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3 16:30:17
序論:在您撰寫本科院校職業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649.2 文獻標識碼:A
《駐馬店共識》是落實國務院“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探索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和特色應用技術性大學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1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發展的必要性
1.1高等教育的時展要求
高等教育早已經成為知識經濟時代國際競爭的核心動力源。盡管奧爾托加?加塞特認為“大學的教育包含三項職能:文化的傳授、專業的教學、科學研究和新科學家的培養”,但歐美高等教育體系中并不是所有大學均將這些使命交由不同層次的大學分別承擔。高等教育要注重“科學研究(知識的創造)與新科學家(高精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大學”,也不能忽略“專業的教學”,培養大量支撐社會經濟發展基礎領域和行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必須加大職業技術教育高校建設發展力度。
1.2地方一般本科院校的生存發展要求
調查顯示近年來中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出現困境常態化,其中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就業率墊底。分析內在原因,除受經濟發展形勢影響外,供求失衡是重要原因之一。大學擴招和教育產業化推行以來,畢業生人數突飛猛漲,2016年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770萬人,增幅遠遠超過經濟增長所需要的人才增長,并出現專業結構失衡。另一個主要原因是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普遍存在脫節現象,即沒有真正形成“招生――培養――就業”一體化觀念?!爸乩碚?,輕實踐”的傳統教育理念造成畢業生適應社會需求能力欠缺。地方一般本科院校高校必須吸納先進教育理念,改變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時展潮流中獲得生機。
1.3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要求
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建設教育強國,必須有強大的職業教育。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國際化進程的加快以及現代農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技術應用型人才作為勞動力支持,對技術應用性人才需求規模不斷擴大、需求層次不斷提高。2014年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任務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
1.4經濟社會發展的職業技術要求
職業技術教育歷來就是和經濟社會的發展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從古代的農業、手工業師傅帶徒弟的手把手式的技術傳授,到18世紀第一次工業技術革命,直至近代工業革命,現代科技革命,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新的生產力對生產者的智力素質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也就意味著對于工種的要求會越來越細也越來越高,這就對我們的職業技術及職業技術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一般本科院校面對這一新的職業技術要求,必須將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學生職業技能上。
2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發展策略
2.1更新教育觀念,調整學生職業發展培養方向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必須根據人才市場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強調一專多能;調整課程結構和體系,強調職業導向性、技能主導性和內容適用性,使專業教學內容與行業或職業所要求的學識、技術與能力相一致;優化教學方式和方法,強調個性培養,在注重學科知識教育的同時突出專業技能培養。
2.2創新培養模式,調整學生素質技能培養方向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必須本著“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增技能”的原則,重構課程結構和內容體系,重視文化素質類課程,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加強學科基礎課程,夯實學生的理論功底;強化專業課程,增設職業技能課,提高職業適應能力;壓縮必修課程,增加選修課程,擴大學生選課的自與自由度;適當減少理論課時數,突出并強化實驗、實習、實訓、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社會實踐等環節,注重學生的專業基本技能與職業技能培養。
2.3加強校企合作,打造職業技能培訓基地
地方一般本科院校一方面要大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另一方面要強化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蛾P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要把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與組織課堂教學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與專業學習、就業創業等結合起來”。實踐活動能使學生較好地將所學理論知識加以運用,從中訓練和提高基本技能,并強化職業意識和職業素養。對于各種實踐教學活動,必須要有規范性、組織性和指導性,不能流于形式。
2.4拓展視野,確立長遠建設發展目標
(1)各地方一般本科院校應當立足長遠規劃發展,避免只看到短期利益而看不到長遠利益,使高等職業教育流于短期行為,從而損害其健康發展。(2)應著力培養既具有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較強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實際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并定期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專業培訓,使教師能更好地將書本知識同實際需求結合起來,學生也才能更好地對口實踐崗位。
參考文獻
[1] 高松.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及其在高等教育領域的發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1).
