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7 16:22:41
序論:在您撰寫持續經營價值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今日滬深兩市股指集體小幅低開,整個早盤兩市均維持震蕩走勢,午后開始進入震蕩走高的狀態。滬指尾盤在銀行板塊的帶動下,重新收復3300點關口。盤面上無特別明顯的強勢板塊出現,僅航空板塊大漲。滬股通凈流入21.7億,深股通凈流入8.64億;
2、市場量能再次萎縮,但是環保、5G、芯片等概念股精彩紛呈,在最近的市場回落,芯片個股拒絕回落。最近的收評中,一直畫圖說明芯片板塊。其實芯片和半導體很多個股是重合的,現在的半導體行業類似90年代的鋼鐵行業,是信息時代的基礎,未來的業績支撐力度較大,后期或還有空間;
3、次新股中好太太、勘測股份漲停,市場中的小票稍有活躍,但是熱點還是不足,市場很小心翼翼。目前觀望是很好的選擇,提起輕倉布局一些小盤價值股也是不錯的選擇;
4、市場主要指數的漲幅,深證100R漲幅居首,從之前的上證的強勢會慢慢延伸到深證,創業板熊了兩年,連續兩年都是跌幅居首,后期或許會發生改變
5、之前反復提示未來看好的四大行業:5G、芯片、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目前5G和人工智能屬于概念范疇,業績兌現還沒有看到。芯片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目前的一些個股業績已經兌現,已經慢慢出現戴維斯雙擊。選好標的,考慮持有。本周末蔚來汽車新品,對于行業的刺激還是不??;
關鍵詞:城市森林;可持續經營;森林經營單位;評價指標體系;專家咨詢法
中圖分類號:S750;S718.5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3168(2016)01-0076-07
Abstract: By summarizing and analyzing urban fores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index system of urban for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combining with the management conditions of Guangzhou urban forest,the index system of urban for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which contains 30 indicators at 3 levels was set up for forestry management unit based on target method and expert consultation method.
Key words: urban forest; sustainable management; forest management un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xpert consultation method
在森林問題日益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的今天,世界各國都在積極尋找新的林業發展模式。無疑,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林業的必然選擇[1]。制定城市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與指標,是建立城市森林可持續經營評價系統的基礎,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要保證。目前國內外直接針對城市森林可持續經營指標體系的研究主要在國際水平、國家水平、地區水平和森林經營單位4個層次上進行[2-6]。國際、國家和區域水平的標準指標體系只能是給出在森林經營活動中以及森林經營計劃制定中需要考慮的方面,提供評價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邏輯框架[7]。標準指標真正具有可操作性的,應該是經營單位水平的標準指標體系[8]。從目前國內外研究來看,突破點是有關的城市森林可持續經營研究并不僅僅停留在宏觀的和定性的分析,很多都已經涉及到指標的具體量化處理方法和可持續性評價方法,同時都對具體的案例進行了研究[9-19]。但指標選擇與定量化方面還存在較大爭議,如何全面科學地反映城市森林多方面的功能結構特征以及如何定量化反映不同方面的功能價值仍是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另外一些指標尤其是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方面缺乏定量的系統數據資料,資料來源或統計口徑不一。因此,研究以城市森林為對象的經營單位級的可持續經營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域概況
廣州市位于東經112°57′~114°3′,北緯22°26′~23°56′,是廣東省的省會城市,是京廣、廣深、廣茂和廣梅汕鐵路的交匯點和華南民用航空交通中心,與全國各地的聯系極為密切。2012年廣州市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數據表明:全市總面積743 440 hm2,其中林業用地293 289.6 hm2,有林地278 679.1 hm2,林地利用率達95.02%。截至2012年底,廣州市共建立各類森林公園49處,總規劃面積達52 043.84 hm2,其中:國家級1處,面積9 182.7 hm2;省級7處,面積5 261.27 hm2;市縣級41處,面積37 599.87 hm2,占廣州市林地總面積的17.74%,基本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國家級、省級和市(縣)級不同層次森林公園相互協調發展的森林公園建設管理體系。自然保護區共建有2處,總面積為8 914.79 hm2,其中省級7 054.36 hm2,市級1 860.43 hm2,占林地總面積的3.04%。省直屬國有林場建立有5處,共8 661.4 hm2,占林地總面積2.96%(表1)。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為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市縣級森林公園中大夫山森林公園知名度較高,國有林場中大嶺山林場面積較大,因此選擇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大嶺山林場和大夫山森林公園這3個經營單位作為廣州城市森林可持續經營評價的研究案例。
1.2研究方法
專家咨詢法是一個使專家集體在各個成員互不見面的情況下對某一項指標的重要性程度達成一致看法的方法。主要用于評價指標的選定及指標權重的確定。具體步驟如下:
1)選擇專家:首先建立備選專家庫,主要由3方面的專家組成:①廣州市從事森林經理教學與科研的人員;②發表過類似的文章引用次數排在前十位的作者;③通過相關專家推薦。然后參照Delphi法確定專家選擇標準:具備高級技術職稱;從業年限至少5年;在所從事的領域里有一定的知名度,對森林經理、城市林業、林業經濟和森林生態等相關領域較為了解。
2)確定專家人數:Delphi法的預測精度隨參加人數增加而提高,但當參加人數接近15人時,進一步增加專家人數對預測精度影響不大[23]。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以15~50人為宜,但考慮有些專家可能中途退出,因此應適當多預選一些專家。本研究選擇30名專家進行Delphi法咨詢(表2)。
3)確定評價指標:通過文獻分析法,結合廣州市實際情況,初步擬出評估體系框架及指標,通過“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4個維度去咨詢專家意見,保留均值x≥3且變異系數CV≤0.25的指標[11],進而最終確定廣州市城市森林經營單位級可持續經營評價指標體系。
第一輪專家調查于2013年7月4號以電子郵件方式向全國30名專家發放調查問卷,截至2013年9月1號共收到22名專家回郵件。第二輪專家調查共遴選了15名專家,2013年10月16號發放,截至2013年11月16日全部收回。2輪專家參與度分別為73.33%和100%。
2結果與分析
2.1第一輪專家咨詢
2.1.1擬訂評價指標體系草案
首先通過文獻分析法,結合廣州市城市森林實際情況,遵循科學性、可行性、系統性、實用性、可測量性和綜合性的6項基本原則,收集盡可能多到能夠評價森林經營單位級的評價指標,形成第一輪廣州市城市森林經營單位級可持續經營評價體系草案(表3)。
2.1.2第一輪專家咨詢結果與分析
