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9 08:34:40
序論:在您撰寫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傳統文化的內涵豐富而寬泛,相對現代文化而言,它是歷史上形成并流傳至今的文化,具有民族性、草根性、傳承性等特征,其主脈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封建文化,所謂“精華”與“糟粕”并存的文化。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文化所產生的基礎是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農耕文明、農業文明的產物。沒有農業文明,我們今天就沒有文明,就沒有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輝煌的文明史,更不會產生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我們的祖先在生產、生活勞作中總結出了一門絕活手藝或技藝,一輩輩地傳承,傳給了爺爺,爺爺傳給了父親,父親再傳給你.你再傳給兒子,就是在這代代的傳承中,經驗在不斷積累與豐富,每一代人都可能在上一代的基礎上,加之自己在實踐中的點滴創造,一點一滴地積東,一代一代去傳承,最終成為傳統,形成傳統文化。這一切都跟農業社會、農業文明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是在農業文明的土壤中孕育發展的,最終成為農業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地推動著社會向前發展。農業文明具有地域性、傳承性等特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域性決定了農業文明色彩斑斕、五彩繽紛,也造就了各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有近四百個地方戲劇種,這些都是先輩們留下的珍貴文化遺產,不能否認這些劇種大部分因在當下面臨自身傳統與現代化的不適應而流失,處于嚴重的瀕危狀態,但這絕對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這就是特殊的、悠久的農業文明賜予我們的寶貴財富。農業文明重視傳承,它所有的東西都是一代一代積累傳承下來的。另外,因為有傳承,所以整個農業文明從它的產生、發展、鼎盛到逐漸衰落,在整個過程中它的精神實質,包括審美觀、價值觀都是一脈相承的,伴之農業文明產生的傳統文化也是在社會的不斷變革與進步中得到優化傳承至今的。如最早的詩經是四言的,發展到五言詩、七言詩,到了唐代詩歌達到了頂峰,出現了齊言體詩,到了宋代,宋詞的出現打破了齊言體的形式,而改用長短句。宋詞代替唐詩,或者說唐詩代替詩經,明清戲劇代替宋詞,這些都是發展,都是傳承,但其精神實質、價值觀念、審美內涵是一脈相承的。唐詩和宋詞在這些問題上沒有根本的區別,無論從豪放派、風花雪月到愛國主義詩詞和唐詩沒有本質區別,內容是一樣的,變化的只是形式。另外,在傳承性中也包含著牢固性的一面,也就是它內在的不變性、穩定性。比如我國自古有之的“誠”、“信”、“勤儉”的社會美德;“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自強不息”的人格意識;“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積極進取精神;“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等等。這些忠孝仁義傳統與中華美德,一千年,兩千年都沒有變,也不能變。這是農業文明的特點,更是我們要保護的優秀傳統。農業文明在面對今天高速發達的現代文明,其歷史的局限性不斷被凸顯出來,在現代化面前很多傳統的東西表現為不適應甚至落后,有被現代化所淘汰的危險。正是因為農業文明的局限性決定了在其土壤中孕育的傳統文化并不都是精華,也有糟粕的基因,這需要用科學的態度,一分為二地剖析,汲取精華、棄其糟粕,有批判地繼承。談到精華與糟粕的問題,不能不從所處的時代及社會環境來分析。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背景,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與理解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魯迅先生曾在1925年《華蓋集•忽然想到》中說過一段話,喊出了當時的強音,曾經震撼無數五四青年:“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茍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制青丹,全都踏倒他?!边@里的“三墳五典”是三皇五帝時期的遺書;“百宋千元”指清代兩大藏書樓,分別因藏有100部宋版書和10(X)部元版書而著稱;“天球河圖”是指古代的傳統歷法及八卦等;“金人玉佛”是珍奇的宗教工藝品;“祖傳丸散、秘制膏丹”則是珍貴的中醫藥財富。站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這些恰恰幾乎都是我們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田青認為,“脫離反帝反封建狂飄突進的時代環境而用今天的標準和視野來苛責奮迅先生,當然是不應該的。但是,在so多年過后,在我們跨越生存、溫飽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再用那時候的偏激觀點來粗暴地對待我們的傳統文化遺產,也是相當不公正的?!薄霸谒^的‘精華’與‘糟粕’之間,還存在著大量‘精華’與‘糟粕’共存共生的文化,存在著大量在一個文化體系里被視為‘糟粕’,而在另一個文化體系里被認為是‘精華’的文化?!彼^的糟粕,也就是不能適應今天主流價值觀的那些思想、行為方式等,但這些所謂的糟粕在當時年代是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的,只是在今天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與現代化的精神存在相悖的一面,我們不提倡不倡導而已,如舊社會的“男尊女卑”、“三綱五?!钡膫鹘y落后思想,與傳統喪葬習俗相關的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相關行業、相關產品,以及束縛人性,殘酷的“三寸金蓮”、“凌遲”、“車裂”等傳統的落后的行為方式、封建陋俗及古代酷刑,等等。但這些所謂的“糟粕”,不為今天時展所接受的文化行為與文化事項,也屬于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需要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用包容的態度,通過文字、圖片,影像及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客觀真實地挖掘、記錄與保存遺產的所有文化基因與元素。因為這些與優秀傳統文化一樣都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歷史真實的直觀體現。對其進行保存層面的保護同樣具有重要的歷史認知價值、文化研究價值及教育啟示后人的價值,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要區別對待“保存”與“保護”兩個層面?!斗俏镔|文化遺產法》第三條規定:“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睂τ诜俏镔|文化遺產,無論是否能適應今天現代化的發展都首先要完成“保存”層面的搶救性保護,而對能夠在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中,為新文化的創造起積極作用的優秀傳統文化,應采取的是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繼承與弘揚式的保護。
