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08:24:04
序論:在您撰寫勞動教育與美育的關系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中國和美國的勞動合同法的差距在80年
1938年,美國因為大的經濟蕭條和經濟危機,出臺了FLSA法案法令,叫做《公平勞動標準法案》(the fair labor standards act),核心目的是用盡可能低的工資成本提供大量的崗位,以解決經濟大蕭條情況下的就業問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FLSA法令明確規定了每周40小時的工作時間準杓,通過限制工作時間等以增加勞動人數和解決就業,同時明確規定禁止使用童工。這個法令由聯邦勞工部負責貫徹執行。
2008年,中國的新勞動法才有了類似的規定,比如把工作時間規定為40小時,之前規定的是44小時。這個步伐和美國差距了整整80年。
二、中美兩國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差距在6.6倍
美國政府網(usa.gov)公布的Earned Income Tax Credit 顯示,美國公民個人年收入低于45060美元或已婚家庭收入低于50270美元的,可以獲得稅收抵免即免稅待遇。按美元和人民幣比例1:6.22的比例換算,相當于個人年收入280273.2元、月收入23356.1元是可以免稅的,而現在中國的個稅起征點是3500元,這個起征點是總收入減去社保和公積金繳納等之后的數字。中美兩國的個稅起征點相比差6.6倍,這也是國民收入的差距體現。
三、結論
第一, 兩國的經濟實力差距是明顯的,特別是在老百姓的層面。中國政府職能轉變中,目前能關注到的,就是就業率的問題,每年能解決多少人就業,而美國的勞工部則關注每年職工工傷人數的環比,關注每小時鐘點工費用標準的核算,以2012年為例,美國最低鐘點工標準為每小時7.5美元,換算人民幣為46.65元,而中國同期鐘點工每小時為13.5元,美國的鐘點工工資標準是中國的3.45倍。這些細微經濟層面的差距,是中國政府職能改進的奮斗目標,也是人民幸福的量化指標目標。
【關鍵詞】勞動;勞動教育;“四育”;“教育化”改造;個性全面和諧發展
蘇霍姆林斯基(1918年-1970年),蘇聯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被贊譽為“教育思想泰斗”,他一生著有41部多著作600多篇論文,他的著作波稱為“教育百科全書”他在巴甫雷什中學工作32年,在他領導下該中學成為世界著名的實驗學校之一。他作為蘇聯教育的集大成者,對于教育工作擁有著豐富的經驗,其“公民教育”、“勞動教育”和“個性全面發展”等教育思想早已享譽世界。自上世紀80年代其著作相繼傳入中國,我國教育界“蘇霍姆林斯基熱”歷久不衰。毋庸置疑,我國建國以來教育就受到蘇聯深刻影響,蘇聯雖已解體,但作為曾經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之一的蘇聯教育仍然擁有永恒的價值。當前我國中小學新課程改革已歷時十年之久,針對中小學中勞動教育長期被歪曲或著忽視,從而限制了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等問題,我們要認真研究蘇氏的勞動教育觀,“管中窺豹,可見一斑”,這可為新課改中解決勞動教育的有關問題尋求理論基礎。
一、勞動與勞動教育
西方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思想很早就有,16世紀,莫爾就幻想人們從小學習農業,部分時間在學校接受理論,另外時間在田里實習;17世紀,約翰·貝勒斯主張從小教育兒童學習農業和手工業,憑自己雙手謀生;18世紀的盧梭主張兒童必須學會一種職業,“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考”,他特別推崇手工業尤其是木工;18至19世紀,裴斯泰洛奇主張學習知識和手工勞動放在一個統一的過程中結合起來;19世紀的歐文認為人類在勞動中實現體力與腦力相結合是“自然的價值標準”,把勞動教育與建立新社會的任務緊密地聯系起來。但這些勞動教育思想還多是停留在理論構想上,缺乏實踐經驗,往往從抽象的人性出發。
自19世紀誕生以來,勞動教育思想又有新的發展。馬克思指出“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列寧進一步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禾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蘇維埃政權成立后,克魯普斯卡婭等人將勞動教育這一原則貫徹到對舊教育的改造中去,馬卡連柯在高爾基工學團和捷爾任斯基公社中,也將勞動教育作為改造流浪兒童的重要手段。勞動教育并非獨創,但將勞動教育提升到促進人的個性全面發展、建立新社會的根本途徑的思想高度,社會主義國家也將其作為教育的根本性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繼承和發展了關于勞動與教育相結合的思想,他認為“勞動教育——這是一個含義特別豐盛的、多方面的概念”,“勞動教育并不是要學生從事大量的體力勞動。因為離開智育、德育,離開創造、興趣和需求,勞動便成為學生的負擔和累贅”,“勞動和勞動教育,是不能與學習、與道德的培養和發展相提并論的。勞動,這是滲透一切、貫通一切的東西”。勞動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勞動與教育的內在統一,是以勞動貫穿全部教育的過程,也是溝通勞動與教育的中介。他所指的勞動教育中的勞動是個廣義概念,它不再指一般勞動,而是被“教育化”改造后的勞動,勞動已成為實現教育目標的過程和方法,其既有學習、自我服務、日常生活中的勞動,也有美化校園、物質生產等活動,他將勞動教育的活動進行分類:
(一)按社會意義
一些勞動的社會目的性表現得很明顯,如直接參加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另一些則不宜使孩子理解,比如自我服務,兩者都是社會必要的勞動,但前者對于增加社會福利和培養孩子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具有更重大的意義。
(二)按教學目的和教育目的的相互關系
一些勞動的首要目的是掌握知識和技能,另一些勞動則是純粹的教育目的——形成道德概念、信念和習慣,豐富道德經驗。此外,除去與教學直接相關的勞動外,還有一些主要目的是培養人的道德品質,讓學生享受勞動快樂、體驗公民自豪感的勞動。
(三)按智力和體力的相互關系
一種是腦力勞動,一種是體力勞動,再者是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勞動。我們決不允許有沒有腦力的純粹體力勞動,體力勞動決不能作為最終目的,而只能是實現創造性意圖的一種手段。
(四)按勞動活動的成果
一種情況是勞動能創造出物質成果,或者為創造物質成果做準備,另一種情況是勞動成果僅有精神財富而無物質財富,前者的勞動成果可以在人們之間分配,后者的勞動成果不是消費品,但對于社會也有價值。
(五)按報酬
勞動可以分成無報酬勞動和有報酬勞動,這兩者的比列分配是以社會實際發展情況為指導方針的。學生從社會無償獲得的福利越多,他們應為社會提供無償勞動也要越多,同時付給個人報酬和工資的有償勞動也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可讓學生作為家用補貼,養成對家庭的責任感。
此外,按照勞動在實現德、智、體、美育中的作用和地位分;還可按勞動工具的性質分成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等。
二、勞動教育是促進人個性全面和諧發展的基礎
他認為:“脫離勞動,沒有勞動,就沒有,也不可能有教育”,“對年青一代進行勞動教育是學校的重要任務”,“勞動教育是對年輕一代參加社會生產的實際訓練,同時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教育是實現人的個性和諧全面發展,其中全面指在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發展,不出現欠缺;個性指德智體美等素質在個體身上的特殊結合,是富有個性特色的發展;和諧則是把人的兩種職能配合起來并得到平衡,一種職能是認識和理解客觀世界,另一種是人的內在本質如世界觀、信念、意志力等在積極的勞動和創造中,以及在集體成員的相互關系中的表現和顯示。學生在勞動教育中獲得的個性全面和諧發展應該表現為四個層次,示圖如下:
