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21:25
序論:在您撰寫培養教育內容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1、主要內容: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及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
2、方式:熱心觀察,留意表現。實施“養成教育”,首重針對性,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針對地方實際,針對學生日常的表現。多鼓勵孩子,從而增長自信心。
3、培養教育要注意的問題:養成好的習慣,包括培養良好的做人習慣、做事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思維習慣等。在習慣養成教育中,要注意:對孩子所提的要求,要好操作好達成、要求小一點、具體一點。習慣養成,應遵從孩子身心發展的一些關鍵節點。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訂單式培養;教育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改革
訂單式培養的成敗在于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科學性,探索訂單式培養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構建的規律和方法具有重大意義。目前對訂單式培養的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構建研究尚在探索之中,沒有出現具有普適意義的成功經驗,難以為其他職業院校借鑒與運用。因此,需要對訂單式培養框架下高職教育課程與教育內容體系的改革方法進行深入的研究。
一、訂單式培養模式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特殊性
高職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體現職業性、體現能力本位。要圍繞訂單協議設置課程和教學內容,這直接關系到對學生培養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畢業后是否滿足企業的需要?!坝唵巍彼_定的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分析和從事職業活動的能力是課程開發的邏輯起點,“訂單”所確定的培養目標和知識、技能的實際需要是課程開發最重要的依據。
2.體現企業、高職院校和學生三方利益。訂單式培養要理清三方關系,整合課程與教育內容體系,在體現企業崗位需求、崗位能力要求、崗位工作過程的同時,滿足企業強調的專業性和實訓性、學校強調的教育性和基礎性、學生強調的拓展性和情感性。
3.體現動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企業由于市場的變化、戰略的調整及自身業務發展要求和管理的需要,對后續人才的要求表現出很大的不定期性和變化性。因此,訂單式培養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訂單企業的需求不斷地動態調整,使學生“生存有技能,發展有潛力”。
二、訂單式培養的高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理念和原則
訂單式培養的高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需要在正確的理念和原則指導下,才能順利進行,取得成功。
1.訂單式培養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理念。(1)改革的合作化。是一種校企全方位、多層次、全過程的合作。(2)課程目標的崗位化。要瞄準“訂單”所確定的就業崗位設置課程、實施教育教學。(3)課程結構的模塊化。根據“訂單”所確定的工作崗位和工作要求,將所需要的知識按內在邏輯關系整理成相對獨立的知識單元,相關單元組合成統一模塊,不同模塊組合成不同目標的課程,以職業資格為導向,組織教學內容。(4)課程內容的綜合化。將原來按學科體系分設的課程轉換為按特定課程目標要求而設置的課程。(5)課程實施的多樣化。在訂單式培養模式下,課程實施應由單一的學校主體向學校與企業共同承擔課程實施的任務轉變,教學的場所由傳統的功能單一的專業教室向多功能一體化的“仿真”職場轉換,課程的教學方法向項目教學法、案例教學法、仿真教學法、現場教學法等轉換。(6)課程評價的多元化。實行學校與企業共同參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訂單”評價,以便不斷調整教育教學方式,保證人才培養符合企業的要求。