西方的現代化不僅代表的是先進生產力,還有西方所謂的“先進文化”。根據原理,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從而導致上層建筑的變化。上層建筑包括政治與思想兩個層面,思想的上層建筑也可稱之為意識形態范疇。我國幾千年農業文明發展并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屬于意識形態,它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新鮮的西方文化,難免會發生沖突與碰撞。傳統文化就好比是身居高墻內的“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在面對高墻外的世界時會表現出或好奇,或羞澀,或排斥等復雜的內心狀態。傳統文化面對現代化所產生的沖突“更多的則是指思想意識、觀念形態的沖突,是傳統心理、現代心理承受力之間的沖突,而物質上的沖突并不主要,故人們又把它稱為‘深層型文化’的沖突”。這種沖突體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主要是指人們對保護理念、目的、價值、意義等的認知,以及如何采取適宜各類別、各項目的保護方式與方法的探索上。我們誰都不可否認,現代化帶來了我國生產力的迅猛發展,經濟的快速騰飛,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產生了很多不曾有過的現代文明。我國目前的繁榮與發展離不開現代化。我國現代化不僅僅是改革開放這三十幾年,其實從“”就已經開始了。但仔細審視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會發現在現代化取得的巨大成績背后,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這個過程中充滿著太多的痛苦、血汗、曲折,走了太多的彎路,損失了太多的東西,特別是我們的傳統。我國的現代化畢竟不是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孕育出來的,不是在我們自身的文化土壤中自然孕育的、瓜熟蒂落的過程中實現的,而是受到外界因素的迫使。這些就決定了現代化必然要與傳統文化發生劇烈的沖突,甚至是“你死我活”的斗爭,而這種斗爭往往都是以本土傳統文化的失敗與妥協而告終的。假如我國的現代化是在沒有八國聯軍、沒有外國列強的入侵及戰爭的威脅下,通過自身的改革與變法來實現的話,它必然是自然的、健康的,在整個過程中也不必完全地拋棄自身的傳統。但當時的現代化是把傳統文化看成是創造新文化、發展新文化不折不扣的絆腳石。比如“”提出的“打倒孔家店”,以及魯迅先生在《華蓋集•忽然想到》中慷慨激昂的陳詞等,都見證了當時的社會趨勢是要現代化,要科學,要民主,不要傳統,視傳統為現代化的天敵,要砸爛舊世界,創造新世界。我國的現代化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開始的。當然,在今天我們不能僅用現代的眼光去審視歷史,因為時代背景不同,存在的就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所幸的是,現代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我國現代化從起步到現在的時間還并不長,雖然走了一些彎路,但現在認識到存在的問題還為時不晚,關鍵是要吸取經驗教訓。在當前的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懊重行事,對待現代的高科技要客觀地認識,特別是事關人類生存及食品安全的相關領域,更引起重視,避免在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的“畸形”發展。比如現在很多母親十月懷胎剖腹生產,而非順產;現在吃的轉基因食品,激素催肥的雞、鴨、鵝等家禽,反季節培植的蔬菜與水果等,可以這樣講,這都是現代化帶來的便捷與物質的豐富,但這其實是違背人類自然生理需求及動植物生長規律的,從長遠考慮是不利于人類身心健康的。我國現代化發展到今天,人們的思想認識在不斷提高,健康意識也在不斷提升,開始意識到順產對于母親與胎兒身心發展的益處,也逐漸開始認識到用傳統方式生產的非轉基因食品,傳統方式飼養的溜達雞等家禽,以及應季蔬菜和水果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這些都是人們在對待傳統問題上認識的轉變,體現出人們在里身當前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對傳統文明、傳統文化所進行的重新審視與理性認識的過程。近些年,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優質基因愈來愈多地被重新發現,并為現代所服務。如今,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復蘇熱”成為當前學術界的熱點話題,這絕不僅僅是普通意義上的學術探討,而是一種以傳統文化為焦點的重塑國人文化認同的理性回歸?!耙粋€民族,尤其在面對現代化的時候,必須要有文化自覺,文化自覺就是重新尋找文化定位,找到遺失的自我。”目前,傳統的中醫藥文化在面對強勢的西醫文化面前,所表現出的自信與自覺,以及世人對它的重新認識與認可,也完全說明這一點的。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化;相關性
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已進入更高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文化因素、生態因素等對現代化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旨在探究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相關性,為繼承和摒棄傳統文化提供方向,從而促進中國現代化的建設。
一、西方經典理論中東方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對于“現代化”的定義,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至今沒有公認的定義。筆者比較贊同羅榮渠在《現代化新論》中對“現代化”涵義的界定,即“廣義而言,現代化作為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過程,是指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以來所經歷的一場急劇變革,這一變革以工業化為推動力,導致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全球性的大轉變過程,它使工業主義滲透到經濟、政治、文化、思想各個領域,引起深刻的相對應變化?!盵1]
