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1 16:20:58
序論:在您撰寫物質文化實例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多是口耳相傳,訴諸視聽而疏于記錄和固態化,因而常常是轉瞬即逝的、不可再生的。一旦消亡或流失,基本無法恢復或再生。我國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豐富,但也很脆弱。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境外,隨意濫用、過度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時有發生。許多傳統技能和民間藝術后繼乏人,面臨失傳危險;一些獨特的語言、文字和習俗迅速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人員短缺,出現斷層。因此,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立法勢在必行。
一、依法確認和確定遺產持有者身份問題亟待解決
(一)立法確認真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非遺申報過程中經常遇到對于家庭所有成員共有的一項遺產,如何確認最具傳承能力和資格的持有者的問題。因為同一遺產家庭中有血緣關系的都有權做傳承人,而非遺特有的自身文化技藝決定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平均地接受非遺的技術傳承,有的是家中的長子,有的是次子,有的甚至是族外師徒。所以,應明確確認遺產持有者身份的程序,規定首先由一家之主來提出遺產持有者的人選,然后由遺產保護組織進行審查和認定,以確保遺產持有者符合條件。另外,在確認中不能單純地將遺產家庭中的血緣關系作為確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者。
(二)族人和族群之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認定需要建立相關的認定條例。近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申報中,同一項遺產在同一族源中或家族支系中產生的矛盾和糾紛現象不斷增加,有的因家庭成員意見不一致,而造成申報失敗或遺產流失。對此,需要有關部門提出相關的認定條件。立法明確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屬于族人,同時也屬于社會、民族和國家。強調在保證遺產不流失的前提下,各族成員之間加強合作,共同申報保護。
(三)確立遺產授權人的身份和資格。國家已規定每一項遺產在申報保護前要由遺產持有者向相關單位授權。但目前的授權要求是遺產的實際操作者(指遺產的具體傳承人)有時因家庭、家族的當家人出面干涉,使這個授權往往被否定。為此,應明確規定:“授權時必須由遺產持有者和家庭、家族主要當家人共同簽名授權。”以避免發生矛盾和糾紛。
(四)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和資格需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特別是國家級的代表性傳承人是經過層層選拔認定的項目代表人,一經國家選拔和認定后,要立法保護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使他們的非遺傳承和保護不受相關事項的干擾和破壞。特別是他們在非遺技藝的傳承上,在收徒弟的日常工作上,要給予保障并提供支持,以便更好地行使和發揮他們傳承人的工作能力。
二、要通過立法規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
生產性是指遺產的自身特點性。如前郭的查干淖爾冬捕、延邊的民眾節,各項與自然和生活相關的禮儀活動、傳統節日等等。要立法促進這些項目的正?;顒拥拈_展,以促使這些遺產得到傳承。
生產性保護的觀念還可以施用于那些可移動遺產的制作和展示,特別是不受環境和背景限制的手工藝遺產和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如剪紙、浪木根雕、石刻、泥塑、草編、柳編、布貼畫、刺繡,包括各民族的服飾制作,還有民族表演藝術和歌舞音樂等類別的項目,可以給它們創造生產性保護的條件。提倡這些類別積極參加社會活動,或進入旅游區展示。特別是在民族節日和傳統節日期間,要充分發揮其特點,為族人和社會展示自己的技藝,同時獲得經濟利益,以促進它們自身的傳承和發展。
三、應明確做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異地傳承活動的有關規定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依靠傳承人來傳承的文化形態,是一種既固定又流動的活態文化,應區別不同的項目,允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異地傳承。
(一)家庭或家族性遺產要保持遺產傳承的傳承性和背景環境性。許多遺產屬于其家庭或家族自身祭祖或展示表演。要慎重對待這種遺產,不支持脫離本地域本區域的異地展示。但如政府和重大活動在相關組織或部門的安排下出去展示可以安排,但一定要得到遺產持有者當家人和本人同意方可。因為,脫離了背景環境的非遺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完整非遺文化形態,違背了非遺的真正精神和面貌。
(二)特殊情況特殊處理。由于傳承人自身流動而帶出遺產,要對傳承人的現狀進行科學分析,以便加強解決。如前郭縣的非遺項目蒙古博的傳承人青春就是這樣的實例。她由前郭到了呼倫貝爾盟的海拉爾女兒家生活,從而將蒙古博的技術帶到了另一個地域。針對這個情況,我們應該設法為她解決回到本地的條件,讓她回到本地傳承保護。如果不成,要立即同異地相關部門聯系,作為特殊情況同異地聯合申報這項遺產。
(三)關于建立遺產展示基地。現在全國許多地方建立了遺產專題園區、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傳習所,這種做法直接起到了遺產搶救和保護的作用,開辟了非遺傳承的新的方式和途徑。特別是一些可移動性項目,不受遺產背景和條件限制的民間藝術類遺產剪紙、雕塑、制作類,集中在這樣的地點展示,真正起到了保護的作用。
但是作為一些依靠背景和民俗信仰空間而生成的遺產,如祭祀類、信仰類,還是慎重到異地傳承為好。同時,在異地存活的這類遺產是否由異地組織者申報,要非常慎重。應該立法解決這類遺產與異地組織者間的關系,從而解決目前非遺類型中存在的多種情況和問題。
四、成立保護機構和設立專項資金應依法進行
(一)全面建立獨立的非遺工作機構。目前國家已經建立并要求各地組建非遺保護工作機構和專家機構,但因機構編制等問題,多數地方沒有設立,有的非遺機構置于文化機構之中,沒有獨立出來,這不利于開展工作。國家應以法律形式進行規定,有關部門應積極開展工作。一些非物質遺產資源比較集中,并且具有唯一性和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地區,不但要建立獨立的非遺保護工作機構,還應建立傳承機構,確定人員和編制,以利于工作的開展。
(二)應依法設立專項經費。國家和各級政府財政部門應將非遺保護工作經費列入當地財政預算,統一支出,專項使用;并制訂有關政策吸引、鼓勵民間資本投入非遺保護項目,確保非遺項目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五、應將促進全社會提高對非遺重要性的認識和增強保護意識以法律形式來體現
非遺的保護是全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它關系到國家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因此要立法促使全社會能自覺地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愛護遺產持有者,并給他們創造保護的條件和環境。
(一)要加強宣傳,普及非遺保護知識。針對目前許多工作人員和文化工作者及社會大眾對非遺概念還不太清楚的現狀,采取多種方式,加大力度宣傳非遺保護知識,盡快普及公民對這個領域知識的了解,從而不斷提高全民非遺保護意識。
