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9 16:57:11
序論:在您撰寫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個民族的傳統無疑與其文化密不可分。離開了文化,無從尋覓和捉摸什么傳統;沒有了傳統,也不成其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許多著作中、文章中、報告中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吹健?a href="http://www.xuefeng.info/haowen/41845.html" target="_blank">文化傳統”、“傳統文化”的字樣。惹人麻煩的是,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內容含糊;特別是當那些著作向讀者提出任務,要大家來批判、繼承、發揚或弘揚傳統的時候,更有無所適從、無可施技之感。因為,至少從字面上看來,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并不一樣;如果進而追究內容,則差別之大,幾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別媲美。
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腳在文化,對應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
傳統文化產生于過去,帶有過去時代的烙??;傳統文化創成于本民族祖先,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在傳統文化身上表現得最為鮮明。
各傳統文化在其各自發生的當時,本系應運而生的,因而在歷史上都起過積極作用。及至事過境遷,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或者抱殘守缺,固化為明日的黃花和垢土。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禮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曇花一現,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樣,不管它們內容的深淺,作用的大小,時間的久暫,空間的廣狹,只要它們存在過,它們便都是傳統文化。
凡是存在過的,都曾經是合理的;分別在于理之正逆。凡是存在過的,都有其影響;問題在于影響的大小。因此,對后人來說,就有一個對傳統文化進行分析批判的任務,以明辨其時代風貌,以確認其歷史地位,以受拒其余風遺響。在我國,所謂的發掘搶救、整理清厘、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等一套套辦法和方針,都是針對傳統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禮教、東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貶褒不一的議論,也多是圍繞著傳統文化而發。對此大家耳熟能詳,無待贅述?,F在需要仔細討論的是文化傳統。
二、文化傳統
文化傳統的全稱大概是文化的傳統(Cultural tradition),落腳在傳統。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實體,不可撫摩,仿佛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既在一切傳統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現實文化之中,而且還在你我的靈魂之中。如套用一下古老的說法,可以說,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
文化傳統是不死的民族魂。它產生于民族的歷代生活,成長于民族的重復實踐,形成為民族的集體意識和集體無意識。簡單說來,文化傳統就是民族精神。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共同語言,從而也就有它們共同的意識和無意識,或者叫共同心理狀態。民族的每個成員,正是在這種共同生活中誕生、成長,通過這種語言來認識世界、體驗生活、形成意識、表達愿望的。因而,生活對于他們就是一片園地,語言對于他們便是一種工具,大凡在這種生活里不存在的現象和愿望,由這種生活導不出的方式和方法,為這種語言未曾表達過的意念,用這種語言無法道出來的思想,自不會成為這一民族的共同心理;縱或民族的某個或某些成員有時會釀出某些獨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會力量的威懾,不是迅速銷聲匿跡,便是陷于孤芳自賞,而很難擠進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變化著的共同生活作后盾。唯有那些為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始能時刻得到鼓勵和提倡,包括社會的推崇和個人的向往,而互相激蕩,其道大行,成為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
所以,一般說來,文化傳統是一種惰性力量。它規范著人們的思維方法,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習俗,控制著人們的情感抒發,左右著人們的審美趣味,規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懸置著人們的終極關懷。個人的意志自由,在這里沒有多少絕對意義,正像肉體超不出皮膚一樣,個人意志超不出文化傳統之外。但也正因如此,文化傳統便成了一種無聲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團的象征。沒有文化傳統,我們很難想象一個民族能夠如何得以存在,一個社會能夠如何不渙散,一個國家能夠如何不崩解。
三、財富與包袱
設想一下,如果某個民族沒有自己的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每一天都在從頭開始去練習生存本領;……其情景當然是不堪設想也不忍設想的。因之,稱傳統文化為祖宗的豐富遺產,說文化傳統是我們的寶貴財富,應該是不為過分的。
既是財富,又是包袱。辯證地了解和掌握傳統的這兩重屬性,運用它而不被其吞沒,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是一大學問,是一種藝術,是人類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的重要表現和廣闊場所。
傳統的確是財富,但財富不在它的惰性;傳統也的確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時裝。傳統不是可以逐氣溫而穿脫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發育而定期蛻除的角質表皮。傳統是內在物,是人體和蟲體本身;精確點說,是人群共同體的品格和精神。它無法隨手扔掉,難以徹底絕裂,除非誰打算自戕或自焚。
但是傳統也不是神賜的天生的,它原是人們共同生活的產物,必定也會隨共同生活的變化而更新。抽刀斷水水更流,誰要想拉住傳統前進的腳步,阻擋傳統變化的趨勢,縱或得逞于一時,終將不僅于徒勞無功而已,更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機。這是有史可稽的。
那么人們是否只能坐享其成、靜觀其變呢?倒也又不是。
這里似乎用得上“創化論”。創化和進化的不同,主要在于進化論認為變化是受動的、機械的,而創化論則認為進化是生命沖動的綿延,是創造性的。創化論能否解釋生物和生命現象,還可以爭下去;若借以解說與意志的人密切相關的文化傳統,也許倒合適。傳統隨生活的進化而進化,但無論生活的進化還是傳統的進化,都離不開人的意志,或者叫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在傳統的進化上,被傳統籠罩著的人們并非總是無能為力的。問題在于人們在多高多大的程度上認清了未來和過去,從而拿出什么樣的對策,以及在多廣多深的程度上動員了群眾一起來實行創造性的進化。
界定與對比、比較結合,使概念更加清晰。什么是“傳統”,如果光靠概念來解釋,那必定是越說越玄乎。作者則從人們在實踐中懂得的真理人手,連用兩個“不是……而是”從正反兩個方面作對比,闡述“過去”的重要,從時間的維度看“過去”,分析了它“形成”的過程,已經起的、正在起的和必將繼續起的作用。將“過去”這個帶有口語色彩的詞學理化,給“傳統”一詞進行概念界定,認為“過去”主要指的是“傳統”,即從時間角度看是指消逝了的時間,而從其所留下的物質的和精神的積累來看是傳統。這樣的界定,一下就把“傳統”這個學術詞語,拉近到生活,拉進了人們已有的認知領域,為下面理解“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奠定了堅實的認知基礎。在界定“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這兩個概念時,也用了這樣的方法:“傳統文化的全稱大概是傳統的文化,落腳在文化,對應于當代文化和外來文化而謂。其內容當為歷代存在過的種種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實體和文化意識。”“文化傳統的全稱大概是文化的傳統,落腳在傳統?!薄拔幕瘋鹘y與傳統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實體,不可撫摸,仿佛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既在一切傳統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現實文化之中,而且還在你我的靈魂之中。”