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2 16:27:21
序論:在您撰寫地震預防知識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發生地震后,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逃生,但至于怎么科學逃生自救,還得聽專家的。地震局官員介紹說,萬一地震,身處不同場所就得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但奪門而逃是最不明智的選擇,除非你住在平房里,在短短幾秒鐘內能跑到安全地帶。否則,最好就地避震,等首震過后,再迅速撤離。
如果你在家里,發生地震時,千萬不能滯留在床上或站在房間中央,更不能躲在窗戶邊,不要靠近不結實的墻體,不要破窗而逃。應該飛速跑到承重墻墻角、衛生間等開間小,有支撐的房間,或躲在低矮牢固的家具處。住在平房可躲在炕沿下,但要避開大梁。住樓房者,發生地震時千萬不能到陽臺、樓梯、或去乘電梯,更不能跳樓。因為陽臺、樓梯是樓房建筑中拉力最弱的部位,而電梯在地震時則會卡死、變形,跳樓無論怎樣,最后的結局都會一樣恐怖。
如果在學?;蚬矆鏊坏┌l生地震,首先要做到聽從老師或現場工作人員的指揮,千萬不能慌亂、擁擠。應就地蹲在桌子或其他支撐物下面,用手或其他東西保護頭部,盡量避開吊燈、電扇等懸掛物。待地震過后,聽從指揮,有組織地迅速撤離。
如果在商場、書店、展覽館等處發生地震時,還應避開玻璃門窗、櫥窗和玻璃柜臺以及高大、擺放不穩定的重物或易碎的貨架。
關鍵詞:汶川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P5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2)30-0107-03
四川省和其鄰省市由于汶川大地震的發生,不僅在大范圍內造成了災難性的破壞,而且還殃及到了全國多數地區甚至是境外地區,這次地震是我國自建國以來最具破壞性的一次地震。據統計,近7萬人在這次地震中喪生,36萬人受傷,1500萬人被緊急轉移安置,累計受災人數達到4550萬人,重災區面積達10萬平方公里。相較于這次地震所帶來的危害,其本身所引發的地質災害更為嚴重,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和破壞,所以,災后重建應該首要考慮的問題是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本文從汶川地區所特有的地質結構和由地震引起的地質災害所具有的特征作為出發點。
1 汶川的地質條件
龍門山是汶川大地震的地震發生帶,平行于龍門山脈的三條大斷裂控制著龍門山的地震活動和地質結構。龍門山因這三條大斷裂分為了兩個條帶,自西向川西平原延展的主要有:茂縣-汶川大斷裂、后龍門山、北川-映秀大斷裂、前龍門山、江油-都江堰大斷裂。龍門山的后緣邊界即茂縣-汶川大斷裂,其是邛崍山、岷山和龍門山的分界。高山和中山是后龍門山的主要組成部分,其山勢十分陡峭,海拔最低值為3500m,山體的構成部分主要有巖石、花崗巖類及奧陶系、寒武系和志留系所屬的下古生界地層。后龍門山和前龍門山既是北川-映秀大斷裂的天然分界,也是其主中央斷裂。前龍門山的山體主要構成部分為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層(上古生界包括二疊系、泥盆系和石炭系;中生界包括自堊系、三疊系和侏羅系),其山勢十分緩和。龍門山區和四川盆地形成了江油-都江堰大斷裂,也可稱為龍門山的主前緣斷裂或主邊界斷裂,由于沖積扇其東側逐漸發育形成了廣袤的扇形平原。龍門山主中央斷裂是此次汶川大地震的震中,其運動特征為逆沖運動,即下盤巖體做向下的運動和上盤巖體做向上的運動,而且伴隨著順時針方向的水平滑動。由于震中斷層破裂引發了地震,導致破裂在龍門山的主中央斷裂處迅速擴展,使得其主后緣斷裂和主邊界斷裂的變形和運動加劇,其破裂長度長達約300km,其擴展延伸的速度平均為3.1km/s,導致其破壞范圍的擴大和破壞程度的深化。
2 地震次生地質災害的主要預防措施
此次災后的重建,其首要舉措是對次生地質災害進行各項預防。地質災害的預防原則為結合綜合治理和規避、聯合短期和長遠的工程措施。
2.1 調查監測泥石流和滑坡
調查監測泥石流和滑坡,對危險區進行圈定,制定相關的防治規劃。在災區對次生地質災害進行普遍調查,進一步確認可能發生次生地質災害的危險地區,預測災害規模和類型,動態監測重點的泥石流和滑坡,規劃和制定具體的應急救災和防治
措施。
2.2 規避居民點和工程建設
次生地質災害地區應當規避居民點和工程建設,對震區開展工程建設,如城鎮、橋梁、鐵路和工廠等的修建,應盡量避免在滑坡體上進行施工和建造,選擇開闊、平坦的平原和盆地。車站、公路、鐵路和橋梁的建造應盡力避開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的易發的危險地帶,盡量避免對邊坡的開挖;應該科學合理地對礦山進行開采,且在開采過程中應設有相應的排水措施;而對廢土和礦渣堆放地區的選擇應當為開闊、低洼和少水的地區,避免廢礦渣的亂堆、亂采,以維持山體的穩定,防止山體遭到破壞。
2.3 堅持恢復和保護植被
應當堅持恢復和保護植被,對草本植物、喬木以及灌木進行聯合種植的原則,在對植被進行恢復的同時對幸存植被進行保護,因地制宜地做好森林防火、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的工作?;謴秃捅Wo植被的根本是控制各類泥石流、崩塌體和滑坡體
源頭。
2.4 工程治理
如若交通干線、樞紐、村鎮和水庫堤壩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建筑物附近有泥石流和滑坡發生的可能性,則要對其實施工程治理。滑坡治理工程分為兩大類:抗滑工程和減滑工程??够こ讨饕沁\用抗滑相關的工程建筑對其部分或者全部滑坡進行抵擋,以期免于或者減輕滑坡所造成的災害;而減滑工程主要是通過對地下水、地形和土質等狀態進行改變,進而緩和或停止滑坡運動。其具體措施
如下:
2.4.1 對滑坡體上的地表水進行排除和防滲處理。通過溝排水工程的建設迅速匯集滑坡內的雨水并將其排除至滑坡外。水溝分排水溝和集水溝,排水溝主要是排除匯集的水;集水溝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橫貫斜坡的溝渠,主要用于對地表水和雨水的匯集。兩者同時處理防滲工作,具體來說就是被覆處理邊坡的坡面和坡頂,若該地段透水性弱,則對其重要部分及時進行防滲處理;若該地段透水性強,則對其已經發生的裂縫處用水泥漿或粘土進行填充,并加蓋薄膜。
2.4.2 地下水的排除過程主要如下:地表以下3m的地下水可利用明溝和暗溝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排水,其中暗溝又分為排水暗溝和分集水暗溝,通常情況下,每間隔20~30m處修建一個檢查井或集水池;地表深度超過3m的地下水運用鉆孔的方法進行排水,其中地表深度在3~5m的地下水運用鉆孔的方法進行排水,地表深度在5m以下的地下水運用斜孔進行排水,其孔徑約為60ram,并設置2~3層鉆孔,這樣既可以做到深層水的排除,同時也可以對淺層水進行排除。當其他區域的地下水順著其他通道或含水層大量涌入滑坡區時,需要在區外建造地下水截水墻,截斷滑坡區流入的地下水,誘導其排出地表。
