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15 00:47:03
序論:在您撰寫文學核心論文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7)11-0-01
引言
幾十年來,人們對于文學的教誨功能以及倫理價值的問題就有各不相同的看法,也起過不少次的爭議。有的人認為文學的基本功能就是審美,因此其基本價值就是審美價值,還有些人認為文學的倫理價值就是利用倫理道德對文學進行審視和評定,認為文學作品中的倫理道德妨礙了文學作品的自由創作。因此,對文學的價值和功能問題展開深入的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文學的基本功能——教誨功能
所謂教誨,指的就是展開積極的、正面的道德教育以及知識學習,在二者的關系中,教誨功能實現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學習知識。所以有的人認為,教誨功能在文學作品的所有功能中最為重要,因為具有教誨功能,文學作品才能體現出其社會實際意義。
之所以說文學的基本功能是教誨功能,這主要是由文學的性質決定的。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文學倫理學批評的觀點就是文學是在倫理的發展中逐漸發展的,持有這種觀點的研究者認為文學與倫理是相伴產生的,文學的作用就是為社會提供倫理指南[1]。從二者的關系來看,文學與倫理是密切相關的,文學的功能主要通過教誨功能來實現。人們通過閱讀文學作品,逐漸形成自己的倫理判斷,這些判斷的形成與教誨是息息相關的。教誨功能體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在文學中,我們對人類發展的各個階段的文明成果進行總結,能夠發現人類主要是從榜樣或者一些道德實踐中獲得教誨。而文學正是如此:通過對道德事件或者一些榜樣人物的描寫,描述作者本身的觀點而帶動人們的情感,這都是文學的教誨功能在發揮作用。教誨功能的實現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但是最終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幫助人們成為一個善良、對社會有價值、有道德的人。
縱觀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過程可以發現,文字被發明之后人類從被動接受的時代轉化到了可以自主選擇的時代。人類社會發明文字的主要目的是將歷史經驗記錄下來,以供后人學習和參考,并逐漸演變為一種不成文的規定。文字被發明出來,原先口耳相傳的道德規范就逐漸轉變為由文字形式來進行記載,比如寓言、詩歌、小說等等,而構成這些文字的文本,我們就稱之為文學[2]。這些文學通常記載人類在生存以及發展的過程中所積累的道德經驗或者感悟體會,因此,他們的價值就在于對人類進行教誨。
經過了自然長期的演變和選擇,人類社會需要對倫理道德進行選擇,以體現人類與其他動物不同的地方,這時候就需要對人類進行說教以及榜樣,這就是所謂的教誨。在人類的現實生活中,能夠作為人們道德榜樣的任務并不是經常出現,因此文學創作者就需要進行虛構,將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有關道德榜樣的故事進行提煉和總結,并用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以供大家學習或者效仿。比如我們所讀的《三國演義》,其中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廣為流傳,還有岳飛赤膽忠心、精忠報國的故事也值得我們贊頌或者弘揚。因此,不論是古代文學還是現代文學,不論是中國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它們對于我們來說都具有一定的教誨功能。只要有文學存在,其教誨功能就不會消失。
二、文學的核心價值——倫理價值
文學之所以具備一定的價值,主要來源于文學所具有的作用,這句話也就是說,文學通過發揮其作用體現其功能。文學的作用是多樣化的,文學的功能也具有多樣化。例如,文學可以對政治、經濟和文化進行詳實記錄,因此文學具有社會價值;文學可以帶給人們一種精神上的審美享受,因此文學具有審美價值;文學能夠向人們傳播實用的生活技巧,因此就賦予了其學習價值;文學還可以作為書籍在商店售賣,因此就賦予其商品價值[3]。盡管文學有各種各樣的價值,但是其最核心的價值只有一個,那就是倫理價值。
有的學者認為文學作品中最重要的價值是審美價值,將審美價值放在其他價值之上。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種說法是片面的。我們已經了解到審美和文學本身并不存在聯系,所以也就不是文學的基本功能。并且審美價值是就審美主體來說的,而不是文學本身的價值。文學倫理學批評認為文學的基本功能是教誨功能,這就決定了文學的核心價值應該是倫理價值。文學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各種各樣的作用,具備多種價值,然而不論其有多少種價值,都應該以倫理價值為前提。
為什么說倫理價值是文學最核心、最重要的價值呢?這是因為倫理價值能夠充分展現文學作品的社會本質。盡管文學具有其他種價值,但是這些價值都從不同程度上與倫理價值聯系在一起。在文學所具備價值體系中,審美是其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讀者能夠從李清照的詩歌、列夫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徒生的童話中感受到這些作品的美,陶冶情操。這些都是美的體現,審美價值是其表現形式之一,但并不是其核心價值,因此審美價值不能對倫理價值的地位形成撼動。讀者在閱讀這些文章時,雖然獲得了審美的享受,但是文學作品的最終價值并不僅僅于此,讀者需要在品讀過程中體味作品的倫理內涵。比如我們在欣賞《麥克白》時,我們不僅僅看到麥克白的倫理失誤造成了故事悲劇的性質,,還要將自身的情感逐漸轉變為一種道德情感,即從這個人物的身上有所感悟和收獲。可見,這種從欣賞到最終的倫理這一轉化過程,就足以表明文學審美的形成過程包含在倫理價值的形成過程中,審美僅僅是倫理價值在形成時的一個必經階段。
文學作品可以用來閱讀賞析,并且在賞析的這一過程中,我們還能進一步升華我們的情感,使我們的心靈得到凈化。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文學充分地發揮其自身的閱讀作用。閱讀作品能夠凈化人的情感,說明文學發揮了其審美作用,升華了人們的情感體驗,提高了人們的道德自我約束能力,這是文學的教育功能在社會中的體現,而這一功能最終展現的價值就是倫理價值。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了解到文學的功能其實就是文學作品所具備的特點對讀者的生活以及身心發展所帶來的影響,而文學的價值則是由文學的功能承載并實現的。我們對文學功能的研究就是對文學價值的研究。盡管文學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就是教誨功能,而其價值主要是通過功能所體現出來的,所以核心價值自然是倫理價值。
作者:李楊
關鍵詞:建筑建筑學
我們認為建筑學的核心應該是一個設計的。建筑設計中大量面對的是一些具體的,常識性的問題,這些問題往往又互相纏繞。這種富于復雜性的問題需要建筑師經歷長期的訓練對圖形強烈的敏感。(這是正在興起的復雜學科的對象。)
從學科發展的角度來看,建筑學只是從其它各個學派借鑒了各種知識和理論體系,其中包括:、美學、文學、社會學、語言學、心的各流派,幾乎可以說,各種人文方面的學科流派基本上都對建筑發生了,不論是左的、右的;形而上、形而中、形而下,只要是個理論最終或多或少地會被介紹到建筑中來,至少也要被一個建筑學的博士候選人選來作其博士論文。:-)隨便翻開任何一本建筑學的雜志,總能從中看見其它學科的巨大影響。在設計方法這個層面上,建筑學借鑒得較多的還是人文方面的東西,包括文學藝術等。對于上的東西用得較少,我們認為這是由于人文理論涉及的范圍和人類日常生活聯系更為緊密,和建筑學研究的范圍有重疊,建筑學能直接用它的一部分結論,對建筑設計有一些幫助。
在早期,對建筑學有影響是神學、哲學、美學、倫理學,古典建筑就是倫理學引入的代表性例子,最近100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社會學和近代哲學的發展,(這些學科都有和實證的傾向)新興學科很快被引入了建筑學。其它學科和建筑設計理論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感興趣的是這些外來理論到底在什么層面上進入了建筑學,外來理論是否做了很大的改造。建筑學本身是否因此而改變?
