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9 08:34:34
序論:在您撰寫初中生文學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學素養;文學素材
著名文學家、教育家金波先生強調:文學就是人學,文學素養是一個健全的現代人必備的素養,主張教師應重視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因此,對于初中語文教師而言,必須要對如何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展開持之以恒的探索。語文教學不僅要傳授語文知識和技能,更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而在各項綜合素養中,最直接,也最貼近語文學科的,則屬文學素養。培養學生文學素養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不斷探索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方法和路徑,切實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
一、中學生文學素養的現狀
文學素養對于一個現代人來說非常重要,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能夠對我們的人生起到重要的啟蒙和催化作用。擁有了良好的文學素養,我們所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更加全面。文學素養不僅促進人們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且可以豐富個人內涵,為樹立良好的人生觀提供依據。我們的語文教學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培養的效果并不是非常好。當前,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很多學生更加關注比較容易提分的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學科,而認為語文學科提分慢,所以常常忽略了語文課外知識的學習。又由于學習壓力大,很多學生都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寫作習慣,除非教師布置了任務,否則他們很少主動去讀寫。這就導致很多初中生的文學素養比較薄弱。他們不熟悉中外經典文學作品,閱讀量遠遠不足,閱讀方法比較傳統,閱讀習慣沒有養成。由于缺乏閱讀量的積累,這部分學生往往會在寫作中非常吃力,或者寫流水賬,或者文質平平,沒有特色,或者文章空洞無物,無病。不僅學生,即便是現在很多的語文教師,也存在著文學素養欠缺的問題。《中國教育報》曾對全國城市中小學教師的閱讀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很多教師沒有寫日記、教學札記的習慣,更談不上發表過文章。甚至有個別語文教師可能平時還不喜歡看書學習,即便看書也只是教參之類。有的教師文學知識僅限于課本內,對于很多文學經典、國內外名著都僅限于了解,很少深入研讀,也沒有自己的看法……這些都直接造成了當前語文教育改革舉步維艱,使語文素養中處于核心地位的文學素養處于一個尷尬的地位,更遑論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二、如何提升初中生的文學素養
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激發學生對于文學的興趣;加大對于名家名篇的朗讀與背誦,強化積累;引導學生多閱讀,多思考,為寫作積累素材;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豐富學生文學素養。
(一)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激發學生對于文學的興趣對于學生來說,感興趣的內容自然會有極大的驅動力,即便是教師不催促、不布置任務,學生也會自主學習和探索。反之如果學生不感興趣,即便教師為其布置任務,強制其學習,也只能使學生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為此,要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需要首先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要激起學生對于文學的興趣。比如,對學生的閱讀和寫作給予及時的表揚、肯定,使學生因為教師的表揚和肯定而得到滿足和自豪感。當然,還有很多激發學生對于文學興趣的方法。比如,為學生開辟一塊網絡寫作天地,讓學生課下通過互聯網寫一寫詩歌、散文、讀書心得等,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有自己表達的空間。師生之間可以互相評論、轉發,這種新媒體形式的讀寫,能夠大大激發學生對于讀寫的興趣。當然,還有很多種激發學生興趣的方法,教師需要加以運用。
(二)加大對于名家名篇的朗讀與背誦,強化積累現如今,無論是初中、高中的語文教材,還是小學語文教材,都有很多朗讀與背誦的要求。其實,選入語文教材的多數都是名家名篇,具有非常好的立意和非常流暢的表達,因此,教師可以多引導學生來朗讀課文、熟讀課文,多引導學生背誦比較優美的篇章。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斷地朗讀、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并不是機械的、枯燥的,而是一個量的逐漸積累,量的積累能夠帶來質的飛躍。為了強化學生的積累,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增加對于朗誦的訓練,可以在課前領讀、課中個別讀、集體讀的方式,使學生將經典大聲地讀出來。不僅如此,還要在課后發動家長的力量,鼓勵家長與學生一同研讀,督促學生背誦。當教師在課堂上提問一些句子的時候,學生能夠從容地娓娓道來,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正向激勵。而當學在寫作的時候,能夠信口拈來一些古詩詞、名家名言,也能夠大大地為學生的寫作增彩。這同樣反作用于學生,能夠大大激發學生對于背誦的興趣。