2.4.3 削方減重適用于小型滑坡,其主要做法是在準確把握滑坡面的分布情況、滑坡滑動趨向和滑坡規模后,將滑坡后部土體削去,填土鎮壓前沿,以此達到增強滑坡穩定性的目的。
2.4.4 修建抗滑樁的具體措施:用35~40cm孔徑的鉆頭于滑坡前沿處垂直穿過滑面,然后插入工字鋼或鋼管,在滑面下1/3處打入樁基;鉆孔也可用1.5~2.0m直徑的豎井進行替代,鋼筋混凝土為其井內主要充填物??够瑯恫粌H有增加預應力的效果,還有抗滑阻擋的作用。
2.4.5 修建檔墻的具體措施:首先挖開滑坡前沿,然后通過網架搭建鋼筋混凝土墻。檔墻作為抵擋工程,主要適用于對滑坡前沿進行填土反壓,這樣不僅可以穩定上部斜坡處的滑動,也可以穩定單個坡體滑動。
2.4.6 因河岸常年遭受河床下切和河流侵蝕降低了坡體的穩定性,使其在地震時常常發生滑坡現象。為減少這種現象的發生,應做好加固河床、導流工程和防護堤護岸等工作,以防止河岸遭受侵蝕,從而維持岸坡的穩定。
2.5 避免修建居民建筑和工程設施
在易受泥石流影響的地區,居民建筑和工程設施應避免在此處修建。若無法規避這種現象的發生,則必須加強對泥石流的治理和監測,應根據具體情況,對泥石流進行綜合治理。
2.5.1 關于引水工程和修建蓄水的治理。于水體補給區處修建截流水溝、調洪水庫和引水渠等,用于對泥石流上游的水源進行集中切斷或
截留。
2.5.2 攔擋工程的修建主要包含有護坡、攔沙壩、擋土墻和谷坊等,在泥石流的流通區進行層層攔截。
2.5.3 排導工程的修建應選在堆積區或流通區,其主要工程包括順水壩、排導溝渡槽、導流堤和急流槽等,其目的主要在于將地下水和地表水排除出泥石流區域。
2.5.4 停淤工程的修建應選在下游平坦開闊的河床段或低洼平坦的堆積扇上,其主要工程有攔淤庫和停淤場。
2.5.5 固結泥石流物源。通過淺井和淺鉆用水泥漿對松散物質運用電滲和加壓灌注等方法進行固結,礦渣主要使用化學凝固劑進行膠結,用來避免堆積的松散體液造成泥石流。
3 結語
年全區發生地質災害3起,其中地裂縫1起,地面塌陷1起,崩塌1起,未造成人員傷亡事故,直接經濟損失約30余萬元。年全區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78處,其中重要地質災害點5處、一般地質災害隱患點18處、無隱患(地質物理現象)地質災害點55處,潛在經濟損失2350余萬元。年我區未發生地質災害人員傷亡事故。
二、年全區汛期降雨趨勢(預測)
根據氣象部門預測,我區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至8月降雨量為719.6毫米,從4月中旬開始進入雨季,5月中旬到7月中旬雨水較為集中,多大到暴雨,易誘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三、年全區重要地質災害點分布情況
年全區有重要地質災害點5處。地質災害點排、巡查出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及相關單位須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不發生地質災害人員傷亡事故。
四、重要防范區域及重點防范期
根據區人民政府批準實施的《區地質災害區劃調查》和《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我區地質災害重點防范區域為:溪北辦事處、清溪辦事處、貴筑辦事處、、久安鄉、燕樓鄉、馬鈴鄉、青巖鎮、黔陶鄉、高坡鄉、孟關鄉。全區重點防范期為汛期(4月至10月)。
五、防范措施
(一)、實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責任制
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及各有關部門要提高對地質災害特殊性和危害性的認識,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當作一件大事來抓,進一步建立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構,嚴格貫徹“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切實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和搶險救災工作;各工作部門、各企事業單位負責本行業、本單位的地質災害防治和搶險救災工作;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各工作部門及各企事業單位的行政主要領導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各工作部門對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并按照地災辦()1號文《關于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安排意見》落實各項工作。對發生的重要險情和發生的地質災害須按應急救援預案組織搶險救災,并按速報制度的規定報區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盡量減少災害損失。對因造成地質災害發生,給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損失的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區政府將按照年終考核目標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各鄉(鎮)人民政府、辦事處、各工作部門應對本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總結,為來年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資料,并作好相關準備。
(二)、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門責任制
市國土資源局區分局是區人民政府對本行政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統一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會同區交通、水利、建設等部門編制區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報區人民政府批準后實施;指導、督促各鄉(鎮)、辦事處、各部門對地質災害隱患的排查和巡查,在區政府的領導下,會同相關部門開展對各鄉(鎮)、辦事處、各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年度防治方案、應急救援預案、重要隱患點防災預案的編制及巡查、排查、汛期值班等制度的建立以及監測人員、巡查、排查人員的安排落實)工作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組織有資質的單位對發生的地質災害進行調查認定。
