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9 08:34:25
序論:在您撰寫家庭環境概念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大學生;行為失范;家庭環境;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10-0106-02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雙重轉軌的特殊時期,高等教育也步入了大眾化快速發展期,然而在高等教育快速普及的同時,入校學生的素質和言行表現卻越來越良莠不齊,學生行為失范現象在大學校園里屢見不鮮,這一問題也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研究者分別從社會學、教育學、法學、心理學等不同視角分析了大學生行為失范現象,并嘗試從不同學科角度對大學生行為失范進行概念界定,但至今沒有形成一個被廣大研究者所認同和接受的統一的科學概念[1]。概念界定的多樣性恰恰說明大學生行為失范這一現象的復雜性,也表明對大學生行為失范的防控與管理不能僅僅依靠學校,社會和家庭等都負有一定責任,尤其是作為青少年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應當承擔主要教育與防控職責。為了論述的清晰與明了,此處認為大學生行為失范包括一般越軌行為、違法行為和犯罪行為等偏離或與現行教育規范相沖突的行為表現。
本文作者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及自身工作實際,主要論述的是大學生行為失范現象與其家庭成長環境的關系,著重分析家庭離異與家庭暴力兩種家庭環境對大學生行為失范的影響,以期提升對行為失范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能。
一、家庭環境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大學生所表現出的種種行為失范現象大多與其青少年時期家庭成長環境相關。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青少年成長的首位教師,家庭環境對一個人的心理、人格和性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良好的家庭環境有助于塑造樂觀積極、行為規范的個人;相反如家庭離異、家庭暴力等家庭環境會在孩子的心中根植陰影,這些早期形成的陰影甚至會成為一個人心理上難以逾越的鴻溝或缺陷,這種心理缺陷也往往成為了青少年行為失范的起點。心理學家也認為“心理缺陷”或“挫折”是導致一個人行為失范的原因。家庭離異與家庭暴力是較為突出的兩種非正常家庭環境,這類家庭環境是促使大學生行為失范的重要因素。
(一)家庭離異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
家庭離異指的是父母婚姻破裂,婚姻關系解除從而導致家庭解體的社會現象。在轉型期的中國,家庭離異已成為一個較為突出的社會問題。生活在離異家庭中的子女在生活和學習以至心理、人格等方面呈現出了一些突出的問題。許多有關離婚家庭的研究也表明:離婚產生嚴重的壓力會引起家庭成員的機能紊亂和情緒不穩定[2],離異家庭的家庭成員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和完整家庭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
首先,離異家庭中子女的學習動機與智力水平較低。在離異家庭中,子女成長的部分家庭環境被剝奪。對子女來講,無論其與生父還是生母生活,他們的生活環境都是不完整的。而心理學研究表明父母的期望和管教是影響子女學習動機的重要外部因素。離異家庭中另一個問題就是父母性別角色的殘缺。父母在家庭中扮演兩種不同的社會性別角色,彼此或他人都是無法替代的。因此,父母性別角色的殘缺會導致子女有關社會性別的智力發展不完善。
其次,離異家庭中子女的情緒多表現為易憤怒、恐懼和悲傷等消極情緒,日常情緒波動較大。父母離婚產生的一場情緒通過父母的表情、語言、行為反映出來,造成家庭氣氛的壓抑,加重家庭成員的精神負擔,家庭人際關系也有惡化傾向。在這種環境下子女享受不到父母的親情之愛,且被父母的異常表情、語言和行為浸染從而導致孩子情緒焦慮、精神緊張和反應失常。失和家庭和單親家庭或者再婚家庭在情感的表達上有明顯的缺陷,孩子從小需要的愛并沒有得到滿足,自己感情的表達也受阻,這就直接導致了子女的感情障礙。
最后,離異家庭中子女的社會性發展受到限制。完整家庭子女較之于離異家庭而言被同學接納的機會和程度較高。父母離異對子女心靈的打擊會持續發揮作用,并在逐漸積累中而得到強化。尤其是情緒低落、消沉和自卑感會隨著單親家庭不良環境氣氛的不斷刺激而得到增強,從而無形之中提高了同伴關系建立的遏制阻力。同時家庭離異后父母單獨相處,也大大削弱了對其子女同伴關系建立的指導和幫助,使子女結交同伴、與同伴相處的能力逐漸下降。
(二)家庭暴力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
家庭暴力會給子女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或生理創傷。家庭暴力直接表現為家庭教育缺陷,父母的暴力行為會誘導子女產生行為失范現象,而這種行為失范往往超越了一般的越軌行為,接近于違法行為甚至是犯罪行為。而且研究表明家庭暴力還往往和青少年犯罪存有一定的因果聯系,家庭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青少年犯罪幾率[3]。