現代化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坐落在不同階段的現代化坐標上。影響現代化發展的因素很多,比如經濟、政治、文化、技術、國際交往、人口等。“在現代化后期特別是社會整合階段,文化因素、生態因素等上升到重要地位?!盵2]中國的改革即向工業社會轉型,在現階段進入攻堅時期,遇到的各種問題都與中國根深蒂固的傳統文化有很大的相關性。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重視研究傳統文化的社會效應,以促進中國現代化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20世紀初,德國著名學者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儒教與道教》、《印度教與佛教的社會學》等著作表明儒家倫理嚴重地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興起與發展。他的理論對西方經典現代化理論的影響很大,在西方經典現代化理論的解釋模式里,非西方社會現代化的唯一出路就是反對傳統文化,接受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念。
20世紀60-90年代,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國家的經濟實現了不同程度地高速增長,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國家是儒教化文明廣布的區域,從西方的價值觀來看,大多不符合資本主義精神。但從這些國家的發展來看,儒教文明確實在不同程度上起了積極作用。如日本傳統文化中武士道與神道都轉變自己的功能以適應“富國強兵”的需要,充當社會轉型期中的精神支柱與社會穩定因素。東亞奇跡出現以后,人們開始重新思考現代化與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的關系。
總之,現代化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坐落在不同階段的現代化坐標上。影響現代化發展的因素很多,比如經濟、政治、文化、技術、國際交往、人口等。重視研究傳統文化的社會效應,以促進中國現代化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東亞奇跡出現以后,人們開始重新思考現代化與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的關系。
二、現代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性質
任何事物都既有其“優”的一面,又有其“劣”的一面,中國的傳統文化亦是如此。梁漱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未來文化的早熟。他提到:“近代西洋文化主要是人對大自然的認識、征服與利用。這是人類文化的第一個問題,亦即創建物質文明。中國在這方面落后是昭昭然的。但不是單純的落后,而是如同走路一樣,拐了一個彎,走上了別的路,沒有繼續去探討征服、利用大自然的問題,而拐到了人類的第二個問題上,即人對人的問題,所謂倫理如父慈子孝種種?!盵3]所以,我們既要繼承傳統文化,又要超越傳統文化,學習和吸收西方近現代文化。
現代性也是如此,不是所有現代性的東西都好于傳統。20世紀中從韋伯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對現代工業主義與資本主義進行批判?,F代工業社會導致全球性的精神危機和生態危機等日益凸現?!爸袊鴤鹘y中不懈追求的‘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的價值有助于化解當前人類面臨的‘五大沖突’,即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自我與他人、肉體與心靈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緊張,也能夠為人類解決生存困境的努力注入海德格爾所說的‘超越理性’的生存智慧?!盵4]
總之,任何事物都既有其“優”的一面,又有其“劣”的一面,中國的傳統文化亦是如此?,F代性也是如此,不是所有現代性的東西都好于傳統。
三、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
在中國的現代化中,從關于東西文化之爭的幾次思想論戰來看,無論是中國本位思想,還是中體西用思想、全盤西化思想,一直都受到批判。中國現實的思想道路卻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甚是難以界定中西。這說明我們事實上擺脫不了民族傳統。正如羅榮渠先生所言:“傳統與現代性是現代化過程中生生不斷的‘連續體.’,背棄了傳統的現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現代化的傳統則是自取滅亡的傳統。適應現代世界發展趨勢而不斷革新,是現代化的本質,但成功的現代化不但在善于克服傳統因素對現代化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傳統因素作為現代化的助力?!盵5]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要被西方的經典現代化理論所威懾,非西方國家現代化的出路不一定非要接受西方的價值觀不可。東亞奇跡的出現告訴我們: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功能發生現代轉型的情況下同樣能對經濟的高速發展發揮特殊作用。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相關性應是這樣:一方面,中國的現代化不能無視民族傳統,傳統文化是中國現代化的基礎,制約和影響著中國現代化的發展,同時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能夠彌補現代性的不足;另一方面,現代化必然引起傳統文化與價值觀念的變革,中國的現代化也離不開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構和整合。
就具體實踐而言,首先中國要學習現代的治理方式,建設現代化的制度。中國傳統文化里幾乎是沒有現代化的治理方式。所以就要學習吸收先進的東西,淘汰傳統文化中有關制度方面的內容,比如三綱五常,講等級,甚至專制。其次,我們傳統文化里面有很多優秀的成分,用這些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因素去彌補現代性的不足。比如很多有價值的修身觀念、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
總之,中國的現代化發展已進入更高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文化因素、生態因素等對現代化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本文旨在探究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相關性,為繼承和摒棄傳統文化提供方向,從而促進中國現代化的建設。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要被西方的經典現代化理論所威懾,非西方國家現代化的出路不一定非要接受西方的價值觀不可。東亞奇跡的出現告訴我們: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在功能發生現代轉型的情況下同樣能對經濟的高速發展發揮特殊作用。重視研究傳統文化的社會效應,以促進中國現代化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參考文獻】
