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1 16:50:33
序論:在您撰寫國民經濟管理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我國正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放棄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為主的計劃管理方式,并不意味著國民經濟不需要政府管理。我國政府對國民經濟運行實行以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為主的間接調控體系,今后將在以下領域或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仍發揮重要的作用:經濟周期性波動的調控,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的治理,經濟結構的升級換代,地區差別的解決,對外開放與國家經濟安全的協調,公共產品領域的資源有效配置和社會福利最優化問題,市場運行中壟斷與競爭關系的協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在立足于我國國情的基礎上,通過實踐和總結,逐步探索其規律,形成我國國民經濟管理的理論體系和學科體系。
針對現實的國民經濟發展實踐,目前在高等財經類專業院校的教學中,部分院校設有國民經濟管理專業或開設國民經濟管理課程,為經濟建設培養了大批宏觀經濟管理人才。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深感目前出版和使用的各種《國民經濟管理學》教科書,其理論體系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制約著該理論的發展。
其一,缺乏一些基本理論范疇。事實上,每一學科都有一些基本的理論范疇。如統計學作為一門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種資料數據的方法論科學,以總體、總體單位、變量、指標和標志等為其基本范疇是很明顯的。而正是這些基本范疇,成為一門學科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標志之一,并支撐起了一門學科的理論框架。
現有的《國民經濟管理學》教科書,其基本理論范疇很不明顯,從而使其學科特點不明顯,影響了理論體系的完整性。
其二,研究對象不明確。任何一門學科,必須首先明確自己的研究對象,作為教科書更是如此。這是因為研究對象關系到各門學科的發展方向和基本內容,各學科之間的區別是以其不同的研究對象為根本標志的。因此,研究對象的確定,對一門學科來講,具有重要意義。
現有的《國民經濟管理學》教科書,多數沒有對其研究對象加以闡述和界定,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憾。也正是由于缺乏對研究對象的界定,使現有的各種版本的教科書,其內容差別較大。
其三,學科體系安排不合理。具體表現為管理內容講得太多,而管理職能講得則不夠。國民經濟管理應是在揭示經濟運行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對國民經濟主要方面的有效決策、組織、調控等,實現經濟運行的既定目標。由此可以認為,國民經濟管理學是一門方法論科學,其體系內容的安排應以方法論為主體就像研究微觀經濟活動中的管理學一樣,重點放在講述管理的原理、職能以及方法上面,而不是在內容上大做文章。
現有的國民經濟管理學,給人的感覺不像是管理學,而像是宏觀經濟學,但又不如經濟學那樣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嚴密的邏輯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學科體系、內容安排不合理,集中表現為把管理內容作為學科的主體部分加以闡述。
其四,傳統的管理方法闡述較多,現代的管理方法闡述較少?,F代經濟管理,不論是宏觀經濟管理,還是微觀經濟管理,都有一種趨勢,就是越來越多地采用現代管理方法?,F代管理方法集中表現為數量化方法。作為對實踐活動進行概括和理論抽象的國民經濟管理學應體現這一要求,即對現代管理方法著重加以闡述,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實踐。
現有的國民經濟管理學遠沒有做到這一點,在闡述管理方法時,仍然是傳統的管理方法闡述得較多,現代管理方法闡述得較少。顯然,這樣將不利于現代管理人才的培養,也不能滿足現代經濟社會管理實踐的需要。
國民經濟管理理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經濟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的同志共同努力。結合教學實踐,本文僅就目前國民經濟管理理論體系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完善的設想。
1.完善國民經濟管理理論體系的原則。(1)國民經濟管理理論體系框架,要符合一般管理理論的要求,即整個理論體系的內容要按照管理職能來安排b把有關管理內容放在相應的職能中加以闡述。如對經濟增長率的確定、經濟結構的安排應放在決策職能中加以闡述,而對于經濟增長率的調控、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應放在調控職能中闡述。(2)突出重點,精簡適用。國民經濟管理無論從管理的內容,還是管理的方法看,都涉及到很多方面,要做到面面俱到,必然使內容龐雜,甚至會影響理論體系的清晰化。因此,在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上,要做到突出重點,精簡適用。(3)加強定量分析。國民經濟管理的本質在于應用性,而目前應用性的特征之一便是定量分析。因此,國民經濟管理理論的闡述,應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特別要注意一些決策模型、調控模型的應用和闡述。(4)充分吸收國外的一些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并使其中國化。
2. 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構想。按照上述原則,國民經濟管理理論體系的內容應安排如下:(1)導論,主要闡述國民經濟管理的含義、研究對象、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學科性質等;(2)國民經濟管理模式,重點介紹國民經濟管理的不同模式和體制,分析不同模式選擇時應考慮的主要因素,關注主要的經濟運行機制,闡述它們的運行特點;(3)國民經濟管理目標和職能,主要闡述國民經濟管理的基本目標,揭示國民經濟管理的一般職能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特殊職能;(4)國民經濟運行規律,主要應闡明經濟系統的協調性、國民經濟總量的平衡性、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經濟增長的周期波動;()國民經濟決策的理論、方法和內容,其中包括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的制定,中、長期計劃的制定和實施;(6)國民經濟管理實施的組織體系;(7)國民經濟運行的預警和調控,包括預警和調控的理論、方法和重點內容;(8)國民經濟管理的評價,包括評價理論、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等。
本文認為,這種理論體系的內容安排^較之現有的《國民經濟管理學》教科書體系,最大的優點在于:它符合一般管理理論體系的邏輯順序要求,不至于使龐雜的管理內容的闡述,沖淡管理機制和職能的闡述,突出了管理學科的特點,因而也容易使人們把握學科體系的內容,使國民經濟管理學真正成為一門管理學。
國民經濟學管理論文范文一:創新國民經濟管理論文
摘要:總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創新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而創新又是現代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因此我們對國民經濟管理理念創新進行了探討分析,希望能夠為其創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創新國民;經濟管理
