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6:57:21
序論:在您撰寫銀行業的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香港作為中國對外經濟金融交往的主要橋梁之一,隨著與內地貿易、投資和金融往來的日益增加,逐漸轉型為以金融、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據香港金融發展局的報告,2014年,金融服務業對香港GDP直接貢獻16%,其中銀行業占比高達61%;保險業占18%;基金管理及投資顧問服務業占9%;證券業占7%。此外,金融業創造了10萬個職位,也間接對香港GDP貢獻6%,使香港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其中,銀行業從業人員占42%,保險業占25%,證券業占10%,基金管理及投資顧問服務業則占7%。
來自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統計顯示,盡管并購整合使香港銀行業的所有認可機構(持牌銀行、有限制牌照銀行和接受存款公司)從1997年6月底的366家逐漸減少至2016年底的195家,但其中香港資本的認可機構只有9家,內地資本的認可機構26家,其余全為外資認可機構;在全球排名前100位和500位的銀行中,有75家和163家在香港營業,充分顯示了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之一的吸引力,以及銀行業汰弱留強的競爭態勢。銀行業作為香港金融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從香港和內地日益緊密的經濟金融關系中獲益良多。
銀行資產規模先縮后擴
經濟是金融的基礎,經濟發展決定金融需求的規模,影響銀行業市場環境和業務空間。盡管在上述危機期間,香港經濟出現過衰退,但整體來看,從1997年至2016年,香港按可比價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由1.37萬億港元增長至2.49萬億港元,年均實質復合增長率為3.2%,在成熟經濟體中位居前列。
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統計,1997年底至2016年底,銀行業總資產從8.4萬億港元增至20.65萬億港元,總貸款從4.12萬億港元增至8.02萬億港元;總存款從2.71萬億港元增至11.73萬億港元,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4.8%、3.6%和8%。在銀行業總貸款中,對香港本地貸款(含貿易融資,下同)合計從2.23萬億港元增加至5.64萬億港元,對香港以外貸款從1.89萬億港元增加至2.38萬億港元,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5%和1.2%。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1997~2003年的連串危機使香港出現經濟衰退和嚴重通縮,加上日資銀行在亞洲金融危機后因資本不足而大量收縮在香港的離岸貸款業務,導致香港銀行業的總資產和總貸款大幅收縮至6.49萬億港元和2.04萬億港元,其中本地貸款和港外貸款收縮至1.81萬億港元和0.23萬億港元。若以2003年至2016年計算,銀行業總資產、總貸款、本地貸款和港外貸款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9.3%、11.1%、9.1%和19.7%,顯示CEPA為香港銀行業帶來較多的貸款業務機會。至2017年4月底,銀行業總資產、總貸款和總存款分別進一步上升至21.17萬億、8.52萬億和12.2萬億港元。其中自2004年開始辦理的人民幣存款,由于人民幣持續升值的預期由強轉弱,從2014年底1萬億港元的高峰逐漸減少至2017年4月底的5289億港元。
銀行業務和產品日益多元化
香港銀行業沒有分業經營限制,銀行可以從事多元化的零售銀行業務、批發銀行業務,以及證券經紀、基金/資產管理、保險、投資銀行等業務。近20年來,隨著內地企業大量來港上市,以及香港、內地和全球客戶的投資理財需求日益增加,促使香港銀行業的傳統存貸款以外的各項業務和收入迅速增加。據香港證監會統計,1997年至2017年第一季度,香港主板市場的新上市公司合計為1326家,其中紅籌股和H股分別為88家和209家,占新上市公司總數的22.4%,尚未包括在港注冊的中資控股藍籌公司;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日平均交易額中,紅籌股和H股合計的交易額占35.1%,有助銀行上市包銷、財務顧問、證券經紀等業務和收入的增加。據香港保監會統計,1997年香港個人人壽及年金有效業務的保費收入總額為230.11億港元,2016年上升至4032億港元;同期新造保單保費收入總額從62.6億港元上升至1865億港元。據香港投資基金公會統計,1999年各類基金總銷售額為68.44億美元,2016年增至658.72億美元。上述壽險和基金大部分是通過銀行旗下的保險/基金公司及銀行渠道銷售的,有助銀行的基金管理費、保費收入和銷售傭金收入增加。此外,人民幣國際化、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CIBM(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等的開通,也有助銀行業推出新產品,擴大業務經營范圍及帶來新收入。
銀行業的盈利能力較強
2016年,盡管零售銀行的凈息差僅為1.32%,但非利息收入占總經營收入的比重高達44.3%;以經營溢利和除稅后溢利計算的資產回報率分別為1.1%和1.44%;所有銀行的凈息差、以經營溢利和除稅后溢利計算的資產回報率則分別為1.04%、0.82%和1.01%。2016年,銀行業的業務收益指數高達193.9(2008年為100),高于除銀行外金融業為127.1的水平。不過,銀行業的特色是其業務高度集中。例如,按業務收益及其他收入計算,前20間認可機構的業務收益及其他收入在2014年占整個行業總數的72%。
不斷發展新科技產品
隨著高科技產品的發展日新月異,市場對電子銀行服務的需求日增。香港銀行加大創新力度和科技資源的投入,積極發展電子渠道和流動銀行,致力整合各服務平臺,令手機銀行、網上銀行、流動應用程式、微信公眾號、自助銀行及分行等線上線下管道無縫銜接,在不同的金融場景廣泛應用網絡金融科技。此外,隨著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生物認證等新技術的發展,香港銀行與創新科研機構在技術、產品、渠道方面加強合作,積極研發能應用于銀行業務的嶄新金融科技,推動創新科技與傳統業務的融合,以迎合客戶現時的生活模式及需要,提升銀行營運效率。
銀行業經營較為穩健
(一)萌芽階段的商網銀行網商銀行源于金融產業與互聯網的碰撞,于國外已存在多年,國內尚處于萌芽階段。當我們聚焦在阿里銀行的發展歷程,會發現它在國內的出現并非偶然,可以追溯到網絡購物第一次進入中國,網上消費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而后支付寶的發生與完善象征著網絡消費在國內的成熟。同時,互聯網將大量的信息帶入國內,八零后九零后成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對網絡依賴性與信任度遠遠高于其父輩,這一代人的成長,為網商銀行的發展提供了龐大的潛在客戶群。傳統銀行產業的固步自封與體制傲慢注定了支付寶在后來的崛起,移動端的迅速發展為其打破空間與時間的局限。于是當宏觀政策決定讓開一部分利益讓民營企業參與其中時,網商銀行便橫空出世。阿里銀行與這次變革之間有密不可分的因果關系,阿里公司自身的發展與變革之路,與傳統銀行產業的創新革命彼此重合。網商銀行是一種全新的,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銀行客戶服務系統,與傳統銀行相比,其具有建設成本低,業務操作更具彈性的特點,同時具有不改變銀行信用中介與支付中介作用的根本屬性。
(二)我國網商銀行的發展與現狀最早進行嘗試將完全依托互聯網進行銀行業務操作的是傳統的商業銀行,稱其為直銷銀行。然而,作為依托于傳統銀行的網上銀行,一出生就帶著補充實體業務的標志,一直以來無法徹底與互聯網時代的精神相融合。也正是由于這樣的原因,網商銀行抓住了傳統銀行網上銀行不健全,缺乏用戶體驗的弱點趁勢而起。2013年9月16日,民生銀行與阿里巴巴的合作把直銷二字寫入公眾的生活。作為獲銀監會批準的首批5家試點民營銀行之一,其已經進入開業的準備階段,并同樣表示要完全依托互聯網。
二、網商銀行的特征
當我們將網商銀行與傳統銀行進行對比,不難發現,其本身在服務、資源整合、業務范圍、成本、用戶粘性五個方面具有不同于傳統銀行的鮮明特征:
(一)服務更加高效和便捷網商銀行通過以互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更高層次的建設,對傳統營運流程、服務產品進行了改造和重構,更是在銀行服務方面能夠取得質的提升。更加高效便捷的銀行服務,成為了網商銀行的一個顯著特點。標準化的操作和在線化業務,使網商銀行簡化了許多業務流程。信息化使銀行現在通過ATM機等設施的投入,實現方便的自助存取款。而網商銀行則能夠更加便利,網商銀行可以直接通過手機的操作取款轉賬業務。
