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10:58
序論:在您撰寫簡述小學德育的方法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解答方法;練習設計;開放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16-0232-03
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信息加工者。羅杰斯提出的“以人為中心”的理論也突出了學生是學習主體的教育思想。從系統理論來看一個系統如果是封閉的,其信息只能在其內部交流,信息容量和再生性是有限的;如果系統是開放的,能夠和外界進行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其信息容量將成倍增加,信息再生性也非常巨大,且開放性越大,效果就越好。開放性教學的目的是形成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發現和體驗,這種指導思想突出發揮學生的自主精神,具有自身鮮明的特征。但從橫向的結構來看。必須充分地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從縱向的結構來看,強調通過學生的思想和活動的開放來展開教學內容和教學空間。
新課標增強教學開放性,減少封閉性。開放性教學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思維能力,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的時空,讓每個學生在參與中得到發展,符合“以人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其中小學學習內容中的解決問題這部分,既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讓學生靈活地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踐問題,培養發散思維。筆者就解決問題這一內容談談在教學中如何捕捉開放的信息進行教學。
一、捕捉情境的開放
新課標要求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以及大量練習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教師必須轉變角色,創造性地教,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從探究前的矛盾中捕捉情境,設計出探索性和開放性的情境,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如在“截一個幾何體”的課堂教學拓展訓練中,教師可創設這樣一個開放性的探究情境:如果用平面截掉長方體的一個角,剩下的幾何體有幾個頂點,幾條棱,幾個面?學生紛紛切起了自己的蘿卜(正方體,長方體),說出了各種答案。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討論,最后結合實物模型演示,師生一起歸納出答案:當截面過一個頂點時有9個頂點,14條棱,7個面;當截面過兩個頂點時,剩下的幾何體有8個頂點,13條棱,7個面;當截面過三個頂點時,剩下的幾何體7個頂點,12條棱,7個面。在這樣的情境下,學生的探究熱情濃厚,合作交流氣氛活躍,并經歷了從多角度認識問題,嘗試解決不同答案合理性的活動,促使學生理解了所學的知識,又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二、理解題意的開放
理解題意是解答應用題的第一步。理解題意主要是應用題的情節和數量關系交織結合在一起的。我在應用題教學中要求學生多方位多角度去理解題意,為分析及解答應用題掃除障礙。如教學《比的應用》例題:把140個桔子,按3∶2分給幼兒園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各分多少個?
“理解了題意等于題目做出了一半”。為了讓學生理解題意,我引導學生說大班與小班人數的比是4∶3,這4∶3你能從哪些角度理解它的意思。我的話音剛落,學生就投入到獨立思考之中,片刻,同學之間互相討論交流各抒己見爭著說:①大班與小班人數的比是3∶2,表示140個桔子分成5份,大班分3份,小班分2份;②表示小班分的是大班的■,也就是大班分的是小班的1■倍;③表示小班分的是總數的■,大班分的是總數的■;④大班分的比小班分的多■……可見理解題意開放性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靈活性,促進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三、解答方法的開放
解答方法的開放也就是探索性學習形式,通過解答方法的開放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如上例《比的應用》“把140個桔子,按3∶2分給幼兒園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大班和小班各分到多少個?”智慧從探索開始,良好的思維方式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關鍵。為了拓寬學生的思路,在解答應用題時,我經常鼓勵學生不要困于常規解法,敢于跨出,尋找多解。在我的鼓勵下,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經過討論,歸納如下幾中解法:
①先求1份是多少個?再求3份和2份各是多少個?
