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08:24:31
序論:在您撰寫多元化經營的背景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民營企業;企業家背景;多元化戰略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23X(2013)03-0000-00
一、引言
民營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支持下,民營企業已逐漸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度過企業發展的生存期后,民營企業家以其對政策動向的敏銳嗅覺和對機會的準確把握能力,帶領所創立的企業走多元化發展的道路。伴隨著上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的多元化經營浪潮,學術界對多元化戰略的研究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有著相當數量的理論和實證分析。然而,由于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時間不長,國內學者對多元化的研究還在起步階段,僅限于多元化戰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7](P77),而有關管理者與多元化戰略之間關系的研究還較少,本文將從這一角度來進行實證研究。
企業家是企業制定發展戰略的主導者和發起者,然后通過自上而下的溝通機制把戰略意圖傳達給每個員工,從而轉化為公司集體的行動方向和前進動力。然而,西蒙的有限決策理論告訴我們,管理者在實際進行決策時,只能基于客觀事實根據自己的判斷,做出相對理性的選擇。因此,戰略規劃的制定過程充滿了行為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決策者的價值觀[2]。中國實行市場經濟時間不長,公司治理還不夠規范,企業的發展方向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關鍵人物的戰略決策,民營企業尤甚。企業采取怎樣的發展戰略,是否實行多元化等重大問題無不滲透著企業家的意志,研究民營企業家的背景特征對企業多元化戰略影響的價值就在于此。
本研究將從有限理性決策理論和高階理論的視角,以中國上市公司的面板數據為基礎,通過實證分析來研究企業家背景特征與多元化戰略之間存在的關系。本文在有限理性決策理論和高階理論的基礎上來構建研究課題的理論框架和研究假設,導入民營或自然人控股的制造業企業2009-2011年的年報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二、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有限理性決策理論是西蒙于1956年提出的。在此之前,學術界對于管理者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絕對理性決策,認為管理者完全依靠經濟模型、財務數據等硬性指標進行決策,而事實上,人是情感動物,其決策就不可能是絕對理性的。有限理性的前提條件是:人們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決策者開發出的備擇方案也有限;決策者的背景、經驗、偏好等會使其有選擇地處理所接收的信息;過去的經驗也會對當前決策產生影響。
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設而提出的高階理論認為,管理者對外界的認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從掌握不夠全面的與企業相關的信息到主動地選擇性接收信息,再結合自身知識結構以個人的方式去處理信息。管理者的知識結構反映了其對備擇方案的偏好,如并購、多元化、產品組合策略等,通過對一系列決策的選擇,間接決定了企業的戰略方向、收益增長等指標。高階理論的提出讓學術界對多元化戰略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點——把決策者的影響作為一個重要考量因素加入研究范疇。此后,逐漸分化為兩個部分:一是討論高管團隊(TMT)對企業發展的作用,二是研究企業家對企業的影響。而在有著兩千多年封建文化影響的中國,“一言堂”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研究企業家背景特征對企業多元化戰略的影響更現實。本研究的分析中包含了企業家的性別、年齡、學歷和任職企業數目與多元化戰略的關系。
(一)企業家的性別
從生理學的角度來講,生理結構上的不同導致在面對同樣的問題時,男性與女性往往會選擇不同的處理方式,男性傾向于運用邏輯和理性去決策,女性則傾向于依靠感覺判斷;男性一般會愿意承擔較高的風險,女性則注重未來的穩定性。一項關于美國企業的調查顯示,女性企業家經營的企業總體上比男性經營的企業存續時間更長[1]。這也證實了,相較于男性而言,不管身處何位,女性偏好穩定的選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設1:企業的多元化程度因企業家的性別不同而各異。
(二)企業家的年齡
年齡的高低代表著一個人閱歷是否豐富,經驗積累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更多。但是,企業家的認知能力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會變得更保守。同時,年齡大的企業家對風險的規避意愿也更強,便會以多元化的方式來避免“把所有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里”。有學者對中國的企業進行研究后發現企業家的年齡與多元化正相關,并認為得出這種結論的原因可能是年長的企業家擁有更多的資源,尤其是社會網絡的資源。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設2:企業家的年齡對企業的多元化程度有正影響。
(三)企業家的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能反映出人的知識和技能基礎,接受正式教育的程度越高,對于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能力就越強。具有高學歷的企業家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對環境的適應時間也更短。學問的不斷增長,使企業家獲取決策所需知識的能力亦隨之增強,也會以更加理性的思維去考慮戰略問題。相關實證研究發現,在多元化經營環境中,高社會認知復雜度有助于企業家對企業的精準定位,選定更適合企業發展的道路,因此,企業家學歷高的企業多元化程度越高,也越容易發生戰略變革[8],實行企業經營的多元化。由以上分析可知:
假設3:企業家的學歷與其所掌管企業的多元化程度呈正相關關系。
(四)企業家的任職背景
由于多數企業家有著豐富的任職經歷,在成為董事長或創業之前一般經歷過崗位輪換,職能背景較為復雜,因此,本研究主要討論企業家任職的企業數目對企業多元化的影響。企業家創業之前在多個企業工作過,或正在多個企業任職,其視野也越開闊,對企業實施多元化戰略有推動作用;同時,多個企業的任職經歷會給企業家積累大量寶貴的資源,而這些不同類型的資源恰是多元化經營的原始資本。反之,如果任職經歷單一,企業家的戰略眼光可能會因此受限,看不到本企業以外的機會或資源,也就減少了多元化擴張的機率。綜上所述,本研究提出:
假設4:企業家任職的企業數目越多,企業多元化經營的程度就越高。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取與數據來源
由于制造業的業務單元可辨識度高,本研究的樣本選擇制造業上市公司,研究區間為2009--2011年,同時依據以下原則對樣本公司進行篩選:(1)排除ST類上市公司;(2)剔除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為國有獨資、國有控股、中外合資、外資等性質的企業,只選取經濟性質為民營或自然人控股的企業;(3)剔除信息披露有誤或不全面的公司。最終用于研究的樣本總量是279家公司,三年合計837個觀測值。
本文使用的數據包括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管理者背景特征、公司資產負債率、公司歷史,其中多元化戰略編碼的原始數據取自Wind數據庫,企業家背景特征、公司資產負債率和公司歷史的信息來自于銳思(RESSET)數據庫,缺失部分通過巨潮資訊網提供的信息進行補充。
