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3:42
序論:在您撰寫中醫基礎理論概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初中物理 導課藝術設計 原則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09-0136-01
初中物理新課程改革明確要求:初中物理教學中要注重發揮教師的物理課堂的主導作用,強化物理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學生,促進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學習物理知識,以實現健康、和諧的物理課堂教學。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新知的教育主要途徑,作為物理課堂教學的第一個教學環節——導課環節。它的設計教師應該重點研究,新課改下初中物理導課藝術設計應遵循以下原則。
1 導課設計要與教學內容契合原則
物理導課設計是沒有范式的,是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導課設計格式的,優秀的導課藝術設計更是如此。教師在進行導課設計時,首先要研究教學內容,要依據教學內容和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的把握來設計,不可脫離學生實際等一些影響教學因素的實際情況,如: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準備狀態,學生的知識基礎等,且不可游離于物理教學內容之外,更不能與物理教學內容脫節。要遵循導課設計要與教學內容契合的原則,科學合理的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知道學的什么知識,怎么學習這些知識,和學習這些知識的意義。教學實踐中發現,如果教師的導課設計與教學內容脫離,與學生實際情況脫離, 那么無論導課設計的多么有趣新穎,都不可能給課堂教學帶來良好的成效。其實,這樣的導課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曾聽過這樣一節課:《透鏡》,在講授《透鏡》這節課時,教師首先由學生熟悉的近視眼鏡,對近視眼鏡的用途給以描述而導入新課,繼而又大談學生一旦形成近視眼后的危害性,不著邊際地讓學生討論預防措施,不著邊際,沒有與教學內容契合,顯然,教師的導課設計是失敗的,學生不明白教師要給他們講授的內容在哪,這樣的導課設計絕不會收到良好的導課效果。
2 導課設計要賦予趣味性原則
從事教育的人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強大策動力。俄國著名的教育家烏申斯基在其著作中也闡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蔽覈鴼v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也有這樣的名言流傳后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導課設計要賦予趣味性原則要求初中物理教師在教授新課的開始的導入環節要精心設計,引生入勝,給學生產生問題懸念,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新知的興趣,讓學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新課教學上,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在設計導課時,應遵循導課設計要賦予趣味性原則,讓學生對所學物理新知,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的學習探究的興趣。例如:某教師在講授《光的折射》這節物理新知時,首先通過多媒體播放“海市蜃樓”、“雨后彩虹”、“三日同輝”的三個視頻片段,此時,學生的激情被調動起來了,然后教師向學生講述一個歷史小故事,用以導入新課:“1549年2月,毛利斯率軍把德國境內的馬德堡城圍的水泄不通,但是,馬德堡城的官兵奮勇抵抗,因而,雙方進入相持階段。就在這時,有人發現馬德堡城的天空中三日凌空。毛利斯的軍隊見三日凌空這種現象,認為是上帝在庇佑此城,于是撤兵了。這“三日同輝”的自然奇景,嚇退了敵軍,馬德堡全城人歡呼雀躍,認為是上帝救了他們。其實真是上帝救了他們嗎?當然不是,現代科學研究告訴我們,“三日同輝”和“海市蜃樓”、“雨后彩虹”這三種現象,是我們即將要研究的物理學中的三種光學現象。好,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和探究這些奇妙景觀的成因?!笨梢钥闯?,這節課教師在進行導課設計時,是遵循導課設計要賦予趣味性原則的要求的,這就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物理課堂的教學效果。
3 注重新舊知識點的關聯性原則
教師在做導課設計時,不僅僅要考慮導課設計的趣味性而且還要注重新舊知識點的關聯性,即要遵循新舊知識點的關聯性原則。這個原則要求教師的導課設計,不僅關注新知識的傳授,還應挖掘探尋學生所要學得的新知識,和學生已經掌握的已學得的知識之間的關聯點,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同一個單元的內容,所呈現的知識點都是非常緊密的,教師在進行導課設計時,要緊緊抓住新舊知識點的關聯,在導課設計中,以學生習得的舊知識為鋪墊,以舊拓新,水到渠成的引入新知識,使學生溫故而知新,既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有為學生新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利于學生學習理解新知識,達到掌握。如:在進行《光的折射》這一節的教學時,依據筆者的導課設計,先讓學生回顧已學的光的反射定律,接著筆者提出提問:“光線從空氣中射入玻璃中,光是都返回到大氣中嗎?可不可能還有部分光沒返回而射入玻璃中呢?”實踐證明,用這種方法導入新課,不僅對學生起到了溫故知新的作用,而且承上啟下讓學生對學習新知的信心、興趣增強。
4 簡潔性原則
