變傳統模式。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重大變革,促進教育改革。對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了巨大沖擊。
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主要培養能適應水利工程勘測、水利工程設計、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技術應用及組織管理、施工質量監控及管理、工程概預算和招投標、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等工作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一直以來水利類專業學生人數多,課程資源相對緊張,包括教師人數不足,導致師生比例不協調,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實訓室不夠,不能合理安排學生校內實訓;校外實訓基地較少,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實踐要求。課程資源的緊缺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教學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證和難以提高,這是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急需解決的一個共同問題。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教師一直在探索如何結合學院現狀條件挖掘開發課程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學需要。
1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課程教學資源整體構成
圍繞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資源的開發主要包括校內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校內課程資源包括教學條件、教學環境、教師資源、教材資源、習題、教案、視頻、課件、工程案例等一切有利于教學目標實現的資源;校外課程資源包括社會環境、校外實訓基地、專業網站等,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1基本資源
本專業建立了職教新干線網絡教學資源庫,建立了精品課程空間,及在空間展示的所有基本課程資源,具體包括課程標準、教學計劃、教案、課件、習題、視頻、試題庫、畢業設計課程設計資料等,這些資源的建設嚴格按學院相關教學管理質量標準進行整理。
1.2特色資源
課程視頻。主講教師錄制教學視頻,同時收集整理了一部分特資源,這些視頻緊密結合工程實際,校企共同開發,如“水利工程施工技術”、“地面灌溉技術”、“渠道灌溉工程技術”、“噴灌工程技術”、“微灌工程技術”等系列教學視頻資料,
工程案例。近年專業教師積極對外承擔技術服務任務,在灌區續建配套、防洪工程、水庫除險加固、國土整理、農業綜合開發、小型農田水利規劃設計、節水灌溉技術、農村安全飲水等工程技術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配合教學收集整理大量的工程案例、工程圖片,在教學上以真實的灌溉排水工程施工與管理項目為載體,依據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目標,篩選教學內容,刪減繁冗的理論基礎教學,將工程案例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突出基礎理論的應用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收效很大。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資源開發。依托湖南湘水工程建設咨詢服務有限公司、湖南水總水利水電工程總公司、桂陽縣水利局等校外實習基地,開發工程設計技術程序及行業規范等資源,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課程建設,開展生產性實訓項目,使學生從專注書本環境走進模擬生產實訓,或者直接參與真實的技術服務,“在做中學、在學中做”,提高了工作實踐能力。
1.3拓展資源
為從業后專業資格考證準備,給學生提供專業提升的空間,本課程資源注重后續的職業資格考試進行拓展資源的建設,例如結合施工員、監理員、造價員、監理工程師、建造師監理工程師的考試要求開發相關練習題、模擬試卷等資料。除此之外,還提供當前水利工程技術發展的熱點和新聞,拓寬學生知識面。
2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課程資源建設要點
2.1挖掘開發現有的信息資源潛力
著重完善建設本專業職教新干線專業網站、網絡課程空間,構建職教新干線空間網絡教學資源庫。完善學院網上資源檢索系統和網上教學平臺,使學生可以方便地利用網絡查閱各種圖書與期刊信息和與課程相關的教學課件,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同時加大超星數字圖書館、萬方數據、清華同方數字圖書館等鏡像站點信息量。
2.2建立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課程資源
在網絡課程空間里根據教學設計中提出的資源要求開發課程文本圖表素材資源、音頻素材資源、圖形圖像素材資源、動畫素材資源、視頻素材、仿真軟件素材、知識卡片等,課程素材資源能上傳至職教新干線。
課程素材資源的建設以學習者為中心,充分考慮現代高職學生學習特點、企業員工培訓需求,以建設微課程,知識碎片化為手段,基于五分鐘課堂的原理,對素材資源按課程教學要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包裝,組合成知識卡片。課程的最小學習單元為知識點、技能點,按知識、技能點設置碎片資源,適用于正式學習、碎片式學習,適應通過各種終端進行微學習的需要,同時碎片按課程、技能、崗位和知識、技能前后搭接關聯等諸多元素設置碎片屬性,便于組織正常課程教學,形成以行業企業為土壤、建設團隊為根系、專業為樹干、課程為枝杈、碎片資源為樹葉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資源庫。
2.3建設“五對接”特色網絡課堂
網絡課堂是網絡課程建設的核心內容,根據本專業特點,選取水利水電工程典型工程案例,基于工作過程和技術流程,概化為學習和實訓項目,建設專業與產業、職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五對接”的資源素材,實現學習與生產零對接,確保資源庫具有實用性。
2.4建設翻轉課堂品牌
在翻轉課堂中,知識的傳授一般由教師提供的教學視頻來完成。教學視頻里明確學生必須掌握的目標和視頻最終需要表現的內容,在學生看完教學視頻后,設置課前針對性練習。學生對教學視頻中的收獲和疑問進行記錄,完成布置的針對性課前練習,加強對學習內容的鞏固并發現學生的疑難之處。在設計課堂活動時,創設學習工作情境,利用協作、會話等要素,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學習活動質量。一般流程如下:確定問題―獨立探索―協作學習―成果交流―反饋評價、訪談表、學習體會、反思日記等的內容。通過翻轉課堂學習使學生網絡學習和課堂教師點撥解惑有效結合,提高學習效果。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陜西 楊凌 712100)
