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10 16:03:33
序論:在您撰寫分析詩詞的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4-239-01
中國的古詩詞培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意義深遠,是我國文化遺產的瑰寶。我國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若想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及語言表達水平,同時對學生的修養、素質進行有效的陶冶,就要通過古詩詞的閱讀方面去體會古詩詞的語言魅力,達到各方面提升的效果。這種做法讓越來越多的語文教育工作者看到古詩詞教育的深遠影響。
一、古詩詞對小學語文教育的長遠意義
1、提升審美觀
古詩詞具有獨特的審美效果,將真理美、意境美和音樂美融合到了一起,陶冶了學生的審美觀。小學生對于善惡美丑通常只是直觀的去感受,不懂得應用審美進行內在的深度感受,因此對事物的內在得不到好的感受。古詩詞往往體現了詩人的個人情感及心境內涵,也表露出詩人的心志。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使學生對美的理解加深,同時進行審美的感知。如果想使學生的審美意境得以提升,能夠正確的了解審美原則,老師就應該通過古詩詞的講解、審評、感受來開發學生的審美理念。
2、古詩詞鑒賞是培養人文素質的主要途徑
古詩詞的授課特色是汲取古老的思維精華同時弘揚中華的民族文化。古詩詞不僅體現出了古代人對社會生活、人生真理的深化理解,也體現出了世代勞動者的智慧聰穎。古詩詞的學習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還能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理誠信,懂得待人接物的準則,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珍愛友人的情操以及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
二、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育的方法進行探索
1、加強練筆訓練
練筆的過程要求學生通過對一首詩詞的意思進行充分的掌握,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編。比如:在學生進行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學習以后,布置學生描寫一個簡短的故事以本詩的意境為題材;或者在學生學習了《賣炭翁》后,可以布置學生對賣炭翁的命運進行相應的描寫。練筆的意義在于通過學生對古詩詞的含義進行理解以后,擴充寫作的一種訓練,達到提升學生想象力、表達能力及思維能力的目的。
2、在實際生活中強化詩詞的運用
我在給學生講授《贈汪倫》這首詩的時候講到李白用桃花潭水來比擬他與汪倫友情的深厚程度,通過講解我引導學生去體會李白那時的心境。學生通過學習,將詩里面的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學生們躍躍欲試,將友情、親情進行相應的描述。有一位學生學以致用的寫到“李軍乘車將欲行,忽聞身后送別聲?!边€有同學寫到“高速公路千萬里,不及李靜送我情”,等等。在對《憶江南》這首詩的學習過后,學生更是樂于進行改編改寫。有位同學寫道:“故鄉美,風景美如畫。寒冬麥苗青悠悠,早起白霧輕飄飄。怎不憶故鄉?”還有同學寫道:“家鄉好,蔬果舊如今。家鄉蘋果紅似火,家鄉牛肉美人間。豈不憶家鄉?”,等等。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分析,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詩詞的創新創作進行自己思想的添加來熟練掌握詩詞的含義而不是單純的接收學習內容。
3、合理強化的利用想象力
想要了解詩人所寫詩詞中所表達的深層情景及內在含義,就要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聯想。由此看來,古詩詞的教學首先要從審美的角度開始,結合應用自己的想象力。在對詩詞的理解學習過程中如果沒用適當的使用想象力,那么詩詞的美就很難被挖掘出來,其主要原因就是詩詞的構想都是源自于想象空間的。比如:賀知章的《詠柳》一詩,詩人通過對柳樹的觀察想象到碧玉,對柳樹條的觀察想象到絲絳,對無形的春風的感受想象到有形的剪刀,因此可以得出,詩詞的創作離不開想象力,所以學生在對詩詞進行理解的同時也要充分的利用想象力,想象力的神奇之處可見一斑。
4、將詩詞同現實教育相結合
對學生的情操進行陶冶,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中描寫的美,是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模式,想要學生進行模仿填詞,學以致用,還需要不斷的培養,需要較長的時間。通常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將古詩詞的學習貫穿到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去。比如,利用每節語文課開始的幾分鐘讓學生進行古詩詞的背誦,并評選出當日“最佳背誦者”;每周進行為古詩詞配畫作的比賽,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古詩詞進行作畫,評選“優秀作畫者”;對學生每月的古詩詞學習情況告知家長,等等。通常,我也非常關注于系統性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新、舊知識熟練掌握。比如:在學生學習了《村居》一詩之后,引導學生進行背誦所有有關春天的古詩詞,舉辦“春之韻”古詩詞朗誦大賽。通過一系列系統的教學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古詩詞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樂趣同時增加成就感,消除學生學習的膩煩心理,多引導學生發現古詩詞的美,培養審美感。
總而言之,讓小學的古詩詞教學具有吸引力及發展前途,讓更多的小學生了解并重視祖國的文化傳統,喜歡古詩詞,那么我們應該利用合理的方式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古詩詞教學模式的應用,從而引導學生去深刻體會古詩詞的意境及古詩詞所表達的美,提升學生的審美感,同時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 張曉芬,傅德岷.鑒賞辭典[M].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2004.
關鍵詞:細讀 言 象 意 文本分析 學術價值
什么樣的研究才算真正的文學研究?愚以為一要看文本在研究者心中的地位,二要看學術走向的歸宿點。由此不難看出,考證的方法是從史實出發解釋文本中所反映的歷史情狀,文本不過是第二種史料;評論的方法雖從文本始,但其讀文本只是為了說明和印證理論,最終不是走向文本而是走向理論??梢?,在這兩種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研究方法中,文本本身始終處于尷尬的地位。鑒于此,一種以文本為研究對象,從文本出發,依托于文本,最終回到文本的文學研究途徑越來越顯示出其優越性,這就是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
文本,顧名思義,“乃文學作品之‘本’,它以語言文字等符號為媒介,運載作者所要表達的信息,是創作、閱讀、欣賞和批評等文學活動的中心。”[1]文本分析是“受結構主義語言學影響而形成的概念,在中國語境中,其實際含義可以簡單表述為細讀作品。”[2]
“細讀”批評這一術語最早由英美新批評派提出,在其代表人物韋勒克、沃倫的《文學原理》一書中,將文學文本劃分為四個層面:聲音層面、意義單元、意象和隱喻、象征和象征系統。他們認為只有依次對這四個層面進行細讀,才能把握和領會文本之意。一直以來,細讀批評都被當作是運用西方文學理論來解讀文本的法寶,實際上中國古代言、象、意的文本分析既包含了英美細讀批評的內在精神,同時又超越了英美細讀批評。本文即擬以古詩詞為例,通過言、象、意三個層面的細讀,來窺探文本分析研究方法的藝術魅力與學術價值。
一、言
積字成句,積句成篇。讀古人詩文,須先明字句,本不待言。但作為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又與一般說明文字不同,而較多運用比興、夸張、寄托、象征等手法。因此,對文本進行修辭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修辭是語言“詩化”的重要藝術手段。如王昌齡的《采蓮曲》中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這兩句描繪了一幅極其生動的美人畫,荷葉像羅裙那樣好像是裁出來的,人面如荷花一樣正在盛開,詩中運用兩個比喻,將采蓮女的形象描寫的生動、優美而又清新別致。而《長恨歌》中描寫楊貴妃的“天生麗質”的詩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币驗椴捎昧藢Ρ群涂鋸埖男揶o手法,不但使詩句讀起來抑揚頓挫,富有樂感,而且貴妃傾國傾城的美麗形象也描繪的非常鮮明生動,呼之欲出。正是各種修辭手法的利用,使這些詩句給讀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體驗。
中國傳統詩學向來講究“煉字’,但所煉之字終究好在何處卻不肯道破,而且一個語詞往往有多重意蘊,這就是文學語言區別于非文學語言的多義性與不確定性,但同時也因此顯示出了這種修辭追尋的積極效果。我們不妨來看看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登臨鸛雀樓的體驗,“更上一層樓”的“更”字尤值得注意,在這里用的極妙,至少可表達出如下三層意義:一是再次登樓,指登樓動作在數量上由一向多地重復增加,比喻人生行為的重復出現;二是繼續登樓,指登樓動作在質量上由低到高逐層增加,比喻人生境界繼續提升;三是永遠不斷的繼續向上登樓,指登樓動作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連續不斷和永不停止,比喻人生境界永遠不斷地向上繼續提升,始終不渝,至死方休。若用“再”“又”等來替換,則只道出了“重復上樓”這一動作,未能越出平常的同類體驗而生發、開拓出遠為豐富而深長的意義空間。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煉字的目的還是在煉意,要“言簡意深”,造成豐富的話語蘊藉效果。
那么,如何從語詞的多重意義中確定其更真實的某種意義,從表層語義中尋找其深層意蘊呢?這就要上升到“象”的層次來探析。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說:“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笨梢?,“言”的職能是“明象”“盡象”,語詞并不直接表意,而是借助“象”這一中介來表情達意。
二、象
“象”即形象,是語言能指所指稱的具體物象?!跋蟆痹谖膶W語言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與人們對語言意指功能的不信任有關的,正是由于“象”的存在,人們才得以克服語言能指與事物所指的不一致性,達到“義”的彼岸。那么,線性的“言”如何能夠編織一幅面狀的“象”的圖畫來呢?
