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6 16:13:12
序論:在您撰寫鄉村振興存在的主要問題時,參考他人的優秀作品可以開闊視野,小編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這些建議能夠激發您的創作熱情,引導您走向新的創作高度。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各地區各部門應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優勢,做好面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布局,提升發展體系、行政管理機制及產業結構的優化能力,使各地區能運用鄉村振興戰略的時代背景,更好融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新環境。
1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現實意義
2016年2月,國務院了《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其中重點提出:“加快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事業發展,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化農村社區建設試點[1]。”至此,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完善農村教育、醫療及文化發展體系,提升農村地區社會資源、經濟資源及市場資源整合能力,為未來階段農村發展創造更優質的環境及發展條件,成為新時代農村地區發展建設的重中之重。從發展需求角度來說,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改變了傳統城鄉融合發展結構,提高了農村地區經濟建設發展、服務網絡構建的主導能力。實現對農村地區發展資源的合理化分配,彌補早期階段農村社區建設改革存在結構性缺失,解決使農村地區行政管理職權分化問題,為農村地區生活條件、衛生環境及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夯實基礎。因此,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并非單一在原有體系上進行改革優化,而是從發展結構上作出調整,將農村地區農戶衣食住行與城鎮地區進行對接,在不改變原有生產勞動方式及社會基礎產業結構的前提下,提升農戶總體生活質量,強化農戶生活幸福感及獲得感,為農村地區經濟建設、環境經濟及產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2鄉村振興背景下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面臨的困境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社會及文化等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然而,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同樣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具有負面影響,需要通過深入分析予以解決。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問題,多數集中在行政管理及資源分配兩個方面,做好對行政管理體系的完善,并制定科學的資源分配方案,有助于深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穩步推進。
2.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要求在社區服務、管理調度及社會福利等方面做好協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采用將多個行政村進行合并的基本模式。其中,各地區社區服務、管理調度及社會福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異。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如何制定福利補貼標準、規范社區服務體系及優化管理調度模式,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所需思考的問題。從經濟結構上來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促使農村產業建設形成發展合力,強化農村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其社會福利標準、社區服務質量及管理調度執行性勢必有所提升。但從實現環境的發展視角分析,部分地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主要解決農村發展融合行政管理權限重疊的問題,加速農村發展環境現代化治理,提升農村經濟發展上限。但各地區鄉村發展存在內部矛盾,仍然未能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視角下得以有效解決,內部矛盾的產生必然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形成影響[2]。新型農村社區專業服務人才匱乏、社會保障及福利制度單一,管理調度時效性不足等問題,仍然困擾了后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針對以上問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應在充分了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基本特征的同時,做好對各項建設發展、管理工作的優化,進一步建立長效化發展機制,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時展接軌,并有效吸納城鄉融合發展經驗,提升新時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水平。
2.2資源分配
資源分配問題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利益分配、人力資源配置及市場資源調度四個方面。目前,新型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主要由政府機構與企業提供支持。但從我國當前經濟發展形式分析,上行經濟固然對農村建設創造便利條件,但政府機構及企業同樣面臨經濟轉型及市場產業升級的壓力,如何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的職權劃分,并在合理范圍內為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企業提供政策優惠,則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需考慮的問題。利益分配主要指農戶之間居住資源及經濟資源的分配。部分地區大刀闊斧的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改革,基于大拆大建進行農村改造。該方式的確加速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進程,但不利于對農戶核心利益訴求的滿足,容易促使農戶與政府機構之間產生嫌隙,從而,導致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無法達到預期效果。經濟資源、人力資源及社會資源的調配,也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所需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各個鄉村產業優勢及產業發展需求不盡相同,針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要以推動經濟發展、優化居住條件等作為底層建筑。因此,有效發揮不同地區產業優勢,強化產業集約化發展,對于緩解經濟資源、人力資源及市場資源調配矛盾具有一定積極作用。
3鄉村振興視角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特征
鄉村振興戰略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提供諸多便利。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充分影響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在產業化、中心化及統籌化三個方面。其中,不同建設特征也代表了不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模式。未來階段,我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必須要充分做好對不同發展模式下建設經驗的積累,開拓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視角,為未來階段更好提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總體實效性提供有利保障[3]。
3.1產業化
產業化特征主要體現在以產城聯動為主導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方面。該模式利用對產業資源的聚集優化,優化本地區產業資源配置,降低傳統模式對產業發展的限制,使各鄉村產業發展形成一體化聯動。通過對人口資源的社區化集中,提升農村地區對部分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率,改變農村土地資源閑置及居住資源緊缺的問題。基于產城聯動模式的構建,充分加速土地資源的流轉,優化農村地區產業發展生態,能夠進一步提升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農村經濟水平的提升,則給予農戶更多的居住選擇權,幫助農村環境改造及基礎設施建設,降低單一土地資源結構對農村農業產業發展的影響,最大限度滿足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基本需求,為后續階段強化各地區產業建設一體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2中心化
中心化是指由鄉鎮企業與政府機構協同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采用產業資源、服務資源及配套設施的集中化管理,進一步打造以農村地區中心發展為載體的舒適生活圈,圍繞對優美環境、良好服務體系及多元市場生態的建立,實現對農村地區發展面貌的改善[4]。這一特征主要體現對于資源的合理配置,通過建立中心化發展模式,實現將資源共享理念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方面有效運用。中心資源的共享可以更好控制成本支出,推動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多位一體發展,使政府資源、民間資本及商業資本等均可參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民間資本與商業資本的加入,將為提升農村地區生活質量及改造生活環境提供有力保障,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需求與企業利益訴求充分契合。以此,為鄉村振興背景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高水平發展創造積極條件。
3.3統籌化
統一協調、統籌管理,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特征。傳統模式下農村行政管理,存在管理結構單一及管理覆蓋范圍不足問題,部分地區由于行政管理職責劃分缺乏合理性,導致部分農村地區形成三不管地帶,農村地區產業升級及產業結構改造因此受限。圍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統籌管理,則將管理職權進行統一分配,提升各地區行政管理執行力,實現行政管理全面性覆蓋,為農村地區市場發展統一規劃、社會資源統一調度及產業資源協同配置等奠定良好根基。因而,從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長效化視角來看,統籌化管理是基于大局觀視角,為農村社區建設及環境發展改造創造良好條件,實現農村生產水平、生活質量及生態治理等多方面提升,進一步滿足新時代農村地區建設發展需求,實現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多元化對接。
4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影響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路徑及科學策略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一定程度改變了農村地區的發展面貌,提升部分地區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充分突出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優勢,強化對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的優化,明確行政管理及社區服務定位,提升新型農村社區總體社會服務質量,有效為農戶及企業發展提供社會保障。以此,排除農戶及企業的后顧之憂,豐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服務功能,為后續階段政府機構進一步從多個視角提供發展政策的支持創造條件。
4.1優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產業結構及產業布局
面向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做好產業結構及產業布局的優化,有助于從產業經濟發展的角度,為農村發展資源的整合提供良好機遇。因此,各地區應圍繞協同共助、合力助推的中心思想,優化新型農村社區產業發展資源配置,基于充分發揮農村產業發展優勢及助力產業融合,改變新型農村社區的產業結構,確保新型農村社區能持續為優勢產業及支柱產業發展輸送新鮮血液,進一步構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另外,新型農村社區對于產業結構及產業布局的優化,不應采用一以貫之的發展改革理念,要在不影響當前產業獨立發展的前提下,做好多方面產業發展規劃,逐步推進新型農村社區產業發展試點改革,適時做好對產業發展方向的調整,基于產業發展中彈性化策略的運用,為新型農村社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5]。從而,化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存在經濟矛盾。
4.2明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精準定位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應面向提升農戶生活質量及為農戶生產勞作創造便利條件兩個方面做好行政管理規劃,確保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社區服務工作的開展,能圍繞以上兩個方面內容制定科學方案。在此過程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應摒棄傳統行政管理及社區服務理念,面向農村發展的城鎮化對接構建行政管理新體系,并根據各個行政村行政管理工作現狀,統一行政管理工作標準及內容,實現各個不同行政村之間行政管理工作的步調一致。避免在社會福利、社區服務及管理調度等方面產生嚴重的差異化問題,使農戶能真正意義上成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受益者,降低外部因素干擾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穩步推進的影響,促使新時代背景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能達到更高水平。
4.3完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視角下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是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重要一環。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面向企業、醫療機構、教育機構及農戶等提供經濟、人力資源及市場資源方面支持,降低新型農村社區轉型發展過程中面臨結構性陣痛問題,使企業、教育機構及農戶等能盡快適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的新環境,排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中存在阻礙。為此,政府機構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做好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第一,政府機構應面向企業、醫療機構及教育機構等做好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扶持,根據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衛生發展、文化建設及環境治理等要求,做好與企業、醫療機構及教育機構的對接,緩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改革中存在壓力。第二,政府機構應為農戶及農村就業人員發放住房、失業及醫療等方面經濟補貼,加速農戶對于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谡档诪樾滦娃r村社區的建設發展保駕護航[6]。
4.4豐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服務功能
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改變傳統農村發展結構,提升農村地區信息化及現代化發展水平。為更好提升新型農村社區中農戶生活品質。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注重對社會服務功能及行政服務功能的完善,切實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的實際有效性,確保相關水、電建設及治安管理水平能達到較高標準,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目標的實現做好鋪墊。另外,豐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服務功能,不僅要面向外部發展做好合作,同時,也應針對內部經濟發展循環及本地區農業資源開發進行優化,最大限度發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優勢,從生活環境、經濟水平、社會影響力等多個方面,提升農戶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認同感,使農戶在新型農村社區環境下能更好履行自身義務及社會責任,提高農戶基礎生活幸福感。
4.5強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政策傾斜與政府支持
政府做好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政策傾斜,可以更好解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基礎設施不完善問題,降低經濟、環境等因素對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的制約,實現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多元化、系統化及科學化推進。對此,新型農村的社區建設應立足當前、著眼未來,合理做好行政村管理融合的決策,最大限度平衡各方的利益關系,保證農戶核心權益。在充分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夯實基礎的同時,提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上限,使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能為未來農村發展轉型做好充足準備。除此之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根據當前發展需求,持續做好合村并點工作的深化,既要發揮各個機構及各個部門社會服務功能,也要維持良好發展改革秩序,進而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視角下的良性發展。鄉村振興背景下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極大提升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水平,加快了農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等邁入時代新紀元。各地區應緊抓時代機遇,積極做好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背景下管理協調及發展優化,加速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發展改革,提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總體發展水平。
參考文獻:
[1]王俊.鄉村振興戰略視閾下新時代鄉村建設路徑與機制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9(7):6.