事實上,家庭暴力容易促使子女形成犯罪心理。父母間的不和、糾紛和暴力行為時刻影響著子女的身心健康,使子女的心靈在一定程度上發生扭曲,并最終形成子女犯罪的導火線。面對父母的不良行為,很多子女感到厭煩,他們對父母之間的暴力感到厭惡,就會想方設法逃離其家庭環境的影響,當子女從主觀上意欲脫離其家庭環境時,其從心理上便瓦解了抵抗社會上不良現象誘導的防線。同時,由于他們心理受到創傷,受到打擊與挫折,存在一定的心理缺陷,缺乏自我防范和控制失范行為的能力,嚴重的越軌行為(違法行為或犯罪行為)便產生了。
二、行為失范大學生的心理特點
第一,認知結構不合理。就行為失范大學生的認知結構而言,他們大都存在知識儲備不完善、人生觀不正確、道德素養不高、紀律觀念不強,缺乏判斷力、自覺性、內省力,面對復雜事物時易顯茫然態度。而從心理學上講,認知結構一般是指個人在以前學習和感知客觀世界的基礎上形成的,由知識經驗組成的心理結構。其質量,如知識經驗的準確性、知識經驗間聯系的豐富性和組織性等都影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時提取已有知識經驗的速度和準確性。而家庭環境惡劣的學生,其早期在家庭中形成的認知結構不合理,從而導致其在大學時期產生認知沖突或認知障礙,進而導致行為失范。
第二,情緒波動較大。就情感而言,行為失范大學生的情緒易激動,情感不穩定,情感體驗比較原始、低級,更有甚者表現出情感的冷漠。行為失范大學生傾向追求生理和感官的直覺刺激,這是一種原始的、低級的需要。比如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容易促使他們做出過分舉動。行為失范大學生的情緒波動較大,憤怒時冷酷無情,高興時過度興奮。行為失范大學生往往缺乏對他人的尊重和同情,對朋輩間、師生間、親屬間感情的穩定性不信任,缺乏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正確感知。
第三,意志不堅定。就行為失范學生的意志而言,他們大都意志比較薄弱,易受暗示,但卻不乏探險和冒險精神,且有明顯的兩重性。這類學生的理性是非分辨能力比較弱,很容易接受別人的暗示而盲從。在不良社會風氣的誘使下,甚至會表現出狂妄自負、不聽管教的情況,具體表現為在實現社會化目標方面意志薄弱,在實施的活動方面卻表現出意志的頑強性。
第四,行為失范的無意識動機明顯。就大學生行為失范背后的動機而言,無意識動機比較明顯,動機不穩定,動機產生情景化。行為失范大學生在潛在的本能沖動、社會規范適應及對學校規范的服從與對抗中,主體往往處于迷茫、選擇與孤獨、對抗與妥協等強烈的消極體驗中,但其主體并非時刻對這種沖突和對抗具有清醒的自我認知[4],這種無意識動機也就成了失范行為的驅動力量。
三、行為失范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對于行為失范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有針對性,要深入分析其失范行為產生的心理因素,各方共同協作進行防控與教育。
首先,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對于由于家庭環境造成心理缺陷的學生,我們要及時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必要時借助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或專業心理診療門診對其進行心理治療。心理缺陷或障礙容易導致學生性格怪異,行為失范,而且隨時都有可能導致過激言行的發生,嚴重的時候甚至引發犯罪。因此,學校教育者應善于發現和了解行為失范學生的家庭環境,及時發現問題癥結,避免把心理問題道德化處理,從而錯失最佳防控時機。
其次,抓好道德教育,堅持立德樹人。德育教育是大學教育的核心,道德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具有調節、認識、教育、導向等功能。而實踐表明,大多行為失范大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道德缺陷,具體表現為對道德規范的無知或藐視。因此,我們要加強對行為失范學生的道德感化與教育,用道德的規范與示范來潛移默化地矯正大學生的失范行為。
最后,抓好紀律教育與法制教育。大學生行為失范現象即偏離或與現行教育規范相沖突的行為。因此,通過加強紀律與法制教育,用制度和法律來防范大學生失范行為是促進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一方面,我們要用制度和法律這種剛性的管理措施,通過預防、懲戒、獎勵等手段來強制性規范大學生的行為;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讓行為失范大學生最終將社會規范內化為自己的觀念,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避免大學生發生嚴重的失范行為。
行為失范大學生是大學校園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產生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本文主要探討了家庭環境導致大學生行為失范這一因素。我們認為不能將大學生行為失范全部歸結并依靠于學校,家庭作為子女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作為子女成長的第一責任人,一定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并加強與各級學校的溝通,切實為子女的健康成長負責。
參考文獻:
[1]楊明光.轉型期我國大學生行為失范研究評析[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54-61.
