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 16:13:27
序論:在您撰寫文化創作與保護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論文摘 要】社會的發展,民族的融合,全球化的快速進程,使得文化之間的差異愈發的模糊,傳統文化和現代風格的矛盾十分明顯,并不是簡單依靠使用馬頭墻就能夠表現和傳承徽派建筑。近現代各國建筑師紛紛投入了對地域建筑文化的探索與實踐。
前言
動車組的上馬、高速鐵路的通車、區域經濟圈的形成,過去顯得遙遠的距離如今日益縮短,上午還在南方感受沿海的炎熱,中午已到達北方體會寒風的凜冽。交通方式的飛速發展,不僅加快了各地人員之間的流動,也加快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融合的步伐。在這種快速的融合過程中,地域的界限日益模糊,社會變得大一同,地域的特色在此過程中卻逐漸消失。這就是“全球化”在國內這個小環境里的直接體現,而在國際社會這個大環境里,中國日益開放,與世界融合的步伐日益加速: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行、全球金融風暴的潛在作用、以及即將開幕的上海世博會,一系列的大事件都在強力地推動著中國全球化的速度。
“全球化”這個字眼已經沒有新意,在當今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存在多年,已成常態。全球化是社會必然的發展趨勢,這已經成為社會人士的普遍共識。全球化是一種不可逆的巨大力量,正將世界推向一個全面融合的時代。在這個融合的過程中,既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進步,同時也有著令人遺憾的破壞作用。單一的世界文明化的過程是對過去偉大的文化歷史資源的一種消磨和腐蝕,它不可挽回地破壞了寶貴的傳統文化和形形的地域特色,這種破壞事實上構成了對人類創造力的削弱,它使世界面貌變得平庸無奇:無論你在世界哪個角落,我們使用著同樣的電器、開著同樣的車、看著同樣的新聞、住在同樣的鋼鐵森林里,每一個城市都變得一摸一樣、無法分辨。
看起來我們離理想的西方文明的生活日益接近,我們的文化也越來越接近于所謂的發達國家的文化。于是,一個嚴肅地問題變得越來越迫切: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們整個民族賴以生存的古老文化傳統還要做出多大的犧牲?但是,同時另外一個矛盾是,現代文明的發展方向勢不可擋,傳統文化在科學、技術和政治經濟的層層包圍與碾壓下,必將難逃被拋棄的命運。這不僅僅是我國所獨自面對的問題,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無法直面來自于現代文明的沖擊。
建筑領域的全球化
在建筑領域,全球化的一個典型特征和具體表現就是當今建筑學體系與文化的國際化以及城市形態、建筑空間的雷同現象。隨著全球化進程多年的推進,隨著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和民族文化的危機意識,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關于如何保護傳統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討論也越來越多,相關的問題也受到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更多的重視。在我們的一堂口語課上,外教如是說:中國這些年發展太快了,上海跟倫敦、紐約已經沒什么區別。我們可以將其算做一種正面的評價,但是對于一個從事建筑行業的人而言,這并不是一種褒獎,相反,是一種諷刺:是的,無論是北京、上海,或是香港、臺北、東京、倫敦、紐約,或是曼谷、首爾,城市的絕大多數個性都逐漸喪失,彼此之間變得如此相似。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矛盾
建筑界的當前現實直接源自于全球化的影響,在過去的幾年里,許多著名的國外建筑師和事務所在中國一系列重大工程項目中所向披靡,拿下了眾多的項目,本土建筑師在節節敗退的同時,變得更加的迷茫,本土文化的特點日漸流失。嚴峻的局面迫使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對目前的局面進行批評和思考?!爸袊呀洺蔀橥鈬ㄖ煹脑囼瀳觥钡雀鞣N言論塵囂日上,各種學術性的討論也變得尖銳和激烈。
轉貼于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方和傳統特性的東西逐漸弱化甚至消亡,這是一個雖不情愿卻又不可阻擋的趨勢。建筑是時代的附屬物,是時代特征的直接體現,不同的時代有其相適應的不同建筑體系;因此,時代的進步和改變,隨之的生活方式必將改變。建筑設計追求文化傳統和地域特色的東西是很自然的,但并不是簡單等價于使用過去時代或特定地域的建筑符號、形式或風格,那顯然十分膚淺;就像徽派建筑并不是簡單依靠使用馬頭墻就能夠表現一樣。
所謂建筑的地域性
所謂“地域性”,雖然主要是反映在建筑的外在直觀形態上,但更多的內涵是表現在地域文化的價值取向上。建筑的地域性文化體現在其自身所具有的區別于其他文化的特性的東西,是其所屬時代所屬地域中符合其人民生活方式、文化背景和自然條件的特殊的解決方式。不過到了今天,這樣具有自覺的地域文化特色又獲得成功的建筑已經不多見了,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都趨向大一同的局面。
直面建筑界的全球化
中國正在走向世界經濟的中心,這是誰也不能否認不可阻止的;而中國建筑與中國建筑師在全球化的大潮中被邊緣化的狀態也是不能回避的。如何應對建筑界的全球化,這個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對待。在城市規劃和建筑領域,一方面我們應當學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正視全球化的沖擊下的影響,要保護并發展我國的城市和建筑特色。如何建立適應于現代中國的建筑理論,如何設計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建筑,如何奠定中國建筑在世界未來建筑史的地位,這是需要我們每一位中國建筑師共同面對、群策群力的任務。
近年來,在我國許多有國外事務所或境外建筑師參與的重大項目中,既有很多成功的尊重我國國情注重保護地域特色的案例,也有很多對中國文化十分無知和充滿偏見的設計。作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我首推華裔建筑師“貝律銘”,無論是其在蘇州設計建造的蘇州博物館,還是位于香港的中銀大廈,我都親身觀賞了,實在讓人感動;不僅能體現中國文化和地域性的特色,同時在設計中能感受出設計師對中國建筑傳統的一種尊重。而某些建筑,實在對中國文化缺乏一種真誠的態度,比方說國家大劇院、CCTV新樓等項目的爭議直到現在仍未平息。問題的癥結不在于你設計師的國籍,也不在于你的文化背景;而是關乎一種態度、一種思想。
一點實踐
在前不久參與的一個概念型設計,正好是關于地域性文化特色的保護和設計具有民族傳統特色建筑。該設計的背景是出于安徽經濟發展和安徽旅游事業發展的需要,旨在弘揚和保護中國歷史文化遺產,在合肥地區設計建造一座歷史文化藝術博物館或稱民俗博物館。
我們的方案構思源于我國春秋時期《周禮.考工記》中對于我國古代都城規劃布局的描寫,考工記中所述:“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依次我們將地塊劃分為3X3的九方格。同時,設計規劃中再融合進書法史上臨帖寫仿的一種界格“九方格”,構成園區路網骨骼與參觀流線的關系。整個完整的設計過程本身就是對設計中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和保護地域性文化的一種很好的探索和嘗試。
總結
總之,全球化和地域化并不是一對矛盾體,兩者的關系也并不是完全對立的。地域化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而全球化則是一個永無終點的過程。全球化的本質并不是文化的單一化,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也絕不是世界的大一同;全球化的實質應該是多中心的,才能是今天世界多元化文化依然存在的理由。在敞開國門后的一百多年間,盡管中華民族和人民經歷了許多的坎坷和曲折,但中國人始終以一種自主開放的姿態跟世界打交道,并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和智慧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中。
而作為建筑業的從業者,我們要以更開放、更包容、更批判的態度認真學習和吸收全世界優秀的建筑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正面應對強勢文化的挑戰,自發保護建筑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樣性,并且將其發掘、傳承和弘揚。只有這樣,在中國建筑的現代化進程中,我們才能貢獻出一份積極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費麟.匠人鉤沉錄(節選).建筑創,2009年7期