1從管理層面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的創新環節
內容理念的創新。我們比較習慣的國民經濟管理內容無外乎是物資資本以及貨幣資本的投入產出,對自然資源進行管理,物資資源的流動,貨幣資金的存取等來進行經濟管理,管理內容也僅在于資金的運作、物資的調動,勞動力也是這些運作和調動中的一個內容。這樣的國民經濟內容單純以物質和資金流動來當做主線。因為傳統的粗放經濟模式,人們對于物資的需求比較高,占的比重也比較多,而如今有了變化,因此需要對內容理念進行創新。
2從運行層面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的創新環節
(1)政府組織的變革
政企分開以及政經分開,政府組織不直接參與經濟活動領域,由民營企業進入其中,參與競爭,給民眾創業提供條件,給經濟創新提供基礎,清除創新路上的阻礙,提供便利。尤其是政府組織的領導,應該要打破行政壟斷,讓組織結構退出經濟領域。如果政府在經濟領域過度的活躍,乃至于與民眾爭奪利益的時候,那么就不能夠讓經濟的自由全面發展得以實現,從民眾可以自由競爭的經濟領域中退出來,對民眾組織進行扶植,建立社會公共經濟組織,促使民眾組織得到健康的發展。
(2)國民經濟管理組織中的社會自組織生長起來
構成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設立第三部門來對法治經濟秩序責任進行承擔,能夠幫助政府緩解負擔,同時提升了經濟的民主性,對法治社會的完善具有非常大的幫助,這也是國民經濟管理一直以來都希望能夠實現的目的。社會自組織系統是必須存在的,企業和國家之間形成的社會自組織系統能夠確保國民經濟管理的正常運行。新的國民經濟管理組織除了注重上下級關系之外,微觀主體活力也是其關注的焦點,希望能夠將微觀和宏觀主體聚合能量給無限放大。
(3)權利平衡和分割的組織結構
政府進行國民經濟管理是利用其行政身份,而當其職能發生了轉變之后,其有了更多的責任,因此,新的國家經濟管理組織中,權利應該劃分得更清楚,防止相互之間的推諉現象,避免責任無法追究的情況發生。
3結語
總之,國民經濟管理制度理念創新涉及的內容比較多,而創新又是現代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因此我們對國民經濟管理理念創新進行了探討分析,希望能夠為其創新和改革提供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1、推進國民經濟學學科建設的若干問題和云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15
2、國民收入核算的政治經濟學方法及其在中國的應用趙峰;姬旭輝;馮志軒;研究2012-08-15
國民經濟學管理論文范文二:國民經濟管理目標充實和完善路徑分析
摘要:引入能夠反映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指標。隨著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人均收入超過1000美元以后,結構性矛盾會愈加凸顯,乃至會成為制約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關鍵詞:國民經濟管理;現實性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呈現出的重數量、輕質量,重速度、輕效益,重總量、輕結構,重視經濟增長、忽視社會發展及人與自然的協調等,均與國民經濟管理目標的設計直接相關。隨著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以及人民對美好生活質量的追求,必須在科學發展觀的視野下,相應地改變發展戰略,更新發展觀念,充實和完善國民經濟管理目標的內容,以符合新時展的要求。
充實和完善國民經濟管理目標的現實性
(一)社會問題的突出要求經濟增長必須服務于社會發展
總體而言,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既包含有直接促進生產力進步的經濟活動,又包含對生產力進步起間接推動作用的社會活動,或曰非經濟活動。前者主要指全部的物質生產、交換、分配、生產性消費以及所有與此有關的服務與管理活動;后者是指與物質生產只有間接聯系和非物質的分配、交換和生活性消費活動,以及與經濟活動在形式上全然無關的其他活動[2]。這二者共同構成人類社會向前推進的整體內容,當然也內含著國民經濟管理的重要內容。不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看,人類社會發展都要求經濟活動與社會活動必須相互協調、彼此促進。經濟活動與社會活動是一種相輔相成和彼此依賴的關系,按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經濟活動是各項社會活動的源泉,社會發展總是依賴于經濟發展;反過來看,社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經濟發展。但同時,經濟活動與社會活動又有自身特有的運行和發展規律,不能相互取代。所以,二者之間不會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同步協調的,相反,社會活動同經濟活動則往往保持著超前、同步或滯后的關系[2]。不管在一個國家內部的各個時期,還是同一時期的不同國家都可以看到二者協調與非協調關系的存在。
盡管理論上講,經濟活動與社會活動應該同步發展、協調運行,但現實中真正將二者很好地兼顧起來則是較為困難的,多數時間往往是重視經濟增長而忽視社會發展,結果較低的社會發展水平嚴重制約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從二戰后世界各國經歷的道路來看,這種情況不乏其例。遲至冷戰結束后,聯合國才日益意識到社會發展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才把包括維持地區和平與發展在內的社會發展作為重要任務提到議事日程。為此,相繼召開了一系列涉及社會發展問題的世界首腦會議,如1990年世界兒童問題會議、1992年的里約熱內盧環境與發展大會、1994年的開羅世界人口大會、1995年的北京世界婦女大會,尤其是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開了有史以來的社會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把消除貧困、增加就業和促進社會融合定為此次會議的議題,盡管會議只是通過了沒有約束力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兩個文件,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嚴重分歧也未因此完全消除,但是這次全球性的會議無疑開辟了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新里程碑。進入新世紀后,社會發展問題普遍受到各國政府的大力重視。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高速增長,但是同世界其他國家一樣,諸多林林總總的社會問題同樣困擾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化與轉型。雖然我們在六五計劃以后就將社會發展計劃從原有的經濟計劃體系中劃分出來,計劃名稱也由原來的國民經濟計劃改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但實際工作中仍未將其置于與經濟計劃同等重要的位置,人們的認識也未真正到位,反映社會發展的指標也不明確、全面,措施更不得力,以至于我國社會發展長期落后于經濟發展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社會與經濟的非協調發展至今仍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難題。根據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建立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就必須大力改變經濟與社會相互脫節的現象,要像重視經濟發展一樣重視社會發展。
(二)資源與環境已成為經濟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約束瓶頸
