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6 08:24:01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美術科研課題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語言;課堂效率;應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112-03
小學數學教學擁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這主要是因為小學生的心理狀況目前還比較“稚嫩”,如果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上使用高度科學性、規范性的數學語言,則小學生在知識接受方面便存在很大障礙。尤其是小學數學課堂上的評價語言,需要更加具有藝術性,避免因為表述問題導致學生誤解,進而產生不正確的教學引導。另外,語言幽默固然重要,但是需要嚴格把握分寸,不能夠因為過度的幽默給學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響。
總體而言,充滿魅力的語言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一道重要保障。在本文中,筆者緊扣“建設高效課堂,提升教學品質”的主題,在總結過去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對如何發揮語言魅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這一命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一、關于小學數學課堂語言的要求
(一)幽默生動
此處所指的語言幽默生動是以滿足課程標準要求、積極實現教學目標為基礎的,因而是一種富有教學智慧的幽默生動。這種語言的幽默生動能夠很好的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到學習中來的積極性。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下強調數學語言的高度科學性、規范性而言,以幽默生動為特征的小學數學教學語言顯然更加符合小學生低年齡段的心理特點,更加能夠相對準確地抓住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
第一,幽默的教學語言能夠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不論是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還是在諸多的心理學實驗中,均顯示富有幽默感的人更加容易獲得別人的好感,也更加容易讓他人接受至少是不排斥的自己的觀點。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該善于使用富有幽默感的充分睿智的教學語言,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破除小學生心理對于老師的恐懼感和陌生感,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和諧、親近的師生關系也更加有利于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除此之外,幽默的教學語言能夠激發學生數學思維的活躍程度,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
第二,生動的教學語言更加符合小學生年齡段的心理特征。小學生年齡段的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但是數學知識卻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教師以抽象性、概括性的語言去急性講解,則以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很難去了解。所以,生動性也是小學數學教學語言的必需特征之一。提供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語言生動程度的最佳途徑之一便是以小學生日常學習和日常生活當中經歷的事情為素材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例如,小學生愛玩的游戲、比賽等,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消除數學知識的枯燥性。例如,拔河比賽需要一個班級出動6個學生直接拔河和1個學生負責監督,問一場拔河比賽需要幾個學生參與。這種問題方式比直接問“(6+1)×2=?”顯得更加地生動,也利于學生思維的調動。再如,在課堂快要結束時,教師可以這樣結束課程:“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們和老師一共消滅了5個敵人(難題),如果還有同學沒有將敵人消滅干凈,提出來,我們一起將它們消滅?!边@樣的方式比“同學們,經過這一堂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更加生動,能夠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興趣。
(二)簡練準確
第一,簡練的教學語言能夠使學生更加容易地掌握數學知識。在確保學生能夠理解和掌握的前提之下教師應該盡量簡化自己的教學語言,尤其是某些數學知識方面的論述,應該最大程度地進行簡化處理,因為語言結構越是復雜、語言中含有的成分越多,學生在接受和理解方面的難度便越大,這主要是因為小學生對于語言的掌握不如高年級學生那樣熟練,所以,相對于語言成分結構復雜、語句較長的一個復雜長句,小學生更加樂于接受成分較少、原句較短的多個短句。正是基于以上考慮,教師在課堂上尤其是在講解某些重要的數學知識時,一定要盡量將語言結構簡化,或者從中找出幾個重點詞語進行概述,幫助學生能夠更好、更快地掌握相關知識。
第二,準確的教學語言是保證教學正確性的關鍵。數學課堂非常講究邏輯思維的嚴密性,在進行語言表述的時候,語言的準確性便非常重要。如果教師的教學語言不準確則會將某些“例外情況”包括進來,或者說表面上看起來正確,但是仔細推敲便會出現邏輯錯誤的硬傷。此處所強調的教學語言準確性主要是指在綜合考慮小學生認知規律的前提下,對于數學知識進行符合數學科學內在邏輯規律的一種表述。因為語言是信息承載的主體之一,因為一旦學生在某些數學知識方面出現認知偏差,就會通過他的語言表現出來,此時,教師則應該利用準確的數學表述去糾正這種偏差,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的嚴謹性。
二、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發揮語言魅力的其他建議
