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21:00
序論:在您撰寫中醫學基本特征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中美本科經濟學教學的差異
(一)教學主體不同
國內高校在教學中,普遍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突出教師在課堂中的話語權,弱化甚至忽略學生的地位。教師講授,學生學習;教師指導,學生聽??;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單一和單向的課堂關系,使得教師成為課堂的主導者、領導者。
美國高校普遍建立了經濟學自學網站。網站中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材選用、練習題目、模擬試卷和答案等學習資源,學生可以與教師、同學互動,可以進行在線交流、問題答疑、小組討論等,學生自主學習非常方便。學生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的主動學習者,他們主動聽取教師、同學對知識的分析和探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實際情況,可以調整教學安排和進度,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興趣,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二)教學目的不同
國內經濟學教學中對教學目的的描述偏向社會本位,闡述較為宏觀和寬泛,多是考慮國家、社會的層面,強調經濟學對國家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如中國人民大學高鴻業教授主編的《西方經濟學》中提出,學習經濟學的目的有三:一是為了明辨是非,區別西方經濟學的有利或有害之處;二是為了權衡取舍,即結合我國國情,決定西方經濟學說的適用程度和范圍;三是為了了解西方的國情,更好地擴大對外開放。教學目的與社會聯系較多,與學生個人的生活缺乏緊密聯系。
在美國的經濟學教學中,對于教學目的的描述多是強調個人本位。如美國經濟學教授曼昆在其《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學習經濟學有助于你了解你生活的世界;學習經濟學讓你更精明地參與經濟活動;學習經濟學將使你能更好地理解經濟政策的潛力和局限性,使你的政治行為(支持或反對某項政策)更理性。這種對經濟學教學目的的闡述,將經濟學和個人生活聯系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和研究經濟學問題的興趣。
(三)教材選用不同
國內教材市場上,有種類繁多的西方經濟學教材譯本,也有高校自己編寫的經濟學教材。與美國經濟學教材代表著作,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相比,國內的經濟學教材多為國外教材的復制、節選,案例較少,模型和公式較多,結合中國實際較少,實用性和適用性較差。因此,重點大學較多選用國外的主流經濟學教材。但是國外翻譯過來的部分教材,存在著版本滯后、翻譯錯誤等問題。
在美國經濟學教學中,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等600余所大學一般選用的是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該書通過名人傳記、故事、新聞、時事等案例闡釋經濟學的晦澀理論,使學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能運用經濟學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另外,學校每年都會對這本教材進行修訂,與此書配套的專門教學網站、教學課件、習題等教學資源豐富,經濟學教學系統性、完備性強。
(四)教學內容不同
國內高校經濟學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經濟學是解釋經濟主體行為的科學,一般是微觀經濟學課程結束后,才能學習宏觀經濟學。如果把經濟學作為一門課程,也是先學習微觀部分的經濟學知識,然后學習宏觀部分的經濟學知識。相對宏觀經濟學而言,微觀經濟學課時較多。在美國的經濟學教學中,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不但內容劃分與我國不同,而且教學次序也不一樣。許多美國高校將宏觀經濟學開設在前,微觀經濟學在后。
在我國的高校經濟學教學中,教學內容相對經濟發展滯后,理論知識和實踐應用脫節。學生在學校學習到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用得較少。美國的經濟學教學內容,注重知識的實用性。由于經濟學理論需要數學論證和解析,美國經濟學教學強調“數理統計”“概率論”等數學知識的實證應用。
(五)教學方法不同
我國的經濟學教學方法較為單一,重視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教師重視課堂教學,在課堂中講授內容較多,學生與教師互動少、交流少。有些高??吹搅税咐虒W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對案例教學的課前準備不足,多是照搬照抄國外的案例,而國外案例與我國的實際經濟情況差別大,學生難以設身處地地考慮經濟問題,理解經濟學知識較為困難,對知識的把握比較片面。
美國的經濟學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多采用啟發式、案例式、討論式、專家講座等教學方法。通過討論、辯論等方式,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主動參與和探索精神。對案例的理解和分析,學生會產生諸多困惑和不解。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查閱大量相關資料,閱讀、思考并進行歸納總結。教師將一部分課堂時間留給學生,賦予學生在課堂上一定的“話語權”,提高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
(六)評價方式不同
我國高校經濟學教學普遍采用的是“一考定終身”,缺乏對學習過程的定性和定量評價,多采用簡單的一次性考試、考試和作業相結合的證明價方式,是總結性評價。對教學過程缺乏監督和監控,對考試結果過度依賴,將學生期末考試成績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一些學生通過考前幾天的突擊學習,也能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取得較好的考試成績,這影響了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美國的經濟學教學重視對教學過程的管理,是形成性評價。教師會布置大量的課程作業,有時作業涉及社會學、教育學、經濟學等多個學科和專業,需要學生大量翻閱資料、整理文獻、歸納總結,才能定時、定量地完成任務。這些都在最終成績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師給出的課程成績是包含幾個方面的綜合考評,如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作業成績、小測驗成績、考試成績等。學生需要在課堂上、課后作業中熟練掌握知識,才能獲得較好的成績。
二、中美本科經濟學教學 差異的啟示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時間上,使學生能自我監督、自我監控,對于存在的問題能自我評價和自我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環境應相對寬松和開放。教師的角色要有所改變,站在學生的角度,成為課堂學習的設計者、鼓勵者和協助者,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和支持,而不是課堂的絕對領導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的話語權得到展現,培養學生自我激勵、自我調節、自我控制的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明確教學目的