[2]王生章,崔佳慧.鄉村振興背景下我國美麗鄉村建設的路徑初探[J].行政科學論壇,2018(10):47-50.
[3]張藝頡.鄉村振興背景下村民自治制度建設與轉型路徑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4):8.
[4]魏文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空心化治理與社區建設融合探究[J].南方農業,2021(17):3.
[5]王思瑤,馬秀峰.新型職業農民人文素養提升的應然路徑[J].中國成人教育,2021(8):76-80.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生產;經濟管理
在新農村建設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我國農村農業經濟管理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通過開展高效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可以改善農村地區落后的農業生產條件,優化農業生產方式,形成規?;?、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有效提升地區居民生活品質[1]。隨著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應強化農業經濟管理方式,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體制,進一步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達到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要求。
1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意義
1.1形成現代化的經濟體制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有利于助推農業經濟規范合理發展,轉變傳統發展模式中獨立、分散的經營方式,形成規?;?、現代化以及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提升農產品生產質量和效率,從而達到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效果。農業經濟是我國經濟建設的工作重點。強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可以為加快我國經濟建設步伐奠定堅實基礎[2]。
1.2為發展農業經濟提供科學指導
就實際而言,農業生產經營者普遍是中年人。很多農業從業人員沒有接受過專業化培訓和教育,缺乏理論指導,實際生產中僅依靠祖輩多年流傳下來的經驗開展工作,極少存在懂技術的專業化人才[3]。缺少對市場的調查和預測,即便開展市場調查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導致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銷售存在不合理的情況。如此一來,生產經營者的經濟收益受到直接影響,也對農業經濟發展造成了阻礙。開展高效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在農業生產和經營中提供農業技術、經濟知識等作為支撐,定期對農業生產人員進行現代化技術的宣傳和教育,幫助他們提升農業生產質量和效率,幫助他們有效預測市場動向,制訂符合現實需求的銷售計劃,可以提升生產者經濟收入,加快農業經濟建設和發展步伐[4]。
1.3清除農業經濟發展阻礙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國家對農業經濟發展給予了高度關注,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導致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仍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例如,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道路交通不便利,不僅給居民出行造成困擾,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的銷售和推廣[5]。此外,我國國土遼闊,各地農村地區的地形、氣候等因素存在明顯差異,很多農村地區不具備農業生產的前提條件。地方政府扶持力度較低,加之工程建設等造成耕地面積銳減,使得這些區域農業發展受到很大程度限制。應加強對農業經濟的統籌管理,實現對土地等自然資源的合理化分配,在滿足農產品生產需要的同時,顯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從而助推農村經濟發展。
2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弊端
2.1管理體制落后
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管理體制落后。這一問題直接導致財務設置不科學、收支程序不規范以及責任落實不到位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了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受到財務管理體制不健全的影響,財務管理流程混亂。財務人員容易受利益驅使,出現不遵守財務紀律、白條支出等行為。長期以來,我國農村農業經濟受管理體制落后的影響,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不相適應的情況,直接造成了經濟管理效率和質量降低,最終影響經濟建設和發展。
2.2工藝設備不先進
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這給農村農業經濟建設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情況看,大型農業自動化生產設備僅存在于少數生產經營者手里,大量生產者運用的技術和設備仍然比較落后。改革開放以后,大量的農村年輕勞動力涌入城市,農村人才流失極為嚴重,農村勞動力水平大大降低,對農業生產技術和設備的更新造成不良的影響。
2.3缺乏規范化意識
農業生產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對促進社會發展以及改善人們生活品質具有重大意義。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提升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對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實際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規范化意識缺失等問題。雖然國家出臺了關于“三農”問題的相關政策和方針,但在實際落實中,很多主管部門沒有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時不夠規范、科學。為了促進自身發展,有的部門對管理制度進行刻意放寬,直接導致農業經濟管理與實際發展相脫軌。
2.4高素質管理人才匱乏
鄉村振興背景下開展高效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并非易事,需要高素質管理人才的支持。高素質管理人才具體需要滿足以下要求。第一,農業經濟管理人員要具備足夠高的理論知識,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制訂符合地區農業經濟發展要求的計劃和方案,為經濟增長提供有力指導。第二,深入了解農村和農業實際發展情況,特別是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影響因素等,為后續提供科學、有效的農作物病害防治措施提供依據。第三,要具備較高的管理能力,通過對農業生產中技術、設備及人員的管理,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達到促進區域經濟建設目的。滿足上述要求的高素質管理人才相對較少,主要原因在于農村地區相對偏僻、環境惡劣,很多年輕的人才不愿意投身于農村建設中。同時,農村福利待遇不高,降低了高素質人才入駐的積極性,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受到影響。
3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策略
3.1完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
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可以有效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在實際工作中,要結合區域建設和發展狀況,對各類經濟資源和發展要素綜合考量,實現資源的優化分配,為開展高效的農業經濟管理提供必要保障。從地方政府角度而言,需要結合地方農業經濟優勢和特點,制定符合區域發展需求的農業經濟管理體制,指導該地區開展規范化的農業生產經營工作。除此之外,還應將促進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作為主要目標,培育地方農業經濟特色,確保管理體制的制定和完善更加規范、合理。
3.2對現有設備和工藝進行優化與改良
針對農業經濟建設中存在的設備和工藝落后的問題,一方面,要引進高端的技術、工藝和機械設備,投入農村農業生產和加工中,從而形成工業化、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模式;另一方面,技術和設備的更新優化,需要生產經營者具備相關的操作能力和素養,應通過加強教育和培訓等方式,不斷提升經營者綜合素質水平,以滿足設備和工藝更新的需求。
3.3豐富金融產品
農業經濟管理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扶持,應從以下方面著手,豐富金融產品。第一,擴大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的規模。金融機構在服務農業經濟建設和管理的過程中,要與城市建設發展有效區別開來,避免直接套用城市發展經驗。應結合農村實際狀況,制定符合地區發展需求的金融策略。與此同時,要加強資金支持,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第二,加快構建生態農村金融發展模式,鼓勵和引導綠色產業、綠色能源等進入農村地區,在帶動區域經濟增長的同時,為農業生產創造條件。第三,營造“金融+科技”的農業經濟發展環境,運用大數據、信息網絡等科技手段,有效提升農村金融功能優勢,提升農業經濟管理質量。
3.4引進高素質的管理型人才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基礎上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水平,還需要重視對高素質管理人才的引進。加強人力資源投入,對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戰略進行調整和優化,有效促進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第一,地方政府要重視引進高素質管理人才,并在政策方面給予一定的傾斜,例如提高薪資待遇水平、解決住房問題等,改善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待遇,讓他們積極主動投入農業經濟建設中。第二,重視管理人才的教育和培養。在高校教學中配置相關課程體系,加強就業指導,為農業經濟管理輸送大批人才,真正為推動地區經濟增長提供保障。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鄉村經濟;鄉村振興戰略
要解決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經濟產業發展資金短缺的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外部資金資源導入鄉村地區,促使鄉村地區有能力推動經濟產業發展,隨后再償債,這與金融業務的基本流程非常契合,因此金融服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渠道。但傳統金融服務并不能滿足現代鄉村產業經濟的發展需求,一方面傳統金融服務能予以鄉村地區的資金并不多,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服務需要人來回奔波,業務辦理流程耗時耗力,這些現象使得早期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遭遇較大阻礙。而這些問題在互聯網金融服務下迎刃而解,金融企業可以借助互聯網與農民聯系,實現業務辦理,依靠互聯網信息對用戶信息進行審核,若審核通過能予以大量資金,因此現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要緊貼互聯網金融服務。