“文化傳統是形而上的道,傳統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離道。”作者就是這樣在時間和內容特性等方面對概念進行界定的,界定時的這種對比和比較,將兩個看似玄乎的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界定得清晰可見,讓人一目了然。談到文化傳統的形成的時候,作者先從理論上提出“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共同的意識和無意識’’,接著從反面分析不能形成共同民族心理的現象,然后再從正面分析“唯有那些為這一民族生活所孕育、所熟悉、所崇尚的心理,……成為巨大的精神財富和物質力量?!幕瘋鹘y于是乎形成”。在談到“傳統”的利弊時,作者用了這樣一組比較:“傳統不是可以逐氣溫而穿脫的外衣,甚至都不是可以因發育而定期蛻除的角質表皮。傳統是內在物,是人體本身;精確點說,是人群共同體的品格和精神?!边@里先用兩個“不是”進行否定,然后連用兩個“是”進行正面闡述,把“傳統”的本質解釋得清楚明白。我們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論述能力,這樣高深的學術概念,在作者嫻熟的駕馭下,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詮釋與比喻聯用,讓理論闡述更為形象。作為普通讀者,我們對于學術概念的理解是十分缺乏的或者相當膚淺的,這就對學術論文的作者提出了一個相當現實的問題:如何把深刻的理論形象化、淺顯化、通俗化?!秱鹘y文化與文化傳統》巧妙地將詮釋與比喻聯用,讓理論形象,說理透徹。比如,為了說明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密不可分”的關系,作者先從理論上詮釋“離開了文化,無從尋覓和琢磨什么傳統;沒有了傳統,也不成其為民族的文化”,接著用了形象的比喻進行類比“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并不一樣,兩者差別之大,幾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別媲美”,將“蜜蜂”和“蜂蜜”比作“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形象貼切,同時又讓人們一下子明白它們的差別所在:“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所用的詞雖然是相同的,表面上看是語序不同,實則看內涵更不相同,正像蜜蜂和蜂蜜一樣。又如,在論述如何看待文化傳統和文化傳統的“財富與包袱”部分中,作者把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的雙重性比作為“財富”和“包袱”:從“財富”一面來看,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是澤被后世的有益成分;從“包袱”一面來看,文化傳統與傳統文化又是一種惰性的力量。緊接著,作者又以“時裝”和“文物”為喻,批判了兩種人的錯誤認識:“一種人以為傳統像服裝,并認為服裝以入時為美,而去追求時髦,日日新,又日新。這時,具有惰性的傳統,只會被斥為阻礙趨時的包袱。另一種人以為傳統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應該保護其斑剝陸離,切忌來刮垢磨光。這時,傳統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們心目中的財富。”這樣深入淺出的論述,不僅把原本深奧的不易讓人接受的理論表現得生動形象,更重要的是人們可以用日常生活的思維方式去思考這樣的學術問題。
思辨方式的運用,使論述更為嚴謹。議論的力度從某種角度看,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其思辨性。思辨讓議論處于無法攻擊、不可辯駁的位置;思辨也讓議論站到了令人仰視的思維高度。思辨一般表現為在廣度與深度、正向與逆向等多維度的思考上。文章關于“什么是傳統”有這樣論述的:“過去主要指的是傳統,即那個在已往的歷史中形成的、鑄造了過去、誕生了現在、孕育著未來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現?!边@是從時間、內容等維度進行闡述,而“一個民族的傳統無疑與其文化密不可分。離開了文化,無從尋覓和琢磨什么傳統;沒有了傳統,也不成其為民族的文化”。這是從對立統一的維度進行闡述的。以上兩個維度的表述使“傳統”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表述得更為周密、嚴謹。
這種對立統一的思辨,在文中隨處可見。如對于“文化傳統”的表述:“凡是存在過的,都曾經是合理的。凡是存在過的,都有其影響;問題在于影響的大小。”這個“曾經”“問題在于”就是思辨所在,避免了判斷的漏洞,同時也增強了論斷的力度。再看對于“文化傳統”的有關表述:“文化傳統‘不可撫摸,仿佛無所在’,但它卻無所不在”“一般說來,文化傳統是一種惰性力量”?!爱斎贿@并非說文化傳統是不變的”“當然這也并非說文化傳統不會接受外部世界的影響,以變化自己的內容”。通過反反復復的漏洞填補,留有余地,讓自己的觀點處于無懈可擊的位置。在“財富與包袱”一節中,這種對立與統一更是顯現出其論辯的智慧與力量:“既是財富,又是包袱?!\用它而不被其吞沒,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傳統的確是財富,但財富不在它的惰性;傳統也的確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時裝”。這拿捏有度的智慧正是文章思辨論證的嚴密所在,也使文章閃耀理性的光芒。
長句與整句聯用,嚴密與雄辯共生。作為學術論文,也并不排斥趣味性和可讀性,但必須在保持其學術研究嚴肅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秱鹘y文化與文化傳統》不僅在論證時運用了比喻、類比、對比等手法深入淺出,使論證更加形象易懂,而且還十分注意語言的運用,尤其是句式的選用與變化,達到嚴密與雄辯共生的效果。首先是長句或長短語的運用,讓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表達得更為豐富。比如,對于“傳統”的表述,作者用了一個長長的偏正短語“那個在已往的歷史中形成的、鑄造了過去、誕生了現在、孕育著未來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現”,不僅把民族精神放在時間的維度之中去審視,而且在內涵上揭示出這種傳統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現的實質和作用。內容豐富,判斷嚴謹。再如,在論述文化傳統也會因受外部影響而變化的觀點時運用一個并列帶頂針的長復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觸;只要有接觸,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變化”。以疊加與漸進的方式把傳統文化可能存在的流變過程表達得十分到位。其次,許多氣勢磅礴的排比句的使用,使文章所要闡述的理由,從不同的側面與深度表達得淋漓盡致,勢不可擋,產生氣勢恢宏的論證力量。請看:“它們或者與時俱進,演化出新的內容與形式;或者抱殘守缺,化為明日黃花;也有的播遷他邦,重振雄風;也有的曇花一現,未老而先亡。”一氣呵成,將傳統文化在歷史過程中的各種走向與結局羅列得一清二楚。再看:“它范圍著人們的思維方法,支配著人們的行為習俗,控制著人們的情感抒發,左右著人們的審美趣味,規定著人們的價值取向,懸置著人們的終極關懷。”一系列的近義動詞所構成的排比句,增強了語言的氣勢,從不同方式、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等維度充分論證了文化傳統的惰性力量。這樣的氣勢,非一般散句能達到。
議論,有時需要嚴肅的面孔,有時也需要輕松幽默的表情,龐樸的《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用他的論證方式告訴我們:嚴謹與形象是可以有機統一的。
寫作借鑒
關系型議論文的觀點與表述
如何將一組相關概念的關系弄清楚?如何辯證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讓自己的論證無懈可擊?《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范。
一、標題、觀點借鑒。關系型議論文的標題可以直接用兩個概念來命名:“傳統文化與文化傳統”“財富與包袱”“感情親疏與認知正誤”“捧與挖”“平凡與平庸”“得與失”“逆境與順境”“自信?自滿?自負”。也可以用陳述的方式表明兩個概念之間的關系,在標題中直接亮出自己的觀點:“名師出高徒”“先成人,后成才”“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在繼承中創新”。雖然標題的呈現方式不同,但寫作之前必須弄清楚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系,在比較中,或尋找本質聯系,或采取區別對待。而在區別概念表達觀點的過程中,一種很重要的論證方法就是在比較中作對比論證。
一、弘揚傳統文化乃真語文題中應有之義
