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10:46
序論:在您撰寫食品安全法案例及分析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項目教學法 《食品標準與法規》 教學模式
《食品標準與法規》是食品專業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是食品專業學生高度重視的一門課程。但是,該課程教學內容單調乏味,技術內容涉及廣泛,標準化基礎理論、法規基礎及條款枯燥、晦澀,易使學生產生為難情緒;同時某些教學內容陳舊,不能與時俱進。為改變這一現狀,必須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绊椖拷虒W法”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本研究通過對實際工作崗位對技能需求的調研,結合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實踐“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教學模式,同時為其他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參考依據。
1.課程的性質與任務
《食品標準與法規》是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的重要專業學習領域課程,與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食品檢測、食品藥物殘留檢測、食品加工等課程有密切聯系。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食品標準與法規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熟悉國內外食品相關法律法規及相關食品標準;理解食品標準與法規相關概念;能夠對食品違法案例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方法;制定食品部門規章制度、食品相關標準、食品標簽及食品安全方針等。
2.課程目標
2.1職業知識目標
了解食品標準與法規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熟悉國內外食品相關法律法規及相關食品標準;理解食品標準與法規相關概念;掌握食品部門規章制度、食品相關標準、食品標簽及食品安全方針制定的相關內容。
2.2職業能力或技能目標
使學生具備從事食品企業質量管理的管理意識和基本技能,編制相關產品的企業標準;能根據我國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設計食品標簽;能制定食品部門規章制度及食品安全方針;能對食品違法案例進行分析并提出應對方法。
使學生具有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具備創新意識。
3.設計思路
通過深入企業調研,進行職業崗位的分析,確定《食品標準與法規》相關的主要工作崗位和工作任務,并根據這些工作崗位和任務,確定課堂教學重點。本著“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總體設計思想,依據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職業能力形成的規律,按照“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嵌入式”的設計要求確定需學習的知識、職業能力等內容。以不同的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相關工作崗位為載體,按典型工作任務劃分14個學習情境,充分考慮學習情境的實踐性、典型性、可操作性及可拓展性等因素,使學習任務符合實際工作任務的需要,并包含整個工作過程。
4.課程內容設計
《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內容設計如下:
學習項目一:中國食品法律法規。子項目為:規章制度的制定;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商標法。工作任務為:制定某一部門規章制度;食品違法案例分析;食品違法案例分析;食品違法案例分析;設計一個商標。
學習項目二:國際和部分發達國家食品法律和法規。子項目為:美國食品進出口檢驗程序和應對方法;日本食品進出口檢驗程序和應對方法。工作任務為:食品貿易安全案例分析。
學習項目三:中國食品標準。子項目為:食品產品質量標準;食品檢驗方法標準;食品流通標準;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標準。工作任務為:制定某一企業產品質量標準;制定某一檢驗方法標準;制定某一產品食品標簽;食品安全方針與目標的制定。
學習項目四:國際標準與國外食品標準。子項目為:國際標準;國外食品標準。工作任務為:出口企業產品標準的制定;分析總結我國食品標準與發達國家標準的異同。
學習項目五:食品標準與法規的檢索。子項目為:食品標準的檢索;食品法律法規的檢索。工作任務為:檢索相應食品標準和食品法律法規。
5.教學方法與手段
在教學方法上,打破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特征的傳統學科課程模式,根據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靈活運用案例分析、分組討論、角色扮演、情境教學、啟發引導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增強教學效果?!敖虒W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要配合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手段上,科學合理地利用多媒體、視頻、圖片、知識競賽、課堂互動討論、辯論、網絡資源等手段。
6.課程實施
教師依據工作中的典型任務,以學習情景為載體安排和組織教學活動。實施過程如下:
(1)將學生每六人分為一組,布置任務,明確要求;(2)查閱相關資料,搜集有關食品標準與法規的相關案例和文獻資料,了解食品標準與法規各個教學單元的工作任務和學習目標;(3)學生分組討論并操作;(4)教師對學生報告結果做出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讓學生觀察、思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7.學習結果考核評價
采取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模式。過程考核包括平時成績和項目成績;結果評價包括期末筆試和綜合技能;平時成績包括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堂紀律、上課表現、課堂提問、書面作業等;項目成績包括學生實驗室表現、實踐操作能力、實驗設計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實驗報告書寫能力、小組合作能力等。期末筆試主要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在題型的設計上,為避免學生死記硬背,一部分試題可讓學生有充分發揮的空間,以便考查學生的創新能力;綜合技能包括職業精神表現、能量目標實現情況、表達能力及創新能力等。
8.結語
在高職教育迅猛發展的今天,傳統以講授為主、過于強調學科系統性的課堂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如何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已成為擺在教育者面前刻不容緩的課題。為了迎接新一輪教改,我們提出“項目教學”模式在“食品標準與法規”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旨在探索出一種適合高職食品專業《食品標準與法規》教學的新模式,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靈活掌握知識基礎和發展高層次思維技能,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學會創造。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職業教育的教學組織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31).
[2]王勤志.《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輕工科技,2012,6(167).
[3]包永華,葉素丹.高職《食品標準與法規》課程設計初探[J].職業教育研究,2011,5.
本文主要分析了2016年度日本進口食品監控指導計劃(以下簡稱計劃)的主要內容,作為我國政府食品主管部門管理出口食品的依據、企業規避貿易風險的重要參考。
日本進口食品監控計劃內容
1.監控指導計劃的依據和適用期限。日本進口食品監控計劃的年度為每年4月1日至下一年度的3月31日。每年3月底在厚生勞動省網址上公布該計劃。通常日本根據上一年度的監控檢查中期報告的內容,進口申請件數、進口重量、檢查件數、違反食品衛生法的件數、各國食品衛生信息及進口動向或管理水平調整監控計劃。
2.實施監控檢查的基本思路。為確保食品安全,2016年日本根據《食品衛生法》第4條,監控范圍從出口國家的生產階段到進口后日本國內流通的各個階段,并推進或實施安全對策。
3.關于中日食品安全合作。計劃中繼續提及推進中日食品安全合作。按照計劃說法:“根據2010年5月中日兩國負責食品安全的部長簽署的中日推進食品安全倡議的備忘錄,為提高中日食品安全性及合作水平,舉行部長級會議,為促進中日兩國進出口食品安全合作,制定行動計劃,赴當地考察并舉行(事務級)專家層面磋商”。
4.計劃中首次提到收集環太平洋國家食品信息。根據TPP協定,日本將收集環太平洋國家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進口食品及食品衛生管理信息。這顯現出日本欲開展與環太平洋國家食品貿易的動向。
