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6:28:17
序論:在您撰寫勞動教育課程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
新時代背景下,要落實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其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關鍵在于教師。勞動教育教師只有具備良好的專業特質,才能勝任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真正實現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
一、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的內涵
從事不同行業的人,有著不同的專業特質。所謂特質是指一種可表現于許多環境的、相對持久的、一致而穩定的思想、情感和動作的特點,它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和行為傾向,具有抽象性、穩定性、相對性和結構層次性等特征[1]。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特質就是指勞動教育教師所具有的穩定、持久而獨立于情境的心理特征[2]。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只有具備從事勞動教育教學工作所必需的、特有的品質,才能勝任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在工作中有所作為。
二、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專業特質的主要表現
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的專業特質是由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新時代對勞動教育的要求所決定的。根據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特點和符合的要求,筆者認為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特質主要有高尚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強烈的學習意識,以下展開具體論述。
(一)高尚的職業道德
職業道德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所應遵循的基本規范。教育是塑造學生靈魂的事業,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才能更好地培育學生。勞動教育教師的職業道德規范主要表現如下。1愛崗敬業能夠充分認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高度認同勞動教育教師職業,熱愛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對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2關愛學生具有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全身心關心愛護每一名學生,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體差異,相信學生的潛能,努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3育人為本,因材施教牢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培養學生形成勞動價值觀,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能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努力為每一名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
(二)豐富的專業知識
教師的專業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支持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教育最終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不僅影響著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而且影響著學生的學習[3]。勞動教育教師要具備的專業知識主要有以下幾點。
1扎實的教育知識
勞動教育教師的教育知識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具有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是開展勞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和前提。教師要熟練掌握教育教學基本原理,特別是要把握好知、情、意、行相統一的勞動價值觀形成規律,按照教育教學規律開展教學活動,還要準確把握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采取合理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2精深的學科知識
勞動教育學科知識主要指勞動教育教學的概念、原理、理論、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具體包括勞動教育的歷史發展、勞動教育的性質和基本理念、勞動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勞動教育的形式與方法、勞動教育的途徑與評價、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以及勞動的相關知識等。它是教師進行正常教學、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教師要精準掌握勞動教育相關學科知識。
3豐富的學科教學知識
學科教學知識是教師運用學科知識進行教學活動的載體和基礎,具有實踐性、工作性、情境性、隱蔽性、綜合性的特點,是教師專業知識最核心的表現。勞動教育教師要從勞動教育的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方面系統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本質要求,掌握勞動教育課程開發的方法和教學策略,充分了解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特點,然后將這些學科知識、教育教學方法知識及學生知識加以內化,融合于自己的思考中,運用于教學中,不斷優化教學。
(三)過硬的專業能力
1課程規劃設計能力
勞動教育課程教學不像其他學科教學那樣,有課程標準、教學用書、教學參考書等可以依據和參考。也就是說,勞動教育課程沒有具體的體系化或校本化的目標和內容設計,它只有《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作為指導。那么如何確定校本化的勞動教育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實施模式和評價策略?這就需要勞動教育教師進行規劃和設計。勞動教育課程規劃能力就是教師在《綱要》指導下,基于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以及對學生學習需求和可以得到的校內外課程資源分析,構建具有學校特色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能力。其既包括對學校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的規劃設計,也包括對學年(學期)課程和具體勞動項目的規劃設計。課程規劃設計能力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準確把握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二是能準確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勞動素養現狀及需求,并能對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價值分析,做到充分利用;三是能確立校本化的勞動教育目標,包括學校目標、學期目標、主題目標、活動目標等;四是能構建基于目標的課程內容體系,做到科學安排、有所側重、因地制宜、凸顯特色;五是能探索出適合學校實際、滿足學生需求的課程實施和評價模式。
2課程實施能力
課程目標的達成關鍵在于課程的有效實施。課程實施能力是指教師在《綱要》指導下,將勞動教育的相關要求付諸行動,并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性心理特征。勞動教育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主要包括組織協調能力和活動指導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是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因為勞動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精心組織活動和及時協調各種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創設有效情境,調動學生參與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能及時發現學生勞動中存在的問題,組織學生有序有效開展勞動;三是能及時協調學科間、校內校外間,以及家庭、學校、社會間的關系,確保勞動教育順利進行?;顒又笇芰κ侵附處熢趯W生勞動中,能對學生的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習慣等及時給予指導,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教師的有效指導是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活動指導能力要求教師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能熟練掌握各種勞動技能,即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認真學習和熟練掌握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做勞動教育的行家里手;二是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三是能及時發現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恰當地給予指導和幫助;四是能指導學生及時進行交流反思,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3勞動實踐能力