(一)合理使用肢體語言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加深印象,教師除了充分利用有聲語言外,還要輔以體態語言。體態語言主要有以下幾種:(1)表情:教師和藹微笑的表情,有利于學生在親切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嚴肅的表情會啟迪學生對問題鉆研、探討;微笑、點頭表示肯定;搖頭、皺眉表示否定。教師的表情能把學生帶到一定的意境當中去。(2)注視: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用目光注視可以溝通學生的心靈。與學生建立視線聯系要平視,不要俯視。教師的目光多是信賴的、鼓勵的、贊揚的,但也有批評的、否定的,種種目光都使學生心領神會,從而受到教育、啟發。有經驗的教師用眼掃視一下,課堂就會安靜下來。有時用目光批評比語言責備更有效。(3)動作:課堂教學中若沒有手勢,就像運轉機械一樣冷漠死板。在課堂教學中,手勢使用得當可以增強語言力度,給課堂增添亮色和活力。講臺畢竟和舞臺不同,應強調自然和真實,無須刻意追求某種形式。
(二)不吝惜贊賞之詞
新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指導。莎士比亞說:“贊賞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爆F實生活中,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得到陽光。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盡可能多一些賞識和鼓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有被認可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在執教低年級時,尤其需要注意多層次、多角度的評價學生。評價學生時竭力尋找學生的閃光點進行積極的贊美。除此之外,教學評價應體現教師的因材施教;教師的評價語言應該機智,更應該讓學生易于接受和樂于接受,學生需要真誠的評價,所以評價的語言要以樸實為主,毋需華麗。
(三)多樣化的藝術提問
課堂教學是師生教學相長的一個認知過程,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教師要通過多樣化的藝術提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新知,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是影響教學效果的至關重要因素。學生只有全神貫注的融入課堂中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這樣便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提問,調動課堂的學習氛圍,再加之引導性的肢體語言,激發學生的求知渴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結束語
充滿魅力的語言是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一道重要保障。無論是何種教學思想均需要在課堂上利用語言去表達,同時語言也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最為基本的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更加應該充分發揮語言的魅力進行數學知識的傳遞、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以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等。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語言不僅需要生動幽默、簡練準確,更需要合理使用肢體語言、不吝惜贊賞之詞,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數學學習熱情,啟發學生進行有效思維,開展有意義的數學探究。
參考文獻:
[1]匡銀軍.激趣·導思·引探——小學數學教師教學語言的“三要求”[J].小學教學研究,2011,(8):116-118.
[2]來峰.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評價語言的弊端及策略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11):102-103.
[3]李秀和.發揮語言魅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J].科海故事博覽·科技探索,2010,(10):158-160.
一、小學數學課堂語言應用存在的問題
1.教學語言語速問題
語速與教師的性格有很大關系。部分教師性格較為內向,講話時習慣慢條斯理,而部分教師的脾氣則稍顯急躁,講話時沒有停頓。但過慢與過快的教學語言,都會給數學課堂教學帶來負面影響。說話的語速過快,會讓課堂教學氛圍變得緊張,學生為了聽清楚教師的話時刻處于緊張狀態,大腦長期處于高速運轉狀態,無法集中注意力與思考問題。小學生的信息接收能力有限,當他們無法跟上教師的節奏,就容易造成信息的遺漏。而教師的講話速度如果太慢,反而跟不上小學生大腦運轉的速度,則容易造成小學生注意力的分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教學語言語調、聲調問題
教師的語調直接關系到小學生的學習情緒。部分教師的教學語言語調平緩,不注重抑揚頓挫,導致小學生在課堂上容易犯困,昏昏欲睡。還有部分教師的語調過于激昂,導致小學生容易產生疲勞感。而從聲調角度而言,過高的聲音雖然能夠促進小學生聽覺,但也會導致他們過分煩躁與緊張。但聲調過低,則容易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3.教學語言隨意性問題
教學語言應當規范,但隨意性教學語言,仍然廣泛存在于小學數學課堂中。有些教師認為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差,總是重復自己的話,反復講解與考查相關知識點,導致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逐漸喪失。教學語言的隨意性,還體現在教師的口頭語言方面,有些教師經常會在說話前后加上“嗯、啊、對、這個”這類口頭禪,經常問學生“對不對,是不是,明不明白”。這些多余的口頭禪,會影響數學課堂教學的規范性,也會影響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
二、小學數學課堂發揮語言魅力的方法