關鍵詞:閩南;臺灣;舞獅文化;探究
舞獅是一種民間的藝術,每逢節日、重大歡慶的日子都會有獅子前來助陣。舞獅在古代時候被稱為太平樂,獅子舞在唐朝的時候發展非常成大,幾乎成了當時過節歡慶的必備節目,據現在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舞獅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屬于辟邪驅鬼,通過節日的表演來增添歡慶的感覺。我國的舞獅藝術在國內發展至今仍然廣泛,甚至我國華人將舞獅已經帶向了世界,讓世界認識到我國舞獅的傳統文化。本文主要針對閩臺地區的舞獅文化進行探究,追溯其源泉以及閩臺舞獅文化的發展背景分析,得出了閩臺之間的文化聯系。
1 舞獅文化的起源研究
獅子并非產自中國,因此在對舞獅文化的研究上首先要注重獅子的傳入時間和淵源。很多古文中記載了獅子出產于西域各國,我國古時候稱其為“狻猊”,從后來才改稱為“獅”。古代西域將獅子作為貢品進獻給我國的統治者,隨著中西方的文化交流的日益普遍,獅子文化被我國人民逐漸接納。我國對于獅子的起源有很多的手法,既有年獸、鎮歪辟邪,還有舞獅拜年,驅邪鎮妖的傳說。獅子在古代傳入的時候主要在南北朝,其后漢朝、北魏等等朝代都出現了獅子,這些獅子隨著西域的文化一起融入到我國的文化之中,堪比我國的龍鳳傳說。
舞獅運動屬于一種現實生活的藝術反映,人們通過對精神的寄托創造性的發明了獅子舞,通過獅子舞來表達自己對獅子的敬意和喜愛。獅子舞曾經在《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若今戲蝦魚,獅子者也”、“著假面者也”、“象人,若今戲蝦魚、獅子者也”。從這些可以看出來當時已經有人將獅子當做舞蹈,并且還在臉上帶上了假面,然后跳舞。有人認為舞獅運動其實是產于西域,當獅子從西域流入中國的時候,已經產生了獅子舞,最早的獅子舞是獅子流傳入我國,然后與我國的文化融合形成了獅子舞。
從很多的研究中看出,獅子舞其實是獅子流傳到中國之后,與我國的文化形成了一種藝術的融合,從而產生的一種舞蹈。體現了我國的文化厚德載物,不斷吸收外來文化淵源發展的表現,而到了宋朝和元朝的時候獅子舞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走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并且在那個時候出現了專業的舞獅隊伍,舞獅隊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他們之間在舞獅的技藝上不斷進行交流發展,使得舞獅的表演形式更加多樣化,隨著舞獅技藝的不斷創新發展,明清時代的舞獅不僅繼承了唐朝、宋朝、元朝時期的風格,而且還形成了不同地域舞獅技藝上的變化,形成了當時的北方、南方不同的舞獅,北方主要是少獅、太獅為主,重在表演其形象;南方的獅子則是以動作形態逼真著名,追求的是神似,同現代的武術和舞蹈結合起來,開創了獅子采青、破陣的獨特的舞獅文化。
2 閩南舞獅分類探究
2.1 文獅文化探究
文獅是一種流傳在閩南漳州一帶的舞獅,又被稱為佛教獅和開口獅。表演時,兩人披著獅子裝扮,另外還有一個獅童拿著扇子和桂枝,通過桂枝來訓獅斗獅。而還有一個頭戴猴子面具的則扮演者配合著童子取悅眾人。文獅在表演過程中還有專門扮小鬼,曾經有《粵游小志》中記載潮州有心的舞獅技藝,表演者身穿無色布樣子為獅子身,表演者為兩人,一人控制獅子頭,一人控制獅子尾,一個戴大頭紅面具,裼裘短衣,右手執竹梢,左手蒲葵扇的是獅童。別一短小精悍者為小鬼,蒙鬼面,通過抓鬼來取悅觀眾。
2.2 武獅文化探究
閩南舞獅包含了很多的種類,其中武獅僅僅是一種,在民間武獅又被稱為殺獅、獅等,此類舞獅在廈門、泉州和臺灣比較流行。由于武獅與現代的武術關系非常密切,這與當時清朝統治有著很大的關聯。清朝統治者對于練習武術,凡是使用拳棒練習均會被當做為反抗統治抓來問罪,所以我國的武術發展慢慢的轉入到了舞獅之中。因此當時習武之人通過開辦舞獅館來逃脫官府的問責,一時之間就形成了以舞獅為名的習武運動。所以武獅則是通過習武者將武術的步法、身法等放入到舞獅的套路之中,舞獅之人通過穿燈籠褲、腳穿著武術鞋子,慢慢的形成了另類的舞獅形式。
乾隆年間,為了鏟除反抗清廷的勢力,打擊焚燒了泉州的南少林寺,嚴禁民間練武。一些未被抓住的少林弟子,被迫遁入山林隱藏在山林之中,為了將少林武藝傳遞出去,少林弟子開始招徒弟學藝,而他們則以舞獅作為掩飾來傳授武藝。所以就形成了當時有名的獅館、獅隊,平時師父傳授徒弟武藝,將獅子作為假想敵,以此來瞞過清廷的耳目。因此隨著這類獅子舞的誕生,就出現了殺獅,經常會派出隊員進行舞獅打斗,這種表面的舞獅,其實是功夫的較量。
3 探索臺灣舞獅運動
臺灣舞獅活動屬于廟會、節日慶祝的必不可少的慶祝節目。關于臺灣的舞獅在康熙年間就有記載,而此時的舞獅僅僅是結清的娛樂,到了清末年間就出現了獅陣,這種舞獅與閩南的獅非常相似,都是依靠武術作為基礎。據專家講述,臺灣在早期往往會抵御盜匪,同時也會與廣東和福建等地的移民爭奪水源而發生斗爭。到了清代中后期之后社會秩序逐漸穩定,逐漸將舞獅與武術操練融合在一起,節日的時候舞獅為了增添熱鬧氛圍,主要是舞獅的技藝表演,而不是武術表演。獅陣表演過程中有殺獅者和扮獅者,他們都習有扎實的武藝,殺獅者揮舞達刀,而扮獅者則避其鋒芒躲閃,非常精彩。臺灣舞獅在發展過程中主要是在大型的廟會活動上,臺灣的舞獅除了有閩南特色的武獅和文獅,而且還有爆獅。隨著南方舞獅的發展,以廣東為首的醒獅在發展過程中帶動了北方的舞獅發展,舞獅運動也得到了當地人的喜愛。
4 中國舞獅文化的傳承
舞獅文化從傳入到發展已經有將近千年的歷史,其實可以說舞獅文化的傳承,其實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傳承過程,也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情況。古時候我國對獅子的評價多為彪悍、威猛、跋扈的形象,之前很不受到國人的喜愛。由于我國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很深,獅子在人們心中的形象也逐漸變得謙遜、溫和。我國所接受的是被美化的獅子,被冠以瑞獸、辟邪等稱號,自然是獅子被美化之后的結果。隨后獅子在我國受到人們的不斷歡迎,越來越多的中國元素融入其中,另外還成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獅子文化,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獅子的西域色彩逐漸被中國文化所替代,從而逐漸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之中。隨著舞獅文化在我國不斷發生著變化,獅子文化的地域特征越顯明顯,因此所形成的閩南和臺灣的獅子文化也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變遷,雖然添加了相應的地域文化色彩,但是從閩南和臺灣的獅子文化來看,其發展仍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5 總結語
閩南舞獅在發展過程中隨著歷史文化的變遷,這已經成為了獨具特色的一種文藝表演活動。閩南舞獅不僅傳承著我國的歷史文化,而且還將閩南人民長期社會生活和創造的歷史產物,對其獲得的成績進行認可。隨著舞獅在閩南的發展,臺灣地區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不管是是內地的獅還是臺灣地區的獅陣,它們的產生歷史以及發展的現狀存在著很大的相同點。所以可以看出臺灣與內地之間始終存在著文化交流,閩臺的舞獅文化不僅見證了大陸與臺灣地區的文化交流,同時這也是兩岸文化共同發展的寶貴財富。因此我們在不斷追求發展的過程中要對中華的傳統文化進行保護,注重對閩南舞獅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參考文獻
[1]云鑫,劉敏濤. 中華舞獅運動的發展與流派甄別[J]. 人民論壇,2013,02:204-205.
[2]楊廣波,莫菲. 閩臺傳統舞獅文化探究[J]. 體育科學研究,2013,04:1-4.
[3]楊永波. 蘭州地區舞獅運動的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
[4]張丹,薛浩. 舞龍舞獅的文化特征及其發展走向研究[J]. 體育世界(學術版),2010,06:9-11.