[2]傅安球,史莉芳.離異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
1.1自我和諧量表該量表包括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的靈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個分量表。本量表共有35個項目,采用5點式(1~5)評分,將自我的靈活性反向計分,再與其他兩個分量表得分相加計為總分,總分越高,自我和諧程度越低。
1.2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FES-CV)該表共90個問題,包含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控制性等描述家庭社會和環境的10個因子,分別評價10個不同的家庭環境特征。該量表的每個條目采用“是、否”評分制:回答“是”評1分、回答“否”評2分。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
2結果
2.1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家庭環境評分結果比較結果顯示,留守兒童矛盾性因子評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其他各因子評分均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P<0.01)。見表2。
2.2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自我和諧評分結果結果顯示,留守兒童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與自我的刻板性兩因子評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P<0.01),自我的靈活性因子評分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P<0.01)。見表3。
2.3家庭環境因素與兒童自我和諧的關系分析結果顯示,家庭環境因素與兒童自我和諧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性。見表4。
3討論
家庭對兒童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家庭不僅為兒童的發展提供物質保障,還提供重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父母外出務工造成父母一方或雙方家庭角色的缺失,帶來了一系列不利于留守兒童心理發展的家庭環境變化。本文結果顯示,在FES-CV量表評分中,留守兒童矛盾性因子評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其他9個因子評分均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P<0.01),表明留守兒童家庭環境較差。這與洪恬和范興華等報道結果相一致。提示留守兒童家庭環境不佳,應引起社會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兒童自我意識反映了兒童對自己在社會環境中所處地位的認識。自我意識包括自我觀察、自我監視、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是個體實現社會化目標、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證。自我和諧是個體心理自我意識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所謂自我和諧指的是自我內部的協調一致以及自我與經驗之間的協調。意識中的自我概念與實際上的經驗產生分歧時,個體就會經歷或體驗到人格的不協調或不一致的狀態。
本文結果顯示,在SCCS評分中,留守兒童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與自我的刻板性兩因子評分顯著高于非留守兒童,而自我的靈活性因子評分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P<0.01)。表明留守兒童自我和諧性較差。左銀舫等學者認為自我和諧程度對心理健康有顯著影響,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的中學生的自我和諧程度顯著高于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的學生。據此可以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不佳,自我意識較差。因此,本研究支持高亞兵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低于非留守兒童的觀點。
關鍵詞 創造性人格 家庭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Family Environment on Children's Creative Personality Study
Abstract Creative personality talent is the hope of the country, the creative factors include family, social, school and their own. Excellent family environment, proper attention and expectations of the parents, a good family atmosphere as well as the right of parents education, these are the favorable impact of the child's creative personality formation. Family education misunderstand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education unfavorable way, the only child of the growth environment and parents neglected education force is the formation of a series of not conducive to the child's creative personality factors formed.
Key words creative personality; family; education
眾所周知,創造性人格培養的關鍵時間段在早期,兒童的早期生活環境是家庭,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動場所之一,父母是孩子最為密切的關系之一,因此在兒童早期創造性人格培養過程中,應該著重思考家庭環境應該怎樣發揮影響作用的,本文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探析,提高人們對孩子對創造性人格培養的重視程度。
1 創造型人格的實質
1.1 創造性人格的涵義
英國的Galton于1869年出版的《遺傳的天才》一書,是國際上最早關于創造性研究的科學文獻,標志著用科學方法研究創造力的開始。盡管對于其概念至今尚無統一的理論界定,但目前普遍認為,創造性人格是人所具有的穩定的對創造活動的順利進行和創造目標的實現產生動力作用和決定作用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
1.2 影響創造性人格的因素
創造性人格的影響因素通常由自身因素、學校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和家庭環境因素等四個方面組成。(1)學生自身方面。高質量地掌握知識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與其創造性人格有明顯的正相關。(2)學校教育方面。學校營造的整體學習氛圍和教師對學生的教導方式對學生創造性思維有很重要的作用。寬松的校園環境是學生創造性思維萌芽的基礎,教師對學生正確的引導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和獨立思維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敢于疑問,敢于創新,而不是講思維禁錮在考試和書本范圍。(3)社會文化方面。由于社會上長久以來對有序遵從這一觀念的灌輸,學生往往在進入社會的時候就會被教育謹小慎微,尊重倫理,以集體的價值為主等,這些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的發展造成影響。(4)家庭環境方面。通常父母文化較高的,家庭環境寬松的家庭的孩子創造性思維能力較強。
2 家庭教育對孩子創造性人格的影響
家庭是包括家庭物質環境和父母教養方式以及親屬影響的廣義概念。結合已有研究,家庭對創造性人格的影響主要有:家庭環境、父母的文化水平、興趣愛好、教養方式、家庭氛圍和期望目標等。影響創造性人格的家庭環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孩子創造性人格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包括優越的物質環境和寬松的家庭氛圍。在物質條件充分滿足的情況下,可以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同樣寬松、民主的家庭氛圍是孩子自由表達想法和愿望和基本環境,有父母和家庭成員共同營造的家庭氛圍會幫助孩子形成輕松的心理氛圍,增加創造性思維產生的可能。
其次,父母的期望目標會促進兒童創造望的激發。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常常與出生順序相聯系。個體所處的特殊位置引起了父母格外的關注和期望。現在的中國家庭多為獨生子女的家庭模式,孩子成為家長的唯一關注希望,在獲得更高的關注的同時,是否能將這種關注很好地利用其積極方面,是當代家長和我們所需要研究的話題。
最后,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孩子創造性人格最終形成的重要因素。父母的教養方式是由父母的智商、情商、社會閱歷、社會地位、成長經歷等許多復雜因素造成的。不同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人格形成有著不同的影響。經研究發現,高創造性的兒童的父母更注重開放式的教養方式,他們重視對生活的親身體驗。開放的教養方式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信心有重要的作用,讓孩子在生活中更加主動去進行可能的創造。
3 創造性人格培養中現存的不利因素
(1)隔代教育抑制兒童創造思維的發展。我國獨特的家庭結構造成留守兒童日益增多,有些家長由于工作的需要,不得不把孩子丟給爺爺奶奶管教。隔代的溺愛導致家長對于孩子的更多關注集中在物質生活上,集中在衣食起居的問題上,而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思維的訓練有所欠缺。六個大人一個孩子的獨生子女家庭更是加劇了這一現象的程度。隔代教育容易讓孩子產生逾越道德規范問題、情感缺失問題、生理教育不足問題以及產生教育不當問題。
(2)獨生子女的特殊成長環境對兒童創造性發展的影響。由于獨生子女相對其它孩子來說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獨生”,因此,在他們的身心成長和發展方面有很多特別之處。比如,獨生子女往往具有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父母對孩子的投資不遺余力,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盡可能地進行培養,這些都會有助于孩子的自信心和智力的發展。但是,由于在社會交往中不可避免的是和人的交往,而獨生子女由于缺少兄弟姐妹,再與人的交往中難免有欠缺的方面,孤僻、自私、自我中心等都是常出現的性格特點,在某種程度上創造性人格的塑造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約。
(3)忽視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家長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利用現代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觀點,全面地觀察孩子,尋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與學校的班主任和帶課老師保持緊密的聯系,鼓勵孩子,培養孩子的自信。根據老師的指導家長要學會“賞識教育”,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的同時學會表達,讓孩子找到自信。從而能夠勇敢地去探索和嘗試,使得創造性人格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 潘聰絨,鄭莉君.創造性人格研究綜述[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6).