[2]鄭時齡.全球化影響下的中國城市與建筑.建筑學報,2003年2期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4]李敏泉.國際性“話語系統”與中國建筑的文化戰略.(北京)建筑學報,2003年6期
【關鍵詞】傳統里弄文化;保護;傳承
里弄文化是傳統城市文化重要組成成分之一,對于一個城市而言,它是對于傳統城市文化的折射與詮釋,同時也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珍惜文化資源。一旦失去了這一寶貴的城市文化,我們的城市很有可能會出現文化斷層,其歷史遺留文化也就不再完整。同時對于我國傳統里弄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不能僅停留在對于歷史文化的簡單復原狀態,而應對里弄文化的文化精髓進行深刻的解讀,并結合當地現代建筑文化,對其加以相應的保護與傳承,只有這樣才能夠使里弄文化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得以發展與延續。
1傳統里弄文化的特點
1.1傳統里弄文化的構造特點
傳統的里弄街區是按照城巷空間格局進行分布的基本單元,從古代的“里”和“坊”到現代化城市中的“街區”,無論從組成機理還是從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單元,傳統里弄街區都保持了良好的街區組織結構與模式,因此它已經滲入到了傳統城市文化的精髓。
傳統步行街區的建立,主要是為了擺脫車輛的干擾,維持原有街區親人的空間尺度,打造一個屬于行人的空間。弄堂盡處便是臺門院落,雕刻精美的臺門磚雕,步入其中,雖身居鬧市,但關起門便又是另一番境遇。
1.2傳統里弄文化中的民俗文化
如果說建筑是傳統里弄文化的外殼,那么人們長期生活所積累下來的民俗風情便是里弄文化中的靈魂。這些傳統的里弄建筑形式不僅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場所,還是人們生活情趣、習俗以及生活方式的折射,這其中還包括歲節禮儀、宗教禮儀等,這同時也是傳統里弄文化充滿了民族風土情趣的主要原因。這些里弄建筑看上去并不是多么的靚麗,建筑風格也并不時髦,但它卻承載了我國傳統的地地道道的城市文化。就經典古城蘇州而言,舊時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生活習俗,泡澡堂、孵茶館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組成成分,然而這些傳統民俗已經隨著歲月的變遷而漸漸消失,僅有少數里弄街區的老人還保持著這種傳統的生活習俗[1]。然而對于里弄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并非僅針對于結構建筑本身,還應對里弄文化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進行相應的傳承、保護和發揚。
2對于傳統里弄文化的保護
在歐洲,“保護”一詞實質上是一種形式多樣的發展形式,在我們表面上所理解的基礎上,它還包括復原、增建與改建等內容,并非簡單、刻意地去將傳統的建筑形式進行仿造復原,它更注重于對于傳統文化的修復與保護。
2.1保護傳統里弄文化的重要性
里弄對于地方城市來說同時又是一種具有明顯地段性質的歷史建筑,除少數屬于特殊的文物建筑之外,絕大部分是一些具有一定價值的一般性歷史建筑。里弄建筑以聚合的存在方式在城市中形成了規模龐大并富含地方特色的歷史建筑。從對歷史文化的保護角度分析,對于傳統里弄文化的保護有助于加強人們以里弄為載體所呈現出的歷史文化與風貌特色的了解,從而對這種傳統的民俗與歷史文化進行有效的保護。
2.2保護傳統里弄文化的方法與途徑
對于傳統里弄文化的保護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對顯性里弄建筑文化,如建筑藝術、風格和形態的的保護,一種是對所蘊含的隱性民俗文化,即依附于里弄建筑形式所產生的民俗關系、歷史傳統和價值取向等的保護,是里弄文化歷史生活的真實映照與反應,因此,要想對傳統里弄文化進行保護、發揚與傳承,就必須充分重視起這兩種文化結構,并將這兩種結構形式放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傳統里弄文化的保護過程中,不能僅僅對歷史現狀進行簡單修復而使之復原,同時也應包含對于歷史文化保護的內容。在開展具體的里弄文化保護工作過程中,應對保護工作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社會經濟問題,如居民居住生活改善、成本代價等問題進行及時的妥善處理與解決,并采取合理的經濟與政治措施來對傳統里弄文化中的歷史文脈與城市風貌等進行有針對性的發揚,同時相關部門還應加強對于傳統里弄文化的保護研究,以最大限度地對其進行保護。
3現代化里弄設計所應遵循的原則
結合自己多年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得知通過的“保護——更新——再生”的設計原則,可以在對傳統里弄文化進行有效保護的基礎上,注入現代化元素而使之既保留了傳統的文化形式,又不失現代化文化色彩。以下以具體案例分析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遵循以上設計原則。
3.1保護:保持歷史原樣,以求真實反映歷史遺存
對于街區格局和風貌保留相對完好的歷史建筑,主要進行恢復性保護,提取其街
從古村鎮旅游市場來進行分析,或強調建筑布局巧妙(諸葛八卦村),或突出水鄉風貌(同里),或彰顯地域風情(麗江)等。
4.2設計特色
4.2.1彰顯水鄉文化
水鄉以水街、水路為“命脈”,房屋也以臨水面為最動人,枕水人家,家家有石級碼頭同舟、取水、洗滌、石級有駁岸式及條石懸挑而出的兩種,懸挑者經濟空透,實用而添光影之趣。
水是水鄉古鎮環境的靈魂和母體,閑林地區水網密集。水鄉古鎮因水而生,因水而發展。不僅僅是水鄉古鎮中的古鎮區擁有豐富的水網,在古鎮區之外水網的密布也是同樣存在的。水是閑林地區水鄉古鎮典型的構成要素,是水鄉古鎮傳統特色的表現要素。水鄉古鎮中的水網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工業無序的污染排放、居民生活的就地排污,嚴重地污染了水鄉古鎮中的水體質量。
橋是水鄉的一個街景,橋下舟楫相摩,橋上紅傘綠衫黃袍紫衣,添光水色輝映,拱洞連影成圓,透出一片空明,橋的樣式又是千種萬股,各具風姿,無不因地、因材而巧成,令人賞心悅目而忘其路遙。
江南水鄉城鎮是在江南地區特定的自然環境條件與文化背景下,通過密切的經濟活動所形成的一種介于鄉村和城市之間的人類聚居地和經濟網絡空間,在中國文化發展史和經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而其“小橋、流水、人家”的規劃格局和建筑藝術在世界上獨樹一幟,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現象
4.2.2突出里弄文化
傳統居住街區是構成城鎮街巷空間格局的基本單元,從古代的“里”和“坊”
到現代的“街區”,無不是組成城鎮肌理的細胞,同時也是城鎮生活的基本單元。傳統街區空間的連結主要包括保護原有街區組織結構和組合模式,建立傳統的步行街區。
傳統步行街區的建立,主要是為了擺脫車輛的干擾,維持原有街區親人的空間尺度;打造一個屬于行人的空間。
弄堂盡處便是臺門院落,雕刻精美的臺門磚雕,步入其中,雖身居鬧市,但關起門便又是另一番境遇。
4.2.3營造百姓人家
閑林老街見證了閑林埠四五千年的歷史滄桑,無數個生活場景在這里停留,“萬戶周遭建,千艘日夜通”,的繁榮景象。在這樣的一個歷史環境中,我們提起其中的幾個歷史片段,刻錄在老街的各個活動空間,形成各種景觀節點。
老街兩邊的百姓人家,每時每刻展示著鮮活的城市記憶。
騎樓、
結語
傳統里弄建筑文化的內涵已不僅僅是其建筑形式與風格的體現,而更傾向于對于歷史文化與傳統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對于里弄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并非一個單一的過程,只有通過全面、深刻的反思才能夠提出具有建設性的保護與傳承策略。在對里弄文化進行保護創新時,不能僅僅滿足建筑表面形式的仿古,應將里弄文化所蘊含的生活情趣以及生活習俗的文化精髓,加以必要的傳承與弘揚。同時還應確保其歷史文化的延續性與完整性,既要實現各個歷史時期里弄建筑形式的共存,又要加強里弄文化氛圍中社會結構與習俗文化的真實寫照,從而真正實現對于傳統里弄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 羅躍華,任懷晟,王暉.蘇州傳統里弄的文化解讀與傳承[J].文教資料,2009.
[2] 陳璐媛,侯曉波.杭州里弄的歷史與文化[J].科學24小時,2009.
它通常又是指由社會群體集體創作,或者在群體中反映其傳統特征的個人創作(被群體認可),由該群體世代相傳并不斷發展的體現該群體的文化特征、傳統習慣、心理信仰、生存環境的文學藝術表達方式。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條例》中,“民間文學藝術”則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依據、由某一群體或者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者其他方式口頭相傳。它的形式包括:語言、文學、音樂、舞蹈、游戲、神話、禮儀、習慣、手工藝、建筑術及其他藝術。”[1](P1)在聯合國的其他法律文本中,稱這些遺產為oral,non—material,intangi-ble,分別對應的中文為“口頭/口述的”,“非物質的”和“無形的”。