(一)勞育內在地包含有德、智、體、美育,并分別對其深度和廣度進行發展
1、勞動教育與德育。勞動教育中的培養學生勞動觀念,珍惜勞動成果,熱愛人民的情感,反對奢侈浪費等意識,這些也是德育的目標,但勞動教育不僅強化了這些道德認識能力,而且實現了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和習慣的轉化,使德育成果得以鞏固和升華。
2、勞動教育與智育?!皟和闹腔鄢鲈谒氖种割^上”,勞動向兒童揭示了客觀世界的事實、現象、因果關系、規律等情形,激發兒童的大腦和學習興趣,這些都促進了智育發展,但勞動教育還實現了知識與生活聯系,手腦結合,認識向實踐的轉化,使智育成果得以創造性運用。
3、勞動教育與體育。勞動教育在增強體質,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和技能,磨練意志力,培養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愉悅身心方面所起的作用同體育一樣。但勞動教育比體育更有優越之處,如栽培花草樹木、嫁接、剪枝等不僅需要體力,更多的是細微的操作,這些勞動可顯示出體力與技能、技巧的多樣多種的結合,還促進機體的所有功能,增強神經系統的發育,此外戶外勞動對于那些神經過度興奮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影響。
4、勞動教育與美育。與一般美育中那種靜止的、消極的、消費性的審美不同,勞動創造了美,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勞動創造的美不僅指其物質成果具有審美價值,而且指在勞動過程中伴隨著精神美,在創造中顯示出自己的天賦和能力,在克服困難后的自豪感和榮譽感,在集體成員相互協調工作中表現出秩序和和諧,勞動還塑造了人的完美外型。
(二)勞育是實現德、智、體、美育整合的平臺,克服其各自內在的片面性
德、智、體和美育是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其中德、智、美育是受教育者心理發展的層次,體育則是生理層次;“四育”培養重點也有所不同,德育偏重道德培養,智育重智力,體育重體質,美育重審美,各自都有片面性。勞動教育就成為聯系“四育”的紐帶,在勞動教育中使手腦并用,腦力和體力相結合,身心和諧發展,實現德、智、體、美育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成為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使得學生素質得到全方位培養。
(三)勞育挖掘出學生自身的天賦和才能,實現個性的發揮、顯露和發展
勞動教育是學生個性自由發展的重要途徑,學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勞動進入學生的精神生活,使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興趣,都有一些情有獨鐘的勞動活動,在勞動中展示和發現個性?!拔覀兊膭趧咏逃睦硐胧?,要使每一個人早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找到這樣一種勞動,在這種勞動中能夠最充分、最鮮明地展示他的天賦才能,并給他帶來精神創造性的幸福”。
(四)勞育是溝通學校教育與生產勞動的橋梁,克服教育因脫離生產而限制人的發展
他痛斥傳統學校教育脫離生產勞動,學校是為培養統治者服務,極力灌輸鄙視體力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思想,這一方面使勞動成為單調而繁重的體力活,“勞動也使人受到奴役,勞動分工剝削了人的自由”,勞動者淪為愚昧無知的會說話的牲畜;另一方面,知識喪失了實踐的源泉,“變為奴役和壓迫人的工具”,教育“窒息、摧殘和扼殺創造性的稟賦和才能”,這種腦力與體力相分離教育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勞動教育就是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活動相聯系的重要途徑,使得知識聯系實踐,學校聯系社會,學生得以將自身的個性、才能等“內在本質”在創造性勞動中展現出來,在勞動成果凝結出人的主體本質,這也是最高層次的人的個性全面發展。
三、勞動教育的原則
(一)全面性發展原則
首先,勞動教育與德、智、美、體育結合,“沒有單獨的‘智育’,也沒有單獨的‘德育’,也沒有單獨的‘勞動教育’”,“要實現全面發展,就要使這智育、體育、德育、勞動教育和審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滲透和互相交織,使這幾方面的教育呈現為一個統一的完整過程”;其次,勞動同多方面的精神活動結合,不能僅有勞動,只有當孩子同時享受到其他的快樂,接觸文化珍品和精神財富時,勞動的快樂才能展現出來;最后,腦力和體力結合,手腦并用,使勞動具有創造性,在勞動中掌握技能,進行試驗研究和運用科學資料,激發學生興趣。
(二)個性化發展原則
勞動教育中個性的發揮、顯露和發展,勞動不僅是為獲得物質資料,更在于精神創造及自身才能和天資的發揮,使每個人早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能領悟到勞動能使他的自然天賦更全面、更明顯地發揮出來,勞動會帶給他精神創造的幸福。
(三)崇高道德性及公益目的性原則
要用為社會帶來利益的愿望激勵孩子,不宜過早地讓他們參與有報酬的勞動,而是首先去做創造全民財富的事,讓他們經歷大量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而無報酬勞動的精神體驗,學生集體勞動報酬都按本集體意愿,用于滿足集體成員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從而培養學生對社會的義務感和榮譽感。同時,還應在勞動的物質成果中體現他的智慧、技藝和敬業樂群,讓他為自己的成果而自豪。
(四)量力性原則
勞動中產生正常的疲勞是允許的,但不許導致體力和精神系統的過度疲勞。兒童勞動適度不光決定于負擔量要符合孩子的體力,而且還決定于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恰當交替,以及勞動活動種類的多樣化。同時,孩子們的勞動不是進行一些零散的操作,而是基于一種有趣的計劃進行,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也會大大增加。
此外,還要遵循以下原則:1)勞動活動內容、技能和技巧的銜接;2)盡早參加生產勞動;3)生產勞動的普遍性;4)兒童勞動中要帶有成年人生產勞動的特征;5)勞動的經常性的和連續性;6)勞動的多樣性等。
四、勞動教育的實施
(一)首先,勞動教育實施需要準備好如下條件:
1、一定的物質基礎。建立物質基礎,才能保證孩子們早日投入勞動,勞動活動的多樣性以及勞動與工農業生產相聯系。
2、師資條件。教師的素質應該包括:首先熱愛孩子,了解孩子們的興趣和愛好,愿意參與到學生們的勞動活動中去;其次,要有一定的勞動的素養,擁有豐富的勞動經驗和知識,精通某些勞動技能,能夠擔當學生勞動活動的指導者;再次,掌握勞動教育的技能和方法,“不是以教師的身份,而是以本門業務內行的資格參加的”。
3、勞動教育大綱。勞動教育有兩套教學大綱,一是必修課程,即低年級班有手工勞動;五至七年級在教學實驗園地和車間里勞動;八至十年級進行與工農業生產基本知識的學習相結合的勞動,這些課程是根據學生年齡發展階段特點設計的,是每個學生都必須掌握的基本能力;二是非必修課程,是學生自愿選擇適合自己天賦、興趣、傾向的勞動,以小組形式進行的,每個工種在自愿選擇的基礎上,按年齡或興趣組成小組,主管人一般都由最有才華的高年級學生擔任,另由教師負責個別小組的指導工作。
4、勞動制度。勞動制度是可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條件的各類不同勞動活動在教育上合理的秩序,它包括: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結合和交替;由學生根據自己選擇最適合個人天資和興趣的那些勞動項目;擁有空余時間等。
