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21:22
序論:在您撰寫中學生心理教育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體會。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個健康的人,但長期以來,由于心理衛生知識的缺乏,以前的人認為沒病就是健康,從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使我們培養出來的一代代人才隨著社會文明的提高,生態環境的變化,各種刺激的增多,精神壓力的加大,心理上產生各種不適應乃至疾病。有的發展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學校管理是通過一定的組織、計劃、教育、教學達到預定目標的活動過程。人本是生理與心理的有機統一體,健康的教育不應僅局限在生理方面,也要關注心理方面。聯合國家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但反映了人類自身認識的深化,也從某種意義上說明了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边@就像一個人,即使他的身體方面有缺陷和疾病,但還是要有完整的心態、生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如張海迪等。反之,如果一個四肢健全的人,整天焦慮煩惱、憂愁過度,那他不僅個人活得痛苦,還會殃及他的家人、朋友甚至社會,可見,有時心理健康比身體健全更重要。
有人說:“中學時代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敝袑W時期是長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他的生理、心理的發展變化具有鮮明的特征,在這個時期的學生,心理正經歷著一個成熟前的動蕩,是“多事之秋”的時期,在他們身上既有個體的心理和生理不平衡的矛盾,也有個體內部和外部之間的矛盾。在這個時期,也是思想品德教育最困難的時候,能給人一生的發展指明方向,有的人成了偉大的人物,有了很大的貢獻,成為政治家、科學家,追溯他的成長史,是中學時期打好了堅實的基礎;有的人走了歧途,也是中學時期沒有打好基礎,是不良的品德行為在此生根發芽的結果。
二、心理健康能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展
目前,我們一直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但是因為受教育者疲于應付語、數、英、政、理、化等主要科目,偏重于學科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問題,從而忽視受教育者的心理的訓練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使許多學生缺乏在困難和挫折面前的應對能力,當遇到困難時,常使學生心理失衡。如果教師能在此時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接受自己,了解人際關系,培養合群性,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也許能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成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
生觀。
現代相關的科學研究證明,心理健康與生理健康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之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體中。人的軀體性疾病、生理缺陷都能影響人的心理,使人產生焦慮、憂愁、煩惱,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人的情感、意志、性格與人際關系,形成不良的心理。另一方面,心里的不健康狀態,如,長期的過度焦慮、憂愁、煩惱、抑郁等不良情緒,又會導致生理上的異常和病態,如,高血壓、偏頭痛、胃痛等,有時兩者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不言而喻,注意心理衛生,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非常大的意義,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也有利于學生優良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調整人的心理活動和社會行為,使之對社會能良好的適應,從而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而人格的核心正是人生觀和信仰,可以說,健康的心理是優良思想品德的基礎。一個人只有心理健康才會品德高尚,從而成為“五講四美”的人。試想,一個心理變態的人,又怎么會具有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呢?我國的一項研究還指出,心理健康問題所造成的學生在情緒、性格和人際關系上的缺陷,直接影響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品德、個性的發展,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大,有的人變得情緒憂郁、性格孤僻、粗暴、行為野蠻,他們中的少數人還可能不守己、不守法。
開展心理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我們知道,穩定而快樂的情緒、健康的性格、良好的人際關系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現,而他們又是提高智力活動的因素,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條件。反之,則會壓抑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阻礙智力的發展。
三、普及心理健康常識,建立全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
由于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性學科,傳統的觀念在許多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要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還需要教師在學校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轉變人們的教育觀念。學習生活的每一時、每一事都會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心理教育必須貫徹、滲透到學校生活的每一個方面。因此,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員意識是十分重要的,所有的教師和管理者都要掌握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常識和技能,都要參與這項工作,共同營造一個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環境,同時,也應有專職人員進行指導。當然,開展心理咨詢和建立檔案等也都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開展心理咨詢能及時發現學生出現的問題,再根據心理檔案及現狀進行分析,把一些不良現象消滅于萌芽中。
家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力量。學生的許多問題與家庭有密切的關系,只有爭取家長的合作,才能解決學生的問題。因此,需要開展家長學校,向家長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家長改變不正確的觀念和不良的行為方式,與家長一起分析學生問題,對家長提出有關建議。
相信教師只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開設心教課程,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并且能及時發現、咨詢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并使之圓滿解決,我們的下一代將有美好的明天。
一、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環境條件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成長有直接而重大的影響。家庭環境對兒童心理素質的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是長遠和深刻的,不良的家庭環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行為異常。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因此許多家長對孩子過于寵愛和溺愛,此外,不少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嚴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視品德發展、人格教育、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社會性教育的傾向。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控制下,家長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往往采用應試教育的方法,只重視智力教育,而沒有將培養學生心理素質滲透到其中,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家長的高期望值與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時,家長的一廂情愿便會使孩子感到壓抑和不滿,造成疑慮、憂郁等心理疾患,導致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同時,在教養方式上,相當一部分家長受教育程度較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知識和觀念,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不考慮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以錯誤觀念和方式來教育孩子,往往采用簡單、粗暴的傳統的家長制手段,隨意打罵孩子,對孩子的要求苛刻,缺乏對孩子的尊重。這種消極的教養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慮、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品質。