將該指標體系框架發給30位專家。請各位專家對指標體系草案的合理性、評價指標的必要性進行評價判斷,提出評價指標整合和補充意見。問卷共收到22位專家意見,第一輪專家回復意見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高保護價值的森林面積”,“由生物廊道相連的保護區面積”,對自然保護區森林經營單位沒有意義,建議刪除;“針闊混交林面積”和“人工林中混交林面積”都是表示樹種結構,選擇一個指標反應即可?!疤烊涣置娣e比例”和“林分起源”含義重復,可刪去其中一個??蓪ⅰ吧诸愋投鄻有灾笖怠?、“生態公益林的面積”、“天然林比率”、“針闊混交林面積比例”、“珍貴鄉土樹種的培養面積和蓄積”合并為生物多樣性。
2)由于城市森林經營目標與傳統概念的不同,不以木材生產為主,建議刪除“用于主要生產林產品的森林面積及其比例”、“木質與非木質林產品的產量與組成”;考慮到基于將城市森林建設作為政府全額撥款的公共事業來看待的背景下,即將森林充分地養護起來,因此將“年森林消長比例”予以刪除??蓪ⅰ傲值乩寐省薄ⅰ皢棠玖謫挝幻娣e蓄積量”、“喬木林成過熟林面積蓄積比例”、“造林保存率”合并為森林生產力的維持。
3)建議將森林健康與活力修改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2個方面。自然因素干擾包括“病蟲害危害的森林面積占有林地面積比例”、“森林火災面積占有林地面積比例”、“氣候和其他自然災害破壞的森林面積占有林地面積比例”;人為因素干擾狀況包括“人為破壞的森林面積占有林地面積比例”、“人為干擾的森林面積占有林地面積比例”。
4)充分考慮到資源數據獲取口徑的統一性和可操作性,建議刪除“樹冠狀況”、“枯枝落葉層”、“林產品生產量和消耗量及其貢獻”、“城市森林提供的社會直接和間接就業機會”。
5)可將“水源涵養林面積比例”、“水土保持林面積比例”合并為水土保持。建議增加土壤方面指標,如“土壤侵蝕嚴重的林地面積比例”。
6)城市森林經營的目標與一般森林有所不同,不以木材生產為主,而是追求生態效益和林業建設,側重于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發揮生態和社會的效益。既然將城市森林建設作為公益事業來看待時,不需要在盈利方面對森林經營單位提出過多要求,建議弱化經濟指標,可合并為“經濟產出效率”和“資產負債率”2個指標。可增加“社會保險參保率”和“職工工資保障率”2個指標,體現以人為本的中心思想。
7)保障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條件和機制方面,在國家水平應強調相關法律的制定;而對于一個經營單位來說,關鍵在于這些政策、法規的落實情況。建議修改為“林權證發證率”、“林權糾紛調處率”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落實情況”等指標。
2.2第二輪專家咨詢
經過第一輪專家咨詢,確定廣州市城市森林可持續經營評價的總體目標分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生產力的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健康與活力、保持水土資源、森林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持久的社會經濟效益的保持,保障條件和機制7個方面,具體指標由原來的70個指標縮減為35個指標,并構成第二輪評價指標體系(表4)。
根據上述35個指標,制定經營單位水平廣州城市森林可持續經營評價指標體系咨詢表,邀請森林經理、林業經濟管理、生態學等相關專家、教授以及林業部門管理人員等對指標框架和各級指標的構成
進行表態,按照“非常重要(4分)、重要(3分)、一般(2分)、不重要(1分)”進行選擇,根據重要性判斷,確定這34個指標的離散程度(表5,圖1)。
2.3確定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專家咨詢的結果,保留算術平均數≥3且變異系數≤0.25的指標,從而最終確定了經營單位級廣州城市森林可持續經營評價指標體系:廣州城市森林可持續經營確定為評價的總體目標,分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生產力的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健康與活力、水土保持、森林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持久的社會經濟效益的保持,保障條件和機制7個標準,然后分別從這7個標準將其分解為更為具體的30個指標,建立一個3層指標體系(表6)。
3結論與討論
3.1結論
明確界定經營單位級城市森林為研究對象,通過目標法結合專家咨詢法構建了一套以充分發揮公共效益為目標,從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生產力的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健康與活力、水土保持、森林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持久的社會經濟效益的保持,保障條件和機制7個方面提出了更為具體的30個指標在內的評價指標體系。
3.2討論
1)評價指標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森林經營是一個廣泛動態過程,指標體系研究是一項復雜而又艱巨的工作,特別是評價指標體系的選取和定性指標的定量化分析有賴于長期的調查研究以及多種方法的分析比較。另外,研究用同一個指標體系去評價不同的經營類型的適用性,還需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探討。
2)評價指標的應用具有局限性。不同城市的較大的環境差異將導致其城市森林建設的要求不同以及城市森林建設發展的演進規律不同,相應地也將會有不同的屬性要求,因此如何根據不同城市的具體情況分別給出不同評價標準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提出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地域的局限性,對其他地區不一定具有適用性,如需推廣還需要結合各地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參考文獻:
[1]陳世清.廣東省國有林場經營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
[2]葉紹明,鄭小賢,謝偉東.桉樹工業人工林林分水平可持續經營指標體系研究[J].林業經濟,2007(7):31-34.
[3]KONIJNENDIJK C C.A decade of urban forestry in Europe [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3,5:173-186.
[4]HUNTER I R.What do people want from urban forestry? -The European experience [J].Urban Ecosystems,2003,5:277-284.
[5]TYRVAINEN L.Economic valuation of urban forest benefits in Finland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1,62:75292.
[6]GERMANN C,SEELAND K.Are urban green spaces optimally distributed to act as social integration? Results of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approach for urban forestry research [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4,6:3213.
[7]張守攻,朱春全,肖文發.森林可持續經營導論[M].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8]國家林業局.LY/T1594-2002中國森林可持續經營標準與指標[S].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2002.
[9]郭建宏.福建中亞熱帶經營單位水平森林可持續經營評價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03.
[10]郭峰.北溝林場森林資源可持續性評價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3.
[11]JIM C Y.The urban forestry programme in the heavily built-up milieu of Hong Kong [J].Cities,2000,17 (4):271-283.