專欄配發的四篇文章,雖然有的取國學角度,有的以傳統文化立論,但傳遞的信息都是將傳統文化融入中小學語文教育。他們所談的國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載體;他們所談的傳統文化,則是蘊含國學的中國傳統文化。這四篇文章,對當下方興未艾的蘊含國學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做了較為全面的觀照。執筆者均為國內著名高校資深學者,論述各有側重,既有正本清源的內功,又不乏客觀冷靜的理性分析,篇篇深中肯綮,富有見地,信可借鑒。張辛的《時代需要國學,民族需要國學》,以鮮活翔實的史料、縝密雄辯的思維向我們論證了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國學在當今時代于全人類的重大意義,指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乃是時代的必然選擇。應當說,以孔子智慧為代表的中華民族的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價值所在,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要義所在。為此,文章為我們指明了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兩條路徑:讀國學經典和德性實踐,即通過重新啟蒙來傳承并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這當是一種很有識見的呼吁。如果說張辛是從宏觀上呈現以國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和踐行方法,那么郭齊勇的《試談中小學國學教育》則從微觀上為我們解答了國學作為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提供了實施國學教育的具體策略。文章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剝繭抽絲,層層深入,條分縷析,觀點明晰,使讀者對國學、國學教育乃至傳統文化教育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我們十分贊同文章的觀點:“國民需要通過莊嚴的學習,理解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小學教育乃至高等學校的通識教育對一代代國民基本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最為關鍵?!边@無疑是一種精辟的見解。郭文還以教材為依托論述了我國國學教育的歷史與現狀,指出“教育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信念、價值觀念與人格情操”,“四書”是首選載體。鑒于目前中小學包含國學在內的傳統文化教育仍處于自發狀態,現有教材良莠不齊,郭文還提出了教材選用建議。漆永祥的《中小學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建議》則進一步指出,百年來的西學東漸使我國傳統文化教育日趨式微,由此導致的中小學生高智商低情懷現狀令人擔憂。相較前兩篇文章,漆文更具體而微,從古代傳統文化教育的典例中尋求解決當今中小學生“在心理健康、出入孝悌、基本禮儀、生活百科、知書達理、學會感恩等方面”嚴重“跛足”的對策:客觀看待“死記硬背”、咬定一部經典讀懂讀透、增加日常禮儀與規范教育的內容、重視鄉土意識與家國情懷的培植。國學熱持續有年,教育方式五花八門,薰蕕同器,一時莫辨真偽。譚汝為和奚詠梅的《中小學國學教育漫議》指出,傳統文化教育須注意“去粗取精”,態度須審慎。文章還提出了中小學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相融合的具體建議,包括教育應著眼于整體素質與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培養一批人文學科薪火相傳的“讀書種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設置相應的課程,如小學可設經典誦讀課,中學可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在語文教學中;教材的編寫應遵循“取精用弘、古為今用、學以致用、循序漸進”的原則;教育中“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要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精神家園里慢慢體味、逐漸成長。這些觀點,對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二、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育需要避免誤區
受這些文章的啟示,我們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母語都是這一民族傳統文化的產物,所謂真語文,一旦離開傳統文化這一土壤,就將立即失真,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毫無疑問,傳統文化本來就是語文應有之義??梢?,真語文離不開傳統文化,將中國的傳統文化融入中國的語文教育乃是常識。因此,我們贊成“融入”,但應明了“融入”切忌浮躁,“融入”也絕非替代。
1.“融入”切忌浮躁我國自上世紀90年代始,承載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國學已引起普遍重視,從民間機構的自發行為到政府的規范引領,從高校為國學“落戶”到中小學興起的經典誦讀熱潮,從學校國學課程的次第開設到社會上國學培訓班的如潮涌現,國學熱一時蔚為壯觀。在如此熱鬧的場面中,有的確實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做了不少切實的工作,但有的只營造了一種表面的熱鬧,令我們欣喜的同時未免心懷隱憂。真語文雖然離不開傳統文化,但融入傳統文化切忌浮躁。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育不能搞運動,一陣風。任何學習絕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也不是心血來潮就能奏效,傳統文化的學習更是如此。既然文明古國的深厚情結已經喚起國人對悠久歷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那么,學習、傳承和發揚這種寶貴的傳統文化,就更需要腳踏實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講求實效。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育也不可趕時髦,當點綴。傳統文化是真語文的題中應有之義,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在當前的傳統文化教育中,現代傳播手段如影視、網絡、名家講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當學校把這些現代傳播方式引入課堂后,以畫面、音響、服飾、故事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教育以其喜聞樂見的形式為學生所歡迎,但這可能導致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視聽感官的享受上,大多無法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核。更何況,如果學生在時髦中跟風學樣,傳統文化教育就有可能淪為文化快餐,異化為一碗碗心靈雞湯,若如此,承載傳統文化的國學也遂成為一種時尚的佩飾,膚淺化、娛樂化、商業化、庸俗化的傾向也必然應運而生,乃至逐漸泛濫。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育更不能舍本逐末,功利化。傳統文化是國民的文化基石和精神支柱,將它融入語文教育的目的是引領學生通過學習經典,感受先哲的思想并完成品格塑造和精神構建。在具體操作時,如果指導思想不明,往往就會產生偏差。例如,當有些地方公布高考降低英語分數并調整給語文等科、高考語文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考查的改革方案后,在引發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和熱議的同時,不少學生家長紛紛急切地將孩子送往各類國學培訓機構學習,為未來的高考預熱。這種試圖讓孩子通過短期突擊提高學習成績的功利化行為,一方面違背了教育的規律而使孩子產生抵觸情緒,另一方面也忽視了傳統文化的性質和意義,背離了教育的初衷。
2.“融入”絕非替代除非是正式開設的傳統文化課,在學校語文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就絕對不是以傳統文化替代語文教育,以致將語文課上成文化課。在語文課中,傳統文化的融入和滲透不能喧賓奪主。真語文離不開傳統文化,但理所當然地杜絕忽視語言文字的傾向。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更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學語文,語言文字最重要,其他相關的一切,包括傳統文化,均蘊含其中。在語文課上,傳統文化只能在語言文字中融入和滲透,而不能取而代之。即使語文課上教讀的是傳統文化經典名篇,也不能脫離語言文字,光從傳統文化的視角引導感受和賞析,以致忽視了語言文字那令人怦然心動的妙用。若有意無意地將語文課文異化成敲門磚,引出傳統文化內容就借題發揮,遠離語文而過度延伸,海闊天空地大談文化,語文就會隨之失真。這種課由于本末倒置,缺乏對語言文字學習的點化,語文因素難免會被淡化、虛化,最終與真語文失之交臂。在語文中,語言文字作為工具和載體,表現為語文的形式;傳統文化作為產物和載物,蘊涵為語文的內容。語言文字的形式和傳統文化的內容就像一葉花瓣的兩面,誰也離不開誰。因此,要在語文教育中正確地融入傳統文化,就必須是語言文字和傳統文化兩者兼容,做到“兼之有度、容而無痕”[3]。就量而言要“兼之有度”。盡管語文離不開傳統文化,但若脫離語言文字過度渲染傳統文化內容,就會使語文課發生質的變化,漸漸遠離真語文。過猶不及,萬勿過度。那么何以為度?切合實際的“三維目標”便是參照系。凡是超越或影響整體目標、喧賓奪主的內容,就應忍痛割愛、斷然芟除。就質而言要“容而無痕”。盡管把握了度,但若語言文字與傳統文化機械相疊、生硬割裂,或牽強湊合、貌合神離,也仍是各自為政的兩張皮,而不是容而無痕。所謂蘊藉不露、涵泳感悟、滲透熏染、潛移默化,才是容而無痕的真語文教學功夫和育人藝術。