勞動實踐能力主要指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勞動教育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勞動素養。從一定程度上講,教師的勞動實踐能力決定了學生勞動素養的高低。教師的勞動實踐能力主要表現在:一是能清晰地講解勞動的意義、價值,以及勞動的知識技能;二是能正確、規范地使用勞動工具;三是能熟練掌握勞動技能,即能熟練掌握所指導的勞動項目的流程和技能;四是示范操作要科學規范,即能按照技術規范和流程進行示范操作,做到科學規范。
4課程評價能力
課程評價能力是指勞動教育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師自身課程實施情況的診斷評價能力,包括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和自我評價與改進的能力。勞動教育教師綜合評價學生的能力包括對學生的學習現狀、學習與發展結果的診斷評價能力。教師要能利用多種方式、渠道收集評價信息,對評價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和反饋改進作用;能做到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有機結合。自我評價與改進的能力是指教師對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自我認識和反思,從而實現自我素質的提高和專業自主能力的發展。教師要能制訂出具體明確的、可操作性強的自我評價指標體系;能通過多種途徑收集診斷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能充分利用自我評價結果不斷改進教學,促進自身專業成長。
5課程資源開發能力
課程資源開發能力是指勞動教育教師在校本化的勞動教育目標指導下,在分析學生年齡特點和需求基礎上,對校內外勞動教育課程資源進行分析、開發和利用的能力。勞動教育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課程,它沒有現成的教學內容,它的課程資源廣泛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之中,需要教師善于發現和開發勞動教育課程資源。因此,教師要具有課程資源開發意識,及時發現課程資源,并能合理利用,使之成為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的重要條件。
6教育科研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指勞動教育課程教師在勞動教育教學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深化課程實施和實現自身專業成長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勞動教育教師專業能力的核心,是教師實現自身專業成長的關鍵能力。教師要能善于發現課程實施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并及時將問題轉化為要研究的課題;能對研究課題進行規劃,制訂科學合理的研究方案;能進行文獻綜述與分析,找到已有成果的優點與不足;能在勞動教育教學實踐中利用科學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研究,并整理分析信息得出研究結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從而達到改進教學、促進自身專業成長的目的。
(四)強烈的學習意識
長期以來,由于多種原因,勞動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勞動教育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勞動教育教師不愿從事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對勞動教育教學工作思考得少、研究得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專業水平低。而新時代勞動教育對勞動教育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樣就形成了勞動教育教師專業水平不高與新時代勞動教育對教師的高要求之間的矛盾。為了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勞動教育教師應具有強烈的學習意識,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把學習當作一種不懈的精神追求和行為習慣[4]。勞動教育教師要認真學習關于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各種指導文件,深刻領會文件精神,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性質、理念、目標、內容、實施策略、評價方式等,積極探索全面落實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路徑和方法;要緊跟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準確把握新時代勞動工具、勞動技術、勞動形態的新變化,創新勞動教育內容、途徑、方式,增強勞動教育的時代性;要認真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和心理學理論等,不斷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努力做終身學習的典范??偟膩碚f,勞動教育教師要肩負起新時代勞動教育賦予的使命,就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豐富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強烈的學習意識。這就是新時代勞動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特質。
參考文獻:
[1]成有信.十國師范教育和教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中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關鍵詞:新課程;信息技術;高中課堂教學;改變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3-0099
新課程理念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要求2001年6月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將信息技術列為必修課程,并與同年下半年開始啟動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制定,并于2003年1月6日審議通過了《普通高中技術領域(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標準》)。信息技術課堂中,如何有效地組織教學活動來實現目標,使用什么樣的方法才能適應課程的要求,是信息技術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信息技術新課程模塊結構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包括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總學分為2+2+(x),其中必修2學分,科目內選修2學分,跨領域選修x學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術基礎”一個模塊,2學分。它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相銜接,是信息素養培養的基礎,是學習后續選修模塊的前提。選修部分包括“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和“人工智能初步”五個模塊,每個模塊2學分。選修部分強調在必修模塊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重建構,是信息素養培養的繼續,是支持個性發展的平臺。模塊內容設計既注重技術深度和廣度的把握,適度反映前沿進展,又關注技術文化與信息文化理念的表達。
二、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改革
1. 歸屬于技術領域
過去一直用勞動技術作為技術課程的唯一形式,并且偏重勞動,輕視技術。實際上,技術教育不能等同于勞動教育,技術課程的目標不是培養一定的專門技術,而是培養學生合理地和創造性地使用技術的思維方法,了解技術本身的原理、科學與技術的關系及社會與技術的關系。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就是由過去的側重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傳授轉變為傳授給學生獲取知識的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激發學生創造性的能力,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由被動吸收轉變為主動獲取,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能動性。
2. 基礎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相結合
新課程改革后,實行了高一階段基礎必修課程和高二階段選修課程相結合的模式,實際上,這是一種新課程管理的具體體現。就我國現實情況來看,普通高中課程管理權力逐步分散,從上到下實行中央、地方和學校三級管理,這樣,中央能統一調控課程,地方和學校又有很大的自由度、選擇權,既可以保證全體學生獲得廣泛而堅實的文化科學基礎知識,又能促進他們全面、個性化地發展。
3. 課程內容上有很大的調整
新教材分為高一必修:信息技術基礎;高二選修: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算法與程序設計、數據管理技術和人工智能初步。涉及面很廣,又不失靈活性,在教材內容的編寫上,淡化了操作步驟和理論知識的描述,轉而提高了過程與方法的引導,最終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是科學現代化發展下產生的一門電子化技術,強調學生個性化發展及創造性才能的發揮。其中,“互動、開放”的課堂教學管理模式能夠有效提高專業素養,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促進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有充分的空間來體驗信息技術給生活帶來的各方面的便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擴展其創造思維。自律是指學生能夠自覺給自己施加準則,達到自我控制的能力。傳統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控制和決定著課堂紀律,而且必須課前預先安排教學活動,課堂學習完全在教師的計劃之中,這種規劃的課堂學習不適合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信息技術課程的中心是學生,學生在自己操作、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問題、發現問題,互相討論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師應該給予解答和引導,而不是在強迫紀律下,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獨特想法得不到教師的認可。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學過程示例