[2] 程良道.論創造性人格的實質[J].科技創業月刊,2002(10).
[3] 戴冰,張惠,張慶林.家庭及學校教育中的創造性人格培養芻議[J].教育探索,2004(6).
[4] 葛孚瑾.影響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的因素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6.
[5] 權月彤.家庭環境中創造性人格的培養[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4).
[6] 施建農,徐凡.超常兒童發展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7] 董奇.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8] 云南省家庭教育研究會.成功人生第一步[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MSP430;智能鞋柜;家庭保衛系統
Abstract:In order to make the function of traditional shoe ark is just on the store shoes,and introduces the design with MSP430 as control center of smart shoe ark,the intelligent shoe ark is not only a general intelligent shoe market has functions such as sterilization,disinfection,also equipped with family environment and family security alarm alarm function.
Key works:MSP430;Intelligent shoe ark;Home security system
0.引言
智能家居越來越多應用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智能家具的評定指標就是使家具具有自動化、人性化、便捷化。而智能鞋柜[1]作為智能家具大家族的一員,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其具有烘干、殺毒、除臭功能被都市白領、小康家庭所中意,尤其是在陰雨連綿的春天更是受廣大用戶的青睞。而本文的智能鞋柜不僅具有上述功能,還具有家庭環境報警和家庭防盜報警的功能;極易操作且性價比高。
1.智能鞋柜系統構架
本款智能鞋柜采用MSP430低功耗芯片作為核心處理器,系統主要由人機交互界面、消毒系統、烘干系統、環境監控系統和家庭預警系統組成;其整體的硬件結構圖如圖1所示。用戶可通過觸屏界面來完成該鞋柜的功能,同時還能實時家庭環境和家庭安防的監控。
1.1 烘干系統
當用戶外出歸來弄濕鞋子時,通過觸屏板給予主控中心一個電信號,則使能烘干系統,烘干電路對鞋子進行烘干處理,烘干電路送出的烘干風力溫和輕柔,不會對鞋子造成損傷,并且用戶還可自由調力大小值。其系統結構圖如圖2所示。
1.2 消毒系統
長期穿在腳上的鞋子看起來或許很干凈,但是很可能已滋生細菌,因此采用臭氧對鞋子進行消毒,通過操作觸屏板選擇消毒功能,一旦鞋柜臭氧泄露,更有報警信號做出處理,安全可靠。其系統結構圖如圖3所示。
1.3 家庭環境報警
智能鞋柜安放的位置一般位于門旁,而家庭環境報警[2]則是通過NRF905無線模塊,與模塊1通信,模塊1可放在家庭任意位置,一旦家庭環境改變,如煤氣泄漏,氧氣減少等;一旦超過設定標準,則發送信號回到智能鞋柜,智能鞋柜當即發出報警信號提醒戶主來做出相應措施。其系統結構圖如圖4所示。
1.4 家庭防盜系統
家庭防盜系統[3]同樣是通過NRF905模塊與模塊通過,模塊2可安放在窗戶、側門等地,當有人感應到模塊上的紅外人體感應裝置時,模塊2發送信號回到智能鞋柜,智能鞋柜當即發出尖銳的報警信號來提醒戶主[2],其系統結構圖如圖5所示。
2.軟件編程
本文設計的智能鞋柜比市面上的智能鞋柜功能多,在對系統進行軟件設計時我們采用了分模塊化設計的方法。整個系統分為主機和從機,主機主要掌控消毒、烘干、人機交互、與從機通信等功能;從機主要包括檢測家庭環境、監控家庭安全、與主機通信等功能;根據系統的分工流程,在IAR環境下編寫C語言程序。主機程序流程圖如圖6所示,列出家庭環境監控從機程序流程圖如圖7所示。
3.結束語
隨著智能化家居概念的不斷推廣及電子信息產業快速向生活領域滲透,實現家居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已成為家居系統發展的新趨勢.家庭智能防盜報警系統可對家居的安全環境進行實時監控。本文設計的智能鞋柜不僅功能齊全,還增加了現有智能鞋柜沒有的功能,性價比極高;并且具良好的操作界面,適合各種年齡段的人;主控芯片采用的MSP430屬于低功耗芯片,在待機時耗電量極小,且穩定性極高,具有多組IO口方便二次開發,具有廣闊的市場。
參考文獻
[1]賀婷.基于FPGA的智能鞋柜控制系統設計[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2,8(7):1581-1582.