我國長期以來社會本位的教學目的,決定了教學方式的單一和片面。灌輸式教學或者填鴨式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需求。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要緊密聯系起來,使教和學兩方面目標一致,發揮教師的主動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目的落實到經濟學教學中,教學目標要明確、具體、詳盡,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測性,從簡單到復雜,明確經濟學教學的深度與廣度。通過經濟學學習,學生可以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方法,為將來從事經濟工作奠定堅實基礎。讓學生把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培養學生既有從事經濟學相關工作的能力,又有從事其他工作所具備的素質。
(三)加強教學資源建設
教材作為教學資源建設的重要問題,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尊重經濟學發展的實際,選用國內外的主流經濟學教科書作為教材,如薩繆爾森、曼昆、帕金等,避免因為翻譯、編寫等問題導致的差錯,縮小我國與國外經濟學教學的差距。
案例教學資源庫是教學資源建設的主要方面。高??梢越M織教師、學生,借用精品課程、教師教學競賽、大學生創業計劃等項目,組建案例教學資源庫。多方面、多角度地選取一些當今社會經濟的熱點、難點問題,結合國外教學經驗建設完備的經濟學教學網站。選擇西方經典著作中的典型案例,從不同國家、不同地域的經濟學著作中汲取知識養分,篩選、提煉案例。聯系我國實際經濟發展現狀,有意識地編制一些涉及多章知識的綜合案例。
(四)豐富教學內容
關于教學內容的設置,要明確認識到,不能把實踐教學錯誤地理解為一種形式。實踐教學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經濟生活的實質、產生問題的緣由等,要強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在進行實踐教學的同時,也不能忽略理論教學。本科階段的經濟學學習是基礎,基本假設、概念、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都需要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在本科經濟學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我國的實際經濟運行情況和問題,切實加強實踐性教學環節,重視實驗課、實習課的地位。
(五)采用多樣教學方法
在經濟學教學中,除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外,還可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案例式教學等方法。從學生角度設置問題情境,幫助學生主動、自主學習。改變以往PPT教學、黑板板書等傳統的教學方法,利用互聯網、多媒體等資源,開設專家講座,組織精品課程、時事熱點討論等。組織學生實時收看并學習國內外知名大學的經濟學相關課程,了解世界經濟研究前沿問題,開拓知識學習視野。
利用高校的社會實踐基地、生產實踐單位,組織學生走出去,建設學習小組,去企事業單位,實地了解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問題、典型經濟案例。讓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實際,觀察經濟現象,參與經濟實際,總結、分析經濟問題。豐富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將理論知識更多地運用到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
(六)應用多種評價方式
運用多種評價方式,將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作業、章節考核、考試成績作為幾個考核指標,在確定學生最終成績時,將以上幾個方面綜合考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教授,重視課堂討論,更要注重課后對學生的輔導答疑、在線交流、學業指導等,對教學過程進行形成性評價。在經濟學教學中,通過形成性評價的六個階段:自評、專家評價、一對一評價、小組評價、實地評價和進行中的評價,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其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合作和參與精神。
參考文獻:
\[1\] 丁剛,羅暖.國外大學本科經濟學教育的典型經驗及其啟示\[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6).
摘要:在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中,不僅富有獨特的民族審美命題與范疇,而且也貫穿著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在這種美學思想影響下的文藝創作,無不充滿了對人的關注、對人之生命價值意義的關切與肯定。
縱觀我國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其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即一以貫之的人本主義傳統。無論是孔子的“興觀群怨”說、莊子的“大道為美”說,還是鐘嶸《詩品》中的“詩唯性情”論、陸機《文賦》中的“詩緣情”,以及后來的“妙悟”說、“意境”說等,都是圍繞著人、人的性情、人格精神等方面進行的。其中的“意境”說、“神韻”說、“風骨”說、“妙悟”說等,都屬于我國民族傳統的美學范疇,體現了我國古典美學中自然主義與人格主義的兩大品格。在這種美學思想引導下的文藝創作,充滿了對人的情感精神的關注和人之生命價值的肯定。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的作用是“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奔纯梢约ぐl人的情緒,體察民情民意,抒發其怨憤之情。其詩論始終圍繞著人的情緒,所以他編定的《詩三百》將人的感情的抒發放在了首位,這種情感也構成了該詩集的精華部分,充分體現了其藝術價值。此外,孔子的“盡善盡美”說、孟子的“沖實之謂美”以及荀子的“美善相樂”說等范疇和命題對中華民族追求美好品德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深遠影響,并奠定了中國古代美學思想重視文藝審美教化作用的審美原則。
道家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審美思維方式和審美本體論方面的范疇和命題,為中國古代文藝美學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如“天地有大美”、“坐忘”、“物化”、“齊物我”等思想在我國美學思想史上產生了深刻影響。以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為例,他高度重視人的生命價值,以人為本是其思想的核心。莊子論美也是以人為核心,其“重生”、“養生”、“保身”等思想影響下的美學思想呈現出鮮明、突出的人本精神。莊子把“道”視為美的最高境界,提出了“道至美至樂”的美論主張,即美是從“道”的范疇中衍生出來的,因而“道”與美密切相關。在莊子看來“道”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既是“美”的根本所在,也是人所缺乏、并且是人應效仿追求的?!拔镂锒晃镉谖铩?、“勝物而不傷”、“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人不要被功名利祿所累,不應為物所奴役,而應成為物的主宰,把物我、生死、貴*、窮達、禍福、得失等都看成相對的東西,從而追求一種心靈精神的絕對無限自由。只有如此,人才能獲得“美”。