(二)其次,勞動教育實施有以下方法
1、樹立榜樣。孩子具有模仿所喜愛的一切的天性,因而在勞動教育中要經常樹立頗具吸引力的勞動榜樣。首先,教師的勞動榜樣,這不僅指教師親手做事,而且指教師整個精神生活的構成狀態,也指其精神從與孩子們相處中所受到的鼓舞程度,同時,教師的勞動素養與本學科緊密聯系的那一面以及教師見識的廣度和知識的深度及多面性也極具教育作用;其次,高年級以及已畢業的同學愛勞動的榜樣,以高年級同學的嫻熟技藝和精巧勞動激勵低年級同學,讓高年級生的勞動和精神生活成為低年級同學的理想和向往目標,這些學生榜樣就是學生集體中自我教育的源泉。
2、復習。復習的性質取決于勞動的目的,它具有教學和教育兩方面的因素。從教學因素講,通過勞過程或操作方式的多次重復可以練出扎實的技能和技巧;從教育因素講,當學生把獲得的技能和技巧成功地應用到公益性的創造活動中時會提高自身的道德尊嚴和自豪感,“復習的教育意義在于培養習慣去完成同一種勞動的作業或過程,以達到勞動的社會目的、創造目的和審美目的”。
3、競賽。對同一種勞動表現有良好才能的學生在完成勞動任務時可以比賽誰做得更好,比賽內容包括勞動的創造性、勞動技藝和勞動在美學上的完善。每次勞動結束后舉行勞動成果全校性展覽,選出最好的那件,而這也作為下次競賽超越的樣板,這種方法給學生開辟了取得相當大成就、爭取冠軍并在最符合他個人素質、能力和干的那個創造性勞動領域里成為優勝者的前景。
4、培養勞動興趣。學生的勞動興趣是激發學生參加勞動教育的內在動力,勞動的吸引力來源于各種各樣的動機,如追求因實現自己的意圖而帶來的滿足,意識到對集體的勞動義務和感覺到完成必要的勞動的責任,期望得到明顯的物質成果,希望把某種新東西帶人勞動過程等等,“我們在教育的實際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強化所有這些動機,同時力爭使意圖成為其中最有力的動機”。
此外,還有勞動教育與德智體美育相結合,勞動中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勞動與多方面的精神活動相結合,從取得小成績開始,形成學校——家庭教育體系等方法。
五、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啟示
(一)一般勞動并不具有教育的功能,勞動教育中的勞動活動是對一般勞動的“教育化”改造,它在目的要求、活動對象、組織形式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勞動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即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其勞動的對象一般不是原始的自然,而主要是被人改造后的自然,是學生在教師有意識地指導和幫助下進行的,勞動的產品中雖然也會伴隨有物質產品,但更關鍵的是精神產品,即對學生的精神改造和天賦的發揮,這些變化的實質是對一般勞動的再改造,集中、發揚和利用它本質的積極的方面,即自覺自由的創造這一方面,揚棄它非本質的消極的方面,使它脫開那種為生活所迫、強制和奴役人的外觀。因此,我們不能認為凡是有參加勞動就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了,教育者必須對學生參加的勞動活動進行“教育化”改造,使得學生參加勞動不再是純粹的勞動,而是實現教育目的的過程和手段。
(二)勞動教育不是一般指的只是作為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是勞動與教育的內在統一,是以勞動貫穿全部教育的過程,“勞動以外的教育和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它與德、智、體和美育的關系不是并列,而是內在地含有“四育”,也是實現“四育”的基礎。我國教育界長期誤以為勞動教育是教育的五個組成部分之一,事實上德、智、體、美和勞動教育是不同層次的教育目標,對前“四育”而言,勞動教育是另一個類型也是最高層次的教育,因此在當前“應試教育”環境下,忽視勞動教育,甚至將勞動與教育對立起來,認為參加勞動是浪費時間,耽誤學習的看法是極為錯誤的。
一、調查的對象與方法
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內容,結合相關文獻,以及對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初步情況,設計和編制問卷。問卷內容主要涉及: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背景、農村小學生家庭中對孩子的教育情況、家庭氛圍三個部分。于2012年4月對臨澤縣農村小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發出問卷120份,收回問卷113份,有效問卷100份,統計數據由人工統計。其間與家長面對面訪談8次,接受個別訪談的家長共計30人。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 農村小學生家庭背景情況
(二)農村小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情況
1.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
據調查,大部分家長都很重視家庭教育,其中有82%的家長常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攀比,對孩子的學習成績進行攀比的占73%,有4%的家長認為任其自然發展;也有13%的家長認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2.家庭教育內容方面
據調查,被調查的家長在家庭教育的內容方面側重點不同。
(1)家庭智育方面,家長對子女的學習成績的要求在80分以上的分別高達85%,其中分別有45%的農村小學生父母要求子女的學習成績在90分以上。
(2)家庭勞動教育方面,有20%的家長經常讓孩子做家務活或是其他的勞動;有34%的家長偶爾讓孩子做家務活或是其他的勞動;有46%的家長不會讓孩子做家務活或是其他的勞動。
(3)家庭美育方面,教孩子孝敬長輩,關心長輩的占12%;時常教孩子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占24%;有64%的家長不注重這方面的教育。
以上可以看出,對農村小學生的家庭美育和家庭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遠沒達到家庭智育這樣的高。
3.家庭教育態度與家庭教育方式方面
調查顯示,家長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就滿足,不合理就不滿足占50%,與孩子先分析要求的合理性、再決定是否滿足的占49%,無條件滿足的只占1%;有25%的家長在家庭教育中堅持以身作則;當孩子犯了錯時,只有25%的家長與孩子分析原因,找自身不足。
(三)農村小學生家庭氛圍的情況
調查顯示,有56%的家長認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缺少共同語言,缺乏溝通;有78%的家長認為孩子自私,什么事都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家庭人際關系情況是相處愉快,互相關心的僅占30%。農村小學合校后大多數都有寄宿部,85%的農村小學生都寄宿,在家的時間僅僅為周五晚上至周日下午和寒暑假。
三、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通過對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調查結果分析,發現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一)家庭教育期望過高
