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5:38
序論:在您撰寫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研究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
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專攻心理學的岳曉東博士提出心理健康與咨詢中的“灰色區”概念,認為心理正常的“白色”和心理不正常的“黑色”之間存在一個“灰色區”,且世間很多人都散落在這一“灰色”區域內,表現為心理不平衡、情緒障礙、焦慮心理和變態人格等。成教大學生是一個構成復雜的群體,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不適。
1.破繭成蝶的學習心理和得過且過的混文憑心理相互影響。成教大學生生源復雜,有的是為圓大學夢的成年人,有一些是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繼續深造的“專升本”學生,還有一部分是追求“一專多能”的第二學歷的學生。他們大多內心深處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渴望自己的價值能夠得到社會的承認。當然,成教大學生中也有部分人存在得過且過的混文憑心理。這部分人學習無動力,有的是奉父母之命不得不學習;有的是為了尋找出路和謀求職業,才不得不選擇成人教育這條出路。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行為自由散漫,缺課逃課現象相當普遍,考試舞弊現象泛濫,對學校的認同感不強??傊?,“學”與“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學生中體現得十分明顯。
2.歸屬感差,自卑心理重。社會心理學家菲斯汀格指出,一個人對自己的價值,是通過與他人的能力和條件的比較而實現的。心理學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就是自我評價的一面鏡子。與普通大學生相比,成人大學生總覺得低人一等,自我價值否定性傾向明顯。首先,成人大學生或者是“老大不小”上大學缺乏年齡優勢,或者是高考失利,失敗的陰影總是籠罩心頭,接受成人教育只不過是無緣普通教育之后的無奈選擇。其次,“成教大學生不如正規大學生、成人教育文憑不如正規文憑含金量高”的社會輿論消極影響也容易使成教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學校對普通大學生和成人大學生實行兩條線管理,用人單位對成人教育畢業生則另眼相看。一些學生在這種觀念影響下長期壓抑自己,“危機感”強烈,很難在家庭、學校、社會找到歸屬感,容易產生的偏激情緒,甚至產生心理障礙或心理問題。
3.學習、生活、工作壓力大,焦慮、恐懼時有發生。成教大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不扎實,入學門檻相對較低,在校學習時間短。2007年,教育部發文,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計劃編制過程中,要體現成人高等教育為在職從業人員服務、以業余學習為主的特點,盡可能減小全日制脫產學習的在校生規模。但是,成教大學生啃的卻是普通本、專科生教材,學習任務重,學習難度大,心理壓力可想而知。一些成人大學生肩負著更多的家庭、社會、工作的責任,工作、生活、學習的多個角色甚至是多種壓力使他們更容易產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學生同樣面臨著交友、戀愛、婚姻的選擇,面臨經濟拮據的窘境,遭遇價值觀念的沖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
成教大學生比普通大學生要面對更多的學習、就業困難,遭遇更多的挫折與失敗的考驗,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如果調整不當,極易產生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然而,一些普通高校對成人教育認識不夠,投入精力明顯不足,對成人大學生心理健康關注程度普遍偏低。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成教大學生學習任務重,學習時間短,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一些人認為專業教學是硬道理,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則可有可無,于是,心理健康教育無法納入課程體系,而是以一些板報、標語的宣傳替代了事。個別高校在成教大學生中也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課時少得可憐,教師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論傳授和簡單的心理測試,根本無法進行系統的心理素質訓練,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性與可操作性特點也無從體現,“通過師生共同參與,引起學生相應的心理體驗,達到促進心理健康的目的”當然很難達到。
2.心理咨詢邊緣化。一般高校都設有心理咨詢室,但成教大學生很難享受這些資源,因為成教大學生的面授時間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或節假日,而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在這些時間不開放,各高校函授站(點)則沒有條件設立心理咨詢機構。理論界對成教大學生心理咨詢的研究邊緣化。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詢的理論成果不少,但這些研究主要是針對高校普通大學生而言的,專門關注成教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幾乎沒有。筆者通過中國知網檢索文獻標題為《成人教育心理咨詢》學術論文,檢索時間是1987~2008年,沒有任何相關記錄;再檢索標題為《成人心理咨詢》的內容,結果只查到2條相關記錄。盡管很多成人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年齡相仿,但經歷不同,學習環境不一樣,甚至前途也會有很多差別,因此心理反映和心理咨詢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咨詢的方法恐怕收效不會明顯。
3.日常管理程序化。當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實行二級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學院或繼續教育學院主要負責招生、學籍、教學計劃制訂、教學站(點)審核等工作,各院(系)主要負責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安排、學員的日常管理,其他相關部門負責后勤、黨團等工作,分工協作是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特點。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經常碰到的是分工容易協作難的尷尬局面。一些高校的教務、黨、團、學工部門很少參與成人教育管理,教師往往臨時聘請,沒有專職的學生工作隊伍,學生中黨團組織不健全,計財部門只管收費,后勤部門會因宿舍緊張而安排成教大學生臨時租住在校外,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當然難覓成教大學生的蹤影,成教大學生似乎總是高校的一個匆匆過客。這主要是因為一些人認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產業,成人教育只是學校創收以改善教學條件的手段;或者認為成教大學生有工作單位的關心,學校不應過多操心。于是,報到繳費上課—考試畢業成了成人大學生活的全部流程,程序化的管理非但無法撫平成教大學生昔日的失落感,而且由于與普通大學生相比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至由于這種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棄。
