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11:16
序論:在您撰寫勞動的教育意義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幼兒勞動游戲的產生及其游戲特征
愛游戲是幼兒年齡特征的心理體現。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中說過“: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之時魚春風,沾被卉木,莫不萌動副越,自然日帳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索,日就枯槁矣?!盵3]愛游戲是孩子的天性。不過,游戲也是隨孩子的成長而發展變化的。初期的嬰兒只會玩,而進入嬰兒后期游戲出現;到幼兒初期,其角色游戲的產生因素出現,其后幼兒的游戲便以角色游戲為主了。角色游戲是幼兒通過模仿、想象扮演成人角色,創造性地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游戲活動。通過角色游戲,幼兒可以滿足自己與成人共同生活的意愿,同時,這種游戲還用特殊的形式再現了成人的相互關系和勞動。所以,在幼兒的角色游戲中,勞動往往成為游戲的主題。有這樣一則觀察記錄:2歲的伊里娜看到成人怎樣在鍋里煮粥,就拿一個糖瓷杯子放在椅子上,并且在空杯子里用茶勺攪動,更準確點說,是用勺子敲杯底,把勺子抬起又放下。然后用勺子敲杯子邊,就象成人為抖下勺子上的粥粒所做的那樣。[4]
伊里娜究竟是在干什么?在煮粥!你如果否定她在煮粥,她會滿不高興。事實上,幼兒尤其是早期幼兒大多是通過游戲來勞動的。年幼兒童從小就愛勞動。這與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關。在早期幼兒的心中,家中的行為都是勞動(事實上家長也都是這樣對孩子說的,如“媽媽要去干活,你一個人呆在這兒別哭”等)。因為早期幼兒已經有了強烈的好奇心和廣泛的興趣,他們不僅看到一個新奇的東西要弄清究竟,而且對大人的行為感到稀奇,如爸爸媽媽忙乎一陣,就捧來熱騰騰的飯菜,孩子是多么想親自試一試啊。孩子對這些勞動充滿了期望,因而就私下勞動一番———當然是游戲的形式。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和行為能力的逐步提高,孩子進入社會的欲望越來越強烈,扮演成人角色的游戲也逐漸增多。有這樣一則觀察記錄:孩子玩娃娃家游戲時,自己當“媽媽”,讓玩具大熊貓給自己當兒子,還給它起個名字叫“”。他一會兒給“”喂飯,讓它看電視,哄“”睡覺,一會兒又說它“病了”,給它“打針”“、吃藥”,還把它擁在自己臉前反復親吻,親昵地對它說著什么。當我們走近時,這個“媽媽”就把食指放在嘴上“噓———”“:我的孩子要睡覺了,請小聲點,不要吵醒他?!憋@然,孩子在過“成人癮”,它是由孩子的意識發展而產生的。幼兒到了3歲左右,隨著自我意識的產生和發展以及行為能力的逐步增強,脫離了襁褓,會用自己的腿走路了,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了,孩子漸漸覺得自己長大了,進入社會的欲望與日俱增。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便千方百計過一些“成人癮”,如在游戲中當一回“爸爸”“、媽媽”,或做一次“醫生”“、孫悟空”等。
當然,游戲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早期幼兒對勞動的模擬,還只是一種假想。他們不能模擬真實的勞動內容,而是勞動的外表動作。如孩子學著大人喂寶寶,他不知道喂孩子的真實意義。對一個布娃娃,他只給“她”吃一口,接著就把“她”躺倒睡覺,說“她”吃好了,甚至還用手拍拍“她”的胸口。孩子的這種“勞動”,實際上只是成人動作的一種模仿。在孩子看來,在完成了成人某一勞動的有關動作以后,勞動就算完成了,如哄娃娃睡覺,在經過一陣“躺倒”“、蓋被”、“拍胸”之后,孩子馬上又把“她”抱起來,因為該“起床”了??梢姡缙谟變褐粫菔拘缘財[弄物體,至于內容他們是毫不在乎的。有人舉了這樣一個例子:2歲的佳佳正在“認真”地看畫兒書,大人問她“:佳佳,你在干什么?”佳佳“嚴肅”地說“:我在看書?!笔聦嵣虾⒆又皇窃谀7驴磿?,因為畫兒書是倒著的,但孩子看得很高興,說書中的大灰狼正在“咴咴”地叫呢。幼兒模仿成人的勞動動作與他們的知識和能力也有關系,早期幼兒懂得的社會知識極其有限。他們對世界的興趣,本身就是由表面現象的刺激引起的。例如,他們看到駕駛員坐在駕駛室,手握方向盤,汽車就跑起來,覺得新奇,因而用板凳當作汽車,自己往前一坐就開車。至于為什么駕駛員坐到駕駛室汽車會跑,怎樣才能好開車,他是不管的。加之,早期幼兒還處于直覺思維、動作思維階段,形象思維初步發展,抽象思維還很朦朧,所以孩子的勞動只能靠一些表面的動作模仿來進行。不過,盡管幼兒的勞動只是一種動作的模仿,但它為我們從小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奠定了基礎。
當然,在勞動游戲中,幼兒的角色扮演是不穩定的,這集中表現在幼兒扮演的角色類型上。在實際的角色扮演中,幼兒可能一會兒要當“爸爸”,一會兒又要當“老爺爺”,角色替換、轉換較為頻繁。因為幼兒的心理和行為主要受情緒支配,他們活動的目的性、計劃性極其微弱,同時由于幼兒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一旦受到外界的影響、他人的提示或自己內心的一時聯想、幻想、感情沖動等,隨即就會轉換成另一種角色。同時,幼兒扮演的角色具有渾沌性。簡單地說,他們所扮演的成人是“像也不像”。所謂“像”,就是幼兒已經能較為熟練地“表演”成人的一般動作,但由于心理、能力及技巧等方面的差異,知識、經驗等方面的缺陷,孩子的模仿和扮演都具有表面性、簡單性和幼稚性,缺乏對扮演角色的理解,所以這種扮演只是一種模糊的扮演。
二、勞動游戲對幼兒成長的價值
席勒說過“:只有當人是完全意義上的人,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時,他才完全是人”,游戲“不只是孩子的本性,它更是人的一種本性,是可以從人性的高度上來加以把握的?!盵1]孩子對社會的學習正是從這種勞動性的游戲開始的,幼兒勞動游戲有利于加速幼兒社會化的進程,促進幼兒良好人格的發展。
(一)勞動游戲為促進幼兒心智、個性及品質發展創造條件?!坝螒虻拇嬖诜绞骄褪亲晕冶憩F”。[5]勞動游戲可以訓練孩子的動手、動腦。從動手來說,有利于孩子大腦的發育。研究指出,兒童的智慧在手指。也有人說“:手是腦的老師?!币粋€人不能單純依靠讀書來發展智力和豐富自己的知識。實驗證明,人的手和腦的聯系非常密切,大腦里有一些特殊的、積極而富有創造性的區域,當雙手從事一些精細、靈巧的動作時,就能把這些區域的活力激發起來。有人估計人的雙手能做出幾十億種動作,這些動作都是和思維活動聯系著的。信息從手傳導到大腦,又由大腦傳導到手。手的動作越復雜,對發展人們的思維越能起到積極作用。游戲中的動手訓練使大腦得到鍛煉,智力進一步得到發展。從動腦來說,有利于孩子思維品質和個性品質的提高,或者說,讓幼兒多一些勞動游戲,有利于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比如說,在勞動角色游戲中,既有角色假想(以人代人),像孩子扮演媽媽、老師、司機、經理等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就是。也有的是對游戲材料的假想(以物代物)。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常常以一種物品代替另一種,如用棍子代表匙子,用紙條當“面條”,用小積塑片當“飯”,用冰棒棍當“筷子”等。還有的是對游戲情景的假想(情景轉換)。這種假想常常通過一個或幾個動作和想象,將游戲情景進行濃縮或轉換,例如玩娃娃家“,媽媽”一摸“孩子”額頭“:呀!小孩發燒了,送醫院吧。”抱著“孩子”在院子里走一圈回來,就說打針了,孩子病好了。孩子的上述假想伴隨著孩子的創造,這對培養孩子創造型人格大有好處。
