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11:15
序論:在您撰寫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建議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一、更新教學觀念是前提
教學觀念是教學行為的靈魂。教學觀念直接左右著教師的教學行為。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啟動與實施,首先必須從更新教學觀念入手。高中地理新課程理念為: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注重學習過程的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等。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地理教學觀,不再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結論輕過程,重教師的主導作用輕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再造成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能力的培養,忽視個性的發展,阻礙素質的全面提高,不再出現高分低能的狀況。我們要通過學習、實踐、反思、交流等方式樹立新的教學觀念。
(1)全面發展的教學觀。要注重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合,克服以知識為本的傳統教學觀。以往的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中心,因而備課的重點往往放在知識的獲得與技能的訓練上。在新課程的課堂教學中,備課的重點應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教師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么,怎樣學,而且要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確有什么作用,時時把學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對教材的處理能否吸引學生學習?問題的設計能否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學方式是否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究?教學過程有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因此,教學的重點要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的能力發展轉變。學生學習,既是學習和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又是升華情感、態度、價值觀,促進身心發展的過程。
(2)師生互動的教學觀。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體,在教學中師生交往、交流和互動是高中地理教學必須踐行的理念。
(3)注重過程的教學觀。要讓學生在研究、思考、探究問題和科學實踐中獲得知識。
(4)以人為本的教學觀。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充分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特別尊重學生的人格,從學生的發展著眼,真正在備課的每一個環節都想著學生的發展,想著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服務,使課堂教學在真情的涌動中回歸教育的真實,回歸生命發展的自然??傊陆虒W觀念為新課改的課堂教學創造了前提條件,掃清了思想障礙。
二、改變教學方式是關鍵
教學方式的優劣是課堂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環節,改變教學方式就是要徹底改變“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努力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大力實施啟發式和討論式等符合課改精神與要求的教學方式。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面向全體學生,了解和研究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及其發展的可能性,注重個別指導,盡可能地滿足學生的不同需要。要充分把握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方式的設計要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創造良好的條件。近年來,北京市中學地理教研人員和許多中學地理骨干教師,認真學習素質教育的基本理論,并在教學實踐中大膽實驗,尤其在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構建了多種以學生為主體,真正有利于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教學模式。如啟發式教學模式:啟發學生感知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景觀等感性知識,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規律等理性知識,跨越時空的限制,將地理知識濃縮在有限的課堂中體驗模式;實踐式教學模式:將地理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從實踐中獲得知識,培養技能和能力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并將知識、技能、能力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應用于實踐,通過地理觀察觀測、地理制作、地理調查、地理實驗來引入;體驗式教學模式:地理年代的久遠及空間的宏大與學生有限的感知是相矛盾的。地理學習僅在課堂內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感受地理事物的美感及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的關系,進而理解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觀念,獲得相應的技能和能力,成為具有可持續發展行為的新一代公民,應讓學生走入自然,走入社會,走入自然與社會的情境與場景中去,進行體驗式學習、角色扮演、正反方辯論、當小老師等;問題解決式教學模式:問題解決學習是高層次的探究和研究式的學習,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范例式教學模式:在地理學習中,借助一些可持續發展的典型案例,對其進行剖析和研究,得出地理規律和原理,認識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范例研究聯結了:“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使學生不僅理解地理學的基本事實、基本原理和規律,而且找到應該“怎么辦”的方法和途徑,進而體現地理教學的實用性和教育性。教師要努力創設民主的、平等的教學氛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改革,如果不改變舊的、落后的、低效的教學方式,那么,這種改革就只能成為一句空話。
