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8 16:28:12
序論:在您撰寫化學專業課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新的時代背景下教育應做出適合社會發展的改變,以源源不斷的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的人才。本文以化學教育為立足點,從全國整體性的教育變革角度出發,對化學教育專業課程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并對化學專業課程的改革提出了具體的實施建議。
關鍵詞:
新課程;化學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探討
化學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符合時展的化學教師,而化學教師的培養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化學教育課程的設置,可以說,化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直接影響化學人才的培養目標以及化學人才的綜合素質。在新的教育時代背景下,新型的化學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以及教學技能,而且還要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而化學教學這較強的綜合素養需要整體性的成體系的化學教育專業課程的支撐?;瘜W教育專業課程的改革要始終以化學教育專業課程目標為中心,將學科的知識性與實用性有機的聯系起來,讓學生不僅能學到專業的知識,更能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讓知識在實踐中發揮價值。
一、化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置
化學教育專業課程可以分為四大模塊,即教育課程、專業知識、拓展性知識以及實習實踐。
1.教育課程模塊教學課程模塊主要針對化學教育專業學生而言,傳統的教學課程模塊包括教育學、心理學以及化學教學論,現代的教學課程模塊新增了化學教育測量與評估、化學文獻檢索等新型科目,意在增強化學師范生的知識建構,培養出適應時展的化學人才?;瘜W教育專業除了專業課程之外,還有更加豐富的選修課,例如有效思維與學習的策略、教與學的評價、學習動機與心理學等,這些課程打開了學生的思維,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建構,使得學生看見更廣闊的化學天地。此外系部還開設了諸如中學化學課程分析與解題研究、化學教學實踐等限定選修課程,這些課程不僅重視學生的化學專業基礎知識,而且格外重視化學教師的專業素養,其引領學生逐漸由化學師范生走向化學教師。
2.專業知識模塊在教育理念不斷革新的環境下,時代為教師的教育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即學科性以及師范性。據調查顯示,就目前而言,全國范圍內的高校化學教育專業都設有專業必修課程以及專業選修課程,然而學生普遍認為專業課內容偏難且實用性不大。因而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所需,將化學專業課程進行精簡,根據知識的實際利用效率適度降低難度,將值得深入思考的難題列入選修課程,供少數人進一步深造。
3.拓展型知識模塊新課程理念弱化了傳統的學科獨立性思想,著重強調學科間動態的綜合性聯系,在學科間緊密聯系中尋求學科內容發展的豐富性以及無限性。面對中學課程逐漸走向多元化、就業形式愈加嚴峻的趨勢,高校在注重專業知識培養的同時,要提升對選修課的重視程度,將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以及綜合實踐能力放在突出地位。選修課程的設置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而做出適當的調整,課程的內容要始終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選修課程內容,從中發現自身的興趣愛好。
4.實習實踐模塊化學教育專業的教育見習與課堂學習同步進行,見習根據課程的進度穿插在各個學期中,見習的實際操作以中學化學課程分析、化學教學論以及中學化學實驗研究等相關理論為支撐;一般而言,教育見習集中安排在大學學習的第七個學期,見習實踐為八周,除了集體見習,學生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暑寒假以及周末進行自主性見習。教學實踐環節除了見習外,還包括工業見習、社會調查等,這些實踐活動可以根據教學的具體需要安排在各個學期中,在實踐活動中更深層次的體會課堂知識所學的深刻內涵。
二、化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特點
1.課程設置綜合化化學課程的設置在重視基礎知識的同時,還應提升對化學教育專業知識的重視程度,兩種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有機的統一,共同服務于化學教師的培養。此外,化學課程還應增加化學專業相關領域選修課程的設置,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得化學教育專業師范生不僅能有扎實的化學理論知識,還有較強的化學綜合素養,在未來的化學教師崗位能游刃有余。
2.高度重視新課改背景下化學教師的培養化學教育專業課程實現基礎性教育課程與深化拓展性教學課程的有機統一,強化了化學教育專業學生對中學化學知識的建構,加深了學生對中學化學的理解,同時促進學生對中學化學知識展開自主探索,同時,學生能根據時展的潮流對化學知識進行新領域的探究。這種緊密圍繞中學化學內容及其認知規律、教育目標與教學要求等來建構的化學教育專業課程,集中體現了中學化學教師培養的專業性與針對性,這為培養符合時代所需教師的目標的實現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3.以探究式學習方式為媒介促進化學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化學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高度重視探究式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大膽進行個人反思、積極進行集體探究合作,在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反思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探究式學習方式能促進理論與知識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更深刻的掌握課堂所學,同時也能提升學生課堂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徐春熒.關于普通高校化學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亞太教育,2015(36)
[2]袁江,袁欣.實現化學與公眾對話———論化學公眾教育[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04)
1.教師訪談
受頂崗實習引起課程數量與教學時間矛盾的影響,學校刪去了園林專業化學科目。沒有了化學基礎究竟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有無影響,筆者對部分園林專業教師進行了訪談。他們談到了教學中遇到了諸多困惑:化學符號不認識、計算易出錯、不熟悉實驗器材、操作不規范等等,專業知識學習之前,要對這些知識詳細講解,費時費力?!澳サ恫徽`砍柴工”,化學課程在園林專業學習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行業反饋
2010園林班長陳同學,目前在綠化公司頂崗實習,從事植物養護管理工作。實習匯報時,陳同學特別建議學校開設化學課。據介紹,其在工作中遇到許多問題,如測定土壤的酸堿性、農藥的配制和肥料的使用等,都需要扎實的化學知識做基礎,常感覺力不從心?;瘜W知識廣泛滲透在園林植物生產與養護諸多工作中。如用發展的眼光培養研究和創新性人才,需要重視知識的內在聯系,奠定學生堅實的科學基礎。
二、化學知識在園林專業教材中的滲透