5.監控指導計劃的推進和監控套路。通過仔細閱讀計劃原文,發現計劃是從政策宣傳、制度執行、政策措施整改、技術合作和完善體系、兩國間政策磋商等層面加以推進。
日本根據《食品衛生法》第11條,通過檢疫所對各類食品有計劃實施監控檢查,確認食品是否符合標準或規格,對違反食品衛生法的食品要進行公布。引導生產業者進行自主檢查。按照第26條的規定,對違反食品衛生法概率較高的食品依法實施“命令檢查”。當食品的違規率超過比例時(5%),有可能實施“停止進口”或“禁止進口”措施。
日本對違規食品建立召回制度,由都、道、府縣所屬保健所負責實施。對于問題食品要求相關方調查原因,采取整改措施并赴當地考察確認。同時赴現地考查食品監管體系、推動技術合作、促進相關國家的食品監管措施適用輸日食品需求。對于食品安全合作和出現的問題,通過“舉行政府間磋商”加以解決。如此監控套路清晰可見。
日本依法對食品實施的三類檢查
日本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依據《食品衛生法》28條、26條對進口食品實施監控檢查、命令檢查等。2016年依然延續了這一方法。
在制定監控檢查等的頻度時,日本參考了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公布的統計學方法,以可檢出的具有一定可信度的違規件數為基礎,考慮各種食品違反食品衛生法的概率、違反重量、違反件數、違反內容以及對健康的影響程度等,確定監控檢查件數和檢查項目。日本也會根據對出口國家管理制度的調查結果、食品安全問題及召回問題食品的情況,調整監控檢查項目和件數。
日本檢疫所會根據上述2016年度監控檢查計劃實施進口食品監控檢查。監控檢查主要是針對違反《食品安全法》概率較低的食品所采取的檢查制度,并根據年度計劃實施檢驗檢疫,監控檢查抽查率一般為10%左右,費用由國家承擔。
行政檢查是指監控檢查以外的檢查,通常針對初次出口日本的食品或在運輸過程中發生問題的食品進行行政檢查。
日本厚生勞動省可以根據食品衛生法第26條,對進口食品實施命令檢查。命令檢查主要是針對違反《食品衛生法》概率較高的食品所采取的檢查制度,檢查內容及對象是通過行政命令進行規定,以命令形式指定有關檢查機關進行檢查。對確定為命令檢查的產品進行批批檢驗(100%),費用轉為企業負擔。在檢查結果出來前,貨物被停留在港口不允許辦理入關手續。
推動出口國家的安全對策
通常日本通過在厚生勞動省網址公布食品管理規定、命令檢查對象產品、強化監控檢查產品以及該監控計劃涉及的監控檢查結果等信息,并提供英文版。2016年也沿襲了這一做法。
如果有法規和標準的修改,日本厚生勞動省通過向外國駐日使館提供信息,在出口國家舉辦說明會,或委托國際協力機構舉辦食品安全管理研修會等方式,請出口國食品管理機構管理者或生產者熟知上述的日本食品安全政策。
對于違反食品衛生法概率高的食品,如接受命令檢查的食品,日本要求出口國政府查明原因,調整管理措施,再次防控對策,并通過舉行雙方政府間磋商,強化生產階段的監控和出口前的檢查。
對于對日食品出口量大的國家或發生違反食品衛生法案例較多的國家,也為了確保進口牛肉安全,為了確認出口國生產階段安全對策的有效性,在必要時日本會派出專家赴當地考察。
指導進口業者自主管理
該計劃明確要求,按照日本《食品安全基本法》第8條規定,食品相關業者須承擔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為確保食品安全,要求在食品供給鏈的各個階段實施自主檢查安全管理,努力掌握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識、管理技術,確保原材料安全,實施自主檢查。這些工作具體由檢疫所面向進口業者監督實施。具體則通過面見指導,舉辦講習會、說明會,甚至駐廠指導。
一是進口業者必須熟知進口食品手續、檢驗檢疫制度、規格標準、遞交相關衛生證明以及食品安全管理涉及的業者的責任和義務。二是進口前要進行注意事項的指導。三是事先指導進口時發現違反食品衛生法時如何應對。四是指導進口業者如何實施自主檢查。五是進口食品要作記錄并妥善保存。六是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提高進口業者以及通關和保管業者的食品安全業務水平。
日本對違規食品的處理措施包括:一、在口岸發現違法案例時,檢疫所會作廢棄或退貨處理,通報違反內容、重量、批次、進口業者、生產商等內容。二、食品在國內流通時被發現違反食品衛生法案例時,日本厚生勞動省及檢疫所會同都、道、府、縣保健所實施召回。三、指導進口業者防控對策,調查違法原因并報告;重新進口時要求報告改進結果,是否采取改進措施,必要時進口業者需赴當地調查確認出口國家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并進行報告。四、多次被發現違反《食品衛生法》的案例,或者該食品的違規概率超過5%時,可能被列入停止或禁止出口對象。五、被舉報進行虛假申報或者有不正當進口行為時,日方將及時通報。六、將在厚生勞動省網址公布違法《食品衛生法》的案例,包括進口業者名稱、產品名稱、違反原因、措施狀況、批次和重量等。
向國民提供信息確保食品安全
食品問題是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的一個全球性問題。在美國、歐盟等國家,從食品安全立法、監管體系和機構,到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預警,食品安全標準體系等,各自均有一套非常詳盡的制度體系和標準,并形成了一條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鏈條,從而確保了“從農田到餐桌”整個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處處有監管。而違法者也將為違法行為付出高昂的代價。
美國:全程監管+預警+強制召回
文/李海濤 揭培綠
美國第一部食品安全管理法與一,本書有著不解之緣。1904年,美國作家辛克萊完成了紀實小說《屠場》,并在一家雜志上連載。他在作品中對肉類加工廠進行了這樣的描寫:“工廠把發霉的火腿切碎填入香腸;工人們在肉腚上走來走去并隨地吐痰;毒死的老鼠被摻進絞肉機;洗過手的水被配制成調料……”
據說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白宮邊吃早點邊讀這本小說,讀到此處,羅斯福大叫一聲,把尚未嚼完的食物全吐出來,又把盤中剩下的一截香腸用力拋出窗外。之后,羅斯福專門約見了辛克萊,并責令美國農業部調查肉聯廠的情況。調查的結論是:“食品加工的狀況令人作嘔?!?/p>
在輿論的強大壓力下,1906年6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第一部食品管理法,即《純凈食品和藥品法》。
食品安全立法歷經百年
1933年,農業部化學局改建為食品藥品管理局(FDA),并開始對1906年法案進行全面修訂。直到1937年,美國發生了107人死亡的中毒事件,才促成了1938年《食品、藥品和化妝品法》的通過。這一法案是美國食品管理的重要里程碑。
1968年FDA改為隸屬于衛生部,顯示出美國食品管理重點的變遷。早期的食品多為農產品或農產品的直接加工品,故主管部門為農業部。隨著食品加工業的進步,食品的衛生安全問題越來越被重視,因而改為隸屬衛生部門。
美國國會先后出臺了《食品添加劑修正案》、《色素添加劑修正案》等。關于食品安全產生的責任問題,美國將其歸入產品責任法的范圍,食品和其他工業產品一律適用產品責任法的規定。
2011年1月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FDA食品安全現代化法》(簡稱新法案)。該法案對1938年通過的《食品、藥品及化妝品法》進行了大規模修訂,可以說是過去70多年來美國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
新法案對行政扣留程序進行了修訂,極大地擴張了行政扣留權力和行政官員的自由裁量權,以達到進一步強化對食品監管力度的目的。
多部門分工負責安全監管
美國聯邦政府有10多個部門共同執行食品安全管理的職能,其中最重要的是隸屬于衛生部的食品藥品管理局(FDA)、隸屬于農業部的食品安全檢驗局(FSIS)和動植物健康檢驗局(APHIS)、環境保護機構及海關。
環境保護機構主要負責飲用水安全及食品中的殺蟲劑殘留的安全性;動植物健康檢驗局主要負責調查由食品傳染的疾病的病源,防止食品傳染疾病。海關部門負責進口食品的定期檢查、留樣監測等。隸屬于農業部的食品安全檢驗局與隸屬于衛生部的食品藥品管理局,則完全以監管的食品種類進行分工。食品安全檢驗局負責監管肉類、家禽及相關產品、蛋類加工產品等;而食品藥品管理局則負責監管其余的幾乎所有品種。
由此可見,美國也實行多部門分工負責的綜合性監管模式,所以形成各部門之間的合作機制尤為重要。美國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實行的是從上到下垂直管理,采取品種監管為主,即按照產品種類進行職責分工,不同種類食品由不同部門管理,各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為食品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全程管制食品安全
1997年,克林頓政府提出一項食品安全起始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是食品安全全程管制系統(簡稱為HACCP),字面意思是危害分析和關鍵點控制。
HACCP最初是美國航天局用來保證航天員食品安全的制度。HACCP要求制造商全面分析可能影響食品安全的潛在風險,制定監測的關鍵控制點,將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并詳細保留相關記錄。HACCP覆蓋整個流向管理,既包括食品生產及銷售等中下游的安全問題,也包括食品源頭的安全管制。
1997年,《水產品HACCP管制要點》生效;2003年(《肉類及家禽加工廠的HACCP計劃》生效;2004年,《果汁HACCP要點》生效。2000年前后,FDA及相關部門促使《優良農業作業標準》和《優良制造作業標準》出臺。
食品安全起始計劃還利用網絡技術,建立國家細菌DNA圖譜資料庫,進行細菌DNA圖譜與病人或食物的對比。此舉可以在疾病暴發時更快地完成檢測工作,進行疾病原因判定,加速防治工作的進行。
