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27:29
序論:在您撰寫生態農業的特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作用
200年前,現代農業在各國普及,人們在享受了現代農業帶來的高效生產率和豐富農作物的優勢,同時也看到了它的致命短板:化肥、農藥對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空氣資源造成嚴重污染,農產品農藥殘留大,食品安全隱患大。基于此,各國積極探索新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應運而生。
唐山市是河北省率先開展生態農業試點工作的市區之一,工作之初,唐山市政府在生態農業上走了很多彎路,后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研究,終于摸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本文主要以唐山市為藍本,剖析了生態農業發展中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明確了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為基礎、以經濟發展為導向、以社會效應為目標,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的基礎性、目標性和導向性是由它自身的特點決定的。因此,只有先理解了生態農業的特點,才能理解它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態農業的特點
唐山市生態農業的特點是:綜合性、多樣性和高效性。1. 綜合性。生態系統的綜合性,主要是堅持以農業整體為中心,協調生態、經濟和社會三方效益,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能源的再生,以達到調節整個農業產業結構的目的。2. 多樣性。生態農業的核心是科學技術,通過生態模型的技術方式來實現特定經濟作物的增值生產,以生態工程的技術手段來平衡各地區的區域優勢,將技術與社會需要、當地實際協調,形成區域農業多樣性發展。3. 高效性。生態農業憑借其循環、再生的綜合性,通過對物質的深加工和能量的循環再利用,提高了農民的增值收益,加快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同時改變了局部農業產業結構。
(二)唐山市生態農業的作用
唐山市生態農業的特點,決定了它在實現唐山市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第一,綜合作用。唐山市自身耕地面積少但農業資源豐富,生態農業利用其綜合性的特點,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和地區經濟狀況,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濟作物交叉經營和交替管理的模式,促進了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有效轉換。第二,多樣性作用。生態農業利用科學技術的手段,在唐山市不同區域設立不同生態模式和生態工程,按照地區經濟的增長需要,發展多樣性的區域農業經濟。第三,高效作用。生態農業繼承發揚了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優點,摒棄了傳統農業效率低產量少的弊端。同時彌補了現代農業高污染、高投入、低回報的缺陷,將現代農業提升至生產密集化、資源循環化、技術科學化、發展持續化的高效率高收益生產經營模式。
二、唐山市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
唐山市在生態農業的研究、示范和推廣工作中,取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讓人詬病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唐山市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理論、技術不足
生態農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農業學科,它還涉及經濟學、管理學、信息技術學等多門交叉學科。對這樣復雜的農業學科,要從系統綜合角度,分析設計生態農業的結構,科學劃分各種學科的類別體系,將經濟學、生物學、生態學等學科合理交叉,綜合運用。但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對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往往是單學科深研究,或者多學科淺研究,這些片面的研究對于生態農業理論系統的構建和完善,遠遠不夠。理論是技術發展的前提,因此理論體系不夠健全,導致生態農業的技術發展不成熟。
(二)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發展生態農業與政府的支持力度分不開。首先,在技術研發上,需要政府聯合各大院校和科研部門聯合研發,這就需要巨額研發經費;其次,在技術推廣上,政府要花巨資和派遣相關技術人員為農民提供優質幼苗、肥料和技術支持;最后,在生態農業長期發展上,政府要建立一套長期有效的金融信息機制,為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信貸服務支持和信息服務支持。唐山市政府為了滿足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在資源配置、政府財政和人員培訓上,下足了工夫。政府對生態農業做出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時因自身財務和人手的不足,支持力度仍舊有限。
(三)推廣普及難度大
造成生態農業推廣普及難度大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農村人口科技素質低,需要大量科研人員下鄉進行現場培訓,而政府機構內的科研人員卻嚴重匱乏。二是生態農業配套的農業技術設備不足,或者部分設備價格昂貴,農民負擔不起。三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均,有的地方經濟作物發展好,農民收益高,另外一些部分,因為地域、氣候的限制,經濟作物發展困難,造成整體產業化結構發展不均衡。四是市場結構不完善,土地市場、技術市場、批發市場、區域經濟市場等各部分市場都只處在發展的初期階段,還遠遠不夠完善。五是信息傳遞不通暢。唐山市農村信息化建設起步晚,各項信息設施不完善,導致農民無法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接收生態農業的第一手信息。
三、唐山市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雖然生態農業有很多問題,但唐山市政府經過多年的經驗摸索和實踐總結,制定了一套生態農業問題解決方案。
(一)理論講合作,技術求創新
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以強大的科學技術為動力的,科學技術的基礎是理論研究,理論基礎的厚度決定了生態農業的高度。因此,必須把理論研究放在發展生態農業工作的首位。生態農業在理論研究上要以合作為原則,以實際需要為出發點,以農、教、科為標準,以產、學、研為動力,以少投資、高收益為指標。在理論研究層次上,政府要加大對科研部門的資金投入和政策獎勵,鼓勵部門間通力合作,攻克難關。