摘 要:文章以培養卓越水工結構工程師為目標,根據“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的任務、特點以及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要求,提出了注重培養學生工程應用、科學思維、探索與創新能力的多目標教學改革路徑,旨在進一步提升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多目標;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07-0018-03
收稿日期:2014-10-31
作者簡介:楊艷(1983—),女,山東牟平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院講師,主要從事水工結構工程細觀數值模擬與研究。
基金項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本科優質課程建設重點項目“‘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優質課程建設”(2014)
一、課程任務特點
1872年,世界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的落成開啟了人類建筑史的新紀元。自1900年,鋼筋混凝土結構在工程中逐步得到了大規模使用。目前在水利水電工程中,鋼筋混凝土結構已成為最基本的結構形式之一,作為水利水電工程的設計、施工技術人才則必須掌握其設計計算的基本理論與構造知識,這使得“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成為水利水電工程及相關水利類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本門課程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的設計計算理論及構造要求,正確理解規范條文;培養學生從事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的技術技能,為學生學習后續專業應用課程及畢業后從事工程結構設計、施工和管理等相關工作奠定堅實的專業基礎。
該課程涉及了各種構件的承載力計算和正常使用驗算,不僅公式多、構造要求繁雜,而且計算理論不是很完善,多是在試驗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并以一定假設條件為前提推導出計算公式,再結合工程實踐提出相應的設計表達式,因而教學內容不易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此外,該課程既具有較為嚴密的理論計算,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谠撜n程的上述特點,如何有效地幫助學生深刻理解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基本原理、熟練掌握其設計方法與正確應用各種構造要求是該課程教學改革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目前,已有不少高校教師根據多年積累的教學經驗,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多種形式的教學改革措施。例如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自主研發了試驗教學演示系統,該系統能夠使學生直觀地觀察試驗現象,有效地幫助了學生理解試驗成果并掌握相應理論[1]。
2010年教育部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該計劃要求大力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形式,以強化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設計能力與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重構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2]。因此,筆者從“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的任務及特點出發,以“卓越計劃”的要求為目標,針對以往授課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設計施工單位對工程應用型人才需求的現狀,提出了多目標教學改革措施。這些改革措施旨在通過實踐教學平臺與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模式以及勇于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從而提高高校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
二、課程教學改革方向
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師資結構偏重學術型,一線教師缺乏行業工作經驗,實踐教學能力薄弱,導致授課內容空洞、脫離工程實際,阻礙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3],具有很強實踐性的“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則表現尤為突出。為了改變這種不利于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需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搭建工程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參與工程實踐的學習機會,使學生深刻意識到理論在工程實踐中的指導地位,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對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計算原理和構造要求的理解與掌握。
古人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尤其是在現如今知識爆炸、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更是如此,終身自主學習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模式和運用已知探索未知科學的創新能力是高校教師開展教學改革面臨的重要問題,同時也是高校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此外,隨著多媒體技術的不斷創新與發展以及高校網絡教學資源的逐步建設與共享,在理論與實踐教學過程中恰當合理地運用這些技術與資源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還為進一步教學改革開拓了新思路。