【關鍵詞】 會計師事務所; 注冊會計師; 治理; 文化
目前,“公司治理”一詞已經變成一個炙手可熱的詞匯;而會計師事務所治理,仍然是一個鮮為人知的詞匯。在這里,討論會計師事務所治理,筆者并不去套用李維安教授將“公司治理”理解為“一個由主體和客體、邊界和范圍、機制和功能、結構和形式等諸多因素構成的體系”,因為這是一個過分復雜的表述。筆者試圖認為,會計師事務所治理其實就是一種對會計師事務所各種資源控制活動進行有目的調適的行為。在會計師事務所治理方面,如果說“文化”高于“制度”,似乎是一個與現代法制社會基本理念相悖的命題。因為按照法制社會的理念,只要有規則,一切行為以及行為之間的復雜關系,就能夠秩序化;而文化,只是被視作一個支持這個秩序的手段。其實不然,從本源上講,文化高于制度;文化比制度更有意義。文化是生活性的,制度是保障性的,制度也不過是一種手段而已。遠古時期沒有法制,人們是靠禮儀文化規范個人行為的;在現代家庭,成員之間不必做到“約法三章”,但是,大多數家庭的秩序依舊井然。現代社會建立了法制,人們靠法律來規范個人的社會行為,而人們靠文化獲得了樂趣,享受著人生的終極意義;從這點看,法律與制度其實都服務于文化,文化處于最高境界。在會計師事務所的整體建設方面,僅僅考慮制度的力量,從而忽略文化的力量,是膚淺的、短見的,也是有害的,可能使會計師事務所誤入歧途,危及其發展,應當糾正。
一、會計師事務所治理之憾:制度改革對文化存在冷漠
我們在會計師事務所歷次治理制度的改革中,的確重視制度的巨大力量,但是,卻忽略了文化的建設與作用。實際上,這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歷史地看,我國曾經進行過多次會計師事務所管理體制和治理制度的重大改革,但是,對文化的建設基本上視而不見。那些改革所選擇的路徑,基本上是漸進式的,雖有一定的成效,也不免包含權宜之計。從傳統的單一的國有制會計師事務所,到后來的有限責任制會計師事務所和合伙制會計師事務所并存,再到將來建立以合伙制會計師事務所為主體的組織體系,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經歷了從掛靠體制下的行政依附,到私有化經營下的獨立發展,從一個體系到另一個體系的轉軌,意味著需要建立一套與之相互適應的治理制度??墒?,在現實中,這個需要探索的治理制度在文化方面卻存在著明顯的缺失。
(一)傳統國有事務所的發展存在固有的文化缺失
改革開放伊始,由于我國從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開始過渡到一定程度上的市場經濟體制,會計師事務所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作為審計體系的補充,民間審計主要解決對“三資企業”的審計鑒證問題。由于業務量比較少,從業者大多是退休人員,會計師事務所的生存能力比較困難,生存空間都比較窄小;又由于會計師事務所在行政上隸屬于所“掛靠”的單位,業務主要依靠所掛靠單位“介紹”,這導致了會計師事務所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個為掛靠單位解決職工福利的營業性組織。當然,這樣一個被邊緣化的組織,它基本上不考慮文化建設,如果說存在某些刻意的文化建設,其主要內容也是局限在依附于掛靠單位特色的行政命令的基礎上。在這種會計師事務所中,文化建設具有很多計劃經濟的特點。所謂的文化建設,也僅僅是高度集權條件下的“服從意識”與“服務觀念”的培養,個人價值觀基本上以“奉獻”為核心,不考慮索取,甚至主流媒體與某些高層管理者宣傳“以索取為恥”的價值觀??傊?,在“”之后“紅色價值觀”的慣性下,對個人利益的關注基本上是不夠的。在比較封閉的人才流動制度與信息傳輸環境下,會計師事務所的從業人員基本上沒有什么浮躁心理,工作狀態與情緒處在高度穩定的狀態。從某種意義上看,會計師事務所基本上沒有考慮獨特組織文化的建設問題,而主要是依靠行政管制取代了文化調節的作用。
(二)有限責任事務所對行政管制的依附多于對文化的重塑
在我國,有限責任事務所只是有限地培育和融合了個人主義的職業文化,但是,注冊會計師個人力量的影響力還遠遠沒有表現出來。來源于計劃體制下的國有制事務所的行政管理模式,還經常性地存在于事務所的日常管理中。所謂的個人權威,不是來源于業務,而是來源于行政授權。1994年我國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以后,會計師事務所的主要形式是有限責任事務所與合伙制事務所兩種形式,其中,以前者為主。因此,真正能夠代表會計師事務所主流文化特征的,自然應當屬于有限責任制會計師事務所的文化。從國有制事務所轉制到有限責任制事務所,一個重要的轉折是產生了一定的風險壓力,從國有資產償付負債,到以事務所出資人個人資產償付負債,所有權風險的轉移,就在某種意義上增加了事務所實際控制人的經濟風險。然而,在近20年中,卻鮮見會計師事務所因為巨額賠償而倒閉的事例。顯然,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與我國法律體系不健全、客戶索賠意識不高和業務契約的不完全性等有著直接的關系。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下,會計師事務所文化的建設對風險控制的關注往往是不夠的。實際上,事務所對監管層的畏懼多于對客戶風險的畏懼。因此,事務所在文化建設方面,考慮監管風險的要求比考慮客戶風險的要求應當更多。整體上看,在會計師事務所中,所謂的文化建設,可能主要通過一些業余文體活動體現出來,而有意識的文化建設或者文化氛圍的形成——具有特色的組織文化的形成,實際上是比較稀罕的事情。當然,這里不排除部分事務所在提高凝聚力方面實施的團隊文化策略、在預防執業風險方面實施的自律文化策略、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實施的激勵文化策略、在人事管理方面實施的示范文化策略等。應當看到,可能是由于業務本身的原因,同樣采用了“事務所”組織名義這一外殼,但是,“會計師事務所”遠遠沒有“律師事務所”那樣依靠單個律師的個人能力或者影響力來提升事務所的影響力,個人的影響力(除了完全依靠行政權威)在會計師事務所顯得微不足道。其結果是,會計師事務所的文化塑造顯得比較困難。
(三)合伙制事務所對文化的需求還沒有自覺地被激發
合伙制事務所雖然將文化的需求推到了,但是,大多數合伙人及其核心控制人還缺少系統的文化建設意識。合伙制創造了一個合伙人的利益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合伙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顯然,在這個共同體中,沒有合伙文化,合伙人將是一盤散沙。在合伙文化中,包含了“患難文化”,它要求合伙人之間包容與合作,更重要的是,合伙人之間應當相互監督與制衡。由于合伙人負有無限責任與連帶責任,迫使合伙人基于風險的擔憂而需要培養和優待忠誠的注冊會計師,這時,合伙人與執業人員的關系將更為融洽,形成了“尊重人格”的平等文化。這種文化的形成,不是一個個人選擇,而是機制使然。在合伙制事務所,可能對文化的要求達到了更高的境地,這使那種理論上認為“有限責任制事務所更加重視文化建設”的判斷出現錯誤。在一般情況下,規模較大的組織應當更加注重文化的力量,這的確是一個正確的判斷,但是,這種判斷應當建立在同一類型的組織(如,要么是合伙制,要么是有限責任制),而不是缺乏可比性的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事務所之間的比較。
當然,在現實中,也不乏沒有文化意識的會計師事務所領導者,這些領導者依靠近于封建專制的管理手段進行管理,有時甚至無所不能。這可能是暫時的,因為在人才流動頻繁的會計師事務所,消極怠工與用腳投票可能成為解決鄙視沒有文化的領導者的最可能的回擊,其結果損失最大的肯定是事務所的領導者。
二、會計師事務所治理之惑:文化缺失導致治理制度低效
由于會計師事務所治理制度的設計與運行,涉及到許多利益關系,而改變原來的制度方案,則成為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盡管注冊會計師協會提供了一些指導性的制度文本,它的積極意義固然不可低估,但是,對其實際效果卻不能抱過高的期望。原因是,會計師事務所文化建設的滯后,可能導致治理制度失效。
會計師事務所治理制度的失效來源于:
(一)制度扭曲
任何制度都具有被濫用的可能性,而濫用的最大動力是利益驅使,抑制利益沖動的最有效手段是文化及其所帶來的自我道德約束。在我國,有限責任制會計師事務所基本上已經淪落為個別實際控制人的私人組織,現代企業意義上的權力制衡,如完善的治理結構所體現的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對經營者的監控,似乎已經蕩然無存。合伙制會計師事務所的所有權理應歸合伙人共同擁有,究竟特定合伙人擁有多大權利,應當與事先的契約約定有關;然而,在現實中,一個或者幾個合伙人掌控事務所而排斥其他合伙人的做法,于契約(有些事務所甚至沒有契約或者雖然有契約但是不詳盡)而不顧,在缺乏“合作文化”的中國特色文化背景下,比較盛行。會計師事務所的實際控制人,不論他冒多大道德風險,可能在沒有或者很少得到懲罰的情況下,違規行為比比皆是。如果會計師事務所的既定制度被刻意曲解,一個或者幾個利益主體的權利又缺乏控制,制度必然就失效了。制度意義上的“法治”開始蛻變為“人治”,制度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二)制度虛置
