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6:57:19
序論:在您撰寫農村現代化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農村現代化主要由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城鎮化三個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部分組成。農業現代化是指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其主要標志是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力推進傳統農業的改造,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是改變農業弱質地位,逐步消除二元經濟結構的有效途徑。農業現代化是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農村工業化是工業在農村不斷發展,生產和就業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其主要標志是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生產總值比重和非農勞動力比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農村工業化能大量吸收和消化農業剩余勞動力,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非農化,有效沖擊二元經濟結構。大力發展農村工業,促進農業生產活動不斷轉向非農業生產活動,是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基本任務。
農村城鎮化則是指農村在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村經濟和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勞動力不斷由農業轉向非農產業,人口以及經濟活動不斷由農村向城鎮集聚。農村城鎮化的主要標志是農村城鎮人口比重的持續上升。農村城鎮化是農村現代化的最終目標。由于城鎮特有的集聚效應、輻射效應、反哺效應、聯接效應及融合效應,它不僅成為我國城市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對于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對于農村現代化具有更深遠的意義。農村城鎮由于其對于縮小城鄉差別、提高農村生活質量、普及現代生活方式以及提高農民素質的巨大作用,它幾乎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測量器,社會結構現代化的指示器。加速農村城鎮化是農村現代化過程中的根本任務。
農業現代化、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是經濟發展的表現和結果,是經濟社會結構變化的不同階段。農村工業化是農村經濟社會脫離鄉村走向現代化的初級階段,沒有農村工業化的支撐,就沒有農村城鎮化。而農村城鎮化則是農村工業化的必然趨勢,是農村經濟結構轉換的后續和更高級階段,它綜合反映了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的水平,是農村現代化的集中體現。
我國農村城鎮化走的是發展小城鎮的道路。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實行就地轉移或向小城鎮集聚,這種勞動力轉移方式被概括為“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
我國之所以選擇發展小城鎮來推動農村城鎮化,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這個基本國情就是我國人口多,人口的大部分是農民,全國大部分地區是農村,這是長期來我國農村實現現代化的最主要的制約因素。從以上基本國情出發,我國80年代初選擇了走發展小城鎮的道路,即對于從農村轉移出來的人口,除了讓現有的大中城市根據可能的條件容納一部分人口外,作為主要的流向,引導向小城鎮集聚。這是有效突破我國農村現代化所面臨的障礙的現實選擇。進入90年代,盡管小城鎮發展中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但由于以上基本國情尚未根本改變,今后應繼續加強小城鎮的發展。
1.發展小城鎮是繼續轉移剩余勞動力的需要
近十多年來,盡管農村非農產業和城鎮吸納了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但我國12億人口,9億是農民,人均占有耕地1畝左右的現實并沒有改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任務依然非常艱巨。近年來鄉鎮企業吸收勞動力的能力減弱,如蘇州市1997年鄉鎮企業職工數比最高的1994年減少了39萬人,農村約有30%的農民沒有工作,不僅影響這部分農民的收入,而且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蘇州市尚且如此,其他欠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的富余情況可想而知。我國大城市吸收外來人口的能力有限,大批農民涌入城市,會沖擊大城市的正常生產和生活,不利于社會穩定。而小城鎮作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能有效轉移農村剩余村勞動力,且成本和風險較小,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根本出路。
2.發展小城鎮是繼續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需要
近二十年來,農村非農產業以及小城鎮的發展雖然有效沖擊了城鄉二元結構,但城鄉差距依然存在甚至比改革開放初還有所擴大。目前,農村工業化已有一定基礎,二、三產業的發展使勞動力向小城鎮轉移成為現實。農村富余的勞動力轉移出來,農村人均耕地就會發生變化,使得農業規模經營成為可能,從而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同時,農民轉變為小城鎮的居民,他們的商品經濟意識、勞動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會得到提高??s小城鄉差距、弱化二元結構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減少農民增加市民。
3.發展小城鎮是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要在全國形成統一、城鄉通開的市場體系。十多年來,盡管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迅速,商品化程度顯著提高,但市場發育程度仍處于低水平的封閉半封閉狀態。發展小城鎮有利于改變城鄉分割的局面,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小城鎮既是地區的經濟、文化乃至政治中心,又是提供各種服務和信息的基地,發揮著紐帶作用,有效地把小生產與大市場連接起來,將城市與農村連接起來,把封閉和分散的農村市場納入到以城市為中心的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中。小城鎮是開拓農村市場,發展農村市場經濟的重要載體。
轉貼于
4.發展小城鎮是提高我國農村城鎮化水平的需要