三、多目標教學改革路徑
(一)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
工程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培養具有工程應用能力的專業技術人才。為了培養學生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的技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在理論教學結束后,配備了1—2周的課程設計。然而,這些教學設計一般過于教材化、模式化,而且與行業企業的設計流程和手段有較大差別[4]。若要克服傳統實踐教學的這些弊端,切實加強學生在工程實踐中的設計技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則開展高校與設計施工單位間的協作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高校是向設計、施工等單位輸送優秀工程技術人才的基地,因此,能否實現提高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專業技能全面發展的目標不僅關乎高校教學改革的成敗,而且直接影響工程單位人才招聘質量的優劣,進而對企業的未來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然而,目前高校偏重理論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工程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了快速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卓越計劃”要求行業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過程。這種協作培養模式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學科研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夠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卓越的工程技術人才保證。由此可見,從高校和企業雙方的角度出發,開展協作培養模式將是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重要改革措施。
目前筆者所在高校的水利類專業雖未加入“卓越計劃”,但本結構教研室的教師堅持以“卓越計劃”的培養要求作為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充分利用學校水利水電建筑勘察設計院,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監理中心、國家水利技能鑒定站等社會服務的各種資質資源搭建實踐教學平臺,緊密將社會服務與本科教學相融合。教學改革實踐表明,實踐教學平臺在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等方面均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一方面,教師通過參與實際的工程項目解決了自身的工程實踐鍛煉問題,特別是對剛畢業的青年教師而言,不僅增長了工程實踐經驗,而且完成了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的升華過程,避免了脫離實際閉門造車的現象。另一方面,這些社會服務機構為學生提供了參與實際工程的實踐機會,是最有利于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平臺。目前學校水利類專業通過這些實踐教學平臺參與科技創新項目、技能競賽、畢業設計的學生已占水利類專業總人數的70%以上,并且每年有約80余學生通過技能鑒定,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提高。
在搭建工程實踐教學平臺的基礎上,2011—2012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先后啟動了網絡課程建設與優質課程建設項目,全面促進了課程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改革,進一步推動了協作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目前,在教研室的集體努力下,“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已基本建成,同時該課程也被列入優質課程建設重點項目。通過這兩項課程建設,該課程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實現了實驗教學及工程現場施工錄像、以往具有代表性的工程設計實例等基本素材的資源共享,豐富了學生的課外學習資源,開闊了學生的專業視野。與此同時,為了增進師生課后的互動交流,在網絡上建立了答疑平臺,通過該平臺教師能夠較全面地了解學生課后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及時地引導學生克服理論與實踐學習中的難點。
此外,在理論教學之后的課程設計實踐教學環節中,不僅注重課程設計的內容設計,而且力爭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課程設計的選題緊密結合工程實際,設計題目為水利工程中最常見的水工渡槽設計,設計內容主要包括槽身和支撐排架的結構設計,要求學生分別從渡槽槽身和支撐排架的截面內力分析、承載力設計、正常使用驗算等過程全面進行設計,并要求學生嚴格按照工程施工設計圖紙的要求繪制結構設計圖。學生最終提交的設計成果包括分析計算書、槽身和支撐排架的結構設計圖。在實施教學改革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充分訓練學生對一個整體結構的分析能力,將以往的U形渡槽變更為矩形渡槽,從而加強學生對板、梁、柱結構構件的內力分析能力,深化學生對肋形結構傳力途徑的認識及對各種構件之間鋼筋連接構造的理解。同時,要求學生在課程設計過程中應用相關的計算軟件(如結構力學求解器等),嚴格按照設計單位的設計流程和方法進行工程設計,使學生在進入工作崗位前能夠接受符合行業要求的、系統的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訓練。
(二)嚴謹思維模式的培養