一、互聯網金融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系
(一)互聯網金融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必須為鄉村經濟產業提供經濟資源,使其有能力發展創新,最終在鄉村地區構建完整、有特色的產業環境,這樣鄉村的經濟產出能力就會大幅提高,這也是該戰略的最終目的。因此,擺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面前的主要問題就是如何為產業經濟提供充足的經濟資源,這一問題單純依靠地方政府的經濟扶持是難以解決的,必須找到穩定的、強力的經濟來源,互聯網金融無疑可以充當這一角色,即互聯網金融企業可以在鄉村地區推廣金融APP,使農民通過APP辦理金融業務,而農民獲得資金之后就能開展創新創業活動,逐漸形成產業,這個過程就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說明互聯網金融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1]。
(二)鄉村振興戰略是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發展助力
從互聯網金融行業角度看,該行業內各企業的活動都是為了謀求個體發展,間接推動行業發展,因此企業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實現發展,這需要企業大量開發外部資源,包括用戶資源與市場資源,但在該行業的長期發展下,城市環境的用戶資源及市場資源已經接近飽和,開發空間相對狹窄,因此金融企業要轉變思路,開拓新用戶,開創新市場。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使得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業務范圍開拓到鄉村地區,這些地區以往很少與金融接觸,對于互聯網金融企業而言鄉村地區就是新市場,農民就是新用戶,企業一方面可以開發農民資源,增長新用戶,另一方面也能在鄉村地區開創服務站點或成立新企業,實現市場開拓。可見,鄉村振興戰略為互聯網金融行業帶來了巨大助力,有利于企業乃至行業發展。另外,鄉村地區人數眾多,且具有大量內生需求,鄉村地區的潛在價值龐大,這同樣說明互聯網金融有必要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服務。
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路徑
(一)破除困境,構建健全體系
在互聯網金融服務下,鄉村振興戰略得到強有力的支撐。為了降低風險,地方政府、金融企業等組織在實施之前必須認真分析戰略實施中的風險以及可能遇到的問題,要先解決問題,構建健全的戰略實施體系,才能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的服務效用,推動戰略順利實施。互聯網金融下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主要困境與破除方法主要有兩個方面。1.法律保障力度低?;ヂ摼W金融本身是新時代下的產物,我國以往設立的有關金融安全保障的法律體系并未涉及互聯網金融,且現代相關法律體系還沒有來得及作出調整。例如,中國人民銀行、國家財政部等五部委在2019年出臺了《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通過金融服務來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但《意見》中并沒有互聯網金融專項政策與法律規章,基本上是針對傳統金融服務的。因此,在當前法律體系下,互聯網金融中的一些風險阻礙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分割了互聯網金融與鄉村地區的關系,很多農民在接觸互聯網金融服務之后,擔心金融企業設定的償債額過高,導致自身無力償還,現有法律對金融業務的每期償還額都有限制,只是這些法律規定未能適用于互聯網金融,使得農民不愿意辦理互聯網金融業務[2]。要解決這一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之前就要加強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建設,為農民或互聯網金融企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同時借助地方政策,正確引導互聯網金融企業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服務,密切互聯網金融與鄉村地區的關系,最終破除困境。在法律體系建設中,可以參考現有法律的償還額限制條款,針對互聯網金融同樣設立償還額限制條款,打消農民的顧慮;在政策方面,地方政府應當引導互聯網金融企業優待農民,盡可能降低償還額,使得互聯網金融更容易被農民接受,密切互聯網金融與鄉村地區的關系,借助強有力的法律保障,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2.農民征信缺失、風險防控體系缺陷?;ヂ摼W金融業務存在的風險都有雙向性,即同時針對互聯網金融企業與用戶,互聯網金融企業為了避免自身承受風險,必須通過征信信息來審核每一筆業務的風險概率,同時構建風險防控體系,保障審核結果合理、準確、真實。但在互聯網金融企業面向鄉村地區開展的業務活動中,許多農民沒有征信信息,使得風險防控體系出現缺陷,這是因為以往鄉村地區的發展與互聯網沒有太大關系,所以在互聯網中并沒有太多農民的征信記錄,在征信記錄一片空白的條件下,金融企業的風險防控體系將無法運作,不能判斷來自農民的業務風險,這使得許多企業出于自身風險防控目的,不會接受農民的業務申請,說明互聯網金融未能給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有力服務。面對這一問題,建議互聯網金融對沒有明確征信記錄的農民先實行小額貸款業務,同時獲取農民的相關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聯系方式、住址等,就近設立工作站或委派區域專員負責催收債款的工作,若農民能準時償還每一期債款,則下一次業務辦理中企業就可以得到農民的征信記錄,適當上調貸款額度,待農民征信記錄完善,即可使用現有風險防控體系來進行風險管理,貸款額度可以恢復正常,甚至進一步提高。另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企業還可以入股的方式參與鄉村人員的創業,這種方式使企業成為鄉村產業的股東,可以對產業進行大量注資,這也是破除該困境的方法之一。
(二)了解農民需求,優化服務質量
互聯網金融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的服務質量不僅僅體現在貸款額度、業務辦理方式等方面,還體現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多數互聯網金融企業在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上都存在缺陷,嚴重影響了服務質量,難以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有力幫助,這一問題主要表現為:企業現有的互聯網金融技術設施并不符合農民的需求,農民不知如何操作,用不上互聯網金融。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路徑上,互聯網金融企業必須了解農民需求,著手對自身服務質量進行優化。1.了解農民需求?,F代鄉村地區普遍存在人口老齡化的現象,此類農民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程度比較低,很容易將互聯網金融視作“用不上”的事物。同時,雖然互聯網在國內普及率很高,但部分鄉村地區依舊存在網絡基礎設施薄弱、稀少、落后的現象,這無疑對互聯網金融服務造成了阻礙。這些現象恰恰說明了農民的需求,即農民希望互聯網金融被接受,且地區范圍內應有良好的網絡環境。2.優化服務質量。著眼于農民需求,互聯網金融企業要優化自身服務質量。(1)為了能讓農民接受互聯網金融概念,企業應當委派專人前往鄉村地區進行用戶開發,過程中要簡潔明了地傳遞互聯網金融概念,不要用太過專業的話語進行介紹,類似于金融產品、償還周期等專業名詞不建議使用,話語表達要確保農民聽得懂。同時,企業應當根據農民特征專門開發一款可辦理互聯網金融業務的APP軟件,最好能做到一鍵辦理,避免農民因操作過于復雜而不接受互聯網金融的現象發生。(2)互聯網金融企業應當與地方政府協作,出資進行鄉村地區網絡環境優化和建設工作,有必要引入4G網絡等先進通網方式或設立網絡服務站點,給農民提供優質服務,促進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
(三)加強互聯網金融知識宣傳,培育農民互聯網金融素養
我國多數農民的互聯網金融素養處于低水平,大多都不知道什么是互聯網金融,相關認知比較淺顯,這些也會阻礙互聯網金融服務作用的發揮,阻礙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這是當前必須破除的一大困境,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其一,農民對互聯網金融認知不深,對互聯網、金融等概念認知不足,不知道互聯網金融對自身能起到什么作用,因此內心始終充滿疑慮;其二,農民普遍缺乏理財意識,多數農民抱有小農思想,多存錢、少花錢是他們的經濟管理思路,因此當農民發現互聯網金融需要自己將存好的錢交給企業時,會認為這是一種“花錢”的行為,且涉及金額比較大(至少對農民而言是較大金額),這時他們就會拒絕金融業務辦理建議,這種現象在現代依舊普遍,多數農民都沒有理財意識;其三,農民對互聯網金融的認知有誤,不少農民認為“金融就是騙錢的”,某些農民曾經辦理過金融業務,做過一些投資,但因自身專業素養不足導致投資失敗,這時農民就會認為金融的風險太大,而自身虧損的錢全部變成了企業的利益,這種事例在現代鄉村地區發生過多起,引起農民的普遍關注,許多農民對金融產生了錯誤認知。針對這一現象,互聯網金融企業必須加強金融知識宣傳,著手培育農民的互聯網金融素養,具體可從三個方面著手。(1)與地方政府協作進行宣傳,借助地方政府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來吸引農民關注,暫時抑制農民錯誤的想法,為宣傳活動的開展與有效性提供基礎保障。(2)在宣傳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單純采用拉橫幅、發宣傳冊的手段是無法有效傳輸正確概念和思想的,建議互聯網金融企業以活動或行業會議的形式進行宣傳,宣傳過程中可以應用一些典型案例。例如,將抱有小農思想的農民與抱有互聯網金融思想的農民進行對比,先根據前者歷年經濟數據直觀展示小農思想并不會讓農民變得更富裕,反而大概率會越來越窮,再根據后者歷年經濟數據展示互聯網金融思想下農民通過投資、理財,成功在3年內讓自身資產上漲了50%,這樣就能沖擊農民的舊思想與理念,順利扭轉農民的認知,使得農民愿意深入了解互聯網金融的作用,這時即可告訴農民,可以通過互聯網金融業務去開創產業,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3)面對對互聯網金融認知有誤的農民,企業單純憑借一面之詞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認知,但一定要持之以恒地對此類農民進行素養培育,借助其身邊接受了互聯網金融的農民案例,動搖其原本認知,逐漸讓此類農民接受互聯網金融,愿意借助金融業務投身到鄉村振興戰略中。同時,企業除了予以資金上的幫助以外,還應當幫助此類農民去經營投資產品或創立企業,最終即可扭轉認知,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有力幫助。
三、結語
綜上,本文對互聯網金融與鄉村振興戰略的關系進行了論述,證實兩者關系緊密,前者能推動后者實施,后者能給前者帶來更大的收益。為了通過互聯網金融服務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中還分析了戰略實施困境與破除方法,兩者整合后即為戰略實施路徑,能起到密切互聯網金融與鄉村地區關系、充分發揮互聯網金融服務的效用,從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于玲燕.鄉村振興戰略視野下互聯網金融發展與農村金融生態體系的構建[J].農業經濟,2018(6):109-111.