近十多年來,農村工業化和非農化較為分散,農村城鎮化與非農化沒有同步、協調發展,城鎮化嚴重滯后于非農化和工業化。如江蘇的刁鋪鎮,其1996年非農產業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93%,非農勞動力占83%,但同期該鎮的常住人口卻只占總人口的31%,傳統意義上的“城鎮人口”只占11%,非農化與城鎮化的反差極為明顯,其他的小城鎮都存在類似問題。我國城鎮化水平還嚴重滯后于世界發展水平。1996年我國人均GNP600美元,城鎮化水平僅為29.37%,而國際上一般情況是,人均GNP400美元時的城鎮化水平為49%,500美元時為52.7%。今后只有繼續發展小城鎮,讓小城鎮容納更多的人口,同時改革戶籍制度,才能不斷提高我國城鎮化水平。
5.發展小城鎮是現階段啟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經過幾次大的發展。的實行,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以及農副產品價格改革,使農民收入成倍增長。而近幾年農村經濟缺乏明顯的增長點,農民收入增長明顯趨緩。1996年,江蘇農民收入比上年增加22.9%,1997年增加7.9%,今年則很可能持平或略減,這種情況是九十年代所沒有出現過的。有學者提出,城市化是解決當前我國經濟過剩的出路,我們認為,發展小城鎮更是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舉措,是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要切入點。小城鎮的發展需求巨大,它不光能帶動農村關聯產業的發展,成為農村經濟重要的增長點,而且由于小城鎮建設的投資有一部分能轉化為農民工資報酬性收入,直接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
我國小城鎮的發展在八、九十年代已經完成了一輪大規模的低水平的數量擴張,今后一部分小城鎮應進入調整功能、適度集中的新階段,一部分要繼續發展。由于我國的小城鎮是一級政權機構,受行政體制的制約,各個小城鎮不論大小、區域布局和當地經濟發展水平,也不論集聚能力如何,采取的是一種平行發展的模式。每個小城鎮都要建設一套基礎設施,利用率低,而且占地過多,造成許多小城鎮布局不合理,規模過小,形不成合理的城市規模。在小城鎮建設上也存在重復建設,必須加以調整。
適當調整小城鎮的地區布局,還符合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趨勢。過去小城鎮的發展是靠鄉鎮企業支撐,現在鄉鎮企業已普遍改制,今后將是農村個體私營企業的發展支撐小城鎮建設,小城鎮發展的動力機制發生了重要變化,既由行政力量為主導轉變為以市場、經濟導向為主導。小城鎮的發展將會發生分化,一部分小城鎮將隨著區域經濟中心的繁榮而繼續發展,一部分將由于缺乏發展的動力而萎縮。因此,順應小城鎮今后發展的這一趨勢,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和小城鎮對人口和經濟活動的集聚能力,適當調整小城鎮的地區布局,加強中心鎮作用,就顯得非常必要。
但廣大的欠發達地區,繼續發展小城鎮的潛力仍然巨大,發展小城鎮的歷史使命并沒有完成。今后推動小城鎮繼續發展的關鍵,是要對制約小城鎮發展的因素進行變革,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創新來推動農村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現階段制約小城鎮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我國長期實行的二元戶籍制度以及落后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從根本上堵塞了農村人口城鎮化的途徑,抑制了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自由流動。1984年,我國頒布了《關于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允許農民自理口糧進鎮務工、經商。這是我國戶籍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但實施后效果并不十分顯著,主要原因是自理式“農轉非”人口沒有得到適當的非農者待遇。今后應繼續對戶籍制度加以改革,完全放開縣城和建制鎮的戶口遷移限制,允許自由進出。此外應逐步放寬中小城市戶口遷移限制,要讓一部分農民“離土又離鄉,進廠又進城”,借以推進我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
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不能流動,不利于割斷農民同土地的關系,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障礙之一,也弱化了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的推力。今后應逐步建立以有償、有限期、有流動為主要特征的小城鎮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和規范有序的小城鎮土地市場。在非農產業發達、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的農村,應本著自愿的原則,采取措施促進土地經營權依法有償轉讓。應逐步制定和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方面的法律、法規。主要參考文獻
1.:《論小城鎮及其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吳镕等:“農村經濟結構的變化與小城鎮的繁榮”,《小城鎮新開拓》,1986年版
3.辜勝阻:《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關鍵詞:農村循環經濟;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
發展農村循環經濟不能脫離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的大背景,只有在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的大背景下,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定位才能更準確、視野才能更開闊,提出的發展對策才能更有效。因此,本文對農村循環經濟和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一、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為農村循環經濟提供強大的支持體系
1.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為農村循環經濟提供物質支持
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即用現代工業來武裝農業,實現機械化、水利化、電氣化、化學化。農村循環經濟是建立在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的基礎上的,具有集約、高效、持續的特點。農業生產條件現代化使農村循環經濟的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農民能夠從中獲得比較收益,也就具有了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動力,從而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2.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為農村循環經濟提供技術支持
