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9 08:34:24
序論:在您撰寫人生價值的實現途徑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勞動 貢獻 人生觀 價值觀 人生價值
1.相關概念概述
要討論“為什么”的問題,首先必須搞清 “是什么”,回歸概念,從源頭找線索。
1.1 勞動及勞動的特征
廣義的勞動指從生物學的角度對勞動所做出的最廣泛的抽象或概括,是指人們在各種活動中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耗。
狹義的勞動是指人類在自身智能分配下,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創造社會財富以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精神等方面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動。
由以上概念,可以得出勞動即特定“人”的活動。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正如馬克思所說“勞動是專屬于人和人類社會的范疇”,它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并且勞動在真正意義上的人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
勞動的特征:第一,勞動的本質:在一個價值周期中,勞動的價值在于滿足價值主體“獲取并消耗價值客體”的需要。(換個角度,也可以這樣表述:在一個價值周期中,勞動的價值在于幫助價值客體實現自己的價值)勞動的價值,也只在于獲取和消耗。這是勞動存在的根本價值。除此以外,勞動不存在另外的價值;第二,勞動不創造任何價值。它只能在幫助價值客體實現價值的前提下,實現自己的價值;第三,在一個價值周期中,勞動只對價值主體有價值,而對價值客體沒有價值。這種情況的勞動價值,我們稱之為“勞動的單向價值”;第四,在一個價值周期中,同一個勞動所涉及到的兩端的事物,互為價值的主體和客體。這樣的價值周期,我們稱之為“雙向的價值周期”。而這種價值周期中的勞動,它同時充當了分別為兩端的事物獲取并實現對方價值的角色,它所具有的價值,我們稱之為“勞動的雙向價值”。雙向的價值周期向我們展示出她的許多溫柔和美好的特點:公正、平等、雙贏和可持續的建設性;第五,單向的價值周期中的價值主體向價值客體施加的勞動即為剝削。
1.2 貢獻的含義
根據字典解釋貢獻有三種含義:第一,進奉或贈予他人,一般指下級向上級的貢獻,多為無償的;第二,進奉或贈與,如:方今匈奴、鄯善、哀牢貢獻牛馬——《論衡》;第三,有助于某事的行為,或做有利于社會和國家的事,如:我們深信: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必然能對人類當前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較大的貢獻——《人類的出現》。筆者在本文中所提到的貢獻即第三種含義。
1.3 人生價值
人生價值即人生活動所具有的價值屬性。認識和評價人生價值所持有的根本觀點和看法即人生價值觀。人生價值是人生價值觀的內核,人生價值觀是人生價值的準繩。人生價值的實現依賴于人生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人生價值觀的本源即不同的世界觀產生不同的對人生的方法論,具體可分為人生觀和價值觀。
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問題的根本看法。主要內容包括對人生目的及意義的認識和對人生的態度,具體有公私觀、義利觀、苦樂觀、榮辱觀、幸福觀和生死觀等。人生觀是人們在實踐和生活環境中逐步形成,并隨之不斷變化著的。由于人們的社會實踐、生活境遇、文化素養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觀。值觀,是人們對價值問題的根本看法,包括對價值的實質、構成以及標準的認識,這些認識的不同,形成了人們不同的價值觀。能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科學合理的價值取向,對一個人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由此筆者認為:價值觀是由人生觀決定的關于價值的基本觀念,人生觀指導價值觀,價值觀影響并貫穿人生觀實現的整個過程。人生價值觀的核心是關于人怎樣活著才有意義的基本觀點。所謂人生價值,是指在人生過程中,主體與客體需要與被需要、滿足與被滿足的關系。從主客體上說,主要體現客體(人、物)對于滿足主體(人自身、組織、社會、他人)需要具有的意義。它是人生觀的重要方面,也是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最終實現人生價值的統一。
2.人生價值的實現方式
人生價值的實現方式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人的絕對價值和人的相對價值的實現。勞動和貢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橋梁。
2.1 勞動是實現人生絕對價值的途徑
