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7 16:23:06
序論:在您撰寫風險識別機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對于整個金融體系構建來說,民間金融是在正規金融框架下的重要輔助成分。從一方面基于民間金融的靈活性,其一直作為關系民生建設的重要經濟成分且有效促進小微企業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其經濟特性的復雜性,民間金融長久以來存在突出的規劃監管不足問題且已嚴重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長期穩定性與安全性。因此,從當前經濟現狀出發而深入研究民間金融風險成因且進行有效識別與防范,為構建健全的風險防范機制提出具體的方針策略是當前重要的經濟任務。
一、民間金融風險識別
(一)民間借貸管控不全面形成的金融風險
在民間金融的資金流通中借貸是其主要流通種類,因此對借貸經濟行為監管控制漏洞引起的金融風險是金融經濟風險識別的重點。區別于國家經濟機構對正規金融經濟交易的嚴格掌控,政府對規模龐大且性質復雜的民間借貸普遍較難實現全面監控與經濟行為規范。雖然民間借貸可以自由靈活地為小微民營企業提供融資輔助,但基于民間借貸的私有性民營企業的資本流動公開性與透明性較差,因而相關經濟部門無法及時全面地監管借貸行為并規避風險。以處于發展初期的小型民營企業為例,在有效占據市場競爭空間之前其首先面臨著較大的稅收壓力與行業競爭,因此盲目進行發展融資成為普遍現象。而在借貸過程中缺乏第三方或政府的全面管控極易造成借貸行為的不規范或風險性,這種盲目行為會對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壓力并逐漸產生資本安全隱患。
(二)金融監管機制不健全形成的金融風險
金融監管機制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保證經濟體系穩定規范的重要管理機制,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改革,對于國有經濟的金融監管體系已相對完善且相關監管部門也已形成全面有效的監督機制,這種針對國情現狀的金融監管措施極大得削弱了正規金融各種經濟活動中存在的風險隱患。相比較而言,對處于非主體地位的民間金融監管的法律法規保障以及相關機構設置一直處于滯后狀態。另外從民間金融自身來看,其經濟來源于組成過于復雜且私有性程度較高因而透明化監管的難度過大。并且我國金融監管起步較晚,在過于龐大的民間金融規模與高速發展現狀下,因監管機制不健全而引發的金融風險是風險識別的重要組成。
(三)宏觀經濟政策的制約作用形成的金融風險
相對于國有經濟的主體性地位,民間金融一直以來缺乏官方的明確規范化管理。因此其受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變動的影響較大。從改革開放后民間金融的發展歷程來看,民間金融作為典型的私有化經濟成分一直缺乏官方的明確信任,政府的鼓勵態度與嚴控態度轉換對其發展的長遠性與穩定性帶來決定性影響。這種政策性風險對于各行業民間金融來說都是無法認為預測與防范的,而當下互聯網時代民間金融雖然發展趨勢良好,但在國際形勢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宏觀經濟政策的調整具有明顯的不確定性,因而相應產生的政策性風險也應作為重要的民間金融風險進行識別與防范。
(四)民間企業資金控制不到位形成的金融風險
對于規模龐大的中小型企業而言,面臨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市場環境以及競爭激烈的行業市場,其自身的運營管理機制決定了其資本流動的風險性。相對于大型國有企業,大部分中小民營企業具有突出的資本規模較小、流通靈活等特征,這種特質使得管理層可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來靈活地調整短期發展規劃以提高市場競爭力。從私有資本的趨利性本質來看,企業管理者對企業的一切發展規劃都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民間資本的盲目性對民營企業資金控制的負面影響必然會帶來巨大的金融風險。
二、民間金融風險的防范機制構建
(一)強化民間借貸監管,加強法律法規建設
民間金融作為重要的非正規金融組成,如何發揮其在市場經濟下對中小型私營企業的資本支持作用是當下經濟建設的重要工作。缺乏有效管理的民間金融會對整個市場金融體系帶來不確定性的風險因素,因此為了保證國家經濟運轉的平穩性與安全性政府應強化對民間金融的法律法規建設。民間金融具有突出的高風險與高收益特征,其資本流動性作為風險評估的重要指標應得到高度重視。強化對民間借貸活動中資本流動性監管指標的量化處理,在此基礎上設立針對性的第三方管理機構,在加強政府監督管理工作的同時完善其行業內部保障。另外在實際的借貸行為中,對于借貸雙方而言都需要同等的保障機制即存款保險與存款準備金制度,由第三方監管機構來制約不良金融行為。還應對民間金融環境進行嚴格監管,地方政府應緊密結合地方金融環境現狀積極擴展發展空間,逐步優化經濟活動的市場環境。
(二)加強民間金融監管,構建系統監管體系
從當前現實經濟發展現況出發,當前民間金融具有突出的規模巨大且性質復雜的突出特性。民間金融相關的經濟活動往往實現形式復雜,參與的利益主體一般并不局限于雙方企業,因此要加強對其的監管必需各相關政府部門協同配合。參與市場金融監管的機構主要有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工商部門以及公安司法等,要實現對復雜多變的民間金融監管需要構建靈活多變且監督全面的監管體系。首先各地區的銀監會需重點負責以投資貸款公司與網絡貸款為代表的民間金融活動,另外還要積極引導行業領頭者組織成立組織協會以加強其內部監管。對于規模巨大的私有資產借貸行為要進一步完善具體金融活動中的法律條例與行業規范,為后期工商部門與公安司法的監管與處罰提供體系保障。
(三)加大立法支持力度,促進民間金融發展
對比于監管完善的正規金融,民間金融的風險性與其嚴重缺乏法律保障有直接關系。從民間金融的立法現狀來看,現有的《合同法》與《民法》僅對借貸行為有簡單理論規范,規模巨大且性質復雜的民間金融嚴重缺乏切實可行的法律約束與法律規范。因此加大立法支持完善專業性的民間金融法律體系是風險防范的首要工作,這為民營企業實際參與經濟活動提供法律性指導與保障,也為政府機構作為第三方規范監管處罰提供明確的行為條例。從國際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出發,在進行民間金融立法時應堅持實用性與靈活性原則以全面保障廣大民營企業的權益。
(四)適當放寬利率管控,緩解金融市場分割
基于對民間金融風險的識別分析可知,我國特殊的經濟發展國情導致宏觀經濟政策變動對私有經濟發展的絕對性影響力。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給靈活性較高的民間金融帶來更為自由開放的發展空間,雖然作為非正規金融成分其并不具有主體性作用,但作為關系民生建設的重要經濟成分政府需在嚴格管控的基礎上適當進行政策性引導。由于嚴格的正規金融途徑無法滿足巨大的資本流通需求,導致非正規途徑對金融市場的二元分割。對于相對對立與分割的金融市場,政府應適度減弱利率管控以發揮市場經濟規律的自我調節性作用來削弱風險。我國民間金融的發展空間巨大且發展潛力較大,資本的大規模流動需要寬松的利率管制來保證資本流通只受市場調節影響以保障優化的金融環境。
三、結語
經濟建設是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下保障我國經濟建設的長期穩定性與安全性具有重要意義。正規金融控制著我國國民命脈而民間金融則關系整個民生事業建設與長期發展,因此加強對其的風險識別與建立科學完善的防范機制是關系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楚郢.我國民間金融風險的成因及其防范策略[J].財政金融,2015(08):159-159.