[12]劉昕,孫銘,朱俊,等.上海城市森林評價指標體系[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3(6):988-994.
[13]王蓉麗.城市森林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建立和應用[J].華東森林經理,2006,20(2):44-49.
[14]丁俊.成都城市森林指標體系研究[J].山西建筑,2007,33(10):360-361.
[15]門可佩,周萍蔣,梁瑜.構建和諧城市評價體系探討――以南京市為例[J].統計教育,2008(3):34-36.
[16]劉婷.城市森林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1.
[17]韓明臣.城市森林保健功能指數評價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11.
一、概述
在當今的經營環境下,企業之間的競爭表現為長期的、綜合性的企業核心能力的競爭。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在于持續不斷的創新與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和保持。企業的經營目標應由原來的追求短期利益(投資報酬率)轉變為追求長遠利益最大化。顯然,工業時代的許多基本概念已變得過時,重短期業績評價輕長期業績評價、重過去業績評價輕未來業績評價的傳統觀念已遠不能適應知識經濟條件下企業業績評價及其戰略經營管理的要求。企業業績如果僅僅從財務層面進行評價,顯然是不合理、不科學的。因為傳統的財務指標評價體系無法對知識、技術、創新、價值鏈等方面進行有效的評價。更為嚴重的是,傳統的財務指標評價體系與企業戰略脫節,使企業戰略的實施受到嚴重阻礙,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極為不利。
在國外,企業業績評價指標是在不斷地進行調整和補充,從單純的財務指標到EVA,再到非財務指標。而卡普蘭的平衡計分卡更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然而,這一評價指標體系也有尚待拓展和完善之處,如體系中的財務層面業績評價指標仍沿用傳統的評價指標,指標體系中缺乏對人力資源業績方面的評價指標。而在國內,研究企業業績評價的文章也越來越多,實務工作者結合企業自身實踐設計了各自的業績評價系統;政府頒布的《國有資本金效績評價規則》實現了財務指標與非財務指標、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的結合,但與卡普蘭的平衡計分卡相比,該指標體系設計的指導思想偏重于政府管理要求,忽視了企業戰略經營管理要求;偏重于企業經營業績的評價和檔次劃分。該指標體系還是以企業過去業績的評價為中心,很難反映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不能為企業持續發展提供有效的服務。
有鑒于此,筆者擬從多層面與持續經營考慮構建一種業績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和企業持續經營緊密相連,著眼于企業核心競爭優勢的形成與保持,既注重財務指標,又注重客戶滿意程度、產品生產過程及管理的創新、經營效率的提高、職員滿意程度和職員綜合素質的提高等非財務指標,使業績評價和企業的長久發展融為一體。
二、基于多層面與持續經營的企業業績評價指標體系
本指標體系分四個層面:財務層面評價指標、職員層面評價指標、客戶層面評價指標和業務流程層面評價指標。
(一)財務層面評價指標
在財務層面評價指標中,主要考量企業的獲利能力(尤其是人力資源優勢的獲利能力)和現金流量、資本保值增值、資產周轉速度和財務安全等指標,具體有以下一些指標。
1.企業貢獻
企業貢獻=稅后凈利+利息+稅金+工資
該指標不僅為投資者這一主體計算稅后凈利,而且考量企業為多元主體――投資者、債權人、國家、職工所作出的總的貢獻。
為了便于不同企業間的橫向比較,可引入一個相對量――企業貢獻率來進行比較。
2.現金凈流量
企業貢獻是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確定的,而保證日常生產經營活動正常進行和償還債務的是現金而不是企業貢獻,所以還需要考量現金凈流量。
為了便于不同企業間的橫向比較,可引入一個相對量――現金凈流量率來進行比較。
3.人力資源優勢貢獻
人力資源優勢貢獻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與行業平均水平相比具有的競爭優勢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為了便于不同企業間的橫向比較,可引入一個相對量――人力資源優勢貢獻率來進行比較。
人力資源優勢貢獻率這個指標反應人力資源優勢貢獻占企業的全部貢獻的百分比。該指標既適宜于不同企業的橫向比較,也可用于一個特定企業的前后各期的比較。該指標越接近于100%,則表明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該指標如果為0,則表明該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只達到行業平均水平;如果該指標為負數,則表明該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達不到行業平均水平,處于競爭劣勢。
4.資本保值增值率
該指標反映了資本保值增值的情況。資本保值增值率等于100%,則表明企業剛好實現保值;該指標大于100%,則表明企業實現了增值;該指標小于100%,則表明未能保值,即企業發生了虧損。
5.凈利潤率
該指標是站在企業投資者的角度,畢竟是投資者控制著企業,所以投資者不可能不關心自己的投資報酬率。
6.資產周轉率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資產的周轉速度,即一年內資產周轉次數。營業收入指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之和。該指標越大,表明企業資產周轉速度越快,越有利于企業。
企業在考量資產周轉速度時,有時需要進一步分析各種資產的周轉速度,常用的有: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
該指標綜合地反映了企業的財務安全情況。公式中的速動資產是流動資產減去存貨后的余額。一般而言,該比率越大,表明企業財務越安全,風險越小;反之,該比率越小,表明企業財務越不安全,風險越大。
有時,企業需要進一步考量企業的短期財務安全和長期財務安全情況??剂科髽I短期財務安全的指標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和現金比率等;考量企業長期財務安全的比率可以是所有者權益比率。
財務安全比率是一個相對量指標,既適用于一個特定企業的前后各期的比較,也適宜于不同企業的橫向比較。
上述7個指標中,企業貢獻(率)綜合反映了企業的獲利能力,而人力資源優勢貢獻(率)則突出反映了企業人力資源的優勢?,F金凈流量(率)則又對企業獲利進行了進一步的詮釋。資本保值增值率和凈利潤率從所有者角度反映了獲利情況。資產周轉率則考量了資產周轉的速度。財務安全比率非常重要,它衡量企業財務安全情況。上述7個指標綜合起來從財務層面反映了企業的業績。
(二)職員層面財務指標
在職員層面指標中,主要考量職員的創新能力、知識水平、溝通、培訓和安定性等指標,具體有以下一些指標。
1.人均創新效益
該指標反映了按企業全員人數平均計算的研究開發的凈收益。
2.職員生產效率
該指標反映了按企業全員人數平均計算的企業的營業收入。
3.職員保持率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人才的穩定性。
4.溝通滿意度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職員對于企業內部溝通感到滿意的程度。該指標可通過調查表方式取得。
5.職員培訓強度
該指標反映企業對職員培訓的重視程度。該指標的考量通過兩個方面:一個是一定時期內的職員培訓費用;另一個是一定時期內的職員培訓次數。職員培訓費用反映的是企業在職員培訓方面的財力支出的多少,較高的培訓費用支出比起較低的培訓費用支出來通常更有利于提高職工的素質,有利于企業戰略的制定與實施。
用于橫向比較時,必須用培訓費用率來比較。培訓費用率可采用下式計算:
6.職員建議采納次數
該指標反映一定時期內職員建議被采納的數量。一般而言,該指標越大越好,表明企業員工思維活躍,勇于提出合理化建議,并且合理化建議被采納,這對制定和實施企業戰略大有裨益。
為了橫向比較,可用職員人均建議采納次數,公式如下:
7.職員學歷(學位)比率
該指標反映企業具有一定學歷(學位)的人數占企業全員人數的比例。該指標越高,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越有好處。但是,該指標也不是越高越好。
該指標既可用于一個特定企業的前后各期的比較,也可用于橫向比較。