在技術層面上,要繼承傳統農業的技術優點,同時結合現代農業技術、生物技術、生態技術,形成最優化的農業技術配套體系。技術的推廣與創新,一定要以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導向,通過技術將農業的生態發展與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連接在一起。唐山市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生態農業技術研究,大致有以下六個方向:(1)節肥式高產農業技術;(2)節水高能式農業技術;(3)無藥低耗式農業技術;(4)中低產良田改良式農業技術;(5)資源循環利用式農業技術;(6)生物生態式農業技術。
(二)建立健全生態農業政策體系
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政府政策的支持息息相關,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態農業政策體系,可以使生態農業最快速度走上正規化、可持續化的發展道路。從農業的角度來看,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建立健全生態農業政策體系:一是農業環境、資源保護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環境、資源網絡監測系統,進行定位監測,對監測到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行為,將以法律和經濟的手段進行雙重制裁。二是農業科技方面??萍佳邪l經費上,政府設立生態農業發展基金和專項籌款小組,保證研發上的經費支持;技術推廣上,設立技術推廣基金,幫助農民解決技術方面的資金難題,同時提高下鄉技術人員薪資待遇,用高薪的方式鼓勵他們深入農村,發展農村。三是農業市場方面。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業市場體制,規范市場價格。同時,設立市場危機保障體系,保證農民在減產時,收益損失降至最低。此外,政府要為農民提供良好的信貸服務體制和信息服務支持,最大限度的解決農民的資金難題和農村信息不對稱、不及時的弊端。
(三)政府、企業共同推廣
生態農業的推廣,一方面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靠當地企業的積極推動。政府方面:(1)增加對農民生態農業的教育和培訓,在村里定期辦理培訓班和講座;(2)提高科研人員薪資待遇,鼓勵他們下鄉進行科研指導;(3)對農業技術設備進行政府資金補貼,讓農民用得起設備;(4)建立健全市場結構體系,最大限度保障農民權益;(5)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步伐,讓農民在家里就能接收到生態農業的第一手信息。政企聯合方面:一是培養龍頭企業,讓龍頭企業在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起到示范極帶頭的作用;二是鼓勵公司多種經營模式,如訂單農業、定制農業、公司農業、工廠農業等。
唐山市通過近幾年的艱辛努力,在生態農業上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不少成就。不過現在的成就還只是階段性的,未來唐山市的生態農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更多的困難要解決。因此,把握好沉穩心態,穩扎穩打,循環推進,才是實現唐山市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參考文獻:
[1]張麗梅.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問題[J].科技先鋒,2013(05).
[2]陳水水.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對策[J].中國經濟觀察, 2012(05).
[3]王紹恒.生態農業對農村經濟的作用[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4]王歐.張燦強.國際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發展政策與啟示[J].世界農業, 2013(01).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濟學;條件;對策
鑒于二十世紀以來現代石油農業所所產生的種種嚴重問題,為了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更好地合理利用各類自然資源,人們只得探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式,其中生態農業就是極具代表性與發展前景的一種全新的農業生產方式。在此,筆者試從經濟學視角對生態農業的發展進行分析。
1 生態農業的含義
生態農業作為一種集約化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是由農、林、牧、副、漁等各個行業加以綜合的大農業,而且還是農業生產、加工與銷售之間彼此銜接,適應當前市場經濟發展的一種現代農業發展方式。生態農業不但繼承了傳統農業之中的精華部分,而且還十分注重于對現代科技以及科技成果加以運用,側重于實施全面規劃、改善結構,做到多業互補,進而提升農業綜合生產的能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相互統一。生態農業注重于生態系統中各個要素所具有的總體性、綜合性以及協調性的相互統一。生態農業通過保持與改善這一系統之中的生態動態平衡規劃為其指導思想的,通過合理地安排農業生產結構及其布局,積極提升太陽能固定率以及利用率、提升生物能轉化率以及廢棄物所具有的再循環率,推動物質在系統之中的循環以及利用,用盡量少的燃料、飼料和別的原材料之投入來換取盡量多的農產品與加工制品之產出。
2 生態農業的經濟學相關理論
(1)生態農業產業化理論
實現農業產業化之內涵在于依據市場經濟所具有的內在需求,以提升農業經濟效益為主體,在橫向層面上促進資金、技術以及土地等各類農業生產要素趨向于集約化。在縱向層面上則是以市場為主要導向,以加工或者合作經濟組織為主要依托,以各位農戶為前提,以現代科技服務為方式,運用把農業再生產當中的產前、產中以及產后各個環節相互聯結成為完整化的產業體系,從而實現產供銷與農工商等的一體化經營之中,同時也是積極引導分散化農戶小生產轉化成為社會化大生產的重要組織形式,也就是系統之中的非市場安排和系統之外的市場化機制的彼此結合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商品化農業所實施的自我積累、自我調節的經營模式,則是以各位參與主體所具有的共同利益為主要基礎的一種經濟共同體之運行。就農業產業化含義而言,其中心就是經營的一體化,而關鍵則是由龍頭加以帶動,基礎則是農戶的積極參與,本質為通過有關方共同組合而成風險共擔與利益共享的新型經濟聯合體,讓使各組成主體均可得到整個產業鏈所具有的平均利潤,進一步形成統一化的市場條件之下的同行業、同產品所產生的利潤。就本質而言,這也是發展農業產業化在經濟學上的重要意義。農業產業化作為市場經濟發展下的重要產物,是市場經濟背景下農業開發的內在動力以及自發性體制的創新。這一體制創新會發生,主要是由于其能夠積極引領極其分散的中小農戶進入到社會化大市場之中,從而形成規?;膬瀯荨?/p>