(三)引導學生多閱讀,多思考,為寫作積累素材語文的學習,離不開閱讀。大量的閱讀,能夠在閱讀中認識到更多的字詞,更多的表達方式,了解作者是如何描繪景色、季節、人物的,從而能夠積累很多的寫作材料。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必須要引導學生多閱讀,引導學生積極地為寫作積累素材。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但是很多時候,學生的閱讀非常低效,他們不知道如何閱讀,不知道如何積累。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要引導學生多思考。以朱自清的《春》為例。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下面幾個問題:(1)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你可以從中學到什么?(2)文章的語言特色有哪些?舉出一些例子。(3)你還閱讀過哪些關于春的散文?那些散文與朱自清的《春》有何異同?(4)你最喜歡這篇散文中的哪一段、哪句話,或者是哪個詞語?如果教師沒有提出這幾個問題,那么學生的閱讀多數會淺嘗輒止,感覺到作者“寫得很美”,就不會有進一步的挖掘。而教師提出了這四個問題,通過這四個問題,學生能夠深入地思考,真正走進文章里去感悟春天,感悟散文之美。這要比單純地閱讀有更深遠的意義。而且通過這些問題,學生可以更加清楚,在閱讀時不能走馬觀花,而要帶著問題去閱讀和思考,從而更好地為寫作積累素材。有了一定的閱讀量和閱讀技巧,又為寫作積累了素材,學生的文學素養自然能夠得到提升??傊?,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閱讀。而且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要在向作者學習的同時,用自己手中的筆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這不僅能讓學生學會品味生活,觀察生活,學會感動與感恩,成為一個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更讓他們積累下豐富的生活素材,寫作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四)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豐富學生文學素養為了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不應該拘泥于傳統的語文課堂,而是應該積極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將提升學生文學素養滲透其中,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詩詞經典,感受傳統文化,提升表達能力,強化文學積淀。比如,可以邀請一些專家學者來校舉辦講座,可以在全校推行全民閱讀活動,可以在校區內組織詩詞大會、辯論賽、作文大賽等,這些活動形式非常豐富,內容也非常多元,在學校里組織開展,吸引學生參加,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尤其是文學素養的提升非常有利。下面列舉幾個文學活動,簡要論述文學活動的開展思路和收效,希望能為廣大教師提供一些借鑒和參考。1.邀請專家學者或者本校教學經驗豐富、文學素養較高的教師舉辦文學講座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在學校里所接觸的是同學和各科教師,較少接觸專家學者。為此,有條件的學校可以邀請一些文學大家來校舉辦文學講座。文學大家、專家學者的視界更加開闊,他們能夠高屋建瓴地為學生提出一些閱讀方面的建議。當然,如果沒有條件,也可以邀請本校教學經驗豐富、文學素養較高的教師來舉辦講座,為學生解答一些語文學習方面的困惑,為學生推薦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目,帶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2.積極組織開展師生共讀活動,使閱讀蔚然成風要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閱讀。而閱讀也需要非常好的環境和氛圍。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氛圍,積極開展師生共讀活動。比如,每個學期(或者每個月)都由學生投票選出一本名著,在本學期(本月)內師生共同閱讀,制訂閱讀計劃,細化到每一個章節。一個人閱讀可能會受到惰性的影響,而一個班級閱讀則會互相督促,互相促進,會使閱讀蔚然成風。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做批注、讀書筆記,撰寫讀書心得進行交流,分享展示活動。教師也要積極參與到讀書分享的環節中來,也要與學生一同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文學活動有很多種形式,涵蓋了很多方面的內容,本文所列舉的兩個是比較普遍的,還有很多種文學活動的形式,不再一一列舉。教師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可以加以探索和靈活地運用。
1 訓練語感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按葉圣陶先生的話來說,它是一種文字的“整合體”。而這些語言文字必須和作者的旨趣貼合。作為文學欣賞者就是要通過語言文字了解作者的旨趣,并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滿足和審美的享受,即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所說的:“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因此,文學欣賞教學必須先從語言文字人手,訓練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的感覺力――語感。在實際操作中,具體方法和步驟為:(一)教師布置學生究吩利用工具書(字典、詞典、相關資料,文中注釋等)掃除字詞障礙;(二)放錄音或教師范讀;(三)學生反復誦讀,注意句中的關鍵詞和思想感情,讀出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四)咬文嚼字,仔細推敲,結合語境和生活經驗領會話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五)反復回想揣摩理解這章這節的內容;(六)聯想感悟和觸發;(七)整體感知藝術形象,欣賞文學作品。