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即用現代科學技術武裝農業,在農業生產上廣泛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化學技術、耕作與栽培技術以及飼養技術等。測土施肥技術、化肥深施技術、生物肥料的應用、農藥的科學施用技術、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技術、微生物農藥的應用、適時揭膜技術、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技術等等,在這些技術的應用中都體現著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對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持作用。正是農業生產技術的現代化使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具備了技術可行性。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進步,農村循環經濟必將得到更大的發展。
3.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村循環經濟提供服務支持
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農民,一頭連著千變萬化的市場,為農民提供培訓、技術、資金、信息等等方面的服務。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可以為發展農村循環經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使農民能夠在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過程中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是農村循環經濟得到發展的必備條件。
4.農民素質提高為農村循環經濟提供能力支持
農民素質的提高能夠為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一方面,農民思想觀念的提高使農民認可、接受農村循環經濟,并且具備較強的現代市場意識。另一方面,從生活消費角度考慮,農民可持續消費的意識和觀念的培養和確立以及可持續消費知識和消費技能的掌握,必將對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5.農民收入提高為農村循環經濟提供經濟支持
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經濟能力就逐步增強,農民就有經濟實力購買相應的機械設備、建造相應的設施、采用相應的技術。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的抗風險能力也大大增強,有意愿去嘗試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生產設備、新的生產技術,以期從中獲得更大的收益。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民就會更加關注生活的質量,環境意識會逐漸增強,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意識也會逐漸增強。
二、農村循環經濟使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邁向更高層次
1.農村循環經濟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傳統農業勞動生產率極低,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配置。現代農業資源得到了有效配置,具有很高的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現代化就是要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現代農業?,F代農業雖然由于其高度發達的農業生產力而有效地改造了環境從而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但卻常常由于急功近利而破壞了農業持續發展的資源條件。農村循環經濟把可持續發展融入到了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使現代農業具有了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而成為更高層次的現代農業。
2.農村循環經濟促進農業產業鏈延長
按照循環經濟的觀點,廢棄物只不過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一方面使原有產業鏈中的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另一方面變廢棄物為資源,把原來的廢棄物納入到新的產業鏈中。把循環經濟的理念應用在農業生產中,通過化肥農藥的科學合理使用、立體種養達到資源的高效利用,保護資源、減少污染,通過農膜的回收利用、秸稈和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達到變廢為寶。農業生產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使農業產業鏈延長,而且新形成的產業鏈藕合到原有的產業鏈中,使農業產業鏈的抗風險能力大大增強。
3.農村循環經濟促進農民收入及其生活質量提高
農村循環經濟使資源得到高效利用,廢棄物得到資源化利用,資源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廢棄物的資源化可以創造新的收益,農民的收入勢必因此而獲得提高。農村循環經濟使農村的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在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資源、環境得到了保護,農業的持續生產能力也得到了保護。在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隨著農業生產條件的現代化和生產技術的現代化,農業生產力長期持續穩定地提高,勢必使農民收入長期持續穩定地提高;生態系統或生態環境長期持續穩定地改善,也勢必使農民的生活質量長期持續穩定地改善。
三、農村循環經濟與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的協同推進
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為農村循環經濟提供強大的支持體系,而農村循環經濟使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邁向更高層次,他們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農村循環經濟與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在發展順序上不存在先后的問題,而應該協同推進。沒有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的農村循環經濟只不過是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的農村經濟,沒有農村循環經濟的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只有農村循環經濟和農業現代化、農村發展的協同推進,才是最優的選擇,也才能真正推動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長安:循環經濟問題討論綜述[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04,(12).