2.學校因素
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學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因此,學校生活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也很大。由于種種原因,目前中小學的教育工作還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育,輕德育、體育;重課內教學,輕課外教育;重尖子生,輕后進生;學校生活內容、方式單一,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視課堂為牢獄,視學習為苦差。在實際教育過程中,有些教師缺乏心理學與教育方面的素養,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不懂得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年齡特征來實施教育。有些教師雖然懂得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年齡特征進行教育的意義,但并不以此來指導其教育行為,一些教師在教育學生時采用不當的方法,體罰、心罰學生,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后進生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此外,學校教育條件、學習條件、生活條件,以及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等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例如,校風學風不振、學習負擔過重、師生情感對立、同學關系不和諧等,都會使學生心理壓抑,精神緊張、焦慮,如不及時調適,就會造成心理失調,導致心理障礙。
二、定期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講座
在中小學定期進行心理健康講講座,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不僅僅是普及心理學有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進行心理訓練、心理指導。心理健康教育課應該是融知識性、趣味性、參與性和操作性為一體的,這樣才能學以致用,真正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減少心理障礙及其他心理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達到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的心理健康標準,全面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特別是中學生正處在青春期,他們除了身高、體重發生顯著變化外,生殖器官也迅速發育,性心理也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在異性面前既羞澀而又好奇,更想探究,并伴有性沖動。可是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學生羞于向家長和老師請教有關性的知識,家長也認為這是一塊避而不談,學校也很少進行性心理教育。缺乏正確引導的中學生,有的有自責感和自罪感,整天愁眉不展,無心學習;有的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去涉獵街頭小報,甚至看不健康的影像等,嚴重影響身心健康。所以我們要根據學生生理發育特點,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性生理和異性間的關系的教育,以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積極健康的情感,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三、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自覺地、有意識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果說專門課程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發揮了“主導性”的功能,則各科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便是副渠道,發揮了“濡染性”功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只靠一個心理老師是遠遠不夠的。各個學科都應針對自己本學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建立相應的心理素質的培養目標,并通過其教學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相滲透、相結合,使之達到互相促進的一個良性循環。生物的教材內容中都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每位教師都應成為心理咨詢老師。由于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廣泛、方式多樣,涉及學科教學的一切,包括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方法的指導等方面。因此,教師要轉換其社會角色,成為學生的朋友和知己,尊重、關心和接納學生的表現與行為。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處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內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點、教學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點、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觸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一條心理健康教育線索,并努力實現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方式的進一步優化,整體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傳統的學科教學強調社會本位和知識本位,從而忽視學生心理發展與主觀需求;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主體需要,教學要適應學生發展,促進學生潛能的開發、創造性的培養。
四、改變家長傳統的教養方式
關鍵詞:中學生 心理 健康 教育
中學時期是一個人初步樹立什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人際觀和認同觀的重要階段,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與否更是奠定個入今后發展成敗的關鍵所在。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打好了根基,社會和諧氛圍的營造也會在人生的起跑階段得到夯實:心理健康教育搞不好,中學牛首先從心理上孤儀自己,與親人、師長、朋友乃至社會為敵,構建和諧社會也將成為空中樓閣。在中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進程以及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都有著深遠而重大的意義
一、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誤區
在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存在幾點誤區:一是認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沒必要在中學教育中普及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個別學生開展的教育活動:三是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歸屬德育工作,是專職心理輔導老師的任務;四是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測試;五是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展心理咨詢活動。
二、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就目前的現狀看,中學生的精神問題主要表現在自閉、抑郁、焦慮、偏執、強迫、精神分裂等方面,其原因大多是學生的心理問題沒有得到及時地調適和解決。那么,是什么因素導致中學生心理問題頻頻出現。并且人數越來越呈上升趨勢呢?