化學與園林專業課程有哪些聯系,筆者對該專業《園林植物保護》《園林綠地施工與養護》《盆景制作》《花卉應用》《綠化工(中級)》等10多門課程中化學知識進行分析、統計。諸多課程在知識體系中多處應用化學知識。例如《植物基礎知識》課程,“植物形態解剖知識”一章中“植物細胞內含物及轉化”需要用到糖類化合物、油脂、蛋白質的分類與水解、可逆反應等知識,“根對礦物質元素的吸收”用到膠體、半透膜、滲透壓及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爸参锷碇R”一章中“土壤溶液”涉及到元素周期率、元素周期表、水溶液的酸堿性與PH等化學知識,“根系的吸收”運用到鹽的分類、蛋白質的性質、電解質、電離、可逆反應與電離平衡等化學知識?!爸参锏墓夂献饔?、呼吸作用”需要有糖的分類、氧化還原反應、熱化學反應等知識基礎?!爸参锛に亍毙枰獙W生了解乙烯、有機酸等化學知識。又如《園林植物保護》課程,“病蟲害的治理”中要學習“化學農藥、農藥的稀釋”等知識,學生不熟悉“溶液濃度的表示法、溶液稀釋的計算與實驗”等相關知識,學習起來就比較費力。再如《園林綠地施工與養護》《盆景制作》《花卉應用》等課程中,“適地適樹”、“施肥”、“保鮮劑”等板塊體現專業與化學的緊密關系。《綠化工(中級)》的“基礎知識部分”集中在“農藥、土壤與肥料基礎知識”環節體現“溶液稀釋的計算與配制、溶液的酸堿性與緩沖性、膠體溶液、化學肥料”等化學知識對專業知識學習的支撐作用。從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專業課需要有化學知識積累。如果單靠學生初中一年的化學基礎,連簡單的化肥與農藥的名稱都無法正確理解,更談不上綜合應用與技能操作。因此在園林專業開設化學課的必要性是不容置疑。
三、如何體現化學在園林專業的重要性
1.校本教材的開發
調查中發現,很多學生感覺化學對專業學習是有用的,但又無法準確建立聯系。出現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沒有選對合適的教材,讓學生誤認為化學與園林是兩個毫不相干的個體。園林專業課程與化學課程關系密切,在化學教學中應該將兩者緊密聯系起來,才能體現化學服務專業的功能,而通用的化學課本根本無法滿足這個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對化學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增刪、調整,凸顯園林專業特色,編寫一本實用的化學校本教材。如在物質的量一章的教學中,應降低計算的要求,增加溶液濃度表示法,強化一定濃度溶液的配制,增加波爾多液配制的實驗。
2.操作技能的訓練
園林專業中專生畢業后多安排在操作性崗位,對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瘜W作為服務專業的輔助科目,在平時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與專業技能相關的實驗、實訓項目,可更好地提高專業教學的效率。如滴定分析在測定土壤的有效磷、有效氮、酸堿度等性質時廣泛應用,在化學課上此類實驗可安排更多課時。
3.科學素養的培養
1.1特殊的教學對象
1)目前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很強,他們渴望成功卻又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心里想學習卻又不具備自我約束的能力;2)基礎課程的上課方式多為同專業、甚至是不同專業的多個班級的合班課,學生人數較多,化學基礎知識層次不齊,任課教師在課堂上很難做到照顧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再加上學時數的壓縮,學生的學習效果直接面臨一些困惑和難題:聽課效果不好、抄作業現象常有發生、考試結果不盡如人意、無法與后續專業課程銜接等等;3)非化學專業學生對化學基礎課的學習較被動,創新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強[3].以某高校園藝專業為例,在大一學年的第二學期,“分析化學”課程往往與英語及一些專業課程同時開課,相比而言,分析化學知識零碎,各類公式多,且抽象、難以理解,學生學習起來有枯燥無味之感,普遍反應記不住,因而缺乏興趣,積極主動性不高,甚至出現畏懼心理;同時“重專業知識,輕基礎知識”的現象也普遍存在.因此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基礎課的興趣與主動性,最大程度地發揮他們的潛能,是擺在大學基礎課教師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1.2繁雜的課程內容
“分析化學”學科在整個學習階段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由一系列分析方法所構成,主要包括化學分析法和儀器分析法,經典的化學分析法又可分為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儀器分析法主要有光學分析法、電化學分析法、色譜分析法等等,其中每一種分析方法因響應信號機制不同還可進一步細分.不同的分析方法具有不同的原理、條件、儀器、特點和適用范圍等,既相互聯系又各自成體系,涉及的知識很廣,并且還在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向前發展,各種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層出不窮.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分析化學”學科的教學中營造一種活躍思維、主動學習、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氛圍,真正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是每一位承擔這門課程的教師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1.3機械的實驗教學
在實驗設計方面,簡單的驗證性實驗多,綜合設計的研究性實驗較少[4],實驗內容不能及時反映分析化學的發展現狀與相關學科間的滲透交叉,并且多數實驗都是在教師的“精心安排”下進行“照方抓藥”,學生只需按部就班地跟著教材走就能完成實驗,獨立思考的機會不多,嚴重缺乏在方案設計、樣品前處理及數據處理等方面的創造性鍛煉.在實驗授課方面,多數實驗課程仍采用傳統的“教師先講解原理———學生接受,然后動手實驗”的模式.教師“傾囊相授”,希望將所有的知識點都傳授于學生,但與教師的教學熱情相反,學生的積極性卻往往不高,無動于衷,對實驗內容的理解與設計基本依賴于教師的講解,缺乏對未知知識的探求精神以及獨立進行實踐操作的能力.在實驗操作方面,對于移液、稱量等基本操作,雖然教師已詳細講解并演示,學生操作仍不規范,如在減量法稱量時直接用手接觸稱量瓶,未用紙條和紙片;滴定時不注意觀察標準溶液滴落點周圍的顏色變化,卻不時地抬頭觀察滴定管的讀數;未進行半滴操作等.還有一些儀器較為精密、貴重,數量偏少,不能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掌握所有實驗細節,再加上操作步驟較多,一些學生怕操作不當得不到理想的數據,只簡單做一些輔助的配合工作,甚至站在旁邊“冷眼觀看”,基本上是學無所獲.綜上所述,不難看出,目前“分析化學”實驗教學相對比較機械.所以,如何建立新型的分析化學實驗課程體系,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賦予學生更廣闊、更自主的學習空間,使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獲得雙豐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1.4單一的評價方式
多年來,“分析化學”課程的考核方式為期末閉卷考試這種單一的考核形式,課程最終成績為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實驗成績和平時成績加權后的總評成績.成績高的學生可能是“臨時抱佛腳”即考前幾天突擊復習的結果.這種考核方式雖然能較好地考察學生對“分析化學”課程基礎知識的儲備情況,卻不能很好地反映出他們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要使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必須要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方式.
