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08:24:17
序論:在您撰寫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制約因素;途徑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也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隨著我國農業經濟的轉型,由走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道路轉為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一些因素仍然制約著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那么如何更好的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我們更多的思考與實踐。
一、制約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
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經濟占據著國民經濟的重要位置,隨著發展觀念的改變與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的投入,農業發展呈現較為良好的發展趨勢,但是也仍然面臨著諸多的問題亟待我們解決。
1.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嚴重
我國雖然是個資源大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雖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經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問題還是存在,這對于我國的農業資源有很大的壓力。所以,我國的人均耕地資源、水資源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資源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資源和水資源面臨著嚴重短缺。
而資源過度開發以及資源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生態破壞也很嚴重,并制約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但由于掠奪性的開采和自然災害,我國的生態破壞較為嚴重,土地損耗、水土流失、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覆蓋率低已嚴重制約了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
2.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生產觀念落后
我國的農村人口眾多,但普遍文化素質不高。只依靠傳統農業模式和人力勞動為主的農業生產造成了農業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陳舊的觀念,農村人口受教育的機會有限,這對生產觀念的改變產生了制約,無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農業經營模式進行改進。而我國的現實國情和面臨的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巨大壓力要求我們必須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而部分農民由于文化素質不高,則無法具備這樣的覺悟和意識。
3.農業投入不足,農業技術裝備落后
隨著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轉型,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也有了很大進展,但農業投入不足,所造成的農業技術裝備的落后也制約著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雖然我國的農業規模龐大,但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與農業投入不足有很大關系,無論是資金的投入還是農業科技人員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新技術等無法運用到農業生產中來。而農業產業化的程度不高,造成農業生產依靠傳統勞動力的比例較大,農業技術裝備落后也帶來生產率較低、經濟效益不高的影響。
二、如何更好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現今,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普及還要加強,要繼續控制人口的增長從而緩解人口增長與資源有限的矛盾,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環境。其次,還要提高國民素質,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尤其是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從而樹立先進的農業生產觀念,實現農業經營模式的轉變,為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支持。
2.保護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農業資源與生態資源是我們進行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條件,而生態的可持續性也是保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們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護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建立健全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法律體系,依法保護農業資源、治理生態環境。要保護耕地與草地資源、水資源,嚴格控制耕地面積的減少和草原退化,打擊違法占用耕地的現象,有效治理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現象,增加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與法制觀念。從而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從而促進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加大農業投入,依靠科學技術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生產必須要依靠科學技術提高生產效益,農業循環經濟更要依托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達到資源持續利用與高經濟效益的有效融合。所以政府要強化職能,推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下,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與政策支持,從而提高農業生產能力,財政部門鼓勵農業貸款投資,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技術支持。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在農業生產中,依靠節能高效型農業技術、再生利用技術等先進科學,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農業循環經濟的要求,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人口大國,面臨人多地少的現實國情,再加上之前的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為我國所帶來的自然資源的損耗與生態環境的破壞這些負面影響,所以發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們的必然選擇。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又是一項龐大的系統的工程,任重而道遠,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科學觀發展觀、注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依靠科技發展,政策支持,積極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制約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