(二)勞動游戲可以為孩子勞動精神的養成奠定基礎。孩子通過游戲可以再現成人的勞動行為,所以早期幼兒的游戲大多是“社會性活動”的模擬,是孩子對勞動的一種投入。馬克思說“:全部人的活動迄今都是勞動,即勤勞(industrie),是從自己本身異化出去的活動。”[6]所以孩子勞動游戲,實際上也是孩子勞動的開始。而這種“勞動”拓展開去,就會發展成一種勞動精神。幼兒在勞動游戲活動中,不僅能夠依照大人的行為去進行現實的模仿,而且能夠主動地用某些角色規則、規范去約束自己的行動。例如,孩子在扮演“爸爸”或“媽媽”時,知道關心、愛護“孩子”,自己愛吃的餅干也要先喂一喂布娃娃。在扮演醫生的時候,會知道醫生的職能———替病人看病,所以在游戲中常將膠布貼在被損害的玩具上。這說明幼兒的游戲已經進入了“社會化”階段,他們已經能通過自己所掌握的社會角色行為規則,來進行一些較為“標準”的游戲活動。由此可見,幼兒的勞動游戲既是孩子社會化程度的一種顯示,也是孩子加速社會化的一條重要途徑。同時,幼兒的角色假扮也給家長們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教育線索,這就是巧妙地利用幼兒的勞動游戲去引導孩子,促進孩子的社會化。
(三)勞動游戲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游戲是虛構與真實的一種巧妙構架?!皟和杂蓞⒓佑螒蛞约皧蕵?、休閑、藝術等活動的過程,不僅是兒童文化的表達和自主的創造,并借此而成為人類整體文化中的有機組成,而且還是充滿著勃勃生機和未來象征意義的組成。”[2]由于兒童游戲具有自由性,他可以將自己的想象嵌入游戲之中而“超越了日常經驗的束縛,甚至有意顛倒了日常經驗”。[1]席勒把這種基于想象的游戲稱為“審美的游戲”,并進一步指出“:等到想象力使用一種自由形式的時候,物質性的游戲就最終飛躍到審美游戲了”,因為“它使想象力的任意活動服從于它的永恒不變的一體化,把它的自主性加進可變的事物之中,把它的無限性加進感性事物之中”,[7]從而使孩子得到一種自由的美的享受??傊?,孩子的勞動游戲對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們應當充分利用幼兒的勞動游戲,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
三、利用勞動游戲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
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樣,也有個教育時機問題。孩子進行勞動游戲活動時,就是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的好時期,如果我們掌握了幼兒的勞動游戲特點,巧妙地把孩子的勞動游戲與對孩子的勞動教育巧妙地結合起來,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體來說,要抓好這樣幾個環節:
第一,給孩子更多認識勞動者的機會。幼兒的勞動游戲多與其社會環境和生活經驗有關。生活領域越大,生活經驗越豐富,勞動游戲的水平就越高,所以要開闊孩子的視野,盡量增加孩子接觸社會特別是接觸勞動者的機會。比如一個紡織工人到家來作客,家長可以向孩子介紹叔叔或阿姨的工作,并讓孩子知道自己身上漂亮的衣服就是叔叔、阿姨們辛勤勞動的結果;家里來了種田的客人,就要讓孩子知道大米的來源,這樣可以啟發孩子認識一般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對勞動者產生一種熱愛之情。在日常生活中,家長也要多讓孩子接觸普通勞動者,有時間還可讓孩子去參觀工人叔叔、農民伯伯的勞動情景,讓孩子熟悉一些生產勞動過程,這樣既可以讓孩子更好認識勞動的意義,也有利于孩子更好地從事勞動游戲活動。
第二,搞好勞動游戲與實際勞動的結合。例如,要孩子掃地,就可以讓孩子以游戲形式出現。有個老師設計了《捕魚》游戲,讓幾個幼兒各拿一把掃帚,橫著排成一行,一齊向前掃,嘴里還不斷地念著:不讓一條小魚(紙屑、臟物)漏網。在家里,家長也可設計這樣的游戲,如讓孩子《趕鬼子》,把“鬼子”趕到一處,送到垃圾堆。這樣孩子既能體驗到游戲的快樂,也能體驗到勞動的快樂,逐漸對勞動就會產生興趣。當然,這需要成人為孩子提供適當的勞動機會,把孩子能做的家務事分出些讓孩子去做,如幫助父母洗手帕、襪子、毛巾、掃地和買些小商品等。
第三,父母要為孩子創造熱愛勞動的心理氛圍。模仿父母是孩子進行社會學習的重要形式。通過模仿和扮演,孩子可以從父母身上學到更多的成人品質和行為規則。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影子,父母在對待勞動上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孩子對勞動的看法。孩子的勞動游戲雖然具有獨立性,但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父母評價的影響。事實上,孩子會自覺不自覺地按父母的評價來調節自己的勞動游戲和實際勞動行為。因此,在對幼兒進行勞動教育時,父母要做到兩點:一是對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有較高的認識,不鄙視普通勞動者;二是父母本身要勤勞,在家務勞動上父母之間不能相互推諉。
一、勞動教育對孩子全面發展的重要作用
馬克思說過:“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眲趧幼鳛槿祟惿嬗谑澜绲囊环N活動,是每個人必備的基本素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勞動教育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對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1.家庭勞動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
從小樹立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將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實踐證明,從小做家務、熱愛勞動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對生活充滿自信,人際交往能力強于不愛勞動的孩子。美國心理學家威蘭特對波士頓地區490名孩子進行了20年的跟蹤研究表明,愛干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干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以后的失業比例為1:15,犯罪比例為1:10,愛干家務的孩子平均收入要比不愛干家務的孩子高出20%左右。從小培養勞動習慣,有利于孩子德、智、體的全面和諧發展,形成健康的人格。
2.家庭勞動教育能夠培養身心兩健的人
家庭勞動教育是孩子參加家務勞動的一種實踐活動,通過家務勞動可以鍛煉孩子身體健康成長,醫學科學的研究證明,勞動是多種生理器官協調活動的過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環,促進肌肉、骨骼的發育,促進孩子的左右腦發育,對智力發展十分有益。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學家盧梭認為,培養身心兩健的人,必須在體力勞動中才能完成,勞動既可鍛煉兒童身體,也可以鍛煉兒童頭腦在“養成鍛煉身體和手工勞動的習慣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還養成了他反復思考的性情”。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張培養兒童手腦雙全、自立、立人的教育思想,培養“康健的體力,勞動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團體自治的精神”。
3.家庭勞動教育有利于鍛煉孩子的意志品質