問題意識,是指人們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或已獲得實際問題及理論問題,并產生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被稱為問題意識。而新的課程標準倡導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中以技能培養和能力培養為目標,以探究式學習和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以形成學生終身學習、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創造性的思維品質為最終目的。教學過程中如何能夠真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創新的能力,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對于課堂教學而言,當務之急就是喚醒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在提出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中形成創造性的思維品質。
一、創建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學生敢問
1.課前強調,放下提問的包袱。每次接手一個新的班級,無論是新生入學還是中途接班,上課前必須強調的要求就是上課注意聽講,但并不等于只能聽不能講,回答老師的問題要講,有問題更要講出來,這樣學生在意識中就少了很多對提問題的顧忌。
2.課中引導,創設提問的氛圍。上課過程中老師的態度、語氣以至于表情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情緒,影響到課堂氣氛的好壞。作為老師,應當以一種平等的身份與學生共同探討、交流,學生回答對了,或微笑點頭示意,或提出表揚鼓勵;答錯了,提醒再想想;甚至對于有些沒有認真聽課的學生也要善意的提示、引導。
3.課下多溝通,相互了解才能相互理解。課堂上只能從表面上了解學生,而學生內心到底有哪些想法,只有通過課下交流才能及時把握,往往課堂上不經意的走神,不應該的錯誤、出乎預料的問題都有一定的原因,及時溝通了解,既能了解學生的問題,并能及時解決,又能使學生對老師課堂上的提醒、批評進一步的理解。這樣建立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出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就等于為學生提供了“安全”的環境,使學生敢于說、敢于問。
二、激發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學生愿問
1.精心設計引言,激發學生的興趣。地理教師發揮學科特點,利用情景教學,巧妙地選擇地理知識的結合點,是學生進入最佳求知欲狀態,主動去發現問題。往往精巧的引言設計、巧妙的新課導入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以時事熱點為切入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地理學科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不失時機地將實際熱點與書本知識結合起來,是學生能從切身感受出發,更容易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進而推動他們思考、疑問。通過熱點問題,不但將重點難點知識很快突破,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了探求知識的欲望。與此類似,作為地理課堂切入點的熱點很多,像2008年的雪災與氣象災害,2010年的西南五省干旱與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金融危機與產業的轉移和升級,印巴沖突與中東的歷史文化和宗教等等,都可以成為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提問的主要突破口。
3.恰當引用詩文、諺語,調動學生興趣。中國古典詩詞浩如煙海,其中不乏一些名篇佳句,里面蘊涵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如果能夠把這些故事詞語有關的地理知識緊密結合起來,恰當地運有待地理課堂教學中去,不僅能夠使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而且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學生會問
1.問題的啟發性。主要體現在所提的問題要難易合適,即教師應對學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確的估計,提出的問題應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高質量的問題應該是既使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壓力,又使學生感到有解決問題的信心。問題的難易程度正好介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使的每一類學生都能“跳一跳,夠得著”,以能調動全體學生都處于積極思考狀態為宜。
2.問題的關鍵性。真正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就必須提高設問的質量,優選問點。所謂問點,就是指講授教材時提出問題的切入點。一般地說,問點應選在知識的重點和關鍵之處,如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轉化處,以及容易產生矛盾或疑難之處。這就要求課前教師要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目標、重難點,抓住本質,確定關鍵性問題。例如在學習《高中地理》必修Ⅰ季風這一內容時,學生對于海陸不同季節氣壓中心的形成很不理解,于是我就將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作為主要問點,首先結合學生的親身體驗,提出問題一:“夏季,海水和海岸那一個更熱?冬天,海水和海岸那一個更冷?”然后引導學生將剛剛學過的熱力環流原理遷移到這里,提出問題二:“夏季,海陸上空分別形成哪種氣壓中心?冬季呢?”最后水到渠成,提出問題三:“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夏季形成什么方向的風?冬季什么風?”這樣,抓住內容的關鍵之處,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層設疑,步步深入,就能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到教學目的。同時,還能使學生在不斷解決問題過程中,學會不斷的深入思考,從而使思維不斷向知識縱深發展。