除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外,“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還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每一種構件的設計公式不但具有一定理論推導,而且與其適用條件、構造要求緊密配合。這就要求學生必須養成嚴謹的思維習慣,才能在設計過程中針對不同的受力構件使用正確的設計公式,采取合理的構造措施。因而,教師在理論教學過程中需結合實際工程問題,采用啟發、漸進引導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基本理論、熟悉不同構件的構造要求,訓練學生嚴謹的推理能力。例如《水工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L191—2008及DL/T5057—2009)規定了在不同環境類別下混凝土保護層的最小厚度,其目的之一是為了避免鋼筋骨架發生銹蝕。那么鋼筋銹蝕會帶來哪些危害?箍筋銹蝕是否會影響混凝土梁斜截面的抗剪承載力?如有影響,那么箍筋銹蝕前后混凝土梁的斜截面抗剪承載力將如何變化?在課堂上可以通過這種設問方式,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避免出現滿堂灌的現象。同時還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以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并完整清晰表述個人觀點和意見的能力,增進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在解問環節則根據學生已掌握的基礎及專業知識采用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式介紹最新的研究成果,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嚴謹的思維模式及科學的分析方法,使學生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基礎上,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習慣。如試驗結果表明,箍筋銹蝕對混凝土梁斜截面抗剪承載力的影響規律與箍筋的銹蝕率有關[5],因而絕不能想當然地得出有影響或無影響的片面結論。
經過多次設問—答問—解問環節的訓練,學生課堂發言的積極性、分析問題的嚴謹性、課后習題的完成質量等方面均有了明顯改善??梢姡捎脝l、漸進式教學法不僅強化了學生對設計計算理論及構造要求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嚴謹的思維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正確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模式也為進一步培養創新能力奠定了基礎。
(三)探索與創新思維的培養
《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制定了我國2020年躋身世界人才強國行列的目標。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則肩負著培養大批創新型實用人才的重要使命。
筆者所在教研室在開展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堅持以培養優秀的結構工程技術人才為目標,一方面通過實踐教學平臺提高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學院材料與結構工程試驗室的儀器設備,鼓勵并培養學生通過自行設計試驗探索未知理論與客觀規律的能力。目前學院材料與結構工程試驗室擁有液壓伺服萬能試驗機、電子萬能試驗機、長軸壓力機、多通道采集系統及傳感器等試驗儀器和設備,為學生參與大學生科創項目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條件。在此基礎上,專業課教師尤其是以試驗為基礎的“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的任課教師應指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相關試驗研究。經過閱讀文獻—提出科學問題—設計試驗方案—分析試驗結果—歸納試驗結論的系統鍛煉,不僅使學生深刻理解了試驗是探索未知科學的重要方法和途徑,而且培養了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使學生認識到只要善于發現、勤于思考、樂于實踐,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并非高不可攀。近幾年,在教學改革實施過程中,通過指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學院選派代表隊參加了歷屆全國大學生水利創新設計大賽,并取得了一等獎兩項、二等獎五項、優勝獎一項的優異成績,被授予“優秀組織獎”榮譽單位稱號。
此外,在理論教學中,也應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我國高校均針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大一學生開設了計算機編程語言類的公共基礎課,如VB,C,FORTRAN等,但由于主講公共基礎課的教師往往不具備其他領域的相關專業知識,使得尚未接觸專業課的大一學生不了解編程語言在本專業領域中的應用,更不能體會到其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專業基礎課的教師有義務結合專業課程內容培養學生運用編程語言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如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截面尺寸、鋼筋的間距等構造要求均規定在適宜的區間內,于是滿足設計要求的方案并不唯一。然而,傳統教學以構件設計的基本原理為重點,容易使學生只注重設計的安全性而忽略經濟性。為了幫助學生盡早樹立正確的結構設計理念,可以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編制相應的計算程序,從而優化設計方案。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設計計算流程及結構優化設計的理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運用基礎課知識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各科知識間的融會貫通,促進了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我國水利水電事業的蓬勃發展以及鋼筋混凝土結構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的重要地位有力地推動了“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改革的進程。為了順應教學改革的潮流,滿足水利水電建設行業對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水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的教學應以實踐教學、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改革的切入點,培養具有一定工程經驗、勇于運用科學思維方式進行探索和創新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人才。目前,該課程的多目標教學改革工作已初見成效,今后將進一步完善改革方案,以提高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余世策,冀曉華,胡志華等.鋼筋混凝土結構實驗教學演示系統的開發和應用[J].高等建筑教育,2012,(6).