1.利用規范、準確的教學語言,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數學學科具有科學性、嚴謹性等特征。因此,教師要利用規范與準確的語言組織教學,讓小學生意識到數學知識的科學、嚴謹性。在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前,教師要對數學概念進行全面了解與把握,深入理解數學術語的含義。習慣用專業術語授課,而不能用口語向小學生講解數學知識。方言則更是禁止出現在課堂教學中,而教師也應該要求學生用規范的語言表達數學理念。
例如,在講解有關乘法結合律知識點的時候,部分教師為了方便小學生理解,便將此知識點概括為:“乘法中結合的規律。”這種語言就缺乏規范性、明確性。規范用語,用專業術語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并在此基礎上組織教學活動,才能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2.利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幽默的教學語言,就如磁鐵一樣具有吸引力,能夠讓學生期待教師的下一句話,更能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掌握了教學藝術的教師,會重視各類修辭手法在教學語言中的應用,利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讓數學知識點變得更加形象、生動,讓枯燥的數學知識點變得充滿趣味性。用幽默風趣的教學語言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缺陷,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認識鐘表”相關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借助幽默的語言為學生介紹鐘表:“鐘表家里住著三個兄弟,大哥腿最短,但最穩重。二哥腿最長,但要聽三弟的。三弟腿不長不短,但說話最管用?!边@樣的介紹不僅明確了鐘表特點,也明晰了三者之間的關系,有利于課堂教學語言魅力的提升。
3.利用啟發性的教學語言,提高數學教學效率
具有魅力的教學語言,與答案式教學語言有所不同。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意識,其次,再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利用啟發性的教學語言組織教學,能夠促進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更能讓數學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
關鍵詞: 小學美術 課堂提問 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提問能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信息,發現學生學習中碰到的困難和不足,便于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如果教師提問不當,則會使學生情緒受抑,思維受阻,造成課堂“冷場”。因此,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在課堂中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如何進行有效提問呢?下面我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一、小學低年級美術課堂提問的現狀分析
目前多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種師生雙向活動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課堂提問重視不夠、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1.盲目提問,無側重點。教師往往隨意提問,甚至流水式提問而導致“滿堂問”,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維度的問題,學生??捎谩笆恰薄ⅰ皩Α被颉安皇恰?、“不對”回答,這種看似活躍的課堂氣氛,實質上是在為教師講課或板書“填補空檔”服務,教學實效不高。
2.頻繁提問,缺乏吸引性。某些美術老師習慣自己提出問題,學生解答或老師代學生解答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這樣,老師不了解學生有哪些疑問而提問,導致教師問的學生無疑問,表面上學生在思考問題,實際上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長此以往,導致學生依賴教師提問展開學習,撲滅學生的思維火花,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不到落實。
3.范圍有限,缺乏層次性。教師提問那些回答問題完整的優等生,避開后進生。這就使后進生在教師提問時不是積極參與,而是消極等待。
4.問題缺乏挑戰性。低估學生的能力,鋪墊過多,只扶不放,給學生參與的思維空間不夠。
5.急于求成,缺乏思考時間。教師提問的問題沒有從學生實際出發;提問時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少,有些提問過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師發問后,沒有給學生足夠的讀書思考時間就立刻作答,這樣只會壓抑學生的思維訓練。
從上面這些問題中,我們不難發現低效的課堂提問,不僅浪費教師有限的教學實間,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而且最終導致學生求知欲降低,漸漸失去對美術課的興趣。
二、改進低年級美術課堂提問的策略
1.針對性―找準切入點,探究問題。傳統的問題設計往往只能將教材問題化,即設計一連串的問題,一問一答,在形式上很熱鬧,實際上卻不能觸動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因此,教師在問題設計上必須有針對性。所提問題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視野。只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聯系熱點地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才能激發學生從不同角度思維,從而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以《參觀和旅行》一課為例,我先請學生回憶曾參觀和旅行途中有趣的事情,并且詳細描述最印象深刻的事情。在構圖方面我以“游樂場”為主題,同時出示兩幅畫:一幅是全景式的構圖,畫面上景物多但層次分明;另一幅是突出一個海盜船的游樂項目,畫面夸張地表現了主人公在游玩中緊張的表情。問:1.兩幅畫分別是怎樣表現的?構圖上有什么區別?2.怎樣描繪復雜的場景?怎樣具體畫出你所要突出的事物?學生在對兩幅畫進行分析后得到各自想要的構圖方法。即場景大的要注意層次,如果要突出某個事物就一定要畫得突出,并且要嘗試從不同的視角畫。在色彩上我強調“近大遠小”對顏色的影響,使得學生知道顏色對豐富層次的幫助,而且我親自演示如何將顏色涂平、涂勻。