第一章是信息技術入門;第二章是計算機操作系統;第三章是文字處理系統;第四章是網絡基礎與運用。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先學第二章,通過上機操作熟悉計算機的特點及應用,而后學習第一章理論知識。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按照《中小學計算機課程指導綱要》的要求,從小學、初中均應開設計算機課,但實際情況是,許多小學、初中都未開設計算機課程。因此,在高一開設計算機課,學生既有新鮮感的一面,更有缺乏基礎知識的一面。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高一年級,利用上課的時間,講授鍵盤指法、漢字輸入等基礎知識,并向全校學生介紹計算機基本知識及計算機在社會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加了學生在這方面的知識,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機意識。
多用舉例對比,講清基本概念在講授“計算機基本知識”這章時,除講清楚概念外,多采用舉例對比。講“信息技術的特點”時,為了講清“信息的依附性”,筆者舉了令狐沖在思過崖崖壁上學習劍法的事例,講“信息與人類的關系”時,筆者將去年我軍海、陸、空三軍演習中的原始森林生存實驗做為練習題,把學生分成小組,每個組自行討論選擇物品完成實驗,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了基本概念。
我國從21世紀初期開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該說順應了這一趨勢。“技術”成為高中新課程方案中單獨設立的八個學習領域之一,新課程方案提出了具體的教育改革的目標,也提出了具體的實施創新教育的途徑:在普通高中引入技術教育內容,強調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來提高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這是新課程的一個亮點。但是,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技術教育還存在許多不足,特別是在基礎教育中,技術教育并沒有引起真正而廣泛的重視。由于歷史的原因,技術教育一直是我國普教的短板。
作為一所以科技教育為辦學特色的省一級重點中學,臺州市第一中學積極探索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新路徑。自2010年以來,學校依托僅一墻之隔的椒江職業中專的教育資源開設“職業技能實踐課程”,“試水”普通高中職業技能教育,開創了普職優勢資源整合實施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嶄新模式。
一、普職資源整合的動因
普職資源整合,即通過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機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學校的資源,以實現普職學校的攜手合作、資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實施此項活動過程中,職業學校和普通中學建立結對關系。其中,職業學校負責向結對的普通學校無償提供特色專業實驗、實訓場地、圖書館,為普通學校學生開展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提供物質條件,為普通學校師生開展職業教育政策解讀、職業意識培養、特色專業介紹活動,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術課程提供兼職專業教師和必要的教學設施。此種普職資源整合源于臺州一中開展的“學一門生活中的技術”活動,是臺州一中分別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團委、學生會組織實施的實踐活動,目前已成功舉辦兩屆?;顒右约磳⑸敫叨昙壍母咭粚W生為對象,安排4天時間在職業中專集中進行職業技能實踐課程學習?;顒舆^程如圖1所示。
經過兩年多的磨合與發展,該活動已逐步向規范化的選修課程體系發展,派生出多個項目設計類和學科拓展類課程,在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師資配備及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從新課程以及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角度分析,臺州一中嘗試普職資源整合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綜合素質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實際本領和能力。它包括人應具有的一般能力——認識能力、實踐能力和社交能力、專業技術能力或職業技能、創造能力。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其實質就是解決“高分低能”“重知輕能”的問題,故必須確立“能力為本”的觀念。由于高考的壓力和認識上的誤區,長期以來,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學教育,而對于技術教育則相對忽視,即使開設了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研究性學習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等技術教育課程,也往往理論講得多,動手做得少,“應試”痕跡非常明顯。由于缺乏必要的實踐操作機會和實際技術體驗,學生難以將技術課程真正學好,并且導致了動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實驗會考時發現,有些高二學生竟弄不清螺旋燈泡(或卡口燈泡)的兩個接線端在哪里,能自己連接或修理家庭照明電路的學生不到5%。這與新課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職業高中雖然在辦學體制、培養模式、教育目標、生源基礎等方面都與普通高中存在著巨大差異,但是它注重實踐操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成熟的技術教育模式。借鑒職業高中的技術教育經驗,無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比重、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捷徑。
(二)為了在普通高中滲透職業技術教育,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認知
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擇業觀、職業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但是,不少學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機械重復訓練和應對考試上,幾乎沒有開展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認知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對什么是職業、對各種具體職業的認識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這會導致學生將來選擇職業時迷茫、不安,更談不上選擇一個符合自己興趣、愛好和特長的職業了。普通高中學生滲透職業技術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學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在開設職業技能課程方面,職業高中擁有如專業師資、場地、設施設備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備的實踐教育資源優勢。普職資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學生滲透職業教育、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認知的一條重要途徑。
(三)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的路子,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階段是學生個性才能顯露、人生發展選擇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個體發展已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勢;同時,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轉型速度的不斷加快,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和全方位的特點。但一直以來,普通高中“一切為了高考”的傾向十分嚴重,“千校一面”,缺少辦學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質化的格局。普通高中這種單一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模式與學生、社會的多樣化需求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普職資源整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技術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不僅包括良好的技術知識結構,嫻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強烈的探究精神、豐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設性的批判和創造力,其核心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技術設計等活動,技術課程應能成為激發學生探究、批判和創造欲望的良好載體,使學生的創造潛能、批判思維得到有效開發,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加強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學校間的合作,將職高的一部分專業技術課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更好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益嘗試。