前面已經說過,建筑學核心是用常識解決復雜問題,建筑師們大多數情況下應該尋找一種能將復雜事物抽象或簡單事物的方法,但是值得關注的是,很多建筑師將外來理論當作設計的指導思想,而那些理論不是為了解決復雜問題的,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們應當關注如下幾點:
一、外來理論在進入建筑學后進行了多大程度上的改造,得留了原學科多大的特點。其理論核心在進入建筑學后是否發生了變化。是否違背了它原來的宗旨?
我們知道建筑學的核心是用簡單手段解決復雜問題。而在當今的技術條件下,幾乎沒有什么學科能真正在實用一級水平上研究這個問題,所以建筑學所受的影響是在文化、藝術層面上的。往往一件非常嚴謹的學術到了建筑學這里就變成了做設計的某一“契機”或是某一想法的“依據”。至于這種依據和原意有多大差別倒了成一件無人關心的事情,比如,生態建筑的動機據說是為了節約能源,節約能源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建筑師作出了大膽的意試,出現了一些據說是對生態節能有所幫助的形體,但是我們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些新形體所多花費的錢,可能遠遠大于建筑使用壽命中所節約的錢;建筑師們對此到并不是很在意,而一些真正能帶來節約效果的措施,如雙層Low-E玻璃,新型保溫材料等,倒是不能引起建筑師很大興趣,除非這些措施能帶來形體或視覺上的很大不同。
建筑師的這種態度倒是和服裝設計師較類似,某一日本知名女設計師喜歡用黑色,她說:“我喜歡用黑色,因為它是死亡的顏色?!边@句話并不是說,她再設計幾件衣服就要死了,或者說穿她設計的服裝的顧客們裝備去自殺(盡管這兩者都很有可能)。這只是說她喜歡這種藝術氣質的東西。這就好比建筑師說“節能”、“環?!薄ⅰ凹夹g”、“理性”、“超越風格”——很大程度上是說設計師想表現這樣的建筑藝術氣質。基本上還是圍繞形式做文章。
二、建筑學本身沒有提出獨特的,有影響力的思想。
建筑學近100年來基本沒有提出什么能夠影響其它學科的理論,方法或觀念,只除了C.亞里山大的《建筑模式語言》對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建筑模式語言》對于建筑的影響又是十分小。亞里山大以前又是學數學的,只能算半個建筑師。
建筑學不能提出深遠影響的觀點,倒是從其它學科中借鑒了一批過時理論或是不嚴謹理論?;蛘呤窃诮梃b過程中變得不嚴謹,從解構主義到解構主義建筑就可以說是一次純粹的找風格上依據的需要。
三、建筑學的左派理想實踐成果是令人懷疑的。
建筑的興起和左派社會理想有很大關系。這里要要說明一點的是,現代建筑實踐的左派傾向大多發生在歐洲、拉丁洲社會。(的知識分大多是)的關鍵大概在于建筑不僅僅是口號或專業設計。建筑是一項和社會各個方面有著緊密關系的大型投資—消費活動。受到各個方面的制約,因此單純依靠建筑師進行社會改造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社會是復雜的,建筑師所要代表的“最大多數的利益”是抽象的;而業主的利益則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建筑師們無疑是會考慮“公益的”但這種考慮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能說是很強的,至少也是不強的。
現代社會越來越復雜,人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一件建筑如何進行更多的是由整個體系、而不單獨的個人來決定,個人所能起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指望建筑的左派思想傾向對社會能有什么大的作用是注定要落空的。
在高雅的貴族沙龍里大談世界的革命是很“”、“風雅”和“小資”的事情,但僅僅是閑談而已。
四、某些建筑師的理論很可能是應時之作,或者純粹是一種個人體驗,不具有普遍意義。
如果說建筑上的“大理論”有空泛的傾向,那么一線建筑師們的東西更接近真實的設計,應該更有用吧,這也不一定。
有些建筑師的理論有神秘主義的傾向,純粹是個人體驗的東西到人很難掌握,作用不大,不知道路易斯??邓悴凰闶且粋€例子。
其次,我們有理由懷疑某些理論和建筑形式出現的先后問題。
有相當多的建筑師宣稱,根據其理論作出了相應的獨一無二的風格或形式。
我們必然會有一種疑問,理論和實踐的先后次序問題,有一個小笑話:某人槍法非常好,有一次去某處辦事看到墻上有多小紅圈,再仔細一看,圈中都有一個汽槍的彈洞,他深感驚奇,找到了打槍人,請教槍法,那人說,只要先開槍,后畫圈,就不難做到。很多建筑師的理論很可能也是這樣,只是為自己的形式尋找看上去很深刻的理由。
結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11年版)中第五篇醫藥、衛生類R1預防醫學、衛生學類核心期刊所收錄的26種期刊為研究對象。
1.2資料來源與分析方法2014年4月通過google搜索引擎在互聯網分別對26種雜志名稱進行搜查,發現自建網站的對網站基本信息進行統計。通過中國知網(CNKI)的全文數據庫、中國引文數據庫、中國學術文獻評價參考系統等搜索各雜志自創刊以來至2013年的所有數據信息,包括載文量、被引頻次、下載量、影響因子、H值等進行下載統計分析。本次分析以CNKI數據庫已收錄信息為準,期刊的序號依照要目總覽的順次排序。
2結果與分析
2.1基本情況主辦單位:26種期刊由中華醫學會主辦的有4家,中華預防醫學會主辦或與其他單位聯合主辦的有13家,其他學會主辦3家,其他單位主辦6家。創刊時間:50年代創刊2家,70年代創刊5家,80年代創刊15家,90年代創刊4家。出版刊期:旬刊1家,半月刊3家,月刊13家,雙月刊9家。核心期刊次數:6次入選核心期刊的12家,5次入選3家,4次入選3家,3次入選的4家,2次入選1家,3家期刊首次入選。
2.2期刊網站建立情況期刊網站的建立是順應現代互聯網社會的需求,是期刊功能的延伸,以期實現期刊編輯辦公自動化,降低辦公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預防醫學、衛生學類26種核心期刊中有19家已建立了獨立域名網站(不包括在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資訊等大型期刊數據庫上網),占73.1%。期刊網站上刊登的信息和功能一般包括期刊介紹、編輯委員會介紹、稿件在線處理、期刊在線閱讀、新聞公告、聯系方式等。17家期刊已實現“在線投稿”、“在線審稿”、“在線查稿”等稿件在線處理功能,方便了作者與審稿人員。19種期刊網站均期刊目錄,包括往期及本期目錄。13家期刊全文,占68.4%,其中7家實現全文開發存取,有調查表示,科技期刊實現開放存取(OA)可提高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另有6家網站通過鏈接CNKI或是辦理會員等方式,付費閱讀,。
2.3期刊的載文量情況載文量作為期刊計量學指標的基礎和基本參數,常被用作衡量期刊吸收和傳遞科學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標之一,有時也被作為遴選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標之一。對CNKI收錄的26種期刊的載文量分析,發現總載文量、年平均載文量最高的為《中國婦幼保健》雜志,分別達到26萬多及900多篇,為旬刊出版雜志;期平均載文量最高為《現代預防醫學》雜志,為半月刊出版雜志,高達84篇??傮w分析,半月刊雜志期載文量較高,平均為78篇;月刊雜志期載文量平均為39篇,雙月刊雜志期載文量最低為32篇。
2.4期刊的被引頻次、下載頻次被引頻次是指期刊自創刊以來所刊載的全部論文在統計當年被引用的總次數,該指標可以客觀地說明該期刊總體被使用和受重視的程度,具有較高的學術參考價值。國內多數學者認為論文的被引用和被下載均應作為衡量論文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3]。通過CNKI數據庫檢索發現,被引頻次最高雜志為《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接近13萬次;被引頻次在5~10萬的有5種雜志,被引頻次<5萬的有20種雜志。下載頻次>100萬的有6種雜志,30~100萬的有14種,<30萬的有6種。
2.5影響因子影響因子是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評價當年的被引用次數除以該期刊在前2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該指標是一個相對統計量,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期刊評級指標。通常認為其值越大,該期刊的影響力和作用也越大。經查CNKI數據庫,26種期刊綜合影響因子最高值1.133,為《中華流行病學雜志》;影響因子在0.8~1的有3家,0.4~0.8的有14家,<0.4的有7家。
2.6期刊H指數期刊H指數定義為:某一期刊在一定的引文時間內,有h篇論文每篇至少被引用了h次,自然數h即為該期刊的H指數[5]。從定義可以影響期刊H指數的因素為期刊發表的論文數和對應論文的引證頻次,也就是說,期刊H指數綜合考慮了期刊論文的質與量[6],H值越高,表明該種期刊的影響力越大。目前H指數在科技期刊評價中得到了較廣泛應用,研究學家認為H指數在期刊評價方面有其特質,有其獨立性[7]。從表3中可以看出,26種期刊H指數跨度比較大,數值從26~92,《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中華流行病學雜志》H值最高,分別為92、91。26中期刊中H指數>60的有4家,40~60的有14家,<40的有8家。