(2)生態農業技術創新理論
生態農業要想實現技術創新,主要應當做到:一是實現生態農業模式之創新。和傳統農業不同的是,生態農業和自然之間具備和諧與交融之特點,資源的配置一定要具備復合與循環之特點,生產產品有機化與無公害之特點。二是要實現生產技術之創新。生態農業作為一種典型的集約型農業生產方式,一定要采用更為高效、更加節約的科技手段,比如,微生物技術等新技術。三是要實現經營機制之創新。生態農業的發展要求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與銷售之間彼此聯結,因此,生態農業經營體系必然和傳統農業經營方式之間具有相當大的差別。生態農業運行方式具備了市場化的特點,在生產與經營中具備了專業化的特點,在產品的供給上則具備了品牌化的特點。
3 開發生態農業的主要條件
(1)形成綠色經濟意識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大力實施以綠色產品、綠色生產以及綠色產業為主體的綠色經濟,這也是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對于經濟生活所作出的各項具體要求。如今,環境的標準已成為我國農產品進入到市場之中的一項重要標準,而綠色消費則已成為現代人消費目標以及時尚。如今,綠色消費的觀念正在不斷地深入人心。面對著這一新的趨勢,深入發展生態農業首先就應當在思想觀念以及思維方式上進行全面調整。這就需要不斷強化綠色經濟意識之培養,并且通過輿論與政策引導、實施教育培訓等多種形式,從而形成包涵各職能部門、各涉農業企業以及廣大農民等的多個群體的綠色經濟觀。要全面打破以前產量型農業發展的定勢思維,從而形成以講究生態效益為主要內容的質量意識,從而切實引導農業生產與經營者在經濟上的行為。與此同時,應當強化法制建設,運用更為完善的生態環境法律體系、更為嚴格的執法行動等,從而讓各農業領域的生產經營者在生產與經營的過程之中能夠更為自覺地保護好當前的生態環境,更為合理地利用好農業資源,從而走出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彼此協調的現代生態化發展之路。
(2)創設較好的農業生態環境
農業生態環境作為和農業有關的全部自然因素以及自然力之總和。生態系統作為各種自然因素間彼此協調和補償的新型開放系統。人類要想生存與發展,就必須要有比較好的生態發展環境。與此同時,人類在積極開發與運用自然資源的社會生產以及生活活動之中,又會自覺或者不自覺地改變自然因素所具有的現實狀況,讓生態系統與生態環境出現新的變化。一旦不自覺地維護各種自然因素間的平衡狀態,生態環境就容易往不利于現代人生存與發展之方向加以變化。假如這一變化突破了自身的上限,就會面臨極大的危機。反之,只需更加自覺地維護生態系統之平衡,生態環境也就完全能夠逐步地加以優化。對于農業生態環境所進行的保護,主要是對和農業生產具有緊密聯系的土、水以及氣體之保護,通過更加合理地利用,從而防治各類污染。
4 經濟學視野下的生態農業發展對策
(1)努力實施多目標下彼此相容的生態農業之發展
通過生態農業的發展,就能實現代內公平以及代際公平。通過實現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效益之間的相互協調發展,能夠實現企業與農戶之間、企業與政府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統一。鑒于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所追求的目標也具有了越來越大的差異。怎樣合理地處理多個目標彼此間的相互關系,讓其能夠具備相容性,這是實現我國生態農業發展的十分重要的外部情境。在我國農業生產的過程之中,企業與農戶實施生產之目的完全是為了大力追求經濟的利益,并且實現利益的最大化, 而政府在確保農民群眾收入持續提升的基礎之上,一定要做到兼顧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企業與農戶所實施的農業生產活動屬于短期行為,而環境保護與生態效益之實施則是一個長期化趨勢下的行為結果。企業與農戶所開展的農業生產活動屬于個體的行為,而農業生態效益之實現主要是應用生態區域或者生態系統之中的總體化、綜合化的全面協調發展。因此,生態農業的發展應當實現多個目標的相互包容,一定要以加大農民群眾收入為其基礎,從而實現其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效益之間的相互統一。一定要建立起更加穩定、更為長效的現代農業發展體系,從而實現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之間的相互統一。一定要依據生態區域之劃分,通過總體規劃以發展我國的生態農業,從而實現個體行為與集體行為之間的和諧統一,這樣一來就能讓生態農業的生態效益能夠得以全面實現。
(2)合理地發展我國的生態農業
當前,我國的農產品市場規模相對較小,市場體系也不夠健全完善,這已經成為了我國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最大阻礙。因為我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尚未健全完善,生態農業產品所具有的市場優勢也就難以體現出來,其價值自然也就難以真正實現。生態農業所實施的規模化發展自然也就無法實施。因此,在當前狀況之下,積極發展我國的生態農業并不是由市場加以引導和發展的生態農業形式,而是由我國政府運用政策方式來引導自身發展的一種生態農業。由于生態農業的發展尚未完全進入到健康實施的軌道之中。在此情況之下,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尚難以實現全面的規?;l展。
(3)實現生態農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對立統一
與傳統農業比較起來,生態農業具備相當高的經濟、社會以及生態效益,對于我國生態環境的極大改善能夠形成十分積極的影響。與此同時,生態農業之發展也要求以某種生態環境條件為其重要保障。傳統意義上農業的發展尤其是一部分掠奪式開發方式,對于我國的生態環境具有相當大的不利影響,但是,我們不能完全簡單地把農業生產方式歸于生態環境惡化這一影響因素上。這是因為生態環境之惡化是多種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之結果。因此,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并非是唯一能夠解決生態問題的重要途徑。生態環境之改進應當從多方面入手加以實施,從而促進我國生態農業取得更好發展。
5 結束語
總的來說,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發展農業的重要發展模式之一,其主要特點是能夠實現農業生態系統實現良性發展,在維護與發展良好生態環境的背景下,實現生態農業生產的高產化、優質化以及高效化之目的。生態農業能夠極大地緩解人地之間的矛盾,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強化農業勞動力的就業工作,進而增加農民群眾的收入。這對于調整我國的農業與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業生態的良性循環以及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顯得極為重要。
參考文獻:
[1]劉鐵軍.我國生態農業推廣障礙的經濟學分析[J].農業經濟與科技,2004(6).