這節課的作業還是相當精彩的。學生沒有因為老師的范畫而束縛思維,相反更對自己所要畫的內容在紙上的呈現方式了然于胸。而對學生強調涂顏色時的均勻平整讓他們對美術課的態度端正很多。
2.趣味性―激發興趣,快樂學習。興趣是學好每個問題的觸發點,小學生活潑聰穎,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所提問題應有一定的探究性。通過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多角度、多途徑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在學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問題后,教師還應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賦有探究性的空間,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一步探究,實現“學習動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好”的良性循環。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學片段:“師:今天老師帶來一個故事,你們想不想聽?生:想。師:在大海深處住著魚爸爸(邊說邊手上套魚的范畫)和它的兒子。魚爸爸膽小,怕兒子出事,不想讓它上學,兒子雖然很頑皮但很想上學。有一天,請看:(播放卡通故事,兒子走失的這一段)師:魚爸爸失去兒子該怎么辦?生:打電話報警、急著去找、魚爸爸會傷心、難過……師:如果魚爸爸一個人找不到會怎么做呢?生:找家人、鄰居、警察、朋友、親戚幫忙……師:那如何在你的繪畫中表現出來呢?”通過這樣的巧妙而有趣味性的問題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與豐富的情感,使學生學會了舉一反三的圖像聯想,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安全的理解,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3.層次性―分步設問,循序漸進。所提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既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積極思維,更要使學生通過努力達到“最近發展區”、“跳一跳摘桃子”。難易適度的問題,就能展開學生思維活動的廣度和深度,引導學生沿著符合邏輯的思路分析和研究。例如:四年級《彩墨游戲(二)》一課,我設計了以下問題:師:老師拿的工具是畫什么畫用的?(第5冊《彩墨游戲(一)》中已學,利用舊知引出,降低難度。)生:畫國畫。師:我可以用它們做游戲,你們可以嗎?(學生先聽老師說,和所學知識聯系,并進行創新聯想)生:能/不能。師:老師用它能畫出線和點。(教師示范,學生實踐。)師由一而二、由二而三,開始通過游戲的方式教授新的筆墨方法。學生通過實踐,不斷接受新知識,并且進行消化和創新。通過這樣層層遞進的提問,學生不僅能在不斷的思考中掌握知識,而且不會因為問題太難而失去興趣。
4.啟發性―逐層推進,有條不紊。學生的智力、知識水平有差異,接受能力、反應速度也有快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和知識的引導性。教師通過問題引導,構成前后連貫、層層深入、引向結論的問題系列。這樣才能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能,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變“結論教學”為“過程教學”,更有利于低年級美術課堂教學的展開。例如教師出示圖片《蘋果之淚》提問一:作者想告訴我們什么?提問二:給這個雕塑作品取個名字?之后的名家雕塑欣賞中不斷被強化。提問三:《蘋果之淚》你看見淚了嗎?還能從哪些地方感受它的淚。提問四:作品想告訴我們什么?當聽學生評述雕塑《蘋果之淚》時說:作品想告訴我們,地球像一個蘋果,正被人類蠶食,請愛護地球。于是,聽課現場掌聲響起。那是一件蘋果腐蝕的內核的肌理效果,與殘存的光滑的表皮的肌理的對比,通過對比并不直接而是婉約地表達這樣一種憂思。由于老師設計提問層層遞進,抽絲剝繭,在交流中把美術的人文性、思想性、開放性自然而融入與課堂,因此智慧在交流中增強,情感在交流中融合,這樣的教學把學生引入更廣闊的生命的課堂。
啟發性提問容易激發學生思維延伸思考,學生的現有水平與學生經過思考可以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區域,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夠得著。結合這一區域提問,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就都得到發展。
5.及時性―糾正錯誤,科學評價。學生訓練時,教師要做好課堂巡視,及時反饋信息。學生對問題做出錯誤的回答時,教師應立即糾正。學生對問題做出不完善的回答時,教師可用鼓勵性方式啟發學生答題,也可以請其他學生進行補充。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評價方式應考慮每一個學生的個性、情感、態度、習慣、學習方式等差異性呈現出多元評價標準。同一層次的作業,美術水平落后的學生得分可超過美術水平較一般的普通生;相對一般的普通生的分值可超過美術水平較高的學生。這樣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的評價有所區別。對于美術后進生的點滴進步都應加以表揚,鼓勵他們努力向更高一層次發展。對于一般的學生及美術水平較高的學生取得的進步,應采取競爭評價、高標準、嚴要求,促使他們更努力奮進。
因此,在美術課堂上教師運用新穎、多變的有效提問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索的欲望,促使他們千方百計地尋求與眾不同的答案,這樣既可發展學生的思維,又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讓課堂真正地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使美術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徐用勇,龔孝華編著.新課程的評價改革[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張國祥,盧蘭馨.多元智能開發與評價的實驗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5.