市場經濟與建國初幾十年的計劃經濟不同,其主要立足于自由的市場競爭機制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激起對立面之間的力量的最大化發揮,促進市場的健康、快速發展。對于農業來說,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想要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經營方式,第一,應以市場經濟的要求為主,從本地所擁有的資源出發,尋找出一些優勢。第二,對各種資源應該進行相應的整合與調整,使其達到合理的配置。第三,確立主導產業,并將其列為重點發展對象,進駐市場。第四,通過單位產出、經濟效益、區域優勢等綜合化的或更為密集型的方式,以更為集約化的管理來實現其真正價值,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一份辛勞。第五,主導產業需要一些相關的產業與之相聯,否則很難達到一定的目標。只有認真進行市場調研,把握農村的具體情況,才可以提高農民收益,實現現代化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簡要來講,一是依托市場,定位產業,二是整合資源,布局產業,三是打造品牌,壯大產業,四是盡可能的創造一些以地方特色為主的發展路徑。
2積極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
從實踐來看,農業產業化還是需要以龍頭為準,通過市場的開拓來實現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真正改變農村的經濟發展方式,使農民在組織化方面得到加強,在經濟收入方面得到增加。同時,可以把農村多余勞動力吸納到整個農村經濟的發展中,使地方經濟的發展可以與城市的發展接上軌,真正實現全國人民的富裕。簡單來講,一是積極去培育扶持一批龍頭企業,二是將重點進行傾斜,把其實力加固,三是應該對于整個的機制進行轉換,以現代化的管理為主,從而達到使其現代化的目標。
3創新組織形式,理順利益關系
現代農業關系到國家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目前,國外的農產品已經在中國占據了不小的市場份額。因此,我國要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發,以及推出的相關的農村土地的流轉措施等,促進我國的農村發展,農業發展,以及農民的發展。由此可見,在市場競爭中想要有所收獲,除了相關的法律的規定需要作為基準外,還應該積極組織各方的力量,改善農業或農村經濟中的薄弱部分;通過建立健全各項法律法規,將農業推入到一種新的更為有效的機制中,一方面保證農戶的收益,另一方面使龍頭企業獲得更好的發展。從原則來看,應該將各種能夠盤活的經濟資本進行盤活,對不規范的應該進行規范,使整個的組織與發展以市場為導向,更好地體現出民主原則,以公平公正為先導,真正做到保證人民的利益。此外,應發展合作關系,將各種形式進行拓寬;應該通過國家方面的政策來實現利益的調節,加固紐帶,將責任、權力與權利間的關系處理好,建立起一個較為穩固的經濟共同體。
4依托科技進步,提高產品科技含量
農業科技的發展,如同其他行業一樣,也應該以技術的發展為前導。例如,我國的農業科學家袁隆平通過技術將水稻的產量翻了又翻,為水稻增產做出了巨大貢獻。所以從整個的轉變角度來看,想要發展現代型的科技型農業,其根本還是在科技方面。產品的競爭,就是科技的競爭。因此,在現在的發展或轉變過程中,應該加大科學技術的研發力度,加強科技滲透。
5加大政府引導,高標準、高起點構建服務體系
從農村的經濟發展經驗來看,政府是推動其更好發展的主要推手,因而應該加大政府的引導力量,在原有的經驗基礎上,建立起更加具有現代化水平的高標準、高起點的服務體系,真正做到服務于民,為人民做好事。將農村的整個經濟活力解放出來,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一股新的動力。
6結語
“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是我國十報告中著重提出的,“四化”與我國現階段的各種戰略緊密相關。信息化與工業化是實現我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核心,而城鎮化與現代化則是我國城鄉一體化實現的重要性所在?!八幕钡闹匾允沟萌藗儽仨殞ζ溥M行深入研究,而從目前我國發展狀況來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是我國現階段面臨的首要問題,只有對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順利進行,才能使我國更快地實現現代化建設。所以,必須要更加重視。在分析如何實現我國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協調發展前,我國壽險應該對新型城鎮化與農村現代化的關系有所了解。
城鎮化與農村現代化之間的關系
我國城鎮化與農村現代化建設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城鎮化主要是指農村人口向非農村人口和農村生活方式向城鎮生活方式轉化的過程。而要實現這一過程,農村現代化則是不可避免的環節,只有農村現代化得到實現,更多的農民才能得以從土地中解放,進而實現真正的城鎮化。農村現代化不僅能使更多地農民享受到城市文明,而且給城鎮化的實現創造了更多的條件。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兩者之間是同步發展的,所以必須要注意協調發展問題。過去某段時期,我國對“農業支援工業”、“農村支援城市”戰略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城鎮化進程比農村現代化進程明顯過快的狀況,致使我國出現了很嚴重的“農村空心化”等問題。所以,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我國必須要重視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之間的協調發展問題。
實現我國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協調發展的建議
以農民工市民化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建設,對我國城市發展和農業生產的推動有重要作用,能夠促使其產生翻天覆地的變革。而要對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順利推進并實現其協調發展的同時對社會穩定沒有負面沖擊,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出發。
對覆蓋城鄉和實有人口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建立。
不管是進入城市謀生的農民工還是已經從農民轉化為非農民的市民人員,又或者留在農村的農業工人,都應該被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中。使他們也能像其他城市居民一樣,在得到較高水平的醫療保障同時還能獲得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等。其中醫療保障是最為重要的,很多家庭會因為生病而致貧,如果不能享受到一定的社會醫療保障,很容易產生對社會穩定不利的因素。為了適應我國城鄉統籌的發展要求,我國必須要對覆蓋城鄉和實有人口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建立。對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行重點整合,對城鄉居民的養老保險進行統籌,使其繳費標準和待遇保持統一水平,這樣能夠更好地對推動社保體系由城鄉二元保障向城鄉一體化保障轉變進程。
有效設計和監管土地經營權規?;鬓D
最近這些年來,由于政府推動或者市場經濟自發調節等原因,我國一些地方相繼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土地流轉方式,比較常見的有反租倒包、土地入股和土地互換、委托經營等。但從整體的情況來看,我國農村在土地流轉上的方式還是以零星和分散為主而且在法律和制度上都沒有保障,無法達到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為了對農村土地經營權規模化流轉進行有效促進,我國應該對農村土地經營權規?;矫娴闹贫群鸵巹t進行設計、制定。比如,可以對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政策進行制定,并對交易平臺和具體的交易規則加以建立,也可以對農村土地交易所加以成立,不斷推出符合社會發展的交易新模式。與此同時,還必要要注意有效監管農村的土地規模化流轉,盡可能地對一些腐化和分配不均等現象進行避免,對農民的利益進行保證。