食品安全起始計劃,對養殖種植、生產加工、包裝運輸、倉儲銷售以及進出口等所有與食品安全有關的環節進行監管,覆蓋“從農田到餐桌”食品鏈的所有方面,通過全程管制系統確保食品安全。
評估預警防范風險
風險評估與預警機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線。FDA下設的食品安全與應用營養中心,在2003年確立了有害事件通報系統。其科學家開發出快速方法檢測被微生物及病毒污染的食物,可以快速鑒定、及時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發。FDA之下還有一個毒小檢測中心,為FDA提供證據性研究數據,尤其是對潛在的食品安全問題主動進行評估,并提供評估報告,供FDA決策和管理之用。
在生物技術愈加發達的今天,以致病性微生物或毒物進行生物恐怖襲擊的可能性增大。美國在遭受9?11攻擊之后,FDA、衛生部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和美國農業部密切合作,建立了“食品緊急反應網絡”,以應對食品安全突發性事件。
對于基因工程食品,FDA在1992年首先制定了基因改造食品的指導原則,此后,FDA評估近百個基因改造食品,以保障其安全性如同傳統食品。
盡管法律比較健全,日常管理也非常嚴格,但美國每年召回的農產品、食品都還能列出一份不短的清單。根據FDA的統計,2010年發生召回案件3799起,產品達到9361種。
新法案雖然賦予管理機關以強制召回權,但一直以來,美國的食品召回方式只是一種,即主動召回。主動召回模式鼓勵企業誠信自律,勇于承認問題,在監管部門還沒有下禁令時就發出產品召回令撤回自己的產品;在召回過程中與FSIS或FDA合作,主動提交問題報告要求召回缺陷食品,一般都能得到寬大處理。
歐盟:誰敢肇事就可能傾家蕩產
文/姚艷霞
盡職的食品安全管理機構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歐洲發生了一連串的食品安全事件。先有比利時戴奧辛污染食用油事件,后有1996年緣起英國彌漫整個歐洲的瘋牛病和口蹄疫等事件。
歐洲的食品安全亮起了紅燈。為此,2000年1月歐盟委員會了《食品安 全白皮書》,提出了成立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的建議。2002年2月,食品安全局正式成立。
食品安全局不是一個政策的制定機構,而是一個科技咨詢機構。它具有獨立性,不受歐盟委員會、歐盟其他的機構和成員國的管理機構管轄,獨立開展工作。負責對各成員國國內和成員國之間及第三國進口到歐盟的食品的安全性提供科學意見。范圍涉及動、植物健康,動、植物保護,食品生產、動物飼料、食品標簽的使用等方面。并與成員國國內有相同性質的機構建立工作網絡,通過這個網絡對成員國進行工作指導。
食品安全局的建立無疑完善了歐盟的食品安全監控體系,為歐盟對內逐漸統一各種食品安全標準對外逐步標準化各項管理制度提供了科學依據。此外,歐盟還設有一個執行機構――食品和獸醫辦公室。歐盟委員會指定食品和獸醫辦公室負責監督各成員國執行歐盟相關立法的情況,及第三國進口到歐盟的食品安全情況。
1999年改革后,食品和獸醫辦公室的監督權限也在不斷擴展。它的監督范圍擴大到食品生產的每個過程,如對飼料和非動物源食品,甚至對有的收費標準也要監督。它可以用聽證會和現場調查的方式對成員國和第三國進行調查,并將結果、意見報告給相關各國、歐盟委員會和公眾。每年該辦公室都有計劃地到相關國家進行實地考察。
完備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歐盟的食品安全立法肇始于上世紀60年代,上世紀90年代后立法活動漸趨頻繁。隨著上世紀90年代末食品安全危機的激化,2000年歐盟在食品安全領域開始了空前的立法改造與提升活動,致力于構建更為嚴謹、高效與統一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這一法律體系涵蓋食品“從農場到餐桌”的整個生產鏈條,包括與食品相關的諸多方面。
2000年歐盟公布了《歐盟食品安全白皮書》。白皮書用116項條款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制定了一套連貫和透明的法規,提高了歐盟食品安全科學咨詢體系的能力。
白皮書提出了一項根本改革,就是食品法以控制“從農場到餐桌”全過程為基礎,包括普通動物飼養、動物健康與保健、污染物和農藥殘留、新型食品、添加劑、農場主和食品生產者的責任以及各種農田控制措施等。
2002年歐盟頒布了第178/2002號指令,規定了食品安全法規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及與食品安全有關的事項和程序。
歐盟《通用食品法》提出了5個基本原則:食品安全必須考慮整個食物鏈,涵蓋從“農場到餐桌”全過程,將飼料也納入食品安全管理范疇;風險分析是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礎;所有食品生產與經營者必須對食品安全負責;產品必須在所有食物鏈環節中具有可溯性;消費者有權從公共機構獲取準確的食品安全信息。
從2006年1月1日起,歐盟實施了新的《歐盟食品及飼料安全管理法規》。這項新的法規具有兩項功能:一是對內功能。即所有成員國都必須遵守,如有不符合要求的產品出現在歐盟市場上,無論是哪個成員國生產的,一經發現立即取消其市場準入資格。二是對外功能。即歐盟以外的國家,其生產的食品要想進入歐盟市場都必須符合這項新的食品法標準,否則不準進入歐盟市場。
到目前為止,歐盟已經制定了13類173個有關食品安全的法規標準。其法律法規的數量和內容仍在不斷增加和完善中。
有效的追溯和標簽制度
盡管有獨立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完備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但歐盟的公民要求有關部門采取更為有效并可以察覺的方式保護消費者,以免不安全的食物影響到他們的健康。于是,有效的追溯制度和標簽制度應運而生。
以歐盟牲畜追溯法律為例。法律開篇就做了最低限度的要求,即對動物進行標注和登記,并要求當動物在成員國間進行運輸時,必須具備必要的健康證,在到達目的地時要接受目的地成員國的官方獸醫檢查。上世紀90年代后期由于瘋牛病的影響,另行制定了有關牛群追溯的特殊規定,意在減少該病的威脅和提高消費者的信心。
歐盟一開始規定對所有的動物都要進行以集體為單位的登記,而在瘋牛病危機后,則進一步要求對每一頭牛都要進行登記。后來,這個規定也被延用到對綿羊和山羊的處理中。
至此,任何一只動物都可以從其出生開始追溯,覆蓋對其的屠宰以及隨后在食品供應鏈中任何一個處理環節。而食品和飼料產品及它們的成分,可以在任何一個環節中追溯到,包括生產、加工和分配。
2002年食品基本法的出臺,使得這項規定得到進一步強化。歐盟于2002年首次對食品生產提出了“可溯性”概念,以法規形式對食品、飼料等關系公眾健康的產品強制實行從生產、加工到流通等各階段的溯源制度。2006年,歐盟推行從“農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管理,對各個生產環節提出了更為具體、明確的要求。
在德國,食品的食物鏈原則和可追溯性原則得到了很好的貫徹。以消費者在超市里見到的雞蛋為例,每一枚雞蛋上,都有一行紅色的數字。比如說:2-DE-0356352,第一位數字用來表示產蛋母雞的飼養方式,“2”表示是圈養母雞生產;DE表示出產國是德國;第三部分的數字則代表著產蛋母雞所在的養雞場、雞籠的編號。消費者可以根據紅色數字傳遞的信息視情況選購。
如果出現食品安全危機,也可以根據編碼迅速找到原因。2010年12月底,德國安全食品管理機構在一些雞蛋中發現超標的致癌物質二惡英,引起德國上下的極大關注。通過對有毒雞蛋的追查,有關機構順藤摸瓜將焦點快速鎖定在了石勒蘇益格一荷爾施泰因州的一家飼料原料提供企業身上。這家公司將受到工業原料污染的脂肪酸提供給生產飼料的企業,才導致了其下游產業產品二惡英超標。隨后,德國政府迅速隔離了4700個受波及的養豬場和家禽飼養場,強制宰殺了超過8000只雞。
英國食品標準署對食品的追溯能力也在去年的克隆牛風波中得到展示。去年有媒體披露,一些英國農場主表示飼養了克隆牛及其后代,并將其牛奶和牛肉制品拿到市場上銷售。由于公眾對克隆動物食品還存在一些不同看法,特別是不少人在食用安全問題上存有疑慮。食品標準署很快查明報道中的牛是一頭從美國進口的克隆牛的后代,并據此確認了其后代8頭牛所在的農場,以及是否有相關奶制品或肉制品進入市場。這些結果公布后,公眾掌握了相關事實,一場風波逐漸消散。
歐盟有關標簽的立法始于1979年,其規定的共同標注要求適用于所有的食品物質。在隨后的幾年里,這個標簽的立法框架被多次修改。
最后一次修改,規定在注明的成分中必須標注產品具有的可能引起過敏的那些成分,如堅果、牛奶、芥末、殼類動物和魚類。
這個框架的決定為歐盟食品標簽的立法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則,即食品標簽上標注的信息必須是合法且能被消費者理解,而不是誤導消費者。例如,一種高脂肪、高含糖量和鹽量的食品不得聲稱自身是補鈣佳品或是具有其他營養價值。
害群之馬的高昂代價
盡管歐洲擁有世界上最嚴格的食品安全制度,但也難免出現“害群之馬”。不過這些“害群之馬”會為此負出高昂的代價。德國二惡英飼料污染事件即是一個典型案例。
2010年年底,德國西部北威州的養雞場首次發現飼料遭致癌物質二惡英污染,其他州相繼發現受污染飼料。2011年1月6日,德國警方即調查位于石荷州的飼料制造商“哈勒斯和延奇”公司。7日,德國農業部宣布臨時關閉4700多家農場,禁止受污染農場生產的肉類和蛋類產品出售。
此次污染事件是在沒有消費者致病、致死的情況下檢測發現的。官方及時采取措施避免了污染更大規模擴散,說明風險分析和預警機制發揮了重要作用避免了公眾生命和健康受到更大損害。
關鍵詞:食品安全監控體系;監管機構;法律體系;檢驗檢測體系;信息系統;
作者簡介:闞建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食品化學與營養學。E-mail:ganjq1965@163.com;鄭炯,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
1引言
食品安全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1]。“蘇丹紅”、“地溝油”、“福喜過期肉”等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給人們的生命健康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腳步,食品安全問題也成為了世界性問題。
