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6:28:17
序論:在您撰寫企業經營環境的微觀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企業環境管理行為 影響因素 環境會計 現代生產函數
一、企業環境管理研究現狀
1、企業環境管理行為概念
在許多企業環境行為的相關研究中,對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并未有明確定義,多數學者認為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即為企業環境行為或者企業環境行為的結果,而張勁松(2008)認為企業環境管理行為是指企業對來自利益主體的壓力而采取的應對手段的總稱。周曙東(2011)則把其界定為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把環境保護的責任和義務落實于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這些已有的企業環境管理行為的定義主要強調對企業自身環境影響的控制和消減。根據微觀經濟學理論,企業作為現代組織體系中重要的成員,追求效益最大化是其最終目標。同時,我國相關政策法規規定,環境行為是指組織基于其環境管理目標和原則等,對自身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管理的結果。結合現代社會對企業履行環保責任的要求,本文將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定義為企業在實現自身目標的過程中,對那些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的企業行為所進行的管理。
2、企業環境管理研究視角
目前,企業環境管理行為研究可以分為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在定性方面,多數學者是從企業環境行為相關利益群體、影響因素以及產生機制等視角進行研究的。蘭竹虹(2008)、孟慶峰(2010)等就從政府、公眾、市場伙伴以及企業內部因素等角度來研究企業環境行為。從政府角度主要是討論企業對各種政府法規和政策的遵從情況;從公眾與市場角度主要研究企業對公眾、市場產生的環保要求的響應;從企業內部視角則主要是研究企業作為自負盈虧的經濟主體,其在環境保護投入與經濟效益之間的博弈。李富貴,甘復興等(2007)從相關的市場導向、制度措施、知識等影響因素方面進行了企業環境行為分析,并認為可以基于這些方式來誘導企業落實環境管理政策措施。而張勁松(2008)則通過把企業行為影響因素分成內外兩大類,通過各子類不同組合,形成企業行為決策的不同情境。當組合條件有利于企業發展時,企業可能更傾向于選擇積極的環境管理行為;當內外環境惡化時,企業考慮到自身環境管理成本等問題而采取不作為態度;而當企業能夠正常運轉時,企業則履行著不自覺的環境保護義務。這說明企業環境管理行為與企業所處的經營環境具備協同關系,形成AA特點的行為反饋機制,即好的經營環境,企業會傾向于采取有利環境保護的策略;差的經營環境,企業則傾向于采取不利于環境保護的策略,縮減企業經營管理成本。周群艷、周德群(2000)根據企業行為環境友好程度,把企業環境行為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和不自覺三類,并進一步分析了各類性質環境行為的產生動機。此外,對于企業環境行為的管理,王軍(2009)采取主、客體研究,對企業環境行為的主客雙方,企業和環境資源進行了分析,他認為企業環境行為的管理應該從強制性的制度措施和柔性的價值倫理兩方面著手。在實證研究方面,國外的研究比較充分,國內由于無論是政府、市場還是公眾,對于企業環境行為的要求大多數都是原則性的,很少有具體量化標準,對于企業日常經營管理的指導性也有限??紤]到獲取數據的途徑和方式比較有限,學界目前主要是結合企業財務方面的相關數據,通過企業環境成本、企業績效、企業環境行為實施頻數等因素與企業的財務指標建立回歸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劉艷娜、林偉明等(2011)通過對100家上市公司進行實證分析得出了企業環境行為與企業所有制形式、公司規模等因素的關系。賀燦飛、高翔等(2010)采取典型研究的方法,通過對昆明市環保部門重點監督的污染企業進行研究,也得出了企業所有制、分行業的企業經營期等因素與企業環境保護投入水平的關系。
總體上,目前企業環境管理行為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層面的定性研究,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影響因素的系統性研究不足,研究深度不夠;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比較缺乏,企業環境管理預警機制與決策機制還有待建立。
二、傳統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微觀研究
1、傳統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微觀影響因素
學界對于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影響因素已有所關注,但對這些因素的系統性研究還不夠,對影響因素作用機理的認識和利用也比較欠缺。目前影響因素的關注焦點主要有政府政策、法律規范、利益相關者、公眾與社區以及企業規模與企業所有制等,這些影響因素可分為宏觀與微觀兩類。其中,微觀影響因素主要是與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決策密切相關的因素,如企業經營績效指標、公司制度等。盡管在實證和定性方面,學者對企業環境行為微觀影響因素都有所研究,且得出相關結論的依據是企業會計利潤,但單純的會計利潤目標往往會導致企業的短期行為。由于企業成長性、企業規模等衡量指標也是基于企業會計信息得出的,我們可以把傳統的基于企業會計利潤核算的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微觀影響因素分為企業會計利潤核算、企業生產函數、企業規模、企業成長性與行業壓力五個主要方面。
(1)企業會計利潤核算。傳統的基于會計利潤的企業經營核算僅僅從經濟活動的角度反映了企業的經營狀況,并未把環境資源消耗及其帶來的環境收益情況納入會計利潤的核算之中。同時,由于缺乏對企業環境行為影響的核算,企業會計信息對于企業和管理部門進行決策的參考價值大大降低,甚至會適得其反,導致企業采取一些過激的破壞環境的行為。短期來看,這種核算方式導致營利性企業大量的短期行為;長期來看,這會使得著眼于長期發展的、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投入較多的企業,由于其環境友好行為并未得到經濟上或者政策上的補償和認可,其實施環境管理行為的熱情和動力將逐步消退。
(2)古典生產函數。按照西方經濟學理論,企業的生產函數是指既定的生產技術條件下,生產中所使用的各種可行生產要素的組合和可能達到的最大產量之間的技術聯系。企業的生產函數公式如下:
Q=f(L、K) (1)
其中,Q是指產量或產值;L是指投入的勞動力生產要素;K是指投入的資本生產要素。
微觀經濟學理論證明,實際的產量與投入生產要素的數量在一定范圍內呈正向關系,這就導致傳統企業產出的增長往往是依靠加大資源投入這種粗放的生產方式。而由于自然生態環境的公共物品屬性和外部不經濟性,使得這種不友好的生產方式帶來的負面影響在會計利潤衡量標準下,在很大程度上并未內化為企業的環境成本。環境資源產權的不明確性也使得企業這種依靠加大投入來增加產出的生產方式并未得到應有的懲罰。同時,政府作為環境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監督者,在長期經濟發展優先的戰略取向上,未能對企業行為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這也使得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的環境管理行為基本上是消極被動的或者是不自覺的。
(3)企業規模負效應。孟慶峰、李真(2010)參考國外學者的實證研究成果,認為企業規模是改善企業環境行為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劉燕娜、林偉明等(2011)對收集到的上市公司的數據進行實證研究也得出結論,公司規模與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實施頻數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張英華、張建宇等(2010)指出:“只有實現規模經濟,企業環境友好運營才能得以開展?!备鶕?011年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情況的相關統計數據,在近900份報告中,屬于國有控股企業的占45.2%;其次為民營企業,占24.4%;外資及港澳臺企業占13.7%。由于國有企業相對規模都較大,而企業環境管理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所以這些數據在某種程度上也驗證了企業環境行為與企業規模呈正向關系。盡管如此,由于傳統企業管理是在古典生產函數模型和企業會計利潤核算等理論的指導之下進行的,即規模越大,投入生產要素越多,會計利潤就越豐厚,進而企業進一步加大對傳統生產函數所需生產要素的投入,包括環境資源和環境代價的投入。這導致了傳統企業管理過程中,企業規模在企業環境管理行為方面產生了惡性循環。當然,企業規模的這種負效應不一定在企業的整個生命周期都存在,但可以接受在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前,這種效應將持續存在的這一觀點。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就說過,經濟學家和會計人員習慣把污染和對環境的傷害當成“外部性”問題,所引發的環境代價更多的是由整個社會而不是污染者自身單獨承擔。這導致企業都缺乏不污染的動力,因為不必承擔污染成本,污染越嚴重的企業反而越具有“競爭優勢”。根據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其又進一步強化了環境不友好行為產生動機。當然,對于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后企業環境管理行為才與企業規模呈正向關系這一結論,與目前學界實證研究結論即企業環境管理行為與企業規模呈正向關系有所背離,可能是因為目前研究數據的來源主要是具有一定規模的上市公司,而對于大量處于創業初期的中小型企業,其環境管理行為是否與企業規模呈正向關系很值得商榷。國外學者就曾通過對全球中小制造業企業的研究發現,相比大企業,微型企業在履行環境保護義務方面,態度往往更為消極。中小企業規模在一定范圍內增長時,其環境管理行為的改善并不明顯。同時,相關研究者也指出,不同的企業經營環境、規模對于企業環境行為的影響也有著一定差異。