算式是:140÷(3+2)×3?搖?搖140÷(3+2)×2
②轉化為分數應用題解答:小班是大班的■,即140÷(1+■)
③轉化為大班分的占總數的■,即140×■
④用方程解:設大班分x個,■x=140×■
⑤用比例解:設大班分x個,比例式為■=■
由此可見,解答方法開放既可拓寬解題思路,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
四、練習設計的開放
練習設計的開放性教學,能將所學的知識加以鞏固和提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實踐能力。
1.條件的開放。這種開放形式是在給定的問題來反映滿足問題的條件,而滿足問題的條件并不唯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常以少條件、多條件等形式出現。如教學分數、百分數應用題之后,我在練習課中,出示給學生一個問題:求男生多少人?課伊始,老師提出:這個問題沒有條件,要你們自己想出條件解決這個問題,看誰想的條件最多、最好。結果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都用在解決“求學生多少人?”這個問題:①女生35人,男生人數是女生的■或女生35人,是男生人數的■;②全班人數60人,男生人數是全班的■;③男生人數40人,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5:3;④男女生共32人,女生人數是男生的■……。應用題的條件開放,以學生基本知識為背景加以設計,既提高他們思維的深刻性,又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及創新意識。
2.問題的開放。這種開放形式是在給定條件讓學生根據條件提出許多能解決的問題。例如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我出了幾個條件:“一根電線長60米,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練習前我鼓勵學生根據這幾個條件,提出不同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學生個個想表現自我,經過獨立思考,結果出現了:①第一次用去多少米?還剩多少米?②兩次共用去多少米?③第一次比第二次多用去了百分之幾?④第一次用去的是全長的百分之幾?……通過對應用題的問題開放,不僅能鼓勵學生對所學的內容,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為學生拓寬多向思維空間,提供一片創造的藍天,讓學生在藍天上展翅飛翔。
3.結果的開放。這種開放形式是在給定的條件,學生根據條件得到不止一個結果,甚至有兩個以上的結果。讓學生通過對結果的開放,培養學生發散求異思維。如我在百分數應用題的練習設計這樣一道開放題:“叔叔舉行打靶比賽,規定10分鐘打準100發以上為優秀。比賽開始4分鐘,甲打了48發。我問甲這次比賽中能得優秀嗎?問題一出,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有的學生說能得優秀,因為他4分鐘內打了48發,10分鐘就能打120發。有的學生說不能,因為他在4分鐘內打48發,如果繼續打下去眼睛太吃力了,速度慢了,10分鐘打不上100發以上,就得不到優秀了。也有的學生說,4分鐘打了48發,并沒有說明全打中,如果這4分鐘打的發數和后6分鐘打的發數沒有打中的超過20發以下的就不能得優秀……通過對應用題結果的開放,不僅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認識到數學的價值,而且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關鍵詞 小學數學 分數教學 數學知識
分數是小學數學科目的基礎教學內容,重點包含了分數認識和意義、分數乘除法以及四則混合運算等等。由于小學生缺乏認知能力,而分數內容比較復雜,導致小學生難以理解分數的知識及運算,容易出現分數運算不正確的情況。
1小學生在學習分數中常見的問題
目前在小學數學分數學習中,大部分學生均存在諸多常見問題,主要表現在理解分數概念問題,分數計算問題,還有分數應用題計算問題,筆者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如下詳細分析。
1.1分數概念理解不全面
大多數小學生理解分數的概念中,往往存在不明確、不全面的狀況,如果進行分數計算,則容易產生不正確的計算結構,以及錯誤的思維方式。
1.2分數計算經常不正確
在實際分數計算過程中,大部分小學生經常發生錯誤運算現象。該問題具體表現在,尚未正確分析數量關系,尤其是“運算變化”,還有“顛倒相乘”關系,學生容易不清晰,導致學生在進行分數計算中,極易出現錯誤問題。
1.3分數應用題型計算錯誤
通過不完全統計,在進行分數應用題運算中,大部分學生存在嚴重錯誤現象,主要因為對于數量關系理解不全面,或者在單位“1”量上面出現錯誤。
2小學數學分數教學實踐研究
在小學數學分數教學中,只有充分意識到上述問題,采取有效的解決策略,才能更加順利開展小學分數教學,進一步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能力。
2.1開展直觀教學模式,增強小學生對分數概念的理解
伴隨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傳統“灌輸式”及“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現代化教學發展的要求,必須對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加大改革創新力度。隨著信息技術的飛快發展,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廣泛運用到多媒體技術,為教育行業帶來極大的便利。在小學數學分數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分數教學,學生能夠直觀化理解分數的概念,促使學生從分數的概念及意義入手,來進行分數運算,從總體與布局這兩個結構來獨立思考問題。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中,筆者事先通過網絡,來收集相關分數教學視頻,還有分數教學圖片。如蛋糕切成了6份,一塊是1/6,3塊是3/6,等于1/2。由于小學生缺乏認知能力,片面通過教材理論知識引導,難以在小學生腦海中形成直觀化形象,概念具有抽象化的特點。通過多媒體教學,學生可以直觀到實物,從而加深學生對分數的認識,促使分數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結合生活實際案例,激發小學生對分數學習的興趣