關鍵詞:民俗文化;休閑農業;運用
一、鄉村民俗文化及其在休閑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的民眾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形成的反映其經濟活動和精神面貌的文化形態。嚴格說來,民俗文化不僅存在于鄉村,而是產生和存在于任何人類社會的聚落形態之中。應當說,民俗文化是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文化反應,具有傳承性和地域性等特點,是地域文化的深層次文化現鄉。[1](P68)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中,因工業化和城鎮化造就的新型文化形態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故而傳統民俗文化一般存在于受現代社會影響較小的鄉村地區。鄉村民俗文化在休閑農業發展中具有其他旅游資源無法比擬的資源價值。具體來說,在休閑農業發展中,鄉村民俗文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賦予休閑農業文化內涵,助推發展方式升級
休閑農業作為一種新興旅游形態,主要是指利用鄉村田園風光和自然生態資源,對農村農業生產及其他經濟活動、鄉村聚落形態和民俗風情等物質和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以吸引城市游客前來游覽、認知和體驗的一種旅游活動。農村有別于城市的特殊人文、經濟和地理風貌,對于城市市民來說,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是休閑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根本原因。香醋民俗作為鄉村文化的主要載體,擔負著增強鄉村旅游資源差異性和感染力的重要功能,也讓市民在欣賞田園優美的農家風光和品味鄉村特色美食的同時,能夠感受鄉村民俗文化的質樸之美,讓休閑農業在民俗文化參與下朝著文化產業的方向升級發展。[2](P12)因而,鄉村民俗文化是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也是其不斷豐富文化內涵和提高文化品質的人文價值所在,更是實現文化產業化轉型升級發展的必然需要。
(二)塑造休閑農業差異特色,有助產生品牌效應
休閑農業的參觀對象,無外乎鄉村的現代農業景觀、農村自然風光、鄉村聚落形態和不同于城市的鄉土民俗。在一定區域內,圍繞一個中心城市二興起的休閑農業必定不止一處,尤其在鄉村振興推進背景下,休閑農業發展成為各地助推農村產業升級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導向。如何在區域休閑農業大量上馬的情形下實現對目標消費市場的成功定位營銷,關鍵在于能否在休閑農業發展中培育特色,塑造品牌。顯然,現代農業、自然風光和聚落形態在一定區域內不排除有所區別,然變化不大,只是大同小異,除個別農村外很難形成休閑農業的差異性特色。鄉村民俗文化則不同,其不僅在不同村落之間存在一定區別,而且即便在民俗文化基本相同的情況下,某個村落也可以圍繞一到兩個民俗形成有別于其他村莊的特殊風格,并給游客提供不同的文化體驗和精神享受。因而,鄉村休閑文化在休閑農業中的運用有助塑造其差異特色,也有利于培育其針對目標市場的品牌形象。
(三)有助提高農民精神文化品質,優化休閑農業要素基礎
休閑農業發展的前提是對傳統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面貌進行符合旅游文化行業發展需要的升級。在休閑農業發展中,市民參觀、游覽和認知的對象為現代農業、自然風光和民俗文化等自然或人文景觀要素,而現代農業的發展以及農村自然風光的維護和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離不開農民精神文化品質的提高。鄉村民俗文化作為鄉土精神世界的反映,在傳承和發展中具有原始質樸、天然本真的特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傳統文化中的優質內容,是值得傳承和弘揚并有助對村民進行人文熏陶和精神文化素質提升的文化精華。因而,鄉村休閑農業發展中鄉村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農民精神文化品質的提升和休閑農業發展要素的優化存在一個良性互動的發展關系。[3](P105)休閑農業發展給農民帶來經濟收入,有利于調動其維護鄉村休閑農業發展的景觀要素的積極性,也為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在此過程中村民的精神文化品質也將獲得提高。
二、鄉村民俗文化在休閑農業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休閑農業發展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在國家引導、鼓勵和扶持鄉村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精神和政策下,鄉村休閑農業在全國各地快速發展。鄉村民俗文化是休閑農業發展的寶貴資源,是國人激發文化自覺、培育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基因,應當在休閑農業發展中予以充分利用。然而,我國各地休閑農業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對鄉村民俗文化資源的利用仍有待加強,尤其是鄉村民俗文化傳承和保護與休閑農業發展的脫離不僅限制了休閑農業的升級發展,而且不利于鄉村民俗文化的保護。具體來說,鄉村民俗文化在休閑農業運用中主要存在如下突出問題。
(一)鄉村民俗文化資源閑置,開發利用不足
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基礎在于通過不斷整合鄉村生產要素和持續構建更為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以實現鄉村產業的升級和經濟結構的優化。從產業結構的角度看,民俗文化在休閑農業中的運用應當屬于旅游文化產業范疇,在產業結構當中檔次更高,收益也應當更好。然而,將鄉村民俗文化資源納入休閑農業發展中需要投入更多資金,需要擁有專業文化傳承和創意設計人才,也需要建立更為健全而高效的經營管理機制。[4](P183)顯然,對于我國大部分農村來說,具備如上條件并不容易,由此導致鄉村民俗文化資源在休閑農業發展中的運用成為畏途,一些鄉村在發展休閑農業時情愿因陋就簡,更愿意選擇投入低、風險小的開發模式,使得鄉村民俗文化資源處于閑置浪費狀態,甚至因產業化的休閑農業發展而受到沖擊侵蝕。
(二)民俗文化運用成本高,融資困難,風險大
文化產業屬于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行業,其在旅游產業中的運用必然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民俗文化在休閑農業中的運用,涉及到民俗文化挖掘、整理和保護、民俗文化創意設計、物質載體建設、農村景觀格調協調以及相應的專業人才培養等,同時民俗文化在休閑農業中的運用還需要采用新工藝和新技術。以上因素決定了將民俗文化運用到休閑農業中需要投入比傳統休閑農業更多的資金。休閑農業發展所在的農村,一般為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和較少受到現代工業影響的偏遠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民或集體組織自身的融資能力有限,且金融資源分配本身便存在不小的城鄉差距,商業銀行也往往為農村中小企業發展融資設置更多門檻。以上情況使得民俗文化在休閑農業中的運用面對更大的融資難題,且隨著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的興起,如果存在創意匱乏或重復建設問題的話,即便花費絕大資金建成運營,其所面對的經營風險也很大。
(三)民俗文化保護不力,開發應用缺乏創新
傳統與現代是民族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面對的一個基本矛盾。從哲學角度看,凡是沒有受到商品經濟影響并采用現代技術的領域都屬于傳統范疇,反之則屬于現代范疇。因而,鄉村民俗文化雖不能被完全解讀為傳統文化,然其更加傾向于屬于傳統文化范疇。在全球化背景下,鄉村民俗文化不僅正在遭受現代性的全面沖擊,而且在農村的存在也更多是零星的、碎片的,而很難是系統的。在休閑農業發展中運用鄉村民俗文化,首先需要對其進行挖掘、整理和保護。然而,我國休閑農業在發展中因對民俗文化開發重視不足,故在其產業化的經營中不僅很難起到傳承和保護民俗文化的作用,一些地方甚至造成了對民俗文化的二次侵蝕。同時,民俗文化在休閑農業中的運用應當堅持保護與開發平衡發展的原則,而其能否在休閑農業開發中創造可觀效益,還離不開針對目標市場需求而進行的文化創意設計等文化創新。一些地方在休閑農業發展中對民俗文化的開發簡單粗糙,缺乏打磨,挖掘整理不足,文化創新匱乏,都是缺乏文化創新的表現。
三、鄉村民俗文化在休閑農業發展中的運用策略
我國正在經歷歷史性的巨大變革,這種變革主要體現為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而其在新時代將表現得更為明顯。眾所周知,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塑造了較為明晰的城鄉二元結構,故鄉村民俗文化更多代表著傳統文化的基本形態,而城市文化更多代表著現代工商業文化的基本形態。鄉村民俗文化應當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傳承形態,是華人群體追尋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化之根,也是我們在激發文化自覺中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載體。在休閑農業發展中融入鄉村休閑文化,不僅具有現實的經濟價值,而且擁有重要的社會、文化和生態效益。目前,我國休閑農業發展中民俗文化運用尚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提出如下解決建議。
(一)出臺系統扶持政策,構建政府引導機制