(4)企業成長性影響。2011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中,超過70%的企業屬于成長型企業,數量達到670 家。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企業良好的成長性可能促使企業更加注重企業環境管理乃至企業社會責任,即形成AA行為響應模式。從博弈論和機會成本的角度來看,由于企業目前的成長性良好,任何不利于維持目前經營狀況的企業行為都有著巨大的機會成本,因此企業決策往往會從長計議,更多決策者可能會放棄“搭便車”或是“機會主義”心理,在日常經營管理中嚴格落實國家的法律法規,保護企業成長所處的內外環境。
(5)企業所屬行業。我國學者的實證研究成果發現,企業所屬行業是影響企業環境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賀燦飛、高翔等(2010)對昆明市相關企業的實證研究發現,盡管總體上企業經營時期長短與其環境保護行為不存在顯著關系,但對化工行業的研究表明,企業經營時間越長,會更好地履行環境保護責任。而2011年中國企業通過各種途徑的社會責任報告中,主體以制造業企業為主,占比達52.8%;其次是金融保險行業、傳播與文化產業。可見,企業所從事行業的整體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對企業環境管理行為產生了一定影響。制造業之所以如此重視企業社會責任,可能是由于他們當中多數都涉及進出口貿易,與國外貿易合作伙伴的相關協議要求他們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也可能是由于制造業對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性的長期忽視帶來的環境負債的償還,整個社會以更嚴格的標準來監督管理制造業?;ば袠I則可能由于行業特殊性受到環保部門嚴格監控和公眾的密切關注,企業不得不在環境行為方面嚴格執行國家的相關標準。張英華等(2010)把制造業環境友好運營的演進歷程分為了環境依賴階段、環境忽略階段、環境適應階段與環境友好階段,目前制造業正處于環境好友階段。并認為由于生態環境形勢的日益嚴峻,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消費者,都要求整個制造業能夠研究和利用既能滿足經濟發展,又能降低或避免對環境污染與破壞的理論與生產制造技術??梢?,行業協會或者行業標準對企業環境管理行為有著一定的積極影響。
2、傳統企業環境管理微觀決策機理
基于企業會計利潤核算的企業環境行為微觀影響因素中,古典生產函數和企業規模對企業環境管理產生著消極作用,而企業成長性與行業壓力對企業環境管理產生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傳統企業環境管理過程中,企業主體往往是被動地進行企業環境管理,主動性管理缺乏。企業主要通過企業會計核算獲取企業規模、企業成長性以及生產運作實際的相關信息,在行業標準和外部壓力的雙重作用下,企業管理層尤其是高層管理人員和相關領域專家等共同搭建企業環境行為決策平臺,并借此推動企業履行環境保護責任。這種決策機制的不足在于尚未在企業環境管理與企業經營績效之間建立起正向反饋機制,決策效率與效果都有待提高。
三、現代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微觀研究
1、現代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微觀影響因素再認識
(1)企業環境會計核算。企業會計利潤核算的片面性要求現代企業進行環境會計核算。在環境會計理論研究與實務領域,歐美等發達國家起步較早,居于世界前列。在這些國家的有關企業環境核算與報告中,提出了相應的環境會計報表和環境報告書制度。我國環境保護工作起步晚,國內學者對于環境會計的定義多數是借鑒國外相關定義。學者李永臣(2005)把環境會計分為宏觀環境會計和企業環境會計,并引用了徐泓在《環境會計理論與實務的研究》中對環境會計的定義:“環境會計作為會計的一個分支,其基本程序與財務會計一樣,包括確認、計量和報告。通過確認、計量、報告,將環境事項確定為一項環境會計要素,并用貨幣確定其金額,最后編制環境會計報告,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崩铎o江(2003)定義環境會計為對企業的環境保護活動及有關環境事項進行確認、計量和評價,并對其結果進行報告的行為。郭玲(2003)指出環境會計是指將會計理論和環境理論相結合,把環境資源也看成企業的一種投入資源,采用多樣化的計量方式,將其內化為企業的經營管理成本。這些定義基本都包括了環境會計的要素和計量方式等的研究以及具體的環境會計實務模式。由于企業環境會計核算與報告提供了有關企業在環境行為方面的信息,從而促使企業以更先進的理念作為指導,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履行相應的責任與義務,實現綠色績效的目標。因此,企業環境會計核算是納入了企業環境行為實施情況的科學核算方法,其核算結果能夠更全面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經營實際,從而為企業決策者提供相比單純會計利潤核算更可靠的決策依據。盡管我國在環境會計領域的研究和實務還不足,但進行企業環境會計核算是我國企業進行科學管理的必由之路。因為只有這樣,企業才有可能化消極管理為主動管理,償還過去僅僅把企業看做是營利性組織而留下的環境債務,進而把生態和社會問題轉化為企業的發展機會,實現企業更長遠的價值目標。
(2)現代企業生產函數模型。微觀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只要將短期的消費者利益最大化,就可以促進企業財富增長。管理學大師德魯克對這一觀點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在一個變化和創新都很迅速的時代,這一觀點沒有多少理論基礎,必須通過對自身生產力和競爭力的長期關切來平衡對消費者利益的短期關切”。由于傳統企業生產函數導致了粗放型的生產模式,生態環境資源稀缺的日益凸顯和公眾環保意識的普遍加強要求建立現代企業生產函數模型,以更符合現代競爭市場的理念來指導現代企業進行生產運作?,F代生產函數如公式2所示。
Q=f(L、K、E) (2)
其中,Q是指產量或產值;L是指投入的勞動力生產要素;K是指投入的資本生產要素;E是企業環境成本。
同時,企業環境成本是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實施頻數的增函數,見公式3。
E=g(B) (3)
其中,B是指企業環境友好行為實施頻率。
根據現代生產函數模型企業產出Q將是企業環境成本的增函數,而企業環境成本E又是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實施頻數的增函數,即企業產出Q是企業環境友好行為的增函數見公式4。
Q=f(L、K、g(B)) (4)
其中,Q是指產量或產值;L是指投入的勞動力生產要素;K是指投入的資本生產要素;B是指企業環境友好行為實施頻率。
結合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環境,只有現代生產函數才是真正符合現代市場和企業經營管理實際的生產函數?,F代企業生產函數的建立,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改變,它將從理念上顛覆古典生產函數對經營管理者根深蒂固的影響,促進企業采取更多的集約型經營管理行為,按照現代生產函數模型,這些企業環境行為又將反過來促進了企業更好地進行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益。
(3)企業規模正反饋。基于現代生產函數模型,企業管理者認識到企業環境行為在降低企業成本和增加企業利潤方面的積極作用,大量引進或研發綠色生產技術,普及綠色管理理念。企業環境會計核算制度的確立,又使得企業會計信息能夠更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因此,企業采取越多的環境保護行為,企業經營績效就越好,就更有信心根據現代生產函數理論,加大對各種企業環境管理行為的投入,即企業規模促進了企業環境管理行為的發生,而企業環境行為又進一步增加企業產出,促進企業規模的擴大。
(4)企業管理層素質。企業管理層作為工業社會所獨有的實現經濟增長的經濟器官,由于其決策行為對企業各方面的重要影響,他們的自身素質以及對環境保護所持態度極大地影響著企業環境管理行為。這可能是由于高素質管理者往往會在更長遠的決策情景中進行企業相關決策。國外學者的研究結論表明,企業成員尤其是高層管理者的個人素質會影響企業環境行為。因此,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實施情況的改善可以從提高管理層素質著手,加強企業管理者對企業環境管理行為的重視。
(5)綠色企業文化。羅賓斯認為,組織文化是指組織成員共有的價值觀、行為準則、傳統習俗和做事方式,是影響組織成員的行為方式。企業文化則是企業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企業價值觀、思維方式與行為準則等,它為組織成員普遍認可和遵循,其存在提高了企業成員的凝聚力,對企業成員的行為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綠色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為企業員工所接受的關于環境的基本認識和態度。在全球化的市場競爭背景下,企業若能建立起一種適合企業長遠發展的“綠色文化”,可以大大提高企業品牌形象,使企業產品深受市場偏愛,強化企業核心競爭力。
2、現代企業環境管理微觀決策機理
現代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微觀研究中,由于引入了企業環境會計核算,所以基于此的企業成長性、企業規模都是真實反映企業經營實際的會計指標,能為企業決策者提供全面的決策依據;企業主動建立的環境壓力預警機制和響應數據庫也大大提高了企業環境管理效率和質量。這都將促進企業環境行為的產生,而企業環境行為也通過企業良好成長性與不斷擴大的規模而得以回報,進而在企業環境保護與企業經營效益之間形成了正反饋機制,形成企業環境行為與企業效益之間的良性循環。同時,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實踐也補充著企業環境行為數據庫,并進一步促進預警機制的動態調整。改善后的企業環境管理微觀決策機理如圖1所示。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企業環境管理行為研究中,呈現了以下三個特點:第一,注重企業環境管理行為宏觀影響因素的定性研究;第二,企業環境管理行為通用的或者針對某一行業的評價指標或體系尚未建立;第三,實證研究比較缺乏,尤其是針對微觀層面影響企業環境行為的因素研究。由于指標體系的建立是以實證研究為前提,而實證研究是以微觀分析為基礎的,不能正確識別和表示企業環境行為的微觀影響因素,實證研究將沒有基礎可言。在整個企業環境管理行為決策機理的研究過程中,影響因素雙向作用的認識是基礎,企業環境會計理論研究是關鍵,現代生產函數的建立是具體落實。此外,企業環境壓力預警機制與企業環境行為數據庫可能是進行企業環境研究的一個切入點,而基于案例推理的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研究將是一個可供選取的研究方向。
(注:基金項目: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混合契約制度下企業環境管理行為決策機理及評價研究”(批準號:2009b136)。)
【參考文獻】
[1] 張勁松:資源約束下企業環境行為分析及對策研究[J].企業經濟,2008(7).
