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7 16:10:44
序論:在您撰寫小學音樂教學進度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關鍵詞: 職高體育 音樂運用 教學改革創新
《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指出,體育教學是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其全部任務在于對學生進行體能和技能訓練的同時,注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與發展。筆者從教學實踐和社會觀察中總結認為,職高體育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如何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一批又一批的“預備役”體育人才,而在于通過有效教育,努力促進學生的體育個性發展,幫助其在初步確立終身意識的基礎上,逐步形成“體育與健康”運動項目的學習能力和鍛煉習慣。因此在職高體育教學中,我們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方式和手段,努力創設有效教學情境,從而“激勵、喚醒和鼓舞”學生自覺投入到體育教學之中。音樂體育教學法即是教學藝術之一,筆者試簡要闡述。
一、音樂教學法在職高體育教學中的作用與意義
職高生正處于青春期發展階段,他們思想開放、性情活潑,唯有興趣化教學才能對其產生吸引力,讓其保持足夠的熱心、耐心與恒心。而傳統模式下的職高體育教學,一直強調體能和技能方面的訓練,缺乏對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重視和關注,且教學過程大多單調、機械和枯燥乏味,因而許多職高生對體育教學的態度是“可有可無”“遠離躲避”甚至“畏懼厭惡”的,其中女生比例大于男生。實踐證明,把音樂引進體育教學中,可以有效改變這種不良狀況,并能發揮重要的教學輔助作用。
一是有效激發學習情趣,調節課堂教學氣氛。有一次,筆者無意中觀賞到了校園音樂劇《歌舞青春》,一下子被劇中男主角特洛伊及其隊友們一邊唱一邊跳一邊?;@球的精彩畫面所吸引,那帥氣瀟灑的動作與籃球擊地的和諧節奏給人傳遞透徹心扉的淋漓盡致。受其啟迪,筆者在體育教學中也開始有意識地把音樂運用其中,一下子激活了課堂教學狀態,原先那種慵懶拖拉、我行我素的狀態很快消失了,代之以熱情充沛、輕松活躍的學習情形。二是有效培養學習能力,增強學生成功信念。把音樂設置為體育運動背景,既可以代替單調的口令,又能讓學生在和諧協調的節奏中事半功倍地完成訓練任務。如在教學跨欄跑內容過程中,讓學生按照多媒體播放的音樂節拍對著墻體進行擺動腿欄側過的強化訓練。學生們邊練習邊欣賞音樂,既培養了音樂節奏感,又增強了動作的協調性,大大提高了成功訓練的效率與信心。三是有效促進心理健康,推動身心協調發展。體育運動的體能消耗較大,對于責任意識薄弱、學習品質較差的職高生生而言,是一項不受歡迎的學習任務。因此在職高體育教學中,把音樂運用于體育訓練之中,能有效遷移學生的注意力,變相減輕其身心疲勞程度,充分發揮提振士氣、愉悅心緒、陶冶情操的功效,使運動機體處于一種良性的循環狀態,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二、音樂教學法在職高體育教學中的運用與探究
音樂是人類最美的語言。在職高體育教學中,把音樂的美妙旋律與體育的運動節奏融合在一起,能夠發揮催人奮進、張弛有度的作用。音樂教學對于職高生而言,是心情是熱情更是激情;而對于職高體育教學來說,則是探究是創新更是效率。
1.讓音樂吹響在體育教學的開啟之時。體育教學活動多以室外進行為主,而課前幾分鐘的準備活動則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讓學生的身體器官有效調整到某種活動需要的狀態,實為基本課堂教學做好身心準備所必不可少的前奏曲。這是音樂體育教學法登臺亮相、進入輔助程序的第一適合期,能從中充分發揮調節機能、鋪設心境、集中精力、振奮精神的重要作用。如在籃球課教學過程中,一般情況下往往選擇一些球性練習讓學生進行活動前的熱身準備,盡管這也能起到應有的作用,但是如果代之以一段動感十足的音樂旋律,或者以音樂陪伴球性練習,則能傳遞或生成活力無限的。這與熱舞開啟前的前奏曲一樣,能把人帶入主動投入的運動狀態。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有效;引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347-01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到“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為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關注閱讀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筆者結合自己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心得,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一、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教師要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必須使學生產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二、注重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提高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無不有益?;谛W生的閱讀特點,更需要在每篇課文的教學中堅持不懈、科學的訓練,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以致用。首先,要養成認真的閱讀態度。必須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這樣才有利于準確地從閱讀中獲取信息。第二,要養成動手的閱讀習慣。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習慣地對重點詞句、不解之處,做上記號,再勤于動手去查閱工具書及向老師提問。在閱讀中“君子動口不動手”是難以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的。第三,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讀書動口不動腦,則純屬“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便無法理解課文更談不上創新,也將失去了閱讀的意義。因此,在讀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讀思結合,不斷地去發現問題,在積極的思考中,盡可能地去解決問題。這才是課改中我們想要達到的小學語文教學目的。