2.7期刊文獻主要專題的被引頻次通過CNKI中國學術文獻參評價考系統,按學科對26種期刊進行被引頻次情況搜索分析。選擇醫藥衛生科技學科,選擇預防醫學與衛生學、醫藥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感染性疾病及傳染病、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等5種主要專題進行搜索,對總被引頻次前5位的期刊的發文量、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下載分析,見表2。其中預防醫學與衛生學專題總被引頻次最高為《中國公共衛生》雜志,醫藥方針政策與法律法規研究專題總被引頻次最高為《中國衛生經濟》雜志;感染性疾病及傳染病專題最高為《中華流行病學雜志》;臨床醫學專題最高為《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基礎醫學最高為《中國公共衛生》雜志?!吨腥A流行病學雜志》在各專題中的篇均被引頻次均較高,說明其在我國預防醫學、衛生學領域內的重要地位。
3結語
關鍵詞語莊子美學核心
《莊子》33篇,分內、外、雜三個部分?!肚f子》在其內容上、表現手法上都在表現出莊子個人鄙棄榮華富貴、權勢名利,力圖在亂世保持獨立的人格,追求逍遙無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钡木窬辰?。莊子崇尚自然,主張以樸素為美,同時又是在精神上翱翔于“無何有之鄉”,穿越時空的局限,進入無古今、無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莊子的體道人生,實為一種藝術的人生,與藝術家所達到的精神狀態有相通之處。這種哲學思想的表現形式,具有明顯的文學特質也表現了最為理想主義的審美思想。
一
自然美一直是學術界的難題,尤其是《莊子》中的自然美思想,迄今為止尚未有定論。學術界有人認為《莊子》中沒有自然美,他們以莊子生在亂世以及《莊子》中人生觀的核心是“全生”、“保身”為由,認為莊子無暇也無“雅興”去關注自然界的美丑。還有人通過《齊物論》中的“萬物齊一”以及“道亦存在丑的事物中”來否認《莊子》自然美思想的存在,提出美不是《莊子》所宣揚和贊賞的東西。而承認《莊子》中存在自然美的學者,也大多是從自然精神這個層面展開論述的,而忽視了《莊子》中對自然景物美的發現和描述。我認為,這是不夠客觀和準確的。鑒于自然美在中國美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我以為很有必要對自然美,尤其是《莊子》文本中所包含的自然美思想進行重新的審視和解讀。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認為“天道自然無為”,不是人為的力量可以改變的。因此,他提出“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主張尊重客觀事物本身的規律,而不應當以人的主觀愿望去改變它。莊子自然主義的哲學觀反映在《莊子》一書便形成了“樸素為美”和“法天貴真”的美學思想。莊子認為,美在自然,任何人為的藝術都是對自然美的破壞。他在《齊物論》中以天籟、地籟、人籟三者比較來說明這種自然美:“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夫天籟者,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人籟是指人們用絲竹管弦演奏出來的,是人為的東西,屬于等而下之的聲音;地籟是風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竅而發出的聲音,它要借助于風力的大小和孔竅的不同形狀才能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籟是眾竅自鳴而成、不依賴以任何外力作用天然之音。
天地之“大美”。莊子在專談“天道無為”的《知北游》里面,無意地透露出了他對于“大而美”的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鼻f子論證圣人應當效法天地萬物自然無為的狀態,做到“不言”、“不議”、“不說”,從而無為不謀。同時,在《秋水》一文中,莊子對“天地之大美”有一段意味深長的描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而不虛……’”莊子以河伯喻有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無為的大知,而以河伯見北海若而自愧引發下文北海若關于萬物齊一思想,贊美“大美”之無限而揶揄“小美”,把審美主體的感受與審美對象的磅礴氣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自然樸素之真美。崇尚自然美,也就是崇尚樸素美,因為樸素是一切事物的自然狀態。莊子說:“既雕既琢,復歸于樸。”尚樸一定要主張“順物自然”而反對雕飾,然而莊子并不完全否定事物外形的美,只是反對違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人為摧殘。他指出:“純樸不殘,孰為犧尊!白玉不毀,孰為珪璋!”莊子及其后學在《漁父》中還借客之口提出“法天貴真”說,對于“天”,莊子認為“無為為之謂天”,而對于“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莊子·漁父》進一步說,就是“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嬖趦日?,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毖院喴怦敗?/p>
二
“虛靜”、“物化”說;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經》里提出"致虛極,守靜篤"的說法,莊子繼承發展了老子"虛靜"的學說,認為它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肚f子·大宗師》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的"坐忘"就是"虛靜",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拋棄一切知識,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莊子認為虛靜必須在"絕學棄智"的基礎上方可達到,然而也只有達到虛靜,才能對客觀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認識,才能自由地進行審美觀照,藝術創造力才最為旺盛,才能創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莊子的"虛靜"說對后世影響極大,后世的文學家和文學理論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莊子的"虛靜"說的影響。"物化"說:莊子的"物化"說是與他的"虛靜"說聯系的。莊子認為"虛靜"是認識"道"的途徑和方法,是進入道的境界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精神狀態。從創作主體來說,必須具備"虛靜"的精神狀態,這是能否創作合乎天然的藝術之關鍵。而從創作主體和客體的關系來說。必須要達到"物化"的狀態。什么是"物化"呢?在莊子看來,進入虛靜狀態之后,人拋棄了一切干擾和心理負擔,就會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覺器官的束縛和局限,而達到認識上的"大明"。作為創作者來說,主體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體的"自然"(天)和客體的"自然"(天)合而為一,這就是進入了"物化"的境界,這就叫做"以天合天"。處在這樣狀態下的創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在養生學上,莊子說明虛靜無為能使人安逸快樂而不被憂患所困擾,從而年壽長久。而在美學上則說明虛靜之美,也就是無為之美、樸素之美,所謂一而三、三而一者也?!皬刂局?,解心之謬,去德之累,達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⑩這里主要闡述養生學,列舉了二十四種困擾、侵蝕和削損人之真性的因素,歸納起來,實際上是三項:“勃志”(擾亂意志)、“謬心”(束縛心靈)、“累德”(拖累德行)、“塞道”(蔽塞大道)。只有清除他們德干擾和役累,才能回復虛靜無為的自然本性、達到養生美學所要求的目的。
《天道》說:“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傳書……。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莊子所說“意之所隨者”就是“道”,語言可以表達具有“形色名聲”的事物,但對于沒有“形色名聲”的“道”,語言是無法表達的,莊子“言不盡意”討論的雖然是道與言的關系,但對于文學藝術美的啟示和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文學語言的藝術,離開了語言也就沒有了文學;但問題還有另一方面,那就是文學之中最精妙、最美好、最有魅力的東西,又往往是語言所無法表達的。文學之中的美是那些微秒的意趣、復雜的情感、玄遠的境界、悠長的韻味等等。