《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以下簡稱《建議案》)A條關于“民間創作的定義”,也作出了與上述基本相同的定義規定[2]?!懊耖g文學藝術遺產”作為人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更多地表現出多元化和獨特性。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它以最傳統的方式在其來源群體內部世代相傳,從而逐漸成為它來源的那個群體的象征和特有的表達方式。就中華民族而言,它是中華民族基本的識別標志,是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也是幾千年以來維系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之一。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及思維實踐中,創造了許多燦爛的民間文學藝術,形成了優秀的文化傳統。它不僅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和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而且對整個東方文化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國際社會重視和加強對民間文學藝術的法律保護。1989年10月17日~11月16日于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第25屆會議指出:考慮到民間文學藝術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是使各國人民和各社會團體更加接近以及確認其文化特性的強有力的手段;注意到它在社會、經濟、文化及政治方面的重要意義,它在一個民族歷史中的作用及在現代文化中的地位;強調民間創作作為文化遺產和現代文化之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殊性和重要意義,承認民間創作之傳統形式的極端不穩定性,特別是口頭傳說之諸方面的不穩定性,以及這些方面有可能消失的危險;強調必須承認民間創作在各國所起的作用及其面對多種因素的危險,認為各國政府在保護民間文學藝術方面必須起決定性的作用;應當盡快行動起來,特制定一份給各會員國的《保護民間創作建議案》。大會建議各會員國根據各國的憲法規定,通過所需要的立法措施或者其他步驟,執行該《建議案》有關保護民間文學藝術(尤其是民間創作)的各項規定,以便在其領土上實施該項建議所規定的原則和措施。
大會要求各會員國將該項建議通知負責保護民間創作事務的當局、部門或者機構,并且提請負責民間創作的各組織或者機構予以高度重視。同時,建議各會員國鼓勵與負責保護民間創作的各有關組織進行深入接觸。規定各會員國必須按照大會確定的日期和方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實施該《建議案》情況的報告。民間文學藝術是人類的一種無形的智力勞動成果,它在本質上和整體上具有許多與知識產權共有的特征。因此,凡屬能夠被界定或者被確定為“作品”的表達方式的民間文學藝術,還當受到當代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保護。早在1967年的斯德哥爾摩外交會議上,官員們(含專家)曾就修改《保護文學藝術作品伯爾尼公約》的有關條款,專門討論了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保護問題;198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曾聯合召開了題為“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保護知識產權問題政府專家委員會”的會議,最后通過了《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免被濫用國內立法示范法條》;在WTO組織2001年11月的多哈會議“部長聲明”第18~19條中,也將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保護問題,作為隨后一輪談判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之一。
自20世紀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一些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先后通過國內立法或者區域性國際條約的形式確立了對民間文學藝術的保護。譬如,1977年簽訂的《非洲知識產權組織的班吉協定》,就是一個區域性的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國際條約;2000年發展中國家的安第斯組織的《知識產權共同規范》,也將“傳統知識”納入成員國的國內法保護。目前,世界上通過知識產權制度確認和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國家有50來個,還有一些國家是以判例的方式對民間文學藝術給予確認和保護。
關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鑒別及保存的規定?!督ㄗh案》在“民間創作的鑒別”條款中指出:“民間創作作為文化表現形式應當受到表現其特性的群體(家庭、職業、國家、地區、宗教、人種等)保護,并為群體而保護。”[3](P2)教科文組織要求各會員國在國家、地區、國際范圍內,就民間創作的鑒別問題做好如下幾項工作:(1)編制國家從事民間文學創作的機構目錄,以便將其納入地區和世界此類機構一覽表;(2)鑒于必須協調各機構使用的分類體系,建立鑒別和登記(收集、編索、記載)體系或者以指南、目錄等形式發展現有體系;(3)鼓勵建立民間文學創作標準化分類法:(a)編制民間文學創作分類總表,以指導全世界在這方面的工作;(b)編制民間文學創作細目匯編;(c)對民間文學創作進行地區分類,特別是通過實地試辦項目進行。關于“民間創作的保存”問題,《建議案》認為,“保存”涉及的是民間文學創作傳統的資料;保存的“目的”是使傳統的研究者和傳播者能夠使用有助于他們了解民間傳說演變過程的資料。如果說,生動的民間文學創作由于它不斷發展的特點而不能始終受到直接保護,那么,固定的民間文學創作或者研究則應當受到有效地保護。
這種保護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進行:(1)建立國家檔案機構,使搜集到的民間創作資料可以較好地以穩妥的方式加以貯存,供更多的人(尤其是后人)使用;(2)建立一個國家檔案中心機構,以提供某些特別服務(如編制總索引,傳播關于民間創作資料的情報,以及適用于包括“保護”在內的民間創作活動標準的情報);(3)建立博物館或者在現有博物館中增設“民間創作展室”,展出傳統的民間文化;(4)優先考慮種種表現傳統民間文化的形式,它們是這些文化的現在或過去的見證(如遺址、生活方式、物質或非物質知識);(5)協調種種搜集和存檔的方式;(6)對收集人員、檔案人員、資料人員以及其他專門人員,進行從事保存民間創作實物和資料的培訓;(7)為制作所有民間創作資料的檔案和工作副本以及供各地區研究機構使用副本提供便利,確保有關的文化團體能夠接觸到所收集的資料。[4](P2~3)
關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傳播及保護的規定?!督ㄗh案》在“民間創作的傳播”中指出,應當使公民了解作為文化特性基本因素的民間文學創作的重要性,使人們意識到民間文學創作的價值和民間文學創作的必要性。為了使民間文學創作的作品及藝術得到弘揚,并且在傳播的過程中保持它的完整性、準確性、科學性,避免遭到不應有的歪曲,教科文組織要求各會員國必須做到如下幾點:
(1)鼓勵組織民間創作方面的地區性、全國性或者國際性活動,如慶祝會、聯歡會、電影放映、展覽會、研究班、專題研討會、講習班、培訓班、專門會議等,支持傳播和出版這些活動的材料、文件和其他研究成果;
(2)通過提供補助金的方式,或者通過在新聞、出版、電視、廣播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傳播機構設立的民間文學藝術研究者的職位,通過確保對傳播機構搜集的民間創作方面的材料進行適當歸檔和傳播,鼓勵這些單位在其節目中更多的使用民間創作資料;
(3)鼓勵各地區、各市政當局、各協會和從事民間創作的其他團體設立民間文學藝術研究者的職位,負責促進和協調本地區民間創作活動;
(4)資助現有教育材料(如根據實地搜集到的資料攝制的錄像片)制作機構,鼓勵在學?;蛘呙耖g創作博物館中,以及在國家和國際民間創作展覽會和聯歡會上使用這些材料;
(5)通過資料中心、圖書館、博物館和檔案機構,以及在民間創作方面的專門簡報和期刊上,為公眾提供民間創作的有關資料;
(6)根據雙邊協定,在國家和國際范圍內為從事民間創作的人士、團體和機構之間的會晤與交流提供方便;
一、有利于對桂林古民居建筑的保護與非物質文化的發展
桂林古民居是一份寶貴的歷史遺產,世世代代桂林人勤勞的雙手與智慧的結晶,經過悠久歷史和自然環境的洗禮得以留存至今。美術創作是美家們的精神家園和思想的天地,通過美術創作,讓美術作品來傳承文明和發展文化,是每個藝術家的責任。