英國著名的劇作家莎士比亞說過:“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冗長是膚淺的藻飾?!边@是哲理,它也體現在物理導課設計中,導課藝術有百般好處,但是,對于一節課的教學來說,它就是一個環節而已。初中課時設置是一節課時間是45分鐘,在這有限的 45 分鐘里,導課的時間是有限的,導課設計時教師應該有意識控制,最多5 分鐘之內,不能過長,否則就是冗長。因此,教師在進行導課設計時不要彎彎繞,在導課情景設置上應該直奔主題,簡潔明快,不能冗長,要讓導課起到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的作用,將學生的全部注意力都吸引新課上來。例如:在教學初二年級物理的《電和磁》這節課時,筆者選擇的是開門見山地直奔主題,導入新課:“電和磁有哪些比較相似之處,同學們知道嗎?如果它們之間存在聯系,有什么聯系呢?今天這節課我和同學們來來共同研究探討這個問題。”這樣開門見山的導入新課,使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新內容新知識心中明確了,有數了,而且,也通過這樣簡潔的設問句式,激發了學生對所要學習的新知識的濃厚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熱情,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鄧澤華.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藝術[M].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1.1中醫基礎理論特點中醫學不斷在臨床實踐中獲得完善與發展,是綜合化、系統化、動態化的一門科學體系??偟膩碚f,中醫基礎理論具有三大特點,分別是開放系統性、實踐指導性與哲學思辨性。中醫基礎理論的這些特點是中醫學發展的基礎,也是中醫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中醫基礎理論具有開放系統性,能夠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完善。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之初,便將各種學科融合作為基礎理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吸收融合社會學與自然學的研究成果,融匯成綜合的理論體系,在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中這些學科理論占據著理論基礎與源泉的地位。中醫基礎理論具有實踐認知性,中醫基礎理論之所以具有實踐認知性是因為基礎理論的發展同步于臨床實踐應用,中醫基礎理論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臨床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因而具有實踐認知性。中醫基礎理論還具有哲學思辨性,中國古代的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其形成與發展與哲學密切相關,如其中的陰陽五行學說等都是中國哲學的基礎理論,中醫也有相關的應用研究,并已發展成中醫學的基礎理論。1.2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與創新近年來,中醫基礎理論學科體系不斷完善,研究方法也不斷發展,已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且多元研究方法的應用也提升了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系統性與科學性?,F階段,應用比較廣泛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包括文獻研究、理論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研究、交叉學科研究等。其中文獻研究主要是針對中國古代的醫學文獻解讀與參考;理論研究主要是針對中醫基礎理論及理論學科框架進行的研究;臨床研究主要是病證研究、藥方研究、治則治法研究等;實驗研究則是利用現代化的實驗設備與手段進行的藥理研究與療效研究,并基于實驗進行藥理診療理論闡述;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交叉學科研究主要是將醫學與數學、信息科學、天文學、哲學與氣象學等結合,并進行醫學實踐闡述醫學理論。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還在不斷完善,而且創新因素不斷增加,信息化水平與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甚至有學者著力進行技術方法創新以不斷推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
2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與態勢研究
2.1中醫基礎理論發展及其必要性我國的中醫理論源于先秦醫學,其基本理論體系發展成熟于漢代之前,是中國現代中醫學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離不開對古中醫學的繼承與創新。中醫主要關注人類活動,并對人類發展的身體技能與規律進行探討總結,并在反復總結、論證、概括的基礎上進行理論體系的構建。在中醫基礎理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眾多醫學大家的醫學理論探討,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形成意義突出,也決定了我國中醫理論研究的發展方向。中醫基礎理論作為中醫發展與創新的核心,其中的認知思維與理論特點對中國現代中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中醫的發展不能脫離中醫基礎理論框架,也不能進行中醫基礎理論的片面取舍,導致中醫研究精髓缺失。2.2中醫基礎理論發展的規律研究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具有必然性與不可逆轉性,現階段的社會需求與疾病演變都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并基于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不斷在實踐中創新應用,對推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突破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F階段,中醫基礎理論在發展與研究中已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性不斷強化。