[2] 周曙東:企業環境行為績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中國國情國力,2011(11).
[3] ISO1400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環境管理體系規范及其使用指南[S].
[4] 蘭竹虹:企業環境行為的經濟分析[J].生態經濟,2008(5).
[5] 孟慶峰、李真等:企業環境行為影響因素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9).
[6] 李富貴、甘復興、鄧德明、徐兵:企業環境行為分析[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
[7] 周艷群、周德群:企業環境管理行為的動機分析[J].重慶環境科學,2000,22(1).
[8] 王軍:企業環境行為的經濟分析與倫理構建[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1).
[9] 劉燕娜、林偉明等:企業環境管理行為決策的影響因素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4(5).
[10] 賀燦飛、高翔等:城市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的環境行為—對昆明市企業環境行為的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0,17(7).
對于一個信息搜集者來講,最希望得到的就是直接可用的信息,可以直接揭示結果,比如軍事情報中很多間諜做的工作,就是拿到直接的答案,這樣的情報不需要加工分析,可以直接使用。雖然服務于企業的競爭情報工作不能使用諜報手段,也有可能拿到直接的結果,如美國競爭情報界的資深人士簡?赫林就講述過自己的經歷:“幾年前,我們想了解法國航空過夜公司的戰略規劃。當時我想,如果找不到,我就只有通過報刊雜志和其他零散材料來推測他們的規劃。誰知道我們在查詢當時還很不起眼的歐洲航天局數據庫時,竟然發現里面剛好有法國航天工業公司的計劃,我們很幸運,不必做分析就完成了任務?!钡@樣的機會并不多,大部分信息是需要分析之后才能指導行動。
什么是情報分析?情報分析即是將大量零散的,有時看起來似乎豪無意義的信息集中、研究比較和重新組合,從而發現新的意義的過程(《情報制勝》,曾忠祿)。也有人認為,情報分析是產生情報價值的一個步驟,在該步驟中為了確認相關事實、確定重要的關系以及產生重要的發現結果與結論,而對情報信息做出系統的檢驗。國際競爭情報界資深人士L?M?富德對情報分析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競爭情報有些象印象派畫家的畫,貼的很近看,你只看到不同色彩的斑點,沒有規則,沒有整體感。但如果你站遠一點看,你會看到整個圖畫、形狀、陰影和光線?!?/p>
情報分析需要方法
進行情報分析,必須有兩項基本功,一是要懂得方法論,二是要會使用工具。
方法論之重要取決于以下幾點:
1、我們需要了解的信息量很大大,而且我們要分析的事情很復雜;
2、一般情況下,我們不能得到直接的結果,大部分情況下,信息所反映的情況的真實性乍看起來可能不明顯。
3、基于個人智慧、經驗的判斷往往是危險的,固有的假設、成見與思維定勢可能影響辨別重要的事件,雖然有時候直覺很重要。
4、快速變化的環境提供了新的未知與不可知。
5、我們總要面臨我們所不熟悉的行業、問題或事件,而在這些方面我們一般沒有經驗可循。
對情報的分析,大的分類可以分為微觀分析和宏觀分析。微觀分析是企業在為某一產品或者市場制定戰略或者戰術規劃時對眾多市場力量的分析,既包括了公司無法控制的因素,也包括了公司可以控制的因素的詳細分析,通過對每一問題的分析,來預測外部因素對企業經營可能產生的影響。宏觀分析則與微觀分析相反,它是戰略規劃的一部分,是一個從上到下的決策過程。它既可以分析自身,也可以分析產業內的競爭對手。
分析工具包括了方法以及方法所衍生出來的工具。
任何一種成熟的工作都需要方法的支持,否則就難以凸顯其獨有的價值,情報分析有很多方法,有些是來自于情報學、有些來自于市場營銷、有些來自于戰略分析、有些則來自于管理學。諸多的方法來源于其廣泛的應用,據統計,其方法有100多種,常用的也有50多種,澳大利亞一位女士的書中談到了常用的22種情報分析方法。對于一個情報工作者來講,也許最重要的是要精通幾種常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這幾種方法應該是你所在的行業或者職位所必須的,而不一定要貪多,也沒有必要貪多,最重要的是這些方法要有效、而且運用的得當。
作為一個競爭情報工作者,了解以下方法似乎是有必要的,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方法中很少是競爭情報分析所獨有的,好象是來自各門各派,如果我們能夠理解競爭情報的最高境界是為競爭戰略服務,那么就比較容易理解這些方法了,因為這些方法中,很多和戰略分析有關。
【關鍵詞】現代企業;財務分析;經營管理
一、財務分析的含義和目的
財務分析是以會計核算和報表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為依據,采用一系列專門的分析技術和方法,對企業等經濟組織過去和現在有關籌資活動、投資活動、經營活動的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等進行分析與評價,為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經營者及其他關心企業的組織或個人了解企業過去、評價企業現狀、預測企業未來,做出正確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或依據的經濟應用學科。財務分析是有效推斷和把握企業的經營前景和發展趨勢、避免盲目投資、改善和防范風險的有效方法。其目的是評價過去的經營業績,衡量現在的財務狀況,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掌握企業生產經營的規律性。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隨著生產的發展、業務量的大小等遵循一定的規律性。不同的行業,對資金的占用、需求遵循不同的規律。比如商業企業,日常現金收支量大,商品周轉頻繁,而設備制造企業業務資金需求量大,資金周轉慢、需要的運營資金多,等等。財務分析就是要掌握和認識企業生產經營中資金運動的變化規律,為企業的財務管理和生產經營服務。
(二)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現狀和存在的問題。企業生產經營的規律性,具體反映在財務分析指標的各項數值中。通過數值的比較,可以發現經營管理問題,找出差距,為企業的經營決策服務。例如,資產負債率為 85%,說明企業的資金只有15%是所有者的資金。企業現金支付能力為負,說明企業面臨支付危機,必須進行短期融資活動,等等。通過財務分析,可以及時診斷企業的“健康”狀況,為企業的決策和日常管理服務。
(三)弄清企業的優勢和弱點,做到知己知彼,為企業在市場上開展競爭和制定發展戰略服務。企業的優勢和弱點,反映在企業償債能力、收益能力、發展潛力等各項指標數值上。通過分析有關指標,可認清企業的優點和弱點,制定經營管理策略和發展戰略。同時,通過比較、分析這些指標,還可弄清競爭對手的優勢和弱點,以便采取有效的競爭策略。
二、財務分析在現代企業應用中的作用
(一)開展財務分析可以總結過去,預測未來
通過對企業財務報表等核算資料進行分析,可以了解企業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和發展能力,便于企業管理當局及其他報表使用人了解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并通過分析將影響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微觀因素和宏觀因素區分開來,以劃清經濟責任,合理評價經營者的工作實績,并據此獎優罰劣,以促使經營者不斷改進工作。根據財務狀況的分析結果可監督企業貫徹執行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及稅金、利潤的完成及上繳情況。近些年我國改革不斷深入,政府對企業的管理也已由微觀轉向宏觀調控,因此,客觀有效的財務分析數據對于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經濟政策及判斷宏觀經濟運行情況有重要作用。
(二)財務分析可以綜合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
從微觀企業的損益表來看,企業的收益情況主要通過三個層次來反映:第一,經營收入扣除經營成本、管理費用、銷售費用、銷售稅金及附加等經營費用后的經營收益;第二,經營收益扣除財務費用后的經常收益;第三,在經常收益基礎上與營業外收支凈額的合計也就是期間收益。如果從經營收益開始就已經虧損,說明企業已近破產。即使期間收益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營業務或偶發事件所形成凈資產增加,如出售手中持有的有價證券及土地。但如果經營收益為盈利,而經常收益為虧損,可以說已經出現危機信號。這是因為企業的資本結構不合理,舉債規模大,利息負擔重。若經營收益經常收益均為盈利,而期間損益為虧損,可能出現了災害及出售資產損失等,問題不太嚴重的話,是可以正常經營。如三個層次收益均為盈利,則是正常經營狀況。