關鍵詞 職業技術教育 地方本科高校 轉型發展
自從我國大規模發展地方本科教育以來,各地方高校都普遍推行了強力的擴大招生政策,為數眾多的各類地方高等學校的高水平教育工作為我國高等級人才的大批普及教育工作開創了先河,并做出了極為寶貴的貢獻。在此基礎上,地方性高等院校的轉型升級、謀求長遠發展成為了當今時代社會各界人士普遍熱議的焦點。伴著國家針對地方高等院校謀求長遠發展所實施的相關促進政策的逐漸成效化,重新打造“當代高等技術教育格局”這一跨時代的教育體制戰略轉型,對目前地方高等學校的教育模式施加了很大壓力,亦推出了轉向實用職業類升級和更新的模式。
1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轉型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意義
2014年,從我國各類高等院校畢業的總學生人數突破731萬,較2013年增長了31萬之多,2014年1月31日,出于大力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恰當引導我國人才就業趨勢,合理調配社會人才供給格局及人才資源配置,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提出了推進當代高職技術教育的促進性決策。之后,我國各地亦積極響應這一當代推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戰略型決策,紛紛推進我國各個地方性高等技術學校的結構升級發展,在當今時代,在我國高校結構改革和升級的進程中,各地方高等院校轉型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其關鍵任務之一。改革地方高等教育結構,全力提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層次水平,對于完善當代高等技術教育結構,調整我國高職教育運作模式,打造我國經濟發展所需各類綜合性人才,可發揮出重要助力作用。
現階段,我國各行各業的人才組成結構中包含有大批具有高水平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如此復合型人才,一定要依托高水平的職業教育才能很好地造就出來。而完善高校職業技術教育體制,強力推進高等技術教育,對于推進當代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機制建設,優化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建設,完善高水平應用技術人才的培養模式,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伴著我國社會經濟運作水平的持續提升,各類工業企業生產工藝性人才匱乏的問題不斷凸顯,完善當代高等創新技術教育模式,強力打造現實我國急需的應用類人才,是改善就業環境,克服應用型人才不足的有效手段,只有完善人才供應模式,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結構才能順利轉型升級。
2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轉型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遇到的困境
我國地方高等院校轉型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會遇到許多困難。第一,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社會認知度低。眾所周知,當今社會中,許多人對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抱有錯誤認識,社會中絕大多數人認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所招收的學生基本上全是升學考試中的“失敗者”,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檔次較低。也有人認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教學品質很低,技術塑造水平低,依托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出來的高等技工人才,上崗之后通常會在生產一線做基層的粗糙性事務,且不易上升至公司的管理決策層,發展空間不大。低層次的擇業條件及此等的學生資源,使人們對當今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進步趨勢缺乏應有的自信,由此其極大制約了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轉型成為高等技術教育的進程。第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成本投入拮據情況,亦為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轉型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瓶頸問題之一。
3 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轉型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推行的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轉型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需要重點解決以下問題:第一,須實施好改革選型,不但需滿足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需求,還應滿足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模式的完善需要,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必須實施人性化的職業教育模式,發揮高等職業技術院校造就高水平技術人才的作用,讓改革后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符合當今社會人才需求標準。因此,加入改革的地方本科高等院校必須做到:擬定辦學規劃,確定層次基準,爾后改革高等技術教育,或是一開始就開辦高等技術教育,第一類是安排一部分教學資源,首先去試驗開辦高等技術教育,第二類是直接實施高等技術教育,變更原有學校資源的本科模式,完全變革為高級技術教育。第二,確定改革目標,想清楚到底是把普通高等學校轉型為高等技術類院校,還是把普通高等學校轉型為實用技術類學校。筆者認為,普通師范性質的及綜合技術型的學校均應當轉型為高等技術院校,而工科專業教育的高等學校應當變革為實用技術類院校。
4 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轉型為高等職業技術院校的路徑
近些年,許多人也開始認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認為職業教育也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當涉及子女升學選擇的時候,選擇職業教育的人數依舊不多。如何解決這一困境,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焦點問題。筆者認為,要想提升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同度,一定要建立一種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有效銜接的教育模式,使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有機會接受更高層次的教育。
如今,對于當代高等技術培養辦學體系及地方性職業高校,在教育界依然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認識,所以,在當代高等技術教育體制機制中,謀求地方性技術高校升級進步并獲得長遠發展,實乃廣大地方職業技術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艱巨任務。
5 結語
目前,我國人才市場需要大量職業素養較高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些技術技能型人才必須通過職業教育培養出來。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院校,是緩解就業壓力、解決技術型人才短缺的必要途徑,是解決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用人單位人才需求嚴重脫節、培養更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舉措。對于地方本科院校來說,這種變革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參考文獻