[2]羅新陽.農業生態經濟:新農村建設的必然選擇--從生態經濟學視角審視[J].廣東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6(20).
[3]高昆誼.云南發展設施農業的生態經濟學思考[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8(2).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作用
200年前,現代農業在各國普及,人們在享受了現代農業帶來的高效生產率和豐富農作物的優勢,同時也看到了它的致命短板:化肥、農藥對土地資源、水資源和空氣資源造成嚴重污染,農產品農藥殘留大,食品安全隱患大?;诖耍鲊e極探索新的農業模式,生態農業應運而生。
唐山市是河北省率先開展生態農業試點工作的市區之一,工作之初,唐山市政府在生態農業上走了很多彎路,后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研究,終于摸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本文主要以唐山市為藍本,剖析了生態農業發展中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明確了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生態農業是以生態為基礎、以經濟發展為導向、以社會效應為目標,來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的基礎性、目標性和導向性是由它自身的特點決定的。因此,只有先理解了生態農業的特點,才能理解它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
(一)唐山市生態農業的特點
唐山市生態農業的特點是:綜合性、多樣性和高效性。1. 綜合性。生態系統的綜合性,主要是堅持以農業整體為中心,協調生態、經濟和社會三方效益,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和能源的再生,以達到調節整個農業產業結構的目的。2. 多樣性。生態農業的核心是科學技術,通過生態模型的技術方式來實現特定經濟作物的增值生產,以生態工程的技術手段來平衡各地區的區域優勢,將技術與社會需要、當地實際協調,形成區域農業多樣性發展。3. 高效性。生態農業憑借其循環、再生的綜合性,通過對物質的深加工和能量的循環再利用,提高了農民的增值收益,加快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同時改變了局部農業產業結構。
(二)唐山市生態農業的作用
唐山市生態農業的特點,決定了它在實現唐山市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第一,綜合作用。唐山市自身耕地面積少但農業資源豐富,生態農業利用其綜合性的特點,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和地區經濟狀況,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濟作物交叉經營和交替管理的模式,促進了物質的循環和能量的有效轉換。第二,多樣性作用。生態農業利用科學技術的手段,在唐山市不同區域設立不同生態模式和生態工程,按照地區經濟的增長需要,發展多樣性的區域農業經濟。第三,高效作用。生態農業繼承發揚了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的優點,摒棄了傳統農業效率低產量少的弊端。同時彌補了現代農業高污染、高投入、低回報的缺陷,將現代農業提升至生產密集化、資源循環化、技術科學化、發展持續化的高效率高收益生產經營模式。
二、唐山市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問題
唐山市在生態農業的研究、示范和推廣工作中,取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讓人詬病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唐山市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理論、技術不足
生態農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單農業學科,它還涉及經濟學、管理學、信息技術學等多門交叉學科。對這樣復雜的農業學科,要從系統綜合角度,分析設計生態農業的結構,科學劃分各種學科的類別體系,將經濟學、生物學、生態學等學科合理交叉,綜合運用。但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對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往往是單學科深研究,或者多學科淺研究,這些片面的研究對于生態農業理論系統的構建和完善,遠遠不夠。理論是技術發展的前提,因此理論體系不夠健全,導致生態農業的技術發展不成熟。
(二)政府支持力度有限
發展生態農業與政府的支持力度分不開。首先,在技術研發上,需要政府聯合各大院校和科研部門聯合研發,這就需要巨額研發經費;其次,在技術推廣上,政府要花巨資和派遣相關技術人員為農民提供優質幼苗、肥料和技術支持;最后,在生態農業長期發展上,政府要建立一套長期有效的金融信息機制,為農民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信貸服務支持和信息服務支持。唐山市政府為了滿足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在資源配置、政府財政和人員培訓上,下足了工夫。政府對生態農業做出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同時因自身財務和人手的不足,支持力度仍舊有限。
(三)推廣普及難度大
造成生態農業推廣普及難度大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農村人口科技素質低,需要大量科研人員下鄉進行現場培訓,而政府機構內的科研人員卻嚴重匱乏。二是生態農業配套的農業技術設備不足,或者部分設備價格昂貴,農民負擔不起。三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不均,有的地方經濟作物發展好,農民收益高,另外一些部分,因為地域、氣候的限制,經濟作物發展困難,造成整體產業化結構發展不均衡。四是市場結構不完善,土地市場、技術市場、批發市場、區域經濟市場等各部分市場都只處在發展的初期階段,還遠遠不夠完善。五是信息傳遞不通暢。唐山市農村信息化建設起步晚,各項信息設施不完善,導致農民無法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接收生態農業的第一手信息。
三、唐山市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雖然生態農業有很多問題,但唐山市政府經過多年的經驗摸索和實踐總結,制定了一套生態農業問題解決方案。
(一)理論講合作,技術求創新
生態農業的發展是以強大的科學技術為動力的,科學技術的基礎是理論研究,理論基礎的厚度決定了生態農業的高度。因此,必須把理論研究放在發展生態農業工作的首位。生態農業在理論研究上要以合作為原則,以實際需要為出發點,以農、教、科為標準,以產、學、研為動力,以少投資、高收益為指標。在理論研究層次上,政府要加大對科研部門的資金投入和政策獎勵,鼓勵部門間通力合作,攻克難關。
在技術層面上,要繼承傳統農業的技術優點,同時結合現代農業技術、生物技術、生態技術,形成最優化的農業技術配套體系。技術的推廣與創新,一定要以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導向,通過技術將農業的生態發 展與經濟的可持續增長連接在一起。唐山市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生態農業技術研究,大致有以下六個方向:(1)節肥式高產農業技術;(2)節水高能式農業技術;(3)無藥低耗式農業技術;(4)中低產良田改良式農業技術;(5)資源循環利用式農業技術;(6)生物生態式農業技術。