獨立自主、堅毅和自信是一切有成就者必備的意志品質,這樣的意志品質只有經過長期勞動磨練才能獲得。一般來說,勞動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體驗成功的過程,它有助于歷煉意志品質。孩子在做家務勞動時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每一次困難和挫折都是對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煉,每一次磨練都會讓孩子增長克服困難的勇氣、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做家務勞動中孩子體驗到了勞動帶來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的不斷積累,就會形成獨立自主、堅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質。
4.家庭勞動教育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一種態度,是道德評價最基本的價值尺度,人的社會化不僅要求人們學會社會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會行為規范,更重要的是培養社會責任感。家務勞動對孩子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務勞動能讓孩子們在勞動中體驗精神上的愉悅,學會關心他人,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這對現在的獨生子女更為重要。孩子從小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就能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識到自己作為家庭成員應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并且逐漸養成為他人服務的意識,樹立起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
二、學習經驗,走出誤區
據有關方面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的統計,美國為72分鐘,韓國為42分鐘,法國為36分鐘,英國為30分鐘,中國只有12分鐘。德國的法律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給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擦汽車和菜園里翻地;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另據報載,美國和加拿大有17個城市每年舉辦“鐵孩子運動會”參賽者是7至14歲的少兒,比賽內容是連續進行長距離游泳、騎車、越野和長跑。每年均有成千上萬的父母帶著孩子前往報名參賽,角逐“鐵孩子”的桂冠。無獨有偶,日本中學普遍設有一門鍛煉課程,即在嚴冬組織學生身著短褲進行戶外長跑,旨地培養孩子鋼鐵般的意志。
這些生活富裕的國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開眼界。相比之下,我們身邊的孩子未免被嬌寵得過了頭。然而,眼下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過于嬌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勞,經受不了困難和挫折的考驗。這實在怨不得他人,從72分鐘比12分鐘的數字里,就不難得出,責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該是父母警醒的時候了,做父母的應充分認識到,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要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難、迎接挑戰的素質,從小就應給其創造磨煉的機會。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不是個簡單的習慣問題,從長遠來看是一個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大問題。一代青年如果不愛勞動,將后患無窮。古代巴比倫的消亡,與其民族好吃懶做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決不可等閑視之。決不能說說重要,做做次要,過后全忘掉。
三、對開展家庭勞動教育的幾點思考
勞動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孩子勞動意識,養成愛勞動的習慣,使他們在家庭勞動的潛移默化中增長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這是現代社會對教育提出的要求。針對當前我國青少年勞動教育的現狀,筆者提出如下幾點思考:
1.更新家長觀念
家長是家庭教育的施教者,開展勞動教育關鍵是家長要走出認識上的識區,樹立家教新理念。家長對勞動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誤區:一怕家務勞動會影響孩子學習:二怕孩子不會做家務,反倒添亂;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解決家長認識上的誤區,首先要打破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觀,不要把分數作為衡量孩子唯一的標準。其次要樹立以孩子全面發展為本的教育觀,重視家庭勞動教育,把孩子培養成有知識,有道德,有勞動觀念和勞動技能,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第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家庭勞動教育,從小培養孩予獨立的生活能力。
2.放手讓孩子做事,從小培養勞動行為習慣
為孩子創設勞動實踐機會與環境是非常重要的,讓孩子從小體驗勞動的快樂和勞動的意義,在艱苦的勞動中磨煉意志品質和吃苦精神,將使他們終身受用。開展家庭勞動教育,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與活動能力,放手讓孩子做事,為孩子創造勞動的機會:一是從娃娃抓起,進行勞動啟蒙教育。父母應有意識地讓三四歲的幼兒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從小樹立勞動意識,養成愛勞動的習慣,如,父母做家務時,可以讓孩子拿塊抹布擦擦桌椅或倒垃圾等。二是孩子稍長大點后,要進行自我服務的勞動教育,樹立“自己的事自己來做,不要給別人添麻煩”的勞動觀念??朔蕾嚫改傅亩栊?,讓他們學會自我料理生活,洗自己的手帕、襪子、衣服等,學會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精神。三是通過勞動進行家庭責任教育。要讓孩子經常幫父母打掃環境衛生,收拾屋子、清洗廁所,為家人做飯做菜,利用寒暑假外出打工,磨煉吃苦精神,學會社會生存技能,通過家務勞動讓孩子懂得為父母分擔家務是一種責任。
3.創建勞動教育大環境,讓孩子有更多參與勞動的機會
一、忽視勞動教育帶來的不良后果
近幾年來,我國青少年的勞動“答卷”一直令人擔憂。各種傳媒不斷報道有關當代青少年勞動意識淡薄, 勞動能力差的現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學錄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會自己掛帳子,許多大學生在 入學前沒有親手洗過一件衣服。
某縣婦聯對該縣一所重點中學初一年級的學生作過一次調查測試,結果表明,從沒有洗過一件襯衫的占79 %, 不能煮好一鍋白米飯的占84%,不會和不敢使用電飯鍋、液化汽爐的占67%。
據北京市家教會對某小學一個班的調查,該班44名學生中,家長每天給整理書包的占39%,家長給洗手絹 的占66%,家長給洗腳的占52.3%;家長給穿衣服的占59%。
