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4 16:25:25
序論:在您撰寫中學教育指導思想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中學體育教學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方面
中學體育教學中,“錦標主義”和“應試教育”占有非常打的比重,很多體育教師只注重業余競賽運動和體育尖子生的運動訓練,也有很多學校領導將學生的體育成績納入對學校體育工作進行評價的指標,但是卻在一定程度上對全面培養學生的心理與身體素質造成了忽視,使學校體育教學工作陷入了很大誤區。雖然我國的《體育教學大綱》已經明確指出要進行終身體育學習的教學主張,然而,在具體中學體育實踐中,卻不能將這種體育教學理念進行全面貫徹與轉化。
2.體育教學內容方面
現階段,中學體育教學項目存在非常嚴重的重復性,其中占據教學統治地位的是競技類運動,枯燥無味的技術動作與模式成為主要的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此外,由于設施條件及其它原因的局限性,使的很多為學生所喜歡的閑暇娛樂項目和具有現代化的體育項目等無法進入體育課堂,導致很多中學生出現所學體育內容和在社會中所進行的體育項目嚴重脫節的現象。
3.教學手段與方法方面
相關體育調查發展,很多體育老師都不夠重視調動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他們仍然停留在強制命令式和灌填式的體育教學階段,對教師中心過于強調,而造成了在體育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忽視。此外,在進行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法令,學生被迫遵守,身順心違”的情況隨處可見。還有的學校推出“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體育學習中學生本身的差異性[2]。以一種教學模式來應對千人的體育教學現象非常多,還有的學校直接對學生進行“放羊式”體育教學。
4.體育教師的嚴重匱乏
由于很多學校不足的體育教師配置,導致體育老師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工作比較繁重,這種現象不僅影響到了體育老師上體育課的質量,而且還會因為體育老師經驗不足而不能讓學生正常的進行課外活動,像:根據學生的特長進行足球、籃球、田徑以及乒乓球等活動訓練隊的組件無法正常開展,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二.中學體育教學具體策略
1.對體育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安排
中學體育老師在對體育教學課程進行安排時,避免一味的根據體育大綱中的模式進行體育教學。由于學校的運動場地與體育器材比較有限,而且場地設施與器材設備也不是特別完備,所以體育教學的具體內容不能根據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方式來進行體育教學。將這些種種客觀因素都考慮在內,根據學校教學大綱中突出的具體要求,并與學校體育教學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結合,對學校運動場地與體育器材進行合理利用,以此來安排中學生的具體體育教學內容。此外,還可以依照各個地方的具體特色,像民族特點和生活習慣等,開設一些民族性的、學生比較感興趣的體育項目。民族體育教學的開展能夠使學生學習體育課程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確保其能夠自覺的進行體育鍛煉,這樣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老師就不用浪費時間去想方設法的調動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
2.體育教學方式多樣化
重復應用一種教學方法,很容易導致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學習就起不到特別好的效果。因此,在進行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老師需要通過各種體育教學手段與方式來使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得以調動。比如: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可以通過韻律操、徒手操、舞蹈以及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玩的小游戲等作為引導,以充分調動學生高漲的體育情緒。
在向學生傳授一種新動作或新技術時,通常體育老師都會用示范加講解的方式進行體育教學。所以,體育老師在向學生講解時,一定要做到語言生動、形象,盡可能的吸引學生上課注意力。而且對學生所示范的動作一定要規范標準,能夠讓學生感覺到優美、漂亮,自己也想學的沖動。這種教學方式能夠保證學生主動、自覺的進行體育學習。體育教學過程中,一些具有集體性的教學內容,可以通過分組比賽的方式來實現,比如:排球、籃球、接力賽以及足球等集體性比較強的運動項目。按實力將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以比賽的方式讓其學到知識。確保學生在進行教學比賽的過程中,能夠感覺到體育賦予他們的意義和樂趣,并以此使他們學習體育的興趣得以激發。在學生做身體素質練習的過程中,體育老師要對學生身體情況予以隨時注意與觀察,讓學生適當放松,恢復與放松學生的疲勞身體與緊張心理,使其感受到運動的樂趣。
3.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從熱愛與關心學生的角度出發,構建一個真誠、融洽、和諧、輕松的師生關系,體育老師既可以傾聽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上的憂愁,同時又可以與學生分享在生活與學習中的快樂,做到以情激情,用體育老師的真誠與和善來改善師生之間的關系,只有彼此的隔閡消除了,學生才能對老師推心置腹,體育老師針對性的教學,能夠達到調諧共振的效果,確保體育教學質量得以提高的同時,為學生進行體育學習的積極性提供優良的條件。
4.加強體育師資力量
依照現階段體育教師存在嚴重不足的情況,為我國教育培養優秀人才的中學一定要與社會需求進行有效結合,充分體現學校靈活的體育辦學方針。此外,還要加強培養體育教師的師資能力,對體育教師業務培訓與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予以加大。悉心培養學生的業務素質,聘請有豐富經驗的體育教師對經驗不足的體育教師進行教育與指導,盡可能多的舉辦一些教學觀摩活動,確保體育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業務能力能夠多層次、多渠道的提高。此外,對體育老師的師資待遇予以改善,進一步提高體育老師體育教學的積極性。