數學知識來自生活,又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為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在小學數學分數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例子,來培養小學生學習分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分數的積極性及主動性,這符合新課程改革發展的要求,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引導學生學習《分數的簡單計算》中,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出發,融合生活例子來教學。例如,“爸爸買了一個哈密瓜,將哈密瓜切成了6份,則每份哈密瓜如何用分數來表示呢?”過了一會兒,學生回答道1/6。然后教師可以繼續提問:“哥哥吃掉了1/6,媽媽吃掉了2/6,還剩多少哈密瓜呢?”這時學生回答3/6。這樣的教學方法,激發了學生學習分數的熱情,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下,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分數運算能力,還能解決小學生在未來生活中遇到的數學題。
2.3加強分數思維引導,提升小學生對應用題型的理解
在小學數學分數教學中,應用題作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在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教師做好應用題運算引導,主要以認識單位及數量為主,再進行準確的運算。教師在進行思維引導過程中,首先要指導學生認真嚴格審題,明確應用題出現的數量及單位,然后再進行計算,使得小學生更加準確性計算分數應用題。比如應用題案例:“一條路修了2/5,還剩余240米沒有修,請問這條路總長度多少米?”。這時可以假設總長度是“1”,根據給出的條件,可以計算出3/5等于剩余240米,所以全長為240鰨?-2/5)=400米。大部分學生對相同分數概念,會有不相同解釋,要求進行有效的聯系。如果沒有將3/5與240米關聯,則學生解題會比較復雜。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要靈活從不同的解釋來計算分數應用題,進行數學思維轉換,使得學生切實加深對分數知識的理解及掌握。
3結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迅速發展,要求教師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創新。在小學數學分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數學水平出發,利用多媒體教學來呈現出直觀化的分數知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分數的興趣,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分數的概念,教師還要善于創新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找到正確解題的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素質教育下,為了更好的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我國各地教育部分紛紛通過加大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式,來使得教學活動更加適應新的發展趨勢。為此,在實際的數學課程教學改革中,老師應該創新教學模式,并且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從而不斷提升課程教學改革的適應性。下面,本文通過結合我國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對課堂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模式的綜合應用策略作深入探索,從而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改革。
一、小學數學課堂上開展多元化教學策略的措施分析
新課改下,為了保證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要求各個學科都應該充分發揮課程資源的各種功能和作用;過去,老師通常多采用單一死板的教學手段,這種一言堂的教學模式盡管短期內能夠讓學生獲得一定的學習效果,然而長期看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習思維的發掘十分不利。為此,老師應該改善傳統單一死板的教學模式,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來為學生提供更加準確的指導,從而正確的引導學生完成數學問題的討論,這對于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以及數學學習意識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也是我國現代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需要;而且在數學教學中也完全符合我國教育教學的規律;為此,找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小學老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多元化教學理念的重要性,通過多元化教學手段的綜合應用來不斷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從而保證老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開展數學教學活動,保證學習質量和學習能力的共同提高,進而保證學生能夠跟上老??的教學進度,實現學生的全面進步與發展。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
1.應該充分突出學科特點,順應學生的心理
數學學科是理科科目的代表性課程,通過系統的鍛煉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羅輯思維的不斷提升。小學生并沒有較多的學習經驗,所以還缺乏對數學學科的理解與認識;小學生在數學認識上往往比較直觀,盡管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但是在邏輯思維能力方面還很欠缺,特別是在數學公式的推導、定理法則的理解以及數學理論認識等方面都還存在一定的難度;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革中,應該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現狀,考慮學生的心理特征。再者,在實際的教學中,老師應該選用更加貼近生活實際的例子,讓學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到知識的來源,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