在《逍遙游》中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神人”的形象:在形體方面其具有健全之美,精神方面具有高尚的品德之美,有著絕對的自由和廣大無邊的神力,而這種“神人”其實就是人的本質的一種人格化。同時,在莊子的審美思想中也論及了審美主體的自由心態。在《田方子》中,莊子描繪了一個“真畫者”在畫圖時的獨特的自由行動和神態:“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敵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值值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之視之,則解衣般礴裸。君日:‘可矣,是真畫者也?!鼻f子在這里旨在說明真正的畫家要按照自然之性去創作,敢于表現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獨特個性。莊子的這種審美態度使其美學思想帶有了鮮明的人本精神特征。而且,在他的美學思想中,真與美密切相關,提出了“法天貴真”的審美命題。此“真”乃一種出于主體心靈的純真之情,是審美主體的一種天然感性的東西.其富有感人的巨大力量,因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作用。在莊子的“法天貴真”思想中強調人之生命精神的自由,生命自由就是美的根本所在。莊子對人的感情、精神美的充分肯定.不僅體現了其對人之生命的熱切關注.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精神,而且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及文藝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國第一部詩論專著—六朝鐘嶸的《詩品》發展了孔子的“興觀群怨”說,莫定了“詩唯性情”的理論?!对娖贰芬栽娙藗€人的風格為品評對象,分上、中、下三品.以曹植的詩為一品,“為建安之杰”。在藝術手法上.進一步解釋了“興”為言已盡而意無窮,把審美范疇擴展到詩文以外。用詩的風格立品,是自覺的美學追求的開始。(詩品)所體現出的美學觀的核心便是“詩唯性情”,即由于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影響,使人的性情發生波動,便以詩歌的形式加以表現。正如《詩品·序》所寫:“嘉匯寄詩以親,離群托時以怨—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日’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踐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詩歌的創作無不與社會人事、人的情感密切相關。
唐代.禪宗興盛.形成一種新的美學思想。禪宗是從印度佛學發展起來而又能充分表現中華民族思想與性格的佛教流派。其追求超脫人世煩惱、達到心靈絕對自由的境界。但在這一過程中并不否定個體生命價值,不主張完全脫離世俗生活,因而希望通過個體心靈、直覺、頓悟,達到這種絕對自由的人生境界。禪宗重視主體的內心體驗.尊重其內心思考的權威.提倡“我心即佛”.排除了外在偶像、教條的束縛.開拓了個性解放的天地。這種思想理論圍繞著人、人的生活.讓人看到生命的本質.且將主體心靈的體驗放在首位.強調人的本性.充分肯定人的心靈的實在性.從人的某種人生境界的體驗中去追求美、尋找美,在一種心靈自由的境界中去獲得審美滿足。這種思想無意中激發了當時的詩人及理論家們的思維方式,促使禪思轉化為藝術思維、藝術機趣,禪宗佛理便被直接引人到詩歌美學理論的研究和創作之中。特別是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后社會由盛轉衰.嚴重的社會危機使當時的士大夫們的審美興趣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創作理論上.皎然獨標性情,引發哲理思考。他在詩論專著《詩式》中說道:“級者嘗與諸公論康樂(謝靈運號)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顧詞彩.而風流自然。”又說:“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與康樂公,覽而察之,但見性情,不睹文字,蓋詩道之極也。”可見其仍不脫離性情說。所謂“性情”指人類本性所具有的喜怒哀樂。他強調詩人在構思時要善于引發人性的率直真情,為此需要排斥名言、概念等中介,即不睹文字、不顧詞彩,從而達到情真意切、超逸美妙的效果。這種詩學觀是道家“得意忘言”和禪宗“離言”的發揮。司空圖則綜合儒釋道三家學說,撰《二十四詩品),論述詩歌的風格美.分為雄渾、沖淡、洗練、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等二十四目,各用四言韻語形象地描述了每種風格的特征.從而表達了中國人獨有的民族審美觀,其中“含蓄”一目,要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確,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是獨有的一種民族審美風格。他在皎然“文外之旨”的基礎上還提出了詩之“韻味”說。這種“韻味美”的營構.不僅需要創作主體的“妙造”,還需通過作品審美主體—鑒賞者的閱讀、接受、想象和認同。從這時候的詩歌創作來看,士大夫們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人生哲學使其審美情趣趨向清幽、平淡、寧靜。其中自然適宜、渾然天成乃是士大夫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面對靜謐的自然、空寂的宇宙,他們抒發著內心淡淡的情思,領略著人生的哲理.并把這些融化在心靈深處。其中王維的詩歌創作最具代表性。如他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人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迸f(《鳥鳴澗))詩很短,但禪意充盈。王維深得禪意、禪趣,故營造了獨特的淡遠含蓄、玲瓏澄澈之意蘊。他說:“空居法云外,觀世得無生”(《登辨覺寺》),這便是其禪悟心態的表現?!澳灸┸饺鼗?,山中發紅粵。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芙蓉花自開自落,物態天趣,自然天成?!鞍彩分畞y”使許多士大夫都經歷了一段慘痛的生活,對王維的心靈也產生了很大的傷害,從此他在精神上真正投向了“空門”?!蔼氉p翼.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學無生?!薄?秋夜獨坐)》“無生”.在這里指代佛門“真諦”。涅架境界無生無滅,簡稱“無生”。可見,由于社會的變動以及禪宗思想的影響滲透,使文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的文學創作始終將關注的目光放在審美個體心靈的寧靜曠達與超然適意上,使其逐漸悟得在短暫的生命中獲得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途徑。