【關鍵詞】教育;思想道德;學生
一、引言
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發育后期和人生價值觀的形成初期,處于這個階段的他們,各種觀念并不成熟,容易產生各種生理和心理上的問題。因而,幫助中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教育尤為關注的重點。
二、中學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問題
1.功利性強,有自私趨利的傾向,缺乏責任意識
表現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或明哲保身。如在車上看見小偷,有部分同學會表現為裝作沒看見;有部分同學會表現為提高警惕看好自己的東西;有部分同學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而有的同學也會選擇“有償幫助”。
2.依賴心理較強
部分同學對家庭的依賴性較強,無論是與人相處,還是在遇到困難時,都會選擇依賴自己的父母。依賴心理會使他們缺乏適應能力、競爭能力和獨立意識等。這會讓他們以后在魚目混雜的社會環境中生存時,輸在起跑線上。
3.缺乏正確的是非、善惡觀
有些中學生受社會上不良風氣和影視作品的影響,不能確立正確的是非、善惡的評價標準,把本來錯的看成對的,丑的看成美的。很多中學生把“哥們兒義氣”看成真正的友誼,把“社會上的大哥”看成真正的英雄,進行盲目崇拜并加以模仿和追隨。
三、中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產生的原因
1.學校教育只追求表面
部分學校表面上說的“教書育人”,實則只追求升學率,忽視了對中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忽視了對中學生艱苦樸素、熱愛勞動等傳統美德的培養。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普遍存在。
2.家長行為不當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行為和處事方法都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部分家長“吐字成臟”,孩子在這種環境下生存,相信孩子的語音行為也不會文明;部分家長在大街上隨地吐痰,相信孩子的行為也不會好到哪里去。
3.社會環境造成的影響
現在的社會充滿機遇、挑戰和正能量,也充斥著一些不好的社會風氣。比如這幾年影響廣泛的“扶不扶”現象,事情的處理結果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社會觀。“受傷老人”事件最后以老人實事求是和衷心感謝結束,否則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惡性陰影”。
四、中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的對策
1.弘揚傳統美德,營造正確的社會輿論氛圍
首先,政府與社會要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強化社會正確的思想品德教育。通過具體的教育活動,如加強公民尤其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建設,培養青少年的社會榮辱觀等進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認識,使廣大青年能明辨是非,自覺踐行社會公德。其次,要大力整頓媒體和網絡。國家要通過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規范大眾媒體和網絡,使其充分發揮積極性影響、限制消極性影響,對中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發揮良好的作用。
2.發揮好學校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陣地功能
中學生健康成長需要精神動力和輿論氛圍。如果說“育人”是學校的“骨”和“筋”,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學校的“氣”和“神”,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服務于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充分利用學校特點,整合教育資源,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力度, 強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氛圍,努力做到“環境育人”。利用學校的各類宣傳工具,營造良好的學習文化氛圍,優化學校育人的人文環境。豐富學校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優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內容上,要以、和“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中提出的要求來規范中學生,逐步培養他們的榮辱觀和愛國精神、團隊拼搏精神、無私奉獻精神;方式方法上,力求做到多樣化,形式活潑,不拘一格,以取得實效為佳。
3.充分發揮教育課教師的作用
教育課是對中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專門課程,在學校德育教育中發揮主體作用。在課程改革和品德教育發生變化的新形勢下,首先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方法,以人為本,以探究的、互動的、研究性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其次,要組織學生走出課堂,注重學生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訓練,使教育實現知行統一,努力把思想品德教育中的知識要求轉化為個人內在的道德發展需要。
關鍵詞: 中職數學教學 項目導向教學法 課程改革