一、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必要性
大企業整體規模大、員工人數眾多、營業收入巨大;大企業在組織結構上往往也比較復雜,擁有大量母子公司以及分公司;稅收征收事項比較復雜,大企業每年帶來稅收貢獻的同時,對大企業進行征稅也是非常復雜的工作,對于跨國家、跨區域、多產業鏈條、寬領域的大型企業,適用的稅率、稅收征管的對象等方面都是一個難題;企業本身有一定的稅收風險管理意識,因為大企業的稅收數量龐大,大企業在內部管理上會關注稅務問題,對國家頒布的一些稅收政策也比較敏感。首先,因大企業的稅收在國家稅收安全所占的比重比較大,其稅務風險問題已越來越引起我國稅務機關的重視,2009年,國家稅務總局印發《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指引》,要求企業“結合自身經營情況、稅務風險特征和已有的內部風險控制體系,建立相應的稅務風險管理制度”,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大企業的檢查管理力度;其次,稅務風險管理是大企業進行整體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瞬息萬變但又錯綜復雜的市場條件下,大企業要想保持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必須進行正確有效的的風險管理,而稅務問題作為直接影響到企業流動資金的重要一環,在考慮企業風險管理時不能被遺漏;再次,加強稅務風險管理可以提高大公司的盈利能力,對稅務風險進行管理,本質就是更好地研究國家對于大企業的稅收政策,在保障不違背國家稅收政策的前提下,確保充分合理地利用國家的稅收優惠政策,增加企業利潤
二、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一)對稅務風險管理的意識不夠
很多企業都有非常完善的財務控制系統,但是卻很少有相應的稅務控制系統,這已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的企業對稅務風險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企業一般就是被動接受稅務機關的要求,完成相應的稅務繳納工作。我國的大企業很少能夠將對稅務風險的管理上升到提升企業的戰略定位、增加企業價值的高度??傮w而言,大企業缺乏對稅務風險管理的意識主要體現在:管理層缺乏對稅務風險的戰略性定位,公司的管理層對于稅收只是被動接受,而沒有將其作為提升競爭力的工具;公司執行層在具體經營活動中缺乏對稅務風險的考慮。稅務問題涉及到大企業經營活動的方方面面,包含投資、銷售、采購、生產,這些具體的經營活動的開展主要是由公司的執行層員工負責落實,如果員工稅務風險不夠,最終也會帶來很多問題。稅務風險管理意識不夠還體現在缺乏全面的稅務風險意識上。全面的稅務風險意識包含兩個方面,一方面表現在企業如果沒有按時足額地繳納所有的稅款,則會給企業帶來需要補繳稅款、影響聲譽等一系列的損失;另一方面,也包含企業沒有充分了解與利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從而多繳納了稅款,導致企業不必要的現金流支出。
(二)存在組織機構設置問題
企業的稅務風險是企業進行風險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稅務風險管理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需要在經營的過程中展開完備的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以及事后管理。因此需要同財務風險管理一樣,設置相應的組織結構進行管理,但是不同于企業的財務部門,很少有企業設置了稅務管理部門,甚至連稅務管理崗位也沒有。在少數設置了稅務崗位的公司,對其職能定位也和稅務風險管理存在較大的差異。目前稅務崗位的基本職能是進行稅收的申報、發票的收集和繳納。在具體的人員配備上也存在一定的問題,現在的稅務崗位一般是由財務崗位兼任,雖然在工作內容上涉及的點有所類似,但是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財務管理人員兼任稅務管理人員,容易導致工作內容自己負責、自己監督的局面,從而加大稅務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同時,大企業沒有設置專業的稅務機構,使企業缺乏對稅務風險信息的實時把握,這些都會最終導致大企業稅務風險發生可能性的加大。
(三)各部門與稅務機關缺乏針對稅務風險的有效溝通
內資占主導的一般大型企業少有或甚至沒有設置專門的稅務部門,這樣就缺少了企業各部門之間以及與稅務機關之間針對稅務風險進行溝通的組織機構保證。由于對稅務風險的戰略性地位的認識不夠,企業在進行重大戰略決策的時候沒有將稅務風險考慮進去,缺乏對稅務風險的事前控制。同時在公司級戰略轉變成部門級戰略的執行過程中,業務部門由于缺乏對稅務制度的敏感性,也沒有及時將有關的稅務信息溝通給稅務部門,容易導致稅務部門不能很好地進行事中控制。另外,大企業針對稅務風險的溝通不暢還表現在企業和政府稅務機關之間的信息不暢。目前,我國的整個稅收制度還處在不斷的完善之中,稅務機關會在必要的情況下對稅種以及稅率做出一定的調整,但是由于目前在國內稅務機關和企業之間還不存在很好的溝通機制,納稅資質認定、稅務信息登記、關聯關系及組織架構等涉稅信息沒法進行良好登記以致連企業連上述基本信息都不掌握,幫助企業建立完善的稅務風險管理體系就難以獲得實現。這些變化不能及時傳達到企業之中,就會對企業的戰略決策帶來一定的影響。
三、大企業稅務風險的識別
(一)經營復雜性帶來的稅務復雜性
大企業在經營活動中面對的稅務風險通常是與一些重要的戰略性活動聯系在一起的,例如大企業經營范圍的變更、企業的兼并重組、注銷和破產等等。由于組織的高層管理者或者企業的財務人員在進行戰略性決策的過程中,沒能很好地研究國家相關的稅務政策,沒有將行動的稅務風險作為戰略部署的考慮因素,采取行動后,可能面臨嚴重的稅務問題。
(二)內部控制機制不健全導致的稅務風險
一般而言,大企業需有較好的稅務風險內部控制系統,從而保證對于企業的經營過程的稅務風險掌控度,但目前對于內部風險控制系統的建立主要受如下制約:
(1)大企業稅務內控機制的配套制度不夠完善,且缺乏強制性設立要求。截至目前,尚沒有一部完整法律來指導大企業的稅收風險內部控制機制的建立。《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指引》以及國家稅務總局下發的其他相應的規范性文件都只是指導性規定,并沒有足夠的強制執行度。
(2)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存在某些問題。一般而言,在我國大型企業有比較完備的財務機構的設置,卻往往缺乏稅務部門的相關設置,內部控制系統往往是由財務部門進行設置,同時又由該部門負責日常的監管,然而財務風險與稅務風險是有區別的,稅務風險管理需要進行事前統籌,而這是財務風險管理所不需要的,因而許多財務風險管理人員尚不具備稅務風險管理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此外,在一些內資控股的大企業中(含原鐵道部企業),大量存在即使設置專門的稅務風險內控部門,也只是從屬于風險控制部門,缺乏獨立性,并且組織混亂,有的歸屬內審部門,有的則是財務部門,與其他部門缺乏聯動,統籌不足,導致企業整體稅務風險管理能力低下。
(三)國家稅務相關政策地區差異帶來的稅務風險
國家稅務機關的很多條例都是指導性的規定,在不同的地區適用的時候,不同的地區往往根據地區的不同情況對條例做出具有地區特色的規定。這種規定就使給大企業面臨一定的稅務風險的可能,大企業在機構設置上往往跨國家和跨區域,對于同一個項目在不同的地區,可能會因為不同地區的稅收政策的不同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如果企業的財務或者稅務部門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在做出行動之后可能就會面臨巨大的稅務問題。特別是對于房地產行業的增值稅條例,不同的地區對于可以納入成本扣除的項目都有不同的規定,大企業應該重視到這一問題。
(四)制度建設不足
大企業由于行業復雜,決定了其對于稅收政策的調整、改變比較敏感。企業從意識到問題到采取措施來解決問題還需要稅務機關的服務,但是當前我國的稅務機關還沒有針對大企業稅務問題的專門和特色性的服務,而大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的變化,迫使大企業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相應的決策,這一決策是否符合國家的稅務政策具有不確定性,就會給大企業埋下稅務風險的隱患。同時,稅務機關相應的制度體系建設、服務監管能力有待提升。大企業組織結構復雜,具體生產經營項目多,信息化應用程度高。而基層稅務人員常常疲于應付稅款的核查、催報、征繳等日常事務工作,難有余力建立納稅模型、風險指標模型,無法準確形成風險評估報告,更無法及時準確反饋至企業,幫助企業提升自身納稅風險控制能力,規避風險。
四、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原則與應對機制設計
(一)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原則
(1)合法性原則。對大企業進行稅務風險管理其中一個目標是最大程度地利用我國稅收政策的優惠性,盡可能降低企業所繳納的稅款,從而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再生產。但是必須意識到,利用稅收優惠性的前提是企業必須符合合法性的原則。合法性的原則包括:在企業日常的經營活動中應將稅收因素考慮其中,尊重并符合稅法的規定;在具體的稅務條目的處理、稅務的登記、申報、賬簿憑證管理、稅務相關檔案管理等都必須符合國家相應的規定。
(2)成本收益的原則。企業的稅務風險管理是一個完備的系統,涉及到企業內部的組織機構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所需要花費的成本也是一個巨大的數目,要是不考慮企業當前的實際情況,盲目地進行稅務風險管理的整個體系的構建,可能會給企業的收益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企業必須考慮當前所處的實際情況,對稅務風險體系構建的成本和收益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3)及時溝通的原則。前面提到大企業在稅務風險管理上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內部部門之間以及企業稅務部門與政府稅務機關之間的溝通存在問題。由于我國的大企業所屬行業不同,在具體的規模、組織結構、涉稅事項上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為了盡可能實現對稅務風險全過程的監控,就必須加強企業內部各個部門在涉及到稅務問題上的及時溝通,以及企業稅務部門和政府稅務機關之間的及時溝通,以了解國家最新、最準確的稅務政策信息,這樣才能使企業在進行戰略決策時提前進行綜合考慮。
(二)大企業稅務風險管理的應對機制
(1)在企業上下強化稅務風險管理的意識。從以往的實踐情況來看,企業稅務風險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業的管理者或者具體的稅務執行部門缺乏對稅務風險管理的應有重視,或者沒有及時了解國家稅務相關政策的變化造成的。所以進行完善的稅務風險管理,必須強化全公司對稅務風險管理的重視。一方面,公司的管理層必須從戰略意義的高度來認識稅務風險管理,關注國家在稅務政策上的變化并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來決定企業在不同階段的稅務風險管理的策略。企業的管理者還必須加強在執行過程中的監督,促使全公司形成重視稅務風險管理的文化和環境;另外一方面,必須強化公司每一個員工的稅務風險意識,因為稅務風險往往來自于企業的經營活動,這就要求企業的每一個員工尤其是稅務經辦人員要有比較好的風險管理意識,因此,企業必須加強對員工尤其是稅務經辦人員的定期培訓工作,企業內部的稅務部門的工作人員是企業不發生稅務風險的最直接保障,必須對員工開展定期培訓,特別是在國家的稅務政策發生改變時,以提高其識別、管控、規避稅務風險的能力。
(2)依據企業自身的特點設置專門的稅務風險管理機構。隨著稅務風險管理重要性的日益凸顯,我國的大企業應依據自己的不同發展狀況和稅務風險管理對其影響程度,設置不同的稅務風險管理機構。可以設置專業的稅務風險管理部門,也可以在一定時間之內在財務部門內部下設稅務風險管理機構,人員的配備也應予以保證。
(3)在大企業內部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要改變當前大企業稅務部門僅局限于事后控制的局面,努力向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全過程控制轉變。必須依靠部門之間的有效溝通機制。一方面可以通過將企業稅務部門的管理者納入到戰略制定的員工之中,提前介入,事前管控;另一方面在公司重視建立與稅務機關之間的聯動,加強互動性。它既要求大企業及時填報相應涉稅信息,同時也要求稅務機關要根據企業報送的信息開展核實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建立樹型管理體系。
(山東大學經濟研究院,山東濟南250100)
摘要:資金市場上普遍存在著因供需方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資金不合理配置(逆向選擇)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借鑒Spence的信號傳遞模型,運用Bester的結論——抵押品數量可以充當甄別貸款項目風險的機制,構建了一個具有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特征的抵押品信號傳遞模型.內生化了貸款抵押品數量和銀行貸款利率,分別討論了銀行風險中性和風險厭惡下混合均衡和分離均衡出現的幾種情況,為銀行提供了一種相對更高效率的識別企業風險的機制。