從微觀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來看,企業的財務狀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流動資產的購置大部分由流動負債籌集,小部分由長期負債籌集,固定資產由長期自有資金和大部分長期負債籌集,也就是流動負債全部用來籌集流動資產,自由資本全部用來籌集固定資產,這是正常的資本結構型;第二,資產負債表中累計結余是紅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資本被虧損吃掉,從而總資本中自有資本比重下降,說明出現財務危機;第三,虧損侵蝕了全部自有資本,而且也吃掉了負債的一部分,這種情況屬于資不抵債,必須采取措施。
(三)開展財務分析可以幫助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
財務分析為企業內部管理人員了解經營情況及方向、挖掘潛力、找出薄弱環節提供依據,為提高經濟效益、加強管理、提供可靠資料。企業的管理人員通過對其成本利潤的情況了解,及時發現企業存在的問題,進而采取對應措施,改善其經營管理模式,使企業經濟效益提高。
三、傳統財務分析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的應用
分析一個企業通常是從償債能力、營運能力和盈利能力三方面進行的, 傳統財務分析的主要內容基本是依托于會計報表項目對以上三個方面進行趨勢分析、結構分析和因素分析。如資產負債率、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保值率等相關指標,還有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存貨周轉次數、應收賬款周轉次數、總資產周轉次數、現金流動負債比率等。
從以上分析指標不難看出, 我國企業傳統的財務分析更側重于經濟現象的微觀分析, 缺乏從企業資本運營的角度來進行財務分析; 側重于貨幣領域的分析, 忽視了非貨幣領域的分析;側重于單一財務信息的分析, 忽視了與相關經營信息的結合分析; 側重于資金運作的分析, 忽視了企業資源分析; 側重于經濟事項的事后分析, 缺少有效的前瞻性分析。財務分析的適時性和快速反應能力滯后, 缺少對企業風險防范和發展潛力的分析。側重于財務指標的靜態分析, 忽略了企業經營的動態性。財務指標分析缺少可比性, 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缺乏, 經營者難以了解相關分析指標在行業中的地位。絕對指標與相對指標分析被割裂,過分重視相對指標而忽視絕對指標的分析。另一方面, 財務人員受業務知識單一限制, 缺少業務經營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也影響了自己的觀察力和分析力。
財務分析要向企業的經營管理層提供大量的、經常性的財務信息, 以提高和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服務。但由于傳統財務分析的以上局限性, 其分析內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管理層的需求, 它的使用價值被大打折扣。
四、應用于現代企業的改進的財務分析
現代企業財務分析是建立在新的理財環境及新的企業管理模式之上。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對企業財務分析提出新的要求,其分析的目的表現為既評價過去的經營業績,又衡量當前的財務狀況,還預計未來的發展趨勢。它以市場狀況及各種指標值和平均值等規范的資料為依據,既不受企業自身條件的限制,也不受外部個別因素變動的影響,從而能客觀地評價企業的營運能力、償債能力、獲利能力等適應市場的能力和企業財務運營的效果。最終為企業的現實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提供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財務決策所需的信息,同時為政府、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等提供相關信息。
(一)償債能力分析
在正常經營情況下,企業當期經營活動所獲得的現金收入,首先要滿足生產經營活動中的一些基本支出,如購買原材料與商品、支付職工工資、繳納稅金等,然后才用于償付債務。所以,分析企業的償債能力,首先應看企業當期取得的現金,在滿足了生產經營活動的基本現金支出后,是否有足夠的現金用于償還到期債務的本息。這里在分析償債能力時,沒有包括投資活動與企業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因為企業是以經營活動為主,投資活動與籌資活動作為不經常發生的輔助理財活動,其產生的現金流入量在總現金流入量所占比例較低,而且如果企業的經營活動所取得的現金在滿足了維持經營活動正常運轉所必須發生的支出后,還不能償還債務,資金來償債的話,籌措到新的資金,這說明企業已陷入了財務困難,很難籌措到新的資金必須向外籌措即使企業向外但債務本金的償還最終還是取決于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這是一種十分穩健的償債能力分析方法。
(二)企業營運能力分析
企業營運能力是指企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創造社會財富的能力,用來分析評價企業資產的利用程度和營業活力。資產利用程度的分析又稱資產運用效率分析,因此,企業營運能力分析又稱資產利用效率分析。企業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籌集的資金,在企業的生產經營中,具體表現為企業的各種資產,如貨幣資金、應收賬款、存貨、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無形資產等。企業資產運用效率的高低,或者是說企業的各種資產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直接關系到企業的償債能力和獲利能力。企業償債能力、獲利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渙于企業經營者對企業資產的有效運用程度。資產運用效率高,則各項資產周轉速度就快,資產變現的速度就快,這樣,企業就會有足夠的現金用來償付流動負債,因而其短期償債能力就強。資產運用效率高,各項資產周轉速度越快,企業就能取得更多的收入,收入越多,所獲利潤就越多,企業獲利能力就越強,那么企業就會有足夠的資金還本付息,其長期償債能力就越大。因此,無論債權人、投資者還是經營者都注重資產運用效率分析,而作為企業經營者,進行資產運用效率的分析就尤為重要,因為資產運用效率分析是評價經營者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
一般說來,如果一個企業經營不善,表現在資產管理方面必然是周轉速度減慢,而企業資產周轉速度減慢,必然造成企業銷售收入降低、利潤下降、資金供應緊張、財務狀況惡化。相反,如果一個企業銷售收入上升,利潤水平提高,表現在資產管理方面,必須是周轉速度加快。所以,各項資產周轉速度的快慢是衡量企業財務狀況、獲利能力,考核經營管理工作績效的一項重要指標。
(三)企業獲利能力分析
一般說來,企業的盈利能力只涉及正常的營業狀況。非正常的營業狀況,也會給企業帶未收益或損失,但只是特殊狀況下的個別結果,不能說明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在分析企業盈利能力時,應當排除(1)證券買賣等非常項目(2)己經或將要停止的營業項目;(3)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別項目:(4)會計準則和財務制度變更帶來的累計影響等因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的目標是為了獲取最優利潤,在分析評價企業利潤水平時,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評價。企業對盈利能力的分析,必須從生產經營業務盈利能力分析、資產獲利能力分析和每股盈利水平分析幾個方面進行。
結語
企業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作為一種信息源,能夠全面綜合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起到診斷的作用。 在實際工作中,應及時充實和完善企業財務分析指標體系,進行經常性的財務分析,防范財務危機,建立預警分析指標體系,加強財務活動的風險管理,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企業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促進企業效益最大化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李艷.完善財務分析指標體系之我見[J].科技通訊,2007,(30).