2.在課堂上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中,老師是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改革的重要動力來源者,而且對于數學課堂教學來說,老師是重要的引導者,而學生則是課堂上的主體,兩者缺一不可;所以,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都應該明確自己的課堂定位,充分發揮出自己的主體作用,通過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完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及時的糾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在保證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充分考慮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培養。其次,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表現自己的機會,并且通過合理教學方式的合理應用,來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和反思,從而保證學生學習思維和學習能力的穩步提升。
3.通過聯系生活實際,來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新素材
數學學科是一門與生活實際聯系十分密切的學科,而且數學知識幾乎蘊藏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此,在教學方法改革中,老師應該善于引導學生貼近生活,并且把握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通過為學生提供更多感興趣的素材來不斷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從而起到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其次,老師還應該帶領學生充分利用生活環境中的點點滴滴,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機會去從周圍的事物中尋求知識,從而不斷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和知識應用意識。
4.創設和諧的學習情境,不斷催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數學教學中,良好的教學情境是保證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重要策略。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而且相比之下,多媒體教學具有更高的直觀性,從而形象生動的為學生展示更加充分的知識。所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能夠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具體化,從而起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作用,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靈活應用,讓整個教學過程都處在一個讓學生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從而誘發著學生的心向,從而讓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去。
關鍵詞:小學數學;思想方法;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5
一、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重要性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力量所在,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有助于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有助于學生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
新課程非常重視數學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新教材也提供了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創設了充分地進行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探索并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初步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二、小學數學思想方法分析
“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是指蘊藏在小學數學知識中,適合小學生學習和運用的數學思想方法,筆者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了以下幾個數學思想方法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必不可少的。
(一)歸納的思想方法
“歸納”就是由個別的特殊的事例,推出一類事物的一般性結論的思想方法,它的基礎是觀察和實踐。它可以分為完全歸納法和不完全歸納法,不完全歸納法又包括枚舉歸納法和因果歸納法。[1]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知識的獲得要體現過程。教師套引導學生經歷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的邏輯加工過程;其次,知識的歸納要形象具體。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由抽象到具體,由模糊到清晰的思維飛躍過程;最后例子的呈現需要全面。在進行完全歸納時,所舉例子應該典型全面,以保證歸納結論的正確性。
(二)類比的思想方法
“類比”就是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的相同或相似方面來推斷它們在其他方面也相同或相似的一種思想方法,是一種從特殊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又叫類比推理。在數學解題中,通過類比能發現新的命題,所得的結論雖然都具有或然性,但卻為進一步探究指出了目標,提供了線索,溝通了聯系,使思維有了方向,有利于我們對問題的最后解決,因此類比也是數學發現的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主要選擇在以下四方面滲透類比思想:在結構特征上進行類比;在數量關系上進行類;在算理思路上進行類比;在思想內容上進行類比。