中職學校文化課課程改革的方向是文化課與專業課整合,文化課為專業課服務。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更好地做到文化課為專業課服務,是擺在每一位中職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難題。中職學生數學基礎薄弱,學習興趣不高,大多數學生都認為只要學好專業課就行了,對數學課基本不重視甚至完全放棄。因此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增強數學學習的動力,是有效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關鍵。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在數學中選取與專業知識密切相關的內容,采用項目教學法教學,是既能體現文化課服務專業課,又是提高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途徑之一。
一、項目導向教學法的內涵解讀及其特點
項目導向教學法起源于美國哈佛大學,盛行于德國,它是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最為典型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與專業知識相關的數學內容采用項目教學法的三大特點。
1.以能力為本位
項目導向教學的指導思想將一個相對獨立的任務項目交給學生獨立完成,從信息的收集、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案的實施,直到完成后的展示和評價均由學生具體負責,教師起到咨詢指導與解答疑難的作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鍛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項目教學法能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項目教學大多要分小組完成,實施項目的過程分為布置任務、小組自學和討論、項目實施、小組匯報、總結發言。通過小組內及小組間的充分交流、討論、決策,等等,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而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恰恰是當前社會化大生產所要求的基本素質。
2.以學生為主體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對職業教育要求也不斷提高,仍然沿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模式來培養學生的能力,很難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在運用項目教學法進行教學時,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構建者,它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能極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主動性。項目教學法采用較多的是工作小組的學習方式,這也有利于學生合作協助精神的培養。
3.以項目為核心
在項目教學中,組織教學內容通常以教學項目的方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而教學項目往往是從職業工作任務中開發出來的。教學內容突破了傳統的界限,由以課本為中心變為以項目為核心,有效解決了傳統教學理論和實踐相脫離的弊端,理論知識不再是抽象空洞的東西,而是表現為有形有物的實踐方案。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新興工業對職業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項目教學法走進了中職院校的課堂,成為教師極力倡導的教學方法,在項目教學中,學習過程成為一個人人參與的創造實踐活動,注重的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完成項目的過程。這種教學方法合理的選擇了知識內容和教學方法,保證了學生獲得相對完整的專業知識和能力,并且使他們的職業能力得到了培養,包括了解接受新知識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等等。它對于學生畢業后適應崗位,受用人單位歡迎也起到積極作用。因此,在中等職業學校開展項目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項目導向教學改革的要求
1.對老師的要求
(1)老師在教學中要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教師的工作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他們有各自不同的個性、情感、思維、意志、能力,并且也將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首先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
(2)尊重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要尊重愛護每一個學生,要尊重愛護學生的全部。對學生多一些肯定和鼓勵,少一些強權和限制。
(3)教師尋找適合的學習方法。在學習過程中凡是學生能動口的盡量讓學生動口;凡是學生能動手的盡量讓學生動手;凡是學生能歸納總結的盡量讓學生歸納總結。在課堂上可以經常讓學生講解例題,讓學生提問和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讓他們充分地參與教學活動。
2.對學生的要求
(1)學生要對自己正確定位。學生要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真正的主人,學習是給自己學的,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
(2)學生要有一個好的學習態度。學生要有信心把數學學好,不能老拿自己的基礎差當擋箭牌,如果遇到不會的就問老師或同學,千萬不能耽誤自己的學習。
3.對教材的要求
針對中職學生對數學的原有的認知水平,有必要降低課程難度,可以在學生進入中職學校初期,補上一些銜接教材,比如一次方程(組)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次函數的圖像和性質。這些內容的選擇不僅可以起到一個過渡鋪墊的作用,而且可以使學生不至于一開始就徹底放棄數學,對大多數中職學生普遍認為難學的空間幾何部分,可以只講直觀的空間幾何體,等等。這樣做可以有效地保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三、項目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