[2]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Z].教高[2011]1號.
[3]魏春明,趙星海,秦力等.基于“鋼筋混凝土”課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J].中國電力教育,2013,(4).
2006年12月8日,地處全國惟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內的楊凌職業技術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首批28所“示范院校建設項目”承擔院校之一。這所2001年由教育部確定的示范性職業技術學院建設單位,又榮幸地承擔了國家首批高職“示范院?!钡慕ㄔO任務,這充分彰顯出了它順應改革創新趨勢的活力,折射出其示范引領、輻射帶動整個陜西省乃至西部地區高職教育的無窮魅力。
質量立校,理念在傳統優勢中不斷發展創新
1999年,為順應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科教體制改革的需要,學院合并改制,成為陜西省第一所由教育部審批成立的高職院校。陜西省原省長程安東對學院的辦學提出了“三新兩高”的具體要求,即新起點、新體制、新理念、高水平、高質量。質量意識成為學院辦學的宗旨與方針。學院領導廣征博研,在“三新兩高”的基礎上確定了學院的辦學理念為:以人為本、質量立校、特色辦學、創新發展。
近年來,學院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方針。把教學放在核心位置,以打造鮮明的辦學特色為突破口,從專業設置與改革入手,力求實現產銷連接;從人才培養模式入手,力求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從強化實踐應用能力入手,力求實現教學與實踐的零距離、教師與學生的零距離、畢業與就業的零距離,取得了辦學事業的驕人業績。學院先后被評為全國科教興農先進集體、省級文明校園、“十佳”誠信辦學示范單位,是陜西省首批獲得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優秀的學校。
重視技能,綜合素質在強化訓練中成為亮點
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為了適應高等職業教育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不斷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的軟、硬件建設,對教學實訓基地建設實施傾斜性投資。近五年累計投入過億元,新增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相繼建成水利水電實訓大樓、生物技術實訓大樓、水工實訓大廳等。同時,學院進一步加強了實驗實習設施的建設,先后投入3000萬元更新儀器設備,完善現代化教學手段;投入300多萬元購置圖書資料,建設圖書自動化管理系統;投入300萬元建成具有同類院校先進水平的校園千兆以太網,初步實現了學院辦公自動化。目前,學院擁有國內一流的水工實訓大廳、人工智能溫室、組織培養實驗室等一系列先進的實驗實習場所,為培養應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為了增強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學院規定各專業實踐性教學要占到總學時的一半以上,學生需有半年以上的時間在實際工作崗位頂崗實習,課程實習、畢業設計等也需要從生產實際中選題。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的畢業設計選題一直堅持在工程施工中確定,讓學生在工程一線通過實際調研來完成;園林工程專業采取模擬招標形式,按照工程招標程序,讓學生分組演練不同角色;機電設備運行及維護專業用水輪機、水電站、電氣設備、C語言、CAD制圖等綜合模擬練習來代替原教學計劃中的單項練習,開發出了綜合實驗實訓項目,提高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學院率先在陜西省推行“雙證書”制度,要求畢業生除了具備畢業證外,還需要取得1-2個社會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學院內也開設了包括特有工種技能在內的多項行業技能鑒定培訓站,能承擔107個高級和中級職業(工種)的鑒定任務,可滿足學生獲取職業資格證書的需要。此外,學院還通過校企合作、企業深度參與、學校與用人單位分工實施的辦法,積極探索“工學結合”、“產學合作”、“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等教學模式創新,強化學生職業崗位能力培養,使學生“雙證書”獲取率達到80%。
校企合作,產學研在互惠多贏中彰顯活力