1.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美術創作作為人類博大精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定然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要使命。從人類發展過程中可以得知最早的人類通過繪畫記錄生活,傳載文明,通過繪畫作品傳遞思想與抒感是從古至今最重要的文化行為。美術創作作品可以了解桂林古民居的歷史文化、重溫桂林古民居建筑與文化的金典、促進各個民族與地區對古民居的保護意識與文化傳承。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以反映當下古民居的現狀、當地人民的生活狀況、民族民俗文化為主旨,展示桂林古民居在悠久歷史發展過程中呈現的面貌、傳遞的信仰、價值、審美趣味等意義。
2.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是了解桂林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圖像文獻
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作品用直觀的藝術展示那些古建筑,如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古橋梁以及木雕、石雕、磚雕以及村落的整體布局,展現居住在桂林古民居的生活狀況、文化信仰、經濟狀況。桂林恭城朗山古民居壁畫,飽有強烈的民族氣息、形式感和裝飾美感,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情趣。美術作品有效的將政治政策和先進的文化理念轉換為直觀的、易懂的、頗受群眾喜歡的,并且耳濡目染于群眾,這種美術作品的形式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為我們了解桂林恭城朗山文化和地域特色提供了精美的圖像文獻。同樣關于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的每一幅作品,也將會成為我們和后來的人了解和發掘桂林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寶貴圖像文獻。
3.美術創作是記錄和保存桂林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
對桂林古民居的保護方式多樣,作為藝術家,我們采用最直觀形象的方式來,通過美術創作的方式來保護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的表現形式是多樣性的,可以通過國畫、油畫、水彩、版畫、鋼筆畫、插畫、手工藝畫等來創作表現。作品描繪自己看到的桂林古民居,每一幅作品都有不同的視角,帶著自己的獨特情感。觀者通過美術作品觀看桂林古民居,會有身臨其境之感,領會藝術創作的美,因為通過目光所見人類靈魂深處的情感會共通。畫家將古民居建筑特色和歷史文化氛圍再現與創作作品中,有利于對中國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
二、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具有審美和教育價值
桂林古民居是一份豐厚的知識遺產,存在于民間,為人民所用,集實用、藝術審美、社會文化價值于一身,舊貌依存,代代相傳。
1.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的審美價值
北宋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河上圖》描寫了北宋、徽宗時代首都汴京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筑與民生,具有很高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對當代人了解歷史、繪畫、建筑等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這不僅僅是審美價值,更是中國的知識寶庫。桂林的大圩古鎮,擁有悠久歷史,單拱石板萬壽橋、青石板、高祖廟、老房子上的青磚青瓦片、草鞋作坊、竹編作坊、草醫診室等等慢慢的桂林古民居特色,又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無疑在腦海里浮現一幅美麗的畫面,充滿著古樸溫暖的生動氣息。這里迎來了國內外眾多的畫家學者,到這里寫生繪畫,把這里的美好,留在眼里,留在畫里,留在心里。
2.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的教育價值
“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至理名言很早就出現在小學語文課本上,文章中配圖將桂林山水的靈動展現的淋漓盡致。通過繪畫作品幫助學生領會和欣賞桂林山水的美,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學生對事物的欣賞這種圖文并茂的形式對學生學習是受益匪淺的。對于現在桂林城市的青少年,從小生長在城市,對桂林古民居的了解甚微,想要增強青少年對本土歷史文化了解與認識,通過美術創作的形式是最直觀的方式,從最初的幼兒用簡筆畫的表現形式展現在兒童的面前,形象生動。再到青少年可以用鋼筆畫、速寫、素描、水粉畫等表現形式展示,現在的大學生可以通過國畫、油畫、水彩、版畫、鋼筆畫、插畫、手工藝畫等來創作表現。
三、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有利于發展當地旅游文化
桂林古民居是先輩們偉大的智慧結晶,代表著桂林古老的文化積淀與地方特色,同時也是留給后世人一份龐大的旅游文化遺產,這種文化積淀和地方特色就是永遠不會貶值和的經濟資源,通過對桂林古民居美術價值的開發和旅游文化業的發展,將會為廣大的桂林人民帶來無盡的經濟財富。
1.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與旅游資源
桂林古民居作為一種最原始最基本的建筑類型,與桂林民族文化、社會風俗緊密相關,并且受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哲學思想、宗教信仰的影響,這是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作為旅游開發的首要內涵,最豐碩的旅游資源的源泉之一。
桂林古民居的居民是古建筑房屋的設計與建造者,又是房屋的使用者,古民居與生俱來要滿足人民實際的居住需求并同時兼顧審美要求和精神需求,是實用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的完美產物,因此桂林古民居擁有高度的美術創作價值,這是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作為旅游開發的第二個內涵。
藝術家和繪畫愛好者可以通過我們古村落、古民居的建筑特色、人文風情、風俗習慣,激發畫者的創作靈感,產生優秀的藝術作品,人們和愛好藝術的朋友可以來到這里感受這里的鄉土人情與繪畫藝術帶來的美好,享受藝術和接受繪畫藝術氛圍的熏陶。來到這里的人們仿佛逃離了城市的嘈雜,在這里內心會變得安靜,心靈得到釋放,慢下來細細品味這古民居的一木一梁,自然環境中的一花一草,在提升自己的繪畫藝術的技能上也能提高自己的審美眼光和生活情趣,享受這靜穆的美妙。通過美術創作作品傳遞我們對桂林古民居文化傳承的堅定決心和付諸實現行動的精神,這是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作為旅游開發的第三個內涵。
2.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的保護方式與旅游開發和諧發展
桂林古民居保護是美術創作和旅游開發的必要前提,旅游開發是對桂林古民居保護的促進、發展和挑戰。古民居美術創作的發展與旅游必須是合理和正確的方式,和諧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深圳觀瀾版畫村,是以原深圳客家古村落為基礎,通過維修擴建而成的。版畫村的經營理念與發展理念是以版畫村與客家古村落融合,將客家文化景觀與現代繪畫元素相結合,來自國內外的畫師們可以在這繪畫創作以及自主自覺的對版畫村管理和保護,同時堅持對外免費開放的主旨,以客家古村落文化與版畫繪畫創作為中心的觀瀾版畫村深受大家的喜愛,以這種藝術的感染力吸引著各地的人們紛紛來到這來學習參觀,瀾版畫村這種美術創作的形式既保護和發展了客家古村落文化也帶動這方的旅游文化。
桂林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和歷史文化的悠久,桂林擁有數多的古村落,一磚一瓦、一土一木的細節中藏著魅力,獨具特色的古民居、古牌坊、古祠堂、古橋梁。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是了解桂林古民居和文化的有效方式,跟著作品走進作品產生的地方,感受那方的建筑與風土人情。伴隨著桂林現有的旅游資源加上對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加上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具有審美和教育價值的深刻內涵,以深圳觀瀾版畫村等地學習,加大對桂林古村落美術創作的重視,實現桂林古民居美術創作的保護方式與旅游開發和諧發展,實現桂林自然風光和古村落文化的雙繁榮。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創作;影像媒體;傳播