據調查結果得知,農村小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常將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攀比。一般情況下,家長的教育期望的強弱,與子女學業和品德發展水平呈正比例關系。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偏高,這樣在教育孩子上可能會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忽略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培訓出來的孩子可能會出現高分低能,或缺乏創造性。
(二)家庭教育內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視家庭美育、家庭勞動教育
由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小學生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成績要求很高,家庭教育的內容側重家庭智育。家庭教育的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家庭德育、家庭智育、家庭體育、家庭美育和家庭勞動教育。這幾方面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但是,對農村小學生的家庭美育、家庭勞動教育和其他方面的重視程度遠沒達到家庭智育這樣高,在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中,這幾個方面不是全面發展的。
(三)家庭教育態度與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從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所持的態度與教育方式很不科學,存在偏差。家庭教育是在家庭里、在父母子女之間進行的一種教育工作。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存在著特殊的血緣關系,家庭不是專門的機構,家長也不是專門的教育工作者,家長在教養方式和行為上存在的一些偏差,會背離正確的教育原則,達不到預期的教育效果,甚至違背家庭教育的初衷而徹底失敗。
(四)親子溝通時間少,家庭氛圍不和諧
由調查結果可知,農村小學生家庭中親子關系不融洽,親子溝通時間少,家庭氛圍不和諧。親子溝通是維持健康的親子關系,營造良好的家庭內部氛圍的必要保障。但是,農村小學生家庭中親子溝通出現了重重障礙,嚴重影響家庭氛圍。
四、應對當前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問題的建議
針對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一)積極舉辦家長學校,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成才觀
家長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科學、系統的教育好孩子,應該積極參加家教方面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探索,了解少年兒童心理發育特點和教育規律,樹立正確的成才觀,老師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對農村小學生家庭進行家訪,了解小學生家庭教育的基本情況,向農村小學生家長宣傳最新的家庭教育資訊,并適時地幫助他們解決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困惑。老師與家長要保持經常性聯系,及時對家長進行科學家教主題培訓活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成才觀,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二)樹立全面發展的家庭教育觀,加強家庭美育、家庭勞動教育
家庭教育目的是進行家庭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家庭教育期望則是家庭教育目的的反映。只有家長擁有正確的家庭教育目的觀,在家庭教育內容、方法等方面才有可能合理。前面提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內容偏重家庭智育,忽視家庭美育、家庭勞動教育。以目前臨澤縣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樹立全面發展的家庭教育目的觀還是可行的。
(三)運用科學的家庭教育態度與教育方式
上文提到,農村小學生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時家庭教育態度與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我們知道家長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專制型、放任型的教養方式是行不通的,這樣只會導致親子間發生沖突。因此,農村小學生家庭教育要獲得成功,就必須采用科學的、民主的家庭教養方式、方法。[5]
關鍵詞:全面發展;學生;德智體美
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要素包括體能、智能;活動能力;道德品質;情感、意志、性格等。體能和智能是構成人的素質的生理基礎和心理基礎?;顒幽芰υ谌说母鞣N素質中居于核心地位。社會關系是人生存、發展以及從事各種社會性活動的必要條件。這就要求人們在彼此的交流過程中,必須要以禮相待,要有道德品質。此外,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一種心理體驗。意志是人在活動中自覺地確定目標,并有意識地根據目的支配、調節行動和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的的心里過程。性格是個人比較穩定的對現實的態度和與之相應的習慣性的行為方式。
人的全面的發展,要求我們的教育必須是全面發展的教育。也就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全面發展的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我們國家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出發點。德指的是道德,品德,也就是主要側重在做人上,一般認為,做人比做學問更重要。所以,我們把它放在第一位。智,當然就是指的智力。體,指的是體育,體質。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體質不好,就不能為共和國做更多的貢獻。美,指的是美育,即一個人的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育的工作就是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睛。勞呢,現在不怎么提了,就是指勞動。咱是社會主義國家,每一個共和國的公民都是這個社會的勞動者,建設者。下面,一一介紹分析。
一、德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民族復興偉業的肩負者,是華夏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承者。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因此,做好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可以說于己是功德無量,于人是受益終生,于國則是播下和諧發展的希望火種。 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壞,不僅關系到個體的未來成長,更是間接影響到整個民族素質的高低,乃至國家整體文明的優劣和續斷
二、智