無論是經濟增長還是社會發展,均離不開資源與環境的因素。資源是人類生產的重要載體,也是生產要素之一。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空間,具有整體性、持續性及相對穩定性等特點。一方面,經濟增長的速度與可持續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資源與環境的制約,另一方面,資源與環境的保護也需要巨大的投入,要求經濟必須有一定的發展速度,社會發展更要以保護資源與環境為目標,并從環境的質量改善中得到進步。因此,從完整的意義上講,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與資源合理利用、環境有效保護共同構成了含義更加廣泛和完整的國民經濟管理的內容。
與上述輕視社會發展的問題一樣,長期以來,在經濟高增長的同時,資源的合理利用與環境的有效保護同樣沒有引起世界的高度關注。不僅如此,甚至還往往不惜一切代價來保持所謂的高速度,這種增長實際建立在高耗能-低效率極端不平衡的基礎上,使全球資源和環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浪費和破壞,如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環境噪音、氣候變暖等,不僅使當前人類的現實生存受到嚴重威脅,也加劇了代際公平的矛盾。西方國家長期實施的發展戰略忽視了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已經走過一條先污染,后治理,治理難的慘痛之路。這本是前車之鑒,應當汲取,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尤其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競爭的擠壓下,眾多發展中國家為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可避免地選擇了趕超型戰略,國民經濟發展多以極端追求高速度、高增長為目標,其結果是經濟總量提升的同時也日益付出資源與環境方面的沉重代價,誘發了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衡。更為嚴峻的是,由于經濟結構仍舊滯后于世界先進水平,缺乏治理污染所需的資金和技術,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環境治理問題困難重重。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曾通過環境道瓊斯指數──生命地球指數①來反映環境破壞的情況,結果表明,20世紀是全球經濟發展最快的世紀,也是人類對環境破壞最嚴重的世紀[2]。
人類為了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忽視了生態平衡,造成了環境污染,反過來,環境污染又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給人類社會的發展造成巨大損失。工業革命以后的幾個世紀里,以西方為代表的全球性工商業擴張活動熱衷于對自然界的征服,很少有人認識到人類也只是自然的一體和組成部分,應該與大自然和諧相處。上世紀70年代以后,人與自然失衡的加劇所帶來的種種經濟社會環境問題,才促使人們逐步認識到資源與環境問題的迫切與重要,也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但直到1978年才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實現的前景和途徑。9年后即1987年2月第八次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才對人類發展及環境保護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全面而系統的評價,并把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明確界定為在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對環境資源需求的前提下,尋求滿足我們當代人需求的發展途徑。用我們現在公認的表述就是,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3]??梢?,可持續發展有兩個基本點:一是通過發展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二是這種發展不能以犧牲后代人利益為代價,要為后代人的發展能力考慮??沙掷m發展雖然起源于環境保護問題,但已超出了單純的環境保護領域,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和理念,它要求人們從全新的角度處理好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與生態平衡、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協調。從管理的角度來講,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不能使資源和環境問題游離于管理者的視野之外,必須把其納入國民經濟管理的內容,要像重視經濟發展一樣重視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環境的有效保護。
我國長期以來單純追求GDP增長而忽視資源和環境的協調,這主要表現在以往對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指標比例分配失調,過于強調經濟增長指標,而缺乏環保指標等的約束,使得諸如生產掙錢,環?;ㄥX,經濟上不去,環保搞得再好,也不能算政績的竭澤而漁式的觀點在地方發展中流行。結果是決心在嘴上,行動在會上,落實在紙上。十一五規劃前,雖然也召開過數次全國性的環保大會,制定了若干個環境保護發展規劃或計劃,但總的來說,落實效果非常不理想,一直到十五計劃結束時,我國的經濟增長乃至社會發展等指標都完成的較好,但唯獨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方面的指標未完成。近幾年我國才十分重視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問題,將其提到是否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并按照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對各級政府的考核進行了補充,增加了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低碳發展等方面的指標,說明我國的環境保護問題已經到了必須解決的地步。
(三)經濟結構優化與升級嚴重滯后
人們一般把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從不發達狀態向發達狀態轉變過程中的經濟發展,稱為現代意義上的經濟發展?,F代經濟發展的特征主要表現是:經濟總量大幅度增長;全要素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經濟結構尤其是產業結構急劇變革;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迅速改變,世界經濟更趨于一體化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經濟總量的高增長率和經濟結構的高變動率這兩大基本特征。長期以來,眾多經濟學家都看到了二者的聯系,如早期的威廉配第,后來的克拉克,近代的庫茲涅茨和錢納里等,且觀點較為一致。但觸及現代經濟發展的本質,經濟學家則出現了較大分歧,以庫茲涅茨為代表的經濟學認為,現代經濟發展本質上是一個總量增長的過程,總量增長比結構變化更為重要,后者是依附于前者的;而以羅斯托為代表的經濟學則把結構變動的過程視為現代經濟發展的本質,認為結構比總量更重要,離開了結構分析,就無法解釋總量為什么增長和如何增長[4]。
表面上看這種孰輕孰重的爭論意義似乎不大,然而,這場爭論的焦點絕非僅僅停留在國民經濟的技術剖析層面或方法論意義上,其現實影響是深遠的,因為它啟發我們必須從總量和結構的辯證關系和交替演進中來尋找現代經濟發展的本質,這自然便是與現代經濟發展實踐密切相關的重大課題。筆者認為,經濟發展必然有一個總量問題,但它又不僅如此,如果離開了結構分析,人們就難以正確解釋經濟總量增長的原因和途徑。因而現代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應該是結構的不斷優化與升級(但這并不意味著要否定總量變化的作用)。這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說明:
第一,總量與結構本身是宏觀經濟運行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共同決定著宏觀經濟運行的態勢及質量。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和依附的關系,其中總量是結構的基礎,而結構則是總量擴大的必要條件。但是,二者并非任何情況下都完全一致,所以把總量與結構割裂開來乃至對立起來都是錯誤的。從世界經濟發展史來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般是通過兩種基本方式來進行:一是由新增投資的邊際推動所引起的結構變動;二是由傳統產業的存量衰減而導致的結構變動。當一國結構變動以前一種方式為主時,宏觀經濟的總量變動與結構變動便出現不等的非對稱性,且結構變動對經濟運行的作用要大于總量變動的作用。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經濟結構的變動基本上是以后一種方式為主,在這種情況下,經濟調控的重心必須移到調整與優化經濟結構上,否則,就會影響調控與管理的質量和效率。
第二,技術創新對總量增長的作用只有通過結構的關聯效應才能實現。當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創新對于經濟總量的增長起著難以替代的作用。但是,新的技術引進一般只能是在某個或某些產業發生,不可能在所有產業之間同時平均分布。因而技術創新也總是首先在特定產業內部出現后,通過各產業之間的關聯效應向其他產業不斷拓展,這樣就會猛烈激發和推動產業結構發生變動,最終導致經濟總量的大幅度增長。如果一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關聯度小甚至產業鏈條斷裂,那么就會使技術創新的擴散受阻,也就不可能對經濟總量的增長產生較大的推動作用。
第三,經濟結構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社會資源的配置效果,并最終制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程度。因此,結構不斷調整與優化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最本質要求。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結構調整與優化,決不是像西方經濟學家所說的政府可束之高閣,完全依靠市場機制自發來進行調節,它實際上是政府根據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和市場變化的要求而自覺、主動地進行調控與管理的過程,因此必須把其納入到國民經濟管理的內容之中,否則就難以實現宏觀經濟的總量平衡和進一步的發展。
結論與思考
通過對當前國民經濟管理目標內容的反思,筆者認為,應在科學發展觀的視野下,在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下,對國民經濟管理目標的內容加以充實和完善,具體措施主要包括:
1.加大社會發展方面指標的比重?,F有國民經濟管理目標的四個內容,僅充分就業目標部分反映了社會發展方面的狀況,其他三個基本上都是反映經濟方面的,這是造成經濟與社會不協調的重要原因。按照科學發展觀統籌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必須在國民經濟管理目標中加大社會發展方面指標的比重,并逐步將其量化,以引起各級政府及職能部門對社會問題的高度重視。當然,社會發展是復雜、多方面的,難以通過某一單項指標來反映,開始可以選用若干個指標來反映其主要方面,如國民受教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居民收入差距、國民享受醫療保障率、國民社會保障程度等。隨著發展逐步可借鑒國外的做法,通過計算國民幸福總值①來綜合反映社會發展整體水平以及與經濟增長、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和諧程度。
2.增加資源合理利用與環境保護方面的指標。如果說現有的國民經濟管理目標中雖然不多、但畢竟還涉及社會發展某些方面的指標(如充分就業)的話,那么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的指標則基本上是空白,上至中央政府宏觀調控所制定的目標,下至對各級政府的具體考核目標,均未考慮對資源的利用狀況和環境保護程度,只重視經濟增長率的提高和總規模的擴大,而并不關心取得這些成果背后所付出的資源與環境代價,投入與產出嚴重脫節。這些都是不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完善國民經濟管理目標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密切重視資源的合理利用、重視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增加這方面的指標,可遵循先單項,后綜合;先簡單,后復雜的原則,首先考慮采用單位GDP的能源消耗量、環境污染程度等指標,待條件成熟后,也可考慮用上述世界自然保護基金會所倡導的生命地球指數來衡量。只有加大對各級政府環保方面考核的力度,才能逐步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
3.引入能夠反映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指標。隨著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人均收入超過1000美元以后,結構性矛盾會愈加凸顯,乃至會成為制約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正因如此,各國都把結構是否優化作為經濟發展可持續程度和競爭力水平的重要衡量標準。然而,我國現行的國民經濟管理目標內容中仍只有宏觀經濟的總量指標,缺乏反映結構性變化的指標。對此,應增設此方面內容。經濟結構的內容也很廣泛,鑒于我國目前情況,可先考慮選用反映產業結構變動的三次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和反映區域結構變動的三大地帶經濟占全國經濟比重來作為此方面的代表性指標,今后可視發展再進一步細化。
參考文獻
摘要:科學發展觀要求國土資源部門必須加強對國土資源的保護,促進國土地資源與經濟協調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使國土資源發揮應有的作用。在現實中,我們在保護國土資源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新形勢下,民生問題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必須認真對待,探索加強國土資源保護與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新路子。
關鍵詞:國土資源保護經濟發展協調
大家都知道,國土資源是涉及面比較廣的一個工作,利益群體廣泛,每個部門都要樹立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從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角度著想,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為最終目的來創新性的開展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促進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當前,我國國土資源面臨一些新的挑戰和機遇,比如,保護難度增加,發展和保護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進行有關土地方面的交易要不斷的加以規范,要能夠不斷的提高辦事的效率。新形勢、新任務,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一、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加強耕地保護