(二)變量定義與測量
1變量的定義
各變量的定義如下表:
變量名稱11簡寫11定義年齡11Age11企業家的年齡=樣本年份-出生年份性別11Gender111-男性,0-女性。學歷11Education11企業家受教育的程度,1-博士、2-碩士、3-本科、4-大專、5-中專、6-高中及以下。任職企
業數目11NEO11除本公司外,企業家所任職企業的數目。廣義多元
化指標11BSD11企業2碼SIC行業的數目。非相關多
元化熵指數11DU11企業業務單元間的不相關多元化程度。多元化
類型11DT11企業多元化的類型,1-單一業務型、2-主導業務型、3-相關多元化型、4-非相關多元化型。
2自變量的測量
在民營企業中,董事長一般都是企業的創始人或實際控制人,對企業發展戰略的制定擁有絕對的話語權,而不像國有企業那樣更容易受到政府意志或其它政治因素的影響,把民營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具有更大的實際意義,因此,本文以董事長的背景特征作為本研究的自變量,包括年齡、性別、學歷和任職企業數目四個變量,具體定義如表1中所示。
3因變量的測量
基于“標準行業分類體系”的連續性測量和定性戰略分類法是主流的多元化測量方法,為使研究結果更具說服力,本研究同時采取這兩類測量方法常用的三個指標對公司的多元化進行測量。
廣義多元化指標,即BSD:根據企業異質市場增加數量進行測量,以標準行業分類(SIC)為基礎測量多元化程度。本文以證監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為依據,對樣本企業的2碼業務按照制造業門類中的大類進行編碼,得到所研究企業的BSD指標。非相關多元化熵指數(DU)指標:以2碼行業及該2碼行業內的4碼行業為區分方式,按程度不同將多元化分成行業間多元化和行業內多元化,熵指數越大,企業的多元化程度越高。多元化類型(DT)指標:是利用相關性來衡量企業的產品組合、技術和市場程度的測量方法。利用專業化比率(SR)和相關度比率(RR)將多元化戰略分為四種類型:SR≥95% 為單一業務型;70%
4控制變量的測量
國內外的學者關于企業多元化戰略的研究中,大多將行業、財務狀況、公司歷史作為控制變量[5](P35)。考慮到中國非民營企業所處的特殊情況,本文把企業的經濟性質也作為一個控制變量對樣本數據加以控制。
(1)行業:從上市公司中篩選出制造業企業作為研究樣本。
(2)經濟性質:所選取企業的實際控制人都是民營企業或自然人。
(3)公司歷史:公司歷史的計算以樣本年份減去公司成立年份得到。
(4)財務杠桿:選取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作為財務杠桿的代表,并與因變量存在一年的滯后期。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變量描述統計與相關系數分析
1變量描述統計
本研究的樣本企業平均歷史在9年以上,大多數的企業有10年的歷史,公司成立在5—15年的企業占72.60%的比例,說明樣本企業都已經度過初創期,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經營階段,而這正是企業實行戰略轉型或變革的關鍵時期,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背景特征變量與多元化各指標的描述統計顯示,樣本企業中,企業家平均年齡為50歲,最年輕者僅26歲,最長者已84歲;性別統計中,眾位數是1,即男性占據多數,均值為0.946,意味著我國民營企業中男性企業家比例很大;學歷統計顯示,民營企業家的平均學歷在本科以下;從任職企業數的統計看,有的企業家僅在本公司任職,而個別企業家同時任職企業數達到25家之多,平均而言,樣本企業的董事長都在3家以上的企業有任職經歷。從多元化三個指標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企業的廣義多元化指標平均為3.729,表示樣本企業的2碼業務多數超過了3個;非相關多元化熵指數最大為1.768,均值是0.612,說明多數企業都實行了多元化戰略,然而非相關多元化程度并不高;多元化類型指標的統計表明,樣本企業的多元化類型以主導業務型和相關多元化為主。
2相關系數分析
企業家的背景特征和各多元化指標的Peason相關系數矩陣如表2所示,從中可知,年齡與多元化的三個指標顯著負相關,企業家的學歷與多元化的三個指標也呈負相關關系,任職企業數目與多元化的三個指標均有較強的正相關關系。同時,企業家背景特征變量相互間有顯著相關關系,為減少多重共線性的影響,各自變量將分別進入回歸模型做回歸分析。
(二)實證分析結果
在本研究的回歸分析中,采取了時間序列數據(2009—2011)和民營上市公司的截面數據相結合一起進入回歸分析模型的方法,可以較好地克服時間序列分析受多重共線性的困擾,為分析提供更多的數據,提高分析的準確性。
利用一般性回歸模型對樣本企業進行分析的結果見表3、4、5,每個被解釋變量的回歸模型有5個,其解釋變量依次為企業家的性別、年齡、年齡的二次方、學歷和任職企業數目。從回歸分析結果看,各回歸模型均高度顯著;模型調整后的整體R2最低為0.689,最高為0.867,說明模型的擬合優度很好。
從回歸的結果來看,企業家的性別與多元化戰略正相關,部分通過檢驗,假設1得到支持,說明男性企業家比女性企業家所經營企業的多元化程度更高。對此的合理解釋是男性企業家對風險的承受能力高于女性企業家,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高度后,追求企業多元化發展的訴求也更強烈。
在年齡和年齡的二次方與多元化戰略指標的回歸分析中,均未通過檢驗,假設2沒得到支持,這與一些學者研究得出的結論——年齡與多元化戰略呈“U”型關系不同??山忉尀槊駹I企業多是家族式經營,部分已由家族繼承人接手管理,而在此之前企業的戰略格局已經固定下來,所以在研究中,企業家的年齡并沒有呈現出對多元化的顯著相關性。
企業家學歷與多元化戰略的回歸都在0.01的顯著水平上通過了檢驗,兩者呈正相關關系,假設3成立,即企業家的學歷越高,其所掌管企業的多元化程度也越高。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企業家對事物的認識更深,對信息的獲取、處理能力均會顯著增強,使更加敏銳地識別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商機成為可能,也增加了多元化經營的可能。
企業家的任職企業數目與多元化戰略的回歸分析中,全部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假設6成立,表明企業家任職企業的數目多了,其經營的企業多元化程度也會更高。同時,由于企業家可能在不同行業的企業中任職,這一經歷使得其積累下的資源也豐富多樣,有研究表明,在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企業對獲取資源的非市場機制如關系網絡的依賴性較強[7]。在不同企業中獲得的獨特資源隨著關系網絡的擴大而增多,企業家也因此會更傾向于實行多元化。
五、結論
本研究基于中國民營控股上市公司面板數據,做了企業家背景特征與多元化戰略關系的實證分析,得到了能夠反映我國民營企業家與其所掌管的企業間真實聯系的結論,對今后的研究具有相當的借鑒意義。本文的創新有以下幾點:一是樣本的選取是以身份獨特的民營企業為研究對象,使本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更具有實用性;二是樣本數據及時更新,本研究所用數據均采集自上市公司最近更新的年報所披露的數據,增強了分析的信度;三是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多元化測量方法,提高了測量的效度,也增加了實證分析的穩定性。
然而,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本研究存在著樣本容量不足夠大和研究時間跨度較短的局限。隨著管理科學化、決策民主化的不斷推進,企業的戰略制定也越來越多是由高層共同商討,因此,研究高管團隊的背景特征與多元化戰略的關系作為本文進一步研究的方向將會具有更廣泛的意義。
[參考文獻][1]Boden R.J. & Nucci A.R.,“On the Survival Prospect of Men's and Women's New Business Venture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0,15(4).