關鍵詞 :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抵押品信號傳遞:企業風險識別機制
中圖分類號:F272. 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07-0107-07
收稿日期:2015 -03 -06
基金項目: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中小企業融資信息平臺建設與體制創新”(2012GGE27002)
作者簡介:黃少安(1962 -),男,湖南邵陽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產權理論和制度經濟學理論研究。E-mail:shaoanhuang@ sdu. edu.cn
張帥(通訊作者)(1988 -),女,山東濰坊人,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制度經濟學和博弈論研究。
一、引 言
中國現階段中小企業融資普遍困難的現象促使我們關注和研究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但觀察發現,在資金市場上,不僅銀行與中小企業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其他各類資金供需方之間也存在信息不對稱。于是,資金供給方會對資金需求方保持警惕,從而提高貸款利率。而資金市場上的那些總體信貸風險較低的資金需求方不愿意承擔過高的貸款利率,相反那些信貸風險比較高的融資者卻比較愿意接受較高的貸款利率。根據逆向選擇原理,在資金市場上“格雷欣法則”也會出現。因此,研究資金市場上一般化的資金供需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具有更大的意義。
國外的一些學者利用信貸配給模型解釋了信息不對稱能夠導致資金市場失靈。Stiglitz和Weiss認為信貸市場上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產生了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而逆向選擇又是產生信貸配給的根本原因。S-W模型證明由于存在逆向選擇,銀行會在一個低于競爭性均衡利率水平上對貸款申請者實施信貸配給,被配給出信貸市場的貸款申請者即使給出更高的利率也得不到貸款。Wette證明了在借款人風險中性的條件下,銀行的抵押品要求同利率一樣也可以成為信貸配給的內生機制,因為對于風險中性的借款人而言,抵押品要求的增加同樣可能引起逆向選擇,從而減少銀行的期望收益。Bester利用Wette的研究成果,構建了一個考慮利率和抵押品要求的信貸配給模型,將抵押品和貸款利率同時充當銀行分離貸款項目風險類型的甄別機制,即銀行可以通過企業對抵押品數量和利率變動的反應敏感程度來分離高風險和低風險的貸款項目。
解決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逆向選擇問題有兩種渠道:一種是信息優勢方主動通過其可觀察的行為把相關的不可觀察的信息傳遞給信息劣勢方;另一種是信息劣勢方設計機制甄別擁有不同私人信息的信息優勢方。Bester是從信息劣勢方即銀行的角度出發設計信息甄別機制,以便主動識別貸款項目的風險類型。但是,在現實中,銀行沒有動力設計信息甄別機制,因為這樣會大大增加銀行的貸款成本,因而需要設計一種低成本的市場機制來幫助銀行識別企業風險。所以,在本文中我們將利用上文提到的第一種解決逆向選擇的途徑——信號傳遞機制。
信號傳遞模型源于Spence的研究成果,他在勞動力市場上設計一種市場機制——企業通過觀察工人受教育程度來識別工人的生產力水平。由于具有不同生產力水平的工人接受教育的邊際成本不同,Spence發現專用教育作為傳遞工人不可觀測的生產力水平信號,將出現如下均衡:高能力工人比低能力工人選擇更多的教育,并且企業正確利用教育水平差異中包含的能力差異的信息。通過傳遞能夠顯示工人類型的信號,使勞動力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并且在某些情況下實現帕累托改進。
我們從Spence提出的勞動力市場信號傳遞模型中得到啟發,運用其基本邏輯,在抵押貸款市場上設計類似的一種市場機制以幫助銀行識別企業風險。在這個抵押貸款市場上的信號傳遞模型中,我們還要運用Bester的一個結論——抵押品數量也可以充當分離貸款項目風險類型的甄別機制——我們通過將企業提供抵押品所花費的成本非線性化,把企業愿意提供給銀行的抵押品數量充當傳遞企業風險的信號機制,然后重點討論該模型設計的合理性以及其可能實現的均衡。
二、抵押品信息傳遞模型
1.假設銀行風險中性的模型
本文首先構建銀行風險中性假設下的抵押品信號傳遞模型,基本假設如下:
假設1:有一個完全競爭的抵押貸款市場。經濟中存在大量同質的銀行,由于銀行業的內部競爭,所有銀行不存在超額利潤。
假設2:銀行是風險中性的。
假設3:在這個抵押貸款市場上,銀行貸款利率是市場化的,即銀行可以自行設定貸款利率。
假設4:企業有足夠的抵押品,或企業能夠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他們想要提供的抵押品。
假設5:銀行和企業之間存在簽訂契約前的信息不對稱,即當企業向銀行申請貸款時,銀行不了解企業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
假設經濟中有大量同質的企業,但是這些企業的風險(包括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是不同的。在這里,筆者把企業的風險定義為投資某一項目成功的概率,用t來表示。為了簡化問題,我們假設該經濟中只有兩種風險類型企業:低風險型企業,用t1表示;高風險型企業,用t2表示。假設所有企業中,總有一定比重是低風險的或高風險的,用入表示低風險型企業的比重,λ=p(t=t1)∈(0,1)。假設企業現有一個投資項目,而且企業只能通過銀行貸款來投資該項目。該項目的初始投資額為B.若企業投資項目成功則可獲得凈收益R,若投資項目失敗則可獲得凈收益-B,若沒有獲得貸款則無法進行投資,獲得凈收益0。
Bester認為抵押品同利率一樣也可以充當銀行分離企業風險類型的甄別機制。我們運用Beste的這一思想并稍做改進,將抵押品內生化并作為企業的決策變量來充當信號機制。即兩種不同風險類型的企業在向銀行申請貸款時,可自由選擇他們向銀行提供的抵押品數量s,滿足s∈[0,B]。銀行觀察到企業選擇的抵押品數量s之后,再決定貸款利率i (s)。一般地,s和i(s)之間是反向替代關系。令風險類型為t的企業提供抵押品s所花費的成本由函數C(s,t)給出,該函數具有連續二階偏導數,其中,所有的s>0,C(0,t)=0,Css(s,t)>0,C1(s,t)>0,Ct(s,t) <0且Ctt(t,t)<0(角標代表偏導數)。因此,根據上述對成本函數的假設,我們可以推導出:低風險型企業提供抵押品的單位成本和邊際成本均較低,因此,其可能會發現,提供某種較多數量的抵押品而使貸款利率下降是值得的;而高風險型企業提供抵押品的成本較高,其可能不愿意為了利率的下降而提供較多數量的抵押品。所以,銀行把企業選擇提供的抵押品數量s作為傳遞企業風險類型
該模型的博弈樹描述如圖1所示。隨機的自然行動(Nature)決定了一個企業是高風險型還是低風險型,企業根據它的風險類型選擇想要提供的抵押品數量s (t),并作為信號傳遞給銀行,銀行再根據所觀測到的抵押品信號確定貸款利率i (s),最后,企業決定接受貸款或不接受貸款。
式(1)即為推導出的銀行最優策略函數,其圖形如圖2所示。隨后,我們再討論企業的最優策略,即企業選擇的抵押品數量s (t)以及最終是否接受貸款。先研究企業對(s,i)組合的偏好,兩種風險類型企業的無差異曲線如圖3所示。
從圖3中可以看出,兩條無差異曲線交叉,在交叉處,低風險型企業的無差異曲線具有較小的斜率(斜率為負)。同一組無差異曲線的位置越靠近左下方,其所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
下面我們分別考察可能出現的兩種不同的均衡:分離均衡,兩種風險類型的企業選擇不同的抵押品數量:混合均衡,兩種風險類型的企業選擇相同的抵押品數量。
假設如果高風險型企業效用水平為0的無差異曲線如圖5中的曲線4所示,那么高風險型企業一定會選擇貸款,而且會表現出自己真實的風險水平,選擇的抵押品數量為s(t2);低風險型企業也會選擇貸款,而且也會表現出自己真實的風險水平,選擇的抵押品數量為s(t1)。這是因為,如果高風險型企業選擇不貸款時,其效用水平為0;如果高風險型企業選擇貸款而且抵押品數量為s(t1)時,其效用水平小于0;如果高風險型企業選擇貸款并且抵押品數量為s(t2)時,其效用水平大于0。岡此,高風險型企業的最優選擇就是表現出自己真實的風險水平,選擇的抵押品數量為s(t2)。同樣地,可以得到低風險型企業的最優選擇是抵押品數量為s(t1)。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分離均衡。
進而,我們將上述情況進一步擴展。假設政府給銀行貸款利率規定了一個上限,如果銀行與企業間達成的貸款利率高于這個上限,那么這筆借貸不允許發生。我們假設這個利率上限是公共信息。我們用圖6來分析在這種情況下分離均衡出現的情況。
當存在一個政府給出的貸款利率上限i時,在假設情況下,高風險型企業如果表現出自己真實的風險水平,即選擇s(t2),根據政府的規定,這筆借貸是不允許發生的。因此,高風險型企業會比較兩種情況下的效用水平,即其不接受貸款時的效用水平以及隱藏自己真實風險水平時的效用水平,然后做出決定。如圖6所示,如果高風險型企業選擇s(t1),那么其效用水平會小于0,因而高風險企業選擇不接受貸款是理性的。低風險型企業仍會表現出自己真實的風險水平,選擇s(t1),從而最大化自己的效用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亦出現了分離均衡。因此,筆者修正了圖6,使分離均衡消失,由此得到了分離均衡不能出現的一種情況,如圖7所示。
如圖7所示,如果那么高風險型企業在比較不接受貸款和隱藏自己真實風險水平兩種決策的效用水平時,會發現選擇s(t1)獲得的效用水平大于0,此時高風險型企業會選擇冒充低風險型企業。低風險型企業的行為不變,仍選擇s(t1)。在這種情況下,兩種風險類型企業選擇同樣的抵押品信號,分離均衡不會出現。
分別把式(3)的兩條直線描繪到S-i坐標系中,如圖8所示。用圖9分析混合均衡出現的情況。
如圖9所示,假設s*=s1*。因為高風險型企業選擇則s*=s1*時的效用水平會高于其不選擇s*時最大的效用水平,所以高風險型企業會選擇s+。同樣,低風險型企業也會選擇使其效用最大化的抵押品s*,這樣就出現了混合均衡。
2.假設銀行風險厭惡的模型
一般來說,銀行不是風險中性的,而是風險厭惡的。所以,我們放松銀行風險中性的假設條件,討論當銀行風險厭惡時分離均衡出現的情況,并與銀行風險中性假設下的分離均衡做比較分析。當銀行是風險厭惡時,銀行要求的期望利潤等于無風險收益再加上一個風險升水,即E
具體信念函數賦值下銀行的最優策略函數,如圖11所示。同樣地,我們重點比較銀行在兩種風險態度下分離均衡出現的可能性大小,如圖12所示。
從圖12中我們可以得到結論:在銀行風險厭惡時,高風險型企業更容易選擇不接受貸款,分離均衡更容易出現。因為在銀行風險厭惡下,高風險型企業能夠實現的最大的效用水平要低于在銀行風險中性下其能夠實現的最大的效用水平,也就是說,銀行風險厭惡使得高風險型企業獲得的效用水平更容易低于0,因此,高風險型企業也就更容易選擇不貸款。因此,在銀行風險厭惡時,該抵押品信號傳遞模型的分離均衡比銀行風險中性時更容易實現。
三、結論及討論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想要解決在資金市場上各類資金供需方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由于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資金供給一方無法準確估計為資金需求一方融資的風險水平,從而產生逆向選擇的結果。所以,本文構建了一個模型——抵押品信號傳遞模型,該模型運用了Spence在勞動力市場上構建的信號傳遞模型的基本邏輯,將企業提供的抵押品數量作為資金市場上傳遞風險的信號,模型把抵押品數量與銀行貸款利率同時內生化,分別舉例討論了混合均衡和分離均衡出現的情況,為銀行提供了一種高效率地識別企業融資風險的市場機制。該模型還討論并比較了風險中性和風險厭惡這兩種銀行風險態度下分離均衡出現的可能性:在銀行風險厭惡時,該抵押品信號傳遞模型的分離均衡相比于銀行風險中性時的分離均衡更容易實現,銀行能夠更輕松地識別企業的真實風險水平。而且在現實資金市場上中,一般來說資金供給一方的風險態度都是風險厭惡的,因此,本文構建的抵押品信號傳遞模型在現實中更具有實用性,資金供給一方可以高效地識別資金需求一方的真實的融資風險。這就是本文的現實意義。例如,可以用抵押品信號傳遞模型分析并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對中小企業來說,從大型商業銀行獲得貸款尤其困難,造成這種現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型銀行與中小企業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信息披露機制不健全導致大型商業銀行很難了解中小企業真實的風險水平,而且大型商業銀行也沒有動力去主動收集、甄別中小企業的真實信息。運用本文構建的抵押品信號傳遞模型分析該問題,可以發現銀行能夠花費極少甚至不花費成本就能甄別出中小企業的真實風險水平,如此,銀行就有足夠的動力為低風險類型的中小企業融資。
本文構建的模型是基于經典的信號傳遞模型,并綜合了運用資金市場上信貸配給問題的研究成果,但是它在理論研究上也有所拓展和創新。目前研究資金市場上信息不對稱問題的文獻基本都是從信息劣勢方的角度出發設計復雜的甄別機制來識別信息優勢方的真實信息,但是本文構建的模型中不需要信息劣勢方(即資金供給方)設計甄別機制,可以直接通過企業提供的抵押品的數量來判斷信息優勢方(即資金需求方)的風險類型。可以說,本文是通過使信息優勢方主動傳遞真實信息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
參考文獻:
[1]Stiglitz,J.E.,Weiss,A.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1(3):393-410.