智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通過教學這條途徑來實施,但智育也需要通過課外活動等途徑才能全面實現。此外,教學不僅是智育的實施途徑,也是德育、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的實施途徑。
三、體
體育是指以發展、鍛煉體魄為目標的教育活動。體育教育本質是指體育教育自身固有的根本屬性,是體育教育學首先研究的一個理論問題,也是體育教育科學化、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學校體育活動學校體育活動學校體育活動學校體育活動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的基本特性是教育性、技能性和娛樂性技能性和娛樂性技能性和娛樂性技能性和娛樂性。
四、美
美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發展的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要通過各種藝術以及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來進行。通過藝術進行的美育就是藝術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這是美育的性質與自身特點決定的。
五、勞
勞動技術教育是向學生傳授現代生產勞動知識和生產技能,培養學生正確勞動觀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的教育。勞動技術教育包括勞動教育和生產技術教育兩方面。加強勞動技術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培養學生的勞動觀點,形成勞動習慣,并使學生初步掌握一定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的教育。1981年 4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全日制六年制重點中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的說明指出:“中學階段開設勞動技術課,進行勞動技術教育,使學生既能動腦;又能動手,手腦并用,全面發展。”勞動技術教育是把勞動教育與工農業生產、社會服務性勞動的技術教育結合起來,既有利于促進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也為他們將來的就業準備一定的條件。
【關鍵詞】 小學美術;德育;智育;體育;審美能力;勞動教育
小學美術教學是實現對學生審美教育,促進其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美術是直觀的藝術,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悅性的特點。
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小學生的行動易受情緒支配,美術教育不是用枯燥的說理方式,也不僅是教學生學習畫畫,而是通過學生的審美感受,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生動的表現力,它能夠陶冶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因此,小學美術教育已成為對小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美術教育對學生德育密切相關
豐富細膩的美術作品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們常常把生活中在頭腦里留下深深印記的一些事,在創作繪畫中表現出來。如《國旗、國旗、我愛你》描繪了我國體育健兒在比賽中獲勝,五星紅旗在空中徐徐升起,充分說明了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欲于表現的責任感??梢娒佬g教育不僅能擴大小學生的聯想范圍和進行形象思維的能力,還能讓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受到教育。由此可見,美術教育不是以說理的方式而是以美術形象感染和影響小學生關心他人,熱愛祖國等情感,進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
二、美術教育對學生智育發展不可缺少
美術是一種藝術,視覺是人的五官之首,是心靈的窗口。小學生認識世界始終圍繞著視覺形象而進行,繪畫正是這樣。首先觀察景物的形態、染色、結構、比例等因素,再加以藝術的描繪,把客觀景物畫出來,這樣反復實踐就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對許多孩子調查表明,有繪畫能力的孩子比普通的孩子觀察力強。美術教育可以豐富學生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知識,從而提高他們的智力發展。所以,美術教育不僅對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等都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三、美術教育對學生體育有著直接的影響
美術教育可以促進學生身體的健康發展。尤其是體操是健與美的有機結合,通過美術教育,提高審美能力,改善身體姿勢,提高體育的動作質量。既是體育的要求,也是美育的要求,實施美術教育,可以激發學生對體育的愛好,并運用對美的感受,更好地掌握體育技巧,如在畫國畫中,用筆是要講究輕重、快慢、偏正、曲直的和諧統一,使畫出來的畫有骨有肉,富有質感和動感;畫面要均衡對稱,多樣統一等形式美,對于體育運動、武術運動都有著直接的影響。
四、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能力尤其重要
美術教育在教學中最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尤其是小學美術教育。孩子的心靈是天真無暇的,培養正確的審美觀不是說說就能辦的到的,孩子的想象力最強,他們的思維可以說是常人所無能比的。我曾經這樣說過:“給孩子一張紙他們就能把整個宇宙畫下來。給孩子一支筆他們就能把整個地球涂上染色”。可見從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五、美術教育與勞動教育是緊密結合的
美術課與勞動課是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的。對于提高學生的什么素質、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創造美的能力及樹立勞動觀念大有益處。
工藝美術課特別是手工制作課,學生能夠發揮自己地想象力把廢舊物品變廢為寶,使之妙趣橫生,制作出精美的作品。此外,受過美術教育的學生,為將來產加社會勞動,掌握勞動技術,特別是對產品的設計包裝等都有很大的益處。因此,美術教育與勞動教育是緊密結合的。
總之,小學美術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途徑。美育融化在德育中,就成為追高上的美;融化在智育中,就成為理性之美;融化在體育中,就成健壯之美;融化在審美中,就是生活之美;而融化在勞動中,就成為創造之美。把美育同其他方面結合起來,就能在孩子們身上得到完美的體現,因此,我們應當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發揮美術教育對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特別是農村的美術教育更應該吧美術教育放到首位,在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抓好美術教育教學工作,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到美育給他們帶來多大的歡樂與益處。
參考文獻
1 李范 .論美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 1989年.