筆者在教學《范進中舉》這篇小說時,采用了以上方法和步驟,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學生對文中的一些生動形象的語句“愛不離口”,如胡屠戶罵他女婿范進的一些話:“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來”、“尖嘴猴腮”等。其次,作品中的一些句子的“言外之意”學生也能領會,如:“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民百姓?!薄拔疫@行事里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睂W生能馬上說出:“那時農民的社會地位最低,連殺豬匠也看不起農民。”這時我感到學生的聰明可愛。第三,學生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較為深刻的了解。范進,這個科舉的熱衷者,學生能將他中舉前后的境況進行對比:中舉前窮困潦倒,無人理睬,丈人鄙視、謾罵、社會地位卑微;中舉后,門庭若市,有人送雞、送米、送錢、送酒、送房子。胡屠戶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學生也能根據此人的言行概括出來:自私、貪婪、庸俗、市儈。封建科舉制度的罪惡,就從這些人物形象的身上被揭示出來。
2 發揮想象
文學欣賞明顯帶有讀者的藝術再創造性,因而發揮想象也是文學欣賞的一個重要方面。
想象就是在頭腦中創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據口頭語言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應事物的形象的過程。
【關鍵詞】 初中生 文學接受心理 閱讀教學情感 研究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962(2012)05(a)-0070-01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因此,初中閱讀教學,特別是文學作品的教學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遵循其認知和道德與審美能力的發展規律,從學生的文學接受心理出發,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解讀文本。教師是教的主體,這就要求教師自身對文本要有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并把這些感受、理解和體驗根據學生的認知圖式、接受心理有選擇地傳授給學生。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應注意在其學習過程中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同時給他們一片獨立的閱讀空間,讓學生自主閱讀。這就要求教師:
1 對學生的閱讀要求不要過高或過低,要切合學生的實際閱讀水平
初中生的閱歷經驗、知識文化修養、理論水平畢竟有限,而教材中所選的文學作品往往是歷經了時間、空間檢驗的經典佳作,這些文本的“隱含讀者”一般是成人。所以,憑學生的認知結構,是不可能完全理解文中所蘊涵的深意,尤其是其中的文化價值的。文學作品往往以象征、夢幻、隱喻、假定、虛構、變形等方式來描寫世間萬物萬事,暗示生活真理,即使是“隱含讀者”也不一定能讀懂全部。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就要仔細斟酌。學生在閱讀中經過文本的刺激能迅速產生正確反應的內容點到為止;學生不能迅速作出反應,但經點撥可以理解的內容應講透;學生憑現在的認知圖式無法作出反應的則應不講。以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為例,詩中每個字的字音、字形、字義是學生自己可以作出正確反應的內容,教師不應多講。由于初中生的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已達到較高的水平,所以多數學生吟誦這首詩時頭腦中會浮現出——古人登上高臺的畫面,并產生朦朧的歷史感。因此教師應在“畫面”和“歷史感”上作文章,激活學生頭腦當中的畫面,并引導學生去體會歷史感背后的滄桑感、孤獨感。而這首詩最深層的含義——深邃廣袤的生命意識與宇宙意識,具有“形而上學意味的哲理性”——是學生所無法接受的,所以教師不必要求學生的理解達到這樣的高度。
2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解讀意見
每個學生的內心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他們的接受心理不僅與成人有別,就是每一個學生之間也是天差地別的。所以面對同一文本,他們往往會有不同的見解?!缎抡n程標準》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的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币虼私處熢陂喿x教學過程中應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初中階段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和自覺性都有了顯著發展,所以他們往往會對文本產生獨特的見解,“橫切蘋果發現蘋果核處的五角星圖案”就能說明這個道理。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用不同的解讀方法去解讀文本,并尊重他們的解讀意見,而不應讓學生無條件的服從自己或教參的解讀結果,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讓學生發現并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積極主動地用自己的心靈與文本對話。久而久之,學生的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將在無形中不斷提高。
3 幫助學生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文學閱讀的鑒賞就是讀者以自己原有的心理圖式與文本圖式進行比較、同化或順化。接受美學認為,讀者總是從自己“生活和文學的期待視野”出發看待文學作品。生活和文學的期待視野不同必然導致不同的讀者對同一文本的理解和評價的差異。初中生的認知心理結構、審美心理結構決定了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還處于一個較低級的水平。要提高初中生的閱讀鑒賞水平,必須拓寬他們的“期待視野”,也就是使他們產生“視野的變化”。比如,在教魯迅的文章時不必急于把文章的含義(如其中反語、諷刺蘊涵的深意)灌輸給學生,而讓學生先去讀一讀關于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文章,對課文的寫作背景有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去體會魯迅文章的豐富內蘊,就省力多了。