[1][2][5]羅榮渠.現代化新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從十七世紀德國法學家普勞多夫初步確立文化的概念后,學者們就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展開了諸多爭論,形成了許多流派。本世紀中葉,美國文化學家克羅伯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提出了比較為大家公認的文化定義:“文化是一種架構,包括各種內隱或外顯的行為模式,通過符號系統習得或傳遞;文化的核心信息來自歷史傳統;文化具有清晰的內在的結構或層面,有自身的規律?!薄?這樣看來,文化是人自己的生存活動,也是前人生存活動的結果。正如蘭德曼所說:“盡管文化只是源于人類,而且為了保存文化的生命力,人作為承擔者使用文化,并用文化來充實自己。但文化并非附屬于人,而是外在于人的獨立存在。事實上,文化可以與承擔者分開,并可以由一個承擔者向另一個承擔者轉化。在一定程度上,文化與我們分離,如同自然先予的世界與我們分離一樣。我們無法逃脫地站立在我們創造的文化世界中,也就象我們站在自然世界中一樣?!薄?個體的人一旦出生,就已經落入某種文化環境中了,這是他無從選擇的。每一個人都是在文化中生存和活動并參與文化的創造的。“文化創造比我們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廣闊的和深刻的內涵。人類生活的基礎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比伺c動物不同,“支配動物行為的本能,是動物物種的自然特性?!说男袨閯t是靠人自己曾獲得的文化來支配?!薄?支配人的行為的,表面上看是外在于人的事物及其間的關系,但實際上,它們必須轉化為知識、價值、意義才能內在地控制人的行為。前人、他人的生存活動對自己的影響也是如此。這樣看來,文化一方面是正在進行、不可停頓的生存活動,另一方面是寓蘊于這種當下的生存活動中并規范、調節、控制、影響著這些生存活動的知識、價值、意義。
文化活動既然是人類的生存運動,這種生存活動的基礎既然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那麼,文化活動的第一方面首先就是體現“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傳遞前人生存活動的經驗和教訓的傳統文化。這是人一出生就置身于其間的、不可超越的?!叭艘蔀槿娴娜?,只有生存于承擔了傳統的同類群體中。人的文化方面只能以這種方式發展?!薄?人要成長,“個體首先必須吸收與他相關的文化傳統。個體首先必須爬上他出于其中的文化高度?!薄?這說明,傳統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知識、價值、意義,是前人生存活動的智慧的結晶。按照伽德默爾的看法,人作為有限的存在,是處于傳統文化之中的,不管他是否了解這種傳統文化,也不管他是贊成還是反對,他都不可能超越傳統文化的觀念意識。我們始終只能在傳統文化中進行理解。不管意識到與否,傳統文化總是影響并形成我們,始終是我們的一部分。它當然不會是躲在久遠的過去,而是就存在于人的每一個成長階段,就存在于人當下的生存活動中,存在于這種當下的生存活動的方方面面里。傳統文化是我們進行思維的前提。我們固然也有許多無法控制的成見和思維定勢,但我們必然要調整、修正、剔除和補充它們,在此基礎上展開新的思維活動。這種新的思維活動及其成果馬上就構成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思維轉化為行動,行動產生成果,我們就這樣也參與了傳統文化的創造。傳統文化就是這樣存在、發展和延續下來的。傳統文化還是使社會的各個部分、使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保持緊密聯系和統一性的東西,是社會發展的基因。它從物質技術、行為規范、精神意識等等層面表現出來,集中表現在語言符號、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等方面。
這樣看來,文化包含兩部分:作為文化活動的結果的這一部分,是傳統文化;作為對傳統文化進行修正、補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就是現代化。它們作為文化的一體的兩面,是共時態地位居于個人、社會當下的生存活動的方方面面里。換句話說,傳統文化、現代化共同構成了人的生存活動的本身。
二
為此,應該避免陷入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作“時代化”理解的誤區:把現代化僅僅看作一個時間概念,一個歷史時期,一個繼傳統文化之後的時期,而在此前存在、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屬于傳統文化。關于這一點,福柯在《什麼是啟蒙》一文中談及對現代化作時代性的理解時曾經指出:我們不應該將現代化僅僅看作一個處于前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一個時代,而更應該將其看作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不是誰都有的,也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個特定的時代。這是從個人對生存活動的態度來說的。著名后現代思想家、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霍依教授則說得更加富有哲理意味:“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現代主義觀,稱福柯為一個后現代思想家并不意味著他的同時代人和幸存者同樣也是后現代主義者或必須成為后現代主義者。歷史的中斷不是同時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時發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個人、同一種紀律或設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傳統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現代的,在另一些方面可以是后現代的。”『6這個說法言之成理而且可以借鑒來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作“時代化”的理解盡管簡便,但卻勢必在兩者之間設置一個僵硬的、各執一詞的人為界限,由此導致一系列的混亂和產生很多問題。