三、精心選擇內容來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不僅書籍報刊眾多,而且網絡上有很多閱讀資料。小學生接觸的信息量大,如果全部采用“拿來主義”,不加選擇地進行閱讀,則勢必會對小學生的身心產生影響,尤其是那些宣揚暴力、兇殺、、迷信的內容,一旦小學生對那些荒誕離奇的故事情節入迷,將浪費大量的時間,還有可能染上不良的習氣。教師要精心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內容,為學生朗讀或介紹一些短篇名著,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情感的升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激發小學生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等。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很難持久,小學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學會思考,掌握閱讀的方法,發散思維,使他們保持長期的閱讀興趣。
四、倡導創造性閱讀以提升學生的審美個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個性。同時,閱讀是為了豐富學生的閱歷,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等,是屬于創造過程,而不應該是被接受。新課程標準強調:“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惫P者在教學過程匯總中,首先誘導學生拓展閱讀范疇,廣泛積累閱讀;其次,尊重學生的選擇,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思維,倡導個性理解,即讓學生用自己的思想、語言等與作者、文本進行對話,實現自我獨特的閱讀感受;最后,帶領學生感受、品味文本內涵,深化其個性審美,升華其情感體驗,感悟閱讀文本的內涵。
五、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以滿足學生的閱讀成就感
小學生都期望得到認可與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應該開展一些朗誦比賽、講寓言故事、講成語故事等活動,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引導學生閱讀之后討論交流,有助于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閱讀和討論交流也是心靈凈化的一部分內容。討論可以使孩子更明晰是非、善惡,感受好的品格,還益于相互啟迪,共同提高。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信心與熱情。實踐同樣可以對閱讀能力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在課余時間我鼓勵學生自辦手抄報,學生為了辦報,需要大量閱讀有關的知識,然后再對所讀知識進行選擇、編輯、抄寫、插圖,這樣才能辦出像模像樣的報紙。對學生辦的報紙無論好壞都張貼展覽,學生在相互觀摩、互相學習中,又領悟到很多東西,同時在辦報刊的過程中,提高了選擇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六、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閱讀
一、文本深度對話的意義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边@是非常精辟的論述。學生要會欣賞讀物,首先要理解,而理解首先要讀懂。就是說學生要學會同文本對話,傾聽作者在文本中發出的聲音。學生深刻理解文本的必經途徑是與文本的深度對話。
小學生識字達到一定數量,掌握了查字典詞典的方法,又積累了一些社會知識之后,他們就能夠與文本進行初步對話。優秀的作品中有著深邃的思想、豐富的知識、優美的意境、感人的事跡、高尚的情懷,這些人類的寶貴財富珍藏在匠心獨運的文字符號之中,只有通過與文本深度交談,才能得到深層的寶藏。這就是閱讀能力提高的過程。
可以肯定地說,閱讀能力只能在與文本對話的實踐中生成。逃避與文本作深度對話,這是閱讀教學無效或低效的主要原因。我們必須努力培養學生與文本深度對話的能力。這里說的深度指的是文本深層的內涵。
二、引導學生準確、全面、深入地感知課文
《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運用語言文字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蔽谋臼亲髡甙l出信息的載體,讀者要接受、吸收作者發出的信息,只能與文本對話?,F代閱讀學認為:閱讀能力=閱讀速度×理解程度×保持率。因此,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途徑應該是:要求學生全神貫注,以句段為單位閱讀,不動唇、不指讀等。要指導學生努力理解領會文字符號中蘊含的意義,調動自己已有的知識去解釋讀物,不但要解讀其表層意義,更要努力解讀其深層意義。