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對新環境的適應剛入校的中學生面臨兩種新的環境一個是生活環境。比如同學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新型師生關系的定位,集體學習中要面對比家庭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個人獨立生活能力和習慣的培養等等。另一個是學習環境學校老師的講課方式和小學教育不樣了,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學生白己逐漸適應。這兩個環境,都要求學生很快地適應。
2、人際交往“踏著鈴聲進課堂,同到家里學習忙,互聯網上訴衷腸”。這句順口溜實際上反映了相當部分中學生的交際現狀?,F代中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知道如何與人溝通,不懂交往的技巧與原則等。導致中學生交際困難有以下幾個原因:目前中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對其教育不當造成了一些負面效果,如任性白私、為所欲為:由于從小缺乏集體環境而導致缺乏集體感與合作精神;家長的過分包辦使獨生子女缺乏最起碼的獨立生活及為人處世的能力。交際困難一方面導致中學生產生自閉偏執等心理問題,另一方面因無傾訴對象,有問題的學生更會加重心理壓力,還易導致心理疾病。由于些電影電視中“哥們義氣”、“江湖兄弟”觀念的不良影響,導致一些心理偏激的中學生盲口模仿位幫結派,打架斗毆,偏離了人生的航向
3、個人情感中學生因生理特征的發育逐漸成熟,使得他們心理上也產生了變化。表現在情感卜就出現了對異性生理“秘密”探求的渴望,對異性同學借懂的、無理性的愛戀,我們稱之為“早戀”。有的中學生因為“暗戀”,又迫于學校和家長的制約不敢表達,于是便把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情感封閉起來,從而導致精神不振,學習下滑;還有的中學生因為性格上的外向或向成年人模仿,在中學就談戀愛,他們在帥生中要么不被理解而被排斥,要么囚沉迷于所謂的“感情”而小能自拔。學生的情感問題,如果不能在行為上正確教育、心理上恰當引導,則會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有的甚至發展為精神疾病。這就要求中學生轉變學習方法以適應學校教學,改變過去的被動,做到主動自覺。然而許多學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準備,有茫然失措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去學,從而由興奮轉為自卑、消沉,部分學生處于難以適應的境地,久而久之產生厭學心理。中學生的學習壓力相當一部分來自于白律性差,課程負擔過重,學習方法有問題.精神長期過度緊張也會帶來壓力,另外還有參加考試所帶來的應試壓力等等、精神長期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出現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5、現代網絡與計算機現代教育已將計算機和網絡引入了中學課堂。不少學生方面因交際困難而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找心理滿足,另一方面也被網絡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所以,有些學生對網絡產生依賴性,有的甚至染上網癮,沉溺于虛擬世界,自我封閉,與現實生活產生隔閡,不愿與人面對面交往。久而久之,會影響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干健康性格和人生觀的塑造;迷戀網絡還會使人產生精神依賴性,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舉化失常、神情恍惚、胡言亂語、行為怪異中學生還沒有獨立的經濟來源,一方面家長所給的零花錢已遠遠不能滿足上網所需要的開銷,另一方面又深陷網絡不能自拔,此時心理健康教育如不及時跟上,稚嫩的中學生難免走向人生的反向
三、開展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對策
1、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除了要有較強的組織領導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思想教育能力外還必須有心理輔導能力,不斷提高對中學生心理問題的鑒別能力、心理危機干預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識素養。
2、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的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同樣需要在點滴的生活實踐經驗中積累而成。因此,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教師大量而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
真正做到實處
