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3:52
序論:在您撰寫文化產業的特點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日本;文化產業;文化軟實力;特點
日本是文化產業大國,與日本的文化產業發展相比,我國的文化產業起步晚,系統不夠完善,整體而言與日本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對日本文化產業進行分析,了解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特點,總結其發展經驗,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1.日本文化產業大國戰略的發展理論依據和背景
1.1文化軟實力
在國際關系學中,國家實力是一個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發揮作用的影響核心,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家的國際地位及其國際影響。在當今社會,尤其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各國之間所擁有的實力資源出現了轉化困難的現象,若要提高國家實力就必須找到新的發展方向。在國家實力發展方向中,“軟實力”作為一種集文化、意識形態和國際機制建立于一體的發展方面,因其對社會的廣泛影響而受到各個國家的重視。在軟實力當中,文化軟實力是其發展動力,因此學者也把軟實力稱為文化軟實力。軟實力的形成來自于國家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是通過吸引而非侵略來達到自身發展目的的一種能力,能夠體現一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水平。與政治價值和經濟價值相比,文化作為國家的軟實力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文化軟實力具有以下特點:
1.1.1文化軟實力體現了國家的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更是反映了一國政治和外交政策的價值,同時也是“和諧文化”發展的基礎。
1.1.2文化軟實力與經濟、軍事等密切相關。
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是一個國家的“硬實力”,是保障一個國家發展和不受侵略的重要方面,而文化軟實力具有影響社會發展基調的作用,因此對與文化相關的經濟及軍隊建設有著極大的影響。
1.1.3文化軟實力是通過文化理念、
科技和商業模式三者的共同支撐發展起來的。在文化軟實力發展的過程中,文化理念是基礎,科技是發展根本,商業模式是重點。從整體來看,文化軟實力的發展涉及到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1.1.4文化軟實力具有國際化發展傾向。
文化軟實力在一個國家提高國際影響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也因此收到了各個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廣泛關注,他們提出了很多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這表示文化軟實力正在向著國際化發展。
1.2日本的現實背景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產業的不斷發展,日本作為一個經濟大國受到各個國家的關注,日本以經濟為中心的發展方式受到了許多國家的不滿,而要使得經濟進一步發展,進行相應的文化交流是十分必要的。通過文化的廣泛影響,日本的發展才能夠在世界范圍內造成一定影響。在軟實力開始發展之前,日本的硬實力十分發達,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這也使得人們對文化方面越來越關注。日本作為戰敗國,在一片廢墟和狼藉中只用了短短七年就完成了恢復發展階段,并且在之后的二十年中保持著每年百分之十的經濟增長速率,這極大地影響著資本主義世界的發展。然而,在日本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公害問題、環境問題、道德水平下降等,這些問題的出現給日本政府嚴重的打擊,同時也刺激日本政府進行反思和思考。除此之外,二戰之后美國文化大量滲入到日本文化中,日本政府面對這一境況并沒有采取消極保護主義,而是通過體制和觀念的更新發展致力于自身文化產業的發展。
2.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2.1日本文化產業大國戰略的政策內容
日本在發展文化產業戰略時,首先對自身進行了重新的認識,并且對日本魅力進行了重新評估。其次,日本通過經濟利益和軟實力發展吸引其他國家進行外交,使得日本的文化產業不斷發展。日本文化產業大國戰略政策主要可以總結為以下方面:
2.1.1人才全球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日本深深意識到若要進行長足的發展就必須吸引國際性人才進行建設。首先,日本政府為外國創作者提供了臨時居住資格,并且與周邊國家協作,為年輕創作者提供了發展和提高的平臺,通過作者和設計師之間的交流,建立了一個巨大的聯系網絡。其次,為了跨越語言障礙,日本在國外開設了很多日語教育機構,通過派遣國內教師教學和鼓勵外國學生留學的方式使留學生成為日本與其他國家進行良好交流的橋梁。
2.1.2國外項目的實施。
日本在國外的項目范圍十分廣泛,在地域產品、流行、飲食、傳統工藝品等領域均有所涉獵,并且通過現代企業和分銷業的聯手將這些產品進行打造和包裝,使得這些產品逐漸成為日本開展海外項目的主要商品。這使得日本的產品及文化觀念逐漸深入到周邊各國的市場當中,并且通過獨特創意的分享逐漸影響著各個國家對日本的看法。
2.1.3相應機制的建立。
為了在世界范圍內建立日本的文化產業市場,日本建立了相應的機制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首先,對文化產業進行廣泛的宣傳,以國外媒體為媒介向海外消費者介紹日本文化,并對日本文化進行了解和接受,創建一個具有日本特色的集時尚、食品、旅游為一體的文化產業項目。其次,在日本當地建立一個完善的消費機制,通過對產品進行銷售和相對完善的服務獲得相應的利潤。最后,建立國內的宣傳機制,提高日本自身的吸引力,促進日本的追隨者在國外進行消費。
2.1.4提供足夠的風險金。
在日本文化產業當中,最受矚目的當是漫畫產業,而與漫畫產業相關的電影、動畫片、節目、游戲、書籍等也受到了國際的認可。但是與此同時,日本的出口率還不及美國文化產業的三分之一,并且出口產品中游戲軟件占絕大多數。在此前提下,為了進入各國的電影市場,日本的產業革新機構為相關公司以百分之百出資的方式提供風險金。
2.1.5國家政府的戰略部署。
作為國家的領導機構,政府應當發揮應有的決策功能。對日本來說,若要進行海外的經濟擴張就必須對各個階層的部門進行統籌,通過戰略合作的加強吸引游客并增加出口產品的種類和數量。其次,對日本的品牌、文化和生活方式進行全面的推廣,通過建立全新的孵化體系,對中小企業和人力資源管理提供足夠的風險貨幣。與此同時,制定相應的基礎設施,促進文化的推廣和經濟的發展。
2.2日本文化產業大國的戰略特點
日本的文化產業發展的已經十分發達,通過總結和分析,日本在文化產業方面的戰略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2.2.1企業的廣泛參與。
在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企業的廣泛參與是促進其發展的重要方面。日本的企業,無論大小,都參與到了文化建設中去,通過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例如大型文化交流活動、文化藝術協會的成立等對日本文化進行了豐富和推廣。
2.2.2廣告業的蓬勃發展。
廣告作為最有效的推廣手段,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廣告公司所從事的事業本身就與文化相關,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廣告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廣告媒介覆蓋了報紙、雜志、廣播、電視、文化體育等大型活動,為日本文化的推廣提供了發展平臺。