三
《莊子·外物》篇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莊子看來,言是不能完全表達意思的,即言不盡意。他說:"語之所貴者,意也。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天道》)莊子強調語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復雜的思維內容充分地表達出來,這種認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認識實踐的實際情況,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過莊子的以言不盡意為根據的"得意忘言"說對文藝創作卻影響深遠。文學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總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莊子的"得意忘言"說,恰恰道出了文學創作中言、意關系的奧秘。這對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在魏晉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學理論,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注重"意在言外"的傳統,并且為意境說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天運》中,莊子還論述了“天籟”的特點:“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惫笞ⅲ骸按四藷o樂之樂,樂之至也?!边@實際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聲”。意思都在于反對以部分的、有限的聲樂,破壞或代替自然全美之聲?!肚f子·外物》篇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碧岢隽怂^“得意忘言”說。在莊子看來,言是不能完全表達意思的,即言不盡意。莊子強調語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復雜的思維內容充分地表達出來,這種認識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認識實踐的實際情況,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過莊子的以言不盡意為根據的“得意忘言”說對文藝創作卻影響深遠。文學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總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莊子的“得意忘言”說,恰恰道出了文學創作中言、意關系的奧秘。這對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在魏晉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學理論,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注重“意在言外”的傳統,并且為意境說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總之莊子的美學思想對于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對于美和人生的追求永遠是一個向上的過程。強調個體生命的自由,才能達到美與丑、善與惡、歡喜和悲傷上升到緣于自然的境界。重視自我,人性與生活完全和諧統一,這才是莊子最想要留給后人美學的思想精髓。
參考文獻
1.陳引馳.莊學文藝觀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1993
2.曹礎基.莊子淺論.第一版.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
3.劉紹瑾.莊子與中國美學.第一版.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陳鼓應.莊子淺說.第一版.三聯書店,1999
4.張榮明.莊子說道.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論文摘要:社會學是一門研究社會的科學,這只是一個粗淺的論斷。那么作為一門學科的社會學其核心命題是什么?這個問題是自社會學成為一門學科以來一直被人們探討和思考的問題。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學側重以社會為對象,重在研究社會的結構和過程,社會的運行和發展,社會的秩序和進步等命題,而另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學側重以個人及社會行為為研究對象,重在研究人的社會化,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等的命題。本文主要探討經典時期三位主要的社會學大師:埃米爾·迪爾凱姆、馬克斯·韋伯以及格奧爾格·齊美爾對社會學核心命題的論述,從而折射出社會學的核心命題。
一、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何為社會學?社會學的核心命題是什么?在社會學發展史上,對于這兩個問題一直以來是爭論不休的兩個問題。社會學自創立之日起,就是一門邊界模糊的學科。明確了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也就明確了社會學的核心命題,這兩個問題是一致的,所以本文試圖在探討社會學的研究對象中折射社會學的核心命題。社會學一詞來源于拉丁文的“社會”和希臘文的“言論”“學說”的結合。
就其一般的意義而言,社會學是一門關于社會的科學。1838年,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西方社會學的創始人孔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首先提出并使用社會學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種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種思辨的社會哲學或歷史哲學的實證社會學說。但是由于社會概念本身含義的廣泛性和不確定性,使得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長期以來總是顯得模糊不清。因此對于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也是眾說紛紜,大家莫衷一是。與此同時對社會學的核心命題也沒有統一的定論。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指出:“社會學是一門試圖說明性的理解社會行為,并由此而對這一行為的過程和作用做出因果解釋的科學”。[1]這是從行為角度對社會學所下的定義。而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指出:“社會學研究方法的最基本規則是要將社會現象當作客觀事物來看待”。[2]顯然,他把社會現象作為社會學專門的研究對象。即他是一種以社會事實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觀點。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則指出:“社會學的主要目標就是觀察我們的社會世界,提供一種客觀和不偏不倚的方法。這一目標不是政治性的,而是科學性的。它是認識的導向”。[3]即社會學是對于人類社會和社會互動進行系統客觀研究的一門學科。無論是古典社會學家還是近代社會學家以致現當代的社會學界對于此問題都沒有一個統一的提法。但是通過分析他們的社會學思想還是可以窺見其中所反映的社會學的核心命題的。
二、社會學區別于其他各學科的特征:研究對象的不同
社會學是一門試圖用科學的思維邏輯來討論人類社會和社會生活的學科。這也是嚴復對社會學的基本定義。與心理學比較,社會學不關注心理過程,而關注客觀的、可測量的社會現象;與政治學比較,社會學不單純關注國家和政體,而是把兩者都當做人類的組織活動,關注組織所具有的共同屬性;與經濟學比較,社會學不關注所謂的經濟現象,譬如價格、競爭、壟斷,但卻關注經濟現象的社會基礎及其相互關系;與人類學比較,社會學不關注所謂地方性的文化、象征和意義,而關注具有普遍意義、可解釋的文化現象。這些不同都體現了社會學的獨特之處。這些都是社會學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征,由此可見,社會學的核心命題存在于一定的社會現象之中。
三、從經典時期的社會學家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論述窺見社會學的核心命題