2“分析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措施
2.1激發學生興趣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訴”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建設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為此,可采取在傳統授課方式的基礎上,增加圖片、動畫效果、視頻等多樣化的多媒體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晦澀難懂的理論內容,并注重與相關學科之間的銜接與聯系,適時地把一些化學史、應用實例或社會熱點問題引入課堂,使學生認識到理論源于實踐,又能指導實踐.對于食品類專業的學生,在講解色譜分析法時,可介紹2008年我國發生的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進而向學生提出可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飼料和植物蛋白粉中的三聚氰胺,此外還可介紹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二噁英、蘇丹紅、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及奧運會期間興奮劑的檢測;針對生物學專業的學生,在介紹緒論“分析化學”課程的重要性及應用性時,如果只是泛泛地說分析化學在生物醫學領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生其實并沒有深刻的體會,這時可列舉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領域做出重大貢獻而獲得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三位分析化學家約翰•芬恩、田中耕一和庫爾特•維特里希,緊接著介紹分析化學在他們熟知的領域,如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這種講授方法不但會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分析化學”課程在其所學專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且還能開拓他們的視野,最大程度地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創新性,進而參與到分析化學的科研工作中來.另一方面,還應在現代教學理論的指導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并凸顯主體”為研究突破口,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統一起來,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改變現在普遍存在的學生學得枯燥,教師教得艱難,大家都感到無所適從的局面,以達到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快樂學習”、“學會學習”,最終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標.例如,在教學實踐中可采取學生參與的方式,先由教師提出分析任務,如水環境中As含量的測定、重要藥物溶菌酶的測定[5]等,學生依據興趣自由分組,先完成綜述小論文,再由教師指導討論各種分析方法的優缺點.這樣,學生先是對這些分析任務產生濃厚興趣,水環境中As的含量究竟是多少?國家標準允許的含量是多少?經常飲用超標水,會對當地人、畜產生怎樣的不良后果?在此基礎上,深刻認識到準確測定的重要性.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到As的測定方法有滴定分析法、原子吸收光度法、電分析方法及紫外-可見吸收光譜法等,最后根據環境水樣中As的含量范圍及實驗室現有的儀器資源,確定選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在此過程中,學生可將課堂中學到的分析方法的評價指標及各種分析方法的原理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形成為達到分析目的而應采取的分析化學專業思維的方式和方法.
2.2優化教學內容
“分析化學”課程教材難度大、內容多、學時少,因此,教學改革首先要以優化教學內容為核心,重點突出專業性和實用性:
1)對課程內容進一步優化和精簡,壓縮同其他基礎課程中相同或相近的內容,如氫離子濃度的計算等,這些在普通化學部分章節已經提到,可略講甚至不講,讓學生自己去復習.
2)對于相似的知識點,應培養學生歸納、比較和觸類旁通的能力.在滴定分析法中,可精講酸堿滴定法,包括滴定分析法的共性(基本原理、滴定曲線、突躍范圍及影響因素、指示劑、終點誤差和應用等),然后通過對比和歸納手段,講解配位滴定法和氧化還原滴定法;在講授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時,可以給學生列舉蛋白質含量測定的光度方法,如考馬斯亮藍染色法、雙縮脲法(Biuret法),并將這些方法和之前學習的凱式定氮法相比較,使學生了解各種方法的優缺點.通過這樣前后知識的貫通融合,達到了以點帶面、以小見大、觸類旁通的作用,不但大大節約了課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對于儀器分析內容,應把握教學重點,理清知識主線,突出方法間的聯系與區別[6].儀器分析的主要內容實際上就是響應信號與被測物性質(與結構有關)、濃度之間的關系,教師應讓學生徹底理解并掌握“利用峰位置可進行定性分析,峰高或峰面積可進行定量分析”這一基本規律.在三大類分析中(包括光譜分析、電分析和色譜分析),利用各自的峰位置可推斷被測物的結構信息,而峰面積或峰高則可以反映被測物的含量或濃度信息.這種講授方法會使學生對儀器分析知識有一整體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對不同方法進行比較.這樣不僅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還能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方法,最終達到雙贏的目的.
4)將學科的前沿發展動態引入課堂教學.徐光憲院士指出,應把21世紀分析化學生龍活虎、立體多維的形象展示給學生,引起學生對該課程的極大興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結合課程進度,適度地把學科最前沿的知識和最新的研究動態介紹給學生,注重知識面的補充和延伸.例如,在講解分光光度法時,可引進現今發展最為迅速的碳納米材料.碳材料的基本組成元素雖然相同,但由于這些元素的空間排布不同繼而可形成不同的形態,有零維的碳點、一維的碳納米管、二維的石墨烯等,不同的碳材料在紫外-可見光區域有不同的吸收峰,根據吸收峰(尤其是最大吸收波長)的位置可進行定性分析,區分不同的碳材料,根據吸光度的大小可進行定量分析,確定碳材料的濃度或含量.同時可利用透射電鏡、原子力顯微鏡等進一步確定碳材料內部的精確結構,用共聚焦顯微成像儀可觀察其在細胞內的成像情況,為將其進一步應用在重大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方面提供理論依據.另外,對于現代分析化學中單細胞實時分析、單分子檢測等前沿技術,可以專題的形式介紹給學生.最后,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圖書館的網絡資源(如中文的CNKI和英文的WebofScience)追蹤相關領域的最新動態,這樣不僅為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而且能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
2.3強化實驗環節
“分析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起著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它不僅能使學生驗證和鞏固理論知識,而且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因此,如何使學生的實驗效率最大化,用“心”體會實驗內容,一直是“分析化學”教育工作者長期以來不斷追求的目標.最近幾年,有關實驗教學的改革如火如荼,筆者所在的學校也積極響應號召,針對“分析化學”實驗教學進行改革.