2.2.3完善的經濟體系。
日本文化的另一發展方面是演藝人員。在日本,幾乎每一位藝人都有自己的經紀人,并隸屬于相關公司,這樣處理相應問題就變得有邏輯并且適合通過法律進行約束,能夠有效的培育良好的演出市場。
2.2.4大型活動的舉辦。
舉辦大型活動是一個十分有效的推廣自身文化、展現自身文化價值的途徑,日本通過舉辦以“年”為冠的大型活動,一方面吸引了大量游客參與到活動的消費中去,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日本文化的影響,為日本文化的進一步推廣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日本文化產業的主要特點
日本的文化產業發展的已經相對完善,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從不同方面總結出日本文化產業的主要特點。
3.1管理方面的特點
文化產業的發展,一個良好的管理體系是前提。在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管理方面的特點主要是行政的指導和全社會的積極參與。日本政府對文化產業的高度重視是其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但是政府并沒有采取強制手段推行文化產業的發展,而是通過相關立法,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對文化產業進行約束和管理,引導文化產業向著更加有序的方向發展,為文化產業創造發展條件,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通過靈活的行政指導加強企業與人的溝通。當前日本政府所采用的影響企業行為的手段有勸告、建議、期望、要求、指導、指示、警告、命令等。與此同時日本政府還建立了官方的文化產業咨詢機構,影響著文化產業和各大企業的發展。通過政府的行政指導,對產業活動進行規范和約束,同時對企業的發展進行相應的鼓勵和扶持,使得社會的各方面都能夠參與到文化發展中去,為文化產業的推廣打下了基礎。同時日本充分發揮了市場的作用,引入競爭機制,并且在競爭中加大了文化產業的作用,使得企業的發展與文化產業有了密切的聯系。市場即使的靈活運用為文化產業的推廣建立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參與文化活動的舉辦,各個企業之間增進了交流,同時也得到了發展的機遇。
3.2政策方面的特點
日本出臺了許與文化產業有關的扶持政策,涉及方面包括金融、稅收、財政、人才培養等方面。文化產業的支柱是精神產品,因此對精神產品的保護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日本通過建立相關法規對文化創業和知識產權進行保護,在日本政策的扶持和法律的保障下。日本的文化產業得到了有效的豐富和發展,提高其文化產業的競爭力。通過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制度的建立,為精神產品的良好發展打下基礎。自1970年日本頒布《著作權法》以來,又相繼頒布了《著作權等管理事業法》、《觀光立國基本法》、《傳統工藝產品產業振興法》、《產業活力再造特別措施法》、《只是財產基本法》、《文化產業促進法》等等與文化產業直接相關的法律法規。除此之外,其民法、商法的制定業余文化產品提供了相關的法律保護。日本在制定了新的法律后,往往也會制定一些列的配套措施以實現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這也從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日本法律的有效實施。
3.3規劃方面的特點
在發展文化產業時,良好的發展規劃是十分重要的。日本在發展文化產業時,注重系統的配套性和企業間的聯系性,期望通過不同業種的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使產業的綜合經濟效益達到最大化。以動漫產業為例,一部流行漫畫出版后,通過其受歡迎程度進行后期開發,例如拍攝動畫片,改編成電影或電視劇,開發相關的電子游戲,制定相關的周邊產業等等。日本文化產業在文化產品的開發上尤為注意的一點是突出核心產品,通過核心產品的開發開拓市場,同時通過衍生產品的開發對市場進行拓寬。這也成為日本各項產業發展的模本。以日本最大的動畫集團東營集團為例,在進行一部動畫的制作之前,就已經對周邊產品的開發進行了相應的規劃,動漫的相關周邊產品細小而繁多,滲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午餐盒、鏡框、文化衫、手提袋、玩具等等。這樣在動畫片進行放映的同時,相關產品也得到熱賣,這對資金的有效回收,市場的廣泛開拓,動漫人物形象的推廣都有很大的促進意義,可謂是一舉多得,具有很好的宣傳效益。
3.4科技方面的特點
與任何產業的發展相同,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科學技術。除了上述特點外,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科技含量高。通過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使得許多好的想法和創意得以實現,并能夠促進其進一步轉化為文化產品推廣的賣點。通過資本、技術和人才的有效利用使得文化真正成為一個產業,并真正投入到提高經濟水平的過程中去。只有對先進技術的利用才能夠有效的打開文化產品的市場,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因此日本高度重視相關技術的開發及普及。除此之外,日本還建立了一個軟硬件相互配合的商業模式,通過政府對文化產業進行創業投資,鼓勵國民和企業將最新的科技成果應用到文化產品的開發中去,同時還積極鼓勵社會各方進行文化投資。
3.5發展方面的特點
不可否認的是,日本動漫等文化產業的發展來自于其獨特的創意,而在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創新設計是整個產業的基礎和先導,而要吸引海內外消費者獨特的、符合大眾趣味的創意和設計方案就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因此,在文化產業發展時,將發展重點放在了人才培養和鼓勵創新上。日本擁有一批國際先進的漫畫大師和動漫導演已經成為業界公認的事實,日本政府通過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計劃,舉辦各類研習班和競賽,提高國民的文化產業意識,在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的同時也為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氛圍。尤其是在設計管理、經營管理方面,日本更加強調人才行動力的培養,這就使得文化產業的相關人才具有良好的素質,并且能夠在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為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不斷注入新的動力。
總結
文化產業如今已經成為一個國家提高自身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發展方面,同時對提高一個國家的整體素質,增加國際影響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應當加大對文化產業的重視程度。日本作為文化產業大國,從人才培養、法律制定、政府引導、科技應用、政策扶持等方面來看,其文化產業發展的已經相當的完善。我國在對文化產業進行發展的時候,也應當進行相應程度上的轉變,使其與日本的文化進行了一個很好的融合。也正是由于日本這種在文化元素方面的融合,才使得日本的動漫得到了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捷.淺談日本動漫的發展過程[J].北方文學(下旬刊),2013,(8):125-126.
[2]楊少杰.西游文化在日本動漫作品中的運用分析[J].美術教育研究,2014,(11):107-108.