三
成人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因此,高校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關注成教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幫助他們調整心理不適,化解心理矛盾,排解心理壓力,預防心理疾病。
1.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構建心理健康的平臺。“所謂‘教書育人’,‘育人’是目的,‘教書’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須‘育心’。這樣看來,教育教學過程應該是個‘育心’的過程,即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1]。對于成教大學生而言,“育心”的工作顯得艱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專門的成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針對性強的教材,成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舉步維艱。因此,根據成教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編寫出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是當務之急。第二,迫切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能走入成教大學生的課堂,保證課時,注重實效。該課程一方面為成教學生提供關于心理衛生與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結合成教大學生的具體情況,通過心理測量、角色扮演、行為矯正等方法,進行必要的心理素質訓練,達到促進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各科教師應善于發現并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教育的具體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2.利用網絡心理咨詢,關注成教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問題。網絡心理咨詢是在吸取傳統心理咨詢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借助現代網絡技術,通過在線即時服務、BBS論壇、E-mail郵件等形式進行的心理咨詢。網絡心理咨詢具有開放性,成教大學生不會因為時空的限制而吃“閉門羹”;網絡具有隱蔽性,來詢者可以逃脫熟人的眼光,傾訴平時難以啟齒的問題,釋放心中的壓抑、苦悶,在咨詢人員的幫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礙。隨著現代遠程教育的興起,網絡成了成教大學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當然也應做到網上。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聽說過網絡心理咨詢”的不到被調查者的15%,一些學生錯誤地將網絡心理咨詢等同于網絡聊天。在了解了網絡心理咨詢的相關情況后,近40%的學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幫助的需要會考慮網絡心理咨詢”,但他們對于咨詢的效果表示“沒有明確把握,試試看再說”。這說明相對于傳統心理咨詢而言,網絡心理咨詢的諸多優點使它更容易為成教大學生所接受,因此,對于這一全新的事物,我們一方面要適當宣傳,避免誤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強心理咨詢網站的維護和管理,咨詢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利用網絡這一平臺達到“助人自助,化痛為通”的目的。
3.實施人本化的管理。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學校的各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協作精神,像對待普通大學生一樣關心和愛護成教學生。如財務部門體諒部分學生的經濟困難,在當前成教大學生無法享受國家助學貸款的情況下緩收或減免特困學生的學費;任課教師注重與學生的課后交流,學生輔導員經常深入學生當中;就業部門嘗試為成教大學生構筑就業的平臺,用真摯的愛心和無私奉獻精神為學生排憂解難,撫平他們的自卑感,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學工部和團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學生的班級管理制度,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組織成教大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同時可將校園文化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使他們在積極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中陶冶情操,發揮特長,展現自我,樹立自信,克服自卑,優化心境,讓成教大學生學會“用勇氣去改變一切可以改變的,用平靜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變的,用理智去區分可以改變與不可以改變的”[2],成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 素質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存在問題 對策研究
如今,社會各界都開始重視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但是有關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解決辦法并沒有真正起到應有的作用,由于學生心理健康缺陷引發的犯罪、自殺、危害家庭及危害他人與社會的現象仍然頻繁發生,因此一定要建立有關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綜合教育體系。全面、成熟及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還在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同時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另外,在某種程度上還加快了社會主義文明建設步伐。本文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與對策進行詳細的分析與研究。
1.我國當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趨勢
根據國內心理學和教育工作者的專業調查研究表明,目前我國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存在心理問題,在校學生作為涉世不深、經驗不足的年輕人不僅存在與學業有關的問題,在社會適應和人際交往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學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體現為成長中的困惑,這是由學生矛盾的心理特點決定的,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不僅與校園環境、社會環境及家庭環境有關,個人因素也是導致心理障礙的主要因素。