企業管理創新科學發展觀
企業管理是通過對本企業所處的市場、政治法律等外部環境有著準確判斷的基礎上,綜合協調企業內部人力資源、財務資源、企業文化等內部資源,充分挖掘內部潛力,采取一系列的激勵機制,通過協調、控制、計劃實施等一系列博弈,使企業達到良性、協調運轉的方式方法。而這樣的企業管理,必須符合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并順應潮流達到企業各體育社會的互利共贏。因此,企業管理創新必須是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創新,只有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企業管理才有生命力。
(1)企業管理創新要建立健全現代化的法人治理機構?,F代企業制度要求企業管理要有完善的、運作協調的法人治理機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等法人治理機構各負其責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而法人治理機構的構建,要充分建立在對企業內外部環境的綜合分析過程中,在這個分析過程中,要不斷進行創新,隨著社會經濟和宏觀市場以及微觀市場情勢的變遷隨時對企業的法人治理機構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企業的發展需要。影響企業發展的宏觀因素包括企業發展的政策法律環境、企業所處地域的政治性傾向、區域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影響,風俗習慣、民族宗教等可能對企業帶來的社會任務、企業所處地域的原材料、燃料、交通、勞動力費用等。影響企業發展的微觀因素包括企業所在市場對本企業的需求,同類企業對本領域的供給等,通過對企業所處環境的宏觀和微觀分析,探索出適合本企業發展的法人治理機構,并建立長效機制,促進企業管理的創新。
(2)企業管理創新要建立健全現代化的流程管理體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確立,企業管理的創新正成為我國企業管理的潮流。但是,企業管理的創新并不會因為流程理論的完善和應用而停下腳步,由于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能源的大量采用,企業管理的創新又不斷豐富著企業管理流程的內容,而企業管理流程又不斷豐富著企業管理創新的實踐,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流程管理強調統籌計劃、指揮、控制企業的人力資源、物力和財力以及社會資源,突出企業管理的重點部位,明確企業的發展戰略和企業管理發展的方向,著力解決影響企業發展的制約障礙因素,在加強企業部門內部協作和決策溝通的基礎上,實現企業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的最大化。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企業管理創新的過程,企業管理的創新進一步推動流程管理明確確定企業發展方向和企業管理的核心利益,通過企業內外部各個層面,以及各層面之間的不斷博弈,從而達到企業管理的均衡狀態。
追求利益最大化并取得發展是任何一個企業唯一的發展目標,因此,企業管理創新必須服務和服從于企業發展的這個中心,可以毫不隱晦地說,企業管理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內在需求,這種需求體現在企業管理的諸多方面?,F階段,經濟全球化的經濟格局已經初步形成,企業的管理創新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如果能不能在企業管理創新創新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機制、創新管理方法、創新管理路徑,就不能同國際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相適應,就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企業管理創新。只有管理創新,才能賦予一個企業持續發展的靈魂,只有管理創新,才能不斷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只有管理創新,才能帶給企業核心競爭力,只有管理創新,才能保證企業的經濟效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
(1)企業管理創新影響到企業的合作方式。企業管理創新是現階段企業發展的自身要求,由于現代科學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企業的管理能夠通過網絡等形式跨越企業經營領域和經營地域實現產品與服務的合作共贏,因此,企業管理創新向國際戰略聯盟、網絡合作、虛擬企業、供應鏈協作等合作方式方面進行轉變,這種轉變,是現代企業發展必須經歷的階段,需要企業在經營管理實踐中不斷加大管理創新力度,不斷研究跨領域、跨行業、跨地域合作的新情況及發現的新問題,研究開發企業管理的新路徑。
(2)企業管理創新更加注重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決定著企業人力資源的價值,因此,企業管理創新將具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作為企業管理中最重要的資源。只有掌握了專業知識的員工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才能發揮出巨大的能力,企業管理創新的立足點就是要充分激發企業員工身上潛在的能夠促使員工與企業管理流程、職工與各個企業內設部門、職工與相互協作單位、職工與社會管理諸多方面緊密結合起來,是企業的管理與各個層面的協作成為運轉協調的一個整體,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這個整體為企業的吸金能力,從容應對知識經濟對企業經營管理的挑戰,為企業謀求更大領域的發展空間,取得更加顯著的經濟效益。
(3)企業管理創新更加注重全面的績效管理。績效管理是任何一個企業進行管理都要所采用的一種管理方法,但是在如何進行績效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誤區,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績效管理往往只是單一的績效考核的形式,由于在考核過程中缺乏必要的控制手段,考核的量化指標有時不能充分表明每一個員工對企業的貢獻程度,在實行時缺乏必要的組織改善手段,從而遭到一些員工的抵制,弱化了績效管理在企業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企業管理創新促使企業的績效管理向全面實行績效管理方向轉化,只要是符合企業發展戰略的績效管理模式,就是企業需要的績效管理模式,隨著企業的發展,變僵化的、固定的績效管理為動態的績效管理,及時創新績效管理標準,甚至根據不同的崗位、根據不同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標準對績效管理的量化指標進行必要的修正,確保為企業做出重大貢獻的員工真正能夠從企業獲得豐厚的回報,為企業的發展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才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營改增”;建筑企業;建筑企業經營管理
一、前言
建筑行業的利潤較不穩定,建筑企業在建筑設備和建筑原材料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除此之外還要擔負工人的工資和往來運輸的費用,所以建筑企業非常關注營業稅的收取方式。我國在實行“營改增”對計劃后,大多數建筑企業都受到了稅改的影響,與營改增對計劃實施前相比,建筑企業的企業收入和成本費用減少,凈利潤的變化完全取決于營業收入。所以為了保持建筑企業運營收入的穩定,應該針對“營改增”對計劃制定相應的政策,減輕稅改帶來的影響。
二、我國實行“營改增”對計劃實行的現狀
目前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穩定性不足,在金融界十分動蕩的情況下,大多數國家都選擇降低稅收來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我國也不例外。我國傳統的收稅方式存在嚴重的重復收稅的問題,企業每經過一道流程都要適當的上稅,這種收稅方式不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營改增”對計劃的實施,不僅消除了重復收稅的問題,也簡化了收稅制度,減輕了企業的稅負負擔。但是在“營改增”對計劃實行的過程中仍舊存在許多問題,因為行業的不同,各個企業的成本費用和利潤收入也就不同,怎樣實現各個行業稅收平衡,讓稅收制定更加公平公正是學術界大多數學者們關注的問題。
三、“營改增”對對企業的影響
1.其它行業
最早實行“營改增”對計劃的行業是交通運輸業和現代服務業,“營改增”對計劃實行后,降低了交通運輸業的稅負壓力,而服務業與交通運輸業恰恰相反,因為服務業不能享受進項折扣,即便是在營業稅稅率極低的環境下,服務業的稅負壓力還是比運輸行業大。經過一系列的調查研究發現,在實行“營改增”對計劃后,不同行業受到稅改影響的程度不同,行業之間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各個行業對于稅改的意見也各不相同,因為稅負的變化與稅率的水平就和中間投入比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有學者認為交通運輸業的稅率水平相對于其它行業來說偏高,應該適當降低。
2.建筑行業