1 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
在湖北,有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4項、國家級名錄160項,省級名錄312項(466個項目保護單位),有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57人,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450人,有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3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9個。2014年12月4日由湖北省申報的“三國傳說”、“伯牙子期傳說”、“武漢雜技”、“越調”、“楚劇”、“岳家拳”、“趙李橋磚茶制作技藝”等21個項目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富有地域特色和藝術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都可以作為影視創作主題。然而目前關于這些非遺的影像資料非常有限,不利于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發展。許多非遺類別都可用影視創作的形式將技藝歷史、技藝過程,從宏觀到細節、從整體到部分如實的記錄下來,作為影像資料進行文化知識的普及。
2 非遺課題引入教學
非物質文化遺產像一個大海,每個人回到故鄉,走到鄉村生活中去,你都會發現許多令人感動的非物質文化。在當今轉型期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像退潮的大海,每時每刻都在迅速的消失著,老一輩藝人默默地故去,文化與技藝也悄悄地消失了。那么,用影視拍攝的方式真實的還原與重現技藝,或是將一些僅剩文字記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別運用影像的方式還原、再現變得尤為重要。
影視創作作品相比文字、圖片、錄音更直觀、更形象也更真實,對于一些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影視作品都可在保護中發揮重要功用。我們在影視創作課程教學中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一命題,通過對不同影視創作手段的歸納和探討;對影視語言和影像媒體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總結出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影視創作的規律,從而達到對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
3 非遺課題小組調研
通過多渠道獲取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研資料,對重點非遺項目給予重點關注。在班級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組織學生對重點非遺項目進行考察、學習,以圖片及影像的資料形式完成資料調研部分。例如名為“武漢傳統文化保護小組”對武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查,并開展了討論會議,對每位小組成員的資料進行了整理分析,根據每個人的特長與優點進行了具體的調研工作安排。首先,小組設計了題為《武漢市傳統文化保護調查》的問卷。問卷調查之后的統計分析發現:
3.1 整體性
市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都處于不太了解的狀態;所了解的非物質文化以民間表演藝術類、傳統手工技藝類、方言類為主;對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前景持一般意見。
3.2 差異性
市民認為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各不相同,人們的意識不夠、外來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沖突等為主要趨勢,但仍有一部分人持觀看態度,認為武漢的非遺有非常大的保護力度,然而保護措施較為缺乏。
4 合理選擇影視創作類型
針對擬定的湖北省非遺選題,選擇重點的非遺項目進行課堂講解,指導學生利用多種途徑對非遺項目進行學習和認識,擬定影視作品類別及主題。影視作品的制作技術和類型的選擇是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影視創作的主題內容決定了影片的制作技術,主要有:實拍技術、定格技術、動畫技術;其中,宣傳片、紀錄片、商業電影等幾種類型可以更好地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命題。在課程中,對不同影片類型的制作技巧進行了分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命題的劇本寫作、分鏡頭繪制、鏡頭拍攝技巧以及中后期制作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武漢傳統文化保護小組”經過對搜集選題的篩選、討論,小組最終希望運用動畫技術,將黃鶴樓傳說進行動畫作品創作,制作一部公益類宣傳短片。擬定了“黃鶴樓傳說”這一命題,希望通過影視創作,將黃鶴樓傳說的故事進行視覺表達,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傳播。小組通過對黃鶴樓的實地考察,拍攝了大量實際場景資料,結合網絡資料,作為短片的角色設計、場景設計的設計基礎。
5 影視創作藝術表現
創作一部好的影視作品,不僅要有超凡脫俗的創新思維,而且還需要有較強的藝術表達能力。在影視作品中,藝術表現力是通過視聽語言傳達到觀眾心里的,是用畫面和聲音傳達信息的語言,是一種思維方式,作為電影反映生活的藝術方法之一,形象地說所有的影視作品都是由視聽語言所書寫而成的文章,抽象的說影片是由畫面、聲音、時間、空間構成的。
影視作品的不同類型有著不同的視聽語言表達形式,“武漢傳統文化保護”小組所選定的動畫宣傳片制作,應該在各個故事節點上有重點、有針對、有秩序地進行畫面設計,在先期錄音的基礎上設計每個鏡頭畫面,錄音解說詞在敘事上干凈利落,語言通暢明白,詞句短小簡潔,語言力求口語化、形象化。
在鏡頭與鏡頭的銜接上應多使用畫面轉場來增強影片的流暢性,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色彩鮮明的畫面、生動感人的生活場景才能起到表情達意效果,作品中應注意典型的細節的處理,細節能以少勝多、以小見大,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凸現動畫作品寓教于樂的獨特的風格。
[關鍵詞]出版產業;文化產品;文化強國;圖書著作權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5-0073-02
出版行業的蓬勃發展需要優秀作品的不斷創造。作為這類產品中的主體,圖書的版權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保護,這將很大程度上降低作者創作作品的熱情,阻礙文化產業的發展。出版產業在保護圖書版權的任務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落實著作權法,出版產業將為圖書類作品的發表提供法律保障,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向前進步。
一、出版業圖書出版的文化意義概述
任何作品在被創作出來后,需要出版產業進行傳播,經過出版產業印刷和出版后的作品我們將其叫做圖書類產品。所謂圖書類產品,簡單地說就是對圖書還有相關的產業所提供的服務和產品的總稱。如今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快,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從雜志書報到音像制品,都逐漸發展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其中以雜志、書報以及各類圖書為代表的實體書在精神文化的傳播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發展好圖書作品,對于國家圖書類行業的提升將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要想發展圖書類作品,就必然涉及到在圖書類產業中有著龍頭地位的出版產業,作品在被創作出來后,通過出版業的發行可以將其中含有的文化進行傳播和交流,圖書的普及使得整個圖書類產業與大眾的精神生活相聯系在一起。