下面以正弦型函數圖像為例,對如何在數學教學中開展項目教學進行一個嘗試。
1.確定項目
2.制訂計劃
按照數學中正常的教學過程,完成正弦型函數的課時至少要12課時,對于這個項目,如果這樣來做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因此必須刪繁就簡。而實際上,在正弦交流電路中所用到的也只是正弦型函數,完全可以針對性地對正弦型函數展開項目教學。同學們相互商討,老師引導,步驟如下:①了解角的概念的推廣和弧度制;②熟悉正弦函數的圖像;③去理解熟悉振幅、周期、頻率等概念;④完成項目任務。
3.計劃的實施
(1)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項目的任務中來,根據項目教學法特點,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再根據項目計劃確定小組成員的分工;
(2)每個成員按分工去整理資料,小組成員共享這些資源;
(3)項目基礎知識的準備,可由學生自己課后去整理,教師每一步花一課時的時間與學生共同完成;
(4)可先小組內討論,再由各小組對項目成果進行比較學習。在學生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分析、討論,稍作指點。
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應培養學生的團隊協助精神,教師應對每個團隊成員的工作加以表揚和肯定。
4.學習評價
先由學生自己進行自我評估,之后再由教師對項目工作成績進行檢查評分。師生共同討論、評判在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學生解決處理的方法,以及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征。通過對比師生的評價結果,找出造成評價結果差異的原因。
5.歸檔或結果應用
作為項目的教學產品,應盡可能具有實際應用價值。項目工作的結果應該歸檔或應用于生產教學實踐中。而實際上,專業教師對正弦型函數的講解受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生往往只知其形而不知其意,其結果導致學生學過即忘。通過此次項目,為專業教師的教學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也通過這個項目讓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實用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四、應用項目導向教學法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觀念的轉變
職業學校數學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大多依然沿用傳統的方式,以老師課堂講解、推導公式、演算題目為主,課后布置一些習題,最后試卷考試得一個分數結束,這樣的教學收效可想而知。項目教學法的引入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將由過去的“講授者”轉變為“指導者”,讓學生有時間開展自主探究、操作、討論等活動,而教學的著重點是為學生的活動提供幫助和指導,為學生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項目的難易程度應與學生的學習水平相當
職業學校的學生與普通高級中學的學生相比,多數學生的數學基礎相對較為薄弱,過難的項目會打擊學生學習的信心,增加學生的畏難情緒,過于簡單的項目會讓學生沒有新鮮感,沒有挑戰性,從而使學生沒有成就感,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若項目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學習水平相當,就能通過成就感不斷激勵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如果總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就容易養成上課等著老師教的依賴心理。采用項目教學模式,如果每節課教師都要求學生完成一個具體任務,學生在思想上就有緊迫感,在教師講解過程中,就不再是被動接受。在學習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有的可以通過閱讀教材、參考書解決,有的可以同學間相互交流、討論,有的則需要教師加以點撥指導。這樣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己探索的成就感。
五、效果與反思
相對于傳統教學法,項目教學法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根據項目的特點和要求,在教材的處理上要有極大的創造性和應變能力,要能根據專業重新編排教材。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觀察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及興趣發展情況,掌握每個學生的特點并相應提出或設計出既發展個性又注重全面平衡的教學方案,否則容易忽略一部分學生。當然在數學教學中也不能忽視數學的系統性,與專業結合開展數學教學可根據不同專業作為限修內容進行。
實踐證明,在項目教學法的具體實踐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評價學生,其成績評價系統更加注重了過程性的評價。項目教學法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推動了教學革新,為學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學習的良好環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地展示現代職業教育以能力為本位的價值取向,使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夏潔.對在中職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項目教學法的探討[J].職業與教育,2009,(12).
[2]朱金堂.利用項目教學提高中職數學教學的有效性[J].教師,2009,(11).
[3]任改香.項目導向教學法在中職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3).
[4]吳言.項目教學法[J].職業技術教育,2003,(7):1.