要想保持農村農民不斷的增產增收,必須穩定和保持好耕地面積,要能夠不斷的提高農村耕地的規模和水平,依靠集約化的技術手段,使有限的面積發揮最大的效用。作為政府部門,要統籌協調,把耕地保護工作作為重要的工作來抓。要能夠把各部門的工作積極性調動起來,相互配合,促進耕地保護的科學化發展水平。
一是要加大宣傳力度。使有關人員了解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牢固樹立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基本國策的相關觀念,自覺的遵法守紀。二是要合理配置耕地面積與非耕地面積。對于非耕地面積范圍,要進行相關的綠化,使其盡最大可能發揮耕地面積的相關功能。三是要加強耕涉及的經濟結構內容調整。在耕地的用地范圍上,國土資源的有關部門要用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進行統籌,不限制經濟發展的模式,要能夠讓耕地所有人放開手腳進行發展,合理配置耕資源,提高耕的用地效率,增加耕地使用人的經濟收入。
二、國民經濟發展需要注意國土資源中土地流轉的科學化
當前,部分地方為了一味的追究GDP各項指標的上漲,不注重對資源的保護。在國有土地資源的保護當中,更多的表現在土地資源被擅自改變用途,且屬違規操作,光天化日之下損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而導致當地百姓怨聲連連,不但沒有促進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反而影響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土地流轉的科學化,必須堅持在總量進行控制,土地流轉上要進行嚴格的管控,依法依規辦事,嚴禁隨意改變土地用途,尤其是要注意限制將農用耕地性質的土地轉變為經濟開發的土地。但也不是說全部死搬硬套,一個標準。也應該把土地推向市場,由市場來決定土地的流轉類型,但要保持土地性質的維護。可以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前提下,對土地進行合理的流轉。另外,還要制定出相關的法律制度,來保護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妥善處理好現實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的推進土地流轉的科學化水平。
三、國土資源規劃中要時刻牢記集約化用地
有許多地方,在進行國土資源規劃中,為追求更大的經濟利益,不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以犧牲土地為代價,盲目的進行增加用地計劃以及規劃指標等,結果使土地的效用發揮不是很明顯。實際上,我們必須在土地集約化經營上下功夫。只有這樣,才能使土地能夠真正發揮效用。首先是要優化土地使用規劃內容。對于確定下來的規劃內容,要能夠堅決予以貫徹落實,不要反復對其進行更改,避免流于形式。其次是要建立科學的土地補償制度。對于土地本身來講,要想在促進國民經濟中發揮更大的效用,集約化的經營是必須的,但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損害個別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要能夠及時的予以補償,以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同時還要注意對浪費土地的行為予以堅決打擊。集約化經營是國土資源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只有把集約化的方法手段運用其中,才能推進管理的科學化水平,才能真正的為經濟社會發展提速,才能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不斷發展。
四、簡化審批程序,使國土資源的管理更加民主、透明
社會矛盾的激化,往往都是由于政務不夠公開。作為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對工作進行陽光化操作,要使國土資源的管理更加的民主、透明。尤其在信息技術條件下,一個很小的糾紛,很可能會在網上形成一個群體性的事件,進而導致社會不和諧。因此,要能夠把大事化小,將各種可能出現問題的環節進行逐一排查,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而這個過程的關鍵就是要在更加注重民主、透明。另外,我們要簡化行政審批的程序,創設一個較好的輿論空間,促進本地區投商引資工作的良性發展,使外商進來得,并創造拴心留人的環境,使其不愿走。
五、規范管理,落實責任制
【關鍵詞】民辦 經濟管理 實踐 教學
前言
我國民辦本科院校的發展環境是機會與威脅并存,就我國目前的民辦院校的發展狀況來看,在教學中經濟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地位并不十分明顯,傳統的理念教學仍占據主導地位,這就使得學生很難接受實踐訓練,從而不能及時適應社會需求,達不到以市場為主導的綜合型人才培養的宗旨。在我國經濟管理專業中,實踐教學的應用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加強專業性的實踐性教學,并積極投入資金力度,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針對民辦本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強化實踐性教學,摒棄陳規、抓住關鍵、突破難點、拓展新路,努力開創民辦本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實踐教學的新局面。
一、民辦本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從發展形勢來看,我國民辦本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學必須認清其辦學的宗旨和方向問題,才能為院校的發展前景作出好的判斷。眾所周知,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十分重要,實踐也是培養人才能力的重要基礎。在民辦本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學中要加強實踐教學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業自主能力的重要意義,就必須充分了解其發展趨勢和改革創新的作用所在,摒棄傳統教學中重理論,忽視實踐教學的應用這一錯誤的觀念,突出實際教學特色,立在加強學生的實踐綜合能力,為社會人才的輸送做出貢獻。
隨著我國目前市場經濟的發展,民本本科院校對經濟管理人才的培養逐漸放在具有責任感,良好職業操守和能力的重點上。實踐是創新的基礎,應該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的現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要求院校輸送的人才是是可以短期內適應實際管理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要求其必須具備良好的職業觀念和道德,要有良好的解決經濟問題的思維能力,要有熟練的實際解決問題的操作能力,并具備良好的品質,只有具備了全部的特點,才能實現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因此,民辦本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實際教學中就應該不斷加強實踐性教學的方式,突出實踐性教學在整個經濟管理類學科教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樣,實踐性教學體系是否科學合理就成為研究實踐性教學的重要基礎。
二、民辦本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