六年級上冊課文《山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寫這場山雨從來到去共分多少個階段,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還在淺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注意文本中寫雨的聲音“清晰起來,響亮起來”,“雨絲”像“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優雅的小曲”,判斷出這是小雨。還可以繼續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的城市下雨時,馬路邊的樹叢中有同樣的美景嗎?人們會有同樣的感受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繼續與文本對話,可以從文中看出:這個山林非常幽靜,山雨彈出的“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雨后可以聽到雨珠滴落的聲音。這里空氣非常清新,雨后“山林的色彩層次多得幾乎難以辨認”,“綠得耀眼,綠得透明”。只有山雨才有這樣的特點,城市的雨是另一種特點。這樣,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達到了較深的層次。
三、引導學生對看似平常的文句尋找疑點進行思辨
一般人認為,在閱讀非常淺易的文字時是用不著思辨的,但淺易的文字所包含的信息有時并不少。優秀的作品、精辟的文章,其特點就是打破常規選用貌似平常的文字符號,表達十分豐富而且很有價值的信息。我們必須指導學生認真考察,提高對文字的敏感度。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六年級下冊)中有一段:“洗澡水的漩渦,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卻從中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遍喿x經驗少的人,漫不經心的人,對這段話是提不出任何問題的。但如果我們注意到句中的四個“有所”,就會發現一個有價值的疑點:為什么要用四個“有所”?少一個行不行?學生經過研究,明白在這段話中,有所發現,主要是指發現漩渦與地球自轉的關系;從紫羅蘭變色到制成石蕊試紙,這是發明;根據眼珠轉動的次數和時間測量人做夢的次數和夢的長短,屬于創造;最后“有所成就”是對上述三種科學貢獻的概括。這樣,學生就能深度理解文章的內部聯系。只有這樣才算理解,也就是“讀懂”。
當作者的文字符號運用方式特別巧妙,信息含量特別豐富時,閱讀猶如探險,要經歷峭崖險壑,只有思考辨析才能曲徑通幽,獲取真知。這一過程,既包括認讀之后對文本的表層理解,也包括表層理解基礎上,再進行一系列的分析、綜合,對似乎可以成立的理解進行辨析,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而達到的深層理解。這也是讀者與文本深入對話的過程。
優秀的作者,往往有著極強的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看似平淡的話語,其實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信息。而這些地方,往往是缺少經驗的小學生所不能察覺,或雖有察覺卻不知如何深入理解、鑒賞的地方。作為語文教師,應該不放過這些地方,引導學生反復與文本進行對話,深層次地理解文本,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和探求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從深度閱讀中得到閱讀的真諦,可以促進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教學。
參考資料:
一、學生先行,問題聚焦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睂W生的閱讀能力主要是在大量的個體閱讀實踐中獲得的,而不是靠教師講解閱讀材料習得的。一堂閱讀教學課,教師應先讓學生自主閱讀,提出自己的困惑,樹立“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意識,然后根據文本核心價值引導學生聚焦在需要重點探究的問題上。
如筆者在高一開展了《牛鈴叮當》(2013年浙江省高考現代文閱讀)閱讀教學,旨在加強高一與高三閱讀教學的聯系,突破原本在高三時教師教會學生建立合理閱讀答題程式的教學手段的束縛,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獲得愉悅之感。在課前先讓學生自讀《牛鈴叮當》,然后在發下去的表格上填寫自己能讀懂的內容和未能讀懂的內容。以下是在課堂上通過幻燈片展示部分學生“不懂的”內容:
1為什么村里有了牛還要買拖拉機?拖拉機為何要被稱為“鐵牛”?
2第4段“拖拉”等詞為什么要加上引號?
3第7段寫公牛相斗與全文有何聯系?
4如何理解第9段“現今的水鄉,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細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拋撒谷種”這句話?
5文中的“黑色幽默”有何深刻內涵?
6第10段“如今,利益的驅動讓這樣的老規矩開始面臨挑戰”如何理解?
可以看出,學生提出的問題相當細致,不亞于教師課堂問題的設計,而其中第1個、第2個問題屬于部分學生能讀懂的內容,因此可以讓“已懂的”學生來解答這兩個問題。接著應引導學生聚焦自己提出的這些雜亂無章的問題,整理和歸納有相同指向的問題。
二、教師引導,自主學習
自主閱讀并非自由閱讀,尊重學生的個性閱讀,絕不是放棄教師的指導。在課前,當學生提出“牛為什么需要帶鈴鐺?”“牛被殺時為何會掉眼淚?”等問題時,也就意味著教師需要充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提問,幫助學生在課堂中理清文本內容的思路,使學習過程更清晰。
自主學習應強調師生人格平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自主解決了現有發展區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合作解決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宜過多地追求對文本主旨的理解,過多地用材料證明“我”的觀點,這樣急于進行問題的推進,勢必會傷害一部分學生的閱讀體驗。其實,一定的“教學設計”是必要的,但是過于雕琢“預設”,勢必阻塞學生“旁逸斜出”的思維,成為學生探究學習、張揚個性的桎梏。如果教師能夠在課堂中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敢問、敢想、敢做、敢爭辯,讓學生既參與學,也參與教,這樣就能充分地展示所有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平等民主中得到發展與快樂。