忽略制度的實施,一般與制度實施者基于個人利益的考慮有關,這種現象在現實中被稱為“選擇性執法”;會計師事務所在有關制度的執行中,也同樣可能出現這種情況。形同虛設的治理機構(如事務所的董事會)是消耗效率的,它將事務所出資人個人或者合伙人與注冊會計師個人之間利益的直接博弈,轉變為集體決策模式下的組織(如董事會等治理機構)與個人(注冊會計師和一般執業人員個體)之間的矛盾,注冊會計師在事務所中變為弱勢群體,掩蓋了利益沖突的合理對抗,實際上比專制更可怕。以組織名義對注冊會計師的不公,不會視為事務所管理者的個人偏見,因為其具有權威性,從而可能更容易扼殺一個注冊會計師的個人前途。在會計師事務所中,監控的指向只對下,不對上,對上監控的制度基本上是虛無縹緲的,可望而不可及。這時,事務所的等級森嚴,唯我獨尊,其結果是,沒有現代企業文化氛圍的會計師事務所,其管理者損傷了員工的尊嚴,導致管理者與注冊會計師的矛盾上升,工作效率必然下降。
(三)制度欠缺
這里的制度欠缺,主要表現為制度設計真空或者制度設計的不合理。制度欠缺,或許與制度設計者的知識層次和思維習慣有關;會計師事務所在治理制度設計上的有意或者無意的疏忽,都可能帶來一些不良的后果,當然,沒有什么比忽略注冊會計師的個人利益更糟糕的事情。一個突出的例證是,注冊會計師及其助理人員對事務所合伙人或者管理者的監督常常被忽略。這里包含的一個簡單邏輯是,合伙人或者出資人認為,事務所的所有者是自己,事務所的所有管理活動應當完全由自己作出決定,而不需要其他人——員工參與,這時,民主被拋棄?,F代企業管理的實踐證明,沒有員工意識的企業,沒有“以人為本”的企業注定是要失敗的;同樣,不考慮員工生存環境的會計師事務所也是要失敗的。另一個例證是,在不少會計師事務所中,合伙人或者高管與注冊會計師的薪酬過分懸殊,而注冊會計師無法通過有效的治理制度所規定的路徑進行申訴,以維護個人權益。那種忽略作為一線執業者——注冊會計師利益的事務所,是短視的。因為一旦注冊會計師面臨重大不利局面,可能采用“用腳投票”的市場化辦法解決自己的出路問題,其結果是人才發生流失,影響事務所的規模與實力。
總之,一個明顯的結論是,會計師事務所治理制度的失效,不是“天災”而是“人禍”。事實證明,解決人的問題十分困難。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言:“人是政治的動物”;人的社會性是必然的,人的思想活動可能表現得無法捉摸,對人的管理也必然具有不確定性,對會計師事務所的管理——尤其是對注冊會計師的管理同樣復雜多變。我國目前正處在轉型時期,社會遍布的浮躁情結與僥幸心理促成了會計師事務所實際控制人對治理本身所體現文化的漠視。社會轉型的結果難以預料,市場環境瞬息萬變,這些都增加了會計師事務所控制人對注冊會計師行業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的預期,因此,他們對近期利益的追求存在著重要驅動力,這可能是會計師事務所治理制度失效的核心根源。
三、會計師事務所治理之路:文化建設優于制度建設
會計師事務所治理制度應當以“規則”為基礎,而“規則”是一組外部化于人的意識的教條而又僵硬的東西。規則的執行,必須以文化為基礎。因此,文化建設優于制度建設。
(一)治理制度的實施,必須文化先行
就治理制度的實施而言,文化可能有利于利益博弈的各方妥協,在意識上接受這個制度。與西方國家會計師事務所治理結構制度的形成源于各種相關利益集團之間的長期博弈不同,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治理制度的形成,基本上源于政府依靠行政力量推進的“強制性制度變遷”。在我國,不解決制度實施者的意識覺醒問題,制度的實施將十分困難。而所謂意識覺醒,則來源于文化素養。我們需要做的是,讓會計師事務所參與治理過程的所有人,都能夠認識到治理制度是讓所有人或者至少是大部分人能夠獲得實惠。做到了這一點,意味著治理者可以接受治理制度,制度的實施就有了先決條件。會計師事務所的控制人應當明白,“善治”其實是一種文化,無論治理制度的初始動機多么友好,如果注冊會計師與合伙人或者管理者之間已經形成了對抗關系,那么,這種基于“善治”的治理制度的公平性同樣受到懷疑。文化具有滲透性,它改變了人的意識,甚至能夠消除對抗,使注冊會計師更容易接受某些治理制度的推行。
(二)治理制度的實施,文化常常作為“軟約束”手段
規則是一個標桿,每一個會計師事務所的管理者在行動時,應當首先考慮規則是什么,并以這個規則為準繩。不要迷信以“四大”為代表的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優秀治理結構,因為這些治理結構是長期漸進過程產生的以制度為特征的結果;經過制度與文化的互動,制度已經潛移默化在了治理者的意識之中。有了這個制度,會計師事務所的利益分配、人員任用和合并重組等決策,都是依照規則辦事,即便是合伙人的晉升、管理與退伙也都是依照規則辦事的。如果在處理事務所管理事務時,首先想到的是制度,而不是“我認為如何”,說明事務所的治理者有了規則意識,文化發揮了作用。為什么“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的運行比較有效,因為它們有良好的“規則文化”。這個文化的特征是規則意識,即“一切行動服從規則”的意識。如果沒有文化作為基礎,制度不能轉化為意識,意識又不能形成自覺行動,這時,制度就無法執行。在大多數情況下,文化可以固化為一種潛意識,這種潛意識能夠形成思想上的自律,從而使違反制度的一閃念及時熄滅,進而實現對違反制度行為的預防。從這種意義上看,文化的無形力量甚至優于制度的有形力量。
(三)治理制度的實施,文化可以彌補制度缺陷
在事務所治理制度不可能盡善盡美的情況下,制度的缺陷可能帶來許多糾紛或者沖突。比較常見的制度缺陷可能是管理權利劃分不夠明晰、管理責任不夠確定、考核標準不夠公平,或者利益分配的契約不夠具體等。從嚴格意義上講,制度的缺陷是任何時候都難以避免的,這意味著,這些缺陷所引起沖突的發生也在所難免。那么,在這個時候,文化的獨特魅力就出現了。在會計師事務所中,文化建設勝過制度建設的意義在于在沒有制度或者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文化發生了作用;具體表現可能是禮讓、寬容和自責等文化符號可以變成一種自律的協商態度,這時,會計師事務所的內部秩序在文化調節下變得有條不紊。文化解決了“義”的問題,而制度只是平息“利”的糾紛。制度不是萬能的,它所能夠解決的問題是很有限的。一套冰冷的制度,固然是有用的,但是它只是一個行為底線,對于高于這個底線的大多數事務所的管理者而言,它可能是無用的;而對于幾乎所有的執業人員來說,文化卻是必不可少的。
四、會計師事務所治理之重:文化建設的構架
會計師事務所治理應當以制度為本,以文化為根,本以根生,本根同命。在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中,不能僅僅關注制度建設,而忽略文化的功能。因此,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的文化建設是近期應當關注的重中之重。
在一個會計師事務所,基于治理理念的文化建設應當重點考慮以下內容:
(一)人格文化
應當考慮事務所控制人的“人格魅力”和事務所員工的“人格尊嚴”。一方面,事務所的控制人應當德高望重,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有對集體成員的號召力,這種力量可以使注冊會計師在意識中嵌入了“服從”的意識,這種結果是足以彌補各種制度缺陷的;在依靠“精英文化”所完成的事務所治理中,雖然包括了更多的專制,但人際之間的凝聚力很強,執行力很高,也有一定的可取性;另一方面,事務所的控制人應當在人格上尊重注冊會計師,給予“平等關系”,并且在待遇上達到作為一個雇員感到相對滿意的水平。
(二)集體文化
注冊會計師的鑒證業務,一般是依靠團隊作業完成的,由于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分成關系,將注冊會計師與事務所整體利益以及合伙人個人利益、助理人員個人利益捆綁在了一起,可以培養執業者的集體主義意識;但是在“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特殊運行模式下,事務所的控制人還不能將所有注冊會計師的執業熱情與事務所的榮衰緊密聯系起來。如果注冊會計師認為自己只是一個雇員,沒有明顯的歸屬感,這個事務所的文化建設肯定是失敗的。同樣,如果注冊會計師認為事務所為個人執業行為提供了平臺,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是為個人的事業和價值而努力,那么,這個事務所的文化建設可以認定為成功的。事實上,會計師事務所治理所解決問題的核心是“對人的控制”問題,如果以“文化”來控制注冊會計師的思維模式,就抓住了對人控制的關鍵,其他問題將迎刃而解。
(三)規則文化
這種文化的要求是一切行為都納入規則的約束范疇,包括事先制定可靠的規則,事中依據規則辦理業務,事后依據規則進行評價。從規則體系視角看,“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的差異是比較大的,但是,它們的注冊會計師所具有的“規則意識”卻是相同的。事實上,當在現實中無法找到一個十分完美的制度時,就只剩下了“服從這個存在一定缺陷的制度”的選擇。這意味著在“規則文化”中,首先應當包含遵守規則的意識。
(四)正義文化
這種文化倡導注冊會計師為人正直、富有正氣并且能夠公正辦事,具有敢作敢為的精神。它與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內涵具有一致性。講正義的執業者厭惡“假賬”,反感“違規”,是矯正事務所治理失效的“克星”。
會計師事務所文化建設,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是,中國式傳統文化存在許多與現代會計師事務所治理不相容的消極因素。這些因素主要包括:“和為貴”的處世原則,與注冊會計師查找錯誤與舞弊的職業屬性相去甚遠;“缺乏合作精神”的國人情節,也與注冊會計師團隊式作業的執業方式相互背離;“性本善”的傳統意識,可能更容易縱容客戶的違規或者缺乏應有的職業懷疑態度……。在中國特殊文化環境下進行會計師事務所的文化建設,是需要付出極大努力的,因為那些消極文化的成分可能會抵消優秀的現代文化的影響力,進而降低注冊會計師執業的質量。從這種意義上講,會計師事務所的文化建設,必須付出更大的甚至難以想象的努力。