在文學作品中,由于具體特定的語境作用,語言作為抽象符號的具象性是可以被大大強化的。比如詩句“雞鳴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中出現了十個名詞,它們分別代表十種事物,每個詞都具有很大的抽象概括性,是同類無數事物的代表性符號。但是,當把它們組織在一個特定的語境之中時,語詞的具象性便得到升值,抽象性反而降低,構成了一幅特定的畫面??梢?,語言沖破自身特性的圍困而造景描摹畫面圖象,是完全可能也是更加成功的。可以這樣說,“‘言語的力量’就是‘有限工具的無限運用’”[3]。
語言的這種成象功能更可貴之處在于通過所成之象來確定具有多重意義的語詞或意象在不同語境中的真實涵義。即以“明月”而論。這一意象單獨來看,可表示多種意蘊:月光輕柔,表情則偏于陰柔;月光清冷,表情則偏于傷感;月有陰晴圓缺,則宜于表現缺失性體驗與盼望心態;月雖亦可表現出塵之想,更多則是表現一種鄉土倫理情懷。值得注意的是,若我們把它置于特定的語境中,在形成的具體可感的畫面中,其含義就被固定了。如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痹娙苏б豢慈?,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產生了錯覺,將地上的月光看成冷冷的白霜??墒窃俣ㄉ褚豢?,四周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雪而是月色。抬頭一望,一輪明月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凈!這時,詩人完全清醒了:舉頭望見了“明月”――那同照故鄉的明月,隨即產生無限遐想,想到了家里的親人,想到了故鄉的一切。面對空徒的四壁,長期客居異鄉,沒有知音的李白難以入眠,夜不成寐,呆呆地低頭癡望著床前的“白霜”,更感寂寞無奈,思鄉之情越聚越烈,勢不能遏。這樣,就有了詩人情感的最高流露――“低頭思故鄉”。這是詩人寂寞愁緒的集晶,是全詩的點睛揭題之筆,并將思鄉之情反染于全詩的每字每句,“思鄉的明月”意象也隨之誕生。在這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中,明月引動思鄉之感,顯然被賦予了濃郁鄉思帶來的孤寂凄冷的情懷。
“言”是有能力描摹出“象”的。文學語言不僅以區別于日常語言和科學語言的藝術技巧克服自身的線性和抽象性的局限,努力向“象”的平面性和具象性靠攏,而且在“詩畫交融”的狀態效果中我們得以明確“言”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經由“言――象”的過程轉化,意義將會在形象的圖式化基礎上被更直觀的解讀。
三、意
雖然語言可以經由自身的一定技巧手法實現從線性、概念性到面狀、具象性的轉換,但由于二者的性質畢竟不同,在轉換過程中必然會發生程度不同的改變。
相對于“言”來說,“文學文本中‘象’這個層次是內隱的、潛在的……‘意’是文本結構中最內在、最隱蔽的層次……‘意’的這種高度內隱性和潛在性決定了它必然是文本結構中最不確定、最不穩定、最含糊的一個層次?!膶W文本整個結構就體現為以線狀之‘言’標示面狀之‘象’,以面狀之‘象’標示體狀之‘意’,從‘言’到‘象’再到‘意’,呈現出一種由一維向多維不斷發散和泛
化的趨向?!盵4]換言之,文字誠然要為表情達意服務,然而,“言”與“意”的關系僅僅就是有多少文字就有多少情性的一一對應關系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其實,古人對此問題早有涉及。如《易傳》提出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劉勰《文心雕龍?隱秀》篇分析具有“隱”的特點的文章時說:“隱之者,文外之重旨也……隱以復意為工?!敝琉ㄈ弧对娛健分小暗娗樾?,不賭文字”和司空圖的“四外”說則更加明確更加全面。因此,到了“意”這一環節,情況就顯得復雜了?!耙狻辈粌H有文內意,更有文外意,還有基于文外意所產生的審美想象空間,即意境。
“所謂‘文內意’,是指存在于一部作品文字以內的意義,亦可稱作品的‘表層意義’或‘字面意義’,是作品通過文字向讀者直接展示的,讀者憑借文字可以直接求得的。所謂‘文外意’,是指‘文內意‘吸附的超出作品文字所表示的意義之外的意義,是’表層意義‘吸附的’深層意義‘,是‘有限意義’吸附的‘無限意義’?!?[5]如果說前文所述由“言”到“象”,可因所成之“象”而確定所達之“意”的話,則無疑是“可以言傳”的文內意了。那么,如何從“可以言傳”的“意”中窺探到 “不可言傳”的“意”呢?
讓我們通過一首詩的分析來領略“意”的多層次韻味。以南宋詩人葉紹翁《游園不值》為例: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此詩寫的是作者訪友游園的一個生活片斷:初春里,詩人穿著木屐想到友人(或謂非其友人)的花園里去觀賞春色,但“柴扉”緊閉,輕扣良久,不見人開,他亦漫不經意,只在門外尋思:想必是主人擔心“屐齒”踏壞了蒼苔,破壞了園中的自然美;他無意間抬頭一望,偶然見到一枝紅杏露出墻頭,遂大徹大悟:既有“一枝紅杏出墻來”,不就意味著“春色滿園關不住”么?詩人心情遂由掃興變為高興。在這首詩中,具體描寫的園外之景,就是實境,是可直接由文字求得的。而詩人不得進門的遺憾,由一枝紅杏引起的怦然心動的愉悅,以及由此引起的對滿園春色、百花盛開的推測與聯想,則是由實境開拓的第一層審美想象空間;由于紅杏的探頭墻外,緊閉的園門與聯想中的滿園春色,又構成了新的矛盾關系,從而把人引入哲理的思考,得出美好的東西總是關鎖不住的結論,這是由實境開拓的第二層審美想象空間。這兩層審美想象的空間,便是虛境,是由文外意所產生的余味不盡的藝術空白。
可見,要真正探明文學作品的“意”,要運用詩學的綜合觀照。我們之所以強調多重意蘊分析,意在避免詩詞文本分析的簡單化與浮泛化,僅講出描寫了什么景物表現了什么感情是不夠的,還要深入到生命體驗,甚至上升到形而上的層面。這并不等于說,讀者可以不顧文本原意對作者意圖進行隨意發揮、改寫,將文學解讀活動完全看作讀者主觀臆想的過程。任何繞過語言、形象這前兩個環節去理解文本意義的行為都如空中樓閣一般是不存在的。意義始終以語言和語言所描繪的形象為基礎和前提。
總之,由語言摹繪形象,由形象生發意義,文學語言通過自身的“言――象――意”三重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辭不達意”、“言不盡意”的矛盾,在有效表達作者意圖與情感的同時,也達到了自身獨特的審美效果,這正是文學作品作為一門以語言為媒介的藝術形態的無可比擬的優勢與閃光之處。
進一步來看,通過對“言、象、意”三重結構的分析與審視,我們亦可從中見出三者互證互補的緊密聯系。由“言”經“象”到“意”的轉化過程自不必說,前文所講“言”的修辭運用實際上多是作者用來表現“文外意”或者說深層意義的藝術手法,所以我們強調修辭分析;而在我們試圖通過“象”來固定化某一語詞意義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包含著要根據上下文語境探求“意”的內在要求,由此我們才得以一維到多維不斷發散和升華??梢姡把?、象、意”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統一整體,不可割裂開來。從縱向上觀察,三者呈現層層深入的模型外觀;從橫向上考量,三者又是文學語言文學審美路途上的線性排列、前后相繼的三家驛站,把文學欣賞者最終引領到藝術和美的目的地。
本文通過對幾首古詩詞“言、象、意”三個層面的分析,試圖展現文本分析研究方法在實踐中的優越性。雖僅是擇取某一角度大致梳理,缺少嚴密而詳盡的論證,但希望將這種以研究文學文本為本位的意識放大,也許對中國文學研究路向與方法的探尋是有益處的。
參考文獻:
[1] 傅修延.《文本學――文本主義文論系統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2] 單正平.中國語境中的文本分析――兼論一種新的批評傾向[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9):137
[3] 趙奎英.混沌的秩序[M].花城出版社,2003
一、古典詩詞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歸納
總結來看,古典詩詞的創作目的不外乎兩個,即言志與抒情。為實現創作目的,詩人往往借助多種創作手法,常見的有托物、借景、敘事、詠史、自陳等。無論是哪種手法,幾乎都與人物形象脫離不了關系。這種人物形象可以是現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可能是作者本人,也可能是其他藝術形象;可能出現在詩詞所擬的情景之中,也可能隱于情景內外;詩作可能對人物進行旁觀描述,也可能以人物的口吻對景、事、物進行敘說。但是總而言之,詩詞創作是詩人的意識活動,詩詞作品承載著詩人的情感、思想和意識,故而很難脫詩人的形象。
正因如此,在詩詞鑒賞的過程中,詩詞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品鑒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長期的經驗積累,筆者認為,在詩詞鑒賞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有法可循的。通過以下幾個過程,可以實現對詩詞人物形象較深入全面的品鑒:
(一)文本解讀 鑒賞詩詞,首先要查證詩詞中的字、詞、典故的含義,把詩作譯成白話文,初步掌握詩詞文本的意思。然后找到詩詞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確立分析目標。
(二)知人論世 作者塑造形象是為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務的,故而必須要對作者之身世生平與時代背景進行探究,才能溯源而上,知其所以然。
(三)推物及人 詩詞創作惜字如金,作品中出現的任何物象都有其特定的使命。分析人物形象還要顧及詩中出現的具體事物與景物的意義,理解這些物象承載著人物怎樣的思想感情。
(四)觀其法度 即對詩詞的表達方式、修辭方法、表現手法等進行賞析。品鑒詩人用怎樣的方法技巧突出人物形象的。
(五)歸納總結 即將詩詞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和表達出的思想感情進行歸納梳理。
二、引例分析
為便于理解和應用,筆者以辛棄疾《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詞為例,應用以上分析方法,對該詞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品鑒。全詞如下:
應用上述方法,可對該詞做如下評析:
(一)文本解讀 ,衣蔽前也,為系在衣前的圍裙,錦應為錦制戰袍。燕兵,北方燕地的士兵,此處應代指金兵。,整理。胡,即箭室,藏失的囊筒一類器具。金仆姑,箭名,泛指良箭。平戎策,即抗金策略,作者曾向朝廷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種樹書,關于樹木種植的指導性書籍。全詞大意為:年輕時候的我曾帶著數以萬計的士兵,身著錦袍駕馭駿馬橫渡長江。那時與金人交兵晝夜不息,雙方常以箭互射,通宵達旦。追憶當年的情景,感嘆現在的自己,就算是春風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我看那長達萬言的抗金策略,還不如跟東邊的人家換成種樹的書來的有用呢。該詞主要人物形象即為作者本人形象。
(二)知人論世 辛棄疾,南宋豪放詞派代表人物,軍事將領。辛棄疾一生抗金收夏失地的抱負未得伸展,終因憂憤而卒,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后贈少師,謚號忠敏。辛棄疾詞多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還有一部分抒發壯志難酬的壓抑與苦悶心情,人稱“稼軒體”。
(三)推物及人 上闋之中“旌旗”、“錦”為作者壯歲為將之時所用之物,“銀胡”、“金仆姑”尤言戰事激烈。彼時詩人雄姿英發,躊躇滿志,以抗金復國為己任,登高一呼,云集響應,當為詩人人生中最輝煌之時刻,也是詩人一生每每懷念之時刻。詩人一生力主抗金,老來猶自“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由此可見作者的一腔報國之志和尚武精神。而下闋的“白髭須”卻不得不讓人感嘆時不我與,英雄遲暮。有人感嘆“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然而一生抱負不得施展,郁郁塊壘難平的心情又有幾人能夠真正體會。每每想著“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忽然就“可憐白發生了”,個中滋味,“長使英雄淚滿襟”?!捌饺植摺?、“種樹書”的鮮明對比,則道出了作者心中的壓抑與苦悶。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詩人是不甘于終老林泉的,然而殘酷的現實讓他好生無奈,“行遍天涯千萬里,卻從鄰父學春耕”,于是只能“欄桿拍遍”,故作反語。
(四)觀其法度 詩人在本詞中主要采用了今昔對比的手法。上闕通過對早年戰事的回憶,刻畫出了一個英勇善戰,豪情滿懷的英雄形象;下闕通過對自己年華已逝、閑置田園的悲涼處境的描寫,給讀者展現了一個報國無門的人物形象。通過上下兩闕的對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更加感人。從修辭上來看上闋多用互文,前后交織,充分體現出戰場的緊張之感;下闋故作反語,貌似達觀,實為憤懣,表現出作者復雜難言的心情。整首詞工整精煉,刻畫傳神。
(五)歸納總結 本詞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刻畫了詩人年輕之時的意氣風發、英勇無匹和后來的英雄遲暮,閑置田園,通過鮮明的對比,寄寓了詩人報國無門的深沉感慨和壯志未酬的憤懣與無奈。
三、常見的詩詞人物形象總結
