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3:48
序論:在您撰寫德育目的的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由于控股式收購并不改變B公司的組織形式,其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對外獨立承擔法律責任,因此,除法律有特殊規定,B公司對外的所有行為都應當以B公司的名義作出,A公司無權以其本身的名義代替B公司對外作出任何行為,而只能在內部通過其持有的B公司的絕對優勢的股份來行使支配或控制B公司的權利。
股權收購的目的
指購買目標公司股份的一種投資方式
它通過購買目標公司股東的股份,或者收購目標公司發行在外的股份?;蛳蚰繕斯镜墓蓶|發行收購方的股份。換取其持有的目標公司股份(又稱吸收合并)二種方式進行;前一種方式的收購使資金流^目標公司的股東賬戶;而后一種方式的收購不產生現金流(還可合理避稅)當收購方購買目標公司一定比例的股權。從而獲得經營控制權,靜之為接受該企業。而來取得經營控制權的收購稱之為投資。報明顯收購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控制權而投資的目的則可能是看準了此項投資未來有較高的回報革,也可能是為了加強積方的合作關系或為了令進入某個產業領域作準備,還有可能是為了獲得目標公司的無形資產(商譽、人才、銷售網絡)
收購股權是購買目標公司的股份
關鍵詞:新課改;目標;理念;反思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教育正處在歷史的關鍵時刻,我們要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投身于這場全民性的教育改革運動中去,使我國的教育迅速跟上時代的步伐。
一、新課改的價值追求與目標
(一)新課改的價值追求
教育價值是一個歷史范疇,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人們對教育的價值判斷標準也在變化發展。
1.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追求
教育要著眼于把人類知識中基本的部分,把對不同人才成長起基礎性奠基作用的部分傳授給新生一代,要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和能力,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再造就的可能。
2.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
新課改提出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自主性,努力實現教育公平,扭轉教育現狀的教育不公平的局面。同時還要實現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的要求。
3.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本著求真的價值追求
廣大課程研究者及一線教師應以“求真”作為首要的價值取向,抱著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嚴格按科學規律辦事的態度,扎實穩妥而不盲目地推進改革。
(二)新課改的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1明確指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以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其具體目標表現在六個方面:(1)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2)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3)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4)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5)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6)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
二、影響新課改價值形成的現當代主要教育思潮
我國新課改從理念上吸收了現當代眾多教育思潮中的各自合理因素,展現出全新的姿態,有著全新的價值追求。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現當代出現的一些重要教育思潮做輪廓式地了解。
(一)人本主義教育思潮
人本主義教育主張教育由適應社會的需要而復歸到塑造人的精神與道德,使人擺脫社會的束縛,以人的完善達到社會完善之目的。
(二)后F代主義教育思潮
后現代主義教育思想涉及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鼓勵在課堂教學中以師生平等對話代替教師的傳授與灌輸,以培養求知者的民主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建構主義教育思想
建構主義是一種理論思潮,它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三、正確把握新課改的目標與理念
(一)新理念的合理性辯析
新課改既然是新時代教育教學的一大改革與創新,是時展和進步的產物,它對教育教學必然有著科學的指導意義。
新課改能在舊的教育教學基礎上推陳出新,它以我國現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現狀為基礎,以傳承文化、培養建設國家人才為目的而進行的改革創新,能在新時代下更好地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服務。
(二)新理念貫徹中的適切性叩問
學習新課改以來,我不僅對其理論進行全面深入的解讀,我還努力將具體的科學理論落實到相應的教育教學中,可是我始終覺得新課改下的教育教學工作并沒有理論描述中的那樣理想。自從閱讀了王策三老師的《“新課程理念”“概念重建”與學習凱洛夫教育》以后,我頓時茅塞頓開,激動不已。下面就王策三先生提出的新課改理念在貫徹中的適切性的反思進行了簡單論述。
[關鍵詞]二語界面知識習得;母語概念遷移;二語概念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 2015 13-0093-02
[作者簡介]韓婷 1988― ,女,山西晉中人,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2013級在讀碩士。
一、引言
近年來,二語習得研究表明,母語的概念遷移會對二語界面習得產生影響,如句法―語義界面處致使結構這一重要論元結構的習得。Wong在早期討論了中國學生習得英語致使結構的研究,她發現中國英語學習者比其他國家的英語學者使用使役動詞make多,探究其因是受漢語“使”字句的影響,漢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中發生了被動概念思維的遷移。對母語遷移現象深入研究發現,母語對二語界面習得的影響不僅僅停留在語言的表層上,更深入到概念層面上。根據概念遷移理論,表層的語言形式是由底層的概念組織的,底層的概念是表層語言形式結構存在的基本理論。在句法―語義、語義―語用、句法―語用界面的習得過程中,學習者會受到母語心理概念結構的影響,發生概念遷移。下面本文對母語概念遷移對二語界面習得的影響進行具體闡釋。
二、母語概念遷移對二語界面習得影響的表現
一 母語概念遷移對句法―語義界面習得的影響
句法―語義界面一直是二語習得界面研究的熱點,翻譯是二語學習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句子翻譯中限制因素的本質是句法學和語義學界面的問題。研究發現,語義和句法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且在翻譯過程中語義起更基礎的作用。下面以例子具體闡釋母語的概念遷移對句法―語義界面習得產生的影響。下面是兩個譯本的比較:
那周瑞家的又和智能嘮叨了一回,便往鳳姐處來,穿過了夾道子,從李紈后窗下越過西花墻,出西角門,進鳳姐院中。
楊憲益先生翻譯為:After chatting for a time with the nun,Mrs.Chou went on to His-feng’s quarters.She walked through the passage,past Li Wan’s back window,and skirting the west wall,entered His-feng’s compound by the west side gate.