在上述7個指標中,人均創新效益反映了創新效果,職員生產效率反映了生產的效率,職員保持率反映了企業人才的穩定性,溝通滿意度、職員建議采納次數反映了職員信息溝通是否順暢,職員培訓強度反映了培訓投入力度,職員學歷(學位)比率反映了職員素質。上述7個指標綜合起來從職員層面反映了企業的業績。
(三)客戶層面評價指標
客戶層面評價指標考量了市場占有率、客戶滿意度、老客戶的保有和新客戶的獲得等指標。具體有以下幾個指標。
1.市場占有率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某種產品的營業額占整個市場上該種產品的營業額的百分比。
2.客戶保持率
客戶保持率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老客戶的保持程度,即本期老客戶的數量(業務量)與上期客戶的數量(業務量)之比。
3.客戶獲得率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獲得新客戶的能力,即本期新客戶的數量(業務量)與上期客戶的數量(業務量)之比。該指標越大,說明本企業獲得新客戶的能力越強,即有越來越多的新的客戶開始購買本企業的產品,表明本企業的產品對這些新的客戶有一定的吸引力。
4.客戶美譽率
該指標反映了客戶對本企業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總體評價。該指標可通過調查表方式取得。該指標越大,說明客戶對本企業越滿意,就能有較高的客戶保持率和客戶獲得率,市場占有率也會逐漸提高。
客戶層面的這4個指標都既可用于一個特定企業的前后各期的比較,也可用于橫向比較。這幾個指標越高,表明企業制定的戰略是正確的并且得到了有效的實施。
在上述4個指標中,市場占有率反映了較競爭對手的相對強弱,客戶保持率反映了老客戶的保持程度,客戶獲得率反映了開發新客戶的能力,客戶美譽率反映了客戶的總體評價。上述4個指標綜合起來從客戶層面反映了企業的業績。
(四)業務流程層面評價指標
業務流程層面指標中考量價值鏈、研究開發投入與回報、產品質量與售后服務、設備利用等指標。具體有以下幾個指標。
1.價值鏈效率
產品價值鏈效率
本指標反映了企業組織生產經營活動在時間利用上的有效性。
2.新產品投資回報率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新產品研究開發所帶來的收益與新產品研究開發費用之比。
3.研發費用率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的研究開發支出占營業收入的百分比。該指標越大,表明企業在研究開發方面的投入越多,越有利于創新,而創新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取得有利的戰略地位。該指標并非越大越好,超出企業自身的條件,盲目增加研究開發投入,反而會減少企業的經濟利益。
4.新產品貢獻率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全部收益當中新產品帶來的收益所占的百分比。該指標越高,表明新產品對企業的貢獻越大,意味著企業新產品更新換代速度比較快,這往往會使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有更強的競爭力。但過高的新產品貢獻率也是不正常的,這通常意味著企業的產品多是短命的。
5.產品達標率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本期產品的全部產品中符合規定標準的產品所占的百分比。
6.產品質量效益率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的收入與提高產品質量所增加的支出之比。該指標越高,表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越有利。
7.設備生產能力利用率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實際生產能力與額定生產能力的比值。該指標越大,表明企業的設備利用得越充分,設備的閑置浪費少。一般而言,該指標越大越好。但是,如果該指標超過了100%,則表明企業的設備在超負荷運轉,很容易引發各種問題。所以,設備生產能力利用率不宜超過100%。
8.設備完好率
該指標反映了全部設備中完好設備所占的百分比。
9.售后服務效率
該指標反映了企業售后服務的能力。該指標越大,越接近于100%,表明企業的售后服務能力越強,而在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這恰恰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所以,一般而言,該指標越大越好。
業務流程層面的這9個指標既可用于一個特定企業前后各期的比較,也可用于橫向比較。
[關鍵詞]城市規劃 環境影響 評價 指標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1-170-1
我國在近年來有關城市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過程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明確了指標體系在界定性、以及可定量性方面的發展特點,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
(1)與城市可持續性發展之間的關系不夠密切:當前所制定的評價指標體系當中各個分項指標無法兼顧對城市整體規劃要求的遵循,以及對城市可持續性發展訴求的滿足,可操作性較差。
(2)指標體系建設中的理論依據相對薄弱,未在指標選取中融入對生態學、規劃學、以及政策學等以理論知識的考量。為此,本文提出一種建立在可持續性城市發展戰略基礎之上的評價指標體系。
1城市生命支持系統健康持續
城市生命支持系統健康持續是整個城市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中的一大主題層。
其中,生命支持系統作為整個城市生態承載力的重要評估標準之一,在支持城市可持續性發展中有著核心的價值、但,由城市生態承載力同時還受到了自然資源、城市基礎設施、以及技術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空間邊界的定性存在一定的難度。
筆者認為:在充分考量城市發展可持續性在時間空間、物理空間中的外延性特征,以此為基礎,對于不可再生資源而言,可以全球為范圍進行流動,而可再生資源則能夠以城市為區域邊界進行流動。因此,主題層下屬目標層以及指標層的具體設置方式如下表所示(見表1)。
2城市空間形態及布局合理集約
以城市為主體,各種活動的開展都需要以城市空間形態為平臺所開展,城市的增長、結構布局以及功能的實現也與空間形態平臺有密切的關系。人口密度是直接影響城市土地利用情況的指標之一,對于整個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而言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同時,通過對綠色設計指標的融入,能夠將能耗的控制,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提高作為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依賴性指標,發揮其指導價值。
因此,主題層下屬目標層以及指標層的具體設置方式如表2所示。
3城市社會經濟自然系統協調發展
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要求下,需要構建一個以人為核心的生態系統,系統當中需要涵蓋社會、經濟、以及自然等多個方面的要素,促進以上組成要素的和諧共處,達到整體協調發展的目的。對該主題層指標的選擇也會直接對城市發展可持續性過程中的方向,以及發展的穩定性產生深遠影響。具體而言,主題層下屬目標層以及指標層的具體設置方式如下表所示(見表3)。
4城市物質能源信息高效流動
該主題層設置的必要性在于:由于城市發展的可持續性具有突出的復雜性以及活性特征,在物質、能源、以及信息等關鍵要素不斷輸入的情況下,為城市內部的系統活動提供支持與保障。但也在此過程當中輸出廢物,導致污染。為了體現發展的可持續性,就需要做好對這些輸出廢物的處理工作。為此,該主題層當中所考慮的評價指標如下表所示(見表4)。
5結束語
城市規劃是實現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目標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環境評價又是決定城市規劃成與敗的關鍵所在。因此,為了能夠對各項影響環境的指標進行規范,就需要在把握城市階段性發展方向的前提條件下,針對城市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構建。而這也正是本文展開上述分析的核心意義與價值所在,望引起廣泛關注。
參考文獻
[1] 胥衛平,趙曉華.PESER系統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環境影響評價經濟運行模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7,24(3):108-112.