關鍵詞: 中職英語 行為導向法教學 反思
行為導向教學法是目前職業院校教學實踐中普遍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依托任務訓練、突出能力目標,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行為互動為紐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展示和反饋評價等綜合能力。
為了適應目前中職院校的生源狀況,提高教學質量,我校的英語教學也推行了行為導向法,從課堂教學到考核方法進行了改革嘗試。在課堂上,采用分組教學模式。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行為能力為目標,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的轉換。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的活動及合作學習來完成教學任務。在考核上,改變以期末考試為主的傳統模式,而以平時考核為主、期末成績為輔的綜合考核方式。希望改變以往的課堂狀況,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上好每一節課。
教改推行以來,與以往相比有一定改善,行為導向法的分組教學模式在促進團隊協作、展開學習競賽、調動學習積極性及檢查任務完成等方面確實有很大的優越性,但在現實中也存在不少局限。
一、分組教學對學生狀況有適用性要求
首先,由于教學資源受限,某些中職班人數過多。分組時無論是組數過多還是每組的人數過多,都給教學的組織與實施增加了困難,也使分組教學的效果大打折扣。以我帶的某大班為例,在學生管理上做得可圈可點,在上學期曾進行過不分組與分組的嘗試,就我的課堂,我認為分組的優勢沒有發揮出來,但劣勢卻顯現出來了。本學期該班又主動恢復了不分組的狀態,且成績好的優先選擇座位,使學困生更加邊緣化。
其次,分組教學旨在體現團隊的合作,體現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優勢互補,體現思想火花的交流與碰撞。但對于英語教學,尤其是當前生源狀況下的英語教學,原本期待的在分組教學中實現優勢互補、以優帶差,在現實中卻很難實現。學生的英語成績普遍很差,且離散度極高。教育部曾在2007年對中職新生進行英語水平測試,結果顯示72.24%的學生沒有達到初中二年級應有的水平,甚至38.63%的學生沒有達到小學畢業應有的水平,但有9.62%的學生達到優秀水平,這種差異造成分組學習的不和諧。
通過對我校09級土木系學生的調查,有42%的學生對行為導向法教學法的分組模式表示認可,38%無所謂,20%認為不好,且認可與否與學生成績好壞沒有明顯的相關性。
二、對學生評價的認定
行為導向法注重教學評價的多角度,包括過程評價和成效評價。為此我們打破以往期末考試占80%,平時考核占20%的傳統模式,加大平時考核力度。在08級中平時考核的比例占到40%,在09級中步子更大,兩個學期平時考核分別占到了70%和60%。鼓勵學生平時考核的標準不是學生學得有多好,而是學生做得夠不夠好,是否努力去學。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彌補學生由于基礎差距而造成考核結果的過大差異,給學困生以希望和鼓勵。但也正因為重過程而輕結果,一份嚴重不及格的卷面也有了及格的可能,學生在“學會什么”上沒有得到明顯的強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考核評價的偏差,消減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成績的評定采用同一個標準,以體現公平性,其實又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三、對英語課學生活動的認識
英語是技能課,又是語言課,語言學習有其自身的規律。英語課應該以交互活動為主。外語教學研究已反復驗證:在有意義的語言交互活動中發展語言系統是語言發展的規律。有試驗表明,非交互的教學手段對中職學生有“即時作用(instant effect)”,但幾乎不具有“延時作用(delayed effect)”。依據這一原則,在設計活動和練習時,除了學生之間的對話練習,設計教師和學生之間較高頻率的人際交互活動,教師還通過提問向學生展示語言,利用學生的反應,引導學生理解和使用語言。比如學習favourite這個單詞時,老師可以指著自己的藍衣服說:“My favourite colour is blue.I like blue most.”再問:“What colour do you like best?”學生回答:“Red.”老師:“Oh,your favourite colour is red.Is red your favourite colour?”學生:“Yes,it is.”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活動乍一看會感覺老師講得多了,不符合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行為導向法,其實,它與傳統意義的教師講授不同。傳統的講授是從教師向學生,是單邊的,而這里卻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它恰恰體現了互動?;硬粌H僅是學生之間的交流,還包括教師和學生群體之間、教師和個別學生之間有意義的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師生之間的對話交流,對生生之間的對話交流會起到鼓勵、引領和示范作用。這種模式也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微型的語言環境。語言課有它自身的特點。學生只有在語言中浸泡,才能染上語言的色彩。如果認為只有分了組才有學生活動,只有學生分組活動才叫活動,就可能會有了活動,卻缺少了語言。
四、對英語課的課程定位
英語課的教學效果與對英語課的課程定位有關。顯然,在以工科為主的職業學校里,中職的英語課不再像在中學那樣扮演重要角色。在突出專業技能的同時,壓縮了基礎課的學時。就以我校為例,三年制中職英語由常規的每周4學時縮減成了2學時。我認為英語教學目標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結合。這樣的學時安排客觀上起到了降低“工具性”而突出了“人文性”的作用。但英語課畢竟與美育熏陶、心理訓導不同,它除了屬于基礎文化課,還是一門技能課,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技能。同時它又是語言課,而語言學習是需要高頻率接觸的。如此低的接觸頻率,期待明顯的進步也是不現實的。
綜上所述,盡管行為導向教學法是目前職業院校實踐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并被廣泛地倡導和推行,但并不是萬能的,不能在任何學科、解決教學中的所有問題,在課堂形式上不能走形式、盲目“跟風”。
行為導向教學法有其適用性,它的優點是以職業活動為依托,手腦并用,行知結合。職業技能主要通過實踐教學而非理論教學完成,學生的職業能力通過每一個案例或項目中的“做”得以提高。所以,它對實踐性強的課程有更好的適用性,而對非實踐性的理論課適用性較差。
英語課是一門文化基礎課,同時又是一門語言技能課,所以有一定的適用性,但行為導向教學并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以行為或任務為導向的一種職業教育指導思想與策略。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無論是否分組、是否有項目和案例,只要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同時又符合語言的認知規律,無論是情景教學、角色扮演,還是《瘋狂英語》中的“三最”練習法(as loudly as possible,as clearly as possible,as clearly as possible),都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高中數學教學;教學環節;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2-0159-01