Hawks翻譯為:After gossiping a bit longer with Sapientia,Zou Rui’s wife made her way to Xi-feng’s quarters.To get there,she had to go down a passage-way between two walls at the back of Li Wan’s apartments,along the foot of an ornamental wall,and through a gateway in the west corner of the compound.
運動是跨語言概念遷移的八個概念域之一,它是討論人們的行動結果和過程的各種方法。在Hawks 的譯本中可以看到go down,under,along,through等詞。邵志洪解釋:“自然物理運動時空是英語句子所看重的,把英語作為母語的學習者通常會用使用途徑等詞語,形成一種化零為整的格局,給我們呈現的是單一的靜態畫面。而漢語句子則非常重視心理時空,母語是漢語的學習者會順時間事理移動,連續使用排列性的動詞性詞組,從而形成一種化整為零的效果。鋪排的動詞也使畫面具有動態性,而這正是和英語是截然不同的,而究其原因是漢語與英語不同的概念思維模式?!狈治霭l現,楊憲益的譯本更接近源語言的風格,而Hawks的譯本更接近于目標語語言風格。兩位語言大師在翻譯時,他們各自的母語深層運動域概念對句法―語義界面這一知識點產生了不可避免的影響。
二 母語概念遷移對詞匯語義―語用界面習得的影響
詞匯語用學是語用學領域新興的分支學科,它是從語言學的界面接口處探究語用學與語義詞匯學的深層聯系。研究表明,對于二語學習者,隱喻的學習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難點,而隱喻的學習也正是語義―語用界面所關注的問題。隱喻是我們日常會話中一種重要的言語表達手段,它反映著我們人類的認知思維活動。以不同語言作母語的人,其認知思維模式也是不同的。母語概念遷移是隱喻語言能力發展中無法避免的現象。下面我們就對英漢諺語、成語中動物隱喻這一語義―語用界面知識點做初步分析。
英漢隱喻學習中,都會學到動物隱喻,下面將以“狗”隱喻為例進行分析。在漢語中關于狗的成語、歇后語有:狗仗人勢、兔死狗烹、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等。而英語關于狗的諺語有:Dog does not eat dog. 同類不相殘。 Love me,love my dog. 愛屋及烏。 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發現,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對于同一動物所產生的聯想意義是截然不同。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們對同一事物“狗”的釋義和釋義中包含的情感因素是不同的。情感是跨語言影響的八個概念域之一。當二語學習者在學習“狗”這一隱喻知識時,會不可避免地發生情感上的概念遷移。所以教師和學生要正確對待母語概念遷移對語義―語用界面隱喻知識習得產生的影響,在二語教學中重視學習目的語語言文化、概念思維方式。
三 母語概念遷移對句法―語篇界面習得的影響
句法―語篇界面指的是句法和語篇之間的互動。句法―語篇界面是語言的外接口,亦是語言學習的難點。那么母語的概念遷移對二語句法―語篇這一界面又產生了什么影響?研究者對省略這一句法―篇章界面的知識習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呂叔湘先生曾說過,因為漢語中隱藏和省略的成分太多,所以其句法分析比印歐語系更為困難。所以當我們對相同的語義句子進行語篇表達時,英漢母語者會有不同的句法結構。母語是漢語的學習者會很不自覺地把漢語的思維模式和語言概念范疇化方式遷移到英語學習中。下面就英漢主語省略知識的學習做一簡要闡釋。
西方人的客體意識比較濃,但需要時也會以“人”作主語,所以語言表達形成了以客體為主,主客體融合的特點。對于中國人,尤其是早期道家,提倡的是天人合一、人法自然。人們的主體意識較強,語言上表現為多以“人”作為主語,而且也會大量省略主語。英語與漢語相比,主語成分是句子中不可或缺的,因為英語的句子最講究主謂一致,其句子里的謂語動詞單復數和人稱等變化主要由句子的主語決定,如果像漢語一樣省略了主語,句中的謂語動詞的型和態就無法確定,導致句子不成形。而漢語的句子主語與謂語動詞的關系較松散,所以省略主語的句子在漢語中很常見。正是因為母語思維模式和語言的概念范疇化方式遷移的影響,句法―語篇作為二語習得外接口,一直以來是學習的難點。
三、母語概念遷移的影響對外語教學的啟示
通過研究母語概念遷移對界面習得的影響,教師應更加重視母語概念遷移現象,努力重建二語習得的二語概念模式。
第一,在二語教學中,教師要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目的語言文化背景,培養學生目的語的思維方式,盡量克服母語概念負遷移產生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對母語和目的語進行兩種語言的對比學習,讓學生了解目的語和母語思維方式的異同,逐步克服母語概念負遷移的影響,學者應用目的語的文化模式進行思考。
第二,在二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尤其注重二語界面知識的習得。在過去的外語教學中,教師過多地關注單個語言模塊的學習,而忽視了語言模塊間界面知識的學習。其實語言的各模塊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影響,內外接口,尤其是外接口會給二語學習者造成了學習障礙。教師在二語教學,要讓學生知道語言的各單元模塊是緊密聯系的,要進行全方位的學習。