看了三份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答卷”,使我們不得不憂慮,勞動這種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素質,中華民 族最為優良的品質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與侵蝕。結果,許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連最基本的 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較欠缺。從種種調查報告和現實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勞動觀念正日趨淡薄,對青 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誤區。問題出在孩子身上,責任應在家長身上。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家庭 教育,是由于家長思想上的偏差,忽視了勞動教育而產生的嚴重后果。
可悲的是,忽視勞動教育,致使孩子與勞動人民的感情上發生扭曲,不尊重勞動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體 力勞動者的壞思想。某小學校的一個孩子課間不慎將眼鏡掉入便坑中,急得沒辦法。一位工友用手從便坑中幫 她掏出來,還給了她。沒想到她轉身就走了,連個謝字也沒有。同學問她,你怎么不好好謝謝人家?她居然說 :“謝什么,她就是干這個的。”
沒有經歷過勞動磨煉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勞動成果來之不易,他們不知道我們的幸福生活,是勞動人民的 辛勤勞動創造出來的。他們不愛惜勞動成果,不知道這些勞動成果凝聚著勞動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 花錢大手大腳,不愛護東西,浪費現象相當嚴重。
分析今天在豐盈的物質生活氛圍中成長的一代,許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質,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從 缺少勞動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強青少年的勞動教育,不是一家一戶的問題,它關系到我們國家的前途和 命運,決不可掉以輕心。
二、勞動在青少年成長中的作用
勞動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質。實踐證明,人的許多優秀品質是在勞動中形成的。只有在勞 動實踐中,才能培養孩子愛人民、珍惜勞動成果,養成勤儉、艱苦樸素的好作風。勞動能鍛煉孩子吃苦耐勞、 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有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力,促進身心健康。勞動能培養孩子勤快、主動的工作 態度,有利于形成對集體、對國家的義務感和責任心。勞動能培養孩子自立、自理、自強的獨立生活能力和進 取精神。
勞動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有些家長不讓孩子干家務活,不愿讓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勞動,一個很重要 的原因是怕影響孩子的學習。其實學習并不能排除孩子參加勞動。因為勞動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環,促進生 理的新陳代謝過程,調節大腦疲勞,有利于大腦發育。在勞動中,孩子雙手的活動有益于左右腦的開發,促進 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習能力。勞動還可以培養孩子的觀察、分析、判斷、創造能力和動 手能力。中國自古就有心靈手巧的說法,手巧會促進心靈,心靈又帶動手巧。
如湖南省湘潭清聯小學的許衛東和張永義,在他們十一、二歲時早晨起來要幫家里燒飯,但又想利用燒飯 的時間看書,有時讀書入了迷,忘了熄火,飯就燒糊了。為了解決看書和燒飯兩不誤這個難題,這兩個孩子一 起研制了一個飯熟報訊器。它是利用杠桿原理制成的,一頭是裝了米和水的鍋,一頭是相當重量的沙罐。當飯 熟時氣體蒸發,重量減輕,沙罐下垂接通電源,電鈴便自動報警。如果人在外面,聽不到電鈴的聲音,報訊器 還可以自動將爐門關閉。這項成果,在湖南省舉辦的青少年科學創造發明比賽中獲得一等獎。這是勞動能激發 孩子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的生動一例。
勞動可使孩子學會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學會勞動,養成勞動習慣是孩子學會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 要保證。勞動可以培養孩子自己動手創造整潔的學習生活環境,使他們明白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 于孩子的心靈美。在日常生活中,每個家庭成員都自覺主動地承擔家務勞動,可以增進家庭的團結、安定,使 家庭氣氛和諧。每一位有遠見的父母,都應該培養孩子從小學會做合格的家庭成員,這不僅是為了減輕做父母 的勞動強度,而且也是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過勞動,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即在外關心同學、老師,在 家關心父母、長輩,長大成家后才能關心妻子、丈夫。這對現在的獨生子女更為重要。
三、學習發達國家家教經驗,走出家庭勞動教育誤區,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勞動之美德
據有關方面對各國小學生每日勞動時間的統計,美國為72分鐘,韓國為42分鐘,法國為36分鐘,英國為30 分鐘,中國只有12分鐘。德國的法律規定: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做家務。6—10 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餐具,給 全家人擦皮鞋;14—16歲要擦汽車和菜園里翻地;16—18歲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間大掃除。另據報載,美國和 加拿大有17個城市每年舉辦“鐵孩子運動會”參賽者是7至14歲的少兒, 比賽內容是連續進行長距離游泳、騎 車、越野和長跑。每年均有成千上萬的父母帶著孩子前往報名參賽,角逐“鐵孩子”的桂冠。無獨有偶,日本 中學普遍設有一門鍛煉課程,即在嚴冬組織學生身著短褲進行戶外長跑,旨地培養孩子鋼鐵般的意志。
這些生活富裕的國家,竟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開眼界。相比之下,我們身邊的孩子未免被嬌寵得 過了頭。然而,眼下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過于嬌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勞,經受不了困難和挫折的考驗 。這實在怨不得他人,從72分鐘比12分鐘的數字里,就不難得出,責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該是父母警醒的時候 了,做父母的應充分認識到,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要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難 、迎接挑戰的素質,從小就應給其創造磨煉的機會。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不是個簡單的習慣問題,從長遠來看是一個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大問題。一代青年如果 不愛勞動,將后患無窮。古代巴比倫的消亡,與其民族好吃懶做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決 不可等閑視之。決不能說說重要,做做次要,過后全忘掉。