三、將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育尚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產業;文化傳承
隨著經濟、政治以文化的發展,我國必須要注重對外來文化影響問題進行研究,明確外來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黨校教育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大學生傳統文化的發揚以及文化產業的傳承,考慮到傳統文化產業對當下黨校教育的影響。大學生在當下肩負著文化傳承以及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歷史使命,如何增強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好地抵制外來不良文化的影響,在當下黨校教育學習過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在對這一問題分析過程中,基于筆者在臨汾市委黨校學習的實際情況,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究。
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
(一)豐富政治教育資源
山西臨汾市委黨校在發展過程中,注重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響,注重發揮傳統文化,更好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大學生能夠具有良好的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并且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精華,增強民族自豪感,并能夠在學習傳統文化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1]。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例如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見利思義、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等等。山西臨汾市委黨校在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牢牢地把握這一點。
(二)有利于激發大學生愛國精神
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及文化產業的繼承,可以讓大學生產生一種較強的民族歸屬感。山西臨汾黨校在弘揚傳統文化過程中,注重于當下自身發展實際情況進行結合,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行有效弘揚,這樣一來,讓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一種濃烈的民族歸屬感,注重考慮到國家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把國家和個人的前途牢牢結合在一起,從而激發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形成社會認同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及文化產業的繼承,可以讓大學生意識到我國傳統文化及文化產業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讓大學生形成共同的社會認同。我國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對國家利益、民族利益都有著明確的認同,這就在主觀上形成一種規矩和社會生活準則,這對于促進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2]。
二、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及文化產業繼承的途徑
就現階段山西臨汾市委黨校教育發展情況來看,為了更好地提升大學生文化素質,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及文化產業繼承,顯得尤為重要。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可注重從以下幾點進行考慮。
(一)注重提升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要想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教育和傳承,必須提升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學習,這樣一來,才能夠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對此,在提高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過程中,可從以下幾點進行考慮:第一,要注重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學生的生活與傳統文化進行結合,并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讓傳統文化更好地在大學生實際生活中得以體現;第二,加強與學生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講解,讓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傳統文化,從而提升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第三,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將傳統文化教學情感融入,采取啟發式教育模式,活躍課堂,讓大學生主動地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3]。
(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就現階段山西臨汾市委黨校的發展情況來看,傳統文化的教育工作以及文化產業傳承,要注重對師資隊伍進行建設,能夠對傳統文化的弘揚以及傳承問題,進行有效解決。對此,在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山西臨汾市委黨校可從以下兩點進行考慮:1.注重黨校內部的培養,引進人才。在進行傳統文化弘揚和文化產業繼承過程中,要注重對黨校內部人才的培養,對教師隊伍結構進行改善,使師資隊伍更好地滿足現階段臨汾黨校發展情況。2.注重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山西臨汾市委黨校在進行傳統文化弘揚及文化產業繼承過程中,要注重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對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保證教學方法適合自身的發展。創新能力的提升,要注重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使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以及文化產業知識講解過程中,能夠具有較寬的知識面,有針對性的對知識進行傳授,讓學生更好地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學習。同時,要注重教師傳統觀念的轉變,使教師的觀念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下社會經濟發展形勢,從而對我國傳統文化知識及文化產業知識進行傳授,幫助大學生形成較好的文化觀念,并能夠對文化產業進行傳承。綜上所述,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山西臨汾市委黨校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過程中,要注重立足于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從提升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以及吸引優秀教育人才兩個方面,更好地對傳統文化知識進行弘揚,讓大學生形成較好的民族歸屬感,從而對文化產業進行傳承和發展。在對這一問題處理過程中,山西臨汾市委黨校還要注重提升教師的創新能力,以新的方式,實現這一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莫繼承,謝群.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影響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08:92-94.