我國作為傳統的農業生產大國,農業經濟占據著國民經濟的重要位置,隨著發展觀念的改變與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的投入,農業發展呈現較為良好的發展趨勢,但是也仍然面臨著諸多的問題亟待我們解決。
1.1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嚴重
我國雖然是個資源大國也是一個人口大國,雖然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經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的問題還是存在,這對于我國的農業資源有很大的壓力。所以,我國的人均耕地資源、水資源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資源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資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資源和水資源面臨著嚴重短缺。
而資源過度開發以及資源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生態破壞也很嚴重,并制約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農業經濟的發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但由于掠奪性的開采和自然災害,我國的生態破壞較為嚴重,土地損耗、水土流失、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覆蓋率低已嚴重制約了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
1.2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生產觀念落后
我國的農村人口眾多,但普遍文化素質不高。只依靠傳統農業模式和人力勞動為主的農業生產造成了農業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陳舊的觀念,農村人口受教育的機會有限,這對生產觀念的改變產生了制約,無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對農業經營模式進行改進。而我國的現實國情和面臨的人口增長、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等巨大壓力要求我們必須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而部分農民由于文化素質不高,則無法具備這樣的覺悟和意識。
1.3農業投入不足,農業技術裝備落后
隨著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的轉型,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也有了很大進展,但農業投入不足,所造成的農業技術裝備的落后也制約著我國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轉變。雖然我國的農業規模龐大,但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與農業投入不足有很大關系,無論是資金的投入還是農業科技人員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嚴重影響了農業的發展,新技術等無法運用到農業生產中來。而農業產業化的程度不高,造成農業生產依靠傳統勞動力的比例較大,農業技術裝備落后也帶來生產率較低、經濟效益不高的影響。
2.如何更好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1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
現今,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農村計劃生育政策的普及還要加強,要繼續控制人口的增長從而緩解人口增長與資源有限的矛盾,為我國的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環境。其次,還要提高國民素質,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發展觀。尤其是農村人口的文化素質,從而樹立先進的農業生產觀念,實現農業經營模式的轉變,為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支持。
2.2保護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農業資源與生態資源是我們進行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根本條件,而生態的可持續性也是保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我們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護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建立健全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法律體系,依法保護農業資源、治理生態環境。要保護耕地與草地資源、水資源,嚴格控制耕地面積的減少和草原退化,打擊違法占用耕地的現象,有效治理環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現象,增加全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與法制觀念。從而實現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從而促進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3加大農業投入,依靠科學技術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生產必須要依靠科學技術提高生產效益,農業循環經濟更要依托先進的科學技術從而達到資源持續利用與高經濟效益的有效融合。所以政府要強化職能,推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下,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與政策支持,從而提高農業生產能力,財政部門鼓勵農業貸款投資,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高技術支持。發展農業科技,提高農業技術水平,在農業生產中,依靠節能高效型農業技術、再生利用技術等先進科學,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農業循環經濟的要求,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農民經濟包括農業經濟和農業非農業經濟,它是國民經濟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科技的力量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來改善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質量,促進農業經濟的全面進步,建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基礎:最大限度地去控制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充分利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資源,使農業經濟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
二、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出現的一些問題