三、合作探究,有效學習
《課程標準》著重要求:“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要“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在閱讀教學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利用表格明確列出自己已經知道的內容,并思考自己希望進一步了解的問題;然后就近組成小組,通過小組交流探討后,重新提出小組未能解決的共同的問題,并記錄在表格上。當各小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后,教師再參與指導并適當總結。
在問題聚焦后,只要學生能自圓自說,教師都應該贊同。教師應該把學生聚焦與歸納的問題一一板書下來,然后布置任務:“請大家選擇其中的1~2個問題以小組的方式進行探討,討論的題目與內容須記錄在表格上;小組要選定一位發言人,發言人要先誦讀相關的文字,再綜述本組觀點,本組其他人員可以進行補充發言。”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基于人本主義的人性觀,指導學生根據文本內容和自身特點,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提出問題,聚焦問題,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
關鍵詞:區域;反思制度;有效教學
一、研究背景與目標
隨著二期課改的全面推進,音樂新課程的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音樂教師認識到“教學反思”的作用和意義。音樂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教學的反思,其真正意義是通過反思來重建,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葉瀾教授指出:“需要養成反思的意識與習慣,需要在反思中自我更新。而重建,是在問題發現之后的一種真實的自我提升。只有經歷了‘重建’階段,人的成長才能得到真實的提升。重建強調的更是一種正向積極的、建設性的自我更新?!?/p>
實踐證明,我們除了培養音樂教師個體的教學反思能力,關注學?;鶎咏萄薪M的合作反思水平,更要注重在區級音樂研修活動中系統構建科學合理的“反思制度”。因為一個區域就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區域內每個音樂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互相關聯、相互促進的。只有通過不斷反思、相互借鑒、共同研究才能讓這一區域音樂教師不斷散發出教學活力和智慧的光芒。
“反思制度”是區域教師群專業發展和音樂教師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通過構建區域“反思制度”,探索“反思制度”的實施過程,研究通過反思來促進音樂學科教學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通過“實踐―反思―創造與重建―再實踐―再反思―再創造與重建”的不斷螺旋上升的過程中提煉出有效的、富有個性的區域音樂學科研修文化內涵。
二、設計步驟與操作要點
1.聚焦主題
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
2.基本意圖
通過反思找出音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找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方法,指導音樂教育教學實踐,通過不同層面、不同方法和理念的診斷,幫助音樂教師找到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從而提升音樂教師個體的思維品質,促進音樂教師群的專業成長,逐步形成區域音樂教學研究型特色團隊。
3.實施途徑
4.典型案例
案例一:
教學反思包括課前反思、課中反思及課后反思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反思目標、反思內容和反思方法都不盡相同,但它們對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教師成長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從每天都在進行的習以為常的教學方式、教學行為中
發現自身的教學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提升自身的專業化水平。我們首先要求本區音樂教師以個體為單位,圍繞區每學期提供的主題研討活動方案開展教學反思活動。通過區級研訓活動進行“案例式”“專題式”“診斷式”等研訓方式,學習理論及相關知識介紹,了解什么是“教學反思”?為什么要進行“教學反思”?通過學習、討論,讓音樂教師掌握“音樂教學反思”的要點、方法和途徑。
教師反思1:課前反思,貴在有備無患
(諸翟學校紀藝)在以往的教學經驗中,我總是認為課前的備課只是包括編寫教學設計和準備課堂材料兩個方面,而往往忽略課前反思。這可能也是缺乏足夠教學經驗的年輕教師的普遍問題。其實,課前反思不僅體現教師對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預見性,更體現教學從學生需求角度出發來設計教學內容的“人本主義”理念。同時,它也能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工作打下良好基礎,真可謂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課前反思最大的價值在于教師能充分領會課改精神和新課程理念,并吸取以往教學經驗和教訓,從教材整體體系的宏觀角度思考,并根據實際教學進度和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反
饋,有的放矢地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思路、教學方法手段等內容,真正做到“有備無患,有備而教”,并且為課中根據實際教學情況的靈活調整埋下伏筆。