歌德說:“鑒賞力不是靠觀賞中等作品而是靠觀賞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成。”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文學名著,讓他們在閱讀中深入地積累生活知識、語文知識和審美知識,建立和完善認知、審美等文學接受心理結構,在期待視野的形成變化中逐步提高其鑒賞水平,提高文學接受水平。
4 形成新的評價體系
關鍵詞:農村;初中生;語文;學習興趣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6-0163-02
在當今實施新課程背景下,部分初中學生尤其是農村初中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語文教師充分利用好教師、學生、教材等因素,教師要不斷變換教學方法,讓濃厚的求知興趣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體會。
一、根據語文的學科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其重要性學生從小就得以灌輸,我之所以說“綜合性較強”是因為在語文教學中,難免會涉及到語文知識本身以外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這就注定了語文學科興趣的激發點優于其他學科。例如:通過學習《醉翁亭記》、《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可以帶領學生觀光游覽;通過學習《宇宙里有什么》、《陳涉世家》、《曹劌論戰》等,均可從不同的角度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或九天攬月,或五洋捉鱉;或鑒賞古籍,或軍事縱橫……更不用說文學本身就其內容和形式的豐富多彩性,歷來就是多數學生所喜聞樂見的。而語文教師的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可使各學科知識聯系起來,這是語文教師培養語文學習興趣的著眼點,也是培養興趣的起點。因為學生只要喜歡了這門學科,就能夠自覺地學習積累與之相關的知識和經驗,因而也就容易鉆進去,使學生興趣擴大范圍,進而形成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發揮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直接感染著學生。所以,教師在講課時,要盡可能地與每一個學生進行必要地心理溝通,通過與學生之間情感交流,促進師生關系的融洽,進而激發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
1.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良好的興趣、愛好、品性等語文素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主要表現在教師教學中甜美的聲音、美觀的板書、生動的語言、聲情并茂的朗讀等,都會不自覺地吸引著學生并且影響著學生,從而使學生產生羨慕并進行效仿,從而誘導學生喜歡上語文??梢姡浞职l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榜樣示范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2.“偶像”是學生模仿學習的對象。中學生喜歡崇拜明星、能人,并把他們當作“偶像”,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崇拜心里,引導學生以他們為學習的榜
3.“語言大家”是學生學習的楷模。中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名人名家的經典作品,教師要善于有意識地指導學生閱讀、品析、鑒賞,吸收其精華。
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巧妙地設計提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提問要難易適度,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可過淺,以免走過場;又不可過難,以防學生茫然失措,產生畏難情緒。較難的問題請優秀生回答;較容易的題目,則要請希望生回答。當學生在回答問題遇到困難時,教師應適時地、恰到好處地、巧妙地啟發指點,讓學生“跳一跳,夠得著”,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任務。在特定情況下,教師可以“采取高高舉起你的左手”的策略,即和學生約定:“回答問題時,要是不能回答就舉右手,能回答就高高舉起你的左手!”這樣難易有別、因人而異的提問,使每一個學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從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學生通過自己的發現,能夠同時體驗到發現知識的興奮感和完成任務的自信心,從而使他們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決問題。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決心,又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通過開展課外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培養不應僅局限于課堂,還應該延伸到課外活動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資源,將語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多渠道、多角度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尤其是形象生動的課外讀物,能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正確加以誘導,便可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比如從《藤野先生》,指導學生看《阿Q正傳》;從《誰是最可愛的人》指導學生欣賞《高山下的花環》……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得到培養和提高,開拓了學生的視野,陶冶了學生的情操。