產學研合作教育已成為學院鮮明的辦學特色。學院依托科研推廣項目,在秦巴山區鳳縣及關中平原楊凌等地建立了11個產學研示范基地,在主動為生產單位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出了農業類高職院校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五種模式,即技術服務型、基地示范型、經濟共同體型、股份合作型和公司帶動型。同時,學院積極開展校政聯合、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在校外建立了50個穩定的實訓基地,與中水集團、中鐵集團等60多個大型企業建立合作關系,選派教師去生產一線實踐鍛煉,選派學生去企業一線參加為期半年的頂崗實習。學院和北京偉嘉集團、河南明達集團合作開展訂單培養,與合作企業開展聯合攻關,解決生產中出現的技術難題,同時為企業提供職工培訓,形成了由地方政府、企事業單位構成,覆蓋學院已開專業的校外實訓基地網絡,成為學院培養學生實踐操作技能、提高學生職業能力、打造高素質的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平臺。產學研的緊密結合,縮短了課堂教學與現實生產的距離,使理論教學和生產實踐有機結合,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近年來,學院共承擔?。ú浚┖蜅盍枋痉秴^重點科研推廣項目192項,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個承擔國家星火計劃、參與“863”計劃課題項目的高職院校之一;先后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3項,地廳級16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學院選育的小麥新品種“武農148”經農業部檢測,達到優質小麥標準,已累計推廣面積達1000多萬畝;學院選育的新品種“玉壺妹”已通過省級品種審定;新型瓜菜化控浸種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其產品“優比”浸種劑獲國家專利。整體上看,學院的科研項目總數、在研經費總數、科研獲獎總數等數年來一直穩居陜西省高職高專院校前列。
導向就業,教學質量在就業市場中贏得聲譽
近年來,學院招生規模、報考率、報到率、就業率均名列陜西省同類院校前列。學院水工建筑、水利工程、測量、路橋工程等專業已有973名學生到中國水利水電集團總公司及下屬15個分公司(局)就業,成為中水集團一支重要的建設隊伍;有376名畢業生被中鐵集團及下屬公司錄用;分配到中建、省建系統工作的畢業生也有528名,另有640名畢業生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業。此外,像中煤建設集團總公司、中國路橋公司、葛洲壩工程集團公司、中國第九冶金建設總公司等“國”字號隊伍每年也新添學院畢業生500多人。
學院堅持就業是“民生之本、立校之根”的理念,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學生工作走過了“擴大招生規模――重視就業工作――強調就業質量”的三部曲。合校建院之初,學院確定了“以規模促效益,以效益促質量”的辦學思路;在陜西省內部分高職院校紛紛展開招生大戰時,學院又確定了“以學生為中心,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當就業率成為各?;ハ嗯时鹊哪繕藭r,學院又明確了“穩住就業率,提高就業力,以質量求發展”的新路子。從家長、考生、社會三方利益著眼,開創性地提出“就業指標剛性化、就業任務全員化、就業信息網絡化、就業面向社會化、就業重心基層化”的“五化”原則,取得了畢業生就業工作的可喜成績。實踐證明,這是一條符合高職發展規律、貼合學院發展實際、順應家長客觀愿望、符合學生就業要求的可行之路。
關鍵詞:建筑施工技術;實踐教學;高職院校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3)04-0039-02
隨著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高等職業教育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高職教育的定位與培養目標更加明確。實訓教學是培養高職學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環節,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督逃筷P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指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要“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要“加強和推進校外頂崗實習力度,使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督逃筷P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評估方案〉的通知》(教高[2008]5號)指出,實踐教學要“作為專業教學的重要核心環節,納入課程體系的整體設置中,理論教學應與實訓、實習密切聯系,實踐類課時占總教學時間的50%以上”。簡單地說,職業教育要滿足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要求,就要不斷強化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