一、裴斯泰洛齊生平簡介
約翰·海因里希·裴斯泰洛齊是世界影響巨大的偉大的民主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家。他生活的年代正值瑞士社會處于封建主義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過渡時期。在家庭、學校中有民主進步傾向的教師及法國啟蒙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影響下,裴氏成為一個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者,他在青少年時便立志要獻身于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的事業,并為此奉獻自己的一切。
二、裴斯泰洛齊的勞動教育思想
1、實驗和著述活動
裴氏自大學畢業后,就開辦“新莊示范農場”,他試圖采用新技術、新方法的農業種植示范實驗,改善勞動人民生活狀況,結果實驗失敗。裴氏以不折不撓的精神總結失敗教訓,苦苦思索,選擇—條通過教育貧苦兒童的手段,用教育的方法去提高人民生活、改良社會的道路。為實現這一教育理想,他從1774年開辦新莊貧兒教養院開始,直至1825年伊弗東學院關閉為止,前后用了50年左右的時間,分別在新莊、斯坦斯、布格道夫和伊弗東等地,結合教育實踐,堅持不懈地長期進行教育實驗,作教育演講,宣傳新教育觀,推廣民主教育制度,同時還以驚人毅力,在接受前人和當代科研新成就的基礎上,以求知探索精神,尋找教育規律,開拓教育理論新領域。
2、裴斯泰洛齊的勞動教育理論
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作為一種思想主張不是裴斯泰洛齊第一個提出來的,但真正付諸實踐把二者的結合看作和諧發展的基本途徑、并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認識,卻是他的功勞。
裴氏重視勞動教育,視之為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裴氏所說的勞動教育包括:身體器官的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手工職業訓練,以及其它一切有實踐技能訓練意義的教育。裴氏認為,勞動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人的本性是德、智、體(心、手、腦)的統一體。他從兒童個性發展的角度提出,教育不僅是向兒童傳授知識并發展他們的智力的過程,還必須是發展他們的手藝、活動技巧的過程,以及發展他們的道德、德性、心性的過程,三者密不可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和諧地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培養有智慧、能思想、能實干的道德完善的人。他從當時瑞士社會實際需要出發,突出強調勞動教育是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指出,勞動教育是發展兒童勞作能力的民眾教育所必需,也是對兒童進行普通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早在新莊時期,他就開始試驗,每天既教兒童手工勞動和園藝勞動,又進行初等文化知識如讀寫算的教學。他認識到由于發展了孩子們的勞動技能和技巧,必然能給他們以后謀生的手段。因此他更深刻地把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放在教育心理化的基本原則下來進行,他深信這樣一來,必將在培養全面發展個性中發揮真正作用。教老結合思想的實現具有重大的意義,對社會改革和社會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必將推動教育的面貌、人的發展出現嶄新的一面。
裴氏還根據教育心理化原則,對勞動教育應如何實施和進行提出了看法。勞動教育的最簡單的,最基本的要素是關節活動,家庭實施最早的勞動教育,就應從手、臂、腿等的關節活動鍛煉開始,并根據由簡單到復雜、由個別到一般的原則,從關節活動,逐步擴展到全身的復雜的體力活動。裴氏還提出家庭中的勞動教育應以家庭生活為教育中心,實施生活教育。他認為,意志的鍛煉是人類才能的中心問題,也是其幸福的源泉。他把意志這個非智力因素突出地放在兒童全面和諧發展教育的重要地位,因為他看到家庭從兒童幼小時起,有意識培養吃苦耐勞、頑強奮斗、持之以恒進行勞動的意志力,會激發他們主動進取精神,而這是兒童的才能發展和將來能有效地參加社會生活的重要保證。
由于時代的局限,裴斯泰洛齊提倡的教勞結合沒有反映大工業生產發展趨勢,兩者間的結合是機械的而不是有機的。但他通過長期實踐,隨著認識的逐步深化,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培養兒童能力全面發展上的意義,以及提出教勞結合是未來新教育的基本途徑,這個思想是難能可貴的。
三、現實意義
裴斯泰洛齊的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思想對我國目前學校存在的教勞脫離現象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市場規則的趨利原則給整個社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功利主義的泛濫,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的滯后性還沒有來得及對社會出現的種種現象作出思考,一是思維中的陳舊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封建傳統管年根深蒂固,因此,導致了教育中出現了只學習不做事的現象。家境優越、社會富有、時代進步為當代學生提供了優越的成長條件,但部分學生并沒有充分利用,出現了好逸惡勞的不良發展傾向。有人說這種傾向的形成責任在于家庭的溺愛和事事包辦。這不無道理,但學校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部分學校一味抓升學率,重智育輕勞動教育的現象普遍存在。雖然開設了勞動課,但往往被一些考試科目擠占,而有些學校則干脆不開課。此外,勞動在一些學校被個別老師扭曲異化成懲罰“問題”學生的手段,導致更多學生對正常勞動產生反感和抵觸情緒,進而躲避、厭惡勞動。勞動教育中的“好逸惡勞可恥”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觀。它對人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是非判斷上,更表現在實踐行為上。
農村剩余勞動力再就業勞動力培訓就業一、學生的內涵、教育者的任務
教學是偉大的事業,教育者的任務就是向知識的需求者傳遞知識,令其成長,達到傳道、功成、解惑、果就。每個需要知識的人都是被教育者,對于教育者來說,他們沒有年齡的差別,沒有職業的不同,沒有素質的差異。隨著社會的發展、改革的深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隨之而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隨之而生。這部分人群缺乏文化知識,沒有任何獨特的技術,面對當前社會的發展,一片茫然。因而難以獲得社會上更好的就業機會,從而給剩余勞動力就業增加了困難,造成勞動力的有效需求與有效供給脫節。如何傳授給這部分人新的知識,實現貧困村剩余勞動力向外轉移,改善他們的生活條件,增加他們的收入,維護社會的和諧,是擺在我們教育者面前的一個新的重要課題。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現狀