區發改、交通、水利、鄉企(煤炭)、教育、旅游、農業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要責任部門要按照《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門責任制度》(花府辦發[]21號)規定負責本系統、本單位的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督促、檢查本系統所屬單位部門因工程建設活動所引發的地質災害及隱患進行治理和防范;接受市國土資源局區分局的監督和指導,并提交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工作計劃和落實情況;向區政府報告地質災害發生情況,按照應急預案組織搶險救災工作及災后各項恢復重建工作,確保災害發生地的生產、生活、教學等秩序恢復正常。各鄉(鎮)、辦事處、各部門須編制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明確責任人、監測人、報警人、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嚴格執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并于4底前報區人民政府及市國土資源局區分局備查。
區財政局須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和《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安排地質災害治理專項財政資金,并設立專戶,確保我區地質災害治理及治理項目立項的前期工作的開展。區氣象、民政、供電、公安分局等部門負責災民搬遷,防雨預報,江河水情通報,災區治安秩序維護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建立汛期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制度
各鄉(鎮)、辦事處及區建設、水利、交通、發改、鄉企(煤炭)、教育、旅游、農業等部門在汛期須組織力量加強對中、小學校、工礦企業、工程建設項目的巡查和排查,建立完善地質災害檔案,發現險情和隱患及時排除,確保人員和設施安全,市國土資源局區分局加強監督管理力度,在區政府的領導下,組織相關部門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督促檢查工作。
六、全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及監測、預防責任人
全區78個地質災害點分布情況,具體分布地點及監測人、預防責任人詳見《區年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一覽表》、《區年一般地質災害隱患點一覽表》、《區無隱患地質災害一覽表》。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本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與救援等防震減災工作。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是指存在發生破壞性地震危險或者受破壞性地震影響,可能造成嚴重地震災害損失,需要強化防震減災工作措施的地區和城市。
第四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分為國家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和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
國家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由國務院批準。省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由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意見,報省人民政府批準。
第五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
第六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健全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和地震應急與救援工作體系,及時研究、組織、協調和解決防震減災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嚴格履行防震減災管理職責。
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和發展改革、經貿、公安、財政、建設、交通、水利、民政、衛生、國土資源、教育、廣播電視、通訊、氣象、電力等其他有關部門、單位,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明確分工,密切配合,強化責任,抓好落實,共同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第七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完善防震減災聯席會議制度和地震工作體制,并建立、健全與防震減災事業發展需要和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投入機制,將防震減災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保障防震減災工作的正常開展。
第八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采取下列措施,建立和完善與震情形勢相適應的地震監測設施和技術手段,提高地震監測能力和預報水平:
(一)制定并組織實施地震監測預報方案,強化短期與臨震跟蹤監測措施;
(二)編制地震監測臺網規劃,優化臺網布局,提高臺網密度,消除地震監測弱區和盲區,提高地震實時監控和速報能力;
(三)建立大中城市地下深井觀測網、近海海域地震監測臺網,完善衛星定位觀測系統,形成立體監測體系;
(四)加強地面強震動監測設施建設,提高地震災情速報和評估能力,為抗震救災決策提供依據;
(五)加強核設施、超限高層建筑、特大型橋梁、大型水庫大壩等特定建(構)筑物和生命線工程的強震動觀測與建(構)筑物健康診斷研究,為重大建設工程地震安全和次生災害預報預警提供服務;
(六)完善流動式地震監測手段,根據震情形勢擴大動態監測范圍,加密觀測次數,提高地震短期與臨震跟蹤監測能力;
(七)健全短期與臨震震情跟蹤會商制度,建立適應本地區特征的地震預測判定指標體系;
(八)建立地震預報風險決策機制;
(九)加強地震監測設施與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劃定保護范圍,設置保護標志,落實保護措施。
第九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和完善地震宏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知識宣傳網,在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配備防震減災助理員,提高依靠社會力量捕捉地震短期與臨震宏觀異常的能力。