對于絕大多數新生來講,在面臨新的環境和新的生活時,出現適應方面的心理問題是不可避免的,離開父母和熟悉的環境面對新的生活和學習時,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壓力和心理上的不適感。這時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為對生活環境的適應、角色轉化的適應及對學習的適應。
由于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的轉變,學生一旦不能及時改變學習方法和學習模式適應全新的學習生活,就會產生有關學習方面的心理問題。更有一部分學習目的及學習動機不明確的學生由于不能正常地學習,引起行為混亂進而引發心理疾病,因此學習方面的心理問題是阻礙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主要原因。
另外,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問題是學生中常見的問題,由于學生并沒有完全步入社會,因此學生為人處世時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經常會引發矛盾和沖突,人際交往經驗和技巧是學生缺乏的,再加上情緒及個性因素的影響,交往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困難和不適感。這些人際關系嚴重失調及人際交往受阻的現象會使學生產生焦慮的心理問題,進而影響學生健康成長。
由于學生自控能力不強,不能良好地控制自身情緒,在生活和學習方面遇到問題時容易造成情緒波動,情感兩極性及矛盾性的特點會導致學生產生各種負面情緒,缺乏決斷能力的學生群體對社會沒有良好的認知能力,認知能力的偏差導致學生不能客觀地對事物做出準確的評判,意志力的薄弱導致不能抵抗外界因素的負面影響。
最后是有關學生個性方面的心理問題,考場上的不順及老師的批評都會使學生產生消極情緒,進而形成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礙。
2.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策及教育體系的構建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關乎國家未來人才質量問題,不容樂觀的是,通過多年教育實踐,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心理問題,因此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當今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說有針對性地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綜合體系及探索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下面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進行詳細闡述。
第一,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觀念,作為素質教育有機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和載體,是一種超前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施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要高效率地貫徹落實到學校教育的各方面。
第二,建立健全保障心理健康的服務體系,在全面深化素質教育的同時滿足學生心理狀況的需要,另外健全保障心理健康的服務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還是對學生極端行為的一種心理學反思??偠灾?,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僅關系學生的成才成長,還關系學生的全面發展,最重要的是關系校園及社會的和諧安定,因此保障學生心理健康是學校必須完成的工作。
第三,學校要建立全員參與機制,只有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創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教育工作者的行為對學生心理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學校要采取一定措施幫助教育工作者給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識和觀念,這種有意識地將心理健康教育原則滲透到教育活動中的行為才是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最有效途徑。
3.結語
知識經濟時代使得我國社會發展迅速,也使得各種競爭激烈起來,因此,健康的心理是當今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學生在提高身體素質、社會文化素質及思想道德品質的同時還要鍛煉自身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因此只有心理健康得到良好發展,學生的成長才有十足的動力。心理健康是學生人格健全及全面發展的重要標志,良好的生存環境及人們良好的生存感覺和體驗是基礎,身心健康的和諧發展是人類生活的真正目的同時是社會發展的目的,總而言之,有關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大學生心理問題所引發的校園問題和社會問題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問題干預已經成為高校工作的一項很重要的任務。通過實際調查,文章闡述了對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的看法,并對針對高校心理咨詢目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
大學生;高校;心理健康
當前大學生群體主要是’95后,這一代大學生是自我、活躍、個性鮮明的一代,具有創造力、創新力,是可以改變和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一代。但是,同時也是因為這一代大學生所處的社會現狀導致他們存在各式各樣的心理問題。
一、心理健康調查
(一)心理健康調查結果
筆者對5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調查,報告顯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于人際交往、學業問題、就業壓力、情感問題和對大學環境的不適應。其中有8%的同學經常有心理問題,60%的同學偶爾有心理問題,剩下的部分同學并沒有想過此類問題。就存在心理問題的同學多久去一次心理咨詢中心,只有0.8%的同學每周去一次,8%的同學一個月去一次,9%的同學一個學期去一次,82.2%的同學從來不去。就目前大學生對生活滿意程度,只有1%的同學滿意,有58%的同學基本滿意,41%的同學不滿意。
(二)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目前,我國很多大學已設立了心理咨詢室,但是卻流于形式。很多大學的心理咨詢機構除了開展一些基本的心理普測,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外并沒有實質性地改善學生的心理問題。同時,我國各高校的心理咨詢室并未設有專業心理咨詢師,大多數老師不具備專業知識且缺少實戰經驗,因此,目前高校的心理咨詢室對改善學生心理問題并無成效。
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原生家庭的因素