[2] 冉圣宏,呂昌河,賈克敬等.基于生態服務價值的全國土地利用變化環境影響評價[J].環境科學,2006,27(10):2139-2144.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經濟增加值;社會責任;業績評價
一、可持續發展觀與業績評價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既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的繼續發展,從而實現現在與未來的持續性發展。經營性事業單位的生產經營不能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換取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是要對利益相P者負起應付的責任,如環境保護、資源消耗、職工權益保護等。
業績評價是對照評價標準,根據經營性事業單位整體目標確定評價指標體系,選擇評價方法,客觀、公正、準確地對經營性事業單位特定期間的經營效益和運營業績作出綜合性評價。
二、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經營性事業單位業績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提出,基于可持續發展觀的經營性事業單位業績評價指標包括財務指標、客戶指標、內部業務流程指標、學習與成長指標及社會責任指標五個核心指標。
(一)財務指標
財務評價在單位業績評價中占有重要地位。經濟增加值是經營性事業單位調整后營業凈利潤減去資本占用的機會成本后的余額,經濟增加值的創新性理念是單位的賬面盈利(即會計利潤)超過資本成本的部分才是真正為股東創造的價值,賬面盈利低于占用資本成本的,實質在減少股東收益。
本文以經濟增加值替代賬面盈利作為經營性事業單位業績評價的財務指標,聚焦于經營性事業單位是否創造價值,突出可持續發展理念,使得具體業務與經營性事業單位價值創造邏輯統一、有機結合。
本文將財務指標細化為五個一級評價指標及十六個二級評價指標。具體如表1所示。
(二)客戶指標
經營性事業單位只有以滿足客戶需求、降低客戶成本、增加客戶利潤為經營宗旨提品和服務才能提高自身持續獲得發展的能力??蛻糁笜藨ㄊ袌鰻I銷能力、客戶滿意度及客戶盈利能力等。本文將客戶指標細化為三個一級評價指標和八個二級評價指標。具體如表2所示。
(三)內部業務流程指標
內部業務流程指標指的是對單位業務流程進行開發、部署和管理來實現財務和客戶目標的過程。本文認為內部業務流程指標劃分為三個一級評價指標和八個二級評價指標。具體如表3所示。
(四)學習與成長指標
學習與成長指標是一個基礎性框架,主要目標是確保經營性事業單位創造長期的成長和改善,與單位能否實現整體目標息息相關。員工應該強烈地關注持續流程改善以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本文將學習與成長指標劃分為三個一級評價指標和八個二級評價指標。具體如表4和表5所示。
(五)社會責任指標
社會責任,主要是指經營性事業單位不能僅僅以利潤最大化為最終目標,而是要實現包相關者利益在內的整體收益最大化。經營性事業單位應以有利于社會的方式開展經營管理。經營性事業單位既要擔負法律和經濟責任,還要追求有利于整個社會的未來目標。社會責任包括社會公益、減少消耗、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本文將社會責任指標劃分為四個一級評價指標和八個二級評價指標。具體如表5所示。
[關鍵詞]電影產業 產業價值鏈 動態演進 持續競爭優勢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1369(2008)6-0106-06
引言
波特(1985)價值鏈理論是當今研究企業競爭優勢非常有效的工具之一,它蘊涵著企業競爭優勢從外顯成本和質量向內隱創新與知識轉變的遞增機制,可以幫助企業實現競爭優勢的轉變和升級。產業價值鏈是價值鏈在產業層面上的延伸,是多個企業價值鏈的整合,是特定產業不斷轉移、創造價值的通道,其核心在于價值創造。產業鏈的形成是以價值鏈為主導,以企業鏈為載體,通過企業鏈在空間的分布來實現供需鏈、企業鏈、空間鏈和價值鏈的對接。產業價值鏈的每個節點都是由若干同類企業組成的,他們彼此之間是競爭關系,與上下游企業則是交易關系。
電影產業價值鏈是一個包含制作、發行、放映、窗口擴展及其他版權交易過程的完整鏈環。各個鏈環之間的鏈接關系和價值創造能力決定電影產業的整體競爭態勢。價值鏈動態演變是美國電影產業構筑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
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的動態演進路徑
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的動態演變經歷了20世紀20―50年代的大制片廠時期、50―80年代的后好萊塢時期以及80年代以來的媒介集團化時期三個階段。大制片廠時期,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是在相對封閉的自體系統中強化生產、發行與放映節點的控制,效率、產能、通道是評價產業價值鏈運行績效的主要指標;后好萊塢時期,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是在與電視產業的對抗、較量和主動滲透過程中構建成熟,價值鏈向關聯產業拓展尋求新的增值點,規避產業風險;媒介集團化時期,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通過交叉生產和交叉營銷以實現范圍經濟的目標而主動融入復合媒介集團,電影成為媒介帝國眾多價值鏈環中一個節點。
1 大制片廠時期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的建構