3、注重實踐,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研究與實踐證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干個體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為門說教課,不能只停留在日頭上,而應深入生活、在實踐中加以訓練、鞏固。為此,我們倡導拄重實踐,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人們身邊的一切也都在發生著千姿百態的變化。這些變化本是正常的,但隨之而來的是我們的學生們賴以生存的社會、學校、家庭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人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升學和求職的壓力,離異家庭的增多,獨生子女的增多,使當代中學生心理問題比以往更為突出。許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其結果表明,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初中有4.5%的學生有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20.5%的學生有較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我們發現學生存在著不少心理健康問題,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生理上日趨成熟,而社會閱歷淺,心理素質不成熟,極易受到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信息的增多,生活節奏加快,學習生活緊張,中學生承受的各種壓力也增多、增大,以致產生各種心理的困惑與矛盾。少數學生由于不善于處理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中所發生的各種心理沖突,在突然的打擊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對策
1.開設心理健康課
在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增設心理健康課程或有關講座,向學生傳播心理衛生知識和技巧,提高他們的心理防衛能力。心理健康課不僅要傳授心理健康知識,同時更要進行心理訓練。
2.建立心理服務機構
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學校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活動,配備專職及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咨詢、矯正心理障礙等,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3.進行個案分析,加強心理咨詢與治療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現在性格、情緒和行為的偏異,導致社會適應性不強。為此,對青少年的個體心理行為偏異要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矯治,使其適應學習與社會生活。
4.建立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
對有比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要為其建立健康檔案表,針對學生填寫的檔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種問題,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分析他們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
5.糾正家長在教育認識上的偏差
可以通過舉辦家長學校、家庭教育講座,使家長懂得除了要重視學生的生活、智力開發外,還要重視他們心理素質的培養和個性的塑造。
6.全社會都應更加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中學生;心理教育;思考
中學生的成長過程是一個逐漸趨于成熟的時期,他們的生理、心理、思維等方面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表現出獨一無二的特點。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與其他年齡段學生不同的中學生,其心理軌跡也呈現出一定的相似性。在這個半獨立、半成熟的特殊時期,他們的求知欲很強,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既容易走上正軌,也容易踏入歪道。他們內心的許多心理沖突,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與化解,就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所以,在學校教育中,長期被大家忽略的中學生心理教育需要重視起來,給學生一個在繁重學習任務下的寬松環境和愉悅心情,這樣培養出來的才是真正全面均衡發展的人才。關于中學生心理教育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建立融洽師生關系,營造良好心理氛圍。教師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要熱情寬容、耐心和藹,本著為學生著想的原則,積極解決學生面臨的問題。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顯得不夠友善或發脾氣,甚至嘲笑挖苦,那么學生的心理就會受到嚴重的傷害而變得不健康。教師應當學會跟學生做朋友,在教學答疑的同時與學生進行多方面的交流,善于從學生的言談舉止發現其存在的某些心理問題,如抑郁、敏感、嫉妒等是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教師在心理學的角度觀察學生后,自然會運用心理方法幫助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學生對喜歡的老師經常做出積極的應對,而對不喜歡的老師則是消極的反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發揮個性、各抒己見、互相交流的課堂環境,并對學生敢于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予以鼓勵和引導,讓他們充分體驗到努力帶來成功的喜悅,獲得積極的心理體驗。教師盡力與每一個學生保持融洽的關系,在心理上可以給學生一個寬松的環境,有利于中學生形成良好心理素質和健康成長。