治理食品安全問題,僅靠行業自律和市場自身的調節難以達到目標,這需要政府的有效監控。食品安全監控體系[2]一般包括監管部門綜合協調體系、法規標準體系、風險評估體系、檢驗檢測體系、過程控制體系、應急管理體系、科技支撐體系、食品安全誠信體系、食品安全信息平臺體系等。目前,歐美國家已建立起比較完善的食品安全監控體系,從而保證了政府高效的監管力度。
本文主要總結了美國和歐盟的監管機構和法律體系,同時分析了美國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統和懲罰措施,歐盟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和召回制度、風險分析和預警機制。研究歐美國家的食品安全監控體系的特點,對加強中國食品安全監控體系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2美國食品安全監控體系的特點分析
2.1監管機構
美國的食品監控由總統食品安全工作小組統籌各部門負責[3],其中最主要的有隸屬于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的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和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隸屬于美國農業部(USDA)的食品安全檢驗局(FSIS)和動植物檢驗局(APHIS),以及環境保護署(EPA)[4,5,6,7,8]。FDA主要負責對美國州際貿易及進口的食品、藥品、疫苗、生物醫藥制劑、醫學設備、獸藥和化妝品等進行監督管理[9];CDC旨在通過預防與控制疾病來提高人類健康及生活質量[10];FSIS主要負責保證美國國內生產和進口消費的肉類、家禽及加工蛋制品安全、健康,正確標示、包裝[11]。FSIS和FDA共同監管食品召回制度[12,13,14]。APHIS與食品安全相關的職能包括規范基因工程生物、監督和處理外來物種入侵、外來動植物疫病傳入、野生動物及家畜疾病監控等,從而保護公共健康[15]。聯邦環境保護署(EPA)負責對農作物農藥使用的規范[16]。
各監管部門分工明確、無縫對接是美國食品安全監控體系的主要特點。從橫向角度看,美國聯邦機構的職能和權力分工明確詳細,品種管理為主、分段管理為輔,從根本上解決了各職能部門推諉監管責任的問題;縱向來看,美國的垂直管理,排除了地方保護主義和腐敗。美國各聯邦機構之間互派常駐官員,長期合作,各州政府的有關部門與各聯邦政府機構相互協作[17],做到無縫對接。
2.2法律體系
美國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體系分為三層[18]:最高層為美國國會制定的聯邦法律,為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基本原則和框架,《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構成美國食品安全法律的核心[19];第二層是規范具體某類食品的技術法規,是聯邦和各州政府制定各種食品安全政策的基礎,如《禽產品檢驗法》、《蛋類產品檢驗法》、《嬰兒食品法》等;第三層是自愿性標準,由美國國家標準學會認可的行業協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有關部門制定,由行業、企業自愿采納執行。但隨著標準化在食品安全等領域的作用不斷提高,聯邦政府在技術法規中采用或引用自愿性標準的情況越來越多,目前自愿性標準已成為美國聯邦技術法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20]。
盡管美國食品安全監管法律體系已經比較完善,但是美國從未停止對食品安全方面法律的更新,不斷制定新的法律法規、條例及修正案。2011年頒布的《食品安全現代化法案》(FSMA)擴大了FDA的權力和職責,強調政府要加強監管食品生產設備[21,22]。美國FDA在2013年10月了動物飼料安全管理規定,主要目的是預防動物飼料造成的食源性疾病安全問題[23]。美國的食品安全法規被公認為是最為完備的法規體系,原因在于其法規的制定是以危險性分析和科學性為基礎,并擁有預防性措施[24]。
2.3食品安全信息系統
美國政府強調食品安全制度建設和食品安全管理的公開透明性,各種法令和行政命令都有一套程序以保證各種規章是在公開、透明和互動的方式下制定的[25],必要時管理過程也可以公開。通過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統,定時食品市場檢測等信息、及時通報不合格食品的召回信息、在互聯網上管理機構的議案等[26],使消費者了解食品安全的真實情況,增強自我保護能力。同時,政府還提供平臺讓消費者參與食品安全管理。
美國十分重視在食品安全監管過程中的信息公開與公眾的知情權,強調保持在決策過程中的透明度。政府層面,允許國內外的任何個人和單位獲得政府決策依據的信息,并進行評議[27];消費者層面,提供完善的食物安全信息服務,定期舉行活動,供市民檢索和提供建議。
2.4懲罰措施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調查,美國每年大約都會扔掉價值910億美元的食物,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過了保質期[28]。美國法律規定,無論金額大小,只要制假、售假均屬有罪,處以25萬美元以上100萬美元以下的罰款,并處以5年以上的監禁,如有假冒前科,罰款額可達500萬美元[29,30]。所以,無論是廠家還是商家,都不敢為了蠅頭小利鋌而走險。2013年1月4日,美國FDA《農產品安全標準條例》和《食品預防控制措施條例》草案[31],把對食品安全的監管起點推進到田間和生產商。據美聯社報道,該新規付諸實施,食品行業廠商每年可能需要多花費5億美元,同時將減少約3000例左右食品疾病致死案例以及約兩百萬個致病病例[32]。
懲罰性賠償制度是美國維護食品安全的一把利劍,美國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大,違法成本高,對食品企業形成有力的威懾,逆向激勵食品企業遵守食品質量安全規定。
3歐盟食品安全監控體系的特點分析
3.1監管機構
歐盟建立了相對統一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負責食品安全的機構包括:歐盟理事會、歐盟委員會和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33,34,35]。歐盟理事會負責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政策,發表“食品安全白皮書”,制定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36]。歐盟委員會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提供立法建議和議案,經由歐盟理事會與歐洲議會決策,形成有關食品安全監管的相關法律以及技術性法規[37]。EFSA的主要職能是風險評估和風險交流[38],是獨立的法律實體,不具備制定規章制度的權限,食品的風險管理的決策權屬于歐盟委員會等權力機構。EFSA依據獨立性、科學性、透明性和應答性原則[39],為歐盟建立法規規章提供科學建議、技術支持[40]。歐盟理事會有關食品安全質量管理的標準和指令,各成員國政府按照該標準和指令,要求各國農林食品部門進行和實施。
在EFSA的監督和指導下,歐盟成員國對原有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41],采取了集中的模式進行監管,避免了政出多門、職能重疊、出現空白地帶以及監管混亂等食品安全監管的弊端,將所有的監管活動統一到一個獨立的食品安全機構進行管理,能徹底地解決監管部門條塊分割與不協調的問題,這種監控模式能夠調動一切資源保護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3.2法律體系
歐盟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主要分為兩個層次:一是以食品安全基本法及后續補充發展為代表的食品安全領域的原則性規定;二是在以上法規確立的原則指導下形成的一些具體的措施和要求。對于具體要求的立法,歐盟有兩種途徑:普遍性立法,針對所有的食品的一般方面(如添加劑、標簽等);專項性立法,專門針對某些產品(如食糖、果汁等)[42]。《食品安全白皮書》將現行各類法規、法律和標準加以體系化,后又提出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理論[8],是歐盟各成員國制定食品安全管理措施以及建立歐洲食品安全管理機構的核心[18,43],將現行各類法規、法律和標準加以體系化。后又提出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理論[8]。2002年1月頒布的歐盟第178/2002號法規對歐盟食品安全法律制度進行了大力改革,確立了風險評估、保障消費者權益、預警和透明四大原則,以達到維護人類的生命與健康、保護消費者權益、促使食品自由流通的目標[40],奠定了歐盟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基礎,具有食品安全基本法的地位[16]。
歐盟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內容涵蓋了“從農田到餐桌”整個食品供應鏈條,包括農業生產和工業加工等方面的食品生產所有環節,是一套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歐盟現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20多部[18],各成員國在歐盟食品安全的法律框架下,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再修(制)訂了各自的法律制度,完善本國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3.3食品追溯體系和召回制度