[2]Cyert R.M. & March J.G.,“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J].Engleh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1963.
[3]Jensen M. & Zajac E.J.,“Corporate Elites and Corporate Strategy: How Demograhpic Preferences and Structural Position Shape the Scope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4,25,(6).
[4]Nonaka I. & Konno N.,“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98(4)
[5]孫俊華,劉海建. 多元化戰略測量方法及其在中國情境下的應用研究[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1).
當今社會,價值觀多元化,信息量龐大,信息獲取方式多樣且快捷,使人們對主流媒體的依賴程度有所降低。面對這種形勢,如何讓理論宣傳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收到實效,是我們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加強和改進理論宣傳工作,精心研究并改進傳播方式方法,追求最佳傳播效果,應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客觀認識價值觀念和信息多元化的大背景,應對新的挑戰。面對社會價值觀多元、信息量龐大等現實,作為主流媒體的從業者,必須客觀看待、實事求是地承認并研究多元化的社會現實,以積極的心態看待這種社會新現象和時代大趨勢。要認識到這種多元化的大形勢既是社會進步的標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及其理論建設的重大成果,也是我們黨的民主政治建設的重大成果。認識到這種多元化的社會現實及信息大爆炸的大背景對媒體及其從業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戰。為此,媒體從業者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理論素養,提升創作和傳播的藝術水平,以辯證唯物主義者的心態和方式順應這種變化,克服僵化的思想觀念。要以順變求新的精神面貌,不辱使命,占據理論宣傳的制高點,完成好以科學的理論武裝干部和群眾、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的艱巨任務。
二、提升宣傳藝術水平,強化理論宣傳的傳播力。當前,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偉大實踐的實際需求,面對改革發展攻堅期、經濟社會轉型期、社會矛盾凸顯期的實際需求,面對經濟體制改革、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的大調整大變革的實際需求,面對人們的價值觀多元、多變之復雜局面的需求,我們的理論宣傳顯然遠不能滿足這些需求,存在著理論張力不足,闡述往往滯后而被動,空話套話連篇累牘,存在入情入理的平實闡述少,居高臨下空洞說教多的現象。為此,要強化新聞及理論宣傳的傳播力,應解決好以下問題:
一是善學習,勤思考,提升思想理論素養。搞理論宣傳是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如果沒有對理論深刻透徹的理解,就不能融會貫通,也就不能實現深入淺出且生動地表達。因而,理論宣傳工作者必須善于學習,勤于思考,敏于抓住精神實質,培養良好的思想理論素養。二是要有強烈的服務意識,得心應手的服務本領。媒體從業者就必須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必須自覺深入基層、深入實踐、深入群眾,踏踏實實“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真心實意“三貼近”。唯有如此,媒體所宣傳的理論才能為受眾所理解、所認同,理論才能轉化為群眾的思想、觀念和意志,轉化為受眾的精神動力和行動指南。在實際工作中,我們還應在理論宣傳實踐中處理好見識上的高瞻遠矚與當前社會現實狀況的關系,思想上的深刻性與表達上的淺顯性的關系,理論上的抽象性與表現上的形象性的關系,本質上的冷靜理性與感受上的激情感性的關系;弘揚主流價值觀,闡述正確主張、立場,使用群眾語言、生活化語言解疑釋惑,引導輿論。強化服務就必須做到:寓理于事,寓理于情,不強加于人,不教訓人,入情入理,入心入腦;盡可能在交流中宣傳,在溝通中引導;要說真心話,說實在話;追求推心置腹,形象生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情景交融,喜聞樂見,把正確的理論、思想轉化為受眾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武器。三是以思想觀點的深刻強化理論宣傳的傳播力。要高高舉起觀點這面大旗,用真知灼見來感召受眾,引領輿論。要將媒體建設成受眾開心啟智的鑰匙、思想上的導師、生活和工作中的顧問、人生道路上的明燈。要把從業人員培養成高瞻遠矚、思想深刻而獨特、視野寬廣的新聞媒體工作者,使思想的力量滲透到各類節目中去,讓思想理論的力量成為拉動傳播力的引擎。
(作者單位:內蒙古電視臺)
關鍵詞:多元文化;道德教育;困境;應對措施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0)029(C)-0106-02
一、多元文化的概念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逐步發展,社會結構越來越復雜的情況下,由于科技的力量,信息能夠被迅速傳遞,從而使得每個置身社會中的個體面對的不再是某種單一文化形式,而是多種文化糅合的一個過程。多元文化的出現有著社會發展的必然,因為,在現代復雜的社會結構下,人們必然需求各種不同的文化服務于社會的發展,因此,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復雜社會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聯系的加強,中外文化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各種國外文化所宣揚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意識形態都隨著國門的打開涌入國內,這些“舶來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并存,共同形成了我國現有的文化多元色彩。但隨著多元文化的發展,傳統的道德觀念卻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過去的傳統道德思想和生活模式、價值觀念被強烈的沖擊著,尤其是現代文明所帶來的工業污染、環境惡化以及現代通信技術革命導致的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不信任和西方文化中強烈的自我認同意識等,使許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更易在這種文化多元化的進程中迷失自己,他們感到困惑、迷茫、孤獨、無所適從,甚至行事離經叛道,崇尚暴力,為社會帶來了大量的安全隱患。多元文化背景下,傳統的道德教育面臨著巨大的困境:
二、傳統道德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社會很難為學生營造健康向上的道德教育氛圍
社會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實踐場所。其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的形成具有強烈的導向性,甚至遠遠高于學校教師對學生的傳統說教,但社會文化意識良莠不齊,其道德教育作用表現出以下兩點:
1、社會現象的表象特征使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
由于新的思潮不斷涌現,外界良莠不齊的文化意識大量涌入,從很多方面影響了社會行為。很多思想觀點與以前大相徑庭,甚至“黑”“白”顛倒,一些現象讓我們感到困惑、不解和迷茫,很難區分其中的對與錯、是與非、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假,無法用統一的道德標準進行簡單的評判,更不用說對于還處于懵懵懂懂中的學生了。