關鍵詞:民主社會主義、大學生、家庭環境
近年來中國出現了一股重新評價民主社會主義的熱潮,學術界對中國是否應該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同時,青年大學生成為了社會思潮不斷興起和傳播的一個關鍵性載體,本文主要從家庭環境的角度來探討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大學生的影響。
一、民主社會主義相關概述
"民主社會主義"是當達資本主義國家(主要是西歐各國)的社會、社會黨和工黨的思想體系的總稱。這個名稱是從國際工人運動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即"社會民主主義"演變而來的。①
1、民主社會主義的含義
從字面意義上看,民主社會主義=民主+社會主義,既堅持社會主義又強調發展民主,既符合當前的民主化潮流,也同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消除各種特權現象的強烈愿望相一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但"民主是國家形式,是國家形態的一種"。②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只要國家政權為哪個階級所掌握,民主就歸屬于哪個階級所支配,歷史上從來不存在抽象的、超階級的、全人類共有的民主。
民主社會主義思潮是20世紀以來西方社會盛行的一種資本主義的改良主義思潮。③它是當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社會黨、工黨和社會黨國際思想體系的總稱,由第二國際社會右翼發展而來,伯恩施坦是"民主社會主義"基本思想的奠基者。在當代,民主社會主義不僅是作為一種理論形態,而且是作為一種實踐形態而存在的。社會在許多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中長期執政或輪流執政,對當代世界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奉為各國社會思想體系和目標模式的統稱。
2、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主張
在對待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問題上,民主社會主義把社會主義簡單化,就像"倫理社會主義"把民主和公平看成社會主義,"福利社會主義"把社會福利看成社會主義,"生產力社會主義"把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看作是社會主義,等等。民主社會主義堅持認為,實現社會主義不需要"剝奪剝奪者",也不需要資本主義制度、奪取資產階級政權 。只要能夠實現這些原則,資本主義就可以和平演化為社會主義。
民主社會主義吸收了費邊社會主義和伯恩斯坦主義的漸進改良成分,主張通過點滴改良最終實現社會主義目標;主張把人們從對占有或控制生產資料的少數人的依附中解放出來,把經濟權力交給全體人民,進而創造一個使自由人能以平等地位共同工作的社會;主張在不動搖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上,促進勞動者參與企業的決策、管理和監督,實現階級合作與和諧;主張通過建設福利國家來使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權利.主張通過稅收制度、社會保障體制和分配制度來縮小貧富差距,從而最終實現社會平等和公平。
二、思想政治教育與家庭環境的關系
人的繁衍生息與外界環境發生著密切聯系,其思想行為的形成和發展也與環境密切相關。環境是指環繞在人的周圍并給人以某種影響的客觀存在。所謂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環境,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所面對的外部客觀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環境因素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和影響。接受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它不僅形成了接受主體的主要傾向,而且制約了接受活動的進行和開展。而家庭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重要場所。一個孩子從降生到完全獨立地進入社會,有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所以家庭環境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巨大而特殊的。本文將從家庭環境角度來探討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對大學生的影響。
家庭環境是具有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并且長期共同生活的小群體,是社會的基本生活單位。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接受者最先受到影響的地方。家庭教育擔負著傳授文化知識、培養道德品質、指導行為規范、幫助自主謀生等責任。這里的家庭環境,主要是指家長的思想素質和行為規范對家庭成員尤其是對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發展的影響氛圍。④家庭環境不僅影響到子女的個性發展,而且影響到子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確立。家庭環境作為中觀接受環境,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殊性⑤:
首先,家庭環境是接受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基礎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建立在父母與子女的血緣關系、經濟關系和感情聯系等特殊紐帶關系的基礎上。家庭環境的基礎地位表現在大學生對家庭在經濟上和感情上的依賴。前者構成其成長的物質基礎,后者構成其成長的精神基礎。這種紐帶關系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了心理上必需的安全感、依戀感和歸屬感。家庭環境自覺和不自覺的影響成為大學生先入為主的基礎。大學生在幼兒時期就在家庭環境中獲得了許多道德觀念和掌握模式,形成的最初接受圖式。家庭環境在無意識層面上對大學生的影響幾乎無所不包。家庭環境在大學生成長時期仍發生作用,其基礎性作用是社會和社區等接受環境所不能代替的。
其次,家庭環境作用具有深刻性。在人際關系上家長與子女有直接、經常和親密的接觸,這使家長和子女之間彼此了解較為細致和深刻,這種深刻的理解特征有利于子女對家庭環境影響正確理解和深層吸收。同時家庭環境影響具有隱蔽性、間接性的特點,這種影響的非正式成份較多,其通過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家長的身教言傳表現出來。再次,家庭環境與其它接受環境具有互補性。是相對影響的內容而言。家庭環境也是一定文化的積淀之地,也是一定文化的傳承者,具有具體、生動、現實性強的特征。
環境影響和制約著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人的活動在不斷地改變環境,使其有利于人的發展,這是基于關于人與環境關系基本觀點所得出的一個結論,也是基于家庭環境角度著力研究對于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對大學生影響的基本依據。
三、家庭環境在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傳播中對大學生的影響