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要多方研究農村勞動力的規模與結構,掌握勞動力和剩余勞動力的人數,了解農村勞動力轉移狀況與特征,研究市場需求,然后對證下藥。根據我的了解,我縣農村剩余勞動力在最近一些年出外打工的數量不斷增加,在打工的人中間,不斷有人返回本地,但是他們仍然從事二三產業,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已經成為一道特殊的風景線。根據調查資料,在這些打工的人中間,他們大部分是初中以下的文化,甚至很多人沒有小學畢業。他們的平均年齡在35歲,雖然沒有過高的文化,但是他們大部分人都頭腦靈活,吃苦耐勞,善于學習,他們見過一定的世面,能夠認識到學習的重要,也非常能夠希望去外地謀求職業增加自己的財富。在他們過去所從事的行業里,基本上以制造業、商業、飲食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為主,最普遍的是,他們到低層次的商業飲食服務業打工,有一部分人到了縣城,有一部分人到了省城,甚至有一部分人遠走他鄉去了廣州、上海等地。在這些人中間,在農忙時候,他們忙里偷閑地趕回家鄉從事農業生產。
三、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的作用和意義
如果大部分人沒有職業,在社會上游蕩,存在的危害不言而喻。解決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事關重大,不僅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村的繁榮,和諧他們的家庭,對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有相當的作用。作為教育者,要看到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優勢,他們吃苦耐勞,對薪水的要求并不奢望,他們善于忍耐,他們從事的工作是城市人所不愿意做的,這些工作又是非?;A的,是日常生活所離不開的,為城市人的生活提供著便利。城市經濟的“擴散效益”,為農村的城鎮化、工業化發展注入更多資金、技術、信息,對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剩余勞動力外出打工,拓寬了思路,很多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提高了生活質量,縮小了城鄉的生活差距,帶動了更多的人外出打工,造成了良性循環。
四、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策略
1.加大宣傳,健全機構,配置專門的工作人員和教育者,制定專門的計劃,組織有規模的培訓,加大考核力度,提高機構培訓效率,要求多管齊下,穩扎穩打,步步推進。
2.關注培訓質量,杜絕形式化,注重農民的利益,嚴格按照政府的要求,增強教師的認識,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監督主辦學校,認證審核師資力量,加大硬件設施的投資,保證農村多余勞動力能夠順利利地轉移就業,確保培訓工作省時高效,及時地完成教學任務。
3.培訓之前認真地考察,做到有的放矢。比如說,做問卷調查,培訓之前作走訪工作,經常開一些會議進行探討,認真地調查農村剩余勞動力思想的狀況,研究他們的心態,激發起他們對培訓的熱情,研究市場動態,解決技術難題,增強他們的信心,鼓勵被培訓者帶動更多的人來接受培訓與外出務工。
4.實行訂單培訓,提高就業率。對于剩余勞動力,有多方面渠道進行培訓,要不斷地摸索經驗,整合社會資源,根據實際就業的情況,打造最佳的培訓模式。利用現有的學校作為培訓基地,利用現有學校的培訓設施設備,一方面,不斷提高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另一方面,由政府出頭聯系就業部門,實現了包培訓包就業,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被培訓的后顧之憂。需要投入資金的,也按照需要給予實際的解決。在培訓期間,建立集吃、住、教學于一體,由必要的時候進行封閉培訓。根據實際情況,擴大和縮小培訓的規模,節約培訓資金。如政府出面和用工單位簽訂就業合同,和用人單位協商好用人的條件,根據用人條件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培訓,有的放矢,由于就業渠道的暢通無阻,極其有力地促進了培訓工作的開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培訓掀起一片。
5.撥出專用款項,施行專款專用政策,加大經費支出,嚴格實行財務監管,執行財政報賬制度,由財政、扶貧、審計、紀檢監察等部門一起出面進行監管,為培訓創造有利的條件,有力地推動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再就業,讓所有的人都能夠掌握實用技能,這樣就有效地督促了培訓基地提高培訓質量,提高所招收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率。
五、面臨困難與問題,迎頭而上,周密解決
雖然不斷地取得成績,但隨著成績出現的,是一系列的難題。一方面,有些勞動力觀念差,他們認識不到學習的用處,認為只要自己勤勞肯干,有用不完的力氣,就可以賺到大錢就可以養家糊口。有的人是在培訓的過程當中,也馬馬虎虎敷衍了事,沒有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培訓者的認識不到位,有的培訓者任教多年,一直以來是對著學生們上課,面對這樣的一群學生缺乏耐心;有的培訓者原先沒有做過教師,教學經驗不夠。還有政府的組織協調不力,一部分的工作人員是走過場。目前,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的主管部門有扶貧、農業、科協、教育、勞動等五個部門,婦聯、共青團等部門也有所涉及,但是這些部門沒有有效地聯合起來,他們單獨地開展培訓工作往往是顧此失彼,有時候又造成重復的勞動,資金也造成一定的浪費,使本來就不多的資金更加捉襟見肘,從而培訓效率不高。因此,我們要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1.提高各級政府對加強農村剩余勞動力技能培訓的認識,讓所有的社會剩余勞動力都有效地經過職業培訓而成為人力資源。
【關鍵詞】新生代員工勞動者權益保護工會
自2009年7月以來,富士康公司屢屢發生員工墜樓自殺事件,短短一年時間,就發生了12起。為什么這些員工會在人生最美好的時刻放棄生命?在各種猜測急劇升溫的時候,富士康公司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在重重壓力下,富士康公司及時做出了回應,認為連續跳樓事件是由于當事人個人原因所致。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了大眾的警覺與深思,責任的推卸更加燃起了大眾追究該事件原因的熱情。富士康墜樓事件,不應僅從富士康公司增加工人勞動時間和強度,降低員工工資的表象尋找原因。筆者認為,除了企業職工個人的原因外,還有我國企業對員工教育不夠重視、勞動者合法權益保護不到位等。
富士康企業管理之殤
縱觀企業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企業管理是企業生死立命的關鍵,也是決定企業成敗的核心環節。之所以會發生富士康連環跳事件,與企業內部管理環境與管理方式是分不開的,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員工的需求是關鍵。員工是一個完整機體的組成部分,對于整個企業的正常運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從根本上滿足員工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管理,已成為企業管理課程中一項新的命題。
調查顯示,富士康企業員工的自殺盡管有各自的直接原因,但所有死者都是清一色的新生代打工者。有資料統計表明,新生代打工者目前約占農民工外出打工人數的60%,大約1個億。由于年齡段不同,個性差異較大,所以關注社會問題也有顯著的區別。(見下圖)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70、80、90后在一些問題的關注上存在著明顯的變化趨勢。①