2、正義的道德力量在社會中并不占有壓倒性的優勢
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思潮卻并沒有表現出與之協同一致的進步,相反,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不公平、不公正的現象大量存在,社會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導致的愈演愈烈的貧富差距更是極大地刺激了人們對傳統道德的認知,使人們開始以審視的態度重新評價過去所受的傳統道德教育。因此,“知識無用論”、“權力至上論”,“唯錢是圖論”等與傳統道德教育相悖的思想和理論大行其道,并借助一些運用這些思想和理論大獲成功的實例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極大地侵蝕著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加之,青少年在這一特殊時期的心理發展特點具有非理性和不穩定性的特征:喜歡追求刺激、新鮮事物;逆反心理嚴重,不聽勸告,行事偏激、不加思考,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這些心理特征和表現都和傳統的道德教育方式不相融合,因此,也導致錯誤的思想和理論趁虛而入,占據他們的心靈。
(二)家庭進行傳統道德教育的方式沒有得到強化
面對激烈競爭的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現狀,以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迫切愿望,家長們在對學生的教育上表現了太多的功利性色彩,既過分追求學業成績,而忽視了對學生的傳統道德教育,主觀上淡化了家庭的育人作用,客觀上對子女的成長形成了不良的引導。同時,子女還背負著父母未能實現的人生愿望,他們無暇思考有關道德方面的是是非非,只能簡單的接受。
此外,社會變革所帶來的對傳統家庭倫理觀念的巨大沖擊,使得單親家庭子女,非婚生子女數量呈現上漲態勢。再者,傳統家庭面對的較大的生存壓力等,都使得家庭在對學生進行傳統道德教育時表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影響了家庭在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的有效發揮。
(三)學校德育教學的主陣地作用沒有得到切實發揮
由于舊的對學校的評估體制尚沒有發生根本變化,所有的學校都把教學質量視為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這也是無論教育主管部門,還是學生家長,評價一個學校好壞的首要標準。而傳統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僅僅局限于在政治課上的一點時間,學生其余的時間更多的是被升學壓力的科目所擠占,思想道德教育成為了教學質量的附屬,日漸失去了應有的位置。
1、整個教育體系,忽視思想道德教育的滲透。國家教育部要求在每節課的講授中都要設立思想道德教育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廣大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這種做法的必要性,甚至認為這只是語文教師和政治教師的工作,還有的認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會影響到知識目標的正常完成,因此,并沒有在每節課中有效起到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對于大學教學來說,由于大多數教師認為學生已經具備了獨立分辨的能力,因此,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較少在課堂上涉及,因此,形成了自下至上的整個教育體系對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
2、學生管理機構沒有發揮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無論大中小學校均設有政教處或類似學生管理機構,統一負責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另外還有團委、學生會、少先隊等群眾組織。但這些組織往往并沒有在平常發揮出其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一般都是在學生出現違規違紀行為時,進行一定的處罰了事,而缺乏日常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道德教育。
3、教育內容陳舊,方式簡單。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極其豐富,并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其教育方式更是多種多樣,沒有一個完全的模式可供套搬。但很多教育者并沒有緊跟時展脈搏,仍舊利用老套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對學生進行道德說教,因此,難以引起受教育者的認同,甚至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思想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也就在情理之中。
4、學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體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主體,在思想道德教育實施的過程中,不是純粹的接受體,而是一個道德的參與者和實踐者。離開了學生這一主體的主觀能動,任何道德教育都顯得空洞、蒼白、無力,也只能做到“口服”而不能使其“心服”。學校教育常常忽視了學生這一主體。
三、多元文化下道德教育困境的應對策略
(一)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對思想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認識
近幾年來,我國政府陸續出臺了《公民道德實施綱要》、《國務院關于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等綱領性文件。但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加之某些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門以及學校沒有充分認識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也沒有深入貫徹并且有效實施,所以,中央政府應加大對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社區等的宣傳和教育力度,形成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立體教育體系。
(二)應建立一套有效的思想道德宣傳教育的永續機制
對學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應努力建立起一套永續不斷的宣傳教育機制,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出現。道德教育應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那些運動式的刷標語,喊口號對人的思想的形成毫無益處,因此,應注重教育工作者平時的日積月累和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應注重樹立榜樣力量的激勵作用,應注重社會輿論的監督作用和大眾媒體的正面引導作用??傊?,只有通過全社會各部門的共同攜手,才有可能最終形成一種有效的機制,使得在較短時間內思想道德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寧夏大學學院
作者簡介:張鵬蕊(1964― ),女,寧夏海原縣人,寧夏大學學院教學辦工作。
參考文獻:
[1]萬俊人.《道德之維――現代經濟倫理導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1.
[2][日]牧野篤.現代教育學的批判性思考[J].《外國教育資料》,2000.4.