一個人成長的原生家庭對其自身性格的形成和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往往是從家庭教育、父母的言談舉止開始的。很多人幼年時期的心理創傷,在成年后仍然很難抹去。因此,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父母關系對學生健康性格和心理的形成都起著關鍵性的作用。1.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學生性格形成的決定性因素。溫暖、寬容的家庭環境和良好的家庭關系,對學生健康性格的形成具有促進作用。相反,各方面要求嚴苛和父母子女關系界限明顯的家庭關系,會造成學生孤僻的性格,并對學生的社會適應性造成阻礙作用。過分溺愛和保護孩子的家庭環境,則會影響學生獨立性的發展,形成依賴的性格。2.父母關系。學生的心理問題常常受到父母關系的影響,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目前的’95后中有超過10%的學生家庭父母離異,有2%的學生父母存在家庭暴力,3%的學生父親存在出軌現象,15%的學生父母有慢性爭吵,其中還有學生的父親犯罪入獄等。而這些父母之間的關系對學生的性格和心理都產生著巨大影響。有的學生因父親或者母親出軌而不相信愛情,排斥異性甚至戀上同性;有的學生因為父母離異導致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有的學生因為家庭暴力導致自己也存在著暴力傾向。從筆者的調查來看,父母關系對學生的性格形成起著關鍵性作用。
(二)人際關系和情感因素
1.人際關系。目前,多數大學生屬于異地就讀,需要入住集體宿舍,要學會適應每個舍友的生活習慣、性格脾性等。而大多’95后學生是獨生子女,因為父母的溺愛,從小養成了自私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難免將家庭中的自我優越感帶到集體生活當中,引發宿舍矛盾,導致自己被孤立、被排擠,之后部分學生出現孤僻、自閉、社交恐懼等問題,這都導致學生的人際交往出現了很大問題。2.情感因素。心理調查報告的結果顯示,大學生的情感問題是導致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對大學生而言,他們存在自身生理成熟,情感上渴望與異性接觸的特征,因此,大學是男女生戀愛的高峰期,但生理和心理的不協調發展導致他們在與異性接觸的過程中缺乏正確的處理方式。同時由于大學生自我心理承受能力不足,部分學生在感情受挫后,自尊心和自信心極易受到打擊,甚至表現出意志消沉、自暴自棄、糾纏不休的現象,最終導致情緒不穩、行為異常,往往對他人和自身造成傷害。
(三)就業壓力因素
就目前中國社會的現狀而言,就業形勢嚴峻。而對于大學生特別是大四學生來講,亟待解決的就是就業問題。部分學生選擇繼續深造讀書,積極投入到考研大軍當中;部分學生的父母直接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但是仍有部分學生存在就業難的問題,尤其是家庭條件差的學生,面對較大的就業壓力和嚴峻的就業形勢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導致心理問題產生。
三、改善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方法
(一)建立心理危機預警機制
首先,各個高校應當對每屆新生進行心理測試和排查,建立重點關注學生心理檔案,及時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并定期對學生的情況進行記錄備案。其次,確立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心理危機應急系統,建立由校、院、專業、班級組成的危機管理模式。一級危機管理隊伍由校領導、學生處、保衛處、校心理咨詢中心組成,主要對心理危機事件及時做出決策;二級危機管理隊伍由各個學院的黨總支書記、團總支書記、輔導員組成,這是高校危機管理的主要機構,也是處理心理危機事件的關鍵;三級危機管理隊伍主要是由各班班干部、學生黨員、心理委員組成,是二級危機管理隊伍的組成部分,及時報告學生中間的心理問題。各級隊伍之間要保持信息暢通,當大學生發生心理危機事件時,能夠快速啟動應急系統,及時處理好學生的心理危機事件,避免事件擴大。
(二)建立心理咨詢機構
建立心理咨詢中心,對于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其健康成長,營造輕松的校園環境具有重要意義。1.提高心理咨詢機構的專業化水平。心理咨詢是矯治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一條有效途徑。它強調的是咨詢工作的專業性,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醫師擔任心理咨詢員,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情感、交友、擇業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困惑。目前,各高校都設立有心理咨詢室,但是心理咨詢室的教師大多都是半路出家,甚至于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現和疏導全由輔導員擔任,這給學生的心理問題的解決帶來隱患,因此,當務之急是各高校應提高本校的心理咨詢機構的專業化水平,保證心理咨詢的高效開展。2.心理咨詢常態化。中國高校心理咨詢仍處于一種較為隱秘的狀態,雖然目前很多學校設立有心理咨詢機構,但是大多數處于閑置狀態,甚至有時候學生去了心理咨詢室也三緘其口。相反,國外高校的心理咨詢卻更加常態化。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心理咨詢專家專門在學生宿舍設點接待學生,打破心理咨詢的神秘感;哈佛大學在學生宿舍駐派心理健康教師,專門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心理問題;紐約大學也在學生宿舍派駐了心理健康顧問,這些都使得心理咨詢更加常態化。筆者認為,我國各高校也可以借鑒外國經驗,在學生宿舍駐派專門的心理咨詢師,一方面讓學生深入了解心理咨詢,排除心理障礙;另一方面也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心理問題,避免延誤治療時間。
(三)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筆者認為,高校除了日常的心理咨詢外,應當經常性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活動作為輔助,如舉辦心理健康論壇、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心理健康講座等活動,同時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活動的宣傳力度,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得那些存在一些小的心理問題又礙于顏面的同學找到一個適合自己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方式和方法。
四、結語
對于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和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高校要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同時,為了讓大學生能夠有效地調控、管理自己的情緒和意志,高校要為大學生提供進行心理疏導的平臺,避免大學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這樣才能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梅國英.歐美國家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我們的啟示[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報,2005(9):18-20.