2.訂單式培養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原則。除應遵循高職教育一般原則外,還應遵循以下原則:(1)定向性原則。課程設置必須緊扣訂單企業崗位對人才的要求,使教學內容與職業資格標準零間隙、專業技能與崗位規范零距離、畢業與就業零過渡。(2)可持續發展原則。訂單式培養的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不能只關注當前企業的需要,還要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工作崗位的變換,做到定向性與發展性相結合,以適應未來職業不斷變化的專業要求。(3)能力本位原則。構建能力本位的課程模式,培養運用所學專業知識來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4)主體性原則。在保證學生知識技能培養的前提下,以學生為中心設置課程與教學內容體系,強調以學生直接體驗的形式掌握最新知識和能力。(5)一般技能教學與核心技能教學相結合原則。圍繞訂單崗位確立核心技能,突出核心技能的教育、培養和提高。然后,根據崗位需求,確定其他非核心技能、非核心能力,并據其要求培養學生的一般技能。
三、訂單式培養課程體系的結構、內容、比例與時間分配
1.課程體系的結構。從訂單式職業需求分析出發,打破“三段式”學科課程模式,采用模塊化課程體系結構。根據培養目標的綜合能力、結構特點及課程類別,可設置四類課程模塊:(1)基本素質和公共基礎課程模塊。該課程模塊強調學生寬基礎。基本素質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基本職業素質,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審美觀念及文化修養;公共基礎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獲得信息的基本能力、實際交流能力以及掌握體育鍛煉的方法和技能,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2)專業必修課程模塊。也叫專業基礎類課程模塊,旨在滿足崗位核心能力需要,圍繞核心能力構建課程體系,拓寬和加深學生的專業技能、增強綜合應變能力和創新發展能力,培養學生在專業群內轉崗或在更大范圍內的遷移能力。(3)訂單課程模塊。旨在根據訂單企業需要,提高學生適應崗位的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4)選修課程模塊。供學生根據個性特點和未來需求自由選擇,可實現專業方向的調整和教學內容的推陳出新。
2.課程體系的內容。根據訂單式培養的課程結構建立訂單式培養的課程體系,要以就業為導向、以訂單企業的工作崗位為導向,制定突出崗位能力的教學大綱,確定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訂單式培養的課程體系內容包括:基本素質和公共基礎類課程、專業必修課程、訂單課程以及選修課程。
3.課程體系的內容比例與時間分配。(1)訂單式培養的課程體系內容比例?;舅刭|模塊課程:專業必修模塊課程:訂單模塊課程:選修模塊課程=30%:30%:30%:10%。(2)訂單式培養的課程體系時間分配?;舅刭|課程:專業必修課程:訂單課程:選修課程=3:3:5:1。
四、改革的評價機制與提升機制
(1)效果評價機制。在改革方案論證修改之后,予以實施,要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體系、課程大綱、課件與教材、課程實施方案、課程實施效果等進行評價。一是成立評價小組,成員由教師和企業專家組成,同時吸收少量學生參與。二是定期開展評價,包括:每門課開展單項評價,每學期開展綜合評價等。三是多樣方法評價,主要有:課堂理論測試、實訓動手比賽、畢業設計綜合評價、實戰業績排行榜等。(2)效果提升機制。校企工作小組將評價結果進行分析、討論,并對各環節進行總結、完善,不斷提升改革效果,提高訂單班培養質量。
參 考 文 獻
[1]張智,張美歐.“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開發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9):65~66
[2]劉雪松,李盛聰.謹慎看待高職院校訂單式教育[J].職教論壇.