(二)資源整合能力更加強大現在銀行機構的業務構成復雜,信息化的建設能夠使銀行機構實現業務的整合,從而達到更加合理的資源配置。網商銀行可以使用擔保機構擔保交易模式。評估資金需求方的風險、發展前景、經營管理水平等,然后把貸款標的公布,融資活動就在網絡上進行。現在得到批準網商銀行背后都有強大的資金支持,所以網商銀行可以對貸款實施全額擔保,這一巨大優勢是傳統銀行產業所不具有的。信貸鏈上,網商銀行可以通過互聯網以及完善的信息化體系將資金盈余方與資金需求方進行便捷高效的整合和配對。閑置資金的配置上,網商銀行也實現了資源的高效配置,支付寶的存在,帶來大量資金的閑置。這些閑置的資金流入余額寶獲得收益,在用戶需要使用時再從余額寶流向支付寶,保證便利的同時實現了閑置資金的高效運用。
(三)更具多樣性的產品,輻射更廣的業務范圍網上銀行服務的競爭是營銷觀念和營銷方法創新的競爭,以及能否客戶提供的各種理財咨詢技能,需求導向極度鮮明。其產品優勢在于更加符合用戶需求,其產品種類源自對不同需求的用戶的細分。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手機銀行也成為銀行業的創新產品,只需要一次簡單的觸屏,就可以實現轉賬,理財等一系列服務。例如阿里銀行背后的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支付寶,就具備了上述功能,并且擁有付款碼,當面付,AA付款,以及投資理財產品等功能。
(四)成本大幅降低傳統的實體分支機構的成本構成主要在于場地租金、室內裝修、照明及水電費用,內部工作人員工資與培訓,配套設備,管理資源,客戶關系維護等等。然而,由于依托于計算機網絡,基于計算機網絡的前端人還有個人電腦,網商銀行的成本構成大幅縮減,不僅免去了大額的運營成本,也能利用大數據更有效,更低廉地挖掘且維護客戶關系。
(五)具有較強的社交粘性網商銀行可以充分利用其大量的用戶基礎,通過對于現有業務的綁定,使更多的人使用網商銀行。在實現方便用戶的同時也有利于自身的發展。例如騰訊公司的微信。騰訊也在微信上做足了功夫,現在已經開通了在線支付功能,只需要一張銀行卡,甚至不需要開通網銀,就可以非常便捷的支付騰訊旗下產品,同時更是有優惠。在方便用戶購買騰訊產品的同時,也使得微信的使用更加的普遍。這些功能的出現,讓微信的用戶粘性不斷地提升,并且具備了一個金融平臺的基礎。
三、對傳統銀行產業的沖擊
(一)對貸款業務的沖擊網商銀行的網絡貸款必然會對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進行分流。例如阿里小貸、人人貸中,他們的興起與發展就在滿足了大量的用戶需求,并且這一趨勢還在成長。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兩者的客戶群體重疊度到底如何。網商銀行主要客戶其實是小微企業。而在傳統的商業銀行的觀念中,將資金給中小企業有諸多的弊端,例如資金不安全,沒有更好的收益。而小微企業這一巨大的市場需求又真實存在著,成為傳統銀行的一大難題。于是在貸款業務方面,網商銀行的發展對傳統銀行不僅是一次沖擊,更是一次補完。
(二)對存款業務的分流這是網商銀行對傳統銀行的最大沖擊。存款業務是銀行放貸的基礎。當我們將余額寶當做是即將出臺的阿里銀行的存款業務進行剖析。余額寶收益率平均4%多,近乎是銀行活期存款的收益率9倍,與淘寶的掛鉤又讓他更加方便便捷。余額寶目前規模已超2500億元,這些資金全部來自銀行的活期存款與部分定期存款。而余額寶的資金中用于投資于同業存款的部分,其利率要比銀行直接吸引存款所支付的利率要高。結果,余額寶一邊分流著銀行的活期存款,加大銀行的資金需求,同時又用極高的利率從傳統銀行中獲得收益。這樣的結果就是增大銀行的存貸款成本,同時加速其資金轉移。
(三)對中間業務的影響中間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客戶辦理收款、付款和其他委托事項而收取手續費的業務。而網商銀行完全依托互聯網的情況下,其提供的各種服務更多的是免除手續費的。這就使更多的人選擇通過互聯網辦理自己的存貸款業務,包括金融產品的購買等等,這對銀行的手續費收入的沖擊是非常大的。比如天天基金這樣的互聯網金融產品,用其購買銀行基金產品產生的手續費會比通過銀行直接購買產生的手續費低很多。
四、阿里銀行的實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2015年6月25日第一批在民營銀行試點杭州宣布成立,阿里銀行作為其中之一,其業務領域幾乎涉足了金融全產業鏈,必定會對傳統銀行產生有力的沖擊,也必定會成為中國互聯網金融領域向民營資本開放的一個重大案例。阿里巴巴集團2003年設立支付寶作為開始,2007年推出的網絡聯保貸款業務,2010年阿里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2010年底傳出欲10億元進軍網絡銀行,2015年螞蟻金融宣布推出網上銀行MYbank。阿里銀行主要提供小微金融服務,經營范圍涉及到存款、貸款、匯款等方面。主要服務的對象便是小企業客戶,更偏重于社會服務群眾,小存小貸。
(二)阿里銀行現行情況分析2015年7月,阿里銀行推送了內測版的下載鏈接,真正揭開了網商銀行的神秘面紗。由于網商銀行產品的根本限制,遠程客戶又未真正得到開放,即使互聯網銀行的牌照已經下發,所有網商銀行(包括阿里銀行在內)都停留在產品與APP公測階段?;ヂ摼W具有的優勢就是遠程操作,打破了空間的限制能夠最大程度的在同一時間內挖掘客戶。然而這一最大優勢卻仍舊遭到遏制,也就制約了網商銀行的發展規模,發展路徑。阿里本次的開放具有兩個特點,其一是種子用戶基數大,其二是開放內容種類多,背后的雄心可見一斑。
(三)阿里銀行目前和未來的發展對于傳統行業的影響網商銀行的核心結構是建立在金融云的基礎上的,那么其處理數據的能力將優于傳統銀行業,利用其優勢主要向小微集團提供金融服務。事實上對于小微企業而言,貸款仍看中其靈活性或者說是較強的流動性,而以往傳統銀行的貸款審批流程都比較長且對貸款企業有嚴格的限制,這也是阿里銀行與傳統銀行的不同之處。另外網商銀行利用互聯網“時刻在線”的特性使其與客戶的關系將更為緊密,能更快的了解到客戶的需求,然后為其提供更快捷的服務。
1.業務類型比較。從國際投行發展歷程來看,早期業務主要是承銷、交易和經紀業務,隨后逐漸擴展到財務顧問、資產證化、重組并購、資產管理、結構化融資、股權直接投資、衍生產品交易等業務。目前中國投資銀行主要從事證券承銷和經紀這些本源業務,各家投行的金融服務并無多大的差別,只有部分規模較大的投資銀行從事其他業務,但是在業務經驗、企業信譽等方面和國際知名投行仍有很大差距。西方投資銀行經歷了百年的發展后,其業務范圍廣泛,從上面對于五大投行的業務分析可以看出差距。
2.業務結構比較。從業務結構來看,五大投行形成了包括證券、銀行和保險等業務在內的綜合經營模式。美國華爾街知名投行,無論是資本規模、創新能力、市場地位還是客戶基礎,都處于全球頂端。同時各大投行也擁有自己擅長的領域:美林證券公司擅長資產管理;高盛公司則長于擔任被購買方的財務顧問。相對而言中國的投資銀行業務結構相對單一,缺乏核心競爭力使得中國投行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
3.業務收入比較。金融危機對華爾街的金融巨擘們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可是據湯森路透數據顯示,華爾街金融公司仍占據了2011年亞太投行市場(不包括日本)收入前十位,平安證券緊隨其后,位列十一。收購與兼并、風險管理等策略性業務是否屬于投行的主要業務是區分一個國家的投行是否進入現資銀行的主要標志,從中可以看出中國投行和知名投行之間的巨大差距。
4.業務創新比較。美國投行的業務創新主要表現以下幾個特點:(1)創新方式以衍生性為主,原發性為輔。金融工程的廣泛應用,使得基礎性金融工具,如基金、各類期權、互換等被大量挖掘;(2)信用類金融衍生產品大量出現,成為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過去十年間,新的信用衍生產品不斷涌現,在國際金融市場中重要組成部分;(3)產品復雜性大幅增加,不確定性因素加大,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就是金融創新過度瘋狂的力證。雖然不比西方,但中國投行在金融創新方面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特別是2003年至今,隨著銀行業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場的不斷成熟,監管和市場制度的不斷完善,極大地激發了中國投行業的金融創新需求,金融創新已經成為中國金融業不斷發展的外在壓力和內在動力。特別是近幾年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了一類被稱為“本土新型投行”的投資公司,在美國又被稱為“精品投行”,是一批具有全新功能定位和價值取向的中介機構。他們的出現實際上與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對資本的日漸渴求,對投資銀行業務的多樣化需求趨勢有極大的關系。