二、普職資源整合項目與課程的開發
普職技術教育資源各有優勢,可以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這是普職資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礎。作為普通高中,臺州一中擁有大量的理論教育資源,但是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和資源設備卻相對較少。椒江職業中專則擁有大量的實踐教育資源,從專業設置來看,有數控、化工、電工與電子、機械加工、汽車維修、計算機等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專業;從專業實訓設施來看,有數控機床、電工電子實驗室、機電一體化設備、計算機軟硬件設施等。這些實踐教育資源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相關學科構成了普職資源整合項目,比如:通用技術、物理課程可與電子、電工、機械等專業整合;信息技術課程可與計算機相關專業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除了以上各專業外,還可與裝潢設計、平面設計等專業整合。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項目的基礎上,普職兩校合作開發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職業技術選修課程,如電工技能、鉗工制作、電子商務、企業網站設計和制作、多媒體技術與動畫制作、計算機安裝與維修、汽車實用技術、快樂數控、局域網絡搭建、藝術手工、創意廣告設計等。這些課程突出了技術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授課教師以高級技師、高級工、技術能手等具有專業技能強項的職高師資為主,能夠較好地滿足教學的需求,彌補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不足。與此相應,兩校建立了菜單式與自主式相結合的選課機制,為學生提供每周4課時、一學期40課時的職業技術選修課程菜單,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報名自主選課,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實施。
兩校還成立了校本課程領導小組、研發小組、實施與評價小組、審議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完善選課、學分認定、檔案管理、教師考核、課程評價等管理制度,以確保普職資源整合的順利開展。
三、 普職資源整合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相關問題探究
普職資源整合為普通高中更好地開展技術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作進一步探討。比如,我們要認識什么是技術教育,在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術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與職業技術教育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在普職資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目標定位是什么,等等。這是保證普職資源整合順利實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職資源整合中必須理清以下幾組關系。
(一)“技術教育”與“勞動技術教育”的關系
“勞動技術教育”一直是我國普通高中進行技術教育的主導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響依然十分強大。所謂“勞動技術教育”,人們通常將其理解為“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不可否認,所有的技術都是各種形式的勞動的技術,因此,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常常附著一定程度的技術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教育與勞動教育有著重合相通之處。但是,歷史上人們對“勞動技術教育”的認識更多地傾向于對學生進行勞動態度、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勞動體驗的教育,基本上屬于德育范疇,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術”因素,也大多側重于簡單技能的培養。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普通高中的技術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產勞動教育的階段,其范疇應包括技術本質、技術與社會、技術與環境等技術發展理念。我國高中新課程方案中不再設“勞動技術”科目,而設立“技術”領域,就是這種理念的體現?!凹夹g教育”提倡的是一種思想,要求學生理解: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只有技術的發展,才可能推動社會前進;而技術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術的創新。這種認識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去關注社會生活、學習、生產等一切社會實踐活動,從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的癥結,去思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新課程背景下普職資源整合最大的意義并不僅僅是為普高學生敲敲打打練技術提供場地和資源設備,也不僅僅是通過實踐活動的參與使學生樹立起勞動的觀念,而是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技術體驗,更好地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技術探究能力、反思能力與創造能力,從而促進其對技術的理解,激發其創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術對社會、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如果離開了這個立足點,普職資源整合就將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據。
(二)“技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
由于在日常語言中人們常常將科學和技術混淆起來,這就容易導致誤解,似乎科學與技術是同樣的事物,技術教育存在于科學教育之中。實際上,科學和技術在本質上并不屬于同一個概念?!翱茖W教育是關注科學技術時代的現代人所必需的科學素養的一種養成教育,是將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作為整體的體系,使其內化成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為的教育過程,從而使科學態度與每個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讓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現代文明中交融貫通?!保?]科學的作用在于理解,技術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實施。但是,科學和技術又像一對連體雙胞胎,既相互依賴,又相互促進。一方面,科學構成了當今多數技術產品的基礎;另一方面,技術又為科學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進了科學的發展,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獨特品性。一般來講,前者具有認識功能,后者具有應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術教育而言,它是一個既要動腦構思、設計,又要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是一個將高中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技術應用的試驗場;是一個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運用技術原理和工具手段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技術教育活動使學生對于技術過程、方法和常見的技術設計、結構等具有基本的技術意識和眼光,形成技術思維。普通高中長期以來注重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則嚴重滯后,這為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職業技能課程留出了空間。如果不能認清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獨特品性,就不能準確、全面地把握普職資源整合對于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意義。
(三)“普通高中技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
職業教育,顧名思義即傳授某一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點在于它不是以傳遞原理性知識為主,而是以傳授技能、技巧、技術性知識為主。由于技術與職業的緊密聯系,技術教育成為職業教育的主要內容,成為職業教育的特色與標志,因此職業教育也常被稱作職業技術教育,但它的目的是應對職業的需要。雖然普通高中的技術教育也具有職業入門教育的意義,但在普通高中開設職業技能類選修課并不等同于職業教育的職業定向,即它不是為了讓學生學到系統的專業知識,也不是為了掌握專業技能或通過技能等級考試,更不是為了學生就業,而是要通過普職資源整合這個平臺來轉換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學習模式?!凹夹g課程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課程,它著力發展的是以技術設計與應用為基礎的技術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它力圖使青少年的知識、技能和對科學的理解結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學生對技術思想和方法的領悟和運用,對技術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術素養’。這一課程目標的確立,突破了傳統的以‘單純勞動’或‘技能培訓’為主要取向的目標模式,以全新的內容體系實現了我國技術教育課程目標的根本轉型?!保?]一方面,要通過“做中學”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成就感,提升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找到生發學科興趣的研究點。因此,普職資源整合不能單純地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機械地疊加在一起。