勞動的過程同時也是人絕對價值實現的過程。存在主義認為以人為本的存在是整個世界的著眼點,強調人有主觀能動性、意向性,能夠超越自身和創造文化,能夠自我實現價值和生成意義。那么我們出發點、著眼點以及深層的依據就是人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實現。人不會自動成長,尤其是精神成長更不要提自我實現。勞動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轉化器的角色。勞動在生產過程中使人產生快樂感和滿足感,動過程就是人個體、人類整體精神不斷成長的過程,人的絕對價值在此過程實現升華。
2.2 貢獻是實現人生相對價值的手段
人生相對價值主要表現為本位人對他人的需求的滿足。人是社會的主體人,須臾離不開社會,人一旦離開社會將一事無成。馬克思曾說過,人的“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這句話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下進行的。處于這種社會關系中必然會與他人他物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有供有求,實現可持續循環。對他人和社會的貢獻是實現自我需求的前提。人采取有助于某事的行為,或做有利于社會國家的事正是相對價值的內在要求,兩者體現內涵的深層契合。另外,滿足社會、國家的需求更是較高層次的人相對價值的要求。兩者是彼此的內在的統一。
3.勞動和貢獻作為評價人生價值標準
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根據不同,標準也沒有定式。將勞動和貢獻作為評價人生價值標準是由其客觀必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三方面具體體現的。
3.1 將勞動和貢獻作為評價人生價值標準的客觀必然性
人生價值包括人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兩個方面。不過在社會實踐中,人在價值關系中的主體、客置不是固定不變的,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是主客體的有機統一。
單個人,一方面是價值主體,他把他人和社會作為自己的價值客體,他是需要的主體,有其自身的需要,他要依靠他人和社會的活動及其成果來滿足自身的需要,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向社會的索取,或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這種滿足使個人得以存在和發展,從個人角度來說,這就是他的自我價值。另一方面,他又成為他人和社會的價值客體,以其活動及成果,來滿足他人和社會的需要,這就是人生的社會價值,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人在價值關系中是主客體的統一,人生的價值也是人生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勞動和貢獻是實現這兩種價值的有效手段,人的絕對價值和相對價值得到滿足,社會價值也得到補給。
3.2 將勞動和貢獻作為評價人生價值標準的可能性
人生價值評價標準不是抽象的、不可捉模的,而是具體的、可以計量的,它能夠量度出人們不同的人生價值。通過勞動對他人、社會做出貢獻是評價人生價值實現的具體標準。我們以人生的歷程來做一個具體分析:人一生下來并不立即具有勞動和貢獻的能力,他首先需要索取和消費,同時通過社會的培養和自己的學習,逐步獲得適應社會和勞動創造的能力,也就是說,在人生的初期有一個逐步社會化和逐步具備社會預應力的過程;在人生的中期,人能夠也應該為社會積極做出貢獻和創造的時期,但同時也必然伴隨著一定的索取和消費,這是很明顯的道理;在人生的后期,當他年老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他仍然需要索取和消費以安度晚年,這也是社會應予以保證的。這就是說,不索取和不消費的人是不存在的。此時勞動和貢獻就自覺的充當實現人生價值的標準,社會予以實現不斷積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
3.3 將勞動和貢獻作為評價人生價值標準的現實性
既然勞動價值分單向勞動價值和雙向勞動價值,在特定社會制度下勞動也被賦予特殊意義?,F實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在的理論基礎上建立的。第一次賦予勞動創造社會財富的崇高地位,勞動光榮的人生價值觀念,在人民群眾中普遍得到認同。個人與國家利益是內在一致的,雙向勞動價值在社會中占主導。正因為這樣,人生價值的評價標準也發生了與階級社會不同本質的變化,轉化為真正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水平、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客觀、公正、進步的人生價值評價即勞動和奉獻。勞動和奉獻強調把對社會的貢獻擺在第一位同時強調以社會為本位來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的內在統一。社會得以進步,人朝全面發展方向邁進,最終符合社會歷史發展規律這一度量人生價值評價標準的根本尺度。
參考文獻:
[1]楊勝修.對哲學與人生的思考[J].銅仁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3):38-41.
[2]石峰.價值實現規律是人生的核心規律[J].湖南涉外經濟學院學報, 2006,6(4):67-71.
[3]石峰.對人生價值的認識[J].研究與探討, 1994(4).