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穩定的群測群防工作隊伍和經費渠道,加強群測群防工作;省地震和財政等部門負責制定社會地震觀測員補助標準。
第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觀察到與地震有關的現象,應當及時向所在地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報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派出人員進行勘察并在24小時內鑒別落實。
第十一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加強下列工程性防御措施,提高本地區抗御地震災害的綜合能力:
(一)將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依法納入基本建設管理程序。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必須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審定抗震設防要求;
(二)將位于地震動參數0.05g區內的學校、醫院、商場等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提高至0.10g以上;
(三)對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工程,必須嚴格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抗震設計規范進行設計,嚴格按照抗震設計進行施工,并嚴格監督檢查和竣工驗收,確保建設工程質量;
(四)在城市規劃區域以及占地面積超過10平方千米的企業內,開展地震小區劃工作;
(五)在存在地震活動斷層的城市規劃區域內開展地震活動斷層探測與地震危險性評價,并在規劃建設時采取必要的避讓措施;
(六)對城市和已建成的生命線工程以及大中型企業、存在次生災害源的企業,進行震害預測,并建立震害預測數據庫及其評估系統;
(七)對既有的建(構)筑物進行抗震性能普查和鑒定,并對未采取抗震設防措施或者抗震性能達不到抗震設防要求的建(構)筑物進行加固、改建或者拆除;
(八)組織開展減震、隔震、抗震等新技術研發推廣,鼓勵采用節能、環保、抗震等新型建筑材料,提高建設工程抗震性能;
(九)加強對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
第十二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農村民居的抗震設防納入村鎮建設規劃,組織開展農村民居建筑地震安全試點,推廣試點經驗,全面提高農村民居抗震性能,保障農民的居住環境安全。
地震、建設等部門應當組織設計并推廣使用地震安全農村民居建筑設計與施工圖集,提供抗震技術指導和咨詢服務,培訓建筑工匠,宣傳普及農村民居建筑防震抗震知識。
第十三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采取下列措施,加強地震應急與救援體系建設,提高地震應急與救援能力:
(一)健全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建立應急聯動協調機制;
(二)組織、指導機關、學校、企業、社區定期開展地震應急疏散和自救互救演練;
(三)完善地震應急基礎設施,建立地震應急指揮系統及信息傳遞與處置、災情速報、基礎數據庫等輔助決策技術系統;
(四)建設地震現場應急指揮系統,并配置衛星通訊、衛星定位、自備電源、信息實時采集與傳輸設備和越野交通工具等;
(五)組建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和地震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配備救援技術裝備并進行培訓和演練;
(六)在高速鐵路、城市輕軌、樞紐變電站、燃氣站(線)等生命線工程以及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重大建設工程中,設置地震緊急自動處置技術系統;
(七)安排地震應急救援專項資金,建立地震應急物資儲備庫和應急物資儲備與調用機制;
(八)在地震短期與臨震預報的地區,組織落實地震應急儲備專項資金、應急救援設備和專用救生用血、醫療器械、藥品、飲用水、食品等應急必需品;
(九)組織開展鏟車、挖掘機、吊車等大型機械設備調查登記,建立地震應急救援裝備數據庫與緊急征用機制;
(十)完善地震應急監督檢查制度,組織開展地震應急監督檢查。
第十四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各級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充分利用學校操場、體育場館、廣場、公園、綠地等場所,設置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配置避難救生設施,規劃地震應急疏散通道,安裝指示引導標志。
地震避難場所、應急疏散通道的產權人,應當保持地震避難場所的完好和疏散通道的暢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占用地震避難場所和應急疏散通道。
第十五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各級人民政府及地震、教育、廣播電視等部門,應當采取下列措施,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公眾的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加強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制度建設,推進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的規范化;
(二)建立組織協調機制,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在防震減災宣傳教育方面的作用;
(三)繼續推進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進學?;顒?,將防震減災知識納入中小學課外讀物,加強地震科普示范學校建設;
(四)利用社會資源,加強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
(五)加強社區、企業的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組織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示范社區、示范企業活動;