[關鍵詞]文化 文化產業 文化產品 服務
文化產業是一個綜合的概念。西方國家自20世紀起就將文化產業納入國民經濟體系,通過近幾十年的發展,文化產業已逐步躍升為各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舉世公認,目前美國文化產業的商業程度最高,日本自戰后開始重視發展娛樂觀光業,韓國則通過文化軟實力來提高國際競爭力;可以毫不夸張的地說,沒有興旺發達的文化產業作支撐的國家,就不可能成為未來世界的強國。
文化產業在當今中國是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產業、朝陽產業,也是涉及領域廣泛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目前還處于起步階段,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還很小,但發展勢頭迅猛,前景極為光明。因此文化產業的發展在當今中國將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個潮流性趨勢。
首先,要想了解文化產業的概念,就必須先分別了解“文化”和“產業”的概念?!拔幕币辉~最早出現在《易經》中的“人文化成”,含義是用人文來教育感化百姓、來治理天下;現代意義上的“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前者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與精神的財富總和,后者則專指創造出來的精神上的東西,即精神財富。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化”就是后者。
我們再來分析 “產業”,它是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而產生的,由利益相關的各個行業所組成的經濟活動的集合,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的內涵在不斷完善,外延也不斷擴展。綜上所述,文化產業是第三產業,屬于經濟范疇,而不是一個文化概念。
其次,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文化產業的一些特點:
一、文化產業的產生
我們知道,文化的作用不僅可以使人們獲得有用知識、獲取重要信息,還可以滿足人們精神上的某些需要,例如陶冶情操、觀光娛樂。如今的人們越來越重視文化的后一種功能,它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文化產業應運而生。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產生與發展。
二、文化產業的結構特點
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整體與各產業部門之間,各產業部門相互之間的關系、數量比例以及空間關系。因此對于文化產業,由于它是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內部要素,所以它也有自己的結構。
1、與國民經濟的關系:按照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社會再生產包括物質資料、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再生產,而文化產業的產出屬于消費資料的生產,它不僅僅是精神上的消費,同時在消費過程中又給人們以影響,如愉悅身心、振奮精神、增加勞動熱情等。一方面,任何社會的生產都包括物質和文化兩方面,而文化生產在國民經濟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產,和其他物質部門的生產一樣可以創造很高的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文化產業可以促進生活方式和社會觀念的轉變,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有推動作用。即我們現在強調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發展經濟就是這個道理。由此可見文化產業與國民經濟整體之間關系十分密切。
2、文化產業的布局:即文化產業內部之間以及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分布和比例數量等。首先、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日俱增。因為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只重視物質部門的生產,以提高生產力、發展經濟為中心。但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社會的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滿足人們精神消費需求且能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產業形式,越來越被國內外所重視,甚至有的國家提出“文化立國”的口號,將其調整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作為戰略重點來發展;其次、文化產業內部各類別之間的配置比例應均衡,比如在天津市,不僅要發展電影、戲劇等娛樂項目,也要有書、報刊出版發行等服務項目。所有文化產業的門類應當齊全,比例適當。這個布局的調整,在我國不僅要遵循市場規律,還需要政府鼓勵與支持。因為文化產業在我國還沒有徹底走向市場,因此還有不少是要靠行政手段來實現的。
三、發展文化產業需要具備的條件
1、發展需要的文明程度:文化產業的發展還要受到社會觀念、文明程度、道德標準及風俗習慣的制約。例如在改革開放之初,一些歌舞廳在某些城市的出現,雖然是新生事物,但在最開始并沒有被大眾所接受。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相聲藝術家高英培在《跳舞風波》中塑造的主人公,因沉迷跳舞導致妻離子散、家庭破裂。雖然顯得有些夸張,但當時在人們心目中普遍存在著“好人不跳舞”的觀念。這就是社會開放程度影響文化產業最真實的寫照。正是落后思想觀念的嚴重影響,才使得像歌舞廳、音樂茶座等娛樂產業的發展變得緩慢,但隨著人們觀念的不斷提高,一些娛樂產業的發展開始駛入快車道。
2、發展需要的政策支持:某一個產業要想獲得發展,必須獲得政策上的支持,這其中包括資金投入、稅收獎勵、宏觀調控及激勵機制等諸方面。近幾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獲得快速發展就是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中央還把文化提升到精神文明的高度上加以重視。但是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由于相關政策的不健全,在整體上文化產業發展的還不均衡,且實力不強,因此需要有健全一個相對寬松、提振士氣的長效機制,以促進其發展。
3、發展需要的物質基礎:首先文化產業是在人們的物質生活基本得到滿足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即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作為保障。只有這樣,人們才有時間與精力,并且有意愿在精神生活方面進行較高層次的文化消費。試想一個人在溫飽都解決不了的情況下,怎么會走到影院,以一種閑適的心情去看進口大片呢。
4、發展需要的區域因素:文化產業要想獲得發展,需要有一定數量的人口進行文化消費,并且這個群體已經是解決了“后顧之憂”的,由于城市人口集中,交通、通訊等配套基礎設施完善,經濟比較發達,因此有利于文化產業的規模發展。如在人口稀少的偏遠山區,則不可能僅為幾戶甚至幾十戶的人家,去修建電影院、歌舞廳等設施,文化產業也就無從發展了。
最后、我們看一下文化產業的分類,由于各國對于文化產業的理解及定義不同,因此各國將文化產業也就分成不同種類,例如:日本將文化產業看做是娛樂觀光業,可分為3類產業,即時尚、休閑、和內容產業。
美國將文化產業通常視為版權產業,包括核心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交叉版權產業、邊緣支撐產業,共計4項,具體為旅行及旅游產業、電子傳媒業、出版業、印刷業及娛樂業等。
澳大利亞、英國及香港都將文化產業視作創意產業,其中英國將其分為13類:即工業設計、電影和錄像、表演藝術、建筑、廣告、音樂、出版、手工藝品、藝術品和古董交易市場、時裝設計、電腦軟件及電腦游戲、廣播電視、互動性娛樂軟件;澳大利亞將其分為7類:即批發與銷售(音樂或書籍銷售)、休閑服務、制造(出版、印刷等)、公共管理與國防、財務資產與商務(建筑、廣告及其商務)、社區服務、其他產業;而香港則將其分為11類:建筑、出版、軟件與資訊服務業、音樂、廣告、古董與藝術品、數碼娛樂、表演藝術、電視與電臺、設計、電影。
韓國將文化產業分為17類,共包括:多媒體影像軟件、美術、傳統食品、廣播、出版印刷、廣告、文物市場、游戲、網絡、卡通形象、影視、動畫、音像、傳統工藝品、創意性設計、演出、傳統復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產業包括文化產品和服務。首先是以工業為標準,進行精細化生產和再生產,繼而進行流通和大眾消費。共分為4個層次,第一是文化商品核心層,第二是文化商品相關層,第三是文化服務核心層,第四是文化服務相關層。其中第一層包括音樂和表演藝術、文化遺產、視聽媒介、視覺藝術及印刷品等5各方面,第二層由廣告、電視和收音機、新型媒介、影院和攝影、音樂、建筑和設計幾個方面組成。第三層包括特許使用稅和許可費、文化和運動服務、視聽及相關服務、個人服務及娛樂等幾方面。第四層由市民研究和民意調查、工程和其他技術服務、廣告、新聞機構服務及建筑等幾個方面組成。
綜上所述,中國的文化產業,是在借助高科技手段的基礎上,通過工業化生產和市場化運作,形成了產業化的規模,如今開始獲得高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偉.西方文化產業理論與文化產業概念初探[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23(3):145-146.