第三,在二語教學中,要重視母語的遷移作用。遷移理論指出母語對二語的學習有正遷移和負遷移,概念遷移理論強調二語學習者對已有的母語概念重構,建立新的二語概念。
本文在概念遷移和界面假設理論的指導下,嘗試性地探討了母語概念遷移對二語界面習得的影響。通過研究母語概念遷移對句法―語義、語義―語用、句法―語用界面現象,認識到語言界面知識學習和目的語概念思維模式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給以外語教學諸多啟示,在外語學習中學生克服母語概念遷移帶來的負面影響,要對已有的母語概念重構,建立新的二語概念,從而更好地促進二語界面處知識的習得。
參考文獻:
[1] Wong S.Overproduction,under-lexicalization and unidiomatic usage in the “make” causatives of Chinese speakers:a case for flexibility in interlanguage analysis [J].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1983 2 .
[2] 姜孟.概念遷移:語言遷移的新進展[J].英語研究,2009 2 .
[3] 戴曼純.語言接口與二語接口的習得[J].外國語,2014 1 .
[4] 邵志洪.英漢運動事件框架表達對比和應用[J].外國語,2006 2 .
[5] 曾衍桃.詞匯語用學概觀[J].山東外語教學,2005 4 .
[6] 石進芳.母語概念遷移能力、隱喻能力與語言水平的發展關系研究[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 3 .
[7] 寇福明.英漢諺語共性和個性淵源的認知探究[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5 .
[8] 苗興偉.語篇語用學:句法結構的語篇視角[J].外國語,2008 5 .
[關鍵詞]目的 翻譯目的 目的論 目的準則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9-0044-02
在翻譯領域中,“目的”一詞內涵豐富。在某一具體的翻譯活動中,不同的參與者有不同的目的,譯者本人也有多種目的。這些目的有的是由翻譯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有的則是出于經濟上、文化上、政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因素的考慮?!澳康摹币辉~也涉及到幾個概念。不同學者對這些概念有不同的闡釋。20世紀70年代末與80年代初,德國功能翻譯學派代表人物漢斯·弗米爾(Hans J.Vermeer)擺脫了以原語為中心的等值論的束縛,創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論:翻譯的目的論。該理論以目的準則為最高準則,其含義就是指翻譯的一切行為方式由行為的目的決定。目的(Skopos)之下還有目標、目的、意圖和功能等概念。其中“譯文的目的”是核心的概念,起關鍵作用。
一、翻譯目的
在翻譯領域中,目的一詞對應的英文有“purpose”或“Skopos”,相關的術語有翻譯行為的目的、翻譯的目的、譯文的目的、譯者的基本目的、文本目的、非文本目的等,相關的理論有目的論、目的準則。
(一)翻譯與翻譯行為
翻譯是什么,實際上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就目前而言,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德國功能翻譯理論認為“翻譯”(translating)和“翻譯行為”(translational action)是不同的概念;翻譯以源語文本為基礎,是翻譯行為的特殊類型;而翻譯行為則還包括了其他類型的翻譯行為,是譯者實際上的一系列所作所為。在漢斯·弗米爾的理論中,他認為:
任何形式的翻譯行為,包括翻譯本身,都可以看做是一種行為。任何行為都有一個目標或一個目的?!癝kopos”這個術語指譯文的目的。而且,一種行為會導致一種結果、一種新的情景或事件,也可能形成一個新的事物。(Vermeer 1989b:173f;Nord 2005:15)
功能翻譯觀是把翻譯看做是翻譯行為當中的一種直接接觸處理原文本的行為,一種必然帶有某種目的的行為。這種行為導致的結果,也就是通過譯者的文本處理行為所產生的譯文,有可能會不同于傳統翻譯對等理論對譯文所期望達到的對等效果。因為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受眾, 譯文預期的接受者,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譯文的期待以及交際需求。這時,對于譯者來說,源文本只是一種信息提供(Information Offer),譯者必須通過選擇那些最符合目標情景要求的特征來解釋“信息提供”的內容。(Vermeer 1986:42;Shuttleworth & Cowie 2004:156)
功能理論的翻譯行為這個所指的能指比較寬泛,除了“翻譯”,還可以包括提供建議、跨文化咨詢、跨文化專業性寫作等。而在中文語境中,“翻譯”這個所指的能指可以是譯者、文本轉換的實際行為(翻譯行為)、譯文等。也就是說,中文語境中的“翻譯行為”就只是指譯者的文本處理行為,在這個意義上,“翻譯行為”與“翻譯”意思等同。實際上,在功能派的諸多理論闡述中,實際上也是把“翻譯行為”從狹義的角度進行運用,也就是從能指為“對源文本的處理”的角度把翻譯行為與翻譯等同起來。
既然不同學者對翻譯、翻譯行為有不同理解,那么對“翻譯目的”這個所指又該如何理解呢?