推動農村市場化進程,對農民的生產技能和就業能力進行提高
要實現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的協調發展,還應該對農村市場化進程加以推進。農村土地流轉要想發展更加穩定和諧必須依靠產權交易市場的推動,市場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對農村現代化實現有重要作用。農業作為比較弱勢的產業,需要政府給予更多的關注,通過對農產品售出及價格平抑機制的完善,能夠使農業市場向更穩定的方向發展,更好地保障農民的各種權益。其次,農民工的問題國家也必須要重視起來。農民外出打工雖然一時能改善自身的生活環境和經濟水平,但并不是長久之計,而且給我國農村的穩定和發展帶來了很多隱患。針對這些問題,各地方政府可以多開辟一些就業渠道與崗位,對農民的再就業問題加以解決。也可以對農民進行一定的職業培訓,有目的性地提高其就業能力,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解決農民的工作問題,促進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現代化的實現。
[關鍵詞] 科學發展 供水管理 現代化 信息化
一、禮泉縣農村飲水工程現狀
禮泉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距咸陽市30km??h域總面積1018km2,總人口48.3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2.76萬人,占總人口的88%??h內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地勢南低北高,南部屬平原區,北部屬黃土苔原區及黃土高原溝壑區。經過對全縣農村飲水現狀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截止2009年5月,全縣已建成使用的農村供水工程有71處,受益人口29.1萬人,占全縣農村人口的59%。日供水規模為8284m3,調查還顯示,仍有17.1萬人飲用不安全的井水或窖水,自來水普及率為59.01%。隨著09年第三期農村飲水安全項目的實施,再建26處人飲工程,解決5.2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屆時自來水普及率將上升至71.1%。在這已建飲水工程當中國,沒有一處實行設備自動化控制,運行在線監控及管理也未達到現代化要求。大多數水廠采用加氯消毒措施,多數未建立水質定期檢測制度。
九十年代初,我縣曾建起一批農村供水工程,多以自然村為單位建設,設計標準低,建設規模小,供水能力小,水質未經任何凈化處理,水廠運營達不到盈利標準,導致負債經營。據調查,我縣現有農村供水工程中,有相當一部分缺乏有效管理,農村供水工程量大面廣,單個工程規模小,管理難度大。不少村鎮供水工程只有1-2人管理,多為沒經過技術培訓的農民。技術水平低,管理意識淡薄,有一部分供水工程產權不清,存在管理機構不健全,管理方式、手段落后及管理規章制度不完善等諸多問題。
二、禮泉縣實施農村供水管理現代化的可行性、必要性和緊迫性
隨著現代化、信息化技術的不斷提高,農村供水管理也漸漸實現信息化、現代化。最近,我省旬邑職田塬區供水實現自動化管理,為我省農村人飲供水工程向供水規?;?、水處理設備自動化以及管理自動化開了個好頭。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生活用水更是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農村供水工程顯得尤為重要,發展農業生產和改善農民生活離不開供水工程,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農村供水這一環節。要搞好農村供水,管理是頭等大事。我們必須結合實際,用科學發展的思路,促進農村供水工程的進程,推進供水管理自動化、信息化。這樣既符合總書記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又為農村供水工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支撐。如今,社會已進入自動化、現代化時代,農村人飲供水工程向供水規?;?、水處理設備自動化發展也是必然趨勢。
三、根據目前現狀及存在問題,應從以下幾點來解決
1.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農村供水管理現代化建設
為適應水利現化的要求,首先從思想上重視,才能實現農村供水工程基礎、建設、管理、服務等信息的實時傳輸和共享,促進農村供水安全項目規范管理和科學決策,我們應始終堅持把農村供水現代化、信息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做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同規劃、同設計、同建設、同管理、同受益。
2.供水工程規?;寝r村供水管理現代化、信息化的前提
近年來,我縣認真汲取過去農村水廠經營失敗的教訓,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資源,著力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模化建設,為工程建后規范化管理創造基礎條件。如我們已經在藥王洞王家供水工程中,根據水源供水能力,擴網輻射解決周邊農村,將供水管網延至西蘭路藥王洞鄉街道及昭陵飯店。這對以后的實施現代化供水提供了前提條件。
3.必須配備供水工程設備,才能達到管理的信息化
(1)引進水質凈化消毒系統
禮泉縣的不合格水質大概分為:苦咸水、污染水和高水。根據水質的物理性狀、化學性狀、毒理學及細菌學四大類指標進行合理分析、合理確定水質的過濾凈化系統。DA863凈化過濾系統可應用于禮泉農村人飲工程中。該過濾器采用“國家863計劃”研究成果――彗星式纖維濾料為技術核心的系列專用新型高效過濾器。具有運行效率高、分離效率高、容積效率高等優點。根據我縣實際情況,該系統可在本縣農村供水中進行廣泛推廣使用;其次是消毒問題。傳統的液氯消毒存在有毒、不穩定、儲藏運輸不方便等缺點,與水反應易發生致癌物三氯甲烷對人體有害等問題。選擇二氧化氯發生器,上述缺點得以避免,又提高了殺菌率。該產品具多重優點,且使用安全可靠,運行成本低。
(2)運用自動化監控系統
運用DCS自動化自動化監控系統對DA863過濾系統、二氧化氯消毒系統進行自動化監控,以動態方式顯示系統運行狀態,使管理更方便,設備更具人性化,同時可提高設備運行的安全性。
4.要達到農村供水管理現代化,管理要同步
禮泉縣在已成規?;┧膸讉€水廠,借鑒潛江市的現代化管理模式,在全面推進供水管理信息化建設中,購置高端PC機,并按要求安裝操作平臺,建立全縣農村供水管理網絡。并安裝了自來水管網監測系統、水廠自動化控制管理系統及廠區安全視頻監控設施,對水質、水量、水壓、廠區安全進行實時在線監測,達到了可視、可控、可調、遠傳的現代化管理水平。水廠內安裝視頻監控系統,通過監控系統對水廠內部及周邊環境進行安全監控,保證水廠運行安全,使飲水安全更具安全保障。我省旬邑縣職田塬區農村供水遠程監控系統也效果明顯,通過總控制系統能清楚直觀地掌握各蓄水池配水情況,水位高低,到達最高最低水位都有自動報警裝置。操作人員在控制室計算機上可遠程控制系統內任何一臺水泵的起停和閘閥開關,查看通訊狀態,機泵實時運行電流、電壓等技術參數等。
農村金融農業現代化對策
一、研究背景