[1] 熊健民,張清,鄒軍華.地方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發展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v.13;No.7204:5-8.
[2] 徐敏.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中的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芻議[J].教育探索,2015,No.28301:51-53.
[3] 劉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與高等教育認識論及方法論訴求[J].中國高教研究,2014,No.25006:11-17.
[4] “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研究”成果報告[J].大學(學術版),2012,No.14809:81-84+80.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透露,中國高等教育結構將發生重大調整,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將逐步轉型,做現代職業教育,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
職業農民
石泉縣開展農民教育培訓師資隊伍調查摸底工作 陜西省石泉縣農業局將9名農業系統業務骨干確定為石泉縣農民教育培訓教師。隨后將出臺教師聘用、教師培訓、教師考核、教師管理等制度,確保遴選的教師做得了課件、上得了講臺、下得了田間、做得好示范。
第十二“百鄉萬戶調查活動”組在山西開展調查 由農業部科技教育司、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河北農業大學組成的調查組到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進村入戶開展為期1個月的新型職業農民專題調查工作。調查組根據調查情況,及時與縣農委相關同志舉行座談會,專門研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試點的具體工作,指導該縣加快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進程。
新疆43名農民獲首批新型職業農民中專畢業證書 在日前舉行的新疆首批新型職業農民認定大會上,43名沙灣縣農民獲得新型職業農民中專畢業證書。新型農民職業中專班開設園藝技術和畜牧獸醫兩個專業,采用半脫產學習模式。3年來,這43名新型職業農民不僅自己擴大生產、增產增收,還帶動身邊農民建立了33個合作社,種植蔬菜1.1萬畝、紅薯6000畝。
西安市開展首批中級職業農民認定考試考核 考核認定工作分果業類、畜禽養殖類、瓜菜綜合類三個專業,考核分筆試和面試兩種形式,其中筆試成績占30%,面試成績占70%。來自全市八個涉農區縣的70名職業農民參與此次認定考核。
浦東新區舉辦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論壇 論壇圍繞農業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發展戰略、人力資源管理、渠道建設、生鮮電商等主題展開。與會人員以獨特的視角,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并就自身合作社或企業遇到的難題尋求解決方案。
江蘇加大社區教育中心建設數量培育職業農民 江蘇計劃增加社區教育中心、村民學校的數量,以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采取蘇南、蘇北高校對接的方式以提高蘇北高校辦學水平,目前首批參與合作計劃的12所學校已經簽訂了合作協議。
沙灣縣與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簽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合作協議 合作的內容包括建立健全培育農業管理型新型職業農民隊伍的發展規劃、制定開展先進農牧業生產技術、農產品市場營銷、休閑農業與創意農業、合作社管理、家庭農場管理以及外向型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人才的培訓規劃等。
扶持政策
宜都市農廣校喜領“農業科技入戶直通車” 農業科技入戶直通車項目計劃,是農業部改善基層職業農民的培訓手段,幫助基層農技推廣與服務,把最新的農業科技成果送到田間地頭的一項舉措。農業科技直通車完全能夠滿足宜都農廣校開展田間服務和農民培訓所需的條件,使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如虎添翼,真正做到把學校辦到農民的家門口,為農民送教上門。
岱岳區農廣校喜迎科技直通車 近日,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農廣校將一輛印有農業部“農業科技直通車”標志的汽車開進了農業局院內,標志著農廣校有了自己的田間流動課堂車。隨著培育職業農民進程的進一步深入,區農廣校將發揮職能優勢,深入田間地頭,擴大培訓規模,進一步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職教視野
河北省2萬名農村勞動力將享受到免費職業技能培訓 今年,河北省2萬名農村勞動力將享受到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并將獲得轉移就業幫助。培訓對象為準備轉移到當地縣域內二、三產業就業的河北省農村富余勞動力,或在當地縣域內企業初次就業半年以內的農村勞動力。
廣西將下放中職學校專業設置和招生計劃審批權 市屬中職校學前教育專業設置由市教育局負責審批,并報自治區教育廳備案,區直中職校學前教育專業設置,經辦學主管部門審核后報自治區教育廳備案;各市教育局下達所轄中職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年度招生計劃,區直中職校學前專業年度招生計劃由辦學主管部門審核。
重慶成立市屬高校轉型發展聯盟 重慶科技學院、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等6所重慶市屬高校成立市屬高校轉型發展聯盟。聯盟的主要任務是開展應用技術大學研究,推進聯盟成員間合作,提出應用技術大學建設、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政策建議等。
上海首推中職教育―應用本科教育貫通培養模式 9月起,上海將首推中職教育―應用本科教育貫通培養模式,在3所中職校和2所本科院校試點,首批計劃招生120人,“中職+本科”學習年限為7年。
全國投入逾360億元改善農村教學裝備 從教育部獲悉,自2010年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以來,中央財政對中西部22個?。▍^、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村薄弱學校已投入教學設備類項目專項資金219.27億元,其中96%已完成招標采購,地方配套達145.23億元。這一專項資金惠及16.52萬所中西部地區農村薄弱學校,其中,11.91萬所學校添置了教學實驗儀器設備,7.59萬所學校添置了圖書,7.59萬所學校添置了多媒體遠程教學設備。
在本文中,我們所指的高等職業教育是在基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復合概念基礎上,將高等職業教育定義為:在地位上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在內容上具有較強的職業性和應用性,在目標上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
高等職業本科教育,在本質上與傳統意義上的普通本科教育一樣,都屬于高等教育,但同時相較于后者,它又具有顯著的個性特征。首先,在定位上,高等職業本科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強調的是培養對象的實踐操作能力,而普通高等教育則更加強調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理論學習;其次,在屬性上,高等職業本科教育強調學生的職業針對性和歸屬性,學校和企業根據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和培訓,以保證教育和就業的無縫對接;第三,在培養方式上,高等職業本科教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學校”教育,而是將教育的形式由“課堂內”轉向“課堂外”,在實訓基地,受教育者通過具體的實踐和操作過程來完成學習,這種“學習”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被動的理論“接受”,而是主動地通過實驗和實訓的方式自己去探索和檢驗知識和理論。