(1)產業化程度不高,競爭力不強。我國的農業結構雖然規模龐大,但是農業的產業經營模式組織數量不多,缺乏真正意義上的龍頭企業,根椐統計,到2012年為止,我國只有8%左右的企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但是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規模小,沒有特色和競爭力,起不到帶動和支撐當地經濟的作用,而且科技含量和產品品質不夠高,品牌效應也一般。
(2)信息化程度不高,人才緊缺。信息化在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的各個環境,在農業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中,農業經濟的信息建設相對比較滯后,項目缺乏科學的指導,導致農業經濟項目發展緩慢,比如政府的引導比較少、資金緊缺、人才的培養機制落后,農民自身的素質也需要改善。
(3)缺乏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耕地面積正在不斷地銳減,水資源危機、水土流失,森林資源功能下降、草原的不斷退化,隨著農業和其它行業的發展,水資源浪費不斷地加劇,澆地用的水泵正在被不斷地加深,如果不對水資源的使用加以節制,我們的農業將面臨無水可用的境況。
二、提高農業經濟地位的必然性
中國農業人口比例已經超過全國總人口的50%,中國的經濟能不能進行發展,就要看農業能不能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實行聯產承包制之后,我國的農業經濟得到一個快速的發展,并且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但是經濟不斷增長的趨勢下,資源和環境的代價卻往往過大,所以國家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方面要想取得成績,就必須提高農業經濟的地位。
(1)建立農業專業合作制。現在,農業實行的是一家一戶的專業生產、經營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的發展要求,一些新興的農業專業作社可以給農業的經濟注入新的活力,與解放初期人民公社有所不同的是,現代的農業合作社是自愿加入的形式:市場經濟的產物。這種形式是市場經濟的產物,可以根椐市場的發展需要,確定產品的種類和品種,合理配置相關的土地使用,資金重新分配,能有效地降低生產資料、經營實力、生產成本呈幾何數增長,這樣可以使銷售的渠道更加地寬廣,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極大的提升,可以改善現有的一家一戶制人力有限的問題。
(2)提倡農業經濟信息化建設。我國的農業信息化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不僅跨入了一個應用推廣的階段,同時也提升了我們統籌和規劃的意識,隨著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跨地域、跨部門的農業信息系統需要建立起來,形成權威的網絡信息平臺。同時還要加強信息方面人才的培養,人才是發展的第一生產力,信息技術需要人才。
因此完善信息化、科學化管理,在傳播農業技術、農業產品生理需求,防病和治蟲方面能夠起到預警的作用。
(3)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生態可持續性是農業經濟持續發展非常重要的環節,所以在農業地區加強水利、農業基礎設施、科學農業生產建設。建立一個全面、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實行標本兼顧等原則,興建一些有利于農業經濟發展設施,比如攔河壩、運輸交通干線,農村科學技術產業園。比如說,我們可以學習國外先進的農業管理模式,實行農業生產監控化,自動化生產,引進適合中國農村的先進的管理系統。
現代院校要建立農業人才培養,對于下鄉到農村進行技術支援的大學生要有好的激勵機制,鼓勵當代的大學生支援中國農業經濟的建設當中來?,F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都加入了農業生產中,最重要的因為農業生產正在走向科學化,從興利除害、開源節流,防洪、抗旱等多方面進行結合。
這些措施有利于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相關的部門應該嚴厲打擊違法占用耕地,控制對森林植被和水資源的破壞,防治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
(4)建設強有力的農業品牌。目前中國還沒有一個強有力的農業品牌,建設可持續發展的農村經濟,就必須在全國范圍內推出大的農業品牌。要想建立一個屬于中國特色的農業品牌,需要政府、企業、個人之間的通力配合,實行農業產品產供銷一體化,并且進行科學化管理,中國作為農業大國,企業更應該在拋棄過去“重經濟,輕污染”的思想,著重建設一個以綠色產品為主,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農業品牌。
1.1我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由于我國地域面積較大,跨越的緯度較多,因此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和地質條件,具有很大的差異,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主要受到氣候和地質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如果地質條件較差,那么只能種植一些抗旱、耐旱等作物。在我國不同地區,種植農作物的種類也存在一定差異,根據不同地區的條件不同,農業生產的特點也不同。如在北方的農業生產中,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農作物的種植通常只有1季,而南方通常都是多季種植,每年最多可以種植3次。而根據地質條件的不同,北方主要種植玉米、小麥等,而南方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此外西北地區的農業生產,也具有一定的特點。由此可以看出,在研究我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時,應根據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針對性的進行研究。尤其是生產設備的使用上,如果在一些山區中進行使用時,對設備性能的要求較高,相關的機械設備在使用的過程中,不應出現由于地形不適應,導致無法使用等問題。
1.2我國農業現代化情況
隨著工業水平的提高,我國的機械制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在實際的農業生產中,大量的機械設備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國的農業生產效率。但是與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使用的設備自動化程度較低,據最新的調查發現,發達國家使用的農業生產設備,已經在種植、除草、收割等每個環節中,都能夠進行很好的應用,而且具有很高的自動化水平,大面積的農作物種植和收割,只需要一個操作人員即可。目前我國使用的機械設備,顯然無法達到這個要求。首先就是設備的自動化程度低,很多設備還處于半自動的水平,如在種植的環節中,需要多個人員配合機械使用,同時受到我國工業水平的限制,生產的機械性能較差,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需要經常對機械進行維護,如果所在地區的地形比較復雜,那么機械就很難進入到田地中,進行實際的生產工作。
2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理念
在工業和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造成了較大的影響,英國作為2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環境受到了極大的污染,現在的英國首都被稱為霧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當初工業生產排放的廢氣,對大氣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因此,人們看到了破壞環境的后果,工業雖然能夠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如果環境受到污染,那么人們的生存就會受到威脅,生活方式更是無從談起。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提出來的,人們想在發展工業水平的同時,盡量的保護環境,最大程度上減少工業等對環境的污染。近些年,為了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人們開始大量的使用工業化肥,這些肥料進入到河流后,對河流等造成了嚴重的污染,已經對環境造成了影響。因此,人們不得不重視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并通過各種措施,在提高農業產量的同時,最大程度上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3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對農業經濟的作用