在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中,古典始終占核心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古典通過社會傳播機制在漫長的歲月中成功的建構了人們認識和想象自己以及社會的問題意識、基本框架,如野蠻與文明、秩序與進步、身體與靈魂等等,這些都是人類難以掙脫的思維模式。所以雖時過境遷,可古典的生命總是歷久彌新,向古典的回歸是一種重要的學術方式[4]。
研讀經典時期的社會學著作對我們澄清社會學的核心問題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們可以從埃米爾·迪爾凱姆那里學到社會事實的經典命題,從馬克斯·韋伯那里學到社會行為以及理想類型的經典命題,從格奧爾格·齊美爾那里學到社會學被形式化的經典命題。從三位經典社會學大師那里可以看出社會學的核心命題。
(1)埃米爾·迪爾凱姆:迪爾凱姆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事實[5]。迪爾凱姆把在社會層次上發生的種種現象稱為社會事實或社會現象。在笛爾凱姆看來,正是這些社會事實或社會現象構成了社會。因此,笛爾凱姆把這些社會事實視為社會學的獨特研究對象。他在《社會學方法的規則》一書中寫道:“社會事實是任何可以對個人施以外在制約作用的固定或不固定的行為方式,或在一個社會中普遍出現的、同時不依賴于個人而獨立存在的任何行為方式”。[6]這就是說,社會事實是這樣的一種獨立存在,盡管它們常常分布在個體身上或采取個體的形式,但絕不能把它們等同于純粹的個體事實。對笛爾凱姆來說,一種思想和一種行為,如果僅僅發生在單獨的個人身上,不能算作是社會事實,只有通過某種方式或過程成為多數人的共同思想和行為時才獲得社會事實的性質。這一點和前面米爾斯在《社會學想象力》中提到的社會學想象力的心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并且他們都道出了社會學的研究對象。
在笛爾凱姆看來,社會事實,即社會學獨特的研究對象,僅僅由有限的一組現象構成。這些現象可以分為以下兩大類:第一類是屬于社會形態學方面的社會事實。包括:社會群體的地理環境、人口的分布、數量及密度、人們之間的交往情況、交通狀況、住房樣式等等。這些社會事實屬于物質性社會事實,它們共同構成了社會的“解剖結構”。對這類社會事實的研究構成了社會學的一個特有門類:社會形態學。
另一類是屬于社會生理學方面的社會事實。包括:宗教、道德、法律、習慣、風俗。時尚、輿論、公共情感等制度性或非制度性文化,笛爾凱姆把他們統稱為“集體意識”或“集體表象”,屬于非物質性社會事實。它們在社會生活中各自發揮著特有的功能,維持或調整著人們之間的關系,使社會聯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集體意識構成了社會的“生理結構”。對它們進行的專門研究構成了社會學的又一個門類:社會生理學。
將社會事實的性質做了詳細的說明和規定后,社會學的特定解釋層次、研究領域以及它的學科性質也就隨之確定了。社會學是對社會事實進行實證研究的一門社會科學。它既不同于孔德所建立的那種包羅萬象的帶有哲學思辨色彩的宏大理論體系,也不同于那種在個體生理學和心理學基礎上對社會現象所作的推演和解釋。笛爾凱姆找到了社會學的獨特對象,從而使社會學成為具有堅實基礎的獨立學科。
(2)馬克斯·韋伯:以解釋的方式來理解社會行動[7]。馬克斯·韋伯是人文主義理論的傳統主要代表。在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問題上他提出:“社會學是指這樣一門科學,即它以解釋的方式來理解社會行動。”[8]由此可見,韋伯把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集中到人的社會行動上面,并把對社會行動的“解釋性理解”視為社會學的重要方法。
在韋伯看來,社會學研究人的行動,是因為每個人都賦予它一定的意義。行動之所以是有意義的,是因為某個或若干個行動者將其主觀意義與其行動聯系起來,不論這種行動表現為內心活動還是外部行為,表現為對某件事情的放棄或是對某件事情的忍受。韋伯的理解社會學的對象是社會行動。理解不可能在沒有作為被理解對象的社會行動的條件下而獨立存在。
關于社會行動,韋伯認為,社會行動應該稱作這樣一種,即行動者以他主觀認為的意義而與他人的行為相關,即以過去的、現在的或將來所期待的他人行為為取向。按照韋伯的理解,作為社會行動,需要具備以下條件:第一,行動者個人賦予其行動以意義,即行動者個人采取行動的動機。第二,行動者所采取的行動包含著以他人的行為為目標,即行動者主觀意識到與他人的聯系。只有具備這兩個條件,個人的行動才可以稱為社會行動??傊?在韋伯看來,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在于人們社會行動,因而社會學的核心命題就落到了社會行動上。
(3)格奧爾格·齊美爾:社會交往的形式和過程——社會互動[8]。格奧爾格·齊美爾理解的社會學主要是“社會化”的過程和形式。這種社會學思想受康德哲學先驗范疇認識論的影響,著重研究社會中剝離了具體內容而普遍存在的社會形式,用形式規約繁雜的社會內容。齊美爾仿照康德的提問“自然如何可能”,提出“社會如何可能?”他對此的回答是社會互動關系。齊美爾分別分析了基本的、體制化的乃至游戲的互動形式,如上級下級的秩序、競爭、秘密和秘密社會、窮人、(書信)交往、群體的量和規模與個體的關系等。正在于此,齊美爾成了“形式社會學”以及后來“社會沖突論”的奠基之父。齊美爾認為,社會學作為一門科學就要研究人類面臨的問題和他們的行為規律。社會學要闡明的是一種社會事實,即個人由于相互作用而形成了群體,同時個人被群體所決定。由此可以看出他強調的是一種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即社會學要研究各種社會交往的形式。
米爾斯在《社會學的想象力》中指出,社會學的想象力是一種心智的品質,這種品質可以幫助人們利用信息增進理性,從而使他們看清世事。即“個人只有通過置身于所處的時代之中,才能夠理解他們自己的經歷,并把握自身的命運,他只有變得知曉他所身處的環境中所有個人的生活機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機遇”。[9]因此,具有社會學想象力的人能夠看清更廣闊的歷史舞臺,發現現代社會的構架,通過這種想象力,個體性的焦慮不安就被體現為明確的社會性困擾,公眾再不漠然,而是參與到這樣的公共論題中??傊?社會學的想象力使我們看到,一些看起來是個體的事情,當把他放到一定的社會經濟背景中去的時候,卻成為社會的現象。在這一點上,米爾斯的“社會學想象力”與涂爾干的“社會事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社會學的核心命題
對于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即它的核心命題的認識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這許多的關于社會學的獨特的研究對象主要有以下兩類[9]:
1.側重以社會為對象
這一觀點重在研究社會的結構和過程,社會的運行和發展,社會的秩序和進步等,主要體現了社會學史上的實證主義傳統。這種觀點認為社會學主要研究社會文化、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社會變遷、社會控制、社會保障。
2.側重以個人及社會行為為研究對象
這一觀點主要體現了社會學史上的反實證主義傳統,它認為社會學主要研究人的社會化、社會群體、社會組織、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社區、社會生活方式。
對二者進行一定的綜合應該是必然趨勢。也就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活”的社會有機體,是現實的、具體的、作為整體的社會。它研究的不是一般抽象的社會形態及其變化發展的普遍規律,而是由具體的個人通過各種社會活動、社會關系所結成的現實的社會,以及這個現實的社會的運動、變化、發展的過程。
總之,社會學的核心命題就在于這些社會事實、社會行動以及社會交往的形式是否具有社會學意義,并且在其背后所映射的社會學意義。我們學習社會學,就是要運用社會學的想象力來分析我們周圍的社會,包括社會事實、社會行動、社會交往的形式,它是我們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的一門學科。
參考文獻:
[1][8][15][16][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法]埃米爾·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規則[M].胡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6.
[3][13][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M].李強,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3.
[4][22]肖瑛,曾煒.中國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挑戰、危機和超越的尋求[J].社會,2007(2).
[5][7][9][19]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131,105,84.
[6][14][法]E.笛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規則[M].胡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13.