[2]王貝貝,張景書.對大學生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3,01:48-51.
摘 要 傳統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已自成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體系,同時具豐富的哲學思想、醫學知識、道德和禮儀準則。中小學生是我國未來社會競爭中的主力軍,能使我國的文化傳播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在中小學應豐富傳統武術的教學內容,加強師資培養和引進,從多方面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關鍵詞 傳統武術 傳統文化 中小學 教學 傳承
一、傳統武術與傳統文化概述
傳統武術是指,在農耕文明背景下形成并發展至今的,以套路、散打包括功法練習為有機活動內容,以家傳或師徒傳承為主要方式,以提高技擊能力為主體價值,注重體用兼備的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活動[1]。傳統武術有著長期流傳、深受傳統文化熏陶、形式多樣、作用顯著的特點。傳統文化是指由于文明演變而形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與民族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經過長期的發展所形成的代表自己該民族特色的總體表征。我國傳統文化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化,具有世代相傳、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點。
二、傳統武術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
(一)傳統武術自成文化體系
傳統武術本身形成了一種完整的文化體系,滲透著中國古代哲學、美學、倫理學、兵法學和中醫學的內容。觀念方面,傳統武術講究仁愛、和諧、禮義、信勇的武德,這種超越武術技術本身的意識是傳統武術博大精深的淵源所在。制度方面,各門派有不同的武術技能和規則,這些武術規則制度也是傳統武術文化的一部分。器物方面,常用十八般武藝的武器在造型、器材、使用方法各有差異,極大地豐富了傳統武術文化內容。無論是武器知識,還是武術思想、特色招式、武術理論,都是中國傳統武術智慧和經驗的總結,是富有中國特色的武術文化知識。
(二)豐富的哲學思想。
傳統武術不僅講究形體規范,也十分注重精神與形體的統一,追求內外合一,體現了哲學的整體觀。太極拳是中華武術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一個拳種,它能流傳于國內外長盛不衰,與其深厚的哲學思想淵源有關[2]。太極拳中有許多屬于陰陽變化的表現。五行本來是中國古代思想家用來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3],在形意拳則充分利用了其相生相克的辯證理論?!暗馈笔莻鹘y武術最根本的拳理,“氣”在傳統武術中被視為原力,道與氣的理論是中國古代哲學本體論的主要思想,是傳統武術的重要哲學淵源。
(三)規范的道德及行為準則。
武德深受儒家倫理的影響,以“仁”和“愛”為核心倫理體系,是中國傳統武術倫理觀的核心,從言行、傳承各方面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從禮儀上來說,傳統禮儀文化也滲透在傳統武術中,武術禮儀是習武者最基本的行為道德規范,講究禮尚往來,推崇君子之禮,形成了習武之人特有的禮儀規范。
(四)豐富的中醫學知識。
傳統武術和傳統中醫很早就有著共同的理論淵源,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與自然環境高度統一、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精神活動與身體機能密不可分。通過肌肉骨骼等的鍛煉來達到培養精神、調理氣血的“內外兼修”,幾乎是中國傳統武術所有拳種流派的宗旨。
三、中小W傳承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一)弘揚我國傳統文化
傳統武術是我國的四大國粹之一,可見傳統武術在傳承傳統文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具有繼承性,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都不可能中斷自己文化發展的歷史[4],我國的傳統文化更是經過五千年歷史逐漸積淀的結果,它在人民群眾的頭腦中已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高國家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
中小學生有承擔起傳承我國優秀文化的義務和責任,只有通過學校對中小學生加強傳統文化基礎教育,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國特色的文化軟實力的發展,為國家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6]。也只有將武術置于學校通過青少年進行傳承,才能更好的履行武術弘揚民族精神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7]。
(二)有利于傳統武術的發展
競技武術以培養運動員為主要目的,并不適合普通中小學生的習練。傳統武術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核心,習練中要求腳步穩固,并沒有嚴格的規定動作的角度、幅度,更適合中小學生練習,不會違背傳統武術的習練原則,也有利于學生在學武初期學好武術。在中小學校開展傳統武術課程,既開創了傳統武術發展的一個新途徑,又有利于傳統武術的傳播與普及[8],與競技武術并不沖突,還可以做到“傳統”與“競技”協同發展。
四、中小學傳統武術教學傳承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豐富傳統武術教學內容
傳統武術的教學內容,應該選擇在當地盛行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拳種,結合各地特色選擇某一拳種[9],再以該拳種的初級、中級、高級套路作為中小學不同學段的教學內容。根據中小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對傳統武術基本功的積累原則,應該以各傳統套路中姿勢舒展動作簡單的初級套路為主。此外,傳統武術的教學內容還可以增加一些功法運動,如“靜功”“柔功”。由于傳統武術的攻防含義十分豐富,還應在套路教學時,穿插教授一些實用的攻防動作內容。
(二)培養和引進傳統武術專業人才
傳統武術進入學校的關鍵是武術師資建設的問題,中小學??梢圆扇∨囵B和引進傳統武術專業人才兩條路同時走的策略。武術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武術文化知識的研究和探討。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對體育教師進行短期培訓,讓體育教師承擔傳統武術課程。
(三)要著重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
首先需要從教學理念上進行調整,把尚武崇德、修身養性等武德觀念體現出來,使中國傳統武術所蘊含的、所強調的文化思想加以強調。其次要在傳統武術教學中營造文化氛圍,以文化態度來對待傳統武術??梢匝垖<抑v授專題課程,觀看傳統武術有關的影視作品,探討其中武術的文化意味,鼓勵學生對武術的內在文化進行深入理解。再次將傳統文化考察納入評價評價體系,文化教育成果的評價才能更加真實全面。
五、結論
文化性是傳統武術的基本屬性,傳統文化是傳統武術之魂。中小學開展傳統武術教學,既能鍛煉身體又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在教學時選擇豐富多彩的實用味性強的教學內容,要多方面開發傳統武術教學人力資源。要將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武術教學過程中,回歸傳統武術的文化本色。
參考文獻:
[1] 周良偉.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劉俊卿,田林.論太極拳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促進[J].陰山學刊.2013(2):74.
[3] 賈亮,黎桂華.武術傳統文化與實用套路解析[M].北京.商務出版社.2018:28.