二.本科院校高等職業教育的實踐模式
1.教學模式:產教融合
本科院校背景下的高等職業教育,在教學模式上最大的創新就是將生產和教育融合起來,堅持市場導向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性作用,融合二者,不斷促進教育質量的增效升級,其具體方法途徑有:
1.1專業共建
傳統意義上的專業建設,往往依靠各高職院校自己來實現,因為缺乏市場的導向作用而具有明顯的滯后性。而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專業共建,充分調動了企業的參與性和合作性,將學校的骨干教師和企業的精英人才聯合起來,借助于學校或者企業提供的平臺,培養和打造具有豐富專業理論并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①,也就是在這種專業和課程共建的過程中,一方面社會節約了資源,降低了培養人才的成本,另一方面對學校而言,也可以借助“市場”這塊試金石,依靠企業來檢驗學生的培養效果和培養質量,進而不斷更新專業項目和內容,實現學生真正的“學以致用”;同時對企業來說,他們也可以通過學校這種針對性極強的“教育”,培養出他們需要的員工,從而實現社會、學校、企業和學生本人在最終目標上的高度契合。
1.2師資培養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是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重點和難點,這要求教師要具備“理論”教學和“實操”教學的雙重素質和能力,要達到這一目標,則需要學校、企業和教師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師自己要有從傳統的“講臺”上走下來的決心和勇氣,他們要敢于挑戰自我,主動深入企業,進行實踐操作,并通過這種實踐性的“訓練”不斷鞏固和升華自己的知識儲備;而學校則應該將培養“雙師”教師制度化和規章化,并鼓勵教師,尤其是新入崗的青年教師,積極參加相關的培訓;同時對企業來說,他們應該與學校合作,并在合作的基礎上建立“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為建立一支新型的教師隊伍提供一個廣闊而堅實的平臺。
1.3實訓基地建設
要完成對學生的職業教育,實驗實訓基地建設是重要的一塊內容,在本文所講的的本科院校職業教育中,這需要由企業和學校雙方共同合作來實現和完成。一方面,企業可以將實訓基地建在學校里面,通過模擬讓學生進行參觀學習,這樣一方面節約了成本,另一方面也方便學生就地完成實踐操作,但在效果上往往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學校也可以直接組織學生到企業的生產基地集中進行觀摩和實訓②,實踐及策略選擇雖然成本高,但是真實的操作環境往往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綜合而言,在實訓階段的劃分上,目前國內主要是“3+1”和“2+2”模式,即學生先在學校先完成3年或者2年的專業理論學習,再到實訓基地參加1年或者2年的實訓操作,但不管哪一種模式,其目的都是一致的,即通過理論和實訓的結合來完成學生對專業技能的熟練掌握和對專業理論的的全面認知。
2.管理模式:校企合作
目前,國內的高等職業本科教育大多數還停留在“校企分離”的狀態上,也就是說學校和企業還未完全合作和結合起來,職業本科教育的任務還主要依靠學校單方面的力量來實現,但從實際上來講,從高等職業本科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上來看,這種“分離”的狀態實際上并不利于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
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提高高等職業本科教育的質量,“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是一個重要途徑。高等職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適應生產、管理和服務等第一線工作的應用性人才③,而在這一培養過程中,企業作為市場的“代言人”和培養對象質量的“檢驗者”,對學生的培養方向和方式有著不容小覷的發言權,那么企業要投入到高等職業教育中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設。
無規矩不成方圓,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是校企合作的前提條件,也是雙方合作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只要學校和企業雙方要在共同目標下建立合作關系,就必須有一套雙方約定的規劃和制度,并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這套規劃,并以此來約束和規范雙方的行為,合作關系才能健康的發展下去。
2.2設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機構。
那么,怎樣設立校企合作的管理機構呢?
筆者認為,在具體的合作過程中,學校和企業首先可以推舉代表人物,設立理事會和董事會等專業委員會,依靠這一委員會來共同決策和管理合作事宜;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某一方為主導,另一方為輔助來參與管理,這種形式就需要雙方實現約定好主導方和輔導方,但不管哪一種方式,都應該設有專門的監督部門和機構來實施和保證民主監督,從而客觀公正地使合作機構順利運行。
2.3建設校企合作的投入機制
眾所周知,相較于企業,職業本科院校的教師和學生在知識教育上具有明顯的優勢,因而他們擁有可開發知識產權的技術,他們的產品也可以設計成技術成果,這些成果在具體的運行中可依法在企業作價入股,從而調動學校師生的積極性和工作熱情。同時,對企業來說,它們作為經濟利益體,具備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資源設備,可以為職業本科教師和學生提供物質和設備支撐,在具體的合作中將來源于學校的軟件投入和企業的硬件投入兩種不同性質的投入系統結合起來,兩方互為發展,進而形成豐富的多元性和多渠道的投入機制。
3.培養模式:創學結合
“創學模式”是指高等職業本科院校學生在具體的學習中將“創業”和“學習”兩種方式結合起來。通過調查發現,我國目前非本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自主或它主創業率已遠遠超過本科層次的學生,但是在創業規模、技術含量和盈利水平上卻難以達到理想效果,這說明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學生創業數量可觀但創業質量并不理想。本科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具有職教學生和本科學生的雙重優勢,因而可以規避理論知識欠缺和技術動手能力差的雙重問題,學校和企業如果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創業培養”,就能規避很多方面的問題,進而在創業方面取得明顯優勢。
3.1“創業意識”的培養。
今天,就業壓力日趨增加,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式,高等職業本科院校首先應該從思想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學校應該有針對性地設置跟“創業”相關的專業和課程,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也可以借助于思想道德修養和哲學等基礎課程來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
3.2“創業情景”的模擬
為了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創業模式和過程,學校和企業可以規劃并創造一些“創業”情景,如大學生科技園,借助學校和企業的經濟力量和設備支撐,讓學生們自己“當老板”,投身到“創業”的隊伍中來,這種模式的創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掌握創業之關鍵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避免因初涉創業所帶來的市場沖擊。
3.3“創業效果”的反芻
高職本科院校學生的創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在畢業后能實現自主創業和自我發展,所以,通過在校期間“創業”情景的模擬,學生初步了解了創業的規律,也基本完成了“自主創業”的過渡階段,但這并不意味著對學生的“創業”培養就順利完成了,通過樹立“創業意識”,模擬“創業”情景,作為創業者的學生應該重新思考和反饋“創業”的成敗,并找到其精髓所在,通過這種“教室內”到“教室外”再到“教室內”的創業模式,學生可以再學校和企業的幫助下完成個人經驗的積累,并最終獲得創業教育的成果。