文■范志杰
摘要: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內容的產業,發展文化產業要從它的經濟特點出發,它是一種以意識形態為精神內核、以創造力為核心的創意型產業,是一種需要借助特定傳播載體才能實現交換價值的中介性產業,是一種與現代科學技術伴生融合的長波周期性產業,是一種建立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和消費水平之上的需求制約型產業,是一種需要供給培育需求的引致性產業。
關鍵詞:文化產業 創意 供給 需求
文化產業是以生產和提供精神產品為主要內容,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為目標,而進行的文化意義本身的創作與銷售活動。它主要以第三產業的形態出現,代表著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一個新方向,具有不同于其他產業形態的鮮明特點。
一、文化產業是一種以意識形態為精神內核、以創造力為核心的創意型產業
文化產業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與一般產業相比,他們都需要消耗必要的社會勞動時間,通過勞動生產出來,在市場經濟體系中,都要受到供求機制、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的約束,需要通過生產、交換、消費,實現價值,獲得利潤,實現再生產的良性循環。因此,如果文化產業違背了價值規律和市場規律,就無法可持續發展。
但是,作為一種提供精神產品的產業,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又明顯不同,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特征,是一種特殊的產業形態,具有明顯的原創性。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研究和發明的過程,除了注重商品性外,還要注重與藝術性、意識性的有機統一。因而,它的消費受價值規律和文藝規律的雙重支配,不但能直接滿足人們的精神享受和文化需求,而且能起到教育和引導作用,提高消費者的整體綜合素質。因此,文化產業的本質特征以“原創性”的精神活動為根本,以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為主要內容的產業,意識形態是它的精神內核,創造力是它的核心內容。
二、文化產業是一種需要借助特定傳播載體才能實現交換價值的中介性產業
文化產業提供的是精神消費,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往往就是文化產業人力資本的擁有者,因而,文化生產者的素質和能力對于文化產品的價值至關重要。不同的文化生產者創作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具有不同的特定,具有不可重復性和替代性的特點。在市場經濟中,這些由生產者素質和能力決定的,凝結在文化產品中的生產者的原創性腦力勞動,只有通過市場交換,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但是,作為一種精神產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一般不能直接交換,它往往是需要物化在一定的物體或者借助一定的傳播載體,方能完成交換過程。文化產業的各個門類幾乎都是同一定的傳播渠道聯系在一起的。如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一般要物化在圖書、報紙、期刊等印刷品或者互聯網上,并經過出版物發行流通渠道,才能到達消費者手中。廣播、電影、電視等影視作品往往要物化在光盤、磁帶、硬盤等傳播介質,或經過無線、有線、互聯網、影院(院線)等傳播渠道,才能被消費者所消費。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經過傳播的文化產品嚴格意義上講,它不是文化商品,形成不了產業,文化產業是一種價值實現受制于傳播載體或渠道的中介性產業。
三、文化產業是一種與現代科學技術伴生融合的長波周期性產業
科技創新始終貫穿于文化產業發展的脈絡之中,文化產業是隨著現代科技的產生而發展繁榮的。激光照排技術、衛星傳版技術、計算機新聞采編系統等技術開創了全新的數字出版印刷時代。電影誕生起至今,從技術、形式上已經出現過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普通銀幕到寬銀幕、從2D到3D的四次重大變革。電視也已經歷從黑白到彩色、從模擬到數字、從標清到高清等重大變革。計算機、網絡、手機等新文化載體的技術進步更是日新月異,影響深刻。縱觀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每一次重大技術的變革,都會帶來一次文化產業的飛躍。科技不僅推動了經濟的波動起伏發展,也推動了文化產業的波動起伏發展,文化科技發展周期與文化產業發展周期呈現明顯的對應關系,顯現出明顯的周期特征。
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已越來越廣泛地滲透到文化產業領域,使得文化產品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文化娛樂方式不斷變換、文化新形態不斷出現??萍家呀洺蔀槲幕a業發展的先導,并日益決定著文化產業的發展走向,特別是隨著現代數字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文化產品數字化的特征越來越明顯。如數字出版已經在深刻改變傳統出版行業,廣播影視正逐步實現整體數字化??萍颊絹碓缴羁痰亻_發和制造人的文化需求,文化產業進入與現代科技相伴而生并融合發展的長波周期。
四、文化產業是一種建立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和消費水平之上的需求制約型產業
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經歷了農業、工業、服務業三次產業形態的演變過程,即第一、二、三產業的演變發展規律。這種規律揭示了產業結構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引發社會需求產生新的變化,這些變化產生新的拉力,推動產業結構重心和產值比重逐漸轉移的變動規律。即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人們對生存資料的需求已經達到或接近飽和狀態之后,勢必把消費目標擴大到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上。文化產業為社會提供文化消費,它所提供的文化產品是一種重要的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順應了這一發展需求。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形態,在一、二產業穩步發展以及對文化娛樂產品的旺盛需求和科技進步的帶動下,借助各種技術手段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文化產業異軍突起,率先在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歐美國家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并創造出文化產業發展的國際經驗,即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文化消費會快速增長,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則會出現“井噴”。
因此,文化產業是一種寄生產業,它的大規模發展必須以農業、工業的發展為基礎,必須以消費者的旺盛需求為前提,是一種必須建立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和消費水平基礎之上的需求制約性產業,它的規?;l展是通過對滿足消費者精神訴求和人文需要的文化產品的批量生產實現的。
五、文化產業是一種需要培育供給和需求的引致性產業
普通商品的消費一般會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隨著一個消費過程的結束而結束,但精神文化產品在消費的過程中、甚至在完成消費后都會深入人的內心,影響人的精神世界。一般而言,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和物質產品的需求相同,遵循需求法則,受收入、價格、政策等制約,但它的消費除受這些一般需求因素影響外,還受到產品質量、生產者和消費者素質、文化消費觀念等的影響,需要接受道德、價值等精神標準的考量,而這些標準又是直接受國家的公共文化政策和公共文化產品影響的,并隨著文化教育的普及從而達成的不同社會文化共識而變動的。也就是說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是受國家的公共文化供給影響的,文化消費的傾向、類別、數量、質量是需要公共文化供給來引導和培育的。如,文化消費嚴重依賴消費者自身文化素質和各種文化基礎設施條件,自身文化素質是文化消費的前提,文化基礎設施是文化消費的物質條件,這些方面都嚴重依賴于政府的公共文化供給。