之所以人們會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理解為時代化的歷時性關系,首要的原因是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作了實體化的理解。這有兩種表現:一種表現是企圖到前人遺留下來的書面文獻材料中去尋找傳統文化。這就把傳統文化當作了一堆僵死的、既定的、靜止的、封閉的東西,進而認為,傳統文化是可有可無,最好是不必要浪費人力、物力、財力保存的可拋棄的東西。由此出發,人們還認為:古代書面文獻材料所表述的傳統文化,比我們自己所知道的更清楚、更值得相信。其實,且不說這個觀點只注意到了歷史的描述性而未涉及其解釋性,只說它還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古人書面文獻材料所記述的東西,有的只是紙上談兵,有的不過是無法實現的或本來應該實現卻并未實現的理想,有的則是虛偽的或言不由衷的粉飾,還有的只是一家之言或從某種立場出發的、有傾向性的、為某一群體利益服務的主張,……。另一種表現是把傳統文化當作現代化的阻力和障礙,把傳統文化當作現實中的問題、消極的東西、社會的陰暗面、一切不如意的東西的替罪羊或發生的原因,總之,把現實中的一切問題都歸咎于傳統文化。例如說:“一面學科學,一面恢復我們故有的文化,……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如果過去的文化是值得恢復的,我們今天不至于遭到這步田地了?!薄?在這種觀點的指導下,要進行現代化,就要徹底清除傳統文化,“不破不立”,五四時期的“打倒孔家店”、“消滅漢字”等等口號,中的諸多做法就是這樣。這鐘觀點過分夸大了傳統文化的力量,把傳統文化看作文化的全部,把傳統文化視為一成不變的東西,最終必然要導致。而且,如果傳統文化真的都是現代化的阻力,那就意味著過去與現在必然發生了絕對的質變,過去與現在毫無共同性。這在事實上存在嗎?如果承認過去與現在還多少有一些共同性而堅持傳統文化是現代化的阻力,那麼,就意味著古人、前人必然是無能,至少是不如現代人。我們能找到充分的事實依據來證明所有的古人、前人在方方面面都不如所有的現代人嗎?把傳統文化當作現代化的阻力和障礙的觀點,實際上是怯孺和懶惰的表現,是企圖以此推卸自己肩上的責任和義務的想法和做法。而且,在現實中,頌揚和批判傳統文化這兩種情況往往同時存在。這說明,怎樣在歷史與現實、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之間劃分責任與榮譽,這關系到歷史、文化研究的科學性和嚴肅性。其實,歷史和傳統文化既不承擔責任,也不享有榮譽。承擔責任或享有榮譽的,只能是各個時代的人。這兩種表現都忽略了,文化既然就是人的生存活動和內蘊于其中的知識、價值、意義,那麼,它就只可能是由不同人的或同一個人的各個方面的生存活動關聯起來的關系網絡,也就不可能是實體。它是具體的、與時俱遷、因人而異的。文化就是這個關系網絡的調控配置,其中的一切都要根據具體的場景、局勢和參與其間的人的情況來確定。根本談不上有所謂最好的文化,甚至也談不上有不錯的文化。
傳統文化是“文化活動的形式和習慣”,不是實體,因此只能在現時刻的人們的生存活動中去尋找。這樣,“傳統文化是否有利于現代化”或“傳統文化是現代化的障礙還是動力”等等這一類問題,就是大而無當的假問題、不科學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傳統文化的某一部分是否、以何種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制約著我們特定方面的生存活動?我們怎樣去超越它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局限性?
由于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作了實體化的理解,就導致人們往往企圖尋找、確立一個唯一的標準以便把所涉及的東西確定地歸類于傳統文化或現代化中。例如,有人把、猿世凱的改革、同治中興的一系列舉措劃歸現代化,而另一部分人則堅決反對。有人認為,是現代化的行動,但另外的人則指出,前期思想中的、種族復仇主義的存在說明不能簡單地把歸入現代化。在這些爭論背後,都是企圖尋找一個唯一的判定標準以便把所涉及的東西確定地歸類于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中。其實,這樣的標準,如果說存在的話,也不是唯一的。因為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所指,不同的人因立場、審視方位的不同,有不同的界定。
這也意味著,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不能簡單地作整體化的抽象討論,如果這樣,就在實質上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都視為一個邏輯上周詳嚴謹的、抽象的、統一的整體,從而認為,每個民族只有一個唯一的傳統文化,而且至少到目前為止就是這個樣子;現代化也只有一個唯一的模式,歐洲社會天然地具有實現現代化的潛力,現代化首先在歐洲發生是歷史的必然,要進行現代化就要在各個方面都以歐洲社會為榜樣來一番脫胎換骨的“革命”。這種觀點實際上是把文化還原為地理因素和社會因素。事實上,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作時代化的理解,就是假設“時代”在地理上和文化上是絕對同一的統一體或前後完全一致的整體。這樣的假設顯然是不能成立的。因為,文化的發展有不平衡性,這包括文化各個子系統發展的不平衡性和文化發展的個體、群體、地域、民族、國家的不平衡性。這樣,文化發生、存在和發展的獨特性就不能被忽視。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在時代化的理解的觀點同時還忽視了,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是多姿多彩的,遠遠不是一個邏輯上統一的整體。文化既然是人的生存活動本身,那就不可能是抽象的,而只能是具體的?,F代化作為文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當然也不可能是抽象的。既然是具體的,那麼,在不同的國家,由不同的人所進行的不同的活動,其現代化就不會是只有一個模式,同樣也是五彩繽紛、各具特色的。這樣,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探討就不能再用整體性的思維模式作泛泛而論,而要在不同的個人、群體所特有的不同的生存活動中進行具體的深入研究。
由此可見,企圖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梳理和解釋,使之由障礙轉化為動力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對的。近代所謂的“整理國故”運動和新儒家的“創造性轉換”所遭遇的尷尬和難堪就是典型的例子。其實,對傳統文化的理性化、邏輯化、規律化,本質上都是把傳統文化目的化、主觀化。因為理性本身就是近代西方才產生的舶來品,并非西方以外的民族的傳統文化所共有;邏輯雖然原則上說是多元的,但實際上現代人所用的都只是西方所繼承下來的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而中國古代的邏輯則是辯證──墨辯邏輯。各個民族的文化發展都有其特殊性,要找出所有民族文化都共有的規律不是短時間內通過研究一兩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就能辦得到的。這樣所梳理和解釋出來的東西,當然也只可能是為特定的人的某些方面的生存活動服務的一種意義罷了。但應該指出,如此固然可以發掘、拓展出一種新的意義的源泉,但往往更加可能遮蔽、損害了既往時代活躍的生命運動和富裕的精神生命。維特根斯坦後期主要攻擊的對普遍性的渴望,應該不斷地警惕。