從整個出版業的工作環節來說,作品創作環節可以通過恰當的選題,編著或者翻譯出符合市場需求的最初作品;編輯工作則可以對創作的作品進行篩選和修改,有利于優秀的適宜文化普及和傳播的作品的產生;出版發行環節就將符合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圖書作品投入到市場中。出版業的存在使得作者的勞動能夠得到相應的報酬,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能得到滿足,對于圖書的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市面上出現的大部分作品從創作、印刷到發行每個階段都與出版產業密不可分,圖書通過出版產業將文化傳播到社會大眾之中,出版業在文化的普及工作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品承載著整個圖書行業的發展,出版產業則是作品能夠順利發行的保障。
二、出版業圖書著作權法律保護的重要性概述
出版產業對圖書類作品的保護,主要體現在對圖書版權的保護上。作為圖書類產品的承載物,作品也是版權所作用的對象。作品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包括所有已經進入了公有的領域的作品,這些作品是全人類的精神上的財富。第二類則是正處在私有領域里面的作品,這類作品如今正在以爆炸式的速度增加,它們在作品總量里的比重也變得越來越高。
圖書類作品的創造和發展的根本就是創新,要想激發出整個社會的文化創造力量,發揮出群眾進行文化創造的積極性,有效的版權保護是最關鍵的一點。只有出版產業才能對作品的創作和發展提供法律保障,為圖書的版權保護提供可靠和有效的途徑。而出版產業對于圖書版權的保護,主要依賴于著作權法的實施,著作權法則通過出版產業這個載體來落實版權制度。因此要想圖書的版權得到有效的保護,在著作權法提供法律保障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出版產業是最值得重視的問題。
出版產業一般指的是傳統的新聞出版業,但這幾年來隨著網絡的發展,出現了較多的新型媒體與傳統新聞出版業共同競爭。相比之下,新型媒體有著資金來源廣泛、傳播迅速、查詢簡便等優勢,因此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得到了空前迅速的發展。新聞出版業與新興媒體相比雖然相對更傳統,在信息傳播速度上不及新媒體,但也有著自己的絕對優勢及相對優勢。新聞出版業擁有著很高水平的創作團隊,這是新媒體還不能具備的,而這也是新聞出版業的群眾基礎,承載著整個文化產業的創新能力,這就是其絕對優勢所在。在七大類與作品有直接關系的產業之中,新興的媒體中的侵權案件就已經占到了著作權案件中的一半,這足以說明新媒體和作品的創作者之間存在著無比尖銳的矛盾,相比之下,新聞出版業就有著較少的侵權案件發生率,這也是傳統出版的相對優勢所在。在與新興媒體的競爭之中,新聞出版業要想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和整體的實力,要能做到揚長避短,所謂揚長,就是要充分地發揮出其所擁有的高水平的創作隊伍的創作能力,原創作品的實力提高了,產業競爭力也就變強了;所謂避短,則必須要做到盡可能減少侵權案件的發生,創造一個更和諧的原創環境。新聞出版業要用更高水平的作品來占領中高端的閱讀市場,并且積極地去培育和創造文化精品,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和文化強國的建設貢獻力量。當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著作權法的改進沒有跟上時展的速度,理論上著作權法更適宜傳統出版業中作品使用者與作家之間的版權問題解決,對于新興的媒體,傳統的版權保護規則就變得不太實用了。
但是無論是傳統的新聞出版業,還是新興媒體對于作品的傳播,都應該貫徹著作權法的思想,以保護作者的圖書著作權為首要目標,只有作者的版權得到最好的保護,出版產業才能在源源不絕的優秀原創作品提供的動力下不斷發展,作者與作品使用者之間的關系才會更加和諧。
三、出版產業文化視角下圖書著作權法律保護的問題途徑
出版產業依靠著作權法來對圖書著作權進行有效的法律保護,我國的著作權法立足于提升文化產品的原創力量和保護市場中產品原創者的權益的基礎之上,使原創者、傳播者以及消費者相互之間的權益得到平衡,進而推動了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和大繁榮,文化產品也因此變得更為豐富。我國的著作權法對世界上很多國家的版權保護方法進行了借鑒和吸收,時刻鼓勵有益于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和繁榮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目前正進行著十分重要的修訂,來為文化強國的建設大業保駕護航。如何護航文化強國的建設,可以根據以下幾個方面來做出相應的制度安排:
(一)完善法制建設,加強出版行業監督
當今作品創作和發表的速度不斷加快,而相關的圖書版權立法沒有跟上,導致出版的圖書的著作權容易產生糾紛,又由于相應的法律體制的不健全造成糾紛得不到解決,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出版產業里文化傳播的發展。出版業要積極搜集糾紛個例,為版權立法提供意見,完善圖書版權的法律體系,同時出版業自身也要加強監督,走在立法的前面,以“作者為大,版權為重”的宗旨來對文化作品進行傳播,推動圖書文化向前進步;
(二)著作權保護下的圖書原創能力培養
要問國家的出版產業的核心支柱是什么,答案絕對是原創的文學作品,沒有什么能夠代替原創作品在出版產業中的最核心的地位。然而由于原創版權的激勵機制及保護機制的不健全,作者的原創版權有的時候得不到有效的保護,原創與抄襲的分割線一直很模糊,模仿和跟風嚴重。如此不可靠的版權保護長此以往下去只會給整個作品原創界帶來危害,損害國家的文化利益。要想建設出文化強國,必須充分地運用我國的著作權法去鼓勵創作和傳播的宗旨設定和制度安排,以此來激發并促進文化產品的原創力,進而使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增強。在這一點上,出版產業要積極鼓勵原創文化作品的創作,對于抄襲模仿行為嚴厲打擊,阻斷非原創作品通過出版業流通到社會中,深刻貫徹著作權法的宗旨,保護好作品的原創版權;
(三)切實貫徹和執行國家的圖書版權法律
在著作權法的保障下,作品的傳播者必須做到依法履行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責任,即經過原創者許可后的使用權和對其支付報酬的義務。生產傳播者能夠依法履行自己的義務,承擔自己的責任,有利于出版產業形成核心的競爭力,同時也是文化作品變得更為豐富的重要的保障和條件。有助于有利于提高我國文化的核心競爭力,這是民族振興的標志,是中國作品“走出去”,走向世界所需要的技術基礎。人民因此享受到文化消費的幸福,我國的優秀文化也得以在世界范圍得到傳承和發展。
在我國,著作權法立法的宗旨就是為了保護文化、藝術以及科學作品創作者的著作權,還有和著作權相關的法律權益,對于有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其創作和傳播肯定得到著作權法的支持。作為圖書類產業中的龍頭產業,出版業要與著作權法積極地結合起來,加強對于從圖書類作品的創作、審核、印刷和發行等整個產業鏈的監督,嚴厲打擊盜版行為,依法履行作為作品傳播者的法律責任和義務。出版產業要時刻貫徹著作權法的宗旨,以保護作者版權為首要目標,而傳統出版業和新興的媒體要做好監督,對于出現的版權糾紛要依法解決,并為著作權法的完善提供有效的建議,只有出版產業和著作權法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圖書的著作權才能真正屬于作品的創造者。當出版產業能夠給作者創作出來的作品版權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護,讓作品創造者的勞動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作品創作的空間才會更加潔凈,圖書類產業才能獲得源源不絕的優秀的原創文化作品,為國家的圖書文化的發展提供最大的動力。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和特征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1)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2)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3)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4)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5)傳統體育和游藝;(6)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睆纳鲜龈拍羁梢钥闯?,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外延比較豐富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非物質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表現為無形的制作工藝、民俗活動、傳統知識、節日文化、傳統技能等。這種非物質性增加了界定創作主體的難度。第二,創作的集體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存在于特定群體中,由于年代久遠,常常難以確定最初創作者,并且由于傳承者不斷加入創新元素,因此難以將智力成果界定為某個特定個體。第三,創作的延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口口相傳中,傳播者不斷加入一些新的創意或元素,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處于“被創作”的過程中。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