歐盟第178/2002號決議規定[44]:“在食品的加工、生產和流通的各個階段均應建立起追溯制度”。該制度對各個階段的主體作了規定,以保證能夠“從農田到餐桌”的各個環節進行追溯檢查產品,一旦發生不可預測的不良影響,便將產品撤出市場[45]。如食品生產者應對食品原料做好充分記錄,食品銷售者應對食品流向做出記錄,以確保一旦食品安全出現問題,可以及時查找到原因和出現問題的環節,從市場上追回不合格食品,以防止對消費者健康造成損害。此外,歐盟在2002年公布的歐盟第178/2002號法規第19條對食品經營者的召回責任作了明確細致的規定,當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費者健康和安全的缺陷時就應對問題產品進行召回,并采取更換、賠償等積極補救措施。食品召回制度是對消費者人身健康和安全為第一目標和原則的保障,安全原則是食品召回的基本原則。
歐盟的食品追溯和食品召回制度經過較長時間的積累和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可以通過食品追溯體系迅速發現出問題的原因,及時糾正錯誤,必要時對食品進行召回,從而將危害降到最低。
3.4風險分析和預警機制
歐盟全面整合了食品安全政策和立法,將所有的食品安全政策和法律建立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對每一個食品安全問題及風險因素,都要進行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三個步驟,其中風險評估和風險交流由獨立的歐洲食品安全局承擔[46]。自歐盟第178/2002號法規后,預警機制已成為歐盟食品安全領域的一條重要原則和風險管理的重要措施。歐盟通過采取預警機制為基礎的措施,將全面評估所需的科學證據的研究責任轉移給生產者、制造商、進口商等。因此,預警機制可以加速新技術的發展,而且使生產者等各方必須加強風險數據相關的科學研究。
歐盟將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職能分屬不同部門,使得食品安全得到更加科學有效地監管[47]。同時預警機制使生產者等各方加強了科學研究,但是,如果預警機制被濫用,貿易各方抓住食品潛在風險問題而武斷輕率地采取措施,就有可能成為一種歧視性的貿易技術壁壘措施。
4歐美國家食品安全監控體系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較歐美發達國家而言起步較緩,食品安全監控體系不健全,造成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雖然《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了各部門的監管職責,但分階段的監管模式,使各監管部門在機構設置、職責分工、運行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與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管效率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管的先進理念和成功實踐都可為我國食品安全監控體系的構建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4.1建立協調統一的食品安全監管機構
《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后,我國正式確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為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統一協調,由國務院、各級地方人民政府、食品行業協會、社會團體、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新聞媒體等組成的復合型、立體化監管體系,形成了“分段監管為主,品種監管為輔”的格局[48],但這種模式由于政出多門,易出現職能重疊、推諉扯皮、監管空白地帶及監管混亂等弊端。
歐美國家采取集中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各部門職責明確,實現無縫對接。我國可借鑒其經驗,在多部門監管的框架下,樹立精簡的核心理念,嘗試在分段監管下的革新。在不改變多部門監管模式的前提下,通過精簡機構進一步提高監管效率,這種新的監管模式的有效嘗試,既是對我國固有監管模式的選擇性合理繼承,也是對先進國家監管模式精華的有效吸收。2013年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為加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組建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梢钥闯?,這是對分段革新的有效嘗試,這種嘗試兼并了獨立監管與多部門監管模式的精華,既可以改變獨立監管容易造成的缺位現象,又可以改變多部門監管造成的職能重復,互相推諉現象。
4.2健全系統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中國食品安全立法采用的是部門立法模式。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頒布實施,正式確立了我國食品立法的根本大法,截至目前,食品及食品原料相關法律已愈百部,但仍有許多食品安全問題存在。食品安全立法與國際接軌程度不夠,導致與發達國家貿易出現“綠色壁壘”。
因此,我國應積極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的經驗,努力建立覆蓋食品鏈各環節的法律法規來完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法律依據。具體而言,首先我國食品安全立法管理也應從控制源頭開始,強調“從農田到餐桌”整個食物鏈綜合管理的系統性和協調性,建立食品市場準入制度和食品可追溯制度;其次完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和突發食品安全事件應急處置的行政法規和制度;再次加強食品安全行政執法與司法的銜接,完善食品召回和問責機制等相關配套規定,提高食品安全誠信;最后加大打擊震懾力度,依法從重懲處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提高違法成本,使不法分子不敢輕易地鋌而走險。
4.3構建整合歸一的檢驗檢測體系
檢測技術是評價國家食品安全水平的關鍵基礎之一。為此,各國都把設置檢測機構、應用先進檢測方法、建立和提高分析質量保證體系以及培養人才放在優先地位。目前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食品檢驗體系,主要分布在農業、質檢、工商、食藥等部門,大、中型食品生產企業也具備一定的檢測能力。但我國食品檢驗能力相對不足,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地影響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檢測方法的覆蓋面不夠;技術短缺和重復并存;高精尖設備、標準參考物質、技術水平及儲備不足以及缺乏快速檢測的方法和儀器。
統一高效是歐美等國家食品安全檢驗檢測的顯著特征之一。我國也應按照“提高現有能力水平、按責按需、填平補齊、避免重復建設、實現資源共享”的原則[2],建立一個食品檢驗檢測機構網絡,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和協調,實現檢測資源和檢測信息的共享,避免不必要重復檢測。同時規范檢驗檢測機構的資質評價制度,加強對檢驗檢測機構工作人員的管理。充分考慮檢測技術機構的健康發展,考慮專業特點和食品產業的區域分布,尊重高技術服務業技術密集、資金密集的特點,使不同層次檢測機構在技術領域和專業技術能力互相補充,最大限度發揮檢測機構對食品安全的支撐作用。
4.4加快公開透明的信息體系建設
中國的食品安全監控體系與歐美國家相比透明度較低,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第一,政府部門分段監管,部門間信息共享協調機制不完善,導致食品安全信息公布不對稱。第二,食品安全信息渠道主要是政府、廠商自行、第三方和媒體,因此消費者缺乏權威而正確的食品安全知識獲取平臺[49]。第三,消費者獲取食品安全信息主要通過是電視、報紙、專業雜志等,而缺乏網絡的利用,網絡平臺數據更新緩慢甚至不更新也導致了消費者很少通過網絡了解食品安全信息。
我國應借鑒歐美發達國家的經驗,從信息管理機制研究出發,加快公開透明的信息體系建設?!笆濉币巹澨岢?,根據國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設規劃的統一部署,建立功能完善、標準統一、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的國家食品安全信息平臺[2,50],從而避免低水平重復和各自執法浪費資源;整合信息平臺,由一個部門對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后統一,引導消費者對食品安全信息的有效利用。設立公眾參與的組織,利用網絡平臺的優勢,實現消費者對信息的反饋和交流,幫助政府和相關企事業單位做出科學的決策,增強公眾參與食品安全監管的能力。
關鍵詞:食品安全質量管理 教學方法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TS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10(a)-0090-03