綜上所述,在普職資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術教育一方面要加強與職業技術教育的互動,打通使用職業技術教育資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應當保持自身的獨特品性。作為普通教育的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術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獨特知識領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養專門技術人才,而是要發展學生以問題解決能力為核心的技術素養,以便為將來進入技術的社會做好準備。雖然在普職資源整合中也滲透了勞動意識教育、職業技能教育等因素,而這些因素也可以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但是其最終的目標在于通過這個多元化的技術教育平臺,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技術經歷和技術體驗,并以此為臺階促進他們技術思維的發展和技術素養的提高,而這正是普職資源整合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p>
參考文獻:
作為一所以科技教育為辦學特色的省一級重點中學,臺州市第一中學積極探索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新路徑。自2010年以來,學校依托僅一墻之隔的椒江職業中專的教育資源開設“職業技能實踐課程”,“試水”普通高中職業技能教育,開創了普職優勢資源整合實施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嶄新模式。
一、普職資源整合的動因
普職資源整合,即通過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機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學校的資源,以實現普職學校的攜手合作、資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實施此項活動過程中,職業學校和普通中學建立結對關系。其中,職業學校負責向結對的普通學校無償提供特色專業實驗、實訓場地、圖書館,為普通學校學生開展綜合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提供物質條件,為普通學校師生開展職業教育政策解讀、職業意識培養、特色專業介紹活動,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術課程提供兼職專業教師和必要的教學設施。此種普職資源整合源于臺州一中開展的“學一門生活中的技術”活動,是臺州一中分別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團委、學生會組織實施的實踐活動,目前已成功舉辦兩屆?;顒右约磳⑸敫叨昙壍母咭粚W生為對象,安排4天時間在職業中專集中進行職業技能實踐課程學習?;顒舆^程如圖1所示。
經過兩年多的磨合與發展,該活動已逐步向規范化的選修課程體系發展,派生出多個項目設計類和學科拓展類課程,在課程的開發、實施、評價、師資配備及教學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從新課程以及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角度分析,臺州一中嘗試普職資源整合基于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一)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比重,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綜合素質在行動中表現出來的實際本領和能力。它包括人應具有的一般能力——認識能力、實踐能力和社交能力、專業技術能力或職業技能、創造能力。實施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其實質就是解決“高分低能”“重知輕能”的問題,故必須確立“能力為本”的觀念。由于高考的壓力和認識上的誤區,長期以來,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學教育,而對于技術教育則相對忽視,即使開設了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研究性學習以及綜合實踐活動等技術教育課程,也往往理論講得多,動手做得少,“應試”痕跡非常明顯。由于缺乏必要的實踐操作機會和實際技術體驗,學生難以將技術課程真正學好,并且導致了動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實驗會考時發現,有些高二學生竟弄不清螺旋燈泡(或卡口燈泡)的兩個接線端在哪里,能自己連接或修理家庭照明電路的學生不到5%。這與新課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職業高中雖然在辦學體制、培養模式、教育目標、生源基礎等方面都與普通高中存在著巨大差異,但是它注重實踐操作,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成熟的技術教育模式。借鑒職業高中的技術教育經驗,無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比重、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捷徑。
(二)為了在普通高中滲透職業技術教育,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認知
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擇業觀、職業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但是,不少學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對學生進行知識的機械重復訓練和應對考試上,幾乎沒有開展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認知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對什么是職業、對各種具體職業的認識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這會導致學生將來選擇職業時迷茫、不安,更談不上選擇一個符合自己興趣、愛好和特長的職業了。普通高中學生滲透職業技術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要求。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學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在開設職業技能課程方面,職業高中擁有如專業師資、場地、設施設備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備的實踐教育資源優勢。普職資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學生滲透職業教育、增強學生對未來職業認知的一條重要途徑。
(三)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的路子,滿足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階段是學生個性才能顯露、人生發展選擇的關鍵時期,學生的個體發展已呈現出多元發展的趨勢;同時,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產業轉型速度的不斷加快,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呈現多樣化和全方位的特點。但一直以來,普通高中“一切為了高考”的傾向十分嚴重,“千校一面”,缺少辦學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質化的格局。普通高中這種單一的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模式與學生、社會的多樣化需求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普職資源整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技術素養的內涵十分豐富,不僅包括良好的技術知識結構,嫻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強烈的探究精神、豐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設性的批判和創造力,其核心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技術設計等活動,技術課程應能成為激發學生探究、批判和創造欲望的良好載體,使學生的創造潛能、批判思維得到有效開發,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加強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學校間的合作,將職高的一部分專業技術課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樣化辦學、更好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益嘗試。
二、普職資源整合項目與課程的開發