(二)翻譯目的
“翻譯目的”這個所指看起來是一個單一的概念,實際上因“翻譯”這個概念本身有多種定義,所以“翻譯目的”從不同角度來看有不同的能指。有學者認為,翻譯的目的應該分為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指出翻譯的目的即讓不懂原文的讀者通過譯文知道、了解,甚至欣賞原文的思想及其文體風格(曹明倫2007:151)。曹明倫把這一目的稱做“文本目的”,并指出這是翻譯活動產生的最初目的,也是其根本目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翻譯活動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其他與翻譯活動相關的政治目的、經濟目的或別的什么目的都是屬于非文本目的。(ibid.)此種區分可謂撥云見日,使譯者在面對翻譯活動中種種目的時不會無所適從,從而牢固樹立以實現文本目的為譯者之根本任務的信念。
在目的論中,既然翻譯與翻譯行為是不同概念,因此翻譯的目的與翻譯行為的目的也應是不同的概念。翻譯行為這個所指是一個集合,那么翻譯行為的目的也應是個集合。功能理論認為多數翻譯行為有多個目的,它們呈等級分布,譯者要為自己選取的特定目的作充分說明。(Nord 2001:29)換句話來說,翻譯行為的目的包括了翻譯目的。而從另個角度來看,翻譯行為的目的這個集合實際上就是包括了單一的文本目的和多種非文本目的。這個問題的探討涉及到“Skopos”這個概念。
二、目的論
“Skopos”一詞來自希臘語,意為“目的”。根據目的論,決定翻譯過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Skopos)。(Nord 2001:27)由此定義看出,“Skopos”目的一詞指的是“翻譯行為”的目的。由于翻譯行為這一概念本身涉及到比較廣泛的能指,因此可以推斷“Skopos”這個概念能指廣泛。廣義上來說是一個集合,有著不同層次的含義。弗米爾認為翻譯領域中可能存在的三種目的:翻譯過程中譯者的基本目的,目標語環境中譯文的交際目的,以及使用特定翻譯策略或翻譯程序的目的。(Vermeer 1989a:100;Nord 2001:28)同時他又指出“Skopos”一詞通常指譯文的目的,這里的“通?!笨梢岳斫鉃閺摹蔼M義”的角度。所以“翻譯行為的目的”,從狹義上來說就是翻譯的目的,就是指譯文的目的。譯文的目的在整個集合中處于最高的地位,它制約了翻譯策略或翻譯程序的目的,從而制約譯者的基本的目的是否實現的問題。因此,換句話來說就是,“Skopos Theory”目的論中所闡述的翻譯行為的目的或“Skopos”通常是狹義上的意義,即譯文的交際目的,或者說目標文本在目標語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
除了“Skopos”,弗米爾還使用了“目標”(aim)“目的”(purpose)“意圖”(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概念。這里“目標”被定義為最終結果;“目的”被定義為實現目標過程中的臨時階段;“功能”指接受者眼中文本所表達的用意;“意圖”被認為是文本發送者和接受者雙方的“以目標為取向的方案或行動”(Nord 2001:28)。從定義可以看出,先是有“目標”,然后是根據“目標”制定方案或行動的“意圖”,然后是確立文本的“功能”,然后再細化到不同層次的“目的”。所有這些都由“Skopos”統領。
三、目的準則
目的論以目的準則為其最高準則。弗米爾這樣來闡釋:譯/釋/讀/寫皆遵循某種方式,此方式可讓文本/譯本在其使用環境下運作,面向想要使用文本/譯本的人,并且完全按照他們所希望的方式運作。(Vermeer 1989a:20;Nord 2005:37)目的準則認為翻譯由目的決定,目的因接受者不同而不同。目標文本即譯文的形式應當首先由功能即目標文本在目標語境中想要達到的“目的”來決定,即“目的決定方法”(Reiss&Vermeer,1984:101;Nord 2001:29)。
目的準則在非文學翻譯中可以幫助譯者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比如意譯為主還是直譯為主,是動態對等還是形式對等。為了讓目的準則能夠運用于文學翻譯,符合文學翻譯中譯文要實現對原文最大化的“忠實”的要求,功能派在目的準則下又增加“篇際一致”(intertextual coherence)或“忠信”(fidelity)這個次準則。也就是說,當目標讀者對譯文的期待是“忠實”于原文,希望通過譯文能夠全面了解、欣賞原文的所有內容和體裁風格時,譯文的目的就是“忠實”。這時,對同一原文本,目的準則或對等原則指導下所產生的譯本功能是一樣的。
四、結語
目的論的目的準則有其強大的指導意義,但存在概念混淆和對文學翻譯說明不夠等不足。在對“翻譯目的”這一概念的各種理論闡釋中,“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這一對概念的能指更為清晰?!胺g原是一種‘必要之惡’,一種無可奈何的代用品。”(余光中2000:36)翻譯也是藝術,可以說是一種遺憾的藝術。優秀的譯者是這門藝術的專家。高質量的譯作就是他的藝術杰作。作品的文本目的實現得越好、越全面,其藝術價值就越高。文學翻譯可以很好地實現文本目的,在非文學翻譯中,非文本目的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能背棄文本目的。因此,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也是翻譯藝術的內容。在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發生沖突時,必須立足于文本目的的實現為宗旨,不可以犧牲文本目的為代價換取非文本目的的實現。就是以譯作“在目標語文化中立足”為限,以符合“目標語讀者的期待視野為限”。(曹明倫 2007:201)
【參考文獻】
[1]曹明倫.英漢翻譯實踐與評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
[2]曹明倫.翻譯之道:理論與實踐[M].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3]杰里米·芒迪(著),李得鳳等(譯).翻譯學導論——理論與實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4]方夢之主編.譯學詞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3年。
[5](德)諾德(著),張美芳、王克非(譯).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M].北京:外國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3月.
[6]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7]余光中.余光中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年.