二、傳輸心理健康知識,傳播無聲關懷。作為一門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變化的自然科學,心理學在中學生的概念里是很模糊的。盡管現在很多學校開設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但其效率遠未達到預期。
所以,需要教師不斷地通過各種方式給學生灌輸心理學依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讓學生促進對自己的認識,提高自我調整和教育的能力。比如在學習記憶的規律后,就會對課后的鞏固復習時間次序更有掌握;在了解思維的規律后,就可以有規律的進行理解識記,不再搖頭晃腦死記硬背;在知道注意的實質后,就會減少課堂開小差不專心聽講的壞毛病。另外,心理學知識還可以對中學生生活和思想上的疑問進行解答。學習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主動掌握自己的心理,順利安全地度過青春發育時期;知道性格的有關知識,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性格又所了解,及時矯正自身性格上不良的部分,完善人格。教師給學生傳輸相關心理知識,還可以讓學生人際交往的能力提高,讓他們通過對不同的交往對象性格氣質的把握,采取合適的交往態度和方式,增加學生之間的友誼。心理學的知識很廣很多,應用也非常多,教師在各種教學過程中要把握機會滲透,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
三、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解決實際問題。在中學這個由未成熟轉向成熟的交換期內,學生肯定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疑問,所以需要教師耐心地疏通引導,幫助他們度過心理的盲區,讓青春期成為最佳成長期,留一段美好的青春回憶。心理疏導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的認知結構和情感方式進行提高和升級,能夠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進行評析然后做出選擇,從而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疏導的目的是讓學生養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有數據調查顯示,中學生在遭遇困難和內心煩悶時,和老師講的僅占3.3%。學生不愿意跟老師講,與老師經常性的批評和種種不當的處罰是有關系的,當學生對老師都缺乏信任感,我們的教育還從何談起?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教師首先必須學會傾聽。傾聽是最好的心理疏導方式,教師在聽完學生的傾訴之后,不要急于發表講話,一個輕輕的擁抱或拍拍肩膀也許更能讓學生感到欣慰和釋然。然后教師再仔細地和學生分析問題的關鍵,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逐步引導學生走出心理的困境,重新回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軌道上來。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需要多方共同關注的長期使命,學校、家庭、社會都應該為中學生心理的健康成長做好分內的工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營造一個青少年成長的心理環境,及時地解決青年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幫助每一個孩子健康成才。
參考文獻
[1] 張保文,李?。嗌倌晷睦斫】到逃适氯本菏凸I出版社,2007
[2] 戴建忠. 中學生心理教育途徑探索[J].教學與管理,2009,11
也許用障礙一詞顯得嚴重,但確實有達到這個地步的。筆者所在地區是不發達的農村,他們在小學時課程少,基本上處于無競爭、無壓力的學習狀態,并且無論學習好壞,都能順利地升入中學(只要愿意上)。然而到中學后,面臨的卻是十幾門課程,每天八節課的學習任務,各科作業此起彼伏,讓他們應接不暇,學習稍好的尚可維持,而本就學習差的學生就感覺難以適應。于是出現厭學心理,待堅持一段時間得不到好轉后,就可能輟學。
二、人際關系障礙
如今在農村家庭孩子一般也就兩個,有的甚至是一個,平時家長疼愛有加,孩子與外界交往少。因此,多數學生顯得心胸狹隘,缺少一份寬容、一份豁達、一份理解。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學生身體急劇發育,心理行為變化,對自己和異性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很在乎別人的評價,成人感明顯增強。在各種事情上都努力以成人的姿態出現,用來表現自己,但他們的心理并沒有發展成熟,做事不考慮后果,往往帶有盲目沖動性。比如打架,因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發生校園暴力及其他惡性行為,一時的沖動給自身、家人及對方釀成大禍。面對這些,我們不能簡單地歸結為道德問題,而應該從心理的角度去思考。此外,還有因家庭貧困、家庭不幸,或因相貌不佳等產生的自卑、自閉心理等。以上列舉的許多心理問題,當學生表現不當時,給人的感覺就是品德問題,往往家長和教師都作為品德不好來處理。