(三)單位的思想方法
小學數學中,不管是數還是量的計算都得益于單位思想。計數,計量的教學中,首要問題是合理引入計數、計量單位。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計數、計量單位的教學,適當地展示它的簡單過程和運用的思想方法,這對學生深刻理解知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四)符號化的思想方法
英國著名哲學家、數學家羅素說過:數學就是符號加邏輯。數學符號在教學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它以其濃縮的形式表達大量的信息。符號化思想主要指人們有意識地、普遍地運用符號去表述研究的對象。運用一套合適的符號,可以清晰、準確、簡潔地表達數學思想、概念、方法和邏輯,避免日常語言的繁復、冗長或含混不清。
三、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課堂實踐策略
(一)備課過程中,合理確定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知識在更高層次上的抽象概括,教材中,大量的數學思想方法是蘊涵于表層知識中,處于潛在形態。[2]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先深入挖掘具體教材中的數學思想方法,自己能夠先將這些深層次的知識由潛在形態變為顯形態,由對它們的朦朧感受轉變為清晰的理解。另外,同一教材內容蘊涵的數學思想方法不止一種,需要重點滲透的可能只是某種思想方法,不必面面俱到全面到位。即使同一數學思想方法,在不同的教學階段,也應該確定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進行教學備課時,要合理細致地確定某一課時需重點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
(二)探究過程中,適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實質上也是數學思想方法的發生過程,比如概念的形成過程,公式的推導過程,規律的發現過程,解法的思考過程等都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3]在課堂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的知識點,構建不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領悟不同的數學思想方法。
(三)運用過程中,不斷深化數學思想方法
傳統的練習教學習慣于就題論題,練習的過程僅僅是鞏固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經過練習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往往依然停留于原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練習過程,可以看成是數學思想方法反復運用的過程,在這樣的反復運用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想方法才有可能得到鞏固與深化。
(四)小結過程中,適當提煉數學思想方法
課堂小結時,引導學生回顧“今天這節課上,我們學習了什么新知識”等類似的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的問題,是教師進行課堂小結的常用途徑,但如果小結僅僅是停留在這樣的問題歸結上,忽視思想方法的提煉,將使數學教學停留于較低的思維層次上。例如,學會兩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乘法時,不妨多問一句,“我們怎樣學會用兩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乘法”,這樣的總結既關注了知識與技能,又關注了數學思想方法等方面,逐漸引導學生自覺養成學習后反思“學了什么”、“怎么學”的意識習慣。
四、小結
方法是數學的行為,思想是數學的靈魂。不管是數學概念的建立,數學規律的發現,還是數學問題的解決,核心問題在于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和建立。在小學數學中,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有助于構建學生的認知結構,還有助于開發學生的大腦潛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乃至有助于學生一生的成長。因此,站在最前線的所有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從思想上有新的認識,然后在把數學思想的培養滲透到自己的實踐教學中。
參考文獻:
[1] 趙順宇.假設思想在小學數學中的應用[J]. 德陽教育學院學報. 2000(04)
[2] 王凡榮.淺析小學數學思想方法教學[J]. 新課程學習(上). 2011(02)
數學教師不僅要傳播文化知識,更應培養學生掌握和利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因此,教師要轉變觀念,千方百計改進以前單一的數學教學方式,創造各種條件利用各種方法去幫助和引導學生提高學習情趣以及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在興趣中學習,為學生奠定終身學習基礎,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提高。
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及教學理論,把數學教學方法與教學實踐有機地相結合,根據不同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例如講授法、談話法、引探法、演示法、實驗法、練習法等在實際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注意狀態取決于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教師可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動作,從感受中獲得正確認識。