[8]Nord Christiane.[1997]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9]Shuttleworth,Mark and Cowie,Moira.[1997]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Concept of Purpose in Translation Field
Yao Xianr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621010,Sichuan,China)
關鍵詞:挑戰;機遇;大學英語;目的
現在的英語教育形式是,教育工作者認識到英語教學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但是現在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的定位是怎樣,卻沒有清楚的認識和理念。很多大學英語近些年的教學水平的下滑,很多原因是由目的和理念的不確定造成的,這樣的教學改革對教學是沒有多大的幫助的。很多教師在英語教學改革中亂了自己的教學步驟。
一、大學英語首先應該為中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服務
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要做的是提高教師資質、提高課程水準、提高學生綜合能力。這些目的的實現有一個很重要很基本的前提,就是教學過程全部使用英語。英語已經成為全球使用最為廣泛的語言,那么高等教育中的師資隊伍建設、大學課程的設置要實現國際化就需要將英語融入到教學中去。高水平高等院校的學生想要保持先進性,就需要對國際最新的科學技術有及時的了解,這就需要保證英語水平。
我國目前的優秀的高等院校中,特別是985工程院校,大學英語課程的開設,就是希望桑能夠實現教師上課時能很好的使用英語,學生能夠無障礙的聽課并與教師英語互動。大學英語課程的開設,對學生而言,作用不僅僅是限制在英語學習的能力,還包括英語使用能力的鍛煉,后者的順利實現是通過開設英語通識課程,傳授關于英語的基礎性知識和英語語言文化背景。這樣不斷提升英語教師教學水平,對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幫助非常巨大。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我國的部分高校已經有了這樣的目的與理念,并在大膽嘗試。據相關消息稱,南方科技大學在2012年的時候,開始了第一批教學改革實驗班,該班招收了45名學生。實驗班第一節課是由香港大學的唐叔賢授課的。唐教授在課堂開始前,將一些物理學中的一些英語術語教授給學生,然后正式的物理課程中,只要涉及到相關術語就采用英語表達,唐教授做的PPT,為學生選用的課本也是英文的教材。唐教授在課堂上,既使用英語表達一些術語和常見口語,也使用普通話。隨著課程改革不斷的深入,唐教授的物理課堂中英語的使用比例越來越高。學生也不斷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以適應唐教授的上課方法,比如準備詞典字典,以便隨時查閱。
為了使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以最快的速度適應英語授課的形式,學??梢岳谩凹薪虒W”的方法,在一年的教學時間里,將分布在兩年的英語課程全部上完。這些課程可以根據內容分成幾個板塊:英語人文通識基礎課程、鍛煉英語學習技能課程、專業英語。前面兩個板塊的課程可以有英語專業的教師來授課,第三個板塊需要相應專業的教師來授課。在將這些英語課程全部上完以后,就可以實施英語教學了。專業課教師在教授專業課的時候根據情況,選擇權英語教學或者部分英語教學。
二、大學外語教學要為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服務
當然,現在我國的高校不可能統一采用這樣的標準,采用英語教學的高等院校只能是一部分。那么其他院校的在進行英語教學時應該秉承怎樣的目的和理念。
對于培養學生對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需要不同的大學根據不同的教學情況來制定目標,不同的院校培養的學生在是面對不同的崗位的,這些崗位對英語的要求必然不盡相同,需要就此具體定位目標。比如,金融專業的學生在工作時要能夠用專業金融理論來進行英語交流和辦事,商務專業的學生能夠在國際商務場合中處理專業的商務問題。所以,這些院校的英語教學目的和理念應該秉持這樣的標準:英語能力和專業知識想結合,最終能夠用英語進行交流和工作。這樣的教育理念和目的的指導下,我國很多的院校都應該在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對學生英語口語以及專業英語的運用能力。
因此,大學英語教學的定位,一是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服務;二是培養實際的英語使用能力;三是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國內的985大學作為國內一流大學,應逐步在部分專業開出英文學位課程,吸引國外優秀留學生,并為本校優秀學生提供一流的(用英文開設的)專業課程。具體的定位:使大學生在一年左右的時間里,獲得用英語學習學位課程,開展基本學術交流的能力。其他的院校應加強學生的莢語實用能力,加強專業溝通能力。
根據新的目標,大學英語教學在目標設定、課程設計、教材選用、教師培訓、課程評估方面需作詳細的方案和論證。最重要的是,在新的教學目標之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幫助教師制定專業發展計劃,揚長避短,迅速找到自己的學術定位,適應新的教學發展需要。
三、結束語
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交流需要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人們對英語應用的要求也在不斷變化,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促進全國各個高校的英語教學水平的提高,推動大學英語教育順利的進行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束定芳,陳素燕. 大學英語教學成功之路:寧波諾丁漢大學“學術英語導向”教學模式調查研究[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2】張紹杰. 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語教學――行動與反思[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1):9-12.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目的與理念