[10][17][美]C·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M].陳強,張永強,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
[11][20]吳增基,吳鵬森,蘇振芳.現代社會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當前,我國已進人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和變化不僅在經濟、政治領域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也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1、價值取向的多元化。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的深刻變革,反映不同利益主體的價值取向上的多樣化和復雜化也就成為難以避免的客觀現實。加之互聯網的普及,加速了全球信息網絡化的革命。也帶來了各種意識形態的碰撞和各種思想的跨國界交流,也有力地促進了價值取向上的多樣化和復雜化。而當代大學再也不是“象牙塔”,大學校園由封閉轉向社會開放。成為一個“小社會”。大學生生活在這樣多種價值觀密集交織、激烈碰撞的環境下,必然受其影響。當前,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化的趨勢已明顯顯現出來。調查顯示,大學生中有信奉“理想的追求高于金錢”、“人生的價值在于奉獻”的生活觀念,如贊同“提倡雷鋒精神”的學生占60.8%,也有信奉“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拜金價值觀,同意“金錢至上”的學生占3.98%。有堅持“報效祖國”的學生占19.09%,也有“追求自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學生占51.81%。
2、價值追求的實用化。
伴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尤其是經濟全球化浪潮風起云涌,我國社會正在發生一場根本性的變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認和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也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帶來極大的沖擊。他們不但強調社會價值,也注重自我價值;不但注意吸收西方價值觀中的精華,而且注意吸收傳統價值觀中的精華,開始在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傳統價值與西方價值的對立統一中建構現代價值觀。但是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原則和競爭法則易使個人利益、小集團利益得到強化。使利己主義、極端個人主義膨脹。從而產生損公肥私、損人利己、唯利是圖等不良行為,使“一切向錢看”的思想滋生蔓延。如許多大學文學社團冷冷清清,做文學夢的青年越來越少;大學社團的發展更看重經濟因素,拉贊助、尋求投資已成為大學社團最時髦的活動。有些社團活動的積極意義不大,如十大歌王比賽只是模仿文化炒作。只為少數人的“成名”。校園文化的世俗性體現了大學生功利、金錢意識的增強。
3、價值選擇的矛盾化。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價值思維和價值選擇方式尚未定型。傳統的與現代的、理想的與世俗現實的價值觀幾乎同時對他們產生影響。如此,便造成了大學生在價值選擇上的矛盾、對立與沖突。當代大學生的觀念意識與實際行為、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不一致性的現象比較明顯。他們大多認同中國傳統價值觀中的道德準則。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應具備的新的價值觀念,但同時對于社會上流行的不良風氣又有一定程度的認同和追隨。大量調查報告都能證明,大學生口頭上追求理想,實際上崇尚實惠;有強烈的愛國情感,但缺乏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真善美的道德知識,卻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期待建立良好的社會道德秩序,但自身又不愿受各種規章制度的約束:有成就事業的愿望,而又缺乏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當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多數大學生認為應該以集體利益為重,但是真正要他們為集體和他人做事情時,很多大學生卻斤斤計較,不愿主動參加或以各種借口拒絕參加。
二、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內容
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與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所差異,這是社會轉型期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相適應。然而,大學生價值觀的多元化、功利化、矛盾化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逆反性和無序性,要化解大學生出現的困惑、迷茫、盲從。必須通過構建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引領、統攝、整合多樣化的價值觀,通過倡導積極的,支持有益的,改造落后的,抵制腐朽的來調適、規范多元價值觀,使大學生的價值選擇不再無所適從,而認同、歸依于符合民族和國家整體利益的價值評判標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指那些在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中居統治地位、起指導作用、從深層次科學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在理論體系中占據核心地位的價值理念。在我國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指導思想為靈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主題、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精髓、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礎的價值觀,才能稱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堅持以作為指導思想。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為我們提供了作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強大思想武器的正確世界觀和方法論。當代大學生只有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正確認識社會思想意識中的主流與支流。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明確方向、堅定信念。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第一位就是堅持的指導地位。高校要堅持用發展著的統領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確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方向。
2、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核心內容。共同的理想信念是一定社會主體共同價值目標的集中體現。中國經過近現代的曲折徘徊與浴血奮戰,經過近幾十年來的積極探索與發展,已經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能有效發揮本國優勢且取得了輝煌成就的道路,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的輝煌歷史成就確實能使當代大學生更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但他們又是沒有苦難記憶的一代人,其生活在一個思想多元化的開放社會,所以主旋律的高揚顯得更為必要。堅持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深入地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教育,有助于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社會成員正確認識改革過程中出現和積累的矛盾。并樹立解決矛盾的信心。大學生既應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面臨的挑戰與困難。又應看到中國社會主義事業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奮發有為,建功立業。
3、堅持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為主旋律。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創新、拼搏奮進、振興中華的時代精神。這些精神,既是激勵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歲月里薪火相傳、發展壯大彌足珍貴的強大精神支柱,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培養,是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應有之義。一種理想信念,如果不能體現為某種精神,如果不能表現為某種狀態,就不能發揮推動力的作用。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體現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其成為全民族為實現共同理想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時展的必然要求。
4、堅持把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作為關鍵。“八榮八恥”是中國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念在當代的體現和發展。是為應對商品時代社會成員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和價值觀念迷失而提出的道德和價值理念導向。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對“八榮八恥”的深刻內涵及其教育方法、渠道進行深入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使其從對社會主義道德與核心價值觀念標語口號層面上的抽象詮釋變為大學生內心衡量是非黑白的具體尺度。自覺應用到具體問題的實際分析與價值判斷中,才能有效地發揮其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道德支撐與價值引導作用,成為當代大學生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精神動力、把握人生航向的行動指南和抵御各種不良思潮侵襲的強大盾牌。這也是對當代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內容。三、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需要正確處理幾個關系
1、根據大學生價值取向多元化趨向突出的特點。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需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價值取向一元論和多元化的辯證關系。由于價值取向一元論具有普遍的范導功能,具有形而上追求的意義,是人類的精神家園,所以教育大學生自覺地認同、維護社會一元化的價值取向就具有重要意義?!皻v史經驗證明。一個民族或國家如果失去統一的價值目標。就會陷入相對主義和由此帶來的行為非理性主義與分散主義的混亂不堪,使民族和民眾喪失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凝聚力?!痹谏鐣D型的今天,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因為社會轉型、市場經濟使得利益主體、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出現多元化,很容易產生價值相對主義。使人們競相追逐各自利益而置國家的利益于不顧。其次,在目前的社會環境中,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重點培養大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道德判斷能力和形成學生的核心價值觀。以期通過這些措施使受教育者正確認識和理解多元文化,在面對多元文化尤其是多元價值時不迷失自己并作出自主選擇。最后,教育大學生正確認識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任何社會統一價值觀的形成,都有著其社會成員的共同文化心理基礎,也都是在這一基礎上達到普遍價值認同的結果。由于一元化的價值觀以最普遍的形式代表了廣大個體的共同意愿和價值理想,所以它對于每一個個體都具有權威性,使每一個個體自覺地去遵守與維護這種一元化的社會價值觀。