2010(6):23~25
[3]張朝兵.高職教育“訂單式”培養的實踐與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0(12):17~18
【關鍵詞】高中課程基地;機器人課程體系;實驗室;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2-0062-02
【作者簡介】王泰山,江蘇省句容高級中學(江蘇句容,212400)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
機器人是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成就之一。隨著機器人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國內很多人對它產生了興趣,特別是很多青少年也積極投身到各類機器人的實踐活動中,2000年以來各類機器人競賽在大中小學如火如荼地開展、機器人教學在普通高中和中小學逐步普及。教育部2003年頒布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把“人工智能初步”和“簡易機器人制作”設為技術領域的選修模塊。我們發現隨著教學機器人的迅猛發展和其性價比的大幅度提高,將智能機器人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訓練引入普通高中課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已漸趨明朗。
我校于2012年成功申報了“江蘇省機器人創新教育課程基地”建設項目,該項目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以轉變課程內容的實施方式為重點。在建設過程中,提煉出“多元、合作、益智、創新”的核心理念,完成了系列實驗室的建設與配置,創設了融合多學科知識的機器人課程體系,開發豐富而有特色的課程資源,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初步形成。
一、打造多層次系列化的機器人實驗室
機器人包括硬件系統與軟件系統,基于機器人的教學也就包括這兩部分的內容。機器人硬件造型是軀殼,涉及機械、電子、運動學、動力學、控制理論、傳感檢測等,在高中階段,與物理學科關系緊密。機器人軟件部分,與信息技術學科中的“算法與程序設計”關系緊密,程序是機器人的靈魂。同時算法中的建模用到相當多的數學知識,因此教學內容又向數學學科延伸,“算法與程序設計”還是高中信息奧林匹克競賽的基本內容,機器人是程序設計學習的最好載體。系列實驗室以“技術課標實驗室”為基礎,以機電實驗室為硬件支持,以虛擬機器人實驗室為補充,以競賽探究實驗室為深入,以研究性實驗室為拓展。
二、創設融合多學科知識的機器人課程體系
基地著眼于學生的實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以通用技術與信息技術學科課程為基礎,融合物理、數學等學科相關內容,依托多層次、多樣化的機器人實驗室系統與網絡平臺,構建了3個課程模塊,常規教學、研究性學習、競賽,結合信息技術學科選修《算法與程序設計》,面向全體高一學生開設虛擬機器人課程,以信息學奧賽等興趣小組為提升,以研究性學習為補充。依托通用技術選修《簡易機器人制作》,融合物理學科的相關內容,面向高二年級開設開源機器人課程,以VEX、滅火等機器人項目競賽以及科技創新大賽相關的其他競賽為提升。高三年級,以研究性學習等形式,依托研究性學習實驗室,開設課程,讓有興趣的學生了解機器人最新發展以及大學的相關專業情況,同時與高校聯系,開通與高校的綠色通道,為學生未來的專業選擇做前期鋪墊。(見文末表格)
三、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通過多種活動的開展來培養創新人才
1.營造機器人基地文化氛圍。
目前主要通過電子小報活動、班級黑板報、櫥窗等多種形式營造濃厚的機器人科技教育文化氛圍。隨著基地建設的深入,學校藝華樓3、4層開辟成機器人教學、活動、展示場所,利用展廳展出本校學生、高校學生作品以及目前比較尖端的機器人展品,播放本校機器人教學與各種活動以及最新的機器人發展動態音像,讓來訪者能身臨其境地體驗機器人的魅力。
2.開展各種科技社團活動。
成立科技創新社團,開展豐富的社團活動,著力培養一批對科技創新有興趣的人。目前,我們正把當前興起的創客文化中的相關元素融入到社團活動中,準備打造我校的“創客”,形成本地區以我校為中心的“創客社區”,進而在更大范圍推動我市的科技教育發展。
3.積極參加、舉辦各級各類機器人活動與競賽。
以每年一度的?!翱萍嘉幕囆g節”為契機,開展校內機器人競賽,以展示學生、教師的作品為主要目的,競賽中進行評比,設置相應獎項,更好地激發師生對科技的興趣,遠離低級趣味的誘惑,營造以追求科學技術為時尚的校園氛圍。
競賽是機器人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機器人教育成果的一種展示形式、實現手段和教育的延續。智能機器人競賽參賽過程對學生有著廣泛深遠影響,對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進行挫折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尤為突出。
4.多管齊下,增強輻射效應。
(1)開設各級別的公開課、觀摩課。通過開設公開課、觀摩課來展示機器人教學探索的成果,介紹相關經驗,引領地區的機器人教育。
(2)以項目、課題研究帶動區域發展。目前我校的國家級課題“普通高中機器人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研究”已經立項,成員涵蓋了多個學校,可以帶領區域骨干一起進行機器人教學的探索,為區域機器人教學提供示范與支持。
(3)充分利用課程網站共享資源。利用網絡同步介紹基地建設、課程開設情況以及教學過程與經驗,擴大基地對周邊的影響,推廣機器人課程的開設,為創新人才的培養提供新的思路。