我國現在的英語教育工作人員已經認識到英語教學的重要性,并且在改革中,制定教學大綱、建設課程體系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一、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符合社會發展需要而開展的,教育者之間都能夠達成共識,但是在認識層面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直接影響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標的定位。目前經濟發展全球化,帶動著教育發展國際化,培養高等教育人才顯得尤為重要,高等教育也成為人力資源儲備的重點。因此,大學教育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為社會輸送高質量教育的國際化人才而提供服務,而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進行英語教育改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目的還要服務于大學生個體的發展,隨著素質教育的普及,提高英語教育質量能夠促進大學生個體素質的發展,掌握并且能夠應用英語已經成為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明確了改革目的,就要以此為出發點,大學英語教育的教學模式也要向專業知識型轉變。在過去的大學教育教學中,側重于語言技能教學,但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大學英語教育已經滿足不了發展趨勢的需要?,F在的大學生基本都已經掌握了語言技能,在英語的知識與能力上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水平,現在缺乏的是專業的英語知識與技能。作為大學生自身學習英語是為了在畢業后能夠在有關英語行業內進行國際文化與學術交流,顯然只是語言技能教學已經無法滿足學習者的要求,致使大學生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F代的國際化人才需要具備了解國際規則、拓寬國際視野、參與國際事務與競爭的能力,這就需要大學生擁有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由語言技能型轉變為專業知識型的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提高英語應用能力,掌握專業英語知識,語言技能與專業知識相結合才能有效的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為國家與社會培養出高素質、適用性較強的綜合性人才[1]。
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理念
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需要遵循的理念是作為英語教育者必須要考慮到的問題。我國目前的英語教育是經過“西學東漸”的歷史發展而來,在伊始是為了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而挽救民族危機,在近代史中雖然經歷了多種戰亂,但是先后出現了一批學貫中西的科學家、政治家與思想家,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化起到了很大的借鑒作用。從文化傳播的角度可以看出,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分為兩種:一種是趨同,也就是適應現代目標發展,另一種是離散,也就是突出民族性往相反的方向發展。過去的歷史發展中,我國主要是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而達到富國強民的目的,而現在我國在世界中已經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了滿足建設創新型國家與人力資源強國的需要,要不斷學習世界先進科學技術與文化,同時傳播“中國制造”的中國文化。由此可以看出,大學英語課是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需要,在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理念上,要把培養國家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戰略眼光作為教育思想,提高在世界各國中的文化交流地位,增強中國的軟實力,在傳播中國文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學為體”是當前的教育思想,在進行大學英語教育中要以中華文化為本,傳播中國文化的同時學習世界先進技術與知識,增強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把傳播與借鑒作為大學英語教育的指導思想,并以此思想為出發點確定教學目標,培養大學生能夠利用英語作為交際工具進行中華文化傳播,同時還能借鑒和學習世界先進文化與科技成果,也就是培養跨文化與學術交流的能力。為了更好的能與這個理念相適應,在進行大學英語教育改革時,在教學內容上要向特殊目的與學術目的發展,加強借鑒能力的培養,同時強化寫作教學以提高大學生的傳播能力[2]。
三、實現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目的與理念的策略
首先要不斷豐富社會實踐平臺。大學生在掌握了英語技能后最需要的進行實踐方面的操作與訓練,要不斷豐富社會實踐平臺,學校與導師盡量為學生搭建更多的語用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實踐平臺中強化英語的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其次,測試方式上要進行變革。為了加快實現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目標,促進改革理念的深化發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還需要變革考評測試方式,實現語境考核。為學生提供靈活多變的考核情景,讓學生在立體語境中增強適應能力,準確鑒定自身的素養水平,同時也為調整教學重點提供相應的參考依據。教師根據英語課程的具體內容以及市場環境的能力需求來調整考核評定的辦法以及難易程度,使監測和測評的作用更加有效,從而整體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學生營造優質的教學環境,使教學模式進入良性循環。
結語
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飛速發展,為了滿足經濟發展與國際交流的需求,培養高素質人才是大學英語教育的改革趨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實踐應用能力,不斷深化改革英語教學水平,為推動大學英語教育的整體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張紹杰.擴大教育開放給外語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兼論外語人才培養[J].中國外語,2011年03期.