總之,從“文化”與“制度”對會計師事務所及其注冊會計師的約束來說,文化的約束是內在的、自覺的,而制度的約束則是外在的、被動的,兩者之間,前者雖然不能取代后者,但比后者更為重要。
【主要參考文獻】
[1] 李維安,武立東.公司治理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 馮均科.審計關系契約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
物聯網是現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門,它采用二維碼識別設備、射頻識別裝置、紅外線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和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一定的約定協議,將物聯網和任何五篇連接在一起就能夠進行信息的傳遞和交換,實現智能化網絡系統對物品的識別、定位、監控以及管理等操作的一種現代化信息網絡。通常情況下我們稱之為“物物相連的互聯網”。物聯網的產生獲得了巨大的市場,并得打迅速發展,現在物聯網技術已經普及到各個領域。隨著社會經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得到很大的改觀,目前我國在大力推進三網融合技術,人們的生活追求也朝著智能化、個性化、健康舒適、安全方便的方向發展。因此,在物聯網時代下智能化的物業管理受到人們的歡迎。物聯網在現代被看作是互聯網的拓展,物聯網兼具互聯網的特征、識別和通信特征以及智能化特征?;ヂ擃~昂特征表現在對需要聯網的物實現了互聯互通的網絡系統;識別通信特征表現在被納入物聯網的“物”具備自動哈斯別和進行物物通信的功能;智能化特征表現在網絡系統的自動化和智能控制。
2.現代城市小區的物業管理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在逐漸增多,隨之城市的住房建筑也在不斷增加,目前已經出現了一些列的花園小區住宅以及別墅住宅等。為了保證小區住宅各項工作和事件的順利進行需要對這些住宅小區進行管理,由此便成立了而一些物業管理公司。在目前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物業公司也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在每個住宅小區中都有其自己的物業管理公司,但是這些公司的缺乏專業的管理人員,導致小區管理的不合理化。另外,住宅小區中由于保安人員偏少和保安措施不到位,給小區的安全管理帶來威脅,市場會出現偷盜或公共設施損壞現象。而有些住宅小區隨配置了較多的保安人員,但是這些保安人員的年齡偏大、工資待遇差,很難留住人。若是針對城市住宅小區的物業管理涉及一套智能化的管理系統,只需聘用較少的人員便能夠完成小區內的物業管理工作,同時還實現了對小區情況的實時監控,不但減少了小區誤了管理的人力投入還提高了小區物業管理的智能性和安全性。智能化物業管理系統不但給物業公司帶來很大的方便,還解決了物業公司擴大物業范圍而缺乏人力的問題。因此,在物聯網時代下,針對小區的物業管理采用智能化的管理模式給人們帶來很大的便利和效益。
3.智能化物業管理模型的建立
3.1智能化物業管理模型的提出
縱觀現代的物業管理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在物聯網時代下,熱門的生活正向智能化發展,因此針對物業管理需要設計一套智能化的管理系統,來對小區物業進行規范化的噶努力。這里我們通過分析目前小區物業管理的現狀,此智能化管理模型由一個中央控制室控制,因此,還需要建立一個中央控制室來實現物業的智能化管理。此模型的建立主要以小區業主身份和物業車輛的識別、小區環境的監控、安全監控以及與無助家庭只能終端設備為基礎。此智能化管理模型使用了Wi-Fi、2G/3G網絡,以保證系統數據的順利傳輸。
3.2智能化物業管理模型中的分系統
此智能化物業管理模型是由多個分系統組成,其分系統共分為四層,分別是應用層、平臺服務器、網絡層和感知層。首先,該網絡系統通過感知層設備識別人臉、圖像、溫度等數據,然后將讀取的數據通過網絡層傳輸給平臺服務器,平臺服務器接收到信息后將數據進行儲存,同時將需要傳輸到應用層的傳輸至應用層的設備上。下面我們將具體分析此智能物業管理模型的各分系統。
3.2.1業主識別系統模型
此智能化系統中設計業主識別系統是為了小區安全而設計的一個分系統,要實現業主識別功能需要在小區出入通道口裝設識別感應器,以對每位進入下去的業主進行面部圖像掃描,待圖像掃描完成后將圖像信息傳輸至應用平臺上,并與數據庫中的信息進行比對,并將相關信息傳輸至相關工作人員,若是小區內發生其他異常情況是,還可以將小區出入的人員情況一一調出進行排查,實現小區的防盜。
3.2.2車輛識別系統模型
此分系統主要是為了方便小區的車輛管理,車輛識別的實現是通過安裝圖像識別器和車牌感應器來是實現,通過識別設備的掃面將信息傳輸至數據庫進行比對,然后對車輛作出判斷,并將判斷結果傳輸至工作人員,這樣便于小區內車輛的管理,同時還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糾紛。此外,通過車輛識別能夠組織非法車輛進入小區,為小區的安全提供保障。
3.2.3小區環境監控識別系統模型
針對此分系統模型在建立時存在一定的困難。此監控系統需要監控小區內的物體、聲音、溫度、數量等數據,因此對于傳感器設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過此感應器設備能夠監控到小區內的儀器情況并及時將相關信息送至業主的智能終端,向業主提供天氣情況和企業異常情況。此外,為了保證小區休閑區域活動器材的完好,也需啊喲設置監控設備進行實時監控。
3.2.4防盜監控系統模型
針對小區安全問題,該系統設置了人臉識別系統,此系統除了房子外來非法人員進入小區,若是有人向通過攀爬建設物進入小區,此時還尅在高層建筑物上裝置感應器,通過此設備判斷是否有外來人員進入小區。這些系統除了具有識別功能外還能夠對數據進行儲存,方便日后的數據查詢。
4.結束語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城市軟實力;文化
十以來,山東省委、省政府著眼山東發展大局作出了加快濟萊協作區建設的重要戰略部署,萊蕪科學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如何加大萊蕪傳統文化對外宣傳力度,提高萊蕪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成為一個急切的研究課題。通過對萊蕪傳統非物質文化的挖掘,不僅能夠宣傳萊蕪悠久的歷史文化,而且能夠樹立一批響亮的帶有萊蕪特色的文化符號,通過這些軟實力,使之成為萊蕪形象的代言和文化發展的引擎。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提升萊蕪文化軟實力”,需要對整個萊蕪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拉網式調研,弄清楚萊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布和現狀,對于有文化轉換產品和旅游開發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開發利用論證,以便充分發揮其文化與經濟價值,為萊蕪經濟社會發展服務。著眼于萊蕪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來龍去脈和歷史傳承,本著“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宗旨,以挖掘歷史、傳承文明為中心,緊密聯系萊蕪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細節和特點,力求圖文并茂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歷史和文化,引導萊蕪精神文明建設和增強萊蕪人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1 萊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
萊蕪是嬴、牟故地,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遺存,在民俗文化、民間技藝、民間傳說等領域存在著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 2004 年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啟動以來,依據萊蕪實際情況,萊蕪已圓滿完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任務。
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名錄的有萊蕪梆子、萊蕪錫雕,萊蕪梆子作為山東地區具有典型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創作出了《兒行千里》、《長勺之戰》、《種子》等一大批藝術精品。極大地提升了萊蕪的知名度和城市文化軟實力?;ü蔫屪?、蹉地舞、長勺之戰的傳說、呂家泥塑、萊蕪張氏吹打樂、孟姜女的傳說等10項列入了省級名錄。并且又涌現出了一大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經省文化廳批準,設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魯王工坊錫雕藝術研究院,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萊蕪梆子劇團。