二、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不少學生雖然有良好的智力和優越的學習條件,但由于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少,缺乏自主意識,學習是被動吸收,而不是主動索取,對知識的理解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因此難以取得很好的成績,有的甚至厭學。造成這樣的原因是多方面,現代教學觀認為,活動是教學發生的基礎,形成活動的基礎屬性就是主體參與,沒有主體參與就沒有教學活動的產生。主體參與決定數學活動的過程和質量。于是在實際教學中用各種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例如分組競賽、男女生競賽等方法,這樣激起學生的參與意識,那么就可以把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就收到了把“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的效果。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在課堂上教學要選取最貼近學生生活的題材,比如熟悉的景與物、人與事、學習與生活的實際等等。生活情景是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經歷過,已被約定俗成了的過程和回憶,它能帶給學生共性的經驗和感受,例如在教學減法時,可以引用學生喜歡看的電視《西游記》,讓學生扮演《西游記》中孫悟空摘桃子加法,豬八戒吃桃子減法。數學游戲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身心潛能,同時,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質協調發展??鬃釉f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師要不斷提高教學藝術,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是數學課變得生動,讓學生在感知、認知的氣氛中想學、樂學、會學。
四、高效的課堂是我們教育實踐者的不懈追求
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新課程理念倡導“以生為本”的思想,就是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愉快的課堂氛圍下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體會學習的樂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做到這些,一定要認真研讀新課標,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觀念不改變,相當于換湯不換藥。
【關鍵詞】基本理念;教學效率;學習興趣;勤與探究
小學數學教學不存在固定的模式,它是一個開放的創造過程,是一個開展思維活動的互動過程。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能力,認識能力、自主學習能力都受到一定條件的限制,他們不可能像成人那樣做每一件事。兒童的天性是貪玩、好動,要讓學生學好數學,打好基礎,提高能力,在教學中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挖掘教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或學習對象力求認識和探索的一種傾向,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能深入鉆研問題,獲得系統而深刻的知識。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教師要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將生活中有價值的教學內容設置成富有故事情節的生活場景,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對數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
各位教師,我們手上的“教材僅僅是課堂媒體的一種,教學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他人交往和對話這種獨特的情境中,對課程文本進行再加工、再建構,在這種加工和構建的過程中,學生得到了某種情感的體驗、生命的感情、價值的某種成熟?!边@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既讓教材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約束和限制,根據學生的實際增刪、調整數學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離不開數學,從而激起他們對數學的興趣,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
二、從“轉動”學習方式轉化為“自主”學習方式
課改的基本理念是讓每個孩子在不同程度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為了盡可能發揮孩子們的自覺性,我將作業布置成具有開放性、選擇性的內容。雖然是每天“六個一”或是“三個一”,但是所學的內容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練習。比如二年級上學期學了兩位數加兩位數、兩位數減兩位數、加減混合的運算,我的作業就是:一道進位加、一道退位減、一道加減混合、一道乘加、一道乘減、一道應用題。如此一來避免了重復性的練習和超負荷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有選擇的來進行練習,不僅起到了舉一反三的目的,而且也將所學的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業的檢查我更是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由小組長負責檢查簽名,課代表進行全面抽查再做匯報,我是一周全面檢查一次,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在實施每天“幾個一”的過程中,作業的布置經求孩子們的意見,內容不定期的更換。通過這樣的實驗我發現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更濃了,對數學的認識更深了,跟我的距離也越來越近了。