新生代員工的特點。新生代員工均為“80后”、“90后”,大多入職時間短,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較大,在適應社會、處理情感問題方面缺少閱歷。而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人民生活逐漸富裕,新生代員工與父輩相比,從思維模式到行為特點都具有較大的差異:第一,自主性較強,抗壓能力不足。新生代員工自我意識較強,但動手能力差,自尊心特強,心理承受力卻很低,重視物質與享樂,個人權益優于群體權益,這是在家庭和社會大環境下形成的。調查顯示:“有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會留下陰影。甚至有5.1%的同學表示自己會因此一蹶不振。”②他們的心理成熟度遠遠趕不上社會進步的步伐。第二,缺乏團隊忠誠感。新生代員工是在倍受呵護和禁錮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往往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協調與合作能力,個人主義色彩較濃。對于特立獨行的新生代員工來說,大家合作完成一項工作的效率低于個人完成這些工作的效率。團隊不僅僅是人的集合,更是能量的結合與爆發。而新生代員工面對團隊合作時,往往缺乏忠誠感,使其在工作中處于被動的境地。第三,面對壓力時缺乏承受能力??箟耗芰κ侨伺c生俱來的一種能力,需要環境的激發才能被喚醒,尤其他們面對初入職場種種不適應和壓力接踵而來,而新生代員工往往缺乏這種能力。他們自尊心極強、重視物質與享樂,在他們看來,個人權益遠遠優于群體權益,無形的壓力壓得他們無法喘息,長期下去會產生失調、自我否定或價值感喪失。而富士康員工自殺頻繁就是新生代員工對逆境不能自我調節的一種表現。
人本理念下行化。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成長環境、不同的年齡使得這些面臨同樣問題的員工,以不同的表達方式來傳遞企業漠視員工的不滿和對未來悲觀的態度。據調查表明,70%以上的員工認為企業并不關注他們的想法,他們每天上班、下班、睡覺,上班、下班、睡覺……如此往復的生活,沒有過多的集體生活和業余空間來充實他們空虛的精神領域。在每平方公里聚居了約15萬人的狹小空間里,人和人卻似碎片一樣的存在著。
企業職工制度中存在的缺陷
勞動行政監督監察力度不夠。為了達到保護勞動者合法利益,阻止用人單位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阻止其剝削、控制勞動者的行為,限制其非法用工。我國采取的是勞動行政監察方案,這是在干預其勞資關系方面側重于國家的行政力。但是由于兩方面的原因使得行政監察在我國的現有國情下實施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這就嚴重損害了勞動者的權益。首先是由于其機構缺乏普遍性執法的各種條件(如編制問題等);其次由于行政監察人員缺乏足夠的動力,長期的乏味工作使其懈怠、沒有嚴格執法。因此勞動者各方面的權益并未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實現是不爭的事實。
勞動者個體維權局限性大。勞動法作為特別私法,它堅信勞動者在工作過程中充分了解自己想要的、在工作中可以接受的、可以放棄的、畢竟是勞動者自己的判斷,它符合勞動者個人的理性思維,因此被認為是應當給予相當的尊重,并且也是合乎情理的。其實,勞動法將勞動關系的主體勞動者一方原子化,而且對它的個體理性在法律理念上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對用人單位非常有利,勞動者弱小化,就相當于企業強大化,對于企業對職工的剝削和壓迫的行為予以助長,嚴重阻礙了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實現。
完善企業職工制度的建議
我國企業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節省成本的基礎上,嚴重忽視了職工的培訓和教育,沒有形成一個完善的制度。與此同時,勞動者權益保護的機制不夠完善,需要進一步加強。
我國企業的職業教育有待于完善。第一,創建因人而異的組織文化。組織文化是為員工服務的,所以必須被內部職工認可,否則就會失去其存在的意義,同時它也是可以讓勞動者普遍接受的價值體系、邏輯方式、道德準繩等集體意識的總合。因此,要創造積極向上、和諧相處、富有人情味的組織文化,建設多種功能,使其職工之間能互相交流、友好相處,為他們提供建立友好關系的階梯。團結企業職工,讓職工感受到家的溫暖。第二,增強職工培訓力度,提高職工適應能力。時代在不斷進步,經濟在迅猛發展,企業對于職工的要求也有所提高,主要是職工素質、知識水平、專業化程度及理論結合實際的能力。這些要求在無形中增添了勞動者的壓力,適當的壓力可以帶來學習的動力,而社會發展之迅猛,讓員工喘不過氣來。這時就需要企業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延緩這種過多的緊張。企業組織內部成員參加各種技能培訓活動,在壓力過大時及時找到出路,化壓力為動力。企業還可以為員工設立心理咨詢中心,及時解決職工的精神方面的問題。第三,建立完善的職工福利保障體系。企業職工工作的最大目的就是能夠提高自己和家人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數。企業滿足職工的生活方面的水平越高,解決職工后顧之憂的程度越強,就越能調動職工工作的積極性,使職工和企業產生良好的互動效果,雙方達到共贏的效果,這就要求企業有一個相當完善的職工福利保障體系。
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機制。勞動者權益受到損害,不能及時得以賠償,這是我國存在的比較普遍的一個問題,增強勞動者權益保護機制迫在眉睫。第一,工會集體協商利于保護勞動者權益。我國的工會沖破了原有的模式,并不是將勞資關系簡單地歸于單位與職工個人的關系,而是強調了一個“職工集體”的概念,這就完全改變了勞動者的力量,由個體變成了集體,勞動者的地位由弱勢變成了平等??傊?,工會的形式壯大了勞動者的力量,使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有處可申,同時也限制了企業無視職工利益的行為,使其從管理上開始考慮職工的方方面面。第二,強化與完善工會集體協商維權機制。我國現在應該討論的課題不再是該不該的問題,而是怎樣想辦法把工會協商維權的機制加強,使之起到應有的作用,而目前的第一要務便是加快工會組建和運行的過程。
結 語
我國職工教育和勞動者權益保護機制作為企業內部管理體系的構成部分,涉及道德、經濟以及法律等多方面問題。企業內部管理體系作為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諸多制度的支撐,不僅依賴企業道德體系,同時還需要法律規范的約束作用加強對職工教育和勞動者權益保護。因此,重視對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對我國勞動部門開展職工工作方面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作者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法學院)
注釋
當前小學生勞動觀念淡薄,勞動技能薄弱,勞動習慣不盡人意,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和自理能力,缺乏責任感,不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出現這些現象的原因有多種多樣,其中家庭教育出現的主要偏差有兩點:
1.家長忽視子女的勞動教育,小學生家務勞動的量不夠
許多家庭忽視對孩子的勞動教育,認為孩子的天職是上學讀書,沒有必要參與勞動,當然就更不提勞動教育了。這樣的后果造成孩子缺乏勞動機會,相比之下,家務勞動的量大大不足。絕大多數的小學生平常所做的家務就是掃地、疊衣服等等。