人是社會的人,也是環境的人。人在創造環境的同時,環境同樣也創造了人。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在大學生中的傳播,不能忽略了環境的作用機制,主要表現在家庭環境、學校環境以及社區環境。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析家庭環境在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傳播中對大學生的影響作用。
1、家長自身的認同態度
大學生出身各異,有些大學生出身于農民家庭,有些則是城市里的孩子,他們的家長自身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態度存在著差異,這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認同態度。大學生家長自身態度,他們自身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存在著差異,那么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一樣的。
首先,家長自身的知識構成。家長對民族社會主義概念的理解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態度。家長自身知識架構,對民主社會主義是改良了的資本主義這一本質的認識、對民主社會主義基本主張的認識、對"瑞典模式"的理解等,這將直接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解,也就影響了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家長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是積極方面的,那么在大學生頭腦里將是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崇尚,而家長對民主社會主義理解較為深刻的,能看到民主社會主義的消極方面以及其局限性的,那么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也將更加全面、深刻,對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就會走出字面上的理解,認同態度也將發生變化。
其次,家長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家長在各個領域、行業等發揮著自己的作用,他們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家長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有些人社會地位比較高,就對現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比較滿意,而新的社會制度將會產生一定的不確定性,對他們現有的身份、地位、名望產生動搖,因此他們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率相對較低,他們的孩子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也受到影響。而那些在處于社會底層的家長,他們在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所處的社會地位較低,希望得到改善,因此他們對新的社會制度--民主社會主義將產生向往,他們的孩子也會對民主社會主義比較認同。
2、家庭經濟情況差異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下,不再實行統一的工資制度,隨著外資企業的大力引進、民營企業的快速崛起、私有經濟的迅猛發展,家庭經濟情況也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家庭經濟情況的各異,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
首先,大學生物質生活之間的差異引起的課余生活差異。家庭生活富裕的家庭,能提供孩子相對優越的物質生活,課余生活也比較閑暇,他們就有機會有時間比較早地接觸了網絡等多媒體工具,而網絡提供了豐富的文字和視頻資料,因此這些孩子也就能比較早地接觸了各種思想,而那些家庭生活比較艱苦的同學,他們的物質生活相對匱乏,網絡等接觸得也比較晚,加上進入大學生活后為生計奔波,他們對新思想接觸就比較少,這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因此物質生活的差異,影響了他們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
其次,家庭經濟情況的差異引起的大學生閱歷的差異。家庭收入高、生活富裕的家庭能夠提供孩子很多走出去的機會,他們能夠在物質和精神上支持孩子去北歐等地方旅游、學習,這部分大學生就能夠去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獲得親身感受,在民主社會主義國家的耳濡目染能讓他們更好地了解民主社會主義。而家庭困難的孩子,家庭除了提供他們基礎的生活、學習之余就沒有多余的錢供他們去外面感受新的社會制度下的生活、學習等,這部分大學生也就對民主社會主義的知識了解相對匱乏。這就影響了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識。因此,家庭經濟情況差異引起的大學生的閱歷差異,將影響他們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與否。
3、家庭成員在現有社會制度下的幸福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歷了深刻的變革,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大幅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也出現了一系列改革發展中的問題。這些問題影響了家庭成員在現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幸福感,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態度。
首先,家庭成員的親密度下降導致的幸福感缺乏。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工作競爭越來越劇烈,工作壓力越來越龐大,加班越來越頻繁,抑或是社會發展,電腦、電視等代替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等,使得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減少,親密度下降。這使得家庭成員之間的幸福感降低,大學生對現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滿意度也隨之下降,而民主社會主義趁虛而入。因此,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度下降影響了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態度。
其次,改革發展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導致的幸福感缺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上學難、看病貴、就業難等社會問題,而一些大學生的家庭恰巧遭遇了其中的某些社會問題,這使得家庭成員在現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下的幸福感缺乏,對現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出現了不滿、質疑、埋怨,而民主社會主義模式的那種高收入、高福利、高稅收的"三高"制度恰好填補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現今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迎合了他們的心理需求,因此改革中出現的社會問題導致家庭成員的幸福感缺乏,這將影響大學生對民主社會主義的認同態度。