中醫學從產生之初便與其它學科相結合,并注重對生命與自然的整體性、能動性及發展性的研究總結,近年來更多的是與西方現代科學的結合?,F階段,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不斷進行整理、吸收與改造活動,還充分運用各種創新思維方法進行理論研究與診治技術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發展基于傳統醫學學術思想與臨床應用的基礎不變,又加入了現代科技因素,發展更具有能動性。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以臨床應用為基礎,但其對臨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態勢。傳統中醫的發展都以臨床需求為推動力,可以說中醫理論是在臨床應用中完善發展的,由此看來,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對臨床需求過于依賴。中醫基礎仍與中醫臨床學科相結合,但發展已呈現出臨床依附弱化的趨勢。中醫基礎理論開始注重假說臨床驗證,這是中醫的進步與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中假說量不斷增加,迎來了新的發展。近年來,中醫不斷與西方學說理論相結合,各種假說應運而生,如中醫著重臟象學說中臟象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并就傳統中醫經典學說進行論證,這是對中醫科學化水平的創新探索,意義重大。中醫基礎理論發展還進行語言創新與規范。中醫發展歷史悠久,其中含有眾多古言詞匯,以致在使用過程中術語混亂,規范性缺失,且由于語言障礙,眾多的中醫理論不能被廣泛解讀與傳播,影響了中醫的可持續發展。中醫基礎理論的語言創新極大地提升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嚴密性、準確性與嚴肅性。此外,中醫基礎理論語言規范過程中還進行了新的理論補充創新,剔除了中醫基礎理論中比較含混的理論詞匯,推進了中醫理論的系統發展。
3中醫基礎理論創新發展途徑
3.1中醫基礎理論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性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是整個中醫學發展進步的關鍵所在,隨著近年來中醫學發展的新要求,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必須進行理論創新,與時俱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已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但我們仍應注重中醫基礎理論創新,并在理論創新的同時加大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應用,力求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用成熟正確的理論指導臨床實踐。3.2中醫基礎理論創新發展的途徑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與創新具有必要性與緊迫性,進行有效的中醫基礎理論創新需先進行創新途徑探討,筆者認為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需遵照中醫理論發展的趨勢,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不斷推進中醫理論研究,此外,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還要加大中醫理論與其它多學科的結合,加大創新宣傳。筆者認為要將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引向科學實證研究的方向,是當代中醫理論發展的趨勢所在,以實現中醫理論的實質進展。
1.1中醫基礎理論特點中醫學不斷在臨床實踐中獲得完善與發展,是綜合化、系統化、動態化的一門科學體系??偟膩碚f,中醫基礎理論具有三大特點,分別是開放系統性、實踐指導性與哲學思辨性。中醫基礎理論的這些特點是中醫學發展的基礎,也是中醫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中醫基礎理論具有開放系統性,能夠在臨床實踐中不斷完善。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之初,便將各種學科融合作為基礎理論產生與發展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吸收融合社會學與自然學的研究成果,融匯成綜合的理論體系,在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中這些學科理論占據著理論基礎與源泉的地位。中醫基礎理論具有實踐認知性,中醫基礎理論之所以具有實踐認知性是因為基礎理論的發展同步于臨床實踐應用,中醫基礎理論源于實踐,又反作用于臨床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因而具有實踐認知性。中醫基礎理論還具有哲學思辨性,中國古代的中醫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其形成與發展與哲學密切相關,如其中的陰陽五行學說等都是中國哲學的基礎理論,中醫也有相關的應用研究,并已發展成中醫學的基礎理論。1.2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與創新近年來,中醫基礎理論學科體系不斷完善,研究方法也不斷發展,已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且多元研究方法的應用也提升了中醫基礎理論研究的系統性與科學性。現階段,應用比較廣泛的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包括文獻研究、理論研究、臨床研究、實驗研究、交叉學科研究等。其中文獻研究主要是針對中國古代的醫學文獻解讀與參考;理論研究主要是針對中醫基礎理論及理論學科框架進行的研究;臨床研究主要是病證研究、藥方研究、治則治法研究等;實驗研究則是利用現代化的實驗設備與手段進行的藥理研究與療效研究,并基于實驗進行藥理診療理論闡述;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中的交叉學科研究主要是將醫學與數學、信息科學、天文學、哲學與氣象學等結合,并進行醫學實踐闡述醫學理論。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方法還在不斷完善,而且創新因素不斷增加,信息化水平與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甚至有學者著力進行技術方法創新以不斷推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