關鍵詞: 莆仙戲 表演藝術 地理課堂教學
莆仙戲是福建省的古老劇種之一,流行于興化方言區,其表演獨具地方特色,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本文從莆仙戲的表演手法與藝術精神兩個方面分別探究其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借鑒意義,以深入學習“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就是藝術家”這一素質教育理念。
一、莆仙戲的表演手法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借鑒
莆仙戲的表演手法,包括演員的形象包裝、情感表達、動作表演和語言表達及舞臺音樂的表現等,都極富藝術性,對地理課堂教學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形象的包裝。莆仙戲的行當角色有生、旦、貼生、貼旦、靚妝(凈)、末、丑、老旦八個,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服飾、化妝風格,讓人領略到中國古代的人文風貌,仿佛時間倒流到過去。為人師表,大方得體的服飾裝扮同樣能為打造一節快樂和諧的課堂增添色彩。因此,地理老師在為學生“唱戲”之前應該好好“梳妝打扮”一番,不求濃妝艷抹,但求自然得體,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美的魅力。這是地理教學所倡導的美化環境的組成部分。
2.情感的表達。莆仙戲演員表達情感時喜用“雀躍步”,怒用“雙搖步”,哀用“雙掩面”,樂用“雙提肩”,形象生動,臺下觀眾深受感染。研究表明:信息的傳遞=7%詞語+38%語音+55%表情。可見,恰到好處的情感表達對信息傳遞的重要性。因此,地理教師應該以火山噴發般的激情、太陽暖大地般的熱情乃至指點江山般的豪情去感染和關懷學生,從而有效傳遞地理信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動作的表演。看莆仙戲,最吸引觀眾眼球的就是演員的動作表演了,手部動作都應“上不超于眉毛,下不低于肚臍”,腿部動作各不相同,生角“蹀步”、凈角“挑步”、丑角“七步溜”等,肢體語言豐富,極富觀賞性。如果上課時教師能像戲曲演員一樣,恰當地運用肢體動作,甚至邀請學生一起參與,就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身心健康都得到發展。以高中地理必修1《常見的天氣系統》為例,在介紹氣旋的氣流運動狀況時,可以請全班同學與老師一起張開雙臂,用雙臂的“低空靠攏—垂直上升—高空分離”分別演示氣流“在近地面輻合—垂直方向上升—高空輻散”,演示反氣旋時方向相反,最后給這組動作命名為“地理功夫”,學生定會好奇并積極參與。
4.語言的表達。莆仙戲的聲腔稱“興化腔”,它融合了莆仙民間歌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唐宋聲詩、詞樂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莆仙方言演唱,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風味。對于教師而言,語言是課堂教學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否把學科知識與學生喜好兩者結合進行藝術處理,這對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非常關鍵的。正如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钡乩硎且婚T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生動、形象的語言教學能使抽象的專業術語和原理淺顯化、簡單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以高中地理必修1為例,由于偏理科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感到枯燥、困難,常規的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如果教師借助一些諺語、詩詞乃至歌詞、口訣等膾炙人口的語言加以詮釋和表達,則學生更容易接受,效果更好。
5.音樂的表現。莆仙戲的后臺伴奏有鑼、鼓、笛及本土民間的“十音”、“八樂”等,使其音樂形式多樣化、抒情化。音樂使人放松,適當地使用音樂能有效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如果在地理教學中能適當地使用多媒體播放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樂曲,不僅能活躍氣氛,還能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如高中地理必修2《人口遷移》中關于我國改革開放之前人口遷移原因的解釋可以播放歌曲《小芳》,讓同學們了解發生在“”時期知青上山下鄉中的一些往事,從歷史回顧中去感受那個時期所謂的“國家有計劃、有組織”的人口遷移政策,印象更深刻。
二、莆仙戲的藝術精神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借鑒
教育家約翰·洛克說:“教師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地保持學生的注意?!笨梢?,教師對學生注意力保持的重要影響力。而地理教學由于實踐性、綜合性、理解性較強,對學生的順利學習形成一定的障礙。這就要求一線教師要積極地投入到教育教學研究工作中,把教學當做畢生的事業來追求和經營,積極為學生創適愉快、高效的學習環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掃除地理學習障礙、提高地理教學效率。莆仙戲的藝術精神強調藝人對藝術的精益求精及奉獻的精神,這對地理教師及地理課堂教學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有“莆仙戲第一旦”之稱的名老藝人王少媛的藝術人生給我們以啟發。王老師13歲就進入仙游鯉聲劇團拜師學藝,由于她勤學苦練、虛心學習、勇于探索的藝術追求,使得她的表演入木三分、惟妙惟肖,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被專家譽為“集莆仙戲旦角表演之大成”。如今,王老師年近知天命,但仍活躍在培養后備人才的薪傳事業上。這種對藝術的敬重及精益求精的精神,令無數戲迷為之感動。地理教師不妨學習莆仙戲藝人的藝術精神,努力修煉“孺子牛的品格,園丁般的情懷,乃至春蠶、蠟燭般的奉獻精神”,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精心策劃我們的地理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地理教師及地理課堂教學的魅力,進而以良好的心態探究地理、學好地理,有效提高地理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鄭尚憲,王評章主編.莆仙戲史論[M].中國戲劇出版社,2011.