2 涂途.西方美育史話[M].紅旗出版社 ,1988年.
3 王冰麗 .充分發揮美術教學中的范畫用[J], 2009年.
4 陳江華 .重新認識兒童繪畫[J], 2003年.
5 著. 張圣華主編 . 教育名篇[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
6 李其龍譯.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7 魯熱著.羅順江、李元華譯.當代藝術[M].四川文藝出版社,1980年.
8 尹少淳.美術新課程標準[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9 朱謙之.文化哲學[M].商務印書館, 1935年.
10 鐘仕倫.西方美育思想簡史[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7年 .
11 馬斯洛著. 林方翻譯 .人能達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12 單越明.中國美術教育[J],2007年.
13 杜衛 .美育學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1研究背景
近些年來我國社會發展水平逐漸提升,各個領域較之以往都呈現出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在教育領域,當前與以往所采用的教學體制相比更能夠同當下時展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相適應。以往初中所使用的教學模式大多是應試教育下的產物,這便導致其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面臨著較多的不利因素,從目前來看,應試教育也難以同當前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教學需求相適應,所以目前開始由原本的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化。雙減政策的進一步強調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而美術學科對于素質教育的開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能夠有效實現對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基于此,初中階段的美術教師應當充分意識到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性,進而梳理好素質教育各個內容的要點,在梳理其各自之間內在聯系的基礎上將其有機聯系起來,共同助力素質教育的高質量實施。
2美術教育中美育同素質教育之間的內在關系分析
2.1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
2.1.1優化學生心理結構若想提升初中生素質教育水平,勢必要強化開展美育,美育的靈活開展能夠起到優化學生心理結構的作用。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便是充分將學生的知識能力以及思想品德通教育教學高質量融合起來,在此基礎上形成其自身的素質。美術教育過程中所進行的美育在實踐中能夠有效突破功利主義的狹隘性,用更為自由的形態展現出來,這樣一來便能夠充分將其與各種教育形式互相滲透和融合起來。美育本身有著較強的帶動作用,可以更好地發揮出其他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實際情況來看,美育規律同美術欣賞規律之間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在欣賞藝術作品的時候,其欣賞的重點內容便在于判斷其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的思想道德能不能真正被學生所理解和內化,進而作用到其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升當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充分同學生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從其自身的知識水平以及年齡特點出發,事先做好系統的規劃,更加高效地落實美育,并深化其與素質教育中其他教育的有機融合,讓初中生能夠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學會發現、鑒賞以及創造美,最終實現對于其人格的培養。2.1.2提升學生思維能力對于美術作品來說,創新是其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美術教育本質上其實是對于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美術知識技能的基礎上實現其審美能力、美術素養以及創造能力的提升,學生形成審美能力的過程中美術教育始終都有著重要作用。相對于初中階段的其他學科來說,美術教育是學生形成創造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一般來說,人類主要是通過邏輯思維以及形象思維兩種方式認識事物,與此同時,上述兩種思維是相互交融的。為了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能力,初中階段的美術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需要加強對于形象思維教育的重視。人本身所具有的道德修養以及知識水平和其個人思維能力水平有著之間的聯系,同時還需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夠支撐道德和知識向智慧的進一步轉化。2.1.3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初中生在進行美術學習的時候需要不斷提升其實踐能力,這樣便能夠切實調動起其創造意識以及創造精神,更好地作用在學生自身人格以及審美能力的完善和提升上,這對于其健康成長有著重要作用。通常情況下來說,學生多以集體或者是個人的形式參與到美術活動當中,并使用相關美術材料和工具進行學習實踐。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應當對學生的美術欣賞和美術評述加以引導,盡可能強化學生自身的審美體驗、觸覺感受以及視覺感受,在此過程中對美術活動本身的價值產生更為明確的了解,更有動力地展開后續的學習,同時,對美術語言有更為深入的認識和解讀,在美術創作的過程中靈活使用美術語言,闡述自身的想法和觀點。以往在教育領域大多都是應試教育,盡管現如今應試教育已經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但其仍然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為了能夠消除其負面影響,教師勢必要通過美育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切實展現出美術教育中美育對于學生健康成長的推動作用。2.1.4強化培養新型人才人的自身條件和其所生活的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個性的形成,而良好的個性是人獲得成功的關鍵要素,所以若想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則勢必要考慮到其個性發展,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在初中階段的美術教育中開展美育要求教師充分尊重學生本身的個性,切實展現出其自身的引導作用,強化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教育來說,其最關鍵的內容便是啟迪學生的智慧,并實現對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智慧本身便是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是其自身情感、經驗以及知識等的有機結合。在當前時代飛速發展的背景下,只有學生有著良好的審美和美學知識,才能夠更好地投入到其本職工作當中,所以,初中階段的美育能夠與時展對于人才的要求相適應。美育的重點便在于幫助學生實現心靈的塑造,與此同時,在進行美育的時候更加關注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由此可見,美育可以充分將人的理想以及本質要求展現出來。而在當前大力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美術教育在提升學生素質層面有著較高的價值。