稅改對于建筑企業的財務指標和運營管理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因為建筑企業頭非常多的項目都不能享受進項折扣,“營改增”對計劃實行后,整個建筑行業的稅負壓力增大。隨著稅負壓力的增大,人工的抵扣政策不夠明確對建筑企業又產生了進一步的影響,繼而產生了資金壓力大運營不暢,企業管理難度加大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很多相關專業人士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提出了許多政策性的建議,比如允許人工費抵扣進項的同時降低稅率。
四、“營改增”對對建筑企業經營管理的影響
“營改增”對計劃的實行對建筑企業經營管理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一般大型的建筑企業會有很多個子公司,每個子公司負責不同的項目,在稅改前,每個子公司都獨立運營,但是在稅改之后,如果每個子公司依舊作為獨立的個體自由存在,在進行稅金繳納的時候就不能進行統一的繳納,大部分的費用都不能享受進項折扣,結果給整個建筑公司帶來巨大的損失。為了保證公司的利益,建筑公司結合全新的稅收形式改變了原有的管理方式,改為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方式,企業統一繳納稅金,盡可能的享受進項折扣,減少企業的增值稅稅負。不如說,在整個建筑公司內部,運輸部門為其它部門的正常運作起到了輔助的功能,但是在繳納稅金時,運輸部門沒有進項折扣的權利,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建筑公司可以把運輸部門從公司分離出來,讓運輸部門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
五、“營改增”對對建筑業的應對策略
1.調低稅率
經過一系列的分析和研究發現,在人工成本不能取得進項折扣的情況下,建筑行業的稅負智能比為改革前高或者持平,不能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所以在推行“營改增”對計劃的時候,建筑行業接受的較慢。為了達到實際的減稅負的目的,應該針對建筑產業的行情適當的調低稅率,經過學者的討論,為了激發建筑行業的積極性,稅率下調10%最為合適。
2.允許人工成本享受進項折扣
對于建筑行業來說,除了設備上的資金消耗,工人的資金是成本的最大組成部分,人工成本能否享受進項折扣直接影響建筑企業的利潤收入。工人是建筑企業項目成功實施的關鍵,大多數建筑企業都沒有自己的工程團度,在進行施工時,工人都屬于外聘人員,所以不符合進項折扣的條件。但是為了減輕建筑行業的稅負,或者讓建筑行業的稅負與其它行業持平,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的讓建筑企業的人工成本部分享受進項折扣。
六、“營改增”對對建筑行業的影響關鍵點分析
1.宏觀分析
建筑行業的實質是施工企業,工作的主要內容是負責建筑產品的生產,主要產品有房屋和橋梁等建筑物。在稅改之前,建筑企業與其相關的合作企業的納稅方式不同,其相關合作企業為了提高自身利益,經常采取提高售價的方式,這種方法直接的影響了建筑企業的財務指標。經過調查分析發現“營改增”對計劃的實施確實能夠有效的解決重復收稅的問題,但是卻不能保證“營改增”對計劃的實施能夠有效的降低建筑行業的稅負,相對的稅改后,建筑行業可能在實際獲利之前繳納稅金,打亂了建筑企業的資金鏈,對建筑業現有的管理方式造成了沖擊,同時對建筑企業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微觀分析
宏觀分析主要是對建筑企業的稅負變化進行了分析,而微觀分析主要針對稅改對建筑行業的財務指標和企業管理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分析的項目包括企業收入、企業消費成本、企業的稅負和企業所得凈利潤。
3.企業收入
收入就是建筑企業在承接項目時所賺取的費用,如果承包商是建筑企業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在進行金錢交涉時,建筑企業要出示發票,發票內容主要包括雙方合同中談好的資金數目,以及在整個項目過程中需要對方繳納的稅金。如果業主個人是建筑企業產品的最終消費者,并且在項目完工之后不對產品進行銷售轉讓等行為,業主直接支付合同中的建筑費用即可,不需要額外支付稅金,在這樣的情況下,建筑企業的產品沒有增值稅,建筑企業在納稅時不能享受進項折扣。由上述可知,實行稅改之后,降低了建筑企業的收入,營業收入的減小不僅影響了建筑物的規模,同時也降低了建筑企業之間的競爭力。
4.企業成本費
企業成本費就是就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成本消耗,也就是建筑企業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投入的資金的總和,企業成本費不僅是監督項目勞動消耗的工具,也是補償生產耗費的度量。企業產業的不同受稅改影響的程度也就不同,有的企業在稅改實行之后,能夠充分的享受進項折扣帶來的實惠,在繳納稅金的時候會有一部分費用不計入到企業成本費用里,也就是說企業或者納稅人的成本費用降低了。但不是所有的企業或者納稅人都能夠無條件的享受進項折扣,就建筑企業而言,不能享受進項折扣的費用占多數,所以說進項折扣給建筑企業帶來的優惠并不多。
5.企業稅負
企業稅負就是企業繳納稅金的壓力的大小,企業繳納稅金的項目主要有企業所得稅、企業營業稅、城市建設稅和教育附加稅,其中城市建設費和教育稅屬于附加收費項目,是每個公民都要繳納的義務費。企業所得稅和企業營業稅有很大的聯系,企業營業稅實際上減少了企業所得利潤。
七、結論
“營改增”對計劃的實行減少了重復收稅的現象,雖然在實行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問題,但是經過研究人員和專業學者的商討已經總結出了一系列解決方案,在不久的將來,稅收制度一定會更加完善,對企業的影響也更加準確。
參考文獻:
[1]盧漫. 淺議營改增對建筑企業會計核算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 當代經濟,2014,15:118-119.
[2]李兵. 試論營改增對建筑企業會計核算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 商業文化,2014,32:207.
[3]張新華. “營改增”初期對建筑企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 現代經濟信息,2013,24:273. .
[4]李炳芝. 論營改增對建筑企業會計核算的影響及應對[J]. 現代經濟信息,2013,17:192.
[5]劉玉梅. 淺談營改增對建筑企業財務的影響及其應對措施[J]. 企業導報,2014,24:84+67.
論文摘要:21世紀的今天,曾經輝煌的日本型經營的發展和變化,引起了探究日本社會變化的廣大學者的關注.筆者認為,現代日本型經營體系,是以日本企業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學一一“和諧”管理思想基礎上構建的。在國際化浪潮涌向世界每一角落的今天,“面向復雜性,和諧管理理論的概念、原則及框架”的構建,是21世紀經濟模型建立的基礎之一,基于“和諧”管理理論的日本型經營體系的再探索,是和諧管理理論在實踐中的嘗試.
論文關鍵詞:日本型經營和諧主題和則諧則
一、前言
日本型經營的特色是基于組織論的探究方法及社會學的探究方法等,從而形成終生雇傭制、年功序列工資制和各企業分別工會主義的經營方式,也就是被稱為“三種神器”的日本型經營方式。自上世紀9O年代以后,日本企業又形成以TQC(TotalOualityContro1)、OJT(OntheJobTraining)和LRP(LongRangePlanning)為“新三種神器”的經營管理方式。
終身雇傭制促進了企業勞資關系的安寧;年功序列工資制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各企業分別工會主義協調了勞資關系,從而保證了日本社會的穩定。TQC使質量管理貫徹在生產運營的全過程;OJT使員工把握了知識和技術,培養了員工的協作精神;LRP使日本企業在多變復雜環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日本型經營形成了充分發揮系統成員和子系統能動性、創造性的條件及環境,以及系統成員和子系統活動的總體協調性,達到系統的和諧性?!昂椭C”是日本企業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學。
現在,日本正在國際化、信息化、科技革命化等方面進行著高速發展,并且向成熟化社會轉變?,F代日本企業的經營管理的方向是由公害、資源浪費型向環境保護型發展;由企業中心型向人間尊重型轉換;由企業自我優先向企業的市民性、社會性的重視等方面逐漸過渡。日本經濟的崛起,對于世界經濟的復蘇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然而,日本又存在長達1O年之久的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漲等新問題。21世紀的今天,曾經輝煌的日本型經營的發展和變化,引起了探究日本社會變化的廣大學者的關注,非凡對于中國的學者,更應該深入地思索和探究。在此,本文以上述若干方面為背景,對建立在和諧管理思想基礎上的日本型經營體系的構筑進行分析和探究,以便對我國的經營管理有所啟迪。
二、現代日本型經營體系和諧主題的構筑