2 萊蕪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具體思路。
2.1 非物質文化遺產?。ü潱┠垦莩龅裙潟顒?/p>
充分利用文藝團體、電視媒介,大力開展國家、省非遺項目的宣傳推介,完善文化產業鏈,為文化產品走向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2009年創作的現代戲《兒行千里》,已成為具有萊蕪特色的藝術精品,曾在全省進行巡演,2012應邀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巡演,后在國家評劇院參加了全國優秀劇目展演,受到了全省乃至全國人的歡迎。2014年又創作了現代戲《種子》,因此要借鑒萊蕪梆子《兒行千里》、《長勺之戰》、《種子》的成功經驗,定期舉辦藝術節,積極推廣萊蕪文化,走出山東,在國家舞臺上爭創佳績。
2.2 非物質文化遺產成果的展示和衍生物質產品的推廣
組織非遺項目進社區展示,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經常舉辦宣傳展示活動,進一步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增強全社會保護意識,營造全民共同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積極參加省市文化遺產申報和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等大型活動,通過深入推廣萊蕪錫雕、萊蕪梆子、燕子石、等一系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僅很好地宣傳了萊蕪的地方特色文化,而且打造了萊蕪濃厚的城市文明氛圍,加強了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也優化了招商環境。
2.3 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的歷史文化訊息
萊蕪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特別是被確定為“伯夷封地,嬴秦故里”,更增加了萊蕪人的歸屬感和自豪感。為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提高萊蕪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編纂出版一批地方歷史文化叢書,著重宣傳嬴秦始源、一鼓作氣等歷史文化傳承和近代大型萊蕪戰役紀念館等都可以成為萊蕪文化名片,增加城市文明水平和歷史底蘊。
3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方法
3.1 行動研究法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挖掘萊蕪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形成科學的策略、經驗、理論等成果,這是本課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3.2 文獻研究法
通過搜集、鑒別、整理文獻,并積極搜集與本課題研究相關的信息,使課題實施建立在扎實的理論支撐基礎上。嬴秦始源、一鼓作氣等歷史文化傳承需要整理搜集歷史文獻,使課題研究建立在嚴謹的論述之上,增強其可信性和傳承感。
3.3 個案分析法
開展課題引路、研討展示活動,收集典型個案,認真剖析、反思。通過萊蕪錫雕、萊蕪梆子、燕子石等一系列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案例,來引導萊蕪精神文明建設和增強萊蕪人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4 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創新程度和實際應用價值
4.1 理論創新
關于萊蕪非物質文化研究盡管已經有部分研究成果,但就我市情況看還沒有開展過系統調查和開發論證的課題研究,尤其是在國家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山東省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07-2015)》實施后的新形勢下,這個課題的研究有深入開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十以來,省委、省政府著眼山東發展大局作出了加快濟萊協作區建設的重要戰略部署,萊蕪科學發展面臨難得的機遇。如何加大萊蕪傳統文化對外宣傳力度,提高萊蕪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成為一個急切的研究課題。
4.2 應用價值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古生物化石,是指地質時期形成并賦存于地層中的動物、植物等遺體化石或者遺跡化石。
第三條國土資源部主管全國古生物化石的管理和監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古生物化石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第四條在保護古生物化石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給予獎勵。
第五條國家對下列古生物化石和古生物化石產地實行重點保護:
(一)已經命名的古生物化石種屬的模式標本;
(二)保存完整或者較完整的稀有的古脊椎動物化石;
(三)國內稀有或者在生物進化及分類中具有特殊意義的化石;
(四)大型的或者集中賦存的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
本條第(一)、(二)、(三)項規定的重點保護的古生物化石名錄,由國土資源部制定并公布。
第六條單位和個人在生產建設等活動中發現古生物化石的,應當保護現場,并及時告知發現地縣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
遇到重要發現,發現地縣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報告上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
第七條國土資源部組織編制全國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依據全國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
第八條對大型的或者集中賦存的重要古生物化石產地,應當依據古生物化石保護規劃,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的有關規定,設立古生物化石保護區。
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分為國家級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和省級古生物化石保護區。
古生物化石保護區的管理,按照國家有關自然保護區的規定進行。
第九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擅自采掘古生物化石。
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為了科學研究、教學和科學普及的需要,在國家級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內采掘古生物化石的,由國土資源部組織古生物化石專家評審;在省級古生物化石保護區采掘古生物化石或者在省級古生物化石保護區外采掘重點保護的古生物化石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組織古生物化石專家評審。
古生物化石采掘評審辦法由國土資源部制定。
第十條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依照本辦法第九條第二款的規定采掘古生物化石的,應當擬訂古生物化石采掘方案,并將方案提交古生物化石專家進行評審。
古生物化石采掘方案應當包括采掘單位的基本情況、采掘目的、時間、地點、范圍、數量和方式等。
第十一條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必須按照經古生物化石專家評審的采掘方案進行采掘活動,并在采掘活動結束后30日內,將采掘獲得的全部古生物化石清單報采掘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備案。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不得將采掘獲得的古生物化石用于經營活動。
第十二條采掘獲得的重點保護的古生物化石,應當交由符合規定條件的館藏機構保存;確有需要的,可以由有關科研機構或者高等院校保存。
第十三條保存重點保護的古生物化石,必須采取妥善的保護措施,具備確?;踩姆阑?、防盜、防自然損害等防護設施和技術條件。
第十四條采掘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對古生物化石的采掘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對不按照本辦法規定擅自采掘古生物化石的,有權制止。