2.2美育是素質教育中組成部分
美育主要指的是審美教育,是初中階段美術教育的重要目標,具體需要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感性,并達到完善其人格的效果。在美術教育中落實美育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鑒賞美和創造美,并構建起良好的審美觀念以及審美情趣,相對于勞動教育、智育以及德育教育來說,美育更加側重于人同現實之間的審美關系,旨在幫助學生在鑒賞美的過程中實現其審美情趣的提升,同時,強化學生對于美的欣賞以及創造能力,美育本身作為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之一有著自身獨有的規律和特點,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初中階段的素質教育涉及到的德智體美勞,若想真正處理好素質教育的各項事宜,應當對其內在關系產生更加明確的認識,筆者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內容著手,分析美育與素質教育中其他內容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美育和素質教育的內在聯系。2.2.1德育美育和德育都是初中階段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二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在美術教育中道德意義本身是比較重要的題材之一。無論是美術教育還是美術作品都需要采用相應的美術形式,對作品形式背后所具有的意義內容進行反映,美術作品所呈現出的內容大多都是能夠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的題材,而其背后的道德價值和意義便是其正面價值最基本的體現。例如:那些以紅色為主題的繪畫作品,其本身僅僅是一件美術作品,但其中往往蘊含著更加深層次的歷史和英雄事跡,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時候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相應的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教育的開展需要將美術作品作為載體。研究人員表示,在開展學校教育的時候不僅要發展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同時,還需要實現對于當前社會上正確價值觀念的有效滲透。在絕大多數的美術作品中都涉及到道德內容,針對學生的道德情操所展開的教育活動基本上是利用美術作品形體美來進行感召的,真正展現出作品本身的審美價值,通過對于學生的美感熏陶強化品德以及情操教育的實效性,相對于那些只進行思想道德內容灌輸的方式要更加靈活和高效,由此可見,美術教學中的美育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了對于道德教育方式和內容的進一步拓寬和豐富。對于初中階段的美術教育來說,若想真正實現德育和美育之間的有機結合,則應當加強對于自然景物之美的運用,當前,初中美術教育中便包含著一些自然景觀的課程內容,這些內容的靈活運用能夠加深學生對于自然世界的認識,并在此過程中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對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2.2.2智育智育的開展更加側重于對于學生智力方面的開發,而美育的實施則能夠起到對于智育的輔作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潛能,而這一點也是受到人自身大腦特點的影響。研究人員指出,人的大腦主要分成兩個半球,盡管二者都有著高級智力的功能,但其各自的功能都有著一定的差異性,與此同時,人所開展的活動對大腦的開發也各有不同,而美術教學能夠為學生右腦功能的提供助力。大腦的左半球主要是對右側肌體的運動和感覺進行控制,在人的計算、抽象以及分析等活動中有著較強的控制力度。所以在人所開展的智力活動中,左半球主要是控制其理性思維,而右半球則是對人的形象思維進行控制。美術教學本身具有一定的獨特性,所以其在右腦智力開發方面有著較高的價值,從實際情況來看,美術教學并非僅僅局限在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教授層面,更在于強化引導學生對社會和事物產生更為全面的認知和解讀,并采用美術作品的形式將其對于社會和事物的直觀形象地展示和表達出來,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得到其創作潛能的激發和鍛煉,進而達到開發學生智力的效果。學生的智力水平能夠充分展現出其自身的能力和智慧,具體涉及到創造力、記憶力、想象力、觀察力以及感受力等內容,而在美術教學中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上述能力,所以無論是從人腦還是美術教學內容的角度出發都需要肯定美育對于學生智力開發和拓展的重要作用。2.2.3體育對于初中階段所開展的教育活動來說,美育和體育分屬于各自的體系,但二者之間又有著相輔相成以及相互影響的關系。美育主要是將美術教學最為其手段,體育的主要特征則是運動鍛煉,二者在初中階段所進行的素質教育中呈現出了極為密切的聯系,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內容上。一方面,體育對于美育來說有著重要作用,結合實際情況來看,美育本質上是人體的心理活動,而生理結構式人心理結構的重要基礎,所以在進行什么教育之前需要盡可能優化學生的身體條件,為審美教育的高效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能夠優化學生的身體素質,并為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以及發展提供充分的保障。充足的體育鍛煉對于學生的大腦發育有著一定的提高和促進作用,可以支撐后續美育的高質量進行。另一方面,在體育教學中融入美術教育主要是在于,對于學生技巧美、精神美以及身體美的培養,美術教育在體育教育方面存在著強有的指導性作用。體育活動的優化開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審美思想作為指引,因此,美育思想需要實現在體育各個環節中的高效滲透。