1)在實驗內容的安排上,保留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實驗,通過這些實驗的練習,使學生規范地掌握基礎實驗的分析方法和操作要領.除此之外,增加一些與實際生活有緊密聯系的綜合設計性實驗,內容的選擇注重各專業的通用性,如食醋中總酸度的測定、日用衛生紙中熒光增白劑的檢測,并讓學生自行提供樣品.這些實驗很好地鍛煉了學生在文獻檢索、實驗方案設計、樣品前處理、儀器操作及用計算機軟件處理數據等方面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感和成就感,全方位地培養學生的化學素養.
2)在實驗講授和學生的操作訓練方面,摒棄教師“一切包辦”的理念和“老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模式.對于分析天平、滴定管等常規儀器,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教師對每一項基本操作技能(包括操作規范、操作要點和技巧、注意事項及影響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等)邊講邊示范,讓學生先在感官上對基本操作技能有初步的印象,然后再通過大量的獨立操作練習得以強化;對于一些涉及到精密貴重儀器的實驗內容,可采用“虛擬實驗”的方式,通過圖片、視頻等多媒體仿真動畫教學,將儀器工作原理和實驗過程通過三維虛擬動畫的模式直觀展現出來,教師要適時地對操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講解與引導,盡可能提示操作可能出錯的地方以及出錯所導致的不良結果,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減少實驗中由于操作不當等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
2.4科學評價學生成績
要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多元化創新人才,必須要有科學的評價方式.基于此,要改變以“考試分數論英雄”的做法,強化對學習過程、學習能力的評價,構建多元評價體系.筆者在授課過程中均采用結構評分來組成課程的總成績,即總成績=平時成績(10%)+實驗成績(30%)+期末考試成績(60%)綜合考察學生學習情況,其中平時成績改變以往所用的點名或簽到次數計算的方式,而是通過對學生在課前預習、隨堂練習、課堂討論及課后復習的總體表現來確定;實驗成績采用綜合評定標準,包括預習報告、實驗操作、實驗報告、紀律清潔四部分,學生編造實驗數據及結果的不良風氣得以糾正.實踐證明,這種成績評定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其學習熱情,真實地反映了學生對“分析化學”課程“三基”知識的掌握情況,最終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結語
關鍵詞:能源化學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專業建設
引言
我國“十三五”能源規劃進一步突出了深化能源體制改革、增強能源科技創新能力、大力拓展能源國際合作、清潔高效開發利用煤炭、增強國內油氣供應能力、建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標準體系等重點。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矛盾日益突出,解決這對矛盾已成為了關乎國家發展和安全的戰略性問題。根據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還主要依靠資源消耗的特殊性,2011年教育部新增了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各高校也陸續從2011年開始開設能源化學工程專業。該專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本科專業,以開展化石資源優化利用為基礎研究,面向可再生能源技術、低碳經濟、清潔煤技術等領域的人才需求,重點解決高效催化劑研制及其產業化等重大問題;其主要關注怎么利用能源且對大自然造成最少的傷害[1-4]。我國專門解決能源與環境矛盾問題的相關專業開設較晚,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4-6],因此,如何建設該專業課程體系,使其有助于達到人才培養效果,是能源化學工程專業教學過程中必須思考的問題[6,7]。西南科技大學于2012年開始籌建能源化學工程本科專業,通過充分的前期調研、在強大的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的支持下于2013年獲批,目標為培養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具有創新潛能和協作精神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學生扎實的化學化工基礎知識和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知識,使學生能夠適應涉及化學、化工和新能源化學工程等領域的廣泛需求。畢業生可在鋰離子電池、堿性電池、燃料電池、太陽能電池等領域從事工藝設計、生產控制、科技管理以及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的開發與研究工作。文章通過總結西南科技大學3年來在能源化學工程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方面的經驗和積累,對該專業課程的建設進行探討。
一、西南科技大學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現有核心課程設置與建設情況
今年,我校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在校本科生已達120余人,為達該專業培養目標,學生畢業總共需修滿170學分,其中專業課程需修滿86學分,占50.6%。根據專業建設培養目標和專業教師的知識背景,設置的現有專業課程可分為四個板塊,即化學基礎課程、電化學課程、分析測試課程和實踐課程(見圖1)。這樣設置的依據在于能源化學工程專業涉及多學科交叉的課程,僅靠某一個學科知識很難培養出適合新形勢發展需求的專門型人才。其中化學基礎課程涵蓋了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化工原理、化學反應工程、工程制圖(化學工程)、化工熱力學、工業催化基礎、化工安全工程化學等基礎課程;電化學課程涵蓋了電化學原理、能源材料基礎、化學電源設計、應用電化學、太陽能電池概論、動力電池原理及應用、燃料電池技術等課程;分析測試課程包括材料分析與測試方法、儀器分析、電化學測試技術、材料分析與測試方法;實踐課程涵蓋了電化學基礎實驗(電化學原理實驗、電化學測試技術實驗)、化學電源設計與應用實驗(化學電源設計實驗)和能源化學工程實踐(能源化學工程綜合設計實驗A、能源化學工程專業認識實習、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畢業實習)等實踐課程。我校課程的設置有如下優點:
(1)通過化學基礎課程的學習,尤其是通過化學、物理、化工原理、化工催化等基礎課程的系統學習,能夠夯實學科基礎,具備多學科知識交叉的背景
(2)完成化學基礎課程群的學習之后,學生緊接著進入與電化學及電化學測試技術有關課程的學習,這樣設置有利于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習的知識。此外,學生可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相應的側重新能源材料某一個方向的選修課,鞏固所修的專業知識,成為某一個方向上的專門人才。
(3)對一些重要的基礎課,如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儀器分析、材料分析與測試方法等,都分別單獨或者在課程學習中開設有實驗課,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加強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4)學生的實踐課程合理而豐富。電化學原理實驗、電化學測試技術實驗、化學電源設計實驗、能源化學工程綜合設計實驗的內容讓學生掌握和學習從電化學基礎實驗到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等器件從材料至成品的制作工程應用知識。此外,我校學生可在四川長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四川長虹電源有限責任公司、四川久遠環通電源有限責任公司等公司完成工程實踐,體現了我校對學生第二課堂建設的重視。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建議
經過近三年的建設,我們發現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仍存在不足之處,在21世紀及目前新形勢下其課程建設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當前的體系過于偏重化學基礎課程,輕材料科學基礎學科課程,如固體物理、半導體物理或材料科學基礎等以材料結構與性能之間關系的基礎課程沒有開設,不利于學生掌握相關器件材料的合成及其使用性能。
(2)在煤化工、石油化工及其綠色合成、污染控制與防治等可選修的基礎課程上應完善。能源化學工程專業開設的最初目的是以化石資源優化利用為基礎研究,解決能源與環境污染的重大問題。煤化工、石油化工在當今我國國民經濟中還有重要地位,因此,課程設置在煤化工、石油化工及其綠色合成等選修課程上還應加強。這些課程可供學生學習專業基礎課程后選修,拓寬培養人才的知識面和技能。
(3)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培養不足。創新意識和科學素養來源于對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及對行業的全面和前瞻性了解,當前課程還存在容量不夠大、涵蓋面不足、供學生選擇的課程還不夠豐富,需要在今后的建設中繼續完善。其次,學生工程實踐機會和場地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和拓展,加強與更多的國內乃至國外知名公司合作更佳。因此建議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在今后在發展中要不斷完善專業課程的設置,進一步擴大課程體系容量。