宋代是文字禪的時代。由于時局的動蕩.禪與文人的關系更加密切.禪宗那種“一切本空”的世界觀、自然適宜的人生態度和超凡脫俗的生活志趣,正好同宋代文人內向封閉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禪的廣泛滲透,改變了文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心態.促進了文人們思維模式的改變。禪家“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的思想.使宋代文人產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態.使宋代詞風多以冷清、平淡為美.追求空靈、疏淡的意境。如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靜初。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又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痹~中鴻、人互見,語語相關,營造了一種幽緲、清冷、安謐的意境。蘇軾吸收莊子齊物論的哲學觀而形成曠達的人生態度.反映在其文藝創作中是一種通達不執的審美理想。而且,由于蘇軾一生中的坎坷經歷,使其在創作中,在思維方式上常常融進禪思佛理,形成一種清幽空靈的藝術境界。如他的(前赤壁賦》中,由個體生命的有限之悲上升到宇宙時空的無極之壯,借用自然界的江水、明月、清風等景物,暗含著佛禪思想,抒發遺世獨立的曠達之情,闡明事物具有變與不變的兩重性,表達了他雖然身處逆境仍然忘懷得失、處之坦然的人生態度,啟迪人們要在體悟人與宇宙冥合的境界中獲得一種寧靜、淡泊的樂趣。其中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逼渲薪钢U思理趣,暗含著人生哲理、人生的價值意義,融會著人本主義的思想。
在文藝創作理論中,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以禪論詩,其見解更豐富,更有啟發性,創立了“妙悟”說、“興趣”說。他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也在妙悟。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象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苯沂玖斯诺湓姼璧暮钪?。
以禪論詩,包藏了無限的機趣,使詩話進人到更高的審美價值境界,體現了一種自然天成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禪宗的意義就在于它是一種人類性靈的自由抒發,將其引人到詩話當中,就充分表現了人的靈感與活躍的情慷,從而使其具有了人本主義的精神。以禪心點化詩心,通過神思,領悟詩的意境美,使主體內心體驗與宇宙生命脈動相連,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自身獲得徹底解脫。
〔論文摘要]在中國傳統的美學思想中,不僅富有獨特的民族審美命題與范疇,而且也貫穿著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在這種美學思想影響下的文藝創作,無不充滿了對人的關注、對人之生命價值意義的關切與肯定。
縱觀我國美學思想的發展歷程,其中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即一以貫之的人本主義傳統。無論是孔子的“興觀群怨”說、莊子的“大道為美”說,還是鐘嶸《詩品》中的“詩唯性情”論、陸機《文賦》中的“詩緣情”,以及后來的“妙悟”說、“意境”說等,都是圍繞著人、人的性情、人格精神等方面進行的。其中的“意境”說、“神韻”說、“風骨”說、“妙悟”說等,都屬于我國民族傳統的美學范疇,體現了我國古典美學中自然主義與人格主義的兩大品格。在這種美學思想引導下的文藝創作,充滿了對人的情感精神的關注和人之生命價值的肯定。
孔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的作用是“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奔纯梢约ぐl人的情緒,體察民情民意,抒發其怨憤之情。其詩論始終圍繞著人的情緒,所以他編定的《詩三百》將人的感情的抒發放在了首位,這種情感也構成了該詩集的精華部分,充分體現了其藝術價值。此外,孔子的“盡善盡美”說、孟子的“沖實之謂美”以及荀子的“美善相樂”說等范疇和命題對中華民族追求美好品德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深遠影響,并奠定了中國古代美學思想重視文藝審美教化作用的審美原則。
道家提出了一系列有關審美思維方式和審美本體論方面的范疇和命題,為中國古代文藝美學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如“天地有大美”、“坐忘”、“物化”、“齊物我”等思想在我國美學思想史上產生了深刻影響。以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為例,他高度重視人的生命價值,以人為本是其思想的核心。莊子論美也是以人為核心,其“重生”、“養生”、“保身”等思想影響下的美學思想呈現出鮮明、突出的人本精神。莊子把“道”視為美的最高境界,提出了“道至美至樂”的美論主張,即美是從“道”的范疇中衍生出來的,因而“道”與美密切相關。在莊子看來“道”是一種絕對的自由,既是“美”的根本所在,也是人所缺乏、并且是人應效仿追求的?!拔镂锒晃镉谖铩?、“勝物而不傷”、“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人不要被功名利祿所累,不應為物所奴役,而應成為物的主宰,把物我、生死、貴賤、窮達、禍福、得失等都看成相對的東西,從而追求一種心靈精神的絕對無限自由。只有如此,人才能獲得“美”。
在《逍遙游》中莊子為我們描繪了一個“神人”的形象:在形體方面其具有健全之美,精神方面具有高尚的品德之美,有著絕對的自由和廣大無邊的神力,而這種“神人”其實就是人的本質的一種人格化。同時,在莊子的審美思想中也論及了審美主體的自由心態。在《田方子》中,莊子描繪了一個“真畫者”在畫圖時的獨特的自由行動和神態:“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揖而立;敵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值值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之視之,則解衣般礴裸。君日:‘可矣,是真畫者也。’”莊子在這里旨在說明真正的畫家要按照自然之性去創作,敢于表現自己的真情實感和獨特個性。莊子的這種審美態度使其美學思想帶有了鮮明的人本精神特征。而且,在他的美學思想中,真與美密切相關,提出了“法天貴真”的審美命題。此“真”乃一種出于主體心靈的純真之情,是審美主體的一種天然感性的東西.其富有感人的巨大力量,因而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作用。在莊子的“法天貴真”思想中強調人之生命精神的自由,生命自由就是美的根本所在。莊子對人的感情、精神美的充分肯定.不僅體現了其對人之生命的熱切關注.具有鮮明的人本主義精神,而且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及文藝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國第一部詩論專著—六朝鐘嶸的《詩品》發展了孔子的“興觀群怨”說,莫定了“詩唯性情”的理論?!对娖贰芬栽娙藗€人的風格為品評對象,分上、中、下三品.以曹植的詩為一品,“為建安之杰”。在藝術手法上.進一步解釋了“興”為言已盡而意無窮,把審美范疇擴展到詩文以外。用詩的風格立品,是自覺的美學追求的開始。(詩品)所體現出的美學觀的核心便是“詩唯性情”,即由于自然和社會現象的影響,使人的性情發生波動,便以詩歌的形式加以表現。正如《詩品·序》所寫:“嘉匯寄詩以親,離群托時以怨—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日’可以群.可以怨’,使窮踐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詩歌的創作無不與社會人事、人的情感密切相關。