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影響我國的民生問題,對于農業經濟的影響也非常顯著。通常情況下,農業經濟具備其特殊性,不同于市場經濟中的企業經濟與金融經濟。農業經濟是建立在我國民生與農業的基礎之上的,農業發展的方向與現狀,對于農業經濟的整體協調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具體情況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對于農業經濟有以下幾點作用:
3.1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使得農業經濟更加完善,具備經濟活力與經濟基礎
農業經濟的發展與農業現狀息息相關,農業基層運行良好在一定程度上給予農業經濟以強大的支持。例如,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農業經濟就有了相對長久和穩定的經濟基礎。由于農業經濟的基本要素為農業發展與農業開發,那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就能夠源源不斷的提供農業經濟以基礎實力,從而保證農業經濟的穩步發展。
3.2農業經濟依靠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市場經濟中得以發揮優勢,穩步發展
農業是國家之根本,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未來世界發展的大方向。在市場經濟運行中,不確定因素很多,容易對某一行業造成影響,甚至是毀滅性的影響。但是,對于農業經濟而言,由于其構成的因素相對簡單,以農業相關元素作為農業經濟的市場動態影響元素。因此,作為一種經濟形勢,農業經濟依托現有的農業基礎,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在經濟意義上對于農業經濟有著非凡的意義。對于穩步農業經濟,促進經濟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3將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與農業經濟緊密結合,從而實現兩者的有機發展
從兩者的關系上分析,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是農業經濟的基礎,只有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經濟才能夠在市場經濟中穩步前進,相反,通過農業經濟也可以帶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將農業的結構進行產業細化,從而將不同的農業因素結合到農業經濟中。改變傳統的農業結構,將更多的農業因素轉接到農業經濟之中,兩者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互惠互利的發展狀態,保證兩者一直處于協調協作的關系。
4結語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
Abstrac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social stabil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ocial benef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Due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demographic factors, resource factors and system factors, China'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aces many problems,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agricultural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he industrialization
中圖分類號:F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1、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很多的現象與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濫用化肥農藥,污染土地和水源,同時也可能造成農產品的污染。大水漫灌造成土地的鹽堿化,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使得耕地面積減少,土地質量下降。這些都是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給自然造成的破壞。這樣下去,不要說下一代的利益,就連我們這一代的利益都很難保障。自然環境使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如果我們不好好保護現在的生態環境,人類的發展道路必將越來越窄。因此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發展現代農業迫在眉睫。
2、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體現了社會公正。農業發展不能以犧牲后代、其他地區的人的長遠利益為代價,剝奪他人發展生存權力,確保當代人和后人對農產品的需要都獲得滿足??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把農業近期發展和遠期發展、局部發展和全局發展結合起來,使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發展。
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1、農業信息化程度低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就是生產力。然而農業經濟信息化的發展相對滯后, 信息化在農業經濟中的各個環節, 急待提高,比如:政府的引導和資金的投入、人才的培養、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等方面。
2、產業化程度不高,競爭力弱
我國農業雖然規模龐大,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數量眾多,但缺少真正意義上的龍頭企業, 據統計只有5%左右的企業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普遍存在規模小、沒有特色和競爭力弱等問題,起不到帶動和支撐區域經濟的作用。科技含量和產品質量不高、品牌效應就更不用說了。
3、農業基礎設施落后
農業基礎設施和土地開發利用力度相對落后,機械化程度不高,產品科技含量低。如興修渠道、農田配套等水利設施。改善農村人畜飲水工程、扶貧工程、湖泊水域綜合治理、旱作基本農田建設、防洪減災等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同時據調查,目前我國許多地區農業遠沒有達到機械化程度,在部分縣鎮機械化程度僅局限于小麥、水稻的收割和部分田塊的翻犁,至于栽插等農事操作仍采用原始的生產方式。播種、育苗、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主要憑經驗進行,無從談起科技含量,據調查顯示農業生產中科技貢獻率不足10%。
4、農民素質低
當前農民素質與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進入21世紀,農民素質盡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數農民還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特別是與新農村建設提倡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差距更大一些。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比較匱乏。只能從事簡單的傳統農業耕作或只有傳統農業的經驗和技能,對新技術、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普遍較低,對市場經濟還停留在粗淺、模糊的認識水平上,對農業產業化、市場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和物質準備。