[4] 侯平.立足文化現狀構建先進文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12):460.
[5] 郭玉成.傳統武術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院.2008(2):52.
[6] 張澤靜.寓中國傳統文化于中學語文教學之中[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4.
[7] 金濤,韓政.體育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傳統武術發展之路[J].中華武術研究.2012(12):41.
1醫學道德觀念與生俱來于人類文化
任何民族和國家都有自身的文化傳統,這種傳統是這些民族和國家在發展進程中不斷選擇、創造、積累、傳承和堅守的結果。作為當代人文學科的醫學倫理學,原本的形態只是傳統文化中醫學道德觀念和思想的構成部分,伴隨醫學的進步和后來整個生命科學和技術的發展,醫學道德才從觀念和思想形態逐步轉化為一種學科形態。醫學以及與生俱來的醫學道德觀念是人類早期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無論東方還是西方,人類對事物的認識都是從對人自身的認識以及對可以觸摸到的、自己視野范圍內的外部世界的觀察開始的,對人自身的初始認識中就包含醫學的意義,因為“疾病比人類更古老”[1]2,人類的出現就意味著疾病的相伴相隨,對人自身、疾病現象以及兩者之間關系的初步認識就是醫學的萌芽狀態。由于原始人類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的局限性,“在人類尋求解除病痛的過程中,最初的方式是來自巫師的實踐”2]。巫術醫學是一種原始醫學文化形態,這種形態的基本特征是通過對一種超自然力量的信奉和崇拜,達到解除病痛、消災免禍的目的。巫醫在采用藥物治療的同時,更注重采用巫術咒語、占卜、妖術的原始宗教方式,這些方式本身就包含了對道德力量和心理方法的巧妙運用。在那個時代,巫術在許多文化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盡管巫術醫學是世界各種不同原始醫學文化的共同形態,但由于文化起源的不同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差異,對后來古代醫學道德思想和實踐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古代中國、印度、埃及和巴比倫四大人類文明發祥地所形成的各自獨特的文化形態,造就了不同的醫學和與之相應的醫學道德思想的萌芽。比如幼發拉底河流域產生的巴比倫文明,“認為惡神和魔鬼的附體是疾病和厄運的根源,每一個邪惡的靈魂常常導致一種特殊的疾病。”[1]28在對醫生行為的規范上采用的是法律的形式,如《漢漠拉比法典》中有多個段落對醫生的行為做出了法律的限定,具有一定的醫學道德規范意義。形成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化,將巫術與醫學視為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科,但他們希望二者通過結合達到更好的效果。古代埃及醫學的專業化程度很高,強調不同專業的醫生應該具備與專業相適應的良好的個人素質,“身體無處沒有自己的神”[1]32,成為不同專業醫生的宗教信條。誕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古代印度醫學深受印度宗教的影響,印度草醫學被認為是“生命的科學”“要求醫生要善待和同情所有病人,要全身心地對待那些可以治愈的病人,同時也要理性地對待那些即將死亡的病人”[1]?產生于黃河流域的中國古代醫學與中國古代哲學融為一體,具有豐富倫理內涵的古代哲學思想直接滲透在中醫理論和方法中。在醫學倫理學史意義上,蘊含著醫學道德思想的古代醫學,其原始的科學性和人文性被融為一體,表現為一種自然哲學形態,這可以被認為是醫學倫理學的初始樣態,這種樣態在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發展中表現形式各有千秋,共同的特點則是生長在自身文化的土壤中,體現和反映不同的文化特質。
2作為學科的醫學倫理學在西方率先形成有其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
近代以后的西方醫學開始從自然哲學形態向自然科學形態轉化,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等都開始成為醫學系統中獨立的學科,古代醫學從注重對人體、環境的研究開始逐漸擴展為微觀生命科學的探索。這個時代西醫學發展的最大特點是實驗醫學模式的逐步形成,以分析方法為主體的研究使醫學在擺脫自然哲學原始性的同時,追求生命科學的純粹性和單一性,醫學的人文性表面上被排斥在醫學之外,但由于人文性是醫學的本質規定性,迫使它只好另辟蹊徑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和道路,西方醫學倫理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從古代醫學道德思想逐步向學科形態演化的。中醫學的學科形態在近代以后并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蘊含在中醫學思想體系中的醫學道德思想一如既往附著在中醫學的母體上,以中醫學整體性的模式通過實際的診療過程傳遞給患者和社會。但近代以后,西醫學逐步成為世界性的主流醫學體系,西醫學診斷、治療方法在向世界各地擴散和傳播的過程中,特別是醫院的社會建制化和醫學教育的系統化,西方醫學倫理學從思想到學科都隨之向輸入地滲透,醫學倫理學中所包含和反映的傳統文化同樣對西方醫學倫理學的接受者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說古代醫學道德思想與文化的關系相對直接和簡單,近代以后醫學倫理學的逐步形成,醫學與醫學倫理學被分屬于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兩個分隔的文化領域,醫學倫理學與傳統文化的關系較之前變得更加復雜化了。
從零散、碎片化的醫學道德觀念和思想向醫學倫理學學科形態的轉化,是醫學倫理思想諸要素向醫學倫理學系統的轉化,這個過程不單純是一個伴隨醫學進步走向成熟的過程,醫學倫理學作為一個學科的形成,科學和技術特別是生命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只提供了一方面的基礎,醫學進步在每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所提出和引發的新的倫理問題,并不能僅靠醫學本身來解釋和解決。作為學科,醫學倫理學要具備從理論、原則、方法到實踐等多層面的比較全面和系統的邏輯架構和學科體系,傳統文化通過學科理論建構的過程必然滲透和融入醫學倫理學的理論體系,或者說,醫學倫理學理論必然體現由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倫理精神、道德認識、道德標準和倫理原則等,傳統文化更多地是通過形而上的道德哲學思想和理論并把它轉變為一種立場和方法向醫學倫理學的理論和實踐過程輸入和滲透。從這種意義上看,傳統文化同樣構成了近代以后醫學倫理學的思想和理論基礎。傳統文化對近代西方醫學倫理學的影響并不局限于思想傳承這一條路徑上。醫學倫理學打破以往的道德哲學形態向應用倫理學形態的轉變,社會發展過程中政治的、經濟的、宗教的、法律的和管理的因素都成為傳統文化向醫學倫理學輸送和傳遞的渠道。