Abstract: Food safety management quality is our food processing technolog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one of the core curriculu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has not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teaching, thus promoting the course of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teaching methods.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so on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the ideas of curriculum reform,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unceasingly, has obtained the goo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management;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reform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化的發展,食品質量與安全已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隨著近年來重大食品安全問題不斷被曝光:從“蘇丹紅鴨蛋”到“三聚氰胺奶粉”,從“地溝油”到“瘦肉精”,一次次刺激著人們本已脆弱的神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迫切需要大量的高技能專業人才來加強食品安全方面的監管工作。因此,掌握食品安全質量管理技術是食品行業發展對食品從業人員最重要的職業素質要求。但是,在日常教學中由于《食品安全質量管理》課程有著理論性較強、可操作性不高等特點,且目前該課程大多數仍然是以教師理論講授學生被動記憶為主,所以往往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所以,如何進行課程教學改革,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該門課程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為了順應時展對高職教育的新要求,結合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所在院教師針對該課程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學評價三方面進行了探索性改革。
1 課程設置改革
基于前期對食品企業相關崗位的調研,課程的設計理念緊扣高職高專培養目標,以職業崗位要求為導向,注重技能培養,適應崗位要求,改變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要求理論知識能支撐后續課程,對崗位工作必須夠用、實用,同時要結合應用實例,實踐技能選取的是對違反食品安全法案例分析及部分食品管理體系文件的編制與理解能力解析,能夠與企業實踐要求相結合。課程內容及學習任務設計見表1。
設置課程項目時,將一些復雜、抽象的內容與實踐相結合,并采用情境式教學,把整個教學分成若干子情境,依次進行訓練,最后完成任務。使學生在學中做,從做中學,這樣自然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
2 教學方法改革
目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基礎知識總體欠佳,學習理論知識興趣不足等特點,針對學生這些特點,如果還仍然采用傳統的課堂填鴨式或單一的教學方法,顯然已經不能滿足高職教育的要求。因此,該院教師經過不斷研究、改進,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任務驅動法、案例分析法與現場教學法等。
2.1 任務驅動法
任務驅動法是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在利用SSOP原理,設計具體應用這一子情境的教學中,教師首先發放任務單,明確學習任務,而學生則聽取教師的講解,通過各種途徑收集相關資料,隨后學生確定小組成員分工后分組討論任務實施工作計劃,下一步根據工作計劃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教師對學生的工作情況隨時進行檢查、指導,最后學生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匯報、互評,教師點評給出綜合評價成績。任務驅動法通過讓學生自主查閱相關資料,培養和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積極探索的精神,得到了普遍的認可。
2.2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實際工作中出現的問題作為案例,交給學生研究分析,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判斷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如在進行違反食品安全法案例分析這一子情境的學習中,通過拋給學生違反我國食品法律、法規的一些典型案例,使學生轉換角色,成為一名執法人員,依照我國的相關法律來判斷這些案例具體違反了哪些條款。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收集獲取信息以及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3 現場教學法
現場教學法是根據一定的教學任務,組織學生到工廠、實訓室通過觀察、調查或實際操作進行教學的組織形式。例如,在進行利用GMP原理,判斷情境或案例是否符合要求這一子情境課程的教學時,可以帶領學生到筆者所在院相關的食品實訓室進行現場參觀,使學生參照GMP的要求,指出食品生產實訓室需要改進之處。
現場教學能提供給學生豐富的直接經驗,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理論性的知識,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運用知識于實踐的能力,@得了較好的效果。此外,筆者所在院又計劃新建豆制品加工和啤酒、葡萄酒加工實訓室各一座,為今后學生該門課程現場教學法的實施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3 教學評價改革
在教學改革中,考核內容與方法的改革是影響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考核的內容與方法不僅可以考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還對教師的自我評價以及今后如何開展教學活動起到導向作用。針對目前該課程考核形式單一,并不能真實反映學生對該課程的知識與技能的真正掌握情況,筆者所在院制定了綜合考核方案,著重考核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與基本職業能力。考核內容與標準見表2。
綜合考核體系最大的特點是對學生的平時表現、操作技能、綜合運用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考核、評價。
3.1 更加注重平時成績
在試卷考核中,由于大多數知識點為理論知識,實踐、操作知識較少,所以極易出現學生臨考前突擊記憶,而忽視了平時的技能訓練,這樣往往造成學生在工作中高分低能的現象。針對以上現象,綜合考核體系大大加大了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例,考核成績由平時成績(60%)+期末成績(40%)兩部分組成。平時成績主要包括學生的出勤、作業、課堂回答問題、小組討論等方面,這樣將會激勵學生多注意對該課程日常點滴的積累,從而為學生將來進入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3.2 考核方式多樣化
《食品安全質量管理》主要以過程考核為主,考核涵蓋完成學習任務的全過程,部分任務考核可以PPT、實踐成果、實際操作、辯論會、模擬項目等形式進行,同時學生參加內審員考證可適當予以加分。通過多樣化的考核方式,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以及企業競爭力。
4 結語
《食品安全質量管理》通過對課程內容的優化設計,通過對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的改革,加大了實踐課程的教學內容,改變了傳統的以學科性知識為基礎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技能中;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中的模式,使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體,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學生樹立起自我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注重日常職業素質養成的意識,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精神。該課程改革后經過了近4年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企業對畢業生的評價不斷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進一步增強。
總之,隨著今后科技的不斷進步,新食品安全管理理念的不斷推出,這就需要高職院校不斷調整思路,更新教育理念,這樣才能滿足新形勢對人才的新要求,為企業、行業培養更多的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鋒,金杰.《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中外教育研究,2010(10):86-87.