三、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策
1、重視農業人才的儲備。
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關鍵在人才。要善于發現農村實用人才,并發揮典型引領的作用,積極培育農業技術骨干,引進生產型、經營型人才,解決農業科技人才總量不足、整體素質偏低、年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比如,山東壽光實現了農業科技全員化,為特色蔬菜業發展提供強大支撐,這一點值得其他縣市借鑒。
2、加強農民培訓,推廣生態農業發展的實用技術。
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的主體是農民,只有農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生態農業建設這一利國利民的工程實施起來,才會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結合農村、農業生產、農技推廣等工作,依托產業發展,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培訓,引導農民相信科學,自覺接受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倡導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增強全民可持續發展意識,推進生態農業建設順利進行。
3、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投資。
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不但關系到招商引資的力度,也是城市化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的保障,切實改變農村的電力、通信、供水、供氣、交通等狀況。對農業的投資不但要減輕農業稅,主要必須集中在加大對農業技術的科研上,改善農業生產的灌溉和抗災害等能力。
4、提高和完善信息化。
在農業經濟中的應用提高和完善信息化在農業經濟中的應用提高和完善信息化在農業經濟中的應用提高和完善信息化在農業經濟中的應用 我國的農業信息化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僅僅是進入到了應用推廣階段。政府應該提升統籌規劃意識與執行計劃能力,建立一個跨地域、跨部門的農業信息系統,形成權威的網絡信息平臺;加強信息人才服務隊伍的培養,擁有足夠的專業人才,才能保證農業科技信息得到有效利用;過去,我們說“知識就是生產力”,而現在我們還應該加上“信息也是生產力”。在傳播農業生產技術、農產品生理需求、防病治蟲預警服務。相信信息技術會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
5、倡導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要通過制定法規、完善規劃和宣傳教育等方式,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加快特色農業產業化步伐,讓農村變成宜農宜居、產業化和生態化融合的美麗富饒之地。生態農業不需要大規模的投資,通過充分利用太陽能和水,促進物質在系統多次重復利用和循環利用,就能獲得穩定的、較高的、長期的經濟效益。發展生態農業能夠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維護生態平衡,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變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常規發展為持續發展,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從宏觀角度來看,發展生態農業不僅可以合理和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還能構建集旅游、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新格局。無論從農業生產現實客觀需要來說,還是從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性發展前途來講,發展生態農業都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長期工程,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手段和主要途徑,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6、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發展農業產業化。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多地少。發展現代農業,克服資源要素約束,關鍵要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國內外實踐表明,農業產業化已成為對接分散小生產與社會化大市場的重要途徑,成為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重要依靠。未來,我們要找準農業產業化著力點,在夯實農業基礎、挖掘比較優勢、實現規模發展上發力,從而加快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縣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要大力發展“龍型經濟”。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圍繞區域優勢產業,發展骨干型農業龍頭企業,真正發揮其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核心主體作用。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形成公司與農戶相結合的現代農業運營模式,使農業在組織經營結構上從超小型、脆弱、缺乏風險保障制度的農戶經濟轉向以企業為主體的架構。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逐步實現“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對產業結構調整的輻射、示范及帶動作用。
二要大力發展開放型農業。通過實施品牌戰略、推行標準化生產,走多元化出口之路,積極拓展農產品市場,突破農業資源瓶頸制約,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組合、資源的優勢互補。
三要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強農業專業合作社建設,逐步形成自我運作、自我發展的良性運行機制,將分散、弱小的單一農戶有效地組織起來,提高農戶生產專業化和組織化程度,增強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結束語
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我國現階段和將來的一項重要問題,必須要解決好,才能實現國家的真正富強,才能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發展農業經濟過程中,要遵循可持續發展觀念,通過重視農業人才的儲備;加強農民培訓,推廣生態農業發展的實用技術重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投資;提高和完善信息化;倡導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發展農業產業化等措施使農村經濟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國農學會編,常平生.農牧結合是發展有中國特色可持續農業的戰略需要[M].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7.
[2]高旺盛.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與策略[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3]王東升,杜硯如,鮑建梅.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8(12).