特別是在設計古詩文的瀏覽與背誦教學中,在課堂誦讀或比賽中,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志趣,形成良好的文風,施展了才華。體驗到了運用知識的快樂,建立了信心,從而激發起更大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濟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學作品,這些優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對自然對生命的觀察和思考,既閃爍著文學之華,又蘊含著科學之實;這些高度精煉、字字珠璣的謳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與學科內容緊密結合而大放異彩,使學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幫助學生拓展生物學科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自然科學素養。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引入的文學作品蘊含的生物科學知識內涵,將成語、諺語、俗語、謎語、歇后語等資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學知識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學習能力,筆者以濟南版初中生物學教材為本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初中生物教材;文學作品;資源融入;激發興趣
濟南版初中生物教材中引用很多文學作品,這些優秀的文字都融入了作者對自然對生命的觀察和思考,既閃爍著文學之華,又蘊含著科學之實;同時,由于它言簡意賅,生動形象,便于中學生閱讀,很適合用于對教學內容的闡述,也可應用于對所學知識的反饋,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同時接受文學的熏陶。這些高度精煉、字字珠璣的謳歌生命和自然的文字,與學科內容緊密結合而大放異彩,使學生感受到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意境之美,幫助學生拓展生物學科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自然科學素養。為了更好的挖掘教材中文學作品蘊含的生物科學內涵,將傳統文化中描寫自然景物的文質兼美的精華節選和借物言志的抒情美文及成語、諺語、俗語、謎語、歇后語等資源中融入的生物科學知識運用到生物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學習能力,筆者將以濟南版初中生物學教材為例從以下幾個方面梳理。
1.身臨其境導新課
1.1在學習生物與環境時,八下濟南版教材用描述環境的優美詩句來導入新課:“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既寫出了北國遼闊的大草原上壯麗富饒的風光,又蘊含著草原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草、消費者——牛、羊等牲畜的吃與被吃的食物關系,繼而順暢的構建了食物鏈。
1.2《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一節中,教材引用辛棄疾的《西江月》:“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蛙鳴。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創設如臨其境、如聞其聲的教學情景,悄然開啟知識的大門,激發起學生探索生物奧秘的興趣和求知欲望。
1.3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中,引用“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兒子會打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母生九仔,連母十個樣”這樣韻律感強,朗朗上口的諺語,用最節省的文字把學習內容表達出來,變凌亂為有序,化繁冗為簡短。
2.設計問題引思索
濟南版修訂教材中運用一些直觀、科學反映生物學現象和本質的文學作品作為問題情境,設疑讓學生去思考、討論、分析,從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迪思維,發展創造力,從而形成恰當科學的生物學概念。
2.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凋落的花瓣被土壤中腐生的細菌真菌分解成無機物后又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促進了生物圈的物質循環。為什么完成使命的花兒會“化作春泥更護花”給學生以開放的思維空間,激起他們的探究欲望。
2.2陶淵明《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同一片土壤中,草和豆苗你爭我奪,是一種什么關系?大家你言我語、種間關系中的競爭關系便迎刃而解。
2.3在講授動物生長發育時,李商隱的《無題》恰到好處:“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思考:難道是“春蠶絲盡即死”嗎?事實上是“春蠶化蛹絲方盡”。教材中大量古詩詞的引入,使生物學科人文精神韻味濃厚,便于教師對學生進行科學和人文素質的培養,在美的享受中使學生思維得到啟迪,綜合素質得到發展。
3.點綴課堂激興趣
修訂后的濟南版教材對廣大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中長期積累而創造的成語、諺語、俗語、謎語、歇后語等有著恰到好處的引用,這些包含著智慧結晶的文字,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跳出了傳統教材對生物學知識的完全機械、枯燥的描述,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將深奧的道理趣味化,把內容講得簡易直觀,符合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規律。