【關鍵詞】多元文化;大學英語教學;母語文化
多元文化是指在人類社會越來越復雜化,信息交流越來越發達的情況下,文化的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各種文化的發展均面臨著不同的機遇和挑戰,新的文化也將層出不窮。與此同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以思想和文化交流為主要目的的英語教學也面臨著歷史性的變革和轉型。語言的教學與文化的教學息息相關。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正確對待不同文化差異,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是英語教學的目的。為了實現這一目的,筆者認為大學英語教學必須重視母語文化教學。
一、大學英語母語文化教學缺失現狀
“英語教學”不是單向的,不僅包括英語語言教學,還包括漢語語言的教學。既然語言與文化是緊密相關的,那么,英語語言的教學同時也應包括英語文化的教學和漢語文化的教學。而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無論是從教師還是學生的層面看,他們更注重英語文化的理解和學習,而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表達基本是持有忽視態度,例如,很多學生對西方的“情人節(Saint Valentine’s Day)”、 “圣誕節(Christmas)”、 “萬圣節(Halloween)”非常喜歡,甚至還會在這樣的盛大節日專門舉行不同的聚會,而對中國傳統的“七夕節”、“端午節”、“中元節”等知之甚少,更談不上慶祝了。此外,大部分英語教師主要注重對英語文章字、詞、句、篇的講解,而對文章背后掩藏的母語文化背景知識介紹甚少,更談不上引導學生提高他們的中國文化能力和文化素養。總體而言,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母語文化教學缺失已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
二、大學英語母語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到,英語教學的目標不僅在于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注重語言的外在形式和語法結構,同時也要求學生對不同的文化有一定了解,特別是對中國文化傳統要熟悉,注重培養學生批判地吸收外國文化精髓和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能力。由此可見,英語教學將是多元文化的教學,尤其是母語文化的教學將顯得尤為重要,沒有了母語文化,所謂的英語教學便成為無源之木,毫無意義。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母語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起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缥幕涣魇请p向的,首先要求英語學習者對自己本國的文化理解,然后以英語為媒介,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向外國友人傳播中國文化。沒有母語文化作為基礎,跨文化交流無法實現,對外國文化的學習也成為“紙上談兵”。著名學者胡文仲、高一虹也曾經指出:學了外語就丟了母語,有了外國文化就拋棄了民族文化,那么這些人仍是‘單語人’,這個世界仍然是隔絕的世界,如此,外語學習又有什么意義呢?可見,英語學習的目的不是目的語文化的單向導入,而是多元文化的輸入和導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此外,母語文化在對外國語文化的學習中可以起到正遷移的作用,促進英語學習者更好的學習和理解目的語文化。
三、多元文化視角下有效促進大學英語母語文化教學的策略思考
1.制定新的英語課程學習方案,實施新的英語教學模式
以往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歷來都只是重視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的教學和學習,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被視為評價學生英語能力的主要標準,而對母語文化的系統學習則置之不理,主要表現在課程設置方面,大多數學校對于母語文化的教育僅僅只有大學語文一門課程,并且在所選的英語教材方面,所涉及到的文章基本都是關于英語國家文化的原著。因此,為了加強對母語文化的學習,首先應該多增設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在選擇英語教材時,也可以補充一些弘揚中國優秀文化的文章,漢語和英語的學習是平等的地位,我們應該充分利用母語和母語文化學習的經驗,將其發揮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使其兩者的學習相得益彰。在教學模式方面,有條件的學校則可以使用外籍教師和中國教師合作教學的方式,這一點在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英語系的口語課程中有所體現。中國教師和外籍教師可以一起備課,合作教學,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英文表達學習,同時加深對英語文化的理解。
2.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重新定位教師的文化身份
當前很多英語教師都是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他們自身的中國文化功底不深。因此在教學生的過程中,也只是注重對英語語言字詞句的講解,而對其背后的文化價值體系避而不談。所以,作為英語教師,應努力培養自身的母語文化意識,提高文化素養,多出國學習進修,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充分比較中國文化和英語文化的差異,更準確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做學生的文化引導人,從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使其成為“文化大使”的角色
作為學生,他們除了在英語課堂上要積極配合老師,成為課堂的主體之外,在課后他們也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認真閱讀文、史、哲等經典作品,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通過電影、音樂等多種方式去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努力使自己成為能夠勝任向西方傳授中國文化的“文化大師”。
四、結語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重視母語文化教學,努力實現母語文化的正遷移作用,對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現英語教學的終極目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將母語文化教學滲透進大學英語教學中,是多元文化社會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教學與文化研究[A].文化與交際[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關鍵詞]多元文化;民族預科;英語習得
中圖分類號:G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15)06-0074-04
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是開展第二語言教學研究的活樣本,探討其多元文化背景與英語習得的關系,分析其有利因素和不利影響,對提高教學質量會有所幫助。近幾年來,國內外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研究呈方興未艾之勢,出版的專著和發表的論文比較多。這些文章一般是從課程設置、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測評體系、社會特定的英語需求等方面對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并提出改革設想和建議,試圖解決英語教學中聽說明顯不足、運用與交際能力較差等突出問題。對于英語教與學過程中實際存在并產生重要影響的文化背景問題,近年有了一些研究探索,但理論闡釋的多,實際應用的少。而對于少數民族預科這個過渡階段多元文化背景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和作用,研究的還比較少。有鑒于此,本論文擬從少數民族預科學生英語水平入手,在分析不同民族學生文化背景差異的基礎上,對多元文化背景下英語教學的效果進行探索,以期在教師怎樣教和學生怎樣學的問題上提出具有一定實際意義和應用價值的解決方案。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文化背景的多元化對于他們習得第二語言(英語)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分析研究民族預科學生英語習得的相關問題,不僅有助于幫助他們充分認識自身所具備的語言文化背景條件,充分發揮其“多語言經歷”的比較語言優勢,提高英語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而且還能夠增強民族學生學習和積極運用英語的信心,不斷激發其語言學習潛力,有意識地克服母語等不利因素的干擾,更有效地掌握英語習得的方法。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預科生英語習得的有利因素