大制片廠制度(the studio system)是美國電影產業在20世紀20―50年代構筑早期國際競爭優勢的基石。美國電影通過縱向一體化強化對上下游生產、發行、放映企業的控制以尋求行業壟斷地位。縱向一體化產業價值鏈建構的向度既有從制片行業向發行、放映領域滲透的前向控制(如環球、迪斯尼、米高梅),也有從放映業向制片、發行行業的逆向兼容(如華納兄弟、派拉蒙),還有以電影發行起家逐漸向制片和電影院兩極拓展模式(如哥倫比亞)。大制片廠時期電影產業價值鏈模型如圖1。
大制片廠時期電影產業價值鏈表現出如下幾方面特征:
(1)制片人控制下的生產制作鏈環。電影生產制作的鏈環是以制片人為中心的流水線產出控制系統。制片人實施控制的目標是保證電影產品按照預定的拍攝期限和精細的預算計劃制作完成;實施控制的手段是將編劇、導演、明星、其他演職人員等要素資源按費用最小化原則進行整合。電影藝術創造的動機被商業訴求所消解,成為由各種可識別元素有機組合而形成的產品,效率和風險控制是該生產系統鏈環的重心。
(2)尋求價值鏈前后向影響力的發行鏈環。電影發行是連接生產制作與放映的中間鏈:發行商通過向大制片廠本身擁有的首輪電影院提供電影產品,以及交叉發行其他大制片廠生產的超級電影實行對下游放映業的前項控制;通過市場反饋,預測觀眾需求訂購類型電影,實現對上游制片商的后向控制。在大制片系統之外的輔助市場,發行商通過捆綁銷售的發行策略向獨立電影院成批發行電影,使低成本電影獲得較為充分的發行市場和映出通道。
(3)電影壟斷租金集中的放映鏈環。大制片廠擁有的首輪和二輪電影院線是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中放映鏈環的主要增值節點,電影院級別按照地理位置和人口密度細分,通過“映輪”和“映區”的時間和空間間隔的放映模式實施二級價格歧視,對在豪華電影院首輪和二輪上映的超級電影收取高價,以保證獲得314以上的票房收入。獨立電影院作為輔助的放映鏈邊際利潤的增值節點,在后輪上映過程中盡可能提升觀眾上座率,以達到培育國內電影觀眾市場的目的。
2 后好萊塢時期電影產業價值鏈的演化
自從20世紀40年代末,派拉蒙判決將電影產業價值鏈中的生產、發行與放映業強行分離之后,電影產業對產品傳輸通道的控制失靈增加了其產品收益的不確定性,尤其是郊區化、嬰兒潮、替代性娛樂產品的增加,致使電影產品的觀眾人數降低,動搖了電影產業傳統的市場競爭優勢。圖2給出了后好萊塢時期電影產業價值鏈模型。
后好萊塢時期,美國對電影產業價值鏈進行了如下調整和拓展,以應對電影產業競爭空間受到的擠壓以及價值鏈穩態結構受到的沖擊。
(1)產業價值鏈的分化與整合。①生產制作節點尋求創新。青春片、史詩片等類型電影以豪華的明星陣容和高質量的制作水準提高銀幕競爭力,通過提供差別化產品以區別初期制作水平低、內容單一的電視直播節目。②發行營銷節點的風險控制與分解。大制片公司通過為獨立制片商注入資金以控制電影版權或發行權,成為獨立制片公司的包裝商、資金提供商和發行商。③影院放映節點的技術創新。電影在技術上的競爭策略改進主要是寬銀幕試驗:1953年,20世紀福克斯公司在拍攝宗教史詩片《圣袍》時最先開發出寬銀幕技術的電影,將銀幕寬高比從原先1.33:1轉換為2.35:1;1955年,6聲道70mm電影(Todd―AO)技術在音樂劇《俄克拉荷馬》中成功應用;60年代,Super Panavision寬銀幕技術使用Ultra…Panavision70膠片投放出2.75:1寬高比的畫面吸引觀眾注意力。
(2)電影產業價值鏈向電視產業滲透。①制作電視節目,為電視提供內容。1960年,美國好萊塢大公司為電視網黃金時段生產了約80%的電視節目。②出售電影在電視頻道的播出權,創造新的產品增值節點。③購買電視網,延伸電影產業價值鏈。
3 媒介集團化時期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的重構
20世紀80年代之后,媒介產業范圍經濟效應的凸現迫使電影產業融入多元化的媒介帝國。電影在娛樂產業中的重新定位以及與電視博弈累積的經驗,使得美國電影產業呈現出更加開放的視野和更加主動的姿態。媒介集團化時期電影產業的價值鏈模型如圖3所示。
電影企業主動融入媒介集團尋求新機遇的戰略選擇使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在大電影產業的背景下得以重構。大電影產業是指電影突破產業邊
界、成為媒介大產業中最具活力的組成部分。大電影產業是由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的巴里?里特曼(Barry R.Litman,1998)提出來的,其價值鏈的特征主要表現為:
(1)“擴窗效應”與大電影產業價值鏈的聯動。電影產業價值鏈不斷向電視網、音像產業、動漫游戲、衍生產品等關聯產業延伸,形成放射狀的價值鏈聯動鏈環;通過“擴窗”增加產業節點,尋覓新的播出窗口和平臺,創造不斷延伸的邊際價值;同時,媒介產業價值鏈中上游產品供應“瓶頸”客觀上需要電影產業作為“內容”提供商,以滿足關聯產業的產品需求。當然,“擴窗”表面上是產業價值鏈向下游延伸,也有“下游”產業鏈向“上游”逆向伸展的情形(電影《古墓麗影》便是從英國EIDOS公司的同名電子游戲逆向開發的)。電影產業與電視網、音像業等產業價值鏈之間是一種雙向價值互動傳遞機制,技術上符合媒介載體傳輸標準和傳輸效果的內容產品均可進入關聯產業的傳輸通道,電影作為多元化內容產品的屬類,關聯產業價值鏈可以與電影產業價值鏈實現雙向對接和互動傳遞。
(2)電影產業價值鏈自體的適應性調節。尋求混合媒介的協同優勢和范圍經濟是大電影產業的驅動力,這一驅動力促使電影產業內部價值鏈進行如下調整:在生產制作節點上采取大制作和類型化策略,要求大制作電影的構成元素必須具有可分解的價值(如情節的游戲開發價值、明星的復合媒體開發價值、電影衍生產品開發價值等);在發行與營銷節點上采取事件營銷策略,提高電影產品潛在觀眾的認知覆蓋率;在放映節點上采取全球同步上映策略增加前三周的票房收入(票房成敗直接關系到電影相關產業的盈利狀況)。
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動態
演進的需求驅動
美國電影產業能夠在漫長的生命周期中創造持續競爭優勢,其主要原因在于美國電影產業具備了對電影產業外部生存與發展環境變化的內部應急反應能力。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動態演進的主要驅動因素是電影產業的外部需求環境。電影作為精神產品,需求彈性較高,經濟學家估算其需求彈性系數可以達到3.70。電影產品可以通過諸如上座率、票房收入等影響因子刺激電影產業價值鏈的鏈環,從而引起整個產業價值鏈的聯動反應。