在國家大的政策鼓勵引導之下,2003年,我國農信社繼續深化改革,正式啟動改革試點工作,自此,中國的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步入了一個新時期。2006年,國家對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限制放低,新型金融機構開始廣泛建立,其中,以村鎮銀行為代表。于此同時,擔保公司與保險公司等輔的金融機構在農村建立,他們不斷進行的體制改革和業務創新對銀行類的金融機構形成了有利的補充,極大的豐富了農村的融資渠道。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之后,目前,中國的農村金融體系已形成多樣化、多層次,覆蓋面廣的特點,以往以正規金融為主的局面被打破,支持農業發展的信貸額度及規模也在不斷加大,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戶的資金需求,滿足了農戶基本的金融服務需求,極大的促進了我國農業現代的發展。
二、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現狀
建國初期,由于我國優先發展工業致使農業發展相對滯后。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更加凸顯出農業發展滯后這一問題,而農業現代化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關鍵環節,非但沒有發揮其關鍵作用,反而已成為現代化建設中的短板?,F在,在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上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傳統的正規金融為主,一些新型金融機構為補充的比較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但這些金融機構在具體的運行中存在金融機構定位不清晰、農村資金大量外流、信貸資金有效供應不足,市場競爭不充分、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等諸多問題,因此,現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要對農村金融體制進行改革創新,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提高貨幣資金的利用率,為農業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掃除障礙,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
三、我國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1.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健全
第一,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不足。農業發展銀行是國家為支持農業發展而專門設立的金融機構,然而,由于其在網點設置、業務范圍和信貸渠道方面的限制,無法對農業發展起到足夠的支持作用。在業務范圍方面,只從事糧食、棉花和油料作物的收購,對資金實行封閉管理,無法充分滿足農業發展多方面的資金需求;在信貸渠道方面,由于缺乏健全的機構體系,農業貸款的發放效率很低,而且忽視了對信貸資金的監管,存在重放輕收甚至只放不收的問題。
第二,商業性金融機構的支農力度不足。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有正規商業銀行主要將信貸資金投入到利潤率高的城市和工業,農村機構網點不斷萎縮,近30年來,撤銷了縣級以下網點數萬個。農業銀行作為國有銀行中支農的主力軍,在上市之后為了提高利潤,撤銷了很多效益不好的農村網點,同時縮減了縣級以下網點的授信額度,這使得正規金融機構在資金供應方面不能有效滿足農業發展的資金需要。
2.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
第一,存款準備金的繳存。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的繳存是國家的制度規定,農村金融機構除了要繳存法定存款準備金外,還要上存二級存款準備金和結算資金,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村金融機構的信貸能力。
第二,資金的約期上存。金融機構要求下級機構的資金按約定的期限和數額按一定的內部轉移價格上存,以將資金實行信貸或投入同業資金拆借市場或資本市場以獲取利潤。農村金融機構的資金上存會獲得穩定的利息收入,而且這部分利息收入往往高于農村信貸的收入,且風險相對要較小,因此農村金融機構更加愿意約期上存資金以獲取穩定的利潤,這也是農村信貸資金供給不足的原因。
四、深化我國農村金融改革加速進程的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要大規模的資金支持,而農村金融的供給不足是由歷史的、現實的、主客觀各個方面因素所造成的,本文作者致力于促進農村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依據農村金融發展現狀與存在問題,提出與之相關的對策和建議。
1.加大金融支農的政策扶持
在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對涉及農業的金融機構給予大力扶持,并且成效明顯,這對我國來說是一個良好的經驗,政府應當引導金融機構支農的發展并可以從下列幾點著手:第一,增加涉農金融政策扶持。對農村金融機構在運行中出現的風險給予政策上的優惠,以保證其平穩健康發展。第二,分類監管。金融監管部門應考慮到涉農金融機構在在運行中出現的各種損失,放寬農村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的不良率,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和貸款利率,保證農業的健康發展。第三,加大惠農金融補貼。對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鄉鎮企業和地方規模較大的農業給與適當的貼息補償。
2.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構建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構建多元化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對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的服務水平和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诖?,首先從政府服務性金融機構方面,要確定并執行中國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與農村信用社等政府農村金融機構的職責和功能。尤其在商業性金融方面,中國農業銀行在加快商業化改革的同時要致力于市場化原則邁進,重點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產品專業化建設的支持力度,繼續發揮其在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進一步推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隨著農村經濟與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三農”對農村金融的需求也時刻產生著變化,因此,加速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對農村經濟發展產生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一,調整信貸結構,創新適合農村金融發展的產品,滿足農村金融發展的多樣化需求。第二,涉農金融機構要充分認識農村的具體情況,做到因地制宜,對農村金融的工作流程、服務模式進行創新,推動農村金融向著多層次的成熟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雙正.中國農村金融發展研究.中國市場出版社,2008.