(二)建立健全生態農業政策體系
生態農業的發展與政府政策的支持息息相關,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生態農業政策體系,可以使生態農業最快速度走上正規化、可持續化的發展道路。從農業的角度來看,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建立健全生態農業政策體系:一是農業環境、資源保護方面。建立自上而下的環境、資源網絡監測系統,進行定位監測,對監測到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的行為,將以法律和經濟的手段進行雙重制裁。二是農業科技方面。科技研發經費上,政府設立生態農業發展基金和專項籌款小組,保證研發上的經費支持;技術推廣上,設立技術推廣基金,幫助農民解決技術方面的資金難題,同時提高下鄉技術人員薪資待遇,用高薪的方式鼓勵他們深入農村,發展農村。三是農業市場方面。政府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業市場體制,規范市場價格。同時,設立市場危機保障體系,保證農民在減產時,收益損失降至最低。此外,政府要為農民提供良好的信貸服務體制和信息服務支持,最大限度的解決農民的資金難題和農村信息不對稱、不及時的弊端。
(三)政府、企業共同推廣
生態農業的推廣,一方面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靠當地企業的積極推動。政府方面:(1)增加對農民生態農業的教育和培訓,在村里定期辦理培訓班和講座;(2)提高科研人員薪資待遇,鼓勵他們下鄉進行科研指導;(3)對農業技術設備進行政府資金補貼,讓農民用得起設備;(4)建立健全市場結構體系,最大限度保障農民權益;(5)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步伐,讓農民在家里就能接收到生態農業的第一手信息。政企聯合方面:一是培養龍頭企業,讓龍頭企業在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起到示范極帶頭的作用;二是鼓勵公司多種經營模式,如訂單農業、定制農業、公司農業、工廠農業等。
唐山市通過近幾年的艱辛努力,在生態農業上克服了重重困難,取得了不少成就。不過現在的成就還只是階段性的,未來唐山市的生態農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更多的困難要解決。因此,把握好沉穩心態,穩扎穩打,循環推進,才是實現唐山市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參考文獻:
張麗梅.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問題.科技先鋒,2013(05).
陳水水.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瓶頸對策.中國經濟觀察, 2012(05).
王紹恒.生態農業對農村經濟的作用.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王歐.張燦強.國際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發展政策與啟示.世界農業, 2013(01).
原生態農業釋義
1、原生態農業的內涵
第一,原生態農業的開展空間基礎是未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或被人為破壞極小的自然生態環境,那些被化肥農藥浸染、生態破壞嚴重、污染程度極深的區域無法開展原生態農業生產;第二,原生態農業的思路是與傳統農業的理念一脈相承的,講究對自然規律的認可和遵守,講究“天人合一”的自然宇宙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持續發展。農業生產要依賴自然,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而不是人為地改造自然;第三,原生態農業崇尚傳統的農耕方式,卻也不排斥現代科學技術與科學管理理念。在不破壞自然的前提下,任何有益的科學元素都可以在原生態農業中應用;第四,原生態農業追求內源式發展,盡量減少外部投入。因此,它主張拋棄農藥化肥,因地制宜地開展農、牧、漁、林等多種循環互補式生產。通過作物間互補共生的原理和循環使用、變廢為寶的機制開展農業生產;第五,自然提供給我們的都是經過千百年進化而來的物種,因此,原生態農業也要求保持自然的味道,排斥和拒絕一切轉基因的元素。
2、原生態農業中“原”的釋義
原生態農業區別于生態農業在一個“原”字上,這個“原”字有四層含義:(1)原生態農業開展的生產環境要求更接近原始的、原來的、未被人為破壞或破壞極少且容易修復的生態環境。一般來說,應該是遠離工業化的污染,遠離城市化的浸染,森林覆蓋與綠化率較高,極少使用農藥、化肥等添加劑,大體上保持了傳統農業時期農業生產環境的地區。這是原生態農業開展的基礎。(2)原生態農業種養的品種應是本地原有的物種。原生態農業主張充分發揮當地物種資源的優勢,外來物種不應強行引入本地區進行生產,要盡量避免出現“南桔北枳”的現象。(3)對原有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回歸和對傳統農業哲學的尊重。原生態農業強調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尊重,對自然規律的崇敬,對傳統農業哲學觀念的認同。原生態農業生產要求順應自然規律與生態平衡,不逆季生產,不提倡通過現代科學技術和人工的方法人為地干預和扭曲作物的生長。從生產方式上看,達到了一定程度的回歸與溯源。(4)原產地含義。農產品達到最佳品質是需要生長條件得以滿足才能實現的。其中,不能忽略的一點是物種生長所處的地理位置。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物種獲得特定的生態環境、光照、溫度、降雨等。所以,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農產品,諸如“五常大米”“陳倉核桃”“南江黃羊”等。原生態農業就是憑借最自然的生長環境和最自然的生產方式保持本地區農產品的原汁原味,保證其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的品質。
3、原生態農業的要點
(1)強調開展農業生產需要優越的農業生態環境。原生態農業開展以自然生態環境優越為首選要素。生產區以遠離大都市,毗鄰世界級、國家級、省市級自然風景保護區為佳,綠化率達到75%以上的地區和山區、原始森林覆蓋較好、自然野生動物棲息地周邊、其他未被破壞的原始生態環境優越地域以及農業生產環境保護較好的農業生產區均可。這也是其區別于石油農業生產方式的一個特點。(2)強調遵循自然規律的種養結合作業。原生態農業強調遵循自然規律,任何形式的生產都不以違背自然規律和生物生長規律為大前提。同時,由于原生態農業禁止使用農藥、化肥、激素、添加劑等化學物質。因此,它強調借鑒生態農業的原理和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經驗,以種養結合、資源再生、廢物利用的方式促進農業生產,盡量減少外部投入,真正實現農業的內生發展。這樣的生產方式可以保證其產品的品質。(3)強調禁止轉基因要素。原生態農業崇尚的是自然、天然的農業形態,因此,在其生產的各個環節都禁止轉基因物種及技術的介入,從整體上保障其農產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這一點在石油農業中完全沒有體現。
原生態農業的特點
1、生態要求強