以我參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比的名為《我的拉丁美洲歌舞音樂》一課為例。在課前備課活動中,我在教研員的幫助下反復琢磨普通高中音樂新課標中提出的:“音樂課中,創設生動活潑的情境,能夠激起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作沖動,并在主動參與音樂實踐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钡认嚓P理論要求,從“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角度出發,設計了這堂充滿樂趣,師生平等學習,而又充分激發學生創作熱情,凸顯個性的課。尤其在全體學生學跳桑巴舞蹈這一主要教學環節中,我充分考慮到學生對新知識的強烈好奇心和愿意積極探索、表現等心理特點,特意設計了全體圍成圓圈在教師引導下隨音樂盡情舞動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打破座位固定的常規習慣,積極投身音樂活動的體驗和表現中。課后證明,這樣一個別出心裁的設計正是本課最大的亮點和學生最盡興的
環節。
教師反思2:課中反思,貴在靈活應變
(龍茗中學張一)有了充分的課前反思和課前準備,實際的教學活動因此變得游刃有余。但古人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每一次教學實踐活動總會存在諸多不可預知的因素,因為教育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及時而準確的課中反思就成為教學工作高質高效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同時對教師的教學機智和教學技能提出了極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高度集中注意力,捕捉學生的靈感火花,激發學生的創造與探究興趣,又要避免一味遷就學生自由發揮,被學生“牽著鼻子走”,逐漸偏離正常教學軌道。因此,課中反思可以說是教學反思環節中對教師素質要求最高的一個環節,而其最大價值無疑是根據教師的教學機智,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
以我的一堂名為《綠色的家園》的區級公開課為例,由于我沒有充分了解學生過去掌握知識的情況,當我講述一個淺顯的切分節奏時,竟無人知曉。我靈機一動,拉起兩個比我矮小的學生充當八分音符,而我站在他們中間充當四分音符,然后形象地講述切分節奏的含義和拍法。這一舉動瞬間打破了我和學生的尷尬,拉近了師生距離,更讓學生形象地記住了切分節奏這一知識。
對于一個年輕教師來說,及時有效的課中反思確實是需要獨到的智慧和極大的勇氣,但無疑是教師成長道路中最難能可貴的經歷。教師在課堂教學工作中如能時刻把目光聚焦在學生學習過程上,關注使用的方法、手段及達成效果,不斷反思,捕捉教學靈感,及時調整思路,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就一定能有效
提高。
教師反思3:課后反思,貴在總結提高
(信宏中學馬婷婷)俗語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光鮮亮麗的成功固然值得驕傲,意想不到的失敗也并不可怕。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固然值得細細回味,但積極深刻的課后反思更值得重視。
2010年5月我參加區級音樂教師教學評比。最難忘的是我在課堂教學展示后緊接著的教學答辯中,專家評委拋出的一個又一個問題就立刻把我包圍,促使我趁熱打鐵地進行全方位的教學反思。
無論是有關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內容的設定,還是學生的反饋情況和繼續學習的可能性等問題,無一不考慮教師全面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當我事后重新整理出這些問題和解答之道后,猛然發現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理論又似經歷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禮,教學水平有了脫胎換骨般質的飛躍,也增強了教學自信心,在以后工作中更加有了進行有針對性課題研究的沖動和底氣。
案例二:
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同課異構”應該是一種行動研究方式。它借助于觀察、反思、行動三要素以及它們之間不斷的循環來實現行為的改善。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反思活動,來檢驗自己的教學行為,拷問自己的教學思想,提高教學的技藝水平。其根本目的不僅僅是上一堂公開課,而是要把教師的創造潛能誘導出來,將教師的生命感、價值感從沉睡的自我意識和心靈中“喚醒”。教師不僅僅是聽課的旁觀者,而且也是一個參與者,這兩種身份,使得在其作為旁觀者時更容易與另外一位上課教師融為一體,在聽課中不斷調節,改善自己的教學行為,領悟教學的技藝。“同課異構”還是一種“對話文化”。這種“對話”的本質不是用一種觀點來反對另一種觀點,也不是將一種觀點強加于另一種觀點之上,而是一種“共享”: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由此可見,“同課異構”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合作的交流。
“同課異構”為音樂教師創設了一個群體交流合作的平臺,教師通過這一平臺研教材、說設計、議教學、談反思、解困惑,嘗到了集中研討的“甜頭”,感受到了同伴互助的作用,提升了自己的教學實踐能力。以這種靈活、開放的思想參與課題研究、探索教研方式,不僅活化了教研活動,提高了教研效率,還有效地提高了音樂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
“同課異構”主要采用這樣的基本過程:每學期初先分片集體討論,提出若干課題,然后分組各自進行教學設計,接著進行行動(即上課),最后進行評課、反思。反思包含了重新設計,針對原有方案及其實施中存在的各種偏差或“失誤”,進行新的認識和新的思考,從而達到自我完善。例如,2010年5月為迎接“上海市中青年教師教學評比”活動,我區組織音樂教師積極展開了“同課異構”教學設計比賽,其中本區的王輝、馬靜波、陳艾三位老師共同針對《“音樂之都”維也納》一課展開了教學設計和反思實踐活動。
思考:如何設計精巧動人的導入
方案一:
師:同學們,首先我想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喜歡聽古典音樂嗎?