上例具體剖析了人物形象分析的過程。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對詩詞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較深入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整首詩詞的品鑒和理解。筆者從中抽取出了一些較常見的人物形象,以供參考。
(一)憂國憂民、心懷天下
如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如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如陸游,“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等。
(二)豪放不羈、浪漫灑脫
如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拔冶境袢?,鳳歌笑孔丘”、“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如蘇軾,“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等。
(三)歸隱林泉、寄情山水
如王維,“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如張志和,“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等。
(四)歸園田居,耕讀為樂
如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如范成大,“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如辛棄疾,“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五)壯志未酬、英雄遲暮
如陸游,“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如辛棄疾,“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生”。
(六)懷才不遇,無人賞識
如孟浩然,“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如劉長卿,“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如柳永,“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如陸游,“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七)慷慨奮進,精忠報國
如陸游,“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薄扒晔穬詯u無名,一片丹心報天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送別情深、思鄉情切
如李白,“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如王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九)投身邊塞、保家衛國
如王昌齡,“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如王翰,“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如李白,“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比缤蹙S,“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十)憐民疾苦,反對征伐
如杜甫,“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薄熬灰娗嗪n^,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如陳陶,“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如李頎,“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如高適,“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十一)生離死別,兒女情長
如柳永,“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如陸游,“山盟雖在,錦書難托”。如蘇軾,“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如李清照,“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如秦觀,“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十二)深宮寂寞,侯門似海
如司馬扎,“年年花落無人見,空逐春泉出御溝”。如元稹,“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如朱慶余,“含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如王昌齡,“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如崔郊,“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等。
(十三)刺貪刺虐,憐憫辛勞
如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如李紳,“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如白居易,“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兩千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如秦韜玉,“敢將十指夸針巧,不把雙眉斗畫長。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等。
關鍵詞分散試次功能分析;經典功能分析;挑戰;問題行為
分類號B841.4
DOI: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08.0011引言
在行為矯正領域,問題行為是指那些偏離常態并給他人或者自己的身體、生活、學習、工作帶來危害甚至危險的行為(昝飛, 謝奧琳, 2007)。在積極行為領域,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更傾向于用“挑戰”這一名稱來指代問題行為。Emerson(2005)認為,挑戰就是行為的強度、頻率或者持續的時間偏離社會常態,使得個體或者他人的身體安全處于嚴重危險之中的行為,或者是可能嚴重限制、剝奪個體接觸日常社區設施的行為。
人們的行為都具有功能性,即使是挑戰也有其功能。行為的功能就是行為服務的目的或原因,比如,小明在課堂上大聲叫嚷是為了獲得老師的關注。而當干預方法與挑戰的功能一致時,效果最佳。功能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 簡稱FA)是確定挑戰功能的一種方法,在實證研究中已經受到極大關注(Hanley, Iwata, & Mccord, 2003)。功能分析分為描述性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和實驗性分析 (experimental analysis)兩部分(Kratochwill & McGivern, 1996)。描述性分析包括功能訪談與自然情境下的直接觀察;實驗性分析是操縱不同的實驗情境,對行為進行功能分析,如經典功能分析(Traditional Functional Analysis, 簡稱TFA)、分散試次功能分析(DiscreteTrial Functional Analysis, 簡稱DTFA)。行為功能實質上就是行為與環境事件的關系,而實驗性分析則通過對環境變量的操縱來確定行為的功能。
1982年,Iwata等人發表的具有里程碑作用的實證性研究論文首次采用經典功能分析程序來鑒定9名發展障礙兒童的自傷行為的功能。結果表明,基于功能分析結果的干預比隨意選擇的治療方法更為有效。然而,這種程序較為冗長,需要密集的勞動力和時間,且一些一線人員(如教師和特殊教育工作者)很難掌握這門技術,所以在應用情境的實施和推廣上遇到了阻礙(Iwata, Dorsey, Slifer, Bauman, & Richman, 1982)。
為適應更多類型的挑戰和應用情境,在過去的30年間,功能分析程序的變式在不斷地發展并被評估。這些變式包括回合長度的修改(Mueller, Nkosi, & Hine, 2011)、條件的修改(Rispoli, Camargo, Machalicek, Lang, & Sigafoos, 2013a)、情境的變換(Lang, Davis, Oeilly, Machalicek, Rispoli, Sigafoos, et al., 2010)、實施者的變換(ThomasonSassi, Iwata, & Fritz, 2013)和前量的修改(Fahmie, Iwata, Harper, & Querim, 2013)。近年來,研究者開始探討經典功能分析程序的另一種變式,即把評估條件構建到單個試次里,然后這些試次由實施者分散在日常生活中,這個程序被稱為分散試次功能分析,也可叫作基于試次功能分析(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Sigafoos & Saggers, 1995)。如同TFA一樣,在DTFA中,前事(antecedents)和后果(consequences)都被系統地操縱,但這些操縱會嵌入到被試日常生活的情境中。
DTFA近幾年在研究中越來越受大家歡迎,與之相關的研究逐漸增多。其操作方便又不失嚴格的評估特點正好符合應用情境的需要,因而受到大量臨床實踐者的關注。通過采用一般的文獻搜索手段,目前未找到國內有關分散試次的研究和實踐。DTFA出于TFA,又不同于TFA,下面將在與TFA的比較中介紹DTFA的特點和優勢。
21TFA的具體操作
在TFA中,研究者把模擬的情境放置在回合里,并以事先規定的程序重復地向被試呈現一系列情境,從而確定行為的功能。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具體界定靶行為。對靶行為下一個可觀察、可量化的操作定義,是實施所有功能分析首要且必需的環節。
第二步,因變量的測量。常用事件記錄和時距記錄兩種方法來收集行為數據,之后轉換為靶行為發生的次數或靶行為發生時距數的百分比。
第三步,收集描述性分析資料??赏ㄟ^訪談、功能評估量表和直接觀察這三種手段在較短時間內收集與靶行為有關的信息。
第四,評估喜愛物。此步為可選環節,即研究者若選擇了得到實物條件,則需在第五步之前鑒定被試的喜愛物??赏ㄟ^觀察法、問卷法和有限選擇法確定喜愛物(黃偉合,賀薈中,2013)。在隨后的得到實物條件中,可通過給予和移除喜愛物來觀察靶行為是否發生。
第五步,設置評估條件。TFA最初的程序包含4個條件:(1)關注(Attention),旨在評估靶行為是否由正強化即關注的形式維持;(2)任務要求(Demand或Escape),旨在評估靶行為是否由負強化即逃離厭惡的任務或要求的形式維持;(3)獨自一人(Alone或Ignore),旨在評估靶行為是否由自我強化維持;(4)自由游戲(Play),為控制條件。經后續的發展,又增加了一個實驗條件――得到實物(Tangible),即評估靶行為是否由喜愛的實物(如食物、玩具)而維持,也是一種正強化功能。條件的具體設置可詳見相關書籍(黃偉合, 賀薈中, 2013; 昝飛, 2013)。
第六步,實施評估。研究者需選取一個房間作為評估點。評估一般每天安排兩次,上、下午各一次,每次1小時,其中又被分為4個為時15分鐘的回合,來分別測試4種不同的條件,每個條件評估10次(黃偉合, 賀薈中, 2013)。
第七步,分析評估數據。根據收集數據的類型,繪制成曲線圖或柱狀圖。分析圖表資料時,主要進行幾類條件間的比較,詳見相關書籍(杜正治, 2006)。
22DTFA的具體操作
DTFA最先由Sigafoos和Saggers(1995)提出,它把TFA中的回合化為更簡便的試次,分散在日常生活中。單個試次大多數會被分成測試階段和控制階段兩個部分,測試階段呈現建立操作,如不給被試關注,而控制階段撤除建立操作,如給予被試關注,然后分析刺激事件對行為產生的影響(LaRue , Lenard, Weiss, Bamond, Palmieri, & Kelley, 2010)。換言之,DTFA由許多個試次組成,而試次又被分為測試和控制兩個階段,這些試次以正在進行的日常生活為背景,操縱特定的前事和后果,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具體界定靶行為。同TFA。
第二步,因變量的測量。常用時距記錄法或時間抽樣記錄法來收集靶行為資料,之后轉換成靶行為發生試次數的百分比。
第三步,收集描述性分析資料。同TFA。
第四步,評估喜愛物。在實施試次前應評估被試的喜愛物,找到有效的強化物。如在得到實物試次中可放置最喜愛的項目,控制試次中放置第二喜愛的項目;而最不喜愛的項目放置在關注試次里(Kodak, Fisher, Paden, & Dickes, 2013)。評估步驟同TFA。
第五步,設計試次程序。試次分為實驗試次(關注、得到實物、任務和獨自一人)和控制試次(自由游戲),實驗試次又分為測試階段和控制階段兩部分。依據上述資料,選擇需評估的試次,并確定試次在何時何地嵌入進去。如,被試的父母和老師報告其經常因喜愛的玩具受到限制而發生靶行為,所以在游戲時間嵌入了得到實物試次(Kodak, Fisher, Paden, & Dickes, 2013)。