關鍵詞:醫學檢驗中職生;第二課堂教學;綜合能力
中職醫學檢驗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原則,培養適應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職業道德,能熟練掌握檢驗工作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實用型人才,畢業后能適應基層醫學檢驗一線工作崗位的需要[1] ;培養的規格是以醫學檢驗職業崗位工作任務為導向,注重實踐能力培養,加強專業技能實訓,融合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具備適應醫學檢驗專業及相關領域職業崗位所需的素質和技能[2]。中職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反應學校教學質量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衡量標準,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教學來提高中職生的綜合能力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現將本學校開展的第二課堂教學對培養醫學檢驗專業中職生綜合能力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評價。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新疆伊寧衛生學校醫學檢驗專業2015屆3個檢驗班98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開展3個社團(微生物社團、免疫社團和臨檢社團);進行實驗室開放;各種檢驗技能培訓;參加全疆以及全國檢驗技能比賽等第二課堂教學活動。
1.2方法 對實施效果與2014屆醫學檢驗專業116名學生進行中職生綜合能力對比分析。
2 實施措施
2.1開展社團組織 針對2015屆3個檢驗班學生開展微生物社團、免疫社團和臨檢社團。
2.2實施實驗室開放 規定每周3、周4下午兩節課后進行實驗室開放,由班干部負責整個實驗室的管理工作。
2.3進行技能培訓,然后開展各類競賽,先是校內大賽、然后是全疆大賽,最后參加全國大賽。
2.4進行各課程的理論知識競賽。
3 效果評價指標
3.1學生學習效果往年進行對比。
3.2學生專業操作技能水平并與往年進行對比。
3.3畢業生就業情況與往年進行對比。
4 統計方法
對調查數據進行編號,統一錄入Excel表格,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字2檢驗,非參數資料運用秩和檢驗處理,檢驗水準取a=0.05,以P
5 結果
2014屆學生與2015屆學生進行以下各方面比較。詳見下表。
6 討論
6.1第二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專業課學習有明顯促進作用 檢驗儀器的迅速發展已經在醫療衛生行業領域中更加引人矚目,生化、臨床檢驗、免疫學和微生物檢驗中的部分項目已實現全自動或半自動化。為此,中等職業教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以臨床醫學檢驗崗位工作任務為參照點開展第二課堂教學內容,以醫學檢驗工作項目為邏輯主線組織實施社團活動、技能培訓、專業講座等來提升學生學習的效果。
6.2第二課堂教學教學對學生的專業課實驗操作能力有明顯的提升 其中臨床檢驗技能、生物化學檢驗技能、微生物檢驗技能和免疫檢驗技能提升的比較明顯。檢驗操作技能是評價學生專業水平高低的依據,也是臨床崗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實用型人才的體現。
6.3第二課堂教學在血液標本采集、涂片染色技術、藥敏試驗操作、檢驗儀器使用等的實踐能力2015屆學生明顯強與2014屆學生,第二課堂教學按照臨床崗位和工作任務進行開展各類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社團活動、技能比賽,強化培訓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提高學生團隊意識,而且較全面的掌握專業所需的各種基本技能和思維方法,達到專業的綜合訓練目的,使學生的理論知識更加扎實、操作技能更加嫻熟規范,綜合素質得到全面培養,所以實踐技能訓練是檢驗專業培養的最重要環節,也是實現中職學校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
6.4第二課堂教學使學生在臨床實踐中的專業技能、理論知識、團結協作、崗位適應、服務態度和實習效果等自我評價滿意度方面很高,適合學生心理特征的社團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態度端正,對促進學生各方面的都促進作用,能積極對待和勝任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崗位工作,縮短課臨床崗位的適應性。實習醫院對學生的綜合滿意度也明顯提升。
參考文獻:
初中地理高效課堂教學的核心,就是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重新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和個性化需求,從而使地理課堂教學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看到的是,在當前的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來看,由于地理教師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理念,對于地理教學的革新力度不足,造成地理教學的方法陳舊,內容枯燥乏味,無法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甚至造成一部分學生出現厭學的情況。同時,由于教師一直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扮演主導角色,對學生們發號施令,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無法得到重視,自己的觀點看法不敢輕易提出,或者即使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也不會受到重視,甚至會受到老師的斥責,這就嚴重阻礙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必須要做好師生角色的轉換工作,讓師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進行對話,教師要從課堂教學的掌控者和主導者向組織者和引領者的方向轉變,而學生要從旁觀者向參與者的角度轉變,只有如此,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促進地理課堂教學效果和效率的提高。
二、切實優化課堂結構