1.1農業經濟的結構配置問題
在我國現階段,要發展農業經濟,必須要考慮農業經濟的整體結構,否則就會造成豐收不掙錢的下場,因為農業經濟的發展,要和城鄉人民的生活需要結合,如經濟作物的各類果樹、蔬菜等,在種植時要考慮到需求,所占的種植比重要適當。在經濟作物的種植過程中,還要把握市場的需求信息,如果不能把握住市場的信息需要,一旦失誤就會出現農業經濟豐收了,但是卻賣不出去,市場飽和,因此,對于農業經濟的結構配置一定要全面,千萬不能出現跟風種植的問題,如果出現跟風種植,就有可能出現農業經濟作物豐收了,但農戶由于賣不出去而受損嚴重,因此,農產品產業結構的不均衡問題,是打擊農戶種植積極性的根源之一。
1.2農業生產效率的低下問題
我國的領土廣闊,但可種植土地的人均面積卻不大,尤其是我國南方農村,由于人口數量龐大,人均土地的數量很少。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只能靠農村經濟發展,但在我國農村,雖然機械化程度得到提高,但在農村,主要還是家庭式的手工勞動,它仍然是當前主要的農業生產方式,由于在農業生產中,科學技術的貢獻率還比較較低,這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尤其要提出我國國土面積有一部分,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這些土地屬于沙漠、冰川、戈壁等。在現階段,我國的邊遠農村,農民的生活還很困難,那里的孩子上學讀書,還要克服很多困難,因此,那里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這些都對發展我國的糧食生產造成很大壓力。
1.3環境保護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問題
環境保護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由于人類無所顧忌的砍伐林木、開墾荒,提倡毀林種田,結果林子毀了,但田卻難以種植,毀林等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自然也必定對人類給與回報,很多地區由于毀林,使水土流失嚴重。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農業用地被征用,來用于非農業建設。還有些地區生產效率低,經濟效益也低,使很多農民放棄種田而進城務工,導致農村耕地被常年拋荒,浪費了大量的土地資源。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的對策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是滿足全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之路,因此,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價值,農業經濟必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2.1保護環境與發展農業之路要同步進行
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就必須走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和諧之路。因此,要提高農產品的生產質量,增加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必須保護環境,才能發展農業。同時,對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及時補救、改善與治理,尚未被破壞的要做好保護措施,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有效的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2.2提高科學技術之路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生產的進步,必須依靠對科學技術的有效利用。例如,在農業生產方面,就可以利用科學技術,來促進生產雖然為高效,但又不會污染環境,研發更高產、抗病抗災能力強的種子等等。在農業生產中,要根據當地的情況因地制宜,千萬不能不顧當地自然因素的制約。要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要充分利用科學技術來保證農業生產,尤其要提高機器的使用率,使用成本更低的機器。
2.3大力培養優秀的農業人才之路
在農業相對落后的地區,加大對專業農業人才的培養,實施農業人才的引進計劃,積極改變農業人才匱乏的局面。同時,還要積極對農民進行農業知識的再教育,提高廣大農民的素質,轉變為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民在農業實踐中提高科學技術的應用水平。
2.4轉變農業經濟的增長方式之路
在欠發達地區,主要存在的是傳統農業經濟的模式。傳統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征是技術發展緩慢、粗放式發展、效率低下、人口問題突出。傳統農業發展模式普遍存在于欠發達地區,嚴重制約著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形成對勞動力的依賴,拉動人口的膨脹式增加,而農業資源的有限性形成了對新增勞動力的抑制作用,這種惡性循環對于欠發達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十分不利;同時,農業資源的不足,致使欠發達地區的人們為了生存,會形成砍伐森林、破壞草原、圍墾湖泊等行為,以擴大土地面積,這無疑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違背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目前,農業發展的主要方式是現代工業式農業,即是一種資本高度密集、專業化生產和規?;洜I相結合的,以機械和農業化學品為主的生產模式。這種生產模式給農業經濟發展帶來活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對農業環境和生態的嚴重破壞??偨Y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像化肥、農藥、農膜等殘留物污染和破壞了土壤、水體和大氣的正常循環;二是規?;洜I的家畜養殖場的糞便、農產品加工產的廢棄物以及農業生產消耗遺留的廢棄物嚴重污染和破壞了農業環境;三是地下水、化肥和農業機械的過度使用,使得土地鹽堿化、板結問題突出,土地面積大幅縮減;四是農藥等化學品的使用使農產品中有害物質殘留,食品安全得不到保證,同時在農藥、化肥等化學品的使用過程中,對人體的傷害也無法避免;五是人類對農業資源的過度索取,造成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問題嚴重。以上種種問題是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相違背的。