休閑農業發展和鄉村民俗文化運用屬于高層次的產業發展問題,是對傳統農村產業經營形態的轉型升級,單純依靠農民和集體組織難以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系列問題。同時,休閑農業和民俗文化開發適宜集中連片進行,其亦非一村、幾村能夠協調解決的事情。加之,鄉村振興背景下,全國各地休閑農業迅速發展,其中出現的盲目上馬和重復建設問題也需要政府通過建立信息統計機制予以規避。對此,政府相關部門從頂層設計到具體落實的各個層面尚都要出臺系統的扶持政策,在土地流轉、融資協調、稅收優惠、信息溝通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構建起系統配套的政策扶持體系。[5](P88)政府要在休閑農業發展和民俗文化開發的市場大潮中發揮好宏觀調控作用,將村鎮休閑農業發展以及民俗文化運用納入區域整體鄉村旅游開發規劃之中,避免在區域內出現重復建設,將休閑農業開發控制在市場需求的限度之內,在鼓勵和扶持的同事要通過政策機制對休閑農業和民俗文化開發形成有效的引導機制。
(二)因地制宜,探索民俗文化和休閑農業的融合方式
民俗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現代表現,是在區域經濟生活和精神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帶有鄉土特色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在休閑農業中的運用可以體現在不同領域,也可以展示為不同的形式,如房屋建筑、娛樂項目、農家飲食、農業生產活動以及民俗節目都可以成為民俗文化的載體,而采用何種方式進行展現則需要各地依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如資金、人才、場地等因素予以統籌考量。因而,在休閑農業發展中,民俗文化的運用既要考慮民俗文化的地域特色實際,也要考慮自身的資金實力、人才儲備等要素情況量力而行,同事還要針對目標消費市場的消費需求選取吸引力強、普適性高的民俗文化承載形式。[6](P126)在民俗文化項目建設前,休閑農業開發企業要針對目標消費群體進行市場調研,也要對區域歷史文化傳統和民俗文化傳承等人文背景進行調查分析,盡量探索出民俗文化傳承和休閑農業經營可以實現良性互動發展的融合模式。
(三)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建立民俗文化保護長效機制
在傳統與現代的二元悖論中,傳統文化的保護一直是各個國家和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長期思考的重要問題。傳統與現代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固然是學界早已意識到的基本現象,而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的民俗文化若要在工業化和城鎮化主導的現代化進程中持續存在,只有融入其中進行適應性的調適,舍此別無他途。顯然,休閑農業的文化產業化為民俗文化在鄉村文化建設中尋求存在和發展之路開辟了新徑。民俗文化在休閑農業中的運用不僅賦予其要素資源的經濟價值,而且是保護民俗文化傳承發展的必然之路。為此,在休閑農業發展中,各地區文化管理部門要充分調動村民、村集體組織、企業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到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保護和研究工作中來,在政策、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為民俗文化保護提供保障,以休閑農業的民俗文化參與為民俗文化保護提供各種條件,形成各方參與、創造效益、趣味調動、精神激發和長期有效的民俗文化良性互動保護機制。[7](P)117
關鍵詞:返鄉農民工;創業;現壯;對策
當前,我國農民工返鄉創業的人數和規模都呈現出持續擴大的趨勢。據國家統計局調查顯示,2019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9077萬人,增長0.8%,其中本地農民工11652萬人,增長0.7%;外出農民工17425萬人,增長0.9%。據2020年統計數據顯示,返鄉留鄉農民工明顯增多,并且各地都在積極鼓勵返鄉留鄉農民工創業創新。預計2020年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1010萬,首次超1000萬,帶動農村新增就業崗位超1000萬。在這一情況下,提高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質量顯得尤為重要,國務院及各級政府先后下發眾多文件以助推農民工更好地返回鄉村、振興鄉村。盡管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作為當下鄉村經濟振興的重要引擎,只有解決好這些障礙因素,才能更好地推動人才“回巢”,有效激活農村生產要素,實現農民增收與鄉村振興的愿景?;谠摫尘?,本次調研以問卷調查和訪談為主,主要了解四川省農民工的返鄉創業現狀,調研正在從事創業農民工124人,還在觀望農民工79人,深入探討影響返鄉創業農民工活動現狀的因素及他們遇到的問題,并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對策建議。
1四川地區返鄉創業農民工現狀
1.1創業人員個人特征
在124份回收問卷樣本中,男女比例為53.32%和46.68%。女性創業者人數比例略低于男性,但差距不大。返鄉創業者的年齡情況:30歲以下人數占比21.78%;30歲至45歲人數占比46.68%;46歲至60人數占比29.03%;60歲以上人數占比2.4%。被調查者的婚姻狀況:未婚人員占比14.51%;已婚(含喪偶、離異)人員占比85.49%。創業者學歷情況:小學或低于小學學歷占比8.06%;初中學歷占比29.83%;高中學歷占比40.32%;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20.97%,具有初中或高中學歷的創業者占比最高。
1.2創業活動的特點
1.2.1投資規模及來源
根據問卷調查,有17.74%的創業者啟動資金在一萬元以下;啟動資金在1至8萬元區間內的人數占總創業人員的41.13%;8至20萬元區間人數占比25.81%,擁有高于20萬元啟動資金的創業者比例為15.32%。大多數創業人員的資金來源具有相似且單一的渠道,資金渠道是自有資金的創業者比例為58.87%;向親友借貸的比例為21.77%;向銀行貸款的比例為13.7%;資金來源于政府扶持比例僅為2.42%。大多數創業者只能進行小規模創業并且無法拓寬資金獲得渠道。
1.2.2經營行業及形式
半數以上的創業者選擇了與服務和商品有關的行業,比例為65.32%。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創業者選擇農業生產加工。創業形式以個體性創業為主,占比58.06%;僅有3人通過政府扶持資金開展扶持型創業,占比2.42%。合伙型創業和組織型創業的農民工也有一部分。總體特點為:進入門檻低,技術要求低,創業規模小,投資風險小。
1.2.3經營規模及產值
返鄉農民工創業多為小規模企業,企業員工數量為1至5人的企業占大多數,占比為64.52%;雇員大于20人的比例為12.9%。由于企業投入少、規模小,大部分企業的年產值數額較低。年產值數額在20萬元以下的企業占比74.19%;年產值高于50萬元的企業僅占比10.48%。
1.3政策感知及需求
1.3.1政策了解
大部分返鄉創業農民工對政府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存在著一部分創業者完全不了解政府政策。非常了解創業政策的創業者占比僅為10.48%;59.68%的創業者了解了一些相應政策;而有29.84%完全不了解當前的所有政策。
1.3.2政策傾向需要
創業者的政策傾向需要主要包括7個方面的內容:創業技能培訓、初期稅費減免、信貸扶持、用地優惠、信息咨詢服務、審批手續簡化以及創業項目支持等。其中對初期稅費減免的需求較高,占比44.35%,少數創業者有信息咨詢服務需要,占比24.19%。相應的稅費減免政策沒有解決創業者實際需求。
2四川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存在的問題
2.1農民工存在自身稟賦,且培訓力度欠缺
較低的文化水平以及缺乏專業的素質培訓,使得創業者的視野較為窄小,思想保守。創業者也普遍存在職業技能缺乏的問題,外出務工的經歷為他們帶來的更多是技術層面的提升,而很難學習到管理知識。其次是創業意識落后,大多數創業農民會選擇傳統行業,導致農村創業瓶頸難以突破。并且農民工的社會關系簡單,難以及時獲得有效的市場信息并且難以吸引留住優秀人才。在調查中發現只有少數人的培訓需求得到滿足,培訓內容和創業者實際需求不完全契合?,F在的政府培訓主要針對技術層面,缺乏針對管理技能和市場指導的培訓。
2.2創業形式單一、規模較小,缺乏核心競爭力
大多數農民工初期創業都會選擇個體形式,且享有政府扶持的企業不到百分之三,雖然近年各級政府均出臺各種措施利于農民初期創業,并于2020年首次整體推出投資總額達218.5億元的130個項目,鼓勵農民工及企業家返鄉入鄉創業,但從數據來看,農民工切實享受到的政府扶持還較少。其從事行業集中于第三產業,尤以餐飲、零售等行業為主,其中一種原因是第三產業投入小,且經營的難度系數較低,這就導致了創業特點極為相似,彼此之間差異小,從而形成過度競爭。并且參與創業的農民工普遍文化素質不高,又未接受過系統的創業經營培訓,很難有能力將創辦企業形成規模化,僅僅停留在小規模的“養家糊口”階段。
2.3硬件設施不匹配,文化氛圍落后
通過調查,只有三分之一的農民工表示家鄉有創業孵化基地,且有26%的農民工在選擇創業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困難一問中選擇了創業場地困難,這嚴重制約了他們的積極性。目前不管進行什么形式的創業,用地的問題都是根本問題,而審批一塊地手續繁瑣,對農民工是巨大的體力和時間消耗。調研過程中發現,政府規定的免費試用土地質量差、位置偏遠,非常不利于開展創業活動。此外,鄉村公路落后、用水用電用氣等問題依然存在,與外界交流的信息平臺匱乏,農民創業的產品難以推廣,并且運輸問題也是農家好產品走出鄉村的一大阻礙。最后,農村是相對閉塞的環境,創業氣氛不濃厚,且重視“人情”和口頭約定,法律意識淡薄。
2.4政策落實不足,“融資難”問題突出
四川地區先后下發多個文件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農民工工作的開展。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僅有59.68%的創業者了解一些政府政策,這是因為部分創業者對政策關注較少,在創業過程中僅關注企業利潤經營額等;且政府的宣傳成本和受益不對等,沒有達到宣傳目的。且融資問題還是目前困擾初創企業的最大難題,主要表現在58.87%的人員啟動資金來自自有資金,但這部分資金非常有限,通常在十萬以下;在企業實際經營過程中,除了銀行借貸外,很難找到其他融資渠道,但銀行借貸在企業規模、信用等方面條件很高,這就成為企業擴大發展的瓶頸。有44%的農民工還希望有初期稅費減免的措施,這將極大的提升其創業積極性。
3促進四川地區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對策建議