普職技術教育資源各有優勢,可以相互補充,相得益彰,這是普職資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礎。作為普通高中,臺州一中擁有大量的理論教育資源,但是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和資源設備卻相對較少。椒江職業中專則擁有大量的實踐教育資源,從專業設置來看,有數控、化 工、電工與電子、機械加工、汽車維修、計算機等與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專業;從專業實訓設施來看,有數控機床、電工電子實驗室、機電一體化設備、計算機軟硬件設施等。這些實踐教育資源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相關學科構成了普職資源整合項目,比如:通用技術、物理課程可與電子、電工、機械等專業整合;信息技術課程可與計算機相關專業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除了以上各專業外,還可與裝潢設計、平面設計等專業整合。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項目的基礎上,普職兩校合作開發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職業技術選修課程,如電工技能、鉗工制作、電子商務、企業網站設計和制作、多媒體技術與動畫制作、計算機安裝與維修、汽車實用技術、快樂數控、局域網絡搭建、藝術手工、創意廣告設計等。這些課程突出了技術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授課教師以高級技師、高級工、技術能手等具有專業技能強項的職高師資為主,能夠較好地滿足教學的需求,彌補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不足。與此相應,兩校建立了菜單式與自主式相結合的選課機制,為學生提供每周4課時、一學期40課時的職業技術選修課程菜單,組織學生通過網絡報名自主選課,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實施。
兩校還成立了校本課程領導小組、研發小組、實施與評價小組、審議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完善選課、學分認定、檔案管理、教師考核、課程評價等管理制度,以確保普職資源整合的順利開展。
三、 普職資源整合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相關問題探究
普職資源整合為普通高中更好地開展技術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臺,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問題需要作進一步探討。比如,我們要認識什么是技術教育,在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術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與職業技術教育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在普職資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目標定位是什么,等等。這是保證普職資源整合順利實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職資源整合中必須理清以下幾組關系。
(一)“技術教育”與“勞動技術教育”的關系
“勞動技術教育”一直是我國普通高中進行技術教育的主導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響依然十分強大。所謂“勞動技術教育”,人們通常將其理解為“勞動教育”和“技術教育”。不可否認,所有的技術都是各種形式的勞動的技術,因此,在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常常附著一定程度的技術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教育與勞動教育有著重合相通之處。但是,歷史上人們對“勞動技術教育”的認識更多地傾向于對學生進行勞動態度、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勞動體驗的教育,基本上屬于德育范疇,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術”因素,也大多側重于簡單技能的培養。事實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普通高中的技術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產勞動教育的階段,其范疇應包括技術本質、技術與社會、技術與環境等技術發展理念。我國高中新課程方案中不再設“勞動技術”科目,而設立“技術”領域,就是這種理念的體現。“技術教育”提倡的是一種思想,要求學生理解: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只有技術的發展,才可能推動社會前進;而技術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術的創新。這種認識可以使我們的學生去關注社會生活、學習、生產等一切社會實踐活動,從中發現問題,明確問題的癥結,去思考、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養成良好的習慣。因此,新課程背景下普職資源整合最大的意義并不僅僅是為普高學生敲敲打打練技術提供場地和資源設備,也不僅僅是通過實踐活動的參與使學生樹立起勞動的觀念,而是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基礎上使學生獲得技術體驗,更好地培養其問題解決能力、技術探究能力、反思能力與創造能力,從而促進其對技術的理解,激發其創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術對社會、環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如果離開了這個立足點,普職資源整合就將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據。
(二)“技術教育”與“科學教育”的關系
由于在日常語言中人們常常將科學和技術混淆起來,這就容易導致誤解,似乎科學與技術是同樣的事物,技術教育存在于科學教育之中。實際上,科學和技術在本質上并不屬于同一個概念。“科學教育是關注科學技術時代的現代人所必需的科學素養的一種養成教育,是將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作為整體的體系,使其內化成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為的教育過程,從而使科學態度與每個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讓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現代文明中交融貫通。”[2]科學的作用在于理解,技術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實施。但是,科學和技術又像一對連體雙胞胎,既相互依賴,又相互促進。一方面,科學構成了當今多數技術產品的基礎;另一方面,技術又為科學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進了科學的發展,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獨特品性。一般來講,前者具有認識功能,后者具有應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術教育而言,它是一個既要動腦構思、設計,又要動手操作的實踐過程;是一個將高中的科學知識轉化為技術應用的試驗場;是一個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運用技術原理和工具手段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技術教育活動使學生對于技術過程、方法和常見的技術設計、結構等具有基本的技術意識和眼光,形成技術思維。普通高中長期以來注重科學教育,技術教育則嚴重滯后,這為新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職業技能課程留出了空間。如果不能認清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獨特品性,就不能準確、全面地把握普職資源整合對于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意義。
(三)“普通高中技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
職業教育,顧名思義即傳授某一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點在于它不是以傳遞原理性知識為主,而是以傳授技能、技巧、技術性知識為主。由于技術與職業的緊密聯系,技術教育成為職業教育的主要內容,成為職業教育的特色與標志,因此職業教育也常被稱作職業技術教育,但它的目的是應對職業的需要。雖然普通高中的技術教育也具有職業入門教育的意義,但在普通高中開設職業技能類選 修課并不等同于職業教育的職業定向,即它不是為了讓學生學到系統的專業知識,也不是為了掌握專業技能或通過技能等級考試,更不是為了學生就業,而是要通過普職資源整合這個平臺來轉換普通高中技術教育的學習模式。“技術課程不是單純的技能訓練課程,它著力發展的是以技術設計與應用為基礎的技術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它力圖使青少年的知識、技能和對科學的理解結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學生對技術思想和方法的領悟和運用,對技術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術素養’。這一課程目標的確立,突破了傳統的以‘單純勞動’或‘技能培訓’為主要取向的目標模式,以全新的內容體系實現了我國技術教育課程目標的根本轉型。”[1]一方面,要通過“做中學”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成就感,提升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找到生發學科興趣的研究點。因此,普職資源整合不能單純地將普通高中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機械地疊加在一起。
綜上所述,在普職資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術教育一方面要加強與職業技術教育的互動,打通使用職業技術教育資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應當保持自身的獨特品性。作為普通教育的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術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獨特知識領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養專門技術人才,而是要發展學生以問題解決能力為核心的技術素養,以便為將來進入技術的社會做好準備。雖然在普職資源整合中也滲透了勞動意識教育、職業技能教育等因素,而這些因素也可以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但是其最終的目標在于通過這個多元化的技術教育平臺,使學生獲得一定的技術經歷和技術體驗,并以此為臺階促進他們技術思維的發展和技術素養的提高,而這正是普職資源整合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p>
參考文獻:
勞動技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途徑,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本文著重論述勞動技術課的德育功能問題。
一、德育不能離開勞動教育