生:喜歡(占少數)。
生:不喜歡(占多數)。
師:我知道同學們在生活中都喜歡聽流行歌曲,不喜歡聽古典音樂。但其實古典音樂就在我們的生活和身邊,其實現代生活中很多流行歌曲都融入了古典音樂或引用古典音樂元素。
方案二:
師:在優美的樂曲中,我們的音樂課開始了。同學們在生活中都喜歡聽什么音樂?
生:流行音樂(占多數)、搖滾音樂……
師:同學們的興趣愛好這么廣泛,是的,音樂就像空氣一樣,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最近電視正在熱播的“中國達人秀”里那位“斷臂鋼琴師”是誰?
生:劉偉?。ㄕR、有力、積極地)
師:劉偉說過,他的生命中有三樣東西不能缺少,你們知道是哪三樣嗎?
生:水……
師:對了,那就是水、空氣、音樂(語氣逐步加重)。音樂猶如王老師生命中的一位親密摯友,一直伴隨著我:當我仰望夜空,對著寧靜、美好的月夜之時,我的耳邊會飄起這段旋律――《月光》;當我心情非常快樂、開心的時候,我會用這首樂曲來表達我的心
聲――《小奏鳴曲》;當我遇到挫折和困惑需要振奮和鼓舞時,我要從這段音樂中獲得力量――《幻想即興曲》。
教師反思:在這兩種方案中,我們的設計意圖是直接開門見山與學生交流“古典音樂”的話題,在方案一中我們發現教師將自我主觀意識強加于學生之上,使學生感覺自己是不喜歡古典音樂的,反而造成一定誤導學生的傾向。而方案二中師生間的對話交流我們就明顯沒有教師主觀意識的痕跡,讓學生自己來說喜歡聽的音樂,師生在一問一答的相互交流中顯得十分自然輕松,從而就能很自然地導入對古典音樂的學習。同時也體現出教師已意識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把充滿生活情趣的內容(如熱播“達人秀”的生活材料)充實到教學中去,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審美情感與審美愉悅。
案例三:
網絡互動教研活動是一種新型的教研活動模式。在以往的教研活動中,往往是自己學校2~4位音樂教師研討,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區教研活動,由于人多,又不能人人發表建議或想法,因此,往往呈現“學習多、討論少、反思無”的局面,研討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應付性。自從我們利用網絡系統地進行新型的音樂教研活動后,教師積極探索、熱情合作、踴躍感言,既避免了往返奔波的勞累,又能集思廣益。通過合作、活動,拉近了音樂教師與研訓員之間的距離,能使基層音樂教師得到研訓員的悉心指導,大大提高了音樂教研活動的質量,提高了區域音樂教師學科知識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能力。
對于音樂教師來說,“反思教學”就是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進一步
充實自己,優化課堂教學。通過網絡教研,本區音樂教師的教學反思明顯多了,往往在課一結束就上網“反思”,這樣的反思及時、針對性強,效果更好。
三、總結與思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閱讀能力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對于學生相對是個難點,面對閱讀學生常處于被動、低效狀態。學生在考試中遇到考察閱讀能力的試題往往無所適從,表面上看,這似乎只是閱讀的問題,但回顧以往的教學時我們不難有所發現,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對知識的掌握成為學生學習的最終目標,學生缺乏運用知識、方法解決問題的主動意識和實際能力,這樣顯然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由此,正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所指出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語文教師不但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而且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分析和反思,不斷提高教學藝術,以適應課改的發展形勢。那么,怎樣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根據新課程的要求,我進行了課堂探究性閱讀教學的嘗試,以下談一談我這方面的實踐體會。
一、循循善誘,抓住課文內容與學習興趣地相關點
閱讀教學首先要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內在需求。任何外在強制性的閱讀都是片面、膚淺、低效的,或許這樣做能達到獲得信息的功效,但不可能在閱讀中實現心靈的震撼、心智的啟迪,更不可能使學生在閱讀中實現生命的感悟。在語文教學中,課堂閱讀的成功探究能否進行,首先取決于學生對課文內容是否有探究興趣。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探究的興趣與熱情是很難自發產生的,它需要教師在課文內容與學習興趣的相關點上精心設計教學過程,不斷引導和培養學生課堂閱讀探究的興趣,逐漸幫助學生深入自覺閱讀。