原生態農業首先強調對生產環境的生態要求。生態農業則主張通過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以及廢棄物的循環利用,來促進物質在農業生態系統內部的循環利用和多次使用。以盡可能少的投入換得盡可能大的產出,從而實現生產發展、能源再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應該說,生態農業中的“生態”首先指向生產方式,即用適合生態原理的生產方式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而原生態農業的“生態”首先指向自然環境的優越,其次指向生產方式、物種、產地等內涵。若比較,原•80•生態農業中的“生態”更是環境意義的直接表述。從某種角度上看,原生態農業是生態農業的優化和升級版。它涵蓋了生態農業的核心思想,也包含著生態農業不具備的更多層含義。
2、開放、多樣、靈活、區域性、循環的農業
原生態農業的生產方式是開放式的,不局限于某一種方法或模式。它可以借鑒一切不違背農業生產規律和環境保護初衷的生產方式和運作思路。同時,原生態農業也并非全國一刀切的固化模式。它要求依據區域的自然特征和地理特點設計種養結合的生產模式。這使得它的種養結合的生產方式能適宜地調整,包容多種可行性。所以,它的開展不但具有地域特征,還具有多樣、靈活等特點。另外,原生態農業也借鑒生態農業的方式方法,講究種養結合式的循環生產。能夠開展循環式生產最佳,單純滿足原生態農業基本要求的種、養業也可,這再次體現了原生態農業的靈活性。
3、安全性
原生態農業強調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開展生產,這從源頭上為其農產品的安全性做出了保障。同時,講求種養結合的生產方式又可以實現“杜絕農藥化肥的使用”,避免了其農產品出現農殘化殘。另外,禁止一切轉基因元素的出現又從操作層面上為其農產品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因此,與石油農業相比,原生態農業的安全性優勢自不必說。由于生態農業的概念中并未特意強調對開展環境的要求,而且,在其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限種類地使用農藥和化肥,因此,在品質上,原生態農業又比生態農業更進了一步。
4、可持續性
原生態農業將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自然地融合在一起。開展農業生產,提供安全放心的農產品的同時,又不破壞環境。甚至,它的修復功能還可以修復已破壞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又是農業永續發展的基礎。因此,原生態農業的可持續性不僅是生態的可持續,也是農業的可持續,是將經濟發展與環境發展相結合的可持續進步。這也符合十報告中強調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
5、綜合性
原生態農業強調發揮農業生態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大農業為出發點,按“整體、協調、循環、再生”的原則,全面規劃,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使“農牧漁林副”各業和農村一、二、三產業綜合發展,并使各業間相互支持,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同時,它在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同時,還可以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循環利用,可持續利用,最終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其社會效益,達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6]。
6、標準化農業
我國的生態農業是一種方法論、一種農業生產的范式、一種農業和生態共同發展的思想。它的一大缺陷是它雖然提出了關注生態的核心思想和一系列種養循環的操作模式,但它并沒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標準(理論上有學者提出生態農業標準化的設想,但實踐中尚未實施)。而原生態農業對于開展環境和實踐操作是有自己的一套標準的,如森林覆蓋標準、綠化率標準、水質標準、土壤要求等。正是這些標準保證了其產品的品質要高于生態農業。因為,非標準化的生態農業如果其開展地區的土壤含有過多的有害元素,一樣可能生產出不合格的農產品。當然,原生態農業尚處于發展初期,其標準不可避免存在著瑕疵,有待于日后的不斷完善,但是標準化仍將是原生態農業今后發展和探索的一個主要方向。
結語
關鍵詞:生態農業;農業技術;推廣
中圖分類號:S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2-0089-1
生態農業,是指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建成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集約化農業發展方式,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產業,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和進行其他經濟和社會活動的基礎,研究生態農業技術在我國的推廣工作,具有深遠的意義。
1 當前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
1.1 傳統的農技推廣體制不適合生態農業的推廣
當前我國進行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采用的還是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既是由政府來作為主導,以農業推廣機構等政府部門作為推廣的主力。這一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可以實現由政府對人、財、物進行統一的管理,對從科研到推廣的各個環節進行協調統一,對新產品進行立項重點推廣等特點。但在實際的工作中,由于管理不善和缺乏靈活性,農業技術科研與推廣兩部分產生分離,作為一線的農業技術推廣站,大多條件很差,推廣工作變成賣種子和肥料,對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收效甚微。生態農業對技術的要求較高,科研和實際生產之間的轉化更為困難,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顯然不能滿足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
1.2 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專業人才缺乏
生態農業作為先進的農業技術,是以生態學和現代生物科學為基礎發展起來的,這就要求推廣人員不但要熟悉推廣工作,重要的是真正了解生態農業技術,可以將生態農業技術明白、準確的傳達給老百姓。在實際工作中,基層農技推廣站的人員素質普遍較低,對新技術難以掌握,專業的設備也不會操作,制約了生態農業技術推廣。
1.3 資金投入不足
生態農業的推廣,在短時期內難以產生相應的經濟效益,但長期來說,在經濟、生態、社會方面會有很大的收益。無論是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市場力量,對生態農業認識不足或者不夠重視,資金投入不足,直接導致科研和推廣等一系列工作的進度緩慢。
1.4 推廣形式單一