5.風險管理比較。通過對五大投行的資產負債項目的分析我們看出五大投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存在流動性風險隱患:當市場向好時,投行有能力將其持有的證券資產及時變現用于債務償付,但是當市場出現波動,市場信心動搖,其所持有的證券資產無法迅速變現,必將導致巨大的流動性風險。相對于西方投資銀行源于內部壓力而采取的風險控制管理,中國證券公司往往是基于外部的壓力,如監管部門在政策法規上對防范風險作了最新規定,或為應付人民銀行或證監會的檢查,即便成立了風險控制部,卻難以真正起到風險控制的作用。
二、啟示與建議
1.拓展業務盈利渠道多樣性,建立中國本土的競爭新模式。在金融改革大環境下敢為人先,不斷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證券公司應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開拓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新業務,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增加創新業務的拓展,促進中國投行業務新發展。本土財務公司要想在金融市場存活并且有很好的發展,除了不斷掌握公司重大投資項目的同時應加強與他們的更全面的聯系,分析企業的優劣勢,為企業設計資本擴張計劃,為企業尋求潛在的投資者,并把企業的股票推銷給這些投資者,在企業需要資金時,利用與商業銀行、保險等金融和非金融機構的密切關系,還可以為企業設計出各種籌資方案,如進行項目融資、發行可轉股債券、發行公司債券等。
2.提高金融創新能力,建立有效的創新激勵約束機制。從未來的競爭形勢來看,金融創新是必要的,投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金融工具的創新,如支付方式、期限性、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新特征的有價證券、匯票和金融期貨交易對象。(2)金融市場的創新,隨著證券交易的國際化和不斷進步,金融業不僅可以從事跨越國境的股票交易和債券與股票,基本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金融市場。(3)金融制度的創新,這也是當今中國資本市場最迫切需要的,通過調整金融政策、一定程度地放松金融監管,如建立新的組織機構、實行新的管理辦法來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
3.加強金融風險管理,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機制。中國的投資銀行應該建立“風險管理擺在第一位,發展擺在第二位,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拓展業務”的發展戰略,樹立“風險管理高于一切”的經營理念,在借鑒國外投資銀行風險管理先進經驗和技術手段的基礎上,完善體系提高技能。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機制是控制金融風險的重要舉措,健全法律法規,確保披露信息及時、真實和完整。監管部門應當以日常信息披露監管為主線,打擊虛假披露為重點,結合上市公司的風險管理水平制定不同的披露標準,加大處罰力度,落實監管責任制度,增加金融監管決策的透明度和保障公眾知情權,提倡“強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結合,防止市場欺詐行為。
4.加大金融科技投入,注重培養專門人才。人才是未來投行發展的生命線,積極發展金融機構與高校的聯合教育培養,適當轉變高校理論研究和教學方向,使其更加適應現代金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標準,對提高國內金融風險管理水平具有根本性的意義。
2008年以來,受國際因素影響,中國經濟金融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在三個方面都超出了大家的預期:一是經濟下行的速度和幅度超出預期,GDP、進出口、FDI、發電量、工業產品量等數據急速下滑,CPI、PPI有由通脹逆轉為通縮之勢;二是流動性過剩的狀況超出預期,信貸規模放開、準備金率下調、貨幣回籠放松、財政開支擴大等釋放大量流動性;三是資產收益率下降的程度超出預期,四次降息、流動性過剩,債券、央票等金融資產收益急劇下降。
面對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國家迅速果斷地作出政策大調整。2008年宏觀經濟政策目標經歷很大的轉變,從年初“雙防”,到年中的“一保一控”,到現在的全力保經濟增長。當然我國經濟仍然會持續健康的發展,但面對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應發現很多值得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如何有效減少政策的轉變及政策措施貫徹落實對銀行經營的負面效應。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困難與美國相比存在很大的差異。美國的經濟問題表面上看是長期低利率環境下,虛擬經濟脫離實體經濟盲目發展,信貸規模及杠桿率不斷上升,并且對金融機構監管不足。從實質上看,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實體產業不斷外移,實體經濟基礎不斷削弱,財政巨額赤字,民眾很少儲蓄,以財富(主要體現為資產價格)為基礎的投資消費愈演愈烈,長期寅吃卯糧,一旦資產價格泡沫破裂,經濟必將被打回原形。而中國經濟目前的問題表面看是由于國際的需求下降,導致外貿的出口受阻,實體經濟下滑,反過來對金融業又造成負面影響。但是,從實質上來看,中國經濟目前的問題主要還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方式和結構、社會保障體系、國民收入分配、人口資源與環境、投融資體制等深層次矛盾長期積累,經濟運行承受無法承受之重,結構不平衡,資源、能源過度消耗,資產價格過快上漲。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挑戰即使沒有外貿出口受阻這個誘發因素,也會由其他因素誘發。因此,解決中國的問題,在提振信心,克服眼前困難的同時,要著重解決深層次矛盾,用市場化的辦法解決市場問題,避免治標不治本,造成新一輪盲目擴張,重復、低效或無效建設,使深層次矛盾進一步激化,過一兩年或兩三年以更加激烈的方式爆發出來。
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對于銀行業的未來發展,我們應多一些逆周期思考,承擔起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一方面要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堅定信心,有所作為,加大信貸投放;另一方面,要冷靜思考,按商業銀行的經營規律辦事,促進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和資源、環境保護。我們應該做到資產區別對待。對存量部分,確實有風險且經不起形勢變化考驗的客戶,要做到及時、堅決的退出;對基本面良好、還有還款意愿、只是暫時遭遇困難的客戶,我們應與之同舟共濟、共克時艱,通過資金支持、財務重組等繼續扶持,“雪中送炭”而不是“下雨收傘”。對資產增量部分,應該區別不同項目的投資主體,項目的發展潛力,實事求是地冷靜分析,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有還款來源的,商業銀行要積極參與,對一些沒有還款來源的項目,項目資金來源本來不應該由銀行承擔的,銀行應該要避免介入。商業銀行對所參與的項目,要堅持更高的要求和赤道原則的標準,從國家產業政策以及環境與資源的角度合理評估,科學把握、規避項目風險,由此推動經濟結構調整,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要落實項目的業主責任制,現在商業銀行最擔心的就是,國家經濟政策的層層下達,還是主要采取行政的方式來影響經濟,項目的上與下還是由行政決定。而沒有落實投資主體和業主責任制以及決策人不承擔責任的現象應要避免重復產生。