[2] 湯高奇,朱維軍,柳艷霞.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09(8):75-76.
[3] 戴佳弘,畢蓉.高職教改課程教學設計案例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 陳萍,文連奎,張艷榮.食品質量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畜牧獸醫,2007(7):126-127.
一、教學方式多樣化,增強教學效果
1.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豐富教學手段。單純用語言和板書表達清楚抽象復雜的理論很困難,但多媒體教學可以將這部分內容直觀、形象地表現出來。而且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很多新的內容,最新的案例都可以作為教學的一部分內容。例如有關保健食品、綠色食品、QS認證標志等圖片,中央財經頻道的《食品安全在行動之中國政策論壇》和《每周質量報告》等視頻資料,都可以在課堂上直接展示給學生,這樣既能彌補教材的不足,又能鍛煉學生的利用互聯網檢索信息的能力,讓學生更快速、清楚、系統地了解這些教學內容,對食品法規與標準的相關內容形成整體的認知。
2.采用對比教學方法,加深記憶。在講解國際食品標準組織章節時,讓同學們自己分項,將CAC、FAO、ISO等國際組織的職能、目標、總部所在地和成員權利與義務等放到一起進行對比,比較這些國際組織的不同,而后總結、分析它們的作用和影響,使同學們在記憶時不至于混淆。在講解國外食品法律法規時,和我國的食品法律法規相比較,同學們在了解了國外食品法律法規的同時又回顧我國的食品衛生法規內容,還能掌握未來我國法律法規的制定有哪些趨勢,加深印象。
3.多用案例分析,提高教學內容的實用性與實踐性?!妒称钒踩ā泛汀懂a品質量法》是我國法律法規的章節的重點,單純逐條學習這兩部法規是非常枯燥的。在進行這部分內容教學時,我們應該搜集大量的典型食品違法案例,讓同學們分組討論,派代表回答案例是違反了法規的哪條哪款,應該怎樣予以處罰,如有不同意見就可以進行辯論。這樣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讓同學們對兩部法規充分了解。
二、教學內容合理化,注重前沿與實用
1.深入淺出,激發學習興趣。法律法規的學習相對來說是枯燥的,我們從近幾年我國的食品安全事故入手,例如三鹿奶粉、含甲醛啤酒、地溝油非法加工經營、面粉漂白劑、火鍋口水油等,讓同學們對食品安全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然后從以前存在的食品安全多頭分管造成的所謂“十幾個大蓋帽管不住一頭豬”引出《食品安全法》的出臺和《食品衛生法》的廢止,由此導出食品法規與標準的重要性,增強學習法規與標準的興趣。
2.章節內容模塊化,有利于整體把握。在講解食品法規與標準時,對遴選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序化:例如將緒論、中國食品法律法規、國外食品法律法規和食品法規與標準文獻檢索歸為法規與標準基礎模塊;將標準的制定、中國食品標準、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部分內容歸為企業資料的編寫設計模塊,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和食品質量認證歸為企業管理體系和產品認證模塊。將相關內容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按工作任務的難易遞進方式構建教學模塊化課程結構,使教與學有機結合。
3.加強課本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教學時引導同學們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生活中的食品法規與標準。有意讓同學們收集一些普通生活當中的食品外包裝,如純凈水、碗面、牛奶等,看看上面的標簽是否規范,從外包裝如何避免買到假冒偽劣食品,導入食品標簽與標識標注章節的講授和學習,使同學們真正做到活學活用。
三、考核方式多重化,注重學生能力評價
只從期終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生學習這門課的效果顯然是有失偏頗的。我認為應該增加平時的成績考核比例,如作業、課堂提問和討論、課程論文等方式。通過平時考核,老師可以及時了解講課效果,得到學生掌握了解已學知識的程度的信息反饋;可以多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檢索一些有關內容來豐富自己。我認為平時的作業10%、課堂提問和討論20%、期終考試70%的考核比例能夠更好地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培養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曉彤.食品法律法規與標準[M].科學出版社.
歐盟《通用食品法》(EC178/2002)的定義是指在生產、加工及銷售的各個環節中,對食品、飼料、食用性禽畜及有可能成為食品或飼料組成成分的所有物質的追溯或追蹤能力[3]?!讹暳虾褪称锋湹目勺匪菪泽w系設計與實施的通用原則和基本要求》(ISO22005:2007)中將“可追溯性”定義為:跟蹤飼料或食品在整個生產、加工和分銷的特定階段流動的能力[13]。在我國,《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術語》(GB/T6582-1994)將可追溯性界定為:追溯所考慮對象的歷史、應用情況或所處場所的能力[3]。中國良好農業規范(ChinaGAP)中對可追溯性的要求是:通過記錄證明來追溯產品的歷史、使用和所在位置的能力(即材料和成分的來源、產品的加工歷史、產品交貨后的銷售和安排等)[8]??勺匪蒹w系流程(見圖1)。圖1可追溯體系示意圖可追溯體系是可追溯性概念在產品安全管理方面的理論表述。歐盟《通用食品法》(EC178/2002)認為是追蹤食品從生產到流通全過程的信息系統,目的在于食品質量控制和出現問題時召回[3]。國際食品標準委員會(Codex)將可追溯體系定義表述為食品市場各個階段的信息流的連續性保障體系[7]。美國農業部第830號農經調查報告首次將食品可追溯體系按照“深度、寬度和精確度”三個標準進行評價,其中寬度指系統所包含的信息范圍,深度指可以向前或向后追溯信息的距離,精確度指可以確定問題源頭或產品某種特性的能力[9]。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從技術角度解釋了食品可追溯體系,即采用EAN/UCC系統對食品原料的生產、加工、儲藏及零售等供應鏈各個環節上的管理對象進行標識,通過條碼和人工可讀方式記錄信息,一旦食品出現衛生安全問題,可以通過這些標識追溯到問題食品的源頭[9]。
國內外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概況
自英國出現首例瘋牛病以來,世界各國更加重視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紛紛采取措施防止相關問題再次出現。目前,全世界己有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立專門機構,并實行相關法律法規,建立相應追溯體系,對農產品和食品質量安全生產過程進行嚴格地監控、跟蹤與追溯。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的建立源于20世紀80年代歐洲瘋牛病的爆發,最初主要針對牛肉等畜產品[2]。1985年4月英國肯特郡出現第一例記錄,科學家檢驗追查出瘋牛病感染源可能是養牛飼料[10]。1990年英國政府成立“瘋牛病研究調查專門委員會”,追溯調查研究引發瘋牛病病源,進而產生肉牛生產履歷制度雛形[10]。1991年歐盟頒布《歐洲有機法案》,要求為每一地塊建立農藥、肥料等的使用情況,以監控有機農產品的生產過程[3]。2000年1月,歐盟了食品安全白皮書,首次引入了從“農場到餐桌”的概念[11]。同年7月,歐盟制定了(EC)NO1760/2000法令《關于建立牛科動物檢驗和登記系統、牛肉及牛肉制品標簽問題》,第一次從法律的角度提出牛肉產品可追溯性要求,并在歐盟及其成員國建立牛肉產品溯源系統[3]。在這個基礎上,2002年歐盟又頒布了(EC)NO178/2002法規《食品法規的一般原則和要求》,進一步把追溯的范圍擴大到全部食品,并明確提出禁止進口非追溯產品[11]。2006年初,開始實施《歐盟食品及飼料安全管理法規》,突出強調了食品從農場到餐桌的全過程控制管理和可追溯性[11]。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為確保消費者食品安全,建立了新的可追溯性的國際化食品標準ISO22005。此標準在ISO22000基礎上添加了食品管理體系,其中ISO22005∶2007為策劃和執行食品可追溯系統建立了統一的原則和要求,對食品供給鏈的每一步包括原料的流通途經,產品的追蹤以及供貨商等信息提供都作了規定[12]。為了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快速應用于生產實際,國際物品編碼協會相繼出版了《牛肉產品追溯指南》、《生鮮農產品追溯指南》、《魚類產品追溯指南》、《香蕉供應鏈追溯指南》、《葡萄酒供應鏈追溯指南》、《GS1可追溯性實施指南》以及《GS1可追溯性標準》等可追溯性應用指南和標準[13]。美國于2002年通過生物反恐法案,即《公共衛生安全和生物恐怖準備與反應行為》,將食品安全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提出“實行從農場到餐桌的風險管理”,要求企業必須建立食品可追溯制度[5]。2003年5月,美國《食品安全跟蹤條例》,要求所有涉及食品運輸、配送和進口的企業要建立并保全相關食品流通的全過程記錄[11]。2009年,美國相繼通過《2009年食品安全加強法》和《FDA食品安全促進法》,加強對食品加工廠商的檢查與監督,提高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權限,包括賦予該機構制定農場初級原料生產標準和召回追溯系統、強制召回受污染食品、扣留不安全食品、限制或禁止來自某個地區的不安全食品流通以及就可能違規情況索取相關數據等[3]。