一、要與時俱進更新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觀念
根據《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要求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制定的新課程標準,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的就是從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成長需要出發,重視和加強思想品德教育,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思想政治課教師的教學活動組織一定要有問題意識,必須大膽設計課堂教學改革方案,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其創新精神,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學生感到政治課有趣、有理、有用,使他們快樂地學習政治課,并且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課的科學性比較強,因此教師講課的過程中要非常注意以教材為主,把科學性和趣味性統一起來。當然科學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學性是基礎,要把趣味性寓于科學性之中。
二、采用靈活的教學策略,倡導探索性學習方式
《高中政治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重視在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過程結合起來,在明確基本標準的前提下,結合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索。在新課標指導下,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生動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嘗試,努力創設問題情境,制造矛盾,開發學生思維。探索性學習方式方式,使學生感受到政治課不是枯燥無味的,不是干癟蒼白的,感受到新意和幻彩,感受到活力與激情,感受到生機和奔放。這樣,一節課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也起到營造整堂課良好學習氣氛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組織教學
政治課是一門理論性、系統性較強的學科,它通過抽象的觀點、深刻的道理對學生進行政治方向、道德規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學好政治,難度較大。對教師來說,上好一堂政治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提高抽象思維、邏輯推理、歸納論證等能力是相當關鍵的。因而恰當地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應當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通過多媒體課件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或者是照片、圖片、掛圖等生動形象且直觀的教學手段,或者也可以通過師生的講述,把學生帶入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通過這種情感渲染和傳達,學生更容易接受對知識的詮釋和理解,免去了生澀與呆板,也達到使學生學會對知識活學活用的目的,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
四、利用學科整合,發揮多方面優勢促進教學
發展的社會需要發展式的人才。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學習和生活,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這就需要我們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新課標要求注重學科間的知識整合,充分發揮各學科的特色,從不同學科的不同角度關注對一個知識點的解析和詮釋,從而達到對知識的全面理解以及對各方面能力和素質的培養。新課程強調各科之間的溝通與綜合,這就要求教師淡化自己的學科角色,全面拓展個人的各方面學識修養,同時要把學生視為接受完整教育的個體,既讓學生快樂地學習,不覺得政治課枯燥無味,又達到培養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的目的。當然,利用學科整合進行教學,對教師自身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與水平,汲取多方面多學科的知識。
五、創設輕松自由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教學
關鍵詞: 人文關懷 價值實現途徑 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
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是一個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過程中,高校應堅持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原則,積極探索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徑,建立健全人文關懷的長效機制,有效地增強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針對性,促進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形成,實現大學生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人文關懷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價值是一種潛在的價值,要通過一定的原則才能轉化為現實價值。這就要求高校全方位、多渠道地創造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文環境,改變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過程中對人文關懷的忽視。
一、全方位、多渠道地創造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文環境
環境對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具有重要地促進作用。良好的人文環境能夠“給學生以寬松、和諧、美感的人文氛圍,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和規范作用,可以引導或者約束人的行為”。因此,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過程中要全方位、多渠道地創造有利于其良好發展的人文環境。
1.積極創造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園人文環境
校園人文環境,是“高校師生共同創建的一種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這種由文化營造出來的人文環境將從高層次上影響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因此,高校應從以下方面加強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園人文環境的營造。
首先,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氛圍。高校應在圖書館、教室走廊、餐廳等大學生經常活動的場所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氛圍,如增加圖書館人文社科圖書和報刊的數量,在教室走廊張貼名人畫像和名言警句等。
其次,要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氛圍。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過程中,一方面要在塑造者和大學生之間營造平等和諧關系,將理想人格塑造的權威由外在強制轉化為內在自覺,讓大學生在理想人格塑造中真實地體會到塑造者的尊重和關懷。另一方面要在大學生之間營造互幫互助、和諧融洽的同學關系,培養大學生深厚的人文情懷,將人文關懷有效地融入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從而有效地實現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功效[1]。
最后,要營造積極向上的大學文化。積極向上的大學文化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培養大學生理想的人格。大學生處于積極向上的大學文化中,可以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培養思想品質,鍛造理想人格。因此,高??梢岳脧V播、校園網、板報、校報、櫥窗等各種傳媒,積極宣揚典型人物的先進事跡,大力開展學生社團活動,以此創造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校園人文環境。
2.積極創造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家庭人文環境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既是搖籃教育,又是終身教育。因此,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離不開家庭教育。人文關懷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價值的實現也就離不開良好的家庭人文環境。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家庭人文環境的營造,首先要求父母自身要提高人文素質修養,注重人文品質的提升。其次對孩子進行人性化的教育,對孩子正確的做法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對孩子錯誤的做法要從正面進行教育和引導,講道理,擺事實,堅決杜絕打罵現象。最后要為孩子提供良好的人文教育的家庭場所。
3.積極營造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網絡人文環境
網絡的普及與應用給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既帶來機遇又帶來挑戰,這就要求高校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積極營造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網絡人文環境,發揮網絡優勢體現人文關懷。高校應該實行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進網絡,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網絡人文環境,同時實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網絡,確立堅持黨的先進性的網絡人文環境。
二、改變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對人文關懷忽視的現狀
高校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往往忽視人文關懷,導致人文關懷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缺失,因此,要改變這種現狀,高校應在大學生理想人塑造中落實以下方面:
1.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主體性是指:“人在一切對象性活動中與客體相互作用而表現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功能性特征,它的基本內涵包括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等三個方面。”大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大學生能夠自覺地運用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的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認識和改造世界,并促進自身的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主體性主要表現為人作為活動主體在對客體的作用過程中所體現出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這就要求高校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過程中必須引入人文關懷,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大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
首先,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尊重、調動大學生的能動性。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大學生不僅僅是被塑造和管理的群體,而是具有能動性的群體。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實現必須在尊重大學生能動性的基礎上,調動他們的能動性,實現能動作用的發揮。
其次,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發揮大學生的自主性。所謂自主性,是指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大學生有權利對自身理想人格塑造的進展起著獨立和自主抉擇的作用,這是大學生主體性地位的一個重要方面。
最后,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引導大學生的自為性。馬克思指出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為:“動物只是按照它們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要求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尺度來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大學生的自為性主要是指大學生自覺、內化的一個過程。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需要積極引導大學生的自覺性和自為性的培養,其中主要的一點是引導大學生自我塑造。自我塑造是指大學生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自我選擇、內化、調控等過程,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并改善自我理想人格的一種自省自律的高度自覺的活動。
2.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注重大學生的個體差異
馬克思、恩格斯歷來重視個體差異,認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每個大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作為單獨的個體,每個大學生不僅有自己獨特的心理特征和興趣愛好,還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理解方式。因此,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注重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實效性。
首先,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科學地認識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正確地確定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標、內容和方法,進而提高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科學性。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科學性取決塑造內容、目標和方法的科學性,而這一切又都取決于對大學生人格發展狀況及變化規律即個體差異的科學認識。因此,只有科學地認識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及其人格發展狀況,從大學生的實際狀況出發,遵循其人格發展的規律,才能科學地確定塑造內容、目標和方法,科學地實施理想人格塑造,有針對性地關心人和愛護人,實現人文關懷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的價值。
其次,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只有認識并注重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有效地實施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提高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針對性。由于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道德標準及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的不同,也就決定了他們具有不同的素質、性格、能力及興趣愛好,人格也就各具其特點。因此,高校只有正確區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大學生的人格特點和差異,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出現的種種矛盾,達到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效果[2-3]。
最后,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只有認識并注重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才能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內在積極性,從而提高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性。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過程實際上是大學生在塑造者的影響下實現理想人格確立的過程。塑造者的塑造影響是大學生理想人格確立的必要條件。而大學生開展的自我塑造,進行理想人格塑造的積極性則是實現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內在根據。因此,能否增強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效果,關鍵在于調動大學生進行理想人格塑造的積極性。高校只有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注重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全面把握大學生人格發展的狀況,并善于發現并調動起進行理想人格塑造的內在積極性,才能實現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標,提高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有效性。
3.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要凸顯人性化
人性化既是人文關懷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價值實現的目標,又是人文關懷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價值實現的具體體現,因此,實現人性化是高校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中實現人文關懷價值的前提和基礎。
首先,大學生理性人格塑造的目標要人性化。長期以來,我國的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標側重維護和鞏固社會制度,協調和服務社會關系,對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都以此為出發點。這種目標的實現只具有工具性,突出的是政治本位,實際上是對大學生進行的工具化塑造。這種形式的目標塑造在一定的時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不斷發展,這種合理性已經不能滿足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必須對其進行調整。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過程中要將大學生作為目的而不是工具,即將其作為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出發點,以培養大學生社會化的理想人格為歸宿,最終達到高校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目的。以社會化理想人格為本位的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人性化目標的確立,不但要以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求為依據,而且要充分認識并考慮到大學生人格發展的規律和需要,關照并實現大學生的全面協調發展[4]。
其次,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內容要具有人性化。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內容要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與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息息相關,以此使大學生易于接受其塑造的內容。因此構建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內容要緊緊圍繞大學生的成長和成才這個中心,以人文社科、思想道德、法律知識的創建為結構,以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關心的問題為著眼點,著力解決大學生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最后,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的方式要具有人性化。在大學生理想人格塑造過程中,要改變過去那種塑造者居高臨下、以權壓人,我說你聽、我教你服的單向式、填鴨式的強制灌輸方式。塑造者和大學生之間應該保持一種雙向互動的交流方式,建立一種相互平等、尊重的對話關系,彼此之間做到教學相長的同時實現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參考文獻:
[1]桑春紅.和諧社會視域下的理想人格[J].理論界,2006(8).
[2]李訓茂.論人文關懷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中的重要性[J].前沿,2006(9).