優化課堂結構是構建高效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真正使課堂資源得到優化,課堂的所有積極因素才能被充分調動,才能使地理教學的作用得到真正發揮。反觀當前的地理課堂教學,課堂結構設置不科學是一個主要問題,教師從頭到尾一直進行知識和理論灌輸,進行大量的板書和口頭講解,學生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對地理知識和理論來不及進行消化吸收,甚至對于有些知識還來不及反應過來,教師已經進行下一個知識點的講解了,這樣的話,學生就無法從課堂教學過程中充分吸取營養,獲取樂趣和知識,時間長了,就會對地理教學失去興趣,自然也就無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教師一定要切實優化好課堂教學的結構,巧妙地設置教學內容,不要從頭到尾滿堂灌,要給學生預留出一定的獨立思考和消化理解吸收的時間,這樣才能使學生們在吸取知識和營養的過程中活得快樂,獲得動力,進一步增強學習地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三、創建自由的學習氛圍
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很重要,只有充分地進行師生之間的交流,才能有利于促進師生感情的增強,信任的提高,進而營造一個自由、開放、愉快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不用擔心自己的做法和想法是對還是錯,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交流不足,教師仍然具有極強的權威,學生不敢輕易發表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發表之后,也會受到老師的責備和批評,這就導致學習氛圍枯燥、壓抑、封閉,學生在這樣的環境和氛圍中常常會有一種窒息感,沒有一點的學習樂趣可言。因此,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致力于營造一個寬容自由開放愉快的課堂環境,鼓勵學生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甚至可以讓每名學生嘗試當一節地理老師,讓學生與老師互換角色,增進彼此的信任和友誼,進一步增強學生對于地理課堂教學過程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四、進行有效的教學反思
一、構建開放型的地理教學新課堂
新課程標準《課程基本理念》提出要“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教科書編寫建議》提出“地理教科書的編寫,應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實現教科書的多樣化”;《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提出“充分開發、合理利用地理課程資源,豐富地理課程內容,增強地理教學活力”。以上內容都要求我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堅持開放性的原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創設和諧、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和發展,才能摒棄“以本(課本)為本”的觀念,使教育教學質量得以保證和提升。地理課堂教學的開放,重點表現為教學內容的開放和教學過程的開放。
要實現教學內容的開放,就要樹立全新的教材觀。傳統的教材觀,是以教材為核心的,新課標提出的則是“材料式”的教材觀,各種版本的地理教材雖都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但又是有差別的,因此教材只是課堂教學中可供利用的教學工具之一,是新課程標準的載體。這就要求地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深入研究新課標,比較不同版本之間教材的差異,靈活處理教材,并“充分利用學校地理課程資源”“合理開發校外地理課程資源”。
要實現教學過程的開放,就要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是一種師生單向交流方式,也就是常說的“滿堂灌”,這種單調的教師講,學生聽,其效果肯定是不佳的。開放性的教學過程表現為信息交流立體化、方法途徑多樣化、評價機制多元化。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的思維火花得以碰撞;通過開放性試題的研究和設計,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得以提升;通過多元化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創新。
如有關“流域開發”的知識,新課標的要求是:“結合實例,分析某流域開發的地理條件,說明該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辈煌陌姹緦Υ诉x取了不同的案例進行分析(如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選取的是“長江流域”,人民教育出版社選取的是“美國的田納西河流域”)。如果只是就單個版本內容泛泛而談,或是深挖細掘,就不行。處理這部分內容就可采用一種開放靈活的方式,大可不必拘泥于某一版本的內容。教師應在課前搜集準備一些有關流域開發的文字資料和圖片,通過讓學生在課堂上的分析討論,得出流域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從而使得教學目標得以動態生成。
二、構建探究型的地理教學新課堂
新課程標準《課程基本理念》提出要“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課程設計思路》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課程目標》提出“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以上內容都要求我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堅持探究性的原則,從而使“課堂教學轉化為學生樂于從事的日常的探究活動”。
布魯納說:“最佳的學習方式是發現學習。學習應該是讓學生自己在情境中去探索、去發現問題,并努力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边@里的發現學習,指的就是探究學習。課堂地理探究學習,并不等同于課題性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不要認為只有讓學生搜集資料、研究論證、寫出總結報告,才叫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可以充斥于整個課堂的。新課程第一次把活動建議寫到內容標準上,其實這些活動的過程就是學生探究的過程,并且大多是可以在課堂上完成的。構建探究型的地理教學新課堂,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在課堂上要保證有充足的探究時間