從市場的角度,一般商品的生產可以比較明確的預測消費對象,進而明確消費的數量和品種,甚至可以照單生產,以銷定產。而文化產品在被生產出來之前,市場對此的需求往往是難以判斷的,因而往往是通過文化產品或服務的供給來試探、引導的,并在供給與需求的不斷適應和協調中,最終形成一種合理的文化消費結構。因此,無論是從精神消費的角度還是市場需求的角度,文化消費都不同于一般消費,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支出、文化市場的發展都是需要通過公共供給來引導和培育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化產業是一種供給培育需求的引致產業?!?/p>
參考文獻:
[1]尤芬,胡惠林.論技術長波理論與文化產業成長周期[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08(7)
[2]韓順法,李向民.文化產業影響國民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J].中國文化產業評論,2010(12)
[3]單世聯.技術與文化產業的興起.中國文化產業評論[J],2012(15)
{關鍵詞}文化產業;產業化;市場化
黨的十六大以后,文化產業在我國獲得迅猛發展,不僅成為國家文化的基本形態之一,而且創造出可觀的經濟效益,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已經成為重要的支柱產業。
一、文化產業的內涵及其特征
首先提出文化產業概念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中,他們首次提出文化產業的概念。此后有關文化產業的內涵和界定,學術界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對于文化產業的界定,國內學術界不同學者的看法側重點有所不同。我國在2002年出版的《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將文化產業定義為“按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存儲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聯合國將文化產業定義為:“通過創造、生產與商品化的方式將無形的文化內容產品化或服務化的產業,這些文化內容往往受著作權的保護但又能以產品或服務的方式體現?!笔聦嵣希煌瑲v史時代的文化產業有自己獨特的產品生產方式,因此,我們有必要探討文化產業的發展問題。
首先,文化產業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長,文化消費日益普及。廣泛的社會需求為文化產業化提供了市場基礎,而生產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原有文化產品生產方式,提高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力水平和產品的供給能力,使文化產品的規模生產成為可能。一旦文化產品能夠采取工業的模式進行大規模批量化生產,它的主要消費群體將是社會普通民眾。規?;a的高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使文化生產企業有能力向社會普通民眾提供他們能夠承受的價格水平。文化的產業化,是文化發展進程中的巨大變化,它改變了文化產品的服務對象,最大限度擴大了文化的服務范圍,它是精英文化的市場化、平民化、通俗化、大眾化,使原屬于上層社會的精英文化經過通俗化能夠為社會普通民眾所接受。一旦文化產品能夠像工業一樣進行規?;赐坏臉藴蔬M行批量生產,這也就是文化產品的通俗化,其產品也就不再不具有傳統精英文化意義上所具有的文化特性,而是根據市場需求,作為市場上普通商品來生產和銷售,滿足消費者日常消費需求。所以,嚴格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必須是能夠按工業標準,即按標準化進行大批量生產。
二、文化產業大批量生產的特點
文化作為產業,文化產品的大批量制作就不再是嚴格意義上的創作而是生產。產業化下的文化產品是通過企業采取工業的生產方式,在嚴格組織下按標準大批量進行的,生產的規?;蜆藴驶?,徹底改變了文化產品的生產方式,降低文化勞動的復雜程度,因此,文化產業化伴隨的是文化產品生產過程的簡單化。它不僅降低了對勞動者個人技術的要求,而且還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文化產品價格,打開了普通大眾的消費市場。
產業化需要生產過程的簡單化、產品的大眾化。文化產業化不僅需要面向社會大眾,而且還要有文化產品生產過程技術工藝的相應改變。正是由于生產技術工藝的進步,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才有可能用藝人、畫工,培訓師等取代藝術家、畫家、學者,由藝人、畫工、培訓師使文化產品由原來精英階層走進尋常百姓家。文化產品也由此轉變成為普通商品,逐漸降低減少其產品的文化藝術價值。
三、文化產品市場化改造:思想性與娛樂性的統一
現代社會,文化產業之所以能夠獲得快速發展,得益于社會對文化消費需求的增長和文化產品生產方式的改變。文化產業尋找發展突破,首先需要突破文化產品生產的傳統方式,適應現代社會廣大民眾對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文化產品的商業化經營,受市場規律的制約,其發展已經不是嚴格遵循文化自身內在的發展邏輯,它是通過文化的世俗化,大眾化,以開拓市場。所以,文化產業化的路徑不在于苛求文化產品在思想、藝術或學術等方面的價值,相反,它往往更強調文化的消遣娛樂。所以,我們會看到在文化產業化、市場化過程中,嚴謹的理論、深邃的思想讓位給通俗作品,強調文化的思想、學術、藝術通常只能局限在特定范圍,而社會普通民眾所接受的往往都是通俗化的作品。所以,精英文化術雖然也有一定的市場,但市場需求畢竟十分有限,通常需要政府財政的支持,屬于文化事業而不是文化產業的范圍,依靠市場難以維持其健康發展。
文化產業化成功與否,取決于生產者能否創造性地將文化與市場的結合,充分挖掘文化精神所具有的市場價值。美國的好萊塢電影主要是以票房的好壞為最終創作目標,與傳統的藝術活動相去甚遠。然而,好萊塢電影創造的個人價值必須服從于大眾心理,在某種程度上,這一特點卻使好萊塢電影更多成為一種大眾文化,成功開拓了國內外市場。
文化產業化是從文化內涵深入挖掘其所存在的商業價值。雖然文化產業化按工業模式通過挖掘文化的市場價值,改造產品文化內涵,使其符合大眾市場需要,但畢竟文化產品不同于工業品生產,文化產品必須有基本的文化內涵,否則就不能作為文化產品而存在。實際上,文化產業商業化、市場化過程,只是對文化內涵進行商業化改造,通過這種改造,增加文化內涵的娛樂效果,使其適應市場的需求。如果由于市場化使得該產品完成失去文化的內涵,那該產品就只能作為普通商品,而與其他工業品沒有什么區別,也就不能成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所以文化產品離不開文化,在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都存在文化的內涵,需要借助文化因素開拓市場,因此,文化產品在產業化進程中,需要保持文化內涵與市場需求之間的有機平衡,實現文化內涵與商業化的良性互動。所以,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充分挖掘文化的商業價值同時,需要尋求文化思想內涵與商業化、娛樂化之間的和諧,實現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文化產業化由于面向社會大眾市場,因此,其產品的文化思想所反映價值觀必須為社會大眾所接受,要反映社會大眾價值觀及其倫理取向,提倡大眾共同價值標準,只有這樣產品才有可能獲得市場認可。文化產業對社會大眾價值標準的提倡,就這點而言,與人類基本價值觀并不存在本質上的矛盾。人類基本價值觀具有社會普適性,這些價值準則和倫理規范,促使文化產品大都提倡公平正義、自由平等,懲惡揚善,除暴安良,人性善良、骨肉親情等社會普遍推崇的價值觀和倫理準則。人類基本價值取向直接影響到大眾文化的發展方向,這使得文化產業才有可能具有最充分、最廣泛的文化市場和大眾消費群體,而且可以使文化產業與國家政治和主流意識形態保持一定的距離,獲得相對對立的發展空間。
文化產業市場化發展模式,經濟規律對文化產品生產的調節作用,雖然降低了政治意識形態對文化產業發展影響力,但人類社會所倡導的社會基本價值觀,卻通過產業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我國作為社會主義社會,政治思想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社會存在本質上的差別,但這并不否認在人類基本價值觀方面的一致。正因如此,產業化的文化產品才可能在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開拓其市場,為具有不同意識形態的人們所接受。過去,我們由于不能正確區分文化產業發展過程政治意識形態與人類社會基本價值觀之間的關系,過分注重政治意識形態在文化產業化中的作用,甚至為了強調政治意識形態而忽視人類普遍價值標準,由此設計出的產品自然不能為消費者所接受,也就沒有相應的市場需求。所以,作為社會核心價值重要組成部分的人類社會基本價值,倫理標準,在文化產業化進程中不僅不會削弱,而且還會通過優秀的文化產品得到廣泛傳播,從而有助于社會核心價值的形成和鞏固。因此,推定我國文化產業化發展,需要不斷挖掘人類基本價值觀的市場價值,大力培育通過市場渠道宏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能力,以推動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惠林,關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研究的思考,《東岳論叢》,2009年02期。