第六,實施程序。如若實施者非專業的行為分析師,則需在實施前對這些人員進行培訓。在如何培訓方面,可借鑒現有的一些成果(Kunnavatana et al., 2013a, b; Lambert, Bloom, Kunnavatana, Collins, & Clay, 2013; Rispoli,Ninci, Burke, Zaini, Hatton, & Sanchez, 2015a, b)。單個試次的持續時間為1~6分鐘,每個條件中包含的試次數為3~20次(Rispoli, 2014)。Kodak, Fisher, Paden和Dickes(2013)認為在評估期間進入到下一階段的標準是,在這個階段最后兩個回合中測試和控制試次之間靶行為水平已產生差異,抑或在測試和控制試次中至少有3個回合有同樣的靶行為水平。
第七,分析評估數據。以試次的類型為橫坐標,挑戰發生試次數的百分比為縱坐標,繪制成柱狀圖。分析圖表資料時,主要進行試次內的比較和試次間的比較,詳見相關書籍(杜正治, 2006)。
從兩種行為分析的具體操作步驟中可以看出,DTFA與TFA的最關鍵區別在于第五步設置評估條件和第六步實施分析的過程。前者利用成對設計的方法把評估條件改編為試次的測試和控制階段,并分散在生活中進行實施。
3DTFA與TFA相比,效果上無顯著差異DTFA在操作上有所改變,那么它的行為分析效果又會如何呢?有研究者采用這兩種范式對同一個被試進行功能分析,由此來比較它們分析效果的差異。如,Wallace和Knights(2003)的研究中,共3個被試,2個被試鑒定的行為功能完全一致,還有1個被試結果只是部分一致;LaRue等人(2010)的研究中,共5個被試,4個被試鑒定結果完全一致,還有1個被試由于挑戰被多種功能控制,只有部分一致;Bloom等人(2011)的研究中,共10個被試,6個被試鑒定結果完全一致,1個被試部分一致,3個被試完全不一致。
這些結果表明,兩種范式的分析效果沒有顯著差異,對于那些結果不一致的個案,可能是因為在TFA或DTFA中沒有抓住相關的建立操作(Bloom, Iwata, Fritz, Roscoe, & Carreau, 2011; Rispoli, Davis, Goodwyn, & Camargo, 2013b)。這意味著由TFA改編而來的DTFA仍能有效地評估挑戰的功能。
4DTFA與TFA相比,臨床情境上更具生態性由于操作的設置不同,使得DTFA與TFA相比產生了以下四點獨特優勢,其中生態性是因操作不同而衍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
第一,評估過程更分散、更簡便。TFA整個過程平均需要花費6個半小時的時間,其中還不包括分析之前訪談所需時間、回合之間的間隔時間、訓練人員所需時間(Iwata, Dorsey, Slifer, Bauman, & Richman, 1994);而DTFA創造性地把連續長時間收集數據的過程分為許多小的試次,分散在日常生活事件進程中。
第二,對實施者專業要求更低。為成功實施程序,對實施者專業程度要求之高也是TFA的一大弊處(Northup, Wacker, Sasso, Steege, Cigrand, Cook, & DeRaad, 1991);而DTFA可以由非專業一線人員(如父母或老師)操作,對實施者本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程度要求較低,大大突破了功能評估(Functinal Behavior Assessment, 簡稱FBA)需要專業人員實施的限制,這也是該程序的實施者大多數是教師的原因(Bloom, Lambert, Dayton, & Samaha, 2013; Kunnavatana et al., 2013a, b; Lambert, Bloom, & Irvin, 2012; LaRue et al., 2010; Rispol, Dawis, Goodwyn, & Camango, 2013b; Sigafoos & Saggers, 1995)。
第三,需要的資源更少。TFA經常需要額外的訓練和資源,加之評估程序的繁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在很多應用情境里都否定它的可行性(LaRue et al., 2010);而DTFA只需要最小限度的時間和勞動力,每個兒童少于兩小時(Sigafoos & Saggers, 1995)。
第四,評估更具生態性。TFA人為模擬的操縱方式不同于自然環境下的操作方式,不一定會導致挑戰的發生(Van Camp, Lerman, & Kelley, 2001),生態效度較差;而DTFA擺脫高控制的臨床情境,與現實生活匹配更緊密,提供融入到正在進行的日常生活中的可能性,從而更為容易地進入到教室和其他應用情境,生態效度較高。
5DTFA的生態性在臨床實踐中的展現DTFA生態性上的獨特優勢,使得其在實踐應用中更具拓展性,如,從一般挑戰拓展到高頻高危行為,從特殊教育教室情境拓展到普通學校,從近程見面評估拓展到遠程視頻評估等。
TFA的研究和實踐中,分析的挑戰類型有很多,比如自傷行為、攻擊行為、破壞行為、異食癖、不正當言語行為、刻板行為、發脾氣行為以及潛逃行為等;但TFA可能對某些類型的挑戰是不適用的,如高頻發生的、傷己傷人的,或是那些除非制造更進一步的反應時機否則在一個回合里只發生一次的行為(ThomasonSass, Iwata, & Fritz, 2011)。相較而言,DTFA更為簡潔,因重復的暴露而帶來的影響也更少,所以,更加適用于高?;虻皖l的挑戰。
以往DTFA研究大多數都是在特殊教育教室情境實施的,被試都是特殊障礙兒童。然而,也有研究把范圍拓展到普通學校,Austin, Groves Reynich和Francis(2015)對3名普通小學兒童的分心行為和大聲叫嚷行為進行了功能分析。這是一個重要的延伸,越來越多發展中的兒童需要個性化的干預,而指向這個群體的功能分析卻相對缺乏(Beavers, Iwata, & Lerman, 2013)。Austin等人(2005)指出,那些發展中的兒童可能對功能分析中環境的變化更為敏感,特別是當那些變化看起來不那么自然的時候。而DTFA的獨特優勢恰好能解決普通學校教師、父母作為實施者缺乏行為分析專業知識的一大難題,同時又能盡量地減少對被試日常生活的干擾。因此,未來更多的實踐者可以將DTFA運用于不同的應用情境或是不同類型的挑戰上。
此外,社工和教師在接受分散試次方法培訓后的實踐操作結果具有良好的保真度,與專業人員并無顯著差異(Kunnavatana et al., 2013a, b; Lamber et al., 2013; Rispoli et al., 2015a, b),這為更進一步的遠程指導應用奠定了基礎。同時,未來的研究者也可深入地探討遠程指導分散試次方法的保真度和有效性。雖然DTFA在二十年前就已經提出,但真正開始發展卻始于近五年。為指導最佳的實踐,接下來以Sigafoos和Saggers(1995)的研究為例,直觀地展現DTFA的實際操作情況。
Albert,12歲,被診斷為自閉癥,且存在嚴重智力障礙,在一家自閉癥學校接受康復。Albert表現出嚴重的攻擊行為,包括打、推、咬、抓、掐、拉扯頭發,向他人吐口水或扔東西。
研究者分別設置了關注、得到實物和任務要求三種試次。在連續5天里,每種試次類型實施20個試次,每天采取混合順序各實施4個,共60個試次。這些試次分散在學校的課堂常規活動中,在吃點心時間嵌入試次去評估可能的得到實物功能;在做各種學業任務時嵌入試次去評估可能的逃避任務功能;在與老師一對一的情景時嵌入試次去評估可能的得到關注功能。單個試次時間為2分鐘,每個階段1分鐘。如在任務要求試次中,測試階段教師要求Albert完成學習任務,如若他不參與,每隔10s用言語或身體的方式進行引導,如此持續1分鐘。如果在這1分鐘內表現出攻擊行為,教師停止任務,進入到控制階段,觀察他在下一個1分鐘的行為表現。
試次的測試和控制階段都應記錄攻擊行為出現與否,在所有試次結束后計算攻擊行為發生試次數的百分比,并繪制柱狀圖(如圖1所示)。結果表明,Albert的行為功能是為了得到關注。
6總結與展望
通過對文獻的梳理可知,目前DTFA的相關研究主要有三大主題(Austin, Groves, Reynish, & Francis, 2015):第一大主題是DTFA的驗證,主要是比較DTFA與其他分析方法之間結果的一致性;第二大主題是處理DTFA對干預的有效性問題;第三大主題是評估教師和其他人員能被訓練去掌握DTFA的程度。
DTFA為應用情境尤其是教室情境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除了以上三大主題,還有一些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第一,DTFA在分析不同類型的挑戰時是否也能取得一致的效果,這點還未可知。分散試次研究大都集中于分析發展障礙(包括自閉癥)或感官受損個體的挑戰。Rispoli(2014)認為,雖然DTFA直觀地假設這些程序對其他群體、其他類型的行為同樣有效,但還是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核實這個假設,更重要的是,去確定任何可能有必要的,程序上的調整。
第二,DTFA在試次數量(范圍:3~20次)和持續時間上(范圍:1~6分鐘)還沒達成統一意見。試次的每個階段的持續時間有1分鐘 (LaRue et al., 2010; McDonald, Moore, & Anderson, 2012; Rispoli et al., 2013b; Sigafoos & Meikle, 1996; Sigafoos & Saggers, 1995)、2分鐘(Bloom et al., 2011, 2013; Kunnavatana et al., 2013a, b; Lambert et al., 2012)、3分鐘(Schmidt, Drasgow, Halle, Martin, & Bliss, 2014),甚至還有30s(Kodak et al., 2013)。那么,每個試次至少要實施多長時間,一個條件至少要包含多少個試次才能如實地、有效地收集行為數據,程序上的標準化是未來研究的命題之一。
第三,大部分文獻把實驗試次分裂成兩個階段(控制和測試),但這些階段順序的不統一會帶來潛在的問題。測試―控制序列可能會產生滯后效應,在控制階段的評估中易產生假陽性結果,未來的研究可以更多地采用控制―測試序列,或者是拉大測試和控制條件之間的時間間隔(Rispoli, 2014)。
第四,國內研究奉行“拿來主義”的同時又要兼顧DTFA的本土化。通過文獻搜索發現,目前國內只有部分研究使用功能分析方法來評估挑戰(萬蓓, 2007; 孫立雙, 2008; 李艷, 2009; 楊娟, 朱宗順, 曹漱芹, 2012; 谷昭丹, 2013; 肖君鳳, 2015),而采用分散試次方法的研究和實踐還未見到。程序精簡而功效不減的分散試次方法非常適合在教室情境或家庭環境中開展,這正好能解國內特殊教育師資嚴重缺乏的燃眉之急。然而,不同的文化規范會影響大人與兒童的互動過程,也會影響他們對兒童行為的期待(Lynch & Hanson, 2011)。比如,在一個環境里兒童的行為可能是適當的;相反,在另一個環境里也可能是破壞性或是不適當的。理解一個人的文化或語言背景對他們行為的影響,是執行一次周密的功能分析的一種手段(Hayes & Toarmino, 1995)。因此,未來的國內研究在借鑒外來研究成果的同時應探索更具中國特色的分散試次方法。
參考文獻
杜正治(2006). 單一受試研究法. 臺北: 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
黃偉合, 賀薈中(2013). 功能評估――如何應對特殊需要學生的行為問題. 北京: 華夏出版社.
谷昭丹(2013). 自閉癥兒童刻板行為積極干預的個案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華東師范大學.
李艷(2009). 自閉癥兒童刻板行為的積極干預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華東師范大學.
孫立雙(2008). 自閉癥兒童自傷行為的功能評估及干預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北京師范大學.
萬蓓(2007). 積極行為支持用于智障兒童問題行為干預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華東師范大學.
肖君鳳(2015). 積極行為支持對自閉癥刻板行為的干預研究.碩士學位論文. 重慶師范大學.
楊娟, 朱宗順, 曹漱芹(2012). 基于功能評估的幼兒課堂離座行為個案研究. 中國特殊教育, 11, 18-24.
昝飛, 謝奧琳(2007). 自閉癥兒童行為功能評估的個案分析. 中國特殊教育, 5, 62-67.
昝飛(2013). 積極行為支持――基于功能評估的問題行為干預. 北京: 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Austin, J. L., Groves, E. A., Reynish, L. C., & Francis, L. L.(2015). Validating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in mainstream primary school classroom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8, 1-15.
Beavers, G. A., Iwata, B. A., & Lerman, D. C. (2013). Thirty years of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oblem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1-21.
Bloom, S. E., Iwata, B. A., Fritz, J. N., Roscoe, E. M., & Carreau, A. B.(2011). Classroom application of a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4, 19-32.