[2]施福新.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J].常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7(4):64.
[3]曾慶娣.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研究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2006(12):52-55.
[4]房東波.美國大學生的自殺現象及其防范措施[J].世界教育信息,2006(8):36.
[5]李俊生,多俊崗.大學生安全教育[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4.
關鍵詞:單親學生 心理問題 心理疏導
一、單親小學生數量日趨增多
日前,筆者對所在小學進行了調查發現,單親家庭學生的數量占全校學生數的比例為12.2%,這一數字較2000年初有了大幅的提高,單親家庭子女日益增多,隨之引起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和教育問題,2007年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對100名少年犯的抽樣調查顯示,有近 60%的少年犯來自于離異家庭,目前這一趨勢有增無減。這也引起心理學家、教育家、社會學家、犯罪學家極大的憂患。這個問題的研究,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有研究顯示,單親學生存在較多心理健康危險因素,是潛在的心理、行為障礙高危人群,值得醫生、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重視,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理解,及時疏導、干預,以防止出現嚴重心理問題。
二、單親家庭學生心理問題分析
1.家庭生活引起自卑心理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極其重要,是支撐孩子幼小世界的全部,處在單親家庭的孩子自然沒有這份優越感,這種失望是十分深刻的,難以言表的。由于世俗的偏見,認為沒有母愛或者父愛的孩子是沒有教養的孩子,如果孩子們鬧別扭,會更覺得自己是如此勢單力薄。這類自卑感強的學生表現為沉默寡言,他們從不談起甚至回避雙親的事,對任何人 (包括班主任和科任老師)都刻意保守著這個秘密。這類學生有的原本有美好而遠大的理想,有的甚至一度爭氣想要改變環境,但自卑的心理影響了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揮。這是最為隱潛和較難克服的心理癥狀。
2.親情缺失導致的心理孤獨
單父及單母家庭子女都較少地體驗到其單親父親及母親的情感溫暖和理解,并主要存在父母離異家庭中。有研究表明,離婚家庭中學生顯示隨父生活者更少地體驗到溫暖,而隨母親生活者與雙親者 差別。單親孩子,特別是生活在重組家庭里的孩子,由于父親 (母親)的粗心或與繼父母之間的隔閡,他們的親情交流受到限制,覺得自己在家庭中是多余的人,自然而然就產生孤獨感。他們行為上表現出離群,不大方,不主動接近別人和參與集體活動,覺得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獨處。
3.家庭責任感缺失導致的學習目標不明確
單親家庭學生與完整家庭學生“對家庭生活的感受”的調查顯示,認為家庭生活感受良好的,完整家庭的子女占92%,而單親家庭的子女僅為8%。單親家庭的孩子對家庭缺乏溫暖感和責任感,由此影響了社會責任感的形成。他們學習目標不明確,對自身的發展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另外,單親家庭學生往往因住所多次遷徙、家庭人際環境出現變化而影響情緒及學習注意力的集中。
三、單親小學生的教育疏導
1.積極調查,積極干預,心理疏導
利用好家訪的機會,充分掌握單親學生基本情況,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同時要設法取得家長或者監護人的信任和配合,以減輕老師工作的難度。這是有一定難度的工作,學校在領導和協調上需要統籌,讓家訪成為一種制度化的教育行為,也要給予老師充分的信任和責任要求。
有條件的學??沙闪iT的心理輔導室,針對有心理問題的單親學生,心理咨詢室更能發揮作用。而且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定期舉辦專題講座,也應該是小學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自身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與特點,而且對于幫助他們縮短心理適應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識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針對單親家庭學生,也可以建立相應的輔導專題講座。同時,對每一位老師來說,心理教育都應當融入自己的課堂教學和教學思想當中來。
2.多平臺,多方式,多溝通
利用好家長學校的平臺,積極干預家長對孩子的關心,讓親情在還在的成長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也可以建立特殊學生檔案,聯系家長參加家長學校,并定期舉辦家長座談會,讓家長懂得幫助孩子調適學習心理,并能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變化。還可以利用網絡保持與家長的聯系,在網上一起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與家長共成長。
在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中滲透心理教育。學校、班集體定期、不定期舉行的各項活動,促使這類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班主任可采用成立課外學習小組的形式,幫助他們學習功課,以提高成績來增加他們的自信心。這樣既可明確人生目標,又可逐步消除孤獨感。另外,要引導他們多看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書籍以及相應影視片,以激發他們自我教育的動力。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評價客觀事物,討論文學作品,認識自我形象,提高自我評價的能力,通過外部因素和自我調節,使他們盡快走出迷茫的境地。
總之,單親家庭兒童具有孤僻、不關心他人、不近人情、不友好、倔強,攻擊性高,自卑、內向,焦慮、郁郁不樂及較強的情緒陛傾向,心理發育不成熟的個性特點;學習成績差于核心家庭兒童?,F實生活中顯示,離異家庭兒童的犯罪率明顯高于健全家庭。為了兒童健康成長,家長要相互體諒,以寬容之心接納對方,盡量避免對子女個性、學習成績的不良影響;同時,學校和社會也要伸出友愛之手,共同關心單親兒童的心理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夢娟.中國高離婚率調查[J].政府法制,2008,(14):34-35.