關鍵詞: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1-0239-03
大學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大職能,而其中最基本的職能即人才培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高職教育已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僅限于??茖哟谓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及學生的個人學歷提升發展需求,使得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逐步受到高度關注。《國家中長期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要求。2014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提到中國教育結構調整和現代職業教育時,提出了職業教育的重大舉措:地方600所本科院校將轉型職業教育,職業教育將增添新的動力,職業教育將有本科教育,并為將來的職業碩士教育、博士教育做好準備,搭建職業教育成才的職業教育立交橋。如此以來,中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將從現有的55%提高到70%~80%。職業教育將重點培養工程師、高級技工、高素質勞動者等三類人才。從事職業教育的學校將包括本科、高職、中職、職業高中、技師學院、技校等。與此相對應,我國的高考也將進行改革,分為學術型人才高考和技能型人才高考。近年來,為了滿足企業對高層次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我國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開始試水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寧波高專、常熟高專等。一些國內知名大學,如同濟大學、重慶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廈門大學等,也紛紛舉辦四年制本科層次的高職教育。
一、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依據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發展經驗。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表明,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與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關系,當一個國家的經濟騰飛后,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質技能型人才,本科職業教育能滿足社會對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西方發達國家從上世紀60年代便開展了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例如德國應用科技大學(FH)。FH被定位為與綜合大學具有同等價值,但屬于另一種類型的高等教育,其辦學理念是“為職業實踐而進行科學教育”。英國的多科技術學院、日本的技術科學大學、印度的工程技術學院和技術大學等,都以本科層次的技術教育為主[1]。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在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張的同時,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也在不斷上移。據粗略估計,發達國家的職業教育辦學層次從中等層次的職業教育“上移”到高等層次的職業教育歷時上百年,而從??茖哟蔚穆殬I教育到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所用時間僅為幾十年。而且,在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出現后,碩士、博士層次的高職教育幾乎接踵而至。
2.高等人才培養類型拓展的需要。據統計,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1.1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863萬人,技師、高級技師僅占技能勞動者的5%。據預測,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將分別比2009年增加約540萬人和990萬人,其中還不包含現有的存量缺口440萬人。職業教育承擔著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技能人才的重要責任。由于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轉型的需要,對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人才需求規格多樣化,二是對技能型人才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三是要求技能型人才具有多崗位適應能力。產業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
3.高職專科畢業生繼續深造學習的有效途徑。在發達國家,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基本上是互聯互通的。例如,新加坡各層次教育可直接相互轉換,主要通過證書考試或文憑課程成績為依據,不再另外進行招生考試,打破了門戶之見,這樣既有利于客服歧視職業教育的舊觀念,又有利于職業教育的穩步發展[2]。而在我國,雖然目前各地均存在著專升本的通道,但通道狹窄,高職院校學生能進入本科學習的人數相當少,加劇了我國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的供需失調。積極發展本科以上層次的高職教育,可以為更多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才找到適合他們繼續進行學歷教育的最佳路徑,這也是教育人性化發展的需要。
二、發展本科職業教育面臨的思考
1.國家的法律政策保障。發達國家的高等職業教育大都是通過立法的形式予以保障的,如美國關于職業教育的法規有100多個,德國的《基本法》規定了教育的管理權限、層次和職業教育開支。我國的職業教育法律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了很大的進步,1996年的《高等教育法》和1998年的《職業教育法》明確了高等教育以及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界定了高等職業教育的形式及層次。但是這些法律在頒布時,開設職業教育的院校很少,職業教育的經驗不足,關于職業教育的很多情況未考慮到,如職業教育中的職業培訓、實習傷殘等問題,職業教育的法制監督體系薄弱,職業教育法律政策缺乏完整性、統一性以及協調性。
2.需要建立職業資格證書與普通高等教育畢業證書等值制度。我國《職業教育法》第八條規定:我國職業教育實行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兩種證書制度”。在我國,學歷證書的社會認可程度較高。目前,我國現行的學歷證書包括中職、高職、本科、碩士、博士?,F行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包括五級(初級)、四級(中級)、三級(高級)、二級(技師級)、一級(高級技師級)。兩個系列層次分明,但缺少聯系。在國外,職業資格證書與普通教育文憑具有等值等效的關系。比如,英國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NVQ)制度與學術證書具有對等的關系,如表1所示。NVQ4大體相當于學士學位,職業資格證書與學術證書可以相互轉換,如果獲得NVQ3級職業資格證書可以申請進入大學學習學士學位課程。應建立職業資格證書與普通高等教育畢業證書等值制度,這種等值等效的關系,排除了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輕視和偏見,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享有平等權利。