三、結束語
能源化學工程專業課程的建設直接關系到培養出的專業人才質量以及人才專業素質能否滿足社會需求,在當前國家和地方急需能源化學工程專業技術人才的大背景下,完善該專業課程的建設尤為重要。西南科技大學經過3年的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應該看到專業課程的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希望文章對能源化學工程專業課程建設的闡述能為國內開設該專業的相關兄弟院校有借鑒和啟迪作用,也希望有更多的研究工作能集中在能源化學工程專業課程的建設上,加快其完善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陳秀,來永斌,陳明功,等.基于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多維創新實踐平臺建設[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4(1):216-217.
[2]趙海,劉俊清,劉瑾,等.能源化學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山東化工,2015,44(12):99-101.
[3]陳彥廣,韓洪晶,楊金保,等.能源化學工程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建立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3(15):228-229.
[4]劉淑芝,王寶輝,陳彥廣,等.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建設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4(6):209-210.
[5]孟廣波,畢孝國,付洪亮.能源化學工程專業優化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3):145-147.
[6]陳彥廣,韓洪晶,陳穎,等.基于國際化、工程化能源化學工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評價及效果[J].教育教學論壇,2013(13):214-216.
關鍵詞: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優化策略
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高級材料化學專業人才”是材料化學專業教育的本質[1]。目前,各高等院校不斷優化材料化學課程體系,使其更加科學化和合理化??茖W完備的課程體系是知識結構和能力培養的優化組合,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是材料化學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對材料化學專業人才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首先是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整體優化。
一、優化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必要性
1.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優化課程體系,改革教學內容,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更新教學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優化課程體系不僅要使它所包含的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等形成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而且要充分體現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
2.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材料化學專業教育課程論及教育理念的發展,我們根據材料科學發展規律,對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兩次優化調整(分別為2008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我們優化的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能夠體現材料化學專業教育特色,完善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加強材料化學專業的學科方法論教育。
3.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優化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能夠反映社會和市場經濟對綜合性專業人才的要求。優化的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應該充分體現以就業為導向的思想。我們倡導與專業相關的知名企業家走進課堂開展必修課教學,實現在校內與企業的對接,強化學生的就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二、現行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
1.辦學特色不明確。
專業建設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如材料化學課程體系的基礎課平臺不夠規范,課程設置不夠科學,教學進程安排不夠合理,等等。此外,由于材料化學專業辦學時間短,存在專業學科定位不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課程體系不夠科學等問題。近年來,為提高教學質量,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很多高校開展了人才培養和教學體系研究。因此,有必要對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進行思考。
2.課程設置理念滯后。
在材料化學專業課程設置中,我們受傳統的重視知識傳授的狹義專業概念的限制,不夠重視獨立思考習慣、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養。同時,在課程設置中存在社會需求、學生的就業取向、市場前景等的考慮程度不夠周到等問題。合理的課程設置理念是讓每一位學生不僅受到本專業的學術訓練,而且受到廣泛的通識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有專業知識、有愛心、有責任心和有雄心的智者。
3.實驗教學條件欠缺。
優化實踐教學應該體現以下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畢業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實行“分類指導,分流培養”。學生可根據個人從業需要,撰寫高水平的實習報告,獲取名副其實的學分。二是優化實踐教學進程。各專業可根據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科學、合理地確定畢業實習的時間和進程。三是增設創業實踐環節。學生可通過創業訓練、第二課堂與創新活動,獲得創新、創業學分。而我們現行的材料化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因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等原因,欠缺根據學生需要安排實習和創新性實踐內容。
4.師資隊伍建設力度不夠。
師資隊伍是優化課程體系的執行者,也是培養材料化學專業人才的主導者。先有優秀的教師,后有優秀的學生,再有品牌專業[2]。材料化學專業成立以來,我們加大力度引進了固體材料化學、無機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博士研究生數名,充實了本專業的教師隊伍。目前我們正在通過各方努力引進高水平教師,加強材料化學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三、課程體系的優化策略
課程體系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指導思想、課程設置、課程結構及教學管理模式的綜合體現,是學校辦學特色、學科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特色的綜合反映。
課程體系是構建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其是否科學合理,對培養高質量人才目標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我們通過選擇、整合與調適課程體系等措施優化了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
1.調整教學計劃,優化專業基礎課內容。
(1)優化材料化學專業的無機化學課程內容
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是材料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課程體系的科學性直接影響材料化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隨著材料化學專業辦學條件的改善和教學理念的科學化,有必要優化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我們現行的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無機化學課程是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此門課程的指導思想直接影響學生在大學學習的思維模式和獲取知識的習慣,這個階段也是在大學一年級學生從中學學習模式轉變成大學學習模式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和自學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無機化學課程內容包括理論部分和元素部分。我們認為無機化學理論部分內容是無機化學課程的核心部分,元素部分內容是輔助部分。目前無機化學課程詳細介紹理論部分內容和元素部分內容。我們對材料化學專業的三屆(2007、2008、2009級學生)90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結果80名同學不贊成全部介紹無機化學元素部分內容,而是希望在老師的指導下以自學方式完成無機化學元素部分內容的學習。