大制片廠時期,構成電影產業內部運行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不斷完善(如電影產品的藝術與技術表現、穩定的企業組織結構、多級化的電影院類型與映輪、映區的上映機制等),為該時期美國電影培育了大量的消費群體。以1945年為例,美國全國的電影院總量為19013家,座位數1100萬個,每周觀眾人次接近7000萬,平均12個人擁有1個電影院座位,年發行電影250部左右。產業的生存環境要求電影產業構建高效、穩固的價值鏈以增加有效供給,電影產業價值鏈的形成與該時期相對穩態的、線性遞增的需求結構相吻合。后好萊塢時期,電視居家娛樂的消費特征與城市郊區化運動和嬰兒潮結合在一起,“蠶食”了大量原本參與電影院共同消費的觀眾群。電視產品的競爭優勢惡化了電影的需求環境,動搖了電影產業發展的根基。在后好萊塢時期,三大電視網(NBC、CBS、ABC)禁止在黃金時間播放膠片節目。美國電影周觀眾需求規模從1929年的9500萬人銳減至1953年的4600萬人,60年代更是降至2000萬人左右。產業價值鏈以內部優化和外部滲透的形式進行動態演化調整,以應對需求銳減和電視產業咄咄逼人的競爭態勢。媒介集團化時期,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的重構顯現出它在應對娛樂需求結構多元化時的主動調整能力。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票房收入在電影產業利潤鏈中的比重日趨下降(目前電影產品票房收入僅占營業收入20%左右),替代性娛樂產品所負載的新媒介傳輸技術、新娛樂體驗、角色的主體參與等特征,相對于電影產品封閉式的集體消費來說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因此,美國電影產業的競爭策略是通過向其他娛樂產品提供內容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將電影產業價值鏈的各個鏈接點拓展到關聯產業中去。
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持續
競爭優勢的構建
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動態演化的過程是產業價值從不同部門間的分割轉變為在不同產業鏈節點上分割的過程。電影產業價值鏈的鏈長也隨著產業動態演進、滲透、拓展能力的強化而增加,單一節點的增值可引致價值鏈中的其他關聯節點產生倍增效應,創造持續競爭優勢。
(1)大制片廠時期美國電影產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形成主要來自兩方面:①大制片廠巨額資本投入和產出構筑其規模經濟壁壘和行業進入壁壘,而作為固定存量資本的電影院的規模更是決定了電影企業在產業價值鏈上游生產制作節點上的資金獲取能力。30年代后期,派拉蒙、20世紀??怂?、華納兄弟、米高梅、雷電華等五大電影公司擁有電影院2724家,其中首輪電影院126家,占全國首輪影院總量163家中的3/4。②多級控制體系下的行業風險規避策略。大制片時期縱向一體化產業鏈是上下游企業以產權為紐帶、風險共擔、利益共存的控制型結構模式,價值鏈內部價值傳導與增值節點受制于一個相對封閉的多極控制系統。銀行、財團形成價值鏈的控制層,董事會監督下的電影企業總經理管理層處于價值鏈中間控制層,電影產品(項目)制片人、發行商、放映商是產業價值鏈核心層。多層控制將電影產品的成本預算、風險評估、產出水平、發行范圍、上映輪次等關鍵指標分布到產業價值鏈各個相關節點之中,由此可以提高該產業風險預期水平和競爭能力。
(2)后好萊塢時期以價值鏈自組織系統的優化和價值鏈的下游拓展,構筑產業競爭優勢。產業價值鏈自組織系統優化以發行控制為核心,并對產業價值鏈各個節點的功能進行內部優化設計:發行商通過資金注入控制電影項目的篩選與制作形式,如“解構”大制片廠組織結構為各個獨立的制片單元以分解企業風險;壓縮產量以提高單部電影產品制作水平;運用“重磅炸彈”的發行策略嘗試市場盈利能力;控制獨立電影的版權和發行權拓展發行空間,降低企業風險等。其次,電影產業價值鏈延伸至電視產業以維持產業的競爭優勢和壟斷地位:50年代電視消費市場覆蓋率的迅速擴大從技術上和內容上為電影提供了新的價值增值空間。1952年聯邦通訊委員會解除限制電視臺發展的政策催生了大量的地方電視臺,頻道細分更加加劇了電視播出內容的匱乏,電影片庫和好萊塢一流的節目策劃與制作能力滿足了電視的需求。電影與電視產業的內排斥力小于外吸引力,電影產業價值鏈向電視產業的延伸所經歷的排斥與吸引的戲劇化動態過程為美國電影產業應對媒介帝國主義的到來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進一步增強了電影產業應激反應能力。
(3)媒介集團化時期以顧客價值為核心的電影產業價值鏈“催生”出電影產業新的競爭優勢。顧客價值是指顧客從購買的產品中所獲得的價值與所付出的成本之間的凈收益,是顧客在消費產
品過程中的感知利得(perceived benefits)與產品消費結束之后的感知利失(perceived sacrifices)之差。在媒介帝國時代,“電影觀眾”的概念外延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從傳統的電影院觀眾到電影頻道付費電視的消費者,從電影錄像帶觀眾到網絡視頻點播的消費者,甚至網絡游戲玩家都被納入到電影產業的觀眾之中。美國電影產業及時抓住新媒介技術的兼容性和精神產品內容傳輸平臺的多元化機遇,以媒介集團具備的壟斷發行權為樞紐,將電影產業價值鏈向新媒介放射延伸,與之形成協同效應并漸進凸現范圍經濟效應,從而構建起新的競爭優勢。該時期電影產業價值鏈的核心節點是顧客價值創造的觀眾消費點。觀眾消費節點既是順向價值創造價值實現的終點,又是逆向信息反饋的起點(為企業提供成功或失敗的信息回流)。美國電影產業正是通過增加觀眾價值鏈的節點數量彌補電影院線消費群的流失,并通過利用電影產品在各個價值增值節點的時滯性延伸利潤創造的空間。