3.本科職業教育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本科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既要擺脫“學科性”的教學模式,又應當形成與高職高專的區分。本科職業教育屬于職業教育的范疇,因此,其人才培養必須符合職業教育的特殊要求,需要強化職業技能素養,實施“本科學歷(學位)+職業技能素養”人才培養模式[3],將專業素質培養和專業創造能力培養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強化人才專業素質和專業知識的教育,培養學生具有豐厚的專業素質和知識,適應行業崗位群的發展需要和崗位要求的變化,并具有未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4.構建合理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本科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既要區別于高職高專的課程體系,又要有別于傳統本科的課程體系;要注重應用性基礎理論知識,還要突出職業能力的培養。一方面,需要重新構建課程體系。課程的設置要根據專業培養目標,滿足崗位的任職要求,分析行業、企業對崗位知識、能力、素質的需求,將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的培養貫穿于課程體系中。另一方面,需要調整課程比例。普通高等教育強調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學科體系當中,著重“寬、廣、深、厚”的教學理念[4],而職業教育則側重于職業素質、專業技能的培養,因此,應加大實踐性教學比例,突出實踐性、應用性和職業性。
5.產學研結合,重視行業參與。產學研結合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2006]16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等文件多次明確產學研結合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性。產學研合作符合我國的教育方針,培養人才、服務社會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同類型的高校具有不同的培養目標和社會功能,高等職業教育突出應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更強調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零距離”的服務。進行產學研結合,一方面行業、企業需要參與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實施;另一方面教師要到企業進行掛職鍛煉,聯合研究機構為企業提供社會服務,參與企業技術革新與研發,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院校要注重實訓,注重產學研的結合,讓學生在職業的真實環境中得到鍛煉,增長技能,真正做到“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
6.發展本科職業教育需要重視實驗實訓基地的建設。發展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需要強化實踐性環節,普通本科院校以校內實驗室為主,普遍存在實驗設備、器材不足,設備更新難等問題,發展本科職業教育,可以探索從傳統實驗室建設轉為校內實驗室與校外實驗實訓基地相結合的模式。通過廣泛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穩定的校外實驗實訓基地,這樣既節省了資金,又能貼近企業的實際需要,滿足了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實現了“互利互惠、共同發展”。
7.改革師資結構。培養應用型人才,“雙師型”教師是關鍵。我國本科教育的師資隊伍普遍是從高校到高校,缺乏具有工作經驗的專業發展帶頭人,真正的“雙師”比例低。因此,應鼓勵教師到企業、科研院所、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掛職鍛煉,以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能素質和實踐實訓能力。同時還要進行校企合作,從合作企業聘請實踐能力強的工作人員來當兼職教師,讓兼職教師與學校教師共同承擔實踐課程,指導和帶領教師開展實踐活動。專兼職教師共同研究,開展科研攻關,以提升教師隊伍的“雙師素質”,優化“雙師結構”,建設一支滿足本科職業教育需求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總之,本科院校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本科職業教育需要從學位制度的完善和國家教育體系層面進行籌劃和著力,從人才培養方案為改革點,借力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積極改革探索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的上移。[5]
參考文獻:
[1]周衍安.辦學層次上移與高職教育體系的完善與發展[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4(3):95-96.
[2]代承霞.新加坡職業教育特色――以義安理工學院為例[J].科教導刊,2012,(7):33,55.
[3]夏明忠.新建本科院校走現代職業教育道路的探討[J].高校領導論壇,2013,(6):7-10.
[4]杜玉林,王渝.高職院校發展本科層次高等職業教育的思考[J].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2).
【關鍵詞】新建;本科;瓶頸;對策
2000 年以來我國設立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從學校數量和培養人才規模來看,新建本科院校均占全部高等本科教育規??偭康?1/3 左右。在當前國家大力推進職業教育轉型的新形勢下,隨著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顯得尤為緊迫。2015年10月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頒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隨后各級政府相繼制訂了職業教育轉型的指導性文件,這標志著職業教育轉型已經到了一個必須推進全力攻堅的新階段。新建本科如何在轉型發展中,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凸顯辦學特色,打造核心競爭力,已成為新建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務。
1.新建本科職業教育轉型的定位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圃盒I窕蚝喜⒔M建而成,主要分布在地級城市,由地方政府舉辦,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一般稱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近年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畢業生就業率不高、 就業難度大、就業質量差已成為普遍問題,原因就在于學校的人才培養與社會需要出現就業結構性矛盾。破解這種結構性矛盾, 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改變重學術輕應用、重理論輕實踐的辦學模式, 努力轉型為應用型高校,為學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新建本科院校的辦學歷史和現實條件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已經逐漸明確為介于研究型大學和職業型院校之間的應用性本科院校,其特點是立足本地,為當地區域經濟發展服務。
2.新建本科職業教育轉型的瓶頸
發展本科職業教育或者稱為應用技術類型大學比過去辦普通本科難度更大。新建本科院校向職業教育轉型不是發一道行政命令或者更換一塊學校牌子那么簡單。新建本科院校好不容易才由過去的高等??茖W校擠進本科院校的行列,現在又要求轉向職業教育談何容易?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會有短期內難以克服的障礙和困境,存在實現路徑之瓶頸。
2.1觀念定位之瓶頸