關鍵詞:學前;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調查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海南省某高職院校2014級學前專業全體學生為總體,從中選取參加體育課的153名女生作為樣本,對其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方面各項指標特征進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及統計法。首先通過查閱近幾年國內有關心理健康的文獻資料,建立心理健康測試的基本概念,了解海南高校學生基本的心理健康狀況。在學期末課堂教學中,組織相關班級學生,在自愿和接受指導的基礎上進行癥狀自評SCL-90問卷、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系問卷填寫,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狀況。累計發放問卷459份,回收459份,有效453份,有效率98.7%。此外,在體育課休息時間或課后,與學生就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非正式座談,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可能存在的疑問。最后,對獲取的數據,根據體育測量與評價理論進一步量化,并通過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統計分析主要采用單樣本t檢驗法進行均數檢驗。
2、研究結果
2.1、學前專業學生心理健康情況
(1)學前專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情況。從調查情況來看,總癥狀指數檢出患有嚴重癥狀學生有2%,比較嚴重癥狀學生占到總調查人數的三分之一;陽性癥狀均分檢出嚴重癥狀學生有7%,有80%以上學生陽性癥狀均分呈現比較嚴重的情況;在90個項目中,人均篩選出陽性項目數34項。經調查有1/3學生被檢出心理狀況處于亞健康的情況。(2)學前專業學生SCL-90各因子得分統計分析。從因子得分檢出情況來看,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恐怖、焦慮、敵對等因子比較嚴重情況的檢出率較高,均接近或遠超過20%。另有少部分學生在偏執和精神病性方面存有一定癥狀。說明該群體學生在適應外部環境、人際交往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并無法正確處理,進而產生焦慮和恐懼心理,轉而產生暴躁脾氣和對抗心理等不良情緒。(3)學前專業學生SCL-90測驗結果與全國常模比較分析。通過進一步與全國常模比較,發現被調查人群與常模間在多個因子上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如表1所示:在軀體化方面,被調查人群與全國大學生常模間存在特別顯著性差異,身體狀況比較健康。在強迫癥狀方面,被調查人群明顯高于全國青年和成人常模,但卻低于全國大學生常模。在人際關系、抑郁方面,被調查人群明顯低于全國青年和大學生常模。在焦慮癥狀方面,被調查人群明顯高于全國青年和成人常模,卻低于全國大學生常模。在敵對性方面,明顯低于全國大學生常模。在恐怖方面,明顯高于三個全國常模。在偏執、精神病性方面,明顯低于全國大學生常模。總之,被調查人群在多個因子上表現為低于全國大學生常模水平,卻高于全國青年常模,表現出明顯癥狀。說明被調查群體作為入校新生,在環境改變后表現出一系列內在的不適應性,但整體心理不良癥狀狀態要低于全國大學生水平。
2.2、學前專業學生人際關系與社會適應能力調查分析
人際關系方面。調查發現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學生人際關系處于嚴重困擾狀態或嚴重心理障礙,近40%的學生人際關系處于比較嚴重的困擾狀態,只有不到一半的學生人際關系狀態處于一般或良好以上。該群體學生均為新生,其在初入學階段人際關系總體狀況堪憂。具體發現該群體學生在交談、交際上問題較多。其中7%的學生不善交談,36%的學生表現一般,自我陳述可能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但還不夠條理,只有不到60%的學生能夠恰當的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交際方面與交談情況類似,近45%的學生可能在社交活動或交游方面存在困擾,在陌生的環境下表現拘謹或緊張。在待人接物上,大多數學生待人接物方面表現出尊重別人、承擔責任和真誠,另有不到1/5的學生面對不同人物表現態度不同,體現世故或圓滑。在和異往上,只有3%的學生表現出嚴重困擾,對異性表現出思慕或排斥;有近40%學生困擾表現一般,既對異性同學交往表現積極、愉快,又存在某種顧慮和心理負擔,有時不知所措。只有近60%的學生在異往中表現大方、自然。社會適應狀況方面。經調查,發現該群體女生整體社會適應能力表現較差,近90%學生總得分結果為較差或差,只有1/10稍多的學生表現出對新環境的逐步適應或能夠適應。
3、討論
被調查學生中近1/3女生出現亞健康狀態,在強迫癥狀、恐怖、焦慮、敵對等社會適應因素方面存在嚴重問題,普遍高于全國青年和成人常模水平。但與全國大學生(常模)比較,癥狀表現較輕,僅恐怖因子得分較高。在人際關系方面,被調查群體女生總體表現較差,處于一般或良好以上狀態的學生不到一半。主要集中在交談、交際方面出現問題較多。社會適應能力方面整個群體水平較低,調查發現接近90%的學生得分較差。作為高職新生,在入學后由于面臨陌生環境和復雜的人際關系,表現出明顯的不適應性。學校管理部門和任課教師應對學生加強入學教育和心理疏導,幫助她們從思想上盡快適應新的環境,減輕環境不適帶來的生活和學習壓力。據調查研究,經常參與體育鍛煉可以很好的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針對人際、抑郁、焦慮等因子水平較高者。因此在校園生活方面,應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學生社團,以及參加各類文體競賽活動,以豐富其在校生活,促進同學間的溝通和友誼。對心理篩查情況嚴重的學生,要進一步核實,進而實行專門的一對一心理輔導,以減輕其癥狀,使其心理狀態恢復正常。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網.[EB/OL](2014-04-29)[2015-04-27].