和諧管理是組織為了達到其目標,在復雜變動的環境中,圍繞和諧主題的分辨,以優化組織要素,以消減不確定性對組織的不良影響為手段,提供新問題解決方案的實踐活動。其中和諧主題是指,“在特定的時間、環境中。在人和物要素的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妨礙組織目標實現的新問題”?!昂汀倍x為人及人群的觀念、行為在組織中的“合意”的“嵌入”;而“諧”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組織中的“合理”的“投入”。從圖l可以看出?!昂汀焙汀爸C”的并置并不是指“和諧狀態的必然出現——比如‘和諧態’出現在角平分線上”(雖然理論答應我們虛構這樣一個“極值”),而是“和則”和“諧則”和組織運動過程中不斷浮現的“和諧主題”相互動。在對一個給定時間段落、地域和行業的組織考察中,我們可以看到“和則”、“諧則”體系內部規則的遞進。
現在,日本企業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術革新的方向進展,景氣和外匯市場的變動因各種規則的緩和,各行業間的進入壁壘逐漸模糊,企業內外的環境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發生連續的變化。在2l世紀的今天,日本型經營體系的再構筑是建立在面向復雜性,圍繞日本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發現人和物要素的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妨礙組織目標實現的新問題,尋找現代日本型經營的和諧主題。
近年來,日本企業在組織、人才、資本、技術等方面的全球化基礎上發展起來。集中表現在:一是實施地域劃分制并據此推行地域統括本部制。即將世界劃分為數個地域,設立地域統括公司,統一管理本地域公司群的各種事務,擁有如同國內總公司式的權限。例如,索尼、松下電器、京陶等,在歐洲、亞洲、美洲這3個地域,本田技研、旭玻璃等在歐洲、美洲這兩個地域分別設立了地域統括公司(總部)。二是各個據點超越國境有機結合。從世界范圍內的生產據點中,進行最佳的選擇,在成本最低的地點制造零部件,相互供給,組裝產品,推行水平分工。例如日本電氣在其美國和新加坡的企業間實行半導體的生產的合理分工,而彩色電視的生產則在美國和馬來西亞的企業間推行最佳分工。三是確立在當地生根,并設法被該國視同本國企業的思想熟悉?;谶@種初衷,當地日本公司把宣傳、新聞活動等作為重要手段,使自己和當地社會融為一體。有意識地以當地社會一員的身份。開展事業活動。
在信息化方面采取兩個步驟:第一,日本政府對企業信息的宏觀管理,包括:①信息政策的制定體現企業利益;②重視國家對信息資源的開發,扶持企業的信息要素和信息服務產業;③強調經濟信息的長遠規劃;④重視信息聯合開發。第二,綜合商社發揮信息職能,包括:①綜合商社設立信息中心;②信息中心達到機構健全;③收集信息方式多樣靈活。
技術革新是企業進步的原動力,也是企業在生產上獲取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技術革新在日本制造業,非凡是汽車工業中顯得尤為突出。當前,日本各汽車公司正在進行技術改造,積極推進車輛的工廠化、高附加價值化。這主要是以探究開發為中心,從發動機運轉到車輪部件、空調部件、平安保障部件等新產品和通訊等的研制和開發,使汽車的功能不單純是運輸手段,而且進一步增加舒適性和通訊等新功能,在縮短新車開發周期方面,已初見成效。
通過對以上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創新”是日本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原動力,“創新”也應該是日本企業家的原動力,日本型經營的和諧主題應該是“創新”,根據現代日本社會及企業的情況,可以進一步深化為“力變求存勇于創新”。和諧主題“力變求存勇于創新”包含:①以創新獲取競爭優勢,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內含制度創新);②制定企業經營戰略以增強企業競爭力為目標:③生產銷售均以顧客為中心;④充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現代日本型經營體系和諧主題下和則的構筑
基于和諧主題“力變求存勇于創新”的指導下,現代日本型經營體系和諧主題下和則的構造,還是要建立在和諧管理中“和則”的理論基礎上進行分析和探究。所謂“和則”是從“和”的概念派生出來的一套嵌入組織的規則或者說主張。換言之,他們是用來應對組織中“人的永恒的不確定性”的專門裝置,以調整人際間的共處,人群問的共處,乃至組織問,組織和社會間的共處?!耙巹t、契約、文化、輿論、社會觀念等等”是這些裝置的現實對應物。從和的基本約定出發,發展了三個層次的“和”的原則體系。和則一提供人在組織中的基本意義和角色,主要包括“誠信”和“責任”;和則二提供人群在組織中的基本意義和角色,主要包括“對分工互補的認同”和“傾向于合作”:和則三提供組織于社會、自然的基本意義和角色,主要包括“對可持續的遵從”和“積極地回饋”。
日本型經營和則的建立應該在宏觀和微觀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探索,日本企業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術革新的戰略發展中,“力變求存勇于創新”的和諧主題的引導下,和則的形成應該是“村”的延續,建立在“地球村”的基礎上來分析日本企業的內外環境,尋求結論?,F代日本企業所面臨的主要課題是:①作為全球化企業,如何適應國際經濟社會的激烈變動和可能發生的新問題:②國際規模的事業再構筑戰略的如何展開;③作為多國籍企業,在全球化戰略下企業內國際分工體制如何編制,如何適應激烈變動的國際經濟和事業的再構筑:④日本全社會信息化如何和國際信息化接軌;⑤國際信息化人才的如何培養;⑥技術革新的全球化優勢互補等新問題。根據以上分析和探究,現代日本型經營體系和諧主題下和則的構造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思。
和則一,提供“地球村~‘村民”在日本企業中的基本意義和角色,主要包括如何培養員工的“忠誠心”和“責任感”。主要有以下幾點內容,①尊重員工的民族文化,傳統觀念和個性化;②OJT的維持和學習型組織的建立:③年功主義和能力主義、實力主義的相互結合;④人才的多樣化和創造型人才的培養等方面。和則二,提供“村民群體”在日本企業集團中的基本意義和角色,主要包括“對分工互補的認同”和“傾向于國際合作”。主要包括有以下幾點內容,①在國際構造的調整中,提升地域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②地域性企業文化的提煉和培養,使之成為企業有效的戰略資源:③培育國際互補性團隊的創造力:④國際性生產運營組織的建立和國際合作戰略體制的構筑等方面。
和則三,提供日本企業集團于國際社會、自然的基本意義和角色,主要包括“日本企業集團對可持續的遵從”和“地球村的積極地回饋”。主要包括有以下幾點內容:①遵循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向,力爭在信息產業領域有所突破:②以技術革新為突破口,造福于人類社會:③企業經營應具有迅速的決策和資源的有效利用;④企業以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價值觀為經營理念,使顧客從產品和服務中得到綜合效用等方面。
四、現代日本型經營體系和諧主題下諧則的構筑
“諧則”是指任何可以被最終要素化的管理新問題,都可以用“數學模式,方程”在給定的資源約束條件和目標下去追求結果的最優化。它可以是結構,也可以是過程,流程;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傊闹饕卣髟谟?,確定性(概率意義)中的效率新問題,我們通稱之為“優化性”。從物要素的類型特征出發,我們也提出了3個基本的“諧則”:諧則一是指物要素問組合過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比如結構和功能的協調,資產和負債的平衡等):諧則二是指物要素間確定性聯系的可變動性,調適性(比如負債率的平安值域,業務流程的再造);諧則三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產出,即優化性(比如最短運輸路徑,最大產出規模)。
通過對日本型經營的宏微觀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型經營在用“數學模式,方程”在給定的資源約束條件和目標下去追求結果的最大化方面基本上沒有涉及,這是探究日本型經營的誤區。日本的經營工學也是支撐日本型經營的基礎,日本型生產系統在國際上產生很大的影響,成為現代管理學發展的源泉之一。非凡是以豐田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精益生產管理思想的建立,為現代工業企業的運營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在此,以和則的建立為基礎,從物要素的類型特征出發,以提高日本企業的確定性(概率意義)中的效率新問題,即“優化性”為導向,來構思現代日本型經營體系和諧主題“力變求存勇于創新”下諧則的建立。
諧則一是指企業內外物要素問組合過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主要包括:①資源的全球化調配、企業內外部生產運營結構和功能的調整:②資本運營體制的構筑,投資渠道和投資區域全球化配置等方面。諧則二是指企業內外物要素間確定性聯系的可變動性,調適性。包括:①信息產業、技術革新的投資比例及平安值域:②國際環境下企業業務流程的再構筑等方面。諧則三是指企業既定投入的最大產出,即優化性。主要包括:①利用信息技術,全球配送物流系統的構筑:②加快技術革新,有效利用資源,達到最大產出規模等方面。
論文摘要:21世紀的今天,曾經輝煌的日本型經營的發展與變化,引起了研究日本社會變化的廣大學者的關注.筆者認為,現代日本型經營體系,是以日本企業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學一一“和諧”管理思想基礎上構建的。在國際化浪潮涌向世界每一角落的今天,“面向復雜性,和諧管理理論的概念、原則及框架”的構建,是21世紀經濟模型建立的基礎之一,基于“和諧”管理理論的日本型經營體系的再探討,是和諧管理理論在實踐中的嘗試.