【摘要】一節好的美術課應該是愉悅的審美活動。在小學美術課堂上,老師要善于用藝術陶冶學生,通過活動豐富學生情感和審美體驗,使學生感知到更高層次的審美和創造的快樂。讓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感受生活、熱愛生活,并使學生領悟美術的魅力,從中獲得審美體驗。
【關鍵詞】小學美術 課堂 審美體驗
一節好的美術課應該是愉悅的審美活動。美術老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實際和教學目標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態度體驗,通過各種美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審美需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美術課堂中來。
一、 創設學習情境,在情境中體驗美。
教師要有意識的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產生興趣,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活動中來,參與每次的創作,讓學生對美術課堂產生持久的興趣。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軟件將圖片、視頻、音樂、故事等融合在一起,用較短的時間創設出精彩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獲得直觀的具有感染性的審美體驗。在教學《家鄉古建筑》這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了講述故宮的的短片,結合時下流行的“穿越”劇情,我“穿越”回了清朝,成為了一名“御前侍衛”,給學生們介紹故宮的前世今生。雕梁畫棟的結構彰顯著昔日的榮華,翹檐斗拱的滄桑訴說著過往的故事。仿佛把學生們都帶入了真實的故宮,帶領學生一起領略中華優秀的歷史文化,體會古建筑的藝術的魅力。學生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緊接著我問學生,你們喜歡哪些古建筑?在你的家鄉,有那些著名的古建筑,可以用你的筆描繪出來嗎?以此揭示課題,導入新課。再通過課件展示圖片,引導學生發言,回想自己家鄉各具特色的古建筑……這樣的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情趣,加深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體驗,發展了學生對歷史文化的感受和學習,有利于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
二、 培養學生觀察力,在感知中體驗美。
美術課的首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觀察美的能力,并通過這種能力的發展,使感受美的能力得到提高。在美術課堂中,教師應該多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在感知中獲得審美體驗。在教學二年級下冊《快樂地舞蹈》這節課時,學生對人物動態造型把握不是很好,這是一個教學難點,如果只是老師枯燥地講,學生很難理解,怎樣攻克這個難點呢?我請了幾名學生上講臺擺幾個舞蹈動作,指導學生觀察并做范畫,讓學生體會人物動態的基本造型。為了讓學生可以畫出不同的作品,我又多請幾個小朋友,做出不一樣的舞蹈的動作,比如民族舞,古典舞,街舞等。當學生處于多種事物的觀察中,便可引導他們進行寫生創作。我和學生一起總結繪畫步驟:首先觀察人們在跳舞時身體的哪幾個部位在動,然后用簡單的線概括出舞蹈動作,最后再添畫完整,加上背景,體現快樂的氛圍!最后經過我的指導觀察,學生們不僅畫出了舞蹈的多姿多彩,還發展了對事物感知的審美和對獨特造型的創造力。
三、 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在欣賞中體驗美。
欣賞課是小學美術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途徑。在欣賞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從每個不同角度欣賞和感受,對美術作品進行了解、分析和體會。在感受美術作品藝術美和形式美的同時,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想象能力,促進學生的審美情趣。
在欣賞大師的作品時,老師要介紹大師的生平簡介,創作環境,也可以講一些創作背后的故事,使學生更能理解大師們的創作意圖,有利于學生去體會作品的表現情感。比如在教授五年級下冊《巨匠童心》時,老師帶領學生欣賞了齊白石、畢加索的作品,講述了齊白石和畢加索的生平趣事,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藝術家們作品的特點。了解了老年的齊白石仍保持著一顆童心,小魚、小蝦、蜻蜓等都是他畫中的???,和花鳥魚蟲一般的天真活潑。畢加索是一個不斷變化藝術手法的創新者,晚年的他仍保持著強大的創作活力,他將童趣和純真和生活感悟凝聚于作品之中。在欣賞一些民間藝術品時,除了欣賞課件上的圖片,老師還可以帶學生們去博物館參觀,真實地感受地方民間藝術品帶給我們的藝術震撼。老師還可以組織兒童參觀美術作品展覽,如一年一度的“黃淮海少兒美術”獲獎作品展等。 學生們通過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實地學習、交流、提升了自己的眼界和繪畫水平。
四、將“玩”引入課堂,在創造中體驗美。
我國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處處是創造之地”、“人人是創造之人”。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迫,而是培養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與情感。我們教師要采取創造性的形式讓孩子自主地探索新知,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才能使孩子覺得畫畫是一件快樂的事。
教師可將“玩”引入課堂,放下教師的架子,努力構建“伙伴型”、“合作型"的新型師生關系。在教學《五彩樹》這節課時,我拿出提前準備好的顏料和吸管,在白色的畫紙上,邊吹邊玩,不一會兒五顏六色的大樹出現在孩子的面前,孩子們紛紛感嘆,顏料還可以這樣玩!