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
發展科技型的特色高效農業。一是鼓勵科研機構和技術人員按照市場需求進行技術研發,集中力量攻關,要在特色高效農業綜合開發技術和高產優質配套生產技術等領域進行突破。二是要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的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把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生產力。三是健全機制,留住農村科技人才。政府要加快機制創新,培養和留住農技人才,出臺一些激勵政策,用機制引進人才,用待遇留人才,讓更多農技人才安心為農民服務。
政府加強對特色高效農業的引導和扶持。一是政府要加強對特色高效農業的認識,強化樹立農產品的特色意識、質量意識和高效意識。要把無公害、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生產管理技術,以及精致高檔農作物加工技術作為特色高效農業推廣的重點。政府建立特色高效農業示范點,加大宣傳,組織農民考察學習,讓農民看到特色農業的效益,增強農民發展特色高效農業的信心。政府要制定實施一些鼓勵性政策,統一思想,凝心聚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導,農民參與,社會各界補充的全方位農業投入機制。下大力氣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改善特色高效農業生產條件。政府要實施扶優扶強戰略,搞好農業發展的服務工作,給特色農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環境。三是政府要發揮金融財稅宏觀調控引導作用。加大對特色農業補貼,鼓勵農民引進新品種和新技術。根據特色農業發展的需要,切實幫助農民解決資金困難的問題,要對特色農產品經營農戶和企業給予貸款和稅收優惠,從資金、技術和生產保險等方面支持特色農業的發展。
大力開發農村的人力資源。一是加強貴州農村基礎教育,確保落實農村教育經費,穩步提高教師待遇,充實和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加強教師繼續教育,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教師要堅定不移的地推行義務教育,盡最大努力減少農村學生的輟學數量。二是針對農民開展農業科技普及培訓。定期舉辦培訓班,可以采取印發技術手冊、播放電視教育片、農技人員技術演示、駐點聯系等方法,大力推廣先進實用技術,讓廣大農民按照技術規程進行生產和管理,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要在農村建立農業科技示范基地,加強技術培訓,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指導,推廣農業栽培技術,讓科技興農和人才興農落到實處。三是政府要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縮小城鄉差距,要制定相關激勵性政策來留住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有一定素質的農民留在農村務農,政府要控制農村剩余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加強勞務市場管理,防范農村主要勞動力流失而造成農業經營粗放和荒蕪田地等不良現象。
大力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一是加快建設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龍頭企業。龍頭企業是推進產業化經營的主體,是連接農民和市場的紐帶。政府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貴州現有資源為基礎,選準特色,培育一批有優勢有前景的農業龍頭企業。加大幫扶力度,增強龍頭企業的競爭優勢,擴大龍頭企業對農業的帶動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龍頭企業與農戶的協同發展機制。建立相關制度來明確企業和農戶的責權利,在加快發展的前提下保障雙方的利益。鼓勵農戶以生產要素入股企業,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使雙方結成利益共同體,大力推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經營。三是實施品牌戰略。以質量求生存,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質檢監督認證體系,保障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各環節的標準化和科學化。四是要從農業產業的內部挖掘產業增率和增收潛力,努力從傳統的注重產品數量轉向到在數量的基礎上提升質量,強調樹立質量意識,既要下大力氣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又要全面提升產品質量,培育出一批具有貴州省特色的、高效的、經得起市場檢驗的農業產業。
三、結束語
可持續發展的特色高效農業是指充分合理的利用當地所特有的資源、地理、產品、氣候、產業等條件,根據市場需求發展起來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品牌優勢、規模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的高效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流模式和未來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新興主導產業??沙掷m發展特色農業是搞好區域經濟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是在耕地資源有限的前提下破解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難題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