對元素部分內容我們采取了抓典型元素性質的分析和討論,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元素化學知識的方法;通過實例指導學生去認識一個元素、一族元素或一類元素;逐步了解結構—性能—功能之間的關系;初步掌握如何通過查閱參考書、手冊汲取知識的模式。其余元素部分內容我們設置為自學內容。
(2)優化材料化學專業的高等數學課程內容
高等數學作為高等院校的基礎學科,承擔著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為專業課程學習提供數學思想和數理方法論的任務。高等數學是化學、生物、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學專業的基礎課程。目前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中有生物、化學、材料化學專業的“生化材”類高等數學教育教學。而隨著材料化學學科與數學學科的交叉日益加深,定性定量分析發展迅速,材料結構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測試計算時需要更深的高等數學知識,所以我們把材料化學專業的“生化類”高等數學調整為“理工類”高等數學教學。同時我們在材料化學專業的高等數學課程內容中增加了線性代數的內容,以便達到材料結構測試和性能計算的知識要求。
(3)材料結構分析方法課程的教學形式的優化
測試方法在材料化學專業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廣發和苛刻,對材料性能及其組分和微觀結構的關系越來越感興趣,因而不斷出現新的研究方法。測試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實驗方法的數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急速增加。因此我們把材料結構分析方法課程的教學形式進行優化。具體做法是任課老師在課堂上介紹材料結構和性能測定儀器的原理,然后到實際儀器設備房間進行教學。學生在儀器管理人員的指導下,利用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和內蒙古功能材料物理與化學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儀器設備完成本課程的學習內容。這樣設置學生自己動手測定樣品的結構和性能的課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以專業前沿知識講座充實課程內容
課程內容應當隨著社會、企業、科技的發展及時充實新知識。材料化學專業教材的內容常常是數年,甚至數十年前的人類材料科學知識的概括。所以,任課老師要根據自身研究工作經歷及時充實現代材料科學知識,優化課程內涵結構。材料化學專業老師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法:一是將現代材料科技成果恰當地融入到基礎課教學中,用新的材料科技內容去改造、替代、充實陳舊的教學內容,并處理好知識的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使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二是開設材料加工新技術課程內容或開展材料設計加工科技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三是開展能夠反映本學科專業前沿知識、最新科技成就的專題講座。
2.加強實踐教學,優化課程類型。
根據“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學指導委員會通訊”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學專業規范討論稿的要求,材料化學專業的實踐課程有基礎課實驗、專業基礎課實驗、專業課實驗、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內容[3]。
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和動手能力的最有效手段,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規律,使學生獲取基本的實驗動手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4]。在材料化學專業實驗教學上,充分考慮實驗內容的科學性和系統性,選擇具有一定難度和較大覆蓋面的交叉型綜合實驗作為實驗教學的主要內容,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全面開放所有實驗室,給學生創造開展專業綜合技能訓練的場所,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
目前,在各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按材料化學課程體系要求能完成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實驗教學任務。但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高等院校的材料化學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以往三四十人的實習隊伍進入企業、經濟實體完成實踐教學任務。而今,大型企業自動化程度很高,實習生很難進入車間進行實地實踐學習,微小企業又沒有能力接收大量實習生,加上專業實習經費的缺乏等原因,材料化學專業的實踐教學課程無法實現“大部隊”形式的實習任務。所以,我們對材料化學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進行了優化。我們設置了適合地區特點的、按學生興趣分成由五—八人組成的“小組”進入不同的微小企業進行不同內容的實踐的多元化實踐教學模式。在不同的微小企業完成實踐教學課程時我們注重學生自身管理和實踐指導老師巡視管理相結合,保證實踐教學過程中的實習效率和學生安全問題。
改變材料化學專業現行畢業論文模式,允許學生做畢業論文時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和就業取向選擇課題,可以在學院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課題,也可以在科研所、企業、經濟實體完成畢業論文課題。
3.增設自學選修課程,優化課程結構。
目前我院材料化學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沒有設置自學性選修課程。材料化學專業教育不僅僅是傳授材料科學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以便學生順應社會需求選擇性地學習新領域的新知識而提高生存能力。社會需求多元化的當今時代,需要的人才不是單一性人才,而是綜合能力較強的復合人才。所以,在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增設自學性選修課程是社會和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豐富學生知識面的重要措施,是教師的基本職責,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終身學習的客觀需要。優化教學理念和教學觀點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前提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所在,營造學生自主主動學習的輿論氛圍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環節,科學指導學生自學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基本內容,科學的評價標準是促使學生自學的原動力[5]。在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增設自學性選修課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措施。
目前,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化學與社會、化學史等課程完全可以設置為自學性選修課程。優化的材料化學課程體系中應有無機化學元素部分的一些內容,還應有自學性選修課程。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創建重視自學,提高自學能力的學習環境。
總之,優化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是材料科學發展的客觀需求,是培養合格的材料化學專業人才的要求。優化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是我們辦學條件改善和教學理念提升的產物。我們主張在課程體系設置中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留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讓學生獨立思考自己有興趣的材料科學問題。同時,我們給學生創造進行獨立或在老師指導下的半獨立實踐活動的條件。采取上述無機化學課程、高等數學課程、實踐教學課程和自學性選修課程的優化措施,可培養具有獨立思考材料化學專業問題、具有一定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的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王燕露.論高等教育的本質[J].科技信息(高校講壇),2011,(33):216-220.