摘要:在全球化不斷滲透的時代背景下,英語的國際地位日益凸顯,英語作為我國第一大外語,是各個教育階段重點授課的學科。以往英語教育多以掌握基本知識為授課目的,教師關注的是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但是隨著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英語已經成為提高就業競爭力的有力技能。為了培養學生英語口語交際能力,創新英語學習新思想,許多高校不斷轉變教育理念,從當前國情出發進行大學英語教育改革,希望能為社會培養出新型的理論與實踐技能都豐富的英語人才。
關鍵詞:大學英語;改革目的;改革理念
引言
大學作為高等教育學府,主要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群體,除掌握專業知識外,還會設置許多公共課程,大學英語作為其中最為重要的課程,深受高校重視。國內高校大學英語教育改革,不僅是為了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水平,更重要的是培養大學生交際能力,促進大學生可以在社會上使用英語,創造美好未來。
一、改革前大學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
大學英語是高校公共課程之一,任何專業學生都要在大學期間參與大學英語課程。然而許多大學生認為高校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對提高自身英語能力缺乏有效的幫助。一直以來,大學英語作為公共課程一周只有兩節課,在課堂上教師也缺乏針對性的訓練,這使得大學英語的教育價值遠遠低于學生和社會的期待。大學英語教育中存在諸多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以下對此進行分析。首先,大學英語教學中缺乏科學教學理念。從實踐調查中發現,大部分高校大學英語課堂都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發揮主體作用,并且始終是按照大綱和教材的節奏進行講解,教師本身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們缺乏口語鍛煉,在課堂上被動的學習一些英語結構和單詞,這使得大學生對英語的興趣逐漸降低,甚至有可能出現逃課現象。
長期以往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也不利于培養社會需要的全能型英語人才。其次,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學重心有所傾斜,一些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四、六級英語通過率,更傾向于“教”與“學”,對于靈活運用英語、口語交際能力缺乏指導和訓練。當然這與我國國情存在密切聯系,英語四、六級考試可以說是大學生在校期間參加的比較有影響力的考試,這對畢業后的就業、學習都會產生影響,所以高校的學生和教師都非常重視這兩次考試[2]。學生是為了取得四、六級證書,為畢業后的簡歷增添色彩,而教師重視學生的考試通過率與高校將教師職稱評定、評優與學生取得證書掛鉤有直接關系。所以,教師與學生在受到種種原因的影響下會不自覺的傾斜教育重心和學習重心,許多學生采取題海戰術,所以在四、六級筆試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然而在口試環節中學生的缺陷就暴露出來,很多人無法流暢的闡述答案,這就是“學”與“用”之間脫節的表現,偏離了大學英語教學的真正目的。
二、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目的
(一)培養全能型英語人才
當前,全球化的發展已經涉及到越來越多的層面,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已經實現了全球化發展,這表明我國英語教育應該緊跟時代的發展,改革弊端,建立起新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全能型英語人才。從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國高校大學英語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嚴重制約著教學效果的提升,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大學生們接受的是“灌注式”教育,導致許多高校大學生對英語產生厭惡之情,甚至放棄學習英語,這與我國大學英語教育的目的完全相悖。大學英語課程的設置是與國際形勢、我國社會發展存在直接聯系的,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國內就業形勢嚴峻,許多外企進駐國內市場為高校學生提供了數個工作崗位,這是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而外企招聘畢業生的一個硬性條件就是要求學生熟練外語,可以用英語流利的進行表達,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改革是必然趨勢。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出,當前高校大學英語改革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樣才會在社會上得到認可,具有更強的競爭力。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許多地方都急需人才儲備,然而在實踐中卻存在著全能型人才的稀缺與普通勞動力剩余的矛盾。在英語人才中也存在著全能型英語人才缺乏的問題,因此,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首要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全能型的英語人才,使他們能夠適應各個工作崗位,發揮自身的主動性,體現英語人才的價值。
(二)突出大學生主體地位需要