總之,在推進金融創新、開展綜合經營的角度上考慮,我們不能簡單地恢復到過去嚴重依賴存貸利差的老路,應該積極穩妥推進金融創新,開展綜合經營、改善我們的金融服務,以此來進一步增加銀行的收入來源。在金融創新的問題上,中美兩國面臨的情況有著較大差異。美國的金融創新處于高度發展階段,具有市場規模大、金融工具多、產品鏈條長、資金能量強等特點,也確實存在一定程度的創新過度、監管有漏洞的問題。而中國的金融創新仍處于初級階段,具有市場規模小、結構不合理、金融工具少以及主體實力差等特點。因此在中國的金融創新剛剛起步的時候,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讓國內銀行業有機會把創新的問題考慮得更加清楚,加強風險意識,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中國銀行業的創新步伐的。美國金融發展“虛胖”要減肥,而與其相反,中國金融發展仍然“瘦弱”要強身,因此,中國金融創新絕不能因為美國出現金融危機就因噎廢食。但在創新過程當中,中國銀行業也要注意幾點:第一是要堅持商業銀行作為金融中介的定位,資產投資要根據資產負債結構來安排,以持有到期為主,不能為賺取價差、謀取暴利而對賭市場波動,留有巨大風險敞口,要更多地發展業務。二是做好業務發展規劃,對做什么、怎么做要心中有數,既不能裹足不前,浪費機遇,也避免無的放矢,盲目冒進。三是要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內部組織架構、管控體系、流程管理,做好防火墻建設和風險管控,保證不同業務領域經營的獨立性,站在客戶角度盡職盡責,同時建立健全關聯交易審批制度,提高透明度。四是要按照市場化原則選聘專業人才,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中國銀行業實際上早期也曾經做過綜合經營,但那時候就沒有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還是用傳統的辦法做一些新興的業務,這樣必然會帶來很多的風險。
(作者系興業銀行行長)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正經歷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由制造業到服務業調整,經濟增長動力由要素與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深刻轉變。經濟新常態給銀行業整體發展帶來了一系列顯著變化?;诖?,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積極適應新常態,不斷完善發展模式,轉變風險管理理念,調整豐富業務結構,依托互聯網技術,實現新形勢下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新常態;銀行業;發展策略
一、基于宏觀經濟視角的新常態概況和基本特征
在第40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美國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總裁埃里安首次提出了新常態的概念,主要是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經濟及政治狀態的總體描述與推測。針對我國經濟基本面長期趨好,經濟從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換檔期、經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前期經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疊加”的客觀形勢,在2014年提出了我們要從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從宏觀經濟視角而言,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及國內原有經濟模式難以持續的背景下產生的新常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經濟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4年我國GDP首破60萬億元,但是增速僅為7.4%,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來的新低,我國經濟增速開始從10%以上的高速增長轉變為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詳見圖1)。在前期累積的巨大經濟總量的基礎上,我國經濟進入平穩的中高速增長階段是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v觀世界近現代經濟發展史,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經濟增長速度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比如在確定外向型經濟模式后,韓國經濟在20世紀70年代實現了高速增長,GDP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1.2%。然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韓國經濟深受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影響,外向型經濟所帶動的高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韓國進而進入經濟結構調整階段。在遭遇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韓國經濟一直呈現低速增長態勢。由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及經濟生產要素(勞動力及經濟資源)的供給約束,我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階段是符合我國國情的。
(二)經濟產業結構從制造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轉變伴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階段,我國經濟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服務業逐漸成為經濟產業主體,我國經濟正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2014年,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提高到48.2%,高于第二產業5.6個百分點,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9.7%(詳見圖2)。雖然說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增長較快,但是與發達國家服務業占經濟比重一般達到70%以上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就業彈性較高的服務業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尚需進一步發揮。在服務業持續增長的同時,工業經濟內部結構正在不斷優化,截至2014年底,工業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2.3%,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4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5%,快于規模以上工業增速2.2個百分點,整個工業經濟向中高端發展的趨勢顯著。
(三)經濟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改革創新驅動轉變在經濟發展增速放緩,經濟結構不斷轉型升級的趨勢下,過去30年得益于人口、資源、環境等要素強力投入帶來的高速增長難以持續,同時資源消耗過快、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同步出現。由于勞動力人口結構悄然變化導致長期以來的人口紅利逐步減少,過去廉價勞動力及資源粗放型模式難以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這就要求將經濟發展的動力由要素、投資驅動逐步向改革創新驅動轉移,通過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帶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堅持市場取向,全面釋放改革紅利。通過簡政放權、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增強微觀主體活力,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動力。另一方面,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充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業化為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斷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二、新常態經濟對銀行業的主要影響分析