要想真正實施探究性教學,就要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在屬于自己的時間里,從容發現問題,總結方法經驗,交流心得體會。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下,教師的角色只是一個點撥者和引導者。學生能自己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代辦,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一定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
2.探究的主題要明確
在地理教學中,我們不能一味地追求探究,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在課堂探究,因此教師根據實際需要為學生確立探究的主題是非常必要的。探究的主題不能脫離基本的教學要求,永遠不能無目的地瞎探究,這樣只會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主題的確立要根據教學內容而定,不能太大,太大的探究課題在課堂上是無法完成的;也不能太小,太小則無法打開學生的思路。舉一反三、由此及彼、遷移應用的嘗試往往就是課堂探究的話題。
3.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引導探究的思路
學生的知識儲備必定有限,漫無邊際、信馬由韁的探究一般很難完成教學任務。為增強探究的目的性和效益性,教師就要給予恰當、適時的引導,否則學生會感到無從入手。比如教師可以將某一個待解決的大問題分解為若干小問題,采用遞進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當然引導不等于包辦,教師決不能時刻左右學生的思維,以達到自己所想象的“完美的結果或結論”。
如有關“洋流”的知識,新課標的要求是:“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布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边@部分知識由于難度較大,傳統的地理教學一般以教師精講為主。而在充滿探究性的課堂上,學生完全可以自主完成。具體做法是:①觀察世界洋流分布;②總結推知分布規律③與風帶對比,解釋規律;④以規律作指導重新認識分布狀況,并找出不適用的地方;⑤觀察西海岸的荒漠分布及世界漁場的分布,得出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探究是充滿樂趣的,探究的過程不僅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學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結論記憶也會更持久,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構建發展型的地理教學新課堂
新課程標準《課程基本理念》提出“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前言》指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構建體現現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學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課程”。以上內容都要求我們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堅持發展性的原則,從“對學生一生有用”的角度組織課堂教學。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發展型的地理教學新課堂是與時俱進的。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師在教學中只注重命題可能出現的顯性知識,注重知識的反復呈現,學生能應付考試,甚至對教材知識背誦如流就是教學任務的終結,根本無視學生對發現過程的體驗與感悟,更無視學生情感、態度的深層次發展需要,使學習成為索然無味的記憶與再現,缺乏知識的融會貫通與再創造。而發展型的課堂教學設計,能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最大程度地促進學生更快更好地發展,包括注重對地理學習積極性的保護與促進,對地理學習方法的掌握與領悟,對地理現實問題的關注與探索,對地理意識與情感的激發等。
如有關“城市化”的知識,新課標要求:“運用有關資料,概括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并解釋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闭n本內容以綱條形式表述知識要點,看起來簡單明了,處理起來也很容易。但從發展性的角度考慮,引導學生對資料進行分析可能比掌握特點更重要,因為這部分知識可用的圖表多種多樣,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品質與歸納技能都會得到提高。對于“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及解決措施”,在教學中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以“生活中的知識”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關心社會問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四、構建信息技術型的地理教學新課堂
新課程標準《課程基本理念》“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課程目標》要求“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運用于地理學習過程”?;谝陨弦?,我們在地理教學中,要“重視地理教學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的利用”,構建信息技術型的地理教學新課堂。
信息技術的使用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而且能給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持,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所達到的效果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為學生開展高水平的認知活動提供有效的幫助,而且,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最深刻影響還在于能提高學生分析地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信息技術的應用固然是好,但我們應注意將它與新課程標準充分整合,避免走入一些誤區,依據所學內容的特點來選擇信息技術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使用信息技術,也并不是信息越多越好,另外信息技術的運用還要考慮時間成本,決不能為顯新意而生搬硬套。