1.在教學的不同環節中借鑒陶行知教育的思想
1.1從生活引入創設情境,以強化參與激發興趣。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是生活化課堂的主要體現。教師為導入新課而設計的活動或是創設較為真實的話題可以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想說。富有創意的情景創設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下一步教學埋下伏筆,而且還可以適度放松或活躍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熱情和潛能。例如教師課前設計的教學內容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導入便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1.2構建系統重原理探究,引導突破重內涵外延。學生學習數學必須經歷(具體)感知(抽象)概括(實際)應用的認識過程,學生的數學認知活動就是不斷地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經過抽象概括得出數學原理和結論,再把數學結論應用于實際,從而實現"感性思維理性思維具體思維"相互連接的兩個飛躍。每一個數學原理的展示只有通過引導學生了解其背景、探究其過程,才能讓學生自我建構形成系統。“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他認為,“教學做合一”的原則,是以做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上學,邊教邊學邊做。老師教內涵教外延,引導學生突破并加以應用,如此學生才能真正理解難點和掌握重點。
1.3變式教學注重實踐,合作探究鼓勵創造。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萬事指導我,你若想問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時、何地、何去,好像弟弟與哥哥,還有一個西洋派,姓名顛倒叫幾何,若向八賢常請教,雖是笨人不會錯。”他深入淺出地告訴了我們思維的靈活性和廣泛性,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決的方法。一題多解,一法多用,一題多變,一問多思,是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培養這種思維和精神的具體運用。
在例題教學環節,慣常模式是教師出題-問題分析-列式解答,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是"示范者",學生是聽眾和模仿者,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得知識的機會。要想更為廣泛地推動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掌握探索思考的方法,我們必須由對知識的認知掌握轉化為對問題的探究解決上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理解,尋求解決的方法,按照"模仿-變化-創造"的模式展開學習。在具體操作上,教師要結合教材中的例題、習題的演練,配置不同類型的數學問題,不僅要鼓勵學生解決問題,而且還要鼓勵他們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從整體上把握問題,大膽地去尋求解題策略。
2.在教與學的角色定位中借鑒陶行知教育的思想
學生創造力的培養過程,實質上就是人的潛能向顯能的“引發”過程,從教育學的角度分析,這一過程也是人的主體地位的回歸和提升的過程,沒有人的主體地位的復現,人所特有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就無法很好地被“引發”出來,學生的創造力,創造性思維培養亦無從談起。新課程改革要求數學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的教學角色定位必需要加以變革。
數學不僅是概念、定義、定理、法則,它更是一個活動的過程,一種思考和探索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數與量各種關系的方式。數學是做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創新的數學教學更應當按照陶行知創新教育的思想,激勵學生的自主學習,激發學生產生主體地位的欲望,學生只有在做數學的具體過程中,能夠親身經歷數學概念與數學知識發展過程的相互作用后,才能真正理解數學,掌握數學,駕馭數學。對于許多學生來說當他們需要解決一些感興趣的又與他們的實際能力相適當的數學問題時,他們便發現數學知識的重要,從而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自覺捕捉學習數學知識的要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能將數學當作一個已經完成的,現成的形式理論來教,而要在了解學生現實的基礎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由自已通過親身的活動來發現與創造數學,在實現認知的同化過程中,發展自己的創造性思維。這樣把激趣、啟思、致用三者辯證統一起來,不僅教給了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團結合作的能力,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造興趣,創造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3.陶行知教育思想指導下的高中數學教學策略初探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的教學論思想,是他的教育理論的核心部分。陶行知認為:“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須是教學做合一;最壞的訓練,要想它有效,也是教學做合一。教學做合一,是最有效力的法子?!?/p>
數學是一門非常重視觀察與實踐的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因此,在教學中,注意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實施“教學做合一”,努力在“做”字上下功夫,對于落實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大有裨益。
關鍵詞:“中國夢”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16-000-01
“中國夢”需要每個人的參與,大學生作為“中國夢”的建設者和參與者,對于中華民族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的影響。將“中國夢”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提高學生的個人素質等;將個人的成就與整個社會與民族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一、“中國夢”對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1.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符合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大學生處于思想成熟的關鍵時期,社會中的各種思想觀念都會對大學生產生不同的影響;同時大學生的心理等方面還未完全成熟,在人生道路對選擇方面可塑性比較強,通過以“中國夢”為指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幫助大學生認清社會現實,將自己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大學生的個人價值。以“中國夢”為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自覺地擁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成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這對于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