我們說,任何一種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實現都會有適合它的表現形式和載體。隨著時代的變化,德育同樣需要新的育人方式。對于學校教育而言,課堂教學還是最主要的德育方式。課堂教學既有理論學習,又有實踐活動,其中,勞動技術教育課程的設置、學科地位以及德育功能是不可忽視的,勞動技術教育課程是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的重要途徑。
我們知道,勞動創造了人,成就了人的發展。教育的起源在于勞動的社會分工。而德育則起源于對人的態度,對勞動分工的態度。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勞動技術課承載著培養創新型國家建設所需要的人才的基礎作用。而德育需要貫穿到學科教學中,挖掘學科本身的德育價值,并在實踐中得以深化、升華,這是德育有效性的理性選擇。而勞動技術課便是實施德育的有效載體。德育需要多元化的實踐形式,也只有在多元化的實踐中才能深化,才能升華,才會更加具有實效性。
二、“以勞育德”理念的時代性
(一)勞動是人的第一實踐活動
“以勞育德”是我國教育工作者在勞動技術課的長期教學中形成的重要理念和經驗結晶。勞動承載著社會生活方式、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塑造著人的勤奮、責任心、誠實、正義、紀律、嚴謹、自信、向善、創新等品性和德性。勞動是社會肌體的最好防腐劑,是人生經驗積累、成長、成熟、成功的端點,勞動的過程是錘煉人意志的過程。每個人需要學會欣賞勞動的美,感悟勞動中的文化,深刻體味勞動對人格的完善和歷練。正像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我們的勞動教育理想是,要使每一個人早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這樣一種勞動,在這種勞動中能夠最充分、最鮮明地展示他的天賦才能,并給他帶來精神創造性的幸福?!?/p>
(二)素質教育,德育為先
德育是對人的品德的一種教育行為和實踐要求,德育是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是對“真、善、美”主流社會價值目標的認同教育,是對“溫、良、恭、儉、讓”人生文明態度的提倡。素質教育就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德行是做人的基礎,勞動是人一切活動的基礎。20世紀美國進步主義教育者納什也曾認為:“當孩子們在一起共同勞動而解決問題和參與民主過程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就在理性地學習道德德性?!庇纱丝梢姡瑒趧蛹夹g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道德孵化”、“道德養育”的功能,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
(三)以勞育德
目前,勞動技術教育缺乏制度性規定,沒有在教育方針的表述中得到真正的體現。“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素質教育的實施遇到了來自各個方面的阻礙,從而導致學生只知知識方面的學習,而忽視勞動技能方面的培養。而教育專家蘇霍姆林斯基早就認為:“在‘勞動素養’這個概念里,不僅包括完善實際技能和技巧,掌握技藝,而且包括勞動活動在人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包括勞動創造活動的智力充實性和完滿性、道德豐富性和公民目的性。勞動素養還指一個人達到了這樣的精神發展階段:他感到缺少為大眾謀福利的勞動就無法生活。勞動作為一種高尚的道德鼓舞力量充實著他的生活,并且從精神上豐富著集體的生活?!敝逃?,南京師范大學心理與事業發展咨詢中心主任錢煥琦教授通過自己的研究指出:如果不給今天的孩子進行普通勞動者教育,艱苦奮斗教育,孩子既缺乏吃苦的經歷,又缺乏遭受挫折的準備,他們是很難具備良好的素質的。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濟先生認為:“勞動教育既是貫徹教勞結合教育方針的重要措施,又對啟智、育德、健體和益美有著重要作用。從我國教育的現實情況來看,又是加強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對于解決當前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更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三、勞動技術課與其他學科的協調發展中的德育作用
(一)正確理解德、智、體、美、勞五育的關系
“德育是人全面教育的核心”是指德育居于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內核,其他各育則圍繞它相互滲透、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人的教育的有機整體。在這個“有機體”中,德育為人的精神成長承擔著“種子”的作用,其他各育則是人精神成長的養分,德育則滲透在其他各育之中,引領其他各育的精神方向,其他各育又深化著人的行為培養和精神發展。怎樣理解“五育”的關系――以勞育德、以勞增智、以勞健體、以勞益美、以勞促新?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教授陳桂生指出:“我們不能忽視教育的核心問題――‘立’什么‘德’,‘樹’什么‘人’,即教育應該培養什么樣的人。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僅影響著個體的發展,還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健康l展。反思當前學校教育實踐可以發現,學校培養人的目標大多不是成‘人’,而是成‘材’、成‘器’,這無疑會阻礙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展。學校培養人才的目標首先應該是成‘人’,一個和諧的‘人’,一個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發展的‘人’,即使他資質不夠,能力平平,但倘若他能夠通過教育從生活中獲取自己的幸福和快樂,那我們也可以認為這樣的學校教育就是成功的?!睆埑邢认壬J為:“勞技教育是影響人的素質的根本問題?!鳖櫭鬟h先生認為:“創新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動腦與動手的結合?!比说娜姘l展教育雖然從理論上把人的教育分為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等方面。但這并不意味著學校教育或人的教育就是按照這幾個方面獨立進行的。人的身心發展具有整體性,是一個有機的系統,人的每一種活動都是人的各種素質的綜合表現。
(二)勞動技術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和途徑
勞動技術課程貫徹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倡社會主義勞動原則,現代勞動技術課是融知識性、實踐性、技能性、教育性為一體的一門課程,它蘊涵著勤奮的精神、堅強的意志、勞動的快樂、學習的方法、智慧的啟迪以及勞動美感、技術思維、工具意識、規則意識、質量意識、環保意識、團隊意識等勞動素養教育的內容。所以,它最能培養孩子的優秀品質。在教織物洗滌,烹飪,花卉與盆景課程時,積極啟發學生認識勞動的重要性,教育學生要熱愛勞動,樹立以勞動為榮,以不勞動為恥的觀點。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用自己的勞動來服務自己,服務他人,將來更好地為讓會創造財富,為人類服務。實踐證明,在教學過程中,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還可以激勵學生刻苦學習其他學科的知識。
總結:我們的德育教育如果缺少和淡化了勞動技術教育,對培養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將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勞動技術教育的課程內容包括了科學文化的品質、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以及技術文化、技術思維和人文精神。勞動技術教育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潛在媒介,具有傳播先進文化的本質屬性。我們需要優先發展教育,需要科學發展教育,所以必須重視勞動技術課的德育作用。
參考文獻:
[1]納什.德性的探詢:關于品德教育的道德對話[M].李菲,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
關鍵詞:大學生 創業素質教育
引言
必須承認的是,我國從1999年開始的高校大幅度擴招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加之適逢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高校培養機制的滯后與用人單位要求的差距和大學生自身的觀念和素質等原因,造成了大學生就業問題難上加難。為此,本文以創業素質教育的內涵為切入點,分析加強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的必要性,提出加強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的途徑。
一、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的內涵
創業、素質、能力等是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問題研究的基本范疇。因此,我們首先需要理清這些概念的基本內涵。
㈠ 對創業素質的基本認識
一般認為,創業就是創業者對自己擁有的資源或通過努力能夠擁有的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從而創造出更大經濟或社會價值的過程。素質是指個體本來的性質或素養,是在實際表現中得以綜合展示的個人知識、修養、能力諸要素之和。
㈡ 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的定義
創業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最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面向21世紀國際教育發展趨勢研討會》上提出。會議認為,開展創業教育對于培養具有開拓性和個人首創精神、創業能力以及技術、社交、管理技能的人非常重要。[1]大學生是最具創新、創業潛力的群體之一,他們是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對其進行創業教育是高校適應經濟社會和國家戰略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高校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