新課標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加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關鍵在于加強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可以從培養創造動機,質疑問難,鼓勵發現問題;擴散思維,培養想象能力等方面去展開。創造性教育教學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擴散性思維訓練來發展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的。擴散性思維是創造性思維最重要的部分。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創造性思維訓練呢?我們應該充分發掘教材中可利用的信息,依托課文找到創造性思維與想象之間的契合點,通過發散性思維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
一、抓住訓練點進行擴散性思維訓練,加深理解課文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象開始的。”想象是一種以現實為基礎,又脫離現實跨越時空的思維,它是結合以往的知識,形成新的形象,把頭腦中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性思維順利開展。通過想象,學生可以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這個 空間想到另一個空間。
如在教完李紳的《憫農》后,進行想象練習。從詩中,我們看到了農民伯伯夏天鋤草松土的辛苦,那么春天的播種,秋天的收割呢?你知道他們是怎么做的嗎?啟發想象:春天,農民伯伯忙著……秋天,農民伯伯又忙著……就是這些一年忙到頭的農民伯伯,用自己辛勤的汗水,為我們送來了必不可少的糧食,我們吃的米飯、面條、饅頭、面包、蛋糕等都離不開他們默默的耕耘。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通過想象練習讓學生懂得珍惜勞動成果,愛惜糧食,熱愛勞動人民。
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借助教材進行想象,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想象與理解有機結合起來。這種訓練使學生積極思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不僅進行了創造性思維的鍛煉,而且對文章的內容也理解得更透徹了。小學語文教材中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來加深理解課文的內容很多。如:學完《狐貍和烏鴉》一課后續說:“第二次烏鴉又叼了一塊肉站在樹枝上,狐貍看見了會怎么做,烏鴉又會怎么做呢……”讓學生懂得不能光聽別人的花言巧語;學完《螞蟻和蟈蟈》想象說話:第二年的夏天很快又到了,螞蟻又在搬糧食了,幾只蟈蟈看到了……讓學生懂得“只有辛勤勞動,才能換來幸福生活”這個道理。
二、抓住訓練點進行擴散性思維訓練,體會人物的品質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教材中可訓練的篇章設計問題,讓學生設想出相當多的可能性以供判斷選擇來培養思維的流暢性。如:教學《司馬光》時,在初步了解文章內容后,提問:“要救出小朋友,除了砸缸外,還有沒有其他辦法?”鼓勵學生自由思考,異想天開。學生經過積極思考,想出許多辦法,如可以打110報警;可以拿根竹竿讓孩子拉住爬上來;可以把缸推倒;可以用大吊車把孩子吊上來等等。然后把這些方法與“司馬光砸缸”的方法進行比較得出:這些方法有的在當時不切實際,有的會延誤時間等,比較的結果是:司馬光的方法既快捷又簡便,是當時的最好方法,司馬光具有聰明、勇敢的品質。這樣既能體會人物的品質,又能培養思維的流暢性。如教學《最后的姿勢》時可提問:地震來臨時,如果譚老師選擇躲到桌子底下,結果會怎樣?如果和其他學生一起離開,結果會怎樣?而譚老師卻選擇了張開雙臂,用身體護住學生,由此引導學生體會譚老師寧愿犧牲自己,也要保護學生的那種無私大愛,感受譚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深刻理解“最后的姿勢”的內在含義。正是這一姿勢,讓人們深深感動,永生難忘,并對譚老師產生崇高的敬意。
三、抓住訓練點進行擴散性思維訓練,培養變通的思維
近年來,我國國際貿易人才需求增長較快,其主要的宏觀背景是加入WTO后,隨著我國外貿經營權的放開、對外貿易額的急劇增長及企業外向型發展戰略的推行,外貿企業數量越來越多,急需一批懂得涉外經貿業務的新生力量。另外,外資企業在中國推行人才本土化戰略,國內企業經營的國際化,都急需大量的外向型的基層管理人才和操作型人才,其中就包含懂外語,熟悉國內外貿易規則的國際貿易管理和操作人才。
隨著中國外貿形勢的發展,外貿行業崗位分工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集中表現在外貿行業內部崗位分工的細化,對各崗位的素質要求趨向于專業化,以往要求從業人員在外貿業務各方面工作都必須熟練的用人方式在逐步改變,但外貿企業規模的局限性,對國際貿易人才的綜合能力要求依然很高。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性人才的高職院校,應加快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所需要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既具有必備的理論基礎知識和專門技術知識,又掌握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需要的職業技能,熟悉對外經貿行業管理并且具備一定綜合能力和敬業精神的高素質技能性外貿人才。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成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服務者和仲裁者;學生以真實的業務為工作背景,動手完成各項虛擬任務,切實融“教、學、做”為一體,學生的中心位置更加突出,能力提高得以實現,工學結合沒有縫隙。