文化背景一般是指人們日常生活的具有文化意涵的環境,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決定人的存在。文化背景包括人類自我表達的方式以及情感流露的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解決問題的方式等。不同的民族在歷史形成過程中形成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并由此形成各具特色的語言文化和思維模式。我們開展外語教學,其根本任務和主要目標,就是使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能夠有效地進行語言交流、思想交匯和文化交際。在少數民族預科階段,來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學生同集一堂,為大學階段學習的順利進行作好準備,英語教學是主要內容之一。民族多樣性和文化多元化的共生共存在這里顯得特別突出。李強《文化多樣性與英語教學》指出:“多元文化背景客觀上為民族學生在語言學習方面提供了多語言學習和交流的機遇和環境。從語言的社會性來看,多元文化背景的認知與外語教學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1](P.75)”這種一致性可謂是民族預科生英語習得的有利因素,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多語言學習和交流的環境。大部分民族學生具備運用多種語言的能力和適應多種文化環境的能力。來自邊疆民族地區和邊遠山區的民族學生一般都有過學習一兩門語言(母浯、漢語)的親身感受和經歷,基本上都在一兩種社會文化交織的環境中生活過,具備了多語言應用的能力。他們既熟悉本民族語言文化,又有漢語言文化的基礎,這有助于在語音、句法、語義篇章等方面進行多語言橫向和縱向比較,有意識地去理解不同語言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培養主動接受目的語文化的意識,為跨文化交際奠定堅實的文化語言基礎,增強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其二,良好的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學生從小生活在自然生存條件相對艱苦,經濟生產條件相對落后的社會生活環境中,他們在接受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還要參加一定的生產勞動,在生產勞動中逐步培養出勤奮節儉的品質和吃苦耐勞的個性心理,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上進心,學習態度很快就能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在英語的學習中表現出較好的學習韌性和堅強的毅力。此外,民族學生好奇心強,對新生事物容易產生興趣,善于模仿,反映在英語學習上,他們敢于大膽地抓住機會與“老外”講練英語,大膽模仿,無所顧忌,以良好的心態去努力克服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其三,較好的語言適應能力和自然語言素質。民族學生長期生活在多民族大雜居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十分頻繁,在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使他們對不同的語言有著比較敏感的分辨力和判斷力。他們會有意或無意地接受外族語文化的“影響”,同時也會有意或無意地排斥這種影響。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使民族學生練就了肺活量大,音域廣,聲音渾厚洪亮,音帶寬,發音吐詞清晰有力等良好的自然語言素質。注意發揮這種語言學習適應能力和自然語言素質,是教學實踐中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二、影響民族預科學生英語習得的不利因素
就英語的習得而言,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具有的多語言學習和交流的環境、良好的民族心理素質、較好的語言適應能力和自然語言素質等,為他們學習英語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必須看到,第二語言的習得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影響民族預科學生英語習得的不利因素也是比較突出的。
其一,母語的影響。民族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反映在語音、語法、詞序以及篇章語義等方面受到母語不同程度的干擾和影響,成為他們學習英語的困難和障礙,直接影響到英語習得的效果。在語音方面,母語的干擾和影響表現得比較明顯。這里僅以語言最基本的單位――語音為例。李強在《文化多樣性與英語教學》一書中,對彝語元音做了考察:“彝語的元音在數量上比英語少幾乎一半,尤其是雙元音(復元音)更少。彝語只有兩個雙元音,[ia]和[ua]。在教學中發現,彝族學生容易把英語的前元音[]借讀成彝語的[e],原因是彝語中的元音音位沒有任何一個元音音位的開口口形比[e]大,沒有形成發[]的發音習慣;同樣彝族學生還容易把英語的中元音[]發成[]而把中元音的[]發成[]的卷舌音;彝族學生把英語的長元音一律按短元音來拼讀,因為彝語的元音不分長短??梢?,母語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干擾和影響較大。[1](P.13)”民族學生在學習英語讀音而遇到這種情況時,往往容易張冠李戴或從母語中“借用”、“套用”相似或相近的音位,將母語的音位特點和發音方式移入英語的語音方式中來,導致“奇音怪調”的英語語音“風格”。
其二,方言的影響。英語是語調語言,語調的變化并不會影響到拼寫變化,但音節輕重卻會影響到詞語拼寫結構,詞語的拼寫變化,那么詞義也就會變化。曹紅梅的《英語“東北腔”初探》一文在分析“英語元音的誤讀”時指出:“在東北方言音系中[]和[e]是不存在的。遇到這兩個元音時,以東北方言為母語的人通常會在自己母語音系中尋找與之相近的音來替代。[2](P.163)”元音如此,輔音大抵也是這樣;“東北腔”是這樣,其他民族的“特色腔調”可想而知。由于方言和本族語聲調的明顯作用和影響,使他們容易將母語的發音習慣和方言的發音習慣摻進英語的發音過程,造成英語的語調方面帶有濃厚的方言口音,有的發音習慣還非常頑固,不易糾正,所以常常被戲稱為“民族英語”。
其三,本位語及媒介語的影響。本位文化意識就是指第二語言學習者在習得第二語言過程中,以本族語(母語)的語言特征為基本標準去衡量理解第二語言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劉潤清先生在論述大學英語教學時指出:“因為已經有了第一語言用于思維,第二語言的學習者很難開始用第二語言進行思維,在使用第二語言時常常帶有“轉換符號”的痕跡。這些學習者的語言往往既不是第二語言,又不是第一語言,出現一段‘過渡語’(interlanguage)。[3](P.168)”對民族學生來說,介于母語和目的語之間還存在著一個重要的媒介語言――漢語。相對漢族學生來講,少數民族學生在學習英語時,不易適應直接從漢語到英語的思維習慣,而是必須經過“迂回”的路徑,即從英語到漢語再到母語;又從母語到漢語最后到英語的思維理解模式。本位文化意識會潛移默化地擴大本族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語言距離和社會距離。由于這兩種“距離”的存在,客觀上造成民族學生對英語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的陌生,增加了英語習得的困難。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預科英語教學
隨著各民族“文化自覺”的興起,多元文化教育逐漸成為世界民族教育發展的潮流,強調文化的異質性和多樣性正成為一種趨勢。其要點在于力圖克服人類面臨的文化狹隘、民族狹隘、區域與制度狹隘等困境,它包含了這樣一個理念:所有的學生應該有一個平等的學習機會,而無論他們的性別、社會階級、民族或文化特征。同樣,少數民族預科的英語教學也必須順應時代潮流,確立平等觀念,在不斷改進課程和教材的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其一,切合實際的目標期望。期望體現出關懷、尊重和平等。教師根據學生的民族、性別、社會經濟地位、語言、服飾、身體狀況等特征,對其學業成就總會有不同的期望。但這種期望不是根據學生的成就潛力本身而異,往往帶有主觀性。學生則從教師的期待中得到強化,這是一種自我實現預言效應,即原本不正確的期望導致了使該期望成為現實的行為。如果教師要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他們對學生成功的期望必須是積極和平等的,也必須是切合實際的,過高或過低的目標期望,都會對教與學產生負面影響。
其二,加強多元文化的學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要反映社會多元化和文化多樣性的現實,既要保障平等的教育機會,又要尊重民族文化歸屬性和文化特點。沈銀珍《多元文化與當代英語教學》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文化平等與社會民主的文化多元主義理念的,其價值表現為:對世界團體的責任,接受和欣賞文化差異,愛護地球,尊重人的尊嚴和人的權利。[4](P.10)”接受和欣賞文化差異,尊重人的尊嚴和人的權利,這是民族預科英語教學應有的思想境界和文化高度。因為教師與學生文化背景的差異,往往造成師生障礙以及人際關系誤解。美國文化心理學專家馬爾塞拉在《跨文化心理學》一書中指出:“涉及語言問題的另一種解釋是社會語言學方面的。即使教師和學生用的是同一種語言代碼,但他們在使用代碼的方式上(如言語的特殊社會環境以及與此相伴隨的行動)卻可能大不相同,從而也嚴重地妨礙了交流。[5](P.292)”同時還要看到,少數民族學生的成績狀況,反映社會文化體系對少數民族文化意義、學習機會與認知發展之接納、尊重或漠視、拒斥的態度。師生溝通方式的差異也易導致誤解和沖突,引來教師的負面評價,抑制學生的學習動機。