在我示范之后,孩子們拿出準備好的顏料玩了起來,有用吸管吹的,還有直接用嘴吹的,最后有的孩子直接用手指占著顏料畫,畫出了手指樹……看到孩子玩的開心,學的高興,作為老師心里也開心極了!在游戲式的課堂教學中,老師讓學生們津津有味地去學習,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實踐,這樣的美術課不僅讓學生感到快樂,而且還發展了學生的形象記憶、發散思維和創新性,并在創新中提高了審美體驗。
總的來說,在小學美術課堂上,老師要善于用藝術陶冶學生,通過活動豐富學生情感和審美體驗,使學生感知到更高層次的審美和創造的快樂。讓學生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感受生活、熱愛生活,并使學生領悟美術的魅力,從中獲得審美體驗。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新課程 小學美術 教學體驗 實踐性學習
認真學習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以全新的視角 審視新課程,走進新課程。中小學美術新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美術教學的知識框架,從全新的角度,按學習方式把美術課程分為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兩個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強調學生自由表現,大膽設計創造,外化自己的認識和情感;欣賞評述則傾向于內化為文化品位和素質品質:綜合探索則強調通過綜合性美術活動的體驗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研究創造,運用綜合性知識技能去制作,表現和展示,喚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求欲望,體驗愉悅和成就感。從新課標劃分的四個學習領域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外化能力、內化品質,還是探索未知,體驗成功與情感,新課標賦予了新教材很多體驗性學習的方式。新課程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經驗出發,教學要向少年兒童的生活世界回歸。教學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式轉向探究性學習、自主合作學習。
在新課程中學年級的美術教材中,體驗學習的內容占了較大的比例:如"多采的學習生活"是對校園環境、人物以及校園內各種活動的繪畫表現,加深對校園豐富多采的學習生活的體驗;"教室壁報的編排設計"是對校園豐富多采的學習生活的熱愛,培養同學之間相互團結、密切合作的人際關系,是對共同合作獲得的成功與快樂的體驗;"生活用品"是對日常用品的材質、款式、造型、色彩結構、功能、氣味、特性的體驗;"環境藝術--雕塑"是對不同材料可塑性的體驗;"校園規劃","閃亮的星空","藝術欣賞","椅子設計","網頁設計",是對合作學習的體驗。這些課程內容從不同角度體現了學習主體對個體的體驗學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寬泛的體驗學習空間,怎樣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實施體驗性學習呢?筆者從體驗性學習的主客體交融性,體驗性學習的實踐性,體驗性學習注重教材內容的靈活性三個方面做一些淺析,以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體驗性學習注重主客體的交融性
學習的過程是主客體交融的過程,就是學習主體對知識客體融會整合的過程。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教材內容則是固定的、靜止的,具有自閉性、被動性,甚至排他性;為學生主體增加了障礙和困難;學習主體與教材客體成了一對矛盾。開展體驗性學習,教師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閉的、被動的教材內容活起來,就是根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與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內涵,注入體驗性學習的機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學內容成為開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滿活力的各種學習活動。如在"人體比例"教學中,創設學生相互觀察的機會,體驗人體的活力與美感;通過觀看人體的視覺體驗,豐富了學生對人體各種站姿、坐姿、跪姿的認識;通過動手繪畫人物全身姿態的寫生練習,體驗人體結構的和諧美和人體的動態美。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愉悅體驗,口語交流的體驗。有機地創設體驗學習情景和體驗學習氣氛,體驗學習的契機。使學生對認知活動產生興趣,產生愛意,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去體驗和感悟,能動地擁抱知識,認識知識,學習主體與知識學習活動融為一體,在主客體的交融體驗學習中,知識融入了學生的生命之中,使學生嘗試到每一次學習體驗都是生命意義的升華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而獲得對學習美術的持久興趣。
二、體驗性學習注重學習主體的實踐性
實踐是認知的基礎,實踐是體驗性學習的基本方式,體驗性學習就是通過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充分刺激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從而獲得感知認識,完成對客體的認知。如在"光明的始者"教學中,學生在把觀察、撫摸燈具的過程中,通過手的觸覺,體驗到燈的實體,燈的外型、質感、功能;通過造型的觀察、視覺體驗,不但認識了燈,而且發現不同形狀的燈與不同色彩的燈的區別;通過動手繪畫體驗,才發現平面上的燈與生活中的燈有很大的差別,但又互相聯系。開展體驗性學習活動,是在感知覺體驗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調動思維和情感的體驗,逐步獲得對知識的感悟和認知。再通過動手實踐制作的體驗,檢驗感知覺的認識,校正和提升認知思維,再進一步獲得創造與成功愉悅的體驗。
一、巧用多媒體,讓課堂導入水到渠成