經濟決定金融,金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經濟的新常態對金融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在我國,作為金融業主體的銀行業受此影響更大。具體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速趨緩導致銀行業高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實體經濟是銀行業等金融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新常態下經濟轉為中高速增長,相應帶來銀行業等金融機構原先的高速增長模式回歸適度增長。金融業的順周期性在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背景下表現的尤為明顯,信貸增速放緩、不良貸款增加及不良貸款率上升成為當下銀行業的新常態。根據銀監會2014年度監管統計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8426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25%,較年初上升0.25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創2009年來新高,2013年、2014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逐步攀升(詳見圖3)。由于經濟下行導致企業經營困難,利潤增速下滑引發銀行業難以及時收回貸款,海量信貸投放規模及利潤高速增長的模式逐步回歸常態。二是經濟結構調整將推動銀行業業務結構優化升級。經濟新常態下,服務業在我國經濟產業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工業主導經濟模式正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作為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業所面對的服務群體將發生重大變化。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迅猛發展將推動居民收入結構不斷變化以及居民消費需求的日益豐富,從而成為銀行業新的信貸業務增長點。以工業經濟為主的第二產業內部結構的不斷優化,國家層面推出《中國制造2025》,中國版工業4.0將促使銀行業更加關注物聯網、高新技術以及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銀行業傳統的業務增長模式將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而不斷優化升級。三是經濟驅動變化將促使銀行業內生動力向改革創新轉變。在經濟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與投資驅動向改革創新驅動轉變的經濟新常態下,通過全面改革與不斷創新來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已成為必然。新常態下創新型經濟產業的發展將推動銀行業更加注重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從而使得具有更大成長空間的新興產業及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及資金需求成為銀行業新的關注點。對銀行業內部而言,經濟驅動變化將促使銀行業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創新經營管理理念,運用科技手段,注重資本節約,貼近市場開發豐富多樣的金融產品與金融工具,通過差異化競爭優勢不斷提升銀行業經營效率與服務水平。
三、新常態經濟下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策略選擇
經濟新常態給銀行業整體的發展帶來了顯著變化。為實現與經濟新常態的匹配,面對高速增長模式的難以持續、業務結構的不斷調整、增長動力的重新轉換,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積極適應新常態,不斷完善發展模式,轉變風險管理理念,調整豐富業務結構,借力互聯網技術,推動經營管理與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
(一)積極調整適應經濟新常態,轉換確立規范化與集約化發展模式銀行業金融機構所具有的順周期性特性決定其受經濟發展周期性影響明顯。銀行業金融機構傳統的粗放型業務擴張模式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經濟去杠桿化的背景下將面臨流動性不足、經營成本上升等一系列問題。在經濟新常態下,總量擴張的傳統模式急需向資本節約、精細管理為特征的規范化與集約化模式轉變。通過資金管控集中、信貸審核集中、財務收支集中、票證處理集中及人力資源管理集中等為主要內容的集約化管理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同類同質業務的整合,實現經營與管理的規范化。同時,強化資本約束意識,通過資產結構優化來降低資本占用,盤活資金存量,從而合理配置資金要素資源,提高經營回報率,最終確立注重質量與效益平衡的規范化與集約化發展模式。
(二)推廣全面主動風險管理,建立健全全新的風險管控體制機制風險管控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經營管理永恒的主題。在經濟新常態下,經濟增速趨緩,目前處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高速增長中的隱性風險逐步暴露。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總體信貸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前期高杠桿產生的部分行業與領域(如產能過剩行業、地方隱性債務方面及房地產行業等)的風險將逐步顯現。銀行業金融機構傳統的被動式風險管理理念亟需向全面主動風險管理轉變。通過建立與銀行業金融機構管理實際相適應的內部控制機制,完善銀行業金融機構內部全面風險管理流程;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及金融工程對各類金融風險進行識別、記錄與管理,提升銀行業金融機構風險管理人員的專業化素養;全面加強對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業務與負債業務的協調管理,不斷優化金融風險的管理水平。
(三)強化改革創新內生動力,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新常態經濟所帶來的改革創新驅動決定了銀行業金融機構必然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持續不斷創新以及充分運用市場機制來助推自身的轉型升級。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主體對金融服務需求進一步提升,豐富的金融產品與投資組合以及多元化金融服務擁有廣泛的市場,這就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力拓展綜合化經營,開展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探索與開發復合型金融產品。目前我國登記注冊的中小微企業已過千萬,快速成長的中小微企業應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創新的重要支撐點,銀行業金融機構應抓住中小微企業在業務擴張、產業升級中蘊含的資金需求,創新構建符合中小微企業經營特點的業務管理模式。通過市場化運營有效整合與創新各種業務模式,不斷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