其三,跨文化適應能力的培養。在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求教師具有多元文化的運作能力,應摒棄狹隘的文化本位主義,樹立一種多元文化的視野。P?K?博克深刻指出:“言辭行為中的許多規律性只有走到本身語言系統之外才能去審視社會背景,并且它對語言所造成的影響才能得以理解。[6](P.56)”這里所謂“走到本身語言系統之外”,“審視社會背景”等等,強調的其實就是文化背景,只有關注不同的文化背景,才能認識和把握“言辭行為中的許多規律性”,這對于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預科英語的教與學應當是有啟發意義的。教師對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傳統和語言有所了解,認識到文化之間的差異,當遇到與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學生集團與社區文化時,如何理解這種不同的文化,能否將自己的文化對象化,這是一種處理文化差異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多元文化社會中的教師所必需的?!拔覀儗ζ渌幕私獾迷蕉?,對文化過程的理解就越深刻,就更能找到更多的美好的、有意義的、有效益的東西。[6](P.348)”教師只有具有一種對他文化的理解和認識能力,能夠傾聽一切文化群體的需要,才可能在教育中不忽視或埋沒任何一個人,為各民族學生提供平等學習的環境。
四、結語
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多民族多元文化的特殊背景, 決定了預科學生在英語習得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更為復雜的局面,英語水平參差不齊,不利因素的影響較為突出。但是應當看到,民族預科生在開始學習英語時,業已具備母語和漢語的真實體驗,有的學生還曾有過初級教育時期的“雙語”學習經歷。因此,他們既熟悉本族語文化,又有漢語文化的基礎。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多元文化背景基礎有助于民族學生在語音、句法、語義篇章等方面進行多語言橫向和縱向比較,通過對諸語言的學習比較,有意識地去理解不同語言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這不僅能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而且還能培養主動接受目的語文化的意識,為跨文化交際奠定堅實的文化語言基礎。語言文化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是通向語言學習成功的動力之源,一旦有了文化意識,就會增強他們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信心,而興趣和信心,正是第二語言習得的關鍵,這一點對民族預科學生而言更為重要。
參考文獻:
[1]李強.文化多樣性與英語教學[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宋太成.民族預科教育論叢(第二輯)[C]. 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8.
[3]劉潤清.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4]沈銀珍.多元文化與當代英語教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關鍵詞:多元化 管理機制 “競爭性”教育
0 引言
高職院校學生在畢業之后的就業選擇途徑和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較窄,大多面臨的是就業、專接本、專轉本、出國留學或其他情況,本科院校的學生可以直接工作、考研、考公務員以及出國留學等,就業的口徑很寬,可選擇性很強,因此,職業技術院校的學生和本科院校學生的就業差異性很大。加之高校的大規模擴招,使當前的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學生在擇業過程中的需求與企業對學生的要求使二者之間產生了差距。如何協調學生多元化的背景與就業工作的發展趨勢成為當前的主要難題,本文選取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全國就業50強高校――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建管學院的2013屆畢業生進行分析,結合該校就業工作現狀,力爭通過學生生源構成、生源所在地區、工作單位的行業分布等方面進行綜合比對,探索研究不同環境變革下學生對工作單位的具體選擇標準。
1 構建完善的就業體系
該院已建立“學校-二級學院”為主的兩級就業管理機制,就業工作主要從教育、管理、指導與服務四個方面開展,根據學生在校的三年時間合理安排相關活動的舉辦時間,定期開展就業指導講座,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90后”的學生思維活躍,觀點新穎,但對待個人的職業生涯沒有明確的規劃,市場化的單位需求和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使學生無法適應新時期下的擇業環境,如何建立個人的自信和合理的規劃職業生涯成為當下學生面對的難題,多元化的背景和社會快速發展的趨勢從側面也在要求學校工作重點的轉移,單純的提供工作崗位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日常需求,構建一體化和系統化的就業指導服務體系成為高校當前亟需改進的重點,就業指導和服務逐漸成為就業的重心工作。
2 樣本分析
2.1 樣本概況 該院2013屆畢業生共有13個班級,生源主要有普通高中畢業生、自主單招畢業生以及對口單招畢業生三類構成,總計625名畢業生。其中工程造價292人,工程監理137人,建筑工程管理153人,房地產經營與估價42人,截止到2013年6月30日,該院畢業生僅有五位同學因個人原因(部分同學因就業單位需要學生取得畢業證書以后才能簽訂就業協議)未能及時就業,其他同學中477人參加工作,96人專接本,42人專轉本,2人參軍,2人參加“西部計劃”(圖1)。四個專業的就業率分別為:工程造價99.3%,建筑工程管理為98%,工程監理100%,房地產經營與估價100%。
2.2 工作分析 針對2013屆畢業生,該院主要從兩個階段開展就業工作:第一階段,2012年10-12月,通過邀請企業、督促學生自己聯系工作單位等方式先解決一部分同學的就業問題;第二階段,2013年3-6月,該院學生在這個階段都在單位進行頂崗實習,這本身就是學生和用人單位相互考察的階段,一段時間的相互了解可以讓學生迅速做出去留的判斷,另一方面,通過專場招聘會以及校企合作等手段為找不到單位的同學提供工作崗位。
從2012年11月開始,該院每周一匯總四個專業的協議簽訂情況,并于周二的學院例會進行數據的通報,圖2為該院學生從2012年12月-2013年6月的協議簽約情況,同時和2012屆畢業生進行了對比,通過對比分析,2012屆畢業生在第一學期簽約數量較多,而2013屆畢業生主要集中在第二學期簽約,同時,第二學期為該院大三學生的頂崗實習階段,很多學生在返校時將協議帶回上交,這也是導致2013屆畢業生6月上交協議數量較高的主要原因(圖2)。
■
圖2 近兩年畢業生簽約情況對比
2.3 生源與工作單位性質分析 在統計2013屆畢業生的同時,該院對應屆畢業的生源也做了細致的分析,截止至2013年6月30日,該院共收到學生上交就業協議493份(部分專接本同學也上交了就業協議),通過對這部分學生生源地的統計,我們可以對比2013屆畢業生的簽約工作省份和生源分布(表1),其中江蘇省的畢業生較多,針對已交協議的同學,該院也充分分析了學生簽約工作省份(圖3)。(學生生源所在地總數據是625,學生簽約省份主要針對上交協議的學生進行統計。)
由于該校地處江蘇,所以江蘇本地的畢業生較多,此類畢業生在就業時會充分考慮家庭等因素,最后選擇還是留在江蘇工作,同時,由于沿海地區建筑施工業相對而言比較發達,中西部省份城市的學生在畢業后更愿意先在沿海城市工作幾年再回老家,因此,該院大部分畢業生最終的簽約單位都分布在沿海省份。
■
圖3 2013屆畢業生的工作省份
由于該校的職業教育背景,這也加大了學生畢業時進入國有企業的難度,在2013屆畢業生當中,只有24位同學進入了國有企業工作,大部分同學進入了民營企業。該院學生就業方式很多,大部分同學都是進入建筑施工企業,少部分會選擇自主創業或者其他靈活就業的方式。
3 結語
多元化背景下的學生就業工作形勢將會越來越復雜,要做好學生就業工作最根本的還是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的設置專業,同時,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校企合作,和用人單位簽訂“訂單式”培養計劃。學生就業工作并不只是從學生大三時才開展,這是一個長效性的工作,相關的創業指導、就業指導課必不可少。學校和學院層面還要構建完善的就業指標評估體系,加強與企業的對接,充分拓展就業市場并加強對信息網絡技術的運用。
職業化、專業化、專家化的就業工作團隊可以幫助學生迅速成長,就業工作團隊不僅僅要勝任當前的就業工作,還要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深入學生群體當中,以市場化為導向的改革管理和指導舉措,不斷提高就業指導的工作效率。學生就業工作一方面需要方法,另一方面還需要全院所有老師的參與,基礎性的工作同樣不可小覷。職業院校學生的就業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高校就業工作人員及時掌握新的信息和動態,加強對學生的“競爭性”教育,從而為畢業生的就業之路做好鋪墊,使學生在以后的工作道路上不僅能夠好就業,而且能夠就業好。
參考文獻:
[1]戴勇.不斷創新高校畢業生就業模式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7(23).