數字化技術能夠通過計算機、照相機、掃描儀等設備,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儲存、加工、傳輸和以數字形式再現,所以通過數字化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圖象、文字、聲音等形式被固定下來。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分散性和非物質性等特性,因此,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過程中,有時需要數字化作者對于內容取舍、結構安排等作出選擇,凝結著較高的智力成果。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權利界定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作者的權利
我國著作權法保護的對象是作品,其保護范圍限于表達方式,不延及作品的思想、程序、操作方法、原理等因素。P根據著作權法的原理,我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主要針對它的代表作而言。Q但從前文分析可知,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通過世代相傳流傳至今,大部分沒有形成有形作品,或者即使形成了代表作,對于其他參與創作的主體如何保護,是沒有法律依據的。本文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應當受著作權法保護,但由于其特殊性,應當通過制定著作權法的特別法,以單行法的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因為《著作權法》第6條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作者應當享有的權利包括:
第一,人身權。(1)署名權,當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確定由某一個民族、村莊、部落創作時,應當保護其署名權;當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確定創作群體時,也應當清楚地表明其淵源及流傳的范圍等基本信息。(2)修改權,這一權利由創作群體行使,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具有延續性,一直都將處于被創作的狀態之中。(3)保護作品完整權,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者通常是一個松散的群體,當發生侵權行為時,容易產生搭便車心理,因此,應當授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行使。(4)發表權,非物質文化遺產隨時處于創作中,并且由于口口相傳等原因,其創作和發表在時間上往往具有同步性,再創作完成之時即為發表之時,因此,這一權利也應由創作者享有和行使。
第二,財產權。財產權的主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群體,但應授權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和基金會行使。行使財產權所得的資金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按照其設立時所制定的章程代為保管和運用,主要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認定、保護、傳播等工作。財產權的行使方面的內容,詳見下文闡述。
(二)數字化作者的權利
數字化技術能夠以特定形式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能夠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但隨之產生的問題是如何界定相關主體的權利并對其進行保護。本文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作者受到什么程度的保護,與其作品是否具有獨創性相關。
1.數字化作品具有獨創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與普通作品的數字化不同,后者通常只對原有作品進行數字化轉換,這一過程由機器完成,基本沒有獨創性。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由于沒有固定的形式,數字化作者在選材、攝影、錄音錄像過程中,凝結了較多的智力成果。不同的數字化作者對同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其結果可能完全不同?!吨腥A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比绻麛底只髡呓洈底只纬傻淖髌愤_到“獨創性”這一標準,就應當享有著作權法規定的權利。
2.數字化作品不具有獨創性
如果數字化作品僅對某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簡單復制和再現,不具有獨創性,則可以通過鄰接權進行保護。鄰接權保護的是一種再現、復制和傳播他人作品的勞動,數字化作者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特定的形式固定下來,并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傳播,屬于作品的傳播行為。雖然我國著作權法規定的鄰接權只包括出版者權、表演者權、錄音錄像制作者權和廣播電視組織權,但鄰接權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時代和新技術的發展,其外延可以隨之擴大,19世紀末20世紀初,錄音錄像和無線電傳播技術的發展導致了鄰接權的產生,當今數字化技術的發展,產生了一種新的作品傳播方式,那么這些傳播者的權利也應得到保護。筆者認為,應當在鄰接權中增加一類――“數字化作者權”,以保護沒有產生獨創性作品的數字化作者的權利。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體管理制度
(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實行集體管理制度的理由及意義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者是無名的或者是歸屬于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居民,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屬于這一群體所有,群體中的任何人都可主張權利,但任何人又無權單獨享有權利。權利主體的群體性、不確定性使得權利的行使難以獲得有力的保障。R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生作品的創作群體不宜作為法律上的權利主體主張權利,況且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權利主體不明確,因此,有必要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代表特定群體行使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可以在保證權利主體利益的前提下,滿足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時,由于群體的具體成員眾多且難以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取得的許可使用費不可能像其他著作權協會一樣扣除必要的管理費后返還給權利人。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可以保證許可使用費用于實現保護目的。特定群體為保護、豐富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需要,可向基金會提出申請,基金會對于符合章程規定條件的申請應予準許,撥付必要的資金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另外,基金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者和保護者支付一定數額的報償或者給予獎勵,尊重他們在收集保護過程中付出的勞動,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有利于提高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同時,收集整理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于使用人向確定的權利行使主體支付使用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使用,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潛在的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增進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增進社會財富增長。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和基金會職能劃分