首先,在我國民辦本科院校中要培養出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實踐對于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并以實現人才培養為導向,運用符合民辦本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實踐性教學體系,融入其中,有機的學實踐中。實踐性教學是一個系統完善的教學體系,不同的民辦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發展情況也有所差距,因此,我們在實踐教學中要明確各實踐環節和活動的具體目標,調整實踐教學內容體系,根據自身的專業狀況調整教學方法。民辦本科院校應本著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自覺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的原則,探索實踐教學體系的自我完善機理,構建開放式管理、高效能運作的實踐教學體系。
其次,對于實踐教學來說,在民本本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方面的教學,構建一套完整的實踐教學的質量監控體系,對于提高實踐教學的水平與效果具有良好的作用。通過設立明確的培養目標,落實質量管理的宗旨,完善管理文件,加強監督和考核,來不斷的規范實際應用中的實踐教學。同時,我們也可以通過高科技信息技術的介入,搭建實踐教學網絡管理平臺,提高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現代化水平。當然,實踐教學也應該注重教材的應用和選擇,高質量的教材,才能保證教學的基礎質量,并逐步實現教學實踐強化。
另外,建立與實踐要求相適應的實踐教學基地對于民辦本科院校經濟管理專業也是十分必要的。大部分民辦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都設有實驗室,但實際的實驗能力和實驗效果存在較大的差異,真正能夠完全滿足教學需求的鳳毛麟角。目前的多數教學體系中,軟硬件設施的滯后投入,也給實踐教學應用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在此方面實訓室能夠做到全方位地模擬日后的工作流程、工作環境、職能崗位,是非常有利于學生實踐教學的。
總之,提升民辦本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必須立足于傳統理論教學方法的改革,重視實踐教學理念的引進,加大實踐教學經費的投入,教師隊伍實踐能力的培訓和學校培養計劃的修訂,尋找實踐教學的突破點,做好經濟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工作。
結束語
在目前我國整個教學系統中,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實踐教學改革。因此,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就不可能實際提高,民辦本科院校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步入社會后的就業競爭力就不可能真正得到提升。經濟管理類專業是當前地方性本科院校普遍設立的熱門專業,但是這些院校此類學科的教學管理經驗極其匱乏。所以通過提升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就業競爭力,開展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實踐教學改革研究是目前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不容忽視。
【參考文獻】
——以簡單國民收入決定動態模型為例
丁琰鋆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72)
摘要:經濟仿真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經濟研究方法。目前運用經濟仿真實驗來輔助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已經具備了可行性。在運用經濟仿真實驗輔助教學時,要做好教學目標分析、教學知識背景準備、實驗模塊制作準備等前期準備工作,在此基礎上,按照引入問題——演示實驗模塊——學生自主學習——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和討論——進行強化練習等步驟來實施實驗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學方法的一些不足之處,適應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對教學新要求的需要,符合授課對象的認知規律,也適應初級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特點。
關鍵詞 :經濟仿真實驗;初級宏觀經濟學;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6.030
經濟仿真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經濟研究方法,它是指以現實世界中的經濟環境和經濟人行為的特點為原型,將經濟系統抽象成為程序模型,在計算機中進行運算,模擬現實經濟運行的方法。仿真技術應用于教育中,是仿真技術發展應用的一個重要方面?,F在,各個學科的教學都有相關的仿真教學軟件和實驗室。但是,目前在我國經濟學教學中,應用的仿真實驗的還不多,主要局限于證券市場、議價行為、拍賣行為、公共產品、演化經濟理論和產業組織理論等方面,特別是對在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中運用仿真實驗的研究還非常缺乏。筆者認為,經濟仿真這一嶄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中發揮積極作用。
1運用經濟仿真實驗輔助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的含義和可行性
1.1運用經濟仿真實驗輔助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的含義
運用經濟仿真實驗輔助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就是一種根據初級宏觀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建立模型,運用計算機技術及軟件進行基礎性模擬分析,以此來輔助教學的方法。運用經濟仿真實驗輔助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有兩點需要明確:
第一,運用經濟仿真輔助經濟學教學與經濟實驗輔助經濟學教學有顯著區別。經濟仿真與經濟實驗都是當前經濟學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經濟實驗所要做的主要是在可控的實驗環境下,針對某一經濟現象,通過控制某些條件(假設)來改變實驗的環境或規則,并觀察實驗對象的行為,分析實驗的結果,以檢驗、比較和完善經濟理論并提供政策決策的依據。經濟實驗的特點是以真實的人作為實驗對象,因而在實驗中可以涵蓋人的一切特性,只要實驗規則設計得當,在實驗中可以基本復制真實經濟環境中的人的行為特點,因此,它比較適于組織一些與人類智能與偏好相關的微觀經濟實驗。相比之下,經濟仿真理論的重點是如何在計算機中模擬經濟系統的復雜性。與人腦相比,計算機具有高運算速度和高存儲容量兩大特點,所以在經濟仿真模型中可以實現一些多主體多周期的大型實驗,尤其在宏觀經濟研究領域和假設較為嚴格的理論模型方面,更顯優勢。這就決定了運用兩者輔助經濟學教學也存在顯著的區別:經濟實驗更適合用于在微觀經濟領域,利用實驗室模擬經濟環境,讓學生充當經濟中的參與人,從而親身體驗經濟學教材中所分析的各種現象,此時學生會對所教授的內容有更深刻的認識;而經濟仿真實驗則更適合用于在宏觀經濟領域,利用仿真軟件,對采集的現實經濟運行的數據或模擬設計的數據進行整理、建立模型并加以分析,從而深化對宏觀經濟理論(模型)條件、結構及結論的認識。
第二,運用經濟仿真實驗輔助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與運用仿真實驗輔助應用經濟學教學有顯著區別。運用仿真實驗輔助應用經濟學教學屬于讓學生了解實際中的實務流程性質的“模擬系統”等類型的實驗教學,此類實驗教學是在計算機上裝有各種實際中使用的系統,其作用是讓學生了解實際中的實務操作流程,例如,外貿仿真教學、會計仿真教學等。而運用經濟仿真實驗輔助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主要目的不在于模擬實務操作流程,而在于將經濟數學模型轉化為經濟實驗模型,通過對模型結果的分析深化學生對模型的認識。