1.針對學生問題特點,進行積極的切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簡單地將心理教育混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學校應根據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從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有常人管理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作為一門課程來開設、來管理、來評估。
2.由班主任承擔日常心理疏導的主要工作,與其他各科任老師協調統一,達成共識,共同教育。以一份愛心、一份責任心去教育。
3.要建立學校與家庭聯系機制,可以開設農村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使家長與學校共同做好學生的心理工作。
4.為重點學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提出不同的教育方案,采用不同方式和方法,找到心理癥結,對癥跟蹤教育,不讓一個孩子輟學。
中學生考試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心理因素占重要地位。中學生的年齡和心理層次,決定了這一群體思想上的矛盾性。而這種矛盾心理直接或間接的導致了作弊行為的發生。那么,怎樣來解決或緩解這種矛盾性呢?筆者認為,只有對中學生的特有心里對癥下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中國的中學生往往被老師和家長寄予很大的希望,特別是現在大多數中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家長的要求就會更高,時不時的把“我們這輩子的全部指望都放在你身上了”諸如此類的話掛在嘴邊。但是,期望過高就會導致部分中學生失去自己的人生目標,認為學習只是為了應付家長和老師,所以,一旦他們認為自己的成績不能達到期望值時,就會采用作弊的手段了。
現在的中國是一個經濟處在高速發展期的社會,世界大環境和中國的社會現狀使中國正在走科技興國的路,這就需要大批知識程度較高的人才,所以社會對優秀人才特別重視。特別是近幾年,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中國已經從過去的“資格主義,大鍋飯”向現在的“能力主義”轉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在牢抓學生成績,力保學生能有較好出路的同時,還應該特別把“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這個問題放在教學的首要位置。
1.應對學生應從小就灌輸這樣一個觀念:不是自己努力得來的成績,就是再好也幫不了自己,即使考試作弊得到了好成績,但這種虛假的實力在以后的工作中,還是會暴露出來的。要真正鍛煉自己的能力,必須借助考試這種方法,如實了解自己實力。所以,考試成績的好壞只是一種對自己能力和所掌握知識水平的檢驗,作弊這種事情大可不必為之。
2.對待考試成績差的學生也不應表現出歧視或失望等情緒,而因采取鼓勵等方法,看到學生的進步點,要學生對自己有個準確的定位,所謂要“因材施教”。再次,要做好學生家長的思想工作,要家長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按照他們心中的設想成才的,而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和能力,多看看孩子進步的一面。
第二,中國現行的教育體系著重培養學生的知識水平,而對學生的人格素質關心不多。人格素質教育是一項很重要的科目,但是在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的陰影下,很多情況下都忽視了這項教育的重要性。學生進學校就是學習,只上統考要求的課目,做習題,好像成了一部吸收知識的機器,卻沒有自己的思想或是有錯誤的思想卻渾然不知。中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他們對世界有了大致的認識,卻還沒有足夠分辨別是非的能力。某些學生的人格不健全,沒有正確的認識,就會導致考試時通過作弊的手段來提高成績,甚至會以自己“高明”的作弊手段為榮。
素質教育課在中學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各個學校都應運用已有的教學條件,積極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如開設相關的科目,或每隔一段時間介紹某些先進人物的事跡,也可以把中學生犯罪事件作為反面教材提醒學生,不要犯同樣的錯誤等等。這樣的教學,可能會占用學科知識教學的一部分時間,但帶來的收益會是巨大的。經常會聽到某某學校校風好之類的評語,而這類學校大多都是和成績優秀聯系起來的,學校的學生必定是較有進步思想的,而且他們的總體成績也較好,最重要的一點:這種好的成績一定不是通過“作弊”這種手段得來的。
第三,中學生自我意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展,他們渴望成功,害怕失敗,渴望在群體中獲得相應的地位,滿足自己的自尊心和虛榮心。他們急切希望得到周圍人的尊重,可以給老師或親人爭面子。但他們的認識卻極為淺薄,僅停留在表面的虛榮上。有些學生認為作弊是維護自己地位的一種手段,在考試過程中,當他們覺得自己的實力已不足以維護原有地位時,就會作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