2、根據大學生價值追求功利化的特點,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需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物質追求與精神提升的關系。人作為一種生物性的存在,必然具有其物質性、生物性的一面,因此,人必然要追求物質的需要和生理的滿足。這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但人作為宇宙中的高等動物,又不能僅僅滿足于生理的享受和物質的追求。人之為人,人之不同于動物就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想,有使用和駕御物質、金錢的能力。在當前我國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在我們被周圍的金錢誘惑、功利追求、物質崇拜、商品拜物教的包圍下,我們的價值觀教育就必須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好物質追求與精神提升的關系。一方面,要承認和肯定人的物質追求的合理性,因為這是人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升人們的精神,使大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具有遠大的理想,具有使用、把握、操縱物質的能力,成為金錢、物質的主人,而不是奴隸。其次,要注意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人有沒有精神生活、精神世界決定著人能否超越現實的存在。價值觀教育一定要想方設法、千方百計地從各個方面來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絕對不可抱著漠不關心的態度。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價值觀教育時,一方面,必須深入了解和研究大學生的精神世界,真正接觸到大學生的心靈。另一方面。要教育大學生認識到精神世界、精神生活是自己的內在王國,是真正的自我,只有意識到自己的精神世界時。一個人才是一個健全的人。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發展他們的高級精神需要,進而把大學生培養成為能“享受精神文明的幸福生活”的新人。
3、根據大學生價值選擇矛盾化的特點,在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教育中要與社會生活接軌,將“知”與“行”結合。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大學生價值觀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教育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必須有一定的利益導向相配合,否則就無法形成健康的社會心態?!敖逃且环N導向,但生活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導向。”㈨因此,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應當與社會生活接軌,充分考慮社會生活的導向作用。并以此來落實價值觀教育的基本內容。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與社會生活接軌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大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他們在與社會的接觸中不斷增加對社會的了解,從而認識自我。找到個人與社會的結合點,逐步實現社會化;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他們學到社會規范和公共逆德準則。增強勞動觀念,掌握勞動技能,鍛煉意志品質,培養吃苦精神和節儉意識,提高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在此基礎上促進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西方社會的“義工”制度,其目的是多重的。其中之一便是倡導公民、青年學生通過服務社會來體驗奉獻的樂趣,培養他們高尚的品德。要倡導和推動學生更多地參加青年志愿者活動、公益勞動、“三下鄉”活動、幫貧扶貧活動等,把價值觀的構建從課堂延伸到社會,由理論轉向實踐,并在實踐中深化。在社會實踐的內容安排上。應充分考慮青年人的特點,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選擇適當的時機和恰當的形式來達到預期效果,同時要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學生培養評估的重要參考。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優秀價值觀。借鑒了近現代社會文明與文化發展的最新成果,蘊含著幾千年人類文明曲折發展歷史的精華積淀和深刻的當代科學哲理,引領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航船,是承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石。廣大教育工作者應以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高度負責的精神,共同擔負起教育引導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任。自覺把“育人”貫穿于“教書”的全過程,緊緊圍繞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目標要求,堅持以正面教育引導為主,在營造濃厚輿論氛圍上下下功夫,在深入和普及上下功夫,在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上下功夫,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潤入學生的心田,自覺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貢獻。
[論文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內容策略
[論文摘要]隨著社套的深刻變革,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呈現出多元化、實用化和矛盾化等特點。構建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現成為時代的必然要求。根據大學生價值觀的特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需要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價值取向一元論和多元化的辯證關系、物質追求與精神提升的關系,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在大學生價值現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
同志指出:“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青年看作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前進的重要力量。”作為青年中最富有創造精神和超越意識的大學生群體,能否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他們培養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李美旭.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價值取向調查研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5,(3):117.
[2]王海柳.大眾文化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負面影響[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07,(7):25.
[3]戴木才,田海艦.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核心價值觀[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7,(2):37.
在當代學校管理中,文化管理被譽為最高層次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學校變革中,學校十分注重學校文化的建設。據我們所做的諸多實際考察和大量文獻分析,當前的學校文化建設不外乎有兩個線索:一是從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這三個層面來人手,另一個是從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課程文化、課堂文化、教室文化、走廊文化等多個方面著手。然而我們看到,在學校文化建設之中,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甚至有的比較嚴重。比如:我們到任何一所學校去考察,都能看到學校的制度名目繁多、比比皆是,但是它并沒有變成廣大教職員工的積極態度和自覺行為,違背者有之,回避者有之,逃避者也有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制度并不等于制度文化;同樣地,物質也不等于物質文化,精神不等于精神文化。還有人把學校文化建設中的問題概括為“五重五輕”:重外化,輕內化;重硬化,輕柔化;重變化,輕進化;重強化,輕感化;重物化,輕人化。
學校文化建設除了與文化本身的一些要素如文化的定義、性質、分類、產生的方式等多種因素相關聯之外,還與學校的歷史、學校的領導、教師的假設、教師的態度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如果我們進一步分析,這其中的每一個因素本身又是很復雜的,比如:文化概念可以說是世界上定義最多、分歧最大的概念;關于教師的假設更是莫衷一是、五花八門。為此,學校文化建設除了前文所述的兩種途徑之外,還應考慮尋求一種新的思路,另辟蹊徑。本文從學校教育的本質和學校管理的角度,提出學校核心文化的概念,即從學校文化的核心著手開展學校文化建設。
學校核心文化概念的提出是基于著名美國組織文化學者斯肯的文化定義。斯肯把文化界定為群體在解決外在調適與內在整合的問題過程中所習得的一套共享的基本假設,比較適合學校文化范疇。它包含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學校所有顯性的文化成果,如環境中的建筑、產品、裝飾品、稱呼的方式、情感表達、可見的常規和儀式等;第二個層次是學校成員所認同的價值觀,包括組織成員共享的策略、目標、哲學等;第三個層次是學校成員基本的潛在假設,包括無意識的、想當然的信仰、觀點、思想等。學校文化的“第一層次”是顯性的,因而是最容易操作的,是學校(校長)最為關注的,也是目前做得比較好的;“第二層次”是學校文化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卻是學校文化建設中的薄弱環節,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第三層次”是教師潛在的個人假設影響著課堂、教學、行事態度與方式,這是學校文化建設中被忽視的方面,是學校文化建設的難點。由于這一難點的突破關鍵還在于學校成員對多元價值觀的認識和辨別、對主流價值觀的認同和共享,所以當下的學校文化建設應從學校核心文化人手,抓住重點,才能突破難點。
根據學校教育的本質、人的發展的機制以及學校管理的實踐經驗,我們認為學校文化的核心主要是學習文化、服務文化以及探究文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的充分發展唯有依靠學習,學校組織的可持續發展也離不開學習,所以學習是學校組織的核心;從教育和管理的角度,為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和主動發展,教育是一種服務,學校是一個服務型組織;在此基礎上,學校的進步和提升唯有靠創新,教育創新要靠探究,探究成為學校變革的一種行為方式,成為學校發展的一種思維模式。
二、學習文化及其建設
(一)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學習已成為人的一種至關重要的生存責任,也在成為未來社會的一種生存方式,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觀:學習的目的不僅在于學會知識、技能,而是要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創新;學習不僅包括個體的學習,還將擴展到團體組織的學習、行業部門的學習、國家民族的學習;學習的內容不僅包括知識、技能,還包括態度、方法、道德、行為;學習的方式不僅包括正規的、系統的學習,還包括非正規、自發的、偶然的學習。從時間上,學習不再是分階段的,而是持續一生的活動,從一個人的出生到生命的終結;從空間上,學習是無圍墻的,不僅限于學校,還有家庭、社區、網絡、工作場所等。
(二)教師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
在學校教育中,對學生而言,學習既是目的,又是手段。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態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營造濃厚的班級學習氛圍和校園書香氣息,是學生學習文化建設的根本。
第一,讓學生明確自主學習的要素。學生要做到自主學習,首先必須明確自主學習的七個要素:為什么——動機問題;誰——學習主體問題;什么——內容問題;如何——方法與過程問題;何時——時間問題;何地——空間或環境問題;怎么樣——評價問題,包括認知、情感、行為等多方面。
第二,教給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如果從學習活動的類型來看,可以有符號性學習、感知性學習、動作性學習、交往性學習以及上述幾種學習的綜合形式(我們不妨稱之為綜合學習)。實際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式遠遠不止這些,他們各自形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
第三,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倡導學生“每日十問”:今天我上課認真聽講了嗎?今天我的學習任務完成了嗎?今天我全身心投入學習了嗎?今天我與同學相處和諧嗎?今天我為班級做了什么?今天我鍛煉身體了嗎?今天我是否保持良好的心態?今天我遵守學校各項規章了嗎?今天我有哪些收獲和進步?今天我心存感激了嗎?