2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與態勢研究
2.1中醫基礎理論發展及其必要性我國的中醫理論源于先秦醫學,其基本理論體系發展成熟于漢代之前,是中國現代中醫學的基礎,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離不開對古中醫學的繼承與創新。中醫主要關注人類活動,并對人類發展的身體技能與規律進行探討總結,并在反復總結、論證、概括的基礎上進行理論體系的構建。在中醫基礎理論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眾多醫學大家的醫學理論探討,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形成意義突出,也決定了我國中醫理論研究的發展方向。中醫基礎理論作為中醫發展與創新的核心,其中的認知思維與理論特點對中國現代中醫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中醫的發展不能脫離中醫基礎理論框架,也不能進行中醫基礎理論的片面取舍,導致中醫研究精髓缺失。2.2中醫基礎理論發展的規律研究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具有必然性與不可逆轉性,現階段的社會需求與疾病演變都對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并基于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不斷在實踐中創新應用,對推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突破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F階段,中醫基礎理論在發展與研究中已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規律性不斷強化。中醫學從產生之初便與其它學科相結合,并注重對生命與自然的整體性、能動性及發展性的研究總結,近年來更多的是與西方現代科學的結合?,F階段,中醫基礎理論的研究不斷進行整理、吸收與改造活動,還充分運用各種創新思維方法進行理論研究與診治技術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發展基于傳統醫學學術思想與臨床應用的基礎不變,又加入了現代科技因素,發展更具有能動性。中醫基礎理論研究以臨床應用為基礎,但其對臨床的依附性呈弱化態勢。傳統中醫的發展都以臨床需求為推動力,可以說中醫理論是在臨床應用中完善發展的,由此看來,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對臨床需求過于依賴。中醫基礎仍與中醫臨床學科相結合,但發展已呈現出臨床依附弱化的趨勢。中醫基礎理論開始注重假說臨床驗證,這是中醫的進步與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發展中假說量不斷增加,迎來了新的發展。近年來,中醫不斷與西方學說理論相結合,各種假說應運而生,如中醫著重臟象學說中臟象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并就傳統中醫經典學說進行論證,這是對中醫科學化水平的創新探索,意義重大。中醫基礎理論發展還進行語言創新與規范。中醫發展歷史悠久,其中含有眾多古言詞匯,以致在使用過程中術語混亂,規范性缺失,且由于語言障礙,眾多的中醫理論不能被廣泛解讀與傳播,影響了中醫的可持續發展。中醫基礎理論的語言創新極大地提升了中醫基礎理論的嚴密性、準確性與嚴肅性。此外,中醫基礎理論語言規范過程中還進行了新的理論補充創新,剔除了中醫基礎理論中比較含混的理論詞匯,推進了中醫理論的系統發展。
3中醫基礎理論創新發展途徑
3.1中醫基礎理論創新性發展的必要性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是整個中醫學發展進步的關鍵所在,隨著近年來中醫學發展的新要求,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必須進行理論創新,與時俱進。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已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但我們仍應注重中醫基礎理論創新,并在理論創新的同時加大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應用,力求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用成熟正確的理論指導臨床實踐。3.2中醫基礎理論創新發展的途徑中醫基礎理論發展與創新具有必要性與緊迫性,進行有效的中醫基礎理論創新需先進行創新途徑探討,筆者認為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需遵照中醫理論發展的趨勢,以自然科學為基礎不斷推進中醫理論研究,此外,中醫基礎理論的創新還要加大中醫理論與其它多學科的結合,加大創新宣傳。筆者認為要將中醫基礎理論研究引向科學實證研究的方向,是當代中醫理論發展的趨勢所在,以實現中醫理論的實質進展。
4結語
【關鍵詞】中醫基礎 理論教學 研究性教學 創新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212-01
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具有重要意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能否了解其他相關臨床知識。夯實的基礎知識能夠有效輔助學生實踐技能的提升。傳統教學模式之下,教師在課堂中處于絕對核心的地位,學生的參與度低、配合度低,嚴重阻礙了學生中醫專業課學習的進程。那么,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究竟如何才能切實推進研究性教學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應用,是任課教師應該重點思考的問題。
一、關于研究性教學的概述
(一)研究性教學的內涵