將多媒體適當應用于課堂引入之中,就能夠創設出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切合實際的問題情境,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潛能,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
例如:學習《認識三角形》一課時,我廣泛收集生活中有關三角形的諸多素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認識規律,進行精心制作多媒體課件。上課一開始,我就站在學習者的角度,進行簡短的語言溝通、心靈交流,播放多媒體課件,展現出實際生活中的情境,引領著孩子們去欣賞生活中“各式各樣的三角形”:雄偉壯觀的橋梁上有三角形、高大建筑工地上有三角形、高壓電線桿上有三角形、自行車上有三角形……這樣一來,創設的生活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吸引了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感受到“我們身邊居然隱藏著那么多的數學知識!”“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三角形應用這么廣泛,它到底有什么特殊性呢?”讓學生體驗到在生活中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逐步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和研究生活的能力,從而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可操作性,化難為易攻破難關。
多媒體可以集聲、光、色、動于一體,能根據教學需求把教學內容實現大小、遠近、快慢、整散、虛實、動靜之間的轉換,突破時空的限制,生動、形象、逼真地再現事物的發生與發展過程,能使靜止的畫面動態化(心理學家認為:動態刺激遠大于靜態刺激,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繁雜的過程簡單化,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此時,再將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和學生的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化難為易攻破難點的目的。
例如:在探究《圓柱的體積計算公式》時,單憑課本中簡單的圖文介紹說明,學生僅觀察畫面難以發揮空間想象進行正確理解。于是,可依據學生原有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教師可設計多媒體動畫展示具體轉換的全過程,將“圓柱體轉換成長方體”這個抽象復雜的過程形象逼真直觀化,把“新知”轉化為“已知”。 學生很快就會找準二者間的內在聯系(圓柱的底面積相當于長方體的底面積,圓柱的高相當于長方體的高。因此,圓柱的體積就可仿用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進行推算)。然后組織學生再次小組操作學具,進一步讓學生看清楚、想明白、理透徹、說準確、牢掌握、活應用,理解到“形狀”變而“體積”沒變。既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還滲透了重要的數學轉化思想與方法。
其實,無論是采取計算機多媒體教學,還是采取傳統媒體教學,都應殊途同歸:有效完成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能最大程度地獲得知識,并使之內化為自己的東西。要有效地完成一堂課,追求課堂效益最大化。
三、把多媒體和傳統媒體有機結合,追求數學課堂的高效
在教學生活中,我經常嘗試計算機多媒體和傳統媒體的結合教學。比如我在教學三年級數學《方向與位置》一課時,我將計算機多媒體和傳統教學媒體兩種教學手段結合起來,使之服務于我的教學活動:首先我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實際需要制作了計算機多媒體課件,在認識四個方向時,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播放了動畫,引出了方向問題,并在多媒體的幫助下,直觀地認識了四個方向,接下來,為了讓學生把頭腦中形成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現實對方向的認識,我讓學生制作了方向卡,然后把學生帶到校園,以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熟悉了生活中的方向,完成了教學目標。在這堂課中,我有效地利用了黑板、圖片、課件、白板等媒體來輔助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假設,本節課,我只利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即使我的課件制作的再精美,都只能是一堂課件演示課,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接受中,等著一節課結束,很難和實際相結合,這樣的教學效果當然就不佳。
所以,貫通兩種教學媒體,并能把傳統的教學媒體和多媒體有效的結合起來,會使我們的課堂更加精彩!正如《勸學》中所說的那樣: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那么,既然教學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手段和工具,究竟應該怎樣選擇教學媒體才會使我們的教學效果達到最優呢?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1.教學媒體的選擇要依據教學目標
在選擇教學媒體時,必須考慮教學目標的需要。比如:小學三年級上冊要學習《測量》,在第一課時,需要學生達到的目標是:認識“米”和“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并能聯系生活實際,用這兩個單位測量實際物體的長度。對于這個教學目標,我們就要選擇一些傳統的教學媒體來輔助教學,讓學生用三角板或米尺直接測量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物體的長度,通過動手操作,建立感性認識,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2.教學媒體的選擇要依據教學內容
各學科的內容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學科的內容也有很大的差異。例如:在教學《24時計時法》時,就應選擇石英鐘表盤和電子表盤來輔助教學、同時選擇三維動畫模擬學生一天的生活,使學生更加清晰地在頭腦中建立24時計時的方法和12時計時的方法,以及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3.教學媒體的選擇要依據教學對象