3.1個體層面:加強自身建設,主動夯實返鄉創業基礎
作為創業主體,返鄉農民工群體是決定創業結果的根本性因素。返鄉創業農民工應該積極作為,以改變自身稟賦導致的視野狹隘、思想保守、能力不足等情況;同時,緊密聯系鄉鎮基層組織與干部,及時告知自己的創業意愿,了解政府相關扶持政策,主動尋求幫助,暢通創業渠道,爭取政府資金支持,準備好創業的“第一桶金”;提高管理能力。創業的起步主要靠信息,而成功則主要靠管理。因此,返鄉創業農民工要加強學習管理知識與管理經驗,提高管理企業的綜合能力,積極參加政府組織的創業能力培訓,重點學習相關行業技能、多接觸國內外先進的創業理念,了解創業風險及評估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借鑒參考返鄉農民工創業者成功的案例;有意愿、有余力的農民工還可進一步參加相應的學歷繼續教育和崗位技能培訓,為成功創業夯實基礎。
3.2社會層面:加大社會關注,營造有利創業的氛圍環境
目前,社會上對農民工這一群體還存在著許多偏見與歧視,遑論農民工返鄉創業,大多數都得不到家人朋友乃至全社會的認同理解。這就需要政府在輿論上影響全社會,通過表彰、宣傳返鄉創業成功的農民工典型,提高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榮譽感和自信心。社會各界人士要充分尊重、關注返鄉創業農民工群體,認識到他們在社會經濟建設中的巨大貢獻,認可他們的創業活動對統籌城鄉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作用,從而營造優良的創業氛圍,使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意愿增強,帶動更多的能人志士返鄉創業,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3.3政府層面:優化服務體系,加強信息引導和技術支持
首先,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可將返鄉農民工創業工作作為施政目標,將施政效果作為考核目標,建立并完善考核章程,針對不同農民工創業的不同特點,細化目標并開展“因材施政”,保證扶持服務的落地實行,如發現落實不善的情況需著重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其次,不斷完善政府職能,提供配套的一體化創業保障服務。政府需要建立集創業信息指導、手續辦理、融資、銷售推廣、法律援助等多種服務為一體的互聯網創業指導平臺,幫助返鄉創業農民工更便捷、更直接地獲得創業信息、把握創業方向,簡化其創業登記程序和審批程序,充分保障創業資金的供給和產品銷售渠道的穩定,幫助其減少試錯,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最后,著重開展政策指導援助和技術培訓援助。政府部門和相關的創業工會、聯盟等組織要對不了解或了解不透徹的返鄉創業農民工進行“一對一”的優惠政策指導,詳細記錄返鄉創業農民工的詳細需求,對有困難的農民工進行長期性的跟蹤幫助。
參考文獻
[1]孟鐸.農民工返鄉創業機制創新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0,21(11):46-47.
[2]2019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Z].
關鍵詞:融資改革;鄉村振興
鄉村融資對于鄉村經濟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鄉村振興不是鄉村自身就可以進行的,沒有社會資本和政府的支持,鄉村振興就是一紙空談。政府和社會資本需要針對鄉村振興策略制定新的政策,改革融資制度,增加對鄉村經濟團體的融資力度,為鄉村經濟發展積累經濟實力,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發展進度。
一、鄉村融資方面的概念
農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共同組成了我國的金融體系,農村金融是指農村經濟中資金的流動和融合活動,也是農村貨幣、信用、銀行活動的總稱,關于農村金融的研究主要是在研究這些活動的規律性。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對農村貨幣資金的流動情況進行管理,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加強農村金融機構的運作和各種民間經濟活動運行。我國的金融市場發展農村是先于城市進行發展的,這是因為我國是農業大國,最開始的體制改革也是從農村開始的,從改革開始,農村經濟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展,富裕起來的農民手中也有了閑置資金,但是后來計劃經濟時代和市場經濟時代,都忽略了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直到改革開放之后,出現了大量的鄉鎮企業,這些企業對于資本的需求很大,為了順利經營,這些企業開始進行市場融資,完善了農村金融市場的體制和規模。農村融資涉及到資金提供者和資金接受者兩個方面,融資的意義是加強融資雙方的聯系和溝通,將閑置的資金重新進行分配,加快資金流動,促使資金帶來更多收益。融資的前提是資金接受者有對資金的強烈需求,所以對于農村融資研究就要從資金需求入手,對于資金的需求也是根據經濟主體的規模和目的進行分類的,按照這個條件可以將資金分成政府資金需求和非政府資金需求。農村非政府資金需求是指除了政府之外的各種經濟組織為了順利經營與金融市場和非政府組織之間進行資金流動的一種經濟活動。農村非政府資金需求受到市場條件的影響,是一種客觀的需求。但是政府資金需求最先考慮的是社會效益和成本。黨和國家要求政府的一切活動都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并存、區域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齊頭并進的要求,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務職能為準。因此政府的投資是充分考慮社會效益的,和企業從利益角度出發是不同的。政府進行的每一項項目都要評估社會成本和收益的平衡,這里的成本是指進行這個項目消耗的資源以及附帶影響,效益是指這個項目可以給社會帶來的效益,進行每一項鄉村建設活動的時候,都要充分考慮成本和效益的關系,既保證對鄉村的影響降到最低,還要達到鄉村收益的最大化。一般政府對于鄉村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水電設施、環境建設方面,這些設施都是大型設施、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和人力,僅憑鄉村自身的能力很難進行建設,政府投入資金可以極大程度上緩解鄉村居民的壓力,加快鄉村振興建設步伐。在融資方面,融資是資金提供者和資金接受者之間為了實現資源和資金方面的互補,進行的資金流動行為的總稱。農村融資是農村方面接受社會或者政府資金支持的一種經濟活動,通過融合大量的資金加快農村建設和發展,在融資方面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則:1.互利性原則:農村融資堅持互利性原則,可以保證投資雙方都得到預計的利益回報,資金提供一方通過提供資金獲得一些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而接受一方通過獲得資金和技術,實現雙方的共同發展。2.合法性原則:農村融資的過程中,要確保融資雙方按照法律規定的流程進行融資活動,在政府和法律的監督下進行合作,確保整個過程合理合法,沒有不正當的利益輸送。3.公平性原則:在進行農村融資的時候,簽訂的條款需要保障雙方的權益,確保雙方可以通過融資活動得到利益,不能只實現單方面的利益。4.風險管理原則:任何的融資活動都是存在風險的,農村經濟活動主體的抗風險能力相對比較弱,在進行融資活動的時候必須注意風險規避,需要在融資合同里充分標明風險措施,加強農村經濟團體面對風險時的能力。在進行農村融資方面,我國的主要融資形式是銀行信貸融資,銀行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為農村提供資金的主體。在銀行信貸融資這一方面,有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兩種,是農村振興發展比較常用的融資形式。隨著農村商品化、市場化、貨幣化的深入,除了銀行信貸之外還出現了資本市場融資這種形式。資本市場可以通過發行農業相關的股票債券等,對農村項目進行融資,還可以建立農村投資基金,為農村經濟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通過募集資金對農業進行扶持,增加農業的市場競爭力,也可以幫助農村鄉鎮企業的崛起和發展,改變農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得比例。
二、鄉村振興在融資方面存在問題
1.鄉村優質項目少,管理成本高。鄉村經濟發展項目很多無法帶來高額利潤,一些基礎的項目甚至無利可圖,例如那些特色鄉村還有搬遷鄉村的經濟發展項目雖然具有很大的社會效益但是在經濟效益方面比較低。想要振興鄉村經濟,需要加入很大農業科技成果,創建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雖然目前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斐然,但是在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方面還比較薄弱,推廣力度也不夠,想要通過農業科技改革方面振興鄉村經濟,需要投入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和資金,但是進行農業振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投入大量的資本在短期內并不能取得收益和成效,農民對這些科技成果也不能充分駕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很低。在提高綠色農業水平,進行綠色鄉村建設方面,推行農業清潔生產項目,也無法取得很好的收益。對這些農業項目的管理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資源成本,成本與收益失衡,融資方會面臨投資失敗的巨大風險。2.鄉村擔保資源匱乏,風險較高。鄉村在向銀行申請貸款的時候存在困難,銀行向鄉村信貸需求者進行借貸活動時需要充分考慮銀行內部考核機制、風險承擔機制、財政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經過綜合評定,一般會選擇拒絕給農村經濟團體貸款。因此,在進行借貸活動時,銀行會要求農村經濟團體進行擔保抵押,但是農村經濟團體的資產積累比較差,而且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很多農村經濟團體進行的是輕資產經營,沒有銀行要求的等價抵押品,導致農村經濟團體很難進行貸款申請。銀行即使給農村經濟團體進行貸款,也會面臨很大的風險。一旦出現不可控因素導致農村經濟動蕩,就會造成農村經濟團體經營崩潰的現象,銀行也無法收回貸款,造成銀行方面不良資產積壓,出現不良投資的現象。