[2]孫慶祝,郝文亭,洪峰.體育測量與評價(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唐桂梅.某高職學院新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對策[J].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5(3).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社會環境
隨著我國醫療條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改善,傳統意義上影響兒童健康的主要原因――身體疾病,已經不斷弱化,軀體疾病問題已經不再是兒童身體健康的主要問題,相反,心理健康問題卻逐漸成為兒童身體健康的主要問題。
一、當前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
1.學習方面
小學生在學習上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學習興趣減退、厭學、焦慮與自我疲勞。學習興趣的減退主要表現為:學習動機扭曲,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缺乏積極性,對待上課和作業態度被動,長此以往造成對學習厭惡、脾氣暴躁、嚴重厭學。厭學情緒的出現,與孩子承擔過多的學習負擔有著密切聯系。例如,許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不顧學生實際情況讓其參加舞蹈、音樂、外語等一系列課外培訓,使得孩子承擔過多的學習壓力,導致孩子對學習出現厭惡情緒;一部分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由于學習基礎較差,上
課聽不懂,又面臨老師和家長的壓力,所以內心極易出現焦慮、情緒緊張以及精神不振等一系列不良反應,更甚者記憶力減退,注
意力難以集中,身心疲勞,進而導致學習效率的低下。
2.社交方面
小學生在社交方面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不愿和不懂和他人交往。在本論文課題研究以及平時教學中,筆者發現存在這樣一種學生,他們中的一些學習成績不差,但是在學習中,他們往往獨來獨往,很少和周圍同學之間有互動,通常不和其他的孩子在一起玩。在老師課堂上提問時從來不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即使是被點名回答,通常也是默默不語,這類學生就是不愿和他人交往的典型。當前的小學生基本上都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從小享受著來自父母、爺爺奶奶等的關心和寵愛,一個個過著小公主、小少爺的生活,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不去在乎別人的感受,而在進入學校以后,這種性格就會使得他們在與同學交往時產生各種矛盾,難以建立融洽的同學友誼。
3.學生自我心理方面
小學生心理問題在自我心理方面主要表現為學生自我心理失調與心理障礙。心理失調主要表現為:(1)情緒波動,易激怒;
(2)任性和嫉妒;(3)自卑與多疑。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抑郁、焦慮、恐怖、強迫以及歇斯底里五個方面。有學者根據華東師范大學周步成教授等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對96個學生進行了心理健康問題調查,根據問卷結果的分析得出下表結論:
從該表我們不難看出,較大比例的小學生心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二、對策分析
1.學校方面
首先,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過扎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心理健康。因此,學校要注重心理教師的引進和培訓,確保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有人才支撐。其次,要變更教育方法,注重家校溝通。在教育過程中老師要注重與家長溝通,提高工作的有效性。例如,在二年級的第一個學期,我曾經把我班的一個同學小俊(化名)單獨留下來為他補課,由于他寫作業較慢,花了很長時間才把作業寫完,剛好他媽媽來接他,于是我把他當天的情況告訴他媽,叫他媽回家以后要監督他抓緊時間學習,小俊媽媽答應我的要求后告訴我:小俊患有抽動癥,可能是學習緊張的原因,最近有些厲害。有的時候即使是大人說話大聲點他也會顯得很害怕。聽了她的話以后,在平時上課中我發現當我批評別人時,小俊也會表現出緊張,出現摳手、舌頭舔牙、不知所措等現象。鑒于這種情況,我調整了對小俊的學習要求并且對他給予了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在與他父母的通力配合下,小俊的這一問題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提高。
2.社會環境方面
教育是一個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系統工程,需要各個環節的全力配合。在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社會要為其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例如:對于那些會對孩子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場所,應該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禁止未成年人進入;而對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弟,社區以及鄰居等要給予關愛和幫助,幫助其健康成長。
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隨著我國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和社會發展不斷加速而出現的一個新的教育課題。當前條件下,一線心理教育工作者是推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的主要力量。
參考文獻:
[1]汪霞.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及教育問題的思考[U].中國教 育學刊,1988(3).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問題; 身心健康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10-140-001
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顯著,為了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一、心理健康問題的概念和標準