Bloom, S. E., Lambert, J. M., Dayton, E., & Samaha, A. L.(2013). Teacherconducted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as the basis for interventio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208-218.
Emerson, E.(2005).Challenging behavior: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in people with severe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hmie, T. A., Iwata, B. A., Harper, J. M., & Querim, A. C.(2013). Evaluation of the divided attention condition during functional analys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71-78.
Hanley, G. P., Iwata, B. A., & Mccord, B. E. (2003). Functional analysis of problem behavior: A review.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6, 147-185.
Hayes, S. C., & Toarmino, D. (1995). If behavior principles are generally applicable, why is it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cultural disversity? The Behavior Therapist, 18, 21-23.
Iwata, B. A., Dorsey, K. F., Slifer, K. J., Bauman, K. J., & Richman, G. S.(1982). Toward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selfinjury. Analysis and Intervention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 3-20.
Iwata, B. A., Dorsey, K. F., Slifer, K. J., Bauman, K. J., & Richman, G. S.(1994). Toward a functional analysis of selfinjur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7, 197-209.
Kodak, T., Fisher, W. W., Paden, A., & Dickes, N.(2013). Evaluation of the utility of a discretetrial functional analysis in early intervention classroom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301-306.
Kunnavatana, S. S., Bloom, S. E., Samaha, A. L., & Dayton, E.(2013a). Training teachers to conduct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Behavior Modification, 37, 707-722.
Kunnavatana, S. S., Bloom, S. E., Samaha, A. L., Lignugaris, B., Dayton, E., & Harris, S. K.(2013b). Using a modified pyramidal training model to teach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to conduct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36, 267-285.
Kratochwill, T. R., & McGivern, J. E.(1996). Clinical diagnosis, behavior assessment,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Exami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5, 342-355.
Lambert, J. M., Bloom, S. E., & Irvin, J.(2012).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in a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5, 579-584.
Lambert, J. M., Bloom, S. E., Kunnavatana, S. S., Collins, S. D., & Clay, C. J.(2013). Training residential staff to conduct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296-300.
Lang, R., Davis, T., Oeilly, M. F., Machalicek, W., Rispoli, M. J., Sigafoos, J., Lancioni, G., & Regester, A.(2010).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treatment of elopement across two school setting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3, 113-118.
LaRue, R. H., Lenard, K., Weiss, M. J., Bamond, M., Palmieri, M., & Kelley, M. E.(2010).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and trialbased methodologies for conducting functional analyse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31, 480-487.
Lynch, E. W., & Hanson, M. J. Jr. (2011). Developing crossculturalcompetence: A guide for working with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4th.ed.). Baltimore Brookes.
McDonald, J., Moore, D. W., & Anderson, A.(2012).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 assessment methods targeting aggressive and stereotypic behavior in a child with autism. Australian Educational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 29, 52-65.
Mueller, M. M., Nkosi, A., & Hine, J.(2011). Functional analysis in public schools: A summary of 90 functional analys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4, 807-818.
Northup, J., Wacker, D., Sasso, G., Steege, M., Cigrand, K., Cook, J., & DeRaad, A.(1991). A brief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ggressive and alternative behavior in an out clinic sett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24, 509-522.
Rispoli, M. J., Camargo, S., Machalicek, W., Lang, R., & Sigafoos, J. (2013a).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roblem behavior maintained by access to ritual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7, 580-593.
Rispoli, M. J., Davis, H. S., Goodwyn, F. D., & Camargo, S.(2013b). The use of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in public school classrooms for two students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15, 180-189.
Rispoli, M. J.(2014).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hallenging behavior.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6, 271-283.
Rispoli, M. J., Ninci, J., Burke, M. D., Zaini, S., Hatton, H., & Sanchez, L.(2015a). Evaluating the accuracy of results for teacher implemented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es. Behavior Modification, 1-27.
Rispoli, M. J., Ninci, J., Burke, M. D., Zaini, S., Hatton, H., & Sanchez, L.(2015b). Training head start teachers to conduct trialbased functional analysis of challenging behavior.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1-10.
Schmidt, J. D., Drasgow, E., Halle, J. W., Martin, C. A., & Bliss, S. A.(2014). Discretetrial functional analysis and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with three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and severe problem behavior. 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s, 16, 44-55.
Sigafoos, J., & Meikle, B.(1996). 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y determined challenging behavior in two boys with autism. Behavior Modification, 20, 60-84.
Sigafoos, J., & Saggers, E.(1995). A discretetrial approach to the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in two boys with autism. Australia & New Zealand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20, 287-297.
ThomasonSassi, J. L., Iwata, B. A., & Fritz, J. N. (2013). Therapist and setting influences on functional analysis outcomes.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46, 79-87.
Van Camp, C. M., Lerman, D. C., & Kelley, M. E.(2001). A method for analyzing changes in response efficiency.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4, 487-490.
Wallace, M. D., & Knights, D. J.(2003). An evaluation of a brief functional analysis format within a vocational sett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36, 125-128.