(六)加強農村防震減災宣傳教育,組織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進村入戶活動。
第十六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地震信息報道和地震事件新聞制度與協調機制,及時與報道地震相關信息,正確處置地震謠傳、誤傳事件,維護社會穩定。
第十七條破壞性地震發生后,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的規定以及破壞性地震應急預案的要求,依法組織實施地震應急、救援和恢復重建工作。
第十八條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內的各級人民政府及地震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未按照本辦法的規定采取防震減災措施或者有其他、、行為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必修教材中地震知識的現狀分析
本文選取了老人教版、人教大綱版和新課程準標的人教版、魯教版、湘教版和中圖版共六個版本的必修教材對地震知識的分布情況進行了比較和分析,詳見表1。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現行新課程標準教材中的地震知識明顯偏少,有的版本幾乎沒有涉及。從普及地震科學知識,滲透防震減災教育的角度出發,筆者非常懷念20世紀八九十年使用的老人教版教材,那套教材比較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地震知識,為學生了解地震災害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與國外相比,必修教材中的地震知識也有很大的不足。美國初中主流理科教材《 科學探索者·地球內部 》中的地震專題,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地震成因和危害、地震探測、地震強度、震中位置的確定、探索樓房防震的措施、地震發生時的自我保護、監測斷層活動等方方面面,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我國現行的初中、高中必修教材中關于地球內部的知識很少,地震知識更是難見蹤影。
必修教材中地震知識的缺失,筆者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地理課是學生獲取地球科學知識(包括地震知識)的唯一渠道,地理教材有限的篇幅決定了地震知識的“先天不足”。二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不再強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和完備性,由于地震知識不被視為地理課程的核心內容和主干知識,因此原本在必修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地震知識大幅縮水甚至消失,部分內容被調至選修教材中學習。
二、必修教材中增加地震知識的意義
1.滿足學生知識渴求,促進防震減災教育
每一次大地震發生后,學生都會向我提問:“為什么會發生地震?地震襲來時該怎樣逃生?我們這兒會不會發生地震?……”在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了學生對地震知識的渴求,地理教師的責任感油然而生。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必修教材中地震知識遍尋不到,以至于學生對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特征、震源和震中、震級與烈度等地震基本知識都不知道。地理課程在普及地震科學知識,滲透防震減災教育方面“碌碌無為”,著實令人痛心。反觀國外,2004年印度洋海底地震引發了海嘯,一個英國小學生就用所學的地理知識,發現了海嘯前的異常,從而讓100多名游客死里逃生。鑒于此,筆者認為必修教材中增加地震知識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對地震知識的渴求,也是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教育的需要。
2.改變社會輕視態度,提升地理課程地位
中學地理課程是中學階段唯一一門以人地關系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也是學生獲取天文學、地球科學(包括地理、地質、地震、氣象、水文等)基本知識的唯一渠道,因此地理課程在中學教育中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價值。作為一門跨越自然和人文兩大學科體系的基礎課程,長期以來,地理課程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中考不考地理,高中理科生不學地理,20世紀90年代初期高考取消地理科目,導致中學地理教學出現了更大的滑坡。雖然地理科目后來重新納入高考,但直至今日,中學地理課程仍然受到社會的輕視。地理課是國民防震減災教育的主要渠道,必修教材納入更多的地震知識,有利于其防震減災教育功能的實現,可以使公眾更好地了解地理課程的價值,從而改變人們對地理課程的認識。
3.體現課程改革精神,促進素質教育發展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地理必修教材中鮮有地震知識,筆者認為這是教材編寫上的一大缺陷。在應試教育盛行的今天,既然地震知識教材上沒有安排,教師也就不會花時間補上這一內容,相關的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活動更是無從談起,直接影響到防震減災教育的順利開展和取得成效。新課程標準選修教材雖然有《 自然災害與防治 》分冊,其中的防震減災知識也較為全面,但是選修教材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選學,在覆蓋面和影響力等方面都無法與必修教材相比擬。因此,必修教材適當增加地震知識,可以使學生不再“談震色變”,做到“臨震不亂”,這與“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這一高中地理課程基本理念并不矛盾,而是更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精神,促進了素質教育的發展。
三、必修教材中增加地震知識的對策