關鍵詞:土地流轉;現代農業;中介組織
在國家城市化和工業化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以分散經營為主要特點的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要求?,F代化農業要求市場化、規?;?、信息化,然而,當前江蘇省東??h的現代農業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所以重新梳理當前農村土地流轉的現狀、特點及問題具有重大的發展意義。
一、土地流轉現狀及特點
江蘇省東??h土地流轉工作經歷了農戶自發流轉,農戶與政府引導相交織地流轉,政府推動流轉三個過程,調查顯示,目前已經形成“1+23”的土地流轉格局,就是縣政府成立1個土地流轉指導中心,在鄉鎮成立23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使得土地流轉工作能夠農民與政府相結合,土地流轉工作大面積覆蓋,形成初步發展的市場。縣政府還把土地流轉作為優化土地資源配置,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任務。具體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規?;牧鬓D面積
目前,進城打工的農民工越來越多,許多農民離開土地,走出家門尋找致富門路,勞務輸出規模不斷壯大,從而有大量的土地用于流轉,一些企業家和承包大戶紛紛借助農村土地進行開發創業,土地流轉的需求越來越大,使得東??h的土地流轉擺脫往日的分散,逐步走向了規?;?。有數據表明,東??h目前土地流轉已達8.4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7%。
(二)多樣化的流轉形式
出租,轉包,股份合作,互換型流轉,轉讓型流轉成為東??h土地流轉的主要類型:出租型流轉面積為5.65萬畝,占流轉土地總面積45.06%;轉包型流轉面積為4.93萬畝,占流轉土地總面積的39.31%;股份合作型(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轉面積為1.38萬畝,占流轉土地總面積的11.01%;互換型流轉面積0.51萬畝,占流轉土地總面積的4.07%;轉讓型流轉面積0.07萬畝,占土地流轉總面積的0.55%?,F如今,股份合作有限公司越來越盛行,股份合作的公司經營期限比較長,對公司后期的結構調整,有助于提高生產收益,因而土地流轉形式中的入股也被政府認可,成為政府引導的流轉中的主要形式。
(三)逐步完善的流轉機制
2005年底東??h土地流轉面積為6.72萬畝,到2008年底增加到10.58萬畝,而僅2013年1~9月土地流轉面積就增加了1.96萬畝,預計到年底比前3年翻一番還要多。為了促進東??h土地依法規范流轉,縣政府構建了縣、鄉、村三級服務網絡,搭建了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在全縣進行試點工作,成立了41個股份合作社,共流轉土地4萬多畝,建立健全土地流轉監督和扶持機制,實現土地流轉穩步協調推進。目前土地流轉的對象逐步擴大,除當初的種養大戶組織實施規模經營需要租用土地外,已擴展到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外來投資農業企業老板等,土地流轉機制進一步完善。
(四)日趨綜合化的流轉效益
據土地流轉成果顯示,江蘇省土地出產率不斷提高,種糧成本減少,連云港金榜生態園計劃流轉土地1萬畝,現在已經流轉3500畝,農民可以到該企業打工賺取除土地租金外的另一份收入,這對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地促進作用,被當地農民所接受。
二、農村土地流轉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政府大力引導農村土地流轉,使得這一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仍然有很多值得注意的方面。
(一)缺乏對土地流轉的全面認識和理解
對于祖祖輩輩生活了很多年的土地,農民仍然保守地認為土地是他們的根基,不應該放棄,這種小富即安的思想司空見慣,同時中國又面臨著人口老齡化的嚴峻現實,中老年人更是對自己的居所有相當大的依賴性,從而給土地流轉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使得在部分地區土地流轉工作開展得比較艱難。
(二)虛化的土地流轉利益主體難以適應現代農業市場化的要求
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均在市場機制下運行,其生產要素由市場配置,其產品及勞務進入國內國外兩個農產品市場進行交換。農業企業與農戶要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環境,按照市場交易規則,參與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競爭,實現農產品價值。但是,在江蘇省東海縣,農民對土地產權主體認識不清,虛化的利益主體使得農戶無法融入一體化社會。如,有一家企業需要大片的土地進行新產品的開發,但是針對這片土地的收益問題,村民同當地的村委會產生了分歧,村民認為,土地之前歸農民所擁有,所得的利益應該歸農民分配,村委會則認為,土地是全村的財富,所得的利益應該交給村委會,然后再由其分給全村所有的居民,這樣的紛爭導致了土地流轉項目擱置。調查顯示,大部分人選擇了跟自己有著緊密關系的生產小組,不超過20%的人認為土地的所有權仍然屬于國家和集體,不超過10%的人認為土地應該是屬于個人的。
(三)現代農業規?;c分散的土地流轉形式間的矛盾
土地流轉的體制機制和流轉形式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還需要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其發展,從而使土地流轉能夠健康有序地進行下去,充分適應當前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并不斷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土地流轉中介組織難以適應現代農業信息化的要求