1.2經濟仿真實驗在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中運用的可行性
目前運用經濟仿真實驗來輔助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已經具備了可行性:第一,宏觀經濟模型可以用經濟仿真的方法在計算機上得到實現。宏觀經濟模型是否能夠用經濟仿真的方法在計算機上得到實現是經濟仿真實驗能否在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中運用的前提條件。第二,隨著經濟管理學科也需要實驗的理念得到認同,經濟管理類專業實驗室建設經歷了較快的發展,這為開展經濟仿真實驗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條件。第三,師生計算機操作水平和英語水平快速提高,這使得高校師生只需要經過短時間的訓練就完全可以熟練地使用簡單的經濟仿真軟件,這也為將經濟仿真實驗引入教學提供了可能。第四,軟件資源豐富且開發和操作簡單。隨著計算機技術和軟件水平的不斷提高,各類仿真軟件不斷的升級更新,更加智能化、真實化的軟件不斷涌現。目前可供使用的的經濟仿真軟件也十分豐富,較為流行的有Swarm、Repast、Ascape、LSD等。初級宏觀經濟學中的模型大多比較簡單,一般而言,實驗模塊的制作可以由任課教師獨立完成。某些相對復雜的實驗模塊的制作可以由任課教師與專業人員的合作來實現的。而且,這些軟件大多操作簡單,在教師制作好經濟仿真模塊后,學生對仿真模塊進行參數設置的實驗程序也十分易于掌握。
2運用經濟仿真實驗輔助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的步驟
本文以簡單國民收入決定動態模型和乘數—加速數經濟周期模型為例,說明怎樣在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中使用經濟仿真軟件LSD5.9進行實驗教學。
2.1實驗教學的前期準備
2.1.1教學目標分析
在進行實驗之前,要首先對初級宏觀經濟學課程及各教學單元進行教學目標分析,以確定當前所學知識的“主題”,圍繞“主題”展開整個教學設計,并確定經濟仿真實驗在學習當前“主題”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本案例中,學生應掌握國民收入決定的基本方法、均衡條件以及影響均衡國民收入的因素,理解這些因素的變動對均衡國民收入的乘數效應以及乘數效應發揮作用的條件。
2.1.2教學知識背景準備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模型這一章內容較多,大約需要9個課時才能完成,而一般而言,一個完整的經濟仿真實驗應該控制在連續的3個課時之內,因此,在進行經濟仿真實驗之前,教師可以先花6個課時的時間對基本理論進行簡單講解,為學生開展仿真實驗奠定理論基礎,主要內容包括:①均衡產出的概念;②凱恩斯的消費理論,主要是消費函數和儲蓄函數的概念及其關系;③兩部門經濟中均衡國民收入與產量水平的決定;④總需求變動與乘數效應;⑤三部門經濟中均衡國民收入與產量水平的決定;⑥四部門經濟中均衡國民收入與產量水平的決定。在學生完成了上述理論準備后,再將其帶入實驗室進行經濟仿真實驗。
2.1.3實驗實施的軟硬件準備
實驗實施的軟硬件環境要求不高,在普通機房、電腦安裝windows98及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統,安裝有LSD5.9版本即可。
2.1.4實驗模塊制作
教師首先要通過初步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將有關宏觀經濟學理論轉化為經濟數學模型,在此基礎上,運用合適的經濟仿真軟件將經濟數學模型轉化為便于操作的經濟實驗模塊。以兩部門經濟中國民收入決定動態模型為例,其基本方程為:
yt=ct+itct=α+βyt-1
其中,α為自發性消費,β為邊際消費傾向,0<β<1。國民總產出yt取決于消費ct和投資it兩項支出之和,其中,消費ct取決于上期的收入yt-1。在該模型中,設定邊際消費傾向β的不同取值將會得到不同的經濟運行表現。
利用LSD5.9創建一個新模型。根據基本方程,編寫模型程序(見圖1)。在編寫好模型程序后,進入lSDBrowser界面,建立對象“economy”,并對模型中的基本元素分別進行設定(見圖2)。其中,變量有y(滯后一期,因為在模型的計算中需要用到上一期的產出)和c,參數有i(投資在本模型中是外生變量,可以視為參數處理)、alpha(自發性消費),beta(邊際消費傾向)。
然后,在LSDBrowser界面中,定義變量和參數的初始值,并設置模型運行的期數。此時,教師可以設定i=1,alpha=1,beta=0.5(見圖3),運行期數為25(見圖4)。
最后,運行該實驗模塊,數據記錄和總產出時間序列圖像截圖如圖5和圖6所示??梢钥吹?,除了可以保留計算過程中所有變量在每一時期的數據以供分析之外,LSD軟件還提供了非常直觀的變量時間序列圖。教師可以利用圖形分析該模型運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經濟運行的特點。
2.2實驗教學環節設計
2.2.1引入問題
在進行實驗之前,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對這個問題產生濃厚的興趣,以便能有足夠的求知欲望和成功的渴望支持每個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能主動想辦法來解決問題而不輕易放棄。同時,教師將學生按照座位相近隨機分成4~5個小組,以便在仿真實驗過程中進行協作和討論。
2.2.2演示實驗模塊
教師將已經制作好的實驗模塊進行解釋和演示,以幫助學生理解實驗過程和有效地利用這些資源。
2.2.3學生自主學習
通過教師演示,學生已經獲知怎樣設定模型初始條件并觀察運行結果。此后可以讓學生對模型進行自由探索。通過親自嘗試來獲得對該模型展示出來的經濟運行情況的感性認識。
2.2.4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和討論
在學生能夠熟練控制實驗模塊之后,教師應該提出這樣幾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第一,隨著國民收入的不斷的動態調整,國民收入最終在何處達到均衡?第二,在邊際消費傾向β取不同值的時候,國民收入的大小和演變趨勢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教師可以給每個學習小組分別布置一個beta的不同取值(例如,設定beta=0.2、0.4、0.6、0.8),讓學生通過修改模型參數值,獲得新的模型運行結果,觀察在新的參數條件下模型的運行結果與教師所演示的初始模型結果有何共性,有何差異,并根據觀察的結果對教師布置的兩個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最終教師要對這兩個問題進行講解。
圖7~圖10分別展示了4組不同參數值所得到的運行結果。通過比較分析,應該引導學生得出以下結論:第一,總需求變動會引發的國民收入進行不斷的動態調整,最終將達到國民收入的均衡值,這一均衡值滿足:
,而且,邊際消費傾向beta越小,國民收入趨向均衡所需要的時間越短,而邊際消費傾向beta越大,國民收入趨向均衡所需要的時間越長;第二,邊際消費傾向beta的不同取值將對均衡國民收入產生重要影響,beta值越大,乘數就越大,均衡國民收入就越大,beta值越小,乘數就越小,均衡國民收入就越小。
2.2.5進行強化練習
在這一階段,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以下練習,供學生進行強化訓練:第一,在稅收外生的情況下,三部門和四部門國民收入動態模型的基本方程是怎樣的?利用LSD5.9進行仿真實驗,觀察運行結果,并進行解釋。第二,在稅收內生的情況下,三部門和四部門中國民收入動態模型的方程是怎樣的?利用LSD5.9進行仿真實驗,觀察運行結果與稅收外生時的差異,并進行解釋。學生通過修改模型結構和參數可以得到不同的經濟運行結果,教師應該引導他們比較這些結果的差異,并引導其進行解釋,以此來糾正原有的錯誤理解或片面認識,最終達到深化理解模型的目的。
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他教學方法的一些不足之處,適應高等教育在新形式下對教學新要求的需要,符合授課對象的認知規律,也適應初級宏觀經濟學課程的教學特點。
參考文獻
近年來,國民經濟學專業取得了飛快的發展,從原來只有8家高校開設的本科專業到現在本科階段已有30多所高校開設,國民經濟學專業已經悄然走入考生的視線。
國民經濟學=宏觀經濟學?