唐代.禪宗興盛.形成一種新的美學思想。禪宗是從印度佛學發展起來而又能充分表現中華民族思想與性格的佛教流派。其追求超脫人世煩惱、達到心靈絕對自由的境界。但在這一過程中并不否定個體生命價值,不主張完全脫離世俗生活,因而希望通過個體心靈、直覺、頓悟,達到這種絕對自由的人生境界。禪宗重視主體的內心體驗.尊重其內心思考的權威.提倡“我心即佛”.排除了外在偶像、教條的束縛.開拓了個性解放的天地。這種思想理論圍繞著人、人的生活.讓人看到生命的本質.且將主體心靈的體驗放在首位.強調人的本性.充分肯定人的心靈的實在性.從人的某種人生境界的體驗中去追求美、尋找美,在一種心靈自由的境界中去獲得審美滿足。這種思想無意中激發了當時的詩人及理論家們的思維方式,促使禪思轉化為藝術思維、藝術機趣,禪宗佛理便被直接引人到詩歌美學理論的研究和創作之中。特別是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后社會由盛轉衰.嚴重的社會危機使當時的士大夫們的審美興趣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創作理論上.皎然獨標性情,引發哲理思考。他在詩論專著《詩式》中說道:“級者嘗與諸公論康樂(謝靈運號)為文,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顧詞彩.而風流自然。”又說:“兩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若遇高手.與康樂公,覽而察之,但見性情,不睹文字,蓋詩道之極也?!笨梢娖淙圆幻撾x性情說。所謂“性情”指人類本性所具有的喜怒哀樂。他強調詩人在構思時要善于引發人性的率直真情,為此需要排斥名言、概念等中介,即不睹文字、不顧詞彩,從而達到情真意切、超逸美妙的效果。這種詩學觀是道家“得意忘言”和禪宗“離言”的發揮。司空圖則綜合儒釋道三家學說,撰《二十四詩品),論述詩歌的風格美.分為雄渾、沖淡、洗練、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等二十四目,各用四言韻語形象地描述了每種風格的特征.從而表達了中國人獨有的民族審美觀,其中“含蓄”一目,要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確,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是獨有的一種民族審美風格。他在皎然“文外之旨”的基礎上還提出了詩之“韻味”說。這種“韻味美”的營構.不僅需要創作主體的“妙造”,還需通過作品審美主體—鑒賞者的閱讀、接受、想象和認同。從這時候的詩歌創作來看,士大夫們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人生哲學使其審美情趣趨向清幽、平淡、寧靜。其中自然適宜、渾然天成乃是士大夫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面對靜謐的自然、空寂的宇宙,他們抒發著內心淡淡的情思,領略著人生的哲理.并把這些融化在心靈深處。其中王維的詩歌創作最具代表性。如他的“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人深林,復照青苔上”(《鹿柴》}“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迸f(《鳥鳴澗))詩很短,但禪意充盈。王維深得禪意、禪趣,故營造了獨特的淡遠含蓄、玲瓏澄澈之意蘊。他說:“空居法云外,觀世得無生”(《登辨覺寺》),這便是其禪悟心態的表現?!澳灸┸饺鼗ǎ街邪l紅粵。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芙蓉花自開自落,物態天趣,自然天成。“安史之亂”使許多士大夫都經歷了一段慘痛的生活,對王維的心靈也產生了很大的傷害,從此他在精神上真正投向了“空門”。“獨坐悲雙翼.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白發終難變,黃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惟有學無生。”《(秋夜獨坐)》“無生”.在這里指代佛門“真諦”。涅架境界無生無滅,簡稱“無生”??梢?,由于社會的變動以及禪宗思想的影響滲透,使文人們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在這種思想影響下的文學創作始終將關注的目光放在審美個體心靈的寧靜曠達與超然適意上,使其逐漸悟得在短暫的生命中獲得人生意義和價值的途徑。
宋代是文字禪的時代。由于時局的動蕩.禪與文人的關系更加密切.禪宗那種“一切本空”的世界觀、自然適宜的人生態度和超凡脫俗的生活志趣,正好同宋代文人內向封閉的心理需求相吻合,禪的廣泛滲透,改變了文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心態.促進了文人們思維模式的改變。禪家“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的思想.使宋代文人產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態.使宋代詞風多以冷清、平淡為美.追求空靈、疏淡的意境。如蘇軾的《卜算子·黃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掛疏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靜初。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又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詞中鴻、人互見,語語相關,營造了一種幽緲、清冷、安謐的意境。蘇軾吸收莊子齊物論的哲學觀而形成曠達的人生態度.反映在其文藝創作中是一種通達不執的審美理想。而且,由于蘇軾一生中的坎坷經歷,使其在創作中,在思維方式上常常融進禪思佛理,形成一種清幽空靈的藝術境界。如他的(前赤壁賦》中,由個體生命的有限之悲上升到宇宙時空的無極之壯,借用自然界的江水、明月、清風等景物,暗含著佛禪思想,抒發遺世獨立的曠達之情,闡明事物具有變與不變的兩重性,表達了他雖然身處逆境仍然忘懷得失、處之坦然的人生態度,啟迪人們要在體悟人與宇宙冥合的境界中獲得一種寧靜、淡泊的樂趣。其中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逼渲薪钢U思理趣,暗含著人生哲理、人生的價值意義,融會著人本主義的思想。
在文藝創作理論中,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以禪論詩,其見解更豐富,更有啟發性,創立了“妙悟”說、“興趣”說。他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道也在妙悟。詩有別才,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盛唐詩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澈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象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苯沂玖斯诺湓姼璧暮钪?。
以禪論詩,包藏了無限的機趣,使詩話進人到更高的審美價值境界,體現了一種自然天成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禪宗的意義就在于它是一種人類性靈的自由抒發,將其引人到詩話當中,就充分表現了人的靈感與活躍的情慷,從而使其具有了人本主義的精神。以禪心點化詩心,通過神思,領悟詩的意境美,使主體內心體驗與宇宙生命脈動相連,從而達到物我兩忘,自身獲得徹底解脫。
關鍵詞:中醫脈診;現代化研究;對策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1
一、中醫脈診的基本特征
中醫脈診具有微觀性、辯證性、多維性、個體差異性、時間性和整體性等基本特征。中醫脈象的主要內涵在于,在一個多維空間內,同時具備勢、形、數、位等基本脈搏要素,具體來看,中醫脈診涉及脈搏的時間因素、波動范圍、脈形、走勢、節律、頻率、力度和脈位等多方面的概念。所以,對中醫脈診進行研究分析,應結合其多維空間特征,對脈象進行綜合性的描述。另一方面,因為患者病情通常存在較大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不同的患者在邪正盛衰、病性、病因、病位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而脈象較為復雜。在進行中醫脈診時,應從其脈象的產生機制和表現等出發進行綜合分析[1]。
二、中醫脈診現代化研究的困境