人的思想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轉變的。就應用型人才培養觀念的接受而言 ,只有作為辦學主體的高校自覺意識乃至切身感受到 ,只有遵循這一人才培養目標 ,才能贏得自身發展的機遇,觀念的接受才是可能的。觀念是一 種最頑固的力量 ,在它被理解并自愿接受之前 ,任何外在的強制趨動都會受到無形的抵制。家長和學生在擇校時 ,更多考慮的也是學校的知名度 ,在全國或是區域中的排名等要素,而不太會或是無從去考察學校培養人才的質量或是畢業生去向及用人單位反映等難以量化 、檢驗的標準 。教師或科研人員出于職稱晉升和社會評價等個體事業追求的需要 ,在學術研究方面投入精力的內趨力遠遠大于出于責任感而在教學法研究或是教學質量提升方面的努力。當前急于“脫胎換骨”的新建本科高校面臨不同程度的觀念障礙,認為強調培養應用型人才是意味對傳統大學價值的降格等觀念還大有人在。
2.2教學改革之瓶頸
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數由過去的高等??茖W校合并或者升格為普通本科院校。經過十余年的發展,逐步擺脫過去對??茖哟无k學路徑的依賴.重新比照老牌二本院校的辦學模式發展起來,人才培養方案、學科專業、教學內容、課程安排,都是從老牌二本院校照搬,在他們看來,終于像“本科”院校了。但是,現在又要求向職業教育轉型發展,自然面臨又一次改變過去的發展路徑,這自然會遭遇到來自思維定勢的干擾,而且教學改革是一個全面系統的工程,與人才培養目標有直接關聯,需要充分論證,穩步推進,完成本科職業教育體系的華麗轉身。
2.3師資培養之瓶頸
教師隊伍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執行群體。發展職業教育需要有理論又有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這不是在短時期內能夠做到的事情。一方面,新建本科院校新進教師大多數要求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甚至博士研究生學歷。然而這些新進教師一般都是從學校到學校,讓他們撰寫學術論文、完成科研課題可能很專業,水平很高,但要求他們指導學生動手實踐。培養職業技能人才就難以勝任。另一方面.從社會上外聘生產管理一線的教師充當實踐技能指導教師,又存在職業技能人才引進成本、教師資格認定、薪酬待遇核算、教學管理規范、教學質量控制等一系列的實際問題難以解決。新建本科院校如何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支能夠勝任本科職業教育轉型發展需要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新建本科職業教育轉型的瓶頸之一。
2.4社會投入之瓶頸
發展本科職業教育的投入并不比普通本科教育投入少。與之相反,新建本科院校發展職業教育對實驗教學設備、對實踐實訓基地的投入,遠遠超過辦普通本科的投入需求。但是,新建本科院校面臨長期經費短缺的問題,與老牌二本院校獲得的經費支持沒有可比性,更不用說與“211”、“985”高校相比。國家財政對新建本科投入有限,拿生均撥款來比較,新建本科院校學生無法與老牌二本或者一本院校進行比較。與此同時,在實驗設備、科研項目、人才引進等專項經費領域差距更大。2015年國家加大了職業教育轉型的支持力度,但投入的渠道和保障措施還沒有跟上,與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實際需要還有很大的差距。
3.新建本科職業教育轉型的對策
3.1轉變觀念,準確定位職業教育目標
應用型人才培養觀念上的瓶頸,源于對應用型人才內涵及其社會意義認識的不到位,因此必須打破“高職高專培養應用型人才,本科院校培養理論型人才”的傳統藩籬。觀念是行動的先導,針對部分師生短期難以適應新建本科院校向職業教育轉型發展的需要,要采取外出參觀考察、集中學習以及校內開展師生大討論等方式,引導廣大師生轉變觀念,堅持把“學生是教育行為的消費者。學校和教師是教育的供給者”這一思想作為本科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基本理念。以完善的制度建設為保障,以服務學生為基本宗旨,以約束、規范學校和教師本身的教學行為為基本出發點,來帶動和引導學生的學習,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職業教育消費。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具有天然的“職教基因”,并且在應用技術方面具有“比較優勢”,這就為新建本科院校轉為本科高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可以采取借助內部強制與外部動力 :內部強制即學校內部的政策導向 ,包括經費投入導向,職稱評聘導向、評價指標導向,直至各 類獎懲和校園文化氛圍導向;外部動力包括政府政策導向 社會評價導向等,針對性的政策吸引應用性較強的新建普通本科進行“轉制”,走本科高職的發展道路,從而提高服務當地經濟發展的能力,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3.2教學改革 ,形成職業教育新型教學模式
一是構建應用型人才課程體系。適當降低傳統本科教育中的基礎理論和學科性課程比例,增加應用性知識和實踐教學的比例,改變基礎性過強而實踐應用偏弱的狀況,以突出應用性和實踐性,針對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大實踐教學比例,構建有別于傳統本科學歷教育的實驗、實習、實訓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減少驗證性實驗和觀摩式、瀏覽式的實習實訓,增加開放性、仿真性的實踐、實際操作和頂崗實訓,實現本科教育基本規格、職業教育內涵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之間的協調。三是推進學歷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在知識層面,不僅要傳遞“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決未來崗位“怎么干”的問題;在能力方面,通用能力、職業能力和拓展能力有機結合。四是促進學科專業間的交叉復合,摒棄傳統的單一學科體系的模式,打破割裂分離的專業狀態。通過“專業+專業方向”、“專業課+任選課”、“專業+職業資格”等,拓展應用型人才的口徑、知識和能力。
3.3“雙師 ”培養 ,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
培養應用型人才,“雙師型”教師是關鍵,力爭通過2―3年的努力,使30%一40%的教師具備職業技能的素質。成立“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工作機構,健全考核獎勵辦法。針對年輕教師實踐動手能力差,實訓指導能力弱的問題,出臺激勵政策,鼓勵教師到企業、科研院所、實訓基地等去鍛煉6個月以上,以提高教師實踐實訓能力。學校給予課時津貼、報銷差旅費以及資金等。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體系,盡快提高實踐實訓能力;鼓勵專業教師考取國家承認的與人才培養方案相關的專業資格證書,經考核后,學校給予獎勵;另外,適當聘用校外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做兼職教師,充實在職教師隊伍,提高職業教育辦學水平。
3.4 產教融合,確保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新建本科院校應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適應就業”為導向,必須要圍繞地方經濟發展戰略、產業結構調整趨勢以及區域行業產業優勢開展各方面的改革與建設工作,全面推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學校要創造條件,鼓勵教師積極主動承擔企業、事業以及行政單位的合作項目,加強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在具體的合作項目中提高教師的職業技術能力。通過學校與企事業單位接洽,將真實的工程引入到實踐教學中,使學生與工程項目實現了“零”距離的接觸,身臨其境地感受工程,參與工程實施的全過程,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大大提高,綜合能力進一步得到鍛煉,同時也培養了工程意識和工程精神,實現學生畢業就能上崗的“無縫對接”,通過產教深度融合,確保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姚加惠,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現狀分析與準確定位[J].龍巖學院學報,2006(4).
[2]劉振天.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面臨的主要矛盾及解決之策[J].學術交流,2012(08).
[3]夏明中.新建本科院校走現代職業教育道路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13,6.