1.完善理論知識,科學認識地震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地震知識嚴重缺失,這與我國地震多發國家的“身份”極不匹配。防震減災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學校抓起,汶川大地震后,教育部下發的文件中就明確提出今后要大力開展防震減災宣傳教育,要把防震減災知識納入中小學生教科書和各級學校學生課外讀物中。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今后應該適當增加地震方面的理論知識,包括地震的成因、要素和種類、橫波和縱波的傳播特性、震級和烈度的區別、我國和世界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地震危害、監測和抗震等內容,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有助于學生科學地認識地震現象,消除對地震的神秘感和地震災害帶來的恐懼心理,增強學生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2.注重研究型學習,培養探究能力
我鎮地處東南沿海,容易遭受臺風暴雨洪澇災害和地質災害,為減輕臺風暴雨和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的精神和《市防洪條例》的要求,認真做好防洪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安定的一件大事,必須用科學的管理方法和嚴格的管理制度,并應認真貫徹“安全第一、常備不懈、以防為主,全力搶險”的方針,以確保群眾生命安全作為防汛的首要任務。為進一步落實防汛防災崗位責任制,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結合我鎮工作實際,制定本預案及實施辦法,做好防御洪水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組織領導
全鎮的防洪搶險、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鎮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鎮“三防”及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負總責。各部門、企業、村主要領導負責各地的“三防”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聯系電話見附件三)
三、各單位部門職責
1、鎮“三防”及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貫徹執行上級防汛部門的指示命令,統一指揮全鎮的防汛(臺)及地質災害防治與抗旱工作,協調各部門之間和上下級之間的關系,檢查督促做好“三落實”工作。災后組織各方力量開展救災以及處理日常工作。
2、武裝部、民政辦:組織民兵應急搶險小分隊參加搶險救災,及時掌握災情并向上級民政部門報告申請救災補助。負責接收、發放救災捐贈款物,安排好災民生活。
3、農辦及水利站:做好防汛防旱的日常工作;及時提供雨情和水情預報,負責洪水、水資源的調度工作;及時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活動情況,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意見及年度地質災害防治預案,提出抗洪搶險、抗災方案,做好鎮黨委、政府的防汛抗旱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參謀。
4、黨政辦:負責搶險物資運輸車輛的調度落實工作。
5、電信支局:在“三防”期間確保通信暢通。
6、綜治辦、派出所:負責處理破壞防汛防旱及地質災害觀測設施案件和災區的治安工作。
7、鎮機關各辦公室:在接到防臺、抗洪、及地質災害發生預警后,除少數同志留機關外,其余一律到各自所聯系的村、企配合做好搶險及人員轉移、安置工作。
8、各聯片領導:全面負責本轄區的“三防”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9、對各“三防”及地質災害重點地段實行責任到人。(見附件2)
四、防御重點
全鎮應以鎮所在地和各中心村為重點,做好水庫下游及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御工作。各片的基本任務:
馬岙片:由黨委委員武裝部長應必安同志總負責,各聯村干部具體指導配合各村做好“三防”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要求大洋滑雪場專門制定確保安全預案報鎮“三防辦”。
1、松木嶺水庫管理員俞益清,平時加強檢查觀察,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匯報,當流域發生五年一遇洪水(24小時降雨量超過220毫米)時,村應派專人到工地檢查水情、工情。當流域發生十年一遇洪水(24小時降雨量超過280毫米),即溢洪水深達到0.3米時,聯村干部、村應有專人在水庫24小時值班,并向鎮“三防”領導小組匯報。當流域發生二十年一遇洪水時(24小時降雨量超過350毫米)時,即溢洪水深0.6米,定為警界水位。此時應一面向鎮“三防”匯報,一面向新昌縣巧英鄉通報水情、工情,并組織搶險人員進崗到位。當流域發生百年一遇洪水(24小時降雨量超過490毫米),溢洪水深超過1.0米。此時,聯村干部、村應隨時向鎮“三防”匯報雨情、水情、工情。并通知巧英鄉要求他們做好轉移沿溪群眾的準備工作。當洪水超過百年一遇標準,水庫大壩有潰決預兆時,一面向縣、鎮告急,一面通知巧英鄉立即轉移沿溪群眾,并在確保人員安全的前提下拉出搶險隊伍投入搶險。
2、全片12座山塘水庫及馬岙、大洋等村沿溪地段及羅絲潭電站,當流域發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級氣象部門臺風緊急警報并有可能影響我縣時,各聯村干部及各村全體黨員干部必須到崗到位,做好沿溪群眾及危房住戶的轉移工作,確保人畜安全。以敲鑼作為預警信號。
3、舊路坑松樹勇滑坡產生于1992年5月,近幾年變化不明顯,根據有關專家分析,由于坡陡,第四系厚度較大,滲透性較好,滑坡危險性繼續存在。嚴格控制人員進入該地域,特別是陰雨天和暴雨過后2—3天。
4、重點監測(1)大洋村野豬坑泥石流隱患溝。(2)大洋村冠山泥石流隱患溝(3)馬岙村茶坑泥石流隱患溝。
雙湖片:由鎮文衛副鎮長賴其濃同志總負責,各聯村干部具體指導配合各村做好“三防”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1、龍宮村大庵坑水庫電站已完成“千庫保安”建設,由巡查員陳青林同志經常性對大壩進行觀察,在汛期和臺風季節負責向鎮“三防”村匯報水情、工情、雨情,并及時報警,當上級氣象部門臺風警報或有大暴雨來臨時,聯村干部及村支書陳金海、村主任陳占盈等同志必須到崗到位。當本流域發生百年一遇洪水,或上級強臺風緊急緊報并有可能影響本地,或溢洪水深超過2.0米,此時有關責任人應一面立即做好龍宮村橫路下沿溪群眾的轉移準備工作,一律向山上撤退。一面向縣、鎮“三防”匯報。當洪水超過百年一遇標準,水庫大壩有潰決先兆時,立即向縣鎮告急,一面立即組織群眾轉移,以敲鑼作為預警信號。組織搶險小分隊在確保人員安全的情況下進行搶險。主要是對不肯撤退的群眾進行強制轉移,并通知大雪潭電站工作人員立即上山。
2、全片16座山塘水庫及上湖、河西、中湖等沿溪村,特別是桶坑村屋頂水庫,大莊村山皇堂水庫。當流域發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級氣象部門臺風緊急警報并有可能影響我縣時,各聯辦聯村干部及各村全體黨員干部必須到崗到位,做好沿溪群眾及危房住戶的轉移工作,確保人畜安全。