所有脈象的產生均具有勢、形、數、位等幾個方面的屬性,以及流利度、硬度、強弱、長短、粗細、節律、至數和深淺等幾個方面的特性,各類特性之間相互組合,即成為各式各樣、形形的脈象形態。各種脈象的特性和屬性均可作為中醫脈診的依據?,F階段,臨床上尚未出現一種能夠同時反映兩種屬性的傳感器。因為不同屬性和特征所使用的設備性能與結構存在一定的差異,且其描記方法也各不相同,因此,中醫脈診所繪制出的各種脈象圖測量指標參數和波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因而尚未形成統一的脈象圖診斷標準,這就對中醫脈診的臨床應用價值產生了一定的影響[2]。相關中醫學研究結果證實,很多中醫學臨床醫師都以西醫血流動力學和心電圖檢查方法和原理出發進行研究,并從外周血管壓力、血管周圍組織結構、血液黏稠度、血液成分、血管彈性等角度出發進行論事,這一研究手段的基礎在于生物學信息所導致的人體病理改變,因而并不屬于常規的中醫學研究范圍。中醫理論的主要特點在于天人相應的辨證思維,在中醫脈診方面,十分重視空間狀態的特征和變化,這與中醫學體系的相關規定具有一致性,而其他血液流變學和心血管系統方法無法完全替代[3]。
三、中醫脈診現代化研究對策
第一,建立和完善科學、系統、符合實際的中醫脈診臨床研究體系。中醫脈診的現代化研究一方面要符合科學性、方法論和思維方式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還應通過優化整理等方法,實現中醫脈診的規范化發展,并與其他相關學科相互配合、協調發展,切實形成符合臨床實際的中醫脈診體系。僅僅依靠患者的脈搏圖儀檢查結果無法實現全方位的中醫脈診現代化。就現階段的臨床實際情況來看,中醫脈診現代化研究不僅與中西醫相關的理論和方法有關,還涉及電子工程學、流體力學、物理學、數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因而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多學科相互協調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中醫脈診現代化研究體系[4]。
第二,增強中醫脈診研究的規范性。中醫脈診研究的規范性是逐漸減少中醫臨床脈診主觀性影響的主要方法,能夠與其他客觀化、計量化的脈診數字技術相互協同,從而相互促進共同進步。中醫脈診規范化研究并非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相關中醫學臨床醫師和研究人員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系統,且科學化和規范化水平較高的脈診方法,這還需要相關政府中醫藥管理部門的協同努力[5]。
第三,優化整理中醫脈學相關理論知識。中醫脈學理論中存在較為豐富的常規形式理論和方法,其常見形式為“如果A那么B”,然而,這一理論形式中,僅有一少部分屬于完全的普遍規律,而大部分均屬于以概率形式存在的規律,也就是“如果A那么B的幾率為百分之幾”,另有一部分形式屬于偶然的概括,也就是“如果A那么可能是B也可能不是B”。由于規律可以用于為與事實相反的條件提供依據,則上述的相關理論無法成立。若全部醫學研究人員都將常規的中醫脈學理論當做普遍形式的陳述,就會造成理論與實踐不相符的現象。中醫脈學普遍形式的全部論述,都應以實際為基礎,加以最終的檢驗,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所以,醫學研究人員應從科學性的角度出發,在臨床實踐中重鑄和錘煉中醫脈診的相關知識和方法。
四、結語
按照現階段的中醫學研究結果,臨床上尚未形成統一規范化的中醫脈診傳感器或是物理量,且對于患者脈象檢查的兩種屬性資料的采集仍然缺乏統一的標準,由此可知,中醫學研究人員和臨床醫師在進行中醫脈診研究時,應從多物理量、多角度出發,通過中醫脈診傳感器采集患者的脈象信息。中醫學研究人員應從中醫學辯證思維模式出發,對中醫脈診的機制和方法進行針對性分析,最終形成靈敏實用、多方面反映脈象信息、特色規范的中醫脈象診斷設備,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符合中醫本質的脈圖診斷方法,以充分彰顯中醫學脈診的精髓。筆者認為,我國中醫藥管理部門應在繼續增加中醫學科研力量和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從根本上轉變中醫脈診現代化研究思路,由現有的中醫基礎理論出發,結合相關學科知識,形成多層次、多方位、多學科的現代化中醫脈診體系,從而真正有效地為臨床醫療服務。
參考文獻:
[1]閃增郁.中醫脈診信號采集與分析研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9,15(1):77-78.
[2]葛麗娜.中醫脈診的客觀化研究之我見[J].現代中醫藥,2012,32(2):9-10.
[3]徐剛,魏紅,劉明林.關于中醫脈診客觀化研究的思考[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1):41-42.
首先,中醫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中華文明5000年沒有間斷,從黃帝時代甚至更早,中醫學就伴隨著文明慢慢成長,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不斷積累和發展,這在世界上絕無僅有。比如,古埃及醫學早就隨著古埃及的衰亡而中斷,古印度和古希臘、羅馬醫學也是如此。而中醫5000年來實踐和探索從未間斷,大量的好東西被發現和傳承下來。50個世紀所形成的豐厚積淀極其寶貴,類似于自然界中珍稀的基因庫,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巨大貢獻,輕率否定傳統中醫學是愚蠢的。
其次,中醫學有四大特征。5000年以來的中醫學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大體上以2300-2400年前左右(戰國中前期)為分水嶺,之前可稱之為原始中醫,之后則是傳統中醫。之所以以此為轉折點,是因為傳統中醫的四個基本特征或者說四大基石在這個階段形成,直到今天沒有太大變化。
第一個特征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基本理念。商代出現陰陽觀念,西周用陰陽來解釋自然,同時出現五行觀念。春秋時期又出現了五行生克說,及至戰國,通過陰陽家和道家的努力,形成較完整的陰陽五行學說。當時這一先進的哲學思想,被醫者運用來重新構建和統率整個中醫學知識體系,使之發生根本性變化。第二個特征是以經絡和臟腑學說為生理基礎。經絡臟腑學說是如何產生的目前尚難知曉,春秋時期的文獻里只能看到關于經絡和臟腑的零星描述,但戰國時期已基本定型。第三個特征是以“望聞問切”為基本診斷手段,以“虛實寒熱”等一整套病癥概念為基本診斷標準。從現有資料看,它們也應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第四個特征是以動植礦物為基本藥物,加之以針灸、正骨、按摩和養生等基本治療手段。這些藥物和治療方法多有長久的歷史淵源,但在這一時期則有了相當顯著的發展,并且與以上三個特征整合為一個完整的醫學體系??偟膩碚f,此后2000多年來中醫學雖然仍在不斷發展,但是以上四個特征一脈相承,直到當下也仍然處于戰國時期確立的框架內。
再次,傳統中醫學的現代化發展,要有所區別。
討論中醫藥發展,不能不關注中醫上述四大基石。傳統中醫學的四大基石中最容易為現代科學證明和利用,并且能較快見到成效的,是治療手段——藥物、針灸、正骨以及各種養生術。這方面出成果的希望非常大,青蒿素的發現就是最典型的事例。這在傳統中醫學中屬于技術的、形而下的層面,卻是當前應該首先著力的地方。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與之類似。中醫學的虛實寒熱和經絡臟腑學說,進入到相對理論化和形而上的層面,在中醫學理論中是自洽的,用于治療實踐也往往有效,可是多數現代科學還沒法很好解釋和說明。然而中醫的魅力恰恰就在于此。中醫學作為人類醫學知識和文化多樣性的特殊構成之一,這個層次的東西是非常寶貴的,應該進行深入探討,特別是用現代的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甚至量子理論等來研究它,應該大有可為,甚至可能有一些原創理論出現。中醫學的最高層面是其根本思想——陰陽五行學說。不可否認即使在今天它也包含有合理因素,如辯證思維、整體思維、天人相應思維等。但陰陽五行說建立在原始思維的基礎上,按照象征律的邏輯,把萬事萬物按照陰陽五行分門別類加以安置,比如以五行配五方、五季、五色、五臟以及天干地支等等,然后根據五行的生克制化等來推論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它固然有自己的邏輯和推理,但是這樣一種對客觀事物及其關系的定位和描述無疑是很荒唐的。建立在傳統陰陽五行學說基礎上的古代方技巫術,如算命、堪輿、占星望氣等全都被證偽和否定了,唯一還沒被推翻的就是中醫學領域。我們應該用辯證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理念去重新解釋和發展中醫學,形成新的中醫學理論體系。陰陽五行說的合理因素應該繼承,但其中的糟粕必須摒棄。中醫學如果還停留在陰陽五行說的水平上,要實現現代化將是不可能的。