基于研究性學習,在教學領域中創造性地提出了研究性教學的理念。研究性教學是指通過科學研究途徑與情境在課堂中的創設,為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提供可能。研究性教學開展的目的在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更具主動性。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單純強調探究,而是在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實現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的切入點可以是簡單的中醫知識,也可以是一個獨特的假設,通過引人入勝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滿足與快樂。
(二)研究性教學的優勢
研究性教學的優勢在于立足于科學精神,通過明確的研究目標的設計,實現中醫基礎理論教材知識的創新改革。研究性教學不是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探究,而是將研究的理念與課堂教學融會貫通,并在核心的中醫學科思想與科學方法的指引下,讓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并有助于學生良好品質意志的樹立,為綜合型全面發展醫學人才的培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研究性教學的缺陷
不能否認的是研究性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研究性教學與學科教學之間的隔閡、教學體系構建不完善等,這些都需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的深入探究才能進一步解決。從根本上而言,研究性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創新能力,所以在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中還是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二、研究性教學應用的設計與分析
(一)基本教學資料
為了探究研究性教學方式的實際教學效果,筆者特在2014年9月到12月這四個月期間選取了我校中醫學專業的學生共30名,其中男同學20名,女同學10名,將這30名同學隨機分為人數相等的兩組,即實驗組與對照組。同學的性別、年齡以及其他因素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保障了此次教學試驗的科學性。
(二)方法設計
實驗組與對照組需要保障教學進度的統一,以“五行學說”相關教學內容為示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中占據主導地位,以教材內容為核心進行講解。實驗組則采用研究式教學,采用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討論、問題的研究以及答案的總結。學生在研究式教學中能夠領略到不一樣的活躍而靈動的教學氛圍,學生能夠將自己的看法主動地表達出來。教師在研究式教學中處于引導性的輔助地位,對學生看法與認識中的偏差進行及時的糾正,讓學生能夠隨時進步。
(三)結果分析
經過為期四個月的教學試驗,現將結果分析總結如下:研究式教學中學生的中醫基礎知識更加牢固,教學質量與效果也得到了顯著提升,而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的對照組教學成效與之前并無太大差異。
三、推進研究性教學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措施
(一)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呈現
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性教學方式的引導下,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具體的方法涉及到以下幾方面:首先確立好教學目標,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其次是注重教學中記憶的重要性,中醫基礎理論涉及到龐雜的專業知識,只有做好記憶工作才能應用自如。最后則是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進行有機結合,在完成課堂研究式學習之后,能夠對相關中醫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
(二)合作研究式教學的應用
中醫基礎理論涉及到中醫學視角下的疾病認識及防治方法、中醫中蘊含的哲學原理以及人體生理等內容,合作研究式學習首先需要劃分好課堂討論小組,同一小組的同學制定出共同的學習目標,探討最佳的學習方法并就中醫基礎理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協作精神。
(三)完善科學教學評價體系
當前的教學評價單一,以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來評判教師的教學效果。而在研究式教學中,評價體系應該更加科學、完善,包括課堂氛圍、學生綜合能力提升以及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等。
四、結語
綜上所述,探究性教學方法能夠切實提升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水平與質量,教學效果顯著,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轉變以往沉悶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深入地理解醫學基礎理論與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筆者相信,隨著探究性教學方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應用的推廣和深入,一定能夠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綜合型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嚴燦,潘毅,鄧中炎.《中醫基礎理論》多媒體組合教學設計與研究[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1(4).