[2]Wette,H.C.Collateral in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3,73(3):442-445.
[3]Bester,H. Screening Versus Rationing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 (4):850-855.
[4]Spence,M. Job Market Signaling[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3):355-374.
[5]Bester,H.The Role of Collateral in Cred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7,31(4):887-899.
[6]David,M.k ,Robert,W. Reputation and Imperfect Informa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1982,27(2):253-279.
關鍵詞:企業IT項目;風險識別;內部機制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7)01-0262-02
近年來,IT技術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企業帶來了更加先進的經營管理方式,大多數企業都在增加自己在IT項目上的投資,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在這些企業中,大部分企業都需要利用IT技術開發新的業務范圍,或者將電子商務引進到企業的正常商業活動中,另外一些企業則想要通過建設IT項目來提高經營管理效率,在管理方面適當的控制成本投入。也就是說,在當今企業的生產與經營過程中,IT項目正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企業的管理與經營都離不開IT項目。因此,在企業大力發展IT項目建設時,我們必須認真研究企業IT項目的風險識別與內部機制,為企業IT項目的建設與發展提供更加有價值的建議。
1影企業IT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
在企業實現IT項目的過程中,能夠影響項目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是,由于時代是在不斷進步的,因此,企業IT項目中使用的技術與管理方法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人們對IT項目也開始產生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能夠影響企業IT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也隨之發生了改變。IT行業的專業人士認為,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中,企業只要在建設IT項目的過程中清晰需要實現的目標,得到企業管管理者的支持,具有良好的項目管理機制以及進程反饋,就能夠在促進項目建設的同時對項目的成功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但是,即使我們認識到這些因素對與IT項目的影響并做好這些工作,但IT項目的成功率仍然偏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第一,企業內部對項目目標的理解存在分歧;第二,項目建設中使用的開發工具選擇不當;第三,技術能力不足導致難以滿足項目建設中更高的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一些企業的IT項目建設超出了時間限制以及資金預算,或者直接被擱置而無法完成。而IT項目建設的失敗不僅給企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還會影響企業在行業內的形象。我們將這些能夠直接影響項目成功與否的因素稱之為關鍵成功因素,一般情況下,一個IT項目的關鍵成功因素是由多個因素組成的,利用關鍵成功因素來管理IT項目的一種十分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根據項目的關鍵成功因素來對項目進行合理的規劃。在IT項目中,存在的影響項目目標實現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只有幾個是關鍵的,我們可以通過找出這些因素來對IT項目進行有效的識別與管理。IT項目的關鍵成功因素分別存在于團隊、組織、項目以及用戶層面。
2企業IT項目的風險識別研究
在企業IT項目中,風險就是指項目建設中存在的能夠使企業遭受一定損失的可能性。我們可以將企業IT項目的風險定義為企業IT項目建設與使用過程中影響IT項目目標實現的活動的不確定性與結果的綜合。在這種觀點中,企業IT項目中存在的風險一般都存在與各個層面的關鍵成功因素中,因此,企業IT項目的風險主要有團隊風險、組織風險、項目風險以及用戶風險等風險組成。其中,組織風險一般為企業IT項目在組織環境中存在的風險。組織內部的實際情況與穩定性以及對IT項目的態度對IT項目的正常運行具有一定的影響。團隊風險一般是由負責IT項目建設的團隊或者團隊中某些成員帶來的風險。其中包括項目團隊中的人員變動、一些人員存在信任危機、部分專業人員的能力有限、團隊溝通不順暢等團隊問題,這些問題都是IT項目中的風險。而需求風險則指的是IT項目的需求中存在的不確定性。其中包括項目的需求不斷發生改變而影響項目建設的具體進程。還有在項目需求中,如果存在不清晰、不正確以及不完善的情況,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IT項目建設的風險性,導致項目無法正常運行。而用戶風險則指在企業IT項目建設與應用的過程中,能夠真正參與到其中用戶數量偏少的情況。對于用戶來講,如果他們不是特別認同一個IT項目,他們就不會有過多的經歷與資源投入到這個IT項目建設中,這樣會直接導致許多項目的失敗,是風險性較大的一個因素。此外,項目的復雜性風險通常是指IT項目在建設過程中流程相對復雜,需要多個部門的通力合作,一旦組織不力就會影響項目的成功。項目管理風險就是在IT項目的規劃以及控制過程中出現的風險。在對IT項目進行規劃與控制時,采取的方法與對策不正確都會對項目的實現造成不利影響,導致項目延期或失敗。
3企業IT項目風險管理的內部機制研究
企業IT項目風險管理,就是指在IT項目建設與應用的整個過程中持續的采取解決各類風險的措施。為了更好地進行風險管理,不同層面產生的風險采取相應的措施,用戶解決這些風險,避免它們對IT項目產生更加嚴重的影響。因此,我們必須針對IT項目的團隊層面、組織層面、需求層面以及用戶層面等風險進行分析與解決。為了提高企業IT項目風險管理的效率,我們經過的大量的科學實驗以及正對性的測試與研究,從中獲取了大量關于項目風險管理的措施以及方法。這些研究的結果顯示,IT項目中的需求風險對于項目的影響是需要通過用戶風險的影響才能夠實現的。與此同時,我們還在對比了各風險對項目管理影響作用的大小后發現了以下規律:在所有的項目風險中,團隊風險對于項目管理產生的影響最大,組織風險與復雜度風險次之,用戶風險則是影響最小的。通過這種規律可以總結各個風險間存在的關系,在項目的團隊層面、組織層面以及用戶層面中產生的風險夠能夠促進IT項目管理風險的形成,只有在這些層面中做好上游風險控制工作,才能夠有效的降低這些層面中的風險對于項目整體管理風險的促進作用,以減少項目中的管理風險,推動企業IT項目的成功。這是由于項目管理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IT項目可以在規定的時間與預算下出色地完成。因此,企業IT項目的管理風險與項目績效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但是,項目管理風險還要受到項目中其他層面風險的影響。而在進行IT項目管理時,必須重視這些風險之間的關系以及互相的作用,并對他們進行妥善的處理,以此保證IT項目能夠順利的實現。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企業IT項目的實現過程中,風險管理工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因此,企業IT項目的風險不能夠單獨看待,必須重視不同層面風險間的關系。IT項目實現過程中的實施主體都是人,而團隊風險對項目管理風險的影響也最緊密。因此,企業IT項目的風險管理必須以組織保障為基礎,并根據項目實現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加強技術與制度的保障,以確保企業IT項目能夠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 肖躍輝.IT項目管理中的風險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1(31).
[2] 趙楠.關于IT項目管理中的風險探究[J].信息通信.2014(5).
[3] 劉汕,張金隆,陳濤,叢國棟.企業IT項目風險評估與規避策略研究[J].管理學報,2008(4).