[3]朱湘虹,秦秀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強人文關懷的理性思考[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關鍵詞:雙師型教師;橋梁;教學模式;實踐;改革;創新; 工學結合; 互利;共贏;健康發展
教育要發展,根本在改革。教學模式的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解放思想,大膽探索,為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探索尋求可行的成熟的經驗。 雙師型教師引領學生共同進行企業實踐,工學結合,做到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是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可行性途徑之一。
一、教師引領學生共同參加企業實踐的可行性
我國經濟的騰飛,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要求職業教育隨著社會對人才的需要進行變化,而現實很多領域職業教育訓練大大滯后于職業技術變化,職業學校不能及時、快速地培養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職業教育的教學思維、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仍未完全脫離傳統的教學窠臼,學校對學生的培養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即不能在一定的教學時段里成長為社會需求的符合職業標準的技能人才,因而還需要全方位地深入地進行教學改革。而教學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完美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快速培養高素質專門技能型人才,適應現行的職業技術,滿足各個崗位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加之暖通空調專業出現了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等,特別需要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進行改革,亟待尋求行之有效的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怎樣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一直困擾著職業教育。
德國菲利克斯?勞耐爾提出的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是當前世界上先進的職業教育教學模式之一。德國的教育家胡勃認為,“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系與其稱它為一種教育制度,不如稱它為一種思想,是一種注重實踐,技能為未來工作而學習的思想”,德國“雙元制”強調的是實踐和技能的培養。澳大利亞的高職培養模式與我國較為接近,對我們辦好高職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啟發我們在高職教學改革中,應融入國際先進的辦學理念,加強課程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推進考試改革、深化產學結合、完善技能鑒定、加強教學設施和“雙師型”隊伍建設。
國內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比較分析,旨在探索多種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滿足人們對高職教育的不同需求,滿足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多層次、多類型、多規格的需求;不斷尋求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要做到“三個注重”,即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教育部高教(2006)16號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當前高職院校如何將企業引進課堂,將課堂設在企業的工作崗位上,即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培養有理論基礎又有操作技能的技能性人才,又鍛煉了教師,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發現、不斷總結、不斷創造、不斷提高,促進高職教育健康發展。
在我國,一直以來,絕大部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利益和回報得不到保證,導致很多企業對校企合作不積極,造成校企合作不普及、不深入,不能很好地培養出真正的技能型專門人才,從而最終影響到整個職業教育的持續健康發展。
以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09級、10級暖通學生生產及頂崗實習為例,雙師型教師引領學生深入企業的生產第一線,實際工作崗位,老師為引領,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完成企業產品的生產過程,老師不但是教師,同時也是企業的技術總負責,老師把課堂實在實際工作崗位上,師生在共同完成產品的生產工程中,也完成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領的教學過程,也是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基于工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
哈職院暖通專業教師利用暑假期間帶領學生頂崗實習,現場工程設計、現場指導施工、現場安裝建筑設備等,企業收獲了效益,師生得到技能的提高,為企業創造效益的同時也為本校獲得了榮譽。
學校和企業共同去完成雙方任何單獨一方都不能完成的事,實現人力資源共享等。
雙師型教師引領的工學結合一體化教學, 一方面可以實現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符合企業和社會的需要,更快地轉化成為現實的生產力,促進了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作貢獻。
形成教學做一體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培養企業和社會所需的人才,便于學生就業,實現了企業與學校資源共享,互贏互利的良性循環。
二、雙師型教師引領學生共同參加企業實踐的重要意義。
師生共同到企業實踐,服務社會也是一種從技能、專業、思想、意識等方面來提高教師職業素養的重要手段。教師通過企業實踐了解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和工藝流程,熟悉企業相關崗位職責、操作規范和管理制度,體驗本專業的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和新方法,同時親自檢驗高職培養的人才是否符合實際崗位所需要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結合企業的生產實際,在課程改革中有的放矢地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提高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培養質量在理論方面具有指導價值。
雙師型教師引領學生共同參加企業實踐,為培育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載體。一方面,這種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作為企業參與教學活動提供機會,另一方面,也為學生直接了解、參與生產實踐提供平臺,使學生能夠從生產實際、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接觸、了解并掌握更多的知識、技能,縮短學生上崗適應時間,同時也能整合了社會資源、節約了資金,解決了學校場地和設備不足的矛盾。哈爾濱為重工業建設基地,建設現代化商貿和現代服務業,推進城市化進程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顯而易見,發展黑龍江省職業教育,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的重任義不容辭,任重道遠。通過產學結合、雙向參與,定崗實踐,達到增強辦學活力,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適應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雙師型教師引領學生共同參加企業實踐這種校企合作,加快了人才的社會化和市場化,使學校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向與企業需求一致,實現了校企學生三方共贏。