【關鍵詞】高職高專;中醫基礎理論課;混合式學習
一、混合式學習的概述
“混合式學習”是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現代學習方式(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混合式學習(B-learning)是在“適當的”時間,通過應用“適當的”學習技術與“適當的”學習風格相契合,對“適當的”學習者傳遞“適當的”能力,從而取得最優化的學習效果的學習方式。所謂混合式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國際教育技術界的共識是,只有將這傳統學習與網絡化學習結合起來,使二者優勢互補,才能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吨嗅t基礎理論課》要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只有將傳統學習方式和現代化學習結合起來,才是最佳的教學模式。
二、職業教育中醫類高職院校的教學現狀
中醫類高職院校應適應醫療事業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對學生進行批量生產,采取“理論知識+技能”的簡單疊加的方法,側重于強調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實踐教學和效果評價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醫藥衛生類高職高專的教學質量逐年下降。學生的職業能力、就業質量、用人單位滿意度普遍較低,嚴重制約著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的發展,不能適應新時代下衛生職業教育的目的?!盎旌鲜綄W習”的教育理念是新時代的需求,為高職高專中醫專業教學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學習”是學習理念的一種提升,這種提升使學生的認知方式以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角色都發生了改變,其核心思想是根據不同的問題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問題,具體到教學就是采用不同的媒體和信息傳遞方式解決問題,而且這種解決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學習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的教學模式
(1)完善網絡系統。研制中醫基礎理論課網站,網站有教案、講稿、教學大綱、教學課件、試題庫、微課、優質課視頻、校講課比賽視頻。業余時間,學生可以通過中醫基礎理論網站,查詢相關知識及獲取需要的資料, 學生也可以做練習題,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
加強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其中包括網絡教學平臺、網絡題庫、多媒體教學設施、電子郵件、校園論壇等網絡系統,教室、圖書館、宿舍等校園實現免費3G無線網絡,實現數字化的校園建設。 目前學校正在智慧家園網絡建設之中。在網絡學習的基礎之上,課下通過WiFi或智能手機在課堂內外隨時隨地學習, 將實時交互功能有機的融入,學生、老師建立“QQ學習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學生學習中如果有疑問,“QQ學習群、微信群”進行課后實時互動。中醫基礎理論是一門基礎課,進行課后實時互動,可以彌補學時的不足。這種模式簡便易行。
(2)重點是改進教學方法。首先是要確定學習任務。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顒犹骄俊W習任務的完成。課堂外臨床診治教學方法:教學直接轉化為臨床,中醫實訓室臨床診治,學生正常的課程不耽誤,遵守紀律在教室上課。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到中醫實訓室。老師為校內的任課專業老師,老師主要傳授內容專業理論知識,并結合臨床實踐知識,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學習和思考。然后將學生帶至教學醫院,選擇合適的病例,老師演示接診病人的流程,學生在旁邊觀看,聽講和記錄。使其熟悉各級各類人員崗位職責,了解看病的過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醫分為幾個證型:寒邪犯胃、飲食積滯、肝氣郁結、脾胃虛寒、胃陰不足。如何區分證型,辨證要點記住。
在沒有患者就診的閑暇時間,練習病史采集,學生先把所敘述的病史讀懂,把該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顯而易見),然后根據該病的具體表現看該問些什么東西,一般的內容各病都要問,特殊的病要著重問些特殊內容。其實各病采集病史僅有一個固定的模式,按照這個提綱回答。這種模式提高了學生的臨床操作和實際技能,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統。實行“6、3、1”考核系統,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績“一次定終身”。成績有多部分組成。其中“6、3、1”理論課考試占60%,實訓課占30%,加強了學生的實訓動手能力。平時成績占10%,學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時表現,平時的學習。形式多種多樣,提問、作業、模擬考試。實訓課練習臨床操作技術:“中醫實訓室”進行簡單的實踐操作,按照中醫執業醫師的操作考試來進行模擬練習,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針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醫實訓室1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電子發光仿真模型人,老師帶領學生操作練習。中醫實訓室2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氣罐、竹罐,老師帶領學生操作練習。中醫實訓室3為推拿操作,學生兩兩結合,老師演示完后,學生互相結合操作。中醫實訓室4為辨證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學生教師。讓他們早見習、早臨床、早就業。這種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理論知識更加扎實。
四、結語
目前,高職高專醫學院校承擔著基礎醫藥衛生機構培養專門人才的任務。醫學專業不同于一般的職業教育,培養的是基礎醫藥衛生機構的醫務人員。高職高專醫學專業教育更應該建立高效的教學模式,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如果能夠運用混合學習多種教學方式,讓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課堂學習中得到最大限度發揮,使學生愿學、樂學、會學,提升普通醫學高等??茖W校中醫課堂的教學品質,建立高效的中醫課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實踐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為優秀的醫務人員。
參考文獻:
[1]麻爾光.混合學習在中等衛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0 (9):217-218.