2.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中國夢”的提出為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指路燈,具有比較強的現實意義,增強了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轉型的關鍵節點,“中國夢”指出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和時代的使命,那就是為了我國的進步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中國夢指出了現階段我國社會的發展目標,對于大學生來說只有自覺地將個人的前途和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中國夢”為大學生指明了人生奮斗的方向,具有強烈的實效性和時代性的特點。
3.實現中國夢的重要思想保證
中國夢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的發展目標,為了實現中國夢,有必要做好中國夢的思想工作,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思想保證。特別是隨著各個國家思想文化交流的密切,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日益多元化,這些思想觀念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問題。在新時期下需要正確的思想來引領社會的發展方向,自覺地抵御外來不良思想的影響,而“中國夢”是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它得到了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策略與方法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作為和大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環境,對于大學生的思想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良好的校園文化能夠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能夠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等。學??梢远ㄆ谡归_“中國夢”的專題講座,邀請相關專家教授等解讀當下的熱點問題等,解決學生在人生發展中的困惑和疑問,從而使學生能夠將自己的行動轉移到實現“中國夢”上。還可以通過展開讀書論壇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使學生能夠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通過自己的思考實現對“中國夢”的學習,掌握“中國夢”的內涵和本質。
2.積極開展社會實踐
實踐出真知,只有通過實踐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才能更好地由對“中國夢”的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才能更好地確定自己的人生理想。例如可以組織大學生開展社區服務,走向社會,幫助社區解決現實問題,對于提高學生的社會經驗具有重要的幫助,這樣也能夠避免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化的弊端。目前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學生普遍存在著動手能力不強、社會經驗不足等問題,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使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意識,認識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中。
3.積極應用新的技術手段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微信、微博等成為了大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對大學生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等帶來了影響。對于一些關系到學生利益的問題,要通過網絡手段進行積極地回應,消除學生的誤解,減少不良信息對于學生思想的干擾。
三、結束語
“中國夢”的實現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人們付出長久的不斷的艱辛的努力才能實現。大學生作為社會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國夢的實現具有重要的影響。用“中國夢”來指導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增強學生的使命感,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認識國情等。通過“中國夢”來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夠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主動地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能夠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礎,使大學生能夠直面人生中的困難和挫折,不斷地奮發有為。在新時期下應當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探索和研究,將“中國夢”更好地融入到學生的發展和成長過程中。
參考文獻:
[1]徐柏才,崔龍燕.“中國夢”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01:156-160.
[2]彭晨.“中國夢”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5,03:74-75.
[3]于作軍.淺析“中國夢”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5,02:14-16.
[4]張東.“中國夢”引領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5,24:44-46.
[5]陳華.試論“中國夢”主旋律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河學刊,2013,12:141-142.
[6]陳紅.“中國夢”全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5.