關鍵詞:文化產業;特點;發展趨勢
當今社會已經步入了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提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不再僅僅依靠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文化產業的重要性逐漸凸顯出來。在此基礎之下,文化發展成為了時代主題,各國也將文化產業的發展當做國家戰略目標實施,紛紛出臺相關文件,對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扶持。在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對社會經濟、政治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一、文化產業的特殊性
文化產業的產品屬性決定了文化與其他物資產品有著極大的區別。(1)從產品需求來看,文化產業產品與其他物質產品最根本的區別在于,文化產業提供的產品用于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物質產品的消費人群沒有明顯的傾向性。物質產品面向所有消費者,提供給人們物質需求,解決生活所需;(2)從產品的生產者來看,文化產業產品主要是一些有能力進行文化生產的腦力勞動者,主要提供文化服務。而物質產品的生產者多種多樣,既有體力勞動密集型也有體力勞動,他們分別與腦力勞動相結合。還有一類是資本密集型產業,這些物質生產與文化生產有著本質的區別。(3)從產品的消費對象來看,文化產業的消費對象是虛幻而難以判斷的。市場上出現一類文化產品可能受到所有人的追捧也有可能無人消費,因而生產文化產品具有不確定性,也需要承擔一定的市場風險。文化產業的生產者不可能預估到市場的具體需求,因而也不能面向特定的人群創造易于消費的產品,不像物質產業,明確摸透了市場,打開市場的缺口,站在消費對象的角度模擬消費,清楚地了解消費對象的消費心理,而文化產品的消費對象可能是所有人群也可能是部分人群。(4)從產品的屬性來看,文化產業的產品具有獨特的個性和不可復制性,每一個文化產品都是經由文化創造者思索而來,是他人難以窺探的,因而具有獨一無二的性質,任何一個文化產品的創造者所創造出來的產品都不可復制,屬于知識產權范疇。(5)從產品效益來看,文化產業的從產品屬于隱形資本,具有無限的可開發潛力,是看不見的市場效應,越好的文化產品越能引發市場供應,形成品牌意識。而物質產品的產值就是固定的,市場需求多大,產值就是多大。(6)文化產業的產值是長久的,正如人們所說,藝術家有國界而藝術沒有,藝術就屬于文化產業的一種,它可以長長久久的被人們牢記,源遠流長,傳揚中外。(7)從產品的共融性來看,文化產業的產品更容易與其他產品產生共融。文化產業可以無形的融入任何一個產業形態之中,形成特定的企業文化內涵。人們常說的酒文化、茶文化正是這個道理,而其他的物質產品缺就難以共生,網球可以和球拍形成商業鏈卻不能兩者共融。
二、文化產業的特點
1.產業鏈多樣化。打造完善可靠的產業鏈是保持產業長遠發展的必要條件。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文化產業也逐步邁入主流,形成了一個擁有強大生命力的產業鏈。在科技發展的推動下,我國文化產業逐漸煥發了生機。橫向產業鏈的出現是時代的必然,數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等為文化產業的繁榮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互聯網的作用下滋生出來一系列共生產品,例如,網絡游戲、網絡電視、網絡小說和網絡商務等。另外,電子郵件、音樂資訊和視頻直播在內的眾多互聯網熱點都是文化產業的龍頭,互聯網的出現大大豐富了文化產業的營銷手法。橫向產業鏈的重大成就還不足以使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擁有強大商業頭腦的人們找到了與橫向產業鏈交錯的縱向產業鏈。部分文化行業生產的純粹的文化產品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為了完善產業鏈,活躍市場,文化周邊產業應運而生,衍生出了許多具有藝術性質的周邊產品。以影視劇行業為例,除了影視劇本身的收視率,票房收益和點擊率等純粹的影視文化收益之外,影視行業周邊產業也紛紛搶占市場,先后出現了影視基地、明星海報雕塑、小說、影院以及由明星代言的各種產品等。這些文化周邊產品的出現極大的豐富了市場,調動了市場的活躍度,加速了文化產業的繁榮。此外還有復合產業鏈也成為文化產業的一大特點,所謂復合產業鏈就是以多種復合形式進行宣傳的營銷手段,當下眾多綜藝節目都采用了這一手段,不再僅僅依靠電視節目的廣告時間來宣傳,而是借助節目本身或者手機報紙和雜志等所有可以投放廣告的平臺,多維度多角度積極造勢,實現文化產品順利地推出。2.高新技術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網絡時代的到來,不論是通訊還是娛樂都有了全新的方式,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為文化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數字電視和數字影院的發明成為了文化產業的主流,促進我國電影產業迅速躋身于世界前列,從而創造了價值不菲的收益?;ヂ摼W音樂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大好前景,唱片公司和原創音樂人在互聯網技術下轉變生產模式,與高新技術相融合,創造出更為先進流行的文化產品。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移動通訊技術的空前繁榮,新興媒體已經開始逐步向傳統媒體融合,主要表現在傳統媒體主動向新興媒體看齊,傳統媒體與高新技術網絡媒體的聯合。
三、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
1.數字技術的推廣成為文化產業綜合競爭力提升的主要力量。前文提到,數字技術已經向傳統媒體滲透,漸漸融合,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新鮮活力。數字技術的推廣在日后的進程中不僅僅是滲透和融合這樣簡單,數字技術將徹底改變現有的文化產業形勢,推動文化產業進一步向更具有綜合競爭力的方向提升。數字廣播、多媒體技術、手機影視等終端技術的開發,為文化產業產品的營銷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電子版和網頁版等娛樂信息將成為文化產業的主流,不斷地完善和健全文化產業的不足,過去傳統文化產業出現的問題得到根本性轉變,推動文化產業的穩步發展。2.文化產業集團即將進入整合期。文化產業不僅僅是一類一行這樣,既然是產業就勢必會有多樣種類的行業。近日,包含在文化產業內的數十個行業類別紛紛進入調整期,推出了極具特色的帶有個人風格的文化產品,影響著國內國外的同行業產業群。運用現代化的企業運作模式,改變了以往的文化產業運營習慣,強化了文化的品牌意識。文化產業說到底也是在做產業,既然是做產業就要做大做強,發掘自身產品特性,著力培養雄厚的競爭力、影響力和組織力。3.產業之間合作共贏,傳統產業進一步向新興文化靠攏。新興文化的出現沖擊了傳統文化的地位,傳統文化在市場上需要求生就必須做出改變,要么迎合新興產業,要么模仿新興產業運作。在未來幾十年的發展中,傳統文化產業將會再一次進軍新興文化產業,向新興文化投出橄欖枝。金融產業和資本產業的融合、信息設備制造業和軟件開發行業的融合都將在未來的時間里出現在中國的文化產業領域。特別是傳媒行業,已經受到了強烈的波及,新興傳媒技術與傳統傳媒理念的融合將成為未來傳媒業發展的重要路線。
四、結語
在文化產業愈發成為國家綜合實力競爭因素的重要時代,一定要充分發掘文化產業的特殊性,找到文化產業的特點,切實將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相融合,找到共生點,從而共生共存。在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里,文化產業的發展都將離不開高新技術的支持、離不開國內外的通力合作、更加離不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扶持,只有把握好發展方向和發展路線,才能將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參考文獻:
[1]李雅梅.試論我國文化產業的特點與發展趨勢[J].理論與現代化,2004,02:49-50.