一、前言
日本型經營的特色是基于組織論的研究方法及社會學的研究方法等,從而形成終生雇傭制、年功序列工資制和各企業分別工會主義的經營方式,也就是被稱為“三種神器”的日本型經營方式。自上世紀9o年代以后,日本企業又形成以tqc(totaloualitycontro1)、ojt(onthejobtraining)和lrp(longrangeplanning)為“新三種神器”的經營管理方式。
終身雇傭制促進了企業勞資關系的安定;年功序列工資制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各企業分別工會主義協調了勞資關系,從而保證了日本社會的穩定。tqc使質量管理貫徹在生產運營的全過程;ojt使員工掌握了知識和技術,培養了員工的協作精神;lrp使日本企業在多變復雜環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日本型經營形成了充分發揮系統成員和子系統能動性、創造性的條件及環境,以及系統成員和子系統活動的總體協調性,達到系統的和諧性?!昂椭C”是日本企業和管理者的管理哲學。
現在,日本正在國際化、信息化、科技革命化等方面進行著高速發展,并且向成熟化社會轉變?,F代日本企業的經營管理的方向是由公害、資源浪費型向環境保護型發展;由企業中心型向人間尊重型轉換;由企業自我優先向企業的市民性、社會性的重視等方面逐漸過渡。日本經濟的崛起,對于世界經濟的復蘇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然而,日本又存在長達1o年之久的經濟不景氣、失業率高漲等問題。21世紀的今天,曾經輝煌的日本型經營的發展與變化,引起了研究日本社會變化的廣大學者的關注,特別對于中國的學者,更應該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在此,本文以上述若干方面為背景,對建立在和諧管理思想基礎上的日本型經營體系的構筑進行分析和研究,以便對我國的經營管理有所啟迪。
二、現代日本型經營體系和諧主題的構筑
和諧管理是組織為了達到其目標,在復雜變動的環境中,圍繞和諧主題的分辨,以優化組織要素,以消減不確定性對組織的不良影響為手段,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的實踐活動。其中和諧主題是指,“在特定的時間、環境中。在人與物要素的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妨礙組織目標實現的問題”。“和”定義為人及人群的觀念、行為在組織中的“合意”的“嵌入”;而“諧”是指一切物要素在組織中的“合理”的“投入”。從圖l可以看出?!昂汀迸c“諧”的并置并不是指“和諧狀態的必然出現——比如‘和諧態’出現在角平分線上”(雖然理論允許我們虛構這樣一個“極值”),而是“和則”與“諧則”與組織運動過程中不斷浮現的“和諧主題”相互動。在對一個給定時間段落、地域和行業的組織考察中,我們可以看到“和則”、“諧則”體系內部規則的遞進。
現在,日本企業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術革新的方向進展,景氣和外匯市場的變動因各種規則的緩和,各行業間的進入壁壘逐漸模糊,企業內外的環境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發生連續的變化。在2l世紀的今天,日本型經營體系的再構筑是建立在面向復雜性,圍繞日本企業內外環境的變化,發現人與物要素的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妨礙組織目標實現的問題,尋找現代日本型經營的和諧主題。
近年來,日本企業在組織、人才、資本、技術等方面的全球化基礎上發展起來。集中表現在:一是實施地域劃分制并據此推行地域統括本部制。即將世界劃分為數個地域,設立地域統括公司,統一管理本地域公司群的各種事務,擁有如同國內總公司式的權限。例如,索尼、松下電器、京陶等,在歐洲、亞洲、美洲這3個地域,本田技研、旭玻璃等在歐洲、美洲這兩個地域分別設立了地域統括公司(總部)。二是各個據點超越國境有機結合。從世界范圍內的生產據點中,進行最佳的選擇,在成本最低的地點制造零部件,相互供給,組裝產品,推行水平分工。例如日本電氣在其美國與新加坡的企業間實行半導體的生產的合理分工,而彩色電視的生產則在美國和馬來西亞的企業間推行最佳分工。三是確立在當地生根,并設法被該國視同本國企業的思想認識?;谶@種初衷,當地日本公司把宣傳、新聞活動等作為重要手段,使自己與當地社會融為一體。有意識地以當地社會一員的身份。開展事業活動。
在信息化方面采取兩個步驟:第一,日本政府對企業信息的宏觀管理,包括:①信息政策的制定體現企業利益;②重視國家對信息資源的開發,扶持企業的信息要素和信息服務產業;③強調經濟信息的長遠規劃;④重視信息聯合開發。第二,綜合商社發揮信息職能,包括:①綜合商社設立信息中心;②信息中心達到機構健全;③收集信息方式多樣靈活。
技術革新是企業進步的原動力,也是企業在生產上獲取競爭優勢的主要途徑。技術革新在日本制造業,特別是汽車工業中顯得尤為突出。當前,日本各汽車公司正在進行技術改造,積極推進車輛的工廠化、高附加價值化。這主要是以研究開發為中心,從發動機運轉到車輪部件、空調部件、安全保障部件等新產品和通訊等的研制與開發,使汽車的作用不單純是運輸手段,而且進一步增加舒適性和通訊等新功能,在縮短新車開發周期方面,已初見成效。
通過對以上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創新”是日本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原動力,“創新”也應該是日本企業家的原動力,日本型經營的和諧主題應該是“創新”,根據現代日本社會及企業的情況,可以進一步深化為“力變求存勇于創新”。和諧主題“力變求存勇于創新”包含:①以創新獲取競爭優勢,包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內含制度創新);②制定企業經營戰略以增強企業競爭力為目標:③生產銷售均以顧客為中心;④充分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現代日本型經營體系和諧主題下和則的構筑
基于和諧主題“力變求存勇于創新”的指導下,現代日本型經營體系和諧主題下和則的構造,還是要建立在和諧管理中“和則”的理論基礎上進行分析和研究。所謂“和則”是從“和”的概念派生出來的一套嵌入組織的規則或者說主張。換言之,他們是用來應對組織中“人的永恒的不確定性”的專門裝置,以調整人際間的共處,人群問的共處,乃至組織問,組織與社會間的共處?!耙巹t、契約、文化、輿論、社會觀念等等”是這些裝置的現實對應物。從和的基本約定出發,發展了三個層次的“和”的原則體系。和則一提供人在組織中的基本意義和角色,主要包括“誠信”和“責任”;和則二提供人群在組織中的基本意義和角色,主要包括“對分工互補的認同”和“傾向于合作”:和則三提供組織于社會、自然的基本意義和角色,主要包括“對可持續的遵從”和“積極地回饋”。
日本型經營和則的建立應該在宏觀與微觀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探討,日本企業向全球化,信息革命和技術革新的戰略發展中,“力變求存勇于創新”的和諧主題的引導下,和則的形成應該是“村”的延續,建立在“地球村”的基礎上來分析日本企業的內外環境,尋求結論。現代日本企業所面臨的主要課題是:①作為全球化企業,如何適應國際經濟社會的激烈變動和可能發生的問題:②國際規模的事業再構筑戰略的如何展開;③作為多國籍企業,在全球化戰略下企業內國際分工體制如何編制,如何適應激烈變動的國際經濟和事業的再構筑:④日本全社會信息化如何與國際信息化接軌;⑤國際信息化人才的如何培養;⑥技術革新的全球化優勢互補等問題。根據以上分析與研究,現代日本型經營體系和諧主題下和則的構造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思。
和則一,提供“地球村~‘村民”在日本企業中的基本意義和角色,主要包括如何培養員工的“忠誠心”和“責任感”。主要有以下幾點內容,①尊重員工的民族文化,傳統觀念與個性化;②ojt的維持與學習型組織的建立:③年功主義與能力主義、實力主義的相互結合;④人才的多樣化與創造型人才的培養等方面。和則二,提供“村民群體”在日本企業集團中的基本意義和角色,主要包括“對分工互補的認同”和“傾向于國際合作”。主要包括有以下幾點內容,①在國際構造的調整中,提升地域性企業的核心競爭力:②地域性企業文化的提煉和培養,使之成為企業有效的戰略資源:③培育國際互補性團隊的創造力:④國際性生產運營組織的建立與國際合作戰略體制的構筑等方面。
和則三,提供日本企業集團于國際社會、自然的基本意義和角色,主要包括“日本企業集團對可持續的遵從”和“地球村的積極地回饋”。主要包括有以下幾點內容:①遵循國際社會的發展趨勢,力爭在信息產業領域有所突破:②以技術革新為突破口,造福于人類社會:③企業經營應具有迅速的決策與資源的有效利用;④企業以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價值觀為經營理念,使顧客從產品和服務中得到綜合效用等方面。
四、現代日本型經營體系和諧主題下諧則的構筑
“諧則”是指任何可以被最終要素化的管理問題,都可以用“數學模式,方程”在給定的資源約束條件和目標下去追求結果的最優化。它可以是結構,也可以是過程,流程;可以是靜態的,也可以是動態的??傊?,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確定性(概率意義)中的效率問題,我們通稱之為“優化性”。從物要素的類型特征出發,我們也提出了3個基本的“諧則”:諧則一是指物要素問組合過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比如結構和功能的協調,資產與負債的平衡等):諧則二是指物要素間確定性聯系的可變動性,調適性(比如負債率的安全值域,業務流程的再造);諧則三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產出,即優化性(比如最短運輸路徑,最大產出規模)。
通過對日本型經營的宏微觀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型經營在用“數學模式,方程”在給定的資源約束條件和目標下去追求結果的最大化方面基本上沒有涉及,這是研究日本型經營的誤區。日本的經營工學也是支撐日本型經營的基礎,日本型生產系統在國際上產生很大的影響,成為現代管理學發展的源泉之一。特別是以豐田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精益生產管理思想的建立,為現代工業企業的運營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在此,以和則的建立為基礎,從物要素的類型特征出發,以提高日本企業的確定性(概率意義)中的效率問題,即“優化性”為導向,來構思現代日本型經營體系和諧主題“力變求存勇于創新”下諧則的建立。
諧則一是指企業內外物要素問組合過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日一致性。主要包括:①資源的全球化調配、企業內外部生產運營結構和功能的調整:②資本運營體制的構筑,投資渠道和投資區域全球化配置等方面。諧則二是指企業內外物要素間確定性聯系的可變動性,調適性。包括:①信息產業、技術革新的投資比例及安全值域:②國際環境下企業業務流程的再構筑等方面。諧則三是指企業既定投入的最大產出,即優化性。主要包括:①利用信息技術,全球配送物流系統的構筑:②加快技術革新,有效利用資源,達到最大產出規模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