關鍵詞: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預警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8-0124-02
1 我國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現狀以及存在問題
我國對金融衍生品的監管水平與英美發達國家相比,停留在較低的管理水平上,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具體表現如下:
(1)缺乏對資本充足性的監管。由于金融衍生業務對信用要求非常高,所以資本的充足性巨鼎了能否積極開展金融衍生業務。但是目前,我國對金融衍生業務的資本充足性監管的強度還不夠。在中國銀監會2004年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的第十三條中指出,“金融機構應根據本機構的經營目標、資本實力、管理能力和衍生產品的風險特征,確定能否從事衍生產品交易以及所從事的衍生產品交易品種和規?!?這與《巴塞爾協議》對衍生工具的市場風險以及信用風險所提出的資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栋腿麪枀f議》的資本要求提出,所有機構不管規模大小,都必須使用模型計算最低資本要求。由此可見,金融衍生業務在我國不斷發展的同時,我國必須加強對金融衍生產品資本充足性的監管。
(2)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國處于不斷發展的態勢,由于目前我國仍在使用傳統的財務會計框架,但是金融衍生業務是從國外引進的新興業務,屬于表外業務,因此這一矛盾導致了我國對金融衍生產品信息披露的監管缺乏足夠的管理經驗和管理的力度。
(3)缺乏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我國金融機構在內部管理方式以及監管制度上并未實施切實可行的、有效的管理辦法。例如,《金融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五條和底時六條規定了金融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對金融衍生業務應該承擔的監督和指導的責任,但是沒有明確規定有效的問責制和激勵約束機制。說明我國的金融機構缺乏對銀行高級管理人員和董事的有效監督,內部的控制制度還有加強和完善的空間。
(4)缺乏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管理的高級人才。 金融衍生工具是一個充滿變化和創新的行業,因此相應的監管者必須要有很高的素質,但是金融衍生品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所以現在的監管人員都還不具備足夠的與金融衍生品相關的知識,同時還缺乏對金融衍生風險管理的經驗。隨著金融衍生品業務的日益發展,必須改善這個問題。
(5)缺乏行之有效的國際監管。我國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僅限于外資銀行在我國國內的監管,但是與外資銀行的母國聯系非常少。而金融衍生市場具有開放性,所以金融衍生品就相應的具有跨國性的特種,同時,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滲透性和高杠桿率,導致了風險在金融市場的擴散和傳播將會造成系統性的威脅。這種對外資銀行監管缺乏母國支持的現狀與我國金融衍生產品業務日漸發展的趨勢不相符。所以,對金融衍生產品業務實施有效的國際監管十分有必要。
2 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管理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第一步,主要任務就是識別市場主體經營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一般來說是根據經營活動的性質以及潛在事件及其產生的后果以及產生原因來檢查風險。由于風險隨時都存在,所以風險識別必須是一個連續的動態過程。市場主體主要通過風險識別來準確判明所承受的風險在性質上屬于哪種類別。
2.1 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產生的原因
(1)從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特性上看,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標的資產價格的波動造成的。標的資產的價格受到了經濟政策、政治環境、供求關系、投資者人心理預期以及人為操縱等因素的影響。除此之外,信息披露存的局限性也是引發信用風險的原因之一。
(2)從宏觀層面上看,全球金融的自由化程度越來越高,導致了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產生,此外,各種新生的金融衍生工具不斷出現,使得這些各式各樣的工具變得越加難以區分。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在加快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速度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大了制定金融衍生工具會計準則和金融監管的難度的難度。
(3)從微觀上層面上看,企業管理層的風險偏好以及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會導致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的產生,尤其與企業的風險控制機制是否健全有很大的關系,而能否嚴格執行企業的風險控制機制也會對其產生很大的影響。管理層的風險偏好主要有風險愛好型和風險厭惡型。風險偏好型管理層熱衷于投機,因此可能給企業帶來風險;而風險厭惡型管理層通常會盡量避免從事投機業務而偏向于從事套期保值業務。
2.2 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表現
(1)金融衍生工具來源于基礎商品,所以基礎商品價值的變動會影響金融衍生工具的價格。因此,價格的變動給金融衍生工具帶來了很大的風險,使得金融衍生工具比傳統的金融工具更容易受到價格波動的影響,波動的幅度也比傳統市場還大,使得風險系數因此增加。
(2)金融衍生工具本身形成具有隨機性,它的組合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和不規則性,很難研究具體的操作模式,同時衍生工具在不斷的推陳出新,在任何金融衍生工具的基礎上都可以衍生出新的工具。
(3)濫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杠桿導致交易風險增加。金融衍生工具以基礎工具的價格為基礎,交易的時不用把相關資產的價值全部付清,只需要繳納一定的押金或者是保證金就能夠得到相關資產權益,一直到到期日再對已經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進行結算。因此,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只需要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以實現交易。此外,風險交易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它的杠桿性,因此在被廣泛運用的同時也具有很大的風險,管理與監管的滯后性也會相應的導致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產生。除此之外,金融市場體系的不健全,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監管體制不完備也是催生金融衍生工具風險的原因。
3 金融衍生工具風險防范對策及預警機制
3.1 完善信息的披露,提高經營業務的透明度
公平競爭是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表現在:所有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參與者都必須遵守一致的交易規則。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在合約簽訂之時,合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就已經確定下來,而交易卻要在未來某個時候完成,就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會計確認和計量具有不確定性。因此企業要根據金融衍生工具的這一特點來改革傳統會計記賬方法,制定統一的信息披露規則,以便管理層和用戶可以較為全面的掌握風險情況,及時制定對策。
3.2 建立行之有效的監管體制與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管理機制
風險管理對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許多國家為了避免風險因而建立了政府監管機制、行業自律監管和交易所自我監管的監管機制。政府監管機構的權責是制定監管金融期貨與期權市場法律法規。交易所、證券商協會等通過制定運作規則,規章來對衍生交易活動進行監管。這種穩固全面的監管結構可以實現對交易進行全程監管。建立健全風險管理機制,應當包括健全的風險預警機制、風險識別機制、風險評估機制、風險分析機制和風險報告機制。進行風險管理時首先要計算市場價值,與此同時應建立分層次的風險評價和預警指標體系,使其能夠科學、系統地反映風險狀況。
3.3 針對不同風險采取相應管理方法
(1)對于市場風險管理,應對超過交易主體所能承受的風險總規模的市場部分采取對沖措施或者頭寸充足的方法。市場參與者可以試著采用更多的測量方法來度量市場風險。
(2)對于信用風險管理,市場交易主體需要根據對方的信用級別來確定每一個交易對手的信用,以此來決定交易量,從而減少風險。其次還可通過其他方式比來增加信用保障,如要求交易對手提供抵押、保證、支付保證金等方法。再次,機構應該對市場上交易的所有品種按照進行風險評估,才能對其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
(3)針對流動性風險管理,機構主要應該控制參與流動性較低的產品交易量,對于流動性較低的產品來說需要能夠長期占用的資金,以免造成管理資金流動性風險,而應控制資金流動缺口的額度從而保證資金流通的平衡。
(4)對營運風險的管理。營運風險造成的損失可能會比其他風險更嚴重,因此營運風險是最主要的風險之一,但由于其潛在性,很多機構都忽視了其存在。首先,對于一些不可預見的事務所造成的營運風險的管理方法是通過人身與財產保險等方式轉嫁出去,對于經營方面漏洞和失誤所造成的風險則要減少操作上的失誤。其次,機構還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加緊對金融衍生工具業務專門人才的培養。再次,管理層要定期檢查金融衍生工具的經營狀況,核查其是否符合經營方針以及所承擔的風險是否在承受的能力范圍之內,若不能滿足上述要求則要及時中止。由于金融衍生工具發展迅速,衍生品種不斷推陳出新,因此要提高對風險的敏感度以及對市場的反應速度。
(5)為避免法律風險,交易方應該先確保交易對手是否具有足夠權力從事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動,并且確保對手有法律依據履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并履行金融衍生品合約義務。此外,在合約條款中應明確的規定交易對手的抵押品或者保證金以在必要時彌補交易方的損失,并且清楚說明交易對手違約時應支付的罰金。這些工作在簽訂立合約之前就應該確保,以避免法律風險。
(6)建立合理的金融衍生工具的風險預警機制,也就是把金融衍生工具所面臨的風險分類,并根據各類風險對金融市場的影響程度再對其進行進一步的分類,并賦予相應的權重及衡量指標,于此同時,對不同階段的風險指標界定風險級別,最后根據風險級別以及風險權重計算各種風險的大小、本機構所能承擔的風險程度,然后制定相應的規避風險的措施,提高抗風險的能力。目前我國金融企業已經建立多個指標體系,但是卻未建立關于風險評價的指標體系,因此建議企業能夠建立分層次的科學、系統的風險指標測試體系。此外,企業內部要防止風險在企業的子公司中迅速蔓延以及這些風險在企業內部的聚集。此外,建立資本充足率和償付能力的預警機制,上市的企業則要對惡意收購進行檢測,防止集團控制權的喪失。
3.4 加強國際監管與國際合作
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水平已經發展到了一定層級,但是由于其交易超出了政府超出了國界使得單一國家和地區無法對金融衍生產品實行有效的管理,因此不能全面控制風險,此外,由于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監管的國際合作相對落后,因此加強對金融衍生工具的國際監管與合作,已成為國際金融界勢在必行的任務。
4 結語
綜合前面所述,我們看到了金融衍生工具自身的缺陷。金融衍生工具只需投入少量資金便可以進行巨額交易,這一特點必然會導致難以避免的投機行為,這種手段既可能帶來高收益,也可能帶來高風險,而金融的自由化使得風險更加集中因而變得更加難以控制,一旦操作出現了失誤便會造成極大的損失,從而進一步導致整個金融市場的波動。通過分析近年來在金融衍生市場的一些列重大虧損事件,我們可以發現,監管制度和交易規則的不完善或者決策失誤是引發風險的主要原因。因此,我國在發展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對風險的監管,在實踐中完善對金融衍生產品交易風險的監管手段、監管措施、監管方式和風險的預警機制,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避免過度投機。企業應該努力做到在增強企業盈利能力的同時,盡量減少風險的積累,并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使得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真正的服務于我國的企業。
參考文獻
[1]謝群,武本建.謝婷.略談金融衍生品的風險管理[J].工業技術經,2008,(7).