(一)基于真實工作任務改革實訓課程內容組織,雙證融通
把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切入點,將企業真實工作任務引入課堂,在實訓課程設計上堅持“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能力為本位”、“在做中學,學中做”及“虛擬公司運作”,注重學生職業能力、就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體現基于專業面向的職業崗位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的設計理念,設計出“融學習過程于工作過程”的職業情境,將職業資格考證要求納入課程教學內容,以虛擬工作任務作為載體,按照交易條件設計過程和成本形成次序化教學內容,基于工作過程,并體現“雙證融通”。教學內容的選定、教學模式的遵循、教學方法的采用、教學環節的把握、考核體系的構架均圍繞教學過程“職業性、實踐性、開放性”的原則展開,做到教學內容工作化、教學模式任務化、考核標準職業化。
(二)引入真實工作任務,改革實訓教學方法
在實訓教學方法設計上,應遵循的理念有:討論探索知識,即通過分組討論、小組辯論大比武,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積極性;案例解析理論,即通過案例分析、經典案例分析比賽,提高學生解析理論、運用理論的能力;情境鎖定領域,即通過營造工作情境,“引生入境”,激發學生工作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工作鍛煉能力,即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利用虛擬社會、虛擬公司,完成工作任務,鍛煉工作能力;合作提高素質,即通過小組作業,通過嚴密組織、有效管理,提高學生工作素養。教師應圍繞實訓課程教學目標,創設不同任務情境,采用分組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雙語教學、模擬訓練、小組作業等多種提高認知水平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求知欲。
(三)建立立體化的實訓課程評價體系
在實訓課程考核中引入立體化的評價,從實訓的態度、方法、過程和效果等四個維度全面評價學生,重視考核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表現和能力,特別是實訓過程中體現出來的職業素養??己朔绞揭鄻踊▽嵱柌僮?、實訓報告、實訓態度、筆試、比賽名次等,而且考核過程要貫穿整個實訓學習過程。同時要構建校內督導、校內專家、學生、校外專家、企業技能名師參與的“五位一體”教學效果評價體系。
二、教學方法設計遵循的思路
討論探索知識:分組討論,小組辯論大比武,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積極性。
案例解析理論:案例分析,經典案例分析比賽,提高學生解析理論、運用理論的能力。
情境鎖定領域:營造工作情景,“引生入境”,激發學生工作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工作鍛煉能力:任務驅動,利用虛擬社會、虛擬公司,完成工作任務,鍛煉工作能力。
合作提高素質:小組團隊作業,通過嚴密組織、有效管理,提高學生職業素養。
三、教學方法選取
教師圍繞課程培養目標,根據課程具體內容和學生喜歡動腦動手的特點,創設不同任務情景,采用分組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雙語教學、任務驅動模擬訓練、小組作業等多種提高認知水平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求知欲。教學活動從以“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為中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提高教和學的效果。
(一)分組討論
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情況不同,將4-6名學生一個組,以組為單位進行集體討論,最終以組為單位拿出具體的意見,每組推舉1名代表上臺展示自己組的意見,其他組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提出,大家共同討論,這樣既鍛煉的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又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小組模擬工作
采用角色扮演,教師扮演公司總經理,學生扮演業務員及業務部經理(組長),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創設真實的業務背景,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實施者進行崗位任務的實施和操練,師生雙方共同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三)案例分析