[2]彭艷妮,劉清堂,李世強,等.混合式學習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1,4:57-60.
[3]劉煥蘭.內經網絡課程建沒及教學改革試驗之研究[J].中醫教育,2005,24(1): 32- 34.
[4]孫立.中醫診斷學互動式混合學習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簡介:
楊金枝(1980~),女,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中藥學教育。
(一)研究性教學的內涵
基于研究性學習,在教學領域中創造性地提出了研究性教學的理念。研究性教學是指通過科學研究途徑與情境在課堂中的創設,為學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學習提供可能。研究性教學開展的目的在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究的方法,讓學生在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的過程中更具主動性。研究性學習并不是單純強調探究,而是在與課程內容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實現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的切入點可以是簡單的中醫知識,也可以是一個獨特的假設,通過引人入勝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滿足與快樂。
(二)研究性教學的優勢
研究性教學的優勢在于立足于科學精神,通過明確的研究目標的設計,實現中醫基礎理論教材知識的創新改革。研究性教學不是針對某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探究,而是將研究的理念與課堂教學融會貫通,并在核心的中醫學科思想與科學方法的指引下,讓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中醫基礎理論知識,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并有助于學生良好品質意志的樹立,為綜合型全面發展醫學人才的培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研究性教學的缺陷
不能否認的是研究性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如研究性教學與學科教學之間的隔閡、教學體系構建不完善等,這些都需要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的深入探究才能進一步解決。從根本上而言,研究性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創新能力,所以在中醫學基礎理論教學中還是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二、研究性教學應用的設計與分析
(一)基本教學資料
為了探究研究性教學方式的實際教學效果,筆者特在2014年9月到12月這四個月期間選取了我校中醫學專業的學生共30名,其中男同學20名,女同學10名,將這30名同學隨機分為人數相等的兩組,即實驗組與對照組。同學的性別、年齡以及其他因素不具有統計學意義,保障了此次教學試驗的科學性。
(二)方法設計
實驗組與對照組需要保障教學進度的統一,以“五行學說”相關教學內容為示例,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堂中占據主導地位,以教材內容為核心進行講解。實驗組則采用研究式教學,采用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討論、問題的研究以及答案的總結。學生在研究式教學中能夠領略到不一樣的活躍而靈動的教學氛圍,學生能夠將自己的看法主動地表達出來。教師在研究式教學中處于引導性的輔助地位,對學生看法與認識中的偏差進行及時的糾正,讓學生能夠隨時進步。
(三)結果分析
經過為期四個月的教學試驗,現將結果分析總結如下:研究式教學中學生的中醫基礎知識更加牢固,教學質量與效果也得到了顯著提升,而采用傳統教學方式的對照組教學成效與之前并無太大差異。
三、推進研究性教學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的措施
(一)多元化教學方法的呈現
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對課堂教學的需求,因此,在研究性教學方式的引導下,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具有重要意義。具體的方法涉及到以下幾方面:首先確立好教學目標,為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其次是注重教學中記憶的重要性,中醫基礎理論涉及到龐雜的專業知識,只有做好記憶工作才能應用自如。最后則是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進行有機結合,在完成課堂研究式學習之后,能夠對相關中醫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
(二)合作研究式教學的應用
中醫基礎理論涉及到中醫學視角下的疾病認識及防治方法、中醫中蘊含的哲學原理以及人體生理等內容,合作研究式學習首先需要劃分好課堂討論小組,同一小組的同學制定出共同的學習目標,探討最佳的學習方法并就中醫基礎理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協作精神。
(三)完善科學教學評價體系
關鍵詞:高職高專;中醫基礎理論課;混合式學習
一、混合式學習的概述
混合式學習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現代學習方式(即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是任何形式的教學技術與基于面對面的教師教學培訓方式的結合,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或工作效果。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的學習要達到最佳效果,只能是將傳統學習方式和現代化學習方式結合起來,既發揮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作為主體的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才是最佳的教學模式。