摘 要 文章在對終身體育和終身體育指導思想進行探討的基礎上指出,學校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指導思想的缺乏會導致體育教學目標缺乏靈活性、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不暢和學生主體性與創造性受到壓制這三個方面問題。認為在學校體育教學中,應把終身體育作為指導思想,致力于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習慣與能力,確實提升學生素質。
關鍵詞 終身體育 終身體育指導思想 學校體育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國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和國家體育總局與北京體育大學聯合編撰的《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2015)》顯示,中小學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有所改善,大學生身體素質仍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在800米和1000米的耐力測試中,大學生整體成績不如中學生。當學生進入大學這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其進行體育鍛煉的自覺性往往不強,而當他們進入社會后,大部分人便與體育絕緣。對于這一現象本文認為,學校體育教育中終身體育指導思想的缺乏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一、終身體育與終身體育指導思想
終身體育受終身教育理念的影響而形成。在1965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第三屆促進成人教育國際會議上,法國教育家保爾?郎格朗提交了“終身教育議案”,提出“終身教育”的觀點[1]。在知識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時代,僅僅從學校獲取知識是遠遠無法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整個教育體系應注重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習慣與能力,以使學生更好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同樣需要用終身教育思想指導學校體育教學。
二、終身體育思想缺失下的體育教學實踐誤區
(一)教學目標與方式缺乏靈活性
學校體育教學中之所以會出現學生喜歡體育運動而不喜歡體育課的現象與機械化的教學目標與方式密切相關。從我國開始實行學生體質監測開始,學生體質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這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引導學校的體育教學,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然而,對于學校體育教育的目標設定及實現目標所需手段方式的探索卻過于僵硬與機械。
在學校體育教學實踐中,有不少學校把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等各項標準當作體育教學的唯一目標。把諸如50米跑、坐位體前屈、一分鐘跳繩、800米跑等體質測量標準作為學生的考核項目。在各種標準和指標的壓力下學校的體育教學往往局限于規定的考核項目,教學內容單一重復。張華指出,在教學活動中,強調機械重復訓練,教學方式單一,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和個性化學習方式得不到培養,起不到促進個體終身體育學習的作用[2]。
(二)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不暢
終身體育指導思想的缺乏,會使大中小學這個教育體系中體育課程的設置缺少整體性與相關性,銜接不暢,不益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學習中,擴大體育教育的覆蓋面,激發學生體育運動熱情,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協調發展。體育課程銜接不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中小學體育課程名稱與大學銜接不暢,二是大中小學課程目標過于全面而不夠具體,三是大中小學體育教材內容的低水平重復性與不連貫性[3]。
以運動參與目標為例,義務教育階段的目標是參與體育學習與鍛煉、體驗運動樂趣與成功;高中階段目標是自覺參與鍛煉、應用科學的方法參加鍛煉;大學階段的目標是積極參與并形成自覺鍛煉習慣、基本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能夠編織可行的個人鍛煉計劃、具有一定的體育文化欣賞能力[4]。終身體育思想必然要從整體性出發,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看作是一個過程,致力于各階段體育教學的一貫性與連接性,逐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
(三)學生主體性與創造性受到限制
在終生體育思想指導下,學校體育教學注重于學生體育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培養,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活動,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而終生體育思想的缺乏易導致體育教師占據絕對統治地位,學生被動的學習體育知識與技能,主體性與創造性受到限制,排斥體育教學。在學校體育課中,學校的供給與學生的需求通常是不相符合的,學生喜歡的項目學校不教或是教授方式太過僵硬。著名心理學家Williams(2010年)指出,對于一般人而言,參加體育運動能使人的心理壓力減輕,自我感覺良好,身體更健康。但我們的學校體育課從一開始便壓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導致學生缺乏體育知識與技能,不喜歡體育運動。
三、結論
文章論述了什么是終身體育與終身體育指導思想,指出在體育教學中終身體育指導思想的缺乏會導致體育教學目標與方式缺乏靈活性、大中小學體育課程銜接不暢和學生主體性與創造性受到限制三個方面的問題。因此,把終生體育思想作為學校體育的指導思想是十分必要的,學校體育應堅持以終生體育思想為指導思想,把整個學校體育教育當作一個系統,致力于培養學生終身參與體育活動的能力與習慣。
參考文獻:
[1] 梁立啟,鄧星華.國外學校體育思想的傳入及其對我國當代學校體育發展的啟示[J].體育學刊.2013.20(5):14.
[2] 張華.終身體育觀念偏差及其影響下的踐誤區探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22(5):456-459.
[3] 張曉林,陳新鍵,毛振明.我國大中小學體育課程有效銜接現存問題及改進思路[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5.49(2):78-83.
[4] 教育部.義務教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0.
[5] 崔樹林.“終身體育”階段劃分及分析[J].體育學刊.2008.15(5):55-57.
[6] 姚蕾.對當今學校體育發展與改革的沉思[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1.2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