[2]李紅.高職高專教育的就業工作模式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9(9).
【關鍵詞】多元文化 英語教學 思考
多元文化教育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國家民族復興運動的產物。尋求多元文化教育的學校,立足于文化多元主義,以提高民族、種族意識的課程為特色,引進雙語教學,向學生傳授弱勢族群的歷史與文化。可見,雙語教學不僅僅是少數民族教育背景下的一種特殊教學形式,更是一種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多元文化主張各種各樣出身和族裔的人,都能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同時自由地保持和發揚自己的文化。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多民族的多種文化共存的社會背景下,在維護整個國家的一體化——團結、統—的前提下,通過改革全部教育環境,使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發展,以豐富整個國家的文化,各民族學生在其中享有平等和學術公平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個性化教育?,F實生活中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教育中必須面對這些事實,要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個性。
根據我對雙語教學的認識,多元文化背景中的雙語教學具有跨文化性、民族性、平等性、差異性和生成性等特點。
一、雙語教學的跨文化性
雙語教學不同于單語教學,單語教學以一種語言為媒介,對學生主要實施一元文化的教育。雙語教學則以兩種語言為媒介,對學生進行多元文化教育,其目的不僅要把學生培養成懂得兩種不同語言的人,而且還要把他們培養成為與兩種語言相關聯的跨文化人。語言與文化既有密切的聯系,又互相區別。語言是一種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語言只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個方面,并非文化的全部。雙語教學中,學生在習得—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就是在習得這一民族的文化,習得這—民族的文化內容和文化傳統。所以,雙語教學具有跨文化的特性。
二、雙語教學的民族性
語言是人類歷史、文化、知識和經驗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象征。人類的語言非常復雜,語言在交往過程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關系,如母語、雙語等。我國少數民族的雙語主要是少數民族自身的母語與第二語言——漢語的雙語;漢族的雙語是漢語與外語的雙語;美國人的雙研是英語與西班牙語或法語或其他別的語言的雙語。任何—個民族實施雙語教學,都必然要對學生進行兩種或兩種以上民族語言、民族傳統、民族文化、民族風俗以及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教育,這就使雙語教學帶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具有民族性的特征??梢哉f,雙語教學是民族教育的主要形式。
三、雙語教學的平等性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場為提高一系列不同文化和不同種族的教育平等權利而進行的教育改革運動。雙話教學是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它必然要打上教育平等的烙印,體現出平等性的特點。其表現為:雙語教學中兩種成兩種以上的語言是一種共生共在的關系,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教學用語是平等的,不存在主次之分。雙語教學不僅僅是雙語言的學習,而且是兩種教學用語的使用,即要使雙語教學充分顯示其在兩種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性質及語言價值,否則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雙語教學。
四、雙語教學的差異性
雙語教學雖然具有平等性,但也存在差異性。首先,兩種教學用語在時間分配上具有差異性。在雙語教學活動中,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定的教學任務,如果兩種教學用語平均用力,將會使教師無所適從,使雙語教學陷入歧途。這就要求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靈活使用兩種教學用語。其次,雙語教學方式具有差異性。我國雙語教學難以整齊劃一,不可能采用一種教學方式。從全國范圍看,民族教育有其特殊性,在民族教育內部,各地各民族又各有其特點,因而必須從實際出發,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雙語教學。通過雙語教學保持民族間的文化差別,并使各民族擁有自己的文化,通過雙語數學的課程設計反映其價值體系。
五、雙語教學的生成性
雙語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兩種語言知識建構、能力發展以及師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個性張揚和精神交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突破原來單一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結構,建構新的知識,生成新的意義,培養和形成新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精神與理念。雙語教學過程不再是一個客觀文本的解讀過程,而是師生雙方利用兩種語言進行對話、交流、理解和意義的生成過程。意義不是從文本中直接顯不出來的,而是從師生與文本的對話中創造出來的。
在英語教學中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助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助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助于培養世界意識,加深對語言本身的掌握。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及其對語言的影響。學生只有掌握了語言和文化知識,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才能在語言交際中游刃有余。
文化教學是一個敏感的問題。跨文化教學不能簡單地理解為西方文化的導入,應把握好異域文化知識融入教學的特點原則,其最高境界是幫助學生正確對待民族文化。如果一位英語教師能意識到英語本族語人說話時的文化內涵,那就更容易幫助學生克服文化障礙;幫助學生將本民族文化和別國文化相比較,達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多元文化教育要在英語教學中得到更好的實施,應樹立各種文化都是平等的信念,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各種文化,汲取精華,剔除糟粕。我們的英語教學需要文化教育,因為學生階段正處在學習語言的敏感期,只要教師在無形之中加以引導和傳授文化教育意識,就會觸及學生的“文化神經”,在潛移默化中,既提升了學生的文化意識,又發展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