二、創設問題情境,找準閱讀已知與未知的聯結點
“學貴有疑”、“學起于疑”,疑是探索的動力,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就是讓學生善于觀察,敏于發現,通過思考從而解決問題。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探究的過程。這個過程并不意味著所有的問題都由學生提出,教師可以提出一系列問題,并由此引導學生做出探究的反應,發展有益于探究活動進行的課堂情境,為學生提供探究契機。學生通過探究性思考,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一系列引導傾向的問題,達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的目的。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我根據課文,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激發學生獲得新知的熱情,在學習課文時,安排一些難度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思想。由于問題不斷提出,因此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不斷思考與研究,并運用已有的閱讀知識經驗,緊緊圍繞閱讀中已知與未知的聯結點進行探究,在與課文相關的情境中自主閱讀,思維得以進一步開拓,問題得以最終解決,實現了自己閱讀的再創造。
三、鼓勵大膽求異,抓住閱讀爭論的焦點
在閱讀教學中,往往同一個閱讀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會有不同的答案,因此會產生爭論,而爭論的產生有助于閱讀理解的深入,有益于探究地進行。培養多角度思考,大膽求異,打破思維定勢,是引導探究發展學生閱讀探究能力的前提。思維定勢是學生探究能力難以形成的潛在障礙。在探究性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求異,打破思維定勢,反向思考,拓展空間,引發創造。
四、引時代活水,尋覓課文與生活的結合點
探究性閱讀要求學生基于對生活的感受和體驗,學生的親生經歷是認識分析的儲備和源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而不是兩個東西?!闭n堂閱讀教學也是這樣,并不是把老師的理解、感受強加給學生,更不是將知識原封不動地“塞”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去發現和探究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閱讀教學同樣也要用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充實,使學生通過生活體驗來感悟課文,自然而然地獲得知識,學好語言,陶冶情操。充滿時代氣息的生活,學生的親身經歷,使之相關聯的探究學習在學生的眼里變得更加豐盈起來,由此,我有意識地把時代的“活水”引入課堂,將課文描繪的世界與學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密切聯系起來,不但提升了學生的生活經驗,而且豐富了他們的精神世界,同時為探究性閱讀鋪下了一條金光大道。
五、透過角色表演,抓住表演與評價的分歧點
角色表演是閱讀探究的一種重要途徑,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或借用文中角色,或引入相關角色,或擔當某種角色去讀書,去思考去體驗進行獨白。表演前,學生為當好這一角色會主動積極帶著情感主動去學習和研究課文,當扮演角色的新鮮感、成就感讓學生感到興奮不已時,教材中原有的邏輯、抽象的文字符號就會不再遠離學生,而是化成了學生具體的生活內容和生動可感的生活形象。這樣,學生就可以由習慣上等待接納的被動角色,轉變為積極嘗試的主動角色,與認識對象融為一體。然而,由于每個學生有著不同的閱讀理解,因此閱讀理解的差異也會自然地凸現出來,教師應該及時抓住表演與評價的分歧點,因勢利導地促進學生的課堂閱讀探究。
六、通過插圖,抓住圖文之間空留的聯想點
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我們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發現雖然幼兒樂于模仿猴子的調皮動作。也具備一個接一個傳遞物品的經驗,但真要讓幼兒學會這個游戲、玩得起來卻并不簡單。因為這個游戲要求猴子的舞蹈動作和傳遞帽子的動作都能符合音樂的節奏和活潑歡快的旋律特點,尤其在傳遞帽子時必須環環相扣,只要一個幼兒跟不上節奏,整個傳遞就會失敗,這些對幼兒來說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如果為了取得即時效果而采用強化訓練的方法。那么幼兒學習的過程就會變得枯燥乏味,以致失去學習音樂的興趣,也無法體現藝術教育的價值。為了讓幼兒更主動地學習這一音樂游戲,而且能自始至終地樂在其中。我們有必要為幼兒搭建適度遞進的階梯。為此,我們將這個活動難點分解,安排為五個環節,層層遞進,通過師幼互動逐個化解難點,在充滿情景的氛圍中激發幼兒創造表現的欲望,使幼兒越玩越有興趣,不斷地用肢體動作來提升音樂表現力。