由于國內外學者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研究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不一樣,有關心理健康的涵義迄今為止都沒有統一的意見。早在1949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之時公布的章程就已經指出:“健康不只是沒有身體上的疾病和虛弱狀態,而是軀體、心理和社會適應都應處于完整狀態。”1989年,WHO又進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提出了健康應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郁景祖,1995)。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的王極盛同志《在青年心理學》中提出了青年健康5條標準和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做的3項新規定,結合目前我國大學生的狀況,提出了判斷大學生心理健康必須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仔細觀察對比:①是否有滿意的心境和正常的學習態度。②有無和諧的人際關系。③能否客觀公正地審視評價自己。④有沒有完整的人格。⑤個人能否與社會協調一致。⑥個人的心理特點是否符合相應的年齡特征。
二、當代大學生在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
西安文理學院的李建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中總結了當代大學生在心理素質方面存在的問題。1.環境適應能力差。2.情緒不夠穩定,人生態度不夠樂觀。3.意志力脆弱。
李金庫在《大學生心理健康和危機應對模式探索》中總結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危機情勢。大學生從中學進入大學,環境的突變,一下子從他律環境進入到沒有監督的需要自律的環境,很多學生由于無法適應和產生各種心理問題。他概括有四種心理問題,人際交往障礙、生活沒有目標,缺乏動力,戀愛缺乏責任感,性意識淡薄和就業困惑。
調查分析顯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呈現出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現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比十年前翻了一番,范圍從以前的??粕屠溟T專業,擴展到現在的專科生、高職生、本科生、研究生中。幾年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學習效果不好、成績差,精神萎靡不振,坐立不安,現在已發展到縱情發泄,違法亂紀,甚至出現輕生或殺人的惡性事件。
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影響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會環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互聯網因素等客觀因素和個人主觀因素是引起大學生心理異常的主要因素。
1.所有研究者都認為社會環境因素是引起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陳杰峰認為社會責任的壓力,競爭的壓力,就業的壓力,現代社會不斷加快節奏所帶來的壓力是許多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根源。
2.家庭因素也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齊平等人認為中國父母包辦式的教養方式使孩子缺乏獨立的意識和自主的能力,一旦進入到大學這種相對寬松和自由的環境, 他們就感到困惑、迷茫。李志國認為父母關系不良、緊張或沖突, 孩子在人際關系中往往表現出自私、敵視等心理和道德方面的欠缺。
3.學校因素對大學生心理狀態有著更直接更深刻的影響。齊平等人指出,我國的教育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心理素質的培養,再加上學校心理咨詢機構設置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
4.網絡成為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一個新途徑。官捷認為, 當代部分大學生患上網絡成癮癥, 整天沉湎于虛擬世界,喪失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嚴重的可能導致人格分裂。
5.大學生自身是心理問題的主觀因素。宋志英認為大學生正值青年中期,其生理早熟和心理滯后之間的矛盾會導致需要愛和理解愛、需求與滿足之間的偏差和矛盾,一旦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緩解和調適,就可能引起心理失衡。
四、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對于預防和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 研究者們提出以下一些觀點:中國石油大學的王薇提出了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對策。第一,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師資隊伍建設。高等學校應該積極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積極開展心理健康講座,還要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進程。第二,轉變心理健康教育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滲透到高等學校的各項日常工作中去,全面滲透、全方位的推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
孫曉莉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與分析》中更強調大學生自我調適。1.常常鼓勵自己。2.情緒發泄。例如,和親友、朋友訴說?;蛘叽罂蕖⒊?、做體力勞動,在狂野上大叫等等都能發泄自己的情緒,排解憂郁的沉積。3.發展興趣。通過唱歌、繪畫、跳舞、體育運動,都可以培養一種樂觀的品質,敢于面對的精神,對心理健康大有好處。4.學會處事技巧。5.學會放松自己。
李建在《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中除了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和心理咨詢之外,還提出了一些比較新穎的對策。他強調學生的自助與互助,心理素質的提高需要自我持之以恒的訓練。針對新辦專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班主任、輔導員和專業老師在新設專業的學生入學后應當深入到學生中,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實際困難和思想動向并及時疏導,突出對新專業新生的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楊江水.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1(10):35-39
[2]黃艷娥.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J]湖南社會科學.2005(2):17-20
[3]李建.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對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0(20):14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