三、探討鄉村振興融資改革的思考
1.融資改革的必要性。農業生產存在明顯的季節性,無論是種植還是養殖在資金投入和回收方面都是有季節性的,在進行生產投入的時候需要大量的資金,這個時候就需要金融市場的補充,農村融資改革可以有效調節農業季節性資金狀況,穩定農業生產情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想要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就是推動農業科技進步,但是推動農業科技的普及需要大量的資本,這種資本不是農民可以自己承擔的,巨額的資本投入只能透過借貸的方式來進行,如果沒有資本投入,農民只能沿用傳統的耕作方式,這樣就會嚴重阻礙農業科技的進步。沒有農業科技加入到農業耕作,就實現不了農業現代化。實現不了農業現代化,就會導致農產品市場受到沖擊、競爭壓力大等問題,對于我國國家發展也是存在不利影響的;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存在經濟風險和自然風險兩種,經濟風險主要是價格變化或者國家政策的變化,自然風險則是指自然災害等。農業生產對自然災害的抵御能力很低,一旦出現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是致命的打擊,農民收入會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是農民一般無法抵御自然災害,這個時候農村融資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得到大量資金的支持,農民可以彌補損失,并且進行新的農業活動,農村融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抗風險能力。農村比起城市,在基礎設施方面還比較落后,很多農村目前還沒有自來水,甚至有些還在使用落后的供電設備等,因此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就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農村基礎設施越發達,農民的生活水平就會越高,也就會有更充分的條件發展農村經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不小的工程,不能只依靠農民自己的力量進行建設,需要政府和社會共同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還可以帶動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消化使用,提高居民的收入增長,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在調整產業結構方面,政府的資本有限無法對所有的農村進行產業調整,這個時候就需要金融資本參與,充分利用社會資本,解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資金問題。農村融資在增加銀行收入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雖然農業拉動經濟增長的進度緩慢,但是總體來說農業生產總值是在不斷上升的,農業貸款基本也是呈現上升趨勢,對于銀行和經濟的貢獻率也是在呈現上升趨勢,因此農業貸款對銀行業務來說是呈現積極影響的,也可以調整完善銀行的經營模式,對于銀行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2.融資改革的途徑及方式。在融資改革方面,要順應時代的潮流,加強網絡化手段的運用。通過加強互聯網平臺的建設,提供金融服務保證信息分布的廣泛性,方便借貸雙方可以有效迅速地搜集到信息,這樣可以在降低宣傳成本的同時給更多城鄉居民提供消息來源,擴大金融服務的客戶層次。鄉村振興也需要依靠互聯網的渠道才能有效實現,互聯網平臺可以發揮數據的優勢,帶來更多的信息資源。銀行也在不斷加深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將金融業務網絡化、便捷化,在鄉村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可以提高鄉村金融服務的電子替換率,降低服務成本。銀行也要加快金融服務的數字化步伐,和各大互聯網平臺建立合作關系,推進大數據金融服務,滿足鄉村居民電子支付的需要,進一步推動鄉村現代化建設。
四、鄉村振興融資改革問題的應對方式
1.繼續大力支持糧安工程。農業政策性金融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堅定糧棉油收購資金供應主渠道的目標,加大對多元主體入市收購的支持力度,全力支持糧棉油收儲。支持落實藏糧于地戰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中低產田改造,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積極支持農村土地流轉、大田托管等農業多種形式規模經營,促進農業集約化、規?;?、標準化發展,帶動小微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收致富。政府要加大糧安工程的實施力度,在糧食儲備方面給農村經濟團體更大的支持力度,建立糧安工程基金,增加農業資金投入,促進農業現代化、科技化升級,提高糧食產量,貫徹糧安工程內涵。2.創新服務模式。我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之后,鄉村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呈現出規?;I化、產業化、合作化的態勢,也出現了“企業+農民”“企業+合作社+農民”“合作社+農民”“社會服務組織+合作社+農民”等新的產業模式,農村產業結構得到完善,為金融產業鏈的結構調整奠定基礎,這樣的產業模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為現金流提供服務,促進鄉村企業向信息化方向發展?;ヂ摼W金融的基礎是信息化和數字化,農村金融想要展現互聯網信息化優勢,就必須進行農村金融創新。3.多元化融資,降低融資成本。鄉村振興過程中還是需要政府的參與,政府需要主導發展規劃、以及資金投入規劃等,離開政府的作用就沒有辦法進行鄉村振興工作。各級政府需要加強對鄉村振興工作的資金投入,規劃一定的資金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中,提高鄉村的自我再生能力,而且對于一些投資時間長但是收益比較少的項目政府要主導項目計劃,這些項目很難吸引到社會的投資,由政府進行主導規劃,才能幫助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在一些投資時間長、投入資金大的項目上,除了政府支持還需要向金融機構進行貸款,拓寬金融支持領域,解決農村融資難的問題。金融機構需要簡化貸款手續,放寬貸款條件,給更多的鄉村經濟團體提供資金支持,鼓勵農村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對農村經濟團體進行投資;除了政府和金融機構之外,鄉村振興也需要農民參與建設,農民才是農村的主人,只有農民積極參與到鄉村建設中,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振興工作,想要加強農民的參與程度,需要提高村集體和村民的經濟收入,村集體的收入規模決定了鄉村建設的規模,村集體需要發展鄉村特色產業,建立鄉村集體企業,這樣才能發揮村集體的作用,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為鄉村建設提供經濟基礎,在進行鄉村建設的時候,必須加強村集體的集資效能,創新集資方式,建立鄉村經濟活動基金,進行鄉村經濟項目建設。4.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和風險分擔機制。在進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的作用,加強政府性融資擔保企業的參與程度,簡化擔保流程,放寬擔保條件,給更多鄉鎮小微企業獲得擔保借貸的資格,并且簡化小微企業的擔保審核手續,出臺更多小微企業的擔保產品,提高小微企業的政府性融資擔保質量。政府也需要加強關于政府性融資擔保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擔保流程,給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提供法律依據。政府性融資擔保企業也需要和銀行建立合作關系,簽訂風險共擔協議,實現風險共擔、互惠共贏的模式。政府性融資擔保企業和銀行之間也需要加強溝通和交流,建立審查小組,共同對申請貸款的企業進行資質審核,降低擔保風險。通過風險共擔協議,避免小微企業貸款方面的不良風險,對出現的不良資產進行按比例分配處理,實現政府性融資擔保企業和銀行在處理不良資產方面的聯動作用,深化風險共擔機制。
五、結語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加大對鄉村經濟的扶持力度,占據鄉村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制定更多適合鄉村發展的政策,同時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工程的資金投入,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企業的作用,擴大鄉鎮小微企業貸款渠道,放松貸款條件,使更多的小微企業可以得到發展的資本,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鄉村經濟團體也需要發展自身經濟,積極爭取社會資本進行投資,為鄉村振興助力。社會資本需要加強對鄉村經濟的重視程度,積極推動融資改革,為鄉村經濟發展搭建更多平臺,給鄉村經濟發展提供更多便利性條件,進行現代化金融改革,實現金融信息化,加快鄉村金融信息化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劉世佳,魏亞飛.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助力鄉村振興發展[J].學術交流,2020(11):12-18+191.