三、充分合理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并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由于小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較短,為避免學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發揮大屏幕、計算機的教學功能,將較抽象,難理解的知識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其形成有形、有聲、有色、能動的鮮明的表象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課堂效率。例如五年級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就利用計算機課件,將不同特點的長方體做成既可以展開,有能重合,既可以拼接,又能組合一體的動畫效果,再加不同色彩的表現和聲音的烘托,通過大屏幕的分解演示,讓學生來觀察思考“長方體表面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有什么特點?”剛看完,他們便很快舉起了手爭著回答。A說:“長方體由六個面組成,分別是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盉說:“長方體通過展開,相對應的面在重合時,我發現它們的大小是相等的?!盋說:“長方體的六個面都是長方形?!盌馬上解釋道:“他說得不完全對,長方體的六個面不一定都是長方形,有的是正方形,比如大屏幕上的第二個長方體,左右相對應的面就是正方體。”……通過學生的回答情況看,他們大部分觀察得都比較仔細、全面、理解得也都非常透徹。學生學好數學,是發展智力的必要條件,在于要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千方百計的調動他們的觀察興趣,激勵他們要養成認真觀察,主動觀察,勇于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四、積極引導學生在反思中學習,并獲得情感的體驗
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反思,就是指數學學習中學生具有適時自覺回望學習經歷,及時修正學習方案,監控調節學習過程的思維過程,其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習目標的有效達成。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足夠的機會去反思,讓學生自己理一理、比一比,讓學生在討論、分析、交流、比較甚至爭辯中,親身體驗探究發現的“過程”,通過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自信心,使學生逐漸把探究學習作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第一樂趣。如:在學習小數除法時,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今天我們學的知識與我們原來學習過的整數除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引導學生通過對發現過程的回顧,去感悟探究發現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而且學到了如何去探究新知的學習方法,更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五、從關注“結果”到更關注“過程”,正確對學生進行評價
一、以現實背景為基礎,豐富圖形世界,增強學生空間與圖形的經驗積累
1. 聯系生活環境
例如:教學“東南西北”時,教師可讓學生在早晨觀察太陽從東邊升起的情境,晚上在星空下找北極星,以及觀察學生熟悉的校園,自己家居住的房屋的坐落朝向等等。這些學生熟悉的環境都為認識方向與位置提供了認知的背景。再如,為了讓學生熟悉路線圖以及描述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出示一張本校的平面圖(圖內有幾條不同的線路),讓學生根據這些線路,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線。由于學校的環境是學生十分熟悉的,他們在共同討論中,也便于自己糾正一些不正確的描述方法。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畫出學校到家,學校到其它指定地點的示意圖,這樣聯系生活環境幫助學生在二維與三維的轉化中不斷積累對周圍環境的感知經驗。
2. 活用生活原型
例如讓學生“認識物體”時,以積木、牙膏盒、茶葉罐、筆筒、粉筆盒、足球、魔方、乒乓球、骰子等來幫助學生借助具體實物抽象出立體圖形的本質特征。教學“兩條直線平行”時,以雙杠、鐵軌、扶梯扶欄等來感知平行的概念。再如在教給學生“前后”時,以排隊上車、跑步比賽、教室座位等呈現“前后”在生活的原型,豐富學生的感知。
3. 激活生活經驗
例如,可以讓學生憑借“寫字用右手”、“上下樓梯靠右行”的習慣來認識左右的方向;利用“在電影院找座位”的經驗來認識幾排幾號;利用“乘公共汽車”的經驗來認識線路圖;利用“電梯的上下移動”、“風扇的轉動”來認識平移和旋轉。
二、以實踐感知為重點,建立正確表象,讓學生建構發展空間觀念
1. 在觀察中強化感知
例如,教學一年級下冊《觀察物體》時,教師出示一只玩具汽車,組織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坐在四個方位觀察玩具汽車,然后,將看到的形狀在小組內交流,每個學生在不同的座位觀察,因此觀察的結果也不一樣,這就為學生交流提供了話題和素材,同時在交流不同觀察結果時引發了碰撞,活躍了思維,豐富了感知。
2. 在操作中強化感知
例如在教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形”時,可以開展以下操作活動:搬圖形,讓學生觀察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的積木,讓學生想辦法把上面的一個面搬到紙上來;描圖形,用手中的積木描出它上面的一個面;找圖形,讓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面上有這三種形狀;圍圖形,在釘子板上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并想一想是否能圍出一個圓;畫圖形,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上面三種圖形;涂圖形,呈現給學生一組組合圖形,讓學生把所學的三種圖形分別涂上顏色。還可以通過“搭一搭、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操作活動來強化對圖形的認識。學生通過搬、描、找、圍、畫、涂、搭、折、剪、拼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豐富了對圖形的認識,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經驗,空間觀念得以建構與發展。
三、以探究合作為關鍵,親歷生成過程,使學生不斷提高數學素養
1. 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圓的周長》時,可讓學生根據自己剪好的圓片,動手量出它一周的長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討論,想一想圓的周長可能和什么有關系?有怎樣的關系?進而由學生思考得出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從而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C=πd,C=2πr。又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割補將其轉化為長方形,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