[2]和肖毅.文化產業的內涵、特點與發展趨勢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04:12-13.
關鍵詞:日本文化產業;發展動向;行政指導;文化整合
一、前言
文化產業的發展與文化消費密切相關,兩者都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擴大內部需求、改善民生條件的重要內容。而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正是因為日本高效、合理的政府推進型發展模式,使得日本文化產業逐漸發展,最終帶動著日本各個領域的規模擴大。
二、日本文化產業的緣起
1、日美二戰經濟摩擦后,日本的經濟遭受了空前的破壞,在這樣的形勢下起步,日本文化產業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當時,日本首相吉田主張確立一條以經濟為中心的發展路線,拋棄了以往偏重軍事的國家路線,將目光放在產業和貿易兩個方面,注重的是二戰后日本通商國家的打造和重建。在之后的貿易發展戰略中,這樣的發展重心使得日本的貿易發展得到了飛速的提升。日本經濟的來勢洶洶,尤其是汽車與家用電器幾乎霸占全球市場,致使美國成為最大債務國。在這樣的形勢下,日美經濟的摩擦就自然激起了日本人由來已久的民族主義情緒。
2、文化民族主義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經歷了戰爭的日本民族主義發生了多次變化,致使日本經濟也得到了幾次變化。面對民族文化主義,文化民主主義缺少一個普遍適用和被人們所認定的定義,在18世紀時,面對法蘭西文化的強勢入侵,德意志知識分子們從本土的民族文化中發舉出了意志民族的精神源泉,想要重建德意志民族精神。此后,西方學者們也普遍認為,文化民族主義是落后國家在面臨先進文化時的一種心理上的彌補,是反理性、反現代的??偟膩碚f,文化民主的形成與不斷發展都是因為民族文化對自我認同意識的缺乏和不穩定刺激造成的。
3、國民精神需求
日本通過文化民族主義,使得國民文化認同感、文化自信心以及維護文化的思想動力都得到了凝聚和提升,從實踐的路徑來講,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是從日本傳統中的元素來構建成日本本國、國民精神信仰的。例如,日本企業可以在政府的支持下投資重建封建城堡,不能夠創建戶外鄉村建筑博物館,以體現出日本文化歷史象征,還能促進國內外的旅游。一方面,積極的發展文化產業既能滿足本國的國人現代精神消費,另一方面加大文化產品的出口,更能提升日本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使得國際產品中能夠捆綁上日本文化形象和文化產業。因此,在經濟的高速增長后,日本政府隨機提出“重新認識價值觀”的戰略,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三、日本文化產業特色
1、提倡全社會參與的政治指導
從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管理角度上來說,文化產業的發展是促進體制發展的關鍵?!靶姓笇?,社會參與”是日本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理念,日本政府非常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但政府并不直接從事文化產業工作,而是通過健全相關體制、制定一定政策和法規等方式間接對文化產業進行引導和環境營造,并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具體來說,日本政府對于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是起到一定的行政指導和溝通作用,是增強民間與企業的溝通互動橋梁,進而使得這些政策變成企業發展日本文化產業的戰略。而行政指導通常都是為了實現一定的目的,利用勸告、建議、知識和要求等方式進一步去影響日本企業的行為,這也在使得政治指導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發揮著其重要的作用。
比如,與文化產業相關的行業組織在日本得到了較大的發育,并且與文化產業相關的量也很多。日本行業協會具有社團法人地位,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期自律性和中介性非常強,幾乎霸占整個文化產業行業領域。2002年5月,日本動畫協會由經濟產業作為后援,形成了“日本動畫制作者聯盟”足足有27家公司加盟。再加上日本動漫等領域發達的中介服務,完善的經紀人制度,這對于促進日本文化產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加強核心競爭力提升,做好系統配套
日本對于文化產業的發展十分關注,尤其是在發展文化產業的系統配套與文化產業相關的業務種類聯系等方面,都以能最大限度提升文化產業發展,促進綜合經濟效益提升為目標。比如,當要出版一步連環漫畫時,后期還可能進行動畫片、電影、電視連續劇等后期開發。而對于文化產品的開發來看,要突出產品的核心,提高競爭力,開拓市場。與此同時,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非常注重衍生產品的開發,以進一步拓寬產品核心領域為發展目標。在制作動漫方面,將動畫一個產業的領導者和開路者,由440多家動漫制作公司組成大型動漫企業聯盟,并形成卡通動畫片制作、卡通動畫產品及其衍生產品。這樣的發展方式,不僅加強了漫畫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完善的系統配套更促進了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3、拓寬國際視野,進一步進行文化整合
日本經濟屬于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包括制造業以及文化產業方面,日本都表現出極強的市場競爭力。因此,進一步加強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注重對國際市場的開發,以增強日本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最終達到發展日本文化產業的目標。但事實上,在發展文化產業時,并不只是淡村的考慮國際市場,還要注重到對于日本文化產業的基礎培養,目的是促進日本文化產品向海外市場拓展,并逐漸被海外公眾接受。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必須生產海外公眾了解和喜愛的日本產品,所以在進行日本文化產品的營銷時,應始終捆綁對日本文化的宣傳。這樣一來,在拓展海外營銷的同時,不但拓寬了日本企業的國際視野,更起到了文化整合的作用。
4、依靠前沿科技,占據市場地位
科技是發展企業競爭力的關鍵,這在日本文化企業的發展中顯得非常突出,先進的創意與創新的設計實施的文化產品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日本文化產業領域內部人士認為,文化要形成產業,就必須借助資本、技術以及人才等因素,也正是因為這樣文化產品才得以進入國際市場并不斷壯大。所以說,日本的文化產業發展必須與科技掛鉤,通過推進領先世界的技術開發,進一步進行硬件普及和軟件配合,全方位促進文化形成產業。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特色突出,優勢明顯。而從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還是有許多可以借鑒“日本模式”的地方,比如在行政指導、社會參與、核心競爭、系統配套,國際視野以及文化整合等方面,可以根據中國的實際有選擇地加以取舍,并堅持以科技推動文化領域的前沿發展,不斷開發具有國家特色的文化產品。(作者單位: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海霞. 日本文化產業的主要特點探析[J]. 天府新論,2010,06:114-119.