在理論知識學習部分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教師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案例,得出小組最佳結論,小組間辯論,教師總結,使學生在案例分析和辯論中鉆研知識,體會國際經濟知識、國際貿易法規及管理在國際貿易中的具體應用及其重要性。
(四)任務驅動,模擬訓練
利用實際業務中的真實任務,創設虛擬環境或仿真環境,以工作任務為依托,學生模擬工作、模擬管理,教師模擬管理和業績考核,及訓練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又培養學生的職業感和職業素質。
(五)雙語教學
關鍵詞:教學內容;優化;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8-0089-02
在新課標里,北京師范大學郁波教授是這樣給科學素養定義的,科學素養有三個層面的解釋:一是培養學生必備的基礎科學知識,二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思維方式,三是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生活方式[1]。兒童科學素養的形成與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以教學內容為載體并運用相應的教學手段來實現。因此,我們需要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科學課,優化教學內容。
一、教學內容與教學實踐存在的矛盾
在近幾年的小學科學教育中,筆者發現:部分單元的教學內容邏輯性、連貫性不強。先學什么、后學什么,需要遵循一定的順序,否則學生的錯誤認知會導致思維過程混亂,教學難以正常進行,兒童的科學素養得不到提升。比如教育科學出版社的教材五年級的《科學》下冊中,第一單元是《沉和浮》的研究性學習??v觀整個單元,沉浮的影響因素較多,按照教材的編排,第一課學生觀察了不同材料的物體沉浮后,雖然有了初步感知但是卻不研究“不同材料”的物體,反而很突兀地去研究“同一種材料”的物體,緊接著第二課又返回去研究“不同材料”的物體,思維跳躍大且邏輯混亂,很難引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另外,教材研究“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時,僅僅是概括出沉浮與它們的輕重、體積大小沒有關系,卻沒有指明輕重和體積同時按比例變化,其實是密度不變,所以沉浮不變;“不同材料”的物體輕重和體積不成比例變化時,物體的密度變化,沉浮狀態也會改變。大部分學生學習完《沉與浮》后都會迷糊,物體的沉浮如何去研究?與輕重、體積到底是有關系還是沒關系?根據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教學內容與教學實踐存在一定的矛盾。教材所呈現的內容缺乏一定的順序性、邏輯性,致使課堂教學效益和學生學習效果較低,兒童科學素養內化較慢。這提醒我們是否應該關注一下科學課中教學內容的優化,從探究認知的科學邏輯性出發,將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設計和重組,實現對教學資源的“精細加工”。
二、教學內容的優化
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重新改造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現象。新的課程改革倡導廣大教師轉變教材觀,從“教”教材走向“用”教材[2]。小學科學教師重構教材內容,主要是指教師對既定的教材內容進行適度增加、刪減、置換及加工,整合各種課程資源,從而使之更好地適應具體的教育教學情景和學生的學習需求最終形成教學內容的過程。同樣以《沉和浮》單元教學為例,教材的部分內容可以進行以下調整:
單元導入:物體在水中有的沉有的浮,沉浮究竟與什么因素有關?我們可以從物體及物體所處的環境—液體兩個大的方面來研究。整個單元劃分為五課時完成,前面四課時研究物體本身與物體沉浮的關系,第五課時研究物體所處的環境—液體與物體沉浮的關系。
第一課時:觀察各種不同材料的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引發浮力影響因素的探討——輕重、體積大小、材料等。首先研究不同材料,輕重和體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將不同材料,沉浮與物體輕重的關系進行實驗設計,控制其他因素,把一組大小相同的蘿卜、橡皮、泡沫、木塊等切成立方體按1~4由輕到重的順序排列在桌上,推測它們在水中的沉浮,再放入水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結果。不同材料,沉浮與物體體積的關系實驗設計,控制其他因素,把一組輕重相同的蘿卜、橡皮、泡沫、木塊切成立方體,按1~4體積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在桌上,推測它們在水中的沉浮,再放入水中觀察。
過渡:研究了不同材料,再研究同種材料,輕重和體積同時變化、輕重固定但改變體積、體積固定但改變輕重這三種情境的研究。
第二課時:同一材料,輕重和體積同時變化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實驗設計,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沉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呢?推測把它切得更小會怎樣。一塊木塊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兩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浮的嗎?如果三塊、四塊甚至更多的木塊粘在一起,會怎樣?