上面我們從理論上說明了,堅持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作歷時性的理解是錯誤的。在事實上,如果堅持用這樣的觀點去分析問題,就必然把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的若干側面作了二元對峙的理解。這里只談三種表現。
第一種表現是肯定與否定的絕對化。這主要是針對傳統文化而言,但批判現代化的也不是沒有。對傳統文化作絕對肯定的,往往主張一切古已有之,只要中本西用、中體西用、夷為夏用即可。否定傳統文化的,往往認為它是糟粕,主張與傳統文化徹底決裂,全盤西化。其實,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作肯定或否定的理解是錯誤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是相依共存的。傳統文化是人一生下來就不得不生存于其間并受其制約的東西,不論你肯定它而把它捧上天,你都無法從中得到什麼額外的收益;不論你否定它而把它貶低得一文不值,你也無法完全擺脫它,照樣要受它的制約。對傳統文化的肯定或否定也不是進行現代化的邏輯前提或行動的必須的第一步。同樣,對現代化作或不作肯定也都無關于它存在于人們當下的活動中這一事實。魏源說過:“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今以律古,是為誣古。誣今不可以為治,誣古不可以為學?!薄?當然這不是說搞現代化可以不考慮傳統文化,而是說,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重要的不是通過肯定或否定而比較孰優孰劣,孰重要孰不重要或進行取舍,而是要在人們當下的活動中來探討它們之間的關系。這種探討,就不是所謂整體性的泛泛而論,而是具體的、局部的、深入細致的實踐操作。實踐操作中所涉及到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都不是抽象的,也不是空泛的。這樣,傳統文化是好還是不好,現代化是好還是不好,相對于具體的實踐操作而言,就成為可笑的問題,而且,這也是無從回答的問題。就好比去問一個下棋高手:“請問這世界上最好的一步棋如何下?”脫離了特定的棋局及對手的情況,任何再高明的棋師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再則,傳統文化和現代化既然都是人的生存活動的組成部分,那麼,也就不可能只取其一而舍其二,它們都是無從取舍的。
第二種表現是厚古薄今與厚今薄古,這是前一種表現的轉化形式,不必再作分析。
第三種表現是認為,傳統文化是“源”,現代化是“流”,有了“流”就可以不必再去為“源”傷神費力。從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共時態來看,這種“源”“流”觀是不能成立的.
摘要
本文認為,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不存在時間上的先後次序,它們是共時態存在的文化的一體的兩面。不應該用實體論、整體論的觀點來探討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由此出發,本文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關系的若干方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摘要: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不存在時間上的先后次序,它們是共時態存在的文化的一體的兩面。不應該用實體論、整體論的觀點來探討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由此出發,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關系的若干方面進行了分析,提出的觀點。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化;實體;共時態;整體
文化活動既然是人類的生存運動,這種生存活動的基礎既然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那么,文化活動的第一方面首先就是體現“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傳遞前人生存活動的經驗和教訓的傳統文化。這是人一出生就置身于其間的、不可超越的?!叭艘蔀槿娴娜耍挥猩嬗诔袚藗鹘y的同類群體中。人的文化方面只能以這種方式發展?!比艘砷L,“個體首先必須吸收與他相關的文化傳統。個體首先必須爬上他出于其中的文化高度?!边@說明,傳統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知識、價值、意義,是前人生存活動的智慧的結晶。按照伽德默爾的看法,人作為有限的存在,是處于傳統文化之中的,不管他是否了解這種傳統文化,也不管他是贊成還是反對,他都不可能超越傳統文化的觀念意識。我們始終只能在傳統文化中進行理解。不管意識到與否,傳統文化總是影響并形成我們,始終是我們的一部分。它當然不會是躲在久遠的過去,而是就存在于人的每一個成長階段,就存在于人當下的生存活動中,存在于這種當下的生存活動的方方面面里。傳統文化是我們進行思維的前提。我們固然也有許多無法控制的成見和思維定勢,但我們必然要調整、修正、剔除和補充它們,在此基礎上展開新的思維活動。這種新的思維活動及其成果馬上就構成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思維轉化為行動,行動產生成果,我們就這樣也參與了傳統文化的創造。傳統文化就是這樣存在、發展和延續下來的。傳統文化還是使社會的各個部分、使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保持緊密聯系和統一性的東西,是社會發展的基因。它從物質技術、行為規范、精神意識等等層面表現出來,集中表現在語言符號、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等方面。這樣看來,文化包含兩部分:作為文化活動的結果的這一部分,是傳統文化;作為對傳統文化進行修正、補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就是現代化。它們作為文化的一體的兩面,是共時態地位居于個人、社會當下的生存活動的方方面面里。換句話說,傳統文化、現代化共同構成了人的生存活動的本身。
為此,應該避免陷入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作“時代化”理解的誤區:把現代化僅僅看作一個時間概念,一個歷史時期,一個繼傳統文化之後的時期,而在此前存在、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屬于傳統文化。關于這一點,??略凇妒裁词菃⒚伞芬晃闹姓劶皩ΜF代化作時代性的理解時曾經指出:我們不應該將現代化僅僅看作一個處于前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一個時代,而更應該將其看作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不是誰都有的,也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個特定的時代。這是從個人對生存活動的態度來說的。著名后現代思想家、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霍依教授則說得更加富有哲理意味:“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現代主義觀,稱??