雙師型教師引領學生共同參加企業實踐,應用社會化的教學實習模式,技術研發引入教學,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乃至生產經營的新模式引入教學中,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由于新技術和新工藝的介入,提高了操作技能和工作效率,培養了技能創新的意識。及時提供新技術和開展企業員工培訓,把企業的技術需求和行業信息反饋給學校,使教師獲得最新的技術信息,從而促使開發適合本校學生專業的校本教材,加快推進教師雙師隊伍建設,既注重教師學歷的提高,又要提升教師的技能實踐水平,做到一專多能。五是教學科研結合,使教師的知識水平得到不斷更新的同時,與企業聯合設計申請完成更多更好的工程設計項目,以適應教學發展的客觀需要。
三、教師引領學生共同參加企業實踐雙師型教師地位的特殊性。
如果說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師就是奠基者。有好的教師,才可能有好的教育。能否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我國教育發展中一項重要而緊迫任務。
雙師型教師引領學生進入企業工作崗位,將課堂設在企業的工作崗位上,真正完成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高職院校構建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雙師型教師由于在企業的技術總負責或項目負責等特殊位置,架起了學校與企業的橋梁, 實現企業與學?!昂献?、共贏、平臺、服務、創新”的良性循環。真正構建教學做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師生共同完成實際工作任務,企業收獲廉價的勞動力,收獲了效益,師生的勞動成果,為企業創造了效益,企業不排斥教師帶學生參加頂崗實習,企業熟悉學生的培養過程,主動接納熟悉崗位、熱愛職業、表現優秀的畢業生,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服務于企業,實現了社會與學校資源共享,互贏互利的良性循環。真正做到將培養人才和企業發展融為一體。對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養及就業競爭力具有實踐價值。 是推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可行性途徑。
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動手能力,并具有相應行業的執業資格,的“雙師”型教師,通過引領學生為合作企業在建項目提供工程設計、施工、運行管理等技術服務,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為企業創造了一定的經濟效益的實際例子,反映工學結合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作者簡介:
孫淑琴 女 高級工程師、副教授;1964年5月, 工學學士;國家注冊公用設備師,雙師型教師,主要進行教學及暖通方面的工程設計總工程師。
基金項目:
黑龍江省職業教育學會“十二五”規劃課題《高職院校暖通專業構建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應用與研究》―課題編號GG0392(孫淑琴)
本框題是本課的落腳點,更是全書的最終目標和歸宿。它是結合高中學生的具體情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尋實現人生價值的條件和途徑,真正理解人生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從而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學情分析與處理]
針對部分學生表現出的自私與狹隘,人生目標不明確,理想信念不強。甚至有個別學生認為學習無用的現狀,故借助鮮活的先進模范人物的事跡引導學生探討分析,從而使學生真實地感悟到人生價值的真諦與實現的條件與途徑。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案例探究活動,讓學生能夠記住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的途徑。
能力目標:通過案例分析價值的創造與實現,使學生認識到實現人生價值的正確途徑――勞動和奉獻來實現。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樹立起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正確處理好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是我們成功起點的觀念。
[教學重點]
人生價值的實現。
[教學難點]
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方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小辯論會。辯題:讀書無用
學生活動:雙方各自選派代表陳述自己觀點。
教師點評:弘揚優點,指出不足,闡明理性與局限性。并順勢導入主題。
新課:價值的創造與實現
創設情境:多媒體錄像短片(感動中國人物――袁隆平)
探究活動一
提出探究問題:
1.問題:“感動是一筆精神財富,它可以讓人感到溫暖、讓人心靈向善?!痹∑降男袨樵谌说膬r值方面對我們有什么哲學啟示?
生再現已有知識加以探究說明。
2.拓展問題:幸福是每個人都想追求的,袁隆平幸福嗎?這對我們創造和實現人生價值有何啟示?(生,略)
教師點撥評價。
二、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
(板書:勞動著的人是幸福的,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
創設情境:多媒體:現實社會對袁隆平的評價,同時結合教材漫畫
探究活動二
提出探究問題:
1.袁隆平為什么贏得群眾的愛戴?
2.一個人家庭擁有的幸福和金錢越多,是否意味著就擁有幸福和快樂呢?
學生首先自主閱讀課文,然后分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解決問題,小組代表回答。
(教師點撥略)
(板書:努力奉獻的人是幸福的)
問題拓展:我們應堅持什么樣的價值取向?如何處理個人與社會關系?
生各抒己見,探討回答。
教師點撥評價。
多媒體顯示:
名言賞析: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能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鋒
過渡:從同學們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我們不僅要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更應該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來實現價值。
三、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
多媒體:再現袁隆平的感言
探究活動三
提出探究問題:袁隆平為什說“這不是個人的榮譽,是國家的榮譽,甚至是中國人的榮譽?”
生:討論。
教師總結點評。
(板書:實現人生價值的基礎――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實現個性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統一)
過渡:人生價值的實現除了具備必要的客觀條件以外。還需要主觀條件。
四、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多媒體展示劉翔成功的事跡。
探究活動四
探究問題:劉翔的事跡給我們實現人生價值有哪些啟示?
生討論回答。
(板書: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
多媒體:某教育專家說道:青年學生要全面發展,智育不合格是次品,體育不合格是廢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險品。
拓展問題:要實現人生價值應具備哪些素質呢?如何提高這些素質?