第十五條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在采掘工作中應當注意保護環境。對造成破壞的土地,按照“誰破壞,誰復墾”的原則,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復到可利用的狀態。
第十六條因科學研究、教學、科普展覽等,需將古生物化石運送出境的,由國土資源部發放出境證明。對臨時入境、復帶出境的古生物化石的查驗、復驗,由國土資源部指定的機構負責;查驗、復驗相符的,由國土資源部發放出境證明。
第十七條違反本辦法,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并視情節處以3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經古生物化石專家評審擅自采掘古生物化石的;
(二)未按照采掘方案進行采掘活動的;
(三)未將采掘報告提交備案的;
(四)未提交采掘的古生物化石清單或者提交虛假清單的;
(五)將采掘的古生物化石用于經營活動的;
(六)故意損毀、破壞重點保護的古生物化石、產地以及采掘現場的。
〔作者簡介〕肖東發(1949―),男,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要〕 北京西北郊區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歷史上統治者在這一地區營造的園林,成為清朝大規模建造皇家園林的天然基礎。以康熙帝建造暢春園開始,雍正、乾隆和嘉慶又先后營建了圓明園、頤和園、靜明園和靜宜園。從三山五園建造風格和特色看,它是中國園林文化的邏輯發展的結果。圓明園、頤和園和避暑山莊三大園林各具特色。從三山五園的實物表象及其內涵中,分析其中凝聚的文化傳承和文化價值。
〔關鍵詞〕 三山五園;歷史文脈;文化價值
〔中圖分類號〕K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15)03-0043-05
三山五園是中國園林發展史上的集大成者,不僅因為其經典獨特的園林建筑設計,還因為其凝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理念、記憶與傳統,承載著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精神、認識、追求和價值取向。梳理三山五園的歷史文脈和發展譜系,對今天的北京文化建設也有一定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一、 三山五園的地理位置和建造背景
三山五園地處“北京灣”的西北郊,北京灣風水位置絕佳,曾被唐朝的楊益、杜牧,宋代的朱熹等推為風水寶地。處于平原和兩個高原的交界之處的北京,也符合了中國古代建都選址的重要原則:前有照,后有靠。南朝范縝曾在《幽州賦》中形容北京“虎踞龍盤,形勢雄偉。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形勝甲于天下,誠天府之國也”。北枕居庸,北面是燕山山脈的軍都山;南襟河濟,南面是黃河和濟水。有山有水,歷史名都,諸如西安、南京莫不如此。
進一步來看,三山五園則正處在北京灣的關鍵地區――西山山脈與平原的交接處。此地多丘陵,山水相接,多泉多溪,遠襯蒼翠西山,層巒疊嶂;碧水澄澈,山水秀麗,有如江南水鄉,塞外綠洲。其具備山水、建筑和動植物則滿足了構園的三大要素,天然的山水提供了優渥的自然條件,再有人工設計建造廳、堂、廊、軒、亭、臺、樓、閣,培以植物,所建園林必然不同凡響,因此北京西郊理所當然成為營建園林的首選之區。
而選擇西北海淀的原因,也是出于自然因素的考慮。萬泉河從海淀臺地發源,蜿蜿蜒蜒向北流過暢春園,東行流經圓明園、朗潤園進入清華校園,最后匯入清河,如此成為一條獨立的水路。蒙古族將湖稱之為“海子”,而“淀”則是淺的湖泊,所以海淀區可謂水鄉澤國,一派江南景色。加之植被茂密,動物種類繁多,在山水之間建造園林,可居,可游,可觀,可悟。
從公元1153年金主完顏亮遷都至今有862年,八百多年的建都史,也是一部悠悠的園林建筑史。早在遼金時期,北京就已經興建了一批園林和建筑,如當時稱為清水院的大覺寺,靜宜園中稱為永安寺的香山。金章宗時在玉泉山興建芙蓉殿行宮,作為避暑之所,后人稱之為章宗“西山八院”之一,山下玉泉垂虹則是金代燕京八景之一。[1]因此我們說三山五園的建造可以追溯到八九百年以前,但真正初具規模則是在清代。清軍攻占北京之后,并沒有像歷代政權更迭時那樣,放火燒毀前朝宮殿,三山五園的建造基礎得以保留,加之康乾盛世,國庫充裕,于是就在北京西北郊大造園林。
二、 三山五園的建造過程
三山五園中最早興建的是暢春園,它是康熙的避暑離宮。其原型為明朝武清侯李偉在京都西北郊區所建的私家園林清華園,李偉是明萬歷皇帝生母李太后的父親,據史料記載,“圣祖仁皇帝因故址改建。愛錫嘉名”。“武清侯別業額曰‘清華’,廣十里。園中牡丹多異種,以綠蝴蝶為最,開時足稱花海。西北水中起高樓五楹,樓上復起一臺?!盵2]因此,暢春園最初命名為清華園,而與清華園一墻之隔的園子即為勺園,其主人是宋代書法家米芾的后人米萬鐘?!堕L安客話》是這樣對勺園的格局進行描述的,“北淀有園一區,水曹郎米仲詔(萬鐘)新筑也。取海淀一勺之意,署之曰‘勺’,又署之曰‘風煙里’,中所布景曰色空天,曰太乙葉,曰松坨,曰翠葆榭,曰林于獺V種只嶁模品題不盡。”[3]清華園和勺園均為明朝兩大私家園林,北京西郊不僅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風景優美,而且在清華園和勺園的基礎上加以改造,可以節省人力和物力,因此,康熙選擇此地建園造林。
康熙一生勤政,但由于政事繁忙,過于勞累,外出游覽時,偶然看到了清華園舊址,便被此地的環境吸引,決定在此興建御園。在清華園基礎之上修建而成的暢春園,不僅可以辦公,作為“避喧聽政”之所,還可以讀書涉獵,享受山水之趣,是一座兼有宮廷和游樂雙重功能的離宮型園林。康熙皇帝自康熙二十六年(1687)二月二十二日,首次駐蹕暢春園,康熙二十九年(1690)全園改建工程告竣,正式改名為“暢春園”,寓意“四時皆春”,“八風來朝”、“六氣通達”之意。就全園而言,暢春園從布局到建筑均以樸素為風,讓人有一種綠樹成蔭,天人合一之感??滴鯇炒簣@的喜愛可以從他在此的停留時間看出,暢春園建成以后,凡三十六年,累計到園257次,平均每年7次,累計居住時間達3800余天,年均駐園107天,最短者為29天,最長者為202天,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薨逝于園內寢宮。
圓明園創建于康熙年間,是建在暢春園北面的一座占地上百畝的園林,康熙帝題寫了“圓明園”的匾額,將它賜予了仍是皇子的雍正。雍正即位之后,從雍正三年(1725)開始建造宮殿,堆山開湖,大興土木。“先是建成了宮廷區,又向北東西三面拓展,修建了三十來處景區,開挖福海,建了一座占地3000畝、既是園囿又是宮廷的離宮型皇家園林”[4]。乾隆時期又修建了長春園和萬春園,三園各四十景,共計一百二十景。同時修建的還有清漪園、靜明園和靜宜園三園,北京西北郊園林在乾隆時期達到鼎盛,共計五園。
因此,按照時間先后順序,先有暢春園,再有圓明園,最后才有清漪園、靜明園和靜宜園?,F在暢春園遺址僅剩兩個廟門,一是雍正為紀念康熙帝所建的恩v寺;另是乾隆為紀念其母親所建的恩慕寺。根據記錄,暢春園南部的大宮門曾一直延伸到四環,后在修建環路時將宮門挖出,但為了不影響工程進展,考古挖掘后就將遺址填埋,因此,暢春園大宮門遺址仍在北四環路的高架橋下。
從定位來看,三山五園經皇帝批準而建,作為皇家離宮使用,是毫無爭議的皇家“御園”。而如今,暢春園大部成為北京大學校園的一部分,還有一部分成為市民休憩和鍛煉的公園。同時,在北大校內,還有醇親王奕X的蔚秀園,慶親王奕E的承澤園,和|的淑春園,恭親王奕的朗潤園等圓明園的附屬園林。
目前在北大校內還可以看到不少三山五園的遺跡,其中廣為人知的是未名湖中的石舫。荀子有云: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從裝飾上說,石舫在園林中引入了船的形象,又無船的晃蕩不安感覺,這也應和了乾隆皇帝有關石舫的一首詩,“雪棹煙蓬何礙凍,春風秋月不驚濤,載載舟昔喻存深慎,磐石奠基固永安”,[5]用永不沉沒的石舫象征國家政治安定,寄望江山永固,堅如磐石,永不傾覆。乾隆將圓明園南部的淑春園賞賜給和|之后,和|仿照圓明園的清晏舫建造了另一座石舫,乾隆薨后,嘉慶皇帝就以二十大罪狀把和|打入大牢,其中有一條為,“楠木房屋,僭侈逾制,仿照寧壽宮制度,園寓點綴與圓明園蓬島、瑤臺無異,不知是何居心,其大罪十三”[6],因此,淑春園和園中的石舫也成為了和|罪狀的鐵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百年前的皇家御用石舫現在則成為了北大學生游玩和游客參觀的著名景點。
三、 三大皇家園林的比較
為了更深刻地理解三山五園,我們不妨再拿同屬皇家的避暑山莊、頤和園和圓明園三大園林比較一下。
1. 避暑山莊:真山真水,有如天成
三大園林中面積最大的是避暑山莊,它也是康熙時修建的,迄今已有312年的歷史,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時占地達8400畝(564公頃),分宮殿區和園林區。
避暑山莊在建筑風格上有一個典型的特點,即“移天縮地在君懷”,將華夏大地知名的自然風光統統移植到園中,金山寺模仿鎮江金山寺而建;煙雨樓移植嘉興煙雨樓;獅子林的原型是蘇州獅子林;園林區的東南部則是以江南江浙一帶的景觀為主題;而接見馬嘎爾尼使團的萬樹園則融合了平原和蒙古草原的景色;西北方向的山區與我國西部高原相呼應,園林的山形水系與中國的地勢相吻合。開創了分散集錦式園林的先例。
分散集錦式園林,是依據主題立意,采取擬仿形式,薈萃景觀。避暑山莊即,擬仿國內名勝于園內,不求形似,但求神似。