[4]李克軍.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論略[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1).
課題: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課題編號JG14DB215)。
關鍵詞 一般本科院校 職業教育 定位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駐馬店共識》開啟了“采取試點推動、示范引領等方式,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重點舉辦本科職業教育”決議實踐第一步,由此探索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發展定位有著重要意義。
1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發展困境
1.1傳統教育觀念制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
當前本科教育比較重視課程學科標準和知識的內在邏輯性,注重人才培養的理論性和學術性,強調培養對象的理論水平、科學研究能力和繼續深造能力,卻忽視了學生職業技能培養,造成學科體系組合的理論在社會生產實踐運用中缺乏應用性和職業性。
1.2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制約高技能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
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將職業教育理念和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思路引入教育教學中,基礎理論教學比例過高,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不足。部分學校實踐實訓課程開設不夠理想,加上教師教學的慣性思維,教學方法、手段單一,缺乏實踐動手能力訓練,學生無法體會和感受到所學知識技能的應用價值。
1.3校企合作不足制約高技能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
培養高技能應用型技術人才學校不能閉門造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加強校內校外實訓基地建設,打造一批合作長久、內容務實、互利互惠、多方共贏合作企業。由于固有培養模式和教育觀念,大部分校企合作還停留在資源雙向流動的初級階段,尚未形成規范互補的長效機制,學生到企業實習流于形式,在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課程改革建設等方面合作不足,沒有實現校企之間的深度融合。
1.4僵化的教師考核機制制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當前高校注重對教師理論教學考核輕視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科研方面重視縱向科研課題研究的考核輕視橫向科研課題研究的考核,同時未給予實踐實驗教師足夠的重視,在津貼待遇方面差別對待,打擊了教師提高實踐技能積極性和工作熱情,不利于實現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更不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立,從而制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1.5資源不足制約地方高校的發展空間
多年來地方高校辦學經費短缺,欠賬較多,從學校自身生存與發展出發,必須廣開財源,平衡收支,轉型職業教育恰好滿足其自身拓展辦學空間的要求。但許多學校只看到這一短期利益而看不到長遠利益,使高等職業教育流于短期行為,缺乏長遠考慮而損害其健康發展。
2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轉型職業教育發展的定位與特色建設
職業教育發展定位主要指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身條件和發展潛力,找準學校在人才培養中的位置,科學確立發展定位。
2.1行業定位
當前經濟發展中行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行業從業人員層次水平不均衡,提升行業發展水平需要大量行業專業人才。從??茖W校升級的一般本科院校合并了專業性較強的國家級中專的一般本科院校,行業底蘊有相當基礎,可立足自身行業特色優勢,明確行業定位方向發展,通過加大與行業企業合作辦學力度,針對行業發展方向需求明確人才培養方向目標,走出行業特色發展之路。
2.2產業定位
產業升級調整是深化經濟改革的必然要求。產業發展滯后因素的關鍵支點在于一些產業從業人員的轉型與產業的轉型節奏失衡。我國的農業產業發展相對較早,但與發達國家比較又相對落后;第二產業有一定基礎,但出現結構失衡、技術支撐尤其是專業技工支撐缺乏;第三產業發展從時代上看不算太滯后,但產業規劃、產業發展技術標準不成熟。農業和工業兩大基礎產業的專業人員升級換代太快,服務業的技術標準亟待完善,而我們的高等職業教育又嚴重滯后,帶來大量專業技工、技師缺口。一些地方本院校產業歸屬痕跡濃厚,加上合并了一些職工大學,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完全可以結合自身優勢,立足不同產業,培養服務特定產業的專門人才,走出特色發展之路。
2.3區域定位
因為發展歷程中客觀存在的區位發展規劃因素,造成了區域發展不平衡,在產業升級、行業發展規劃中出現區域性人才需求的差異性。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可以利用區位優勢,結合學科優勢,根據區域發展的產業規劃和行業規劃打造城市學院,建設特定區域的、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特色職業技術大學。如長春職業技術學院定位為“城市高職”;杭州職業技術學院將定位改為“立足下沙(開發區)、服務杭州市”,從而密切與城市的關系,凸顯自身特色和優勢,社會需求和社會聲譽也日益顯現;河南省黃淮學院與駐馬店市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走出了一條“區域定位特色發展之路”;紐約城市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也是類似極好的榜樣。
2.4層級定位
傳統聲譽觀使得一些高等院校盲目上規模、上等級,而忽略發展的獨特性優勢。地方一般本科院校要成功轉型職業技術大學,必須做好自身的層級定位,尤其人才培養層次的層級定位。要從表面上培養人才的層級(學歷等)轉向社會應用中人才聲譽度的層級,關注人才培養的不同社會需求。明確定位之后,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包括課程設置等等,在不同層級(技工、技術人員、技師)上辦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2.5特色定位
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專家評估報告顯示,幾乎所有的高校都很清楚地要堅持特色辦學,但實際上卻“不到位、不統一、不落實”。臺灣中正大學地處鄉村,但該校吳志揚校長說:“做唯一,就是做第一”,走出了特色發展道路。“有特色”也正是現代大學制度的精髓所在,如果每一所地方一般本科院校如都能根據自己的地域特點、經濟特點、社會需求以及歷史傳統等從通識型的地方高校向專業技術型的高校轉型,那么現代大學制度的多樣性就會得到體現,轉型職業技術大學的高等教育改革才會凸顯成效。
參考文獻
[1] 田立強.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微觀思考――從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談起[J].新西部:理論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