第四,通常意義上,教材是學生的主要信息來源,但是在現代學校組織中,信息網絡資源、人力資源(如邀請學生家長到學校做報告甚至兼課)、社區資源、社會實踐等都成為學生獲取知識和促進發展的重要源泉,為此學校必須高度重視開發多樣化的課程資源。
(三)教師通過學習學會教學
教師的成長、專業化水平的提高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職前培養所獲得的素質也只是為從業打下一定的基礎,甚至只是一部分基礎,更多的知識尤其是相關的能力是在職后的工作中獲得的;在職培訓固然對提升教師教學水平起著重要的作用,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教師自身的學習、交流、反思、研究、實踐。教學是一門科學,教育理論包括教育觀念對教學實踐起著不可忽視的支撐作用,因而學習教育理論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經驗同樣不可忽視,教師需要通過交流向他人學習;教學還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需要教師不斷反思、總結自己的經驗和教訓,向自己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研究中學習,對教師來講更是不可或缺。
(四)建立組織學習的機制和制度
建立組織學習的機制和制度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確立“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理念。工作中的學習是為了工作的學習,是解決工作中問題和困難的學習,所以教師應該把學習與工作結合起來,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第二,組建全員學習共同體。在學校里,所有的師生員工都是學習者,通過“學習”,學生、教師、教輔人員、行政人員、后勤人員聯系在一起,組建一個學習共同體,有共同的志向和追求、目標和利益。第三,制訂相關的學習制度。學習制度內容很多,如學校學習制度,教研組、年級組、各學習系統學習制度等,尤其重要的一種就是個人學習制度。第四,建立多重的子學習系統。為確保學習落到實處,除了學校組織本身是一個大系統之外,構建多重的子學習系統是十分必要的,如領導班子系統、中層干部系統、教研組長系統、學科組系統、年級組系統、班級任課教師系統等。第五,建立激勵組織學習的考核和獎勵制度。
三、服務文化及其建設
(一)學校為社會服務
學校為社會服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學校要依據社會的需求培養與發展學生。學生,一方面作為一個生命體,自身的身心按其遺傳規律在成長、成熟;另一方面,還有一個社會化的問題,教育正是要根據社會對人的要求,把未成年的學生培養、造就為社會所需要的人、能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歷史的主人。第二,學校要教育學生具有強烈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學校為社會服務,歸根結底是要使其培養的學生能夠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學校必須強調學生的公民意識、民族精神、全球意識的教育,必須強調教育學生學會關心、學會合作、學會負責。
(二)學校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第一,確立為學生服務的觀念。顯而易見,現實的學校,特別是我們的教師,主要是將學生視為教育的對象。相對于教師而言,學生是次要的、被動的,是一個“弱勢群體”,沒有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更沒有確認學生是學校的主人。作為服務業的學校教育,學生是服務的對象,學校辦得如何、教育教學工作如何是要以學生是否滿意為尺度、以家長是否滿意為標準。
第二,努力保障學生權利的實現。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已經申明,學生是權利的主體,學校教育要遵從兒童利益最佳原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無歧視原則,學校要切實尊重、保障并實現學生的生存的權利、安全的權利、受尊重的權利、受教育的權利。在現實的教育中,諷刺、挖苦、謾罵學生等現象時有發生;不允許學生聽課、占用學生上課時間、改變教學計劃等現象也可以見到。
第三,要確立為學生發展服務的途徑,把為學生發展服務落到實處。構建激勵型與欣賞型德育模式,旨在培育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構建立體化的大課程體系,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與學習資源;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外活動,包括各種實踐活動主要在于滿足學生特長發展需要;班主任等各種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在于交流與溝通,解決思想認識與心理不適等問題;學校的各種管理在于保證服務質量的提高;學校的各種物質條件和資源在于為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提供保障;建立發展性的評價體系與機制,全面提高學生的自我評價和自我發展能力。
(三)教為學服務
第一,確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教的目的(即通常人們所說的教學目的)是著眼于學生主體的建構,著眼于促進學生主體意識的形成、主體人格的塑造和主體性的發展。為此,教學中要授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和義務,提供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第二,轉換角色,改善教學行為。教師要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作為直接的任務來看待;是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而不是為教“錦上添花”;要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支持學而非支持教;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灌輸者,而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要還給學生評價的權利。
(四)校長為師生員工服務
校長要樹立強烈的服務意識和誠摯的服務態度。校長要為學校的每一個人服務。校長要為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創設優良的環境,要為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搭建寬泛的平臺;校長要為教師發展、成長創造最有利的條件,要為教師提供脫產進修、晉升、晉級的機會,要為教師的工作創設最優越的環境,改善教師的生活待遇,提高教師的生命質量。
四、探究文化及其建設
(一)讓探究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
從人類學習的角度,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有接受與探究兩種,然而傳統的教學過分強調學生的接受學習,忽視學生的探究學習,導致學生機械記憶、思維呆滯、缺少創新。探究作為學生一種學習方式,不僅符合學科發生發展規律,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而且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創新精神以及優良的思維品質。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相結合,相互補充,相得益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知識的來龍去脈,重視知識的建構過程,重視知識的應用過程,重視學生在學習知識過程的思維和行為。
(二)讓探究成為教師的工作習慣
雖然課前要備課,教學要預設,但課堂是情境化的、隨機化的,是未知的,在這種意義上,課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探索未知的過程,所以教師的教學實踐是一個探究的過程;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認識更是需要探究的,隨著認識主體的哲學和經驗的不同而不同。我們曾以“新課程背景下一堂‘好課’的標準”為題展開廣泛的討論,120多位教師總結了自己的經驗,12個學科教研組也形成各自的觀點。比如,有人認為一堂好課應該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靈魂的課:以理念為靈魂,以知識為骨骼,以能力為肌肉,以方法為血液,以教師為心臟,以學生為四肢,以氛圍為服飾,以效果為生命。
(三)讓探究成為學校有效管理的一種模式
在學校管理實踐中,如何貫徹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如何把管理科學原理應用于具體的實際當中,如何構建既符合政策法規又符合實際的管理制度?學校管理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而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我們所創立的校本教師教育體系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它起始于我們對下面一系列問題的追問和思考:學校工作可以分成哪幾類?教師教育工作在學校工作中處于什么地位?教師教育與學生教育是什么關系?校本教師教育與校外教師教育又是什么關系?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內涵、機制分別是什么?校本教師教育的目的、任務、內容、方法以及措施又都分別是什么?學校如何保障教師教育?校長如何對待校本教師教育?帶著這些問題(甚至困惑),我們一邊學習、一邊思考,一邊研究、一邊實驗,一邊實踐,逐步地提出了一些觀點和理念,比如“學生發展是學校的社會責任,教師發展也是學校的社會責任”“學校不僅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樂園,也是教師發展和生活的家園”“教師發展是一個專業意識增強、自我建構、自我更新的過程”“把教師教育寓于學校管理之中”等。同時,我們也構建了校本教師教育的價值體系、目標體系、內容體系、方法體系、操作體系以及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許麗艷傳統文化與學校文化建設[J],中小學管理2008(3):32-35
[2]楊騫學校文化建設中的相關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09(1):106-110
[3]謝翌,教師的假設:中小學學校文化的深層指令[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11):49—53
[4]楊騫,學生每日[J],中小學校長,2008(12):21-25
[5]楊騫,教師專業發展的“五步曲”啪,教育研究,2006(4):
80-84
[6]楊騫,讓聽課評謀成為教師的生活方式[N],光明日報,2008-07—23(7)
[7]楊騫,校本教師教育體系的建構與實踐,中小學教師培訓,2006(7):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