3、里家坑外水口地質災害隱患點:由于挖坡建房加上地質條件較差,第四系土層較厚,于2001年6月30日出現小規?;拢瑩治鲈撎幋嬖诖笠幠;瑒拥目赡?,將影響村口約50米范圍內農戶10戶、人口35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已于2007年7月治理完工。要求村干部加以關注敲鑼作為報警信號,村民立即向上游村內轉移。
4、密切關注三省村老屋泥石流隱患溝的活動情況。
大里片:由人大主席林華棟同志總負責,各聯村干部具體指導配合各村做好“三防”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1、柘坑戴村嶺腰堂水庫管理員戴章位、清潭村巴吉岙水庫管理員竺新明,平時加強檢查觀察,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匯報。當流域發生十年一遇洪水,即溢洪水深達0.3米時,聯村干部、村應有專人24小時在壩區值班檢查,并向鎮“三防”領導小組匯報。當流域發生二十年一遇洪水時,即溢洪水深0.6米,定為警界水位,此時應一面向鎮“三防”匯報,一面向下游溪邊、上陳、清潭、大里、姜家等村通報水情、工情,并組織搶險人員進崗到位。當流域發生百年一遇或超過百年一遇標準洪水,即溢洪水深超過1米,水庫大壩有潰決預兆時,一面向縣鎮告急,一面通知安排沿溪各村群眾緊急轉移,并在確保人員安全的前提下立即拉出搶險隊伍投入搶險,再在大里至柘坑、孔家的公路上設卡,禁止車輛行人通行,以確保人員的安全,要做到水庫大壩潰決也不死一人。
2、全片37座山塘水庫及大里、溪邊、赤岙、姜家等村沿溪地段和孔家馬面嶺、上張龍潭坑、柘坑張竺家等屋頂水庫,當流域發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級氣象部門臺風警急警報并有可能影響我縣時,各聯村干部及各村全體黨員干部必須到崗到位,做好沿溪群眾及危房住戶的轉移工作,確保人畜安全,轉移線路:各村向村邊制高點轉移。
3、下橫山地裂位于下橫山后門山東側,曾于1988年7月30日發生滑坡。地裂近年雖沒有大的變化,但尚不穩定,一旦出現滑坡,幾乎將淹沒下橫山整個村莊,造成嚴重的人身和財產危害。已于2007年5月進行工程性治理。要求村干部加以關注,禁止一切開挖、砍伐等人為活動,村后坡腳住戶清理排水溝,做到排水通暢。在暴雨期間,村干部應晝夜值班,一旦山坡土體滑動,以敲鑼作為預警信號,村民立即向村西南上游撤離。
4、大里烏央冠山腳大范圍挖土建房,加上山坡較陡,存在滑坡的隱患,要求對擋土墻采用水泥漿進行加固。設立一定的觀測點,長期監測,公路上設立警示標志,在暴雨期間,監測人員王南輝和村干部應晝夜值班。一旦發現險情,以敲鑼作為報警信號,村民立即向山兩側撤離。
5、溪邊村后門山由于挖坡建造環村路,出現高邊坡,存在滑坡隱患,已于2007年4月進行治理。但在暴雨期間要求村干部在道路旁設立警示標志,車輛行人注意安全,坡頂水田改成旱地。
6、密切關注孔橫山村泥石流隱患溝的活動情況。
深甽片:由鎮城建副鎮長童時杰同志總負責,各聯村干部具體指導配合做好各村“三防”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1、以鎮所在地深甽村為重點,領導機構由所在地各單位負責人組成。鎮黨委委員、紀委副書記楊君同志為總負責人,深甽村戴明軍、胡均杰具體負責。防御目標:沿溪村民及單位職工、學生。搶險力量,以鎮民兵快速小分隊為主,小流域整治項目部積極配合,動員全體鎮村干部及黨員群眾踴躍參與。村民及學生的轉移線路安排:以五洞橋為界分南北二片,南片由李官國、胡均杰、胡安良、胡旭輝負責組織村民職工向前山轉移,北片由童時杰、戴明軍、陳邵龍、付萬國、胡衛國、胡立軍負責組織村民學生向月星山轉移。并由我鎮三防領導小組會同交警部門對深甽五洞橋及兩座公路橋實行交通管制,并禁止水上游樂活動。
2、全辦的15座山塘水庫及趙畈、長洋、蔣家、沙地等沿溪各村,特別是蔣家村黃善坑、長洋村龍潭坑、百畝坑等屋頂水庫。當流域發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級氣象部門臺風緊急警報并有可能影響我縣時,各聯村干部及各村全體黨員干部必須到崗到位,做好沿溪群眾及危房住戶的轉移工作,確保人員安全。
3、密切關注深甽村雷虎巖泥石流隱患溝的活動情況。
大蔡片:由鎮黨委副書記童東凱同志總負責,各聯村干部具體指導配合各村做好“三防”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1、高嶺崗地裂發現于1992年,地裂近年雖沒有大的變化,但尚不穩定,如發生滑坡方量可達12.3萬立方米和大量的泥石流,嚴重威脅下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此提出下列防御方案:A、禁止在山體裂縫范圍內進行挖土作業,下雨天不得在其下游搞各種作業活動。B、防御目標為高畈村的東山自然村和大蔡村沿溪部分群眾的生命財產。C、領導機構由鎮“三防”領導小組牽頭,具體由大蔡片聯片領導鎮黨委副書記童東凱同志總負責,聯村干部和大蔡村干部組織實施。D、高畈村村干部負責經常性觀察。裂縫附近的山林、土地承包戶協助提供反映情況,發現有異常情況立即向鎮政府匯報。E、遇特殊性氣候,聯村干部及村應派專人進行檢查觀察,行進路線必須繞道而行。F、大蔡村干部黨員及民兵作為搶險力量,以敲鑼作為聯絡信號,撤退路線一律向高處轉移。
2、曹坑水庫管理員胡為善平時應加強檢查觀察,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匯報。當流域發生十年一遇洪水,即溢洪水深0.5米,聯村干部及村應有專人24小時在壩區值班檢查,并向鎮“三防”匯報三情。當流域發生二十年一遇洪水即溢洪水深1.0米,定為警界水位,此時應一面向鎮“三防”匯報三情,一面向下游良坑、長洋等村通報水情、工情,并組織搶險人員進崗到位。當流域發生百年一遇或超過百年一遇洪水標準,即溢洪水深超過1.5米水庫大壩有潰決預兆時,一面向縣鎮告急,一面通知下游沿溪各村群眾緊急轉移。并在確保人員安全的前提下立即拉出搶險隊伍投入搶險,要做到水庫大壩潰決時也不死一人。
3、全片21座山塘水庫及夏樟、大蔡、良坑等村沿溪地段,特別是杉樹坑、上庵、王子岙、東山等屋頂水庫。當流域發生廿年一遇洪水或上級氣象部門臺風緊急警報并有可能影響我縣時,聯村干部及各村全體黨員干部必須到崗到位,做好沿溪群眾及危房住戶的轉移工作,確保人畜安全。
4、密切關注大蔡村東山泥石流隱患和夏樟村泥石流隱患溝的活動情況。
五、災后恢復工作
1、地質災害發生后,行政村應立即向鎮防災領導小組匯報。臺風、洪水過后各行政村、鎮屬各部門應立即組織人員檢查災情損失情況,并在2小時內報鎮防災領導小組(二天內附詳細清單報鎮領導小組)。對受傷人員及時全力搶救,對遇難人員妥善處理,迅速安置災民生活。
【關鍵詞】 喀什; 結核??; 預防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2.105