比如,醫學由古代的個體行醫經過松散的醫學社團向作為社會建制的職業性轉變過程中,中世紀的歐洲就建立起了正規的醫學大學教育,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中世紀后期的‘里性時代’是隨著對邏輯學、自然哲學、神學、醫學和定律的課程探索在大學里制度化開始的。”[1]m傳統文化通過教育手段對醫學觀念的影響可見一斑。在這個時代,原來醫學倫理的規范對象從醫生個體行為轉變為建立職業倫理道德規范的社會性要求。在醫學伴隨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逐步向科學化、技術化和職業化邁進的過程中,醫學與社會的相互依賴度不斷增強,醫學的社會責任隨之得到提升,這種提升也勢必對整個醫學倫理的視野、眼界和范圍產生重要影響。正是因為這種變化,“幾千年逐步形成的醫學道德觀念和醫學倫理思想、道德原則和各種各樣的規范,產生了一種總結、概括和整合的必要,在近代哲學和倫理學強有力的理論鋪墊和支撐下,醫學倫理學在西方逐漸發展和成熟起來。
醫學倫理學向現代生命倫理學的延伸和發展,更體現了西方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生命倫理學形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生命倫理學一方面是醫學倫理學在學科意義上的一種延伸和擴展,傳統文化在這種延伸中完成的是自然傳承。另一方面更是生命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引發了諸多現實的生命倫理問題,這些倫理問題并不單純是由于生命科學和技術的進步直接導致的,而是科學的應用和技術的運用與傳統的醫學倫理觀念和規范產生了矛盾乃至沖突,需要重新確立新的醫學倫理標準和形成新的醫學倫理觀念,由于很多矛盾和沖突主要體現在人的生命過程的各個階段,特別是體現在人的生和死兩端,生命倫理學作為醫學倫理學發展階段上的一個新的概念似乎更能反映學科的本質。生命倫理學面對的倫理矛盾、悖論乃至道德沖突,現象上是源于新的科技成果在醫療衛生領域特別是臨床上的運用,實質上是社會傳統文化與科學技術成果廣泛運用之間矛盾的反映。根深蒂固于美國社會中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和人權等政治的、社會的和倫理的觀念,在科學技術面前并沒有讓步和動搖,這些觀念向醫學領域的轉移,才造就了諸如醫療知情權、知情同意權、醫療自主權等醫療個人主義觀念的形成,這些觀念被納入到生命倫理學的原則和規范中。這種情況所表明的,并非是傳統文化對新倫理觀念形成的限制和阻礙,而是傳統文化通過各種路徑讓新的倫理觀念能夠體現和傳承它固有的價值。生命倫理學具有針對現實問題提出解決思路、方案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新的倫理公理的特點,但是無論面對什么樣的新的倫理問題和難題,傳統文化的影響總是無處不在。這是人類文化進化的本性決定的。
3傳統倫理文化是中國醫學倫理學本土化的脈與根
在中國醫學發展史上,醫學倫理思想不僅伴隨醫學的發展而成長,也成為以倫理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古代有諸如孫思邈的《大醫精誠》、陳實功的“醫家五戒十要”等豐富的醫學倫理思想,這些思想與以“仁愛”為核心的儒家倫理思想一脈相承。近代以來,中國醫學界和哲學、倫理學的學者也力圖構建具有中國自身文化基礎的醫學倫理學,幾乎所有論述醫學道德和醫學倫理的著述中都十分強調優秀的中國倫理傳統文化對醫學倫理的價值和意義。但是,由于中國是在帝國主義列強入侵和掠奪的炮火聲中走上近代史道路的,在長達百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國的傳統文化遭受了種種強烈的沖擊。西醫學就是在這個時期引入中國的,教會醫院的建立,促使醫療形態由個體模式向集團模式轉變,西醫學與中醫學在認識和實踐方式上的巨大差異導致了兩種體系之間出現種種矛盾,在中國逐步形成了兩種醫學體系并存的格局,新格局的形成必然帶
來醫學道德觀念的調整與新的醫學倫理思想的傳入[3]17。在這個階段中國并沒有構建起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醫學倫理學學科,在思想上和理論上沒有明顯的建樹,對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運用仍然停留在自發狀態。
醫學倫理學是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以學科形態出現在中國學術界和醫學界的。盡管那個時期的中國尚不具備形成現代醫學倫理學的醫學科學和技術的條件以及社會基礎,但中國哲學界和醫學界的部分學者敏銳地洞察到醫學倫理學作為學科存在的必要和可能。這個時期完成的醫學倫理學著作和教學用書在內容上都注意到了對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引入,但是受時代和社會條件的局限,醫學倫理學尚無能力在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完全形成具有中國傳統倫理文化基礎的、適合中國現實的醫學倫理學。幾乎同一時期,西方醫學倫理學理論和方法等被介紹和引進到中國,中國的醫學倫理學體系中吸納和借鑒了西方醫學倫理學,特別是生命倫理學的許多觀點、理論、內容、案例和方法,與中國學者自身的研究成果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中國醫學倫理學的學科體系。中國醫學倫理學在迄今為止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在構建具有中國自身文化特色的醫學倫理學方面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但是醫學倫理學如何形成中國的文化特色和倫理精神,并將這種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醫學倫理思想付諸醫學實踐,將是中國醫學倫理學界和醫學界長期和艱苦的工作。
我們還應該注意到,醫學領域無國界的國際化特征,勢必帶來醫學倫理學在很多方面認識和標準上的普適性和全球性。信息化社會帶來的文化傳播和流動,文化的傳統性受到強烈沖擊。在這樣的趨勢面前,需要不斷地調整對醫學倫理學與傳統文化關系的認識,才可能處理好繼承傳統文化與借鑒外來文化的問題,從而推動醫學倫理學更合理地、更深入地認識和對待社會文化所具備的不可替代的基礎性作用。
4醫學倫理文化的接受與對傳統文化的反作用