DiscreteTrial Functional Analysis:
A More Ecological Behavior Analysis StrategyZHANG JingYANG DanXIONG Hongxing
(College of Psychology,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7, China)Abstract
關鍵詞:層次分析法;區域經濟;主導產業;數學模型
中圖分類號:F29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9-0196-02
按照產業對經濟的重要程度,可將產業劃分為三個不同的類型:一般產業、輔助產業、主導產業。其中,主導產業是指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各階段中處于支配地位,并能夠代表區域經濟發展方向的產業和產業群。
一、層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層次分析法(AHP)是將決策總是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層次,在此基礎之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決策方法。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合理的遞階層次結構,也就是將問題所含的因素進行分組,并建立指標體系。
層次分析法的關鍵是構造兩兩比較判斷矩陣。如對最高層(A層)而言, 中間層(B層)中各有關元素相對重要性狀況,可以構造矩陣,根據判斷矩陣,通過運算,計算出各層因素相對權重,然后進行層次單排序以及層次總排序。
二、城市主導產業的選擇
(一)工業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
首先對城市依照波士頓矩陣法確定若干個優勢行業,然后參照主導產業的選擇條件,對這些行業的三類八個基準指標進行計算并求出其相應的計分。
1.莜原基準
1)需求收入彈性系數:
式中:Si表示需求收入彈性系數
如果 Si>1,則表明該產業需求收入彈性大,說明其可以創造出較大的市場需求。
2)生產率上升率:
公式 3-1、3-2 即筱原二基準。
2.產業關聯度
1)影響力系數和感應度系數
影響力系數指標可用投入產出表來測算:
感應度系數指標用投入產出表之逆矩陣來測算:
式中:ej ―第 j 產業的影響力系數;ei― i 產業感應度系數;n―產業數目;C i j ―列昂節夫投入產出矩陣逆矩陣(I-A)-1中的元素(i, j=1,2,3,…,n)。
如果ei>1,則表明i產業對其他產業感應度較高。
2)產業鏈長度
所謂產業鏈的長度、就是某一產業對它的上游產業的需求量(A1)和對下游產業的供給量(A2)及其本身產出量(A0)之和,即某產業的產業鏈長度為:
A=A0+A1+A2 = P i +P iL F ( i ) + L B ( j )(3-5)
式中:P i ― i產業工業總產值;L F ( i ) ―前向關聯系數;
L B ( j )―后向關聯系數。
產業鏈的長度表示了以某一產業為中心的上、下游產業的總產值的大小,A 越大,某產業的產業鏈和產業容量就越大。
3.比較優勢
1)比較勞動生產率
2)產業貢獻率
式中:W i j ― i產業在 j區域中的產業貢獻率;P i j ― i產業在 j地區的產值;Pj― j區域總產值;W i j值越大,說明i產業對j區域經濟的貢獻越大,被作為主導產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區位熵
區位熵是反映不同區域各產業專業化程度的指標:
式中:q i j ― j區域i產業的區位熵;e i j ― j區域i產業工業產值;e n j ― j區域n個(所有)產業工業產值;f i n ―全國或全省產業工業總產值; f n n ―全國或全省全部產業工業產值;q i j越大,說明i產業的區位優勢越明顯。
(二)選擇指標權重確定
1.決策目標樹的建立
將該市工業主導產業選擇定義為目標層A,將各主要選擇基準定義為準則層Bi,各基準的具體指標定義為方案層Ci,據此作出決策層次目標樹:
A:工業主導產業選擇。
B1:筱原基準B2:產業關聯度B3:比較優勢。
C1:需求收入彈性C2:生產率上升率C3:影響力系數C4:感應度系數C5:產業關聯度C6:比較勞動生產率C7:產業貢獻率C8:區位熵。
2.準則層子目標權重
(1)根據該市有關經濟管理、工業經濟領域一些專家判定的同一層次各指標相對重要性的判斷值,構建出下表中的判斷矩陣。
(2)計算判斷矩陣A的每一行元素的積Mi
(3)求Mi的n次方根
(4)將向量(W1,W2,W3)T做歸一化處理,即求得各指標矢向量Wi
若實際數據滿足條件:W1+W2+W3=1,則(W1,W2,W3)T即為所求的特征向量,即W1,W2,W3為準則層子目標權重B1,B2,B3。
(5)一次性檢驗
3.方案層權重
用同樣的方法,對第二子目標層Ci進行比較打分,可獲得莜原基準(B1)與產業關聯基準(B2)以及比較優勢基準(B3)的分項判斷矩陣,根據準則層權重的計算方法,可計算得各分層指標權重C1,C2,…,C8。
4.組合權數
經過以上計算,可以得到方案層中各分項對于決策目標層的權重B i C j ,其中i = 1,2,3; j = 1,2,…8。
三、結論
本文所采用的方法以層次分析法為基礎,在對主導產業的本質、影響因素及其內在關系等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利用較少的定量信息使決策的思維過程數學化,為主導產業的選擇提供了簡便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趙煥臣.層次分析法――一種簡易的新決策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2] 王建鳴.中小城市主導產業的選擇原則及選擇指標體系[J].經濟師,2004,(12).
關鍵詞:陶瓷材料;成分;化學分析;儀器檢測;方法
1 前言
在陶瓷生產中,會用到多種礦物原料和化工添加劑,不同的原料配方和工藝處理過程,使得產品的物理性能(如:強度)、化學性能(如:耐腐蝕性)等有所不同,其主要是由原料的礦物組成和微觀結構所引起的。對這些特性進行研究,有助于提高產品的性能。但是由于檢測材料的物相組成和微觀結構的成本較高,研究人員采用了相關的化學成分分析和顆粒度測定進行替代。
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原料供應商和生產車間的技術人員通過原料的化學成分判定原料的品質和用途。事實上,通過一些經驗系數,控制原料的化學成分成了生產中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刂婆浞降幕瘜W成分應從監控原料的化學成分著手。研究和控制原料的微量成分,甚至是痕量成分,將對生產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這些研究都是通過化學分析來實現的。
目前最常用的陶瓷原料化學成分分析方法,是國家標準GB/T4734《陶瓷材料及制品化學分析方法》,該法屬于濕法檢測,樣品被熔融和消解處理成液體,再經過絡合滴定法、比色法或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原料中的氧化物成分。陶瓷原料一般分為普通原料和化工原料(單純的化工料或經過混合加工的混合料),在GB/T4734標準中有規定,其中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二氧化鈦、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和灼減等9項成分的檢測為常規分析。因此把以這些成分含量總數超過99.50%的、沒有添加其他化工原料的陶瓷原料默認為普通原料。
在條件較好的情況下,更多采用X射線熒光法,此法屬于干法檢測,是當今比較先進的化學成分分析方法之一。檢測時,粉末樣品經過壓片或熔融冷卻成玻璃樣片,由計算機完成檢測。檢測效率很高,但成本也相對較高。
除此外,陶瓷材料的化學成分分析還有很多套標準可供選擇,表1列出較常用的部分標準。
由表1可知,不同材料、不同成分、相同成分的不同含量范圍,各有相對適合的方法。在檢測的過程中需要進行適當的策劃和調整,選擇合適的方法能使結果更準確。配合不同的樣品,有時同一個樣品需用幾種方法進行檢測,有時即便是差異很大的樣品也能用同樣的檢測方法,關鍵是要了解每一種方法可能引入偏差的原因,在檢測過程中需特別注意。
現代生產對原料的要求日漸提高,一些含量非常低的元素也會引起產品明顯的差異。所以涉及原料化學成分方面,對化學分析結果的精準度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也給化學成分分析帶來更多由計算機輔助完成的新型設備。比如先進的原子吸收光譜儀(AAS)、原子熒光光譜儀(AFS)、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儀(EDXRF)、波長色散X射線熒光儀(XRF)、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ICP)等。這些儀器能夠同時檢測多種元素成分,但價格比較昂貴。還有一些小型儀器,如分光光度計、火焰光度計、離子計等,可對某類特定成分進行測定。這些儀器都能比較高效而精準地檢測出陶瓷材料的化學成分。所有儀器對成分的測定都是以標準物質的標準含量為參照物,選擇合適的標準物質也是結果準確的重要保證。本文主要是通過研究普通實驗室常用的測定陶瓷原料化學成分的不同方法對結果的影響,建議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以便使結果更準確,對產品的研究和質量控制提供科學的幫助。
2 陶瓷原料成分的檢測方法
(1) 滴定法
濕法化學分析測定陶瓷原料的化學成分,滴定法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表1中多個標準方法都使用滴定法。滴定分析法的原理是,滴定試劑與被測組分在適當的酸堿pH值下反應,通過指示劑在反應達到終點時顏色突變所使用的滴定試劑的多少來計算被測物的含量。陶瓷成分測定中,三氧化二鋁、氧化鎂>5%、氧化鈣、三氧化二鐵、氟化鈣、較高含量的二氧化鈦,還有熔塊釉料中常見的二氧化鋯、氧化鋅、三氧化二硼等。由滴定法測定某組陶瓷原料化學成分的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滴定法測定低含量成分時,相對偏差較大。如果低含量結果的精度要求高時不適用。
(2) 原子吸收光譜法
原子吸收光譜法的分析原理是,將光源輻射出的待測元素的特征光譜通過樣品的蒸汽時,被蒸汽中的待測元素的基態原子所吸收,由發射光譜被減弱的程度,進而求得樣品中待測元素的含量。由于原子吸收檢測的靈敏度很強,因此在測定較低含量的元素時比較顯優勢。就目前運用的檢測手段而言,原子吸收是最準確的方法之一,其元素檢出限可低至0.0001%。由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元素的含量見表3。
由表3可知,原子吸收光譜法測定高含量成分時,絕對偏差較大。如果高含量結果的準確度要求很高時不適用。
(3) X射線熒光法