避暑山莊的另一個特點是在山莊之外還分布著諸如溥仁寺、溥善寺、大佛寺、安遠廟、小布達拉宮等諸多寺院,如眾星捧月般分布在周圍,各具特色,各有背景。從民族治理來講,建立這些寺院也是安撫蒙、維、藏等少數民族,促進民族和諧的需要。整體來看,避暑山莊的特點十分鮮明,真山真水,有如天成,疏密有致,因借得體,讓人有無限想象之空間。
2. 圓明園:散點集錦,中西結合
由于圓明園地處平原地帶,不同于避暑山莊的真山真水,作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其特點之一是沒有真山,園子中的小山都是人工堆成的。同時,圓明園和香山、玉泉山毗鄰,借景而形成了一個天然的山水景觀,園中景觀步移景易、層出不窮,特色景觀之多無與倫比,是中國古典園林中平地造園的典范。
其特點之二逐步修建,康熙帝賞給胤G時圓明園規模還很小,最初只包括大宮門以里的正大光明、九州清晏、勤政親賢幾部分,后擴建了萬方安和、源于佛祖釋迦牟尼的都城舍衛城,城內藏佛像就十萬尊,為金銅所制。在圓明園內還有一座宏偉的建筑群,是仿照玉皇大帝的南天門而建,名為“方壺勝境”。其旁邊就是仿照西湖同名的景觀“三潭映月”。經過三代帝王的不斷擴建,全園共有大小景點數以千計,占地350公頃,成為三山五園中規模最大者。
其特點之三是圓明園的建筑散點設計,風格集錦,即沒有一個主題建筑統領全局,建筑風格多樣,各自分散開來。圓明園的建筑類型應有盡有,包括宗教建筑、文化建筑、觀稼驗農建筑、西洋建筑,還有仙境景觀、寫仿名山勝景景觀等。多類型的建筑滿足了皇家朝政、宗教、文化、娛樂等多種需求,很好地融合了建筑功能、建筑結構和建筑意境,移天縮地,將中國知名的自然風光統統移植到圓明園中,所以它毫無疑問是一處集錦式的園林。
其特點之四是中西結合,將歐式園林景觀納入體系當中,集全世界多種園林景觀之大成,充分體現了康乾盛世之時代特點。圓明園內的狹長地帶上,矗立著西洋樓,包括諧奇趣、黃花陣,還有海晏堂、蓄水樓、遠觀、大水法、觀水法、線法山、方河,雖然東西長800米的西洋樓景區僅占園林整體面積的2%,但它也是遺址中存留最豐富的景區。遺憾的是,其余的三山四園以及周圍十多個附屬園林、無數奇珍異寶均被英法聯軍焚燒、劫掠。
3. 頤和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頤和園在發展的鼎盛時期規模宏大,占地面積達到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占約220公頃,達到總面積的四分之三。相較于圓明園的集世界園林建筑之大成,頤和園的特點則是主體建筑突出,一山一水一閣:一山是萬壽山,一水是昆明湖,一閣則是佛香閣,而其他景觀都是這三大主體的附屬物,遠不能與其相比,三大主體也成為頤和園的獨有景色。
在大型的自然山水園林中,建筑的布局往往要取決于已有的山水結構,即 《園冶》所講“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頤和園的布局則十分恰當地體現了這種“依山為軸,以水為新,曠奧兼備”的總體建筑布局理法,在繼承其皇家園林建筑功能性布局的傳統上,結合自身山水地創造了前水前湖主景突出、后山后湖曲折幽邃的景觀感受。[7]
頤和園集傳統造園藝術之大成,萬壽山、昆明湖構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圍的山水環境,飽含中國皇家園林的恢弘富麗氣勢,又充滿自然之趣,高度體現了“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造園準則。
四、 三山五園體現的文化價值
三山五園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觀在建筑上的體現,但作為皇家園林不管是圓明園,還是頤和園,亦或是避暑山莊,其首先體現的是皇權的至高無上,體現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大氣,這從正大光明、勤政親賢、九州清晏、萬方安和、海岳開襟、慈航永v等圓明園諸多景點的名字就可以看出。其次,皇家園林還體現著“移天縮地在君懷”、君臨天下的氣派。在頤和園中,西堤仿西湖蘇堤;景明樓仿岳陽樓;偕趣園仿無錫寄暢園;望蟾閣仿武昌黃鶴樓;轉輪藏仿杭州法云寺華嚴閣;夕佳樓仿蘇州獅子林;須彌靈境仿摩耶寺喇嘛廟和承德普寧寺;十七孔橋仿蘇州寶帶橋和北京盧溝橋;蘭亭仿浙江紹興蘭亭。一亭一橋皆有出處,不難看出皇家將華夏大地名粹囊入懷中的目的。而三山五園之所以具有這樣的的風格布局,與其定位和社會環境密不可分。
首先,三山五園與紫禁城一樣都是國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是清中期150年的政治統治中心。圓明三園作為皇家御園,是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長年臨朝理政的場所,這里不僅是清代皇家園林特區,同時還是清代政治、軍事特區。統治者不只在此觀覽山水,還要處理朝政,三山五園已成為與紫禁城并重的雙城,與紫禁城有冬宮和夏宮之別。而為了突出三山五園的軍事特區地位,園內還建有八旗營房、水陸古道、團城演武廳、碉樓等建制和建筑。其整體建筑陳設還處處體現了皇家文化及典章制度。
其次,是中國農業大國和重農重稼治理思想的體現。帝王每年都要到先農壇等場所扶犁演耕,到天壇祭天祈福,祈求風調雨順,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只有重視農業的發展,江山才能永固,人民才能安康。因此在園內布局中,也體現了帝王勸課農桑的愿景,最為典型的代表是頤和園昆明湖西北的耕織圖,耕織圖是以河湖、稻田、桑蠶等自然景觀為主的江南風貌園景,當年這里水稻成片,泉湖縱橫,農耕勞作,酷似江南。后乾隆帝又將內務府織染局和隸屬于圓明園的十三家蠶戶也遷于此,桑葉葳蕤,男耕女織,故為“耕織圖”。耕織圖“西有蠶神廟,北為織染局,其后為水村居?!盵8]織染局內前為織局,后為絡絲局,北為染局,西為蠶戶房。在圓明園中,“北遠山村”多稼如云,臨墻而建的“若帆之閣”都是體察農情的建筑,位于后湖西北角的“杏花春館”,初建時稱菜圃,其中有土地廟、澗壑余清等建筑。
再次,重視耕讀文化和詩書禮儀?!霸笧榫尤?,不作逍遙K”,努力修身進德,有濟天下的胸懷,才能成為一代明君圣王。因此,書院、書屋、書樓則是三山五園中另一類主要建筑,使園林充滿了濃厚的讀書氛圍。通過讀書可以讓皇家子孫“茹古涵今”,可以“探真”、“養正”、“得趣”;“通曉古今”,掌握古今帝王治世經驗;“茹古非關希博雅,古來治亂在遺篇”。圓明園中景觀“澹泊寧靜”,取自諸葛亮《誡子書》“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句,意在告誡君王勤于讀書,在青山綠水之間不忘修身養性。暢春園有清溪書屋、討源書屋、淵鑒齋、佩文齋、匯芳書院、碧桐書院。而聞名于世的莫過于圓明園內的文源閣,收藏了《四庫全書》七部中的一部,園內專設了皇子讀書的場所“洞天深處”,其中的孔子神龕中寫有一幅對聯“道統集成歸智德,圣功養正仰微言”,告誡皇子們治理好國家,必須學好儒家的道統。
最后,為民族團結而興建宗教建筑。宗教建筑在三山五園的各園中成為不可或缺的內容,圓明園中數量最多。這些宗教建筑星羅棋布地散落園中,佛教包括寶相寺,月地云居,正覺寺;道教有花神廟、關帝廟等;其余的還有廣育宮和龍王廟。三山五園中個性最突出的是清漪園,其建園目的之一是建大報恩延壽寺以慶賀乾隆幕后的壽辰,以此作為這座皇家園林的主要功能。靜宜園北側的昭廟,則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班禪額爾德尼來京為皇帝祝壽,為紀念這一民族團結的盛事而建。三山五園中的宗教建筑類型繁多,建筑藝術處理豐富多彩。
從三山五園的歷史可以看出,三山五園不僅是皇家園林建筑群,其本身也是中國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三山五園作為園林建筑群,首先是對時代建筑、園林工藝水平的直接反應,其次,三山五園作為政治中心,處處體現了帝王政治、皇家文化和典章制度,園中的建筑多姿多彩,風格多種多樣,歷經三百多年風吹雨打,走過其中的人物,流傳的故事數不勝數,在人物事件、風俗禮儀、藏書閱讀、宗教寺廟文化研究等方面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縱橫交錯,構成復雜龐大的文化譜系。
就今天北京的格局而言,三山五園所處的海淀區是文化中心和科教中心,也是人才培養中心,還是文化藝術的搖籃,悠久的歷史,古老的園林,三山五園所在的海淀對北京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良好的生態環境、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創新的科技發展是區域發展的三個基本要素。人文要素中以“三山五園”為代表的文化遺產是最重要的構成部分。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認識挖掘其中蘊含的豐厚的價值觀、發揮其巨大的精神財富,可以提升我們的文化自覺、自信、自強。作為今人,我們肩負著保護三山五園自然環境和文化遺存的歷史使命,提升該地區的生態建設,打造文化產業的多樣性,這樣,三山五園不僅有歷史有傳承,還會有未來。
〔參考文獻〕
[1] 岳升陽,頤和園、圓明園周邊地區的歷史文化與區域改造[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1).
[2] 王宋文,暢春園興廢于何時[J],紫禁城,2002(3).
[3] 蔣一葵.長安客話[M],北京出版社,1960,63-66.
[4] 張寶章.海淀文史?京西名園[M],開明出版社,2005.
[5] 岑大利.試析頤和園詩詞的歷史文化內涵[J],北京社會科學,2000(4).
[6] 郝黎.探秘和|時期的花園[J],清宮史研究(第十一輯)――第十一屆清宮史研討會論文集,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