聻橐粋€后現代思想家并不意味著他的同時代人和幸存者同樣也是后現代主義者或必須成為后現代主義者。歷史的中斷不是同時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時發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個人、同一種紀律或設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傳統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現代的,在另一些方面可以是后現代的?!边@個說法言之成理而且可以借鑒來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之所以人們會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理解為時代化的歷時性關系,首要的原因是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作了實體化的理解。這有兩種表現:一種表現是企圖到前人遺留下來的書面文獻材料中去尋找傳統文化。這就把傳統文化當作了一堆僵死的、既定的、靜止的、封閉的東西,進而認為,傳統文化是可有可無,最好是不必要浪費人力、物力、財力保存的可拋棄的東西。由此出發,人們還認為:古代書面文獻材料所表述的傳統文化,比我們自己所知道的更清楚、更值得相信。其實,且不說這個觀點只注意到了歷史的描述性而未涉及其解釋性,只說它還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古人書面文獻材料所記述的東西,有的只是紙上談兵,有的不過是無法實現的或本來應該實現卻并未實現的理想,有的則是虛偽的或言不由衷的粉飾,還有的只是一家之言或從某種立場出發的、有傾向性的、為某一群體利益服務的主張,……。另一種表現是把傳統文化當作現代化的阻力和障礙,把傳統文化當作現實中的問題、消極的東西、社會的陰暗面、一切不如意的東西的替罪羊或發生的原因,總之,把現實中的一切問題都歸咎于傳統文化。例如說:“一面學科學,一面恢復我們固有的文化,……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如果過去的文化是值得恢復的,我們今天不至于遭到這步田地了?!痹谶@種觀點的指導下,要進行現代化,就要徹底清除傳統文化
摘要: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不存在時間上的先后次序,它們是共時態存在的文化的一體的兩面。不應該用實體論、整體論的觀點來探討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由此出發,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關系的若干方面進行了分析,提出的觀點。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化;實體;共時態;整體
文化活動既然是人類的生存運動,這種生存活動的基礎既然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那么,文化活動的第一方面首先就是體現“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傳遞前人生存活動的經驗和教訓的傳統文化。這是人一出生就置身于其間的、不可超越的?!叭艘蔀槿娴娜耍挥猩嬗诔袚藗鹘y的同類群體中。人的文化方面只能以這種方式發展?!比艘砷L,“個體首先必須吸收與他相關的文化傳統。個體首先必須爬上他出于其中的文化高度?!边@說明,傳統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知識、價值、意義,是前人生存活動的智慧的結晶。按照伽德默爾的看法,人作為有限的存在,是處于傳統文化之中的,不管他是否了解這種傳統文化,也不管他是贊成還是反對,他都不可能超越傳統文化的觀念意識。我們始終只能在傳統文化中進行理解。不管意識到與否,傳統文化總是影響并形成我們,始終是我們的一部分。它當然不會是躲在久遠的過去,而是就存在于人的每一個成長階段,就存在于人當下的生存活動中,存在于這種當下的生存活動的方方面面里。傳統文化是我們進行思維的前提。我們固然也有許多無法控制的成見和思維定勢,但我們必然要調整、修正、剔除和補充它們,在此基礎上展開新的思維活動。這種新的思維活動及其成果馬上就構成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思維轉化為行動,行動產生成果,我們就這樣也參與了傳統文化的創造。傳統文化就是這樣存在、發展和延續下來的。傳統文化還是使社會的各個部分、使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保持緊密聯系和統一性的東西,是社會發展的基因。它從物質技術、行為規范、精神意識等等層面表現出來,集中表現在語言符號、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等方面。這樣看來,文化包含兩部分:作為文化活動的結果的這一部分,是傳統文化;作為對傳統文化進行修正、補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就是現代化。它們作為文化的一體的兩面,是共時態地位居于個人、社會當下的生存活動的方方面面里。換句話說,傳統文化、現代化共同構成了人的生存活動的本身。
為此,應該避免陷入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作“時代化”理解的誤區:把現代化僅僅看作一個時間概念,一個歷史時期,一個繼傳統文化之後的時期,而在此前存在、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屬于傳統文化。關于這一點,??略凇妒裁词菃⒚伞芬晃闹姓劶皩ΜF代化作時代性的理解時曾經指出:我們不應該將現代化僅僅看作一個處于前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一個時代,而更應該將其看作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不是誰都有的,也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個特定的時代。這是從個人對生存活動的態度來說的。著名后現代思想家、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霍依教授則說得更加富有哲理意味:“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現代主義觀,稱??聻橐粋€后現代思想家并不意味著他的同時代人和幸存者同樣也是后現代主義者或必須成為后現代主義者。歷史的中斷不是同時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時發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個人、同一種紀律或設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傳統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現代的,在另一些方面可以是后現代的?!