[2]張婧,孫建三.麻省理工學院培養創造創新型人才論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4,(4):130-132.
[3]高等院校材料化學規范討論稿[EB/OL].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學指導委員會通訊,2006,9.
一、信息技術與化學專業課程教學目標的優化
信息化教學其實是借助于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手段,完成常規方法難以完成或者無法實現的教學任務,以此來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掛圖、模型、幻燈片等教具在傳統的化學教學中運用廣泛,但無法適應當前的信息時代的感知效果。而信息技術不僅可用圖像、聲音、色彩、動畫、仿真以及視頻等方式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也可以使用一個2D或3D圖像和動畫模擬,把抽象的文本材料具體化,把微觀世界宏觀化,把難以演示或者危險的實驗可視化。讓學生充分認識化學課程中的現象、概念、反應和規律。
選用信息化手段和多媒體課件時,教師要注意避免興趣主義,設計制作的多媒體課件脫離教學目標,單純從個人興趣出發,而忽視學生的自覺能動性的作用,學習會有所偏廢。采用的多媒體課件應使學生在經過不困難的努力下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否則,運用不當,搞形式主義,可能適得其反。
二、信息化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化
如何利用多媒體課件上好課堂四十五分鐘呢?好多專業教師自始至終用多媒體課件上課,自己站到一邊去。也有的專業教師認為利用多媒體課件好像太復雜,干脆不用。這兩種方法的教學效果都不理想。我認為,應把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優化結合起來進行。比如講解《氯氣》時,我就采用這種方法。關于氯氣的分子結構、性質和化學反應式等文字性內容制作成課件,其中氯氣的顏色和對環境的影響等,從網絡上調用氯氣泄漏的新聞視頻,而氯氣的特點等,則用傳統教學的板書進行總結。兩節課的內容,一節課就成功講授完,教學效果也不錯。
可以看出,多媒體輔助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式并不是對立的,相互排斥的,兩者可以相互同時并存,取長補短,在教學中可以綜合使用,靈活變化。
三、信息化教學與化學實驗教學的優化
實驗教學在化學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很多實驗,考慮到其危險性,在實際教學中不可實際操作,信息技術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這一缺陷。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帶來的多樣性資源,可以模擬化學教學中的相關實驗過程。通過這種方式,教師可以展示一些難以使用傳統教學實現的微觀的、抽象的、危險的化學過程的虛擬仿真,讓抽象的問題變得具體,復雜的事情變得簡單,避免很多復雜的解釋過程。如化學分子結構、酸和堿中和反應實驗等,可以通過動畫仿真顯示。學生可以自己在計算機上進行化學模擬實驗,建立起對化學實驗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實現化學教學效率和效果的提高。
四、信息技術與多元評價方式的優化
在傳統的化學教學過程中,評價方式都重視總結性評價,忽視形成性評價。在信息化教學中,學生與計算機交互,利用信息技術實時、有效的評價學生對每一個環節的掌握情況,通過教學平臺來記錄相關情況,然后進行數據分析,了解每個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薄弱環節。然后針對學生個體差異有目的地引導,實現因材施教的目的。教學平臺具有巨大的存儲容量和即時反饋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為教師實現學生個體和整體多樣化的評價,彌補傳統的評價方式的缺陷。在評價過程中,由于即時性的特點,學生將能夠立即明白自己學習薄弱的地方,積極實現自我提升,從內心來提高自己的學習熱情。
五、信息技術與互動交流機制的優化
在傳統的化學課程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生的學都在課堂實現,而作業反饋是在課后完成,教師不能及時了解教學效果。實現信息化教學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資源的交互界面功能,制作或下載練習,發揮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作用,使學生參與教學。比如在學習《有機化合物的三維結構》時,利用自己準備好的練習課件發送給學生,這種集題目、游戲、解題分析、答案于一體。學生把解題過程當作游戲來做,當場核對結果。這種練習,既反饋了教學效果,又增強了趣味性,寓教于樂,很受學生歡迎。
總之,運用信息化教學上好化學專業課,要求教師不斷提高各方面素質,能嫻熟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使它們不游離于專業課程之外,使信息化教學與化學專業課達到相互依存、水融、渾然一體的效果。真正把枯燥無味、深奧難懂的專業課講得易懂、易學、要學。當然,實施過程中,信息技術只是一個輔助手段,不能完全以模擬操作代替實際操作。不顧實際教學需要,盲目使用各種信息化手段,使課堂中的信息泛濫,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將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劉緒剛. 運用信息技術提高中職化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0.