【關鍵詞】初中地理 活動教學 建議
一、初中地理活動教學的發展現狀
活動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之后提出來的,它主要針對實踐性較強的地理教學來說的。新課標要求地理教學要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的培養,活動教學一方面在課堂學習中鍛煉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通過抽象的地理知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初中人教版的地理課本增設了“活動內容”,為學生在課本學習之后進行實際的動手操作提供了建議,這些活動主要是課堂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具有很大的啟發性和操作性,這無疑是新課改中地理活動教學的一種體現。但是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實施活動教學的經驗不夠成熟,仍然存在很多的問題:
(一)學生和老師對地理學習的重視度不夠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語數外才是學習的中心,學生和家長也往往只在語數外上下功夫,而忽視了對地理課的學習,尤其是地理課程還是一門開放性的考試科目。對于老師來說,地理作為一門副科,其重要程度當然比不過語數外,因此初中地理老師們也大多沒有專門的地理學習知識,很多老師也不會再地理課的教授方法上下功夫,于是就造成了地理教學單調乏味,學生們也往往忽視了對地理知識的學習,這種教學形式給初中地理采取活動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阻礙。
(二)活動教學實施不到位
在地理課本中,但凡要求實施活動教學的部分都是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的教學重難點,老師們往往通過活動教學的方法來啟發學生,以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課本知識。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有的老師由于知識水平有限,所涉及的教學活動要么過于簡單,對于理解課堂知識來說未免顯得多余,要么超出了學生理解能力,教學活動達不到所預期的效果。這些問題都說明了現在的地理教學中活動教學的教學經驗還不夠成熟,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二、完善初中地理活動教學的建議
(一)聯系生活,讓課堂的教和實際生活相結合
地理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密切相關,我們生活中所必須的水資源、我們每天都會關注的天氣、我們生活的地區的風土人情等等方面的知識都需要從地理的學習中獲得,地理課堂實質上就是對生活環境的認識,因此地理教學中更應該把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如在學習各個地區的地理環境和風土人情這一章節時,老師可以讓學生提前對自己所在的家鄉的地形、氣候、水文等做一個調查,對當地的風土民情進行總結,以便在課堂教學中與課本中描述的情形相聯系。在學習方向與風級一節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觀察當天的紅旗和小樹飄動的方向,以此來教授判斷風向的方法,并讓學生觀察當天的小樹搖動的情況,來判斷風級,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際操作的能力,而且更有助于對課本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二)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教學當然離不開學生的動手操作,地理只是不僅包含著比較容易理解的風土民情、水文景觀等等,而且還有較為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識,比如地球和其他星球,恒星和行星,經線和緯線,公轉和自轉,這些知識單靠老師的口頭講述和學生的大腦想象是無法完全理解的,這些還需要在老師的帶領下,老師和學生一起動手,來更好地理解這些抽象的地理知識。以課本中講述的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在繞著太陽公轉這一知識點,老師可以讓兩個學生進行配合,其中一個學生拿著一塊橡皮作為太陽,另一個學生拿起一支筆作為地球,這位同學在轉動筆的同時,還要繞著那塊橡皮進行旋轉,如此關于地球在自轉的同時還要繞著太陽公轉這一超出我們視覺范圍的自然現象便可一目了然。這種形式的活動教學是理解自然地理知識最好的方法,它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感知,加深了理解,也充分發揮了學生動手操作的才能,引導學生在理解問題時采用實際操作的方法更加易懂。
(三)豐富課堂活動教學的形式
初中地理課堂中采取活動教學應該因地制宜,而不應采取單一的教學模式。對于氣溫、降水、地形、土壤等方面的知識,可以采用觀察觀測型的活動,可以連續觀測也可以不連續。初中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較差,對于那些三維的地理知識,學生可以動手開展制作型的活動,將立體的東西轉化為平面的東西,或者是制作立體的模型,將書本上平面的東西立體化,以方便理解和記憶。還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模擬操作型的活動,讓學生在模擬現實的情境中,親身體驗、理解和應用相關的地理知識。地理課堂的活動教學中,語言類的活動也很有意義,辯論性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分成辯論小組,圍繞著論題展開辯論,例如在學習各個地區的風土民情之后可以以“生活在西北地區好還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地區好”為辯題展開辯論,在雙方的辯論中,各個地區的風土民情便不知不覺的被記住在腦海里。
結語:活動教學是針對地理這門學科的特點所總結出來的最適宜學生理解和記憶地理知識的教學模式,由于它的時新性,在實際的應用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但是作為老師應該積極地把活動教學應用到實處,在課堂上積極聯系生活,使課堂“活”起來,加強實踐操作,讓學生動起來,豐富課堂的活動教學形式,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紀春.讓學生動起來,使課堂活起來--對初中地理教學活動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