“知識化”是當代農業兩大轉向之一。信息、知識創造現代農業的主要價值,形成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 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崔生的中介組織,因剛成立不久,其市場功能不顯著,運作流程、服務項目及規章制度等都處于探索階段。作為新型組織,土地流轉中的中介組織的主體仍比較單一,行政色彩較濃,再加上缺乏專業人員的組織引導,中介組織本身的專業化進程受到制約。中介組織諸多缺陷直接或間接損害了農民的權益。
(五)落后的社會保障體系影響了土地流轉主體的積極性
土地是農民的根基,土地流轉是否能很好的實施,保障農民的利益是首要,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完善,沒能深入到農村地區,利益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土地被以不同的形勢流轉,會促使農民同政府之間產生矛盾,引發社會問題,使得深受“土地是養老保障”思想影響的農民放棄土地流轉,從而造成土地流轉不能正常進行 。
三、對策和建議
(一)加大社會宣傳,吸引農民積極流轉土地,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電視、廣播、標語、宣傳單等都有助于加大土地流轉的宣傳,結合土地承包法律法規學習的宣傳活動,向人民展示土地流轉的積極意義,消除農民思想上的顧慮,吸引群眾眼球。也可以專門在當地建立一個咨詢點,讓農民真正了解土地流轉采取的措施,所達到的目的和人民能收獲的利益,做到土地流轉公開化,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加大對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工作的領導和引導,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有序進行,推進農業綜合開發。
(二)明確農村土地產權關系積極保護農民權益
土地流轉是一種以農民利益為根本的改革創新。而現如今我國農村存在的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離”局面意味著農民將擁有土地具有物權性質的財產權利。我國在農村的土地產權制度方面的改革離不開“三權分離”這一原則,它將會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積極保護農民權益。
(三)完善農村土地治權結構,促進土地流轉規模化,保障土地流轉合法利益,適應現代農業規?;囊?/p>
為實現土地流轉服務的大面積覆蓋,形成土地流轉有形市場,東海縣政府成立了1個土地流轉指導中心,在鄉鎮成立了23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形成了“1+23”的格局,從而使得土地流轉環環相扣,順利進行。土地流轉出去可以讓這片土地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所以在利益面前,資源、環境、政治、生態等方面往往會被人們忽視,所以為了保障土地治權結構的合理化,需要對應的制度來保證土地流轉工作。因此,在保護和實現土地產權關系中的“三權分離”的必要前提下,保證關于土地流轉的供求關系,功能屬性與產權屬性這三個基礎要素,構建好土地治權結構,只有把政府、中介、集體、農戶四位一體建成農村土地治權的結構,才能使流轉過程中各種利益關系合理化,農民取得應有的收益才會大膽的放下手中的土地,保護了農民的合法權益。在農村土地流轉的初級階段,土地流轉程序不規范,農戶對中介組織職能不能完全信任,土地流轉價格不高,這就需要政府宏觀調控,采取利于中介組織存在與發展的政策和給予相應的資金支持,使土地流轉的工作機制得到完善。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健全農業生產服務機構,使得農民的土地權益受法律保護,農民才可以放心把土地流轉出去,大膽追求土地創造的更高經濟價值。
(四)完善中介組織結構與制度,滿足現代農業信息化的需求
中介組織可以通過建立土地流轉信息網站向土地供求雙方提供信息并及時反饋信息,也可以通過信息服務的方式來積極協調土地流轉利益雙方的矛盾,并報告給相關部門,盡快找到解決辦法。中介組織可以轉變土地流轉的被動局面,主動調查并收集各個地區農村荒地的數量質量等,尋找龍頭企業,讓土地資源投入到收益最大化的企業部門,促使土地資源合理高效利用。規范中介組織的管理體制,建立以服務功能建設為核心,形成多層次、覆蓋面廣的土地流轉中介組織體制,既有高層組織,又有中層和基層組織。不斷完善其內部運行機制,加強對中介組織成員的指導和培訓,提高其綜合素質,擴展中介組織經營項目。
(五)明確保險對象,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
目前,我國的養老制度有了很大的完善,但是在相對偏遠的農村地區則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為保證土地流轉工作的順利進行,為了消除人們“小富即安”的心理,江蘇省東海縣需要建立健全養老保險體系,對于土地被征用的農民,租用方和政府應該為其繳納養老金,對于實施改革土地就被征用或者不適合大規模耕種的農民,其養老金應該由個人和政府繳納,有些失業在家的農民,政府也應給予重視,放寬政策,為其保留三個月的養老金名額,只要他能在三個月內交清其欠下的養老金就行,這樣可以減少造成社會不安全的隱患,從而保障土地流轉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刁懷宏.傳統農區土地流轉的特征及成因分析——基于5省6縣村級層面的典型調查[J].調研世界,2011(03).
[2]黃祖輝,王朋.基于我國農村土地制度創新視角的社會保障問題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 2009(02).
[3]陳文岳等.杭州市農村土地流轉的發展、問題及對策建議[J].鄉鎮經濟,2009(11).
[4]李福軍,劉萍.國內農村土地流轉中介組織研究綜述[J].科技風,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