結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可累及全身多個器官,以肺結核最為常見。結核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慢性傳染病,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曾被宣布“作為一個公共衛生問題將于2000年被消滅”[1]。歷年來,全疆登記發現的肺結核患者中近30%都集中在喀什地區,喀什地區是新疆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重點地區。為全面系統分析評價喀什地區結核病防治規劃工作和疫情影響因素,進一步減輕結核病疫情,并為制定當地結核病防治“十二五”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本文對喀什地區結核病現狀和患者的診治與預防措施進行分析,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地域特點 喀什地區轄1個縣級市、10個縣和1個自治縣,地區行署駐喀什市??κ彩惺强κ驳貐^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以及宗教中心,是中國最西邊的城市。2010年,全區年末總人口397.94萬人,人口出生率10.02‰,死亡率2.61‰,人口自然增長率1.41‰??κ彩袨榭κ驳貐^政府所在地,具有飛機場、火車站、多處國內客運站、一處國際汽車客運站(與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家直接通車),人員流動性大,流動人口多。
1.2 抽樣調查 采取分層整群等比例隨機抽樣,全地區調查點25個,對0~15歲兒童進行結核菌素試驗,結核菌素反應≥10 mm者進行胸透。對胸透出現異常、咳嗽、伴有咳痰癥狀超過3周的人群分別進行攝片、痰涂片和培養檢查,呈陽性者要進行抗結核藥物敏感試驗,對活動性肺結核患者進行相關社會經濟狀況調查。對25個點進行全人口感染率調查。
1.3 治療措施 根據結核的類型和現階段進展及活動情況,并檢查肺以外身體其他部位有無活動性結核病的存在,確定具體治療方法。(1)全身療法:注意合理的營養和休息,飲食宜消化吸收且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保持居住房間空氣流通、陽光充足。中毒癥狀明顯的結核病患者,應臥床休息。對病情較輕者,可根據情況作適當的室內外活動。在全身療法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患者自身的抗病力,使特效的抗結核藥物更好地發揮抗菌作用;(2)抗結核藥物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可采用鏈霉素、卡那霉素、卷須霉素、紫霉素、環絲氨素及利福平對癥治療,也可以采用化學制劑異煙肼、對氨基水楊酸鈉、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及氨硫脲;(3)激素療法: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減輕中毒癥狀,降低過敏反應,減輕炎癥和抑制結締組織增殖,但具有耐藥性,停藥后癥狀易復發,副作用大,因此不應濫用;(4)外科療法:需要肺段肺葉切除或一側肺切除患者,可采用胸腔內淋巴結摘除術和胸膜剝脫術。
1.4 療效評價標準 (1)痊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X線檢查病變被吸收,血象和血沉恢復正常,并抗結核藥物治療療程已經完成。(2)好轉: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好轉,痰結核菌呈陰性,X線檢查病變比較治療前吸收并好轉,繼續抗結核藥物治療。(3)未愈:發熱、咳嗽、喘憋等呼吸道癥狀仍然存在,全身淋巴結、肝、脾呈現出腫大,胸部X線可見粟粒狀結節影,血沉仍然很快。
2 結果
實檢人口為15 097人,占應檢人口的95%以上,發現結核患者488例,發現治療分類錯誤23例,活動性肺結核患病率為36%;488例中,男361例,女127例,年齡0~75歲,平均年齡46歲,病程0~25年。實際完成規定療程465例,完成率95.29%;結核病患者全程督導管理176例,服藥率為36.07%,自服藥者312例,高達63.93%;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接受過縣級人員督導的228例,占46.72%,接受過鄉級人員督導的260例,占53.28%。
488例患者中通過治療,痊愈326例,好轉138例,未愈21例,3例為結核病晚期,救治無效死亡。
3 討論
喀什地區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地區,同時也是結核病高發的地區之一[2],農村疫情比城鎮顯著升高,少數民族比漢族患病率顯著升高。曾有研究發現,新疆農村少數民族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低,患病后不能及時被發現和及時得到治療并控制傳播[3]。醫務工作者需要十分重視,根據地域特點,采取積極應對措施,控制結核病的傳染,做好有效防治,為百姓的健康提供保障。
首先,要按時給嬰幼兒接種卡介苗,以使機體產生免疫,減少結核病的發生;其次,加強衛生教育宣傳工作,使青年人懂得結核病的危害和傳染方式,養成不隨地吐痰的良好衛生習慣,對結核病患者的痰要焚燒或藥物消毒;要定時對青少年進行體格檢查,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發現有低熱、盜汗、干咳、痰中帶血絲等癥狀,要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同時,還要注意增加營養,經常鍛煉,以增強體質。為了避免傳染,一定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打噴嚏時要用手帕捂住嘴,避免面對他人;房內要經常換氣,人群密集的地方更要注意。
掌握結核病綜合防治示范區內流動人口的情況,努力提高結核病防治知識知曉率,掌握農村結核病控制的有效方法和治療管理,提高結核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治愈率,是提高DOTS策略實施質量,是保證結核病控制效果的關鍵因素[4]。圍繞“控制結核、人人有責”這個主題,利用各鄉鎮集貿日,通過設立咨詢臺、設置宣傳板、懸掛條幅、發放宣傳單等形式,在人群密集地深入開展疾病防治宣傳教育活動,認真實踐科學發展觀。
近年來,隨著計劃免疫工作的不斷普及和加強,喀什地區結核病的發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發病率下降趨勢非常明顯。由此可見,通過人為努力,宣傳普及結核病知識,加強結核患者的治療管理,完全可以控制結核病的產生與蔓延,有效降低結核病疫情。
參考文獻
[1] 衛理.寧波市江北區不同職業人群結核病防治知識探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6,4(4):100-101.
[2] 楊太華,王新旗,李月華,等.2005~2009年新疆喀什地區結核病防治工作探析[J].疾病預防控制通報,2011,3(3):12-14.
[3] 許麗,楊應周,譚衛國,等.深圳市大中學生結核病知識知曉率調查[J].中國熱帶醫學,2006,9(9):23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