關鍵詞:金壇區;現代農業;鄉村振興
1農業園區概況
金壇區現有農業類產業園區23個。按產業分,有漁業類9個,茶葉類2個,水稻類1個,畜牧類3個,花木園藝類8個。按級別分,有省級3個,市級14個,區級6個。
2產業概況
2.1水稻產業
金壇區是常州市糧食主要產區,播種面積、產量和單產在常州各區(市)均處于第二位。近5年來,全區糧食種植面積逐年縮小,總產量趨于穩定。2018年水稻種植總面積1.32萬hm2,總產量12.47萬t,占糧食總產量的66.5%。近年來,優質糯稻種植面積較大,軟玉等優質品種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水稻品牌已形成無公害、綠色、有機的金字塔式結構?!包S金村”牌有機軟米獲評全國百家農產品品牌,與“蘇”牌大米等農產品暢銷省內外。2017年度“金壇大米”續評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2.2茶產業
金壇區茶葉種植面積約為0.14萬hm2,總產值1億元,產量2133t。茶園集中在薛埠鎮、茅管會,占全區茶園總面積的96.5%。全區無性系良種茶園面積達0.06萬hm2,占茶園總面積45.4%。2018年,金壇區成功創建了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園區分為科技展示區、茶企加工帶、名優茶葉基地、林果種植四大功能基地。全區目前有經營茶葉的公司、茶場上百家,龍頭企業1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2017年,江蘇鑫品茶業有限公司和江蘇茅山青峰茶葉有限公司成功入選江蘇省級標準園創建單位。
2.3花木產業
目前金壇區花木生產面積0.86萬hm2,花木總銷售額達3億元。該區花木種植集中分布在堯塘和薛埠,東部以容器苗及花卉育苗為主,西部以鄉土樹種繁育為主。金壇花木產業經營模式為“公司+經紀人+農戶”,全區共有7000多名花木經紀人,常年活躍在全國的花木市場,70%農戶種植的花木由經紀人向外銷售。目前有省級和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各一家。
2.4特色園藝
2018年,金壇區蔬菜播種面積0.63萬hm2,總產量達19萬t,與往年基本持平。食用菌生產規模約為57.2萬m2,銷售額0.8億元。目前,金壇擁有蔬菜產業市級及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家,其中省級1家,市級4家,一號農場入選江蘇省蔬菜全產業鏈示范園區和省級蔬菜品種展示中心建設單位。當地的建昌紅香芋、朱林無節水芹,具有地方特色且較為有名。紅香芋已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證,2017年榮膺“江蘇十大人氣地理標志品牌”,通過國家質檢總局生態原產地保護評定并續評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熬G壇”牌無節水芹生產基地創建為全國首個水芹出口一類示范基地。2013年,金壇無節水芹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水果種植面積0.11萬hm2,年產量2萬t,主要品種有葡萄、桃、梨、薄殼山核桃等,其中葡萄多次在江蘇省優質水果評比中獲得金獎、銀獎。
2.5畜牧產業
2018年,金壇區畜牧業總產值10.67億元,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14.15%,呈下降態勢。2018年,生豬存欄9.79萬頭,家禽存欄636.22萬羽,生豬出欄16.32萬頭,家禽出欄1680.39萬羽。金壇畜牧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帶兩主”的發展格局,即以指前鎮為主的畜牧產業帶,以家禽和生豬為主的養殖品種。除牛奶、牛肉和禽蛋產量外,其他畜禽產品在滿足自給需求外還有一定的對外輸出能力。
2.6水產業
河蟹和青蝦是金壇的主要水產養殖品種,在業內有“全國河蟹看江蘇,江蘇河蟹看金壇”的美譽?!靶烦匚⒖坠艿涝鲅跎鷳B高效養殖技術”獲2009年江蘇省政府科技成果轉化二等獎,2012年被中國漁業協會授予“全國河蟹產業科技創新獎”。近年來,金壇先后榮膺“中國中華絨螯蟹之鄉”“中國河蟹產業先進縣”“全國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
2.7三產融合
近年來,金壇區大力實施休閑觀光農業提升工程,打造了“山邊、城邊、水邊”休閑觀光農業帶和“春賞花、夏采果、秋品蟹、冬養生”的四季名片,開始了最美田園、早春賞花、長蕩湖美食等精品線路,舉辦了長蕩湖湖鮮美食節、金壇雀舌茶道會、水果采摘節、鄉村旅游節、鄉村年俗體驗節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通過各種活動活躍農村經濟。2016年,金壇獲得“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認定,久紅農業生態觀光園、長蕩湖水街、花谷奇緣、一號農場獲“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示范企業”,上阮村、仙姑村、謝橋村獲得“江蘇省休閑觀光農業示范村”。
3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1品牌競爭力較弱
在一些特色產品上,金壇區擁有了如“長蕩湖大閘蟹”“金壇雀舌”“建昌紅香芋”等公共品牌,但和其他地區的品牌相比,公共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場影響力與競爭力不強。
3.2組織化程度不強
金壇區缺乏在全國或全省有影響力、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水產、花木、蔬菜等主要產品仍以家庭分散經營為主,規模較小,產業集中度低,產品質量標準化管理存在一定的難度,同時不利于品牌化經營。
3.3生產成本上升快
在種植業中,除糧食種植機械化程度較高外,茶葉、花木、蔬菜的機械化水平仍較低。近年來勞動力成本普遍上升,導致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利潤空間降低,農民生產積極性下降。
3.4設施化水平不高
近年來,隨著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金壇區設施農業面積穩步提升。截至2018年底,設施農業面積達0.74萬hm2,但設施較落后,以簡單的大棚、中小棚、防蟲網等為主,工廠化種植、溫室較少,造成園藝產業抗風險能力不足,產品市場競爭力不足。
3.5產品附加值偏低
金壇區的農業產品多以銷售初級產品為主,在產品的包裝、分級及凈菜加工方面還存在不足,農業深加工企業數量較少,農產品附加值整體偏低,影響農業生產效益。
3.6三產融合度不足
近年來,雖然金壇區休閑農業得到快速發展,但是起步較晚,對于資源挖掘、產品創新還不夠。資源優勢未能較好地轉化成產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尚未形成特色鮮明、具有較強吸引力的休閑產品和休閑目的地,與周邊的溧陽、句容、宜興等地相比較,發展水平明顯偏低。
4發展建議
4.1堅持品牌創建,驅動產業發展
全面實施金壇農業品牌化建設戰略,聚集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和農戶力量,全力打造“金壇”和“長蕩湖”地理品牌,構建金壇在區域或全國范圍內的綜合競爭優勢和產品競爭優勢,為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民增收和鄉村振興培育新動能。
4.2堅持培育主體,提高組織程度
充分發揮好土地流轉平臺,培育一批經營規模達6.6~20hm2的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加強對家庭農場主的培訓,培育一批以家庭農場主為骨干的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規模經營水平。以合作組織和農業企業為主體,通過政策引導提高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要加強專業服務組織建設,強化集中育秧、機械服務、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的專業化服務。
4.3加強科技引領,支撐農業發展
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農業技術指導部門要加強對農戶的生產技術指導,把用于農業示范田、高效豐產田的技術擴大、推廣到普通農戶,用科技支撐農業發展。同時要幫助農機專業合作社提升農機專業化服務水平,助推糧油高產優質關鍵技術普及和高效設施農業輕簡機具推廣,加快提高全區農業現代化水平。
4.4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轉型升級
推進農業規模集聚,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特色農產品區和精品農業區,生產優質、高檔、精致的農產品。樹立農業全產業鏈的理念,鼓勵和引導企業進行農副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加強農業技術的升級換代,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步伐。扶持龍頭企業的發展,做大做強現有企業,進一步提高企業的生產水平。
4.5堅持環境保護,發展生態農業
堅持綠色導向、生態導向,通過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措施,加強對農村環境問題綜合治理。同時,要將科技融入生態環境修復與保護的過程中,發展生態農產品,將農村生態優勢轉化為農村生態經濟優勢,為金壇城鄉居民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