X射線熒光法的分析原理是用X射線照射試樣時,試樣會被激發出熒光X射線,不同元素被激發出的熒光X射線的波長(或能量)不同,且射線強度與元素含量成正比。把混合的熒光X射線按波長(或能量)分開,分別測量不同波長(或能量)的數值和射線的強度,可以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X射線熒光光譜儀有兩種基本類型:波長色散型和能量色散型。
作為干法化學分析方法的典型代表,越來越多的陶瓷材料檢測采用X射線熒光分析法進行測定材料的化學成分,主要在于這種方法的快速、準確及操作簡捷。波長色散法的檢測結果非常穩定,無論成分含量的高或低,準確性均符合國家標準要求,檢出限低至0.001%。能量色散法能在同一時間分析出所有元素,具有準確、快速的優點,定量分析稍遜于波長色散法。但在特定范圍內的材料也能獲得滿意的結果,特定元素檢出限可達0.01%。由波長色散X射線熒光法測定某陶瓷原料化學成分的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波長色散X射線熒光測定成分時,重復性較好。無論是主量元素,還是微量元素,其結果都比較滿意。
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測定成分時,重復性也較好。但是所檢測的樣品范圍比較窄,如石英、鉀長石、鈉長石、高嶺土樣品能迅速測定,結果較滿意?;旌蠘悠返臋z測偏差比較大。
(4) 原子熒光光譜法
原子熒光光譜法是介于原子發射光譜(AES)和原子吸收光譜(AAS)之間的光譜分析技術。該法的優點是靈敏度高,目前已有20多種元素的檢出限優于原子吸收光譜法和原子發射光譜法。其主要用于金屬元素的測定,在環境科學、高純物質、礦物、水質監控、生物制品和醫學分析等方面也有廣泛的應用,如測定汞、砷、鉻、鉛等有毒成分。
(5) 其他檢測法
分光光度計、火焰光度計、離子計分別在測定某些元素和離子含量時,有較強的優勢。比如分光光度計(比色法)測定低含量的二氧化鈦、三氧化二鐵、二氧化硅等,檢測結果非常準確?;鹧婀舛扔嫓y氧化鉀、氧化鈉操作比較方便,結果也能符合生產要求。離子計測氟離子是最準確的方法。
以上所提及的方法都是陶瓷原料化學成分分析常用的方法,不同方法對不同含量的元素成分各有優勢。
3 檢測偏差分析
(1) 滴定分析法
滴定分析法的檢測偏差主要來自標準溶液的濃度是否準確、檢測過程溶液的酸堿值是否符合反應的要求、滴定管是否標準、滴定速度是否合適、滴定溫度能否保持等等。由于檢測步驟較多,需要注意的環節也多,容易引起偏差。含量較低的成分更加必須小心。
(2)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法
原子吸收光譜分析法的檢測偏差主要來自標準溶液的濃度是否準確、稀釋溶液倍數越高,檢測偏離風險越大。
(3) X射線熒光光譜法
X射線熒光光譜法的檢測偏差來自樣品本身。在壓片制樣的測定過程中存在顆粒效應、基質效應、礦物效應等影響。即粉末樣品的顆粒細度不一致、所含元素不一致、所含礦物不一致,對檢測結果會帶來偏差。通過熔融法將待測樣品熔融成玻璃片進行測定,可以消除這些效應,但是熔制樣片時降低了試樣的被檢濃度,而加入的熔劑也會引入新的成分,檢測時要避開這些因素。
(4) 干、濕法檢測
無論濕法還是干法的檢測,都要使用化學試劑,在檢測過程中,化學試劑和被檢樣品交融在一起。因此化學試劑的純凈度不夠會引起偏差,檢測時必須進行空白對照實驗,即不加入樣品,與檢測同步使用所有化學試劑和設備,測定相關含量。同時使用有證標準物質進行同樣的檢測,以便監控檢測的有效性。
(5) 標準曲線定位
儀器檢測都涉及標準曲線,標準曲線的取點很重要,檢測點盡量設置在標準曲線的中間段,檢測點離標準曲線中位越遠,越容易引起偏差。
(6) 波長色散X熒光法
儀器檢測時,含量接近或超出檢出限的檢測結果偏差較大;設備的檢測邊緣元素的測定偏差也比較大,如波長色散X熒光儀的檢測為硼(B)至鈾(U)的范圍,測硼時的偏差會比較大、能量色散X熒光儀測鈉時也是如此。
4 結論
(1)用波長色散X射線熒光法測定普通原料是最佳的方法,檢測數據完全能滿足普通陶瓷生產的需要,并且檢測速度快。因為干法檢測對環境的污染也很小。但是設備成本較高。
(2) 普通的陶瓷原料也可以采用濕法進行測定,原料中含量較高的成分用滴定法、重量法測定。原料中的微量和痕量元素可以由原子吸收和分光光度計等設備完成。雖耗時長,但是準確性高、成本較低。
(3) 化工料或混合料成分相對復雜,某些成分在檢測過程中還會互相影響,準確測定結果有時需要多種設備與多種方法相配合,如一般的熔塊的測定:三氧化二鋁、二氧化硅、二氧化鋯、三氧化二硼用滴定法;三氧化二鐵、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氧化鋅、氧化鋰、氧化鉛等用原子吸收法;氧化鋇、硫、灼減量等用重量法;二氧化鈦、五氧化二磷用比色法;含氟離子的樣品還需要用離子計測定氟離子的含量。
對于加入了較多量鈷、鐠、鉻、鐵、鈦、釩等顯色成分調配的色料原料,檢測過程更需使用多種方法和設備。
化工料或混合料,也可以用波長色散X射線熒光法進行測定,需要建立相近含量成分的標準曲線,檢測結果較好。但是當樣品中含硼或氟成分,由于熔劑本身含硼,又由于高溫制樣會使部分氟揮發,所以結果不理想。
(4) 一般陶瓷企業對生產原料化學成分的穩定性的監控,采用滴定法、火焰光度計法、分光光度計法和重量法,基本能滿足生產的需要。如果需要更精確的監控,從性價比考慮,可以把樣品送到設備比較齊全的綜合性實驗室進行檢測。
參考文獻
[1] 陶光儀,卓尚軍,羅立強.X射線熒光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
[2] 章詒學,何華焜,陳江韓.原子吸收光譜儀[M].北京:化學工業出
版社.
關鍵詞 知識鏈 共詞分析 多維尺度分析 研究熱點
分類號 G350
Hotspot of Knowledge Chain Research Based on the Co-words Analysis
Shen Tongping, Yang Songtao, Chu Jiewang
Abstract This paper collects the keywords in the researches of knowledge chain field published in CNKI full-text databases, then uses software SATI 3.1 to get the word frequency of these keywords. The top 32 highly cited keywords are identified. It constructs the co-word matrixes, correlation matrixes and discriminative matrixes. On the basis of this classification, it tries to conduct co-word analysis of different matrixes taking advantage of three multivariate statistic methods-factorial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At last, it explor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hotspot of knowledge chain theory.
Keywords Knowledge chain. Co-words analysis.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Research hotspot.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是企業賴以獲得競爭優勢的重要資源。正如野中郁次郎所言:在一個只有不確定才是確定的經濟中,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必然資源是知識[1]。如何更好地利用知識,提高知識的效益,于是就產生了知識管理這門學科。知識管理,顧名思義,是對知識的管理,是一門對企業現有知識的一種增值管理。其中,知識鏈就是知識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知識鏈,又稱為知識鏈條(Knowledge Chain),是一個不斷循環的知識流動過程,包括知識獲取、知識挖掘、知識流動、知識溢出、知識創新等過程。越來越多的企業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以知識流為導向,促進企業資金流和物流的不斷良性循環,從而實現企業的價值。在全球經濟一體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的背景下,建立知識鏈正日益成為企業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徑[1]。
本文以CNKI近十年來發表的知識鏈文獻為研究對象,以文獻關鍵詞為研究載體,以共詞分析方法為研究基礎,采用因子分析、聚類分析、多維尺度分析方法為手段,結合可視化軟件Ucinet,繪制近十年來知識鏈研究圖譜,以直觀的形式展示國內近十年知識鏈研究領域的學科熱點問題。
1 文獻來源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方法
共詞分析方法最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由法國文獻計量學家提出的,其思想來源于文獻計量學的引文耦合與共被引概念。其中,共被引指當兩篇文獻同時被后來的其他文獻引用時,則這兩篇文獻被稱作共被引,表明它們在研究主題的概念、理論或方法上是相關的。兩篇文獻共被引的次數越多,它們的關系就越密切,由此揭示文獻之間的親疏關系。共詞分析以此為原理,對文獻的標識特征之一的關鍵詞作為分析對象,通過對高頻關鍵詞的界定,把握學科研究熱點領域,并在高頻關鍵詞的基礎上,構建共詞矩陣,并利用社會學統計方法和社會學統計軟件進行多維統計,并將統計結果以圖形的形式直觀的顯示出來。最后,對分析對象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行歸納,分析學科領域的研究熱點問題。
1.2 研究文獻來源
為了確保檢索的文獻符合筆者的分析需求,筆者檢索條件設置為:數據來源為CNKI,檢索時間為2003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以“知識鏈”為主題進行檢索,共檢索出期刊、碩、博士論文等235篇,通過對每篇文章的瀏覽,確定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有208篇。通過文獻計量工具軟件SATI 3.2對原始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提取,在檢索的208篇文獻中,共有關鍵詞有381個,選擇詞頻不低于3的關鍵詞有32個,得到32 個高頻關鍵詞列表,詳見表1。
表1 高頻關鍵詞(部分)
通過對32個高頻關鍵詞進行兩兩共詞檢索,統計他們在208篇文獻中同時出現的頻率,形成32×32的共詞矩陣,見表2。
表2 高頻關鍵詞32×32共詞頻次矩陣(部分截圖)
1.3 構造相關矩