關鍵詞:勞動 貢獻 人生價值
1.價值和人生價值的內涵及表現
“價值”是指事物的某種屬性能夠滿足人們的需要,對人們具有某種積極意義。
馬克思說“‘價值’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薄 笆侨藗兯玫牟⒈憩F了對人的需要的關系的物的屬性”,“表示物的對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屬性?!弊鳛閭€體或群體的人,既可以做為主體向社會、他人索取自己的需要,又可以做為客體向他人、社會提供某種需要,滿足社會或他人的需要,這就產生了人生價值問題。
而從概念層面上理解,人生價值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方面,在人生的整個過程中,人通過自己的勞動或其他行為滿足社會或他人的需要,因此,人生價值是通過個人的勞動來實現的。另一方面,人生價值還體現在他對社會或他人的作用方面。即一個人只有以他的貢獻為人類謀利益才稱得上有價值,依照貢獻的多少評價價值的高低,個人對社會的貢獻越大,就越能得到個人價值的升華。這貢獻主要是指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也就是說,人生價值應當以貢獻社會和造福人類的多少為準繩,以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為最高標準。
因此,人生價值,是通過勞動來實現的,是通過貢獻來衡量的。
2.人生價值的結構
人生價值從縱向上看可以分為生命價值、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三個組成部分。
人的生命價值,就包括了健康的體魄,發展的智力,旺盛的生命力所具有的價值,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延續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它為人們創造更多的價值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因為只有在生命存在的前提下,才能夠創造價值和享受價值,才能為自我、他人、社會做出貢獻。因此,生命本身對于社會和個人都有著很大的價值,的唯物史觀對認識和尊重人的生命價值就做出了相關的闡述。
人生的內在價值,也就是一個人具有的潛在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個人能力與素質的綜合體,既包括了一個人的理論學識,又包括了他的人格素養。
人生的外在價值,就是人生內在價值的外化,是人生內在的知識才能、品德等通過社會實踐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轉化為為他人、社會做出的貢獻,并且滿足了自身的需要。而人類的實踐活動,就是發現和創造價值的過程,它體現了人生價值結構的重要特征,外在價值就包括了我們所講的社會和自我價值。
這三個價值結構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并且相互轉化的,構成了人生價值的內部結構。生命價值是人生價值的出發點,同時又是人生實現價值的目標和歸宿;內在價值只有轉化為外在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才能獲得真正的意義;而人在現實世界不斷自我滿足、貢獻社會,才能不斷提升人生的生命價值。
3.人生價值評價的二元指標
人生價值的評價可以從誰在評價、評價什么、評價的標準是什么三方面入手具體討論。
首先,從時間和空間上來看,人生價值的評價者也就是評價主體是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在任一社會時期,只有代表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和社會前進方向的,代表絕大多數人根本利益的評價主體才有可能做出正確的評價,是真正的評價主體。由于人生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總和。因此,人生社會價值的主體就是社會中的人、集體、他人,而人生自我價值評價的主體就是自己本身。
其次,人生價值評價的客體就是評價的對象,是客體的人的活動所產生的現實結果,也是主客體之間反應出的一種價值關系,這個對象同樣是要置身于一定的歷史社會條件下。
最后,任何一個評價都有一定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從歷史演變上來看,奴隸社會是以血統價值的標準來作為當時的主流人生價值評價標準,血統的高貴與否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價值或者有多少價值的唯一原則,這種標準符合當時的社會現實;封建社會主要以等級地位的高低和權利的大小作為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資本主義社會,主要把財產的占有和金錢的多少看做人生價值的砝碼。但是它們都具有各自的缺陷,比如:血統的高貴與否并不能代表人對社會的貢獻大小,血統的高貴與否不能決定人是否具有才能,況且人具有才能未必對社會做出貢獻;另外,對于資本主義社會價值觀來講,金錢的多少未必能夠反映其擁有者對社會的貢獻程度,也不能反映擁有者的社會價值,同時作為精神層面的貢獻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所以這種評價觀也是不合理的。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此,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也應該從實踐的角度考慮,即從勞動出發,勞動就是勞動者個人生命存在的形式,也是主體評價客體人生價值的根本標準。
綜上,個人的自我價值,就取決于他滿足社會需要的勞動和貢獻,其實現過程,就是勞動、貢獻于社會的過程。勞動和貢獻,就是人生價值的基本標志。
下面就從勞動和貢獻這兩個指標來淺析它們為什么是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
3.1勞動是獲得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
對于勞動,我們首先要把它放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才能展開討論。同時,人們要想獲得人生價值,就必須進行勞動,這是獲得人生價值的唯一途徑。因為勞動能創造一切,包括人生價值。每個人通過體力的或腦力的勞動,創造出更多的物質產品或精神產品,貢獻給社會或他人,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這些勞動的物質產品、精神產品是人生價值的結晶,是一定人生價值的物化表現。所以人們是在勞動中獲得自己的人生價值。