(作者為全國政協常委,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
【摘要】 證素辨證是一種以證素為核心的辨證新體系。文章對證素的概念、證素的特征、證素的確定原則、證素及證素辨證的具體內容、貝葉斯網絡在證素辨證體系中的應用、證素辨證體系的特點和優勢等研究近況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 證素; 證素辨證; 實驗指標
證素辨證是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主任委員、湖南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朱文鋒教授近年來創立的一種以證素為核心的辨證新體系[1,2],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資助項目。以證素辨別為核心的辨證體系,揭示出了辨證思維的原理和內在規律,符合臨床辨證時的實際,充分體現了中醫學的科學性,是對中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辨證新體系?,F將證素及證素辨證的研究近況概述如下。
1 證素概念的研究
朱文鋒等[1,2]提出,“證素”即辨證的基本要素,是辨證的關鍵,是建立以證素為核心的辨證統一體系的基礎。證素是通過對證候(癥狀、體征等病理信息)的辨識而確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構成證名的基本要素。黃碧群等[3,4]認為“證素”是對病變本質所作的判斷,而不是現象。因此,證素不是指癥狀、體征等病理表現——證候。證素是具體、基本的診斷單元,還不等于完整的證名診斷。
2 證素特征、證素確定原則的研究
朱文鋒等提出,中醫辨證體系中所稱的“證素”,具有如下基本特征:證素是根據證候而辨識的病變本質;證素主要指辨證所確定的病位和病性;證素的內容是根據中醫學理論而確定的;證素是構成證名的要素;病性證素是對正邪相爭的本質概括;證素為具體診斷單元而非分類綱領;證素有一定的組合規則;某些證素間可有重疊涵蓋關系[5]。朱文鋒等認為,要根據證素的特征而確定證素,證素設定要滿足臨床辨證的實際需要,證素應當體現“精”“要”,不宜過細,證素的確定應遵循約定俗成的原則,明確規定各證素的特征及相互間的重疊涵蓋關系,所有證素都必須符合臟象、病因、病機等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尊重中醫辨證的內在規律與特點,符合建立辨證統一體系的要求[6]。
3 證素及證素辨證具體內容的研究
朱文鋒等[7~9]對古今醫家所提出的約120項具體證素概念進行分析辨別,篩選出50項共性證素,即:病位證素19項:心、神[腦]、肺、脾、肝、腎、胃、膽、小腸、大腸、膀胱、胞宮、胸膈[上焦]、下焦[少腹]、表、半表半里、經絡、肌膚[皮膚、肌肉]、筋骨[關節]。病性證素31項:(外)風、寒、暑、濕、(外)燥、火[熱]、痰、飲、水停、蟲積、食積、膿、氣滯、氣閉、血瘀、血熱、血寒、氣虛、氣陷、氣不固、氣脫、血虛、陰虛、亡陰、陽虛、亡陽、精[髓]虧、津(液)傷、陽浮、陽亢、動[內]風。朱文鋒提出,根據證候,辨別證素,由證素組合為證名,這就是新的“證素辨證”體系。證素辨證體系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約800個臨床信息的規范、量化;50項證素的規范、基本特征、判別和組合規律;由證素組合成的約150個常見證的診斷標準及判別方法;疾病中證素的分布規律、演變規律。其中最關鍵的是對癥狀與證素之間的計量關系進行全面系統研究,即明確每一癥狀在不同證素中的貢獻度[10]。
4 貝葉斯網絡在證素辨證體系中的應用的研究
貝葉斯網絡(Bayesian network)是用于不確定性推理,帶有概率注釋的有向無環圖模型。它可根據先驗知識和現有的統計數據,用概率的方法對未知事件進行預測。朱文鋒等[11~13]采用經驗建模與計算建模相結合,將貝葉斯網絡用于中醫辨證診斷數據中癥狀與證素間隸屬關系、證素之間組合關系的研究,運算結果表明其與中醫專家經驗有很高的吻合性,中醫辨證貝葉斯網絡能計算出癥狀-證素-證名之間的量化關系,為中醫證素辨證體系的量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統計數據。認為若能將證素辨證貝葉斯網絡的人工建模與計算機建模相結合,綜合先驗信息和后驗信息,并反復交叉而使之不斷完善,則可提高其應用的準確性。
5 證素辨證體系的特點和優勢的研究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色和精華,但中醫辨證的普遍規律、思維認識特點還未被深刻揭示,其科學內涵尚未得以凸現和規范。呂翠田[14]認為證素與證素辨證的提出,是對中醫辨證思想的升華,對辨證體系的提煉、總結,是奠定中醫學研究規范化、客觀化、標準化、科學化的基礎。朱文鋒、呂翠田等研究后發現,證素辨證體系具有諸多特點和優勢。證素辨證體系所確立的辨證思維模式,揭示了辨證的基本原理和普遍規律,學習時便于理解,臨床時容易掌握,既有規律可循,又能體現中醫辨證的圓機活法,并能克服辨病分型、以證套癥的弊端,從而使辨證準確。以證素辨別為核心的辨證體系,抓住了辨證的關鍵。只要把握50項左右證素的基本特征和組合規律, 便抓住了辨證的核心和本質。認為以證素辨別為核心的辨證體系,具有繼承性、整體性,整合、包容、涵蓋了以往諸種辨證方法的實質內容,能靈活地辨別處理各種臨床證候,克服了以往古今諸法混用、概念欠確切、內容不完整,甚至相互矛盾、錯雜的弊端[1,10,14]。
6 證素與實驗指標的相關性的研究
證素辨證提出以后,不少學者進行了證素與實驗指標的相關性的研究。楊麗蓉等[15]探討了中醫證素與血液、腎功能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尿素氮與寒、飲顯著負相關;肌酐與飲顯著正相關,與氣虛、亡脫顯著負相關;尿酸與肝、血瘀、陰虛、陽亢、胃、肺、少腹、氣逆顯著負相關,與氣滯、氣虛、血虛、腸非常顯著負相關;尿素氮與肌酐比值與熱、陰虛、陽亢顯著負相關。認為中醫證素與腎功能之間存在相關性,腎功能檢查可以為證素診斷提供參考。甘慧娟等[16]采用“證素辨證”及積分的方法進行計算,結果發現陰虛病理與血小板計數呈正相關,實熱病理與紅細胞壓積、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平均血小板體積呈負相關。張少崇等[17]的研究顯示氣虛與血虛之間存在著顯著相關性,氣虛、血虛與紅細胞、血紅蛋白值之間均存在著相關性。
7 結語
以證素為核心的辨證新體系可提高辨證的準確性、一致性和可重復性,能明顯提高中醫診療水平,對科研和教學亦有直接指導意義。在證素與證素辨證的研究中,要運用數據挖掘和信息處理等現代科學技術,通過多學科綜合研究,增強中醫辨證理論與其他科學的交融,為其他學科的介入提供契合點,將屬于思維科學、非線性科學的中醫辨證,將比較模糊、不易被人接受的中醫辨證原理,用復雜理論、系統科學、信息科學、數學技術、數字量化來表達,構建客觀化、信息化技術支撐平臺,使證素辨證具有明確的理論體系和操作系統。在證素與證素辨證的研究中,還要注意和臨床結合、和具體的疾病相結合,對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證素予以確定,建立具體疾病的證素辨證,增強證素辨證的實用性。由于證素辨證是一種辨證新體系,在繼續進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同時,還要加強宣傳,讓廣大臨床醫生了解和接受,使這種科學的辨證新體系在臨床上能得到廣泛運用,促進中醫臨床診療水平。
參考文獻
[1] 朱文鋒.創立以證素為核心的辨證新體系[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4,24(6):38.