在體育活動中涉及到運動動作、運動造型、運動技巧以及成員之間的配合度等多方面內容,而美育的實施可以充分將其高難度性、藝術性、協調性以及默契性有機結合起來,提升體育活動的實施效果,由此可見,美育同體育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2.2.4勞育作為社會成員,熱愛勞動本身便是一種美,這也是美育和勞育之間關系最直觀的體現,在當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過程中,教師所開展的教學活動不能僅僅是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要加強對于勞育的重視,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和習慣。馬克思認為勞動創造美,這也充分展現出了勞動和美之間的關系,即人類的勞動不僅僅是將創造美作為目的,其實施過程也同樣是創造美的過程。勞動教育的開展可以將美用一種更加形象化和具體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與此同時,勞動的創造性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助力學生審美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在初中階段所開展的勞動教育中對于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想象能力有著較強的培育作用,而美術課程則能夠指導勞動教育的開展,充分將勞動課和美術課結合起來對于初中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以及個性化發展有著積極意義。若想真正強化學生的上述能力,則應當加強但對于學生自身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視,確保美術課和勞動課之間的相互滲透,讓二者的實施過程和目的都呈現出一定的一致性,切實發揮出美術課堂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作用,將其所學過的知識應用在實踐當中,提升初中生的知識應用能力,更好地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進一步提升。
3結論
【關鍵詞】勞動教育;習慣;“家社?!比灰惑w
2020年印發的《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把勞動教育、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了課程標準。勞動教育一直以來都是職業院校“五育并舉”中的重要一環,“五育”之間既緊密聯系又相互融合。但現實中很多職業院校在“就業為先”的指導思想下,已將勞動教育“工具化”并出現了功利主義的傾向,導致勞動教育出現了理念功利、目標模糊等一系列問題,勞動教育在職業教育體系中亟需回歸育人本位。在這種大前提下,分析勞動教育的內涵特點,探索“以勞促智、以勞樹德”的育人途徑具有較強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勞動教育的含義及其與德智體美“四育”的關系
從學科地位的角度來講,勞動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標,涵蓋特定的教育內容,與“德智體美”四育并行。從本質上講,勞動其實是腦力和體力的結合。如果缺乏腦力勞動,學生也許會“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如果缺乏體力勞動,學生可能變成“書呆子”。脫離勞動教育的德育會成為“夸夸其談”,脫離了勞動教育的智育則會變成“紙上談兵”,脫離了勞動教育的體育往往“顧此失彼”,脫離了勞動教育的美育將成“無果之花”。因此,“五育并舉、缺一不可”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
二、職業院校勞動教育面臨的困境
(一)勞動教育邊緣化
目前,勞動教育在家庭中被薄弱化,在學校中被邊緣化,在社會中被輕視化。職業院校很多學生在家中“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在學校,學生的大部分時間被各類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所占據;在整個社會大環境中,目前還沒有完善的機制和平臺來專門支持勞動教育的開展,且部分網紅、主播傳播的扭曲的價值觀,使很多學生對勞動的看法出現了嚴重偏差。
(二)勞動教育口號化
勞動教育作為德育的關鍵載體,本應讓學生去主動體驗,但在操作過程中往往是學生被動接受。很多勞動教育活動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停留在“口號”上,學生僅僅是為了完成勞動而去勞動,學校忽視了將勞動情感和勞動精神融入勞動教育中。勞動教育逐漸淪為某個特定時期內臨時起意的第二課堂活動(如學雷鋒活動、紀念日大掃除等),或者在技能大賽中強行融入勞動元素,明顯缺乏長效機制,導致了勞動教育在組織形式和活動內容上“變了味兒”。
三、職業院校開展勞動教育的途徑
構建“家庭—社會—學?!比灰惑w的勞動教育體系已成必然趨勢,三個要素應分別發揮不同作用,在勞動教育體系中扮演不同角色。
(一)家庭要素
家庭對于孩子勞動觀的形成具有最直接和最深遠的影響。很多家長雖然在心里也認同勞動教育的重要性,但落實到行動上卻瞻前顧后、缺乏魄力,沒有真正讓孩子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在這方面,學??梢猿浞职l揮家長委員會的作用,利用周末以及寒暑假等學生在家的時間,專門安排一些操作性、針對性較強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如“兩個一”(一道拿手菜、一次家務活)主題勞動教育活動等,既讓孩子享受到勞動成果帶來的喜悅,又讓家長感受到孩子的成長。
(二)社會要素
職業院校勞動教育的開展要不斷強化社會要素的作用。學校應鼓勵各系部、各班級廣泛開展社區服務(利用寒暑假時間)、志愿者服務(地區舉辦的大型活動如“馬拉松比賽”等)、校內服務(如定期打掃校園包干區、校內實訓場所等)、家務勞動(以寒暑假作業的形式開展)等形式多樣的普遍性勞動教育。這樣可以讓學生時刻感受勞動氛圍,享受勞動果實,從而進一步促進他們職業精神的養成,繼而掌握社會生活所必須的勞動技能,不斷增強他們的勞動信心以及對勞動的認同感和幸福感。
(三)學校要素
學校要把開展勞動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培養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上,將“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的思想植根在學生的人生觀培育過程中,讓學生最終養成“肯吃苦、能吃苦、不怕吃苦”的勞動品質。校系兩級可以組織開展“模擬面試”“勞動教育進課堂”等活動,在校園文化、宿舍文化等建設中融入勞動教育思想,構建具有特色的勞動教育制度,讓學生真正“以勞為榮、以惰為恥”?!皡⑴c勞動”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通過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共同努力,讓學生在思想層面慢慢轉變,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變成“別人的事情幫著做”,繼而發展為“大家的事情搶著做”。勞動教育不是憑借“一頭熱”就能完成的,它是具有社會屬性的專門實踐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等多種要素的作用,才能讓學生真正認可、接受勞動教育。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