傳統文化對醫學倫理學的影響,另外一條途徑是醫學職業主體在職業實踐中的習得和堅守。文化對一個特定領域的影響固然是文化發展客觀規律性使然,主體對傳統文化的接受也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因素。醫學倫理學從來都是一個充滿文化競爭、文化沖突的領域,醫務工作者在對醫學倫理思想、原則和規范的認知和接受過程,實質上是對文化的認識和接納過程。傳統文化并不是以一種文本或者標記的形態出現在醫學倫理學中,而是滲透在醫學倫理學思想和理論中,這些思想和理論又通過若干倫理原則和規范等體現在對醫務工作者行為的約束和要求上。醫務工作者從內心深處接受并踐履醫學道德規范,首先需要在文化層面認同和接受醫學倫理學提出和確立的價值觀念、道德認識和倫理標準。醫務工作者在對待醫學倫理原則和規范上,只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是真正的理解和接受,這一過程是學習并接受傳統文化的過程,當醫務工作者的醫學道德認識達到一定的境界,傳統文化所倡導和確立的醫學道德價值觀念才可能扎根于醫務工作者的內心世界并成為他們醫療實踐行為的指南。
摘要:現代室內空間里各種造型、裝飾、陳設等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這些不同風格的現代室內設計以科學技術為依托、文化藝術為內涵,它的發展往往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這些文化元素植根于人們的意識中,經歷史沉淀,不可回避地顯現在人們的生活中。
關鍵詞:室內設計 儒家文化 道家文化 傳統符號 色彩
一、室內設計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1.室內設計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從橫向維度來看,無論何種風格的設計,都有著特定的精神和文化心理結構,是在一定的文化語境中展開和完成的,因而反映著不同的價值和審美觀念,體現出當時的文化風貌。從縱向維度來看,任何時代的室內空間設計都是與當時的生產力和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2.傳統文化影響了室內設計。盡管有些現代設計師,尤其是那些具有前衛意識的設計師,時時聲稱要拋棄任何傳統,認為自己的作品是無傳統的,但實際情況不可能如此。即使最反傳統的設計師,也必須以傳統作為反面的參照物來定義與演繹自己的思維。設計從來就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從媒介、語言、表現手法等顯性傳統到對設計認識的文化心態、思維方式、審美觀點等隱性傳統,均有意無意地影響著每一位室內設計師。
3.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使當代的設計師擁有前人不曾具備的條件。計算機的應用、信息的發達,使設計的作品具有更強的時代感。但作品手段上的豐富代替不了人們意識上的回歸,室內設計師必須從與人類密切相關的效用方面來考慮作品所具有的優良質地和溫情。我們要創作出具有高雅格調的室內空間環境,必然會遵循“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創作之道,否則就不可能讓受眾感覺到相應的審美意象。
二、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及其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
中國傳統文化在其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儒、佛、道三家在相互斗爭、相互融合中推動著中國文化的繁榮和發展。而無論歷史上或當代的中國設計作品,無不受其影響。
1.儒家之中庸合一
孔孟之道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首先,儒家重視天人之和的哲學理念所提供的人與自然和諧一致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成為中國設計師所恪守的設計哲學,并構成了中國傳統設計最基本的哲學內涵。一些品牌的房地產室內設計,就十分注重模山范水、象天法地,運用人力巧奪天工,再造自然之美,又盡量不露人工斧鑿痕跡,達到雖由人作,宛如自然的天人相親、天人合一的審美境界。其次,儒家這種中庸的思想,在裝飾文化中也得到了應用。比如家居,不做任何裝修,會顯得簡陋、落后而無生氣,雕琢過分又顯得俗膩。恰到好處的裝修則爽心悅目,既能鼓舞精神,利于身心,又能端正心態,克制欲望,不做過分地奢求,使景情相生,物界上升為精神境界。
2.道家之玄虛飄逸
老子認為,美在道,而道之本性在自然,即自然而然,所謂“道法自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老子的“道”呈虛空無名之狀,不是邏輯、理性、語言可傳達的,它超出人的各種感覺和語言世界之外,它所借重的不是語言,而是通過超語言的意象符號系統來實現,所以具有抽象性和超驗性。而道家文化應用在室內設計上,主要是豐富了中國建筑室內的空間內涵。在空間中創造出許多虛實的圍合,如彼此交錯、穿插、共享,如建筑的門窗,將室外景色引入室內;通過傳統的用色手法、質樸古雅的材質及傳統的裝飾視覺符號等,引人入情入境入性,品味開闊、簡淡、謙和、寧靜、疏朗。
3.佛教之禪中沉寂
禪宗是由于佛教文化東漸,在中國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個中國佛教宗派。它提倡通過個體的直覺體驗和沉思冥想的思維方式,從而在感性中通過悟境而達到精神上的一種超脫與自由。在禪宗看來,規定性越小,想象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勝多,只有簡到極點,才能留出最大限度的空間去供人們揣摩與思考。最近幾年,在古典與現代、中式與西式的各色家具中,具有禪意的家具攝取了古典家具的雅致與現代家具的簡約,利落的線條、純凈的色彩,配上富有東方意味的圖像,頗能營造寧靜舒適的居家氛圍。
三、繼承傳統文化的室內設計方法
時代的發展有其基本的脈絡,需要設計注入新的靈魂與血液。因此,很有必要將傳統與現代美學及設計理念融入到設計中。
1.傳統符號的運用
中國的傳統符號主要有:具有傳統象征內涵和比喻意義的圖案和紋樣;古代傳統圖騰紋飾;傳統宗教紋飾符號。這些傳統符號,有的是前人在生產勞動、建造居所時的經驗與智慧的累積,有的則是精神生活的追求與體現。在當代,這些符號仍有著積極的實用意義,直接運用這些傳統符號作為裝飾元素,是營造傳統的文化室內環境的有效手法。一般的手法有:抽象簡約,這種手法是對傳統形式的整體或局部,進行藝術加工提煉與抽象簡化,其原則是可失傳統之形而不失傳統之韻,使傳統的儒、道、禪中的某一種文化,在結合現代的功能與技術的基礎上,得到延續與發展。
2.色彩與光的處理
色彩通過視覺作用于心理,常常影響人的情感,左右人們的精神和行為。色彩本身沒有絕對的美或不美,但對室內空間的色彩搭配來說非常重要。處理色彩的手法有:一是類似色,即色相環上相鄰不遠的兩色,如黃和橙,紫紅和紫,藍和紫綠(青)等。類似色彼此接近,統一而稍有變化。二是對比色,即將兩種較遠色相配得和諧,也就是常說的“補色原則”,紅花綠葉愈見嬌艷,這是因為兩者互為補色的緣故。而光影是色彩的另一種呈現方式,光影的存在總是以具體顏色載體而存在的。光影在室內空間中也是直接或輔助傳達傳統信息的有效元素與工具。
3.空間與家具陳設的回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