3.1一山不容二虎—-結合能量的傳遞效率描述了生物的種內斗爭。
3.2狹路相逢——受精作用。和卵細胞在輸卵管的狹窄處相遇并結合。
3.3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坐個白胖子”——花生。
3.4牽一發而動全身——食物網中每種生物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
3.5津津有味——口腔中唾液淀粉酶將無甜味的淀粉分解為有甜味的麥芽糖。
3.6金蟬脫殼、作繭自縛——昆蟲生長發育的某個時期。
3.7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4.托物言志潤情感
一、利用開放型教學模式挖掘學生的潛在能力
許多初中語文教師一直按照循規蹈矩的教學方法,“考――講――訂”三點一線的固定課堂模式充斥了學生的大腦,導致學生的肢體乃至頭腦的靈活性下降。為了改善這一現狀,培養初中生語文學習的自能發展能力,教師必須投入相當的精力以改變現在“滿堂灌”的錯誤狀態。因為學生不是知識的容器,更不是知識的搬運者,正確的方式應是設置開放的教學課堂,增加學生更多的互相交流、合作的機會。例如:在學習于漪老師的《往事依依》這篇文章時,同學們肯定都會觸文生情,教師便可以抓住這個機會留出一堂課的時間讓學生互相交流心得體會,并分享自己腦海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往事、趣事,這樣不僅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情感,更能夠讓學生從作者角度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深刻意蘊。開放型課堂還有很多方式,比如放映相關課件的PPT,看相關題材的電影,舉行演講比賽等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事情,更可以開掘學生在某方面的特長并發展,其實開放型教育也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它對創造性思維發展能力特別有效,也鍛煉了個人修養。語文學習本就與道德素養息息相關,自能發展是提高素養的必備因素。因此作為教師,應時刻注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做他們的傾聽者、領導者和參與者,這樣才有助于培養自能發展。
二、開展自主學習環節,提高學生自能發展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是以教師講、學生聽和記筆記為主,整個課堂氛圍枯燥乏味,學生很容易喪失學習耐心,導致較低的學習效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利于學生自能發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自能發展,以達到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需要調整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例如:在學習《幼時記趣》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需要改變一開始就教學生復雜的文言翻譯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討論一些自己的幼時記趣,讓學生沒有拘束地在課堂上自己討論,讓學生主導課堂,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學生是課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這種形式來提高學生的自能發展。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學生的人數較多,教師無法讓每個學生分享自己的趣事,為了節省課堂時間,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先在小組內部討論,然后每個小組推選出一名同學在全班范圍內分享。這樣既能照顧到了每一位學生,也能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與此同時,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將活躍和內向的學生綜合搭配,從而保證每個小組都能夠積極討論。
三、鼓勵學生養成預習的好習慣
課前預習是學生自能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課前預習有利于從總體上掌握所學內容的難易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由于學生對課文還比較陌生,因此在預習的時候要完全依靠自己仔細通過定義、例題等挖掘知識點,而不是依賴教師的講解,這樣學生就有了一個思考的過程,從而逐漸地掌握知識點,這是有利于自能發展的。例如:在學習《斜塔上的實驗》這一課的時候,學生通過課前預習上網搜索斜塔上的實驗具體內容,這樣更有利于理解課文內容,并且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學生還可以將課一個基本的了解進行簡單的分段,這樣才更容易趕上教師的上課進度。
四、營造積極氛圍,建設文化校園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文學習;教學策略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內容,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根據新課標要求,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既是語文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怎樣才能行之有效地學好文言文呢?筆者根據文言文教學的實踐,總結出以下幾點經驗。
1.誦讀瑯瑯上口提高記憶效率