過渡:同種材料及重量,鐵塊在水中會沉,鋼鐵造的大輪船卻能浮在水面上。
第三課時:同一材料,輕重固定,改變體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實驗設計,把橡皮泥做成各種不同的實心形狀,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想辦法改變橡皮泥的形狀,讓它浮起來,觀察它浮起來的特點。觀察完后,引入排開的水量的實驗。
過渡:潛水艇形狀不變化,排水量也不變化,如何控制在水里的沉???
第四課時:同一材料,體積固定,改變輕重對物體沉浮的影響。實驗設計,找一個空瓶子,蓋上蓋子,讓它浮在水面上。往空瓶子里一次次地加水,研究加多少水,小瓶子就能沉入水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結果。
過渡:一則有關死海的報道。
第五課時:物體的沉浮與液體的關系。實驗設計,把雞蛋(或馬鈴薯)分別放入清水和鹽水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結果。
三、教學內容的優化對兒童科學素養的促進
教學內容優化是通過優化重組等方法,使教學內容進一步邏輯化、結構化、實效化,可以使廣大師生耗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收到優質的教學效果[3]。教學內容優化是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掌握教學規律與原則的基礎上,形成合理有效的本課程學科知識結構。優化后的教學內容更具有線索性和邏輯性,潛移默化中傳遞給學生的是科學的思維方式,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兒童科學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關鍵詞:課堂教學 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 創新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2(b)-0207-02
根據波特的國家創新體系理論,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國家和地區的核心競爭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總體目標。創新型國家是以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國家類型,而作為創新型國家的主體之一的高等學校,其基本作用就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高層次的創新人才,肩負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輸送后備人才的重任。
《機械設計基礎》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面向工科類學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如采用切實有效的課堂創新能力培養教育,將使得創新能力教育落實到教學工作的最廣泛平臺,受益學生面更廣,使得其作用具有更廣泛的普遍性。因此通過最廣泛的課堂教學的方法改進落實提升整體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部分優秀學生創新能力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該文以《機械設計基礎》的課堂教學為研究平臺,結合機械學科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特色,面向大學生群體,采用頭腦風暴、研討式教學及試驗觀察等教學方法,以及對教學內容的合理創新,探索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新方法。
1.教學方法的改進
傳統的教學理念以及缺乏創新的教學方式,使得我國大學生習慣于跟隨性學習,形成了依賴的心理,思維方式較為固定和單一,缺乏靈活、變通和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為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自我覺醒和發掘,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有關章節設計了話題引導、頭腦風暴、研討式教學和實驗觀察的互動機制,培養學生逐漸形成能動學習、發揮主動性的局面。
1.1頭腦風暴法
頭腦風暴法是由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發表的一種激發創造性思維的方法。頭腦風暴法主要原則有:集中注意力積極投入,不消極旁觀;不私下議論,以免影響他人的思考;發言要針對目標,開門見山,不要客套,也不必做過多的解釋;與會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切忌相互褒貶等等;并且不進行是非判斷,即延遲評價原則,這是和傳統教學模式的明顯區別之處。