通過對共詞矩陣進行卡方檢驗,發現共詞矩陣不符合正態分布規律,為了能夠用更多的統計方法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需要利用Ochiia系數對共詞矩陣進行轉換,構造相關矩陣和相似矩陣。用Ochiia系數將共詞矩陣轉換成相似矩陣,如表3所示。但是相似矩陣中的0值過多,統計時容易造成誤差,為了方便進一步處理,用1與全部相關矩陣上的數據相減,得到關鍵詞相異矩陣,部分數據詳見表4[5]。
表3 相似矩陣(部分)
在相似矩陣中,數值的大小表明了兩個關鍵詞之間距離的遠近,數值越大表明關鍵詞之間的距離越近,相關程度越大;數值越小則表明關鍵詞之間的距離越遠,相關程度越小。
表4 相異矩陣(部分)
在相異矩陣中,數值越小表明關鍵詞之間的距離越近,相關程度越大;數值越大則表明關鍵詞之間的距離越遠,相關程度越小。
2 多維量度分析
2.1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一種相關分析技術,希望在一大群具有相關性的數據中,通過降低變量的數目,轉換為彼此獨立的新的因素。本文利用SPSS 19.0中文版軟件進行關鍵詞共詞頻次矩陣的因子分析,得到因子分析結果表5。
在進行因子分析過程中,筆者發現本文設定因子數為10個比較合適,結果表明共有10個公共因子被提取,這10個因子累計方差解釋貢獻率為43.193%。將32個關鍵詞分為10個類別,可以解釋知識鏈研究領域43.193%的信息。
表5 因子分析結果(部分)
通過對轉軸的因子分析結果進行分析,并且按照因子負載超過0.35的因子才被接受提取關鍵詞的原則,確定國內知識鏈研究熱點分布。
從表5中可以發現,第1個因子主要解釋了企業-學校、發明問題解決理論、業務流程、知識鏈模型;第2個因子主要解釋了圖書館、業務流程、知識創新;第3個因子主要解釋了企業-學校、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知識鏈模型、知識管理、核心競爭力;第4個因子主要解釋供應鏈、模式、知識創新;第5個因子主要解釋社會資本、相互信任、知識創造、知識共享;第6個因子主要解釋模式、知識鏈、價值鏈;第7個因子主要解釋社會資本、相互信任;第8個因子主要解釋組織學習;第9個因子主要解釋知識流動;第10個因子主要解釋企業核心競爭力、框架、知識管理系統。
2.2 聚類分析
聚類分析只要是辨別事物在某些特性上的相似或相異處,并按照這些特性將事物劃分為幾個類別。通過聚類分析可以更加明確的反映該研究課題的研究熱點和最新研究領域。本文利用SPSS 19.0中文版軟件對相似矩陣進行聚類分析,得到聚類樹狀結果,可知關鍵詞集聚分為5個類別。第1類,發明問題解決理論、企業-學校;第2類,層次分析法、圖書館、業務流程、知識鏈管理;第3類,社會資本、相互信任、供應鏈、模式、知識創新、核心競爭力、價值鏈、知識管理、知識鏈模型、知識鏈、企業核心競爭力;第4類,知識流動、知識評價、知識共享、知識創造、知識優勢、組織學習、企業、知識流動;第5類,合作創新、組織之間合作、學科建設、模型、領域本體、知識管理系統、框架。
2.3 多維量表分析
多維量表分析(MDS)是將一組個體間的相異性數據經過MDS轉換成空間的構形,且盡可能保留原始數據的相對關系[6]。在SPSS 19中文版中,選擇“分析――度量――多維尺度(ALSCAL)”,得到空間二維結果。
從結果可以看出,關鍵詞可以分為5類。第1類,發明問題解決理論、相互信任;第2類,知識管理系統、企業、模型、領域本體、企業-學校、層次分析法、學科建設、框架、知識溢出;第3類,社會資本、組織之間合作、合作創新、知識流動、企業核心競爭力、圖書館、績效評價、業務流程;第4類,知識鏈、知識鏈管理、核心競爭力、知識創造、知識管理;第5類,知識優勢、知識共享、知識創新、組織學習、模式、供應鏈、價值鏈、知識鏈模型。
3 國內知識鏈研究熱點透視
從上面的多維變量分析中,我們知道國內針對知識鏈研究的范圍比較寬泛,既有對知識鏈概念、模型的研究,也有學者通過知識鏈的研究來提高企業知識資源的利用效率等。隨著實踐的不斷發展和深入,知識鏈的研究將會越來越多。國內知識鏈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下面幾個方面:
3.1 知識鏈概念與模型研究
知識鏈概念和模型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方面:(1)知識鏈概念研究:知識鏈,是一種知識鏈條,是知識管理的核心部分,知識鏈的提出,就是提高知識的利用率。目前對知識鏈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定義。學者有的從企業主體發出,認為知識鏈是知識流在不同企業之間的轉移和擴散,從而實現知識的集成和創新的網鏈結構。有的學者從系統的知識管理觀點出發,認為企業的知識鏈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供應鏈的層次上,它應該是一個抽象化的完整的知識管理系統。對知識鏈的概念的研究是國內學者研究熱點之一。(2)知識鏈模型研究:知識鏈模型作為知識鏈概念的形象化事物,為理解知識鏈的運行機理提供了一個有力的工具。由于知識鏈沒有確定的定義,不同的學者提出了眾多基于自身學識的模型,它們在研究視角、特性等方面不大相同。因此,知識鏈模型研究主要包括知識鏈模型的構建、知識鏈模型的比較分析,知識鏈模型的現狀研究等[7]。表征這一熱點的關鍵詞有“模型”、“領域本體”、“框架”、“知識鏈”、“知識鏈模型”等。
3.2 知識鏈流程研究
知識鏈是一種知識鏈條,在這個鏈條形的網絡中,企業對內外知識進行選擇、吸收、整理、轉化和創新,形成一個無限循環的流動過程。通過知識鏈流程研究,提高知識資源的利用效率是國內學者研究的一大熱點。具體分為下面幾個方面:
(1)知識優勢(關鍵詞:知識流動、知識優勢):知識優勢強調的是由知識形成的競爭優勢。促進知識優勢的形成,是知識鏈研究的一大重點。構建知識鏈知識優勢理論模型,實現由知識資源――知識優勢――競爭優勢的轉化。
(2)知識共享(關鍵詞:知識共享):知識共享是指員工彼此之間相互交流的知識,使知識由個人的經驗擴散到組織的層面。這樣在組織內部,員工可以通過查詢組織知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工具。反過來,員工好的方法和工具通過反饋系統可以擴散到組織知識里,讓更多的員工來使用,從而提高組織的效率。知識共享成為當前企業知識管理研究中最重要的議題,其主要研究方向是推動知識共享的主要手段。知識共享既有針對網絡化組織、虛擬團隊的知識共享模型的研究,又有基于博弈論的知識共享演化博弈模型,還有針對知識共享風險的防范措施。
(3)知識創新(關鍵詞:知識創新):知識管理的本質就是一種創新管理,組織的知識創新包括管理創新、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知識創新的意義在于幫助組織在創新群體內創造一種共識,以構造可以用來開發新產品和服務的新知識。國內學者針對知識創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識創新模型的比較、知識創新模式的選擇和知識創新實現方法。
(4)知識流動(關鍵詞:知識流動):知識流動是指在特定環境中,知識在有一定需求的主體之間(包括個人、組織和區域),從知識存量高者流向知識存量低者的過程。發送的知識是知識接受者現有知識能匹配和需要的知識。只有知識流動起來,整個知識鏈才能循環起來,從而實現知識共享、知識增值的目的。國內學者研究究了知識鏈組織之間的知識流動過程,分析了知識流動障礙的基礎上,構建了知識流動模型,提出了促進知識鏈組織之間知識流動建議[8]。
3.3 知識鏈應用研究
知識鏈應用研究比較寬泛,如在圖書館、生產服務性行業、政府知識管理、企業集群與創新、合作伙伴選擇、組織學習、組織績效評價等方面都有知識鏈的應用。這一方面的研究熱點主要是知識鏈促進企業知識管理系統的構建,知識鏈對企業知識共享的影響,不同組織之間知識鏈共享研究,基于知識鏈的成員利益分配研究,以及圖書館知識鏈應用研究等。表征這一熱點的關鍵詞有“知識管理系統”“組織之間合作”“圖書館”“業務流程”“績效評價”“核心競爭力”“組織學習”“模式”“供應鏈”等。
4 結語
國內知識鏈研究的時間不長,研究論文數量不多,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知識鏈的概念、模型、應用等角度。通過共詞分析法來展現國內知識鏈研究熱點問題,這類文獻基本沒有。筆者的目的在于通過這篇研究論文,清晰地發現近十年來知識鏈研究領域過去的關注點、現在的熱點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本文在研究過程中,也有點不足。在介紹知識鏈研究熱點問題,因限于篇幅,很多相關熱點沒有一一展示;學科領域的研究應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由于定性研究較難統計,本文只采取了定量研究,對研究結果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高頻關鍵詞的設定、樹形聚類圖的劃分、因子分析等都具有一定的主觀性,這些問題是筆者下一步需要完善的地方。
參考文獻:
[ 1 ] 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
vard Business Review,1991(11):94-104.
[ 2 ] Callon M,Law J,RIP A1.Mapping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ology of Science in the Real World[M].London:Macumillan,1986:14-18.
[ 3 ] Law J,Bauin S,Courtial J P,et al.Policy and the mapping of scientific change: a co-word analysis of research into environmental acidification[J].Scientometrics,1988,14(3/4):251-264.
[ 4 ] Turner W A, Rojouan F. Evaluating Input/output Relationships in a Regional Research Network Us-
ing Co-word Analysis[J].Scientometrics,1991,22(1):
139-154.
[ 5 ] Wettler M. Reinhard Rapp Computation of Word Associations Based on the Cooccurrences of Words in Large Corpora[EB/OL].[2005-10-09].http://acl.ldc.upenn.edu/W/W93/W93-0310.pdf,2013-05-10.
[ 6 ] 林震巖.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433.
[ 7 ] 李后卿,黃玉麗,莫文生.知識鏈模型及比較研究[J].情報雜志,2008(7):57-59.
[ 8 ] 趙力焓,石娟,顧新.知識鏈組織之間知識流動的過程研究[J],情報雜志,2010(7):70-73.
沈同平 安徽中醫藥大學助教。安徽合肥,230036。
楊松濤 安徽中醫藥大學副教授。安徽合肥,23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