日本引入歐盟所推動的“食品可追溯制度”,于2001年建立了肉??勺匪菹到y[5]。2002年5月,日本制定了牛肉身份證制度,并逐步延伸至大米、牡蠣等產業。消費者通過大米包裝上的電子標簽可以了解大米的產地、生產者、生產過程中使用農藥和化肥以及加工等具體信息[11]。2005年底,建立了糧農產品認證制度,對進入日本市場的農產品實施身份編碼識別制度,要求提地、生產者、化肥及農藥使用等詳細信息,方便消費者查詢[14]。2008年12月,日本農林水產省WTO/TBT通報,擬建立大米的可追溯體系[15]。到目前為止,日本對所有農產品實施可追溯管理模式已逐漸建立起來,在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的應用方面,日本不僅制定了相應的法規,而且在零售終端,大部分超市已經安裝了產品可追溯終端,供消費者查詢產品信息[16]。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加拿大2001年開始實施“食品召回計劃”,2004年建立了國家食品追溯體系[5],并制定《食品追溯數據標準第一版》和《食品追溯良好規范》,以保證絕大部分國產食品從原料到零售終端都能夠實現追溯[17]。澳大利亞作為一個畜牧業大國,于2001年在國家層面上建立國家牲畜標識計劃,并成立配套的管理機構[18]。韓國于2005年6月對農產品質量控制法令進行了補充修訂,引入了全方位的農產品追溯程序,并于2006年1月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執行。2007年12月公布了牛與牛肉可追溯性法案[19]。印度于2006年出臺的《食品安全及標準法案》明確了食品安全追溯制度,要求食品生產者提供食品生產過程信息,提供原材料的企業信息,必須貼上追溯標簽,以確保食品的可追溯性[3]。越南朔莊省2010年表示將建立水產品可追溯體系,以打造全球最主要的水產品供應商[3]。目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已開發出很多成功應用于實際生產的農產品追溯系統,在追溯體系建設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英國率先建設了基于互聯網的牲畜跟蹤系統(CTS),實現了牲畜整個生命周期的情況記錄[20]。歐盟各國普遍采用由國際物品編碼協會(EAN)推出的“EAN•UCC系統來開展質量安全追溯[21],旨在對農產品供應鏈生產過程進行有效標識,建立起對各個環節信息的管理、傳遞和交換,實現對農產品有效的追溯[22]。美國于2009年推出NAIS項目,以保證牛肉的可追溯性[23]。荷蘭建立了禽蛋商品理事會的綜合質量系統(IKB),旨在保證生產鏈中所有重要活動都在受控情況下進行[24]。澳大利亞于2001年在國家層面上建立國家牲畜標識計劃(NLIS),即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采用由NLIS認證的瘤胃標識球或耳標對牛、羊進行標識,來實現對牲畜的標識和追溯[3]。我國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仍然處于研究和起步階段,但近年來我國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理論與實踐進行了積極探索,在追溯管理和體系建設上取得了顯著進展。國家相繼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關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指導意見》等綱領文件,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等法律法規及《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農產品包裝和標識管理辦法》、《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實施細則(試行)》、《食品召回管理規定》等規章制度。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產品、食品追溯體系技術規范的建設,逐步建設建立健全各項農產品食品追溯體系技術規范,以保證追溯系統的有效實施。在借鑒歐盟國家經驗的基礎上,相繼制定了《飼料和食品鏈的可追溯性體系設計與實施的通用原則和基本要求》、《飼料和食品鏈的可追溯性體系設計與實施指南》、《農產品追溯編碼導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操作規程通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操作規程水果》、《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操作規程茶葉》、《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操作規程畜肉》、《奧運會食品安全食品追溯編碼規則》、《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生產單位代碼規范》、《果品質量安全追溯產地編碼技術規范》、《亞運會食品安全食品追溯編碼規則》、《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規范》、《食品追溯信息編碼與標識規范》等相關指南和標準,旨在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和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強化“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程監管[3,14,25-27]。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在借鑒了歐盟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相繼制定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水果、蔬菜跟蹤與追溯指南》、《我國農產品質量快速溯源過程中電子標簽應用指南》以及《食品安全追溯應用案例集》、《牛肉質量跟蹤與溯源系統實用方案》等規范和應用指南[3]。這些技術規范的實施,切實有效推動了我國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追溯工作的順利展開。近幾年,隨著國家加大對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嚴肅查處制假造假事件,逐步建立農產品產業鏈追溯體系。各省、市政府也將保證農產品食品安全納入政績考核;在龍頭企業和部分農產品紛紛構建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以便實施從“農場到餐桌的全過程”安全控制和可追溯性,確保了農產品食品的質量安全和消費安全。國家質檢總局于2003年啟動了“中國條碼推進工程”。在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積極開展食品跟蹤與追溯的情況下,國內部分畜產品、糧食、果蔬、中藥材等開始擁有屬于自己的身份證[21]。農業部實施“城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系統試點工作”,重點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28]。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7部委確定肉類行業作為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行業,啟動肉類食品追溯制度和系統建設項目等[1]。國家條碼推進工程辦公室在山東省壽光市田苑蔬菜基地和洛城蔬菜基地實施蔬菜安全可追溯性信息系統研究及應用示范工程[29]。北京市農業局與河北省農業廳建設完成的北京市農產食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對農產食品質量安全的管理橫跨生產、包裝、加工及零售等各個環節,并覆蓋蔬菜、水果、畜禽和水產等多個領域[27]。北京市2008年全面啟用奧運食品安全監控和追溯系統,實施奧運食品安全追溯制度,實現奧運食品從生產基地到最終消費地的全程監控[1,28]。上海市建立“上海食用農副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平臺”,于2007年基本建成全覆蓋的農產品身份網上查詢系統[27]。天津市在全國率先實施豬肉和無公害蔬菜安全追溯制度,推出網上無公害蔬菜訂菜服務[30]。江蘇南京市建立以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站為監管平臺,全面啟動農產品質量IC卡管理體系。海南、福建等省及中國物品編碼中心積極推動EAN-UCC系統在農副產品跟蹤與追溯方面的應用,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7,30]。此外,國內一些大型的農副產品企業也積極采用RFID技術建設內部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如北京市京裕大紅門肉類食品有限公司、北京市第五肉聯廠及上海五豐上食食品有限公司等[21]。其中典型性農產品追溯系統有中國產品電子監管網(/websiteserv/web/index.jsp)、國家食品安全追溯平臺(/)、農墾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北京市農業局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中國肉牛全程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統()、上海市食用農產品流通安全追溯系統()和食品安全監管、追溯與召回公共服務平臺(/)[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