(四)依托互聯網技術,助推銀行業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隨著互聯網技術與智能終端的迅猛發展,互聯網金融應成為銀行業金融機構重點關注與拓展的領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堅守實體網點經營優勢的基礎上,通過網絡平臺整合客戶資源,拓展中小微金融客戶,豐富信貸模式。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水泥+鼠標+拇指”時代已經到來的今天,通過有針對性與差異化金融服務推動普惠金融的不斷發展與銀行業金融機構自身的轉型升級。比如通過細化客戶分類,注重客戶體驗與參與,重新構造業務流程,滿足廣大客戶的多樣化個性需求,不斷提升客戶的滿意度與依存度。同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強化大數據運用,通過已有存量金融數據的歸集與綜合開發,提高綜合金融信息的處理能力,推動銀行業務的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新常態”主要描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國家增長乏力、失業率持續高企、私人部門去杠桿化、公共財政增長放緩等變化帶來的經濟社會歷經漫長、痛苦的恢復過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已日益融入國際市場,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金融呈現增速換檔、結構調整、驅動轉換等特點。面對經濟金融新常態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作為我國金融業主體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積極適應新常態,不斷完善發展模式,轉變風險管理理念,調整豐富業務結構,運用互聯網技術,通過全面改革與不斷創新推動經營管理與服務水平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全球經濟金融研究課題組:《全球經濟步入“新常態”》[J],國際金融,2015.4。
[2]謝平:《完善銀行信用風險管理》[J],中國金融,2014.22。
[3]李翰陽:《從全球金融危機看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創新的進一步發展問題》[J],國際金融研究,2009.2。
[4]連平:《中國經濟運行“新常態”解析》[J],科學發展,2014.8。
[5]崔海鵬:《中國金融風險防范問題研究》[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
關鍵詞:銀行;金融生態;和諧發展
銀行是社會的細胞,在建設和諧社會中處于特殊地位。一個發展和諧的銀行業,不僅是社會和諧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對整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要構建和諧銀行,必須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當前銀行業發展中存在的諸多不平衡問題。經過20年的改革發展,總體走向越來越好,中國銀行業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隨著銀行業縱深改革發展,出現了新的不和諧因素。
1我國銀行業存在不和諧的因素
(1)我國金融生態問題不容樂觀。當前困擾我國金融生態的一些突出問題仍然普遍存在,諸如企業違約率高、金融勝訴案件執行難、對金融活動非法干預、金融權利濫用、不良資產高、金融市場不正當競爭等。這些問題除了經濟管理體制的因素外,市場發展不充分、不協調以及運行規則滯后也是重要原因。在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形成中,由于計劃與行政干預而造成的約占30%,政策上要求國有銀行支持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違約的約占30%,國家安排的關、停、并、轉等結構性調整約占10%,地方干預,包括司法、執法方面對債權人保護不力的約占10%,而由于國有商業銀行內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貸款占全部不良貸款的20%。此外,社會信用環境較差,企業逃廢銀行債務嚴重以及未能實行高標準會計準則等因素都交叉存在。
(2)機構發展不平衡,大銀行改革發展相對較快,中小銀行,特別是小銀行發展相對滯后。由于大銀行在金融經濟當中的特殊地位,國家將改革的重點實際主要放在大銀行的改革上,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加上自己的努力,使各項指標顯著改善,公司治理架構基本建立并開始發揮作用。而中小銀行特別是小銀行改革發展相對滯后。對大銀行的歷史包袱,中央政府采取了綜合措施進行劃界,先后兩次對不良資產進行集中處理,而中小銀行的不良資產主要依靠自身消化,部分由地方政府協助處置,由于各地對處置中小銀行不良資產的重視程度不同,相應采取的措施各異,至今相當一部分機構的包袱并沒有得到化解。對大銀行,國家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和動用外匯儲備,以及財政注資等方式增加資本金,使資本充足水平顯著提高。工、中、建、交四家股改銀行資本充足率均超過了10%,而中小銀行的資本金主要依靠股東增資和自身積累,部分上市銀行則主要依靠上市融資。大銀行具有國家信譽,無論是對國內外投資者,還是金融消費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銀行改革發展始終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各方面對其改革發展創造了較好的條件。中小銀行的政策支持比較缺乏,在辦理存款、結算、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面還存在不合理的歧視性政策,比如有的規定預算外資金必須存在大銀行,住房公積金及其配套貸款只能在大銀行辦理,財政、軍隊、社保等存款不能存入中小銀行機構等,不僅限制了存款業務,也影響中間業務的發展。
(3)地區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改革發展較快,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改革發展相對滯后,由于種種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迅速擴大,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東北等不同的經濟帶,不同經濟帶之間的金融發展也存在嚴重的不平衡。資料顯示,銀行體系資金來源區域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存款集中在東部地區,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不僅存款數量小,而且結構相對單一,主要是儲蓄存款,這種差距仍在繼續擴大。
(4)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經濟發展的二元性,使得金融發展的二元特征十分明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是農村先于城市,而金融體制的改革卻是城市先于農村,城市金融改革啟動相對較早,力度相對較大,步子相對較快。目前,城市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正是推進公司治理改革,初步開始實施經營企業化、管理集約化、業務垂直化、機構扁平化。相對于城市金融而言,農村金融基本還是按照行政區劃設置機構,業務單一、管理粗放、風險突出、改革滯后。城市金融機構基本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構,內控制度相對健全,經營機制比較靈活,具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統,IT覆蓋率基本達到100%。農村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內部控制薄弱,經營機制不靈活,IT覆蓋率低,轄內尚未聯網。城市金融的整體發展水平較高,金融機構之間主要是服務水平和質量的競爭。農村金融一般是低水平競爭,且惡性競爭比較嚴重。城市的征信體系已開始建立,理性消費群體初步形成,信用環境相對較好。農村尚未建立征信體系,逃廢債現象嚴重,執法環境差,信用環境建設落后。
2促進我國銀行業和諧發展的思考
(1)構建良好金融生態環境,促進國有商業銀行和諧發展。從金融生態角度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問題,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統性和可持續性觀念的體現。我國是一個正在轉型的經濟體,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則和制度雖然還不完善,但金融生態環境總體上在逐步改善。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外資金融機構大批進入國內金融市場,金融資產也快速增長。而且,隨著市場改革的逐漸深入,金融調控和管理更加市場化,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主體地位逐步得以確立,金融經濟法律制度不斷完善。這些變化為國有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生態環境。金融生態環境的好壞與我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商業銀行實現健康和諧發展,不僅取決于銀行自身的努力,還需要銀行發展外部環境的改善,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保障金融安全、高效、穩健運行,是促進商業銀行實現和諧發展的基礎條件。