我國傳統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力量來進行推動,通過實驗區、示范區和推廣站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將新的農業技術推廣實施。生態農業作為新型的農業生產技術,且較傳統的農業技術具有一定的自身特點,這就要求其推廣方式要多樣結合,如采用企業帶動制、合作社、示范區、先進農戶等一主多元的推廣體系,將社會資本和力量引入到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來,解決傳統推廣形式過于單一的問題。
2 我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構建
2.1 建設生態農業推廣新機制
在農業大發展的形式下,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應該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總目標,以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產為直接目標,以增強農業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為方向,圍繞著農業產業調整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中心,采取因地制宜技術和推廣的方法,來實現生態技術推廣部門的價值意義。一是要建立以政府為龍頭的管理部門,其作用是制定國家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相關政策,指導科研單位進行科研,指導推廣部門進行推廣,實現各個環節全面統籌;第二要建立以科研單位和院校為依托的生態農業研發機構,特別是加強對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生態農業研究技術的轉化工作,將最先進的農業技術走出實驗室。第三是建立以政府扶持、民間主導的生態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傳統的帶有計劃經濟的推廣體系難以滿足生態農業推廣工作的需要,以政府為主導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和農民的作用,利用農業科技企業和合作社等民間組織建立一個生態農業技術的多元推廣體系。
2.2 建立生態農業推廣多渠道融資機制
資金是制約當前生態農業技術推廣的另一個關鍵因素。根據生態農業效益回收周期長的特點,需要建立以政府作為投資主體,以多渠道的融資作為合作的推廣資金融資模式。首先,政府要加大對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前期費用的投入,讓社會看到生態農業的效益;其次,要完善相關的管理政策,運行社會資金進入生態農業技術推廣領域,使民間資金成為另一重要推廣資金來源;最后,鼓勵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進行自主經營和創收。自主經營不但可以對生態農業技術起到示范的作用,增強人們的信心,還可以實現經濟效益,增加部門推廣資金來源。
2.3 建立農技推廣人員和農民培訓機制
對當前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首先進行生態農業技術的專業知識培訓,提高其對新技術的掌握和推廣能力。培訓的形式以在崗培訓、進修、繼續教育等,同時加強推廣隊伍建設,提高學歷水平。其次要做好對農民的培訓,生態農業技術專業性較強,對農民要多多宣傳和培訓,使其逐漸了解。主要的形式有建立農民培訓班定期培訓、通過廣播、宣傳欄進行宣傳、專家和技術人員下鄉技術咨詢等。
3 總結
生態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做好生態農業技術的推廣工作,對于實現這一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當前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存在著一些不足,需要在制度和方法等方面進行改進,以實現對加快生態農業發展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田維舉,楊博.探析生態農業技術推廣和創新[J].北京農業,2012,(15).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濟;存在問題;有效路徑
一、引言
農業經濟關乎著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舉足輕重。發展現代農業,對農業經濟增長方式進行變革,促進農業發展水平、發展規模的提升,意義重大。近年來,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導下,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已成為時代的選擇。
二、生態農業經濟的特點
所謂生態農業,即以生態良性循環為基礎,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具有開放性,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最大限度地利用生態資源,形成土地、生物、空間等優化配置,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構建生態有機循環系統,強調要素資源的協調配置,提高農業產品質量,創造生態農業經濟,促進生產系統與環境系統的長久發展??梢?,生態農業經濟是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經濟的價值提升。進一步分析生態農業經濟的特點:第一,發展農業經濟的前提是必須以生態為基礎,強調生態與經濟的和諧發展。同時,強調生態發展理念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能夠創造巨大的經濟價值。第二,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以新技術、新方式為基礎,強調技術創新,促進農產品質量與產量的“雙提升”。同時,強調以市場需求為主導,提高生產與消費的對接,營造良好的農業經濟。第三,隨著生態農業的不斷發展,勢必形成專業化體系,與社會經濟發展、環境發展形成整體和諧。
三、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剖析
(一)科學技術與成果轉化受限,未實現明顯的價值創造。我國傳統農業發展走粗放型發展模式,束縛大量的勞動力卻未實現價值創造,甚至導致農戶拋棄賴以生存的農地,紛紛涌入城市,農地荒廢現象嚴重。發展生態農業經濟以來,引入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如農產品嫁接、綠色生產等,加強全要素資源的利用效率,但成果轉化并不理想,或者是農產品滯銷,或者是未與消費市場對接,嚴重打擊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同時,農業技術研發的硬、軟件配套都未跟上,尤其是農業技術人員流失嚴重,難以為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奠定技術基礎,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動力不足。(二)受體制與意識形態的約束,難以調動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積極性。當前,農業經濟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體制的約束。從微觀層面來看,農戶自主生產的情況占比較大,難以實現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價值創造有限。