[2]唐向紅. 日本文化與日本經濟發展關系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2.
[3]常靜竹. 日本文化產業政策及對我國的啟示[D].河北大學,2013.
[4]孔德壯. 日本文化產業的發展及驅動因素分析[J]. 中國外資,2013,04:234-235.
摘 要 基于市場經濟背景下,我國稅收政策,是廣電文化產業財務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對廣電文化產業的稅收政策進行梳理,對稅收政策的特點及稅收籌劃進行分析。
關鍵詞 廣電文化產業 稅收政策 現狀 特點 稅收籌劃
一、廣電文化產業稅收構成
廣電文化產業稅率和稅種。各廣電文化單位保持基本一致的稅種,其稅種內容主要有:房產稅、企業所得稅、地方維護建設稅、文化事業建設費、教育附加費、城市維護建設稅、增值稅、營業稅等,而與土地增值稅、消費稅則沒有太大聯系。
二、廣電文化產業稅收政策現狀
首先,針對有線數字電視,免征三年基本收視維護費的營業稅。國家十分重視數字電視的發展,自2000年起,國家針對有線數字電視,制定三年營業稅免征的政策,即全國無論什么區域,都可享受一次免征權利。目前,大部分地區都已基本完成這個優惠。
其次,經營性單位向企業轉制的稅收政策優惠。2009年財稅明確規定,文化事業經營性單位向企業轉制,自注冊轉制日起,實行企業所得稅免征。轉制主要分為文化單位分離經營部分或整體轉制為企業。
第三,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政策優惠。國家相關法律規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可減免15%的企業所得稅?;蛭幕髽I研發新工藝、新產品及新技術,加計扣除50%的應繳納所得稅額。依據國家相關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的申請資格相當嚴格,程序和條件較為復雜,成本也非常高。因此,目前可申請為高新技術企業的廣電文化單位較少。另外,具有健全的財務核算體系、歸集研發費用準確的企業,方可實行加計扣除。
第四,海外市場的節稅。根據2009年財稅政策相關規定,出口電視、電影、影像、報紙、圖書、期刊、電子出版物,可享受出口增值稅退稅優惠。
第五,電影企事業單位的稅收優惠政策。根據2009年財稅相關規定,電影集團公司若通過廣電行政部門轉制,從事電影銷售、拷貝、放映、發行、制片所得收入,電影版權轉讓收入,可免征營業稅、增值稅。
第六,動漫產業稅收優惠政策。根據2009年65號財稅規定,國內動漫產業營業稅、進口增值稅、企業所得稅、進口關稅、增值稅等,可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因動漫產業屬于高花費行業,國家實行相關優惠政策,可推動動漫產業的發展和創新。
三、廣電文化產業稅后特點及稅收籌劃
首先,改制上市企業的稅收優惠。隨著國家優惠政策的頒發,各文化單位均實行業務重組措施,向文化企業改制。有些改制企業為提升競爭力、引進資本、組建為上市公司。因此,企業所得稅、稅負成本將成為上市公司未來的主要經營成本。若能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有利于上市公司降低成本、吸引投資。但如今的廣電上市公司,能否享受國家稅收優惠,目前尚不明確。筆者認為可有兩種發展趨勢:其一,上市公司承襲原有改制稅收優惠,根據2009年34號財稅相關規定,改制企業可享受企業所得稅免征政策,至2013年12月31日截止;其二,上市公司不可承襲原有改制稅收優惠。根據2009年105號財稅相關規定,可享受原有改制稅收優惠的上市公司,前身屬于事業性單位。然而上市公司前身屬于已改制企業,因此不符合相關規定。
第二,廣電文化產業的制播分離稅務特點。從稅負角度來說,如果節目制作、經營業務的分離,企業可享有企業所得隨免征優惠政策。但由于制播分離的主公司和子公司的分屬不同,導致納稅主體各異,改變了以往的交易模式,而是實行獨立法人業務交易,使得業務流轉環節增多。在現行稅收政策下,制作企業的營業稅將會大幅度增加,增加了經營成本,不利于企業在市場中競爭??梢哉f,制播分離導致企業處于稅務兩難的窘境。因此,國家應在制播分離企業實行部分稅收減免政策,鼓勵廣電文化產業的經營創新。
第三,廣電文化單位中的資金管理。目前,我國許多單位盡管實行企業改制和組建,但仍存在傳統事業單位的形態,對于資金管理業較為分散,融資成本高、管理效率、水平低下的問題。廣電文化企業若想使資金使用率、資金調度水平提高,實行集中管理資金模式,是文化企業和集團的必然選擇。集團設立相關財務公司,或選擇委托貸款形式,實現在集團內部資金的調劑劃撥。值得注意的是,向關聯企業所發放的資金貸款費用,應根據規定繳納營業稅。因舉債融資可達到節稅、財務杠桿的作用,站在稅務角度來說,集團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最為有利、且適合自己的融資方式。
第四,組織結構稅收籌劃。廣電文化單位的組織結構,稅負取決于其法律形式。因此,在進行組織形式選擇時,必須考量稅務問題。因集團內部個單位間的增稅范圍不同,如有單位可享有國家減免稅政策,有利于集團通過戰略調整、財務決策,達到降低稅負水平的目的。站在集團整體角度考慮,整體的稅收籌劃優勢遠大于單個單位。集團在拓展規模、發展經營過程中,往往需考慮選擇分公司、子公司的組織形式??梢哉f,分、子公司的稅收利益既有利也有弊。針對企業所得稅,在預計盈利、可享受國家稅收優惠的基礎上,再成立子公司。而預計將虧損,不可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時,應成立分公司。針對流轉稅,若成立子公司,將會使母子公司在交易時,產生相應的流轉稅。
四、結語
廣電文化產業作為我國產業鏈的重要環節,它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國家出臺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是為鼓勵廣電文化產業的改革和創新。因此,廣電文化單位在發展和運作的過程中,應結合國家稅收的現行優惠政策及特點,進行合理的稅收籌劃,以確保廣電文化產業的正常、有序、正確的運行。
參考文獻:
[1]胡亮明,肖青華.廣電文化產業稅收政策與籌劃.中國總會計師.2011(11):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