為了培養大學生群體的整體創新意識及開發其主動性,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課堂教學中,對“機構的組成”章節進行了基本原理的講解之后,根據課題組的研究現狀,對學生們提出了磨粒排布機構設計的要求,給予他們一周的思考時間。在隨后的頭腦風暴教學中,教師作為主持人,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自由地、大膽地參與探索和交流,僅規定發言秩序及鼓勵學生發言,學生們則提出的設想,并不斷激發出新的設想。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同學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了,爭相發表各自觀點與主張,課堂氣氛緊張而又活潑,培養了學生創新性思維。
1.2研討式教學
頭腦風暴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師主導的教學形式,使得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但《機械設計基礎》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頭腦風暴教學中僅是提出了許多新的觀點與見解,但這些思想的正確與否及能否付諸實施,還需對其進行進一步教學方法的改進,否則難以為繼。因此,在進行頭腦風暴教學后,隨之進行了研討式教學方法的嘗試。
同樣針對上述的機構設計問題,讓學生們根據機構的組成與運動原理,開展課堂研討。同學們對不同的見解展開激烈的辯論,最后幾種從理論上行之有效的方案得以保留下來,同學們也對原來的方案進行了不斷的修正。通過研討式教學方法既激發了大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也鍛煉了大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論辯能力,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活力,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進一步的培養。
1.3實驗觀察
通過頭腦風暴與研討式教學方法的運用,學生的創新思維得以培養,但創新能力的培養還需通過實驗觀察環節加以完善。傳統的實驗觀察一般是大學生按照教師講的或者實驗教材上寫的實驗步驟進行實驗,只是機械地重復實驗操作,達不到培養大學生的科研創新能力的目的。
此處所指實驗觀察,是指通過頭腦風暴與研討式教學方法后,大學生的創新觀點在實驗中得以實施。如針對上述的機構設計問題,借助開放實驗室,將大學生們確定的方案在實驗中進行進一步實施,并在實驗中不斷修正具體的設計細節,最后由學生們設計的磨粒排布機構終于出現在同學們面前時,同學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創新能力也得以培養。
2.教學內容的合理創新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面向的學生來源廣泛,有機械類、近機類以及非機類等眾多專業的工科大學生,各專業學生對該門課程的要求與目標并不一致,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需因材施教,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創新。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材在內容上主要追求理論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而缺乏將理論知識合理地運用于實踐。因此,需根據不同專業特點與背景,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增減,以及引入與專業相關的最近的教研與科研成果,使大學生能夠了解本專業的新知識及發展趨勢,拓寬知識面,開闊思路,從而更好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2.1教學內容的適當增加與刪減
由于各專業的教學目標不盡相同,因此應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與背景,增加與各專業相關的特色機械設備,刪減課程中與專業特點與背景相去甚遠,以及陳舊和重復的內容。使教學內容盡可能貼近專業背景,從教學實例的選取到相關實踐環節的安排,盡可能貼近專業背景。如對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的大學生,增加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各類發動機,并對其運動原理、結構及應用等進行詳細地講解;而對于工業工程專業的學生,則增加物流設備方面的教學內容。
2.2教研與科研成果的適時引入
隨著教學與科學研究的深入,新的理論、方法、技術手段不斷被更新因此,將近期的教學成果和科研成果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大學生了解本專業學術和技術應用發展的最前沿知識,可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如同樣對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的大學生,將國內外在航空航天發動機的研究進展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同樣,對于其他專業的學生,也引入了與專業相關的前沿知識。這樣既促進了科研成果向教學資源的轉化,又加強了對大學生創新能力的進一步培養。
通過上述兩個方面對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創新,開拓了大學生的視野,拓寬了其知識面,從而加強了對其創新能力的培養。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