一、興澄特鋼風險識別
(一)籌資活動風險識別具體如下:
(1)債務性籌資規模分析。由于公司經營規模的逐年擴大,資金需求增加,因此公司大量舉債。2006年公司的短期借款為22808萬元, 2007年為20730萬元元,減少2078萬元。長期負債由198808萬元增長到294888萬元,增幅48.33%。公司的資產負債率由2006年的64.13%上升到2007年的67.71,雖然資產負債率仍在安全界限范圍內,但是債務的逐步擴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公司的償債風險。
(2)債務結構分析。分析占所有債務大部分的長期借款的償還期限可以得知,興澄特鋼從2006年到2007年的借款的償還期限都比較集中,這就意味著到還款年度公司將以大量的現金支出償還長期負債,通常一個年度大量的現金支出會給企業帶來諸多負面影響,一旦公司現金短缺,后果更是不堪設想??梢娕d澄特鋼長期借款期限比較集中增加了公司的債務性籌資風險。
(3)長期借本文科學分析。興澄特鋼近年的長期借款利率不等,如果公司投資收益率不能高于借款利率,則公司面臨不能按時償還利息的風險。長期負債的浮動利率增加了企業的利率風險。
(二)投資活動風險識別具體如下:
(1)投資角度分析。興澄特鋼的投資屬于固定資產投資,其中以建設項目投資對公司發展影響最為重大,項目投資的主要特點是投資時間長、投資數額大、投資決策復雜且難度大、影響投資效果的因素多、投資效果持續時間長、投資轉移性與替代性差等,項目投資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必然具有很大的財務風險。
(2)投資規模分析。興澄特鋼近幾年大規模發展投資范圍廣,規模大,占用資金多,由于投資項目涉及環節多,而且各個環節影響因素具有不確定性,一旦某一環節脫節,都會給公司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甚至破產。
經過近兩年的擴張發展,興澄特鋼的主營業務生產基地布局基本成形,進一步鞏固了興澄特鋼行業領先地位,有利于公司長遠的發展。但凡事有利必有弊,公司母公司經過近幾年一系列的投資活動組成中信泰富特鋼集團,規?;洜I的同時,也構筑了一個結構復雜的集團經營主體:公司的治理結構、組織結構更加復雜,存在多重委托關系,集團的管理鏈條加長,對集團的財務管理機制、財務目標和財務資源配置的要求更加嚴格,集團受宏觀、微觀經濟環境的影響更大,集團面臨的風險因素增多。
(三)經營活動風險識別具體如下:
(1)銷售中的風險因素。具體如下:第一,從客戶信用狀況分析。公司的客戶主要是東風汽車、一汽、上海鍋爐等大型企業,這些客戶信用等級較高,客戶信用因素導致的經營風險可能性較??;另一部分主要客戶來自國外,受國際宏觀環境的影響遠遠大于國內客戶,且這些客戶占有興澄銷售的份額不小,因此一旦客戶經營狀況失控,對興澄特鋼的經營產生的影響非常大。第二,由于公司的主要客戶信用狀況良好,興澄采用寬松型的信用政策,公司銷售大部分采用擔保先發貨后付款的結算方式。這種信用政策和結算方式有利于鞏固、擴大客源,對企業銷售產生積極影響,另一方面由于主要客戶的集中性,一旦客戶經營不理想,寬松的信用政策和先提貨后付款的結算方式則構成集團經營風險的重要因素。第三,從應收賬款管理分析。興澄特鋼應收賬款回收歷史記錄良好,應收賬款發生壞帳的率很低。由于應收賬款質量高,公司因應收賬款不能按期回收導致經營風險的可能相對較小。但外貿銷售受外匯結算和國際政治、經濟影響,應收賬款有上升趨勢。
(2)商品采購風險因素。由于不對稱的信息充斥著公司的整個采購流程中,因此從采購計劃的制定、供貨商選擇、采購決策等,每個環節都存在風險因素,興澄特鋼要面臨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采購計劃分析。公司采購計劃的依據是生產計劃,生產計劃又是由銷售訂單決定的,因此一旦鋼鐵市場需求發生變化,顯然會直接影響到采購計劃的準確性,而計劃目標與實現情況則可能發生較大偏差。第二,原材料的采購分析。原材料價格的不穩定性是構成公司商品采購風險的一個不利因素。原材料價格受需求和上游成本推動上升幅度較大,供給比較緊張,會使公司的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影響到企業的凈利潤。另外,基于和商品銷售同樣的原因,公司主要物資礦砂、廢鋼、鐵合金、煤炭供貨商的相對集中,主要供貨商范圍較窄,使公司材料采購范圍受到限制,也會加大原材料采購風險。
二、財務預警模型及其應用
(一)財務預警模型具體如下:
(1)一元判別模型。一元判別模型,是通過單個財務比率指標的走勢變化來預測企業的財務失敗。一元判別模型最早是由Fitzpatrick(1932)提出的。他19家公司作為樣本,運用單個財務指標進行預測,結果發現凈利潤/股東權益、股東權益/負債這兩個財務指標判別能力最強。一元判別模型雖然比較簡便,但其缺點在于:一個企業的財務狀況是用多方面的財務指標來反映的,沒有哪一個比率能概括企業的全貌。因此,這種方法經常會出現對于同一個公司,使用不同的預測指標得出不同的結論的現象。為此招致了許多批評,而逐漸被多變量預警模型所替代。
(2)多元判別模。Altman(1968)首次將多個指標分析的方法引入到財務預警模型,后人稱為“Z模型”,但這僅適用于制造業上市公司。隨后,Altman又提出了適用于非上市企業的Z1模型和適用于非制造業公司的Z2 模型。Altman教授的多元判別模型:
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
其中:X1=(期末流動資產-期末流動負債)/期末總資產;X2=期末留存收益/期末總資產;X3=息稅前利潤/期末總資產;X4=期末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期末總負債;X5=本期銷售收入/總資產。
X1反映的是企業的變現能力。期末流動資產-期末流動負債也就是營運資本,它是具有周轉速度快,變現能力強,獲利能力高,投資風險小等特點。營運資本/期末總資產偏小,往往預示著企業資產周轉不靈或資產變現能力偏差。
X2反映的是企業的獲利能力。留存收益是指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之和,是企業累積形成的稅后利潤。一般說來,該指標越大,說明企業的獲利能力越強,反之,說明獲利能力越弱。
X3反映的是企業的償債能力。息稅前利潤是指扣除債務利息與所得稅之前的正常業務利潤。該指標反映了企業資產的使用效率,也是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的最有力依據之一,該指標越大,說明償債能力越強;反之,說明償債能力越弱。
X4測定的是企業的財務結構,也就是負債和權益的比例。對于上市公司而言,該指標計算較為容易。而對于非上市公司來說,期末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較難確定。在運用時,一般用以下公式計算: 企業資產市價=企業預期實現的年利潤額/行業平均資金利潤率。由此X4=(企業資產的市價/負債總額)-1。
X5反映的是企業的營運能力。該指標可以用來分析企業全部資產的使用效率,該指標越高,說明企業利用全部資產進行經營活動的效果好;反之,則相反。
Z- score 模型中的X值除X5之外,均以絕對百分率來表示,比如“留存收益/資產總額”為20%,則X2為20。Altman的Z模型具體判斷標準見表1。
(二)興澄特鋼Z值計算結果及分析
根據Z=0.012X1+0.014X2+0.033X3+0.006X4+0.999X5,相關結果計算如下:
根據奧特曼Z值的劃分標準,如果Z系數大于2.675,那么公司的財務狀況是穩健的。興澄特鋼的Z值自2004年以來均大于2.675。由此可以得知,奧特曼Z值的結果與興澄特鋼風險識別明顯不相符,因此不能直接把奧特曼Z值模型作為興澄特鋼的財務預警模型,需要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造,以滿足興澄特鋼的需要。
三、財務預警機制建立
(一)完善現金流量動態調控體系 為及時把握資金動向,反饋資金流入、流出信息,保證資金高效運作,應建立三個資金管理系統:一是建立月計劃用款指標控制系統。每月25日前各分廠、部門根據下月生產任務及大中修安排向歸口部門報送下月物資使用計劃,各物資歸口部門根據上月物資消耗、庫存、市場采購、技改措施、大中修進度等情況進行綜合平衡,將確定的物資采購計劃上報財務部,財務部按照生產計劃安排市場預測,編制資金回收計劃,并結合物資采購計劃和各分廠、部門財務收支計,本著量入為出、統籌安排、保證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編報全公司資金分配使用方案,經公司研究批準后執行。二是建立周資金調控系統。公司在資金總量控制上,每月資金不是按周進行簡單的平均分配,而是根據全公司供、產、銷、運、技改及大中修等動態情況,提出每周的資金平衡方案,經公司協調會確認后實施。對資金投入使用流向隨時調整,這樣就能把資金用活,促使各分廠、部門用好有限的資金。三是建立日分配及資金使用情況信息反饋表系統。財務部根據每天資金進量、出量、存量及物資存量的具體情況,在部突破周計劃的情況下,提出當天資金分配指標,由財務部部長批準后實施。
(二)提高公司決策層財務預警意識公司決策層應增強主動運用財務預警的意識,以一種正面的、積極的態度對待財務預警,財務管理決策或監測當局可以建立更適用于本公司的財務預警模型,并根據自身情況對評價指標加以改進,及時預測公司的財務狀況。此外,財務預警是建立在對會計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基礎上的,但會計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很多非會計事項雖然能對企業造成非常重大的影響,卻不能在會計信息系統中得到反映。企業財務預警分析應該重視對非財務信息的收集和分析,重視對非財務因素的分析,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公司內部與企業自身相關的非財務因素包括:企業對研發的重大投資;企業獲得某項專利的情況;公司在同類中的競爭力;企業技術與專利的先進性與保護程度;人才的流失情況;企業信譽如何;企業有沒有盲目擴張等等。另一方面宏觀環境方面,應重點關注國家對待企業的產業政策,如是否鼓勵,在企業的開辦、用地或是稅收方面是否給予政策上的優惠,是否在企業的融資渠道上予以大力支持,以及政府是否會增強對產品的購買以扶持企業的發展等等。
(三)建立預警分析、反應、決策、執行運行機制企業必須對預警指標進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經常性監控,對企業每一項重要經營活動所帶來的財務狀況變化進行預先測定,分析判斷經營風險程度,為決策提供反饋信息,對在日常監控中預警的風險,能快速反應控制,達到預警、糾錯、改善的目的。
(四)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 財務預警主要是發現問題,預示風險,但其本身不能化解風險,是企業內部控制的一種形式,財務預警系統向內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應包括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組織建設權責分明、交易處理程序適當、信息記錄真實、披露及時等內容。企業的危機不會及時體現于會計信息,有些風險因素是無法通過報表反映,如政局變化、管理層變化等,而這些因素對企業影響非常大,因此,在對企業進行定量預警分析的基礎上,還必須結合非量化因素甚至是有經驗分析人員的直覺判斷, 作定性的分析評價,彌補定量分析的不足。
(五)加強公司營運資金管理,積極拓寬公司融資渠道公司應根據市場情況,采用適當的營銷策略,對大客戶設定一個擔保發貨限額,在限額允許范圍之內滾動使用,減少客戶對公司的資金占用,同時應盡可能增加直供客戶,減少中間貿易商。分析國際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擴大東南亞、歐美地區鋼材銷售,對中東地區客戶可根據國際環境進行調控,規避國際政治、經濟帶來的不穩定風險。公司應根據戰略發展需要,在周邊地區建立重點物資儲備基地,可以合營、合作建立廢鋼收購、重要鐵合金生產企業;針對礦砂價格上漲和海運費的提升,可以與寶鋼等其他鋼廠進行戰略合作購買,既可以爭取盡可能多的資源,又可以降低運費成本。公司應該利用行業地位優勢,盡可能多地獲得銀行授信額度,爭取銀行的透支額度,同時考慮外資銀行更多的參與中國市場,針對內外資銀行的不同專業化程度,有選擇的滿足自我發展需要;爭取政策性貸款。對新的工程項目進行項目融資,發行短期融資債券,更好地滿足項目資金的需求。國內外大型成套設備的融資租賃。對企業在實施發展戰略過程中的需要購建較多的固定資產,可以考慮選擇融資租賃方式。由原來單純依賴銀行貸款的模式,向以銀行貸款為主、創新融資為輔,建立階段性多元化組合融資、實現項目低成本和資金鏈安全的策略融資渠道模式轉變,使企業競爭力得到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COBS模型;二元離散選擇模型;預警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0.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5192(2017)02005106doi:10.11847/fj.36.2.51
Study on the High Cost Booms Identification in Real Estate Marketand Its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Based 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Data
HU Wenxiu, WU Tingting, FU 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effect of house price’s irrationally rising on macroeconomic,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the house price booms. According to 27 countries from 1990 to 2014 real estate price data, by constraining the smooth Bspline model(COBS), this paper identifies each country’s real estate price inflation interval. Subsequently, it distinguishes the high cost booms and the low cost booms by the macroeconomic reactions after different inflation intervals. Then, using the determinants through nonparametric tests, it establishes the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high cost booms in real estate market, based on discrete choice model. Finally, this paper uses China’s real estate data to make insample test and outofsample test of that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Key words:high cost asset price boom; COBS model; discrete choice model; real tim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1引言