注釋:
①殷敘彝.民主社會主義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②列寧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201
③張濤.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研究.2008.6
④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摘要:家庭是人生開始的第一環境,是人才成長的搖籃。家庭環境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家庭關系、父母素質對青少年成才有關鍵性的影響。探討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才的影響,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高素質的人才。
關鍵詞:家庭環境青少年優化家庭環境
家庭是人生接觸的第一個環境,是人才成長的搖籃。青少年正處于成才過程的素質優化期,探討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才的影響有助于青少年成才尤其是成為高層次的人才。
1家庭環境為青少年成才提供了基礎
家庭環境是指以家庭這一社會群體為核心形成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總和。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青少年的成才離不開家庭環境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
1.1家庭遺傳提供了生理素質
“遺傳”這個概念來源于生物學,它最先是指生物界的一種自然現象。生物親代通過生殖繁育把親代的特性傳遞給子代,使子代具備與親代相似的一些生物學特性的現象就叫遺傳。遺傳物質的差異、優劣直接影響到青少年能否成才、成才的方向和層次。青少年的生理素質很大部分是來源于親代的遺傳,生理素質差異性決定了青少年的才華見識在質和量上潛在的差異,從而影響青少年成才的速度與層次。智力素質是青少年成才的保障和基礎。據研究表明,人的智力遺傳率高達60%,僅有約40%的平均智力水平歸功與環境差異。除了智商有遺傳基礎外,特殊才能也有遺傳基礎。如音樂、繪畫。
1.2提供了物質基礎
家庭的物質條件為人才成長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推動力。首先,家庭的地理位置對青少年的思維力、創造力以及綜合素質有重要影響。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發達城市,青少年接觸的新事物的機會就比較多,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識、參加各種科技實驗活動、眼界開闊、思維敏捷,這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的創造力。同時,他們展現自己天賦、接受系統學習的機會大這有利于青少年較早的確定自己的成才方向。其次,家庭的經濟狀況決定了青少年成才所需的物質條件,如營養、學習資料,受培訓的機會等。好的經濟基礎,不但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好的學校,優化智力,同時還可以為青少年提供優越的生活條件,使他們有一個好的體質。
1.3提供了精神環境
家庭精神環境主要包括家庭關系、文化氣氛、家庭成員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關系對青少年的心理品質、人格、情緒產生好的影響。青少年在心理上正處于“斷乳期”有“成人感”的心理需要。如果家庭人員關系不穩定、不和睦,青少年則會產生不安全感,表現出敵對、偏激、孤獨等心理,產生不健全的心理品格。人才史表明,人才成功和失敗,不能單憑智能水平,還要看他的個性心理品格。另一方面,家庭成員的文化素質和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圍直接影響青少年的自我價值體系和人才思想素質。父母的文化水平影響子女學習水平、志向、態度等,從而制約青少年智力素質優化。
2家庭影響具有長期性
家庭是以夫妻為主體的,包括父母、子女等親屬在內的社會關系的組織形式。家庭是人才一生不可脫離的環境,對青少年成才具有長期影響。青少年從嬰、幼兒到青少年甚至到老年都離不開家庭。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影響貫穿始終。首先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方向產生影響。由于遺傳和家庭的長期共同生活,父母的興趣、愛好、文化修養等對青少年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家族型人才鏈就是很好的證明。如,歷史上著名的詩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蘇軾兄妹,構成了詩人家族型人才。其次,家庭對青少年成才的速度、層次起到重要作用。家庭關系的親密性和特殊性,使父母對子女最為了解,對他們的教育具有針對性、及時性和熏陶性。這有利于青少年在成才過程中少走彎路,加速其成才的過程。
由此可見,家庭對青少年成才具有不可磨滅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成才起到促進的作用。
3優化家庭環境
3.1構建和諧家庭關系
3.1.1維系和諧的夫妻關系
和諧、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環境。夫妻關系的和諧對青少年人際交往起著重大影響。夫妻感情深、互相關心,能使子女直接受到人與人之間良好關系的生動教育。而夫妻經常為生活等事反目,同床異夢,動輒吵架拌嘴,甚至大打出手,就會給孩子心靈上投下陰影。孩子長大后,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上容易表現出粗暴、刻薄,嚴重的就可能出現越軌行為。
3.1.2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是兒童、青年最主要的家庭關系,親子關系的性質、類型和特點對青少年成才就有深遠影響。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親子關系。青少年在進入青春期后,對父母的依戀逐漸變淡,渴望脫離父母,使自己成為獨立的個體,希望父母平等地對待自己,與父母向朋友一樣交往。這時父母應該提高自身的認識,不斷地更新思想、認識到青少年不單是家庭的成員同時也是社會的公民。形成開明、民主、平等的家風。其次,確立正確的期望值。父母對子女高期望,有時對子女的要求脫離了子女的真實情況,甚至有的家長還喜歡拿自己孩子與別人孩子比較。這樣以來,青少年可能會產生挫敗、自卑心理。父母應該根據青少年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對他們確立正確的期望值。
3.2完善家庭的社會化功能
家庭是青少年進行社會化的基本場所之一。完善家庭的社會化功能,是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素質提高的有效途徑。
3.2.1加強家庭教育