盡管已不斷推行機械化生產,但主要停留于小型設備,只有大規模的土地流轉才能引入現代化設備,提高資源的優化配置,走現代農業生態之路、規模化之路。從宏觀層面來看,城鄉二元經濟依舊存在,無論是體制還是意識形態,都還存在待遇不公等現象。尤其是傳統觀念等限制,難以調動農戶發展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導致發展生態農業經濟受阻。(三)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匱乏,未對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物質保障。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必須以人力資本與物力資本為基礎。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在資源供給上面臨著兩大問題:一是,人力資本嚴重匱乏。農村教育相對滯后,導致農業技術人員、研發人員培養困難,而外界智力資本很難融入,由此導致在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過程中,技術提升困難、后勁不足。尤其是即便外界智力介入到生態農業中,但受收益周期長的影響,導致人員流失現象嚴重。二是,物力資本相對匱乏。盡管在發展“三農”上有扶持政策,但大多向規?;a所傾斜,農戶個體生產受到的扶持力度相對較小。目前,傳統的家庭聯產承包模式依舊占據大部分比重,最終流向小規模生產的扶持資金有限,導致生態農業經濟增長嚴重受阻。
四、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經濟的有效路徑
(一)保證農業生產力的供給,促進農業生態系統的構建。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必須保證有較高的生產力,才能夠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這是發達國家發展農業進程中,所總結的生態學規律、自然規律。我國在發展生態農業中,必須結合區域特點,因地制宜,保證生產力的供給。不僅是物資、資金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農業技術、研發人員的供給,以現代科技推動農業生態系統的構建。以環境的承載為限,發展與優化環保產業,實現生態環境的控制與改善,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二)完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為生態農業經濟營造良好的發展空間。要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的有序發展,政府與社會必須給予適當的政策扶持,構建健全的農業社會服務體系。如引導與鼓勵金融機構創新農業信貸產品,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構建信息平臺,為農產品的銷售打造一條綠色通道。鼓勵農戶流轉土地,推行大規模的現代農業生產,廣泛推廣生態農業技術,實現生態農業經濟向規?;?、集約化轉變。尤其是嚴厲打擊亂采亂懇亂獵行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同時,地方政府強化對環境的監測,引入生態農業保險機制,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之路。(三)積極發展生態能源型農業經濟模式,增強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要協調好經濟與環境、資源的關系,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積極發展生態能源型農業經濟模式,尤其是避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如盡量減少現代工業產品生產,減少污染物排放,防止對環境的污染,有效降低后期環境治理成本。在農產品生產環節中,減少或者避免無機化肥的使用,降低化工產品的應用,注重發展生態能源,深度挖掘生態農業系統的潛力,構建生態農業自循環體系,實現資源的充分利用。
作者:呂秀娟 單位:棲霞市農業局
參考文獻:
[1]霍杰.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6(2).
我國評價指標體系中包含了44個指標體系,每個指標體系都有其特點,在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依照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建設發展。在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選擇過程中需要考慮生態農業所在地主要特征以及相關研究者考慮相關問題的角度,通過對地區資源環境、農業相關政策、農業經濟以及地區協調性等多個方面對該地區的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全面分析,從而選擇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對當地生態農業生態與經濟、生態農業環境與經濟以及當地人口與社會環境等諸多指標進行有效評價,以此來了解我國不同地區生態農業的發展狀況,明確地區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影響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生態農業經濟,為實現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不斷前進。
2、生態農業可持續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針對生態農業經濟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那么要利用評價指標體系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對相關參數及內容進行計算評估,在評價指標計算中常用的計算方法有二級指標綜合計算方法、三級指標綜合計算方法以及系統總可持續性指標計算方法等。在生態農業經濟發展中利用二級指標綜合計算方法可以確定權重,權重會隨之指標數值的不斷變化而變化,而通過權重的變化則可以判斷出一個地區生態農業發展的重點與薄弱點,使相關決策者及工組人員對地區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實際情況有一個較為客觀清晰的認識。三級指標綜合計算方法指的是農業發展指數,通過指數變化可以較為直觀的看出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趨勢。系統總可持續性指數的計算方法對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性進行度量,實際上也是對生態農業發展的不可持續性的一種度量。生態農業健康、經濟活力程度以及社會的可接受度等因素或多或少都會對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可持續性指數計算中不適合賦予其不同的權重。通過生態總可持續性指數變化可以對同一地區或者是不同地區以及不同時間段的生態農業可持續性進行比較,這樣一來可以提高各地區生態農業經濟的競爭力,提高地區生態農業經濟實力,從而促進我國生態農業經濟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3、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