(2)建立風險控制構架和制度。其監管目標是以突出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操作風險、風險識別和評級、內部控制機制約束,建立銀行風險防范的長效機制。對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中的不良貸款、非信貸資產中的不良資產和表外業務風險狀況進行全面監測和考核,進行同質同類機構的評估;分析現場檢查中發現的屢查屢犯問題,進行持續監管,督促銀行進行整改,并從制度上進行彌補;對重點機構和重點企業的貸款、對大額貸款、關聯交易、集團授信和房地產等高風險業務密切關注,適時進行風險提示和窗口指導;以案件專項治理為契機,加大監管力度,防范操作風險,規范操作性業務制度,建立合規部門;加大非現場監管力度,突出風險監測和預警,包括強化不良資產分析考核制度,對各類信貸資產進行準確分類,落實撥備,核查貸款遷徙情況,實施對貸款的動態監控;探索對銀行內控的綜合考核評價制度,指導、督促銀行管好內控。
(3)加快中小銀行改革和風險處置步伐,縮小機構發展差距。鼓勵和引導達到一定經營規模、管理水平較高的地方金融機構跨區域經營;允許城市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兼并收購周邊地區的城市信用社。加快業務創新,支持中小銀行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推出符合當地特點的金融服務產品,為城鄉經濟、中小企業和城鄉居民服務。強化公司治理,支持合格的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入股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地方性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設立和股權改造,推動中國治理建設。加大風險處置力度,加快城市信用社重組改造步伐,通過多種方式推動實現停業整頓的城市信用社平穩退出市場。在地區政府的支持下,加快高風險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處置進度。改善中小銀行機構的發展環境,抓緊研究建立中小銀行機構市場退出機制,積極推動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配合有關部門研究中小銀行發展的配套政策。
(4)加快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金融改革發展步伐,縮小地區發展差距。鼓勵中資銀行業機構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設立機構,發展業務。對在西部地區投資、收購、新設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適當放開市場準入的資本范圍限制,審核時設立綠色通道,同等條件下優先審批;適當調低注冊資本、營運資本的最低限額;適當調整投資人資格及入股限制;適當調整業務準入條件與范圍;適當調整高管人員及從業人員資質要求;繼續鼓勵外資銀行機構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扶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信用環境建設,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提高指法水平,營造本地區良好的信用環境。
(5)加快農村金融改革,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加快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形成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支農的合力,按照產權股份化方向改革農業銀行,經國家扶持、自身重組,改造為繼續姓“農”的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按照功能擴大化方向改革農業發展銀行,擴大業務范圍和服務領域,增強支農服務功能。在支農上政策性金融服務要發揮更大的作用。按照經營現代化方向改革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將絕大多數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分期分批改造為現代金融企業;不具備商業經營的地區逐步以政策性業務為主。根據郵政儲蓄銀行組建進程和管理能力,逐步開放資產業務,增加農村資金投入總量。利用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機會,向商業銀行發行支農特別國債或特別行政性金融債,由政策性銀行投向農村,由農信社,重點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和貧困縣種養業的資金需求。
(6)發揮外資銀行正面效應,促進金融和諧發展。只有當外資銀行的正面效應超過其負面效應時,銀行業的對外開放才有利于自身以及整個金融業的和諧發展,中國銀行業積極鼓勵外資銀行參與市場競爭將有利于促進金融體系的和諧運行。
參考文獻
[1]唐雙寧.關于銀行業和諧發展的思考[J].銀行家,2006,(11).
關鍵詞:銀行;金融生態;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10-0258-02
銀行是社會的細胞,在建設和諧社會中處于特殊地位。一個發展和諧的銀行業,不僅是社會和諧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對整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要構建和諧銀行,必須高度重視并著力解決當前銀行業發展中存在的諸多不平衡問題。經過20年的改革發展,總體走向越來越好,中國銀行業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隨著銀行業縱深改革發展,出現了新的不和諧因素。
1 我國銀行業存在不和諧的因素
(1)我國金融生態問題不容樂觀。當前困擾我國金融生態的一些突出問題仍然普遍存在,諸如企業違約率高、金融勝訴案件執行難、對金融活動非法干預、金融權利濫用、不良資產高、金融市場不正當競爭等。這些問題除了經濟管理體制的因素外,市場發展不充分、不協調以及運行規則滯后也是重要原因。在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形成中,由于計劃與行政干預而造成的約占30%,政策上要求國有銀行支持國有企業而國有企業違約的約占30%,國家安排的關、停、并、轉等結構性調整約占10%,地方干預,包括司法、執法方面對債權人保護不力的約占10%,而由于國有商業銀行內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貸款占全部不良貸款的20%。此外,社會信用環境較差,企業逃廢銀行債務嚴重以及未能實行高標準會計準則等因素都交叉存在。
(2)機構發展不平衡,大銀行改革發展相對較快,中小銀行,特別是小銀行發展相對滯后。由于大銀行在金融經濟當中的特殊地位,國家將改革的重點實際主要放在大銀行的改革上,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財力,加上自己的努力,使各項指標顯著改善,公司治理架構基本建立并開始發揮作用。而中小銀行特別是小銀行改革發展相對滯后。對大銀行的歷史包袱,中央政府采取了綜合措施進行劃界,先后兩次對不良資產進行集中處理,而中小銀行的不良資產主要依靠自身消化,部分由地方政府協助處置,由于各地對處置中小銀行不良資產的重視程度不同,相應采取的措施各異,至今相當一部分機構的包袱并沒有得到化解。對大銀行,國家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和動用外匯儲備,以及財政注資等方式增加資本金,使資本充足水平顯著提高。工、中、建、交四家股改銀行資本充足率均超過了10%,而中小銀行的資本金主要依靠股東增資和自身積累,部分上市銀行則主要依靠上市融資。大銀行具有國家信譽,無論是對國內外投資者,還是金融消費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銀行改革發展始終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各方面對其改革發展創造了較好的條件。中小銀行的政策支持比較缺乏,在辦理存款、結算、不良資產處置等方面還存在不合理的歧視性政策,比如有的規定預算外資金必須存在大銀行,住房公積金及其配套貸款只能在大銀行辦理,財政、軍隊、社保等存款不能存入中小銀行機構等,不僅限制了存款業務,也影響中間業務的發展。