我國自改革開放之后,非常重視大學英語教育,寄希望于大學英語培養出更多的英語人才,推動社會發展,提高國內高質量人才的綜合競爭力。不過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許多高校無法實現這一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仍舊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以教師為中心。在這一教育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效果并沒有得到較大的提升,反而造成降低學生學習興趣,將英語作為機械性學習任務的后果。為何近年來我國一直在提倡要進行大學英語改革,并且一直在探索新的改革方式和改革內容,這個問題圍繞在人們的心中,雖然無法全面的概括大學英語改革的原因,但是高校大學生都可以體會到目前進行大學英語教育改革是十分必要并且十分迫切的,尤其是需要明確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是伴隨著素質教育理念而開始的,這與我國社會發展形勢相符合,關系到教育界的整體發展。當代社會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目的應該放在培養人才方面,體現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增長,促進大學生成為掌握英語基礎知識和融會貫通英語技能的全能型人才。
三、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理念
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前市場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高,使得英語人才有了更多的立足之地。而要想抓住這一機遇,還需要加強大學英語教育改革,創新英語教學理念,從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中不斷改革和創新,深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改革理念,致力于提升高校大學生的英語技能,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使當代大學生跟上國際形勢,能夠在社會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的改革理念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英語已經成為了現代社會不可缺少的技能,任何時候都會看到英語的身影,由此可以看出英語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大學英語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培養英語人才的主要課程,需要不斷融入新的理念,推進改革之路,目前來看,大學英語教育改革要以學生為中心作為基礎改革理念,在實施改革過程中絕不能忽視學生,要全面的服務于大學生,從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出發。前文提到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就業形勢嚴峻,外企招聘成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有效途徑,對此高校更應該抓住機會,堅持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高質量教學,強化學生個人能力,使本校學生在畢業浪潮下找準自己的位置。
(二)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為改革理念
為了促使大學生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高校大學英語教育改革還要以發展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為改革理念。綜合素質能力不僅包括學習能力,還包括交際能力、組織能力、適應能力等,如果說以“學生為中心”是大學英語教育改革遵循的基礎改革理念,那么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則是教育改革中主要的實現路徑和方向。
四、實現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目的與理念的策略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出現理論和實踐脫節的情況,學校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卻忽視訓練學生實際運用能力,這與改革的目的是相違背的。只有為學生提供可實踐的平臺,讓學生融入到實踐中,實際運用英語技能,才會讓高校學生體會到自身的不足之處,這樣也會激發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大學課堂上。例如,高??梢越忧⒁恍┩馄螅⒑献髌脚_,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創造優良的實踐環境。這樣可以讓學生提前走出校園,通過2~3周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到英語應用氛圍,感受到社會壓力,繼而可以促使學生融入到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
(二)完善考核方式
完善考核方式是輔助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目標順利實現的有效手段。傳統的應試教育考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對英語知識點的掌握,忽視了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溝通能力,面對這種情況可以構建以筆試為基礎,以語境考核為重點的考試方式。語境考核中重點考核學生綜合方面的英語技能,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表現核定分值。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育改革是具有深遠意義的,這一改革舉措需要高校領導、專業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推動其順利完成。未來,高校要堅持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目的和理念的初衷,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質的英語人才,促進我國人才競爭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張紹杰.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目的與理念[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1:85-87+96.
[2]馮新華.大學英語教師個人通識教育信念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3]王婷.淺析大學英語教育改革的目的與理念[J].校園英語,2015,2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