[2] 海 霞.朱文鋒教授談證素辨證新體系[N].中國中醫藥報,2004-01-05(5).
[3] 黃碧群,朱鎮華.證素等概念的辨析[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5,20(5):273.
[4] 黃碧群,朱鎮華.“證素”及其與相關概念的關系[J].中醫研究,2005,18(6):6.
[5] 朱文鋒,張華敏.“證素”的基本特征[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5,11 (1):17.
[6] 朱文鋒,甘慧娟.證素內容的辨析[J].中醫藥導報,2005,11 (1):11.
[7] 朱文鋒,李燦東,甘慧娟.病位證素的特征[J].福建中醫藥,2005,36(4):1.
[8] 朱文鋒,黃碧群,陳新宇.病性證素辨別的意義與方法[J].中醫藥學刊,2006,24(2):204.
[9] 朱文鋒,晏峻峰.證素辨證新體系的內容及科學意義[J].醫學與哲學,2005,26(1):69.
[10] 朱文鋒.構建“證素辨證”新體系的意義[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30(2):135.
[11] 朱文鋒,晏峻峰,黃碧群.貝葉斯網絡在證素辨證體系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學報,2006,4(6):567.
[12] 朱文鋒,朱詠華,黃碧群.采用貝葉斯網絡運算進行中醫辨證的探討[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3(6):449.
[13] 朱詠華,朱文鋒.基于貝葉斯網絡的中醫辨證系統[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33(4):123.
[14] 呂翠田.對“證素辨證體系”的認識和思考[J].中醫雜志,2005,46(9):652.
[15] 楊麗蓉,李燦東,林端宜.中醫證素與腎功能關系的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6,24(8):1473.
[16] 甘慧娟,楊麗蓉,黃守清,等.熱證虛實病理與紅細胞及血小板參數的相關性研究[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6,16(2):1.
關鍵詞 中醫藥教學;傳統思維模式;現代思維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21-0080-02
Contact of Thinking Modes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 in Teaching of TCM//Li Hanbing, Diao Qingrui, Li Genlin
Abstract It’s very important that building a suitable thinking mod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curriculums. In this paper, the thinking mod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and modern medicine were discussed and compared systematically. This study is beneficial to the beginners in the lear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curriculums and then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CM.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teaching; traditional thinking mode; modern thinking mode
Author’s address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engzhou, China 50008
思維模式的構建是教學過程中“教”與“學”的一個必然環節,是教學相長的重要途徑。中醫學作為一門富有活力的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相比有其獨特之處,兩者也有不容忽視的共性。因此,在教學中構建一種適宜的思維模式對于“教”與“學”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思維模式與現代思維模式各有自己的特色與優勢,也有不足之處,教師與學生都需要對其內涵有清晰準確的認識,才有利于將二者取長補短并進一步使之結合與升華,從而有效促進中醫藥知識的繼承、傳播以及提高與發展。
1 中醫傳統思維模式的特點
1.1 什么是中醫思維
中醫思維是指在中醫藥學知識背景下,對人類生命活動及其相關聯問題的思考。中醫思維方式,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長久穩定的思維定勢,是一種被定型化的思維樣式、結構和過程,是學習、研究、掌握和運用中醫理論的基本樣式、基本立場和基本態度[1]。
中醫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征。
1)整體觀念,即人體是有機的整體,各個臟器、器官、組織在生理病理上相互聯系、協調平衡,并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2)辨證論治。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辯證,就是把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癥狀、體征,通過綜合分析判斷為某種證。論治,就是確定相對應的治療方法。在此基礎上,中醫形成“重整體”“重直覺”“重形象”等特征的思維方式。
另外,中醫思維模式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和傳統文化的影響。在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以形象思維和整體思維為主導,并有機地結合抽象思維方式,以表象和觀念為加工內容,以表意性文字和古漢語為表述工具,采用形象思維為主導的形象比較、倒果求因、類比推理等思維方法[2]。這可以說是一種整體與局部統一的思維方式,具體表現在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中藥的配伍、機體健康狀態的和諧平衡等方面。
1.2 中醫思維的文化內涵
中醫藥學科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和重要組成部分。古人留下了璀璨的中醫藥文化瑰寶,如《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其中《黃帝內經》是體現中國古代醫藥文化最主要的奠基之作,其所融匯的眾多學科知識,如天文、地理以及文字學、語言學、哲學等,均是以醫藥知識為載體予以表達的。
中醫思維方式、方法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根基之上建立的,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陰陽五行、天人合一”。所以,中醫學科的核心是生命理念。如果中醫思維方式和方法脫離了生命觀的內容,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在實踐中,怎樣通過中醫思維找到解決方案,怎樣使中醫學在現有基礎上更好地創新與發展等問題,都需用中醫特有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予以思考、解決。
中醫思維方式與思維方法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前者具有相對穩定、自發及慣性特征,后者是中醫學在實踐中遇到某些具體問題時,通過思維活動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對事物的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概括、綜合、歸納的過程中,先哲探索總結出經驗思維、取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直覺思維、靈感思維等7種思維方式。中醫思維所體現的整體、和諧、人性化、個性化、回歸自然、回歸本源等更符合人類生命的本質規律[3]。
2 現代醫學思維模式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