(3)地區發展不平衡。東部地區改革發展較快,中西部和東北地區改革發展相對滯后,由于種種原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區經濟發展差距迅速擴大,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東北等不同的經濟帶,不同經濟帶之間的金融發展也存在嚴重的不平衡。資料顯示,銀行體系資金來源區域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存款集中在東部地區,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不僅存款數量小,而且結構相對單一,主要是儲蓄存款,這種差距仍在繼續擴大。
(4)城鄉發展不平衡。城鄉經濟發展的二元性,使得金融發展的二元特征十分明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是農村先于城市,而金融體制的改革卻是城市先于農村,城市金融改革啟動相對較早,力度相對較大,步子相對較快。目前,城市金融機構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正是推進公司治理改革,初步開始實施經營企業化、管理集約化、業務垂直化、機構扁平化。相對于城市金融而言,農村金融基本還是按照行政區劃設置機構,業務單一、管理粗放、風險突出、改革滯后。城市金融機構基本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構,內控制度相對健全,經營機制比較靈活,具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統,IT覆蓋率基本達到100%。農村金融機構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內部控制薄弱,經營機制不靈活,IT覆蓋率低,轄內尚未聯網。城市金融的整體發展水平較高,金融機構之間主要是服務水平和質量的競爭。農村金融一般是低水平競爭,且惡性競爭比較嚴重。城市的征信體系已開始建立,理性消費群體初步形成,信用環境相對較好。農村尚未建立征信體系,逃廢債現象嚴重,執法環境差,信用環境建設落后。
2 促進我國銀行業和諧發展的思考
(1)構建良好金融生態環境,促進國有商業銀行和諧發展。從金融生態角度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問題,反映了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統性和可持續性觀念的體現。我國是一個正在轉型的經濟體,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則和制度雖然還不完善,但金融生態環境總體上在逐步改善。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外資金融機構大批進入國內金融市場,金融資產也快速增長。而且,隨著市場改革的逐漸深入,金融調控和管理更加市場化,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主體地位逐步得以確立,金融經濟法律制度不斷完善。這些變化為國有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宏觀生態環境。金融生態環境的好壞與我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密切相關,商業銀行實現健康和諧發展,不僅取決于銀行自身的努力,還需要銀行發展外部環境的改善,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保障金融安全、高效、穩健運行,是促進商業銀行實現和諧發展的基礎條件。
(2)建立風險控制構架和制度。其監管目標是以突出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操作風險、風險識別和評級、內部控制機制約束,建立銀行風險防范的長效機制。對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中的不良貸款、非信貸資產中的不良資產和表外業務風險狀況進行全面監測和考核,進行同質同類機構的評估;分析現場檢查中發現的屢查屢犯問題,進行持續監管,督促銀行進行整改,并從制度上進行彌補;對重點機構和重點企業的貸款、對大額貸款、關聯交易、集團授信和房地產等高風險業務密切關注,適時進行風險提示和窗口指導;以案件專項治理為契機,加大監管力度,防范操作風險,規范操作性業務制度,建立合規部門;加大非現場監管力度,突出風險監測和預警,包括強化不良資產分析考核制度,對各類信貸資產進行準確分類,落實撥備,核查貸款遷徙情況,實施對貸款的動態監控;探索對銀行內控的綜合考核評價制度,指導、督促銀行管好內控。
(3)加快中小銀行改革和風險處置步伐,縮小機構發展差距。鼓勵和引導達到一定經營規模、管理水平較高的地方金融機構跨區域經營;允許城市商業銀行按照市場化原則兼并收購周邊地區的城市信用社。加快業務創新,支持中小銀行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推出符合當地特點的金融服務產品,為城鄉經濟、中小企業和城鄉居民服務。強化公司治理,支持合格的境內外戰略投資者入股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地方性中小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設立和股權改造,推動中國治理建設。加大風險處置力度,加快城市信用社重組改造步伐,通過多種方式推動實現停業整頓的城市信用社平穩退出市場。在地區政府的支持下,加快高風險城市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處置進度。改善中小銀行機構的發展環境,抓緊研究建立中小銀行機構市場退出機制,積極推動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配合有關部門研究中小銀行發展的配套政策。
(4)加快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金融改革發展步伐,縮小地區發展差距。鼓勵中資銀行業機構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設立機構,發展業務。對在西部地區投資、收購、新設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適當放開市場準入的資本范圍限制,審核時設立綠色通道,同等條件下優先審批;適當調低注冊資本、營運資本的最低限額;適當調整投資人資格及入股限制;適當調整業務準入條件與范圍;適當調整高管人員及從業人員資質要求;繼續鼓勵外資銀行機構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會同有關部門研究扶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金融發展的政策;建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各級政府高度重視信用環境建設,嚴厲打擊逃廢債行為,提高指法水平,營造本地區良好的信用環境。
(5)加快農村金融改革,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加快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形成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支農的合力,按照產權股份化方向改革農業銀行,經國家扶持、自身重組,改造為繼續姓“農”的大型股份制商業銀行。按照功能擴大化方向改革農業發展銀行,擴大業務范圍和服務領域,增強支農服務功能。在支農上政策性金融服務要發揮更大的作用。按照經營現代化方向改革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將絕大多數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分期分批改造為現代金融企業;不具備商業經營的地區逐步以政策性業務為主。根據郵政儲蓄銀行組建進程和管理能力,逐步開放資產業務,增加農村資金投入總量。利用商業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機會,向商業銀行發行支農特別國債或特別行政性金融債,由政策性銀行投向農村,由農信社,重點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和貧困縣種養業的資金需求。
(6)發揮外資銀行正面效應,促進金融和諧發展。只有當外資銀行的正面效應超過其負面效應時,銀行業的對外開放才有利于自身以及整個金融業的和諧發展,中國銀行業積極鼓勵外資銀行參與市場競爭將有利于促進金融體系的和諧運行。
參考文獻
[1]唐雙寧.關于銀行業和諧發展的思考[J].銀行家,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