“建筑施工技術”實踐教學就是通過工程實踐,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現場工程實踐相結合,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為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安排和開展“建筑施工技術”實踐教學,保證實踐環節的教學質量,已成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也是一項需要認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實踐教學課題。
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對“建筑施工技術”實踐教學內容的安排比較零亂、分散,沒有很好地基于工作過程,缺乏一條主線,結合筆者2009年度院級教學科研基金項目(hbsy2009sf01),探索建立“工學結合、理實一體”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將“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
一、“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建立
“建筑施工技術”實踐教學內容不能僅僅理解為施工實習,要以學生的就業為導向,以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為目標,以建筑施工的工作過程為主線,要將學生的基礎實踐技能與專業實踐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要將課堂理論教學的課間實訓與實訓環節的實踐教學融合一體[1]。為此,我們制定了以“分層培養、層層遞進、逐步提高”為突出特點的“工學結合、理實一體”實踐教學體系。即將“建筑施工技術”的實踐教學體系劃分為基礎技能模塊、單項技能模塊、專項技能模塊、綜合技能模塊四個有機的層次,使整個實踐教學形成從基礎到綜合、從簡單到復雜、從初級到高級循序漸進的貫通動脈。
二、“建筑施工技術”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內容
(一)基礎技能模塊
基礎技能模塊由職業基礎實驗實訓課完成,主要培養學生識讀施工圖紙、測量儀器操作、建筑材料、土工實驗等基礎實踐技能?;A技能模塊包括:建筑材料綜合實訓、土工實驗、專業認識實習、識圖與房屋構造綜合練習、測量實訓、建筑工程計算機輔助設計綜合實訓。這些實訓項目都是單獨的實訓環節,與“建筑施工技術”教學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它們都是“建筑施工技術”實踐教學的基礎。
這些實訓項目一般都是在“建筑施工技術”開課之前完成,在“建筑施工技術”理論教學中,也可以再次開展,如專業認識實習,它讓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學生獲取對專業的感性認識,是學生了解建筑的基本功能、建筑結構類型、建筑材料和構造做法、結構體系組成和布置以及建筑施工工藝的重要途徑。如果在“建筑施工技術”課程教學中,將課堂講授與現場參觀相結合,將認識實習更深入化,融于課程教學,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如在講述模板工程前,帶領學生參觀支模施工現場,讓學生先直觀地了解模板系統的構件、支模的施工過程等,再回到課程進行講解,這樣既能提高教學效果,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單項技能模塊
單項技能模塊主要通過各個章節的教學或相應的實訓環節對學生進行培養,培養學生進行單項工作的能力,如土方量計算、模板配板設計、鋼筋下料計算、單層廠房吊裝設計等。基于建筑施工的工作過程,可以將專業單項技能訓練分為土方工程實訓、基坑降水施工方案設計、地基處理與樁基礎工程實訓、砌筑工程實訓、模板工程實訓、鋼筋工程實訓、混凝土工程實訓、預應力混凝土工程實訓、結構安裝工程施工實訓、防水工程實訓、裝飾工程實訓等11個環節來進行[2]。
單項技能模塊主要是隨著“建筑施工技術”的課堂教學進行的,一個章節講解完后,再進行相應的實訓環節。在實訓過程中,學生會碰到課堂學習中忽視的細節問題,然后可以通過實訓進行解決。這樣既能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又能通過實訓內容,將理論知識實踐化,提高學生將理論轉換為實踐的能力。