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前還從未出現“國民經濟學”這個概念。“國民經濟學”的概念是1980年由廈門大學的錢伯海教授提出的。目前的分類上,國民經濟學與國民經濟管理學并無本質上的差別,然而,國民經濟管理學究竟屬于哪個學科,一直以來存在很多的爭議,有的認為應該屬于政治經濟學,有人認為屬于應用經濟學,還有人認為屬于管理學,因此各個高校也有不同的稱謂。
其實,目前真正開設國民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學)本科專業的高校為數不多。1986年遼寧大學在全國率先開辦了國民經濟管理本科專業,隨后全國有8家高校相繼開設了類似專業,主要是北京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山西財經大學、遼寧大學、江西財經大學,2008年安徽財經大學也新增了該專業。雖然它們的專業名稱各有差異,但是在經歷了很多的爭議和摸索后,大家都對兩個不同名稱的專業的學科性質有了較為統一的認識。
“國民經濟學”是經濟學門類中“應用經濟學”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是綜合性較強的應用經濟類專業。它是從宏觀、戰略的角度來研究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問題,并對國民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做出預測與規劃。它是一個比經濟學更為廣闊的領域。它有很多的親戚,如管理學、宏觀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正是因為國民經濟學的跨學科屬性,所以到目前為止,國民經濟學還是一個有著很多爭議的學科。不過,國民經濟學與它的親戚們有著很多的區別。例如國民經濟是個寬泛的概念,那么它可以與宏觀經濟畫等號嗎?宏觀經濟指的是經濟運行的總量現象,如怎么計算GDP,國家怎么決定國民的收入,又該如何分配國民收入;還有投資、消費和進出口規模問題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對象。而國民經濟則包羅萬象,比宏觀經濟寬泛得多。它不但涉及全部的宏觀經濟,還包括被稱之為“中觀經濟”的產業經濟和區域經濟,如“小靈通引發電信與政府的博弈”“某市煤炭資源枯竭,出路何在”等案例,甚至包括已形成群體現象的廠商行為和消費者行為。同樣,單個的企業經濟、農戶經濟、家庭經濟、個體經濟等微觀經濟現象本來不進入宏觀經濟分析的視野,但它可以作為群體現象成為國民經濟分析的對象。
培養模式“三分天下”
根據不同的專業名稱和高校性質,國民經濟學的學習和培養模式也有些不同。大致說來,國民經濟學的主要學習內容和培養模式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注重宏觀經濟。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經濟,如產業行業地區等,所以需要學習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宏觀經濟數量分析。如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學專業側重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側重國際貿易管理與發展等。
第二類注重經濟學的知識,更多地與金融學、財政學、統計學等有關,包括股票、債券、房地產等財產性收入的相關知識的學習。按照投資學模式進行培養,著重財政稅務、銀行投資、證券投資等方面。如中央財經大學、上海財經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暨南大學、遼寧大學等的國民經濟學專業(投資管理方向)。另外還有西南政法大學側重國際貿易與投資、西北大學側重資本市場的投融資等培養模式。
第三類注重管理學,主要側重于國民經濟的管理。專業課程包括如管理學原理、管理經濟學、國民經濟管理學、國有資產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戰略規劃與管理、統計分析和財務管理等輔助課程。北京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和四川大學側重管理,遼寧大學側重國民經濟管理和區域經濟發展。
就業正走向學科融合
國民經濟專業的就業方向主要包括各種管理部門、市場公關、營銷人員、投資與咨詢顧問、對外貿易等,因為開設院校少,競爭也不多,總的來說還是非常不錯的。
院系所、專業、研究方向、科目組 學制 考試科目 復試及加試科目 001經濟管理學院0535-6902283 020201國民經濟學 01宏觀經濟政策與地方經濟發展
02區域經濟與城鄉一體化
03經濟統計與金融分析 三年 ①101政治理論②201英語一③303數學三④820經濟學綜合 復試:國民經濟管理,宏觀經濟學,當前經濟時事 095110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學位) 01不區分研究方向
兩年 ①101政治理論②204英語二③342農業知識綜合四④939農業經濟學 復試:農村區域發展知識,經濟學知識,重大時事 120200工商管理 01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 02國際企業戰略與組織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