二、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的必要性
現代職業教育,目的是促進學生更好地創業就業,這就要求學校在教育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高素質職業人才,促進就業創業。混合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是新時代的需求,特別是高職高專中醫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一盞明燈。
三、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所需要的基礎設施
加強網絡教學資源的建設。建設和完善網絡教學資源,是保證混合式學習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成功運用的重要條件,主要包括網絡教學平臺、網絡題庫、多媒體教學設施、電子郵件、校園論壇等的建設,全面支持教學活動的開展。此外,學校的教室、圖書館、學生宿舍等要實現免費無線網絡全覆蓋,實現數字化校園建設。
學校要創設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網站。學校在教學資源建設的基礎上,應充分利用網絡環境進行教學活動。例如,自習課上組織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發揮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業余時間,教師、學生通過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網站,查詢相關知識并獲取需要的資料,掌握總結知識,重構知識,創造性地開展學習。此外,在業余時間,學生也可以做練習題,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同時,學校也可以創設制出中醫診療、中藥等相關學科網站,供學生隨時查閱有關知識。
四、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實施混合式學習的教學步驟
(一)教師確定學習任務
教師根據課程大綱確定學習任務,學生要根據老師設定的問題和布置的學習任務,登錄學習網站,明確學習目標,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思考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經絡這一章,教師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網站上,列出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點,經絡的概念、組成,十二經脈的規律,奇經八脈的主要生理機能,引導學生自學。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要思考記住十二經脈的規律,怎么能夠更好地記憶;別的同學是怎么記憶的,哪種方法更好;經絡的名稱規律等。
(二)教師指導學生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
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和幫助,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建議,把不同的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指導學生制訂有效的學習計劃。如,第四章經絡,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自己找搭檔,兩兩結合,在自己搭檔身上找穴位。也可以找模特,比如,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在模特身上用筆畫線,這樣知識可以轉化為真真切切的內容,學生很容易記住。同時,一個班可以分設若干小組,小組成員中學習好并且負責任的組員可以設為組長,組員如果有疑問隨時可以找組長解答。
(三)教師課堂指導學生學習
老師在課堂上要及時指導學生學習,對學生學習進展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各個小組的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在此步驟,教師可以采用課堂討論法、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擬法等教學方法。
1.課堂討論法
老師根據這節課的內容,提出1~2個有關知識點的問題給學生準備。這些問題涵蓋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材,積極查閱資料,先由學生自己來回答問題,老師最后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講解。如,第四章經絡,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結合十二時辰養生法,十二時辰該如何養生,才能達到治未???幾點睡覺才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午休對五臟的哪一臟有好處?
2.組織自講法
根據課程內容,教師在做教學計劃時,可以組織1~3次自講活動,每次1學時。如,第四章經絡,第一節“經絡”部分,由學生按自講的方式來完成,事先將學生分組,每組演示十二經脈名稱、分布規律、表里規律、循行走向與交接規律、氣血循環流注規律。各組再派代表走上講臺“演講”,每組發言后,最后由老師做總結,解答所有疑問,并根據學生的表現給予細致的點評。
(四)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
老師總結這次課的重要內容,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進行監督和檢查。這里可以應用一些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法、真人模擬法等。如第六章病因的“七情內傷”部分,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幾個臨床案例,讓學生看看,然后讓學生自己寫一份學習報告,判斷該案例對應的是哪一種病因,怎樣來治療?;蛘呓處熆梢宰寣W生寫一寫某次課的重點內容。再如,考試一次穴位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教師可以安排小組組長當模特,然后讓組員在模特身上找穴位,教師來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