馬克思認為,縱觀人的發展過程,就是一個在勞動的推動下獲得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同時還指出:“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的結合,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個人的唯一途徑?!眲趧硬粌H可以使人全面發展,而且使人的價值得以實現。
勞動促成了人的價值的產生。勞動創造了價值的主體——人,創造了人類社會,也賦予了人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能力。人的勞動能力使人具有自我價值;勞動在創造人類社會,創造人的自身價值的同時,也創造了人的勞動生產關系,即社會關系。人在社會關系中通過勞動把自身的潛在價值發揮出來,為社會創造財富,使潛在的變成現實的,這就是人的現實價值,即社會價值。在這一過程中,人的勞動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勞動積極性得以充分提高。勞動者得到了社會的認同,人的價值在勞動中得到公正的評價和實現。
勞動是人的價值評價的客觀標準,是因為人的價值體現在其對社會的貢獻中,人生的價值是通過人所創造的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物品的價值來表現的。在這個意義上,人的勞動成果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是衡量人的價值的尺度。這點就把勞動和貢獻相聯系了,一個人勞動貢獻和創造成果的大小,標志了他人生價值的大小。創造的價值越大,對社會的貢獻就越大,那么他的相對社會價值也就越大。人的相對社會價值的評價應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二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個人首先要通過勞動為社會作貢獻,然后社會根據個人貢獻的大小,及社會需要滿足的程度,給予個人相應的滿足及肯定。因為,沒有社會對個人的尊重與滿足,人生價值就失去了實現的必要條件。作為價值主體的人,應該從社會得到他所應有的利益。若片面地強調貢獻,忽視人的自身利益,最終是不利于人的價值的實現。
3.2貢獻是衡量人生價值的一個尺度
人生價值的大小還取決于自身貢獻能否實現和實現的程度如何。人生價值的實現過程可概括為:人們通過自身勞動做出貢獻——得到社會的認可——社會給予其尊重和滿足——實現人生價值。由此看來,人生價值的實現也和其貢獻密切聯系。
認為,人生價值不在于等級和地位,不在于金錢和財富,而在于對社會的貢獻和創造財富。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只想索取而不思貢獻,那么這個社會就會滅亡,個人的生存也無法保證。因此,創造和索取、貢獻和享用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共同維系貢獻和索取的內在平衡。
人生價值的實質是以貢獻和索取的關系為實際內容的人和人的關系。作為集中體現個人人生自我價值的“索取”和作為集中體現個人人生社會價值的貢獻,在人生價值體系中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索取推動了貢獻,貢獻滿足了索取,又刺激進一步地索取。索取是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光貢獻不索取,個人無法生存和發展,最終也就談不上貢獻;而貢獻是個人索取的現實保證,光索取不貢獻,不僅無處索取,而且即使有所索取也會坐吃山空。因此,索取和貢獻是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
同時,貢獻和索取并不是并列的,是有主次的,社會要能夠提供實現個人“人生價值”的各種條件。首先,先貢獻再談索取。要把這些條件創造出來。貢獻是索取的基礎,只有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社會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對社會和他人有所貢獻,社會才能發展,個人發展和個人價值才能得到保證。其次,社會價值高于個人價值。整個社會價值是全部個人人生價值的集合,表現為社會對其成員需要的一定滿足以及對自然界的合乎規律地改造。社會價值制約和統攝著個人的人生價值。因此,社會價值是高于個人的人生價值的,個人的人生價值必須服從于社會價值。而作為個人價值的組成部分的個人社會價值也應是高于個人的自我價值的,即個人的自我價值應服從于個人的社會價值。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客觀、公正地評價人生的價值就看人們做出的貢獻是否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是否有利于社會生產力提高和社會的進步,是否有利于人民的利益。因此,每個人都應融入集體,融入社會,在盡力為他人、為社會做貢獻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同時要客觀、謙虛謹慎的看待自己的勞動成果,不斷地創造新成果,為社會做出新貢獻。(作者單位:西南石油大學)
參考文獻:
[1]艾永發.人生價值評價標準初探.法制與社會[J] 2007.04
[2]彭偉忠.人生價值的結構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J]2006.4
[3]陶富源、李華平.論人生價值.皖西學院學報[J]2004
實現人的價值的途徑:
1、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要想實現自我人生價值,首先要開展內心對話,自己向自己敞開心扉,傾聽自己內在的沖動的聲音,了解真實的自己。
2、接受他人和生存環境。一個努力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人,必然尋求與周圍的人際關系和生存環境相協調,既不被外部因素所左右,同時又努力把一切外部因素轉化為有利自身成長的因素。
3、明確的目標,責任和使命。沒有明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目標,實現自我人生價值就無從談起。人生價值就是人生目標,就是人生責任。每承擔一次責任,就是一次人生價值的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是通過一點一滴的生命積累實現的。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