边@個說法言之成理而且可以借鑒來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之所以人們會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理解為時代化的歷時性關系,首要的原因是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作了實體化的理解。這有兩種表現:一種表現是企圖到前人遺留下來的書面文獻材料中去尋找傳統文化。這就把傳統文化當作了一堆僵死的、既定的、靜止的、封閉的東西,進而認為,傳統文化是可有可無,最好是不必要浪費人力、物力、財力保存的可拋棄的東西。由此出發,人們還認為:古代書面文獻材料所表述的傳統文化,比我們自己所知道的更清楚、更值得相信。其實,且不說這個觀點只注意到了歷史的描述性而未涉及其解釋性,只說它還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古人書面文獻材料所記述的東西,有的只是紙上談兵,有的不過是無法實現的或本來應該實現卻并未實現的理想,有的則是虛偽的或言不由衷的粉飾,還有的只是一家之言或從某種立場出發的、有傾向性的、為某一群體利益服務的主張,……。另一種表現是把傳統文化當作現代化的阻力和障礙,把傳統文化當作現實中的問題、消極的東西、社會的陰暗面、一切不如意的東西的替罪羊或發生的原因,總之,把現實中的一切問題都歸咎于傳統文化。例如說:“一面學科學,一面恢復我們固有的文化,……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如果過去的文化是值得恢復的,我們今天不至于遭到這步田地了?!痹谶@種觀點的指導下,要進行現代化,就要徹底清除傳統文化
摘要: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不存在時間上的先后次序,它們是共時態存在的文化的一體的兩面。不應該用實體論、整體論的觀點來探討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由此出發,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化關系的若干方面進行了分析,提出的觀點。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化;實體;共時態;整體
文化活動既然是人類的生存運動,這種生存活動的基礎既然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那么,文化活動的第一方面首先就是體現“文化形成的形式和習慣”,傳遞前人生存活動的經驗和教訓的傳統文化。這是人一出生就置身于其間的、不可超越的?!叭艘蔀槿娴娜?,只有生存于承擔了傳統的同類群體中。人的文化方面只能以這種方式發展。”人要成長,“個體首先必須吸收與他相關的文化傳統。個體首先必須爬上他出于其中的文化高度?!边@說明,傳統文化一方面是前人生存活動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知識、價值、意義,是前人生存活動的智慧的結晶。按照伽德默爾的看法,人作為有限的存在,是處于傳統文化之中的,不管他是否了解這種傳統文化,也不管他是贊成還是反對,他都不可能超越傳統文化的觀念意識。我們始終只能在傳統文化中進行理解。不管意識到與否,傳統文化總是影響并形成我們,始終是我們的一部分。它當然不會是躲在久遠的過去,而是就存在于人的每一個成長階段,就存在于人當下的生存活動中,存在于這種當下的生存活動的方方面面里。傳統文化是我們進行思維的前提。我們固然也有許多無法控制的成見和思維定勢,但我們必然要調整、修正、剔除和補充它們,在此基礎上展開新的思維活動。這種新的思維活動及其成果馬上就構成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思維轉化為行動,行動產生成果,我們就這樣也參與了傳統文化的創造。傳統文化就是這樣存在、發展和延續下來的。傳統文化還是使社會的各個部分、使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保持緊密聯系和統一性的東西,是社會發展的基因。它從物質技術、行為規范、精神意識等等層面表現出來,集中表現在語言符號、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等方面。這樣看來,文化包含兩部分:作為文化活動的結果的這一部分,是傳統文化;作為對傳統文化進行修正、補充、更新的另一部分,就是現代化。它們作為文化的一體的兩面,是共時態地位居于個人、社會當下的生存活動的方方面面里。換句話說,傳統文化、現代化共同構成了人的生存活動的本身。
為此,應該避免陷入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作“時代化”理解的誤區:把現代化僅僅看作一個時間概念,一個歷史時期,一個繼傳統文化之後的時期,而在此前存在、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必然屬于傳統文化。關于這一點,福柯在《什么是啟蒙》一文中談及對現代化作時代性的理解時曾經指出:我們不應該將現代化僅僅看作一個處于前現代與后現代之間的一個時代,而更應該將其看作一種態度,而這種態度不是誰都有的,也不僅僅局限在某一個特定的時代。這是從個人對生存活動的態度來說的。著名后現代思想家、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霍依教授則說得更加富有哲理意味:“按照我所提出的后現代主義觀,稱??聻橐粋€后現代思想家并不意味著他的同時代人和幸存者同樣也是后現代主義者或必須成為后現代主義者。歷史的中斷不是同時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也不是同時發生在所有地方的。同一個人、同一種紀律或設置在某些方面可以是傳統的,在某些方面可以是現代的,在另一些方面可以是后現代的?!边@個說法言之成理而且可以借鑒來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之所以人們會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的關系理解為時代化的歷時性關系,首要的原因是把傳統文化和現代化作了實體化的理解。這有兩種表現:一種表現是企圖到前人遺留下來的書面文獻材料中去尋找傳統文化。這就把傳統文化當作了一堆僵死的、既定的、靜止的、封閉的東西,進而認為,傳統文化是可有可無,最好是不必要浪費人力、物力、財力保存的可拋棄的東西。由此出發,人們還認為:古代書面文獻材料所表述的傳統文化,比我們自己所知道的更清楚、更值得相信。其實,且不說這個觀點只注意到了歷史的描述性而未涉及其解釋性,只說它還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古人書面文獻材料所記述的東西,有的只是紙上談兵,有的不過是無法實現的或本來應該實現卻并未實現的理想,有的則是虛偽的或言不由衷的粉飾,還有的只是一家之言或從某種立場出發的、有傾向性的、為某一群體利益服務的主張,……。另一種表現是把傳統文化當作現代化的阻力和障礙,把傳統文化當作現實中的問題、消極的東西、社會的陰暗面、一切不如意的東西的替罪羊或發生的原因,總之,把現實中的一切問題都歸咎于傳統文化。例如說:“一面學科學,一面恢復我們固有的文化,……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如果過去的文化是值得恢復的,我們今天不至于遭到這步田地了?!痹谶@種觀點的指導下,要進行現代化,就要徹底清除傳統文化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化;實體;共時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