基于此,我們認為,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是高校以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其創業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為依歸,以創造性和開創性為基本要求,以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從而培養他們未來從事創業實踐活動所必備的知識、能力、品質等的素質教育。
二、加強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在當代社會,加強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不僅僅是應對大學生嚴峻就業形勢,解決他們就業問題要求,更是大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要求。
第一,加強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是應對大學生嚴峻就業形勢,解決他們就業問題要求。我國高校在擴招后,由于沒有為高校大學生吸納做好充分的準備,使得4年后高校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顯得來勢洶洶,措手不及。
第二,加強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是大學生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創業需要綜合素質,特別需要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通過開展創業素質教育,可以開發和提高大學生的創業基本素質,從而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和創業能力等,使其成為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三、加強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的途徑
前面提到,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必須以“創造性和開創性”為基本要求,以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為主要載體。因此,加強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必須從幾個方面著手:
㈠ 高校要樹立創業素質教育的觀念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以應試教育為培養模式,培養出一大批千人一面的沒有個性與創造性的人才。隨著我國經濟的深入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要求,高校教育必須從應試教育向創業素質教育轉變,要改變專業對口的靜態就業觀,確立就業就是不斷創業的動態過程的人才觀。
對于教師而言,要樹立培養學生創業意識的觀念。所謂創業意識,指的是在創業實踐活動中對創業者起動力作用的個性意識傾向,包括創業的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觀等要素。
對于學生而言,要認識到,考研和就業不再是未來職業的唯一選項,而能自主創業更不失為一個理想的選擇。這就要求,學生在學校教學、課外實踐活動中,要積極培育自己的創業素質。
㈡ 構建創業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在構建創業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方面,要重視教學計劃和課程結構體系的制定和設計。
第一,在教學計劃的制定方面,要從大學生入學開始就開設創業課,傳授創業思想,并保持創業教育在時間和內容上的連續性,逐步深入,直到學生畢業。
第二,在創業課程設置內容上,要融合基本理論、案例分析和模擬練習,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
第三,在創業課程結構體系的設計上,學校相關教務部門要制定科學的創業課程結構體系。
㈢ 重視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創業能力
我們認為,創業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特性就是實踐性。因此,我們在進行創業素質教育的實踐教學時要把握好以下3點:
第一,要加強教學計劃內的實踐環節,如科研實驗、專業實習、軍事訓練、勞動教育、就業指導等。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情景模擬教學,增加到企業的參觀考察的機會,帶學生參加社會調查,強化實訓教學。
第二,要加強教學計劃外的實踐活動,如校園文化活動、專業技能競賽、大學生創業大賽、各類型的文化指導服務、青年志愿者活動等。除此之外,更要加強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實踐教學的重要方式,可以積極探索各種各樣的合作模式,如聘用企業在職人員為兼職教師、企業人員來校做講座等。
參考文獻:
[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的使命:面向2l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動綱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21
[2] 潘美意,楊立君.高職學院創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6):87
【關鍵詞】體育教師;責任意識
前言:課程意識影響著教師對整個教育活動體系的認識與理解,也影響著教師對整個課程系統的認識、理解與處理方式。具有課程意識的體育教師往往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對待體育教育活動體系中的各個子系統和教育要素,不會僅僅把課程視為教學內容。如美國課程理論家平納和格魯梅特就認為,課程是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個體“履歷經驗”的重組,是學生生活世界獨有的東西。他主張不要從設計、教材、學程等角度來談論課程,而要從學生過去經驗和未來精神解放的角度來討論課程。
一、體育課程的概念及內涵
(一)體育課程是一門學科
我國學者吳志超等人認為:“體育課程是以發展學生體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的一種特殊的教學課程,它與德育課程、智育課程、美育課程、勞動教育課程相配合,共同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是整個學校教育的一個方面的課程?!敝艿歉叩热苏J為:“體育課程是指與實現學校教育目標,配合德智美全面發展,并以發展學生體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為主的特殊課程。”他在評論說,“這一界定比較強調學習體育運動的知識與技能,但對學生的活動與體驗關注不夠。
(二)體育課程是活動
我國一些學者認為,體育課程主要是相關體育教育活動的組合,如于小霞認為:“體育課程是納入學校教育計劃的體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泵衩鹘淌诘热苏J為:“體育課程是在學校指導下,為了使學生能在身體、運動認知、運動技能、情感和社會方面和諧發展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他在評論時說:“這一界定主要是強調了有計劃、有組織的體育活動,而對學生的體驗與經驗關注不夠?!?/p>
(三)體育課程是諸課程的整合
根據他對上面體育課程含義總結和評說,他認為:“體育課程是整個學校教育課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體育課程’了一般的科學文化知識課程比較具有鮮明的運動認知性、生活教育、情意性等課程特點,它是綜合性課程?!北砻髁梭w育課程內涵的復雜性、區域性或情境性、辯證性和尊重不可一言喻性等后現代的課程特點。
二、課程意識概念及內涵
課程意識本質上是一種主體價值張揚的意識,是師生創造力彰顯的意識。”“從一定意義上來說,課程意識主要是指向教師教學觀念的,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的內在力量,直接影響教師的教學思路和行為方式,從而決定著教學的價值取向。因此,強化課程意識,把教學作為師生互動的過程、課程創生的過程,成為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共同關注的課題?!闭n程意識關注教學的價值問題,即關注人本身,關注教學究竟是為了什么的問題。人們的教育行為總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或觀念支配,不同的教育行為,反映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或觀念。不同的課程意識和課程觀念都會反映在每一個教師的具體教學行為之中。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校和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質量和水平。同時,教師對課程系統的理解與把握乃至創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師的課程意識狀況和課程建設能力水平。
三、體育課程實施的忠實取向觀對體育課程意識影響
衡量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基本標準是課程實施過程實現預定課程計劃的程度。實現程度高,則成功,否則就是失敗。因此,量化研究成了主要方法,甚至是惟一方法。開發各類具有一定信效度的科學評價方法。因為,他們相信越是開發和利用在技術上高度復雜的方法,就越能準確測量課程實施的程度。課程變革的計劃的制定者與計劃的實施者之間是單向線性過程,強調課程變革的決策者和計劃制定者對課程實施者的控制。教師對課程知識的創造和選擇沒有真正的發言權。
四、學科觀念對體育教師課程資源開發影響
以前對課程的理解就是學科,而且是文本形式的,這種對課程的理解就導致了嚴格規范教學內容的準則,規范的是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實際要學生學到什么。并且,按照學科組織內容,各學科之間具有明顯的界線。在教學上,按照學科分門別類地進行教學。這些,忽視學科之間的聯系,導致體育教師與其他學科的教師之間,與班主任之間,以及與學生家長之間的聯系較少,有的甚至不聯系現象。忽視學生的發展和培養需要以整體的教育思想,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相互協作,而是各自為政的浪費資源現象。
五、結語
體育教師要加強學習先進的課程理念,提高思想認識,把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通過學習,認識到課程不僅僅是文本、計劃,還有教師和學生在課程中創造的一個個鮮活的事件,而這正是體現教師和學生主體性解放和創造能力的展示,這才是課程的靈魂。認識到課程的價值負載和體育健康課程的有機整體性、生成性,以便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藝。
參考文獻:
[1]季瀏主編,體育(與健康)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