關鍵詞:材料化學 課程體系 建設
一、引言
材料化學專業是材料科學與工程下面的一個二級學科,是1998年國家教育部對本科專業目錄進行調整后產生的新專業。材料化學專業不同于傳統的材料科學及化學專業,是材料科學與現代化學相結合的新興學科,涉及物理、化學和材料工程學的邊緣學科,主要研究內容不是材料的化學性質,而是材料制備、組成、結構和性能等方面涉及的化學問題[1-6]。目前國內已有140多所高校建立了材料化學專業。材料化學專業是目前社會需求量比較大的專業,其主要涉及的行業包括材料、化工、生物、醫藥等。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是由電子科技大學和中山市政府共建的高校,學校定位教學型大學,依托地方,借力總校,培養適應中山乃至珠三角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我校的材料化學專業是理學專業,于2004年開始招收第一屆本科生,現已招收九屆,已成為我?!笆晃濉币巹澲兄攸c發展的8個專業之一。2012年以前,材料化學專業主要定位于高分子材料方向。隨著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區電子與信息產業蓬勃發展,在經過多次調研和細致的分析、討論的基礎上,2012年我們將材料化學專業調整為電子與信息功能材料,目的是培養在電子、信息和新能源等行業的新材料的開發、生產及應用領域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專業方向的調整需要在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調整和優化,以適應專業建設和發展。本文簡述了在課程體系的調整和優化方面所做的工作,以期與同行交流。
二、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構成
課程體系是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若干課程按一定的結構組成的具有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功能的統一整體。課程是由具有相關性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而成的結構體系。課程與課程體系是相互聯系、相對劃分的兩個不同的結構層次。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就是要求從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設計和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整體走向出發,合理地更新與選擇教學內容,恰當地處理內容之間和課程之間的邏輯與結構關系,使課程內部結構和課程體系結構的諸要素達到最佳的組合與平衡,以充分發揮內容與課程服務于人才培養的系統功能。
近年來,我校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多樣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求我校專業人才培養遵循“以人才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知識――能力――素質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構建包括“綜合培養階段、專業培養階段和多元培養階段”的三段式培養體系。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就是根據這三段式培養體系構成。
(一)綜合培養階段課程
綜合培養階段課程是由教務處安排設置,主要包括通識教育課程、素質教育選修課程兩部分。其中,通識教育課程包括思政、英語、體育和軍事實踐、理工類通識、大文科類通識、計算機基礎、創業教育、信息檢索與利用以及健康教育,共計58學分課程。素質教育選修課程分經濟管理類、人文社科類、外語類、藝術類、自然科學類和其他類六方面內容,由教務處確定課程目錄,每學期面向全校學生開放,共計8學分。這部分課程主要是鼓勵教師利用研究成果,開放有利于文理交叉滲透、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選修課程。
(二)專業培養階段
專業培養階段課程包括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主干課程兩部分。材料化學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程包括《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工程制圖基礎》和《現代儀器分析》,共計33學分。專業課程包括《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材料化學》《材料科學基礎》《電子材料》和《印制電路材料與工藝》。其中,選擇《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材料化學》《材料科學基礎》和《電子材料》為專業核心課程,突出專業培養的方向和特色。為了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我們在部分需強化實踐能力的課程中設置了課內實踐教學內容,如現代儀器分析、工程制圖基礎、化工原理和高分子材料課程中均設置了課內實踐課程內容。
(三)多元化教育課程
多元化教育課程包括專業提升類、跨專業選修類、創新創業類和國際交流類四大部分。這些課程旨在為推進我校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滿足社會對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實現分層、分流教學而設置,供學生選修。材料化學專業的提升類課程主要包括《微生物學》《生物化學》《基礎實驗技能》《專業英語》《半導體材料》《工業分析》《材料物理基礎》《大學生數學提高課程》和《大學生英語提高課程》等14門課程,共計18學分。另外三部分則根據其他專業和教務處設置相應的課程內容,學生可自由選修。學生可以在專業提升類、跨專業選修類、創新創業類和國際交流類中任選一個部分,也可以在各模塊間實行學分互換。
(四)實踐教學課程
隨著我校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方向,實踐教學改革力度逐漸加大,在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設置中實踐教學內容比例明顯增加。實踐教學安排以體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更加注重實踐教學”的指導思想,按照“課程單項性實驗、課程綜合性實驗、專業綜合性實驗、跨專業綜合性實驗和創新創業實踐應用開放性實驗”分層次展開。材料化學專業不僅是理論性強的學科, 而且也是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需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我校材料化學專業實踐教學安排包括基礎實踐,即無機化學實驗、分析化學實驗、有機化學實驗和物理化學實驗,與學科基礎理論課程相配套的學科基礎實驗;專業實踐,即綜合實驗;綜合實踐,即畢業(論文)設計和生產實習;綜合素質,即軍事實踐、思政社會實踐、就業指導和素質拓展,這部分學分是36學分。通過實施“一體化、分階段、多層次”為特征的階梯式實踐教學體系,不斷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自主地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 提高實踐能力。
三、結語
隨著教學工作的逐漸深入,課程體系的探索和完善將是我們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務。更新觀念,深化改革,加強建設,強化管理,精心打造精品課程和優質課程。“以質量求生存”,努力提高辦學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將材料化學專業辦成省內優秀、富有獨立學院特色的品牌專業,為社會輸送基礎扎實、技能優良、創新能力較強的材料化學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胡長員,李文魁,多樹旺,婁謹,沈友良.材料化學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J].江西化工,2009(3).
[2]董秋靜,羅春華,韓燕,崔玉民. 教學型高校材料化學專業定位及課程體系思考[J].廣東化工,2009(37).
[3]禹筱元,羅穎,董先明.材料化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實踐[J].高教論壇,2010(1).
[4]耿樹東,張福勝,張鈺.材料化學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1(28).
[5]瞿曉岳,劉常坤,孫延一.材料化學專業階梯實踐教學模式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25).
[6]李松林,阮建明,劉繼進,何軼倫,周忠誠,黃勁松,歐陽鴻武.中南大學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建設[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7).
[7]文勝,龔春麗,鄭根穩,汪連生,周環波. 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建設[J]. 孝感學院學報,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