2.父母包辦現象極為普遍
目前的學生家長,普遍存在著對孩子在文化知識學習方面的過高期望。家長們普遍認為,要獲得理想的職業,必須有高學歷,大家都希望孩子能取得大學本科或以上學歷。另外,由于是獨生子女,許多家長都溺愛孩子,使得家長生怕孩子苦著、累著,該讓孩子做的事,都由自己包攬下來,只讓孩子埋頭于書本和作業。這樣使得孩子失去了自我鍛煉的機會,甚至有的家長去替孩子做值日、搞衛生。
二、家庭勞動的重要性
教育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而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是社會教育的特殊部分,也是學生啟蒙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學生個性心理特征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著學生今后身心的健康發展。
在各級各類學校的素質教育中,小學階段由于暫時沒有升學的壓力,因而它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總是被作為最先考慮的對象和試點而顯得尤為重要。家庭教育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由于小學生知識經驗較少,思維水平不高,尚不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仍然需要與父母保持密切的交往,從衣食住行到交友、學習,他們經常會遇到各種問題,隨時都需要父母的幫助和教育。走讀制是我國小學教育的主要形式,孩子接觸父母的時間要比在學校接觸學校教師的時間長,父母的教育和影響仍然是對他們起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家庭教育對樹立小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和勞動習慣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家庭勞動教育的意義
1.勞動教育能促進良好心理素質和道德品質的形成
“堅金礪所利,玉琢器乃成。”在汗水的揮灑中,在臟、苦、累的體驗中,學生才能逐步懂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從而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養成吃苦耐勞的品格,因此,必須通過勞動教育來培養學生的吃苦精神,提高他們的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質。尤為突出的是,學生通過參加體力勞動,親身體驗到“一粥一飯之不易,一絲一縷之艱辛”,從而樹立起勤儉節約的意識,培養艱苦樸素的作風。
2.勞動教育同時還是審美教育
藝術素養是人文素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通過使受教育者處于感官愉快、精神自由的狀態,于怡悅中獲得心靈的啟迪、道德的升華。從根本上來說,人類的審美感受產生于勞動,因為是勞動創造了美。面對勞動成果,作為勞動者一種創造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這是一股從心靈深處涌出的美的愉快而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所顯示出的充實的精神生活??梢哉f,勞動不僅創造了美的生活,也創造了美的感受,勞動教育是人類最原始也是最高尚的美育。
四、加強家庭勞動教育的探索
1.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長對子女參加勞動的認識
我們利用家長學校,對學生家長加強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性的宣傳,學校設計了家長自測問卷,內容有:你對孩子參加勞動有何看法;你對孩子參加勞動的態度是怎樣的;你的孩子會做哪些家務勞動……統計結果令家長們很尷尬。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勞動教育講座,使家長明白了簡單的勞動和讀好書之間其實并不矛盾的,體力勞動有時也是一種積極的休息,勞動過程是讓學生從不會到會,從領悟到掌握,這就是一個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轉換和運用過程,這便是素質教育。
小學生只有在直接參加勞動時,才能學會勞動。參加勞動愈早,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愈有成效。兒童生來就有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如果不從幼年起就開始習慣于從事必要和有益的家務勞動,那么這種心理傾向就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小學階段不讓學生參與家務勞動,就會錯失良機,增加了成年后成為一個熟練而勤勉的富有創新能力勞動者的難度。小學生參與必要的家務勞動,能切身體會到勞動是生活的必需,是對家庭應盡的義務。家長委托孩子澆澆花,洗洗手帕、鞋襪及衣物,收拾玩具,抹抹桌椅等,有利于培養小學生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義務感等高尚的道德情感,養成有條有理的生活習慣。小學生與父母共同勞動,分工合作,各自完成指定任務,有利于培養小學生與人協同工作的合作精神,培養參加集體勞動的心理素質。
2.對學生加強家庭勞動教育
教育心理學表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過程,學生感性認識的來源是從學生主動參與親身經歷的各種活動中得到的。我們注重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的結合,在學校開辟生物角,紅領巾花圃等,在具體的勞動中培養學生認真負責,耐心細致,不怕困難的勞動態度。把課堂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并鍛煉了他們的人格,把課堂教育和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了解社會,提高了社交能力。我們切實感受到了開展家庭勞動教育研究所帶來的可喜面貌,孩子們在家校一體化的共同教育下,學會了一些基本技能,懂得了勞動的意義,學會了尊重別人,以及別人的勞動成果,并能體會勞動的艱辛。
家長們對孩子的家務勞動從小明確分工,比如讓一年級的孩子自己穿脫衣服,自己系綠領巾,系鞋帶,二年級的孩子自己整理書包,剝毛豆,三年級的孩子淘米,剝皮蛋,做涼拌豆腐,四年級的孩子幫助家長除草,洗碗,五年級的孩子會燒飯,做番茄炒蛋等簡單的菜,雙休日不妨讓孩子來一回小鬼當家,嘗嘗當家的滋味,在實際的過程中家長們可以充當助手和配角的身份,給予孩子恰當的勞動技能和安全的指導,既能讓孩子有鍛煉的機會,又能增強他的責任感。通過勞動使學生在實踐中邊做邊學,培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造思維和動手能力。
3.制作記錄卡,確保勞動時間和內容的落實
在綜合有關小學生現有勞動水平的基礎上,整理出一套自測問卷對小學生的勞動時間勞動內容進行對照測評,內容包括一年級:自己穿脫衣服、掃地、系綠領巾、擦桌子;二年級:整理書包、書桌、喂雞、盛飯、剝毛豆;三年級:淘米、剝皮蛋、洗碗、打掃房間;四年級:揀菜、買東西、宅前屋后除草、整理課桌椅、拖地板;五年級:燒飯、做菜、付電費、打掃房間、種植花草等等。并制作成學生勞動記錄卡,記錄卡上分別有學生參與勞動的時間和內容,其中家務勞動和自我服務性的勞動由家長簽名,集體勞動由伙伴簽名,公益性勞動由班主任簽名,確保了學生在勞動時間和內容上的落實,每周班會課上反饋一次,隊員們相互交流勞動體會。
4.以少先隊活動為載體,加強勞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