關鍵詞:小學數學;多媒體課件;設計要點
近年來,多媒體技術憑借其直觀、形象、便捷、生動等優勢,被廣泛應用于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走進了千千萬萬校園課堂教學中。如何設計出高質量、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熱情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值得每一位教師深入探究。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在多年的多媒體課件設計制作中,筆者深有感觸,下面談一談個人的觀點。
一、課件設計應充分考慮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小學時期,學生還停留在感性思維階段,在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要求較高的數學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的感性經驗為基礎,引導學生完成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因此,在多媒體課件設計上,應當注重課件內容交互性與直觀性的體現,讓小學生明白知識點的形成過程,幫助學生完成從形象認知到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過渡。
例如,在圓錐體積計算知識點的學習上,筆者曾采用交互方式進行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即利用多媒體課件制作軟件模擬測量圓柱的底面積與高,然后再用相同底面積和高的圓錐模擬向圓柱倒水,讓學生數一數用了多少次將圓柱體灌滿水。通過模擬實驗,學生直觀地看到等底等高的圓錐體與圓柱體的面積比為1 ∶ 3,由此得出V圓錐=sh。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模擬,課堂上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學習和理解也非常深入和牢固。因此,在小學數學,尤其是概念性知識的多媒體課件設計中,應當注重設計內容的交互性與直觀性,讓學生掌握知識點的形成和規律,加深對概念性知識的認知,充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課件設計要符合不同階段小學生的心理特征
小W不同階段學生,在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上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數學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上必須與學生的心理特征相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認知結構上,以形象思維為主導,所以小學低年級數學多媒體課件的設計應當注重形象化教學的探索,在課件中添加大量音樂、動漫等元素;而小學高年級學生正處在認知結構由形象思維向理性思維迅速過渡的階段,因此,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上要著重突出對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理性思維的引導,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抽象思維。
三、課件設計內容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與目標
雖然多媒體課件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與功能,但是其應用于課堂的根本目的是輔助教學。因此,多媒體課件設計可以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但絕不能喧賓奪主。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二維動畫或簡圖就演示清楚的知識點,完全沒有必要以三維動畫的形式呈現,因為過于新穎有趣的多媒體課件,會讓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課件趣味性和對多媒體的好奇上,反而忽視了課件的內容。以多位數數感培養為例,在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找來諸如太陽質量、赤道周長、月球與地球的距離等數值非常大的素材,加深學生對大數據的感知,同時用多媒體將這些數據知識點以文稿或圖片的形式一一展示,同時輔以聲情并茂的知識點講解,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點燃了,其對學生的吸引力完全不亞于三維動畫。所以,在小學多媒體課件的設計制作上,必須克服技術至上的錯誤認知,切忌以多媒體課件代替授課思維與學生思維。
四、課件設計要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
多媒體課件具有展示符號、聲音、圖像等功能,這些功能的組合可進行豐富多彩的課件演示,在教學情境的創設上,以及在吸引學生注意力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長方形周長公式”知識點講解中,筆者就曾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在投影儀上向學生顯示“分別需要用多少根3 cm和5 cm的木棍,才能組成一個長方形?”這一問題,同時讓學生自主探索長方形的計算公式,然后在投影儀上向學生展示出“5+5+3+3”“5×2+3×2”“2×(5+3)”三種計算方法,以此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學生創新探索意識,提高教學效率。
總之,小學數學教師應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上下工夫,以多媒體課件突破教學重難點,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引導學生掌握數學規律,從而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彭彩蓉.讓學生暢享課堂之樂:淺談小學數學多媒體課件設計的價值取向[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