誦讀即有聲之讀,誦讀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種手段,朱自清說:“吟誦,對于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睂嵺`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言文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語言不是靜寂的字符,學語文就要誦讀。充滿朗朗的悅耳讀書聲,在讀中還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方法多種多樣: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兩人對讀、男女對讀、分小組讀、表演朗讀、多人交替讀、常速讀、快讀、慢讀、輕聲讀、高聲讀、競賽讀、接力讀、模仿讀、限時讀、自選讀等,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搖頭晃腦、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讀之以情、讀之以趣、讀之以理、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讀中領悟文言文學習的樂趣,還了學習語文的真正魅力。很多時候,我和學生都陶醉在書聲中,忘記了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那優美旋律的朗讀聲,構成校園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疏通文義,準確翻譯
文言文翻譯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礎知識的運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是學習文言文的重中之重。文言文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要準確的翻譯文言文,首先必須掌握直譯的方法,即要把相對應的實詞、虛詞譯出來,要把省略部分標示出來,要把非現代漢語的語序調整過來。對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語、文言修辭格式等一些特殊的文言表達現象,也要掌握清楚。還要善于聯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體理解,切忌斷章取義,“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應該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來翻譯文言文。其次,要按照“留、換、刪、調、貫”六字法進行翻譯。留,是指凡朝代、年號、人名、地名、官職等專有名詞,皆保留不動;換,是將單音詞換成現代漢語雙音詞,將詞類活用詞換成活用后的詞,將通假字換成本字;補,是補出古代簡練說法所省略或隱含的內容;刪,是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必要譯出的虛詞;調,是指把文言句殊的句式按現代漢語要求調整過來;貫,指文言句中帶修辭格的、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據上下文靈活、貫通地譯出。在翻譯中只有按照這“六字方針”去做,才能把文言文翻譯得又快又準。
3.了解一點文言知識
文言文多是單音詞。這一點同現代漢語多是雙音詞不同。了解了文言文語言的這一特點,對讀懂內容大意以至熟讀課文都是很有用的。古今詞義明顯的變化。由于年代久遠,文言文中一些詞的意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發生了變化。不了解這樣的特點,了解課文基本內容也會遇到困難。例如,一些詞的意義擴大了,像“江”、“河”,文言文中多指“長江”、“黃河”。還有一些詞的意義縮小了,像“金”,古代泛指金屬或兵器,現在一般僅指金子。然而,閱讀文言文時,要特別注意的還是古今詞義發生了比較明顯變化的詞。結合句意和上下文弄懂這樣詞的意思,無疑對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起著重要的作用。
4.嘗試斷句分段學習其樂無窮
文言文離我們現在的環境相去甚遠,古人當時又未斷句分段。這幾年考試,對文言文的標點又相當重視,我在課堂上加大了這方面能力的訓練。在學生初讀幾遍的基礎上,就把無標點、無分段標志的原文分發給學生,讓學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試著標點、分段,然后與課文的標點分段比較異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學生自己的思維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給《桃花源記》標點時,有學生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斷句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和課文的斷句比較,這位學生的斷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見學生在用腦思考,自己在琢磨,讀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揚了這位學生的思考獨立性,不迷信書本、不迷信老師、不迷信權威,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學習方法避免了老師的全堂硬灌,學生的死記硬背,給了學生思考的空間,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5.重視課內,拓展課外
初中階段,對于文言文的檢測主要是以課內知識為主,因此,我們要特別重視課內知識的積累。比如,文言實詞,應該側重掌握它的含義,對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的現象也要下工夫去識記。通假字也應注意,應當記住教材中出現的通假字,否則就不能準確地理解文章內容。對個別可能導致句子誤解、誤譯的虛詞應當有所歸納,對文言文常用句式也應當熟悉。只要對課本的知識點做到了“熟”,就不會害怕課外文言文的閱讀理解了。當然,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拓展課外,選用一些課外的東西,用來檢查一下課文知識的掌握程度,那也不失為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法。但是,不必找得太多,因為這些知識點應當都在課本中出現過,充其量只是“知識搬家”而已。這就像你對某個人非常熟悉,那么,不論這個人在家里還是在外面,即使他“搬”了家,你還是可以認出他來。如果你對他并不熟悉,只有一個大概的印象,那么,“搬”了家之后,你就不大可能認出他了。所以,沒必要花太多的時間用在課外的閱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