資產價格膨脹尤其是房地產價格的急速暴漲是近年來我國甚至世界范圍內出現的重要經濟現象[1]。2000年以來,我國平均房地產市場價格上漲了3倍左右,一線城市部分區域的房地產價格甚至上漲了5倍以上。同樣,國外的房地產市場也出現了價格過熱的情況,如日本房地產價格從1985年以來,經歷了數次房地產價格暴漲[2]。然而,在經濟發展中,有些資產價格膨脹會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漸消退,而有些資產價格膨脹卻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較為嚴重的影響。如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現的資產價格大幅上漲,最終以泡沫經濟為后果,直接導致日本經濟陷入十年蕭條[3]。2007年美國房地產價格上漲引起的次貸危機甚至引發了世界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香港和新加坡的房價大幅上漲卻并沒有對實體經濟產生太大影響[4]。
然而現有研究主要關注于房地產價格膨脹與宏觀經濟之間關系,但是忽視了不同階段資產價格膨脹對宏觀經濟的影響不同,在研究時不可一概而論。我國的現有研究尚未對資產價格膨脹進行區分,但是近年來,國外已有一些學者發現并不是所有的資產價格膨脹都會引起較大的產出損失,如Dieter和Hans[5]通過分析發現不同的資產價格膨脹會對膨脹期后的宏觀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他們根據膨脹期后經濟增長率的不同將資產價格膨脹分為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和低風險資產價格膨脹。之后的學者根據這一結論進行了更加細致的分析,Detken和Smets[6]將資產價格膨脹定義為是一個連續的至少4個季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實際總價格指數超過其趨勢至少10%以上。Adalid和Detken[7]在這一研究的基礎上將資產價格膨脹根據膨脹期后的GDP增長率分為低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和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如果GDP平均實際增長率在膨脹期中高于膨脹期后,則這個膨脹期就可以稱為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
在識別出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區間之后,如何對其進行預警進而通過宏觀政策控制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是研究中至關重要的問題。現有對于危機預警的研究主要分為非模型預警和模型預警。非模型預警由于其操作簡便,在前期的危機預警研究中得到廣泛的運用[8,9]。然而,Berg和Pattillo[10]通過實證分析對模型預警和非模型預警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顯示模型預警的準確性要遠高于非模型預警,因此現有的危機預警研究以模型預警為主要方法。由于研究內容和視角不同,不同學者對于模型的選擇也往往具有較大差別。首先,KLR信號分析法[11]和STV截面回歸模型[12],以其指標選擇的廣泛性被廣為運用。史建平和高宇[13]通過KLR信號分析法對于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金融危機進行預警。張元萍和孫剛[14]通過STV模型得到中國金融環境不穩定的原因主要是受外部因素干擾。但是以上預警模型在運用時不能區別不同的指標對危機的影響,顯然不適合具有復雜影響因素的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研究。馬爾科夫區制轉換模型[15]則主要針對不同國家的經濟周期、經濟沖擊及國家間經濟影響的研究。朱鈞鈞等[16]改進了馬爾科夫區制轉化模型,并重新研究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因素。但是馬爾科夫區制轉化模型在價格波動方面的研究并沒有明顯優勢。二元離散選擇模型[17],其本質是測度危機發生概率的方法。馬德功等[18]通過對比分析現有各種危機預警模型,得出Logit模型更適合構建中國的貨幣危機預警。Cipollini和Kapetanios[19]得到預測經濟危機的指標后,運用Probit模型進行動態危機預警。該模型可以直接計算危機發生的概率,適合多指標研究,可以反映每一指標和危機之間的關系,是現階段較為適合的資產價格膨脹的預警模型。
扈文秀,等: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識別及其預警機制研究――基于國際經驗數據
Vol.36, No.2預測2017年第2期
根據歷史經驗,中國資產價格膨脹區間有限,在此基礎上對宏觀經濟有影響的資產價格膨脹更少,研究中缺乏足夠數據,因此,國際經驗數據就更為重要?,F有研究忽視了不同階段房地產價格膨脹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識別不同國家不同階段的房地產價格膨脹區間,對于價格膨脹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以上綜述,本文主要分析以下三個具有遞進關系的問題:如何識別房地產價格膨脹區間以及高風險價格膨脹區間?哪些因素會對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具有顯著影響?如何對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進行預警?
3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預警體系的構建
3.1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預警指標
識別出房地產市場的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區間之后,其關鍵問題就是如何在房地產價格發生急速上漲時,區分每次膨脹是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還是低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首先本文通過非參數檢驗確定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的預警指標,作為構建預警模型的基礎。
3.1.1原始指標的選擇與預處理
結合多國經濟環境,本文首先列出了可能對資產價格產生影響的18種因素,作為實證分析的備選指標。具體分為宏觀經濟因素和金融指標,其中Xi為第i個原始指標(以下數據均為季度數據,取自萬德數據庫):
(1)宏觀經濟因素。宏觀經濟是否平衡是衡量一國金融w系是否穩健的根本條件。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產生,從根本上說是一國宏觀經濟出現不平衡的表現之一。因此,宏觀經濟因素的異常是對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進行預警的基礎指標。本文選擇GDP(X1)作為宏觀經濟的主要核算變量。
CPI(X2),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它在實際研究中經常作為經濟分析和決策的先行指標,其變動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的程度。
社會融資規模(X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X4)、財政收支余額(X5)分別從金融角度,投資市場和國家財政說明實體經濟的活躍程度,及對資產市場的潛在影響。
稅收收入(X6)、工業增加值(X7)、公共財政收入支出(X8)從國家資金儲備量的角度說明國家經濟的繁榮或者衰退,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資產市場的活躍程度。
(2)金融指標。銀行危機與貨幣危機是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后產生的嚴重后果之一,因此,金融體系的穩定是影響資產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
利率(X9)和匯率(X10)變化是國家對于維護金融穩定所采取的最直接的行為。低利率使得對于未來股票紅利和租金水平的預期提高,同時又會降低貼現率從而引起資產價格的上漲。另一方面,在資產價格膨脹期中,利率的提高可以通過強化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導致高負債的房地產企業的違約率,進而導致資產價格下跌。匯率的波動對于本國貨幣的升值和貶值有直接的影響。本文的數據均為剔除通貨膨脹率的實際利率和實際匯率。
國家外匯儲備(X11)衡量了中央銀行外匯貯備的充足程度,是一國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如干預匯率的波動,穩定資產價格。M0(X12),M1(X13),M3(X14)這三種貨幣供應量的指標以及基礎貨幣余額(X15),經常被用來分析經濟動態變化,且通過影響產出引起資產價格膨脹。實際信貸變量(X16)與進口價格(X17),出口價格(X18)在經濟研究中通過金融加速器機制影響資產價格波動,這些變量均常用于資產價格波動的早期預警指標。
為了得到更加準確的統計結果,本文對以上指標進行HP濾波法,線性趨勢偏離和計算增長率等變形處理,以得到統一的度量標準。本文中,宏觀經濟變量統一使用偏離趨勢的偏差進行變形處理,其公式為DevXi=Xi-TrendXiXi。其中DevXi為偏離趨勢的偏差,Xi為第i變量,TrendXi為通過HP濾波法得到的趨勢值。金融指標除實際利率、實際匯率使用水平值,其他指標統一通過計算得出同比增長率。
3.1.2實證檢驗
該實證檢驗的理論基礎為,如果我們認為某變量是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決定性因素,那么我們就會預期該變量在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期中與膨脹期前的表現特征是不一樣的。因此,本文運用KruskallWallis檢驗目標變量是否為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決定因素。假設任一變量Xit為i國在t時期的各解釋變量的值,其變形形式為Tit,滯后期為Kit,則:將目標變量分為兩組,一組為處于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期內,設置為A組,一組沒有處在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期內,設置為B組。根據AB兩組計算KW的值KWXT,K。如果某目標變量的置信度在95%以上,則說明這一變量與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呈相關關系,否則說明該變量與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之間不具有顯著的相關關系。
本文通過SPSS軟件,將房地產市場價格高膨脹區間與非高膨脹區間之間的指標值進行面板數據的KW檢驗,其統計結果如表1所示。
結果顯示,對于房地產市場的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宏觀經濟因素,如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GDP),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 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等經濟指標與房地產市場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之間具有相對較強的正相關關系;金融指標如實際利率,實際匯率,貨幣供應量,國內信貸增長率以及基礎貨幣余額等與房地產價格高風險膨脹之間也有著正相關關系。
3.2預警模型的構建
3.2.1解釋變量的建立
根據以上KruskallWallis檢驗,我們得到了總共10種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的影響因素,將其作為預警模型的解釋變量。但是由于處于同一經濟體的各個經濟指標之間會具有較強的相關性,如果直接作為預警模型的自變量,會出現多重共線性問題。因此,預警模型的構建之前,首先應對影響因素進行主成分分析。通過消除相關性的處理,KMO檢驗與Barlett檢驗,應用SPSS軟件,得到原始變量的累計方差貢獻率,前三個主要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因此,我們提取3個公因子代表原始指標數據的主要信息。對三個主要因子命名為F1,F2,F3,其因子載荷矩陣可知,因子F1在X1(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X2(居民價格消費指數)、 X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這三個解釋變量上具有較大的載荷,這三個解釋變量分別為宏觀經濟因素中代表經濟發展狀態的指標,將F1命名為宏觀經濟因子;因子F2在X9(實際利率)、X10(實際匯率)和X16(國內信貸增長率)這三個解釋變量上具有較大的載荷,而這三個指標可以說明銀行系統的國內外信貸水平,將 F2命名為信貸變量因子;因子F3在X12、X13、X14(三個貨幣供應量的指標)、X15(基礎貨幣余額)這四個解釋變量上有較大的載荷,而這四個指標均與貨幣變量有關,將F3命名為貨幣變量因子。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結果,我們最終得到三個主要因子表達式