在媒介帝國時期,美國電影產業并沒有忽視傳統電影院觀眾的價值創造能力。票房是一部電影產品制作水平、故事結構、明星陣容、觀眾口碑的顯性反映,票房收入的轟動效應能夠降低錄像帶、付費電視、網絡潛在消費者的搜尋成本,增加下游關聯產業觀眾群體的消費數量,帶來電影產業價值的倍增。媒介集團時期發行商對電影院控制的目的已經不再局限于大制片廠時期的垂直整合帶來的行業壟斷,而是渴求在后好萊塢傳媒帝國架構下橫向整合形成的“娛樂-產業統一體”(Entertainment Industry Consolidation)的輔助機制,把影片快捷而經濟地送到每個家庭。
美國電影產業價值鏈的動態演化路徑、動態演化的需求驅動以及競爭優勢的作用機理三者之間呈現的是一個價值傳遞的蛛網模型,如圖4:
如圖4所示,需求驅動因素A1要求B1的價值鏈與它對接,B1的價值鏈保持電影產業在相對穩態時間段內的競爭優勢狀態C1。競爭優勢C1一旦因為產業內部或外部因素的干擾出現消散趨勢時,新的需求驅動因素A2將出現,并使產業價值鏈向B2向度演進,到達新的競爭優勢狀態c2,依此類推。C1、C2、C3的運動軌跡正是美國電影產業持續競爭優勢的動態演變過程。
結語
關鍵詞NCPAP毛細支氣管炎極期治療
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兒時期最常見的一種嚴重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僅見于<2歲的嬰幼兒,以<6月的最多見。該病特點為廣泛毛細支氣管炎癥、滲出及黏膜水腫,從而導致氣道狹窄,最后引起喘憋、低氧血癥支氣管及肺泡亦可受累[1],患兒以嚴重喘憋為主要表現。特別在病程第3~4天,此時為毛細支氣管炎極期[2],患兒喘憋嚴重、煩躁不安,控制不好可出現呼吸衰竭甚至死亡。長期以來治療上給予霧化吸入平喘及抗病毒治療,但效果不明顯,病程長,常造成家長的不理解及不滿,經鼻持續氣道正壓通氣(NCPAP)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氧氣治療方法,2007年以來在毛細支氣管炎極期應用NCPAP治療,取得很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2007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符合毛細支氣管炎診斷標準[1]的患兒103例,所有患兒在極期均有劇烈干咳和發作性呼吸困難并迅速出現發作性喘憋癥狀,體檢發現呼吸急促>60次/分,最高100次/分,鼻翼扇動,胸廓飽滿呼吸音低,兩肺哮鳴音明顯,為呼氣性呼吸困難,部分患兒肺底可有濕性啰音。心率150次左右,胸片為肺透亮度增加,部分可見支氣管周圍炎征象。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齡2個月~1.5歲。對照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齡2個月~2歲。兩組年齡、病情、病程(<3天)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治療方法:治療組患兒在病程中第3~4天時給予應用NCPAP(德國Stiphan Christina生產),根據患兒鼻腔大小選擇硅膠鼻塞,初調值吸入氧濃度FiO2為0.4~0.6,壓力設定為4~6cmH2O,氣體流量每公斤0.5~1L/分,于使用NCPAP前、治療后1、24小時分別進行血氣分析,根據病情改變及血氣分析調整參數,臨床癥狀好轉可以撤機,一般使用2~3天。對照組給予鼻導管給氧,氧濃度06~10,氧流量1~2L/分。兩組患兒均給予抬高頭胸;抗病毒,考慮繼發細菌感染時適當應用抗生素;常規沙丁胺醇加愛全樂加布地納德聯合霧化吸入,氨溴素靜滴化痰止咳;發熱時退熱,脫水時適當補液,鎮靜等常規處理。
療效判斷標準:①治愈:治療7天以內,喘憋、氣促消失,咳嗽減少或消失,肺部哮鳴音及濕性啰音消失;②好轉:治療7天,咳嗽減輕,喘憋緩解,肺部哮鳴音減少;③無效:治療7天,仍咳喘,肺部哮鳴音無減少,甚至加重。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兒癥狀和體征消失時間比較:兩組患兒喘憋氣促、指脈氧、肺部啰音消失時間、胸片吸收時間以及住院天數等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兩組患兒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中有3例無效,2例病程達2周,1例上呼吸機后轉院治療。見表2。
討論
毛細支氣管炎是嬰兒常見急重癥,常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而且可出現流行,病毒性疾病有一定的自限性,一般7天左右可自愈,但毛細支氣管炎病情變化快,癥狀重,特別在毛細支氣管炎極期,患兒可出現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同時嬰兒機體抵抗力差,在疾病及缺氧狀態下可出現清除病毒延長及繼發細菌感染,從而導致病程延長,造成患兒不必要的傷害,造成家屬心理及經濟雙重打擊,造成醫療資源不必要的浪費。NCPAP的作用使嬰兒在整個呼吸周期中保持小氣道和肺泡的擴張,增加肺容量及功能殘氣量,改善通氣環境提高動脈血氧分壓[3]。在治療呼吸系統疾病急重癥中,早期應用NCPAP可緩解缺氧癥狀,減少使用呼吸機,避免呼吸機相關并發癥產生,已經成為共識[4]。在毛細支氣管炎極期應用NCPAP可明顯提升患兒血氧飽和度,緩解缺氧癥狀,配合鎮靜可使患兒平穩安靜度過極期,減輕患兒機體損傷,及時清除體內病毒盡早痊愈。本組資料顯示,毛細支氣管炎極期應用NCPAP后,療效明顯高于對照組,病程明顯縮短,治療過程對患兒損傷更少,總體費用明顯降低。表明毛細支氣管炎極期應用NCPAP療效滿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
2陳榮華,陳樹寶,朱啟镕.兒科查房手冊[M].第2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