“我國早在1992年即成立了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1998年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成立后,國家版權局又多次指示并幫助組建文字、攝影、美術作品等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從目前的趨勢看,我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是采用多種協會體制的?!盨“我國已成立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有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和中華版權總公司。在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在法律上是一個社會團體法人,其以法人的財產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盩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筆者認為集體管理制度可以達到對非物質維護遺產的保護和合理使用雙重目的:即在我國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行使集體管理權,其下設“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這一財團法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搶救等工作統籌安排資金。
1.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職能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的職能主要包括:(1)組織開展調查、收集工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理、分類、登記建檔,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2)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定群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用人簽訂許可使用合同,并收取許可使用費。根據國家版權局《關于制作數字化制品的著作權規定》第3條和第4條的規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也應當事先取得創作者許可――這一許可權應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代為行使。當然,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適用著作權法關于合理使用、法定許可使用的規定。(3)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章程,規定該基金會的宗旨、業務范圍、組織機構、財產的管理和使用、終止和剩余財產處理以及章程修改等內容。(4)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許可使用收入,在扣除必要的管理費用后,以捐贈的方式注入基金會。這樣做可以避免目前以財政資金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資金所帶來的不足,同時也可以保障財政資金投向更為亟需的民生領域。(5)保護特定群體的署名權,禁止傷害群體感情和尊嚴的、保護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權利等人格權的行為。當上述權利受到侵害時,有權以自己的名義提訟。(6)開展其他社會活動。
2.“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的職能
基金會屬于財團法人的一種,按照章程所規定的宗旨開展活動,即“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活動提供資金支持?!薄氨Wo非物質文化基礎基金會”的章程是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根據履行職能的需要而制定的?!氨Wo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的職責主要包括:(1)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性保護提供資金支持;(2)基于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對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貢獻的組織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獎勵;(3)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提供資金支持;(4)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關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提供資金支持;(5)對其他符合基金會章程的活動提供資金支持。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制度與傳統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區別
第一,性質不同。傳統的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性質為非營利性的民間自治組織,非官方性意味著不得強迫著作權人加入集體管理組織。同時,及時著作權人已經自愿加入,仍然有退出的自由。U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特定民族或區域群體的財富,更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權利的取得不需要經過事實上的創作群體授權,國家以保護和發展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目的,通過立法授權協會和基金會行使權利。與其負擔的職能相適應,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體管理組織具有官方色彩。
第二,維護利益的側重點不同。傳統的著作權管理組織重在維護某一類著作權權利人的利益,其在扣除必要的管理費用后將所獲得的收益返還給著作權人,這種利益一般為私人利益。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制度不僅維護特定權利群體的人身性權利,更在于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豐富,其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屬性較為明顯。
第三,機構設置不同。傳統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一般設置協會,以自己的名義依據權利人的授權行使相應的財產權,并在協會內部設置相應的辦公機構。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制度則不僅設置管理協會,而且由協會這一社會團體法人捐贈財產設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會”這一財團法人,以實現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