F1=0.8975X1+0.6423X2+0.4372X4+
0.1841X9-…-0.1832X16
F2=0.3215X1+0.1093X2+0.0322X4+
0.2473X9+…-0.0478X16
F3=0.1047X1+0.0421X2-0.0216X4+
0.8424X9-…+0.8430X16
3.2.2動態Logit模型的構建
根據以上分析得出的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三個主要因子為解釋變量,以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發生的概率為被解釋變量,將其定義為二元定性變量。本文定義yit為i國在t時期發生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概率:當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發生,yit為1;當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不發生,yit為0。
設yit的值通過另一虛擬變量V確定,且V=f(X),f(X)=Xβ+ε 。因此,危機預警信號Yit出現的概率為
P(Yit=1)=P(V>0)=P(εt>-Xβ)。
Logit原始模型為logPit1-Pit=α+βXit+μit。其中Pt為第t時期發生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概率,Xit為各解釋變量的值,α是常數項,μit為隨機干擾項。
由于靜態Logit模型沒有考慮到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在時間維度里的持久性,因此,本文將因變量的滯后值引入到模型中去,構建包含滯后二元變量的動態Logit預警模型。即
logPit1-Pit=α+βXit+δyit-j+πit。yit-j為i國在t-j期發生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概率。由此,得到最終的動態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動態Logit模型為
Pit=Fyit=11+e-yit=
11+e-(α+βXit+δyit-j)
其臨界值為0.5,即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運用Logit模型得出的結果大于0.5,則認為高風險資產價格泡沫會發生;反之,則不會發生高風險資產價膨脹。將分析得到的主要因子F1、F2、F3直接帶入模型中即可得到動態的Logit模型。運用Eviews軟件,通過t顯著性檢驗,最終確定其滯后項階數為1。接下來,將這些公因子作為新的變量建立態Logit模型,得出回歸結果如表2所示。
綜上所述,基于動態Logit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預警模型如下所示
logPit1-Pit=-0.099-0.891Fit+
0.246Fit+0.689Fit+1.092Yit-1
4預警模型的檢驗
為了對本文中構建的預警模型的擬合程度及是否適合我國經濟環境進行檢驗,我們分別對預警模型進行基于中國數據的樣本內檢驗和樣本外檢驗。樣本內檢驗主要對比分析前述研究,驗證模型的準確度,樣本外檢驗則是對本文的模型進行實際運用。其具體檢驗方法為利用動態Logit模型對樣本內1995年1月至2014年12月間中國的相關經濟數據進行模擬,驗證模型的準確度;對樣本外2015年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濟狀況進行預警判斷。本文將對應的預警指標數據統一進行變形處理,求出增長率,帶入預警模型中,通過Eviews軟件得出預警模擬信號曲線圖,分別如圖1,圖2所示。
圖1樣本內預警模擬信號
圖2樣本外預警模擬信號
從圖1的樣本內檢驗可以看出,預警信號值在2007年8月到2009年1月出現了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這與本文之前的研究相契合,說明模型可以準確地識別出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區間。圖2的樣本外檢驗則說明2015年并沒有發生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這也與2015年的經濟狀況相吻合。從2015年我國的房地產經濟狀況來看,個別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暫時性急速上漲并沒有帶動整個行業的價格膨脹,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還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因此,這次局部的房地產價格膨脹不會引起宏觀經濟的顯著反應,不屬于高風險房地產價格膨脹,不會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5結論與政策建議
根據本文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結論:
首先,運用COBS模型分別識別出27個國家,1990年1月至2014年12月間房地產市場價格的膨脹區間。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階段房地產價格膨脹期后宏觀經濟的反應,區分出不同國家的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周期。第二,通過KruskallWallis檢驗對27個國家18個潛在影響因素,共486個變量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經濟變量與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之間的關系,最終得出10種對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具有顯著影響的預警指標,即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實際利率,實際匯率,三個貨幣供應量指標,國內信貸增長率以及基礎貨幣余額等因素。第三,根據實證研究結論得出的房地產市場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預警指標,通過主成分分析法找出三個主要影響因子,將這三個影響因子作為變量,運用二元離散選擇模型,構建出房地產市場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預警模型。最后,通過我國的實際經濟數據對構建的預警模型進行樣本內檢驗和樣本外檢驗,樣本內檢驗說明了預警模型的準確性,樣本外檢驗說明2015年以后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并沒有發生高風險的資產價格膨脹。
根據以上研究結論,本文針對我國的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首先,根據本文的研究,并不是每一次房地產市場的價格膨脹都會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惡劣的影響。宏觀審慎監管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防范金融體系的過度風險偏好和系統性風險,并不能像中央銀行調節市場利率一樣頻繁。因此,宏觀審慎監管制度不應該對每次房地產市場價格膨脹都予以干預,應該在區分資產價格膨脹性質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對可能發生的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進行干預。一方面控制政府成本,另一方面提高經濟體自身的市場調節機制而并不只是宏觀調控控制經濟。其次,并不是價格越高就會導致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發生,是否為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不僅與價格高低有P,更與整體經濟環境有關。其中,貨幣政策與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從以往的實踐經驗來看,貨幣政策不應該在低通脹的情況下盲目提高資產價格,這樣很可能導致股票、房地產價格的非理性上漲,最終出現高資產價格和低通脹的現象同時存在,進而誘發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的產生。根據本文實證部分對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決定因素的研究,房地產市場高風險價格膨脹與信貸、貨幣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分擴張存在著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在關于房地產市場價格波動的宏觀調控中應著重關注以上幾個方面的調整,而非僅調整房地產價格。最后,對于2015年后半年我國房地產市場出現的局部資產價格膨脹,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并不屬于高風險資產價格膨脹。因此,應該采取調節利率等金融政策工具以及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等政策,旨在通過房地產市場的自身調節機制穩定價格,從而避免采用過多宏觀調控政策人為干預房地產市場價格。
⒖嘉南祝
[1]楊俊杰.房地產價格波動對宏觀經濟波動的微觀作用機制探究[J].經濟研究,2012,47(S1):117127.
[2]郭榮欣,李金鳳.日本房地產泡沫與中國房地產現狀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1,(16):139140.
[3]李方.應對金融泡沫經濟拓展東亞金融合作[J].世界經濟研究,2009,(1):1923,87.
[4]Semlali M A S, Collyns M C. Lending booms, real estate bubbles and the Asian crisis[M]. Washingto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02.
[5]Dieter G, Hans E R. Asset price misalignments and the role of money and credit[J].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10, 13(3): 377407.
[6]Detken C, Smets F. Asset price booms and monetary policy[R]. Frankfurt am Main:ECBWorking Paper Series,
2004. 164.
[7]Adalid R, Detken C. Liquidity shocks and asset price boom/bust cycles[R]. Frankfurt am Main:European Central Bank, 2007. 151.
[8]藍湛恒.通脹預測、不確定性與先行指標體系的構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3,(1):6872.
[9]師應來,王平.房地產預警指標體系及綜合預警方法研究[J].統計研究,2011,28(11):1621.
[10]Berg A, Pattillo C. Assessing early warning systems: how have they worked in practice[J]. IMF Staff Papers, 2005, 52(3): 462502.
[11]Kaminsky G, Lizondo S, Reinhart C M. 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J]. Staff Papers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98, 45(1): 148.
[12]Sachs J, Tornell A, Velasco A. Financial crises in emerging markets: the lessons from 1995[J].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6, 57(1): 147215.
[13]史建平,高宇. KLR金融危機預警模型研究對現階段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的實證檢驗[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2(3):106117.
[14]張元萍,孫剛.金融危機預警系統的理論透析與實證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03,3(10):3238.
[15]Hamilton J D.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16]朱鈞鈞,謝識予,許祥云.基于空間Probit面板模型的債務危機預警方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2,11(10):100114.
[17]Frankel J A,Rose A K. Currency crashes in emerging markets: an empirical treatment[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 41(3): 351366.
[18]馬德功,張暢,馬敏捷.貨幣危機預警模型理論與中國適用[J].上海金融,2007,19(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