各個實訓項目的安排要融“教、學、做”為一體,理實融合,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實訓項目要實際化、具體化,使學生在實訓中“做中學、學中做”。例如,土方工程土方量計算實訓,可以先在校園內劃定一個合適的區域,畫出方格網,結合前期測量實訓,測量各角點的標高,然后再計算土方量。通過這樣具體實際的操作,接近施工現場,讓學生能親身體驗實訓過程,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
(三)專項技能模塊
專項技能模塊主要通過工種操作實訓完成,培養學生進行砌筑工、鋼筋工、混凝土工、模板工、抹灰工等工種實踐操作的技能。學生掌握上述技能,到施工單位能以相應工種的身份參與實際工作,能綜合應用相應的知識和技能,解決施工中的有關問題。
專項技能模塊的實訓是“建筑施工技術”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對單項技能實踐教學的提煉與升華,是一種生產性實習[3]。專項技能模塊主要是在“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結業后進行,學生通過“建筑施工技術”課程的學習,能夠系統地了解施工工藝,然后對其進行單項工種的操作實訓,以實際操作為主,掌握各工種的施工操作程序、步驟,掌握操作本領,通過參加工種操作實訓,使學生掌握主要工種的操作要領和質量、安全知識;熟悉這些工種的工藝過程,與其他工序的搭接、穿插狀況。同時,使學生在實訓中得到勞動鍛煉,增加勞動觀念和分工協作能力,培養職業技能,為進一步學習后續專業課和畢業前實習及畢業后從事生產實踐過程中的技術管理、施工管理打下堅實基礎。
專項技能模塊的實訓最好是在施工現場進行,但是要避免將實踐教學安排在現場施工工人放假、工地施工處于停工或半停工狀態時,要采用“分段式”項目化實踐教學模式,即要靈活調整專項技能實訓模塊的安排計劃,同施工現場的情況有效地結合起來。
要極力推進“校中廠、廠中?!毙F蠛献髂J?,學校要積極與施工企業合作,創辦“廠中?!保箤W生能夠參與企業施工,進行工種操作實訓,強化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和職業經驗的獲取,提高學生適應企業工作的能力,實現學生實訓與企業零距離對接。這樣企業也由此得到了自己急需的人才,學校也解決了相關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學生提前實現了預就業,真正達到企業、學校、學生三方共同受益的目的。同時,要積極推進“校中廠”模式,以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就業競爭力為指導,把企業生產引入學校,引進、共享企業生產設備、技術人員、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將學校建成為開放的育人平臺,不僅解決辦學難題,為教學提供了支撐,還增強了學院服務社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四)綜合技能模塊
綜合技能模塊主要依靠畢業設計與頂崗實習完成,畢業生在掌握上述三個層面技能的基礎上,到施工現場能夠綜合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生產實際中的有關問題,達到畢業即可直接上崗的要求。
通過綜合技能模塊訓練,使學生全面了解整個建設項目所經歷的各個階段,重點掌握建筑施工過程中主要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技術和施工管理,培養學生組織建筑施工的能力及獨立分析和解決建筑施工中有關施工技術、施工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安全質量意識,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和團結協作的精神。
綜合技能主要包括:了解項目可行性報告的內容,熟悉施工圖紙的設計原理,參加施工圖會審,按規范和施工組織設計的要求組織施工;編制各項施工組織設計方案和施工安全、質量、技術方案;進行施工放線、進場原材料取樣送檢、現場質量檢查等技術工作,進行技術交底;組織隱蔽工程驗收,參加分部、分項工程的質量評定,參加工程竣工驗收,整理工程竣工資料等。
以上是筆者對“建筑施工技術”實踐教學內容體系的淺嘗輒止和一些粗略體會,部分已付諸實踐。從實踐效果來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效果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當然,要提高“建筑施工技術”實踐教學的教學質量,單憑建立實踐教學內容體系遠遠不夠,還要以實踐教學保障體系作為支撐,即師資隊伍保障、實訓基地保障、課程標準保障、制度保障、組織保障、評價體系保障等,還需要繼續努力、不斷探索,繼續做好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3]鐘漢華,鄭玲.高職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教學改革
的探索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