青少年要充分開發自己的優良遺傳物質必須接受優良的家庭教育。首先,提高父母的素質,實行全面的教育。父母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修養對青少年成才影響很大。父母的素質高就會對青少年實施正確的教養方式,使其形成正確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是青少年成才的必備條件。有的家長過分重視智力教育而忽視非智力教育,過分注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這是非常危險的。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環境里可能會導致青少年思想政治品德的缺失。其次,培養青少年能力。青少年想得到周圍人的認可,社會的承認,必須把自己的智慧通過實踐表現出來。另外,青少年的能力強也會獲得同伴的贊許這也會強加他們的自信心。有信心才會敢想敢做,才會出創造性的成果,才會為社會做貢獻。
3.2.2樹立科學成才觀
科學的成才觀是青少年成才道路上的指明燈。青少年能否成才,科學的成才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父母不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決定青少年的成才方向。每個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興趣和愛好。父母應該根據青少年的實際情況來幫助他們早日確立成才方向。不能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其次,根據社會需要培養人才。人才之所以為人才,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內在素質,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創造性成果可以滿足社會需要,促進社會的進步。作為父母要根據社會的需求和發展趨勢并結合青少年的實際情況確定成才之路。
家庭環境是青少年最早接觸的環境也是對青少年影響最大,最持久的環境。加強家庭環境建設對青少年成才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羅洪鐵.人才學原理[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關鍵詞:家庭環境 創造力 影響
1 引言
創造力在人類社會的進步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正是許多學者對創造力感興趣的原因。目前,學者對創造力的研究是從不同的視角進行的,比如創造力的認知過程和動機過程、創造性的人格,影響創造力的因素等等。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創造力受到內因與外因的共同影響。其中,內因主要體現在創造性的個體因素方面,而外因的影響主要反映在環境方面[1]。其中,環境因素又主要包括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兩個方面。家庭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教育機構,也是人類最開始接觸的生活場所,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創造力的發展。因此,本文主要概括一下國內外關于家庭環境對創造力影響的研究。
2 客觀的家庭環境對創造力的影響
客觀的家庭環境主要是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家庭環境[2],如: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結構等。以往的研究表明,客觀的家庭環境都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兒童創造力的發展。
2.1 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創造力的影響
家庭經濟社會地位主要反映了家庭的經濟和教育水平,這和創造力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家庭經社會經濟地位(家庭SES)主要是以父母親職業、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來衡量的。師保國、申繼亮對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家庭SES)與創造力的關系研究發現: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不僅對創造力有顯著的直接效應,而且還會通過智力對創造力產生間接的影響[3]。但是另一項相關的研究卻發現:創造性傾向與家庭經濟地位的相關并未達到顯著性水平[4]。Getzels 和Jackson (1961)曾對高智商青少年與高創造力青少年的家庭環境進行了比較,結果發現:高智商青少年的父親比高創造力青少年的父母更多的從事于學術或者是教育的職業,而母親更多的是家庭主婦;兩組類型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都高于一般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水平[5],也就是說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可能越會培養出更具有創造力的孩子。許多研究發現,家庭經濟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個體的發展[6]。家庭經濟社會地位較差的兒童缺少認知刺激和相關經歷,認知刺激的缺少勢必會影響到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2.2 家庭結構對創造力的影響
家庭結構是指家庭中成員的構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 以及由此形成的聯系模式, 包括橫向的組合(同代人之間的聯系模式) , 和縱向的組合(代際之間的聯系模式) , 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劃分[7]。
從家庭結構的角度出發,以往的研究分別考察了家庭規模、出生順序、年齡間隔等因素對創造力的影響。
對于家庭規模和出生順序對創造力的研究目前還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Runco和Bahleda以大量的智力超群和智力一般的兒童為被試,采用發散思維測驗,研究了出生次序和創造力之間的關系,結果中卻出現了相互矛盾的地方,研究發現,在發散思維測驗得分上來看,獨生子女最多,頭生胎兒次之,末生胎兒再次之,出生次序居中的兒童得分最低,但是后三者之間的得分并無顯著差距。此外,研究還發現,家庭中兄弟姐妹的數量也會影響到孩子的創造力,兄弟姐妹多的兒童比只有一個兄弟姐妹的兒童得分要高[8]。
以往的很多研究發現,兄弟姐妹之間的年齡差異可以調節出生順序對創造力的影響[9]。 Baer,Hollingshead和Jacobsohn以359名大學生為被試,采用實驗的方法,研究了出生順序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出生順序對創造力的影響受到年齡差距和性別差異的影響[10]。在眾多的兄弟姐妹中,如果頭生胎兒和異性的弟妹之間的年齡越接近的話,那么就會更具有創造力。
Gaynor,Joni, 和Runco對家庭規模、出生順序、年齡間隔和創造力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較大的年齡間隔會導致更高的創造力;年齡間隔與出生順序、家庭規模、年齡之間相互作用[11]。這樣看來,以往的研究對于家庭規模、出生順序、年齡間隔等因素對創造力的研究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在以后的研究種這幾個因素對創造力的影響仍然是心理學中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內容。
3主觀的家庭環境對創造力的影響
主觀的家庭環境是指人為的家庭環境[12]。主觀的家庭環境包括很多方面:家庭教養方式、父母期望、家庭氣氛、家庭的人際關系等。以往的研究表明,這些主觀的家庭環境因素都與創造力有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