第一環節:啟發幼兒想象猴子的動作
由于幼兒具備有關模仿猴子動作的經驗,因此在教師問幼兒猴子有什么本領并要求幼兒用動作表示時,他們個個躍躍欲試。教師及時引導幼兒介紹、交流各不相同但又能表現猴子典型特征的動作,并發動大家來模仿。雖然此環節模仿的只是一些肢體動作。但是幼兒的情緒得到了放松,這為后續的動作創編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環節:捕捉來自幼兒的動作并進行加工
教師選擇了部分幼兒的模仿動作,結合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將動作加工提煉為優美夸張的舞蹈動作,并為幼兒作了示范性的表演。幼兒驚喜地發現教師的示范動作均來自同伴的創造,而且配上音樂以后,原本的動作更優美了,因此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在跟著教師做動作的過程中,幼兒對動作的音樂性也有了初步體驗,自然習得了猴子的基本舞蹈動作。
第三環節:利用舞譜讓幼兒在情境中統一動作
為了讓群體的舞蹈動作更為整齊,有必要統一動作。但我們并沒有直接規定動作,而是提供了一個個富有情趣的圖譜,例如猴子撓癢癢、摘桃子、四處張望等。這些動作特征鮮明的舞譜便于幼兒理解,大家能在舞譜的提示下統一動作。另外,我們還特別設置了一個按音樂“啊——呀——呀——”插編動作的環節,以便幼兒在統一動作的同時留有各自想象的空間,做到有分有合,活而不亂。
第四環節:帶領幼兒學習“傳帽子”
幼兒學會了猴子的舞蹈動作,為開展游戲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該游戲有一個傳帽子的主要環節。在傳遞帽子的過程中如果出現失誤就會影響整個游戲的進程。于是,我們又分解難點,將傳帽子和猴子傳帽子的練習分為兩個環節。在傳帽子時又從無音樂開始,然后加入猴子舞蹈的音樂。由于幼兒已經熟悉猴子舞蹈的音樂節奏,又學習了傳帽子的方法,只要將兩者合二為一,就能順利地表現猴子傳遞帽子的情景了。
第五環節:組織幼兒開展音樂游戲“猴子學樣”
這個環節游戲性最強,是部分,它的玩法是:大家共同確定一位幼兒扮演拿帽子的猴子,由該幼兒確定一個大家共同做的模仿動作。音樂開始,大家邊做動作邊傳遞,直到“啊——呀——呀——”部分時放下帽子,做各自想象的動作。然后由下一位接到帽子的幼兒做第一個動作,重新開始新一輪游戲。隨著動作的逐步熟練,帽子數量的逐步增加,幼兒游戲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
以上五個層層遞進的環節無須在一次活動中完成,第一、二、三環節為學猴子舞蹈的動作,第四、五環節為做“猴子學樣”的游戲。教師可按幼兒的學習情況安排數次活動,引導幼兒自然地將舞蹈動作融入音樂游戲,逐步提高音樂創造、表現的能力。
附:
猴子學樣(中班)
目標:
1.嘗試按音樂的節奏模仿和創編猴子跳舞的動作。
2.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歡快情緒,體驗玩音樂游戲“猴子學樣”的快樂。
準備:
1.《恰恰》音樂。
2.“猴子學樣”舞譜。
3.帽子數頂。
過程:
一、模仿猴子的動作
1.簡單回憶故事“猴子學樣”的內容。
2.幼兒自由講述猴子活潑調皮的樣子并表現相應的動作,給相關動作命名,如猴子摘香蕉、猴子回頭看、猴子撓癢癢等。
二、學編猴子的舞蹈
1.欣賞“猴王”的表演(教師選取幼兒的動作加工提煉成舞蹈動作并示范表演)。
2.說說、學學“猴王”跳舞的有趣動作。
3.幼兒集體學跳“猴王”的舞蹈。
三、看舞譜跳猴子舞
1.教師出示“猴子學樣”的舞譜(根據音樂、動作畫的舞譜),幼兒講述自己對舞譜的理解,并根據舞譜學做單一動作。
2.教師運用舞譜提示幼兒,全體幼兒邊看舞譜邊學跳猴子舞。
3.引導幼兒想象在音樂“啊一一呀——呀——”處猴子可能會做什么動作,嘗試創編舞蹈動作。
4.全體幼兒共同聽音樂跳猴子的舞,并按自己的想象穿插“啊——呀——呀——”部分的動作(練習2-3遍)。
四、玩玩學學:猴子傳帽
1.探索傳帽子的方法。教師和幼兒共同回憶猴子學樣的舞蹈動作,探索哪一個動作適合傳帽子。
2.共同確定某一動作,徒手嘗試傳帽子(無音樂伴奏)。
3.結合舞譜請幼兒驗證傳帽動作。
(箭頭為傳帽子,輔助語言為:朋友;圓點為拍腿,輔助語言為:你好;“M”為聳肩膀,輔助語言為:聳聳 肩或帽子真好看。)
4.幼兒在音樂伴奏下按節奏傳帽子。
5.逐漸增加兩到三頂帽子,使幼兒有更多的傳帽機會。
五、音樂游戲“猴子學樣”
1.共同確定一位幼兒扮演拿帽子的猴子,由該幼兒確定一個大家共同做的模仿動作。
2.音樂開始,大家邊做動作邊傳遞帽子。到“啊——呀——呀——”部分,放下帽子,按節奏做各自想象的動作。
3.由下一位接到帽子的幼兒確定一個模仿動作,開始新一輪游戲。
4.增加帽子的數量進行游戲。
延伸活動:
1.游戲時繼續增加帽子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